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49n2035_009 佛祖統紀 第9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49 冊 » No.2035 » 第 9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佛祖統紀卷第九

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0194b20] 南岳旁出世家

  • (二世)南岳僧照禪師
  • 南岳大善禪師
  • 枝江慧成禪師
  • 藍谷慧超禪師
  • 巴丘慧耀禪
  • 雲峯慧涌禪師
  • 江陵慧威禪師
  • 山智瓘禪師
  • 仙城慧命禪師
  • 新羅玄光禪師
  • 枝江慧璀禪師(此下二人見南岳紀)
  • 南岳靈辯禪師
  • 南岳淨人方合
  • 郢州刺史劉懷寶(此下三人南岳紀)
  • 光州五百家巴子立
  • 南岳府君影堂二十八人(見光師傳)
  • 業高四百(此下見善師傳)
  • 重三千
  • (三世)慧旻禪師(此下四人嗣光師)
  • 升堂受莂一人
  • 火光三昧一人
  • 水光三昧一人
  • 衡陽令陳正業(見善師傳)

[0194c04] 智者旁出世家

  • (二世)天竺真觀禪師
  • 瓦官法喜禪師
  • 國清智越禪師
  • 瓦官法慎禪師
  • 國清普明禪
  • 國清智璪禪師
  • 佛隴智晞禪師
  • 清法彥禪師
  • 廬山智鍇禪師
  • 廬山大智禪師
  • 玉泉道悅禪師
  • 天台等觀禪
  • 華頂般若禪師
  • 會稽禮宗禪師
  • 棲霞法嚮禪師
  • 玉泉行簡禪師
  • 國清慧威禪師
  • 法俊禪師
  • 興皇慧獎禪師
  • 南岳慧稠禪師
  • 當陽德抱禪師
  • 蔣山大忍禪師
  • 佛隴慧辯禪師
  • 玉泉道勢禪師
  • 天台慧瑫禪師
  • 天台惠普禪師
  • 玉泉法盛禪師
  • 玉泉法論禪師(下三人同紀)
  • 會稽智果禪師
  • 終南法琳禪師
  • 國清智寂禪師
  • 白馬敬韶禪師
  • 定林法歲禪師(此下十一人天台紀)
  • 禪眾智令禪師
  • 奉誠法安禪師
  • 玉泉法偃禪師
  • 國清道修禪師
  • 岳陽曇捷禪師
  • 玉泉義邃禪師
  • 國清師諫禪師
  • 國清如朗禪師
  • 佛隴慧綽禪師
  • 天鄉法延禪師
  • 慧日僧珍禪師
  • 玉泉法才禪師
  • (此下四人見百錄)
  • 玉泉法璨禪師
  • 玉泉道慧禪師
  • 十住道臻禪師
  • 陳少帝(天台紀)
  • 陳皇太子
  • 陳永陽王
  • 隋煬帝(天台紀)
  • 玉泉關王(天台紀)
  • 中兵參軍陳鍼
  • 太中大夫蔣添玫
  • 開府儀同沈君理
  • 尚書左僕射徐陵
  • 光祿大夫王
  • 開府儀同柳顧言
  • 五兵尚書毛喜
  • 儒士梁方茂
  • 開府儀同吳明徹(此下二人天台紀)
  • 岳州刺史王宣武
  • 侍中孔煥(此下二人沈博)
  • 僕射周弘正
  • 得門千數(梁氏禪林寺碑)

[0195a04] 諸祖前列所以明正統也。至若旁出法嗣。自南岳照禪師之下。皆足以光昭法運力扶宗門。誘掖來機扞禦外務(扞音汗抵也。禦音語止也。務侮同)摭言行之要。考師弟之緣。撰歷代諸祖旁出世家。南岳旁出世家(二世)

[0195a09] 禪師僧照。聞南岳妙善心觀特往參謁。凡所指授無不領解。後以南岳命行法華三昧。用銷宿障妙行將圓。覩普賢大士乘白象王放光證明。又感觀音為其說法。於是頓悟玄旨辯才無礙。師於眾中苦行禪定皆為第一。嘗用眾一撮鹽作齋飲。以所用無幾不以為慮。後行方等忽見相起。計三年增長至數十斛。急賣衣買鹽償眾。其相方滅。南岳入寂。師領眾行道不異於昔。

[0195a19] 禪師大善。幼棲林野常誦法華。後參南岳得開觀慧。躬行法華三昧所入最深。常於山中講釋論時眾推服。大都督吳明徹問南岳曰。法華禪門真德幾何。岳曰。信重三千業高四百。僧照得定最深。智顗說法無礙。兼之者大善也。後於禪堂趺坐而逝。七日之內。天常雨華異香凝結。衡陽令陳正業。聞師道德之盛。每往禮敬。蒙示法要內心歡喜。後見內史鄭僧杲。數稱師德。嘗同獵圍鹿一群。謂正業曰。君常稱善禪師有慈悲三昧力。今日其如此鹿何。正業即率左右同聲念南無大善禪師。應時群鹿騰空而出。僧杲為之駭服(涅槃五百力士。舉石不能佛擲置虛空。令力士貢高心息。爾時實不舉石。當知慈善根力令見此事)

[0195b04] 禪師慧成。段氏。澧陽人。初受業於十住寺。誦法華淨名勝天王經二十餘卷。日為常課。既受具遊建業學成實論。一聽十年文理略盡。將歸本邑。聞南岳闡化之盛即往依之。岳以師依文生解激之曰。汝一生學問。與吾炙手猶不得熱。虛喪功夫豈不惜哉。師承法訓憤。取章疏盡焚之。開眼坐禪夜以達旦。如此五年。岳令入方等觀音法華般舟三昧。歷試諸行以銷宿障。行之三年得解眾生語言三昧。彼閉目坐禪者。觀道雖明開眼或失。岳歎之曰。智顗先發三昧後證總持。慧成今又及之。二子行解亦且齊矣。續於荊州枝江(邑名)創造藍寺。殿缺巨梁。忽六月江漲。夢有木可中梁用。往江視之果然。信士段弘為精舍主。忽氣絕召師至舍。弘乃省曰。初被執至王所。見師上殿曰。我與此人共立功業未辦。願宥之。王起禮足許之。陳後主聞師名召之。毅然不往。常又令江總往迎。且戒之曰。師若不允不勞返也。使人雨淚強邀上船。師奮身入水立江中。使更請曰。若不蒙往總等粉身無地矣。師閔其意。從至闕下。帝躬身請戒法。賜所居曰禪慧寺。有常律師過。師同寢夜。擲蝨於地。明將告別。師曰。夜來一檀越被凍可閔。常大慚。永以為戒。一日語門人急甃殿階。吾當講涅槃。及事成建講。適智者自玉泉來。共談玄理。良久入定示滅。

[0195c03] 禪師慧超。丹陽沈氏。幼入道誦法華。聞光州思禪師妙明三觀。與天台仙城命禪師同往請業。思師對眾稱之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後入嵩高餌藥坐禪。隋太子勇。召集名德總會京師。以師行業不群。獨留供養。有淨業法師隱居藍谷。欽師高道躬事邀迎。共止八年倍隆三慧。大業初。屢詔入宮說法。師所居常有數虎以任役使。平時誦經。五十餘年。幾一萬部。京邑名匠慧因保恭等咸就棲止以事請益。後因臥疾。示門人曰。生不忻死不戚吾之常也。第一義空清淨正觀吾之凭杖也。乃面西正坐入定。遺旨露骸松下以施禽獸。弟子如教。停月餘顏色不變。夜有霞光自身而發。時秦王世民聞之(唐太宗)遣人就視深歎希有。眾乃造塔奉藏全身。

[0195c19] 禪師慧耀。姓岐。襄陽人。初從南岳居數年。盡得心觀之妙。岳印之曰。子於實相理觀所造既深。宜隨方行化以酬本志。及南岳入滅。師至巴丘歎曰。此地禪法罕聞宜可開示。有道懿禪師。邀居道因寺。專尚禪寂不交人事。十有四年未嘗出門。一日謂人曰。吾不欲惱眾。欲往內華寺閒居。眾留不從。閱三年示疾。見南岳與仙城來迎。謂言。可同遊淨土。即趺坐入寂。葬全身於內華。

[0195c29] 禪師慧涌。受法華三昧行法於南岳。行之既久遂獲證入。乃隱迹雲峯不與世接。六十餘年一志禪定。當出定之頃心無他務。唯誦法華。既而又證火光三昧。不知所終。

[0196a05] 禪師慧威。江陵人。依南岳行法華三昧。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聞人畜禽鳥聲必知其意。後又發證神通。飛空履水如步平地。

[0196a09] 禪師智瓘。早親南岳修法華三昧證入甚深。隱居鍾山未嘗越閫。煬帝屢詔勉為一赴。帝請問法要。禮為國師。

[0196a12] 禪師慧命天台仙城人。來參南岳。聞說三觀深悟玄旨。得無礙辯說法如瀉。將終誡門人精進淨行。眾忽見阿彌陀佛與大士來迎。即隨佛向西升空而去。

[0196a16] 禪師玄光。海東新羅人。遠越滄溟求法中夏。首造南岳授法華安樂行門。稟受勤行。俄證法華三昧。南岳謂之曰。汝還鄉國當以善權而行化度。若負螟蛉以成蜾蠃者(詩。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楊子。螟蛉之子。壹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螟蛉桑上青虫。蜾蠃細腰蜂)師即禮辭南岳返錫江南。值本國海舶遂獲附載。方及大洋。忽覩采雲亂目雅樂盈空絳節霓旌傳呼而至。空中聲云。天帝召海東玄光禪師。師拱手遜避。即見青衣恭敬前。少選入大宮闕。見羽衛陳列。鱗介繁錯間以鬼神。咸仰敬曰。天帝降我龍宮請法師。說已證法門。吾曹受益不少矣。既升殿請陟高臺。天帝扣問。師為開演經七日而畢。帝躬送別。向所乘舟泛泛不進。師復登舟。舟人謂始半日耳(天親。上生兜率一遶彌勒座下。報無著已六月矣。此言天境時分常長。今光師龍宮七日說法。回至海船始半日耳。此蓋龍宮晝夜常短之驗。或欲以比地涌品六十小劫謂如食頃者。據疏記。六十非虛佛威所加。忘其為久。則知今龍宮既非佛國。又非佛加。應以龍宮自謂七日。船人自謂半日。各執情謂以之為實。如荊溪謂六十食頃。但是情謂非實短也)師既歸國。於熊州翁山結茅為居集眾說法。久之遂成寶坊。受道之眾咸蒙開悟。升堂受莂者一人(文句。受記亦云受莂。受是得義。莂是別了)入火光三昧者一人。入水光三昧者二人。南岳影堂如圖二十八人。師居一焉。

[0196b10] 淨人方合。常止南岳般若臺。為眾僧執役。密修禪觀既獲證悟。復得神通。每伸臂長一丈餘。

新羅光禪師法嗣(三世)

[0196b14] 禪師慧旻。河東人。九歲出家。誦妙經朞月便過。年十五。請法於光禪師。英偉秀發宿士稱之。復十五年。還嘉禾海鹽主光興寺。講演法華。眾聞空中諸天彈指。異香滿堂。後止通玄寺。結徒行道。十七年間足不踰閫。隋末天下崩離。吳中飢饉四眾逃難。唯師守死禪誦。唐室之初。遷居南(在建康)有兩兔一彪。相親同止。一日眾聞異香天樂。競以問師。師曰。吾後日當往也。寄世若浮雲。須蚤求度。及期果順化而逝。

智者大禪師旁出世家(二世)

[0196b25] 禪師真觀。字聖達。錢唐范氏。其母誦藥王觀音品以求嗣。遂生師。舌羅紫文手有異相。幼聰寤博通經史。遇善相者謂之曰。年少當成大器何滯塵網。師始欲出家。二親未見許。夢天神告曰。汝子法中英傑。何得籠檻。於此父母自是從其志。初讀成實十誦。始開一卷。神夢語曰。汝是大乘法器勿守小道。陳永陽王伯智夙事師。遣使送師謁智者。致書為贄。智者以齒相若。待之以兄弟。高談寂照金石相宣。時人為之語曰。錢唐有真觀。當天下一半。大忍禪師見而歎曰。龍樹之道方興東矣。時朝廷征周失律(陳宣帝大建十年。命吳明徹。北伐周。兵敗為周人所執)議括僧無名者令休道。師致書左僕射徐陵。事遂寢。隋文帝朝。三勅勞問。秦孝王總管維楊。兩加延請。並辭疾不赴。與道安禪師頭陀於靈隱山中。開皇十四年郡大旱。刺史劉景安請講海龍王經。序王義方竟驟雨霈然。十五年。始立精舍。號南天竺。常講法華用為要業。受持讀誦躬自書寫。五種法師於茲為備。每盥洗遺渧地為不濡。有一老人日至聽經。師延問之。對曰。弟子即此山龍王也。師曰。久旱何不降雨。老人曰。山民無知鑿斷山脈。諸龍不安使之若爾。師能為諸龍授戒。勸其向道則雨可即致。師許之。即作法召諸龍與授菩薩戒。即時降雨。是夜有峨冠朱服頂禮作謝。師因問曰。近年多旱何耶。龍曰。人無正信多行惡行。以故惡天。將地肥流入深土。雖結五穀食無肥膚旱涸不常固有由也。大業七年夏四月。郡司馬李子。深請出眾善寺講涅槃經。出山之日手標葬處。講至現病品。夢三人作禮告曰。淨居天遣迎禪師。六月六日。始臥病。夢與天台同輦翼佛還山。覺已歎曰。昔六十二當終。講法華力得延一紀。今七十四。復致斯應。生期必矣。乃集眾訓曰。欲出生死欲具佛法。宜須持戒修定慧學弘通正法勿令虛度。至七月一日。眾聞空中技樂之聲。即趺坐示滅。道俗獻供日致千輩。至二十六日。容色儼然眉毫增長。乃自眾善。遷窆於所標之地。四部大眾者。亘一由旬。香蓋成陰幢幡蔽野。道德之感有若此云(師即天竺靈山始祖。章安嘗撰別傳。其本不存。慈雲之世重修其塔。作六詩以為識。其序略曰。今土門自開一無遺物。不知全身隨多寶以證經乎。像佛隴以化往乎)

[0197a12] 禪師法喜。力學無倦。參知識十七人得大開悟。年登六十。始於大蘇山值遇智者。一聞法音頓獲深證。於是盡舍舊徒專禪慧。陳光大元年。與同學二十七人從智者至金陵遊化。尚書毛喜嘲之曰。尊師猶少。弟子何老(時智者年三十)師答曰。所事者德。豈論其年。又問何以為德。答曰。善巧說法即後代富樓那。破魔得道即今日優波毱。喜善其對。常稱之朝列師行方等三昧。有雉來索命。神王訶之曰。禪師當往淨土即生得道。豈償汝命耶。後於瓦官趺坐入定。不起於座而終。

[0197a24] 禪師智越。南陽鄭氏。父與求昏。師極辭以拒即出家。遊方至金陵遇智者。北面受業。五門六妙莫不深達。誦法華經至滿萬部。智者晚歸台嶺付以四眾。二十年間循循善誘。德量寬曠學者歸心。所居之處瓶水自滿。自晉王造寺及登帝位。山中每遣僧使。奉啟致賀。必以師名居首。上虛己加敬。若智者在日無異。每獲嚫施用為功德。未嘗有所畜也。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告眾為別右脇而逝。風悽雲慘地動山頹。天雨異花一境冥晦。

[0197b06] 禪師法慎。初居金陵大莊嚴寺。從智者稟受三觀豁然深證。因定發持一聞能記。陳大建三年。智者於瓦官說次第禪門。師於聽次。私記為三十卷。尚未修治不幸入滅。其後章安治定為十卷即禪波羅蜜漸次止觀也。

[0197b12] 禪師普明。會稽朱氏。少有異志。嘗聚沙為塔刈蒿為殿。有僧乞食見之曰。郎子有善根可向天台出家。彼有初依菩薩現身說法。陳大建十四年。來天台值智者講次。座眾初散禮足歸依。智者笑曰。宿世願力今復相遇。於是服勤左右專習禪法。行方等般若諸三昧誦通法華。後隨智者止廬山。於陶侃瑞像閣。行請觀音三昧。隆冬身不衣絮。正行道間。見一異僧。謂之曰。汝名法京未為嘉稱。可改為普明。此言明者。謂能照了三世也。智者聞之曰。既是冥示宜從新名。智者住玉泉。令造大鍾充佛隴。用勸江陵道俗競為經營。偶盲人來視。師知相不吉。模開果缺。乃倍工再冶。誡不具者莫至。其聲遠聞七十里。暨居國清以取水為艱。指其石曰。此石出水不亦快乎。泉即涌出日給千眾。嘗鑄丈六盧舍那像。感異人施金為助。國清講堂狹小師欲廣之。章安勸勿改。俄而栝州都督周孝節(溫州在陳隋為栝州)施杉柱泛海而至。章安在赤城。忽見師身十餘丈。高出林表。翼從數十人。語章安勿苦諫吾所作當有成。章安感其神異望林合掌致敬曰。當依仁者區畫。創堂之日。感山神隱形而至。若雷震。摧樹傾枝。闊一步許。自佛隴下至於寺。日暮還返。聲如初至。比房聞師與之共語。多勸神為善。建堂既畢。忽蓋破衣與眾言別。奄然坐逝。信宿屈左三指。師不畜私財。以所得施。造金銅像十軀。閱大藏二過。每作利益事。一運其心金帛自至。

[0197c13] 禪師智璪。臨海張氏。父懷仕陳為中兵參軍。年十七。二親俱亡。服滿染病久醫無效。乃力疾出庭向月而臥。至心念月光菩薩。繫念旬日。夜中夢人以口就身噓吸。如此三夕疾遂瘳。因投安靜寺出家。聞智者為世良導。即往請業行法華三昧。至二七日初夜懺畢。就床欲坐。見九頭龍從地而起上升虛空。智者釋曰。此表九道眾生聞法華經。將破無明地入法性空耳。嘗往寶林寺行懺。初夜有人來撼戶扇。師問何人。答曰。我看燈耳。有成禪師聞之曰。此堂有惡鬼。今此聲者鬼也。即啟永陽王。遣十人執仗為護。師謝遣之曰。命由業耳。是夜鬼入堂槌壁擊柱周遍東西。師行道禪誦坦然無懼。三七日內事常如此。行法將訖。見一青衣童。稱讚善哉言已不見。又因往會稽。路由剡縣乞食。主人誤進毒蕈。食訖前邁。主人啖者。皆吐利委頓。隣人追師十里語之。師笑曰。貧道幸無他。大業元年。煬帝巡幸楊州。師自國清御使命至行在所。引見內殿賜坐慰勞。遣通事舍人盧正方送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度一百人。師前後八入參覲。主上每加異禮。唐貞觀十二年。無疾正坐入滅。壽八十三。

[0198a08] 禪師智晞。陳氏。頴川人。先世遊宦寓家於越。年二十。往投智者剃度。稟受禪訣旦夕研心不見倦色。智者入滅。受命居佛隴。時眾行三昧者頗盛。殿堂展闢制度嚴整。唯香臺未架。當香鑪峯多檉柏木師欲伐用。眾疑神所據。夜夢神送疏舍木。遂遣伐之。寺眾法雲。欲往峯頂禪坐。師止之曰。汝道力微弱。山神剛猛不宜往。雲不從。甫留一夕。神現形軀令還。初智者勸沿江居民舍[竺-二+(一/(尸@邑))]梁為放生池。歷年未久復行漁捕。師與章安。禮智者塔焚香呪願。有漁人見僧立[竺-二+(一/(尸@邑))]上。意謂墮水者乘舟往救。忽不見。居人覩驗遂停採捕。時群獸悲鳴眾鳥翔集。屢日不止。東山銅鍾忽響震山谷。師曰。此召吾也。乃香湯沐浴趺坐執如意。說法良久寂然無聲。眾方號泣。復啟目戒之曰。有生必滅寧足為悲。或問生處。曰據吾夢驗當在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涅槃經。以兜率天常愛青色。用青色三昧以破此天之有)見吾先師侍左右者皆坐寶座。唯一座空吾詢所以。答云。却後六年。頂法師當升此座說法。師常往阿育王寶塔。禮八萬四千拜。感紫文印手方整明瑩。臨終告弟子曰。眾聖印我。吾今往生內院矣。忽聞弦管之聲。即趺坐而化。時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也。

[0198b04] 禪師法彥。清河張氏。陳大建七年。侍智者於天台。授禪那之旨。寂坐林間不居房舍。常入定七日方起。智者證之曰。如汝所說是背捨觀中第二觀相。山神數嬈試之。恬不為動專修禪法。三十餘年常坐不臥。隋大業七年二月晦。於國清趺坐而化。

[0198b10] 禪師智鍇(音楷)豫章夏候氏。博通三論著名當世。及見智者。稟受禪法深有開悟。晚入廬山造大林精舍。專志修禪莫測其證。二十餘年影不入俗。隋文帝召入京。辭疾不赴。豫章郡守請講法華。力拒之曰。吾當終於山舍。既而道俗懇請不已。勉為之行講經未竟。果終於州治之寺。人始悟其先知。時炎暑正盛端坐如生。異香滿城數日方歇。眾奉禪龕還葬廬阜。

[0198b19] 禪師大志。會稽顧氏。依智者出家。以其志趣高放。為立此名。每誦法華音聲清轉聽者忘疲。既獲聞禪要。乃於廬山甘露峯行杜多行。投身猛虎虎輒避去。山粒或絕終日忘餐。或得餅果繼命而已。如是七載。禪誦不休。晚住福林。會大業中屏除佛教。師素服哭於佛像前者三日。誓舍身申明正道。遂往東都上表曰。願陛下興隆三寶。貧道當然臂報國。上許之。遂集七眾設大齋。絕糧三日。升大棚。布裹其臂。灌蠟作炬。度火然之。光耀巖坰。見者莫不心痛。師面色不變。讚佛誦經為眾說法。聲未嘗絕燒畢下棚。入定七日跏趺而終。撰願文七十紙。廬山諸寺。除夜眾集。讀誦此文。為之酸結。

[0198c05] 禪師道悅。昭丘張氏。十二投玉泉依智者出家。誦大品般若及妙經。日為常課。時造寺之初未有鍾磬。師於泉源得怪石縣之。每誦經卷通輒扣下。聲韻清徹聞者肅然。幽冥之徒屢獲祥感。偶患水脹腹急如鼓。唯念般若求勝應。一夕腹水迸流洪腫消退。隋末兇賊朱粲率徒入山。師端坐不動曰。吾沙門也。浮幻形骸任加白刃。賊異之不敢犯。師身衣麻。終日止一食。常分其半以資飛走。或翔集房上。或招來掌中。慈善所熏忘懷無畏。衣雖弊壞絕無蚤蝨。常於隣居乞蝨養之。勸其莫殺。居山五十年。操行若一。臨終預與人別。即端坐合掌而逝。後有人見僧跪足擎鉢於清溪之上。自稱為般若師。蓋師常誦是經。人以是為稱也。

[0198c21] 禪師等觀。富陽孫氏。受心觀於智者。居天台常誦法華。貞觀九年冬。餘杭法忍寺請師講演。明年正旦有王服者。至稱皐亭廟神。來謁師曰。禪師昨過廟廷。適弟子巡遊不及奉迎。今故遠來專求戒法。師即索鑪然香為授菩薩大戒。禮謝而退。明日夜半沐浴更衣。面西趺坐。稱三聖尊號及智者號。各百餘聲。復為惠法師說三觀法門。且云。此吾親承大師口說。言畢而終。

[0199a01] 禪師般若。高麗人。開皇十六年。來詣佛隴求禪法。未久有所證悟。智者謂之曰。汝於此有緣。須閒居靜處或辨妙行。華頂峯去此六七里。是吾昔日頭陀之所。住彼進道必有深益。師即遵奉明誨。宴坐十六年未嘗下山。忽一日。往佛隴上寺。有三人侍行。須臾不見。次至國清下寺。告別同志。居數日無疾而化。龕出寺門開眼示別。至山閉目如故。

[0199a10] 禪師禮宗。宋氏。會稽人。初參長壽通達禪觀。壽曰。良玉徑尺。千仞之土。不能掩其光。後往見智者。學三觀法門大有契悟。嘗注涅槃經疏為時所重。景龍三年(唐中宗)御史憑忠忽暴亡。有二童子領師庭對。判官案覆罪籍。見亡舅張思義曰。汝不合後宮中。亂越致此冥追可發願造涅槃疏并鑄鍾。庶消往過。疏是禮宗禪師所述者。此師親見智者傳授。每有天神守護。忠依舅誡遂獲放回。尋疏未獲再被冥譴。忠乞三日尋寫復俾其返。誠意搜求果得其本。遂急為經理後以壽終。

[0199a22] 禪師法響。楊州人。年十六。辭親入道從智者學。誦通法華。乃於棲霞寺側立法華堂。行三昧既獲證悟。默而不言。山中猛虎日害數人。眾設大齋以為禳禬。忽見一虎入眾中攫一人去。師高聲呼云。今日專為汝設齋可放此人。虎即置人而退。頃之群虎數十大集齋所舉眾驚避。師至虎前以杖扣群虎頸為其說法。自此之後遠遁無迹。

[0199b02] 禪師行簡。親承智者剃度。稟受禪法常坐不臥。智者在玉泉。令往澧州教化。耕牛回至中路。忽逢群盜。斬師之首奪牛而去。師之屍形即從地起。以手捧頭安項上。健步如飛來追賊黨。賊皆驚異遂還其牛。誓終身為奴以求謝過。今莊中佃奴。有姓向者。是其後。

[0199b09] 禪師慧威。依智者學心觀頓獲開悟。後受遺託造國清寺。凡所建立效力為多。密行殊常人不能測。

[0199b12] 禪師法俊。初於金陵見智者。行法華三昧即獲悟入。後弘法於碧澗。學者歸仰。入滅之日。仙樂盈空天香亘野。大眾望其隱隱西去。

[0199b16] 禪師慧獎。初居興皇寺。謁智者。學深禪定每誦法華。人聞天香滿室。非世所有。

[0199b18] 禪師慧稠。參智者學三觀。後居南岳。背誦法華華嚴。日為常課。外人嘗見天神翼衛左右。

[0199b21] 禪師德抱。當陽人。從智者學禪法久而獲悟。誦法華多瑞應。數十里咸聞異香。煬帝敬異。賜號大覺禪師。禪師大忍。擅得梁代。養道蔣山。時與智者義集山中。頓悟禪慧乃歎服曰。此非文字所出。乃是觀機縱辯般若。非鈍非利。利鈍由機。豐富適時是其利相。池深華大鈍可意得(智論。見兩猛知龍粗。覩池深知花大)餘輝有幸可不自慶。

[0199b29] 禪師慧辯。稟姿聰寤。聞智者開演觀道。默記無遺。如水傳瓶一滴不漏。後於佛隴會別大眾。架木成樓舉火焚軀用報佛德。煙籠林表舍利交凝。

[0199c04] 禪師道勢。幼負材器。遍參知識。凡所入室莫投其機。及見智者於玉泉。開說止觀頓獲妙悟。

[0199c07] 禪師慧瑫。聞智者說法即入深定。一坐旬日率以為常。所居之室神光夜照。

[0199c09] 禪師慧普。早親智者。聞深禪法常行法華三昧。感普賢乘大白象放光照身。忽然悟入。

[0199c12] 禪師法盛。初於玉泉見智者。稟受法要。旦夜不離禪定。後親受觀心論深悟玄旨。智者既往。乃於玉泉大敷教化。唐初入京師每說法。口出光明。四眾戴仰。同於真佛。朝廷尊其道。賜號悟真禪師。

[0199c17] 禪師法論。依玉泉學。與會稽智果終南龍田法琳。皆同學智者。並與智者作傳。皆不復存。章安所撰別傳。用國清智寂禪師本。稍加增益遂行於世。此四師雖無事迹可尋。亦皆當時得道英器(見百錄序及別傳注)

[0199c22] 禪師敬韶。會稽上虞顏氏。初於白馬寺。弘化十年。智者居瓦官。躬詣求學深入定慧。陳至德元年十月。卒於鍾山開善寺。

[0199c25] 禪師僧珍。師事智者行解深著。初住京師勝光寺。唐武德四年(唐高祖)簡取名勝。住同華兩州。朝廷舉師往住慧日。時唐論是之(佛道論衡)

[0199c29] 陳皇太子淵。後主子也。至德四年正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齋。請大師授菩薩(百錄請戒文名淵。南史名深。恐因請戒改此名)其請戒文云。重道尊師由來尚矣。請世世結緣遂其本願。授戒之日傳香在手。臉下垂淚。師為立名善萌。及後為隋所破。方悟垂淚者。讖自傷也。善萌者。不成材幹也。禎明三年正月。隋破陳。兵士扣閤而入。時太子年方十五。安坐勞之曰。戎士在路不致勞乎。三月隨後主入隋不知其終。

[0200a10] 陳永陽王伯智。字策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出為東陽刺史。請大師出鎮開講。致書至三。師遂往王與子湛家人同稟菩薩戒執弟子禮。晝聆講說夜習坐禪。講事將解。立法名曰靜智。製疏文設大會。度人出家鑄大士像。其疏有云。願生生世世。與天台闍黎及講眾黑白。恒結善友俱向一乘。師謂門人智越曰。吾欲勸王修福禳禍。越曰。府僚非舊。或有炎涼。遂止。其後王出遊。墜馬將絕。師為率眾行觀音懺法。遂覺微醒凭几而坐。見一梵僧手擎香罏遶王一匝香氣裴回痛惱頓釋。

[0200a22] 陳鍼。智者之兄。為梁晉安王中兵參軍。年四十。仙人張果相之曰。死在期月。師令行方等懺。鍼見天堂門牌曰。陳鍼之堂。後十五年。當生於此。果後見鍼驚問曰。君服何藥。答曰。但修懺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終。智者嘗為其撰小止觀。咨受修習夙夜不怠。

[0200a29] 蔣添玫。官太中大夫。吳明徹位儀同公。皆陳朝貴重。同稟息法。久習不懈。神明凝寂。雖舊苦脚疾亦為之愈。

[0200b03] 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尚陳武帝女會稽長公主位儀同。受大師菩薩戒。製疏請住瓦官開法華經題。宣帝勅停朝一日。令群臣往聽。時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尚書毛喜。僕射周弘正。俱服戒香同餐妙法。仍請一夏剖釋玄義。道俗俱會開悟為多(妙玄云九旬談妙。即此時也)

[0200b09] 徐陵。字孝穆。東剡人。母臧氏。夢五色雲化為鳳集左肩上已而誕。陵年數歲。家人携以侯沙門。寶誌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雲法師見陵歎曰。顏回之儔也。八歲善屬文。少仕於梁。陳大建中。官至尚書左僕射。嘗夢其先人曰。禪師是吾夙世宗範。汝宜一志事之。陵奉冥訓資敬盡節。參不失時拜不避濕。每蒙書疏則洗手焚香。冠帶三禮。屏氣啟封對文伏讀。儀同沈君理請開法華。陵預聽席。以為餘年得逢妙說。致書自慶。後對大師立疏發五願云。弟子思出樊籠。無由羽化。既善根微弱。冀願力莊嚴。一願臨終正念成就。二願不更三塗。三願不高不下處託生。四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願不墮流俗之僧。憑此誓心以策西暮(二書見百錄)陵後身果為法華第六祖嗣章安之位。陳後主在東宮。召陵講大品。義學名僧自遠雲集。陳既破。嘗隨智者研精法要。晉王求淨名義疏。大師續為撰成二十八卷。陵與柳顧言並應奉文義。

[0200b29] 王固。字子堅。陳光大初為侍中。進金紫光祿大夫。終身不茹葷。夜則坐禪晝誦佛典。嘗聘魏。因宴饗請停殺一羊。羊至固前。跪拜若謝。又宴昆明池。魏以南人嗜魚。大設網罟。固以佛法禁之。一鱗不獲。大師講法華於瓦官。固預法會。即坐開悟。宛同宿學。

[0200c07] 柳顧言。法名正善。河東人。晉王初受菩薩戒。遣顧言送智者施物。及屢奉王教。往留智者。頻聞法要深有省發。智者回自江陵。晉王重乞稟受禪法。師為著淨名義疏初卷。顧言與徐陵奉酬文義。後智者續成玄義十卷。顧言報曰。持往仁壽宮。服讀八遍。粗疑略盡。細闇難除。新治六卷。并入文八軸。為莊治未竟。少日鑽研。今遣使人蕭通國參承書意。自當仰簡。顧言頻被顧問。每答以大師必來。願在夏竟。便事舟楫。冀此殘年盡心聽受。懺悔往日懈惰之咎。大業元年冬。煬帝勅顧言。為智者建碑於天台國清。主文尚理。人服其工。官至儀同三司。

[0200c20] 毛喜。字伯父。陽武人。少好學善草隷。陳宣帝時。為五兵尚書。瓦官法會獲預聽眾。懇求禪要。躬執弟子禮。受六妙門及四十二字法門。旦夜研習不因事廢。大師在石像。欲往天台營道場。喜致書勸回。謂鍾嶺攝山亦足棲心。而大師志願有素不復可挽。

佛祖統紀卷第九(終)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9 冊 No. 2035 佛祖統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