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25n1509_097 大智度論 第97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25 冊 » No.1509 » 第 97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大智度論釋薩陀波崙品第八十八之餘(卷第九十七)

[0734a07] ◎【經】

[0734a07]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受是空中教已,從是東行。不久,復作是念:『我云何不問空中聲:「我當何處去?去當遠近?當從誰聞般若波羅蜜?」』是時即住,啼哭憂愁,作是念:『我住是中,過一日一夜,若二、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不念疲極,乃至不念飢渴、寒熱,不聞聽受般若波羅蜜因緣,終不起也!』

[0734a13] 「須菩提!譬如人有一子卒死,憂愁苦毒,唯懷懊惱,不生餘念。如是,須菩提!薩陀波崙菩薩爾時無有異心,但念:『我何時當得聞般若波羅蜜?我云何不問空中聲:「我應何處去?去當遠近?當從誰聞般若波羅蜜?」』

[0734a18] 「須菩提!薩陀波崙菩薩如是愁念時,空中有佛,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過去諸佛行菩薩道時,求般若波羅蜜,亦如汝今日。善男子!汝以是勤精進愛樂法故,從是東行,去此五百由旬,有城名眾香。其城七重,七寶莊嚴;臺觀、欄楯,皆以七寶校飾;七寶之塹,七寶行樹,周匝七重。其城縱廣十二由旬,豐樂安靜,人民熾盛;五百市里,街巷相當,端嚴如畫,橋津如地,寬博清淨。七重城上,皆有七寶樓櫓,寶樹行列,以黃金、白銀、車、馬瑙、珊瑚、琉璃、頗梨、紅色真珠以為枝葉。寶繩連綿,金為鈴網,以覆城上。風吹鈴聲,其音和雅,娛樂眾生;譬如巧作五樂,甚可悅喜。其城四邊,流池清淨,冷暖調適;中有諸船,七寶嚴飾;是諸眾生宿業所致,乘此寶船娛樂遊戲。諸池水中種種蓮華:青、黃、赤、白,眾雜好華遍覆水上,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華皆在其中。其城四邊有五百園觀,七寶莊嚴,甚可愛樂。一一園中,各有五百池,池各縱廣十里,皆以七寶校成,雜色莊嚴。諸池水中亦有青、黃、赤、白蓮華彌覆水上;其諸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諸池水中鳧鴈、鴛鴦,異類眾鳥,音聲相和。是諸園觀適無所屬,是諸眾生宿業所致,長夜信樂深法,行般若波羅蜜因緣故,受是果報。善男子!是眾香城中有大高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宮舍在上。其宮縱廣一由旬,皆以七寶校成,雜色莊嚴,甚可喜樂。垣牆七重,皆亦七寶;七重欄楯,七寶樓閣;寶塹七重,皆亦七寶;周圍深塹,七寶累成;七重行樹,七寶枝葉,七重圍繞。其宮舍中,有四種娛樂園:一名常喜,二名離憂,三名華飾,四名香飾。一一園中各有八池:一名賢,二名賢上,三名歡喜,四名喜上,五名安隱,六名多安隱,七名遠離,八名阿鞞跋致。諸池四邊,面各一寶,黃金、白銀、琉璃、頗梨;玟[王*回]池底,其上布金沙。一一池側有八梯陛,種種妙寶以為嚴飾;諸梯陛間,有閻浮檀金芭蕉行樹。一切池中種種蓮華——青、黃、赤、白,彌覆水上;諸池四邊,生好華樹;風吹諸華,墮池水中。其池成就八種功德,香若栴檀,色、味具足。

[0734c01] 「『曇無竭菩薩與六萬八千婇女,五欲具足,共相娛樂;及城中男女俱入常喜等園、賢等池中,五欲具足,共相娛樂。善男子!曇無竭菩薩與諸婇女遊戲娛樂已,日三時說般若波羅蜜。眾香城內男女大小,於其城中多聚人處敷大法座。其座四足,或以黃金、或以白銀、或以琉璃、或以頗梨,敷以綩綖,雜色茵褥,垂諸幃帶;以妙白[疊*毛]而覆其上,散以種種雜妙花香;座高五里,張白珠帳。其池四邊,散五色花,燒眾名香,澤香塗地,供養、恭敬般若波羅蜜故。曇無竭菩薩於此座上說般若波羅蜜;彼諸人眾如是恭敬供養曇無竭,為聞般若波羅蜜故。於是大會百千萬眾,諸天、世人一處和集,中有聽者,中有受者,中有持者,中有誦者,中有書者,中有正觀者,中有如說行者。當是時中,眾生以是因緣故,皆不墮惡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734c18] 「『汝善男子!往趣曇無竭菩薩,當聞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曇無竭菩薩世世是汝善知識,能教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示、教、利、喜。是曇無竭菩薩本求般若波羅蜜時,亦如汝今。汝去莫計晝夜,莫生障礙心,汝不久當得聞般若波羅蜜!』

[0734c23]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歡喜心悅,作是念:『我當何時得見是善男子,得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譬如有人為毒箭所中,更無餘念,唯念:『何時當得良醫,拔出毒箭,除我此苦?』如是,須菩提!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更無餘念,但作是願:『我何時當得見曇無竭菩薩,令我得聞般若波羅蜜?我聞是般若波羅蜜,斷諸有心。』

[0735a01]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於是處住念曇無竭菩薩,一切法中得無礙知見已,即得無量三昧門現在前,所謂諸法性觀三昧,諸法性不可得三昧,破諸法無明三昧,諸法不異三昧,諸法不壞自在三昧,諸法能照明三昧,諸法離闇三昧,諸法無異相續三昧,諸法不可得三昧,散華三昧,諸法無我三昧,如幻威勢三昧,得如鏡像三昧,得一切眾生語言三昧,一切眾生歡喜三昧,入分別音聲三昧,得種種語言字句莊嚴三昧,無畏三昧,性常默然三昧,得無礙解脫三昧,離塵垢三昧,名字語句莊嚴三昧,見諸法三昧,諸法無礙頂三昧,如虛空三昧,如金剛三昧,不畏著色三昧,得勝三昧,轉眼三昧,畢法性三昧,能與安隱三昧,師子吼三昧,勝一切眾生三昧,華莊嚴三昧,斷疑三昧,隨一切堅固三昧,出諸法得神通力無畏三昧,能達諸法三昧,諸法財印三昧,諸法無分別見三昧,離諸見三昧,離一切闇三昧,離一切相三昧,解脫一切著三昧,除一切懈怠三昧,得深法明三昧,不可奪三昧,破魔三昧,不著三界三昧,起光明三昧,見諸佛三昧。薩陀波崙菩薩住是諸三昧中,即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0735a25] 【論】

[0735a25] 問曰:

[0735a25] 薩陀波崙何以忘,不問空中聲?

[0735a25] 曰:

[0735a26] 薩陀波崙大歡喜覆心故忘;如人大憂愁、大歡喜,以此二事故忘。

[0735a27] 問曰:

[0735a27] 空中聲已滅,何以住此七日,不更求問處?

[0735a28] 答曰:

[0735a28] 如本於空閑處一心求般若故,空中有聲;今亦欲一心如本,冀更聞聲,斷其所疑。

[0735b01] 復次,薩陀波崙於世樂已捨,深入佛道,愛樂情至;空中聲告,少為開示,竟未斷疑,其聲便滅。如小兒得少美味,著是味故,更復啼泣,而欲得之;薩陀波崙亦如是,得般若波羅蜜因緣味,不能通達,不知那去,是故住而啼泣。

[0735b07] 問曰:

[0735b07] 何以乃至七日,佛身乃現?

[0735b07] 答曰:

[0735b07] 如人大渴故,乃知水美。若二日、三日,精進欲未深;若過七日,恐其憂愁妨心,不任求道。是故七日憂愁。

[0735b10] 如譬喻,經中說。

[0735b10] 問曰:

[0735b10] 陀波崙何以愁憂乃爾,如喪愛子?

[0735b11] 答曰:

[0735b11] 般若波羅蜜於諸法中第一實,是十方諸佛真實法寶;薩陀波崙得少氣味,未具足故憂愁。如喪愛子,念其長大,多所成辦,冀得其力;菩薩亦如是,念增益般若波羅蜜力,得阿鞞跋致已,成就佛事。

[0735b16] 如子於父,孝行終身,無有異心;般若波羅蜜於菩薩亦如是,若能得入,乃至成佛,終不遠離。如父見子,心即歡悅;菩薩雖得種種諸法,不如見般若波羅蜜之歡喜。如子假為其名;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空無定實,但有假名。如是等,是總相因緣。

[0735b22] 父雖愛子,不能以頭目與之;菩薩為般若波羅蜜故,無量世中,以頭目髓腦施與眾生。子之於父,或不能報恩,若能報恩,正可現世小利,衣食歡樂等;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所不得,乃至一切智慧,何況菩薩力勢、世間富樂!子之報父,恩極一世;般若之益,至無量世,乃至成佛。子之於父,或好、或惡;般若波羅蜜無諸不可。子但是假名,虛誑不實之法;般若波羅蜜真實聖法,無有虛誑。子之報恩,雖得現世小樂,而有憂愁苦惱無量之苦;般若波羅蜜但得歡喜實樂,乃至佛樂。子但能以供養利益於父,不能免其生、老、病、死;般若波羅蜜令菩薩畢竟清淨,無復老、病、死、患。子但能令父得世樂自在;般若波羅蜜能令菩薩於一切世間為天人主。如是等,種種因緣譬喻差別相。

[0735c09] 世人皆知喪子憂愁故,以此為喻。

[0735c10] 問曰:

[0735c10] 空中佛現,是何等佛?先何以但有音聲而今現身?佛既現身,何以不即度,方遣至曇無竭所?

[0735c12] 答曰:

[0735c12] 有人言:非真佛,但是像現耳——或諸佛遣化,或大菩薩現作。

[0735c13] 以先善根福德未成就故,但聞聲;今七日七夜一心念佛,功德成就故,得見佛身。

[0735c15] 佛所以不即度者,以其與曇無竭世世因緣,應當從彼度故。有人應從舍利弗度,假使諸佛現身,不能令悟。佛讚言善哉者,以薩陀波崙至意求知去處、聞般若因緣故,佛現身而讚善哉。

[0735c20] 過去諸佛行菩薩道時,求此般若,亦如是種種勤苦;以初發心,先罪厚重,福德未集故。佛安慰其心:「汝求般若波羅蜜,雖勤苦,莫懈怠,莫生退沒心!一切眾生行異,因時皆苦,受果時樂。當思惟諸佛無量功德果報,以自勸勉。」

[0735c25] 如是安慰已,作是言:「汝從是東行,去此五百由旬,有城名眾香,乃至不久當聞般若波羅蜜。」

[0735c27] 問曰:

[0735c27] 眾香城在何處?

[0735c28] 答曰:

[0735c28] 過去佛滅度後,但有遺法,是法不周遍閻浮提,眾生有聞法因緣處則到。爾時,眾香國土豐樂,多出七寶故,以七寶作城。時薩陀波崙雖同在閻浮提,而在無佛法、無七寶處生,但傳聞佛名、般若波羅蜜是佛道。是人先世廣集福德,煩惱輕微故,聞即信樂,厭惡世樂,捨其親屬,到空林中住,欲至有佛法國土。音聲示語者,恐其異去,不得到曇無竭菩薩所,是故語之;次後佛為現身,示其去處。

[0736a08] 問曰:

[0736a08] 薩陀波崙因緣已具聞於上,今曇無竭因緣為云何?

[0736a09] 曰:

[0736a10] 「欝伽陀」,秦言「盛」;「達磨」,秦言「法」。此菩薩在眾香城中,為眾生隨意說法,令眾生廣種善根,故號「法盛」。其國無王,此中人民皆無吾我,如欝單越人,唯以曇無竭菩薩為王。其國難到,薩陀波崙不惜身命,又得諸佛菩薩接助能到。大菩薩為度眾生故,生如是國中;眾生無所乏短,其心調柔,易可得度故。

[0736a17] 問曰:

[0736a17] 曇無竭菩薩為是生身?為是法身,為度眾生故,以神通力化作此身?若化身者,何用六萬婇女、園觀、浴池種種莊嚴而自娛樂?若是生身,云何能令薩陀波崙供養具皆在空中化成大臺,入諸三昧乃至七歲?

[0736a22] 答曰:

[0736a22] 有人言:是生身菩薩,得諸法實相及禪定神通力故,欲度是城中眾生。如餘菩薩利根故,能入禪定,亦能入欲界法;為攝眾生故,受五欲而不失禪定。如人避熱故,在泥中臥,還洗則如故。凡夫鈍根故,不能如是。是故以神通力化作華臺,七歲入定;又以方便力故,能受五欲,如先義說。菩薩不但行一道,為眾生故,行種種道引導之。如龍起雲,能降大雨、雷電、礔礰;菩薩亦如是,雖是生身,未離煩惱而能修行善法,為眾生故不盡結使。

[0736b03] 人言:是菩薩是法性生身,為度眾香城人故,變化而度。若是生身,云何能令十方佛稱讚,而遣薩陀波崙令從受法,得六萬三昧?是故知是大菩薩變化身。譬如大海中龍死相出時,如果熟應墮,金翅鳥則來食之;眾生亦如是,行業因緣熟故,大菩薩來度之。

[0736b09] 時,薩陀波崙聞空中佛教,大歡喜,大欲心生故,「我何時當得見曇無竭菩薩——說般若波羅蜜者,能令我心中愛、見等諸煩惱箭出?」

[0736b13] 欲明是事故,此中佛說毒箭譬喻:如人毒箭在身,更無餘念:一者、苦痛急,二者、毒不疾出,則遍滿身中而失命。薩陀波崙亦如是,諸邪、疑等箭入心,貪欲等毒塗箭。聞曇無竭菩薩能拔出此箭。是人以邪見箭毒傷心,人畏貪欲等毒遍入身中,奪智慧命,與凡人同死;是故急欲見曇無竭菩薩,無復餘念。此中說斷諸所有心。所有心者,取相著,乃至善法中亦有是病。

[0736b21] 薩陀波崙目覩佛身,先所未見,從佛聞教,得法喜故,離五欲喜,即得一切法中無礙知見。無礙知見者,如薩陀波崙力所得無礙,非佛無礙。

[0736b25] 是時,得入諸三昧門——

[0736b25] 「諸法性觀三昧」者,能觀一切諸法實性。實性者,如先種種因緣說。

[0736b27] 「諸法性不可得三昧」者,初得三昧,所謂空、無生、無滅;今得是三昧,則不著是性,不得其決定相。

[0736b29] 「破諸法無明三昧」者,諸法於凡夫人心中,以無明因緣故,邪曲不正,所謂常、樂、我、淨;得是三昧故,常等顛倒相應無明破,但觀一切法無常、空、無我。

[0736c03] 問曰:

[0736c03] 若是菩薩破一切法中無明,此人尚不須見佛,何用至曇無竭菩薩所?

[0736c05] 答曰:

[0736c05] 破無明不唯一種——有遮令不起亦名為破,有得諸法實相故破無明。又無明種數甚多:有菩薩所破分,有佛所破分,有小菩薩所破分、大菩薩所破分;如先說燈譬喻。又須陀洹亦名破無明,乃至阿羅漢方是實破;大乘法中亦如是,新發意菩薩得諸法實相故亦名破無明,乃至佛無明盡破無餘。是故薩陀波崙於佛法中邪見、無明及我見皆盡故,得名破無明三昧,無咎。

[0736c14] 「諸法不異三昧」者,得是三昧,觀一切法一相,所謂無相。

[0736c15] 「諸法不壞自在三昧」者,得是三昧,觀一切法如、法性、實際、無為相故名不壞。得是法已,得自在,了了知諸法;為佛道故,不證是法。

[0736c18] 「諸法能照明三昧」者,以總相、別相知一切法。

[0736c19] 「諸法離闇三昧」者,無明有二種: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無明,厚者名黑闇。破厚無明故名離闇,先破薄無明故名破諸法無明。

[0736c22] 「諸法無異相續三昧」者,五眾念念滅,相似相續生,死時,相續生而不相似。得是三昧,知諸法念念相續法不異。

[0736c25] 「諸法不可得三昧」者,即是一切法空相應三昧。

[0736c26] 「散華三昧」者,得是三昧者,於十方佛前,能以七寶華散佛。

[0736c27] 「諸法無我三昧」者,觀一切法無我。

[0736c28] 「如幻威勢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種種變化身。如大幻師,能引導眾生發希有心;如大幻師,以幻力故,能轉一國人心。

[0737a02] 「得如鏡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觀三界所有,如鏡中像,虛誑無實。

[0737a04] 「得一切眾生語言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解一切眾生語言。

[0737a05] 「一切眾生歡喜三昧」者,入是三昧,能轉眾生瞋心令歡喜。

[0737a06] 「入分別音聲三昧」者,入是三昧中,皆能分別一切天、人音聲大小、麁細等。

[0737a08] 「得種種語言字句莊嚴三昧」者,得是三昧者,義理雖淺,能莊嚴字句語言,令人歡喜,何況深義!

[0737a10] 「無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不畏一切魔民、外道、論師及諸煩惱。

[0737a12] 「性常默然三昧」者,入是三昧者,常默然攝心;為度眾生故,隨所應聞而出音聲,如天妓樂,應意而出。

[0737a14] 「得無礙解脫三昧」者,得是三昧者,於一切法中得無礙智慧。

[0737a16] 「離塵垢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諸煩惱、結使塵垢皆滅,即是無生法忍三昧。

[0737a18] 「名字語句莊嚴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種種莊嚴偈句語言說法。

[0737a19] 「見諸法三昧」者,入是三昧者,以見世諦及第一義諦知諸法。

[0737a20] 「諸法無礙頂三昧」者,如人在山頂遍觀四方;菩薩住是三昧中,普見一切諸法無礙。

[0737a22] 「如虛空三昧」者,入是三昧者,身及外法皆如虛空,皆得自在。

[0737a24] 「如金剛三昧」者,如金剛能破諸山;是三昧亦如是,能破障礙六波羅蜜法,直至佛道。

[0737a26] 「不畏著色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乃至天色尚不著,何況餘色!

[0737a27] 「得勝三昧」者,欲有所作,皆能得勝不負。

[0737a28] 「轉眼三昧」者,得是三昧者,魔及魔民欲見菩薩短者,轉之令作好見。

[0737b01] 「畢法性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見一切法畢入法性中。

[0737b02] 「能與安隱三昧」者,得是三昧,雖往來六道迴轉,自知必當作佛,安樂無憂。

[0737b04] 「師子吼三昧」者,入是三昧者,皆能降伏一切魔民、外道,無敢當者。

[0737b06] 「勝一切眾生三昧」者,得是三昧,於一切眾生最勝。一切有二種:一者、名字一切,二者、實一切。於三界著心凡夫及聲聞、辟支佛及初發意未得是三昧者中勝,故言一切。

[0737b09] 「花莊嚴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見十方佛,坐七寶蓮花上,於虛空中,雨寶蓮花於諸佛上。

[0737b12] 「斷疑三昧」者,得是三昧者,雖未得佛,能斷一切眾生所疑。

[0737b13] 「隨一切堅固三昧」者,諸法實相名堅固;得是三昧者,隨諸法實相,不隨餘法。

[0737b15] 「出諸法得神通力無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過出一切凡夫法,得菩薩六神通、十力、四無所畏。

[0737b17] 「能達諸法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乃至諸法如、法性、實際中通達不住,乃至諸法平等。

[0737b19] 「諸法財印三昧」者,財名善法,印者名相。如人得印綬,無敢陵易;菩薩得善法財印,亦無能為作留難者。

[0737b21] 「諸法無分別見三昧」者,若分別諸法,即生憎、愛心;得是三昧者,見一切法,不作分別。

[0737b23] 「離諸見三昧」者,「見」者,六十二邪見,及色等法中取相,乃至佛見、法見、僧見、涅槃見,皆名為見。所以者何?取相能生著心故。

[0737b26] 「離一切相三昧」者,即是無相解脫門相應三昧。

[0737b27] 「離一切著三昧」者,離一切相故,於一切法亦不著。

[0737b29] 「除一切懈怠三昧」者,得是三昧者,如此中說乃至七歲不坐不臥。菩薩得是三昧,常無懈怠心,乃至得佛,初不止息。

[0737c02] 「得深法明三昧」者,深法名諸佛法一切智慧等;菩薩得是三昧故,能遙見佛法,思惟籌量,知深妙無比。

[0737c05] 「不可奪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行菩薩法,無能奪其志者。

[0737c06] 「破魔三昧」者,得是三昧力,魔雖是欲界主,菩薩以人身能破魔事。

[0737c08] 「不著三界三昧」者,得是三昧,身雖在三界中,心常在涅槃故不著。

[0737c09] 「起光明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放無量光明,照於十方。

[0737c11] 「見諸佛三昧」者,得是三昧,雖未得天眼、天耳,而能見十方諸佛,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諮問所疑。

[0737c13] 薩陀波崙住如是等三昧中,即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在大眾中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七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