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05n0228_001 華嚴經行願品疏科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5 冊 » No.0228 » 第 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No. 228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科文

  • ○將釋疏文大分為(二)
    • 初標舉題目(二)
      • 初所述疏目(二)
        • 初所釋經題(二)
          • 初釋總題(大方)
          • 後明品目(普賢)
        • 後能釋疏目(別行)
      • 後能述人名(二)
        • 初總指述處(勑大)
        • 後正舉述人(沙門)
    • 後正釋疏文(四)
      • 初總敘文意(四)
        • 一通敘法界為佛法大宗(三)
          • 初約法以明(二)
            • 初總鏢體性(大哉)
            • 後別明體相(三)
              • 初為諸法本(萬法)
              • 次包遍離情(二)
                • 初能包空有(包空)
                • 後妙入言象(入言)
              • 後妙用自在(妙有)
          • 次約人以顯(二)
            • 初約佛以顯(三)
              • 初智德(我佛)
              • 次斷德(廓淨)
              • 後恩德(二)
                • 初寂用俱常(寂寥)
                • 後依正交徹(融身)
            • 後約王以明(我皇)
          • 後法喻結歎(是知)
        • 二別歎此經乃正申旨趣(三)
          • 初總歎(二)
            • 初窮盡源流(大方)
            • 後廣深難測(放)
          • 次別歎(六)
            • 初本源深妙(三)
              • 初標指其源(指其)
              • 次正明深妙(六)
                • 初情智同源(情塵)
                • 二真妄合體(妄惑)
                • 三絕相普收(四句)
                • 四寂用無方(冥二)
                • 五融拂事理(事理)
                • 六性德重重(以性)
              • 後喻結難思(若秦)
            • 二成益頓超(二)
              • 初時處互融(故得)
              • 後聖凡交徹(諸佛)
            • 三詮旨圓融(一字)
            • 四說義深奧(五)
              • 初至定冥寂(語其)
              • 二妙智含空(海湛)
              • 三真身普應(星羅)
              • 四說本恒傳(圓音)
              • 五真修妙證(萬行)
            • 五明器非器(二)
              • 初是器(難四)
              • 後非器(而一)
            • 六顯機益深(四)
              • 初約人顯益(二)
                • 初舉善財(當其)
                • 後釋南友(明正)
              • 二約法顯益(二)
                • 初即染以圓淨(過三)
                • 後萬〔意〕以順道(千化)
              • 三始末顯益(二)
                • 初信智無二(契文)
                • 後理智同體(入普)
              • 四權實顯益(二)
                • 初反顯漸權(失其)
                • 後正明圓頓(得其)
          • 後結歎(三)
            • 初四德名歎(杳矣)
            • 次六德義歎(實乃)
            • 後形外義結(豈唯)
        • 三教起由致慶遇希奇○
        • 四略釋總題令知綱要○
      • 二歸敬請加○
      • 三開章釋文○
      • 四慶讚回向○
  • ○三教起由致慶遇希奇(二)
    • 初昔翻未俱(然玄)
    • 後今譯多具(三)
      • 初聖朝德化廣被為譯之緣(我皇)
      • 次外國遠獻梵文為譯之因(東風)
      • 後正明詔命承述譯讚之相(三)
        • 初聖垂詔命(特回)
        • 次慶承詔命(澄觀)
        • 後譯讚之相(抃躍)
  • ○略釋總題令知綱要(三)
    • 初總配(大方)
    • 次別釋(極虛)
    • 後結歎(總斯)
  • ○二歸敬請加分(二)
    • 初三句歸敬(二)
      • 初能歸三業(稽首)
      • 後所歸三寶(三)
        • 初三字法寶(真法)
        • 次七字佛寶(光明)
        • 後一句僧寶(普賢)
    • 後一句請加(願得)
  • ○三開章釋文分(二)
    • 初總標(將釋)
    • 後開章(二)
      • 初正列(一教)
      • 後別釋(五)
        • 一教起因緣(三)
          • 初總標大意(三)
            • 初略標大意(今初)
            • 次反顯釋成(離言)
            • 後順結由致(故聖)
          • 次別釋十門(二)
            • 初標列章門(二)
              • 初總標(因緣)
              • 後別列(一法)
            • 後牒章解釋(十)
              • 一法爾常規(此初)
              • 二酬宿行願(二酬)
              • 三遂物感通(三遂)
              • 四明示真門(四明)
              • 五開物性原(五開)
              • 六宣說勝行(六宣)
              • 七令知位次(七令)
              • 八顯果難思(八顯)
              • 九示其終歸(九示)
              • 十廣利今後(十廣)
          • 後總結指廣(略此)
        • 二辨教宗旨(二)
          • 初標牒章門(第二)
          • 後正明宗旨(三)
            • 初總明佛教宗旨(二)
              • 初諸教總宗(統論)
              • 後隨教別宗(隨經)
            • 次通難成有宗說(雖無)
            • 後別明此經宗旨(三)
              • 初指此所宗(今此)
              • 次釋其義理(二)
                • 初略配能所(法界)
                • 後廣釋義門(二)
                  • 初開章標門(今釋)
                  • 後牒章解釋(三)
                    • 初明所入門(二)
                      • 初總指一真法界(三)
                        • 初標指辨相(今第)
                        • 次指歸一心(總該)
                        • 後體離過等(五)
                          • 初體絕諸相(體絕)
                          • 二相無起滅(相非)
                          • 三竪無終始(莫尋)
                          • 四橫無邊涯(寧見)
                          • 五迷悟之依(迷之)
                      • 後別開三重法界(二)
                        • 初結前生後(諸佛)
                        • 後融而開釋(二)
                          • 初標列章門(二)
                            • 初舉意標門(而理)
                            • 後依標別列(第一)
                          • 後牒而別釋(三)
                            • 初釋事法界(第一)
                            • 次釋理法界(二)
                              • 初標牒辨相(第二)
                              • 後分門解釋(二)
                                • 初性淨門分(二)
                                  • 初標門略釋(略有)
                                  • 後通難喻顯(雖徧)
                                • 後離垢門又分(二)
                                  • 初依宗解釋(二離)
                                  • 後通難喻顯(體雖)
                            • 後無障礙法界(三)
                              • 初相即無礙門(二)
                                • 初標指解釋(第三)
                                • 後舉喻結顯(其猶)
                              • 次形奪無寄門(二)
                                • 初標牒門名(二形)
                                • 後正釋義理(謂無)
                              • 後雙融俱離性相渾然門(二)
                                • 初標牒(三雙)
                                • 後開釋(二)
                                  • 初開釋(二)
                                    • 初開(曲有)
                                    • 後釋(二)
                                      • 初前七門明理事無礙(六)
                                        • 初二門正出理事相(二)
                                          • 初事壞即理(一由)
                                          • 後理泯即事(二由)
                                        • 第三門理不礙事(三由)
                                        • 第四門事不礙理(四由)
                                        • 第五門理事雙泯(五由)
                                        • 第六門理事雙存(六由)
                                        • 第七門存泯無礙(七由)
                                      • 後後三門明事事無礙(三)
                                        • 初躡前為此門之所以(八由)
                                        • 次正顯事事無礙之行相(三)
                                          • 初第八門明諸法無盡(如理)
                                          • 次第九門明因果無盡(九由)
                                          • 後第十門明重重無盡(十由)
                                        • 後結歸大小依正之無盡(故廣)
                                  • 後融結(以其)
                    • 次明能入門○
                    • 後能所契合○
              • 後總結歸宗(上之)
        • 三翻譯傳授○
        • 四釋經名題○
        • 五隨文解釋○
  • ○次明能入門(二)
    • 初總標行願能入(第二)
    • 二別說身心能入(二)
      • 初略指身心(若別)
      • 二廣釋心入(二)
        • 初述由偏釋(二)
          • 初標列有三(身由)
          • 後義釋三種(謂於)
        • 後總結扶契(解行)
  • ○後能所契合(三)
    • 初釋歸入義(第三)
    • 次雙指因果(略有)
    • 後寄說因門(二)
      • 初明入理法界(三)
        • 初標舉開章(今且)
        • 次隨章別釋(五)
          • 一能所歷然(二)
            • 初依義正釋(第一)
            • 後舉喻以顯(如日)
          • 二能所無二(二)
            • 初依義正釋(第二)
            • 後舉喻以顯(如一)
          • 三能所俱泯(二)
            • 初依義正釋(第三)
            • 後舉喻以顯(如波)
          • 四存泯無礙(二)
            • 初依義正釋(第四)
            • 後舉喻以顯(如波)
          • 五舉一全收(二)
            • 初依義正釋(第五)
            • 後舉喻以顯(如海)
        • 後結前起後(上但)
      • 後入無障礙法界(若以)
  • ○三翻譯傳授(二)
    • 初標牒(第三)
    • 後正釋(二)
      • 初標列(略有)
      • 後解釋(二)
        • 初徵源(二)
          • 初正指其源(今初)
          • 後以略含廣(三)
            • 初引西域相傳(故西)
            • 次詳理印定(以今)
            • 後釋其所以(三)
              • 初會主能說理(一經)
              • 次普賢因果理(五周)
              • 後品卷窮終理(復是)
        • 後翻譯(三)
          • 初總標三譯(二)
            • 初總標(第二)
            • 後別列(三)
              • 初明晉本(初即)
              • 次興善本(第二)
              • 後貞元本(第三)
          • 次會通今昔(五)
            • 初明昔謂非經(而上)
            • 二以今證昔是經(今乃)
            • 三辨昔疑所以(良以)
            • 四明昔文含隱(又前)
            • 五今文備足無疑(今有)
          • 後別明今經(二)
            • 初翻此品具緣(四)
              • 初正明翻譯(即貞)
              • 次會通新舊(即舊)
              • 三梵本來處(其經)
              • 四正明勝緣(三)
                • 初得梵本之希奇(二)
                  • 初彰昔緣劣(然自)
                  • 後明今緣勝(二)
                    • 初彼帝心誠(未有)
                    • 後我皇德感(若非)
                • 次辨翻譯之緣備(三)
                  • 初標起緣多(然夫)
                  • 次正列十緣(十)
                    • 初時清(要在)
                    • 二處勝(大國)
                    • 三君聖(明王)
                    • 四臣賢(輔佐)
                    • 五器惑(人多)
                    • 六聖應(方有)
                    • 七內德(不憚)
                    • 八助緣(明賢)
                    • 九肅靜(內外)
                    • 十衛護(潛顯)
                  • 後結得流通(方令)
                • 後校今昔之具闕(緬想)
            • 後明此卷可寶(三)
              • 初標經屬當(今此)
              • 次讚重勸修(而為)
              • 後應請翻傳(三)
                • 初承命翻譯(三藏)
                • 次諸師誠請(國德)
                • 後勉旃作疏(勉竭)
  • ○四釋經名題(二)
    • 初標章(大方)
    • 後正釋(二)
      • 初科分(於中)
      • 後正釋(二)
        • 初釋總名(總名)
        • 後正釋義(二)
          • 初釋總題(四)
            • 初總顯得名(三)
              • 初總舉七義(今初)
              • 次別列四對(故人)
              • 後結攝無盡(故無)
            • 二對辨開合(二)
              • 初標開合(第二)
              • 後釋五對(一經)
            • 三具彰義類(二)
              • 初標舉(第三)
              • 後別釋(七)
                • 一大(一釋)
                • 二方(二釋)
                • 三廣(三釋)
                • 四佛(四釋)
                • 五華(五釋)
                • 六嚴(三)
                  • 初標名(六釋)
                  • 次釋義(即上)
                  • 後結歸(故以)
                • 七經(七釋)
            • 四展卷難思(二)
              • 初標牒(第四)
              • 後正釋(四)
                • 初展至無盡(五)
                  • 初展真界為理智(謂本)
                  • 二展理智為總題(次理)
                  • 三展總題至一卷(次展)
                  • 四展一卷至一部(若更)
                  • 五展一部至無盡(乃至)
                • 二卷歸真界(五)
                  • 初卷無盡至一部(收無)
                  • 二卷一部至一卷(復攝)
                  • 三卷一卷至總題(復攝)
                  • 四卷總題至理智(更攝)
                  • 五卷理智歸真界(融此)
                • 三展卷無礙(舒則)
                • 四結歸經題(若展)
          • 後釋品目(二)
            • 初正解品目(二)
              • 初略配開章(第二)
              • 後隨章牒釋(三)
                • 初釋所入(三)
                  • 初總標(第一)
                  • 次正釋(四)
                    • 初顯得不思議名(何名)
                    • 二指不思議體(三)
                      • 初直指(何法)
                      • 次解釋(二)
                        • 初解脫(三)
                          • 初總標(解脫)
                          • 次別釋(二)
                            • 初作用解脫(一作)
                            • 後離障解脫(二離)
                          • 後融結(由內)
                        • 二境界(三)
                          • 初總標(境界)
                          • 次別釋(二)
                            • 初分齊境(一分)
                            • 後所知境(二所)
                          • 後融結(由證)
                      • 後結成(即於)
                    • 三釋不思議由(何故)
                    • 四辨不思議意(何用)
                  • 後通結(知)
                • 次釋能入(三)
                  • 初總指行願(第二)
                  • 次喻明行願(行之)
                  • 後人法釋名(二)
                    • 初約人解(然人)
                    • 後約法釋(二)
                      • 初通釋普賢(若約)
                      • 後別釋十普(十)
                        • 初所求普(若別)
                        • 二所化普(二所)
                        • 三所斷普(三所)
                        • 四事行普(四事)
                        • 五理行普(五理)
                        • 六無礙行普(六無)
                        • 七融通行普(七融)
                        • 八所起大用普(八所)
                        • 九所行處普(九所)
                        • 十修行時普(十修)
                • 後釋入字(第三)
            • 後品攝經圓(二)
              • 初引例明備成一卷(然此)
              • 後釋不題次第所以(又於)
  • ○第五隨文解釋(二)
    • 初標牒章門(五隨)
    • 後正伸解釋(二)
      • 初會通前後開列科段(二)
        • 初總名大部(二)
          • 初正明所屬(此經)
          • 後明缺序分(序分)
        • 後別明此經(三)
          • 初總標今經(今經)
          • 次開為三分(初明)
          • 後顯三分義(三分)
      • 後正依經文次第解釋(三)
        • 初序分(二)
          • 初結前廣偈(初文)
          • 後結說不盡(二)
            • 初舉經(二結)
            • 後疏釋(二)
              • 初廣偈通因難說(以前)
              • 後今又設果寧窮(今明)
        • 次正宗分(二)
          • 初經前總釋大意(二)
            • 初舉普因順釋(二正)
            • 後以權乘反顯(若不)
          • 後科判正釋經文(二)
            • 初正陳所說(二)
              • 初長行(三)
                • 初正示普因(四)
                  • 初標示所應(二)
                    • 初指前佛德(文二)
                    • 後正示普因(二)
                      • 初總釋(二正)
                      • 後別明(希欲)
                  • 二徵列名數(三)
                    • 初總標開合(二徵)
                    • 次別釋廣略(若離)
                    • 後今文具十(今文)
                  • 三牒名解釋(二)
                    • 初善財總徵(三牒)
                    • 二普賢別釋(二)
                      • 初經前科例(二)
                        • 初標總開別(二別)
                        • 後例十各三(段各)
                      • 後依經正釋(十)
                        • 一禮敬諸佛(三)
                          • 初牒門名(二)
                            • 初釋相顯益(第一)
                            • 後顯禮差別(三)
                              • 初餘宗說七(勒那)
                              • 次今加十禮(今加)
                              • 後本經所用(文中)
                          • 次釋行相(三)
                            • 初所禮境(二釋)
                            • 次能禮因(二)
                              • 初普賢力(二)
                                • 初標因(二能)
                                • 後釋成(此即)
                              • 後信解力(二)
                                • 初標因(深心)
                                • 後釋成(此即)
                            • 後能禮相(二)
                              • 初總明徧常(三能)
                              • 後別顯周徧(二)
                                • 初身多(二別)
                                • 後徧禮(一一)
                          • 後結無盡(二)
                            • 初顯無盡(二)
                              • 初文前對辨(二)
                                • 初十地有十(三總)
                                • 後此經唯二(二)
                                  • 初標舉屬名(今此)
                                  • 後會違釋意(於眾)
                              • 後正釋經文(二)
                                • 初別明虛空(二)
                                  • 初反顯(文二)
                                  • 後順釋(二順)
                                • 後總例餘三(二總)
                            • 後彰無間(二彰)
                        • 二稱讚如來○
                        • 三廣修供養○
                        • 四懺除業障○
                        • 五隨喜功德○
                        • 六請轉法輪○
                        • 七請佛住世○
                        • 八常隨佛學○
                        • 九恒順眾生○
                        • 十普皆回向○
                  • 四結益令知○
                • 次顯經勝德○
                • 後結勸受持○
              • 二偈誦○
            • 後結說讚善○
        • 後流通分○
  • ○二稱讚如來(三)
    • 初牒門名(第二)
    • 次釋行相(三)
      • 初所讚境(二釋)
      • 次能讚因(二能)
      • 後能讚相(四)
        • 初標能讚相(三能)
        • 二正明讚歎(稱揚)
        • 三讚所經時(窮未)
        • 四明其周徧(盡於)
    • 後結無盡(三總)
  • ○三廣修供養(三)
    • 初標門名(第三)
    • 次釋行相(二)
      • 初正明供行(四)
        • 一所供之境(二釋)
        • 二能供之因(二能)
        • 三列所供具(二)
          • 初總指供具(三列)
          • 後別列種類(三)
            • 初種種雲(所謂)
            • 次種種香(天種)
            • 後種種燈(然種)
        • 四正明供養(四正)
      • 後校量顯勝(二)
        • 初校量(二)
          • 初舉所校量(二)
            • 初總指法勝(二校)
            • 後別明七種(二別)
          • 後正明校量(二)
            • 初對辨得失(二)
              • 初敘先譯差錯(二)
                • 初標先譯之意(二正)
                • 後正立理覈破(四)
                  • 初指餘文以明(二)
                    • 初諸教共說(然法)
                    • 二前章(文殊)
                  • 二正斥其失(但先)
                  • 二對淨名辨(何者)
                  • 四覈此無端(今先)
              • 後申詳審正(五)
                • 初按定本文(下偈)
                • 二引梵本證(三)
                  • 初標舉梵文(故梵)
                  • 次釋上梵文(此中)
                  • 後勝劣所以(以未)
                • 三重釋勝供(又法)
                • 四引經證成(二)
                  • 初引法華經(法華)
                  • 後引淨名經(淨名)
                • 五重以理釋(是財)
            • 二逐難釋經(言迦)
        • 後徵釋(二)
          • 初徵(二徵)
          • 後釋(二)
            • 初標舉所以(以諸)
            • 後結歸勝供(若諸)
    • 後結無盡(二)
      • 初標指經文(三總)
      • 二重成前義(若此)
  • ○四懺除業障(三)
    • 初呼機牒名(二)
      • 初名通華梵釋(第四)
      • 後名唯華言釋(二)
        • 初釋懺悔名(若別)
        • 後釋懺悔相(二)
          • 初能懺功德(除惡)
          • 二所懺體相(二)
            • 初因歸且業(是故)
            • 後實通諸障(實則)
    • 次正釋行相(二)
      • 初總辨懺相(三)
        • 初明作法事懺(二釋)
        • 二起行理事懺(三)
          • 初雙標理事(若犯)
          • 次廣釋理事(三)
            • 初方等唯釋事懺(事如)
            • 次淨名唯釋理懺(理如)
            • 後二經唯明二懺(二)
              • 初標經具二(普賢)
              • 後別釋二種(二)
                • 初普賢觀(二)
                  • 初事懺(觀經)
                  • 後理懺(觀心)
                • 後隨好品(二)
                  • 初事懺(隨好)
                  • 後理懺(觀諸)
          • 後雙結理事(事懺)
        • 三明逆順十心(三)
          • 初總標逆順(若具)
          • 二別明順逆(二)
            • 初所懺十順(二)
              • 初總標別列(謂先)
              • 後顯生皆具(從無)
            • 後能懺十逆(二)
              • 初總標別列(次起)
              • 二結滅對辨(若具)
          • 三對別品料簡(隨好)
      • 後正依經釋(二)
        • 初舉所懺(二)
          • 初正舉(三)
            • 初業因(文二)
            • 二業具(發身)
            • 三業體(三)
              • 初屬體標二三(作諸)
              • 二別釋二三種(二)
                • 初三取惡(一善)
                • 後三通取(二現)
              • 三釋業由惑起(三三)
          • 二顯多(二)
            • 初總屬別明(二顯)
            • 後歸所懺心(此即)
        • 後辨懺相(二)
          • 初正釋懺相(二)
            • 初能懺業具(三)
              • 初標屬經意(二辨)
              • 次三業所因(昔因)
              • 後義釋三業(謂)
            • 後懺所對境(二)
              • 初所對境(二)
                • 初徧法界處(二)
                  • 初徧布事法(二明)
                  • 後徧稱法性(二稱)
                • 後徧諸佛前(極微)
              • 二能懺心(二)
                • 初懺一切罪(二)
                  • 初釋誠心(誠心)
                  • 後釋懺悔(懺悔)
                • 後斷相續心(後不)
          • 後懺成功德(二)
            • 初法喻總明(恒住)
            • 後結歸大意(總此)
    • 後總結無盡(三總)
  • ○五隨喜功德(三)
    • 初呼機牒名(二)
      • 初所喜成善(二)
        • 初標所因(第五)
        • 二明所益(除嫉)
      • 次對辨次第(二)
        • 初餘教之意(然餘)
        • 後此經之意(今明)
    • 次正釋行相(二)
      • 初正釋經文(四)
        • 初喜如來善(二)
          • 初標所喜佛(二釋)
          • 後明所喜事(二)
            • 初別明功德(二)
              • 初從因至果(六)
                • 初所為事(從初)
                • 二所經時(經不)
                • 三捨難捨(一一)
                • 四圓諸度(圓滿)
                • 五證諸地(證入)
                • 六成菩提(成就)
              • 後遺形普濟(及般)
            • 後通結隨喜(所有)
        • 二喜諸趣善(二喜)
        • 三喜二乘善(三喜)
        • 四喜菩薩善(四喜)
      • 後校量勝德(三)
        • 初總攝辨次(謂隨)
        • 次引證校量(二)
          • 初引大品經(大品)
          • 後引法華經(法華)
        • 後彰自重顯(此隨)
    • 後總結無盡(三總)
  • ○六請轉法輪(三)
    • 初呼機牒名(二)
      • 初明所益(第六)
      • 後辨具闕(聲聞)
    • 二正釋行相(二)
      • 初舉所請境(二釋)
      • 後正明請法(二正)
    • 後總結無盡(三總)
  • ○七請佛住世(三)
    • 初呼機牒名(第七)
    • 次正釋行相(四)
      • 初標所請境(二)
        • 初標唯如來(二)
          • 初舉數標佛(二釋)
          • 後示勸請緣(將欲)
        • 二釋通餘人(二)
          • 初通舉三乘(及諸)
          • 後餘善知識(乃至)
      • 二正明勸請(我悉)
      • 三住所經時(經於)
      • 四伸勸請意(二)
        • 初釋前標意(標從)
        • 二明後釋意(釋從)
    • 後總結無盡(三總)
  • ○八常隨佛學(二)
    • 初疏先會通(二)
      • 初依後三門同(二)
        • 初牒門標釋(第八)
        • 後引證結成(故下)
      • 後依此三門異(二)
        • 初第八自利九十利他不同解(若別)
        • 後八九所回第十能回不同解(亦是)
    • 後正銷經文(三)
      • 初呼機牒名(二)
        • 初指同大經(文三)
        • 後屬歸二利(亦自)
      • 次正釋行相(二)
        • 初學本師(二)
          • 初明所學(二)
            • 初明因行(二)
              • 初所學本師(二釋)
              • 後所學法行(二)
                • 初發心精進(從初)
                • 後正明起行(二)
                  • 初正明法行(二)
                    • 初內財(二)
                      • 初總標(以不)
                      • 後別顯(二)
                        • 初正明法行(剝皮)
                        • 後結通所為(為重)
                    • 後外財(何況)
                  • 後別顯餘行(及餘)
            • 後明果用(二)
              • 初成道利生(二)
                • 初明成道(二辨)
                • 後明利生(三)
                  • 初能化身通(三)
                    • 初現通(示種)
                    • 次起化(起種)
                    • 後現身(現種)
                  • 次所依眾會(三)
                    • 初總標(處種)
                    • 次別顯(五)
                      • 初菩薩眾會(或處)
                      • 二二乘眾會(或處)
                      • 三諸王眾會(或處)
                      • 四族姓眾會(或處)
                      • 五天等眾會(乃至)
                    • 後總結(處於)
                  • 後圓音普被(以圓)
              • 後歸真益物(乃至)
          • 後辨能學(二辨)
        • 後例一切(二例)
      • 後總結無盡(三總)
  • ○九恒順眾生(三)
    • 初標牒門名(二)
      • 初釋意(第九)
      • 後屬行(即利)
    • 次正釋行相(二)
      • 初正明(二)
        • 初標所順生(二)
          • 初總標(二釋)
          • 後別顯(二)
            • 初顯四生(二)
              • 初總標四生(所謂)
              • 後依義別顯(二)
                • 初約差別(三)
                  • 初依止差別(或有)
                  • 次種類差別(種種)
                  • 後受用差別(種種)
                • 後攝所餘(乃至)
            • 後明餘五(有色)
        • 後正明隨順(三)
          • 初總標隨順(二正)
          • 次正明順相(二)
            • 初總舉順相(種種)
            • 後正明順行(二)
              • 初喻顯順心(如敬)
              • 後略顯順事(於諸)
          • 後結成隨順(菩薩)
      • 後徵釋(二)
        • 初令佛喜(二)
          • 初徵(二徵)
          • 二釋(二)
            • 初釋所順生(二)
              • 初依供養(二釋)
              • 後依承事(若於)
            • 後結令佛喜(若令)
        • 後增大悲(二)
          • 初徵(二)
            • 初釋徵文(二增)
            • 後解答意(二釋)
          • 二釋(三)
            • 初法說(三)
              • 初指同大經(文三)
              • 次引經證成(故出)
              • 後出理結釋(以了)
            • 次喻明(三)
              • 初別合(二喻)
              • 次總合(水滋)
              • 後結備(合文)
            • 後法令(四)
              • 初正合法(三法)
              • 二重徵釋(二重)
              • 三反結成(三反)
              • 四結示令知(四結)
    • 後總結無盡(三總)
  • ○十普皆回向(三)
    • 初牒名(三)
      • 初牒名(第十)
      • 次釋意(回謂)
      • 後顯益(除狹)
    • 次釋相(二)
      • 初所回善根(二釋)
      • 後正明回向(二)
        • 初疏釋大意(二)
          • 初配三回向(二正)
          • 後出三所以(三)
            • 初悲智離相(所以)
            • 次三五相資(二)
              • 初實際具三(又此)
              • 後例指餘二(餘二)
            • 後別開十類(二)
              • 初總標別列(更以)
              • 後依列解釋(二)
                • 初釋初門(二)
                  • 初牒屬(言三)
                  • 後配釋(謂向)
                • 後例餘九(餘九)
        • 後正釋經文(二)
          • 初離苦成善(二)
            • 初總攝回向(文二)
            • 後發起願心(二)
              • 初離苦得樂(願令)
              • 後止惡成善(四)
                • 初惡法不成(欲行)
                • 二善法成就(所修)
                • 三閉惡趣門(關閉)
                • 四開示正路(開示)
          • 後發心代苦(二)
            • 初解經文(二)
              • 初明代苦(二)
                • 初標苦因果(二發)
                • 後正明代受(我皆)
              • 後令獲益(二)
                • 初令脫苦(令彼)
                • 後獲勝益(究竟)
            • 後釋代苦(三)
              • 初總徵(苦由)
              • 次正釋(二)
                • 初總標(略有)
                • 二別釋(七)
                  • 初但起悲願(一起)
                  • 二同事為緣(二修)
                  • 三說法息苦(三留)
                  • 四損命自墮(四若)
                  • 五苦濟物(五由)
                  • 六願苦同真(六大)
                  • 七自他無異(七法)
              • (二)
                • 初正料簡(上七)
                • 後總釋妨(然約)
    • 後總結(三總)
  • ○四結益令知(二)
    • 初正結大願(四結)
    • 後舉益令知(二)
      • 初舉益(二)
        • 初造修(若諸)
        • 後成益(三)
          • 初成熟眾生(則能)
          • 次圓滿菩提(則能)
          • 後成就行願(則能)
      • 後令知(是故)
  • ○次顯經勝德(二)
    • 初校量聞經德(三)
      • 初舉能校量(四)
        • 初標能供人(二顯)
        • 二列所供具(以滿)
        • 三正明供施(二)
          • 初明施凡(布施)
          • 後明供聖(供養)
        • 四供所經時(經爾)
      • 次明所校量(若復)
      • 後正明校量(此前)
    • 後顯餘眾行德(二)
      • 初總明法行略說功德(二)
        • 初總明法行(二)
          • 初通明十種(二顯)
          • 後此經闕具(今但)
        • 後略說功德(二)
          • 初業障殄除(二)
            • 初滅無間業(速能)
            • 後除諸障惱(所有)
          • 後魔鬼潛護(二)
            • 初明遠離(一切)
            • 後明守護(或時)
      • 後偏舉一行廣顯眾德(二)
        • 初舉一行(二偏)
        • 後廣辨德(三)
          • 初通明五果(五)
            • 初增上果(四)
              • 初於世無礙(二廣)
              • 二聖所稱歎(諸佛)
              • 三人天禮敬(一切)
              • 四眾生供養(一切)
            • 二等流果(二)
              • 初讚歎行人(二等)
              • 後齊本聖果(不久)
            • 三異熟果(三異)
            • 四士用果(三)
              • 初壞惡趣(四士)
              • 次離惡友(悉能)
              • 後伏外道(悉能)
            • 五離繫果(二)
              • 初解脫煩惱(五離)
              • 後堪受物供(堪受)
          • 次別明淨土果(二)
            • 初顯法功德(三)
              • 初世果終失(二別)
              • 次此願不離(三)
                • 初願王不離(唯此)
                • 二引導其前(於一)
                • 三得生極樂(一剎)
              • 後引生淨土(二)
                • 初總釋經意(謂報)
                • 後引教證成(同無)
            • 後別明勝果(二)
              • 初利生正化(三)
                • 初得見聖眾(二別)
                • 次見聖功德(此諸)
                • 後得生蒙記(其人)
              • 後利生大用(二)
                • 初明得記(二利)
                • 後顯利生(三)
                  • 初利生時(經於)
                  • 次利生處(普於)
                  • 後正利生(以智)
          • 後究竟成佛果(二)
            • 初正釋經文(二)
              • 初降魔成道(三究)
              • 後轉法利生(轉妙)
            • 後疏文總解(二)
              • 初正解此文(亦離)
              • 後通釋前意(二)
                • 初配釋三報(然前)
                • 後舉益勸修(唯誦)
  • ○後結勸受持(三)
    • 初結前勝德(三結)
    • 二正明受持(二正)
    • 三重明勝德(四)
      • 初行願速成(三重)
      • 二獲福無量(所獲)
      • 三令生離苦(能於)
      • 四得生淨方(二)
        • 初標顯勸意(殷勤)
        • 次舉德勸持(然此)
  • ○後偈頌(二)
    • 初標舉(二偈)
    • 後正頌(三)
      • 初五十二偈頌正示普因(二)
        • 初五十一偈別頌十門(八)
          • 初有二偈頌禮敬諸佛(二正)
          • 二有二偈頌稱讚如來(二頌)
          • 三有三偈頌廣修供養(三頌)
          • 四有一偈頌懺除業障(四頌)
          • 五有一偈頌隨喜功德(五頌)
          • 六有一偈頌請轉法輪(六頌)
          • 七有一偈頌請佛住世(七頌)
          • 八有四十偈頌後三門(二)
            • 初疏先標舉會通(二)
              • 初標舉(八合)
              • 後會通(三)
                • 初標所以(以後)
                • 次別屬釋(八隨)
                • 後總結成(三)
                  • 初正結不離(故此)
                  • 次科判重顯(文二)
                  • 後因釋不次(今初)
            • 後隨經正伸解釋(二)
              • 初三十六頌合頌三門(三)
                • 初有一頌總標回向(二)
                  • 初三句所回善根(二)
                    • 初正屬大意(文三)
                    • 後釋略之妨(牒前)
                  • 後一句正明回向(二)
                    • 初正屬大意(回向)
                    • 後釋略之妨(略舉)
                • 次三十四偈別頌三門(二)
                  • 初標科釋妨(二別)
                  • 後正釋經文(三)
                    • 初二偈頌常隨佛學(文三)
                    • 次二偈頌恒順眾生(二)
                      • 初釋經違妨(二)
                        • 初順生順佛(二頌)
                        • 二為生舉佛(又佛)
                      • 二引證結成(故晉)
                    • 後三十偈頌普賢回向(二)
                      • (二)
                        • 初會前後廣略(二)
                          • 初正會行相(二)
                            • 初總標廣略(三頌)
                            • 二正明會意(二)
                              • 初此通孤頌(此下)
                              • 後前狹此通(回向)
                          • 二指同大經(今經)
                        • 二對地經次第(文有)
                      • 後經文(二)
                        • 初二十二偈別發大願(十)
                          • 初受持願(二)
                            • 初別屬引經(文二)
                            • 二依經配釋(二)
                              • 初釋前偈(三)
                                • 初初句(今文)
                                • 二次句(次句)
                                • 三二句(二)
                                  • 初正配(次二)
                                  • 後指〔繫〕破穿
                              • 二釋後偈(二)
                                • 初正釋行相(後偈)
                                • 二引經證成(故上)
                          • 二修行二利願(二)
                            • 初有七句能增長行(二)
                              • 初標釋總句(二修)
                              • 二標釋別句(三)
                                • 初行體(餘句)
                                • 次行業(第三)
                                • 後行相(二)
                                  • 初釋法頌(二)
                                    • 初出世行(後偈)
                                    • 二世間行(及魔)
                                  • 後釋喻頌(二)
                                    • 初正喻合(猶如)
                                    • 後因總結(上之)
                            • 後第二句所增長心(二)
                              • 初標指異名(第二)
                              • 後引大經證(故十)
                          • 三成熟眾生願(二)
                            • 初正釋頌(三成)
                            • 後指法源(即十)
                          • 四不離願(二)
                            • 初總標大意(四不)
                            • 二別解經文(二)
                              • 初釋總句(初句)
                              • 後釋別句(三)
                                • 初自分行同(餘句)
                                • 次一切行願同(一切)
                                • 後勝進同(後一)
                          • 五供養願(二)
                            • 初總釋(五供)
                            • 後別釋(二)
                              • 初明總句(第三)
                              • 後釋別句(二)
                                • 初總標(大有)
                                • 後配釋(一心)
                          • 六利益願(二)
                            • 初總釋(六利)
                            • 後別解(二)
                              • 初明前偈(二)
                                • 初標(前偈)
                                • 後釋(二)
                                  • 初不空因(謂暫)
                                  • 後不空果(得如)
                              • 二明後偈(二)
                                • 初利益時處(後偈)
                                • 二引經證辨(十地)
                          • 七轉法輪願(二)
                            • 初屬名釋義(七轉)
                            • 二正釋經文(三)
                              • 初偈轉法處(二)
                                • 初憑此文合前(文中)
                                • 後依餘本屬此(前)
                              • 次偈能轉音(次一)
                              • 後偈時體等(次二)
                          • 八淨土願(二)
                            • 初總釋(二)
                              • 初顯意(八淨)
                              • 後釋略(略無)
                            • 後別解(二)
                              • 初總標(而具)
                              • 二配釋(七)
                                • 初同體淨(二)
                                  • 初釋所用意(初偈)
                                  • 後却會經文(今文)
                                • 二自在淨(二)
                                  • 初標喻成(二有)
                                  • 後屬文意(是故)
                                • 三明因淨(二)
                                  • 初約因淨(二)
                                    • 初總配因淨(三有)
                                    • 後別釋二因(二)
                                      • 初辨生因(因有)
                                      • 後釋依因(二)
                                        • 初釋二依(二者)
                                        • 二歸佛境(此二)
                                  • 後約相淨(又境)
                                • 四明因淨(二)
                                  • 初標攝三(第八)
                                  • 二正釋此(二)
                                    • 初總配屬(謂四)
                                    • 後釋二果(二)
                                      • 初所生果(一所)
                                      • 後示現果(二示)
                                • 五受用淨(二)
                                  • 初釋義(五解)
                                  • 後引證(故十)
                                • 六住處淨(六梵)
                                • 七明相淨(七者)
                          • 九承事願○
                          • 十成正覺願○
                        • 後有八偈總結大願○
                • 後結歸回向○
              • 後四偈頌願生淨土○
        • 後一偈總頌十門○
      • 次七偈頌顯經勝德○
      • 後三偈頌結勸受持○
  • ○九承事願(二)
    • 初總釋義(九承)
    • 後別配釋(二)
      • 初標總別句(第八)
      • 後唯釋別句(四)
        • 初承事處(二)
          • 初標(初之)
          • 後釋(二)
            • 初明所知見(三)
              • 初真實相(初二)
              • 次一切相(就中)
              • 後無量相(第三)
            • 二明能知見(三)
              • 初引地經釋能見(其第)
              • 次依梵本釋深入(三)
                • 初標指梵文(梵本)
                • 次別明深入(深入)
                • 後明深入意(入彼)
              • 後依意進退經文(若去)
        • 二所事佛(第五)
        • 三承事時(六七)
        • 四地經具闕(地經)
  • ○十成正覺願(二)
    • 初總釋義(十成)
    • 後別配釋(二)
      • 初標舉科分(文有)
      • 二依次解釋(二)
        • 初明業用(二)
          • 初標指(前九)
          • 二正釋(七)
            • 初明自在業(初一)
            • 二示正覺業(二)
              • 初標(二一)
              • 後釋(二)
                • 初依地經偏釋普門(不離)
                • 二依梵本回文通釋(合云)
            • 三說實諦業(二)
              • 初總標名義(三次)
              • 後隨文解釋(二)
                • 初說德(二)
                  • 初正明(文中)
                  • 二引證(故梵)
                • 後說益(後句)
            • 四證教化業(三)
              • 初顯名義(四以)
              • 二釋經文(謂以)
              • 三梵本證(梵本)
            • 五種種說法業(五一)
            • 六不斷佛種業(六一)
            • 七法輪復住業(七一)
        • 二結因成果(二)
          • 初標(後三)
          • 後釋(二)
            • 初正釋(由內)
            • 後重釋(亦可)
  • ○後有八偈總結大願(二)
    • 初有三偈總結十願(二)
      • 初結前總指(二總)
      • 後依文結配(二)
        • 初結前九願(謂一)
        • 二結正覺願(後之)
    • 二有五偈總歸二聖(二)
      • 初明所以(二)
        • 初歸二聖(歸二)
        • 後攝所餘(二)
          • 初標(二結)
          • 後釋(二)
            • 初正釋(言攝)
            • 後指同(即同)
      • 後正釋文(二)
        • 初二偈偏同普賢(二)
          • 初經文(三)
            • 初舉所同(文二)
            • 次明能同(二)
              • 初總同(我今)
              • 後別顯(三)
                • 初智行同(願諸)
                • 次三業同(願身)
                • 後行土同(諸行)
            • 後總結同(如是)
          • (三)
            • 初釋同所以(偏同)
            • 二別釋長子(二)
              • 初依義解(二)
                • 初牒經釋(言長)
                • 後引例成(出現)
              • 二表法解(三)
                • 初釋長子(若表)
                • 二引偈成(如有)
                • 三躡前結(既無)
            • 三義攝所餘(但云)
        • 後三偈雙同二聖(二)
          • 初解經(三)
            • 初二偈彰勤修(二)
              • 初一偈明勤修(二雙)
              • 後一偈明所修(二)
                • 初標所修(我所)
                • 後明所獲(獲得)
            • 二半偈所齊智行(文殊)
            • 三半偈回向願同(我今)
          • (二)
            • 初顯意(二)
              • 初約解行(文殊)
              • 二約現智(又表)
            • 二結歸(行願)
  • ○後結歸回向(三結)
  • ○後有四偈頌願生淨土(二)
    • 初解經(四)
      • 初一偈願生淨土(二)
        • 初半偈臨終除障(二頌)
        • 後半偈見佛生彼(面見)
      • 二一偈願成利樂(二)
        • 初三句到彼願成(我既)
        • 後一句正明利樂(利樂)
      • 三一偈得生蒙記(二)
        • 初半偈生勝會(彼佛)
        • 後半偈蒙記別(親覩)
      • 四一偈分身普益(蒙彼)
    • 二疏釋(四)
      • 初會通長行(二)
        • 初標文同(全同)
        • 後明意別(此令)
      • 二會興善本(三)
        • 初標同長行(然準)
        • 二重科彼意(則此)
        • 三回文釋成(即應)
      • 三會歸今經(今且)
      • 四會轉生意(不生)
  • ○後一偈總頌十門(二總)
  • ○次七偈頌顯經勝德(二)
    • 初二偈頌校量聞經益(二頌)
    • 後五偈通頌顯眾行益(二)
      • 初四偈通頌五果(二通)
      • 後一偈頌究竟果(二頌)
  • ○後三偈頌結勸受持(三)
    • 初二句結前諸行(三頌)
    • 次六句重顯勝益(二重)
    • 後一偈結成回向(三結)
  • ○後結說讚善(二)
    • 初結前所說(二結)
    • 二歡喜讚善(三)
      • 初善財踴躍(善財)
      • 二菩薩歡喜(一切)
      • 三如來讚善(如來)
  • ○後流通分(二)
    • 初指所說法(二)
      • 初標舉分二(三流)
      • 二顯意釋成(二)
        • 初正顯(二)
          • 初約當會(一此)
          • 二通九會(二徧)
        • 後結成(向見)
    • 後時眾受持(二)
      • 初列能持眾(三)
        • 初菩薩眾(二時)
        • 二聲聞眾(二聲)
        • 三雜類眾(三雜)
      • 二總顯受持(二總)
  • ○第四慶讚回向(二)
    • 初偈慶遇申讚(二)
      • 初三句所證難思(二)
        • 初二句標佛悲願(四偈)
        • 後一句顯證難思(證此)
      • 二一句慶聞讚演(何幸)
    • 後偈舉益回向(二)
      • 初四字所回善根(願此)
      • 二皆上下正申回向(二)
        • 初回向有情(二)
          • 初四恩(皆上)
          • 二一切(及含)
        • 後回向二處(同證)

華嚴行願品疏鈔科文(終)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05 冊 No. 0228 華嚴經行願品疏科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