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31n1594_002 攝大乘論本 第2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31 冊 » No.1594 » 第 2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攝大乘論本卷中

所知相分第三

[0137c27] 已說所知依,所知相復云何應觀?此略有三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三、圓成實相。

[0137c29]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復云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為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為依他起相。

[0138a12]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0138a14]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於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0138a16] 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其餘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0138a20] 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此中以何為喻顯示?應知夢等為喻顯示。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由此等言,應知復有幻誑,鹿愛,翳眩等喻。若於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真智覺時亦如是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覺乃轉。

[0138b02]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於唯識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

[0138b14] 即由此教理亦顯現。所以者何?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於其一切識中,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境,現前住故。聞思所成二憶持識,亦以過去為所緣故,所現影像得成唯識。由此比量,菩薩雖未得真智覺,於唯識中應可比知。

[0138b23] 如是已說種種諸識,如夢等喻,即於此中眼識等識可成唯識,眼等諸識既是有色,亦唯有識云何可見?此亦如前由教及理。若此諸識亦體是識,何故乃似色性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為依處故;若不爾者,於非義中起義顛倒,應不得有。此若無者,煩惱、所知二障雜染應不得有。此若無者,諸清淨法亦應無有。是故諸識應如是轉。

[0138c02] 此中有頌:

「亂相及亂體,  應許為色識,
 及與非色識,  若無餘亦無。」

[0138c05] 何故身,身者,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於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轉,能圓滿生受用所顯故。

[0138c06] 故如說世等諸識差別而轉?無始時來生死流轉無斷絕故;諸有情界無數量故;諸器世界無數量故;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諸愛非愛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所受死生種種差別無數量故。

[0138c13] 復次,云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三、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此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唯識。有相見故,得成二種:若眼等識,以色等識為相,以眼識識為見;乃至以身識識為見;若意識,以一切眼為最初,法為最後諸識為相,以意識識為見。由此意識有分別故,似一切識而生起故。

[0138c21] 此中有頌:

「唯識二種種,  觀者意能入,
 由悟入唯心,  彼亦能伏離。」

[0138c24] 又於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彼彼依轉得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業。又於一切所依轉時,似種種相二影像轉: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像。又一切處亦似所觸影像而轉,有色界中,即此意識依止身故,如餘色根依止於身。

[0139a01] 此中有頌:

「若遠行,獨行,  無身寐於窟,
 調此難調心,  我說真梵志。」

[0139a04] 又如經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為彼依。」

[0139a06] 又如所說十二處中,說六識身皆名意處。

[0139a06] 處安立阿賴耶識識為義識,應知此中餘一切識是其相識,若意識識及所依止是其見識,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故,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如是名為安立諸識成唯識性。

[0139a12] 諸義現前分明顯現而非是有,云何可知?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智真實故。四者、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何等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纔作意時諸義顯現。三、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由此所說三種勝智隨轉妙智,及前所說三種因緣,諸義無義道理成就。

[0139a26] 若依他起自性,實唯有識,似義顯現之所依止,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緣故名依他起?從自熏習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生剎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

[0139b01] 若遍計所執自性,依依他起實無所有似義顯現,云何成遍計所執?何因緣故名遍計所執?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遍計所執;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

[0139b06] 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云何成圓成實?何因緣故名圓成實?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

[0139b10] 復次,有能遍計,有所遍計,遍計所執自性乃成。此中何者能遍計?何者所遍計?何者遍計所執自性?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為種子,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為種子,是故意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普於一切分別計度,故名遍計。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義。

[0139b18] 復次,云何遍計能遍計度?緣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執著?由何起語?由何言說?何所增益?謂緣名為境,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見執著,由尋起語,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於無義中增益為有,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0139b24] 復次,此三自性為異為不異?應言非異非不異。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實。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

[0139c03] 此三自性各有幾種?謂依他起略有二種: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由此二種依他別故,名依他起。遍計所執亦有二種:一者、自性遍計執故,二者、差別遍計執故,由此故名遍計所執。圓成實性亦有二種:一者、自性圓成實故,二者、清淨圓成實故,由此故成圓成實性。

[0139c11] 復次遍計有四種:一、自性遍計,二、差別遍計,三、有覺遍計,四、無覺遍計。有覺者,謂善名言;無覺者,謂不善名言。如是遍計復有五種:一、依名遍計義自性,謂如是名有如是義;二、依義遍計名自性,謂如是義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計名自性,謂遍計度未了義名;四、依義遍計義自性,謂遍計度未了名義;五、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度此名此義如是體性。

[0139c19] 復次,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一、根本分別,謂阿賴耶識。二、緣相分別,謂色等識。三、顯相分別,謂眼識等并所依識。四、緣相變異分別,謂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害時節代謝等變異,[木*奈]落迦等諸趣變異,及欲界等諸界變異。五、顯相變異分別,謂即如前所說變異所有變異。六、他引分別,謂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類分別。七、不如理分別,謂諸外道聞非正法類分別。八、如理分別,謂正法中聞正法類分別。九、執著分別,謂不如理作意類,薩迦耶見為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十、散動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一、無相散動,二、有相散動,三、增益散動,四、損減散動,五、一性散動,六、異性散動,七、自性散動,八、差別散動,九、如名取義散動,十、如義取名散動。為對治此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羅蜜多中說無分別智。如是所治能治,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

[0140a08] 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無差別?若由異門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若由異門成遍計所執,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若由異門成圓成實,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計所執。

[0140a14] 復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

[0140a17] 此中有二頌:

「由名前覺無,  多名,不決定;
 成稱體,多體,  雜體相違故。
 法無而可得,  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  亦復似虛空。」

[0140a22] 復次,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此若無者,圓成實自性亦無所有;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若依他起及圓成實自性無有,應成無有染淨過失。既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切皆無。此中有頌:

「若無依他起,  圓成實亦無,
 一切種若無,  恒時無染淨。」

[0140b01] 諸佛世尊於大乘中說方廣教,彼教中言:「云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應知異門說無所有。云何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譬如幻、炎、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云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何等名為四清淨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法盡。」

[0140b12] 此中有二頌:

「幻等說於生:  說無計所執,
 若說四清淨,  是謂圓成實。
 自性與離垢,  清淨道所緣,
 一切清淨法,  皆四相所攝。」

[0140b17]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炎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為除此疑說變化喻。

[0140c01] 世尊依何密意於《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於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0140c07] 《阿毘達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說?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於此義中以何喻顯?以金土藏為喻顯示。譬如世間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於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鍊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時,於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此識若為無分別智火所燒時,於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0140c24] 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說?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如常無常無二,如是苦,樂,無二;淨,不淨,無二;空,不空,無二;我,無我,無二;寂靜,不寂靜,無二;有自性,無自性,無二;生,不生,無二;滅,不滅,無二;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亦爾。如是等差別,一切諸佛密意語言,由三自性應隨決了,如前說常無常等門。此中有多頌:

「如法實不有,  如現非一種;
 非法非非法,  故說無二義。
 依一分開顯,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  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非有,  是故說為無。
 由如是顯現,  是故說為有。
 自然,自體無,  自性不堅住,
 如執取不有,  故許無自性。
 由無性故成,  後後所依止,
 無生滅,本寂,  自性般涅槃。」

[0141a17] 復有四種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謂如說言:「我昔曾於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三、別義意趣,謂如說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於大乘法方能解義。」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謂如為一補特伽羅先讚布施,後還毀訾;如於布施,如是尸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如是名為四種意趣。四祕密者:一、令入祕密,謂聲聞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諦理說有補特伽羅及有諸法自性差別。二、相祕密,謂於是處說諸法相顯三自性。三、對治祕密,謂於是處說行對治八萬四千。四、轉變祕密,謂於是處以其別義,諸言諸字即顯別義。如有頌言:

「覺不堅為堅,  善住於顛倒,
 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0141b06] 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三相應造其釋: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生法相,三者、由說語義。此中說緣起者,如說:

「言熏習所生  諸法,此從彼,
 異熟與轉識,  更互為緣生。」

[0141b11] 復次,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為自性。又彼以依處為相,遍計所執為相,法性為相,由此顯示三自性相。如說:

「從有相,有見,  應知彼三相。」

[0141b15] 復次,云何應釋彼相?謂遍計所執相,於依他起相中實無所有;圓成實相於中實有。由此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同時。謂於依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執故,有圓成實故。於此轉時,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如說:

「依他所執無,  成實於中有,
 故得及不得,  其中二平等。」

[0141b23] 說語義者,謂先說初句,後以餘句分別顯示。或由德處,或由義處。

[0141b25] 由德處者,謂說佛功德: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安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最清淨覺者,應知此句由所餘句分別顯示,如是乃成善說法性。

[0141c06] 最清淨覺者,謂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攝。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修一切障對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記功德,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斷疑功德,令入種種行功德,當來法生妙智功德,如其勝解示現功德,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無盡功德等。

[0141c19] 復次,由義處者,如說:若諸菩薩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薩。謂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摧伏慢故,堅牢勝意樂故,非假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為後邊故,應量而語故,含笑先言故,無限大悲故,於所受事無退弱故,無厭倦意故,聞義無厭故,於自作罪深見過故,於他作罪不瞋而誨故,於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悕異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於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為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捨無色界修靜慮故,方便相應修般若故,由四攝事攝方便故,於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練若故,於世雜事不愛樂故,於下劣乘曾不欣樂故、於大乘中深見功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智故,於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捨故,言決定故,重諦實故,大菩提心恒為首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謂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此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應知。此中十六業者:一、展轉加行業;二、無顛倒業;三、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四、不動壞業;五、無求染業,此有三句差別應知,謂無染繫故,於恩非恩無愛恚故,於生生中恒隨轉故;六、相稱語身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七、於樂於苦於無二中平等業;八、無下劣業;九、無退轉業;十、攝方便業;十一、厭惡所治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十二、無間作意業;十三、勝進行業,此有七句差別應知,謂六波羅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攝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滿加行業,此有六句差別應知,謂親近善士故,聽聞正法故,住阿練若故,離惡尋思故,作意功德故,此復有二句差別應知,助伴功德故,此復有二句差別應知;十五、成滿業,此有三句差別應知,謂無量清淨故,得大威力故,證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業,此有四句差別應知,謂御眾功德故,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財法攝一故,無雜染心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

[0142b02] 如說:

「由最初句故,  句別德種類;
 由最初句故,  句別義差別。」

攝大乘論本入所知相分第四

[0142b06] 如是已說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應見?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賴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

[0142b10] 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0142b14] 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0142b18]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住持故,謂三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緣法義境止觀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

[0142b21] 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是為第一練磨其心。由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是意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當得圓滿,是為第二練磨其心。若有成就諸有障善,於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云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是名第三練磨其心。

[0142b29] 此中有頌:

「人趣諸有情,  處數皆無量,
 念念證等覺,  故不應退屈。
 諸淨心意樂,  能修行施等,
 此勝者已得,  故能修施等。
 善者於死時,  得隨樂自滿,
 勝善由永斷,  圓滿云何無?」

[0142c07]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由於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由離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0142c11] 此中有頌:

「現前自然住,  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別,  得最上菩提。」

[0142c14]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

[0142c15] 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勤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

[0142c27] 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分析,此又虛妄,色香味觸為其相故,此覺為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

[0143a09] 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圓成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0143a17] 此中有頌:

「法,補特伽羅,  法,義,略,廣,性,
 不淨,淨,究竟,  名所行差別。」

[0143a20] 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為菩薩見道。

[0143a24] 復次,為何義故入唯識性?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為長能觸法身種子,為轉所依,為欲證得一切佛法,為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又後得智於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見如幻等性無倒轉,是故菩薩譬如幻師,於所幻事,於諸相中及說因果,常無顛倒。

[0143b03] 於此悟入唯識性時,有四種三摩地,是四種順決擇分依止。云何應知?應知由四尋思,於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暖順決擇分依止。於上品無義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頂順決擇分依止。復由四種如實遍智,已入唯識,於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分三摩地,是諦順忍依止。從此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應知如是諸三摩地,是現觀邊。

[0143b12] 如是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於修道中云何修行?於如所說安立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而得轉依。為欲證得三種佛身,精勤修行。

[0143b16] 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謂菩薩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為所緣故。二、由資持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為資持故。三、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別,依於十地而出離故。六、七、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九、由生差別,生如來家故。十、由受生差別,常於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

[0143b29] 此中有二頌:

「名事互為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  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  是即入三性。」

[0143c05] 復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相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0143c10] 復有別五現觀伽他,如《大乘經莊嚴論》說:

「福德智慧二資糧,  菩薩善備無邊際,
 於法思量善決已,  故了義趣唯言類。
 若知諸義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現證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體知離心無別物,  由此即會心非有,
 智者了達二皆無,  等住二無真法界。
 慧者無分別智力,  周遍平等常順行,
 滅依榛梗過失聚,  如大良藥銷眾毒。
 佛說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別,  勇猛疾歸德海岸。」

攝大乘論本彼入因果分第五

[0143c22] 如是已說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見?謂由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六種波羅蜜多。云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復云何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謂此菩薩不著財位,不犯尸羅,於苦無動,於修無懈,於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便能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菩薩依六波羅蜜多入唯識已,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多。是故於此設離六種波羅蜜多現起加行,由於聖教得勝解故,及由愛重,隨喜,欣樂諸作意故,恒常無間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0144a05] 此中有三頌:

「已圓滿白法;  及得利疾忍;
 菩薩於自乘,  甚深廣大教;
 等覺唯分別,  得無分別智;
 悕求勝解淨,  故意樂清淨;
 前及此法流,  皆得見諸佛;
 了知菩提近,  以無難得故。」

[0144a12] 由此三頌,總顯清淨增上意樂有七種相:謂資糧故,堪忍故,所緣故,作意故,自體故,瑞相故,勝利故。如其次第,諸句伽他應知顯示。

[0144a16] 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成立對治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順成熟諸有情故。為欲對治不發趣因,故立施戒波羅蜜多。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著室家。為欲對治雖已發趣復退還因,故立忍進波羅蜜多。退還因者,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眾苦,及於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為欲對治雖已發趣不復退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如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又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此不散動為依止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唯立六數。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由戒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不毀害;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經營彼所應作。即由如是攝利因緣,令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從此已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於開悟時彼得成熟。如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數,應如是知。

[0144b08] 此六種相云何可見?由六種最勝故:一、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為所依故。二、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三、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為依處故。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五、由迴向最勝,謂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淨最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

[0144b14] 若施是波羅蜜多耶;設波羅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羅蜜多,應作四句。如於其施,如是於餘波羅蜜多,亦作四句,如應當知。

[0144b18] 何因緣故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此次第說?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

[0144b20] 復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云何可見?於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為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波羅蜜多。又能破裂慳悋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為施;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為戒;又能滅盡忿怒、怨讎,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為慧。

[0144c02] 云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應知此修略有五種:一、現起加行修,二、勝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已說。成所作事修者,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於其圓滿波羅蜜多,復更修習六到彼岸。

[0144c07] 又作意修者,謂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三、歡喜意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

[0144c10] 若諸菩薩,乃至若干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頓捨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於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眾具,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恒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0144c19] 又諸菩薩,即於此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

[0144c21]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0144c23]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於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於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0144c26]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迴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

[0144c28] 又諸菩薩復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樂。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

[0145a02] 又諸菩薩於餘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意樂。

[0145a04]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尚當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

[0145a11] 此諸波羅蜜多差別云何可見?應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財施,三、無畏施。戒三品者,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精進三品者,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靜慮三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三、成所作事靜慮。慧三品者,一、無分別加行慧二、無分別慧,三、無分別後得慧。

[0145a20] 如是相攝云何可見?由此能攝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隨順故,是等流故。

[0145a21] 如是所治攝諸雜染,云何可見?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0145a24]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云何可見?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故,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勝生,無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是名勝利。

[0145b02]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決擇,云何可見?世尊於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或有處所以施聲說,或有處所以戒聲說,或有處所以忍聲說,或有處所以勤聲說,或有處所以定聲說,或有處所以慧聲說。如是所說有何意趣?謂於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0145b08] 此中有一嗢拕南頌:

「數,相及次第,  訓詞,修,差別,
 攝,所治,功德,  互決擇應知。」

攝大乘論本卷中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594 攝大乘論本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Lilneige 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