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B18n0095_002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第2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補編 (B) » 第 18 冊 » No.0095 » 第 2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第二

[0033b03] ([□@考]開成四年四月)十九日平明。天晴。北風吹。舉矴南出。未時風止。搖櫓指西南行。申時。到邵村浦下矴繫住。當於陶村之西南。擬入於澳。逆潮遄流不能進行。

[0033b05] 廿日早朝。新羅人乘小船來。便聞張寶亮。與新羅王子。同心罰得新羅國便令其王子作新羅國王子既了。南風稍切。緣潮逆遄不得定住。東西往復。搖振殊甚。

[0033b08] 廿一日雲霧。午後南風切吹。

[0033b09] 廿二日雲雨。申時。挾抄一人死却。載艇移置嶋裏。

[0033b10] 廿三日。雲氣南風。

[0033b10] 廿四日霧雨。此泊舶之處結纜。々斷。風吹浪高。近日下八箇纜。其三箇纜矴竝斷落。所餘之纜甚少。設逢暴風。不能繫住。憂怕無極。

[0033b13] 廿四([□@考]四或五誤)日。西風吹。暮際騎馬人來於北岸。從舶上差新羅譯語道玄。令迎。道玄却來云。來者是押衙之判官。在於當縣聞噵。本國使船。泊此日久。所以來擬相看。緣夜歸去。不得相看。明日專詣於舶上。更令新羅人。留於岸上。傳語於道玄。轉為官人令申來由。便聞本國朝貢使。駕新羅船五隻。流著萊明([□@考]明恐州字)廬山之邊。餘之四隻。不知所去。雖聞是事。未詳是第幾之船。又聞大唐天子。為新羅王子賜王位。差使擬遣新羅排比其船。兼賜祿了。

[0034a04] 廿五日。風吹不定。霧氣未晴。午時。昨日後岸歸去押衙之判官寄王教言。贈與於官人酒魚等。王教言。亦自獻酒餅等來。官人賜綿等。此舶([□@考]舶或泊字)多有潛磯。每當浪漂斷纜。沈矴五六度矣。未後。搖櫓向乳山去。出邵村浦。從海裏行。未及半途。暗霧儵起。四方俱昏。不知何方之風。不知向何方行。拋矴停住。風浪相競。搖動辛苦。通夜無息。

[0034a10] 廿六日。早朝雲霧微霽。望見乳山。近在西方。風起東北。懸帆而行。巳時。到乳山西浦。泊舶停住。山嶋相衛。如垣周圍。其乳山之體。峻峰高穎。頂上如鋒。山根自嶺下而指六方。於澳西邊。亦有石山。巖峰竝嶺。高秀半天。東之與北。雖有山連。而猶斜耳。未時。新羅人卅餘。騎馬乘驢來云。押衙。潮落擬來相看。所以先來候迎。就中有一百姓云。昨日從廬山來。見本國朝貢船九隻俱到廬山。人物無損。其官人等。惣上陸地。作幕屋在。從容候風(云々)。不久之間。押衙駕新羅船來。下船登岸。多有娘子。朝貢使判官。差新羅譯語道玄。遣令通事由。後。粟錄事下舶。到押衙處相看。兼作帖請食粮。先在東海縣。但過海之粮。此舶過海。逆風却歸。流著此間。事須不可在此喫過海粮。仍請生料(云々)。押衙取狀云。更報州家。取處分。晚頭歸宅。終日東北風吹。

[0034b07] 廿七日。陰雨北風。

[0034b07] 廿八日天晴。押衙來與官人相看。

[0034b08] 廿九日。北風吹。令新羅譯語道玄作謀。留在此間。可穩便否。道玄與新羅人。商量其事。却來云。留住之事。可穩便。

[0034b11] 五月一日。遣買過海粮於村勾當王訓之家。兼問留住此村之事。王訓等云。如要住者我專勾當。和尚更不用歸本國(云々)。依事不應。未能定意。終日西風吹。

[0034b13] ([□@考]二東本作廿非也今從池本)日。西風吹。解纜出澳。為風甚切。行路近磯。不能即出。酉時風停。任流到海口停留。遣令汲水。日沒之時。於舶上。祭天神地祇。亦官私絹。[絞*頁]纈鏡等。奉上於船上住吉大神。丑時。水手一人。自先沈病。將臨死。未死之前。纏裹其身。載艇送弃山邊。送人却來云。弃著岸上。病人未死。乞飯水語云。我病若癒。尋村里去。舶上之人。莫不惆悵。

[0035a03] 三日。風吹不變。從乳山西南海口。懸帆進發。風途稍平。午時風止。不久東風吹。帆却歸。到乳山泊口停宿。

[0035a05] 四日。辰時從泊口西南四五許里行。於望海村東浦桑嶋北邊結纜。

[0035a06] 五日下舶登陸。作五月節。兼浴沐浣衣。晚頭從舶上將狀來。其狀偁。順風難扇。不遂利涉。頭判官共眾議。合([□@考]合池本作全)船潔齋。從明日始。三箇日延屈諸和尚。轉經念佛。祈願順風。照察幸垂光儀者。緣夜未即赴。夜頭於陸岸宿。

[0035a10] 六日。早朝赴舶上去。於舶上齋。新羅譯語道玄。向押衙宅去。齋後。更登陸岸。著幕排比修法之事。晚頭祭五方龍王。戒明法師。勾當其事。

[0035a13] 七日雨下。

[0035a13] 九日早朝轉經事畢。

[0035a14] 十一日。祭大唐天神地祇。從此日至十三日。天色或暗或霽。風吹不定。

[0035a15] 十四日。州押衙來於舶上問舶上之人數。旦歸村家。邵村勾當王訓等來相看。便聞本國相公等九隻船。先從廬山過海。遇逆風。更流著於廬山。以來之泊。入夜雷鳴洪雨。

[0035b01] 十五日朝。雲色騷亂。雲雨稍切。州押衙來於船上。請舶上人數。官人具錄其數。帖報州家。晚頭押衙歸。朝貢使賞祿絁綿等。

[0035b03] 十六日天暗。押衙使來。請朝貢使報縣之帖。請益僧作留住之狀。付商人孫清。送林大使宅。舶上官人。差射手二人。水手二人。與州押衙共遣請粮。押衙稱無土物贈州縣。而不交去。前件人等。自陸却來。

[0035b07] 十七十八日。風途或。或兌。人論不一准。

[0035b08] 十九日。夜比至丑時。雷鳴電耀。洪雨大風。不可相當。艫纜悉斷。舶即流出。乍驚下矴。便得停住。舳頭神殿。葢葺([□@考]葺東本作指今從池本)之板。為大風吹落。不見所在。人人戰怕。不能自抑。

[0035b11] 廿日。西風吹。便擬過海。排比帆布。運上岸人。午時。風變西南。計不能出泊。仍不進發。入夜雷雨更甚。

[0035b13] 廿一日。巳時西風吹。解纜發行。風止不扇。暫停待風。南風微吹。不能上帆。歸泊結纜舶上卜部。自先久疾。晚頭下舶。

[0035b15] 廿二日。早朝聞卜部於岸上死。終日暗雨東風吹。

[0035b16] 廿三日。雲天微晴。入夜風雨競切。

[0035b17] 廿四日。西風切吹。雨氣未晴。仍未進發。晚間官人共議。風色終日不變明朝便發。

[0036a01] 廿五日。早朝解纜。風止不得進發。申時。新羅船一隻懸白帆。從海口渡去。不久之頃。帆入來。晚際任流向乳山泊去。諸人皆疑。若是朝貢使。從盧山來歟。馳艇遣問。彼新羅船遄走。緣夜此艇不得消息歸來。

[0036a05] 廿六日。擬發。風逾不順。晚頭。西北兩方。電光耀々。雲色騷暗。入夜舶忽然振漂。驚恠无極。戌時。泊西北岸上。狐鳴其聲遠響。久而不息。不久之會。雷電鬪鳴。聞之耳塞。電光之耀。不堪瞻視。大雨似流。驚怕章難([□@考]章難恐辛艱)舶上諸人。不能出入。

[0036a10] 廿七日。曉。霹靂降來。擗却桅子艫方之面斜戾折之。其所折弃。厚四寸有餘。闊六寸許。長三丈餘。自外折弃之者五片。或四尋。或五尺下。段段狼藉。採集一處。繫著於船角之上。兼祭幣帛到本國之日。專建神社。永充祭祀(云々)。燒龜甲占其祟偁。舶上卜部諸公葬於當處神前。所以得神嗔怒作此禍災。如能解除。便可安穩。仍於桑嶋解除。又於舶上。祭當處神。其被折之桅子。或云既是折弱。更造替。或云作桅子之材。此處卒爾難可得。若更作替。計今年不能過海。事須結纏所被折之處。早可進發(云々)。諸人據後說。便擬進發。風起西北。少有動舶。風吹便止。人心參差。上下不[目*壹]([□@考][目*壹]恐睦字)。嵐風微扇。解纜強發。信風无感。暫行下矴。入夜嵐風微吹。懸帆漸行。僅嶋口風止不能發。下矴繫船。

[0036b05] 廿八日。辰時雲霧靄暗。石神振鳴。舉矴歸去。雨下辛苦。搖櫓進入桑嶋東南少海。有嶋於此泊舶。

[0036b07] 卅日天晴(本國曆六月一日)。風起西北。轉不定。自先至今日。可住此村之事報請。官人不許。今日又請未被允許。

[0036b10] 六月一日。天色微晴。綠留住之事。暫請遊艇。不失([□@考]失東本作天今從池本)。下船。

[0036b11] 二日天晴。雖无信風。人々苦欲歸鄉。步叮強行。終日難出。晚際為上帆而舶。忽然流去。將當磯碕下矴盡力。僅得平善。

[0036b13] 三日。西風微吹。或吹或不吹。上帆下帆。三數度矣。或帆或櫓。遙指赤山去。從邵村浦。乘潮而行。垂浦口潮橫走。舶忽當磯。下棹指張。不能制之。底有潛石。相共衝當。岸磯底石相合衝觸。舶將破裂。人各合力指棹。步矴共得曳出。隨流出行。海中停留。暮際大風洪雨。雷聲電光。不可視聞。舶上諸人。振鋒[金*斧]大刀等竭音呼川。以遮霹靂。

[0037a02] 四日早朝上帆進行。暫行風止。下矴繫住。

[0037a03] 五日遲明。懸帆進行。午後到赤山西邊。潮逆暫停。俄爾之頃又行。漸入山南雲聚忽迎來。逆風急吹。張帆頓變。下帆之會。黑鳥飛來。遶舶三。還居嶋上。眾人驚恠。皆謂是神靈。不交入泊。舶却出。去山稍遠。繫居海中。北方有雷聲。掣雲鳴來。舶上官人驚怕殊甚。猶疑冥神不和之相。同共發願。兼解除。祈祠船上霹靂神又祭船上住吉大神。又為本國八幡等大神。及海龍王。并登州諸山嶋神等。各發誓願。雷鳴漸止。風起東西。下矴繫居。此舶離陸日久。不能過海。又不得入澳。經多日夜。漂蕩海裏。不任搖動。心力疲勞。

[0037a13] 六日風切吹。擬入赤山泊。風合([□@考]合池本作向)相順。仍舉沈石。排比帆布風止浪猛。更沈鎮石。未卜進入。風波參差。行途不與心合。艱辛之至。莫過此大矣。

[0037a16] 七日。午時風吹。舉帆進行。未申之際。到赤山東邊泊船。風大切。其赤山純是巖石高秀處。即文登縣清寧鄉赤山村。山裏有寺。名赤山法花院。本張寶高初所建也。長(羽長池本作張)有庄田以充粥飰其庄田。一年得五百石米。冬夏講說。冬講法花經。夏講八卷金光明經。長年講之。南北有巖岑。水通院庭。從西而東流。東方望海遠開。南西北方。連峯作壁。但坤隅斜下耳。當今新羅通事押衙張詠。及林太使王訓等專勾當。

[0037b06] 八日。暮際。請益法師。及惟正。惟曉等登寺。偶謁寺家。諸僧等卅有餘。相看啜[共/木]。夜宿閑房。

[0037b08] 九日。齋前法相請益戒明法師。及從僧等。相尋登來。共於食堂喫齋。齋後粟田錄事。新羅通事道玄等。同共登來。亦宿一夜。

[0037b10] 十日齋後粟([□@考]粟下池本有田字)錄事。歸船上去。本國七箇僧。留住山寺。超七日西南風大切。片時无息。

[0037b12] 廿二日。大風暴雨。通夜不止。

[0037b13] 廿三日。早朝巡看山寺。拔樹折枝。崩巖落壘石從泊舶處。水手走來云。舶當麤磯。悉已破損。[舟*遊]艇一雙。并皆破散。乍聞恠无極。便差專使。遣泊舶處。令看虛實。其舶為大風吹流。著麁磯。柂板破却。遊艇([□@考]艇東本無今從池本)一雙。并已摧裂。舶當乎([□@考]乎池本作平)磯三四度。鴻濤如山。纜矴不繫。與波([□@考]波各本作彼恐誤)流出。自西岸而到東岸風吹逾切。漂搖更劇。下鏘為矴。々纜纔沈。迫岸繫留。船上諸人。心迷不喫。宛似半死。兩日之後。歸到舊泊。補綴[舟*遊]艇。

[0038a03] 廿六日。分頭令取矴。及覓柂料之材。自去四月起首。雲霧暗塞。風雨不止。一兩日晴。還更雲塞。

[0038a05] 廿七日。聞張大使。灾([□@考]灾恐文字見下文)關船二隻。到日([□@考]且或赤字)山浦。

[0038a06] 廿八日。大唐天子。差入新羅慰問新即位王之使。青州兵馬使吳子陳。崔副使。王判官等。卅餘人登來。寺裏相看。夜頭張實高遣大唐賣物使崔兵馬司。來。寺問慰。

[0038a09] 廿九日。遲明。共道玄闍梨。入來客房。商量留住之事。便向船處歸去。赤山浦東南。涉少海有嶋。與東岸接連。是吳干將作劒處。時人喚為莫耶嶋。但莫耶是嶋之名。干將是鍛工之名。

[0038a14] 七月十日。十一日。海裏無風。波浪猛騰。徹底涌沸。浪聲如雷。舶船漂振。驚恠不少。

[0038a15] 十四日。辰時辭山院。到泊船處。在岸頭。共戒明法師及粟錄事和錄事辭別。往真莊村天門院。相看法空闍梨。此師曾至本國。歸來二十年。夜宿其院。

[0038b01] 十五日。山院喫齋。便喫新粟米飯。

[0038b02] 十六日早朝。從山院下。在路聞人噵。舶船昨日發去。到泊船處。覓船不見。暫住岸頭。赤山院眾僧。共來慰問。俱登赤山院喫飯。便見州使四人。先來在院。運日本國朝貢使粮七十石米着。今於當村。緣朝貢使已發。不得領過。便報縣家去。院裏老少。深恠被拋却。慰問慇懃。

[0038b07] 廿一日。申時。本國相公已下九隻船來。泊山浦。即遣惟正。起居相公。兼諮諸判官錄事等。相公差近江權博士粟田家繼。及射手左近衛丈部貞名等。慰問請益僧。兼令問第二舶逢危害之事。

[0038b10] 廿二日。不發。

[0038b11] 廿三日。早朝。山頭望見泊舶處。九隻船并不見。便知夜頭同發。西北風吹。赤山東北隔海去百許里。遙見山。喚為青山。三峯竝連。遙不炳然。此乃秦始皇於海上修橋之處。始皇又於此山。向東見蓬萊山。瀛山。胡山。便於此死。其時麻鞋今見在矣。見舊老說。便得知之。三僧為向天台。忘歸國之意。留在赤山院。每問行李。向南去道路絕遠。聞噵向北巡禮。有五臺山。去此二千餘里計。南遠北近。又聞有天台宗和尚。法號志遠。文鑒座主竝天台玄素座主之弟子。今在五臺山。修法花三昧。傳天台教迹北臺在宋谷蘭若。先修法花三昧得道。近代有進禪師。楚州龍興寺僧也。持涅槃經一千部。入臺山志遠禪師邊。受法花三昧。入道場求普賢。在院行道。得見大聖。如今廿年來也。依新羅僧聖林([□@考]林池本作琳)尚口說記之。此僧入五臺及長安。遊行得廿年。來此山院語話之次。常聞臺山聖跡甚有奇特。深喜近於聖境暫休向天台之議。更發入五臺之意。仍改先意便擬山院過冬到春遊行巡禮臺山。

[0039a10] 廿八日。申時。縣使竇文至等兩人。將縣帖來。其狀偁。

[0039a12] 縣 帖青寧鄉

[0039a13] 得板頭竇文至狀報。日本國船上拋却人三人

[0039a14] 右撿案內得前件板頭狀報。其船今月十五日發訖。拋却三人。見在赤山新羅寺院。其報如前者。依撿前件人。既船上拋却。即合村保板頭當日狀報。何得經今十五日。然始狀報。又不見拋劫人姓名兼有何行李衣物。并勘赤山寺院綱維知事僧等。有外國人在。都不申報。事須帖鄉專老人。勘事由。限帖到當日。具分折狀上。如勘到一事不同。及妄有拒注。并追上勘責。如違限勘事不子細元勘事人。必重科決者。

[0039b05] 開成四年七月廿四日    典王佐帖

[0039b06] 主簿副尉胡君直

[0039b07] 攝令戚宣員

[0039b08] 求法僧等。便作狀報留却之由其狀如左。

[0039b09] 日本國僧一人。從小師二人。行者一人。留在山院事由

[0039b11] 右僧等。為求佛法。涉海遠來。雖到唐境。未遂宿願。辭鄉本意。欲巡聖國。尋師學法。緣朝貢使早歸。不能相隨歸國。遂住此山院。已後便擬巡禮名山。訪道修行。但隨身物。鐵鉢一口。銅鐃二具。銅瓶一口。文書廿餘卷。遮寒衣裳等。更無別物。今蒙縣司勘問。具事由如前。牒件狀如前。謹牒

[0039b17] 開成四年七月廿日  日本國僧圓仁狀帖

[0040a01] 從僧惟正

[0040a02] 僧惟曉

[0040a03] 行者丁雄萬奉帖

[0040a04] 青寧鄉赤山院狀上勘日本國僧人船上不歸事由等狀

[0040a06] 右日本國僧圓仁。小師惟正。惟曉。行者。計四人。口云。遠聞重花興流佛教。故來投學聖教擬次尋名山聖跡。巡禮諸方。緣時熱。且在山院避熱。待時凉即便行。遂不早([□@考]早字或得字歟)縣司狀([□@考]狀下一字缺。恐脫者字)。惟悉察其僧等緣身衣鉢。更無別物。如通狀後不子細。法清等虛妄之過。謹具狀上。事由如前。

[0040a12] 開成四年七月 日  赤山院主僧法清狀

[0040a13] 八月十三日。聞相公已下。九隻船。在青山浦。更有渤海交關船。同泊彼浦。從彼有人。來報縣家去。未詳虛實。所以然者。九隻船。從此赤山浦發後。西北風連日常吹。于今猶有。更有何所障不發去。但應是人虛傳。

[0040a17] 十五日。寺家設餺飩餅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節。斯節諸國未有。唯新羅國獨有此節。老僧等語云。新羅國。昔與渤海相戰之時。以是日得勝矣。仍作節樂而喜儛。永代相續不息。設百種飲食。歌儛管絃以晝續夜。三箇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鄉國。今日作節。其渤海。為新羅罰。纔有一千人。向北逃去。向後却來。依舊為國。今喚渤海國之者是也。

[0040b06] 十六日。為惟正。惟曉。始讀因明論疏。青州都督府管內。有四箇州。萊州。登州。淄淥州([□@考]淥字衍合青州為四)并山東道。登州四縣。牟平縣。文登縣。蓬萊縣。黃縣([□@考]黃下池本有綠字非也)蓬萊縣在州下。今此山院。是文登縣清寧鄉赤山村內。清寧鄉南極。望海有莫耶嶋。是吳干將作劒之處。當在赤山東南。隔以小海。從赤山北。向東轉去。陸路得到。

[0040b13] 九月大。一日己夘。問錄往臺山。行李州名里數過八箇州。到五臺山。計二千九百九十來里。從赤山村。到文登縣。百三十里。過縣到登州。五百里。從登州行二百廿里。到萊州。從萊州行五百里。到青州過青州行一百八十里。到淄州。從淄州到齊州。一百八里。過齊州到鄆州。三百里。從鄆州。行過黃河。到魏府一百八十里。過魏府到鎮州。五百來里。從鎮州入山行五日。約三百里。應到五臺山。依新羅僧諒賢口說記之。

[0041a03] 三日午時。縣使一人。將縣帖來。其帖文如左。

[0041a05] 縣 帖青寧鄉

[0041a06] 先得狀。在赤山寺院。日本國船上拋却僧三人。行者一人

[0041a08] 右撿案內得狀偁。前件僧等。先具事由申上訖。恐後州司要有追勘狀。請帖海口所由。及當村板頭。竝赤山寺院綱維等。須常知存亡。請處分者。奉判准狀。帖所由者。依撿前件人事。須帖海口所由告報。及綱維等。須常知存亡。如已後州司追勘。稱有東西不知去處。□追必重科決。仍限帖到當日。告示畜([□@考]畜恐審字)取狀。州狀上者。

[0041a15] 開成四年八月十三日     典王佐帖

[0041a16] 主簿副尉胡君直

[0041a17] 攝令戚宣員

[0041b01] 司功

[0041b02] 先在青寧鄉赤山寺院。日本國船上拋却僧三人。行者一人

[0041b04] 右件僧等。先申州申使訖。恐有東西。去八月十四日。帖赤山寺院。竝村保板頭海口所由等。須知存亡。尋問本鄉里正。稱村正譚亶拋却帖。至今都無狀報。其譚亶見在。伏請處分。牒件狀如前。謹帖

[0041b08] 開成四年九月 日      典王佐牒

[0041b09] 青村正狀一日員([□@考]一日池本作宣)

[0041b10] 日本國僧圓仁等狀上

[0041b11] 奉帖勘問拋却在赤山院日本國僧三人行者一人東西存亡事由狀

[0041b13] 右僧等。為慕佛法。權住山院。已得已得([□@考]二字恐衍)穩善。欲擬便出遊禮諸處。緣時臨寒。未有東西。在此山院。過冬到春巡禮名山。訪尋聖跡。僧等情願狀報先了。今蒙帖勘東西存亡。謹具事由。狀上如前。牒件狀如前。謹牒

[0042a01] 開成四年九月三日  日本國僧圓仁等帖

[0042a02] 十二日午時。雲雷雹雨。五更之後。龍相鬪鳴。雹雨交下。電光紛耀。數尅不息。到曉便止。朝出見之。氷雹流積三四寸許。凝積如雪。老僧等云。古來相傳。此山多有龍宮。

[0042a05] 祠部 牒 上都章敬寺。新羅僧法清

[0042a06] 右請唯([□@考]唯恐准字)格所在隨緣頭陁。

[0042a07] 牒。得前件僧狀偁。本心入道。志樂頭陁。但是名山歸心禮謁。經行林下。所在尋師。學迦葉之行門。進修佛理請准([□@考]准各本作唯准唯屢誤)([□@考]恐衍)元和元年四月十二日勑。三藏僧般若力奏弟子大念等請頭陀。奉依釋教。准勑修行。所在頭陀。勿虧聖典。但為持念損心。近加風疾發動無恆。藥餌之間。要須市易將息。今欲往諸山巡禮。及尋醫療疾。恐所在關戌城門街鋪村坊佛堂山林蘭若州縣寺舍等不練([□@考]練同揀下同)行由。請給公驗者。付庫撿得報勑內名同者。謹撿格僧尼有能行頭陀者。到州縣寺舍任置。將理不得所由恐動者。僧法清請頭陀撿勘同([□@考]同恐問字)者准狀牒。故牒

[0042b01] 元和二年二月 日     令吏潘倫牒

[0042b02] 主事趙參

[0042b03] 員外郎周仲孫

[0042b04] 日本國求法僧等牒 當寺

[0042b05] 僧圓仁 從僧惟正。惟曉。 行者丁雄萬請寺帖報州縣給與隨緣頭陀公驗牒。

[0042b07] 僧等本意欽慕釋教。遠投。 仁境。歸心聖跡。志樂巡禮。見說。臺山等諸處。法教之根原。大聖之化處。西天高僧。踰險尋訪。漢地名德。在得道矣。僧等之仰彼芳猷。偶屬良緣。幸到聖國。今欲往赴諸處。以遂舊情。恐在道路。不練([□@考]練揀同)行由。傳聞。般若三藏。為頭陁僧。奏請公驗。准勑修行。起昔續今也。伏望當寺。准 當國格例。帖報州縣。請經公驗。然則綱維。弘絡([□@考]絡或給字池本作法)之芳聲。遠振海外。催勸之恩賴。快揚佛日。不任思誠之至。具狀如前。牒件狀如前。謹牒

[0042b16] 開成四年九月廿六日

[0042b17] 日本國延曆寺求法僧([□@考]僧下池本有圓仁牒三字)

[0043a01] 廿三日。據唐曆立冬。自後寒風稍切。

[0043a01] 廿七日下雪。自九月中旬已來。寒風漸起。山野無青草。澗泉有凍氣。

[0043a03] 廿八日。始當院收蔓菁蘿蔔。院中上座等。盡出揀葉。如庫頭無柴時。院中僧等。不論老少。盡出擔柴去。

[0043a06] 十月一日。始霜下。

[0043a06] 五日泉氷。

[0043a06] 十日夜半。聞群鴈聲。空飛南去。

[0043a07] 十五日夜半月蝕。院裏師盡出。作聲打板。五更之初。月色漸明。

[0043a09] 十一月一日。赴新羅人王長文請。到彼宅裏喫齋。齋後共數僧等。到寺院莊宿一宵。

[0043a10] 十二日晚頭歸到山院。

[0043a11] 九日冬至節。眾僧相禮。辰時。堂前禮佛。

[0043a11] 十六日。山院起首講法花經。限來年正月十五日。為其期。十方眾僧。及有緣施主。皆來會見。就中聖琳和尚。是講經法主。更有論義二人。僧頓證。僧常寂。男女道俗。同集院裏。白日聽講。夜頭禮懺聽經及次第。僧等其數卌來人也。其講經禮懺。皆據新羅風俗。但黃昏寅朝二時禮懺。且依唐風。自餘并依新羅語音。其集會道俗。老少尊卑。惣是新羅人。但三僧。及行者一人。日本國人耳。

[0043b01] 十七日。齋前由當院講起□。且出寺。往南山法空闍梨院。赤山院綱維。馳書請歸。不許住南院更修狀請十五日暇綱維([□@考]維下東本更有綱恐衍)僅許。

[0043b04] 廿二日。緣事不穩。歸於本院。

[0043b06] 赤山院講經儀式。辰時。打講經鍾。打驚眾。鍾訖。良久之會。大眾上堂。方定眾鍾([□@考]鍾池本作了)講師上堂。登高座間。大眾同音。稱嘆佛名。音曲一依新羅。不似唐音。講師登座訖。稱佛名便停。時有下座一僧作梵。一據唐風。即云何於此經等一行偈矣。至願佛開微密句。大眾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脫香等。頌梵唄訖。講師唱。經題目。便開題。分別三門。釋題目訖。維那師出來。於高座前。談申會興之由及施主別名。所施物色申訖。便以其狀。轉與講師。講師把麈尾。一一申舉施主名。獨自誓願。々々訖。論義者論端舉問。舉問之問。講師舉麈尾。聞問者語。舉問了。便傾麈尾。即還舉之。謝問便答。帖問帖答。與本國同。但難。儀式稍別。側手三下後。申解白前。卒爾指申難。聲如大瞋人盡音呼諍。講師家([□@考]家恐蒙)難。但答不返難。論義了。入文談經。講訖。大眾同音長音讚嘆。々々語中。有向詞。講師下座。一僧唱處世界如虛空偈。音勢頗似本國。講師昇禮盤。一僧唱三禮了。講師大眾同音。出堂歸房。更有覆講師一人。在高座南。下座便談講師昨所講文。至如會義句。講師牒文釋義了。覆講亦讀。讀盡昨所講文了。講師即讀次文。每日如斯。

[0044a09] 新羅一日講儀式 辰時打鍾。長打擬了。講師都講二人入堂。大眾先入列坐。講師讀師入堂之會。大眾同音。稱嘆佛名長引。其講師登北座。都講登南座了。讚佛便止。時有下座一僧作梵。云何於此經等一行偈也。作梵了。南座唱經題目。所謂唱經長引。音多有屈曲唱經之會。大眾三遍散花。每散花時。各有所頌。唱經了。更短音唱題目。講師開經目。三門分別。述經大意。釋經題目竟。有維那師。披讀申事興所由。其狀中。具載无常道理。亡者功能。亡逝日數。知登州刺史姓烏名角。時人喚烏使君。有三諱字。明綺給也。明日即噵來日。青州節度使姓壽。時人喚壽尚書。無諱字也。

[0044b03] 新羅誦經儀式。大唐喚作念經。打鍾定眾了。下座一僧。起打槌唱一切恭敬敬禮常住三寶。次一僧作梵。如來妙色身等兩行偈。音韻共唐一般。作梵之會。一人擎香盃。歷行眾座之前。急行々便休。大眾同音。誦摩訶般若題數十遍也。有一師。陳申誦經來由了。大眾同音誦經。或時行經本。或時不行經本。念經了。導師獨唱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次稱佛菩薩號。導師唱云。南無十二大願。大眾云。藥師瑠璃光佛。導師云南無藥師也。大眾同音云。瑠璃光佛。導師云南無大慈悲也。大眾同音云。觀世音菩薩。餘皆如此。禮佛了。導師獨結向。々々稍長。向之後。導師云。發心。大眾同音亦云。發心。次導師唱發願已竟。頂禮三寶。次施主擎施物坐。導師與呪願便散去。

[0044b15] 廿九日晚頭。此新羅院佛堂。經藏。點燈供養。別處不點燈。每房竈裏。燒竹葉及草。從堗出煙。黃昏。初夜。後夜。寅朝。禮佛。後夜諸沙彌小師等。巡到諸房。拜年賀年之詞。依唐風也。

[0045a02] 開成五年(庚申)正月一日(戊寅)早朝禮佛了。不相拜謁。直歸自房。喫粥之後。堂前禮佛行道。禮佛了。便於堂前。眾僧同禮拜。更互參差。不依次第。

[0045a04] 正月十五日。得當年曆日抄本。寫著如左。

[0045a06] 開成五年曆日(干同支同納音本)凡三百五十五日。合在乙巳([□@考]巳東本作乙今從池本。乙巳恐己巳誤)上取土修造大歲(申)大將軍(在午)大陰(在午)([□@考]戈即歲之略下同)(在中□[□@考]中恐申字。□殘恐申酉歟)戈形(在寅)歲破(在寅)[煞-(烈-列)](在未)(在辰)豹尾(在戌)蠶宮(在巽)

正月 大 (一日戊寅土建 四日得平 十二日雨水 廿六日驚蟄) 
二月 小 (一日戊申土破 十一日社春分 廿六日清明) 
三月 大 (一日丁丑水閏 閏字有疑 二日天赦 十二日癸丙[□@考]癸丙恐穀雨誤 廿八日立夏) 
四月 小 (一日丁未水平 十三日小滿 廿八日芒種) 
五月  (一日丙子水破 十四日夏至 十九日天赦) 
六月 大 (一日乙巳火開 十一日初伏 十五日々暑 廿日立秋) 
七月 小 (一日乙亥上平 二日陰伏 十五日處暑) 
八月 大 (一日甲辰火成白露 五日天赦 十五日社 十六日秋分) 
九月 小 (一日甲戌火除 二日寒露 十七日霜降) 
十月 大 (一日癸卯金執 二日立冬 十八日小雪 廿日天赦) 
十一月 大 (一日癸酉金收 三日大雪 廿日冬至) 
十二月  (一日癸卯雪平[□@考]雪字虫損或金字 三日小寒 十八日大寒 廿六日臘) 

[0045b06] 右件曆日具注勘過

[0045b07] 此日山院法花會畢。集會男女。昨日二百五十人。今日二百來人。結願已後。與集會眾。授菩薩戒。齋後皆散去。赤山法花院常住僧眾及沙彌等名。僧曇表。僧諒賢。僧聖琳。僧智真。僧軌範(禪門)。僧頓證(寺主)。明信(去年典座)惠覺(禪門)。修惠。法清(去年院主)金政(上座)。真空。法行(禪門)。忠信(禪門)。善範。沙彌道真(去年直戈)。師教。詠賢。信惠(住日本國六年)融洛。師俊。小善。懷亮。智應。尼三人。老婆二人。

[0045b14]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牒 當院

[0045b15] 請遊禮諸處。尋師訪道

[0045b16] 牒。圓仁。幸接仁德。住院穩善。鴻洛([□@考]洛恐濟誤)高深。難以酬謝。感媿之誠在物難喻。然以歲陰推遷。春景漸暖。今欲出行巡禮諸處。訪尋佛教。伏請處分。牒件狀如前。謹牒

[0046a03] 開成五年正月十九日

[0046a04]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牒

[0046a05] 廿日。當院綱維。更作一狀。差惟正。及院家使。報當州軍事押衙張詠宅去。求法僧。別作一狀。同送押衙其狀如左。

[0046a08] 展奉羊([□@考]羊恐年字)開。春景惟新。伏惟押衙尊體動止萬福。即此圓仁蒙推免。先日伏蒙慈流。及([□@考]及或存)問殊慰。勤慕无任感慶。恨([□@考]恨東本作限)以豫([□@考]豫池本作懷或旅字歟)情不獲披。豁欣之誠何以為喻。圓仁欽慕釋教淹留唐境。今欲往赴諸方。尋訪聖跡。伏仰洪仁。事幸垂恩庇。謹遣弟子僧惟正。奉狀代身([□@考]身池本作申)。不宣([□@考]宣東本無)謹狀

[0046a14] 開成五年正月廿日

[0046a15]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46a16] 張押衙(侍者謹空)

[0046a17] 廿一日。得押衙報稱。明日差使。報文登縣取得帖報。專使馳報於赤山院。留心相待者。院裏眾僧。及押衙并村人皆云。青州以來諸處。近三四年。有蝗虫灾。喫却穀稻。緣人飢貧。多有賊人。煞奪不少。又行客乞飯。无人布施。當今四人同行。計應太難。且在此院。過夏待秋。穀就出行。穩便如欲。要行且向楊楚州堺。彼方穀熟。飯食易得。若欲遂本願。從楚州海州直大路向北亦得(云々)。人說不同。心裏進退。文登縣長官諱動。少府諱平。

[0046b08] 廿七日晚頭得押衙報偁。昨已具高意報。當縣宰君。近報來云。以申州候十數日問。州司有處分。方可東西者。

[0046b11] 二月一日。更修一狀。催押衙其狀如左。

[0046b12] 仲春漸暄。伏惟。押衙尊躰。動止萬福。即此圓仁蒙恩。忽奉翰墨示。及具承高情。恩勞厚深。凡在少僧不勝感荷。伏准縣報云。以申州候十數日間。州司有處分。方可東西者。微心斟酌。理灼然。但所期行李。萬有餘里。遠客私望。非此公務竊惟縣司申州。未必早急。若有遲怠空過。行節當入熱時。伏請。更垂恩謀。圓仁。雲程([□@考]程東本作似程字雲程見下文狀中)踰險。專心志道。偏貪早出。不慮嫌責。輕以少事。奉煩麾下。悚愧雖積。不能默止。斯乃為慕押衙庇蔭。伏望。重加催勸。早賜處分。然則。洪濟芳聲。遠振海外。求法善根。同結金蘭。不任勤仰之至。謹遣弟子惟正。奉狀代申。不宣謹狀。

[0047a07] 二月一日([□@考]二上池本有開成五年四字)

[0047a08] 求法僧圓仁狀上

[0047a09] 張押衙(侍者)

[0047a10] 得押衙報云。更差使申。懇計不久即來。且願客無至憂屑。座主自到弊管止泊時。多少人終日區々(云々)

[0047a11] 日上座弟子沙彌師敬。出院向西去。十一日黃昏。寺主弟子沙彌詠賢。偷率上座小師師俊。兩人同心。暗出走去。院中老少。無人聞知。

[0047a14] 十四日依新羅僧常寂請。往[利-禾+登]村。到彼便見白石彌勒像躰上著土。問事由。答云。於此有新羅人王憲。夜夢有一僧。來語云。我是文殊師利。古佛堂墮壞。積年無人修緝。佛菩薩埋沒土中。見汝信志。故來告報。若欲知實。拙([□@考]拙恐掘字)家東南寶圖邊。便得見者。寤且驚恠。以夢中事。語諸道俗。遠赴古圖邊。鋤掘地。深至上。尋得佛菩薩像。今見掘得彌勒佛像一體。文師利菩薩一躰。普賢菩薩一軀。觀世音菩薩兩軀。大師子菩薩一躰。羅睺羅一軀。佛骨鐵閣廿斤已上。諸人見之。奇異不少。夜頭禮佛。道俗會集。施捨通夜。

[0047b07] 十五日齋不限人數。便見張押衙。得押衙報。云。西行之事。少人尋時差人上州。別取處分。三五日。留心相侍。如要懇急。此即專令所由奉送至縣。邐迤向前亦得。十五日間。崔押衙船從楊州來。在乳山浦。

[0047b10] 十七日為與崔押衙。留狀一封。囑者([□@考]者與這字同)院家。兼以書一封。同贈張大使。其狀如左。

[0047b13] 披展改歲。德音希聞。勤積增深。春景已暄。伏惟。押衙尊體康裕。即此圓仁蒙恩隔以雲程。不獲覲謁。瞻囑日深。欽詠何喻。圓仁留住山院。多幸過年。厚蒙眾僧仁德。殊慰旅情([□@考]旅東本作張恐非也)。斯乃押衙慈造矣。庇蔭廣遠。豈以微身。能酬答乎。深銘心骨。但增感媿。先蒙芳旨。開春從縺水([□@考]縺恐漣字)。專使賜船。送達維南者。近聞臺山靈跡。不任追慕。圓仁本意。專尋釋教。幸聞聖境。何得不赴。緣有此願。先向臺岳。既違誠約。言事不諧。深愧高情。還恐。所遣使人。空致劬勞。莫賜恠責。求法已後。却歸赤山。從清海鎮。轉向本國。伏望。參張大使。具陳事情。圓仁却。略計明年秋月。若有彼方人船往來。請垂高命。特令尋看。僧等歸鄉。專憑鴻救。不任勤仰之至。謹留空狀代申。不宣謹狀  開成五年二月十七日

[0048a10] 日本國求法請益傳燈法師位圓仁([□@考]仁下池本有狀上二字)

[0048a11] 崔押衙(傳者)

[0048a12] 南判官。尊體萬福。雖未接拳。先已蒙知聞。宛如面覲。伏惟。照悉事情同前。請莫厭辨緣。懷無紙不別書狀。垂恕幸甚。謹空

[0048a15] 生年未祇奉。久承高風。伏增欽仰。仲春已暄。伏惟。大使尊躰。動止萬福。即此圓仁。遙蒙仁德。无任勤仰。圓仁。為果舊情。淹滯唐境。微身多幸。留遊大使本願之地。感慶之外。難以喻言。圓仁。辭鄉之時。伏蒙筑前大守寄書一封。轉獻大使。忽遇船沈淺海漂失資物。所付書札隨波沈落。悵恨之情。無日不積。伏[比/異]莫賜恠責。祇奉未期。但增馳結不情。謹奉狀起居。不宣謹狀

[0048b06] 開成五年二月十七日

[0048b07] 日本國求法僧傳燈法師位圓仁狀上

[0048b08] 清海鎮張大使(麾下謹空)

[0048b09] ([□@考]日本以下界線內十八行再出下文故今削之(四八 四九)頁)

[0048b10]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48b11] 請蒙賜公驗往赴五臺等名山及諸方巡禮聖跡尋師學法僧圓仁弟子惟正惟曉行者丁雄滿緣身衣鉢等

[0048b14] 右圓仁等大([□@考]大下文作本)心志慕釋教修行佛道遠聞中花五臺等諸處佛法之根源大聖之化處西天高僧踰險遠投漢([□@考]漢下文作唐)國名賢([□@考]賢下文作德)道圓仁等不任([□@考]不任下文作舊有)欽羨涉海訪尋未遂宿願去開成四年六月內到文登縣青寧鄉赤山新羅院隔生緣於滄溟忘懷土於海岸幸蒙放任東西遊([□@考]遊下文作得)到君仁境今欲往詣諸方禮謁聖跡尋師學法恐所在州縣戍城門街([□@考]戍以下四字下文無)關津鋪村([□@考]鋪村下文作口鋪及三字)寺舍等不練行由伏望([□@考]望下下文有使君仁造四字)賜給([□@考]賜給下文作特賜)公驗將([□@考]將下文作以)為憑鏡([□@考]鏡下文作據)具如前([□@考]謹以下四字下文無)伏請處分牒([□@考]牒下下文有件)狀如前謹牒

[0049a09] 開成五年三月三日

[0049a10] 日本國求法僧傳燈法師位([□@考]傳以下五字下文作圓仁狀上)

[0049a12] 日本國求法圓仁。伏蒙惠賜公物若干。專在微身。不勝感荷。圓仁。是外蕃庸僧。何敢當斯重施。實難銷謝。但增悚愧。伏惟。使君忠正膺天心。榮貴列干城清風高標。仁化遐敷。軍府晏然。緇素欽仰。圓仁。為求佛教。感德遠來。留遊貴境。幸沐仁德。凡在下情。无任感慶

[0049b01] 開成五年二月十九日

[0049b02] 日本國求法僧傳燈法師位圓仁狀上([□@考]日本以下十五字東本無。今從池本)

[0049b03] 十九日([□@考]十九日東本無。今從池本)齋後出赤山新羅院入縣。院主僧法清。相送到勾當新羅使張押衙宅。押衙相見云。適來得縣牒。擬差人報去。和上自來赴到此。誠知行李甚有感應。深以相慶。便見縣牒。

[0049b07] 文登縣牒  勾當新羅押衙所

[0049b08] 當縣先申上。日本國船上客僧圓仁等肆人

[0049b09] 牒。檢案內被([□@考]被恐彼字歟)帖稱。前件客僧等。先在赤山院住。全([□@考]全東本作舍)為春暖欲往諸處巡禮。恐不練事由。今欲放東西。未[宋-木+取]([□@考][宋-木+取]恐敢字)專擅狀上者。奉帖准狀放去者。未有准帖。牒勾當新羅張押衙所。請處分者。准狀牃張押衙者。謹牒

[0049b14] 開成五年二月十日([□@考]十池本作廿)

[0049b15] 典王佐牒

[0049b16] 主簿判尉胡君直

[0049b17] 蹋縣印三處

[0050a01] 登州都督府    文登縣牒

[0050a02] 日本國客僧圓仁等肆人

[0050a03] 僧圓仁弟子僧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竝隨身衣鉢等

[0050a04] 牒。檢案內得前件僧狀。去開成四年六月。因隨本國朝貢船。到文登縣青寧鄉赤山新羅院寄住。今蒙放任東西。今欲往諸處巡禮。恐所在州縣關津口鋪路次。不練行由。伏乞。賜公驗為憑。請處分者。依檢前客僧未有准狀。給公驗。請處分者准前狀。給公驗為憑者。謹牒

[0050a10] 開成五年二月廿三日   典王佐牒

[0050a11] 主薄判尉胡君直

[0050a12] ([□@考]胡君直三字東本在主簿判尉主今從池本)

[0050a13] 入夜於押衙宅宿。

[0050a13] 廿日押衙牒付圓仁等。送縣司。令出公驗。兼差所由。李明才相送入縣。便辭別押衙。及共赤山院主僧法清等。相別了。向北行廿里。到望海村王家斷中。齋後北行五十里。夜到文登縣。入惠海寺極樂闍梨院宿。

[0050a17] 廿一日早朝。入惠聚寺權覓住處。北院安置。齋時赴惠海寺極樂闍梨院斷中。李明才。早朝入縣衙。時過押衙牒長官未判。未得公驗。唐國風法。官人政理。一日兩衙。朝衙晚衙。須聽鼓聲。方如坐衙。公私賓客候衙時。即得見官人也。

[0050b04] 廿二日於當寺喫粥飯。緣長官請暇不出。未得公驗。又聞。開成天子。今年正月三日崩。天下三日舉哀著服。又聞。新天子上位。城中[煞-(烈-列)]却四千餘人。先帝時承恩者也。

[0050b07] 廿三日寒食節。三日斷火。齋後縣令胡主簿鄭主簿等。共數十人入寺來。相看慰問。具說遠來留住之本意。文登縣者。渤澥之西根。唐國之東境。秦皇御宇。駕幸此地遊賞。因立佛寺。號之惠聚。今在縣南。

[0050b11] 廿四日早朝。得縣公牒。文如別所由。李明才勾當公驗畢。歸張押衙所。

[0050b13] 廿五日巳時。入縣辭長官却入寺。齋後發。綱維典座等。到縣西野中辭別。縣([□@考]縣下恐脫西字)行卅里。到招賢館宿。知館人高怒([□@考]怒恐恕字)。在館中住。作主人慇懃。

[0050b15] 廿六日開明。早朝出招賢館。行卅里。到龍泉村斜山舘斷中。知館人梁公度。在館裏住。不惡不好。緣脚痛。不得發行。便於館宿。

[0051a01] 廿七日早朝。發到軬車村采([□@考]采或宋字歟)日成宅斷中。乞醬酢鹽菜。專無一色。湯飯喫不得。西北傍海行七里。到牟平縣城東去半里。有廬山寺。未時。入寺宿。只有三綱。典座。直歲五人。更無僧人。佛殿破壞。僧房皆安置俗人。變為俗人([□@考]人字東本削之)家。縣城東西一里半。南北二里已上。

[0051a06] 廿八日廬山寺設登州刺史烏君齋。當寺僧二人。寺主僧一行。直歲僧常表。日本三僧。都有五人。村人廿有餘。各於自宅。隨力所辨。修理飯食擎將來。寺主僧一行表歎。村人於堂前同齋各自所。

[0051a10] ([□@考]廿九日以下界線內二十三行東池兩本錯簡在下文(五二 五三)頁今正之)

[0051a11] 廿九日早發。西北行卅里。至芝陽館斷中。齋後行廿里。到牟城村高安宅宿。主人不惡。

[0051a13] 三月一日平明發。行十里到故縣館。西北行廿里。到竪泰([□@考]泰東本作紊)孫花茂宅斷中。不報直入宅裏。得主人恠。但主心慇懃。齋後望西北行卅里。到蓬萊縣管內望仙鄉王庭村寺宿。入夜雷雨。唐國行五里立一候子。行十里立二候子。築土堆四角。上狹下闊。高四尺或五尺六尺不定。曰喚之為里隔柱。二日平明發。行廿里到安香村庭彥宅齋。行廿里到登州入開元寺宿。登州去赤山浦四百里。乍行山阪蹈破脚。策杖膝步而行矣。城南地界所由喬改來請行由。仍書行曆與之如左。

[0051b07]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弟子僧惟正惟曉行者丁雄滿

[0051b09] 右圓仁等。日本國承和五年四月十三日隨朝貢使乘船。離本國界。大唐開成三年七月二日到揚州海陵縣白潮鎮。八月廿八日到揚州寄住開元寺。開成四年二月廿一日從揚州上船發。六月七日到文登縣青寧鄉寄住赤山新羅院。過一冬。今年二月十九日從赤山院發。今月二日黃昏到此開元寺宿。謹具事由如前。

[0051b17] 開成五年三月二日

[0051b18] 日本求法僧圓仁狀

[0052a01] 登州都督府城東一里。南北一里。城西南界。有開元寺。城東北。有法膜([□@考]膜字有疑或暎歟)寺。東南有龍興寺。更無別寺。城外側近有人家。城下有蓬萊縣。開元寺僧房稍多。盡安置官客。無閑房。有僧人來。無處安置。城北是大海。去城一里半。海岸有明王廟臨海孤標。城正東是市。粟米一斗三十文。粳米一斗七十文。城南街東。有新羅舘渤海館。從登界赤山。到登州。行路人家希。惣是山野。牟平縣。至登州。傍北海行。比年蟲災。百姓飢窮。喫橡為飯。

[0052a09] 三日早朝。縣長官使來屈。赴長官可相見。入州見錄事。又入判官衙。見判官了。從載門入見參使君。邀上廳裏啜茶。使君手書施兩碩米。兩碩麵一油。一斗酢。一斗鹽。柴參拾根。以充旅粮。

[0052a12] 四日國忌。使君判官錄事縣司等。惣入開元寺行香。使君判官等。庫頭喫茶。喚求法僧等賜茶。問本國風俗。齋時赴張家請。日本三僧。當寺典座僧到彼斷中。

[0052a15] 五日早朝。奉狀。謝使君給粮。別狀請公驗。其狀如左。

[0052a17]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伏蒙給賜米貳碩。麵貳碩。油壹醋壹。鹽一。柴參拾根。專在微身。無任感戴。圓仁是外蕃庸僧。何敢當斯仁惠。實難銷謝。但增悚愧。伏惟。使君忠膺天心。榮貴萬城。清風高標。仁政遐敷。軍府晏然。緇素欽仰。圓仁。為求佛教感德遠來屆([□@考]屆池本作留)遊貴境。幸沐仁德。特垂慈流。撫育窮旅。下情無任感慶之至。謹奉狀陳謝。不宣謹狀

[0052b07] 開成五年三月五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52b08] 使君 (節下謹空)

[0052b09] ([□@考]見上文四四頁)

[0052b10]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52b11] 請蒙賜公驗。往赴五臺等名山及諸方處。巡禮聖跡。尋師學法。僧圓仁。弟子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緣身剃刀衣鉢等。

[0052b14] 右圓仁等。本([□@考]本上文作大)心志慕釋教。修行佛道。遠聞。中華五臺等諸處佛法之根源。大聖之化處。西天高僧。踰險遠投。唐([□@考]唐上文作漢)國名德([□@考]德上文作賢)。遊得道。圓仁等。舊有([□@考]舊有上文作不任)欽羨。涉海訪尋。未遂宿願。去開成四年六月內。到文登縣青寧鄉赤山新羅院。隔生緣於滄溟。忘懷土於海岸。幸蒙放任東西得([□@考]得上文作遊)到使君仁境。今欲往赴諸方。禮謁聖跡。尋師學法。恐所在州縣([□@考]縣下上文有戍城門街四字)關津口鋪([□@考]口鋪上文作鋪村)([□@考]及字上文無)寺舍等。不練行由。伏望使君仁造([□@考]使以下四字上文無)特賜([□@考]特賜上文作賜給)公驗以為憑據([□@考]以字上文作將。據字上文作鏡)。伏請處分。牒件([□@考]件字上文無)狀如前。謹牒

[0053a07] 開成五年三月五日([□@考]五東本作三上(四四 四五)頁上文亦同)

[0053a08]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53a09] 蒙使君報云。本司檢過。又從京都。新天子詔書來。於州城內第門前[這-言+(序-予+手)]中。鋪二毯子。大門北砌上置一几。几上敷紫帷。上著詔書。黃紙上書。州判官錄事等。縣令主簿等。兵馬使。軍將。軍中行官。百姓。僧尼。道士。各依職類列。[這-言+(序-予+手)]東邊。向西而立。從內使君出來。軍將二十人。在使君前。引左右各十人。錄事縣司等。見使君出。伏面欲到地。使君唱云百姓等。諸人俱唱諾。使君於一毯上立。判官亦於一毯上立。皆西面立。有一軍將。喚諸職名。錄事縣司之列一時唱諾。次喚諸軍押衙將軍兵馬使之列。軍中列一時唱諾。又云諸客等。即諸官客酢太等唱諾。次云百姓等。百姓老少俱唱諾。次云僧道等。僧尼道士俱唱諾。次有二軍將。取詔書几來。置使君前一拜。手取詔書。當額揖之。一軍將跪坐。袖上受書。擎至[這-言+(序-予+手)]中。向北而立。唱云。有勅。使君判官錄事諸軍等。盡俱再拜。有一軍將云。百姓拜。百姓再拜。但僧尼道士不拜。令兩衙官披詔書。其二人著綠衫。更有衙官兩人。互替讀。聲大似本國申政之聲。詔書四五紙許讀申。稍久諸人不坐。讀詔書了。使君已下諸人再拜。次錄事一人。軍將一人。出於[這-言+(序-予+手)]中。對使君言謝。走向本處立。使君宣諸司云。各勤勾當。判官已上盡唱諾。次都使唱云僧道等。僧尼道士唱諾。次云百姓。唱諾。次詔書便到使君前再拜。使君下毯。以袖遮之。諸官客等數十人。到使君前。伏地屈身而立。軍將唱好去。一時唱諾。官人諸軍僧道百姓於此散去。

[0053b15] 五日使君所施米麵。於庫頭設供。

[0053b16] 米五斗麵一碩酢鹽油(任用)柴三十根

[0053b17] 右物使君仁惠。不取([□@考]取恐敢字)獨受。今以前件物。於常住院。設空飯。來日供合寺眾僧。謹白

[0054a02] 三月六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

[0054a03] 當寺綱維(法前)

[0054a04] 六日午時。共合寺僧一十餘人又斷中。申時。當州軍事押衙王長宗。布施一頭驢。以充駄粮。

[0054a05] 七日王押衙宅裏齋。此開元寺佛殿西廊外僧伽和尚堂內北壁上。畫西方淨土。及補陀落淨土。是日本國使之願。即於壁上。書著緣起。皆悉沒却。但見日本國三字。於佛像左右。書著願主名。盡是日本國人官位姓名。錄事正六位上建必感。錄事正六位上羽豐翔。雜使從八位下秦育([□@考]育東本似六月)雜使從八位下白牛養。諸吏從六位下秦海魚。使下從六位下行散位(欠兩字)度傔。人從七位下連雄貞。傔人從八位下紀朝臣貞(欠字)尋問無人說其本由。不知何年朝貢使。到此州下。

[0054a14] 八日早朝。修狀上刺史。兼催公驗。

[0054a15] 季春極暄。伏惟。使([□@考]使下東本有尋字恐衍)君尊體動止萬福。即此圓仁蒙恩。僧途有限。數日不獲參謁。下情無任悚懼。謹遣弟子僧惟正奉狀。不宣謹狀

[0054b01] 開成五年三月八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54b03] 使君(節下謹空)

[0054b04]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

[0054b05] 右圓仁本願往臺山經夏。後遊諸處。巡禮聖跡。恐漸時勢有阻行李。先有狀。惱亂使君公驗。伏請處分。牒件狀如前。謹牒

[0054b08] 開成五年三月八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54b10] 刺史傳語云。如今即到。齋時。赴姜押衙請。共當寺僧四人。到宅齋。

[0054b11] 九日得院長報云。州牒明日合得。擬付和上。申使請裁。和上自將牒到青州節度府的合得公驗(云々)。午時。於[利-禾+登]自政宅齋。

[0054b13] 十日雨下。到張家齋。

[0054b14] 十一日巳時。得州牒兩道([□@考]道通相同。此用多見奈良朝古文書)一道留後官。一道進使把牒。入州謝刺史。兼辭。仍寫得州牒之本。

[0054b16] 登州都督府牒 上押兩蕃使

[0054b17] 據日本國僧圓仁等狀。請公驗。往五臺并名山及諸方。巡禮聖跡。尋師學法等。僧圓仁。弟子僧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并隨身剃刀衣鉢等

[0055a03] 牒。檢案內得件僧狀。本心志慕釋教。修行佛道。遠聞中花五臺等諸處。佛法之根源。大聖之化處。西天高僧。踰險遠投。唐國名德。遊得道。圓仁等。舊有欽羨。涉海訪尋。未遂宿願。去開成四年六月內到文登縣青寧鄉赤山新羅院。隔生緣([□@考]緣下脫於字)滄溟。忘懷土於海岸。今欲往諸方禮謁聖跡。尋師學法。恐所在州縣關津口鋪。及寺舍等。不練行由。伏望。特賜公驗。以為憑據者。依檢日本國僧圓仁等。先據文登縣申。去年六月十二日。日本國入京朝貢使却船。到當縣界青寧鄉赤山東海口著岸。至七月([□@考]月下池本有二字為是)十五日發。續得縣申。日本國還國船上拋却。僧圓仁。并行者等四人。州司先具事由。申使訖。謹具如前。不審給公驗否者。刺史判官([□@考]官字東本無)州司無憑。便給公驗。付安錄申尚書取裁。仍遣僧人。自賚狀見尚書。取處分者。謹具如前。未有申使請處分者。具狀牒上使者。謹錄牃上。謹牃

[0055b03] 開成五年三月九日    府史匡從制牒

[0055b04] 具狀申上

[0055b05] 尚書十日行固

[0055b06] 牒壹道出訖典匡從制 官復音([□@考]音東本作言)  印二

[0055b07] 十二日平明發。向西行卅里。到王徐村羨慶宅斷中。便發向卌里。到黃縣界九里戰村少允宅宿。主人無禮數。([□@考]數池本作敬)夢見圓澄座主。

[0055b09] 十三日早朝發。西行廿里。到戰齋館。於東桓宅齋。主人極慳。乞一盤菜。再三而方與。齋後發。西行廿五里。到乘夫館喫[共/木]。行廿五里。到萊州掖縣界。徐宋村姜平宅宿。主人心直。夢見義真和尚。

[0055b12] 四日發。行卅里。到圖丘館王家斷中。主人初見不肯。每事難易。終施鹽菜周足。齋後行十里。到喬村王家喫[共/木]。行廿里。到中李村有廿餘家。經五六宅。覓宿處。家家有

[0055b17] ([□@考]病人以下界線內凡九行本文錯簡在下文五三頁今正之)

[0056a01] 病人不許客宿。最後到一家。又不許宿。再三嗔罵。更到藤峰宅宿。主人有道心。 十五日發。行十五里。到平([□@考]平池本作牢)徐村程家斷中。主心慇懃。齋後行十五里到萊州。々城東南一里。南北二里有餘。外廊縱橫各應三里。城內人宅屋舍盛全。出城外東南龍興寺宿。佛殿前十三級塼塔基堦頹壞。周廊破落。寺無眾僧。僅有二僧。寺主典座心性凡庸。不知主客之禮。萊州管四縣。掖縣。昌陽縣。膠水縣([□@考]合萊州為四)。州城外西南置市。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 十六日早朝。常住供喫粥。寺家無飯。各自求食。

[0056a13] 將飯食各自喫。不分與人。各割自食分。以供僧也。後發西北行十五里。路邊有王府君墓。石上鐫誌。久經歲月。誌石倒地。傍北海浦。行廿餘里。到壹([□@考]壹或臺字壹臺屢誤)村法雲寺宿。知舘人了事。臺舘本是佛寺。向後為舘。時人喚之為件臺館。舘前有二塔。一高二丈五層。鐫石構作。一高一丈。鑄鐵作之。有七層。其碑文云。王行則者。奉勅征件東蕃沒落。同船一百餘人。俱被賊擒。送之倭國。一身迯竄。有遇還歸。麟德二年九月十([□@考]十池本作廿)五日。造此寶塔(云々)

[0056b05] ([□@考]廿九日以下界線內二十一行錯簡宜在上文四七頁各自所之後界線內今削之)

[0056b07] 廿九日早發西北行卅里至芝陽館斷中齋後行廿里到牟城村高安宅宿主人不惡

[0056b09] 三月一日平明發行十里至故縣館西北行廿里到竪泰([□@考]泰東本作[暴-(日/共)+大]今從池本)孫花茂宅斷中不報直入宅裏得主人恠但主心慇懃齋後望西北行卅里到蓬萊縣管內望仙鄉王庭村寺宿入夜雷雨唐國行五里立一候子行十里立二候子築土堆四角上狹下闊高四尺或五尺六尺不定曰喚之為里隔柱

[0056b15] 二日平明發行廿里到安香村遲彥宅齋行廿里到登州入開元寺宿登州去赤山浦四百里乍行山坂踏破脚策杖膝步而行矣城南地界所由喬改來請行由仍書行曆與之如左

[0057a02] 日本求法僧圓仁弟子僧惟正惟曉行者丁雄

[0057a04] 右圓仁等日本國承和五年十三日隨朝貢使乘船離本國界大唐開成三年七月二日到揚州海陵縣白湖鎮八月廿八日到揚州寄住開元寺開成四年二月廿一日從揚州上船發六月七日到文登縣青寧鄉寄住赤山新羅院過一冬今年二月十九日從赤山院發今月二日黃昏到

[0057a12] ([□@考]病人以下界線內十一行錯簡宜在上文五二頁界線內今削之)

[0057a14] 病人不許客宿最後到一家又不許宿再三嗔罵更到藤峯宅宿主人有道心 十五日發行十五里到平([□@考]平池本作牢)徐村程家斷中主心慇懃齋後行十五里到萊州州城東西一里南北二里有餘外廊縱橫各應三里城內人宅屋舍盛全出城外東南龍興寺宿佛殿前有十三級塼塔基楷頹壞周廊破落寺無眾僧僅有二僧寺主典座心性凡庸不知主客之禮萊州管四縣掖縣昌陽縣膠水縣([□@考]濰縣為四)州城外西南置市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 十六日早朝常住供喫粥寺家無飯各自求食

[0057b08] 齋後雨下不發。

[0057b08] 十七日平明發。向西南行。錯入蜜州路。行五里。偶然人教得赴正路。行十五里。到潘村潘家斷中。主心惡。不作禮數([□@考]數池本作敬)。就主人。乞菜醬酢鹽。惣不得。遂出[共/木]一斤。買得醬菜。不堪喫。齋後發行卌里。到膠水縣界三𡸠[利-禾+登]清宅宿。家婦嗔怒。夫解挊戲。東南去村三十里。有膠水縣。

[0057b13] 十八日行五里。過膠河渡口。萊州界內。人心剛。百姓飢貧。傍河行十五里。到青州北海縣界田庄卜家斷中。主人慇懃。齋菜無乏。齋後傍膠河行卅里。到芙蓉驛東耿村耿家宿。去耿家西一里。有古城。時人喚之昌國城。城周十二里。東西闊。南北狹。城內見有百姓家三十戶住問村老。即云。廢此城以來。一千餘年。不知何王住處。城內地中。今見拾得金銀珠玉古錢馬鏁等。多有寶物。散在地中。每雨下後拾得(云々)。耿家主人柔善。

[0058a04] 十九日平明發。行廿里。到王村趙家斷中。主有道心供菜飽足。齋後行卌五里。到北海縣。觀法寺宿。佛殿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中十二來僧。盡在俗家。寺內有典座僧一人。縣中米一斗六十文。又小豆一斗三十五文。縣城東西二里。南北一里。是先代濰州。今為北海縣。

[0058a09] 廿日早發。西行廿里。野中逢渤海使從上都歸國更行五里。到孤山村([□@考]采或歟)家修飡。主人慳極。一撮。一[金*匕]([□@考][金*匕]池本作匙可也)醬酢。非錢不與。齋後卅里。到壽光縣界半城村李家宿。主人貪([□@考]貪東本無)愛。停客取宿錢。

[0058a13] 廿一日發。行卅里。到韮味店張家斷中。主人心平。齋後行卅里。到青州府龍興寺宿。寺家具錄來由報州。從登州五百四十里。

[0058a15] 廿二日朝衙入州見錄事司法。次到尚書押兩蕃使衙門前。擬通入州牒。緣遲來。尚書入毬場。不得參見却到登州知後院。送登州文牒壹道。晚衙時入州。到使衙門。合[利-禾+登]都使通登州牒都使出來傳語。喚入使宅。尚書傳語云。且歸寺院。續有處分。歸到寺裏節度副使張員外。入寺來相見。又見幕府判官姓蕭名度([□@考]度池本作慶)中。

[0058b04] 廿三日早朝。赴蕭判官請。到宅喫粥。湯藥茗茶周足。判官解佛法。有道心。愛論義見遠僧慇懃慰問。欲齋時節度副使。差一行官喚入州進奏院齋。官人六七人。飲食如法。

[0058b07] 廿四日春節破陣樂之日。於州內毬場設宴。曉頭。直歲典座。引向新羅院安置。

[0058b09] 廿五日為請公驗。更修狀進尚書。

[0058b10]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

[0058b11] 右圓仁等。歸心聖跡。涉海訪尋。欲往臺山。經夏修([□@考]道東本作進)後遊諸方。尋師求法。恐路遠時熱。不遂本願。先有州牒。具申事由伏望尚書仁造。特賜公驗。希遂愚誠。早邁前路。伏請處分

[0058b15] 開成五年三月廿五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58b17] 從登州文登縣。至此青州。三四年來。蝗虫災起。喫却五穀官私飢窮。登州界。專喫橡子為飯。客僧等。經此險處粮食難得。粟米一斗八十文。粳米一斗一百文。无粮可喫。便修狀。進節度副使張員外。乞粮食。

[0059a04]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請施齋粮([□@考]施下池本有給字)

[0059a05] 右圓仁等。遠辭本國。訪尋釋教。為請公驗。未有東西。到處為家飢情難忍。緣言音別。不能專乞伏望。仁恩捨香積之餘供。賜異藩之貧僧。先賜一中。今更惱亂。伏深悚愧。謹遣弟子惟正狀。謹疏

[0059a09] 開成五年三月廿五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59a11] 員外(閣下謹空)

[0059a12] 員外。施給粳米三斗麵三斗粟米三斗。便修狀謝。

[0059a13] 日本國僧圓仁謹謝

[0059a14] 員外仁造給米麵。不勝感戴。難以銷謝。下情。不([□@考]不東本無)任感愧之誠謹奉狀陳謝。不宣謹狀

[0059a16] 開成五年三月廿五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59b01] 員外(閣下謹空)

[0059b02] 廿七日。遣惟正入本典院。探公驗事。本案報云。已有處分。給與公驗。一頭給公驗。一頭聞奏。待後日。朝衙尚書押名押印了。使送到(云々)

[0059b04] 廿八日立夏。天氣陰沈。登州留後官王李武來院相看。便聞。渤海王子。先日來到。擬歸本鄉。待勅使來發去。於當寺夏供。院有齋普請。赴([□@考]赴池本作趨)彼斷中。眾僧五十來。

[0059b07] 廿九日修狀進尚書乞齋糧。

[0059b08]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請施給齋糧。右圓仁等。遠涉滄波。投尋佛教。庸身多幸。遊到尚書貴境。緣逼旅李。齋飯飢乏。語音不同。無處乞索。伏望。尚書仁造。施給糧食。撫養貧僧。然乃恩捨之福。比於陳如。鴻濟之德競乎薄拘不任欽欵之誠。謹奉狀陳請。伏增悚懼不宣謹狀

[0059b14] 開成五年三月廿九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59b16] 尚書 (閣下謹空)

[0059b17] 遣弟子惟正。令奉狀。即蒙還報云。明日有處分者。

[0060a01] 卅日。赴蕭處士請。到宅斷中。便聞節度使錄求法僧等來由聞奏天子訖。

[0060a03] 四月一日。朝衙得公驗。尚書賜給布三端[共/木]陸斤。齋時當寺有齋。今日尚書郎君生日。因設長命齋。

[0060a04] 二日早朝蕭判官宅喫粥。便入州奉狀謝尚書施物。兼辭尚書。

[0060a06]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伏蒙
尚書仁造。賜給布參端茶陸斤。下情不勝感戴。謹奉狀陳謝。不宣謹狀

[0060a09] 開成五年四月二日 日本國求法僧圓仁狀上

[0060a11] 尚書喚入衙前傳語。所施輕少。不足言。謝勞和上來好去。次入節度副使張員外院辭別。員外喚入衙裏。給茶餅食。啜茶辭別。員外到寺裏。赴趙德濟請齋。暮際。幕府判官施給粮米二斗。驢料小豆二斗。黃昏。入幕府判官宅。謝施路粮辭別判官。

[0060a15] 三日平明發。幕府判官差行官一人。送過城門。幕府從初相見之時。心極慇懃。在寺之時。每日有恩施。慰([□@考]慰東本作慇)問不絕。發行之時。差人送路。兼示道路。今日尚書監軍。諸神廟乞雨。從寺裏。過州城西北。去城十里有堯山。山上有堯王廟。堯王昔遊此界行過之處。遂建其廟矣。相傳云。每乞雨時。了([□@考]了池本作多)感降雨。出城向北行廿里。到益都縣界石羊村陳家飡。主人心平。齋後西北行十五里。到臨淄縣界淄水驛。西行廿五里。到金嶺驛東王家宿。主人心性直好。見客慇懃。望西遙見長白山。

[0060b07] 四日平明發。西行十六里。入小路望長白山。去([□@考]去池本無)向西行五里。到淄州淄川縣界張趙村。入趙家飡。主人極貧。無飯可喫。心裏無惡。齋後向西北行卅里。到長山縣界古縣村𢌅([□@考]𢌅不明或廓字歟)家宿。主人鍛工。本是沛州人。心平有道心。

[0060b11] 日早發。西北行十里。到長山縣。從縣西行十里。到張李斷中。主人慇懃。齋後西行十五里。到長白山東面。日欲申時。於仙人臺前不([□@考]不或石字誤歟)村史家喫茶。問醴泉寺。主人答。從不村望西直行十五里。到醴泉寺(云々)。便向正西入山去。錯差路行十餘里。多有差路。不知所向。緣夜却不村史家宿。竟夜狗吠。恐懼不眠。

[0060b17] 六日早朝。主人施粥。又差一人相送。指路。正西。入谷行過高嶺。向西下坂方得到醴泉寺。菓薗喫茶。向南更行二里。到醴泉寺斷中。齋後巡禮寺院。禮拜誌公和上影。在瑠璃殿內安置。戶柱楷砌。皆用碧石構作。寶幡奇彩。盡世珍奇。鋪列殿裏。誌公和上。是十一面菩薩之化身。其本緣鐫著碑上。和上。朱代金城人也。降靈於此長白山。滅度。其後肉身不知所向。但作影像。舉國敬重。堂西谷邊。有醴泉井。向前泉涌。香氣甘味。有喫之者。除病增壽。爾來名為醴泉寺。和上滅後。泉水涸盡。但空井。如今泉井之上。建一小堂。更作和上影。影前堂內。有石井。深五尺餘。今見無水也。寺之南峯。名為龍臺。獨出羣岫。地圖所載。曾有龍舞其巔以此奏聞。奉勑。改名龍臺寺。後因泉涌。改名醴泉寺。東西南方。嵩峯連塞。北方開豁。無山阜矣。寺舍破落。不多淨喫。聖跡陵夷。無人修治。寺庄園十五所。于今不少。僧途本有百來僧。如今隨緣散去。現住寺者。三十向([□@考]向池本作巳)上也。典座僧。引向新羅院安置。

[0061a17] 七日早朝。堂頭喫粥便發。典座等眾僧留。明日當寺大齋。因何早去(云々)。緣欲早到臺山不住。出寺門。向北行十五里。到醴泉寺庄斷中。向正西行二十里。到章丘縣。從縣西行十五里。過濟河渡口。時人喚為濟口。從口西北行半里。王家宿。主人心平。

[0061b05] 八日早發。正西行廿五里。到臨濟縣入尹家斷中。便發。有商人施五升米。過市正西行三十里。申時。到臨邑縣界隻龍村張家。晚來雨下。主人心平。

[0061b07] 九日朝來雨下。不得發。齋後雨晴便發。正西行十五里。到古縣。是前臨邑縣。城廓。頹夷無一官舍。先代寺舍破滅。佛像露坐。還為耕疇。甚可憂歎。向正西行十五里。到源河渡口。過河行十里。到禹城縣界鸞塘村里甫家宿。主人有道心。

[0061b12] 十日平明發。正西行四十里。未時。到禹城縣。縣市粟米一斗卌五文。粳米一斗百文。小豆一斗十五文。麵七八十文。過城西行十里。到仙公村趙家宿。通夜雷電雹雨。至曉雷雨止。主人無道心。

[0061b15] 十一日卯時發。正西行卅里。午時。到黃河渡口。時人喚為藥家口。水色黃渥([□@考]渥池本作泥)駛流如箭。河闊一町五段許。向東流也。黃河源出崑崙山。有九曲。六曲在土蕃國。三曲在大唐國。渡口南北兩岸。各有渡口。城南北各四町有餘。東西各一町許。此藥家口。多有舟船貪載往還人。每人出五文。一頭驢十五錢。河南屬齊州禹城縣。河北屬德州南界。過河北岸斷中。四人每人喫四椀粉粥。主人驚恠。多喫冷物。恐不消化矣。正西行三十五里。申時。到德州平原縣界趙舘村趙家宿。主人無道心。

[0062a08] 十二日早發。正西行卌里。到沛州夏津縣界形開村趙家斷中。主人有道心。施齋飯。菜疏飽足。齋後發。西行卅里。到夏津縣界。孟家莊([□@考]莊恐店字)孫家宿。主人有道心。

[0062a11] 十三日發。西行卅五里。到王淹村王家斷中。主人足道心施齋飯。齋後西行卅五里。申時到唐州城裏開元寺宿。見說。中丞申節度使。於開元寺新開壇場。牒報街衢。令人知聞。從諸州來受戒僧四百有餘。昨日壇場罷。新戒僧盡散去(云々)。見未發者。只有三十餘人也。寺綱維。具錄日本國僧等來由。報中丞。

[0062a16] 十四日。朝衙入州參見中丞。中丞家裏。設一十僧齋。便赴中丞請。於使宅裏齋。齋後却到寺住。晚際。入戒壇院。見新置壇場。壘塼二層。下階四方各二丈五尺。上階四方各一丈五尺。高下層二尺五寸。上層二尺五寸壇色青碧。時人云。取瑠璃色(云々)

[0062b04] 十五日。於城內[利-禾+登]家斷中。飯食如法。齋後入善光寺見尼眾戒壇。堂裏縣幡鋪席。以繩界地不置壇。平地鋪著。以為戒壇明日起首。可行道受戒。晚衙入州辭中丞。

[0062b07] 十六日平明發。西行廿里。到清河縣界合章流村[利-禾+登]家斷中。喫榆葉羹。主人雖未解佛法。自出齋飯與僧等斷中。齋後發。西北卌里。到冀州南宮縣界趙固村趙家宿。主人心直。

[0062b10] 十七日早朝。主人施粥飯。正北行十五里。西北行十五里。到南宮縣入城裏張家斷中。出城西北行五十里。人家希。到唐陽([□@考]陽池本作楊非也)縣。入城內覺觀寺宿。寺舍破落。無有僧徒。只有知寺僧一人。見客不慇懃。房床鋪設。惣不勾當。

[0062b14] 十八日平明發。向正西行卅里。到新河口。入城南家斷中。從西門出。過新河橋正西行卅里。平原遙遠。人家希絕。到趙州界寧晉縣東唐城寺宿。寺極貧疎僧心庸賤。

[0062b17] 十九日辰時。發穿城內西北行十五里。到秦丘村[利-禾+登]家斷中。主人雖貧。布施齋飯。午時發。西北行廿五里。熱氣如蒸。到趙州南開元寺宿。屋舍破落。佛像尊嚴。師僧心鄙。怕見客僧。

[0063a04] 廿日平明喫粥。西北行卌里。到鎮州鸞城縣城外孫家斷中。向西北行三十里。到鎮州大廓縣界作護驛[利-禾+登]家宿。主人賊心笇人。

[0063a06] 廿一日早發。正北行卅里。到鎮州節度府。入城西南金沙禪院。不見斷中。有二僧。見客嗔慢。撥遺數度。強入院中修飡。主人歸。心。自作餺飩與客僧。齋後向正北行廿里。到使庄楊家宿。此庄即鎮州前節度使。王大尉之庄。大尉墓堂安在於中。主([□@考]主恐王字)節度使家人守墓見在。有一軍將姓[利-禾+登]。勾當墓堂精妙。南行一里。建碑堂。築立高垣。不交開者。大尉薨後。經今三世(云々)。主人有道心。於客慇懃。

[0063a14] 廿二日早朝。主人施粥。向正北行廿里。到南接村[利-禾+登]家斷中。主人從來發心。長設齋飯。供養師僧。不限多少。入宅不久。便供飯食。婦人出來慰客數遍。齋了喫茶。向正北行廿五里。到鎮州界行唐縣。入城內西禪院宿。有廿餘禪僧。心極閙亂。

[0063b01] 廿三日早朝喫粥。向西北行廿五里。到黃山八會寺斷中。喫隶飯([□@考]隶或黍字歟)。時人稱之為上房。普通院長有飯粥。不論僧俗來集。便僧([□@考]僧字恐衍)宿。有飯即與。無飯不與。不妨僧俗赴宿。故曰普通院。院中有兩僧。一人心開。一人心鬱。有一黃毛狗。見俗嗔咬。不憚杖打。見僧人。不論主客。振尾猥馴。齋後向西北。入山尋谷行。時人喚之。為國信山。從上房行得廿里。到[利-禾+登]使普通院宿。便遇五臺山金閣寺僧義深等往深州求油歸山。五十頭驢。駄油麻油去。又見從天台國清寺僧巨堅等四人。向五臺誥云。天台國清寺。日本國僧一人。弟子沙彌一人。行者一人。今見在彼中住(云々)

[0063b12] 廿四日天陰。發從山谷。西北行廿五里。見遇一羊客駈五百許羊行。過一嶺。到兩嶺普通院。院主不在。自修食。院中曾未有粥飯。緣近年蟲災。今無粮食。齋後乘山谷行。西北三十里。到菓菀普通院宿。雷鳴降雨。

[0063b16] 廿五日雨下。普通院。深山無粥飯。喫少豆為飯。從趙州已來直至此間。三四年來有蝗蟲災。五穀不熟。粮食難得。齋後雨停尋谷向西。行三十里。到解([□@考]解上下恐有脫字)普通院。巡禮五臺山。送供人僧尼女人。共一百餘人。同在院宿。

[0064a03] 廿六日天晴。喫粥了。向行山谷廿里。到淨水普通院修飡。院中貧乏。山風漸凉。青松連嶺。踰兩重嶺。西行卅里到塘城普通院。過院西行。嶺高谷深。翠峰吐雲。谿水瀉綠流。從塘城西行十五里。申時。到龍泉普通院宿。後丘上龍堂裏。出泉清冷。院近此泉。喚為龍泉普通院。院有飯粥。

[0064a08] 廿七日發。從山谷向西行廿里。到張花普通院。共九僧斷中。院有粥飯。齋後行谷十里。到[共/木]鋪普通院。過院西行十里。踰大復嶺。嶺東谿水向東流。嶺西谿水向西流。過嶺漸下。或向西行。或向南行。峯上松林。谷裏樹木。直而且長。竹林麻園。不足為喻。山巖崎峻。欲接天漢。松翠碧與青天相映。嶺西木葉未開張。草未至四寸。從[共/木]鋪行卅里。薄暮。到角詩普通院宿。院無粥飯。

[0064a15] ([□@考]廿八日至五月五日記事凡)廿八日。入平谷。西行(三十二行再出第三卷初兩文相異以線示之)卅里。巳時。到停點普通院。未入院中。向西北。望見中臺。伏地禮拜。此即文殊師利境地。五頂之圓高。不見樹木。狀如覆銅盆。遙望之會。不覺流淚。樹木異花不同別處。奇境([□@考]境字有疑)特深。此即清凉山金色世界。文殊師利現在利化。便入停點普通院。禮拜文殊師利菩薩像。因見西亭壁上。題云。日本國內供奉翻經大德靈仙。元和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到此蘭若(云々)。院中僧等見日本國僧來。奇異示以壁上之題。故記著之。午時食堂裏齋。齋後見有數十僧遊南臺去。暮際雷鳴雨下。自廿三日申時入山。至于今日。入山谷行。都經六日。未盡山源得到五臺。自去二月十九日。離赤山院。直至此間。行二千三百餘里。除却虛日。在路行正得卌四日也。慙愧。在路竝無病累。

[0064b11] 廿九日停點院設百齋([□@考]齋恐衍)僧齋赴請同齋。因台州國清寺僧巨堅歸本寺。付書二封。送圓載上人所。齋後見數十僧巡禮南臺去。一上時晴天忽陰。風雲暗。零雨降雹。晚際見其歸來。被雹打破笠子而來。

[0064b15] 五月一日天晴。擬巡臺去。所將驢一頭。寄在停點院囑院主僧。勾當草料。從停點西行十七里。向北過高嶺十五里。行到竹林寺斷中。齋後巡禮寺舍。有般舟道場。曾有法照和尚於此堂念佛。有勑諡為大悟和上。遷化來二年([□@考]二下東本傍注有百歟二字池本作二百今案法照見宋僧二十一大曆年中在五臺山二年恐二十年誤)今造影安置堂裏。又畫佛陀波利儀鳳元年來到臺山。見老人時之影。花嚴院堂中。有金剛界曼茶羅一鋪。

[0065a05] 二日入貞元戒律院。上樓禮國家功德七十二賢聖諸尊曼茶羅。綵畫精([□@考]精東本無)妙。次開萬聖戒壇。以玉石作。高三尺。八角底築填香泥。壇上敷一絲毯。闊狹與壇齊。棟樑椽([□@考]椽恐)柱。粧畫微妙。謁押壇老宿。法諱靈覺。生年一百歲。七十二夏貌骨非凡。是登壇大德。見客慇懃。見說。去年六月中天竺那蘭陀寺僧三人。來遊五臺。見五色雲圓光攝身光歸天竺去。竹林寺有六院。律院。庫院。花嚴院。法花院。閣院。佛殿院。一寺都有四十來僧。此寺不屬五臺。

[0065a14] 五月五日。寺中有七百五十僧齋。諸寺同設。竝是齊州靈巖寺供主所設。

[0065a16] 竹林寺齋禮佛式。午時打鍾。眾僧入堂。大僧沙彌俗人童子女人。依次列坐了。表歎師打槌唱一切恭敬敬禮常住三寶一切普念。次寺中後生僧二人。手把金蓮打蠡鈸。三四人同音作梵。供主行香。不論僧俗男女。行香盡遍了。表歎先讀施主設供書。次表讚了。便唱一切普念。大僧同音唱摩訶般若波羅蜜。次唱佛菩薩名。大眾學詞。同禮釋迦牟尼佛。彌勒尊佛。文殊師利菩薩。大聖普菩薩。一萬菩薩。地藏菩薩。一切菩薩。摩訶薩。為廿八天釋梵王等。敬禮常住三寶。為聖化無窮。敬禮常往三寶。為今日供主眾善莊嚴。敬禮常往三寶。為師僧父母法界眾生。敬禮常住三寶。打槌唱云。施食呪願。上座僧呪願了。行飯食上下老少道俗男女平等供養也。眾僧等喫齋了。行水湯口。次打槌念佛。表歎師打槌云。為今日施主善莊嚴及法界眾生。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眾同音。念釋迦牟尼佛。彌勒尊佛。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一萬菩薩。一切菩薩。摩訶薩(如次學詞同念)。念佛了。打槌隨意大眾散去。暮際雷鳴雹雨。閣院鋪嚴道場。供養七十二賢聖。院主僧常欽。有書。巡報諸院知。同請日本僧。便赴請入道場看禮念法事。堂中傍壁。次第安列七十二賢聖畫像。寶幡寶珠。盡世妙綵。張施鋪列。雜色氈毯。敷洽地上。花燈名香茶藥食供養賢聖。黃昏之後。大僧集會。一僧登禮座。先打蠡鈸。次說法事之興由。一一唱舉供主名及施物色。為施主念佛菩薩。次奉請七十二賢聖一一稱名。每稱名竟。皆唱唯願慈悲哀愍我等降臨道場受我供養之言。立禮七十二遍。方始下座。更有法師登座。表歎念佛。勸請諸佛菩薩云。一心奉請大師釋迦牟尼佛。一心奉請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二上願藥師瑠璃光佛。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大聖普賢菩薩。一萬菩薩。首皆云一心奉請。次同音唱散花供養之文。音曲數般。次有尼法師。又表歎等。一如僧法師。次僧法師與諸僧。同音唱讚了。便打蠡鈸。同音念阿彌陀佛。便休。次尼眾贊([□@考]贊恐替字)僧。亦如前。如是相替([□@考]替東本作贊)讚歎佛。直到半夜事畢。俱出道場歸散。其奉請及讚文。寫取在別。

[0066a15] 七日。閣院有施主。設七日僧齋。齋時法用。略同昨日但行香時。道場供養音聲。表歎師不唱一切恭敬等。但立表嘆。更有別僧打槌作。餘法事飲食如法。

[0066b01] ([□@考]十四日以下凡三十行再出第三卷兩文相異以線示之)十四日。夜惟正。惟曉。共數十遠來沙彌。於白玉壇受具足戒。

[0066b02] 十六日早朝。出竹林寺。尋谷東行十里。向東北行十里。到大花嚴寺。入庫院住。齋後入涅槃院。見賢座主。彌高閣殿裏。講摩訶止觀。有四十餘僧。列坐聽講。便見天台座主志遠和上在講筵。聽止觀。堂內莊嚴精妙難名。座主云。講第四卷畢。侍下講到志遠和上房禮拜。和上慰問慇懃。法堅座主從西京新來。文鑒座主久住此山。及聽講眾四十餘人。竝是天台宗。同集相慰喜遇講[這-言+(序-予+手)]。志遠和上自說云。日本[宋-木+取]澄三藏。貞元廿年。入天台求法。台州刺史陸公。自出紙及書手。寫數百卷。與澄三藏。々々得疏却歸本國(云々)。便問日本天台興隆之事。粗陳南岳大師生日本之事。大眾歡喜不少。遠座主聽說南岳師生日本弘法之事極喜。大花嚴寺十五院僧。皆以遠座主為其首座。不受施利。日唯一食。六時禮懺不闕。常修法花三昧。一心三觀為其心腑。寺內老僧宿盡致敬重。喫茶之後。入涅槃道場。禮拜涅槃相。於雙林樹下右脇而臥。一丈六尺之容。摩耶悶絕倒地之像。四王八部龍神。及諸聖眾。或舉手悲哭之形。或閉目觀念之貌。盡經所說之事。皆模為像也。次入般若院。禮拜文鑒座主。天台宗曾講止觀數遍。兼畫天台大師影長供養。談話慰問甚慇懃。更見大[尸@鞋]和尚影。曾在此山修行。巡五臺五十遍。於中臺頂冬夏不下住三年也。遂得大聖加被。著得大[尸@鞋][尸@鞋]高一尺。長一尺五寸。大一量廿五斤。小一量十斤。現著影前。和上曾作一萬五千具衣帔施與萬五千僧。設七萬五千供。令作影於高閣上安置供養。此清凉山。五月之夜極寒。尋常著綿襖子。嶺上谷裏樹木端長。無一曲戾之木入大聖境地之時。見極賤之人。亦不敢作輕蔑之心。若逢驢畜。亦起疑心。恐是文殊化現歟。舉目所見。皆起文殊所化之想。聖靈之地。使人自然對境起崇重之心也。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第二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18 冊 No. 0095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