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08n0240_038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第38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8 冊 » No.0240 » 第 38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0809c13] 第八不動地。所以來者。瑜伽云雖於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而未能於無相住中捨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在修習得滿。故次來也。又約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間。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去寄顯一乘。莊嚴論釋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說八地上以為一乘。是知從前差別進入一乘故次來也。言不動者總有三義故。成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謂任運故功用不能動。相續故相不能動。總由上二煩惱不動。與本分大同。金光明云無相正思惟修習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但有二義。由相於前不動故。行即功用。攝論云由前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此則略無煩惱。無性釋意云。第七地行動相不動。此中行相俱不動。解深密云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法中不為現煩惱所動。此但約煩惱不動。十住論云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此即約人不能動。人亦是相。仁王名等觀地者。上皆對他立名。此當體受稱。即無相觀。下經自有釋名。故所離障亦離無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現相及土。此地能斷。說斷二愚。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今於相中不自在故。其所證如名不增減。以住無相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證此真如。現相現土皆自在故。所成行亦名無生法忍。相土自在及所得果即定自在等。皆由無相無功用故。

 是時天王及天眾  聞此勝行皆歡喜
 為欲供養於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雨妙華幡及幢蓋  香鬘纓絡與寶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0810a18]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讚請中有二頌。分二。前十讚。後二請。前中二。前二偈天王天眾供讚。

 天女同時奏天樂  普發種種妙音聲
 供養於佛并佛子  共作是言而讚歎
 一切見者兩足尊  哀憫眾生現神力
 令此種種諸天樂  普發妙音咸得聞

[0810a24] 後八天女樂讚。於中二。初二標讚所依。餘六正顯讚德。總讚如來身土自在。將說身土自在地故。於中毛端約剎論處。毛孔約身。

 於一毛端百千億  那由他國微塵數
 如是無量諸如來  於中安住說妙法
 一毛孔內無量剎  各有四洲及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  悉見在中無迫隘
 一毛端處有六趣  三種惡道及人天
 諸龍神眾阿脩羅  各隨自業受果報
 於彼一切剎土中  悉有如來演妙音
 隨順一切眾生心  為轉最上淨法輪
 剎中種種眾生身  身中復有種種剎
 人天諸趣各各異  佛悉知為說法
 大剎隨念變為小  小剎隨念亦變大
 如是神通無有量  世間共說不能盡

[0810b15] 六中前四依正互在。五依正重重。六轉變自在。兼結無盡。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讚如來功德
 眾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今此眾會皆寂靜
 願說隨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諸行相

[0810b21] 後請可知。

[0810b22]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

[0810b24]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地行。後地果。前中有七種差別。一總明方便集作地分。二入一切法本來無生下得淨忍分。三佛子菩薩成就此忍下得勝行分。四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下淨佛國土分。五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下得自在分。六此菩薩如是入下大勝分。七佛子此菩薩智地下釋名分。七中初二是趣地方便。一是遠方便。總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二是近方便。前地得忍光明。此修熟令淨故。此二是入心。下是住心。三是初住地行。謂前淨忍發起勝修故。次二即安住地行。謂四是正住之始。依前勝行更起修淨佛土之行。五即正住之終。由淨土之行成德無礙。六是地滿行。此地望前通皆是勝。今復地滿勝中之勝。故云大勝。七即辨德彰號通於始終。今初分二。先標集德處。謂總前七地。非獨第七。雖亦有下十法而非次第。以是功用行滿。無功用際故總集之。四節中當第三也。四節者謂一入位。二入地。三無功用。四菩薩地盡。

[0810c18] 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

[0810c19] 善修下正顯所集。有十一句。分二。前三同相。諸地通行故。後八別相。諸地異修故。同中三句。一二種無我。上上證故。此即證道。地地轉勝名上上證。巧證不著。經云方便。二善淨諸道者不住道清淨故。悲智雙運故名為諸。三善集助道者彼方便智行所攝。滿足菩提分法故。方便是前證道。行即不住道。悲智等行故。菩提分即是彼二所攝之助。助彼二故。

[0811a03] 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

[0811a06] 大願下別相。攝八為七。一初地大願攝持能至此故。二三地攝善戒中如來力加故。彼經為證十力四無所畏等故。是我今等行十善等。即上承佛力。三地中因修自證禪定神通。名自善力所持。四常念下論云四地中所說法分別智教化智障淨勝。念通達佛法者。謂前十法明門是智方便。即前觀察。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次教化智。即彼經清淨分中以十種智成就法故生如來家。障淨勝者即彼論釋。謂滅三地智障。攝四地勝智故。上之二段。皆念通達佛法。故與此同。五地中有十種平等深淨心。故云善淨深心。此心是思覺。六能成下六地三種大悲。故云成就福德。三皆觀因緣集。即成就智慧。七中二句。以近此地故。初空中方便智。有中殊勝行。皆是大慈大悲不捨眾生行。次句即以無量眾生。入無量智道。上總明集作方便地竟。

[0811a21] 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

[0811a22] 第二淨忍分。有十五句。分三。初十正明無生忍。次四明無生忍淨。後一結得忍名。然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即正明中意。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虗空。湛猶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即淨忍中意。前一猶通諸地。未得於後不稱淨忍。今初段中言一切法者。總該萬有理事之法。入即證達。以歷事無窮略陳其十。十中相從為四無生。前七為一。名事無生。後三各一。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無生。四中一破相。二破性。三因泯。四果離。即前二破相入如。後二證實捨相。若寄位。初加行。二證體。四後得。三通始終。又四中約法性收。不出真妄。妄法本空稱曰無生。其法離相亦曰無生。事無生中。前四不增。正顯無生。後三不減。亦即無生。法本不生。今則無滅。以初攝後皆曰無生。別言七者。為治七種實故。實者隨相執定故。文有七實。以七無生對治。疏有多義。文廣不錄。

[0811b15] 上明事無生竟。

[0811b16] 無性為性。

[0811b17] 第二無性為性者即自性無生。此則顯詮。論經云非有性者。明非有彼定執自性。此則遮詮。無性即是法無我理。此理既以無性為其自性。則自體無性。非是先有今無。亦非全無真體。故云為性。以前觀事無生。正忍此理故。故論云。彼觀事故是此忍。不得言無。此則非有非無以顯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亦非所觀事外。故論云所有觀法無我理。無二相故。斯非即非離無二為中道義。

[0811b24] 上明自性無生竟。

[0811c02] 初中後際皆悉平等。

[0811c03] 第三明數差別無生。於三時中染淨法不增減故。謂先際非染增淨減。後際非淨增染減。中際亦非半增半減。以知三際皆空無自性故。

[0811c05] 三明數差別無生竟。

[0811c07] 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

[0811c08] 第四無分別下。明作業差別無生。果位作用名業差別。如智貫之則無差別。無差別即是無生。下如是理如。上如是智如。智如於真理。故無差別。此智是佛究竟入處。今菩薩證如同佛入處。故論云於真如中淨。無分別佛智故。如是四種皆是示現無生忍觀。

[0811c13] 上四無生竟。

[0811c14]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虗空。入一切法如虗空性。

[0811c16] 二名無生忍淨中二。初句離障。後三顯治。前言離者。論云示現行遠離。謂契實捨妄名行遠離。揀非心體離也。所離一切略有二種。一離心者離報心憶想分別。謂第八異熟識。轉現徧行亦不行故。二離意識者離方便心憶想分別。論云離攝受分別性想故。謂六七識及中心所等亦不行故。是則心行處滅。名離一切想。後無所取下明治。上但明所治非有。今明能治不無。故論云。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法想者治即無分別智。所以明此者有二義故。一則揀異外道斷滅無想。二乘滅盡故。二揀異如來。尚是照寂。非是寂照。以無功用自然行。故云無所取著。無取果心。任性自進故。此顯治妙。徧一切法想。故云猶若虗空。此顯治廣。入真如不動自然行。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此顯治深。此則入於起信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然論云不動自然行者任性趣故。非謂有彼自然行心。故上離即止。此治即觀。無功雙運。唯證相應。勿滯言也。

[0812a10] 是名得無生法忍。

[0812a11] 三結名可知。

[0812a11] 上淨忍分竟。

[0812a11] 下第三得勝行分。

[0812a12]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

[0812a13] 第三得勝行中二。初明深行勝。對前彰出。二佛子此地菩薩下發起勝。對後彰入。前中亦是攝童真住。文中二。先結前生後。入第八地是結前入位。生後深行為所依故。

[0812a17] 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

[0812a20] 二正顯深行。先法後喻。法中八句。初句總相。位行玄奧故。餘七別相。一難可知者即難入深。正是對下彰出。二無差別者同行深。與諸無漏淨地菩薩同故。如麥在麥聚故難知差別。三離一切下境界深。分齊殊絕故。由所取相離。能取想不現前故。復言離一切著者護此地一切所治障想故。四無量無邊即修行深。自利無分量。利他無邊故。五一切聲聞等明不退深。二乘不能壞其勝故。六離諸諠諍即離障深。謂離功用障故。七寂滅現前即對治現前深。以證真如為能治故。一切寂滅。七句通顯離前地過。

[0812b07]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意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

[0812b11] 第二喻中文有三喻。從後次第喻前三段。為順治障故從細至麤。為法中顯深故從麤至細。三中略有喻合。今初滅定喻。喻前離障寂滅。喻中那含羅漢心解脫人。多能入之。九次第定當其第九。故云乃至。動心止息者謂所依六七心王滅能依心所憶想自亡。合中住不動地。合入滅定。即捨合動心止息。即捨一切功用行者過所治故。得無功用法者明得彼治法故。身口等息者以得無功用法自然行故。即同前無所取著。離第一有行有間發過。住於報行者文含二意。一成上示現得有功用相違法。謂得無功用地故。此約教道。同前無所取著。二者謂善住阿賴耶識真如法中故。此約證道。同前入一切法如虗空性。即離第二淨地勤方便過。不同前地修無功用。故云報行。報行者前地所修報熟現前故。住真如者。以本識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淨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捨黎耶之名。又佛地單住真如。不云黎耶真如。今為有變易報在。是故雙舉。則黎耶言約異熟識。如來但名無垢識故。

[0812c06]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此不動地。既至此。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0812c11] 第二夢寤喻。喻前正行廣大。論云。此示行護彼過想者。離彼化生勤方便過故。有正智想者。非無此地無功智故。如夢寤雖無夢想非無寤想。但此行寂滅。故云所作皆息。合中勇猛約心。精進約行。合上方便。並是功用二行。下出所息障。依內證清淨。生死涅槃二心不行。名二行不現。如彼寤時。此彼岸無依。外緣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故云想行不現。即離化生聖道等想。如彼寤時人船俱無。合中見人墮河。喻中身自墮者。眾生病即菩薩病故。

[0812c20]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0812c24] 第三生梵天喻。喻分殊絕。合中正合下地。心意識不現。合欲界心不現行也。所以不行者得報行故。此離微細想行過。故論云此說遠離勝也。後此菩薩下舉勝況劣。謂佛等不順行世間一分心等尚不行。況順行世間一分心耶。佛心等者即七地求如來智心也。此中但況世間。亦應以大況小。大尚不行況小乘耶。則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若果若智若斷皆不行也。

[0813a07] 上明深行勝對前彰出。下正明勝行。

[0813a09]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

[0813a11] 第二明發起勝行。此下亦是攝尊重行。因勸起行皆尊重故。勝亦尊重之義。文有四段。一說主總敘。二作如是下顯勸辭。三佛子諸佛世尊下顯勸所為。四佛子若諸佛下彰勸之益。今初。願即勸因。大論說三加七勸。今諸佛現前即現身加。與如來智即是意加。後讚善哉即口加。以先加而後勸。今疏但云說主總敘而。經本願力應云住本願力。諸佛世尊下總顯勸相。諸佛所以與智勸者。轉彼行深樂足之心。令入法流門故。法流者決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河任運趣佛智海。即以能趣為門。又法流者即是行海。言與智者有二意故。一現行與覺念。猶彼意加。二令其修取。故名為與。下之七勸皆佛智攝。故但云與智。

[0813a24]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

[0813b01] 二正顯勸辭中二。先讚。即口加也。

[0813b02]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

[0813b05] 後正勸文有七段。一勸修如來善調御智。二勸悲愍眾生。三勸成其本願。四勸求無礙智。五勸成佛外報。六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七勸總修無遺成徧知道。然七皆含轉住增去。今初有三。一明多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眾生法故。次汝應下勸令修習。三勿復下莫捨忍門。然捨有二義。一若以放捨身心住此忍門。斯則不可。故云勿復。是以論云若不捨此忍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捨著。二全棄捨則所不應。故論云依彼有力能作故。故云勿復放捨。此令依之。

[0813b15]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0813b18] 第二勸中三。初明自所得忍。二然諸下明他無忍起過。在家多有煩惱。出家多起覺觀。皆是眾生無利益事。三汝當下勸起悲心。悲心依上而轉。

[0813b21]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0813b23] 第三勸中。願有二種。一依廣心下化眾生。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義。一令他得。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廣利眾生。

[0813c02]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0813c05] 第四勸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次諸佛下奪其異佛。勸其上求。以有深無礙智大用無涯。方不共二乘故。後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獸度河同涉理故。趣寂為垢故應勿住。

[0813c09]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0813c12] 第五勸中。舉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業。若成就此法。則有力化生。故勸修成就。

[0813c14]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0813c17] 第六勸中有三。初明其所得未廣。次善男子下示佛無量勝行。無量入者所入法門差別故。作是法門業用。轉是業用上上不斷。後汝應下結勸。

[0813c20]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0813c22] 第七勸中二。先舉三種無量。即淨土中三自在行。後悉應下結勸。明少作在。既言悉應通達。明少分觀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遙。此同德生勸於善財。勿以少行而生知足。故云無量。

[0814a02]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0814a04] 第三顯勸所為。令起智業故。

[0814a05]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0814a07] 第四彰勸益中亦是所為。為是故勸。於中二。先明不勸之損。故不得不勸。後以諸佛下彰勸之益。是故須勸。今初有二。一自損。既不與智即入涅槃。故應須與。故論云即入涅槃者與智慧示現。二者損他不利眾生故。然勸有四意。一為引定性二乘。二為警漸悟菩薩樂寂之習。三為發起始行無厭上求。四為顯此地甚深玄奧難捨。所以須勸。但有此深奧法流之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故無一人便趣永寂。又設佛不勸亦無趣寂。為顯勸益假以為言。

[0814a17] 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

[0814a18] 第二勸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牒前與智彰益之因。故論云彼行中攝功德勝故。云何勝諸佛同作教授說故。

[0814a21] 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0814b01] 二於一下起行速疾。

[0814b02] 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0814b07] 三何以下釋疾所由。謂先唯一身故長時劣此一念。此地身等無量故一念頓超。有十一句。前十別明。後一總結。十中初六依教化眾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後二依障清淨。十中一多身隨現。所以多者。論云一切菩薩依信解如自一身故。謂智契同體。故能即一為多。此實報能為。不同前諸地變化。此對前一身。餘音聲等對前起行類亦無量。二圓音隨說。三隨所知智。四隨取何類生。五隨應以何國。六隨其教化何類眾生。七隨供養集福德助道。八隨入何法門集智慧助道。九隨神通障淨。十隨智慧障淨。故能處無量眾會隨機說法。皆言隨者隨宜非一。釋無量言。故隨時之義其大矣哉。後一結釋中。先結。謂起行眾多不離三業。後以不動法故者釋由無相無功用無有間斷故。相用不動任運集成。

[0814b22]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

[0814c01] 喻中。喻彼行速疾。論云應知因勝示現者釋疾所由。船由入海故疾。行入無生故疾。

[0814c03]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0814c07] 合中初合未至海。即前七地。次到菩薩下合若至海。即第八地。無生之智亦是行故名為行海。又頓能徧起即深而廣亦得名海。無功用智以合上風。一切智境明其趣果。前喻所無。以無生智同佛智海。故喻不分。本有下合前校量。

[0814c11] 上第三得勝行分竟。

[0814c12] 下第四淨佛國土分。

[0814c13] 大文第四淨佛國土分者。問經中但云大方便智。一切觀察皆如實智。廣說化生應形作用。瑜伽論中十自在前起智門。後但云得分身智。何以論主判為淨土分耶。答淨土有二。一是能淨之因。二是所淨之果。此有二對。一相淨果。謂寶嚴等。以行業為因。謂直心等。三自在淨果。謂三世間圓融等。以德業為因。謂淨土三昧等。今約後對。然淨土行業始起凡夫。滿在一地。淨土德業始起不動。終在如來。

[0814c22]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

[0814c24] 第二釋淨土。文分三別。一器世間自在行。二眾生間自在行。三智正覺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次是所化。後是能化。具後二淨方名淨土。然初一多約能淨。後二多約所淨。無功用智為能觀智。智所行境為所觀。方便善巧即無功用因。在於七地修無功用。今得自在。

[0815a06] 所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

[0815a07] 後所謂下別顯其相。有五種自在。一隨心欲。二隨何欲。三隨時欲。四隨廣狹欲。五隨心幾許欲。今初觀世間成壞。論云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故者。謂約能淨論隨。隨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約所淨論隨。隨眾生心樂。欲見者則現成現壞。不欲見者則不現故。經云觀知則唯約因。論主欲顯義兼於果。故云隨現。即轉變自在。下之四段隨現準知。

[0815a14] 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

[0815a15] 二由此業下明隨何欲。謂隨物欲知何業成壞。皆能現故。

[0815a17] 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

[0815a18] 三幾時成下明隨時欲。謂時長劫即能現故。若約能淨即隨時智。如此世界成二十劫。初劫成器。餘成眾生。壞亦二十。先壞眾生。後一壞器。並稱事稱理名如實知。

[0815a22]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

[0815a24] 四又知地下。隨廣狹欲彼能現故。文中三。初知四大差別即是廣相。小相者非定地報識境界。大相者定地境界。乃至四禪緣三千故。無量者如來境界。上三十事分齊。皆以境界智知。差別相者是法分齊。故以相智知。知其自相同相差別故。

[0815b05] 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

[0815b07] 二知微塵下知狹相。細相者透全塵故。論經次云麤相者隟塵故。差別同前。無量差別者一塵之中含多法故。塵之麤細俱通定散。故不云小大。

[0815b10] 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所有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國土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眾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阿修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塵差別智。

[0815b15] 三隨何下知能所成。雙明廣狹。文二先。總知內外。次知地獄下別明六道。斯即楞伽責所不問。意顯窮幽。又云無性故。

[0815b18] 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0815b21] 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隨心幾許欲。即能現故。文中二。初約智知自在。上即三界互望論大小。今則一界之中自分大小。欲界中人境為小。天境為大。色中覺觀為小。無覺觀為大。無色界中論云佛法中凡境為小。聖境為大。聲聞菩薩為大者。為揀外道妄取為涅槃故特云佛法。如來所知一切三界皆名無量相。

[0815c04]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所謂善知眾生身差別。善分別眾生身。善觀察所生處。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

[0815c07] 第二約通明自在隨物現化。文中三。初隨機現化。於中初標能化智。次所謂下明所知機。有三句。一知身類不同故。二同隨身所用方便智故。三生何等界能利生故。後隨其下正明隨化。雖言現身意在生處。故屬器界。

[0815c12] 此菩薩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示現受生。

[0815c16] 二明化分齊。

[0815c17] 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剎其身不動。乃至不可說佛剎眾會中悉現其身。

[0815c19] 三明現自在。謂不動而徧。猶月入百川。

[0815c19] 上明器世間竟。

[0815c21] 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

[0815c23] 第二明眾生世間自行。謂隨感能調伏眾生自在故。於中三。初總明感應。

[0816a01] 所謂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剎利眾中示剎利形。如是毗舍眾首陀眾居士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眾兜率陀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魔眾梵眾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

[0816a06] 二所謂下別顯感應。於中顯化生行。有二自在。一化同物身。沙門中現沙門形等故。即身自同事。

[0816a08] 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身。

[0816a11] 二化應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論云彼行化眾生。身心自同事。

[0816a13] 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眾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

[0816a15] 三總結感應。如是如是等。現類眾多故。若身若心無偏頓應。故論結云自身心等分示現故。

[0816a16] 上明眾生世間竟。

[0816a18]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

[0816a19] 第三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遠公云若就行境應名二諦自在行。今就行體名智正覺。智於二諦正覺無礙故名自在。今更一釋。以所知十身皆是毗盧遮那正覺之體。亦得從境名智正覺。能令相作亦自在故。文中二。初明第一義智。後此菩薩下明世諦智。今初上句離妄。下句住實。由自身他身不分別故。住於平等。不分別言非唯照同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論此不同二乘。第一義智示現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俗而真非一異故。

[0816b04] 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虗空身。

[0816b06] 二明俗諦智有三。一總知十身。二此菩薩下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三此菩薩知眾生身下別顯知相彰智自在。今初。十身論攝為三。初三染分。次六淨分。後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緣起法界分為十故。即染分依他淨分依他同依一實故。染分中三者初是眾生世間。次國土世間。業報身者彼二生因。謂業煩惱。經略煩惱。故論具之。而云報者業能招報。從果立名。然國土身合通於淨。且從一類以判為染。次六總以三乘為淨分。於中前四是人。菩薩及佛但因果之異。次一是能證智。後一是所證法。故論云此二乘隨何智隨何法彼淨顯示。謂因法智殊。顯三乘別。後虗空身是不二分者通為二依。非染淨故。觀下別顯多約事空。義兼於理。

[0816b19] 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虗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虗空身。

[0816c01] 第二十身相作。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隨機故。文中二。一別顯相作。略有四翻。云何法智虗空得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應現自身故。令於虗空忽見自身。故名為作。餘作亦爾。

[0816c05] 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

[0816c06] 二總結例餘。上但舉四翻。理應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薩。若將自望菩薩別則有一百一十身。故云則如是現。所以相作得無礙者。廣如懸談。今文略有三意。一由證即事第一義故。事無理外之事。事隨理而融通故。二緣起相由故。三業用自在故。

[0816c11] 上十身相作。

[0816c11] 下別顯知相。

[0816c12] 此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

[0816c13] 第三別顯知相。十身為八。三乘身合故。即有八段。初眾生身有五相。初三業生煩惱妄想染差別。此約總明三界。後二約上二界。即就報別開。若總開三界五趣。則具十矣。

[0816c17] 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

[0816c19] 二國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四相。後二真實義相。前中初三分齊相。即小中大千。次二染淨差別。次廣即寬陿差別。此略無陿。次二依住差別。真實一重頓入名為普入。十方交絡名為方網。又重重現故。多同初地。

[0816c24] 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

[0817a02] 三四二段共有四身。皆云假名差別者但有自相同相差別。假名分別。實無我人。餘亦假名偏語此四者。業因尚假。苦果可知。聖人尚假況於凡類。又三乘聖人方能知假。佛德超絕不得云假。

[0817a06] 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0817a08] 五知佛身自有十相。餘之九身既是佛身。一一有此則成百。若更相作則重重無盡。菩提身者示成正覺故。二願生兜率故。三所有佛應化故。揀異猨猴鹿馬等化。故云應化。即王宮生身。四自身。舍利住持故。上四於三身中皆化身攝。五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等揀。三十二相等故云實報。即三中報身。六所有光明攝伏眾生故云威勢。即通報化。七意生身者。論云所有同異。世出世間心得自在解脫故者謂意俱生。即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也。此通變化及他受用。八福德身者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廣大因故。故種少善根必得佛果。九法身者所有如來無漏界故。斯即所證法體。界是藏義生義。含無邊德。生世出世諸樂事故。十智身者所有無障礙智。謂大圓鏡智出障垢。證平等性故。次云此智能作一切事者即成所作智。彼事差別皆悉能知者即妙觀察智。此通四身。但兩重十身一一圓融。故異諸教。

[0817b01]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實決擇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相。不共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相。無學相。

[0817b04] 六智身有十一相。攝為三類。初二約體分別。初通聞思。二即修慧。俱通理教。次果行相。即因果分別。行即是因。通於三慧。果唯證入。相離前三。餘有八智皆約位分別。於中初一是總。世間俗智名之為世。三乘聖智名為出世。又道前名世。見道去名為出世。五三乘者於出世中大小分別。小乘十智等。中乘七十七智等。大乘權實無量。六七二相於大乘中麤妙分別。甚深般若不共。二乘相似般若是則名共。八九二相通就三乘縛解分別。於新熏性習未習故。後二通於三乘修成分別。

[0817b14] 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相。

[0817b16] 七知法身。前能知智。此所知法。並通一切。智法不同。前佛法智唯局如來。文有五相。一平等相。即是理法。論云無量法門明等一法身故者。謂法門雖殊同詮平等法身。生佛無二故。二不壞相。即是行法。論云如聞取故。謂稱理起行名如聞取。行符乎理則冥之菩提。名不可壞。三即教法。隨所化眾生根性相應時說差別故。理本無言假言顯理。若權若實皆是隨俗假名。四即重顯理法所徧之境。此通染淨平等。法身徧情非情故。五即果法。唯約於淨故。論云第一相差別。三乘同證第一義故。三寶最勝故。隨智有異。三種不同。

[0817c03] 知虗空身無量相周徧相無形相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相。

[0817c05] 八知虗空身。文有六相。一無量相。芥子中空亦無分量故。二徧至一切色非色處故。三不可見故。今世人見者但見空顯色。想心謂見。故涅槃經中廣破見空。此又含無為空。故亦不可見。四無異相者無障礙故。謂不同色法彼此相異。有障礙故。五無邊相。謂無始終起盡之邊故。六能通受色相。持所持故。故下經云譬如虗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既因色分別彼是虗空。則知因空顯彼為色。

[0817c13] 上淨佛國土分竟。

[0817c13] 下第五自在分。

[0817c14]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

[0817c15] 大文第五自在分中分二。初牒前為因。修行三種世間自在行。故得十自在。此但約智通說。若依攝論。以六度為因。如下別明。

[0817c18] 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0817c20] 二顯自在果。命自在者不可說不可說命住持故。心則無量阿僧祇三昧智入故。財謂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嚴飾住持示現故。上三自在以施為因。如次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施故。業則以現生後世業報住持示現故。生則一切世界生示現故。上二自在以戒為因。戒調身語成勝業故。復由戒淨隨欲生故。願則隨心所欲佛國土時示現成就三菩提故。此則由進策勤無懈廢故。解則一切世界中徧滿示現故。論經名信解。用忍為因。以修忍時隨眾生意。故得一切皆隨心轉。謂變地為金等。如意則一切佛國中。如意作變事示現故。以定為因。智則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相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相法則無中邊法門明示現故。上二同以般若為因。內照所知得智自在。應根宣說得法自在。於此十中。若智若通皆無壅滯。故云自在。約因而論。此地方得。約果而論。圓滿在佛。此約行布。下離世間上賢首品皆有此十。而約普賢位通貫始終。

[0818a13] 上自在分竟。

[0818a13] 下大勝分。

[0818a14] 得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

[0818a16] 大文第六得此下明大勝分。於中三。初智大。智解殊勝故。二業大。行業寬廣故。三彼二所住功德大。智業所成故。今初文有五句。初句牒前為因。則為下正顯。顯有四智。初一為總。謂不住世間涅槃寂用難測名不思議。此不思議有三。一修行盡至不思議。謂證涅槃無分量故。二所知不思議。廣照世境故。三除障不思議。謂令真如出所知障天魔外道不能壞故。

[0818a24] 此菩薩如是入。如是成就

[0818b01] 二業大。有三。初三句牒前為因。一入自在。二成就智。次得畢竟下正顯業大。三佛子下總結多門。

[0818b03] 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業。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善起大願。佛力所護。常勤修習利眾生智。普住無邊差別世界。

[0818b07] 次正顯中有十二句。初三明三業淨。當相辨業。後九約修辨業。攝為四相。初一句明起。論云能起。能起同時。謂身語意是所起。智慧為能起。此三業起必與能起同時。故經云隨行智為導首故。二般若下四句智攝。不染作利眾生行等。謂由般若攝彼大悲故不染愛見。能起方便利眾生行。三善起下二句因攝。謂內由大願而為自行他行之因。又外蒙佛攝。得成二因。四後二句作業所持。初句利益眾生。後句淨佛國土。

[0818b16] 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此不動地。身語意業諸有所作皆能積集一切佛法。

[0818b18] 後總結可知。

[0818b19] 佛子。菩薩住此地。

[0818b20] 第三。彼二所住功德大。中三。初一句標所住分齊。次得善下顯所住德。三此菩薩下結成功德。

[0818b22] 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得善住勝心力不離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捨利益眾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護一切世間故。得善住陀羅尼力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辨才力善觀察分別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無邊世界故。得善住大願力不捨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波羅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來護念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

[0818c05] 二中十句。依七種功德謂初四為一善住道功德。此是功德體。以二利行為菩薩道故。初二自利。先契理離障名為深心。後對治堅固名為勝心。後二慈悲利他。後六各一。約修辨德。初三三輪化益。修上利他。後三願行相符。外招佛護。修上自利。

[0818c10] 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作事。於諸事中無有過咎。

[0818c12] 三結成中。近結此段。遠結前三。得如是智結前智大。以智證理得無憎愛故。次能現下結作業大。平等作故。後於諸下結所住功德大。得七功德無過咎故。

[0818c16]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成就故。

[0818c22] 大文第七釋名分。亦攝相迴向。釋如不動等故。釋名分二。一地釋名。即約法名位。二智者釋名。即約人彰德。今初。謂此諸名對前經立。初二從淨忍分受名。得無生忍入不動故。此句為總。此智現前故無退壞。次二約得勝行受名。一得為深行菩薩不可知故。二離一切相等諸過失故。次三約淨土受名。生地謂器世間自在隨樂生故。成地眾生世間隨物成身自無作故。究竟地者正覺世間決二諦故。次一約自在分。隨願成就方名自在。次一約大勝分。得深心等十種力持力。後無功用通該始終。上約名位。

[0819a09]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

[0819a10] 二智者釋名中三。初牒前為因。由得智地故。二入佛下正就人顯。三於無量下總結所住。

[0819a12] 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

[0819a13] 二就人顯中。以何義故菩薩名為不動地。有二義故。一一向不動。謂行修上順故。二一體不動。謂與諸菩薩行體同故。文中二。先總明。後常為下別顯。今初。文有四句。皆含一向一體二義。論云佛性隨順因故。佛性即初句。以梵云都譯通界性致譯。論經云得入佛性即是法身果性故。論云佛性者界滿足勝故。究竟見性故云滿足。此即分齊境界。菩薩由得地智能上入之。隨順因者即下三句。由三為因故能隨順佛境。一攝功德。佛功德照者善清淨義故。謂以無垢慧善照佛德。即是攝義。二者行。謂正行威儀順同佛故。三者近。即佛境現前近如可覩故。

[0819b01] 常為如來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恒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隨有可化眾生之處示成正覺。

[0819b05] 後別明中。先明一向不動。論經十句。今經闕一。總顯佛加。解參玄極。上德被故。既常為佛加。故名一向不動。餘句別顯五種功德。以顯不動。一供養功德。即梵釋四王。論經王下有奉迎之言。二守護功德。謂金剛等現形衛故。三依止功德。恒不捨三昧故。四國土清淨功德。即能現諸身差別。若器若眾生皆能隨現。故云無量。五於一一下加化眾生功德。此復五種。前三自分。後二勝進。一願取諸有多為主導。故云有大勢力。二根心使智力。即報得神通。窮三際中眾生根欲等故。三無量法力。三昧自在轉法輪故。四受力。彼經云能受無量記故。今經闕此。五說力。即隨有可化示成正覺真能說故。論經此後更有一句結云是菩薩如是通達。論云一向不動故。

[0819b19] 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

[0819b23] 二明一體不動。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大乘會者。謂入同類大乘眾數者。入數者不破壞義。和合一故。別有九種。具此九種堪入眾數。一智不壞。獲法智通故。二說不壞。謂放教智光故。三解脫不壞。謂不住行。證入空有等無礙法界。業用無礙故。四佛國清淨不壞。知世界自在故。五入大乘不壞。智能示現大功德故。六神通不壞。隨意自在故。七善能下能解釋義不壞。稱三際說故。八普伏下坐道場不壞。萬行及菩提下伏魔邪故。九正覺不壞。入如來境同佛覺故。

[0819c09] 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0819c11] 第三總結所住中行無障礙。不斷不轉。念不退故。大文第一明地相竟。

[0819c12] 下第二明地果。

[0819c13]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以三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恒不捨離承事供養。此菩薩於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於諸佛所得於如來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若有問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如是經於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

[0819c21] 大文第二位果中。先調柔行。法說中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者。等取眾生智正覺故。論名彼因相故者。以所受法為自在因故。

[0819c24] 譬如真金治作寶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0820a02] 喻中真金作閻浮提主冠者。喻得清淨地身心勝故。以此地中報行純熟三世間自在故。特加於王無與等者喻善根光明轉更明淨。

[0820a05]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滅眾生煩惱黑闇。善能開闡智慧門故。

[0820a08] 此菩薩下三合。

[0820a09] 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此地菩薩亦復如是。能放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眾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

[0820a12] 二教智淨。梵王普放光明者勝前日光。勝有三義。一多故。二淨故。三廣故。

[0820a14]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0820a16] 三別地行相。

[0820a17] 是名略說諸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動地。若廣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

[0820a19] 四結說地名。

[0820a20]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

[0820b01] 第二攝報果分二。初上勝身。

[0820b02]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以發起大精進力。於一念頃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0820b06] 二次勝果。

[0820b07]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0820b09] 三願智果。

[0820b10]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七地修治方便慧  善集助道大願力 復得人身所攝持  為求勝智登八住 功德成就恒慈愍  智慧廣大等虗空。

[0820b14] 大文第三重頌中二十二偈。分三。初十八偈半頌位行。次二偈半頌位果。經一結說分齊。今初頌上七分。即為七段。初一偈半頌集作地分。

 聞法能生決定力  是則寂滅無生忍
 知法無生無起相  無成無壞無盡轉
 離有平等絕分別  超諸心行如空住

[0820b20] 二一偈半頌淨忍分。

 成就是忍超戲論  甚深不動恒寂滅
 一切世間無能知  心相取著悉皆離
 住於此地不分別  譬如比丘入滅定
 如夢度河覺則無  如生梵天絕下欲

[0820c01] 三有七偈頌德行分。於中二。初二偈頌深行勝。

 以本願力蒙勸導  歎其忍勝與灌頂
 語言我等眾佛法  汝今未獲當勤進
 汝雖滅煩惱火  世間惑猶熾然
 當念本願度眾生  悉使修因趣解脫
 法性真常離心念  二乘於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
 如是人天所應供  與此智慧令觀察
 無邊佛法悉得成  一念超過曩眾行
 菩薩住茲妙智地  則獲廣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徧十方  如船入海因風濟

[0820c12] 後五偈頌發起勝。於中云但以甚深無礙智者長行所無。故知唯念法性則同二乘。事理事事皆無障礙。是菩薩學。故晉經全有一偈云但以得無礙甚深微妙智通達三世故乃得名為佛。又此一句亦可總頌餘勸。

 心無功用任智力  悉知國土成壞住
 諸界種種各殊異  小大無量皆能了
 三千世界四大種  六趣眾生身各別
 及以眾寶微塵數  以智觀察悉無餘
 菩薩能知一切身  為化眾生同彼形
 國土無量種種別  悉為現形無不徧
 譬如日月住虗空  一切水中皆現影
 住於法界無所動  隨心現影亦復然
 隨其心樂各不同  一切眾中皆現身
 聲聞獨覺與菩薩  及以佛身靡不現
 眾生國土業報身  種種聖人智法身
 虗空身相皆平等  普為眾生而示作

[0821a05] 四有六偈頌淨佛國土分。於中三。初二器世間。次三眾生世間。後一智正覺世間。

 十種聖智普觀察  復順慈悲作眾業

[0821a08] 五有半偈頌十自在。故晉經云能得於十種妙大自在智。

 所有佛法皆成就  持戒不動如須彌
 十力成就不動搖  一切魔眾無能轉

[0821a12] 六一偈頌大勝分。

 諸佛護念天王禮  密跡金剛恒侍衛
 此地功德無邊際  千萬億劫說不盡

[0821a15] 七一偈頌釋名分。密跡者古譯為力士。

 復以供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莊嚴具
 菩薩住此第八地  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說三乘無有窮  慈光普照除眾惑
 一念所獲諸三昧  百萬世界微塵等
 諸所作事悉亦然  願力示現復過是

[0821a21] 次二偈半頌位果。

 菩薩第八不動地  我為汝等略說
 若欲次第廣分別  經於億劫不能盡

[0821a24] 三結說分齊。

[0821a24] 第八不動地竟。

[0821b01] 第九善慧地。所以來者。瑜伽意云前雖於無相性中捨離功用亦能於相自在。而未能於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為令此分得圓滿故。次有此來。言善慧者。攝大乘云由得最勝無礙智故。無性釋云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智。於諸智中最為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即下文十種四無礙是也。莊嚴論云於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為殊勝。云何勝耶。於一剎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者異義問。此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徧斷眾疑故。金光明云說法自在。無患累故。增長智慧。自在無礙者。此兼顯離障名勝。仁王名為慧光者。言兼法喻。智論名善相。從所了得名。能所雖殊皆名說法之慧。故所離障。離利他中不欲行障。有四辯故。四無礙障分成二愚。前三為一。名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謂所說法是義。名句字是法。後後慧辯是詞。陀羅尼自在愚。通於上三。二辯才自在愚。即愚第四無礙。故所證真如。名智自在所依。謂若證得此真如。如無礙解得自在故。便成善達法器自在說法行。梁論云由通上真如。得應身果。金光明中得智藏三昧。皆一義耳。

 說此菩薩八地時  如來現大神通力
 震動十方諸國土  無量億數難思議
 一切知見無上尊  其身普放大光明
 照耀彼諸無量土  悉使眾生獲安樂

[0821c02] 次正釋文。二分之內。初讚請分中有十三偈。分三。初二如來現相顯說無功用行。無動之動難思議。故特此現通。

 菩薩無量百千億  俱時踊在虗空住
 以過諸天上妙供  供養說中最勝者

[0821c07] 次十頌別讚。後一結讚。別讚中亦三。初一菩薩讚。

 大自在王自在天  悉共同心喜無量
 各以種種眾供具  供養甚深功德海

[0821c10] 次一天王供。

 復有天女千萬億  身心歡喜悉充徧
 各奏樂音無量種  供養人中大導師

[0821c13] 後八天女供讚。於中二。初一供。餘七讚。

 是時眾樂同時奏  百千萬億無量別
 悉以善逝威神力  演出妙音而讚歎

[0821c16] 讚中二初一標讚。

 寂靜調柔無垢害  隨所入地善修習
 心如虗空詣十方  廣說佛道悟羣生
 天上人間一切處  悉現無等妙莊嚴
 以從如來功德生  令其見者樂佛智

[0821c21] 後六讚詞。於中亦二。初二讚菩薩。通於八地及說法主。

 不離一剎詣眾土  如月普現照世間
 音聲心念悉皆滅  譬猶谷響無不應
 若有眾生心下劣  為彼演說聲聞行
 若心明利樂辟支  則為彼說中乘道
 若有慈悲樂饒益  為說菩薩所行事
 若有最勝智慧心  則示如來無上法
 譬如幻師作眾事  種種形相皆非實
 菩薩智幻亦如是  雖現一切離有無

[0822a07] 後四雙讚佛及菩薩三輪化益。此文云菩薩幻智。後結云讚佛。故文中通讚八九地。如月普現前地有故。此法師位隨機說權實故。文中三。初一身無心而普應。次二口隨機而演說。後一喻結心常契中。既特云最勝智心。示如來法。權實明矣。

 如是美音千萬種  歌讚佛默然住
 解脫月言今眾淨  願說九地所行道

[0822a14] 三結請。

[0822a15]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

[0822a17] 第二正說分。先明地行。文有四分。一法師方便成就。謂此地能起辯才說法。名法師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二智成就。具能知法之智慧故。三入行成就。達所化器之心行故。四說成就。稱根正授故。四中。初一入心。餘皆住心。亦攝三位。至下當知。然第八中但淨佛土教化眾生。此地辯才力故教化眾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一切相者具上四分故。初分中三。初牒前起後。前得二諦等智故。謂諸佛勸起無量智慧。思量觀察。即是思修。次欲更下正顯方便。三得入下結行入地。

[0822b03] 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祕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

[0822b07] 次正顯中文有十句。不離二利。論云一一五三句示現者初句利他。次句自利。故云一一。次五利他後三自利。故云五三。示現之言通上四段。初句依無色得解脫想。可化眾生利益他故。化其令得大涅槃。故云轉勝。二依未得究竟自利益故。復令修習如來智慧。三依根熟菩薩化入如來祕密。三密化益故。四依邪念可化眾生。令觀察不思議智。得正念故。謂觀無念見性故。五依未知法眾生。轉法輪令得知故。即淨陀羅尼三昧門皆說法所依故。六依邪歸依眾生具廣大神通。令入正法故。七依信生天眾生。令入差別世界佛淨土故。上五利他。下三自利中八依正覺內證智德。故修力等。九依轉法輪外化恩德。十依無住涅槃斷德。

[0822b20] 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0822b21] 三結行入位。

[0822b21] 上法師方便成就。

[0822b22]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無為法行。

[0822c02] 第二智成就。此下二三段攝王子住。知法知根皆法王軌度故。且依智成。文中初句總知三性。謂淨染不二即無記。後有漏下展轉別開。一於淨法開漏無漏。謂施戒等取相心修。與漏相應。名為有漏。無漏返此。二於無漏開出。見道前名世。見道去名出世。三即就上二。世出世異名為思議。即世出世名不思議。四彼有漏思議中定能證入名之為定。為緣所動名為不定。亦可佛性定。有餘一切法皆悉不定。三聚定等。下文自說。五總上諸善開出三乘。謂諦緣度等皆通上四。唯佛果一是為無漏等。而屬菩薩乘果。六於三乘法中。示有為無為依順行故。謂滅諦緣性彼岸真理皆名無為。道諦緣智能證修起皆是有為。如來一切皆是無為。佛智有為非極說故。涅槃令覆有為相故。三乘聖人依此起行。依此差別故名順行。

[0822c16] 上智成就。

[0822c17] 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聚稠林。三聚差別稠林。

[0822c20] 第二明入行成就。於中三。初總標章門。二此菩薩如實知下依章廣釋。三佛子菩薩隨順下總結安住。今初有十一林。以疏義頗難消釋。今撮略疏義以為補義。

[0822c24] 補義曰。按疏云此十一稠林。初眾生心者為總。故論釋心為依共。以是下十染淨共依故。菩薩依此而知。故名為依。餘十是別。此十通不出三雜染。言三雜染者乃惑業苦也。故論云依煩惱業生。然煩惱業是惑業。生是苦果。此通明十稠林義也。然下十林又束為七者。一煩惱林是惑。二業林即業。三束根解性欲四林共為業。四隨眠林乃惑染種子。五習氣林通染淨習氣。六受生林是苦果。七三聚林乃通約聖凡根性有定不定時。如是故後十林束為七也。故論釋此七云。依共染煩惱染淨等。依定不定時也。文有四節。一依共者謂根解性欲四林共是業故。二依染謂隨眠。即煩惱種子名染。眠伏藏識令心染汙故。三煩惱染淨等即習氣。四依定不定時即三聚林。然習氣三聚二林通三雜染。故云餘二通三。又云不出三者謂隨眠是煩惱。根等是業。今習氣三聚二林亦不出三離染也。此十皆名稠林者多故名林。難知曰稠。然此十名。如發心品辨。而習氣通二義。一者殘習。二者種子熏習。如下當辨。

[0823a19] 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所謂雜起相。速轉相。壞不壞相。無形質相。無邊際相。清淨相。垢無垢相。縛不縛相。幻所作相。隨諸趣生相。如是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皆如實知。

[0823a23] 第二依章廣釋。文有九段。以性解欲合一例故。今初心中略舉十門。攝之為八。二三後二合故。一差別相。謂心意及識六種別。言雜起者。此八緣境。許得齊起。故名雜起。以必與所俱。極少猶有徧行五故。二速轉下二句合明行相。謂四相遷流故。速是住相。住體輕危速就異故。轉是異相。壞是滅相。不壞是生相。三無形質者第一義相。觀彼心離心故。云何離。謂身心不可得故。身者體依聚義。即同起信心體離念等。四無邊際相。即自相。順行無量境界取故。取境不同故名為自。上之四相。初一是所相。二是能相。此二並心之相。三是心之空性。性相不同合為心體。四即心用。此四並通染淨。後四明淨心隨緣。第五清淨者自性不染相。即自覺聖智。真妄所依不空性也。染而不染名自性淨。次下二句即不染而染。六垢無垢者即同煩惱不同煩惱相。隨緣有垢性恒離故。七縛不縛者同使不同使相。義不異前。但種現有別耳。八有二句合一。同名因相。隨因受生故。菩薩以幻智願力生。餘眾生隨業諸趣生。

[0823b18] 又知諸煩惱種種相。所謂久遠隨行相。無邊引起相。俱生不捨相。眠起一義相。與心相應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別相。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三業因緣不絕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0823b22] 第二釋煩惱稠林亦三。別中九句攝為三種事。後七合故。一遠入相。乃至有頂故。此約四住現行。下至金剛自約種說。久者無始長隨故。二無邊引起者難知相。言無邊者修習無量善根故。引起者引起惑故。惑與善俱所以難知。即勝鬘恒河沙等上煩惱也。三俱生下七句合為染相。即三雜染。謂此煩惱亦與業生。二俱起故。即分為三。初三句當體明煩惱染。一俱生不離者明隨所縛。此句總明能所。所縛即妄心。謂惑與妄心遞共同事。故云俱生。生即是事。然雖惑不名妄心。離心惑依何住。故迭相共依名為不捨。二眠起。一義者是以何縛。謂使為能縛。使即隨眠。起即現行。現行由使不得解脫。以現及種同一惑義故。然下辨使不必與現行俱。此中現行必由於使。如有種子未必有芽。若必有種子故云一義。三與心相應不相應者是所縛事。事即真心。若彼妄染名與相應。是縛非解。心性淨故名不相應。示可解脫。二隨趣下有二句。約生明煩惱染。論云身事生道界因故者。苦報集起名身事生。上句是道因。下句是界因。三愛見下二句。約業名煩惱染。初句明於三分中業因。障解脫故。言三分者。愛是欲求中追求現報受欲行者。見是邪梵行求。癡是欲求中追求現報習惡行者。故論云無戒眾生為現少樂。習眾惡行愚癡之甚。慢通上三。而多屬見。有求屬生。染所攝故。此略無。上三俱障解脫。過患難拔如箭深入木。故外道得非想定。尚與見慢相應。上即論意。亦可見愛等通七識中煩惱。故云深入。下句明此惑隨順世間身口意業。不斷起因故。結中八萬四千煩惱。隨好品自明。今此疏有多義。大約以貪瞋癡等分。各具二萬一千。故有八萬四千。

[0824a04] 又知諸業種種相。所謂善不善無記相。有表示無表示相。與心同生不離相。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報無報相。受黑黑等眾報相。如田無量相。凡聖差別相。現受生受後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0824a09] 第三釋業亦三。別中十句。為九種差別。後二合故。初句道因差別。謂通說三性為六趣因。引業為善惡。各有三品。二地說。滿業通三性。名言熏習亦通三性。許為因種故。又俱舍十七。以三性因對五種果。無記亦能招果故。論主通以三為道因。惑既不能招異熟。則論主言總三為道因。意別但取善惡為因。二有表示等者自性差別。論經此句云作未作相。並以思為自性。論云此有二種。一籌量時。此在意地。唯有審慮一種思故。此未作義。二作業時有決定思。若在身語。唯動發思。成唯識云動身之思名為身業。發語之思名為語業。三與心同生不離者。方便差別。心共生熏心。不別生果故。謂業種不離心。得果不離種也。謂此業思。與等起意識共生。隨其善惡生。即熏本識。成名言等種。種似能熏。故云不別生果。即不離義。四因自性剎那壞等者。盡集果差別。謂無始業因以是有為故。自性剎那壞。故云盡。此顯非常。而得持至果。功不敗亡。故云集果不失。此顯非斷。前念雖滅後念續存。故云次第。亦是因則頓熏。果則次第。如識等五也。五有報無報相者。論云受果未受果差別。過去生報業現在受。名為有報。後報未受名為無報。非謂全無。更有一理。謂悔之業則許無報。有報可知。六黑黑等眾報者。對差別。謂四業相對成差別故。初二黑白相對。後二漏無漏相對。言黑黑者。即四中初一。因果俱惡故。又因果俱與無明相應故。即三途業。等者等於餘三。謂二名白白業。三黑白業。即欲界善業。因中善惡雜故。受報亦愛非愛雜。四非黑非白業。謂諸無漏業無異熟故。對上黑白二業。立雙非名。言眾報相者。上三有相故。論云業集成就故。若俱舍意。其黑白業約相續說。以無一業及一異熟是黑亦白。互相違故。言相續者。或意樂黑。方便白。是為誑他行敬事等。或意樂白方便黑。如愍弟子現麤語等。若以意推。正以諂心而行敬事。亦可同時。餘雖集第八俱舍第十六廣明。七如田無量者因緣差別。謂識種為因。業田為緣。隨田高下等殊。令種亦多差別。故論經云業田無量相。八凡聖差別者。即集未集差別。出世未集。世集故。九十二句定不定差別。前句明三種時報定不定。謂現作現得報名現受現報。次來生獲報名生報。現作第三生去方得報名後受。於此三中各有定不定。謂前二時定。報通定不定。後一時報俱通定不定。第十句明乘非乘定不定。乘即三乘。唯修自乘業名定。乍修此乘復修彼乘名為不定。非乘謂世間。無運出義故。定者難度。不定者易度故。結中亦言八萬四千者。惑因既爾。所起之業亦然。根等諸門皆成八萬。翻此即顯波羅蜜門三昧門等。

[0824c08] 又知諸根軟中勝相。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相。上中下相。煩惱俱生不相離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調柔相。隨根網輕轉壞相。增上無能壞相。退不退差別相。遠隨共生不同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0824c12] 第四釋根中二。先別後結。別中十相為九差別。五六合故。一說器差別。謂說法所授之器。信等五根有下中上故。亦是鈍中利。謂於教理受有遲速。及多少故。二根轉差別。過未為先後際。現在定。兩望論差。謂前上中下根於三際中互望轉變。若後轉為中上前根則下。後轉為下前根則增。是差別義。不轉則平是無差別。故論云前後根。前根下增平故。三三性差別。謂約菩薩等三乘根性相形。為上中下。故不同第一通於三乘。四煩惱染差別。謂喜樂等五受根。隨貪等煩惱得增上故。五六二相謂定不定差別。初句乘非乘。皆約熟不熟明。大乘中熟者定。不熟者不定。小乘中熟者不定。可轉向大乘故。不熟者定。各隨自乘而解脫故。若世間非乘熟者不定。可化入道故。不熟者報定故。且暫捨之。即離世間中待時方化清淨捨也。後句純熟調柔一向是定。六隨根網輕轉壞者順行差別。此知眼等根順行境界得增上故。於中有三種順行。一依身順行。謂六入展轉迭共相縛。如網魚鳥不得解脫。故云根網。此行內境。二生滅順。謂體是有為生住不久。故云輕。易可異滅故云轉壞。三觀行取相順行。此行外境。即論經云取相。今文闕此。或根網中收。七聲聞淨差別。望凡夫二乘行增上故。以二乘根由滅障能成。故煩惱無能壞。八菩薩淨差別。此通三種退不退也。三種即位證念也。九遠隨等者。示一切根攝差別。謂三無漏根總攝諸根。三者一始行。即未知當知根。二方便。即知根。正在修道故云方便。三報熟者。即具知根。謂前信等共三無漏根生。而隨優劣。三位不同。自始至末。故名遠隨。此之三根於修無學涅槃增上故。此上九中。初二約信等。三五七八並約三乘。通於諸根。四約五受。六約眼等六根。九約三無漏根。麤說可然。細說無盡。故結云乃至八萬四千。

[0825a20] 又知諸解軟中上。諸性軟中上。樂欲軟中上。皆略說乃至八萬四千。

[0825a22] 第五例三稠林。謂性解欲。此三與根性相順入。舉一可反三隅。故皆略例。

[0825a24] 又知諸隨眠種種相。所謂與深心共生相。與心共生相。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久遠隨行相。無始不拔相。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相違相。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開諸處門相。堅實難治相。地處成就不成就相。唯以聖道拔出相。

[0825b06] 第六釋隨眠。先總中晉及論經皆名為使。論云隨順逐轉義。如世公使隨逐眾生得便繫縛。即是隨眠。眠伏藏識。隨逐纏繞故。此唯約種。不同小宗。別有十二句。論攝為二。前六明何處隨逐。後六明以何隨逐。今初為五。一合初二句約心明處。初句於報心隨逐。正顯眠伏藏識。即久安處。而言深者。無始來有微細難知故。下句於非報心隨逐。即轉識分別事識不離現事而生。故但云心。即蹔迴轉處。二相應不相應者。約三界明處。唯與當界心相應。不與異界心相應。故論云欲色無色或上中下差別。無色惑微。所以名下等。雖則隨眠性皆成就。隨其現惑亦有不相應義。三久遠隨行相者。約地明處。論云隨順乃至有頂故。然有頂之言通有二義。一至金剛之頂。二至三有之頂。今取通大小義直云有頂。論經但云遠入。今云久遠。亦無始來上至九地頂故。四無始不拔相。此約時明處。處既無邊時亦無始。唯智能怖隨眠賊。既未曾有聞思修智。故不能拔出。五與一切禪定等者。此約行明處。由隨眠隨逐。令世間禪定等不能滅愛見等心。不能隨順正修行故。名為相違。故下偈云禪定境排仍退轉也。後三界下明以何隨逐。即顯隨逐之相。由此相故名為隨眠。此有六種。一於上三有不斷隨逐。所以三有不斷相似相續者。由有此使所繫縛故。如世眠者不能起牀。二遠時隨逐。即於上無始時。令心相續現起無邊。如世眠者夢心相續。三開諸處門者一身生隨逐。謂於前一身之上。報非報心明隨逐也。如世眠者夢中見聞。於中二義。一令眼等諸根門集生六種識時。使與同生。故云開門。此明外逐方便心。二論云及阿賴耶熏故。此明內熏報心。論經門字下更有集字。即賴耶集起之心。然是諸處通依故。今經義含耳。四堅實難治。即不實隨逐。謂修禪等時不得真實對治故。不實堅實如世重眠。不得重觸大聲。無由起故。五地處等者。微細隨逐。此於上有頂處。九地中六入處煩惱身隨逐故。然九地有二義。一約三界九地。雖並成就。細故不知成處多少。如世眠者夢中謂覺。二以善慧為九地。十地猶有。故名微細不成就。此地中分有斷除故。故下偈云。金剛道滅方畢竟。六離苦隨逐。謂唯無分別智出世間聖道。方能拔出。如眠得觸。

[0825c22] 又知受生種種相。所謂隨業受生相。六趣差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有想無想差別相。業為田愛水潤無明暗覆識為種子生後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離相。癡愛希求續有相。欲受欲生無始樂著相。妄謂出三界貪求相。

[0826a03] 第七釋受生稠林中十句。先總。後別。論通為八。一身種種。謂形類多故。二業種種。三住處種種。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種種。五同外色因種種。謂田等取外同喻故。六自體種種。名色與識俱生相依不離。是報自體故。七本順生因種種。謂癡愛為本順生求有。令有續故。八末後二句集苦諦種種。謂三求不同皆是集因。但集苦果。故云種種。上句顯欲有二求。欲受即欲求。貪愛共取追求不也。欲生即有求。愛生三有。自得勝身。復攝眷屬故。言無始樂著者。顯上二求之過。下句即邪梵行求。由心取著故。不知三界輪迴。貪求三界小大無量之相。妄謂涅槃。謂或拍腹為道。或計無想非想為涅槃故。

[0826a15] 又知習氣種種相。所謂行不行差別相。隨趣熏習相。隨眾生行熏習相。隨業煩惱熏習相。善不善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次第熏習相。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實非實熏習相。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相。

[0826a20] 八釋氣中。亦先總。後別。總云習氣。既通二義。不可局於羅漢餘習。雖標習氣。別中皆言熏習。熏謂熏灼。如外香氣。習謂習學。唯約有情。習必能熏以成氣分。故云習氣。即賴耶識以為所熏。以恒住一類是無記性可受熏故。前七轉識以為能熏。由有生滅勢力增勝。有增減故。能所共相和合。故名熏習。此如攝論及唯識第二。若依起信。真如亦能內熏。佛善友等以為外熏。內外和合以成氣分。前中雖聞教等。亦因識能領受。故判識為能熏。今並通此。文中既有因熏於果等。定知熏習種成為氣分義。別中十種差別。一與果現在非現在差別。謂過去善惡業因與今現果同起名行。不同起名不行。如人行施。令行人身亦常好施等。此即因習。二隨趣熏者道熏差別。如從天來今猶鮮淨。廣明道習。如大威燈光仙人所問經。此即果習。上二皆是對過說今。三隨眾生行者。親近眾生行差別。此是緣習熏。故宜遠惡近善慎所習也。所以昔王不立廐於寺而立之於屠。四隨業等者。功業煩惱熏差別。功業者釋經業字。謂是起作事業。揀非業因。如煉金之子宜教數息等。煩惱習者。如人愛眠眠滋轉多等。五善不善等者。善業等熏差別。此業即是業因。以是善等三性。望來果稱業故。如久行施者施心轉濃等。上三唯約現世以明習氣。六隨入後有者。中陰熏差別。中有即是本有後故。如梵行人至中有內亦不染欲。七次第者。與果次第熏差別。謂修善惡業。於後有位。諸趣之中受果次第。習亦於果次第無差。上二約現望後以說熏習。八不斷等者。離世間禪因熏差別。謂諸無漏定名離世間禪。修學無漏即是彼因。由未斷煩惱。雖修無漏。亦為煩惱牽煩惱。隨至無漏名為遠行。行亦入義。九實非實者。同法異外道行解脫熏差別。同法釋實。即三乘同佛法故。異外道釋非實。在佛法外故名為異。行者上二之因。解脫者上二之果。各有熏習。好習本法故。曾修小乘。今雖學大先發小習。餘可準知。此習邪正雙明。約修證說。亦含三乘餘習之相。十乘熏差別。唯就於正。約其見聞。故法華安樂行。令不親近二乘。恐習成種故。前七約時。三世三有互望明習。通於善惡。八明惡隨於善。後二約人。種種習氣皆能了之。令成如來無習氣之習氣智故。

[0826c11] 又知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深著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二俱捨不定相。

[0826c16] 第九釋三聚稠林。亦先總。後別。論通為五。總即第一有涅槃無涅槃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別。無即邪定。有即正定。各於自乘定故。離此不定。此就種性。約位以明。外凡無涅槃。三乘聖人定有。內凡不定。又約一期久遠。非究竟無。二善行惡行因差別。此約解惑以分三聚。謂正見是善行因。邪見惡行因。二見定起二行名之為定。言二俱不定者。無正慧決擇。又不撥無因果。率之則可清升。任之則便鄙替。故曰不定。下不定倣此。三惡道善道因差別。此約行業以辨。四外道聲聞因差別。此約位以分。飜彼八正名曰八邪。外道邪位定。正性離生聖人位定。見道故。前三善根則名不定。五菩薩差別。此約修大乘者得失以分。著邪是失。所謂六蔽。聖道為得。即六度等。

[0827a06] 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

[0827a07] 第三總結安住。文屬入行。論意總結前三。故云前三種事成就方能安住此地。三種事即法師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

[0827a10] 住此地。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0827a11] 大文第四明說成就。亦攝善法行。辯才饒益多同彼故。文中二。先牒前總。

[0827a13]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

[0827a15] 次廣顯說成。有三成就。一智成就。謂知法知器知化儀故。二口業成就能起說故。三法師自在成就。得陀羅尼等成彼德故。各有佛子以為揀別。今初分二。先明隨所知之法。二一切下隨所依之器。此二何異前文智成入成。前二各別而知。今此總收以法逗器。今初所知法。即三乘一乘解脫差別。各含教證。教道以將化生令器熟故。證道以將度生令得解脫。正體度故。

[0827a23] 一切行處智隨行故。能隨眾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趣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0827b02] 二隨所依之器。文有三節。初總明。次能隨下別顯。後令生下結益。論主收為七種器。一說所法對器。自釋云隨應度者授對治法故。即總中二句。下是所說法。上句即所對之器。別中初能隨及後而為說法。即上說所說法中間根等諸林。即所對之器。論經眾生下有心字。即是心稠林。通為五種器。初眾生心根性欲解五器。明所說法成就。謂十一林中此五正顯成信等法器。可隨根欲等說。故別顯之。三所行有異。含其二義。一約能行之行。名種種異行器。即上根等能行。二所行之境。即上根等所行。名譬喻器。總喻上五。故世稼穡具五因緣。彼所種之物成就堪用。一有心物。二有根益其生力。三有可生性。四含潤欲發。五決定可生。喻上心等故云譬喻。四諸趣差別者。即定不定根轉器。亦通上根等五。亦隨下以彼生煩惱業熏難捨。要作同行巧辨方能化故。三令生下結成益。即隨乘因能乘出器。以上諸義。不出自乘解脫。

[0827b19] 補義云。疏引論收此一段為七器者。以初總有二句為一器。次別中云能隨眾生根性欲解。準論經眾生下有一心字。則以心根性欲解為五種器。後結成益中令生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為一器。是為七種。中間所行有異等三句。即明上根等差別之義。故不分耳。

[0827c01] 佛子。菩薩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

[0827c03] 第二口業成就。曲分為二。先總明具說之德。二以無量下正明口業成就。今初。亦是智成就。以具法師行即是智故。而言說者護如來慧藏。通於說故。斯則內持於智。外口說故。何名具法師行。深妙義中具二十種功德故。一知時。二正義。三頓。四相續。五漸。六次。七句義漸次。八示。九喜。十勸。十一具德。十二不毀。十三不亂。十四如法。十五隨眾。十六慈心。十七安隱心。十八憐愍心。十九不著名利。二十不自讚毀他。慈氏論中說。具十德者名大法師。攝義具足。一善知法義。二能廣宣說三處眾無畏。四無斷辯才。五巧方便說。六法隨法行。七威儀具足。八勇猛精進。九身心無倦十成就忍力。

[0827c15] 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捨離。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0827c18] 第二正明口業中先略明。後此菩薩以法下廣顯。今初。先顯名體。謂外以菩薩美妙言辭而演法義。名四無礙辯。內由智起。名四無礙智。次辯體者。此智即無漏後得為體。故云善巧。即上知法知機智也。次菩薩下約位顯勝。以初地分得。此地任運。故無暫捨離。後何等下徵列名字。知緣法等無物礙故。法等皆智境界。從境分四。一法者法體。謂法自體有軌持故。即二空所攝即真之俗境。故論云遠離二邊生法所攝。如色礙相等。二義者法境界體。謂於體上差別境義。即上二空所攝真諦之境。故論云即彼遠離二邊生法所攝中如實智境界故。然得此真智者。由菩薩於生法二執所攝境中以智安住。求彼色等但是虗妄。即俗而真。是彼色等之中別義。上即遠公之意。其猶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亦可不約二諦。法約自體。義約差別。謂十一色等虗妄分別之相。即是別義。言如實智者。稱事實也。三詞者正得與眾生。謂得彼方言與他說故。故論云於彼如實智境中隨他所喜言說正知。此釋正得。隨他言說正知而與故。此釋與眾生。四樂說者正求與無量門。謂樂說乃辭中別義。七辨剖析名無量門。論云於彼隨他所喜言語。正知無量種種義語。隨知而與故。

[0828a15] 上略明四無礙智。

[0828a16] 下廣顯中。理實此四通該一切。且約圓教以列十門。各有復次。論云後五是淨者謂三行果。則顯前五是三乘教理。通於染淨。言十者一依自相。謂知事法體各殊故。二依同相。謂知理法若性若相各有同理故。三行相。此約時辨法。三世遷流故。上三知義。即是所詮。四說相。此知教法。上四皆約所知。五智相。此約能知。六無我慢相。此約所離明淨。七小乘大乘相。此約所行。上二通辨諸乘行果。後三別約一乘。八菩薩地相。此約因行。後二知果。九如來地相。約體。十作住持相。約用。然十中法義則別。後二多同皆辭。則說於法義。樂說乃辭中別義。亦有以辭說於法。樂說說義。十中皆四無礙。即四種相。

[0828b05] 此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義無礙智知諸法別相。辭無礙智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無斷盡說。

[0828b07] 二廣顯十中。初自相有四種。一生法自相。謂知色是變礙相等。二義者差別自相。謂知色有十一處等。上二約總別以分法義。後二同體義分。三想堅自相。想者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種相故。一隨自所覺諸法相。二隨彼所化言辭所宜相。以所覺法隨彼言辭為彼生說。說無錯謬。名為堅固。四彼想差別自相。想義同上。但以次第不息。以多異名堅固彼義。令他受樂名不斷盡。此自相一門是總。

[0828b16]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辭無礙智安立一切法不斷說。樂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

[0828b19] 第二同相。約性與相分於法義。一一切法同相。謂諸法同以無性為自性故。二有為法同相。同生滅故。謂觀無常生滅門相。得入初句法無我性故。無我智境得成。是則生滅是常義也。三一切法假名同相。故云安立。所立之法是假名。更以言詮假名而談。名不斷說。四假名假名同相。謂不壞前假名。更以異異無邊假名說故。重言假名。

[0828c02]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法差別。辭無礙智於去來今法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無邊法明了說。

[0828c05] 第三行相中。約三世以分法義。一生行相。現法緣生故。設知過未亦名現在。以三世皆是當世現在故。故論云過去未來彼彼世間攝受故。二生未生行相。設知現在亦名過未。以現是過家未未家過故。是則當世而知名法。逆見過未能知現在。是則名義。為菩薩知境。三物假名行相。總說三世之物不謬故。四說事行相然所說事中。不出三世總相物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異異事法。故云無邊法明。

[0828c14]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無礙智隨其心樂說。

[0828c16] 四說相中。約本釋以分法義。一修多羅相。故但云法。二解釋相。所以名義。三隨順相。隨類言音故。四相似說相。謂隨心樂聞何法。宜何譬喻。說似彼心故。

[0828c20] 復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義無礙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辭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

[0828c23] 第五智相。約法類以分法義。一現見智。二比智。比即類也。然所知境即是二諦。法比等智是無礙體。從體立稱。不同前後。又法比等智通於大小。四無礙智唯局大乘。故涅槃說。唯菩薩有。聲聞設有少故名無。若就二智所觀。普通大小。約能觀智。唯局大乘。於大乘中。依觀所取能。以立法類。一法智觀如故云現見。謂觀差別二諦。同如不異故。二比智。即觀前能觀如實分別之智。類餘亦爾。類何等耶。比知如前差別。即如實故。三欲得方便智。謂此是相見道。依真假說。後得智攝。故云世智。若欲得第一義。假說以為方便。四得智。謂以世智說而與第一義相應。非顛倒異。方名樂說。故云善巧。可以證得第一義故。餘如唯識雜集各第九瑜伽十六說。

[0829a12] 復次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義無礙智知蘊界處諦緣起善巧。辭無礙智以一切世間易解了美妙音聲文字說。樂說無礙智以轉勝無邊法明說。

[0829a15] 第六無我慢相中。約真俗以分法義。一第一義諦無我。故云一相。言不壞者。不壞無我故。若言我知無我我證無我。則壞無我。以有能所故。二世諦無我故云蘊等。迷蘊著積聚我。迷界著異因我。計種族別故。迷處著欲我。計為生門能受入故。迷諦緣起著作我。皆明因果有造作故。並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隨順觀察世諦緣生無實以為對治。得入第一義法無我。名善巧方便。故蘊界等是菩薩智境所治之義。三說美妙無我。愜情稱美。順理為妙。四說無上無我。故云轉勝。辭中差別故云無邊法明。

[0829b01]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性。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差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

[0829b04] 第七大小乘相中。約權實以分法義。以知實為法。知權為義。會三歸一為辭。開方便門為樂說。一觀相。謂一觀不異。唯一事實故。二性相。就彼根性有三乘故。三解脫相。會彼三乘同歸一實。解脫相中無差別故。論云依同解脫。不懼者法華云今我喜無畏。但說無上道故。四念相。即開方便門。隨機念異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說諸乘法。然皆為一事。故論云隨順解脫。

[0829b12]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別。辭無礙智說地道無差別相。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邊行相。

[0829b15] 第八菩薩地相中。約地體相以分法義。一智相。一切菩薩行者總標也。何者是耶。謂所證法行能證智行。何以此二名菩薩行。以智契如故。故經云智隨證。論云觀智說故。此菩薩行即十地智體。二說相。謂體雖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心差別。故論云十地差別者謂心。而名說相者約口言也。以論經云義無量者說十地差別。故作是釋。斯則異前義大。三與方便相。謂巧說十地。授與眾生。不顛倒教授。與地證道無有差別故。四入無量門相。入諸地相差別故。

[0829c01]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辭無礙智說成正覺差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無量劫說不盡。

[0829c04] 第九如來地相。約真應以分法義。謂一法身相。即始本無二之法身。故云一念成正覺。二色身相。種種時者隨何劫中。種種處者隨何國土依報事。各差別者隨何等佛身。上報事三成正覺相。通說正覺。十佛差別故。四說相佛德無盡故說亦無盡。

[0829c09]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法輪。一切智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眾生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辭無礙智隨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樂說無礙智隨眾生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

[0829c14] 第十作住持相。約諸佛能說德所說聲教以分法義。一覺相。即作住持德。覺法性相故。語者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此能說法故。十力破魔。憍慢無畏伏外道。不共異二乘。慈悲故常說。辯才故能說。方便者隨順物機。轉法輪者正說。此上皆一切智智隨證。二差別相。知佛隨心種性等。差別聲教故。三說相。用前音聲差別說故。四彼無量相。異異說故。隨信解者示現菩薩無盡樂說故。以如來智等者諸佛法身以利生為行。此行合智故無垢清淨。不可破壞故云圓滿。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說。

[0830a01] 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

[0830a03] 大文第三法師自在成就。中二。先牒前標後。二得義下正顯成就。有四種事。一持成就。得不失故。二說成就巧能演故。三問答成就。斷疑網故。四受持成就。更受勝法故。則前三自分。後一勝進。又前一釋得妙法藏。後三釋作大法師。於此四種皆無縛著。即攝第九迴向也。

[0830a09] 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得圓滿。以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

[0830a14] 第一持成就中分二。初列十持。持先得。後此菩薩得如是下用前十持。持當所得。今初。先列十持。並從所起業用立名。初三起意業。次三起身業。後四起口業。一持義。二持教法。三持能知智。四善軟者慈光攝受。五剛強者善慧降伏種種施為故。六上供諸佛下攝貧窮。故名眾財。七於大乘中陿劣眾生。示教大乘威德勝利。令生善故。八不斷辯才。智常說故。九無盡樂說深說故。十種種樂說廣說故。後如是下總結。以百萬下顯持之用。

[0830a23] 此菩薩得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於無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不忘。以無量差別門為他演說。

[0830b02] 二持當得中。聞不忘正顯持義。為他演說。亦持之用。

[0830b04] 此菩薩初見於佛頭頂禮敬。即於佛所得無量法門。此所得法門非彼聞持諸大聲聞於百千劫所能領受。

[0830b07] 第二明說成就中三。初顯所受法多。

[0830b08] 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如是無礙智。坐於法座而說於法。大千世界滿中眾生。隨其心樂差別為說。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其餘眾會威德光明無能與比。

[0830b11] 二能廣開演。

[0830b12] 此菩薩處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諸大眾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時欲以種種音聲令諸大眾皆得開悟。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或時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時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時心欲發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時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滅。或時心欲一切世界簫笛鐘鼓及以歌詠一切樂聲皆演法音。或時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別皆悉具足。或時心欲令不可說無量世界地水火風四大聚中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皆悉演出不可說法門。如是所念一切隨心無不得者。

[0830b23] 三明起說自在。

[0830b23] 上二說成就竟。

[0830b24] 佛子。此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樂各得歡喜。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眾生。一剎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為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滿中眾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根隨解而為說法。承佛神力廣作佛事。普為一切作所依怙。

[0830c09] 大文第三問答成就。初一界答難。二明一切世界。

[0830c10] 佛子。此菩薩復更清淨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眾會。一一眾會。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眾生。一一眾生。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性欲。彼諸佛隨其性欲各與法門。如一毛端處。一切法界處悉亦如是。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有忘失。

[0830c16] 第四受持成就。

[0830c16] 上通明地行竟。

[0830c16] 下明位果。

[0830c17] 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三昧。恒見諸佛未曾捨離。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於諸佛所種種問難。得說法陀羅尼。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0830c23] 大文第二明位果。三果同前。但此初調柔果中。見佛緣。初依內證見佛法身。後依三昧見佛色身。餘可知。

[0831a02] 譬如真金。善巧金師用作寶冠。轉輪聖王以嚴其首。四天下內一切小王及諸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0831a04] 二喻明。

[0831a05] 此第九地菩薩善根亦復如是。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與等。

[0831a07] 三合。

[0831a08]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遠之處。悉能照耀除其黑闇。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出光明照眾生心。煩惱黑闇皆令息滅。

[0831a12] 二教智淨。

[0831a13]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0831a15] 三別地相。

[0831a16]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慧地。若廣說者。於無量劫亦不能盡。

[0831a18] 第四結說地名。

[0831a19]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統理自在饒益。能為一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行。隨眾生心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0831b04] 第二攝報果。

[0831b05]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0831b07] 三願智果。

[0831b08]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無量智力善觀察  最上微妙世難知
 普入如來祕密處  利益眾生入九地
 總持三昧皆自在  獲大神通入眾剎
 力智無畏不共法  願力悲心入九地

[0831b13] 第三重頌分中二十四偈。分三。初十九偈頌地行。次四偈位果。後一結歎。今初具頌上四分。初二頌法師方便。

 住於此地持法藏  了善不善及無記
 有漏無漏世出世  思不思議悉善知
 若法決定不決定  三乘所作悉觀察
 有為無為行差別  如是而知入世間

[0831b20] 次二頌智成就。

 若欲知諸眾生心  則能以智如實知
 種種速轉壞非壞  無質無邊等眾相
 煩惱無邊恒共伴  眠起一義續諸趣
 業性種種各差別  因壞果集皆能了
 諸根種種下中上  先後際等無量別
 解性樂欲亦復然  八萬四千靡不知
 眾生惑見恒隨縛  無始稠林未除翦
 與志共俱心並生  常相羇繫不斷絕
 但惟妄想非實物  不離於心無處所
 禪定境排仍退轉  金剛道滅方畢竟
 六趣受生各差別  業田愛潤無明覆
 識為種子名色芽  三界無始恒相續
 惑業心習生諸趣  若離於此不復生
 眾生悉在三聚中  或溺於見或行道

[0831c11] 三七偈頌入行成就。

 住於此地善觀察  隨其心樂及根解

[0831c13] 四有八偈頌說成就。於中初半偈頌智成就。

 悉以無礙妙辯才  如其所應差別說
 處於法座如師子  亦如牛王寶山王
 又如龍王布密雲  霔甘露雨充大海
 善知法性及奧義  隨順言辭能辯說

[0831c18] 次二偈頌口業成就。其中諸喻長行所無。

 總持百萬阿僧祇  譬如大海受眾雨
 總持三昧皆清淨  能於一念見多佛
 一一佛所皆聞法  復以妙音而演暢

[0831c22] 後五偈半頌法師自在成就。於中初偈半頌持。

 若欲三千大千界  教化一切諸羣生
 如雲廣布無不及  隨其根欲悉令喜

[0832a01] 次一偈頌說。

 毛端佛眾無有數  眾生心樂亦無極
 悉應其心與法門  一切法界皆如是

[0832a04] 次一偈頌問答。

 菩薩勤加精進力  復獲功德轉增勝
 聞持爾所諸法門  如地能持一切種
 十方無量諸眾生  咸來親近會中坐
 一念隨心各問難  一音普對悉充足

[0832a09] 後二偈頌受持兼頌問答。

 住於此地為法王  隨機誨誘無厭倦
 日夜見佛未曾捨  入深寂滅智解脫
 供養諸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妙寶冠
 復使眾生煩惱滅  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  以三乘法化眾生
 所行善業普饒益  乃至當成一切智
 一念所入諸三昧  阿僧祇剎微塵數
 見佛說法亦復然  願力所作復過此

[0832a18] 第二四偈頌位果。

 此是第九善慧地  大智菩薩所行處
 甚深微妙難可見  我為佛子宣說

[0832a21] 第三一頌結說。

[0832a21] 第九善慧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八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