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7n0006_047 相應部經典(第42卷-第47卷) 第47卷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南傳 (N) » 第 17 冊 » No.0006 » 第 47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卷
[P.141] 第三 念處相應
第一 菴羅品
〔一〕第一 菴羅
[0322a07] 一
[0322a07]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國之菴羅園中。
[0322a08] 二
[0322a08]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0322a09] 「諸比丘!」
[0322a10] 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0322a11] 三
[0322a11] 「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22a13] 四
[0322a13]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觀受……於心觀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23a01] 五
[0323a01] 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
[0323a03] 六
[0323a03] 世尊如是說已,彼諸比丘生喜悅,歡喜於世尊之所說。
[P.142] 〔二〕第二 正念
[0323a09] 一
[0323a09] 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國之菴羅園中。
[0323a10] 二
[0323a10]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0323a11] 〔「諸比丘!」
[0323a12]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0323a13] 三
[0323a13] 「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正知而住,此是我為汝等之教誡。
[0323a14] 四
[0323a14]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之正念耶?
[0324a01]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貪憂而住,於受……於身……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貪憂而住。
[0324a03]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之正念。
[0324a04] 五
[0324a04]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之正知耶?
[0324a05]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進退以正知而作,觀察以正知而作,屈伸以正知而作,持僧伽梨、鉢衣以正知而作,飲食嚐味以正知而作,大小便以正知而作,行住坐臥眠醒語默以正知而作。
[0324a08]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之正知。
[0324a09] 六
[0324a09] 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正知而住,此即我為汝等之教誡。」
〔三〕第三 比丘
[0324a14] 一
[0324a14]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之給孤獨園。
[0325a01] 二
[0325a01]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0325a03] [P.143] 三
[0325a03] 「願大德世尊為我略說示法要。我聞世尊之法,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0325a05] 「於此有一類之愚人,若如是請我說法者,我則得做思惟。」
[0325a06] 「大德世尊!願為我略說法,我悟世尊所說之義,當為世尊所說之相續者。」
[0325a07] 「比丘!然則汝於善法之初應當清淨,何為善法之初耶?戒之悉皆清淨,與見之正直。比丘!汝若於戒悉皆清淨且得見正直者,比丘!汝則依戒立戒,三重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25a10] 四
[0325a10] 比丘!汝於內,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外,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內外,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內,於受……於外,於受……於內外,於受觀受……乃至……於內,於心……於外,於心……於內外,於心觀心……乃至……於內,於法……於法,於外,於法……於內外,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26a02] 五
[0326a02]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者,比丘!汝則可期與日夜俱善法之增長,〔不期〕損滅。」
[0326a04] [P.144] 六
[0326a04] 時,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則從座起,禮敬世尊,右繞離去。
[0326a05] 七
[0326a05] 時,彼比丘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善男子以離家而出家之本義,於現法究竟無上之梵行,以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0326a08] 八
[0326a08] 彼比丘成為阿羅漢之一。
〔四〕第四 薩羅
[0326a13] 一
[0326a13]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憍薩羅園,薩羅婆羅門村。
[0326a14] 二
[0326a14]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0327a01] 「諸比丘!」
[0327a02]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0327a03] 三
[0327a03] 「諸比丘!諸新參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諸比丘!汝等應勸導使修習四念處而住。以何為四耶?〔當說:〕
[0327a05] 四
[0327a05] 『友等!汝等於身觀身而住,為如實知身,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於受觀受而住,為如實知受,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於心觀心而住,為如實知心,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於法觀法而住,為如實知法,應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
[0327a09] [P.145] 五
[0327a09] 諸比丘!諸有學比丘,尚未獲得心,以志求無上安穩而住者,於身觀身而住,為徧知於身,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於受觀受而住……於心觀心而住……於法觀法而住,為徧知於法,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
[0327a13] 六
[0327a13] 諸比丘!諸漏盡之阿羅漢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捨重擔而獲得己利,盡有結之正知解脫者,尚且於身觀身而住,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而離身之繫。於受觀受而住……於心觀心而住,於法觀法而住,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以離法之繫。
[0328a03] 七
[0328a03] 諸比丘!諸新參比丘之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亦宜勸導使修習此四念處而住。」
〔五〕第五 善聚
[0328a09] 一~二
[0328a09] 舍衛城……於此,世尊說示曰:——
[0328a10] 三
[0328a10] 「諸比丘!不善聚者即是五蓋,是為正說。諸比丘!純一之不善聚者,即為五蓋。以何為五耶?
[0328a12] [P.146] 四
[0328a12] 欲貪蓋、瞋蓋、惛眠蓋、掉悔蓋、疑惑蓋是。諸比丘!不善聚者,即此五蓋,是為正說。諸比丘!純一之不善聚者,即此五蓋。
[0328a14] 五
[0328a14] 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處,是為正說。諸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29a02] 六
[0329a02]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處,是為正說。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處。」
〔六〕第六 鷹
[0329a09] ※三
[0329a09] 「諸比丘!於過去世有鷹,忽而襲捉鶉。
[0329a10] 四
[0329a10] 諸比丘!時,鶉被鷹所獲,如是悲嘆云:『我等若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則是不祥、福少。我今日若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者,則鷹雖戰亦不得我。』『鶉!何為汝之自行處、父母境界耶?』『田耕之壟是。』
[0329a13] [P.147] 五
[0329a13] 諸比丘!時,鷹確信於自力,亦不讓於自力,因以放鶉而言曰:『鶉!去!雖儘往彼處,亦難逃離於我。』
[0330a01] 六
[0330a01] 諸比丘!時,鶉飛往田耕之壟,挺立於大壟之上曰:『鷹來!鷹來!』
[0330a02] 七
[0330a02] 諸比丘!時,鷹確信於自力,不讓於自力,忽而縮其兩翼對鶉襲來。諸比丘!鶉知『鷹力壯向我襲來』乃退縮於彼壟塊中。諸比丘!時,此鷹乃衝撞其胸。
[0330a04] 八
[0330a04] 諸比丘!如是,乃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諸比丘!是故勿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諸比丘!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則魔得機緣、得所緣。
[0330a06] 九
[0330a06] 諸比丘!何為比丘之非行處、他境界耶?謂五妙欲是。以何為五耶?
[0330a07] 一〇
[0330a07] 眼所識之色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為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諸比丘!此為比丘之非行處、他境界者。
[0330a10] 一一
[0330a10] 諸比丘!應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諸比丘!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者,則魔不得機緣、不得所緣。
[0330a12] [P.148] 一二
[0330a12] 諸比丘!何為比丘之自行處、父母境界耶?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0330a13] 一三
[0330a13]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誠熱、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此為比丘之自行處、父母境界。」
〔七〕第七 猿猴
[0331a06] ※三
[0331a06] 「諸比丘!於雪山王中有嶮峻之處,為猿猴亦不能往,人亦不能往者。
[0331a07] 四
[0331a07] 諸比丘!於雪山王中有嶮峻之處,為猿猴可往,而人不能往者。
[0331a08] 五
[0331a08] 諸比丘!於雪山王中有平等、可樂之處,猿猴、人均可往。諸比丘!於此獵師於猿猴之路,塗黐以捕捉猿猴。諸比丘!若諸猿猴不愚癡、不輕率者,見其黐則遠避。又,猿猴之愚癡、輕率者,則來以手觸其黐,其手即被捉;欲脫其手,而以第二手相觸,其手亦被捉;為欲脫二手,而以足相觸,其足即被捉;欲脫二手與足,而以第二足相觸,其足即被捉;為欲脫二手足,而以口相觸,其口即被捉。
[0331a13] [P.149] 六
[0331a13] 諸比丘!如是猿猴五處被捉,呻吟而臥、困窮苦惱,即隨獵師之所欲。諸比丘!獵師得此、即將猿猴隨所欲貫穿運置而去。
[0332a01] 七
[0332a01] 諸比丘!如是,乃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諸比丘!是故勿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諸比丘!若遊於非行處、他境界者,則魔得機緣、得所緣。
[0332a03] 八
[0332a03] 諸比丘!何為比丘之非行處、他境界耶?謂五妙欲是。以何為五耶?
[0332a04] 九
[0332a04] 眼所識之色是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是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諸比丘!此為比丘之非行處、他境界。
[0332a07] 一〇
[0332a07] 諸比丘!應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諸比丘!遊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者,則魔不得機緣、不得所緣。
[0332a09] 一一
[0332a09] 諸比丘!何為比丘之自行處、父母境界耶?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0332a10] 一二
[0332a10]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此為比丘之自行處、父母境界。」
〔八〕第八 廚士
一
[0333a05] ※三
[0333a05] 「諸比丘!譬如對王、王臣,有愚癡不聰明無能之廚士,備酸、苦、辛、甘、苛、不苛、鹹、不鹹、種種之羹。
[0333a07] [P.150] 四
[0333a07] 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無能之廚士,不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此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此,以顯其色;以『今日之酸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酸,以顯其酸色;並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鹹……不鹹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不鹹,以顯其不鹹之色。
[0333a11] 五
[0333a11] 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無能之廚士,則不得庇護、不得俸給、不得獎賞。何以故?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無能之廚士,乃不知主人之食相。
[0333a13] 六
[0333a13] 諸比丘!如是,於此有一類愚癡不聰明無能之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雖於身觀身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斷隨煩惱,彼不知其相。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雖於法觀法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斷隨煩惱,彼不知其相。
[0334a04] 七
[0334a04] 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無能之比丘,不得現法樂住,不得正知、正念。何以故? [P.151] 諸比丘!彼愚癡不聰明之比丘,不知自之心相。」
二
[0334a07] 八
[0334a07] 「諸比丘!譬如對王、王臣,有具智聰明善能之廚士,備酸、苦、辛、苛、不苛、鹹、不鹹、種種之羹。
[0334a09] 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廚士,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之此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此,以顯其色;以『今日酸之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酸,以顯其酸之色;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鹼……不鹹食羹為善』,即著手多取於不鹹,以顯其不鹹之色。
[0334a13] 九
[0334a13] 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廚士,乃能得庇護、得俸給、得獎。何以故?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廚士,乃知主人之食相。
[0335a01] 一〇
[0335a01] 諸比丘!如是,於此有一類具智聰明善能之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身觀身而住,其心得定,斷隨煩惱,彼知其相。 [P.152] 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法觀法而住,其心得定,斷隨煩惱,彼知其相。
[0335a05] 一一
[0335a05] 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比丘,得現法樂住,得正念、正知。何以故?諸比丘,彼具智聰明善能之比丘,知自之心相。」
〔九〕第九 病
[0335a11] 一
[0335a11]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國竹林叢中。
[0335a12] 二
[0335a12]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0335a13] 「諸比丘!汝等於毘舍離之附近,隨親友、相識、友好而入雨安居,我於此處竹林叢入雨安居。」
[0336a01] 「唯唯!大德!」
[0336a02]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乃於毘舍離之附近,隨親友、相識、友好而入雨安居。世尊於竹林叢入雨安居。
[0336a04] 三
[0336a04] 時,世尊入雨安居後,忽起重病,轉為將致死之劇痛。於此,世尊住於正念、正知而不沮喪。
[0336a06] 四
[0336a06] 時,世尊思念:「我若不告隨從、不顧比丘眾而入般涅槃者,則不相稱。我宜 [P.153] 住精勤,降伏此病,以留住壽行。」時,世尊住於精勤,降伏彼病,以留住壽行。
[0336a08] 五
[0336a08] 時,世尊病癒。病癒未久,即出精舍,於精舍後清涼處,設座而坐。
[0336a09] 六
[0336a09] 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0336a11] 「是慶幸事。大德!能忍耐,是慶幸事。大德!世尊足矣。大德!因見世尊病,我身惶懼,四面不明、諸法不辨。大德!但我有少分之安心,世尊未對比丘眾作少分之宣稱,當不為般涅槃。」
[0336a14] 七
[0336a14] 「阿難!比丘眾對我何所須耶?阿難!我說無別內外之法。阿難!於如來法中無有『師』。阿難!若思『我統理比丘眾』、『比丘眾思念恃靠於我』,對於比丘眾應有所宣稱。阿難!然而如來不思『我統理比丘眾』、『比丘眾思念恃靠於我』。阿難!如來更何須對比丘眾有所宣稱耶?
[0337a04] 八
[0337a04] 阿難!我今已經年老衰,加久生之年齡已八十歲。阿難!譬如助行古車之皮紐,阿難!如來之身,亦似為皮紐所助而行。
[0337a06] [P.154] 九
[0337a06] 阿難!如來不作意一切相、滅一一之受,住於具足無相心三昧時,如來則得安穩。阿難!然而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0337a09] 阿難!云何比丘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耶?
[0337a11] 一〇
[0337a11] 阿難!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37a13] 阿難!如是,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0338a01] 一一
[0338a01] 阿難!於今或我滅度後,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則於勤學(佛法)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一〇〕第十 比丘尼
[0338a07] 一
[0338a07] 舍衛城……
[0338a08] 二
[0338a08] 時,具壽阿難於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往一比丘尼寺。往已,設座而坐。
[0338a10] 三
[0338a10] 時,眾多之比丘尼來至具壽阿難之處。至已,禮敬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尼,言於具壽阿難曰:
[0338a12] 四
[0338a12] 「大德阿難!此處眾多之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知前後昇降之廣大。」
[0338a13] [P.155] 「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諸比丘、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者,於彼則期於知前後昇降之廣大。」
[0339a01] 五
[0339a01] 時,具壽阿難說法教授彼諸比丘尼,勸導、讚勵,使之慶喜,即從座起而離去。
[0339a02] 時,具壽阿難行往舍衛城乞食。食後,由乞食歸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0339a04] 「大德!我晨早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往一比丘尼寺。至已,設座而坐。大德!時眾比丘尼來至我處。至已,對我禮敬而坐於一面。大德!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尼,言於我曰:『大德阿難!此處眾多之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知前後昇降之廣大。』大德!如是說之,我對彼諸比丘尼曰:『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諸比丘、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者,於彼則期知於前後昇降之廣大。』」
[0339a09] 六
[0339a09] 「阿難!如是、如是。阿難!諸比丘、比丘尼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者,於彼則期知於前後昇降之廣大。以何為四念耶?
[0339a11] 七
[0339a11] 阿難!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 [P.156] 於身觀身而住,然或身之所緣、身之熱煩、心之退縮,使念散亂於外。阿難!彼比丘應於淨相以繫心,彼以繫心於淨相,則生勝喜;有勝喜者,則生喜;有意喜者,則身輕安;身輕安者,則受樂;有樂者,則得心定。彼如是思擇:『我繫於心,成就其所繫處;今攝而休息。』彼攝而休息,乃無尋求、無伺察。彼知:『我無尋、無伺,而於內有念樂。』
[0340a03] 八~九
[0340a03] 阿難!又於受……於心……
[0340a04] 一〇
[0340a04] 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以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法觀法而住,然或法之所緣、身之熱煩、心之退縮,使念散亂於外。阿難!彼比丘應於淨相以繫心,彼繫心於淨相,則生勝喜;有勝喜者,則生喜;有意喜者,則身輕安;有身輕安者,則受樂;有樂者,則得心定。彼如是思擇:『我繫於心,成就其所繫處;今攝而休息。』彼攝而休息,則無尋求、無伺察。彼知:『我無尋、無伺,於內有念樂。』
[0340a10] 一一
[0340a10] 阿難!如是為修習繫念。
[0340a11] 一二
[0340a11] 阿難!云何為修習無繫念?
[0340a12] [P.157] 一三
[0340a12] 阿難!比丘於外不繫心,知『我心不繫於外』;又知心於前後不攝取、解脫,為『無繫』;又知『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而住於樂。』
[0340a14] 一四
[0340a14] 阿難!比丘對外不繫心,知『我心不繫於外』;又知心於前後不攝取、解脫,為『無繫』;又知『於受觀受,熱誠、正知、正念而住於樂。』
[0341a02] 一五
[0341a02] 阿難!比丘於外不繫心,知『我心不繫於外』;又知心於前後無攝取、解脫,為『無繫』;又知『於心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而住於樂。』
[0341a04] 一六
[0341a04] 阿難!比丘於外不繫心,知『我心不繫於外』;又知心於前後無攝取、解脫,為『無繫』;又知『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而住於樂。』
[0341a06] 一七
[0341a06] 阿難!如是為修習無繫念。
[0341a07] 一八
[0341a07] 阿難!如是我說修習繫念、修習無繫念。阿難!希求、愍哀弟子之利益,應由師之哀愍而作者,我為汝等而作。阿難!此處有樹下,有空閒處,阿難!當靜慮,勿放逸,勿於後追悔。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
[0341a10] 一九
[0341a10] 世尊如是說已,阿難喜悅,歡喜世尊之所說。
[0341a14] [P.158] 此品之攝頌曰:
第二 那羅犍陀品
〔一一〕第一 大丈夫
[0342a12] 一
[0342a12] 舍衛城因緣。
[0342a13] 二
[0342a13] 時,具壽舍利弗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
[0343a01] 三
[0343a01] 「大德!所云大丈夫,大丈夫者。大德!云何為大丈夫耶?」
[0343a03] 「舍利弗!心解脫故,我稱之為大丈夫;心未解脫者,則不稱為大丈夫。
[0343a04] 舍利弗!何為心解脫耶?
[0343a05] 四
[0343a05] 舍利弗!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身觀身而住,心無所取,而由諸漏離貪解脫。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法觀法而住,心無所取,而由諸漏離貪解脫。
[0343a09] 五
[0343a09] 舍利弗!如是而心解脫。舍利弗!心解脫故,我說為大丈夫;心未解脫者,我不說謂為大丈夫。」
[P.159] 〔一二〕第二 那羅犍陀
[0344a01] 一
[0344a01] 爾時,世尊住那羅犍陀,賣衣者菴羅園。
[0344a02] 二
[0344a02] 時,具壽舍利弗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
[0344a04] 三
[0344a04] 「大德!過去、未來、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於等覺,無有勝於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於世尊。」
[0344a06] 「舍利弗!汝說廣大最勝之言,肯定深信,作師子吼:『大德!過去、未來、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於等覺,無有勝於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世尊。』
[0344a08] 四
[0344a08] 舍利弗!汝對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以心念審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諸世尊之戒如是,諸世尊之法如是,諸世尊之慧如是,諸世尊之住如是,諸世尊之解脫為如是耶?」
[0344a11] 「不也,大德!」
[0344a12] 五
[0344a12] 「舍利弗!汝對未來世之應供、正等覺者,以心念審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諸世尊之戒如是,諸世尊之法如是,諸世尊之慧如是,諸世尊之住如是,諸世尊之解脫為如是耶?」
[0345a01] [P.160] 「不也,大德!」
[0345a02] 六
[0345a02] 「舍利弗!汝對現在世之應供、正等覺者,以心念審察世尊之心念,(而知)世尊之戒如是,世尊之法如是,世尊之慧如是,世尊之住如是,世尊之解脫為如是耶?」
[0345a04] 「不也,大德!」
[0345a05] 七
[0345a05] 「舍利弗!然則汝對過去、未來、現在之諸應供、正等覺者,無有心差別智,云何說廣大最勝之言,肯定深信,作師子吼:『大德!過去、未來、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於等覺,無有勝於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於世尊』耶?」
[0345a08] 「大德!我對於過去、未來、現在之諸應供、正等覺者,無有心之差別智,但知法之分齊。
[0345a10] 八
[0345a10] 大德!譬如有王者,於邊土有都城,城壁牢固、壁樓牢固、唯有一門。於此具智聰明賢能之守門者,以遮不知之人,而知之人則得入。彼巡察其都城周匝之路,雖未見壁隙、壁孔,乃至如貓之匍出,彼思念:『麤大生類而出入此都城者,皆得由此門出入。』大德!如是,我知法之分齊。
[0345a14] 九
[0345a14] 大德!於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一切之世尊,為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 [P.161] 弱、及斷五蓋,繫心於善四念處,如實修習七覺支,以現等覺、無上正等覺。大德!於未來世將為應供、正等覺者、一切之世尊,為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滅五蓋,繫心於善四念處,如實修習七覺支,以現等覺、無上正等覺。」
[0346a04] 一〇
[0346a04]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數數以此法門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示,舍利弗!諸愚人於如來有疑懼、疑惑者,若聞此法門,則對如來斷疑懼、疑惑。」
〔一三〕第三 純陀
[0346a12] 一
[0346a12]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0346a13] 二
[0346a13] 其時,具壽舍利弗住摩竭提之那羅聚落,因患重疾病而困苦。純陀沙彌為具壽舍弗之侍者。
[0347a01] 三
[0347a01] 時,具壽舍利弗因其疾病而般涅槃。
[0347a02] 四
[0347a02] 時,純陀沙彌持具壽舍利弗之衣鉢,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阿難住處。至已, [P.162] 禮敬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沙彌純陀,白具壽阿難曰:
[0347a04] 「大德!具壽舍利弗已涅槃矣,有其衣鉢在此。」
[0347a05] 五
[0347a05] 「友純陀!有此事由者,應去見世尊。友純陀!詣世尊住處。詣已,以此事稟告世尊。」
[0347a07] 「唯唯,大德!」
[0347a08] 純陀沙彌應諾具壽阿難。
[0347a09] 六
[0347a09] 時,具壽阿難與純陀沙彌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0347a11] 「大德!依此純陀沙彌言:『大德!具壽舍利弗已般涅槃,此有其衣鉢。』大德!聞具壽舍利弗般涅槃,我身惶懼,四面不明,不辨諸法。」
[0347a13] 七
[0347a13] 「阿難!舍利弗是取戒蘊而般涅槃耶?取定蘊而般涅槃耶?取慧蘊而般涅槃耶?取解脫蘊而般涅槃耶?取解脫智見蘊而般涅槃耶?」
[0348a01] 「大德!具壽舍利弗並非取戒蘊而般涅槃……〔定蘊……慧蘊……解脫蘊〕……並非取解脫智見蘊而般涅槃。大德!然則具壽舍利弗乃我之教誡者,彼為已渡者、教授者、教示者、勸導者、讚勵者、慶喜者,說法不倦、攝取同梵行者,故我憶念具壽舍利弗之法威力、法受用、法攝受。」
[0348a05] [P.163] 八
[0348a05] 「阿難!我豈非豫說耶?『與一切所愛樂者,別離、離散、分離。』阿難!云何可得常耶?凡有所生、所為、有為、有滅壞之法者,使之不滅壞,無有是理。
[0348a07] 九
[0348a07] 阿難!譬如堅固之大樹住立,先壞其大枝,阿難!如是堅固之大比丘眾住,有舍利弗之般涅槃。阿難!云何可得常耶?所生、所成、有為、有滅壞之法者,使之不滅壞,則無有是理。
[0348a10] 一〇
[0348a10] 阿難!然則應以自為洲、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0348a12] 阿難!云何比丘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耶?
[0348a14] 一一
[0348a14] 阿難!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49a02] 阿難!如是之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0349a04] 一二
[0349a04] 阿難!於今或我滅度後,當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則於勤學(佛法)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一四〕第四 支羅
[0349a10] 一
[0349a10] 爾時,世尊住跋祇國,郁迦支羅之恆河邊,與大比丘眾俱。時,舍利弗與目犍連般涅槃未久。
[0349a12] 二
[0349a12] 其時,比丘眾圍繞世尊,而坐於露地上。時,世尊默然觀察比丘眾已,告諸比丘曰:
[0349a14] [P.164] 三
[0349a14] 「諸比丘!自舍利弗、目犍連般涅槃,此眾會似如空虛。諸比丘!少此二者,此眾會如空虛。(然)不須顧慮舍利弗、目犍連所住之方。
[0350a02] 四
[0350a02] 諸比丘!過去世應供、正等覺者、諸世尊,亦有一雙最上弟子;於我,則如舍利弗、目犍連者是。諸比丘!未來世之應供、正等覺者、諸世尊,亦有一雙最上弟子;於我,則如舍利弗、目犍連。
[0350a05] 五
[0350a05] 諸比丘!(彼二者)於諸弟子是希有者,於諸弟子是未曾有者——行師之教說,遵守教誡,為四眾所愛敬、喜悅、尊重、供養。諸比丘!(彼二者)於如來是希有者,於如來是未曾有者,然如是一雙之弟子般涅槃,如來是無悲愁者。
[0350a08] 諸比丘!云何得於常?所生、所滅、有為、有滅壞之法者,使之不滅壞,乃無有是處。
[0350a10] 六
[0350a10] 諸比丘!譬如堅固之大樹住立,先壞其大枝,諸比丘!如是堅固之大比丘眾住,有舍利弗、目犍連之般涅槃。諸比丘!云何可得〔常住〕耶?所生、所成、有為、有滅壞之法者,使之不滅壞,乃無有是理。
[0350a13] 七
[0350a13] 諸比丘!然則,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他為依處。
[0351a01] 諸比丘!云何比丘當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耶?
[0351a03] 八
[0351a03]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51a05] 諸比丘!如是,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住。
[0351a07] [P.165] 九
[0351a07] 諸比丘!於今或我滅度後,當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則於勤學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一五〕第五 婆醯迦
[0351a13] 一
[0351a13] 舍衛城因緣。
[0351a14] 二
[0351a14] 時,具壽婆醯迦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婆醯迦,白世尊曰:
[0352a02] 「大德!願為我略說法,我聞世尊之法,將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0352a03] 「婆醯迦!然則,汝應清淨於善法之初。何為善法之初耶?善清淨之戒與正直之見是。
[0352a05] 三
[0352a05] 婆醯迦!汝若於戒善清淨且得見正直者,婆醯迦!汝則依戒、立戒,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52a07] 四
[0352a07] 婆醯迦!於此,汝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婆醯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婆醯迦!應期於夜來晝去,於汝善法之增長;不期於損壞。」
[0352a11] [P.166] 五
[0352a11] 時,具壽婆醯迦歡喜、隨喜於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離去。
[0352a12] 六
[0352a12] 時,具壽婆醯迦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不久之後,善男子以由家出家之本義,於現法究盡無上之梵行,自證、現證、具足而住,了知;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0353a01] 七
[0353a01] 具壽婆醯迦成為阿羅漢之一。
〔一六〕第六 鬱低迦
[0353a06] 一
[0353a06] 舍衛城因緣。
[0353a07] 二
[0353a07] 時,具壽鬱低迦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鬱低迦白世尊曰:
[0353a09] 「大德!願為我略說法,我聞世尊之法,則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0353a10] 「鬱低迦!然則,汝應清淨於善法之初。以何為善法之初耶?善清淨之戒與正直之見是。
[0353a12] 三
[0353a12] 鬱低迦!汝若於戒善清淨且得正直之見,鬱低迦!汝則依戒、立戒,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53a14] 四
[0353a14] 鬱低迦!於此,汝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鬱低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者,鬱低迦!汝則得死界之彼岸。」
[0354a03] 五
[0354a03] 時,具壽鬱低迦……乃至……成為一阿羅漢。
〔一七〕第七 聖
[0354a08] 一
[0354a08] 舍衛城……
[0354a09] 二
[0354a09]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於四念處者,則此聖道導於出離;而修此者,是正至滅盡於苦。以何為四耶?
[0354a11] 三
[0354a11]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54a13] [P.167] 四
[0354a13] 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四念處者,則此聖道導於出離;而修此者,是正至滅盡於苦。」
〔一八〕第八 梵天王
[0355a05] 一
[0355a05] 爾時,世尊於鬱毗羅尼連禪河邊,阿踰波羅尼拘律之樹下,初現等覺而住。
[0355a06] 二
[0355a06] 時,世尊獨居安默,乃生如是心念:
[0355a07] 「此有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0355a09] 三
[0355a09] 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55a11] 此是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
[0355a13] 四
[0355a13] 時,娑婆主梵天以心知世尊之心念,猶如力士屈伸於腕,如是乃速沒於梵天界,而現於世尊之面前。時,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問於世尊曰:
[0356a01] 五
[0356a01]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 [P.168] 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0356a03] 大德!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56a05] 大德!此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
[0356a07] 六
[0356a07] 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說。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說已,更說:
見生之盡邊
知一乘之道
有利益哀愍
依此道過去
於未來現在
當可渡瀑流
〔一九〕第九 私伽陀
[0357a05] 一
[0357a05] 爾時,世尊住孫巴國之私伽陀孫巴村中。
[0357a06] 二
[0357a06]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0357a07] 「諸比丘!於過去世有緣幢伎師,樹立幡幢而言於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昇幢立於我頭上之竿。』
[0357a09] 諸比丘!彼弟子迷勒迦應諾緣幢伎師曰:『唯唯,吾師!』即昇幢立於乃師頭上之竿。
[0357a11] [P.169] 三
[0357a11] 諸比丘!時,緣幢伎師言於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護我,我護汝,我等如是相互守持、相互護持,以示伎藝。迨得財利,且得安穩自幡幢而降。』
[0357a13] 四
[0357a13] 諸比丘!如是言已,弟子迷勒迦言於緣幢伎師曰:『吾師!此事不然。吾師!汝須護己,我當自護,我等如是自守、自護以示伎藝,迨得財利,且得安穩自幡幢而降,此乃正理。』」
[0358a02] 五
[0358a02] 世尊更說曰:「猶如弟子迷勒迦對乃師之所言,諸比丘!應以『自護』以修習念處,應以『護他』以修習念處。諸比丘!自護者則護他,護他者則自護。
[0358a04] 六
[0358a04] 諸比丘!云何自護則護他耶?依修習、多修。諸比丘!如是,自護則護他。
[0358a05] 七
[0358a05] 諸比丘!云何護他則自護耶?依於忍辱、無害、慈愛、哀愍。諸比丘!如是,護他則自護。
[0358a07] 八
[0358a07] 諸比丘!以『自護』則應修念處,『護他』則應修念處。諸比丘!自護則護他,護他則自護。」
〔二〇〕第十 國土
[0359a01] 一
[0359a01] 一時,世尊住孫巴國私伽陀之孫巴村中。
[0359a02] [P.170] 二
[0359a02] 於此處,世尊告於諸比丘曰:
[0359a03] 三
[0359a03] 「諸比丘!譬如國土〔中〕有第一美女,因國土〔中〕有第一美女,而大眾則雲集。彼國土〔中〕之第一美女,又最善舞、最善歌。諸比丘!國土之第一美女,因能歌舞,則雲集更多之大眾。時,士夫之樂命,不樂死,樂於樂,厭於苦者而來,有人言於彼曰:『士夫!汝持此裝滿油之,通過於大眾與國土〔中〕第一美女之間,又〔另〕一士夫拔劍隨汝之後,若油有少許之撒落,即斷汝之頭。』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耶?彼士夫對其油瓶不作意,以致放逸於外耶?」「不也,大德!」
[0359a09] 四
[0359a09] 「諸比丘!我說此喻,乃為使知其義趣。義趣者,諸比丘!『油滿之瓶』,即身念之增上語是。
[0359a11] 五
[0359a11] 諸比丘!是故,應如是學:我等當修習、多修身念,作為乘、作為地,以隨成,善積習造作。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
[0360a01] 第二 那羅犍陀品(終)
[0360a02] 此品之攝頌曰:
[P.171] 大丈夫與那羅犍陀
純陀與支羅婆醯迦
鬱低迦聖與梵天王
私伽陀國土等為十
第三 戒住品
〔二一〕第一 戒
[0360a12] 一
[0360a12]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與具壽跋陀羅住於巴速弗邑之鷄林精舍。
[0360a13] 二
[0360a13] 時,具壽跋陀羅於日暮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阿難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難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跋陀羅,言於具壽阿難言曰:
[0361a02] 三
[0361a02] 「友阿難!世尊所說善戒,世尊依何之義以說善戒耶?」
[0361a03]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誘導亦善,辯才亦善,所問亦善。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世尊所說善戒,世尊依何之義以說善戒耶?』」
[0361a05] 「友!如是。」
[0361a06] 四
[0361a06] 「友跋陀羅!世尊所說善戒者,乃為修習四念處,世尊說為善戒。以何為四耶?
[0361a07] 五
[0361a07] 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61a09] [P.172] 友跋陀羅!世尊所說善戒者,乃為修習四念處,世尊說為善戒。」
〔二二〕第二 住
[0361a14] 一
[0361a14] 因緣同上
[0362a01] 二
[0362a01] ……坐於一面之具壽跋陀羅,言於具壽阿難曰:
[0362a02] 三
[0362a02] 「友阿難!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難!又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久住耶?」
[0362a04]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誘導亦善,辯才亦善,所問亦善。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難!又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後;正法得久住耶?』」
[0362a07] 「友!如是。」
[0362a08] 四
[0362a08] 「友!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友!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以何為四耶?
[0362a10] 五
[0362a10] 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友!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友!又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
[P.173] 〔二三〕第三 損滅
[0363a04] 一~二
[0363a04] 巴連弗邑之鷄林精舍
[0363a05] 三
[0363a05] 「友阿難!以何因、何緣,有正法之損滅耶?友阿難!以何因、何緣,有正法之不損滅耶?」
[0363a07] 「善哉、善哉!友跋陀羅!友跋陀羅!汝之誘導亦善,辯才亦善,所問亦善。友跋陀羅!汝如是問:『友阿難!以何因、何緣,有正法之損滅耶?友阿難!以何因、何緣,有正法之不損滅耶?』」
[0363a10] 「友!如是。」
[0363a11] 四
[0363a11] 「友!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有正法之損滅。友!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有正法之不損滅。何為四念處耶?
[0363a13] 五
[0363a13] 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友!因不修習、不多修此四念處,故有正法之損滅。友!因修習、多修此四念處,故有正法之不損滅。」
〔二四〕第四 清淨
[0364a07] 一
[0364a07] 舍衛城因緣。
[0364a08] 二
[0364a08] 「諸比丘!有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64a09] [P.174] 三
[0364a09]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64a11] 諸比丘!此為四念處。」
〔二五〕第五 婆羅門
[0365a02] 一
[0365a02]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0365a03] 二
[0365a03] 時,有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相俱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白世尊曰:
[0365a05] 三
[0365a05] 「尊瞿曇!有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耶?尊瞿曇!又有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耶?」
[0365a07] 四
[0365a07] 「婆羅門!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久能住。婆羅門!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以何為四念處耶?
[0365a09] 五
[0365a09] 婆羅門!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婆羅門!因不修習、不多修此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婆羅門!又因修習、多修此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
[0365a13] 六
[0365a13] 如是說已,彼婆羅門白世尊曰:
[0365a14] 「妙哉!尊瞿曇!〔譬如倒者之扶起,覆者之揭露,教迷者以道,如於暗中揭燈火,使有眼者得見色。如是,尊瞿曇以種種方便顯示於法。我於此處,歸依尊瞿曇、法與比丘眾〕。尊瞿曇請容我自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二六〕第六 一分
[0366a04] 一
[0366a04] 爾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大目犍連與具壽阿那律,住於沙祇國之乾達契林。
[0366a05] 二
[0366a05] 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大目犍連,於日暮時分,從宴默起,往具壽阿那律處。 [P.175] 到已,與具壽阿那律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阿那律曰:
[0366a08] 三
[0366a08] 「友阿那律!有學、有學之謂者,友!云何為有學耶?」
[0366a09] 「友等!因修習四念處之一分,故為有學。以何為四念處耶?
[0366a10] 四
[0366a10] 友等!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66a12] 友等!因修習此四念處之一分,故為有學。」
〔二七〕第七 悉皆(全分)
[0367a03] 一
[0367a03] 因緣同上
[0367a04] 二
[0367a04] ……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阿那律曰:
[0367a05] 三
[0367a05] 「友阿那律!無學、無學之謂者,友!云何為無學耶?」
[0367a06] 「友等!因修習四念處之全分,故為無學。以何為四念處耶?
[0367a07] 四
[0367a07] 友等!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67a09] 友等!修習此四念處之全分,故為無學。」
〔二八〕第八 世界
[0367a11] 一
[0367a11] 因緣同上
[0367a12] 二
[0367a12] ……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於具壽阿那律曰:
[0367a13] 三
[0367a13] 「具壽阿那律!修習、多修何法,得大通智耶?」
[0367a14] [P.176] 「友等!修習、多修四念處,得大通智。以何為四念處耶?
[0368a01] 四
[0368a01] 友等!於此,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68a03] 友等!我修習、多修此四念處,得大通智。
[0368a04] 五
[0368a04] 友等!又我因修習、多修此四念處,故勝於千世界。」
〔二九〕第九 尸利阿荼
[0368a09] 一
[0368a09] 爾時,具壽阿難住於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0368a10] 二
[0368a10] 其時,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0368a11] 三
[0368a11] 時,尸利阿荼告於一士夫曰:
[0368a12] 「士夫!汝往阿難住處。到已,以我語,頭面頂禮具壽阿難之足,言於大德:『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頭面頂禮具壽阿難之足,哀愍之故,願大德具壽阿難來尸利阿荼之家。』」
[0369a01] 彼士夫應諾尸利阿荼居士曰:
[0369a02] 「唯唯!大德!」
[0369a03] 乃逕往具壽阿難住處。
[0369a04] 四
[0369a04] 到已,頂禮具壽阿難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士夫,白具壽阿難曰:
[0369a05] 「大德!尸利阿荼居士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頭面頂禮具壽阿難之足,哀愍故,願大德具壽阿難,來尸利阿荼居士之家。』」
[0369a07] [P.177] 具壽阿難默然允許。
[0369a08] 五
[0369a08] 時,具壽阿難著下衣、持衣鉢,往尸利阿荼居士之家。到已,坐於所設之座。坐已,具壽阿難言尸利阿荼曰:
[0369a10] 六
[0369a10] 「居士!汝能忍耶?苦受退而不進,知所減退,不知增進耶?」
[0369a11] 「大德!我不能忍,激苦之受有進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減退。」
[0369a12] 七
[0369a12] 「居士!然則,汝應如是學:『我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居士汝應如是學。」
[0370a01] 八
[0370a01] 「大德!我有世尊所說之四念處,我亦與此法俱。大德!我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70a04] 九
[0370a04] 大德!又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於我,未見有少分未斷者。」
[0370a05] 一〇
[0370a05]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極吉祥。居士!汝〔自〕記於不還果。」
[P.178] 〔三〇〕第十 摩那提那
[0370a07] 一
[0370a07] 因緣同上
[0370a08] 二
[0370a08] 其時,摩那提那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0370a09] 三~六
[0370a09] 時,摩那提那告一士夫曰:……乃至……「大德!我不能忍,不能足,激苦之受有進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滅退。」……
[0370a11] 七
[0370a11] 「大德!我雖蒙如是苦受,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70a13] 八
[0370a13] 大德!又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於我,不見有少分未斷者。」
[0370a14] 九
[0370a14]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極吉祥。居士!汝自記於不還果。」
[0371a05] 第三戒(住)品(終)
[0371a06] 此品之攝頌曰:
戒住損減清淨
婆羅門與一分
悉皆以及世界
尸利阿荼乃至
摩那提那為十
[0371a12] 念處相應中之第三戒住品(終)
第四 未聞品
〔三一〕第一 未聞
[0372a04] 一~二
[0372a04] 舍衛城因緣。
[0372a05] [P.179] 三
[0372a05] 「諸比丘!我思:『於身觀身』,於我則未曾聞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我思:『應修習此身念處觀……已能修習』,於我則未曾聞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0372a08] 四
[0372a08] 『於受觀受』……
[0372a09] 五
[0372a09] 『於心觀心』……
[0372a10] 六
[0372a10] 『於法觀法……應修習此法念處觀……已能修習』,於我則未曾聞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三二〕第二 離貪
[0373a02] 一~二
[0373a02] 舍衛城……
[0373a03] 三
[0373a03] 「諸比丘!修習、多修四念處者,則助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以何為四耶?
[0373a05] 四
[0373a05]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73a07] 諸比丘!修習、多修此四念處者,則助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三三〕第三 失
[0373a13] ※三
[0373a13] 「諸比丘!若有失於四念處者,乃正失於順苦盡之聖道。
[0373a14] [P.180] 四
[0373a14] 諸比丘!若有得於四念處者,乃正得於順苦盡之聖道。以何為四耶?
[0374a01] 五
[0374a01]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74a03] 諸比丘!若有失於此四念處者,乃正失於順苦盡之聖道。
[0374a04] 諸比丘!若有得於此四念處者,乃正得於順苦盡之聖道。」
〔三四〕第四 修習
[0374a09] 一~二
[0374a09] 舍衛城……
[0374a10] 三
[0374a10]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四念處者,則有助於由此岸到彼岸。以何為四耶?
[0374a11] 四
[0374a11]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74a13] 諸比丘!若修習、多修此四念處者,則有助於由此岸到彼岸。
〔三五〕第五 正念
[0375a05] 一~二
[0375a05] 舍衛城……
[0375a06] 三
[0375a06] 「諸比丘!比丘應正知、正念而住,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
[0375a07] 四
[0375a07] 諸比丘!云何比丘為正念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為正念。
[0375a10] [P.181] 五
[0375a10] 諸比丘!云何比丘為正知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彼受,有覺而生、有覺而住、有覺而滅;想,有覺而生、有覺而住、有覺而滅。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為正知。
[0375a13] 六
[0375a13] 諸比丘!比丘應正知、正念而住,此,我為汝等之教誡。」
〔三六〕第六 開悟
[0376a01] 一~二
[0376a01] 舍衛城……
[0376a02] 三
[0376a02] 「諸比丘!有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76a03]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76a05] 諸比丘!此為四念處。
[0376a06] 四
[0376a06] 諸比丘!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可期於有二果之隨一果,於現法開悟,若為有餘依者,得不還果。」
〔三七〕第七 欲
[0376a09] 一
[0376a09] 舍衛城……
[0376a10] 二
[0376a10] 「諸比丘!有四念處。以何為四念處耶?
[0376a11] 三
[0376a11]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若觀身而住者,斷身之欲;苦斷欲者,則已現證不死。
[0376a13] 四
[0376a13] 於受……斷受之欲;若斷欲者,則已現證不死。
[0376a14] [P.182] 五
[0376a14] 於心……斷心之欲;若斷欲者,則已現證不死。
[0377a01] 六
[0377a01] 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若觀法而住者,斷法之欲;若斷欲者,則已現證不死。」
〔三八〕第八 徧知
[0377a04] ※二
[0377a04] 「諸比丘!有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77a05] 三
[0377a05]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若觀身而住者,則已徧知於身;若徧知身者,則已現證不死。
[0377a07] 四
[0377a07] 於受……已徧知於受;若徧知受者,則已現證不死。
[0377a08] 五
[0377a08] 於心……已徧知於心;若徧知心者,則已現證不死。
[0377a09] 六
[0377a09] 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若觀法而住者,則已徧知於法;若徧知法者,則已現證不死。」
〔三九〕第九 修習
[0377a12] ※二
[0377a12] 「諸比丘!我說四念處之修習,且諦聽。
[0377a13] 諸比丘!云何修習四念處耶?
[0377a14] 三
[0377a14]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P.183] 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78a02] 四
[0378a02] 諸比丘!如是而修習四念處。」
〔四〇〕第十 分別
[0378a07] ※二
[0378a07]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示念處與念處之修習、以及念處修習之順道,且諦聽。
[0378a08] 三
[0378a08] 諸比丘!以何為念處耶?
[0378a09]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78a11] 諸比丘!此名為念處。
[0378a12] 四
[0378a12] 諸比丘!以何為念處之修習耶?
[0378a13]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觀身之集法……觀身之滅法……觀身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觀受之集法……觀受之滅法……觀受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觀心之〔集法……觀心之滅法……觀心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觀法之集法……觀法之滅法……觀法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79a04] 諸比丘!此名為念處之修習。
[0379a05] 五
[0379a05] 諸比丘!以何為念處修習之順道耶?
[0379a06] 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0379a08] 諸比丘!此名為念處修習之順道。」
[0379a09] 第四 未聞品(終)
[0379a10] 此品之攝頌曰:
[P.184] 未聞離貪失
修習與正念
開悟欲徧知
修習分別十
第五 不死品
〔四一〕第一 不死
[0380a05] 一
[0380a05] 舍衛城……
[0380a06] 二
[0380a06] 「諸比丘!當善繫心於四念處而住,勿失不死。以何為四耶?
[0380a07] 三
[0380a07]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80a09] 四
[0380a09] 諸比丘!當善繫心於此四念處而住,勿失不死。」
〔四二〕第二 集起
[0380a14] ※二
[0380a14] 「諸比丘!我說四念處之集起與滅壞,且諦聽。
[0381a01] 三
[0381a01] 諸比丘!以何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滅壞,而身滅壞。
[0381a02] 四
[0381a02] ……依觸集起,而受集起;依觸滅壞,而受滅壞。
[0381a03] 五
[0381a03]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滅壞,而心滅壞。
[0381a04] 六
[0381a04]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滅壞,而法滅壞。」
[P.185] 〔四三〕第三 道
[0381a09] 一
[0381a09] 舍衛城……
[0381a10] 二
[0381a10] 於此,世尊諸告比丘曰:
[0381a11] 「諸比丘!爾時,我於鬱毘羅之尼連禪河邊,阿踰波羅尼拘律樹下初住現等覺。
[0381a12] 三
[0381a12] 諸比丘!我獨居宴默,生如是之心念:『有此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比丘!於受觀受……比丘!於心觀心……比丘!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
[0382a03] 四
[0382a03] 諸比丘!時,娑婆主梵天王心知我心之所念,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之速而沒於梵天,現於我前。
[0382a05] 五
[0382a05] 諸比丘!時,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我合掌曰:
[0382a06]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 [P.186] 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大德!比丘!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大德!此是一乘道,能令眾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
[0382a10] 六
[0382a10] 諸比丘!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說,如是說已,更言曰:
[0382a11] 見生之盡邊,
知一乘道有利益,
依此道,於過去、於未來
於現在、可渡瀑流。」
〔四四〕第四 正念
[0383a05] 一
[0383a05] 舍衛城……
[0383a06] 二
[0383a06] 「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而住,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
[0383a07] 三
[0383a07] 諸比丘!云何為比丘之正念耶?
[0383a08]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83a10]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之正念。
[0383a11] 四
[0383a11] 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而住,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
〔四五〕第五 善聚
[0384a02] ※二
[0384a02] 「諸比丘!說善聚者,即四念處,是正說。諸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四念處是。以何為四耶?
[0384a04] [P.187] 三
[0384a04]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84a06] 四
[0384a06] 諸比丘!說善聚者,即此四念處是,是正說。諸比丘!純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處是。」
〔四六〕第六 波羅提木叉
[0384a12] ※二
[0384a12]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0384a14] 三
[0384a14] 「大德!願為我略說法要,我聞世尊之法,則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0385a01] 「比丘!然則,汝應清淨於善法之初。以何為善法之初耶?
[0385a02] 四
[0385a02] 比丘!汝於此處,當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見於微少之罪,住於怖畏,受學處而學。比丘!汝當守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具足行所行,見於微少之罪,怖畏而住,受學處而學,比丘!汝則依戒、立戒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85a05] 五
[0385a05] 比丘!於此,汝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85a07] 六
[0385a07]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比丘!夜來晝去,於汝當期善法之增長,不期於損滅。」
[0385a09] 七
[0385a09] 時,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離去。
[0385a10] [P.188] 八
[0385a10] 時,彼比丘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不久後,善男子由正家而出家,究盡出家本義之無上梵行,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了知: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0385a13] 九
[0385a13] 彼比丘成一阿羅漢。
〔四七〕第七 惡行
[0386a01] ※二
[0386a01]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0386a03] 三
[0386a03] 「大德!願為我略說法要,我聞世尊之法,則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0386a04] 「比丘!然則,汝應清淨於善法之初。以何為善法之初耶?
[0386a05] 四
[0386a05] 比丘!汝於此處,當斷身惡行,修習身善行;語……斷意〔惡行、修習意〕善行。比丘!汝斷身惡行,修習身善行,……語……斷意〔惡行、修習意〕善行者,比丘!則汝依於戒、立於戒,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86a08] 五
[0386a08] 比丘!汝於此處,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86a10] 六
[0386a10] 比丘!汝依於戒、立於戒,如是修習此四念處。比丘!夜來晝去,於汝當期善法之增長,不期損滅。」
[0386a12] 七~八
[0386a12] 時,彼比丘……了知: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0386a13] 九
[0386a13] 彼比丘成一阿羅漢。
[P.189] 〔四八〕第八 友
[0387a04] 一
[0387a04] 舍衛城……
[0387a05] 二
[0387a05] 「諸比丘!汝等應哀愍、應思念於聽聞汝者,若有朋友、親戚、血族者,諸比丘!汝等則勸導於彼等,當修習四念處,使修習而住。以何為四耶?
[0387a07] 三
[0387a07]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87a09] 四
[0387a09] 諸比丘!汝等應哀愍,應思念於聽聞汝者,若有朋友、親戚、血族者,諸比丘!汝等則勸導於彼等,應修習此四念處,使修習而住。」
〔四九〕第九 受
[0387a12] 一
[0387a12] 舍衛城……
[0387a13] 二
[0387a13] 「諸比丘!有三種受。以何為三耶?乃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諸比丘!此為三種受。
[0388a01] 三
[0388a01] 諸比丘!為徧知於此三種受,應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88a02] 四
[0388a02]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88a04] 五
[0388a04] 諸比丘!為徧知此三種受,應修習此四念處。」
〔五〇〕第十 漏
[0388a06] ※二
[0388a06] 「諸比丘!有三種漏?以何為三漏耶?乃欲漏、有漏、無明漏是。諸比丘!此為三種漏。
[0388a08] [P.190] 三
[0388a08] 諸比丘!為斷此三種漏,應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88a09] 四
[0388a09]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88a11] 五
[0388a11] 諸比丘!為斷此三種漏,應修習此四念處。」
[0388a12] 第五 不死品(終)
[0388a13] 此品之攝頌曰:
第六 恆河廣說
〔五一~六二〕第一~十二
[0389a08] ※二
[0389a08] 「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四念處、〔多修四念處,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0389a10] 三
[0389a10] 諸比丘!比丘云何修習四念處、多修四念處,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0389a12] 四
[0389a12]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89a14]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四念處、多修四念處,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0390a05] 攝頌曰:
[0390a10] 若廣說恆河者,應以念處廣說。
第七 不放逸品
[P.191] 〔六三~七二〕第一~十
[0391a08] 以念處廣說不放逸品、念處品。
第八 力所作品
〔七三~八二〕第一~十
[0392a05] 力所作品(終)
[0392a06] 以念處可廣說品。
第九 尋覓品
〔八三~九三〕第一~十一
[0393a01] 以念處可廣說於品。
第十 瀑流品
※〔九四~一〇三〕第一~九
第十 上分結
[0393a10] ※二
[0393a10] 「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為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 [P.192] 諸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
[0393a12] 三
[0393a12]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滅此五上分結,應修習四念處。以何為四耶?
[0393a14] 四
[0393a14]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0394a02] 五
[0394a02] 諸比丘!為證知……徧知……徧盡……斷滅此五上分結,應修習此四念處。」
[0394a03] 攝頌曰:
[0394a10] 瀑流品(終)
[0394a11] 以念處應廣說於品
[0394a12] 如廣說道相應,廣說念相應。
[0394a13] 第三 念相應(終)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7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42卷-第47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浏览 447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