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24n1462_001 善見律毘婆沙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24 冊 » No.1462 » 第 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序品第一

[0673b06] 南無諸佛

 若人百億劫,  不可思議時,
 為一切眾生,  往至疲倦處,
 正為世間故,  南無大慈悲。
 由法難知故,  從生生世間,
 稽首頭頂禮,  甚深微妙法。
 破裂壞消盡,  無明煩惱網,
 若戒定智慧,  解脫具足行。
 懃修功德者,  眾僧良福田,
 我今一心歸,  頭面稽首禮。
 歸命三寶竟,  至演毘尼義,
 令正法久住,  利益饒眾生。
 以此功德願,  消除諸惡患,
 若樂持戒者,  持戒離眾苦。

[0673b20] 說曰:

[0673b20] 「律本初說,爾時,佛在毘蘭若,優波離為說之首,時集五百大比丘眾。何以故?如來初成道,於鹿野苑轉四諦法輪,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作者已訖,於俱尸那末羅王林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平旦時入無餘涅槃。七日後迦葉從葉波國來,與五百比丘僧,往俱尸那國,問訊世尊。路逢一道士,迦葉問曰:『見我師不?』道士答言:『汝師瞿曇沙門,命過已經七日。瞿曇涅槃,諸人天供養,我從彼得此天曼陀羅華。』迦葉與大比丘聞佛已涅槃,宛轉涕哭悶絕躄地。時有比丘,名須跋陀羅摩訶羅言:『止,止!何足啼哭?大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應作是不應作。今適我等意,欲作而作,不作而止。』時迦葉默然而憶此語,便自思惟:『惡法未興,宜集法藏。若正法住世,利益眾生。』迦葉復念:『佛在世時語阿難:「我涅槃後,所說法戒即汝大師。」是故我今當演此法。』迦葉惟念:『如來在世時以袈裟納衣施我。』又念:『往昔佛語比丘:「我入第一禪定,迦葉亦入定。」如來如是讚嘆我,聖利滿足與佛無異,此是如來威德加我。譬如大王脫身上鎧,施與其子使護其種姓,如來當知,我滅度後迦葉當護正法,是故如來施衣與我。』

[0673c14] 「迦葉即集比丘僧,語諸比丘:『我於一時,聞須跋陀羅摩訶羅言:「大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應作是不應作。今適我等意,欲作而作,不作而止。」諸長老!我等輩宜出法藏及毘尼藏。』諸比丘白大德迦葉:『大德!當選擇諸比丘,大德迦葉!佛法九關一切悉通,一切學人須陀洹、斯陀含,愛盡比丘,非一百亦非一千,通知三藏者得至四辯,有大神力得三達智,佛所讚嘆。又愛盡比丘五百少一,是大德摩訶迦葉!所以選擇五百而少一者,為長老阿難故。若無阿難,無人出法;阿難所以不得入者,正在學地。』

[0674a02] 「大德迦葉,為欲斷諸誹謗故,不取阿難。諸比丘言:『阿難雖在學地,而親從佛前受修多羅、祇夜,於法有恩,復是耆老,釋迦種族如來親叔之子,又無偏黨三毒。大德迦葉!應取阿難足五百數,此是眾聖意也。』諸大德比丘作是思惟:『在何處集法藏?唯王舍城眾事具足,我等宜往王舍城中,安居三月出毘尼藏,莫令餘比丘在此安居。所以者何?恐餘比丘不順從故,是以遣出。』於是大德迦葉白二羯磨,於僧耆品中廣明。

[0674a12] 「於是從如來涅槃,後七日大會,復七日中供養舍利,過半月已,餘夏一月半在,迦葉已知安居已近。迦葉語諸長老:『我等去時已至,往王舍城。』大德迦葉,將二百五十比丘逐一路去。大德阿[少/兔]樓馱,將二百五十比丘,復逐一路去。賢者阿難,取如來袈裟,比丘僧圍遶,往舍衛國,至如來故住處。舍衛城人見阿難已,懊惱悲泣問阿難言:『如來今在何所而獨來耶?』諸人號哭,猶如如來初涅槃時。賢者阿難,以無常法教化諸人,既教化已,入祇樹園,即開佛房取佛床座出外拂拭,入房掃灑。掃灑已,取房中故供養花出外棄之,還取床座復安如本。賢者阿難種種供養,如佛在時無異。於是阿難,從佛涅槃後,坐倚既久四大沈重,欲自療治,一日已至三日中服乳,取利而於寺坐。

[0674a28] 「時有修婆那婆羅門來請阿難,阿難答曰:『今日服藥不得應命,明日當赴。』至日將一長老比丘,到脩婆那家。脩婆那即問脩多羅義,是故阿鋡第十品中,名《脩婆那脩多羅經》。於是阿難,於祇樹園中種種修護已,欲入安居向王舍城。

[0674b05] 「大德迦葉,與阿[少/兔]樓馱一切比丘眾,至王舍城。爾時見十八大寺一時頹毀,如來滅後,諸比丘衣笐諸物縱橫棄散而去,是故狼藉。五百大德比丘順佛教故,修護房舍。若不修護,外道當作此言:『瞿曇沙門在世時修治房舍,既涅槃後棄捨而去。』為息此譏嫌故,宜應料理。迦葉言:『佛在世時讚歎安居,先事修護房舍。』作計校已,往至阿闍世王所,告求所須。王見比丘,頭面禮足即問:『大德何所須求?』迦葉答曰:『十八大寺頹毀敗壞,今欲修護,王自知之。』王答:『善哉!』即給作人。

[0674b16] 「夏初一月日,迦葉等修治,修治寺中已,復往王所而白王曰:『所修護寺今悉畢竟,我等今者便演出法藏及毘尼藏。』王答:『大善!所願成就。』王復言曰:『我今當轉王威法輪,諸大德當演無上法輪。』王白眾僧:『我今政聽諸大德使令。』眾僧答曰:『先立講堂。』王問:『何處起戴?』答曰:『可於先底槃那波羅山邊禪室門邊造,此中閑靜。』王答:『甚善!』於是阿闍世王威力,猶如第二忉利天毘舍技巧,須臾之頃即立,成辦棟梁椽柱、障壁階道,皆悉刻鏤種種異妙。於講堂上,以珍玩妙寶而莊嚴之,懸眾雜花繽紛羅列,地下亦復如是,種種殊妙猶如梵天宮殿無異,茵褥薦席五百,敷置床上,悉北向坐。又高座以眾寶莊飾,選高座中最精妙者,擬以說法高座東向。

[0674c02] 「眾僧語阿難曰:『明日集眾出毘尼藏,汝猶須陀洹道,云何得入?汝勿懈怠。』於是阿難自思惟:『明日眾聖集法,我云何以初學地入中?』阿難從初夜觀身已,過中夜未有所得。阿難思惟:『世尊往昔有如是言:「汝已修功德,若入禪定速得羅漢。」佛言無虛,當由我心精懃太過,今當疇量取其中適。』於是阿難從經行處下至洗脚處,洗脚已入房却坐床上,欲少時消息倚身欲臥,脚已離地、頭未至枕,於此中間便得羅漢。若有人問,於佛法中離行住坐臥而得道者,阿難是也。

[0674c14] 「於是大德迦葉至中月二日(六月十七日)中食已竟,料理衣鉢集入法堂。賢者阿難欲現證所得令大眾知,不隨眾僧入。眾僧入已次第而坐,留阿難坐處。下坐眾僧從上和南,次及空處而問:『留此處擬誰?』答曰:『擬阿難。』又問:『阿難今在何處?』阿難知眾心故、現神足故,於此處沒,當坐處踊出現身。於是眾僧坐竟,大德迦葉語諸長老:『為初說法藏?毘尼藏耶?』諸比丘答曰:『大德!毘尼藏者是佛法壽,毘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我等先出毘尼藏。誰為法師?』長老優波離眾有問曰:『阿難不得為法師耶?』答曰:『不得為法師。何以故?佛在世時常所讚歎,我聲聞弟子中持律第一優波離也。』眾曰:『今正應問優波離出毘尼藏。』於是摩訶迦葉作白羯磨,問優波離:『長老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優波離毘尼法中。白如是。』優波離作白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今答大德迦葉毘尼法。白如是。』如是優波離白羯磨已,整身衣服,向大德比丘頭面作禮。作禮已上高座而坐,取象牙裝扇。

[0675a12] 「迦葉還坐已,問優波離長老:『第一波羅夷,何處說?因誰起耶?』答曰:『毘舍離結,因迦蘭陀子須提那起。』問曰:『犯何罪也?』答曰:『犯不淨罪。』迦葉問優波離罪、因緣、人身、結戒、隨結戒,有罪亦問,無罪亦問。如第一波羅夷,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因緣本起,大迦葉悉問,優波離隨問盡答,是故名四波羅夷品。復次問僧伽婆尸沙,復次問二不定,次問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次問九十二波夜提,次問四波羅提提舍尼,次問七十五眾學,次問七滅諍法,如是大波羅提木叉作已。

[0675a24] 「次問比丘尼八波羅夷,名波羅夷品。復次問十七僧伽婆尸沙,次問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次問六十六波夜提,次問八波羅提提舍尼,次問七十五眾學,次問七滅諍法,如是已作比丘尼波羅提木叉竟。

[0675a28] 「次問蹇陀(漢言雜事),次問波利婆羅(漢言三擯四羯磨也),如是律藏作已。

[0675b01] 「大德迦葉一切問優波離,優波離答已,是故名五百羅漢集律藏竟。於是,長老優波離放扇從高座下,向諸大德比丘作禮,作禮已,還復本座。摩訶迦葉言:『毘尼集竟。問法藏。誰為法師,應出法藏?』諸比丘言:『長老阿難。』於是大德迦葉作白羯磨:『長老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長老阿難法藏。白如是。』阿難復作白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今答大德迦葉法藏。白如是。』於是阿難從坐起,偏袒右肩禮大德僧已即登高座,登高座已,手捉象牙裝扇。

[0675b12] 「大德迦葉問阿難:『法藏中《梵網經》,何處說耶?』阿難答曰:『王舍城、那蘭駄二國中間王菴羅絺屋中說。』『因誰而起?』『因修悲夜波利婆闍迦、婆羅門揵多,因二人起。』大德迦葉問阿難《梵網經》因緣本起。次問:『《沙門果經》何處說耶?』阿難答曰:『於王舍城耆婆林中說。』『為誰說耶?』『為阿闍世王、梵棄子等。』如是《沙門果經》因緣本起,以是方便問五部經。」

[0675b19] 「何謂為五部?」

[0675b20] 答曰:「《長阿鋡經》、《中阿鋡經》、《僧述多經》、《殃堀多羅經》、《屈陀迦經》。」

[0675b21] 問曰:「何謂《屈陀迦經》?」

[0675b22] 答曰:「除四阿鋡,餘者一切佛法,悉名《堀陀迦經》。四阿鋡中一切雜經,阿難所出,唯除律藏。佛語一味,分別有二用,初中後說其味有三,三藏亦復如是,戒定慧藏,若是部黨,五部經也。若一二分別有九部經,如是聚集有八萬法藏。」

[0675b27] 問曰:「何以名為一味?」

[0675b28] 「世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時,於一中間四十五年,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是為一味,若一解脫性復為一味。」

[0675c03] 「何謂為二?」

[0675c03] 「法藏、毘尼藏。」

[0675c03] 「何以初中後說?」

[0675c03] 「佛初中後說,是謂為三。而說偈言:

「『流轉非一生,  走去無厭足,
  正覓屋住處,  更生生辛苦,
  今已見汝屋,  不復更作屋。
  一切脊肋骨,  碎折不復生,
  心已離煩惱,  愛盡至涅槃。』

[0675c10] 「復有法師,解優陀那偈,此是如來初說,月生三日中得一切智慧,踊躍觀看因緣。說是偈言:

「『時法生成就,  蹇陀迦中說。』

[0675c14] 「如來臨涅槃時勅諸比丘:『汝於我法中慎莫懈怠。』此是最後說,於兩中間,是名中說。」

[0675c16] 問曰:「何謂三藏?」

[0675c16] 答曰:「毘尼藏、修多羅藏、阿毘曇藏,是名三藏。」

[0675c17] 問曰:「何謂毘尼藏?」

[0675c17] 「二波羅提木叉、二十三蹇陀、波利婆羅,是名毘尼藏。」

[0676a01] 問曰:「何謂修多羅藏?」

[0676a01] 答曰:「《梵網經》為初,四十四修多羅,悉入《長阿鋡》;初根《牟羅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羅,悉入《中阿鋡》;《烏伽多羅阿婆陀那》為初,七千七百六十二修多羅,悉入《僧述多》;《折多波利耶陀那修多羅》為初,九千五百五十七脩多羅,悉入《鴦掘多羅》,《法句喻》、《軀陀那》、《伊諦佛多伽》、《尼波多》、《毘摩那》、《卑多》、《涕羅涕利伽陀》、《本生》、《尼涕婆》、《波致參毘陀》、《佛種性經》。若用藏者,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此是名《修多羅藏》。」

[0676a10] 問曰:「何謂阿毘曇藏?」

[0676a11] 答曰:「法僧伽、毘崩伽、陀兜迦他、耶摩迦、鉢叉逼伽羅坋那祗迦他跋偷,此是阿毘曇藏。」

[0676a13] 問曰:「何謂毘尼義耶?」

[0676a13] 說偈答曰:

「將好非一種,  調伏身口業,
 知毘尼義者,  說是毘尼義。」

[0676a16] 問曰:「何謂種種五篇波羅提木叉?」

[0676a16] 「波羅夷為初,五篇七聚罪,是謂為種種戒母,將成堅行寬方便,隨結從身口不善作,此是將身口業,是故名毘尼耶。」

[0676a19] 問曰:「何謂修多羅?」

[0676a19] 偈答曰:

「種種義開發,  善語如秀出,
 經緯與涌泉,  繩墨綖貫穿,
 是謂脩多羅,  甚深微妙義。」

[0676a24] 問曰:「何謂發義?」

[0676a24] 答曰:「自發義能發他義。」

[0676a24] 曰:「何謂善語?」

[0676a25] 答曰:「先觀人心然後善語。」

[0676a25] 曰:「何謂秀出?」

[0676a26] 答曰:「譬如禾稻秀出結實。」

[0676a26] 曰:「何謂經緯?」

[0676a27] 答曰:「以綖織成。」

[0676a27] 問曰:「何謂涌泉?」

[0676a28] 答曰:「如泉取者眾多而無窮盡。」

[0676a28] 問曰:「何謂繩墨?」

[0676a29] 答曰:「如直繩能去曲木。」

[0676a29] 問曰:「何謂為綖?」

[0676b01] 答曰:「譬如散花,以綖貫穿風吹不散。修多羅者亦復如是,貫諸法相亦不分散。」

[0676b03] 問曰:「何謂阿毘曇?」

[0676b03] 以偈答曰:

「有人意識法,  讚歎斷截說,
 長法是故說,  是為阿毘曇。

[0676b06] 「此是阿毘偈也,意、識、讚歎、斷截、長,此入阿毘義也。」

[0676b07] 問曰:「何謂為意?」

[0676b07] 答曰:「修多羅句云,有人言極劇意云何?是阿毘意義也。」

[0676b08] 「何謂為識?」

[0676b09] 答曰:「脩多羅句畫夜阿毘,此是阿毘識義也。」

[0676b10] 「何謂讚歎?」

[0676b10] 答曰:「王阿毘王,此是阿毘讚歎義也。」

[0676b11] 「何謂斷截?」

[0676b11] 答曰:「足力阿毘,此是阿毘斷截義也。」

[0676b12] 「何謂為長?」

[0676b12] 答曰:「阿毘于(漢言長也),此是阿毘長義也。又曰:『生色界,慈心遍觀一方毘呵羅(漢言意義)。識者,色聲乃至觸,是識義也。讚歎者,學法、無學法、世間無上法,此是讚歎義也。斷截者,觸法成學,是斷截義也。長者,大法不可度量阿耨多羅法,是長義也。』此義應當知之。又曰:『曇者法也。』」

[0676b18] 「何謂為藏?」

[0676b19] 以偈答曰:

「智藏藏義味,  從義學器者,
 我今合一說,  藏義汝自知,
 此是藏義也。」

[0676b23] 問曰:「何謂為藏?」

[0676b23] 答曰:「藏者學,此是法藏也。又脩多羅句云,如人執攬與鋘鈇而來。此是器義也。今已總說三藏,應當知是二義也。已略說毘尼藏。智藏亦言義器,脩多羅亦如是。又曰:『阿毘曇者則是藏也。』如是已知。復於三藏中,種種因緣指示佛法,語言分別隨所薄著,學除甚深相學破合離者,次第文句至義自出。今次第現此三藏。阿毘說曰:『阿毘者,意義、識義、讚歎義、斷截義、出過廣義、大義、無上義。何謂為意?憶持也。識者分別也。讚歎者,常為聖人之所讚歎也。斷截者,分別偈也。出過者,過於餘法也。廣者,於諸法中最為廣也。大者諸法之最大也。無上者,諸法無能勝也。曇者,舉義承義護義。何謂為舉?舉者,舉置眾生於善道也。承者,承受眾生不令入三惡道也。護者,擁護眾生令得種種快樂也。藏者器也。何謂為器?器者,能聚集眾義也。』」

[0676c11] 問曰:「藏與阿毘曇,為同為異?」

[0676c12] 答曰:「同。」

[0676c12] 又問曰:「若同者,但云阿毘曇自足,何須復言藏也?」

[0676c13] 答曰:「聖人說法欲使文句具足故,更安藏字也,如是三藏義亦爾。又為指示故,為教授故,為分別故,為繫故,為捨故,為甚深相故,為離合故。若比丘隨所至處,顯現如是一切諸義,此是三藏,如是次第威德顯現正義,隨罪過、隨比類、隨教法、隨覆見纏名色差別。若人依毘尼為行則得入定,得定便具三達智,此是戒為行本,因三昧故便具六通。若人修學阿毘曇,能生實智慧,實慧既生便具四辯。若人隨順律語得世間樂。何謂為世間樂?淨戒之人人天讚善,常受世間四事供養,此世間樂除欲樂。如脩多羅說、佛所說,我已知之,不宜在家,出家學道而得道果。得道果者,戒定慧力也。隨逐惡者,皆由無智,無智故佛教妄解,妄解故誹謗如來,作諸惡業自破其身,從此因緣廣生邪見。於阿毘曇僻學者,捉心過急,則心發逸所不應思,如脩多羅,告諸比丘,有四法,不應思而思,心則發狂。」

[0677a12] 法師曰:「如是次第破戒、邪見亂心、善不善說已。而說偈言:

「具足不具足,  隨行而得之,
 比丘樂學者,  當愛重此法。

[0677a16] 「如是藏義知一切佛語,應當知。」

[0677a16] 「何謂為阿含?」

[0677a17] 法師曰:「有五阿含。何謂為五?一者、《長阿含》,二者、《中阿含》,三者、《僧育多阿含》,四者、《鴦堀多羅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

[0677a19] 問曰:「何謂為長阿含?」

[0677a20] 「三品中《梵網經》為初,四十四修多羅悉入三品中,是名長阿含。」

[0677a21] 法師問:「云何名之為長?」

[0677a22] 「聚眾法最多故名為長。」

[0677a22] 又問曰:「何謂為阿含?」

[0677a23] 答曰:「容受聚集義名阿含。如修多羅說,佛告諸比丘:『我於三界中不見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純是眾生聚集處也。』以是義故,中阿含亦應知,不長不短故名為中。於十五品,根學修多羅為初,一百五十二修多羅,是名中阿含。

[0677a28] 「七月日出法竟,大德迦葉,修理成就十力法已,於是大地如人歡喜,歎言:『善哉,善哉!』乃徹黃泉六種震動,又種種奇異妙相出現,此是五百大眾羅漢初集名也。而說偈言:

「世間中五百,  羅漢出是法,
 故名五百出,  諸賢咸共知。

[0677b06] 「是時大眾說,大德迦葉問優波離:『波羅夷何處結耶?』

[0677b07] 「亦問犯處、亦問因緣、亦問人身:『此問大德自知?』」

[0677b08] 答曰:「時因人結戒,是故結戒一切次第我今當說。爾時佛在毘蘭若處。」

[0677b09] 曰:「何時說耶?」

[0677b10] 答:「集五百大眾說,如是種種義出已。」

[0677b11] 問曰:「何以優波離說?」

[0677b11] 答曰:「為大德迦葉問是戒本已。現今誰持者?持者何處住?我當說根本。今說章句義。爾時佛住毘蘭若,此根本律藏初如是說。長老優波離佛前持,佛未涅槃時,六通羅漢無數千萬,從優波離受。世尊涅槃後,大德迦葉為初,諸大悲眾集閻浮利地中,誰能持?優波離為初,諸律師次第持,乃至第三大眾諸大德持,今次第說師名字:優波離,大象拘,蘇那拘,悉伽符,目揵連子帝須。五人得勝煩惱,次第閻浮利地中持律亦不斷,乃至第三一切諸律師,皆從優波離出,此是連續優波離。何以故?優波離從金口所聞,聚於心中開施與人。人知已,有學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大象拘是優波離弟子,從優波離口悉聞,自解至深極理,學人初受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蘇那拘,此是大象拘弟子,蘇那拘從師口受取律已,讀誦性自知律,學人初受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悉伽符是蘇那拘弟子,從師口受律已,於一千阿羅漢中,最勝性自知律,學人初受學不可計數,愛盡比丘非百千不可度量。爾時閻浮利地無數比丘集,目揵連子帝須神力,第三大眾欲現如是毘尼藏,閻浮利地中諸法師次第乃至第三大眾持,應當知。」

[0677c07] 問曰:「何謂為第三大眾?」

[0677c07] 曰:「此是次第時已出竟,光明妙法用智慧故。而說是讚曰:

「壽命住世間,  五百智慧明,
 五百中大德,  迦葉最為初,
 譬如燈油盡,  涅槃無著處。」

跋闍子品第二集法藏

[0677c14] 「於是眾聖,日夜中次第而去。世尊涅槃已一百歲時,毘舍離跋闍子比丘,毘舍離中十非法起。何謂為十?一者、鹽淨,二者、二指淨,三者、聚落間淨,四者、住處淨,五者、隨意淨,六者、久住淨,七者、生和合淨,八者、水淨,九者、不益縷尼師壇淨,十者、金銀淨。此是十非法。於毘舍離現此十非法,諸跋闍子修那伽子名阿須,阿須爾時作王,黨跋闍子等。爾時長老耶須拘迦,是迦乾陀子,於跋闍中彷徉而行毘舍離,跋闍子比丘毘舍離中現十非法,聞已:『我不應隱住壞十力法,若為方便滅此惡法?』即往至毘舍離。到已,爾時長老耶須拘迦乾陀子,於毘舍離大林鳩咤伽羅沙羅中住。爾時,跋闍子比丘說戒時,取水滿鉢置比丘僧中。爾時,毘舍離諸優婆塞來詣,跋闍子比丘作如是言,語諸優婆塞:『應與眾僧錢,隨意與半錢若一錢,使眾僧得衣服。』

[0678a09] 「一切應說,此是集毘尼義。七百比丘不減不長,是名七百比丘集毘尼義。於集眾中,二萬比丘集。長老耶斯那比丘發起此事,於跋闍子比丘眾中,長老離婆多問薩婆迦,薩婆迦比丘答:『律藏中斷十非法,及消滅諍法。大德!我等輩今應出法及毘尼,擇取通三藏者,至三達智比丘擇取已,於毘舍離婆利迦園中,眾已聚集,如迦葉初集法藏無異。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依藏更問、依阿含問、依枝葉問、依諸法聚問,一切法及毘尼藏盡出。』此是大眾,於八月日得集竟,說偈讚曰:

「世間中七百,  是為七百名,
 依如前所說,  汝等自當知。

[0678a23] 「是時,薩婆迦眉、蘇寐、離婆多、屈闍須毘多、耶須、婆那參復多,此是大德阿難弟子,修[少/兔]、婆娑伽眉,此二人是阿[少/兔]留駄弟子,已曾見佛,而說偈言:

「『第二好集眾,  大法一切出,
  已至重法處,  應作已作竟,
  愛盡比丘者,  是名第二集。』」

阿育王品第三集法藏

[0678b02] 「諸大德自作念言:『當來世我等師法,如是濁垢起有無耶?』大德即見當來世非法垢起,從此以後百歲又十八年中,波咤利弗國阿育王已生世,生已一切閻浮利地靡不降伏,於佛法中甚篤信極大供養。於是諸外道梵志,見阿育王如此信佛法,外道梵志貪供養故,入佛法中而作沙門,猶事外道如舊,以外道法教化諸人。如是佛法極大濁垢,濁垢欲成。於是諸大德作是念:『我等輩及當來世見垢不?』各自觀壽命不及,復作是念:『誰為當來宣傳?』諸大德觀一切人民及欲界中,都無一人。復觀諸梵天,有一天人短壽,曾觀法相。諸大德作如是念:『我等當往請此梵天人下生世間,於目揵連婆羅門家中受胎,然後我等教化令其出家,得出家已,一切佛法通達無礙三達智已,破壞外道判諸諍法,整持佛法。』

[0678b18] 「於是諸大德往至梵天,梵天人名帝須。諸大德至,語帝須:『從此百年後十八年中,如來法極大垢起,我等觀一切世間及欲界,不見一人能護佛法,乃至梵天見汝一人。善哉,善人!若汝生世間,以十力法汝當整持。』諸大德作是言已,大梵帝須聞諸大德佛法中垢起我當洗除,聞已,歡喜踊躍答曰:『善哉!對已,與諸大德立誓,於梵天應作已罷,從梵天下。』爾時,有大德和伽婆、栴陀跋闍二人,於眾少年,通持三藏,得三達智、愛盡阿羅漢,是二人不及滅諍。諸大德語二長老:『汝二人不及滅諍,眾僧今依事罰汝。當來有梵天人名帝須,當託生目揵連婆羅門家,汝二人可一人往迎,取度出家,一人教學佛法。』於是諸大德阿羅漢,隨壽長短各入涅槃,而說偈言:

「第二七百眾,  和合滅非法,
 當來法因緣,  已作令久住。
 愛盡得自在,  善通三達智,
 神通得自在,  猶不免無常。
 我今說名字,  傳流於將來,
 如是生無常,  已知生難得,
 若欲得常住,  當懃加精進。

[0678c13] 「此第二僧說:『摩呵梵魔帝須,從梵天下,託生目揵連婆羅門家。』於是和伽婆觀見帝須已入婆羅門家受胎。知受胎已,和伽婆日日往其家乞食,乃至七年。何以故?為度因緣故,於是七年乞飯不得,乞水亦不得。過七年已復往乞食,其家人應曰:『食已竟,大德!更往餘家。』和伽婆念言:『今得語已,還。』於是婆羅門從餘處還,於路見和伽婆:『咄出家人!從我家來耶?有所得不?』答曰:『得。』婆羅門還至家中,而問家人:『比丘乞食,有與不耶?』家人答曰:『都不與之。』婆羅門言:『比丘妄語,若明日來者我當詰問。』

[0679a02] 「明日門外坐,大德和伽婆明日來,婆羅門問曰:『大德!昨言乞有所得。定無所得,何以妄語?比丘法得妄語不?』大德和伽婆答曰:『我往汝家七年,都無所得,昨始得家人語我更往餘家,是故言得。』婆羅門自思念言:『此比丘正得語,而言有所得。善哉!是知足人也,若得飲食者,便應大歡喜。』婆羅門即迴飲食分,施與和伽婆,而作是言:『從今已去,日日於此取食。』於是和伽婆日日恒往取食。婆羅門見和伽婆威儀具足,發大歡喜心,歡喜心已,復更請曰:『大德!自今以後莫餘家乞,長來此食。』和伽婆默然受請。日日食已漸示佛法,示已而去。

[0679a15] 「爾時婆羅門子年始十六,已學婆羅門法三圍陀書。婆羅門子初從梵天下,猶好淨潔,床席、先提悉不與人雜。若欲往師所,以床席、先提,以白潔裹,懸置屋間而去。去後大德和伽婆至,而作是念:『時今至矣!來往多年,此婆羅門子都不共語。以何方便而化度之?』即以神力,令家中床座隱蔽不見,唯見婆羅門子所舉先提。爾時,婆羅門見和伽婆來,遍求坐床了不能得,唯見其子所舉先提,即取與和伽婆坐。

[0679a25] 「婆羅門子還,見和伽婆坐其先提,見已心生忿怒,即問家人:『誰持我先提與沙門坐?』大德和伽婆食竟,婆羅門子瞋心已息。大德和伽婆語婆羅門子:『汝何所知?』婆羅門子:『咄沙門!我無所知,誰應知也?』婆羅門子問和伽婆:『沙門知圍陀法不?』問已,此沙門必知。大德和伽婆於三圍陀中通達,及乾(漢言一切物名)、揩晝、伊底呵寫、文字,一切分別。婆羅門子,於狐疑法不能通達。所以爾者,由師不解。婆羅門子問和伽婆,於難解中問問盡答。和伽婆語婆羅門子:『汝問已多,我今次問汝一事,汝應當答。』婆羅門子言:『善哉,沙門!我當分別答耶?』和伽婆於雙心中,問婆羅門子:『若人心起而不滅,若人心滅而不起,若人心滅而滅,若人心起而起?』於是婆羅門子,仰頭向虛空、下頭視地,不知所以,反諮沙門:『咄沙門!此是何義?』和伽婆答:『此是佛圍陀。』婆羅門子語:『大德得與我不?』答曰:『得。』復問:『云何可得?』答曰:『汝若出家,然後可得。』

[0679b15] 「於是婆羅門子心大歡喜,來到父母所而白言:『此沙門知佛圍陀,我欲就學,用白衣服沙門不與,令我出家然後當得。』父母作是念已:『善哉!若汝出家學圍陀竟,當速還家。』婆羅門子心念言:『我就此沙門學佛圍陀竟者當還。』臨欲去時父母教勅:『汝能懃學,當聽汝去。』答曰:『無暇教勅。』

[0679b22] 「於是婆羅門子往詣和伽婆所。到已,和伽婆即取婆羅門子度為沙彌,以三十二禪定法教其思惟,婆羅門子須臾之頃得須陀洹道。和伽婆思念:『此婆羅門子已得道跡,不樂還家。譬如燋穀不復更生,此沙彌亦復如是。』和伽婆復言:『若我與禪定深法,其得羅漢者恬靜而住,於佛法中不復更學。我今遣其往詣栴陀跋闍所,教學佛法并宣我意。』和伽婆言:『善來沙彌!汝可往彼大德栴陀跋闍所學佛法耶!汝到彼已,當作是言:「大德!我師遣來此教學佛法。」』栴陀跋闍答:『善哉沙彌!明日當教帝須一切佛法及義,唯除律藏。』教學已竟受具足戒,未滿一歲即通律藏,於三藏中悉具足知。和尚阿闍梨,以一切佛法付帝須已,隨壽命長短入於涅槃。爾時,帝須深修禪定,即得阿羅漢,以佛法教導一切人民。

[0679c09] 「爾時賓頭沙羅王生兒一百。賓頭沙羅王命終,阿育王四年中殺諸兄弟,唯置同母弟一人。過四年已,然後阿育王自拜為王,從此佛涅槃已一百一十八年。後阿育王即統領閻浮利地,一切諸王無不降伏,王之威神,統領虛空及地下,各一由旬,阿耨達池諸鬼神,恒日日獻水八擔合十六器,以供王用。

[0679c17] 「爾時阿育王已信佛法,以水八器施比丘僧,二器施通三藏者,二器供王夫人,餘四器自供。又雪山鬼神,日日獻楊枝木,名羅多,柔軟香美。王及夫人、宮中妓女,合一萬六千人,寺中比丘有六萬眾,常以楊枝恒日日供比丘僧,及王夫人宮中妓女,悉令備足。復有雪山鬼神獻藥果,名阿摩勒呵羅勒,此果色如黃金,香味希有。復有鬼神獻熟菴羅果。復有鬼神,日日獻五種衣服,悉黃金色及手巾,又日日獻賢聖蜜漿,又獻塗香及闍提花。海龍王又獻名眼藥。阿耨達池邊,有自然粳米香美,鼠剝去皮取完全者,鸚鵡日日齎九十擔獻王。又巧作堂屋,中蜜蜂結房,作蜜以供王。迦陵頻伽之鳥來至王所,作種種妙音以娛樂王。王有如是神力。

[0680a10] 「又於一日,王作金鎖遣鎖海龍王將來。此海龍王壽命一劫,曾見過去四佛。龍王到已,賜坐師子座,以白傘覆上,種種香花供養。阿育王脫己所著瓔珞,瓔珞海龍王身,以一萬六千妓女圍遶供養。阿育王語海龍王言:『我聞如來相好殊妙,我欲見之,汝可現之。』於是海龍王受教,即現神力,自變己身為如來形像,種種功德莊嚴微妙,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譬如蓮花、欝波羅花開敷莊嚴水上,亦如星宿莊嚴虛空,青黃赤白種種光色,去身一尋以自莊嚴,譬如青虹,亦如電光圍遶而去,譬如金山,眾寶光明而圍遶之,一切眾生視之無厭,諸梵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於七日之中瞻仰目不暫捨。

[0680a24] 「阿育王見之歡喜。自從登位三年唯事外道,至四年中信心佛法。王所以事外道者,時阿育王父賓頭沙羅王,本事外道,日日供施婆羅門六萬人,王與夫人宮內悉事外道,是故相承事之。有一日阿育王供設諸婆羅門,王於殿上坐,見諸婆羅門左右顧視都無法用。王見如此而作是念:『我且更選試,必有法則者,我當供養。』作是念已向諸臣言:『卿等!若有事沙門婆羅門者,可請來我宮中,我當供施。』諸臣答曰:『善哉!』答已各去。

[0680b06] 「於是諸臣依其所事事尼揵陀等諸外道,各將至王宮,到已而白王言:『此是我等羅漢。』是時阿育王,即敷施床座,高下精麁各各不同。王語諸外道:『隨力所堪,各各當座而坐。』諸外道聞王此言,仍各自量而坐,或坐先提者,或坐木段者。王觀察如此,自作念曰:『此諸外道等定無法用。』王即知已而作是言:『外道如此,不足供施。』食訖即令出。

[0680b14] 「又復一日,王於殿上,在窓牖中,見一沙彌,名泥瞿陀,從殿前過,行步平正威儀具足。王問:『此誰沙彌耶?』左右答曰:『泥瞿陀沙彌,是先王長子修摩那之子也。』」

[0680b17] 法師曰:「我今依次第說因緣。爾時,賓頭沙羅王病困,阿育王從所封欝支國來還父王國,即殺修摩那太子,仍自把王國事。阿育王殺太子修摩那已,撿挍宮內。修摩那妃先已懷胎滿十月,仍假服逃出,去城不遠至栴陀羅村,村邊有樹名泥瞿陀,有一天人作此樹神。樹神見修摩那妃語言:『善來!』妃聞樹神喚,即往至樹所。樹神神力化作一屋,語妃曰:『汝可住此屋。』妃聞語已即便入屋,其夜而生一男兒,母為作字名泥瞿陀。於是旃陀羅主敬心供給,如奴見大家無異。時王女妃住樹神屋中七年,泥瞿陀年已七歲。爾時有阿羅漢比丘,名婆留那,以神通觀泥瞿陀,因緣應度,作是念:『今時至矣。』欲度為沙彌。即往詣妃所,求度為沙彌。妃即與令度。婆留那即度為沙彌,髮未落地即得羅漢。

[0680c05] 「又一日,沙彌料理裝束已,往詣師所供養已,取鉢盂袈裟往至母所,從城南入過殿前行出城東門。爾時,阿育王在殿上向東經行,王見泥瞿陀沙彌於殿前過,威儀具足視地七尺而行,心中清淨。此因緣已前說,今當廣說。於是阿育王而作是念:『彼沙彌者,屈身俯仰威儀庠序,當有聖利法也。』王見沙彌已信心歡喜,即發慈哀心。何以故?過去世時,此沙彌是阿育王兄,曾共修功德。而作偈說:

「『往昔因緣故,  今生復歡喜,
  譬如欝鉢花,  得水鮮開敷。』

[0680c17] 「於是阿育王,生慈悲已不能自止,即遣三臣往喚沙彌。諸臣極久未時得還,復遣三臣。三臣到已,語沙彌言:『沙彌速去!』於是沙彌,執持威儀安庠而來。到已,王語沙彌:『當自觀察,隨意坐也。』於是沙彌,觀看眾中都無比丘,沙彌知已,仍欲就白傘高座,而作方便令王受鉢。王見沙彌作方便已,心自念言:『此沙彌者必為家主。』沙彌即以鉢授王已,即就王座。王以己所食施與沙彌,沙彌自量取足而受。沙彌食竟,於是王問沙彌:『沙彌師教,沙彌悉知不?』答曰:『我知少分。』王言:『善哉!為我說之。』『善哉大王!我當為說。』沙彌而作是念,量王所堪,即為說法呪願,便說半偈:

「『不懈怠者是涅槃,  若懈怠者是生死。』

[0681a07] 「王聞已,向沙彌言:『我知已,但說令盡。』沙彌呪願已竟,王向沙彌言:『日供養八分。』沙彌答:『善哉!我當迴與師。』王問:『沙彌師是誰耶?』答言:『無罪見罪呵責,是名我師。』王言:『更與八分。』沙彌答:『善哉!我當與阿闍梨。』王復問言:『闍梨是誰?』答:『共於善法中教授令知,是我闍梨。』王復答言:『善哉!我更與八分。』沙彌答:『此八分與比丘僧。』王復問言:『比丘僧是誰?』答言:『我師我闍梨我是依止,故得具足戒。』王聞是已倍增歡喜,王語沙彌:『若爾我更與八分。』沙彌答言:『善哉!受。』受已而去。

[0681a17] 「明日沙彌與比丘僧三十二人來至王宮,到已中食竟。王問沙彌:『更有比丘無?』沙彌答言:『有。』『若有者更將三十二人來。』如是漸增乃至六萬。是時外道六萬徒眾失供養分。大德泥瞿陀即授王及宮內夫人諸臣,悉受三歸五戒。是時王及諸人信心倍增,無有退轉。王為諸眾僧,起立大寺安處眾僧,乃至六萬日日供養。王所統領八萬四千國王,勅諸國起八萬四千大寺,起塔八萬四千,王勅諸國造立塔寺,各受王命歡喜而造。

[0681a28] 「復有一日於阿育僧伽藍作大布施,布施已,王於六萬比丘僧中坐,而作是言:『我有四種供給,湯藥、飲食、衣服、臥具,自恣與僧。』語已而作是問:『諸大德!佛所統領有幾種法耶?』比丘答言:『支法有九,法聚有八萬四千。』王聞已,至心於法。王作是念:『我當立八萬四千寺,以供養八萬四千法聚。』即日出銀錢九十六億,而喚大臣。臣到已,王語臣言:『我所領八萬四千國,遣人宣令,國起一寺。』阿育王自作阿育王僧伽藍。

[0681b08] 「眾僧見阿育王欲起大寺,見已有一比丘,名因陀掘多,有大神力漏盡羅漢。眾僧即差因陀掘多,統知寺事。是時因陀掘多見寺有所闕短處,自以神力修治令辦,王出銀錢,羅漢神力三年乃成。諸國起寺來啟答王,一日俱到,白統臣言:『造塔寺已成。』統臣入白王言:『八萬四千國,起八萬四千寺塔,皆悉已成。』王答言:『善哉!』王語一大臣:『可打鼓宣令,寺塔已成,七日之後當大供養布施,國中一切內外人民,悉受八戒身心清淨。』過七日已,莊嚴擬赴王命,如天帝釋諸天圍遶,阿育王國土亦復如是,莊嚴竟,人民遊觀無有厭足,人民悉入寺舍。

[0681b21] 「爾時集眾,有八億比丘僧、九十六萬比丘尼,於集眾中羅漢一萬。諸比丘僧心作是念:『我當以神通力令王得見己所造功德,見此已然後佛法大盛。』諸比丘以神通力,王所統領閻浮利地,縱廣四萬乃至海際,其中所起塔寺,一切供養布施種種功德,使王一時覩見。王得見已心中歡喜,而白眾僧言:『如我今者,供養如來作大布施,心中歡喜有如我不?』於是眾僧,推目揵連子帝須令答王。帝須答王言:『佛在世時諸人供養,不及於王,唯王一人無能過者。』

[0681c03] 「王聞帝須此語,心中歡喜不斷,而作念言:『於佛法中作大布施,無與我等,我當受持佛法如子愛父,則無有狐疑。』於是大王問比丘僧:『我於佛法中得受持不?』爾時帝須聞王語已,又見王邊王子,名摩哂陀,因緣具足,便作念:『若是王子得出家者,佛法極大興隆。』念已而白王言:『大王!如此功德猶未入佛法,譬如有人從地積七寶上至梵天,以用布施,於佛法中亦未得入,況王布施而望得入!』王復問言:『云何得入法分?』帝須答言:『若貧若富,身自生子,令子出家得入佛法。』作是言已,王自念:『我如此布施,猶未入佛法,我今當求得入因緣。』

[0681c16] 「王觀看左右見摩哂陀,而作是念:『我弟帝須已自出家。』即立摩哂陀為大子,王復籌量立為太子好?令出家好?即語摩哂陀:『汝樂出家不?』摩哂陀見叔帝須出家後,心願出家,聞王此言心大歡喜,即答:『實樂出家。若我出家,王於佛法得入法分。』爾時王女名僧伽蜜多,立近兄邊,其婿先已與帝須俱出家。王問僧伽蜜多:『汝樂出家不?』答言:『實樂。』王答:『若汝出家大善。』王知其心,心中歡喜向比丘言:『大德!我此二子,眾僧為度,令我得入佛法。』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明法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