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精舍三年閱經目錄(印順導師擬)
第一年
甲
- 五分律(受比丘戒者):《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30卷) 【劉宋 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 學佛行儀(未受比丘戒者閱讀):【網路資料】
- 五戒相經(未受比丘戒者):《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未受比丘戒者) (1卷) 【宋 求那跋摩譯】
- 菩薩優婆塞戒經(未受比丘戒者):《優婆塞戒經》 (7卷) 【北涼 曇無讖譯】
- 四十二章經(未受比丘戒者):《四十二章經》 (1卷) 【後漢 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 雜阿含經 (50卷):《雜阿含經》 (50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乙
- 大涅槃經初分(南本初十卷):《大般涅槃經》(南本初十卷) (36卷) 【宋 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 大涅槃經初分(北本初十一卷):《大般涅槃經》(北本初十一卷) (40卷) 【北涼 曇無讖譯】
- 華嚴經十地品:《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 (80卷) 【唐 實叉難陀譯】
- 法華經:《妙法蓮華經》 (7卷) 【姚秦 鳩摩羅什譯】
- 楞嚴經(十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10卷) 【唐 般剌蜜帝譯】
- 大般若經第四分(五三八~五五五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 (200卷) 【唐 玄奘譯】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10卷) 【後秦 鳩摩羅什譯】
- 大集經海慧品:《大方等大集經》 (60卷) 【北涼 曇無讖譯】
- 寶積經不動如來品(菩薩藏會、富樓那會、摩訶迦葉會、無盡菩薩會、無量壽如來會):《大寶積經》 (120卷) 【唐 菩提流志譯】
- 佛藏經:《佛藏經》 (3卷) 【姚秦 鳩摩羅什譯】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4卷) 【姚秦 鳩摩羅什譯】
- 寶雲經:《寶雲經》 (7卷) 【梁 曼陀羅仙譯】
- 無上依經:《佛說無上依經》 (2卷) 【梁 真諦譯】
- 諸佛要集經:《諸佛要集經》 (2卷) 【西晉 竺法護譯】
- 禪祕要法經:《禪祕要法經》 (3卷) 【姚秦 鳩摩羅什等譯】
- 解深密經:《解深密經》 (5卷) 【唐 玄奘譯】
丙
-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前五十卷):《瑜伽師地論》 (100卷)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
- 新華嚴經論:《新華嚴經論》 (40卷) 【唐 李通玄撰】
- 入大乘論:《入大乘論》 (2卷) 【堅意菩薩造 北涼 道泰等譯】
- 寶性論(四卷):《究竟一乘寶性論》 (4卷) 【後魏 勒那摩提譯】
- 成實論:《成實論》 (16卷) 【訶梨跋摩造 姚秦 鳩摩羅什譯】
- 集異門足論:《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20卷) 【尊者舍利子說 唐 玄奘譯】
- 大乘起信論(參考:印順法師著,大乘起信論講記):《大乘起信論》 (1卷) 【馬鳴菩薩造 梁 真諦譯】
- 攝大乘論(參考:印順法師著,攝大乘論講記):《攝大乘論本》 (3卷) 【無著菩薩造 唐 玄奘譯】
- 中論(參考:印順法師著,中觀論頌講記):《中論》 (4卷)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姚秦 鳩摩羅什譯】
第二年
甲
- 華嚴經(十住品、如來性起品):《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如來性起品) (80卷) 【唐 實叉難陀譯】
- 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大般涅槃經》 (36卷) 【宋 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 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大般涅槃經》 (40卷) 【北涼 曇無讖譯】
- 般若經第十六會(五九三卷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 (200卷) 【唐 玄奘譯】
- 金光明最勝王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10卷) 【唐 義淨譯】
- 維摩詰經肇註:《注維摩詰經》 (10卷) 【後秦 僧肇撰】
- 勝鬘夫人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1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 圓覺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1卷) 【唐 佛陀多羅譯】
-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2卷) 【唐 玄奘譯】
-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7卷) 【唐 善無畏.一行譯】
- 遺教經:《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1卷) 【姚秦 鳩摩羅什譯】
乙
-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參考:印順法師著,《雜阿含經論會編》):《瑜伽師地論》 (100卷)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
- 雜阿毘曇心論:《雜阿毘曇心論》 (11卷) 【尊者法救造 宋 僧伽跋摩等譯】
- 大智度論初品(共三十四卷):《大智度論》 (100卷) 【龍樹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 法華經論:《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2卷) 【大乘論師婆藪槃豆釋 後魏 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
- 大乘莊嚴經論:《大乘莊嚴經論》 (13卷) 【無著菩薩造 唐 波羅頗蜜多羅譯】
- 雜集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16卷) 【安慧菩薩糅 唐 玄奘譯】
- 辨中邊論:《辯中邊論》 (3卷) 【世親菩薩造 唐 玄奘譯】
- 發菩提心經論:《發菩提心經論》 (2卷) 【天親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 發菩提心資糧論(六卷):《菩提資糧論》 (6卷) 【龍樹本 自在比丘釋 隋 達磨笈多譯】
-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 (1卷) 【大域龍菩薩造 宋 施護等譯】
- 肇論:《肇論》 (1卷) 【後秦 僧肇作】
- 大乘義章:《大乘義章》 (20卷) 【隋 慧遠撰】
丙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1卷) 【元 宗寶編】
- 法華遊意:《法華遊意》 (1卷) 【隋 吉藏造】
- 禪源諸詮集都序:《禪源諸詮集都序》 (2卷) 【唐 宗密述】
- 阿彌陀經要解:《阿彌陀經要解》 (1卷) 【明 智旭解】
- 觀無量壽經疏(善導著):《觀無量壽佛經疏》 (4卷) 【唐 善導集記】
- 淨土論注(曇鸞著):《略論安樂淨土義》 (1卷) 【後魏 曇鸞撰】
- 安樂集(道綽著):《安樂集》 (2卷) 【唐 道綽撰】
- 瑜伽菩薩戒釋(太虛大師全書.第八篇律釋):【網路資料】
- 天台菩薩戒疏(道綽著):《天台菩薩戒疏》 (3卷) 【唐 明曠刪補】
- 四分律比丘含註戒本(受比丘戒者):《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 (3卷) 【唐 道宣述】
- 寶積經三律儀會(未受比丘戒者):《大寶積經》 (120卷) 【唐 菩提流志譯】
- 沙彌律儀增註(未受比丘戒者):《沙彌律儀要略增註》 (2卷) 【清 弘贊註】
- 維摩詰經玄疏:《維摩經玄疏》 (6卷) 【隋 智顗撰】
- 教觀綱宗:《教觀綱宗》 (1卷) 【明 智旭述】
- 天台傳佛心印記:《天台傳佛心印記》 (1卷) 【元 懷則述】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4卷) 【唐 法藏述】
-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2卷) 【唐 法藏述】
- 能顯中邊慧日論:《能顯中邊慧日論》 (4卷) 【唐 慧沼撰】
- 首楞嚴義疏注經:《首楞嚴義疏注經》 (10卷) 【宋 子璿集】
- 高僧傳(梁慧皎撰):《高僧傳》 (14卷) 【梁 慧皎撰】
第三年
甲
- 華嚴經入法界品:《大方廣佛華嚴經》 (80卷) 【唐 實叉難陀譯】
- 父子合集經(二十卷):《父子合集經》 (20卷) 【宋 日稱等譯】
- 大寶積經(44)寶梁聚會(二卷):《大寶積經》 (120卷) 【唐 菩提流志譯】
- 寶星陀羅尼經(十卷):《寶星陀羅尼經》 (10卷) 【唐 波羅頗蜜多羅譯】
乙
- 大智度論(第三十五卷起):《大智度論》 (100卷) 【龍樹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 十住毘婆沙論:《十住毘婆沙論》 (17卷) 【聖者龍樹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 成唯識論:《成唯識論》 (10卷) 【護法等菩薩造 唐 玄奘譯】
- 佛地經論:《佛地經論》 (7卷) 【親光菩薩等造 唐 玄奘譯】
丙
-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卍續第十四~十五冊):《圓覺經大疏釋義鈔》 (13卷) 【唐 宗密撰】
- 華嚴玄談(卍續第八冊):《華嚴經疏鈔玄談》 (9卷) 【唐 澄觀撰述】
- 法華玄義:《妙法蓮華經玄義》 (10卷) 【隋 智顗說】
-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10卷) 【隋 智顗說】
- 宗鏡錄:《宗鏡錄》 (100卷) 【宋 延壽集】
- 黃蘗禪師語錄:《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1卷) 【唐 裴休集】
- 黃蘗禪師語錄:《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1卷) 【唐 裴休集】
丁
- 續高僧傳:《續高僧傳》 (30卷) 【唐 道宣撰】
我(印順導師)因民國二十三年到武昌佛學院研究三論,所以大家都說我是三論學者。也許我的根性比較接近空宗,但我所研究的,決非一宗一派。尤其領導大家修學,更未想到要如何控制思想,使大家都跟我一樣。
就這三年內,我給大家選讀的經典,第一年三百餘卷,其中包括從印度譯來的經、律、論,大乘、小乘、空宗、有宗等各樣代表典籍。
第二年的閱讀範圍,一面仍然保持印度傳來的教典,一面放寬到中國祖師的著述。
第三年,則擴展到暹羅、日本、西藏各家所傳作品。
在講授方面,我想把佛學三大系的重要經論,如《楞伽》、《起信》、《中觀》、《唯識》論等,都給大家講個大要,另外關於戒、定、慧三學,也預備講一點。
總之,佛法是一體而多方面的,大家在初學期間,應當從博學中求得廣泛的了解,然後再隨各人的根性好樂,選擇一門深入,這無論是中觀、唯識,或天臺、賢首都好。不過在現階段,一定要先從多方面去修學,將來才不致引生門戶之見。
佛教的宗派,各有好處,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助成。如中國的一些宗派,都有可以會通處,其界限並不十分嚴格。所以大家不應存著宗派觀念,佛教祇有一個,因適應眾生根性而分多門。我們學佛,第一便要「法門無量誓願學」,至於最後從那一門深入,則須視乎各人底根機而定。
- 80014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