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39n0709_012 毗尼止持會集 第12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39 冊 » No.0709 » 第 12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毗尼止持會集卷第十二

第五十八藏他物戒

[0445c01] 若比丘藏他比丘衣鉢坐具鍼筒。若自藏教人藏。下至戲笑者。波逸提。

[0445c03] 緣起 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有居士請僧。明日食夜辦供。明日清旦往白時至。爾時十七羣持衣鉢坐具鍼筒。著一面經行。彷徉望食時到。六羣伺彼背向時取而藏之。時到尋覓不得見。六羣在前調弄。餘比丘察知嫌責。白佛結戒。由調戲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乃初篇盜根本種類。

[0445c09] 釋義 藏者(密舉也)。衣者(三衣及餘衣也)。鉢者(鐵瓦二種應量之器)。坐具者(敷以坐臥)。鍼筒者(貯鍼之器此等皆是比丘要用隨身之六物也)。下至戲笑者(若故令他生惱而藏。或戲弄取笑而藏)

[0445c12] 結罪 是中犯者。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戲笑者波逸提。

[0445c14] 此戒具三緣。方成本罪。一調弄心藏。二須是比丘六物。三彼人尋覓不獲。

[0445c16]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45c18] 隨開 不犯者。若實知彼人物相體悉而取舉。若在露地為風雨所飄漬取舉。若物主為人性慢。狼藉六物。為欲戒勅彼。故而舉之。若借衣著。而彼不收攝。恐失便舉之。或以此衣鉢諸物故。有命難梵行難。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45c23] 會採 五分律云。藏餘四眾。乃至畜生物。突吉羅 尼藏二眾物。波逸提 藏餘三眾物。皆突吉羅。

[0446a01] 十誦律云。彼若覓得。突吉羅 覓不得。波逸提 若藏空鍼筒覓不得。突吉羅。

[0446a03] 律攝云。是沙門合畜之物藏。得墮罪 不合畜者。得惡作 若犯捨墮物及不淨三衣減量衣授學人物。外道婆羅門等物。輙藏舉者。咸得惡作。

[0446a06] 根本律云。若苾芻寄與餘苾芻。彼藏自衣。不藏他衣。被賊盜去。不犯。

[0446a08] 此戒大乘同學。

第五十九輙著淨施衣戒

[0446a10] 若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衣。後不語主還取著。波逸提。

[0446a12] 緣起 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六羣真實施親厚比丘衣。後不語主還取著。諸比丘聞。有少欲慚愧者嫌責。白佛結戒。由衣事及廢闕煩惱。制斯學處。乃初篇盜根本種類。

[0446a16] 釋義 文分二節。與比丘下明施衣有主。後不語下結成所犯。律云。衣有十種如上。與衣者。淨施衣有二種。一者真實淨施。言此是我長衣未作淨。今為淨故與長老。作真實淨。二者展轉淨施(展轉淨施法。於作持中明。此中約真實淨施制也)

[0446a21] 結罪 是中犯者。若真實施衣不語主而取著者。波逸提。

[0446a23] 此戒具三緣。方成本罪。一是真實淨。二不語主知。三私取輒用。

[0446b01]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46b03] 隨開 不犯者。若真實淨施。語主取著。展轉淨施。語以不語隨意取著。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46b05] 此戒大乘同學。

第六十衣不壞色戒

[0446b07] 若比丘得新衣。應三種壞色。一一色中隨意壞。若青若黑若木蘭若不壞色著餘新衣。波逸提。

[0446b09] 緣起 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六羣比丘著白色衣。時諸居士見共皆譏嫌。謂如似王大臣。有慚愧比丘聞知。白佛結戒。由衣服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446b13] 釋義 文分二節。得新衣下明其正制。若不壞下結成所犯。律云。衣有十種如上。新者。若是新衣。若初從人得者。盡名新衣。若青者(非大深青及純青也亦要壞其正青之色)。若黑者(謂是泥染。然亦不聽用純烏泥皂以類外道故。宜兼赤土樹皮染之可也)。若木蘭者(木蘭樹名也。亦名林蘭。其染衣色赤。又云紫淡色。非正赤色也)

[0446b18] 結罪 是中犯者。若得新衣。不染作三種色著者。波逸提 若得重衣。若得輕衣。不作淨而畜者。盡突吉羅 若非衣鉢囊革屣囊鍼線囊禪帶腰帶帽襪巾等。不作淨畜者。一切突吉羅(此謂非說淨。是百一中數應點作淨也)。若以未染衣寄白衣家。突吉羅此戒具三緣。方成本罪。一是純白及正上色衣。二不以三種色染壞亦不點淨而畜。三作三衣中數於現處著用。

[0446c02]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46c04] 隨開 不犯者。不違上制。若衣色脫更染。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46c06] 會採 十誦律云。若得青衣應泥茜淨(泥即黑色也。茜音倩。染絳之草也)。得泥衣應青茜淨。得茜衣應青泥淨。得黃衣赤衣白衣應青泥茜三種淨。

[0446c09] 五分律云。應三種色作誌。若不作誌著著。波逸提 若不著。宿宿波逸提。

[0446c11] 律攝云。下至拭鉢巾拂足巾鉢囊腰絛等。咸須壞色點淨而畜。

[0446c13] 薩婆多論云。除三衣餘一切衣但作三點淨著。無過 若非純青淺青及碧作點淨得作衣裏。舍勒外不現相得著(舍勒此云內衣。似短裙也)。若作現處衣。盡不得著赤黃白色。色不純大者亦如是 除富羅革屣餘一切衣臥具等。盡應三點淨著。不點淨著用。皆墮罪 若如法色衣以五大色作點淨者。惡作。

[0446c19] 除五大色。有純黃藍金青黛。及一切青亦不得著 若黃赤白雖三點淨。著亦惡作。

[0446c21] 僧祗律云。作淨時極大。齊四指。極小如豌豆。或一或三或五或七或九不得如華形 若得多雜碎新物合補一處者。一處作淨。各各補者。一一作淨 若作新衣趣一角作淨 若一條半條補者亦作淨。

[0447a02] 此戒大乘同制。

第六十一殺生命戒

[0447a04] 若比丘故殺畜生命者。波逸提。

[0447a05]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衛國祗園精舍。迦留陀夷不喜。見烏作竹弓射之。時諸居士來入園中。禮拜佛僧。見譏嫌云。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慈心。諸比丘聞之。啟白世尊。此初結戒也。佛結戒。時諸比丘坐起行來。多殺細小蟲。其中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不犯。更加故殺之語。復為僧第二結戒也。此是性罪。由生命事無悲煩惱。制斯學處。乃初篇殺根本種類。

[0447a13] 釋義 律云。畜生者。不能變化者。殺者。謂斷其命。若自斷。若教人斷。乃至毒藥安殺具等(殺言故者謂有心害物非無意錯誤也)。廣如初篇殺波羅夷中所釋結罪 是中犯者。若故有殺心殺者。波逸提 方便殺而不死。突吉羅。

[0447a18] 此戒具四緣。方成本罪。一有殺心。二是畜生。三畜生想。四必令命斷。

[0447a20]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47a22] 隨開 不犯者。不故殺。或以瓦石刀杖擲餘處。而誤斷命。若比丘經營作房舍。手失瓦石而誤殺。若土墼杖木。若屋枉椽。如是手不禁墮而殺者。若扶病起臥出入房時。一切無有害心而死。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47b03] 會採 五分律云。畜生者除龍。餘畜生是(龍雖是畜。而能變化。具神力。守護國土。保綏正法。其功用與諸天相類。故所殺龍者。犯偷蘭遮。本律亦云。不能變化者義皆同此。故爾除之)

[0447b06] 根本律云。若苾芻作殺害心。乃至以一指損害旁生因。此命終者。得墮罪 或當時不死。後時因此死者。亦得墮罪 若後時不死者。得惡作罪。

[0447b09] 律攝云。若使癲狂者。行殺害時。彼雖無犯。教者本罪 旁生旁生想。墮罪 旁生疑 旁生非旁生想 非旁生旁生想 非旁生疑。皆得惡作罪 薩婆多摩得勒伽云。欲斫藤。誤斫蛇。不犯 欲斫蛇。誤斫藤。惡作 欲殺此蟲。而誤殺彼蟲 欲斫蟲。而斫地 欲搦蟲而搦土。皆得惡作罪。

[0447b15] 此戒大乘同制。菩薩以護眾生。凡有命者。一切不得殺。殺者犯重。

[0447b17] 附考 律攝云。若守房廊鳥棲宿為喧閙者。應使人檢察巢。無兒卵應即除棄。有者待去方除 若有蜂窠。無兒應除。有者以線縷纏之。便不增長。

[0447b20] 大論云。好殺之人。有命之屬。皆不喜見。若不好殺。一切眾生皆樂依附故。持戒之人命欲終時。其心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長壽。是為得道因緣。乃至得佛住壽無量。殺生之人今世後世受種種身心苦痛。不殺之人無此眾苦。是則殺他。還是自殺。其有智者肯自殺乎。

第六十二飲用蟲水戒

[0447c03] 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波逸提。

[0447c04]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六羣比丘取雜蟲水而飲用。諸居士見譏嫌。有少欲比丘聞知白佛。此初結戒也。爾時諸比丘不知有蟲無蟲。後乃知。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不犯故。更加知水有蟲。復為僧第二結戒也。此是性罪。由受用水時。害眾生命。制斯學處。乃初篇殺根本種類。

[0447c11] 釋義 知者。或自知或他告。水有蟲者。蟲有二種。一謂纔觀即見。二謂羅漉方見。水謂一切河池泉井溝瀆等水。用水有二。一內受用。謂是內身所有受用。洗浴飲噉嚼齒木。或洗手足。此乃內用。二外受用。如前第十九戒中所明(此准根本律釋之)

[0447c16] 結罪 是中犯者。知是雜蟲水飲用者。及飲用雜蟲漿醋等。波逸提。

[0447c18] 有蟲水有蟲水想。波逸提 有蟲水疑 無蟲水有蟲想 無蟲水疑。皆突吉羅。

[0447c20] 此戒具四緣。方成本罪。一是雜蟲水。二有蟲想。三不觀漉。四飲用入咽。

[0447c22]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47c24] 隨開 不犯者。若先不知有蟲無蟲想。若麤蟲觸水使去。若漉水飲者。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48a02] 此戒大乘同制。

[0448a03] 引證 僧祗律云。波羅脂國有二比丘。共伴來詣舍衛國。問訊世尊。中路渴乏無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飲。一比丘看水見蟲。不飲飲水比丘問言。汝何不飲。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故。彼復勸言。長老但飲。勿令渴死不得見佛。答言。我寧喪身。不毀佛戒。遂便渴死。飲水比丘漸到佛所。佛問汝從何來。又問汝有伴不。彼即具以事答。佛言。癡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彼死比丘先見我(十誦律云彼持戒者不飲便死。即生三十三天。得天身具足。先到佛所。禮佛聞法。得法眼淨。受三皈依。故曰先見我也。根本律中其事亦同)。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共我一處。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在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怠斂攝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此約界論也。若約世論。則放逸之人雖生聖世。不異末法。不放逸者雖生末世。不異正法。佛身真常。本無出世及與滅度。願深信智者。莫起像法法滅盡想。而自委棄。誓當精進不懈善攝諸根。嚴淨毗尼。勿輕小過。常如面奉慈顏親承明誨。修持不。當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也)

[0448a19] 附考 僧祗律云。蟲者。非魚鼈等。謂小小倒孑諸蟲。乃至極微細形。眼所見者。不應以天眼看。亦不得使闇眼人看。下至能見掌中細文者。得使看水不得太速太久。當如大象一迴頃。若水中蟲極細。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孑音結餘也。說文云。人無右臂。今取義。謂此蟲乃無足而倒行也)

[0448b01] 律攝云。有五種眼。不應觀水。一患瘡眼。二睛翳眼。三狂亂眼。四老病眼。五天眼。齊幾許時應觀水。謂六牛車迴轉頃。若順河流一度觀水無蟲。齊一拘羅舍。隨意飲用。然須中間無別河入(一拘羅舍謂五里也。或云二里)。 若下流水及逆流河一度觀時。齊一尋內得(八尺為一尋也)。 有五種淨水。一僧伽淨。二別人淨。三漉羅淨。四涌泉淨。五井水淨。若知彼人是持戒者。存護生命。縱不觀察。得彼水時。飲用無犯。凡一切觀水。始從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咸隨受用 應知漉物有其五種。一謂方羅。二謂法瓶。三謂君持。四謂酌羅。五謂衣角。

[0448b12] 第四分云。不應無漉水囊行。乃至半由旬若無應以僧伽梨角漉木。

[0448b14] 五分律云。亦聽畜漉水筒。用銅鐵竹木瓦石作之。以細衣縵口。不聽用糞掃衣。

[0448b16] 根本雜事云。以絹繫君。持口細繩繫項。沉放水中。擡頭半出(口若全。沉水則難入)。待滿引出。仍須察蟲。但是綽口瓶瓨。無問大小。以絹縵口。隨時取水。極是省事(綽昌入聲。寬也。瓨與缸同)

[0448b20] 緇門警訓漉囊教意云。出家之人修慈為本。慈名與樂。無殺為先。物類雖微。保命無異。此乃行慈之具。濟物之緣。大行由是而生。至道因茲而尅(所以匿王大將梨師達多及富羅那受居家五禁。凡奉王命征討時。弓稍恒掛漉水囊。況僧慈護。豈容乏之)

第六十三故惱他戒

[0448c01] 若比丘故惱他比丘。令須臾間不樂。波逸提。

[0448c02]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十七羣比丘往問。六羣長老云何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云何入空無相無願。云何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耶。六羣報言。如汝等所說者。即犯波羅夷法。非比丘。十七羣便往上座比丘所問言。若有諸比丘。作如是問。云何入初禪乃至得阿羅漢果。為犯何罪。上座報言。無犯。即察知。此六羣與十七羣作疑惱。往白世尊。此初結戒也。如是結戒。時諸比丘集在一處。共論法律。有一比丘退去。而心有疑。作是言。彼諸比丘與我作疑。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故作者無犯。此第二結戒也。由戲弄事掉舉煩惱。制斯學處(按根本律。烏陀夷苾芻見十七群受近圓。作惱亂心。而告之曰。汝等雖蒙作法。實不得戒。何用勞心。更求學業。故制)

[0448c15] 釋義 律云。疑惱者。若為生。若為年歲。若受戒。若為羯磨。若為犯。故為法也。為生時疑者。問言。汝生來幾時耶。報言。我生來爾所時。語言。汝不爾所時生。汝如餘人生。非爾所時生。是謂問生時疑 問年歲時疑者。問言汝幾歲。報言。我爾所歲。語言。汝非爾所歲。如餘受戒者。汝未爾所歲。是謂問年歲時生疑 問受戒生疑者。問言汝受戒。既年不滿二十。又界內別眾。是謂問受戒時生疑 問羯磨時生疑者。問言。汝受戒時。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別眾。是謂問羯磨生疑 於犯生疑者。語言汝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是謂於犯生疑 於法生疑者。汝等所問法者。則犯波羅夷。非比丘是謂於法生疑。令須臾間不樂者(三十須臾為一晝夜。謂令他少時間。情不安隱也)

[0449a05] 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故。為比丘作疑。若以生時若為年歲。乃至法時疑。說而了了者。波逸提 說而不了了者。突吉羅。

[0449a08] 此戒具三緣。方成本罪。一前人是比丘。二故有疑惱心。三說聽了了。

[0449a10]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49a12] 隨開 不犯者。其事實爾。不故作惱。或戲笑語。或疾疾語。或獨語。或夢中語。或欲說此錯說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49a15] 會採 僧祗律云。若有人來欲受具足戒。若滿二十與受具足。若不滿者。語言。且住待滿。若彼便於彼處受具足來。不得語疑悔。語者越毗尼罪 若諸根不具及病。亦爾(此上二句謂總攝百遮等人是也)

[0449a19] 五分律云。令餘四眾疑悔。突吉羅 尼令二眾疑悔。波逸提 令餘三眾疑悔。突吉羅。

[0449a21] 薩婆多論云。若更以餘事欲令疑悔故。語者突吉羅。所謂語比丘言。汝多眠多食多語等 是人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令疑悔者。突吉羅。

[0449a24] 此戒大乘同學。

第六十四覆他麤罪戒

[0449b02] 若比丘知他比丘犯麤罪覆藏者。波逸提。

[0449b03]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陀數犯罪。向一親厚比丘說之。囑令勿語人。後二人共鬬。彼比丘即向餘比丘說其所犯。餘比丘聞知白佛。此初結戒也。時有比丘。聞佛結戒。不知犯麤不犯麤。後乃知麤罪。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無犯。復更與結戒也。此是性罪。由舊伴屬事覆藏煩惱。制斯學處。

[0449b10] 釋義 律云。麤罪者。四波羅夷十三僧殘。覆藏者(謂掩蔽其過。而不說也 薩婆多論云。覆藏罪令佛法。不清淨。長養惡法故)

[0449b12] 結罪 是中犯者。小食知食後說 食後知至初夜說 初夜知至中夜說。盡突吉羅。

[0449b14] 中夜知至。後夜欲說。而未說。明相出時。波逸提 除麤罪覆餘罪者。突吉羅 自覆藏麤罪。突吉羅(此是經夜展轉名從生小罪也)。除比丘比丘尼覆餘人麤罪。突吉(餘人謂出家下三眾。及居家受戒者二眾)

[0449b18] 麤罪麤罪想。波逸提 麤罪疑 非麤罪麤罪想 非麤罪疑。盡突吉羅。

[0449b20] 此戒具四緣。方成本罪。一是受具戒人。二所犯是麤罪。三麤罪想為他人覆。四覆經明相出。

[0449b22]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問准尼律。比丘尼覆藏。他尼棄罪。犯波羅夷。此定波逸提。二義何從。答少有差別。若尼覆他尼行婬。一事得重。餘戒從輕。故爾結墮)

[0449c01] 隨開 不犯者。先不知麤罪不麤罪想。若向人說。或無人可向說。發心言。我當說未說之間。明相出若或。說有命難梵行難不說。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49c05] 會採 薩婆多論云。覆他麤罪有三種。一覆他四棄僧殘。得墮罪 二覆出佛身血壞僧倫。得對首偷蘭遮 三覆下三篇。得突吉羅。

[0449c08] 十誦律云。見他犯罪。向一人說。便止。若聞若疑不須說。

[0449c10] 僧祗律云。不得趣向人說。當向善比丘說。若彼罪比丘兇暴。或依王力大臣力起奪命因緣。傷梵行者。應作是念。彼罪行業必自有報。彼自應知。喻如失火。但自救身。焉知餘事。斯則無罪。

[0449c14] 根本律云。恐與為障礙之事。或緣此令僧破壞者。覆皆無犯。

[0449c16] 此戒大乘同制。與不教悔罪戒一也。

[0449c17] 附考 第三分云。內有五法。應舉他以時不以非時。真實不以不實。有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麤獷。慈心不以瞋恚。

[0449c20] 第四分云。佛告優波離。身威儀不清淨。言不清淨。命不清淨。寡聞不知修多羅。寡聞不誦毗尼。言辯不了喻。若白羊是不應舉他。若諸法具足。應以時以法舉他罪 又復此比丘有愛恭敬。於我則應舉罪。或無愛有恭敬。或無恭敬有愛。應舉。或雖無恭敬。能令捨惡就善應舉。或彼有所重比丘尊敬信樂者。能令捨惡行善應舉。若都無者。僧應都捨置驅棄。語言。長老隨汝所去處。彼當為汝作舉。作憶念。作自言遮出罪。遮說戒。遮自恣。譬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韁杙驅棄。如此比丘不應先從其求聽。即此是聽。

[0450a07] 薩婆多論云。天眼舉他罪。突吉羅。天耳舉亦如是。

第六十五授戒不如法戒

[0450a09] 年滿二十。應受大戒。若比丘知年不滿二十。與受大戒。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訶癡故。波逸提。

[0450a11]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時城中有十七羣童子。先為親友。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共求出家。諸比丘即度令出家。與受大戒。時諸童子小來習樂。不堪一食。至於夜半患饑。高聲大喚啼哭言。與我食來。與我食來。諸比丘語言。少待須天明。若眾僧有食。當與共食。若無食者。當共乞。此間都無作食處。佛聞知而故問。阿難具以事白。佛言。不應授年未滿二十者大戒。此初結戒也。時彼比丘聞結戒。不知年滿二十。不滿二十後。乃知不滿二十。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無犯。此第二結戒也。由近圓事攝眾煩惱。制斯學處。

[0450a23] 釋義 文分二節。年滿二十應受大戒明其正制。若比丘知年不滿下結成所犯。律云年不滿二十者。不堪忍寒熱饑渴暴風蚊虻毒虫。及不忍惡言。若身有種種病苦痛。不能堪忍。又復不堪持戒。不堪一食。與受大戒者(與是能授之者。謂壇上三師及七位證盟僧也。受謂求具足戒之人)。此人不得戒者(謂所受人年既不滿。三師七證。雖如法秉宣白四羯磨。而彼不成比丘性。戒體不圓。名非具足。葢佛為諸法之王。深知眾生業性差別。而諸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是故依制則比丘性具違教則戒法匪成也)。彼比丘可訶癡故者(謂不但所受者不得戒。而能授者亦招愆。以癡無智慧不知戒法故 律攝云。滿足十夏。方住師位。復須成就五法。一知有犯。二知無犯。三知輕。四知重。五於別解脫經。廣能開解。於諸學處。創結隨開。若遇難緣。善知通塞。常誦戒本。能決他疑。戒見多聞。自他俱利。威儀行法無有虧犯。具如是德。名親教師。由其親能教。出離法故 若苾芻雖近圓。於諸學處不識重輕。設六十夏。仍須仗託。明德依止而住。若師小者。唯除禮拜。自餘咸作。此即名為老小苾芻。不得與他出家及受近圓也)

[0450b12] 結罪 是中犯者。和尚若知年未滿二十。眾中問言。汝年滿二十。未受戒人報言。或滿二十。或未滿二十。或疑。或不知年數。或默然。或眾僧不問授大戒三羯磨竟。波逸提 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羅 白一羯磨竟。二突吉羅 白竟。一突吉羅 和尚疑年未滿。得罪亦爾 若未白為作方便。若剃髮(淨壇敷座。是為作方便。剃髮者。非出家時。凡登壇受具。必須相同比丘。不得長髮俗衣。故當先剃髮也)。若欲集眾。若眾僧集和尚。一切突吉羅 眾僧若知若疑年未滿二十不問。一切突吉羅。

[0450b21] 此戒具三緣。方成本罪。一是授具和尚。二知年未滿。三羯磨竟。

[0450b23]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下三眾犯突吉羅者。彼非大僧。無登壇作師之位。若受居家八戒等法。不遵律制。豈無違越毗尼之咎)

[0450c02] 隨開 不犯者。先不知信受戒人語。若旁人證。若信父母。若受戒。疑聽數胎中年月及月。若數一切十四日說戒。以為年數(半月半月說戒。每年共有二十四次。白月及黑月。大皆十五日說戒。若黑月小則十四日說戒。一年僅有六次。十四日說戒。當有十八次。是十五日說戒。今以方便皆約十四日說戒。以算日數。則每年省出一十八日。十年便有百八十日。儻其人是十九歲共省三百四十二日又可算作一年。即可名為滿二十歲矣)

[0450c08] 會採 律攝云。若有人近圓時。年實未滿。而作滿想。後有親屬。報云。不滿應數胎月月若滿者善斯名善受。若不滿者退為求寂。應更與受近圓。若不爾者。同前賊住 若有人年滿十九。作二十心。而受近圓。後經一年。親屬來見。報云不滿。或自憶知不滿。或年十八而受近圓。後經二歲。同前憶知。斯等皆名善受。正教難逢。是開聽故(本部未滿。更開數一切十四日說戒。律攝未滿。但聽數胎月閏月以足之。若不足者。退為求寂。須知上根受具。應准本部機。若下劣律攝當依。然斯乃受具後有疑。佛慈聽開。若未登壇。先算此而為滿歲者。則法犯相似人墮。全非斷不可例此。宜應欽遵於此)

[0450c18] 此戒大乘比丘同學。

第六十六發起諍事戒

[0450c20] 若比丘知諍事。如法懺悔。後更發起者。波逸提。

[0450c21]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六羣比丘鬬諍僧如法滅。後更發起。作如是言。汝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起。有諍事。而不除滅。諸比丘察知其故。具白世尊。此初結戒也。與結戒時諸比丘不知諍事如法滅。不如法滅。後乃知如法滅。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無犯。此第二結戒也。由起諍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0451a05] 釋義 律云。諍者有四種。言諍覓諍犯諍事諍(詳如後七滅諍法中釋)。如法者。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懺悔(謂善滅諍法)。後更發起者(謂其諍滅。復以不善心而舉發。令眾諍論不息也)

[0451a08] 結罪 是中犯者。知如法滅。後更發起。作如是言。不善觀。不成觀。不善解。不成解。不善滅。不成滅。說而了了。波逸提(言觀解者。謂稱量得宜。應與何法。當與何法也。不成觀解者。謂法不應諍與毗尼相乖也)

[0451a12] 觀作觀想者。波逸提 觀疑 不成觀有觀想 不成觀疑。盡突吉羅。

[0451a14] 此戒具四緣。方成本罪。一見比丘諍事。二如法滅。三觀作觀想而更發起。四說而了了。

[0451a16]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51a18] 隨開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觀作不觀想。若事實爾言。不善觀。乃至不成滅。若戲笑語。若疾疾語。若夢中語欲說此錯說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51a22] 會採 律攝云。若眾為眾作羯磨。得窣吐羅罪。以是破僧方便故。

[0451a24] 薩婆多論云。若是僧制不入佛法。發起得突吉羅罪。

[0451b02] 此戒大乘同制。為菩薩不能善和。鬬諍而反亂。眾鬬諍罪結輕垢。

第六十七同賊伴行戒

[0451b05] 若比丘知賊伴。結要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0451b06]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有眾多比丘。從舍衛至毗舍離。有私度關賈客。欲為伴與之同行。俱為守關者所捉。將至波斯匿王。王問其故。諸尊實知此人不輸王稅。是賊賈不。答言知。王言。若實知者法應死。復作念云。豈宜殺沙門釋子耶。但以訶責放去。臣眾不服。有少欲比丘。聞知白佛。此初結戒也。時諸比丘不知是賊非賊伴行。後乃知是賊伴。或作波逸提懺者。或生疑者。佛言。不知無犯故。有第二結戒也。此是遮罪。由行路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乃初篇盜根本種類。

[0451b16] 釋義 律云。賊伴者。若作賊還。若方欲去。結要者。共要至城。若至村道者。村間處處道。

[0451b18] 結罪 是中犯者。知是賊伴。共要同道。行至村間。處處道行。一一波逸提 無村野無界處共道行波逸提。

[0451b21] 若共村間半道 若無村曠野行減十里。皆突吉羅 若村間一道行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 共要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0451b24] 此戒具三緣。方成本罪。一實知是賊。二結要同行。三行處不減。

[0451c02]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51c04] 隨開 不犯者。若先不知。不共結伴。逐行安隱(謂無恐怖也)若力勢所持。若被繫縛將去。若命難梵行難。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51c07] 會採 僧祗律云。若比丘欲行時。當求車伴。賊相貌有三事可知。香。色。莊嚴。香者在空處食生熟肉氣。色者常恐怖色。莊嚴者終日結束。面黑髮黃。兇惡似閻羅人。若賊詐稱作好人。著好衣服。到空迴處。展轉相語。今日當入聚落。破墻壁。劫奪財物。不問沙門婆羅門一切盡取。當知是賊不得。即便捨離。宜隨順去。若近聚落。方便捨去。若賊覺者。應語言。長壽我正到此。若與偷金賊共行。波逸提(金乃七寶之首攝餘可知)與叛負債人共行。越毗尼罪十誦律云。若險難處。賊迭度者。不犯。

[0451c17] 根本律云。若迷失道。彼來指示。雖同行。不犯。

[0451c18] 五分律云。共惡比丘期行。突吉羅。若諸難緣不犯。

[0451c19] 此戒大乘同制。

第六十八惡見不捨戒

[0451c21] 若比丘作如是說。我知佛所說法。行婬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犯婬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比丘時。堅持不捨。彼比丘乃至三諫。捨此事故。若再三諫。捨者善。不捨者波逸提。

[0452a02] 緣起 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有阿梨吒比丘。生是惡見。諸比丘聞。欲除去彼惡見。故諫而不捨。往白世尊。世尊以無數方便。訶責阿梨吒。告諸比丘。聽眾僧為彼作訶諫白四羯磨。捨此事。若有餘比丘。作如是言。亦應訶諫白四羯磨。故結此戒。由邪思事僻執煩惱。制斯學處(此並下二戒。於三破中。皆名破見也)

[0452a08] 釋義 文分三節。若比丘作如是說等明所生之惡見。彼比丘諫此比丘言乃至犯婬欲是障道法等明所諫之詞。彼比丘諫此比丘時堅持不捨等結成所犯。作是說者(謂謬引佛語。以證見。由見居家善信士女受持三皈五戒。唯斷邪婬。雖有妻室。而亦能證須陀洹。乃至亦得阿那含果。故生如是惡見)。我知者(謂自能解知非他告知也)。佛所說法者(所說是彰義。法有二種。一是佛親說。二是弟子說。雖弟子說。由承佛教故。亦名法也)。行婬欲者(是鄙惡事也)。非障道法者(謂習行其事而不能障礙諸賢聖道法也)。彼比丘諫此比丘言者(謂作下別諫之詞)。大德者(是如律尊稱之詞)。莫作是語者(謂不可作是惡見之言也)。莫謗世尊者(謂佛所說法。離欲清淨。寂滅無為。若言欲非障道。即違反佛說。是誹謗世尊。謗者謂出非理之言也)。不善者(謂當來定招惡果報也)。世尊不作是語者(謂佛不說婬非障道法也)。世尊無數方便說犯婬欲是障道者(謂世尊以種種言詞說法。教斷欲想。除愛欲所燒。度於愛結。欲如火坑如火炬。欲如枯骨如段肉如夢所見。欲是不淨法。是有漏法。是障諸賢聖道果法)。彼比丘諫時堅持不捨者(謂一比丘於屏處別諫之時。固執邪見。不受諫語也)。彼比丘乃至三諫等者(謂別諫不從。當鳴椎集僧白四羯磨。其羯磨全法。於作持中明。向下唯明諫詞結罪)

[0452a24] 結罪 是中犯者。彼比丘諫此比丘言。乃至無數方便說行婬欲是障道法。汝今可捨此事。莫為僧所訶更犯重罪。若受語者善(此是一比丘別諫也)。不隨語者應白(此是集僧訶諫。凡作羯磨。皆先有白)。白當語言。我白竟。餘有羯磨在。汝可捨此事。莫為眾僧所訶責更犯罪。若隨語者善(言善者。僅免本罪。其方便罪仍當懺除)

[0452b06] 不隨語者。作初羯磨。作初羯磨。當語言。我初羯磨竟。餘有二羯磨在。汝當捨此事。莫為僧所訶責犯罪。若隨語者善。

[0452b09] 若不隨語者。當作第二羯磨。第二羯磨。當語言。作白二羯磨竟。餘有一羯磨在。汝可捨是事。莫為眾僧所訶犯罪。若隨語者善。

[0452b12] 若不隨語者。唱三羯磨竟。波逸提。

[0452b13] 作白二羯磨竟捨者。三突吉羅 作白一羯磨竟捨者。二突吉羅 作白捨者。一突吉羅 若白未竟捨者。突吉羅。

[0452b16] 若未作白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婬欲非障道法。一切突吉羅(此謂別諫時。及未曾別諫之前也)

[0452b18] 彼比丘諫此比丘時。餘比丘遮。若比丘尼遮者。若有餘人遮。汝莫捨此事。眾僧諫與不諫遮者。一切突吉羅。

[0452b21] 此戒具四緣。方成本罪。一堅持惡見。二頻諫不捨。三羯磨如法。四三番白竟。

[0452b23]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52c01] 隨開 不犯者。若初語時捨(謂最初別諫時。一聞諫語即捨)若非法別眾諫。若非法和合諫。法別眾。法相似別眾。法相似和合。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諫。若無諫者。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52c05] 會採 律攝云。若苾芻心生惡見。謂為正見云。我所解最為殊勝。實不從佛聞如是語。但出自意說其文義。不生慚愧。邪說誑他。餘苾芻見時。應為屏諫。若不捨者。得惡作罪。次羯磨諫。作初白竟。乃至第二羯磨竟。若不捨者。一一皆得惡作之罪。第三竟時。便得墮罪。應於眾中。說悔其罪(然懺單墮皆對首作法。即得除滅。今准律攝云。眾中說悔者。其義有二。一以眾為證。更不再生如是邪見故。二治此一人。以誡眾人。令正思惟故)

[0452c13] 此戒大乘犯重。攝謗法戒故。

[0452c14] 引證 大般若經云。若染色欲。於生梵天尚能為障。況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薩斷欲出家。能得無上菩提。非不斷者 又云。菩薩摩訶薩於五欲中。深生厭患。不為五欲過失所染。以無量門。訶毀諸欲。欲為熾火。燒身心故。欲為穢惡。染自他故。欲為魁膾。於去來今常為害故。欲為怨敵。長夜伺求作衰損故。欲如草炬。欲如苦果。欲如利劒。欲如火聚。欲如毒器。欲如幻惑。欲如闇井。欲如詐親旃陀羅等。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過門。訶毀諸欲。

第六十九黨惡見不捨戒

[0453a01] 若比丘知如是語人未作法。如是邪見而不捨。供給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者。波逸提。

[0453a03]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阿梨吒生惡見。眾僧訶諫。而故執不捨。諸比丘嫌責白佛。佛令僧與作惡見不捨舉白四羯磨。此初結戒(即前戒是)。時六羣比丘供給所須。共同羯磨。止宿言語。有知足頭陀比丘。訶責白佛。此第二結戒也。亦由邪思事僻執煩惱。制斯學處。

[0453a09] 釋義 律云。如是語者。作如是語。我聞世尊說法。行婬欲非障道法。未作法者。若被舉未與解羯磨。如是邪見不捨者。眾僧訶責。而未捨惡見。供給所須者。有二種。若法若財。法者教修習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智。學問誦經。財者供給衣服飲食牀座臥具病瘦醫藥。同羯磨者同說戒。止宿者。屋有四壁。一切覆。或一切覆不一切障。或一切障不一切覆。言語者(謂教授及與評論善惡等事也)

[0453a17] 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先入屋。後有如是語人來。若如是語人先入。比丘後來。若二人俱入宿。隨脇著地。一切波逸提。

[0453a20] 此戒具三緣。方成本罪。一知是惡邪見人。二知僧作舉不捨。三供給所須止宿。

[0453a22]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准尼律。若隨順被舉比丘。三諫不捨者。波羅夷。是尼發起之本制也。此乃比丘發起之兼制也)。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53b01] 隨開 不犯者。不知有如是語人在中宿。若屋不盡覆障。若露地。若病倒地。若為勢力所持。若被繫閉。或命難。梵行難。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53b04] 會採 五分律云。共語。語語波逸提。共坐。坐坐波逸提。共宿。宿宿波逸提。共事。事事波逸提 雖捨惡見。僧未解羯磨。亦波逸提 若作惡見。僧未羯磨。突吉羅 若不知及不如法羯磨。不犯。

[0453b08] 十誦律云。若教他法。若從受法。若與他財。若取他財。若共宿。一切波逸提。

[0453b10] 根本律云。若彼身病看侍。無犯 或同居令捨惡見。此亦無犯。

[0453b12] 此戒大乘同制。

第七十畜被擯沙彌戒

[0453b14] 若比丘知沙彌作如是言。我從佛聞法。行婬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如是言。汝莫誹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沙彌。世尊無數方便。說婬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諫此沙彌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乃再三訶諫。令捨此事故。乃至三諫而捨者善。不捨者。彼比丘應語彼沙彌言。汝自今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隨逐餘比丘。如諸沙彌得與餘比丘二三宿。汝今無是事。汝出去滅去。不應住此。若比丘知如是眾中被擯沙彌。而誘將畜養共止宿者。波逸提。

[0453b24]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陀有二沙彌。共行不淨。自相謂言。我等從佛聞法。其行婬欲。非障道法。聞中有少欲比丘白佛。佛敕諸比丘。置此二沙彌於眾僧前。眼見不聞處立。作訶諫白四羯磨。捨此事故。而彼故不捨。乃令僧如前置立。作不捨滅擯白四羯磨(此乃不現前羯磨法也。若諫訶則呼之近前而令聽。若羯磨則遣之遠立而不聞)。時六羣比丘知僧為此二沙彌作惡見不捨滅擯羯磨。而便誘將畜養。同共止宿。諸比丘嫌責六羣。啟白世尊。此初結戒也。如是結戒。彼二沙彌城中擯出。便往外村。城外擯出。還入城中。時諸比丘亦不知此是滅擯不滅擯。後乃方知是滅擯。或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無犯。此第二結戒也。亦由邪思事僻執煩惱。制斯學處。

[0453c14] 釋義 文分四節。若比丘知沙彌作如是言等明沙彌所起邪見。彼比丘諫此沙彌如是言等明訶諫白四羯磨。彼比丘應語沙彌言自今去等明不捨滅擯白四羯磨。若比丘知如是眾中被擯沙彌等結成所犯。律云。滅擯者。僧與作滅擯羯磨(滅謂滅除擯謂擯棄)。誘者。若自誘若教人誘(謂以財法勸動。引誘將去也)。畜養者。若自畜。若與人畜(畜謂攝受與作依止。養謂教授學問經法。並給飲食也)共止宿者(謂同餘比丘一處居止。共房二三宿也 羯磨法於作持中明)

[0453c22] 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先入宿。滅擯者後至。若滅擯者先入。比丘後至。或二人俱至。隨脇著地轉側。一切波逸提。

[0454a01] 此戒具三緣。方成本罪。一是惡邪被擯。二明知誘引。三同宿畜養。

[0454a03]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0454a05] 隨開 不犯者。先不知。若比丘先至。滅擯者後至。比丘不知。若房四無障上有覆。若顛發倒地。若病動轉。或為勢力所持被繫閉。若命難。梵行難。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0454a09] 會採 十誦律云。通夜坐不臥。亦波逸提。

[0454a10] 律攝云。若與依止。及教讀誦。皆得墮罪 凡不見罪等。被捨置人。共為受用。皆得惡作罪(此謂凡是三舉二擯等人。若共同受用。皆不應故)

[0454a13] 根本律云。若是親族或時帶病。或復令彼冀捨惡見。雖權攝教。並皆無犯。

[0454a15] 此戒大乘同制。

[0454a16] 附考 僧祗律云。若有人為和尚阿闍黎所嫌。餘比丘不得誘引言。我與汝四事。汝當在我邊住。受經誦經 若觀彼人。必當捨戒就俗者。得誘取當教言。汝當知。二師恩甚重難報。汝應還彼目下住。

毗尼止持會集卷第十二

音義

彷徉

[0454b02] 上音旁。下音羊。彷徉猶徘徊也。又彷徉以逍遙也。

[0454b04] 與鑰同。關令不能開。

[0454b05] 音六。淋也。水下也。

畜生

[0454b06] 梵語底栗車。此云畜生。立世論云。由因諂曲業故。於中受生。復說此道眾生。多覆身行故。名底栗車。

[0454b08] 婆沙論云。生謂眾生。畜謂畜養。謂彼橫生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名畜生。

[0454b09] 若以畜養名畜生者。如諸龍水陸空行。豈可為人所養。名為畜生耶。答養者義寬。且滿人世及以六天。不養者處狹。唯在人中山野澤內。又古昔諸龍亦為人養。具在文史。今從畜養偏多。故名畜生。

[0454b14] 音雖。安也。

[0454b15] 音諾。按也。

溝瀆

[0454b16] 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注澮曰瀆。

[0454b17] 又田間之水曰溝。

[0454b17] 又水瀆廣四尺深四尺曰瀆。

一尋

[0454b19] 四尺謂之仞。倍仞謂之尋。又云舒兩臂為一尋。

天眼

[0454b21] 此眼諸天因修禪定而得也。能見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見之。以無色質障礙。故名天眼。通非礙也。

得法眼淨

[0454b24] 證須陀洹果。斷三界分別惑。見真諦理。名法眼淨。

阿梨吒比丘

[0454c02] 阿梨吒。亦名阿利吒。此云無相。是人所以生此邪見者。言須陀洹斯陀含皆有妻室。亦不障道。牽此自比。故生邪見。言婬欲非障道法也。

[0454c05] 薩婆多論云。此人先是外道弟子。外道邪見師遣入佛法中。倒亂佛法。其人聰明利根。不經少時。通達三藏。即便倒說云。行障道法。不能障道。盡其智辯。不能令成。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9 冊 No. 0709 毗尼止持會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