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30n1579_035 瑜伽師地論 第35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30 冊 » No.1579 » 第 3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第一

[0478b12] 如是已說獨覺地。云何菩薩地。嗢拕南曰。

 初持次相分  增上意樂住
 生攝受地行  建立最為後

[0478b15] 有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何等為十。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0478b18] 云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姓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何以故。以諸菩薩自乘種姓。為所依止故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姓。為諸菩薩堪任性持。以諸菩薩最初發心。為所依止為建立故。於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於六波羅蜜多。於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於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學。是故說彼最初發心。為諸菩薩行加行持。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依止為建立故。圓滿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圓滿大菩提持。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由此道理雖未發心未修菩薩所行加行。若有種姓當知望彼而得名持。又住種姓補特伽羅。若不發心不修菩薩所行加行雖有堪任而不速證無上菩提。與此相違當知速證。又此種姓已說名持。亦名為助亦名為因。亦名為依亦名階級。亦名前導亦名舍宅。如說種姓最初發心。所行加行應知亦爾。

[0478c12] 云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此中義意二種皆取。又此種姓亦名種子亦名為界亦名為性。又此種姓未習成果說名為細。未有果故已習成果說名為麁。與果俱故。若諸菩薩成就種姓。尚過一切聲聞獨覺。何況其餘一切有情。當知種姓無上最勝。何以故。略有二種淨。一煩惱障淨。二所知障淨。一切聲聞獨覺種姓。唯能當證煩惱障淨。不能當證所知障淨。菩薩種姓亦能當證煩惱障淨。亦能當證所知障淨。是故說言望彼一切無上最勝。復由四事。當知菩薩勝於一切聲聞獨覺。何等為四。一者根勝。二者行勝。三者善巧勝。四者果勝。言根勝者。謂諸菩薩本性利根獨覺中根聲聞軟根。是名根勝。言行勝者。謂諸菩薩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勝義利益安樂。聲聞獨覺唯行自利。是名行勝善巧勝者。聲聞獨覺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中能修善巧。菩薩於此及於其餘一切明處能修善巧。是名善巧勝。言果勝者。聲聞能證聲聞菩提。獨覺能證獨覺菩提。菩薩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勝。

[0479a11] 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姓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謂施波羅蜜多種姓相。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樂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恒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心喜施與意無追悔。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為他讚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若請不請如理為說。若諸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於種種常極怖中隨力濟拔。受他寄物未嘗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誑。於共財所亦無欺罔。於其種種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其性好樂廣大財位。於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樂大事業非狹小門。於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捨深生慚愧。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眾生性常慈愛。於所應敬時起奉迎。合掌問訊現前禮拜修和敬業。所作機捷非為愚鈍。善順他心。常先含笑舒顏平視。遠離顰蹙先言問訊。於恩有情。知恩知報。於來求者常行質直。不以諂誑而推謝之。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樂修諸福業。於他修福尚能獎助。況不自為。若見若聞他所受苦。所謂殺縛割截捶打訶毀迫脅。於是等苦過於自受。重於法受。及重後世。於少罪中尚深見怖。何況多罪。於他種種所應作事。所謂商農放牧事王書印算數。善和諍訟。追求財寶。守護儲積。方便出息。及以捨施。婚姻集會。於是一切如法事中。悉與同事。於他種種鬪訟諍競。或餘所有互相惱害。能令自他無義無益受諸苦惱。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與同事。善能制止所不應作謂十種惡不善業道。不違他命善順於他同忍同戒。於他事業隨彼所欲。廢己所作而為成辦。其心溫潤其心純淨。恚心害心不久相續。隨生隨捨起賢善心。尊重實語不誑惑他。不離他親。亦不好樂不輕爾說無義無利不相應語言。常柔軟無有麁獷。於己僮僕尚無苦言。況於他所敬愛有德。如實讚彼。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心亦不反報。若他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自翹勤夙興晚寐不深耽樂睡眠倚樂。於所作事勇決樂為不生懈怠。思擇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為一切事業堅固決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終不中間懈廢退屈。於諸廣大第一義中心無怯弱。不自輕蔑發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證於彼。或入大眾或與他人共相擊論。或餘種種難行事業皆無畏憚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何況小事。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亂。若見若聞阿練若處山巖林藪邊際。臥具人不狎習離惡眾生。隨順宴默。便生是念。是處安樂出離遠離。常於出離及遠離所深生愛慕。性薄煩惱諸蓋輕微麁重羸弱至遠離處思量自義。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於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況於親品及中庸品。若見若聞有苦眾生為種種苦之所逼惱。起大悲心。於彼眾生隨能隨力。方便拔濟令離眾苦。於諸眾生性自樂施利益安樂。親屬衰亡喪失財寶殺縛禁閉。及驅擯等諸苦難中悉能安忍。其性聰敏於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於久所作所說事中。能自記憶亦令他憶。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性不頑鈍性不微昧性不愚癡。遍於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應知是名能比菩薩種姓麁相。決定實義唯佛世尊究竟現見。

[0480a12] 由諸菩薩所有種姓性與如是功德相應。成就賢善諸白淨法。是故能與難得最勝不可思議無動無上如來果位。為證得因應正道理。

[0480a15] 餘不應理種姓菩薩。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性與如是白法相應。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顯現。或於一時生諸惡趣。

[0480a18] 菩薩雖生諸惡趣中。由種姓力應知與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謂彼菩薩久處生死。或時時間生諸惡趣。雖暫生彼速能解脫。雖在惡趣而不受於猛利苦受。如餘有情生惡趣者。雖觸微苦而能發生增上厭離。於生惡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如是等事皆由種姓。佛大悲因之所熏發。是故當知種姓菩薩生惡趣。然與其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

[0480a27] 何等名為種姓菩薩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謂放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性成猛利長時煩惱。是名第一隨煩惱姓。又愚癡者不善巧者依附惡友。是名第二隨煩惱性。又為尊長夫主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亂。是名第三隨煩惱性。又資生具有匱乏者顧戀身命。是名第四隨煩惱性。

[0480b06] 又諸菩薩雖具種姓。由四因緣不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四。謂諸菩薩先未值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為說菩提無顛倒道。如是名為第一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而顛倒執於諸菩薩正所學中顛倒修學。如是名為第二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而於加行方便慢緩懈怠嬾惰。不成勇猛熾然精進。如是名為第三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亦於加行勇猛精進。然諸善根猶未成熟。菩提資糧未得圓滿。未於長時積習所有菩提分法。如是名為第四因緣。如是菩薩雖有種姓。因緣闕故不能速證無上菩提。若具因緣便能速證。若無種姓補特伽羅。雖有一切一切一切種當知決定不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發心品第二

[0480b25] 復次菩薩最初發心於諸菩薩所有正願。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餘正願。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性。

[0480b27] 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為其行相。

[0480c03] 又諸菩薩緣大菩提。及緣有情一切義利發心希求。非無所緣。是故發心以大菩提及諸有情一切義利為所緣境。

[0480c06]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為上首。故是善極善是賢極賢是妙極妙。能違一切有情處所三業惡行。功德相應。

[0480c09]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所起正願。於餘一切希求世間出世間義妙善正願。最為第一最為無上。如是應知最初發心有五種相。一者自性。二者行相。三者所緣。四者功德。五者最勝。

[0480c14] 又諸菩薩初發心已。即名趣入無上菩提預在大乘諸菩薩數。此據世俗言說道理。是故發心趣入所攝。

[0480c16] 又諸菩薩要發心已。方能漸次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非未發心。是故發心能為無上菩提根本。

[0480c19] 又諸菩薩悲愍一切有苦眾生。為欲濟拔發菩提心。是故發心是悲等流。

[0480c20] 又諸菩薩以初發心為所依止為建立故。普於一切菩提分法及作一切有情義利菩薩學中。皆能修學。是故發心是諸菩薩學所依止。如是應知最初發心是趣入攝菩提根本大悲等流學所依止。

[0480c26]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略有二種。一者永出。二不永出。言永出者。謂發心已畢竟隨轉無復退還。不永出者。謂發心已不極隨轉而復退還。此發心退復有二種。一者究竟。二不究竟。究竟退者。謂一退已不能復發求菩提心。不究竟者。謂退已後數數更發求菩提心。

[0481a03] 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云何四緣。謂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由此見聞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發心緣。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而聞宣說依於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聞已深信。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二初發心緣。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見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於世。能滅無量眾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為滅無量眾生大苦。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三初發心緣。或有一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而於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眾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癡多無慚愧。多諸慳嫉多諸憂苦。多諸麁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諸懈怠多諸不信。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於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下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於我起菩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緣。云何四因。謂諸菩薩種姓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初發心因。又諸菩薩於諸眾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發心因。又諸菩薩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無有怯畏。是名第四初發心因。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當知是名種姓具足。由四種相。當知菩薩善友具足。謂諸菩薩所遇善友。性不愚鈍聰明黠慧不墮惡見。是名第一善友具足。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放逸。亦不授與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惡行。亦不授與諸惡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勸捨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而復勸修下劣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所謂終不勸捨大乘勸修二乘。勸捨修慧勸修思慧。勸捨思慧勸修聞慧。勸捨聞慧。勸修福業。勸捨尸羅勸修慧施。終不勸捨如是等類增上功德。而復勸修如是等類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足。由四因緣當知菩薩於諸眾生多起悲心。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而生有苦諸世界中。於中恒有眾苦可得非無眾苦。或時見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時見自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自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二種俱遭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觸對逼切。然此菩薩依自種姓性自仁賢。依四境處雖不串習。而能發起下中上悲無有斷絕。由四因緣當知菩薩於諸眾生先起悲心。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尚無怯畏。何況小苦。謂諸菩薩性自勇健堪忍有力。當知是名第一因緣。又諸菩薩性自聰敏能正思惟具思擇力。當知是名第二因緣。又諸菩薩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淨信解。當知是名第三因緣。又諸菩薩於諸眾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當知是名第四因緣。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加行力。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一初發心力。又諸菩薩由他功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二初發心力。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今暫得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讚美。即能速疾發菩提心。況覩神力聞其正法。是名第三初發心力。又諸菩薩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由此加行發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力。若諸菩薩依上總別四緣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堅固無動。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

[0482a01] 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提心。何等為四。一種姓不具。二惡友所攝。三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其心極生怯畏驚怖。如是四種心退因緣。與上發心四因相違。廣辯其相如前應知。

[0482a07]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不共世間甚希奇法。何等為二。一者攝諸眾生皆為眷屬。二者攝眷屬過所不能染。攝眷屬過有其二種。謂於眷屬饒益損減染污違順。如是二事菩薩皆無。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於諸眾生發起二種善勝意樂。一者利益意樂。二者安樂意樂。利益意樂者。謂欲從彼諸不善處拔濟眾生安置善處安樂意樂者。謂於貧匱無依無怙諸眾生所離染污心。欲與種種饒益樂具。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加行。一意樂加行。二正行加行。意樂加行者。謂即利益安樂意樂日夜增長。正行加行者。謂於日夜能自成熟佛法加行。及於眾生隨能隨力依前所說意樂加行。起與利益安樂加行。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增長大善法門。一者自利加行。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利他加行。能脫一切有情眾苦。如二增長大善法門。如是二種大善法聚二種無量大善法藏當知亦爾。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初發心求菩提故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有二種勝。一者因勝。二者果勝。謂諸菩薩所攝善法。皆是無上正等菩提能證因。故所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比餘一切聲聞獨覺所攝善法尚為殊勝。何況比餘一切有情所攝善法。是故菩薩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因果俱勝。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一者初發菩提心已。即是眾生尊重福田。一切眾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眾生父母。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即能攝受無惱害福。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又此菩薩轉受餘生。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於諸眾生所作義利。能以身語勇猛而作。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菩薩本性住種姓時。一切麁重性自微薄。既發心已所有麁重轉復輕微。謂身麁重及心麁重。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呪句明句。菩薩用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成就增上柔和忍辱。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等諸隨煩惱。皆能摧伏令勢微薄。或暫現行速能除遣。隨所居止國土城邑。於中所有恐怖鬪諍饑饉過失非人所作疾疫災橫。未起不起設起尋滅。又此最初發心菩薩。或於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多分於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脫。受小苦受生大厭離。於彼受苦諸眾生等起大悲心。如是一切皆因攝受無惱害福。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能攝受無惱害福。便得領受如是等類眾多勝利。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三之一

[0482c03] 如是菩薩發心已。云何修行諸菩薩行。略說菩薩若所學處若如是學若能修學。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菩薩行。

[0482c06] 是諸菩薩於何處學。謂七處學。云何七處。嗢拕南曰。

 自他利實義  威力熟有情
 成熟自佛法  第七菩提處

[0482c10] 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

[0482c13] 云何自利利他處。謂自利利他略有十種。一純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三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四安樂種類自利利他。五因攝自利利他。六果攝自利利他。七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畢竟自利利他。十不畢竟自利利他。

[0482c19] 云何菩薩純共自利利他。謂諸菩薩於純自利利他。應知應斷違越不順菩薩儀。故於其所餘應勤修學不越隨順菩薩儀。故此中菩薩於純自利應知應斷者。謂為己樂求財受用。或為悋法於佛菩薩所說教法追訪受持。或為生天受天快樂受持禁戒。發勤精進修習定慧。或求世間有染果報。為世財食恭敬供養諸佛制多。或貪利養。為利養故自說種種無有義利不實功德。誑惑於他招集利養。或欲貪他作己僮僕為驅使故。非法攝眾不如正法。矯設方便拔濟有情。令於他所免為僮僕。還自攝受為己僮僕。拔濟有情令脫繫縛。還自拘執成己事業。拔濟有情令於他所解脫種種治罰怖畏。還自攝伏令懼於己。若諸菩薩耽著諸定現法樂住。棄捨思惟利眾生事。當知此等名純自利。菩薩於是純自利行。應知應斷。若諸菩薩或悲為首。或為迴向無上菩提及為生天。於一切時修施忍等。當知是名自利共他。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餘一切與彼相違所有自利諸菩薩行。當知皆名自利共他。菩薩於此應勤修學。此中菩薩於純利他應知應斷者。謂以邪見修行施等。以無因見及無果見毀犯尸羅。遠離正行為他說法。若諸菩薩於諸靜慮善巧迴轉。已超下地而更攝受下地白法。謂彼已能安住靜慮。由悲願力捨諸靜慮。隨其所樂還生欲界。又諸菩薩已得自在。於十方界種種變化。作諸眾生種種義利。又諸牟尼自事已辦。依止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遍於十方無量眾生。能作無量大利益事。當知此等名純利他。如是所說純利他行。菩薩於前所說二種應知應斷。於餘所說純利他行多應修學。又除如前所說諸相。其餘一切與彼相違所有利他諸菩薩行。當知皆名利他共自。菩薩於此應勤修學。

[0483a27] 云何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略說應知有五種相。一無罪相。二攝受相。三此世相。四他世相。五寂滅相。若諸菩薩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攝受善法增長善法。或復令他若少若多攝受善法增長善法。勸勉調伏安置建立。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無有罪相。若諸菩薩能引所有若自若他無染污樂。或眾具樂或住定樂。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能攝受相。若諸菩薩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為利益非於他世。或有他世能為利益非於此世。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為利益。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非利益。如是四種自利利他。於四法受隨其次第如應。當知云何名為四種法受。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此四廣辯如經應知。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此他世相。若諸菩薩所有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間涅槃分法。是名菩薩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寂滅略相。當知此相望餘一切無上最勝。

[0483b21] 云何菩薩安樂種類自利利他。略說應知五樂所攝。何等五樂。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言因樂者。謂二樂品諸根境界。若此為因順樂受觸。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為因樂。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言受樂者。謂待苦息。由前所說因樂所攝三因緣故。有能攝益身心受生名為受樂。略說此樂復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無漏樂者。學無學樂。有漏樂者。欲色無色三界繫樂。又此一切三界繫樂。隨其所應六處別故有其六種。謂眼觸所生乃至意觸所生。如是六種復攝為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相應名為身樂。意識相應名為心樂。若對治樂者。謂因寒熱飢渴等事生起非一眾多品類種種苦受。由能對治息除寒熱飢渴等苦。即於如是苦息滅時生起樂覺。是則名為苦對治樂。滅想受定名受斷樂。無惱害樂應知略說復有四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三菩提樂。正信捨家趣於非家。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名出離樂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第二靜慮已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一切煩惱畢竟離繫。於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為三菩提樂。此中因樂是樂因故說名為樂。非自性故。此中受樂樂自性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苦對治樂息眾苦故遣眾苦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斷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息遣種種苦故。說名為樂。然依勝義。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滅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故名為樂。無惱害樂所攝最後三菩提樂。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滅故。於現法中附在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麁重永寂滅故。說名為樂。諸餘所有無惱害樂。於最後樂能隨順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當知亦名無惱害樂。

[0484a01] 此中菩薩念與眾生有利益品所有安樂。終不念與無利益品所有安樂。菩薩於此無利益品所有安樂。以無倒慧如實了知。勸諸眾生令悉捨離。隨力所能方便削奪。若苦所隨有利益事。眾生於此雖無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憂苦應授與之。若樂所隨無利益事。眾生於此雖有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喜樂應削奪之。何以故。當知如是善權方便。與兼憂苦有利益事。奪兼喜樂無利益事。令彼眾生決定於後得安樂故。是故菩薩於諸眾生若樂利益。當知義意即樂安樂。於諸眾生若與利益。當知義意即與安樂。所以者何。利益如因安樂如果。是故當知於諸眾生若與利益必與安樂。當知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所攝因樂苦對治樂。及受斷樂無惱害樂。菩薩於此不應思量。於諸眾生一向授與。以能饒益及無罪故。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若不生染若性非染。無罪有益是所宜者。於諸眾生即應授與。菩薩於此隨自力能。亦應如是修行受學。當知是名菩薩利益安樂種類自利利他。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之科判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