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嘉興大藏經 第33冊
No.B277 雲棲法彙(選錄)(第12卷-第25卷) (14卷)
【明 袾宏著(原本多缺 依金陵本補印 並補後增讚序等文 凡補印者 於該條目上作△以志之)】
第 15 卷

下一卷
 

正訛集目錄

  • 千佛衣
  • 五祖不養母
  • 出家父母反拜
  • 梵王侍佛
  • 佛法本出老莊
  • 毀擊神像塑造神像
  • 末後一著
  • 靈照度丹霞
  • 坐受立破
  • 佛號仙人
  • 無人誤入地獄
  • 佛書多出才人所作
  • 性命雙修
  • 寂滅為樂
  • 曹溪水趙州茶
  • 法華三車
  • 金剛纂
  • 高王觀世音經
  • 觀音香山卷
  • 預修
  • 寄庫
  • 西方十萬八千
  • 乘急戒緩
  • 名字羅漢
  • 齋僧無漏功德
  • 無漏
  • 五大部經
  • 清齋
  • 鍊磨
  • 講宗
  • 三山不受三災
  • 達磨楞伽四卷
  • 後三卷法華
  • 三教一家
  • 高沙彌不受戒
  • 三寶
  • 道光僧得仙
  • 活焚
  • 以通為道
  • 巢頂灌膝
  • 泥洹
  • 天台止觀
  • 臨終預知時至
  • 盂蘭盆
  • 無為卷
  • 般若心經
  • 梁武帝
  • 黃龍洞賓
  • 佛入涅槃
  • 能仁祖
  • 玉皇經
  • 亡僧
  • 三教同說一字
  • 疑情
  • 公案
  • 槁木死灰
  • 談孔雀
  • 禮觀音文
  • 佛者弗人也
  • 南無佛
  • 不生不滅
  • 背本崇釋
  • 僧稱
  • 頭陀
  • 三衣
  • 剃髮不剃鬚

正訛集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云千佛衣。此訛也。佛像止宜頂戴在首。負荷在肩而已。懸掛胸膈。已涉褻慢。況羅綴一身。自腰膝而下皆佛也。其過可勝言哉。輪王福傾。諒非虛語。而成風久襲。不自覺知。願高明俯察芻蕘。慎勿著此。或曰。然則千佛衣果無之乎。曰。有之。即今二十五條衣者。千佛相傳之衣也。佛告比丘。我此僧伽黎。過去未來諸佛。皆著此衣而得解脫。是其證也。

五祖不養母

世傳五祖拒母不與食。至不能消一勺水。此訛也。戒雖萬行。以孝為宗。犯制養親。佛尚憐許。豈有不與食之理。且饑渴眾生至於僧寺。縱禽畜亦當哺之。況父母乎。黃梅有養母之堂。載諸方冊。為此麤言。寧非謗聖。

出家父母反拜

世傳子出家。父母反拜其子。此訛也。愚僧不知。遂納父母之拜。或正座而父母趨傍。或中舲而父母操楫。遠違佛旨。近逆人倫。招世譏嫌。啟人傲慢。乃僧之過。非佛咎也。不知父母反拜者。子出家。是為佛子。親不復子之。故子拜而親答拜。反也者。答也。還也。非反常之反也。

梵王侍佛

俗云佛左右侍者為佛父母。以此病佛。此訛也。佛凡說法。諸天畢集。梵王居左。帝釋居右。聽法常儀也。蓋世人訛以梵為飯。遂疑是淨飯國王。而云佛父。又不知帝釋莊嚴。遂疑是女。而云佛母耳。佛雖三界獨尊。決不令父母作侍者。俗士不知。須為開曉。

佛法本出老莊

宋儒云。佛典本出老莊。世人不知。駭謂奇語。譬之被虜。劫去家珍。反從虜借用。此訛也。老莊之書具在。試展而讀之。其所談。虛無自然而已。虛無自然。彼說之深深者也。尚不及佛法之淺淺。而謂佛從老莊出。何異謂父從子出耶。清涼大師以邪因無因二科斷老氏為外道。況莊又不及老。而宋儒膚見至此。可哂也。或又云。解佛經者。多引用六經諸子。何也。噫。此方文字。惟孔老為至極。不此之引。而將誰引。然借其語。不用其意。深造當自得之。

毀擊神像塑造神像

僧有毀擊天神。自謂崇正闢邪。此訛也。如來說法。必有八部鬼神。華嚴列主山主水。主地主樹。主晝主夜。其數無量。然則彼皆非歟。夫有人則有鬼。有陽官則有陰吏。有人主則有天王。此理也。鬼神無則天亦無。天無則佛亦無。彼毀擊者。可謂自負墮處。或曰。經何以云皈依佛。不得皈依一切天魔鬼神。曰。特令爾勿皈依。不令爾毀擊也。譬人子依父母。不得依他人為父母。云爾。豈令毀擊他人乎。經載比丘奉事天神。佛戒曰不可。比丘乃侮慢天神。佛誡曰。侮慢亦不可。聖有謨訓。萬古明鏡也。今人何不一覽。或問僧有修神祠。塑神像。對之課誦。向之禮拜。而自附於常不輕之遍禮四眾者。是否。曰。亦訛也。比之毀擊其失尤甚。何也。毀擊者。猶知有邪正也。但分別太過耳。塑造而奉事者。不知有邪正也。毀擊之失。其名曰狂塑造之失。其名曰愚。曰邪。不侮慢。不奉事。佛訓也。今人何不一覽。

末後一著

有人以臨終為末後一著。此訛也。末後一著本弈棋語。謂常人著數到此。已竭盡無餘。不知更有一著出意料之外。如修行人所造已高已深。而不知更有最後窮玄極微一段事在。透得此關。然後參學事畢。苟或未然。只具一隻眼。又云百尺竿頭一步。亦此意也。不省此意。遂至外道指為臨終。自誤誤人。明者勿信。

靈照度丹霞

世傳丹霞天然禪師。因龐居士女靈照激發。始修行悟道。此訛也。丹霞先悟道於石頭。後賜號於馬祖。與龐老相遇時。居然大善知識矣。焉有是事。不根之談。誣謗賢聖。罪莫大焉。深足為戒。

坐受立破

或謂經稱菩薩戒。坐受立破。亦得無量功德。遂有受戒之後。肆無持守。此訛也。經意蓋極言大乘戒之當受云耳。受而即破。雖今無功。而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何得不受。豈以破戒為可哉。以辭害意一至於此。貽禍非小。

佛號仙人

經言佛於往昔作忍辱仙人。又佛稱大覺金仙。世人遂謂佛即仙。仙佛無二。此訛也。仙者。古修行人之通稱。後世乃分別釋道而有專稱耳。且世以儒釋道為三教。而道之為言實通三教。有道之士。皆名道人。豈專目黃冠為道人耶。今既有專稱。則佛自佛。仙自仙。地位相去。若霄壤然。慎無等觀。失正知見。

無人誤入地獄

儒者謂佛說惡人死入地獄。而佛法未至中國以前。人固有死而復生者。何故都無一人誤入地獄。見所謂十王者耶。以此斷地獄不足信。此訛也。凡夫經眼之事。然後能知。佛法未至以前。縱入地獄。及乎復生恍惚猜疑。只作一場異夢理會。佛法既至。種種開諭六道報應。然後始知此是地獄耳。理固應然。何足為。怪。

佛書多出才人所作

世有愚人。言佛經皆後代才人所作。非真佛說。此訛也。所云才人。不知是何等人。乃能為此等。語言。說此等道理。設若能之。我說是人即名為佛。且古今才人之極。孰有踰於孔孟者乎。而佛經皆孔孟所不及道。餘可知矣。其說甚鄙。不足多辯。

性命雙修

道家者流。謂為性命雙修。謂學佛為修性不修命。此訛也。彼蓋以神為性。氣為命。使神馭氣。神凝氣結而成丹。名曰性命雙修。以佛單言見性。不說及氣。便謂修性缺命。目為偏枯。自不知錯認性字了也。佛所言性。至廣至大。至深至玄。奚可對氣平說。氣在性中。如一波在滄海耳。見佛性者。盡虛空法界無不具足。何況一身之氣而不該攝。故曰但得本不愁末。則一修一切修。又豈止二事雙修而已。學仙如張紫陽真人。其論性命極分曉。而大尊佛法。謂佛法先性。尤有勝焉。可謂灼有見處。又李清菴真人論內外藥。以精氣神為外藥。元精元氣元神為內藥。而云高上之士不煉外藥便煉內藥。亦先性尤勝之說也。世人學仙者多。其知二公之微者蓋寡。吾是以闡之。

寂滅為樂

世人見釋氏號臨終為涅槃。因為佛以死為樂。而引儒典死反吾真之言。證佛經寂滅為樂之旨。此訛也。梵語涅槃。此云寂滅。寂滅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蓋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前古後今之所不能代謝。成劫壞劫之所不能推遷。真常獨露苦樂雙亡。故名曰樂。六祖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正明照之極。乃錯認為死耶。若以死為樂。則宜速死以返吾真。而不可一朝生矣。是斷滅枯滅絕滅灰滅之滅也。安得濫語佛之寂滅。

曹溪水趙州茶

宗門有曹溪水趙州茶話。愚人以修養家吞津嚥液華。池神水等當之。此訛也。僧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古德云。是曹溪一滴水。趙州問僧。曾到此間否。到與不到。皆令喫茶去。此是最上開示心宗之極談也。豈可作色身上吐納會耶。乃至認夾脊為趙州橋。其類不一。明理者例斥之。

法華三車

法華喻羊鹿牛車。修養家指為尾閭夾脊泥丸。此訛也。車者。乘載義。羊鹿牛喻大小乘耳。聲聞緣覺菩薩功德勝劣借此為喻。錯認色身。速宜悔悟。

金剛纂

俗刻諸經。有金剛經纂。自讚功德。謂誦纂一遍。勝經萬遍。此訛也。金剛經所以有不思議功德者。謂其極談空理。一法靡存。般若威神。津梁萬類云爾。豈謂文中纂出佛若干。須菩提若干。何以故若干。如是等字數為功德耶。其流之弊。遂有愚僧受人嚫施。不誦全經。而以一纂當之。搆地獄無窮之苦。皆此說誤之也。編輯邪書。為害如是。又世有大乘金剛論亦是偽造。乃至妙沙分珠血盆等種種邪偽。瑣不足辯。

高王觀世音經

又高王觀世音經。世傳高王誦之脫難。此訛也。其經鄙俚。不成文義。不知譯自何代。以理斷之。即是法華普門品耳。高王仗此脫難。故以為名。後人不知。別造偽語。稱高王經。因名迷義。俗所不覺。

觀音香山卷

卷中稱觀音是妙莊王女。出家成道而號觀音。此訛也。觀音過去古佛。三十二應。隨類度生。或現女身耳。不是纔以女身始修成道也。彼妙莊既不標何代國王。又不說何方國土。雖勸導女人不無小補。而世僧乃有信為修行妙典者。是以發之。

預修

世人未死。先作七七。小祥。大祥。經懺道場。名曰預修。此訛也。言預修者。令人趁色身尚在。早自修持。莫待臨渴掘井。逼餒菑田也。且請他課誦。孰若自我修之之為勝乎。然肯破慳囊而作佛事。良愈於不為者。此理或通。高明之士。自不應爾。

寄庫

世人多燒紙錢錫鏹。投牒冥府。冀來生受用。謂之寄庫。此訛也。紙錫可致來生之富。則富室生生富饒而貧人終無富日。善惡報應之說虛矣。寄庫云者。蓋人情以財物貯之庫藏。垣牆棟宇。堅固牢密。自謂水火盜賊所不能壞。而常被水火盜賊所壞。縱逃此三。或壞王難。堅牢安在。若能捨施作諸善事。則福德無盡。無能壞者。寄庫之說。寄此庫也。世人何以不省。

西方十萬八千

壇經以十惡八邪譬十萬八千。人遂謂西方極樂世界去此十萬八千。此訛也。十萬八千者。五天竺國之西方也。極樂去此蓋十萬億佛剎。夫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十萬億剎。非人力所到。非鬼力神力天力所到。惟是念佛人一心不亂。感應道交。到如彈指耳。豈震旦詣乎天竺。同為南贍部之程途耶。然則六祖不知西方歟。曰壇經是大眾記錄。非出祖筆。如六經四子亦多漢儒附會。胡可盡信。不然舉近況遠。理亦無礙。如在市心。以北郊喻燕京。以南郊喻白下。則借近之五天。喻遠之極樂。欲時人易曉耳。何礙之有。

乘急戒緩

古有乘戒緩急四種料揀。解者曰。乘急戒緩。勝戒急乘緩。狂人遂謂戒不足持。此訛也。凡欲彰顯殊勝。詞必曲為抑揚。如永明無禪有淨土之類是也。非謂禪可輕也。且彼以何為乘。以何為戒。得無以通達教理為乘。謹守律儀為戒乎。是未知乘之義也。云乘急者。蓋念念全修般若真智。非不持戒。專其本根。略其支末耳。心地一徹。六度萬行剎那具足。彼但執戒相而不明心地。止人天福報而已。乘急之勝。蓋勝以此。使乘未相應。則生死到來。全需戒力。而欲緩之。危哉。

名字羅漢

法華經云。破戒比丘。名字羅漢。愚人謂比丘破戒猶名羅漢。而欲以破戒為無礙。此訛也。經意蓋謂比丘破戒。不成比丘。乃名字羅漢而已。名字云者。空有名字。無真實也。循文察義。當自見得。

齋僧無漏功德

有僧開諭施主。謂種種作福俱有敗毀。是為有漏。惟齋僧為無漏功德。此訛也。達磨對武帝。以造寺寫經等事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而齋僧在其中矣。孰曰齋僧獨無漏耶。彼意謂造寺。寺頹則福亦頹。寫經。經滅則福亦滅。惟齋僧不然。噫。獨不曰齋僧。僧亡則福亦亡乎。究極而論。住相作福皆名有漏。不住相者悉成無漏。豈獨齋僧也。

無漏

又有以保全精氣。不令走失。當羅漢無漏之果。此訛也。妄想盡處方名無漏。精氣何足以當之。就令全精全氣全神。所謂諸漏已盡。無復煩惱者安在。遂使愚人以嚥納搬運為道。匪直害其正見。兼或損其色身。悲夫。

五大部經

世人相傳誦五大部。謂是華嚴。涅槃。心地觀。報恩。金光明五經。此訛也。五大部者。一大藏之總名。所謂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大集部。涅槃部。部統所屬諸經。如六曹為總。而統所屬諸職也。若云五部中各取其一。則般若部一經不取。何名五部。

清齋

人有週時不食。名守清齋。此訛也。清齋者。清淨齋素。非不食為清也。勉強絕食。饑想在懷。徒增業苦。且易稱齋戒。解者尚云湛然純一之謂齋。況佛所說齋。而止在不食。齋亦小矣。然則過午如何。曰。斯正教也。一齋何如。曰。日中一食。亦教所有。終是過午為正。

鍊磨

邇來鍊磨場法久弊生。專以躑躅喊叫。煉去睡魔為事。此訛也。鍊者。鎔麤雜而作精純。磨者。去瑕垢而成瑩潔。古謂煉磨真性若虛空。自然戰退魔軍陣者是也。非煉去睡魔便為了當。鍊磨場中不可不知此意。

講宗

近時講演萬松諸老評唱。依本覆講。便稱得旨。此訛也。古德所遺問答機緣。後人即其疑處窮參力究。以悟為期。若講演。則何疑之有。縱講得一一皆是。亦與了沒交涉。到底只成戲論。是知塞眾生之悟門者。講宗誤之也。有志之士。舉一則公案。終身只恁參去。決不相賺。

三山不受三災

或謂五臺峨嵋普陀三山。劫壞不壞。遊者能免三災。此訛也。三災起時。大千俱壞。何有於三山。若必遊此免災。則瞽目跛足之徒。不能登歷者。縱修殊勝功德。終成墮落。而居近三山者。即愚夫皆成解脫耶。當知無貪乃不受水災。無瞋乃不受火災。無癡乃不受風災。三山之到否何與。願念念開文殊智。行普賢行。廓觀音悲。則時時朝禮三山。親邇大士。不達此旨。而遠遊是務。就令登七金。渡香水。何益之有。

達磨楞伽四卷

初祖不立文字。又云吾有楞伽四卷。義學者遂謂達磨亦立文字。而欲廢直指之傳。此訛也。楞伽譯自晉代。非初祖始出。不得云吾有。吾字疑誤。或是此字。蓋斯經盡斷一切。可以證頓悟之妙心。亦一時借顯之語耳。若謂初祖之禪盡在乎是。則所謂教外別傳者果安在哉。

後三卷法華

有邪人謂法華後三卷不傳於世。獲者如寶。秘而藏之。此訛也。法華一經三譯。有七卷者。有八卷者。有十卷者。今所流通。什師七卷也。卷有多寡。而文義則一。猶華嚴晉本六十。唐本八十之類耳。此理明顯。似不足辯。而親見世人猶有信之者。末法昏愚。至是極矣。

三教一家

人有恆言曰。三教一家。遂至漫無分別。此訛也。三教則誠一家矣。一家之中。寧無長幼尊卑親疏耶。佛明空劫以前。最長也。而儒道言其近。佛者天中天。聖中聖。最尊。而儒道位在凡。佛證一切眾生本來自。最親也。而儒道事乎外。是知理無二致。而深淺歷然。深淺雖殊。而同歸一理。此所以為三教一家也。非漫無分別之謂也。

高沙彌不受戒

世傳高沙彌不受戒。謂是天目高峰妙禪師。此訛也。師居天目千丈菴。故號高峰。元人也。彼高沙彌者。高乃姓氏。因不受具。終身以沙彌稱。與藥山同時。唐人也。所謂長安雖鬧。我國晏然者是也。先後異代。有何交涉。高峰特重毗尼。僧俗受戒者千餘人。何謬傳如是之甚。

三寶

道家目精氣神為三寶。而世人遂以佛法僧配之。此訛也。夫自性開覺名佛。自性軌則名法。自性清淨和合名僧。彼精氣神何為哉。即令以先天元精元氣元神為說。亦豈知此元神者。猶屬識陰乎。佛法深玄。未易草草。

道光僧得仙

世傳僧道光者。得仙於石杏林。為紫陽真人第三代。遂謂佛法不及仙道。故道光捨佛學仙。此訛也。據悟真篇註。道光先參金雞未鳴時因緣有省。而考之傳燈等書。不見有所謂道光者。必參禪失意之流無所發明。故惑於外學耳。如其實悟。何無定見而致如是。為僧者宜一心求佛。毋為他歧。幸甚。

活焚

有魔人灌油疊薪。活焚其軀。觀者驚歎。以為得道。此訛也。凡人念有所著。則魔從生。一念慕活焚為奇勝。慕之不已。魔入其心而不自覺。端坐火中。似無所苦。不知魔力所加。暫得如是。氣絕魔去。慘毒痛苦。不可云喻。百劫千生。常在火中。號呼奔走。為橫死鬼。良可悲悼。或曰。經稱藥王焚身如何。噫。青蠅何上擬金翅耶。藥王焚身。光明照耀。歷多劫而周十方。彼活焚者。光及幾許。圭峰之徒。燃臂慶法。清涼猶切戒不可。況燃身乎。溫陵謂苦因還招苦果。信夫。

以通為道

今人好奇。見有顯異惑眾者。便云有道。此訛也。道與通自別。眼徹視耳徹聽者。通也。入色界。眼不受色惑。入聲界。耳不受聲惑者。道也。如以通而已矣。神亦有通。鬼亦有通。妖亦有通。與道何涉。認通為道。遂至墮魔羅境。生外道種。可勿慎諸。

巢頂灌膝

世傳佛苦行時。鵲巢頂上。蘆穿膝中。修養家以為運氣之術。此訛也。深入禪定。鵲巢不知。蘆穿不覺。紀實而已。非謂運氣之術上通下徹也。乃至九重鐵鼓。謬解為夾脊雙關。四門遊觀。妄說為眼耳鼻舌。悉邪也。不可不闢。

泥洹

泥洹出自佛經。有以頂門泥丸宮混而一之。此訛也。梵語泥洹。此云無為。即無上涅槃之大道也。彼泥丸宮者。色身之頂。縱能運氣衝透。不過輕身延年之術而已。安得與無為涅槃之道同日而語。

天台止觀

天台大師止觀禪要有六字氣等語。人遂疑是導引之術。而欲援釋入道。此訛也。六字氣等。自是治病門中聊備一法。不是止觀正意。止亂觀昏。定慧員顯。直入佛境。大師本致也。而恐不善用心者或有病生。併教以治之之法。亦止觀廣大無所不攝。非同道流專以吐納搬運為道也。臨文者自當得意。

臨終預知時至

邪人造歸空記。預定死期。謂是達磨所作。此訛也。彼所以定死期者。或彈腦不響。而曰樓頭鼓絕。則幾日死。或豎臂試目。而曰金燈不明。則幾日死。如是種種。都在色身上察其氣血精神衰敗將散。一醫士之職耳。而假聖祖以神其說。誑惑愚俗。誣罔之罪上通於天矣。夫古人預知時至。蓋執盡情空。自能知之。或淨土境現。自知生處。而亦不以是為奇也。先德破著。有死時何苦欲先知之句。旨哉言乎。

盂蘭盆

世人以七月十五施鬼神食為盂蘭盆大齋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聖賢。一則下濟餓鬼。悲敬異田。惡可等混。

無為卷

有羅姓人。造五部六冊。號無為卷。愚者多從之。此訛也。彼所云無為者。不過將萬行門悉皆廢置。而不知萬行即空。終日為而未嘗為者。真無為也。彼口談清虛。而心圖利養。名無為而實有為耳。人見其雜引佛經。便謂亦是正道。不知假正助邪。誑嚇聾瞽。凡我釋子。宜力攘之。

般若心經

人言佛典惟心經是玄奘法師西天取至。餘皆後人所作。此訛也。是經先譯於什師。奘師持之西往。非彼取至也。西域記載奘中途屢逢魔妖。持觀音聖號不退。誦心經乃退。則奘師未取以前已在中國。奘師後更重譯耳。安得倒說乃爾。

梁武帝

史稱武帝好佛。餓死臺城。而佛不救。因以病佛。此訛也。武帝味道忘食。常持一齋。或遇政冗。則漱口以過。臨終不食。乃其平日素守。且御宇五旬。歷年八秩。功滿意足。安坐待盡。正視死如歸。非餓死也。侯景見帝。流汗噤口。攝於神威之不暇。豈能致之死乎。後人辯者以餓死為宿業。此論雖是。但未知餓死二字。乃嫉佛者過為之辭。欲藉以阻人之進耳。今此發明帝不餓死。足破千載之惑。

黃龍洞賓

道流謂洞賓以飛劍伏黃龍禪師。此訛也。師一日陞座。洞賓雜稠人中。師以天眼燭之。遂云會中有竊法者。賓出眾。自稱雲水道人。師云雲盡水乾時如何。賓不能對。師代云。黃龍出現。賓怒。夜飛劍脅師。師指劍插地不得去。明至。拔劍不起。問答數語。脫然有省。因嗣黃龍。此載傳燈。與俗傳異。識者鑒之。

佛入涅槃

佛示入滅。名為涅槃。人遂謂神仙長生。佛亦有死。此訛也。極仙之壽。曰與天齊耳。天自有壞。仙將奚存。善乎白氏之言曰。言長對短。如松柏之比槿華。特云後滅。非云不滅也。今謂涅槃者。不生不滅之大道也。雙空生死。非止不死而已。而說者謂神仙不死。佛氏無生。不知既無有生。何從有死。惟是化緣既畢。示同凡滅。警悟眾生。使知萬物無常。莫生貪著。而遽以佛為真死。不亦謬乎。生死河。涅槃岸。對待而言者也。請試思之。

能仁祖

世有邪師。廣授邪法。問其所受。則曰吾祖能仁。凡釋迦。老聃。仲尼。皆其弟子。此訛也。三教聖人不同時生。焉得同師。且梵語釋迦。此云能仁。彼淺陋不學。聞有能仁之號。罔知其繇。冀取以尊大其祖。不知能仁即佛。一何可笑。

玉皇經

本經載天帝說法。十方諸佛咸至聽受。此訛也。天是凡位。聲聞小聖。天尚敬奉。那得天中天。聖中聖。而反聽受凡法耶。齊東之語。聞者絕倒。不然。當是天演善法。諸佛歡喜化身加被。蓋至誠感佛。佛為證明。理或有之。而謂信心聽受。舛偽殊甚。

亡僧

世人見僧有臨終病苦者。便議其不得道。此訛也。病關往業。古聖之所不免。佛示頭痛。況其餘乎。病而不為病累。是名得道。如云老僧自有安閒法。八苦交煎總不妨是也。至於坐立吉祥。亦不足以是評品優劣。古謂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豈虛語哉。修行人惟務打徹生死大事。毋滯外跡而生異見。

三教同說一字

有謂釋言萬法歸一。道言抱元守一。儒言一以貫之。通一無別。此訛也。夫不守萬而惟守一。以吾一而貫彼萬。是萬與一猶二也。萬法歸一。止有一。更無萬。是萬與一不二也。又二教止說一。今更說一歸何處。是二教以一為極。而佛又超乎一之外也。嗚呼玄哉。

疑情

世有念一歸何處。因甚道無之類。或連聲急提。或拖聲長念。喚作疑情。此訛也。疑是參究體察之意。決定要見此一竟何歸著。畢竟要見此老云何說無。因今有疑。乃後有悟。若直念則無疑。無疑則無悟矣。以直念為疑可乎。念佛是誰意。亦如是。又愚人氣逼誰字至於丹田。冀其逆上頂門。任督相通。以為參透。名曰追究念佛。不知追者。追考追問之謂。豈追逐至丹田乎。訛而復訛。真可憐愍。達者逢人。勿惜口業。普與道破。

公案

又有邪師密付邪功。學徒得之。謂為領公案。傳話頭。此訛也。公案者。公府之案牘也。所以剖斷是非。而諸祖問答機緣。亦只為剖斷生死。故以名之。總其問答中緊要一句。則為話頭。如一歸何處。因甚道無。念佛是誰之類是也。千七百則。乃至多種。皆悉如是。邪師輩盜用古語而迷其實。其所付。非逼氣。即落空。自誤誤他。害也久矣。悲夫。

槁木死灰

宋儒謂釋氏只要心如槁木死灰。遂斥為異端。虛無寂滅之教。此訛也。為此說者。蓋未曾博覽佛經。止見小乘枯定。未見大乘定慧雙修中道第一義諦。止見空如來藏。未見不空如來藏。又何況中道不居。空不空如來藏耶。彼以為槁木。吾以為萬樹方春。彼以為死灰。吾以為太陽當午。識者自應平心等量。勿以先入之言為主。而被宋儒誤卻大事。

談孔雀

近時以鈴鼓鑼鈸誦孔雀明王經。謂之談孔雀。此訛也。談者論其義。今止誦文。何名論義。若曰吹彈之彈。則鈴鈸非絲桐也。況以經文編入曲調。斷章破句。褻慢莫甚焉。誦斯經者。宜照誦經常儀。力反古規。毋逐時尚。

禮觀音文

古有禮觀音文。鈍根相習。用以專求聰慧。此訛也。從初發心。乃至證果。悉備此文。而以之專求聰慧何也。且聰與慧有辯。聰明之謂。不過博聞見。多才能而已。智慧。則覺心不迷。正見昭灼。能制煩惱而破無明之謂也。是故聰明者。世閒之小美也。執之則每障乎真智。智慧者。出世之大因也。得之則何貴乎世聰。禮斯文者。專以聰明為事不幾乎割雞而用牛刀乎。童行無知。不妨引進。久修之士。特宜喻此。

佛者弗人也

俗言佛字從弗從人。蓋弗人也。以其棄國無君。辭親無父。不娶無子。潔其身而亂大倫。非人之道。不可施之中國。此訛也。弗人則誠弗人。而所以弗者。非子之云也。斷人所不能斷之惑。證人所不能證之智。行人所不能行之行。是故堯舜周孔者人之聖。佛也者。聖之聖也。聖且不足以名之。況可謂之人乎。日月四王乃至無色者。對人而稱天。佛也者。對天而稱天者也。天且不足以名之。況可謂之人乎。佛為弗人。其義如是。嘗統論三教。儒從需從人。不躁妄之謂需。儒蓋從容乎禮法人也。仙從山從人。離市井之謂山。仙蓋逍遙乎物外人也。不可之謂弗。二教雖高。猶可名人。佛者出四生。超三界。不可以人名也。以上姑就子問。實則佛是梵語。此云覺。奚取於弗人。

南無佛

或云南屬火。火滅即佛。故云南無佛。或云南方無佛。惟西方有之。故云南無佛。此訛也。南無梵語。此云皈命。作曩謨那摩皆得。蓋取音不取字耳。又其甚者。以南為性。無為命。南為天。無為地。南為父。無為母。乃至阿彌陀佛四字。字字謬為一說。如是邪解。莫可枚舉。願展轉流通。正其訛誤。匡邪反正。是名末世報佛恩德。

不生不滅

世人殺生。藉口佛經不生不滅。而言不生則不滅。有生則有滅。故殺生無礙。此訛也。經言此心本自不生。亦復不滅。不生故寂。不滅故照。常寂常照。名常寂光。此當人妙心也。如何將至理之談。翻成戲論。愚人謬說。一至於此。悲夫。

背本崇釋

人見從儒入釋者極言贊佛。謂孔子所不及。因議其背本。此訛也。先德云。孔子者。人中之聖人。佛者。聖人中之聖人也。此天理人情究極之公論也。非所謂背也。今有問言。爾父與堯舜孰賢。必將曰吾父安敢上擬大聖矣。是即為背本乎哉。必欺天罔人而曰吾父賢於堯舜然後為不背本乎哉。且孔子非不知佛也。儒談世間法。只合如是而止。過之則出世間法矣。世間出世二法。互相維持。而門庭各別。不然。緇侶學禪。何不依大學論語文場試士。何不用法華楞嚴耶。況孔子不言佛。而意寓言表。如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此何道也。西方有大聖人。此何聖也。其尊佛明甚。而今言釋深於儒。正發揚孔子微意。是謂報恩。烏得為背本。

僧稱

世人泛以長老稱僧。又輕稱之則曰和尚。此訛也。古知識主張一方道場表率眾僧。其名曰長老。亦名堂頭大和尚。而弟子稱師亦曰和尚。此其名豈易當哉。世人固知名不知義。而今之僧又復以稱長老和尚為輕。於是。乃有相呼為老爺者。老爺官府之號。非僧所宜也。夫舍利目連空生迦葉諸阿羅漢。皆如來上首弟子。方受長老之稱。而釋迦彌陀十力世尊。萬世而下稱本師和尚。僧當此名。慚愧無地矣。而反輕之。亦異矣哉。

頭陀

有既不剃落。又不簪冠。翦髮齊眉。號曰頭陀。此訛也。頭陀梵語。華言抖擻。具足十二苦行。擺脫塵垢。清淨無染。故云抖擻。佛言有頭陀行則我法久存。無頭陀行則我法滅。頭陀係佛法盛衰。而乃以異色人濫其稱乎。若夫在死關而髮長不剃。如天目高峰大師者。斯真頭陀矣。

三衣

有以三衣五條為沙彌衣。七條為比丘衣。二十五條為菩薩衣。此訛也。凡沙彌時。即當全具三衣。不可缺一。此在不通文義僧言之。固無足怪。而知教者。乃有止受七衣。其五條二十五條終其身不辦。佛法之衰相見矣。

剃髮不剃鬚

有剃髮不剃鬚者。駕言削髮除煩惱。留鬚表丈夫。此訛也。髮云煩惱。則鬚之煩惱尤甚。鬚表丈夫。則孟子所稱大丈夫者。乃在躬仁義。貞窮達。一死生而已。張良狀貌如婦人女子。而心雄萬夫。奚以鬚為哉。如是違佛明制。顯異惑眾之流。擯而斥之。毋令混跡於緇門可也。

正訛集

菩薩戒弟子劉慧聞率子性澤施資敬刊

光緒二十四年冬十一月金陵刻經處識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33 冊 No. B277 雲棲法彙(選錄)(第12卷-第25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