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47n1966_002 念佛鏡 第2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47 冊 » No.1966 » 第 2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念佛鏡末

第十、釋眾疑惑門

[0126b19] 問:「諸有疑惑,請乞除斷。故《般若》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者,何以故,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得見如來?」

[0126b21] 答:「般若遮不見如來者,為所一相貌及以音聲皆求人、我,不求往生及無上菩提故,只行邪道不見如來。《觀經》、《阿彌陀經》等應當起想念及專稱名號,不求人、我,唯求擬生淨土,速證無上菩提,名正道,得見如來。若望法身,無相為正,色相、音聲以得為邪,此對十地已上菩薩;《觀經》及《阿彌陀經》,觀一相好,及以聞名,見報身如來,此對凡夫、二乘諸小菩薩。若望報身,觀佛稱名以將為正,無相為邪;若對法身,所有即論無相。又復說《般若經》時,世尊先向忉利諸天,為母說法,當時世尊初從天來至閻浮提,須菩提憶念世尊,入定觀佛,遂在先來。於時有一天女,不知所以,先見世尊,既見佛已,女即問佛言:『我最在先見佛不?』世尊言:『汝在後見。』天女曰云:『我初來到,無一人來見佛者,何故在後?』世尊語言:『有須菩提,在先入定,除去人、我,觀見法身,在天女前,故在先見。』女為起人、我心,觀我色身故,在後見。世尊為對彼天女故,說頌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頌即對外道益當時,不忤未來世事,不同《觀經》。又復《般若》為遮外道計四大、五蘊是常,計色為我,計聲為我,所以《般若經》遮彼外道,不見如來;今依《觀經》等,說厭患門,願離生死,速生淨土,早證菩提,不觀我相,遂見如來,不同般若。」

[0126c17] 問:「《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觀經》何故說韋提希并五百侍女同得往生?中品三人,二乘往生?」

[0126c20] 答:「准《往生論》說,女人、二乘,不往生者,為無決定往生者性。女人唯愛女身,不求淨土,不肯念佛,論遮不生;二乘、根缺亦復如是,唯住小果,不生淨土,不解念佛,所以不生。《觀經》及《阿彌陀經》等說往生者,二乘、根缺及女人,迴心念佛,厭惡女身。」

[0126c25] 自此已下,名對法論,更分為六:

[0126c27]  一、念佛對三階門 二、念佛對彌勒門 三、念佛對坐禪門 四、念佛對講說門 五、念佛對戒律門 六、念佛對六度門

一、念佛對三階門

[0127a02] 問:「三階法中,不坐僧床,不喫僧食。念佛法中,未知許喫僧食、坐僧床,及過齋已不?」

[0127a03] 答:「念佛法中,通許僧食及坐僧床并過齋。何以故?為念佛猶如國王,亦如王子,堪受國王祿抍,堪受如來作廕;又佛猶如父母,念佛人猶如男女,合得父母飯食、衣服、床榻、臥具,所以通坐僧床及喫僧食并復過齋。難云:不坐僧床、不喫僧食,即是修道者,邊地下賤可應是修道人。何以故?邊地下賤不坐僧床、不喫僧食,彼邊地下賤既是非曰道,故此三階亦非修道。」

[0127a12] 問:「三階稱惡眾生,念佛是好眾生,為當亦是惡眾生彼?」

[0127a13] 答:「不是惡眾生。何以得知?准一經云:『若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華。』此華者,諸華中極好;若念佛者,一切人中最好,故以為喻。滅除諸罪故,是好眾生;三階為罪不滅,所以是惡眾生。難云:罪惡眾生即是修道者,疾患之人應是修道。何以故?是惡眾生故,彼等患人非是修道,此等三階亦非修道。」

[0127a20] 問:「三階法不許入寺,念佛法許入寺已不?」

[0127a21] 答:「念佛法中,許住持寺觀。何以故?現在住持好處,當來擬生好國,擬證菩提,所以令住持寺,亦入伽藍寺舍好處。難曰:伽藍精舍好處,下惡眾生不令住;無上殊勝妙果,下惡眾生不可得。」

[0127a25] 問:「三階法中,見形像及以諸經,不多恭敬,為是泥龕;四生眾生是真佛故,所以恭敬。念佛法中,未知敬佛像及經已不?」

[0127a27] 答:「念佛法曰:『見佛形像及經,並遣恭敬。』何以故?准《報恩經》中所說:『釋迦牟尼佛向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經九十日。優填大王憶念世尊,不能得見,遂遣巧匠造世尊形像一軀,一倣世尊。世尊從天下來至閻浮提,其優填大王與諸群臣遂去迎佛,其形像佛亦迎世尊。世尊共形像佛,一處並立,兩佛相似,遂將手摩形像佛頂,語形像言:「我將不久入涅槃,留汝久住世間,教化眾生。」』世尊尚自敬佛形像,罪惡眾生豈不敬耶?又准《十輪經》云:『獵師被袈裟,象為起恭敬。敬袈裟功德,命終生忉利諸天,九十一劫受諸快樂。』何以故?為相似故。諸佛形像亦復如是,為相似故,恭敬之者感得尊貴榮華,生天淨土。所以《佛名經》中,有盧舍那佛敬形像佛。盧舍那佛尚自敬形像佛,何況凡夫豈不敬耶?又《華嚴經》云:『念佛三昧當得見佛,命終之後生於佛前。』彼人臨命終時,勸令念佛,為示尊像令瞻敬故,故知《華嚴經》中有遣恭敬形像佛,云何三階難云:『一切形像是埿龕,食來不合喫;一切牛驢是真佛,食來即合喫。一切形像是埿龕,衣服供養不合著。』一切眾生是真佛,昆虫上得衣,云何合著?一切眾生是真佛,不合損,一年之中損生無頭數,殺佛之罪如何除得?一切眾生是真佛,身合安置勝妙處,自身既在好房舍,佛在下惡處,豈成平等?」

[0127b24] 問曰:「三階念地藏菩薩功德多少,如念阿彌陀佛?」

[0127b25] 答曰:「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觀音經》,有一人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乃至一時,不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十輪經》云:『一百劫念觀世音,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群疑論》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積念者功德最多,過於地藏百千萬倍。菩薩未屬佛地,果未圓滿,故功德最少。」

[0127c06] 問曰:「念佛是一乘,三階非是一乘。何以故?」

[0127c07] 「若是一階,容可是一乘;既言三階,豈成一乘義?又准《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言無二者,若望菩薩,即無緣覺;言無三者,若望緣覺,即無聲聞。又言無二者,若望佛說,即一乘,無聲聞、緣覺。何以故?二乘極果大乘初地,所以言無二;言無三者,即無菩薩乘,為十地因果未極故,所以無三。准《法華經》中:『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故知佛者,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是最上乘,稱究竟位,是名一乘,實非餘乘之所及也。故大行和上當在之日,亦有數箇三階,捨三階法,歸依和上念佛。」

第二、念佛對彌勒門

[0127c21] 問:「念阿彌陀佛功德,多少念於彌勒?」

[0127c21] 答:「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彌勒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經中說,阿彌陀佛現是覺圓果滿,超諸地位,所稱念者功德最多;彌勒現是菩薩位中,未超諸地果未圓,故稱念之者功德狹少。」

[0127c26] 問:「何故不念彌勒生兜率天?云何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

[0127c27] 答:「為兜率天不出三界,天報既盡,還墮閻浮提,所以不願生天;若往生淨土,出過三界,直截五道,一生彼國,直至菩提,更不墮落,所以願生。又兜率天,少時受樂;彌陀佛國中,樂最勝,故名為極樂,長時受樂無有限期。以是因緣,勝於兜率百千萬倍。何以得知?經中所說,一則、身相勝,彌陀佛國眾生生者,皆具三十二相;兜率天人則無此相。二則、徒眾勝,既生淨土,與諸菩薩共為伴侶,受男子身,無女人相;兜率天上男、女雜居,不同菩薩。三則、壽命勝,兜率天上壽命四千歲,已還復却來,重墮閻浮提;彌陀佛國一去直至佛果,更不再來。四則、神通勝,彌陀佛國菩薩總六神通;兜率天上人無神通。五則、果報勝,彌陀佛國眾生,衣服、飲食、香、華、瓔珞一切供具,自然化成不須造作,長時受用無有窮盡;兜率天上造作方成,縱有自然衣服,不得多時,四千歲已命欲終時,有五衰相:一則、頭上華萎;二則、腋下汗出;三者、起坐不定;四者、氣力衰微,諸天免其眷屬;五者、多諸棹舉,不如極樂世界百千萬倍。」

[0128a18] 問:「當來彌勒下生之時,三會說法,度諸眾生,得阿羅漢果。何以不願求生?云何求生彌陀佛國?」

[0128a20] 答:「彌勒未下生來,不可待得。何以得知?經中所說,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後,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然始下生,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彌勒乃出,准《法王本記》,釋迦涅槃已來,始有一千七百餘年,全未擬來,不可候待。眾生命短,恐沈苦海,多劫受殃,不值彌勒。唯阿彌陀佛現在說法,住極樂世界,廣度眾生,歸依西方早證道果,勝於彌勒百千萬倍。設值彌勒三會,說法廣度諸人,得阿羅漢,小乘極果,若望大乘,始到初地,億億眾生不逢彌勒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即是八地已上菩薩,疾則一念、十念,遲則一日、七日,稱念阿彌陀佛即生淨土,實過彌勒百千萬倍。又復本師說彌陀經之日,彌勒菩薩亦在會中,阿逸多菩薩是也。彌勒尚念阿彌陀佛,何況未來諸眾生豈不念耶?大行和上在日,數箇彌勒業人,迴心念阿彌陀佛。又念佛法,准佛經教,後末法時,諸法總滅,特此念佛正法,止住百年,教化眾生。故知念佛不可思議。」

第三、念佛對坐禪門

[0128b12] 問:「念阿彌陀佛,何如坐禪看心,作無生觀?」

[0128b13] 答:「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速成佛果,勝於無生觀門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維摩經》言:『譬如虛空造立宮室,終不能成;地上造作隨意無礙。』無生看心亦如是。何以故?無生即是無相,無相即是虛空,所以難成;念佛之法,事、理雙修,猶如地上造立宮室,所以易成。如貧人少乏財寶,學他王家造立舍宅,雖得少分材木,從生至死終不能成。後時材木爛壞,虛費功程無有成就。無生亦爾,為功德法財不得成就,枉用功夫無有成益。念佛法門則不如是,由念佛一口,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還得八十億劫微妙功德。如富兒造宅立便成就。所以《觀經》云:『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不同無生。何以故?又《法華經》云:『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不現前者即是無生,既是十劫不得成佛,故知成佛遲;如念佛,遲則七日,疾則一日,速生淨土,即是八地已上菩薩。何以故?乘佛願力故。」

[0128c02] 問:「看心功德,多少於念佛功德?」

[0128c03] 答:「看心功德,少於念佛功德百千萬倍。何以知之?准《觀經》云:『念佛一口,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得八十億劫微妙功德。一度看心,未知滅幾許罪,得幾許功德?不言滅幾億生死之罪,地獄悉滅,往生淨土。故知少於念佛功德百千萬倍。」

[0128c08] 問:「念佛往生得何果報?無生觀成得何果報?二種何者為勝?」

[0128c09] 答:「念佛往生得三十二相,具六神通,長生不死,超過三界,直至成佛,更不墮落,菩薩聖眾共為伴侶,阿彌陀佛親自說法;無生觀成生長壽天,經八萬大劫還墮惡道。無生觀,萬中無一得成就者,為不時宜。假令得成生長壽天,不出三界。剋十而論,不如淨土百千萬倍。」

[0128c15] 問曰:「准無生觀,唯遣看心,其心為赤?為白?為青?為黃?觀者為當成?不成?」

[0128c17] 答曰:「無生看心非青、非白、非赤、非黃,非不言成、不成,心不相貌,復無成就,虛費功夫、徒勞何益?難云:『看心之時即得成佛者,看衣即得暖,看食應得飽,看金應得寶用,看心之時亦得道者。』看衣不著,不廢寒;看心之時,亦不得果。又准《像法決疑經》說:『坐禪不是末法時。』何以故?彼經云:『佛滅度後,正法五百年,持戒堅固;像法一千年,禪定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准《法王本記》:『入末法來二百餘年,是念佛時,不是坐禪時。』所以大行和上在日,數箇禪師門徒,從和上教授,迴心念佛者多。」

第四、念佛對講說門

[0129a01] 問:「念阿彌陀佛功德,多少於聞經功德?」

[0129a01] 答:「念佛功德,多於聞經功德百千萬倍。何以得知?《觀經》下品上生人無惡不作,由造惡故,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為說十二部經。彼人聞已,滅除千劫等罪。聞經力小,地獄猶未滅,得智者教,念阿彌陀佛十口,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0129a07] 問:「讀經功德,多少於念佛功德?」

[0129a08] 答:「讀經功德,亦少於念佛功德。大行和上說:『不念佛修行讀經,猶如讀藥方,念佛猶如服藥。』讀藥方,病即難除;服藥,病則易差。讀經修道功德,亦少於念佛功德,正是修道,以此事故功德最多。」

[0129a12] 問:「講經功德,多少於念佛功德?」

[0129a13] 答:「講經功德,亦少於念佛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講經猶如數寶,念佛猶如用寶,數寶雖多,不除貧苦,不言滅罪,不言得功德;用寶雖不多,能濟身命,得功德無量,明知少於念佛功德百千萬倍。又講經如磨石,雖獲少分利益,盡與他人,自損無量,為受禮拜供養,大損果報。所以論云:『譬如貧窮人,晝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故知講經功德,亦少於念佛功德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如《唯識論》多破計我,講論之者口雖說法,心多計我,不起我者萬中無一。所以《法華經》云:『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由是事故,講論不如念佛百千萬倍。所以上世有惠感法師、智仁法師、蘊法師,皆捨講論,同歸念佛。」

第五、念佛對戒律門

[0129b01] 問:「念佛功德,多少於持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功德?」

[0129b02] 答:「念佛功德,多於持戒功德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經說,持戒證小果,始到初地;准《彌陀經》,若一日、七日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即是八地已上菩薩。所以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故知功德多於持戒功德百千萬倍。又准經中說:『如今不是持戒時,是念佛時。』何以得知?准《像法決疑經》說:『本師滅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坐禪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自從佛入涅槃已來,准釋迦碑文,已有一千七百餘年,入末法來二百餘年,故知是念佛時,不是持戒時。縱有持戒者,准戒經文,即得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無證得阿羅漢果;縱得生天,不出三界。就持戒人中,萬箇無一具戒者。何以故?為戒細人麁,數多難持;若望念佛,數少易行,得多功德。」

[0129b17] 問:「念佛得益,多少於持戒得益?」

[0129b18] 答:「念佛能益無損,持戒損多益少。何以得知?准《目連問經》:『破初篇戒,取長壽諸天,計人間九百一十五俱胒六百萬歲,墮地獄。』准戒文中,有五篇、七聚。依挍量:第一篇重挍量第二篇一倍;第二篇重挍量第三篇一倍;第三篇重挍量第四篇一倍;第四篇重挍量第五篇一倍;第五篇最輕,犯突吉羅,九百萬歲墮地獄中,一夜不懺者捨本利。准破戒罪,無量、無邊,持戒萬中無一,故知損多益少;念佛一口,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所以有破戒罪,念阿彌陀佛,總得除滅。何以得知?准《觀經》文:『下品中生人,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應墮地獄,經歷多劫,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為讚彼佛光明、神力,教令念佛。彼人聞已,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往生淨土。』故知破戒罪,亦得消滅。又准《群疑論》中說:『破戒者護復,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故知念佛純益無損。承前北都有律師,捨戒律業迴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准《觀經》中說言,中三品人,律師念佛往生淨土。故知念佛門,持戒、苦行不及也。」

第六、念佛對六度門

[0129c12] 問:「念佛功德,多少於六波羅蜜?」

[0129c12] 答:「念佛功德,多六波羅蜜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維摩經》說:『念定總持人,自求生淨土,總得往生,一切不問。』」

[0129c15] 問曰:「有人復疑,念佛猶如口打鼓,如何解釋?」

[0129c16] 答曰:「亦如口打鼓。何以?因口誦心記,乃打由成;若無心口,無由得成。念佛亦爾,心信口稱,乃生淨土,速證無上菩提;若無心口,無由往生,所以如口打鼓。」

[0129c19] 問:「何故不念本師釋迦,但念阿彌陀佛?」答曰:「念彌陀者,本師教念,然始解修。猶如父、母生得子已,遂付師教,學問乃成,皆由師立。彌陀亦爾,本師說經,慇懃勸念阿彌陀佛,令生淨土,早證菩提。將念佛名,稱為難事,本師自說:『我行此念阿彌陀佛難事,得無上菩提。』本師釋迦自亦念佛。勸汝等一切眾生,若能稱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早證菩提,是為甚難希有之事,本師遣念阿彌陀佛。又復念佛,猶如父、母多諸子息,當居儉處,將去遂豐,然始養得,不被餓死;本師亦爾,為娑婆濁惡不堪久住,恐畏沈淪墮於地獄,將諸眾生同歸淨土,受諸快樂,不被沈淪,是故偏令思念阿彌陀佛,不念本師。非但釋迦因念佛得成佛,十方三世諸佛皆因念佛三昧當得成佛。故《月燈三昧經》云:『十方三世一切過去、未來及現在佛,皆學念佛,速證無上菩提。』故知三世諸佛皆因念佛當得成佛。」

[0130a08] 問曰:「何故不念十方諸佛,偏念阿彌陀佛?」

[0130a09] 答曰:「現在十方佛中,彌陀最勝、最尊、最慈;又十方佛中,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於現在十方佛中,彌陀佛願力攝眾生最多;又十方佛淨土中,彌陀佛淨土最好,韋提希等選得;又十方淨土中,彌陀淨土最近;十方諸佛名號中,念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最多。所以專念彌陀佛,不念餘佛。」

[0130a15] 問曰:「何故念佛是一法,乃能廣攝諸門?」

[0130a16] 答曰:「念佛雖是一法,定能廣攝諸門。何以得知?舉喻釋者,念佛猶如如意寶珠,雖是一箇寶珠,能攝一切寶物。故《法華經》中說:『龍女為獻寶珠,速得成佛。』雖是一法,增長一切功德,感得生淨土,速證無上菩提。一法包含一切法,所以《維摩經》云:『念定即總持,包含一切法。』故一法中乃含諸法。」

第十一、念佛出三界門

[0130a25] 問曰:「淨土為出三界,為在三界中?」

[0130a25] 答曰:「淨土定出三界,不在三界之中。既言三界,何等為三?一者、欲界,從此閻浮上至六天,總名欲界;二者、色界,六天已上,梵眾天等一十八天,名為色界;三者、無色界,又有四天,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等,總名無色界。又復三界向上非非想處二十八天,向下即是無間地獄,人在中間住,猶如牢獄之中相似。所以《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是故韋提希厭娑婆世界,五濁惡處。何等為五?一者、劫濁,謂疫病、飢饉、刀兵等劫;二者、煩惱濁,一切眾生多諸煩惱;三者、命濁,壽命短促;四者見濁,誹謗不信;五者、眾生濁,無其人行,又有地獄、餓鬼、畜生盈滿,不善聚集。是故遣厭,欣樂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經云:『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盲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又論云:『超出三界獄,目如青蓮葉,聲聞眾無數,是故稽首禮。』又《往生論》云:『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又准《群疑論》中說:『淨土竪超三界,橫截五道,一得往生,更不墮三界牢獄,直至無上菩提。』故知彌陀淨土定離三界,不在三界之中,所以念佛法門頓出三界。

[0130b19] 「若欲念阿彌陀佛速生淨土者,要須三業成就:第一、心唯有信;第二、口唯有念;第三、身唯有敬,不問有人、無人,尊卑、老少,晝、夜常不懈慢,名為敬成就。不議他人長、短,說食數寶;唯口念佛,聲聲不絕,名為念成就。不墮貪、瞋等煩惱及鬪亂、打罵,怨恨、嫉妬,殺、盜、婬妄,是墮三塗因,與念佛法不相應故。唯有信念佛,不揀道、俗,不問男女、貴賤,不問罪有輕、重,唯信為本。若成就者,萬病皆差,不假世間醫藥;萬善自成,不假世間教經,頓能成就。其萬善成事,非是己能,亦非修行力。若據經文,從凡位至初地經一大阿僧祇劫,若三寶力,不假多劫。又依經文:『聞說阿彌陀佛,乃至一心、一念,歡喜踊躍,志心迴向即得往生,住不退地。』《法華經》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世間之中唯有母力,能令其子身得安穩;出世間中唯有諸佛,能令眾生出三界苦,得生淨土見佛、聞法。又依經文,佛有慈、悲、喜、捨。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不問地獄、餓鬼、畜生及人中苦,若問即不名大慈悲。又如其母,世間之母,於子有種種苦,終不辭勞,無疲倦,以樂為本。豈容諸佛大聖、大悲,不問怨親、道俗、男女,平等普皆救?救護何等苦?世間之苦與地獄苦百千萬倍,諸佛即救,況人中極輕,若不相救,即與經教相違。

[0130c14] 「人中諸苦,發心悔過,作諸戒行,作諸功德,諸苦頓除,信始成就,生死退失,委知地獄不再入。人中諸苦,苦即不滅,病即不差,千無一信者;縱有信者,不過旬月,尋即還退,不見經文,以不知未來之苦,其心不定,現在之苦,復不得滅,眾生謗起。又依經文,現在之苦定滅,未來之苦必無。今現世人有誦得經者,及有異行與國王相應者,頭髮即落,袈裟著身,亦無戒行。在世間內,上至國王,下至父母,皆反致敬,是誰之力?盡豈不是三寶之力?世間之內,亦有不問貴賤、男女,皆令自在,衣、食自然,見者恭敬,不辭勞倦。以是義故,當知三寶之力,唯信乃知;不信之人如盲、如聾,等無有異。故知念佛之人,聲聲不絕,無病不差,無罪不滅,定不驚怕,亦不轉退。日日之中,心眼自開,轉加作意,並與經教相應,行、住、坐、臥,心終不散,亦不失威儀。縱聞諸經、論,並與心行相應,轉加歡喜,遞相接引有信之人,如母救子不辭勞倦。無信之人,寧當噤口而死,不得出言令他起謗,非是謗人,直謗於佛。當說《彌陀經》時,釋迦難解之法為一切眾生說,若有信者,是六方諸佛知甚難信之法,恐後眾生生疑謗,故舒舌作證,表此經文定不虛妄。又聞此近來諸行者等,咸生驚疑及有誹謗者,以是義故,諸佛再三懸知,末法世不信眾生,若有信者,一切諸佛共所護念。自不信佛語,自無善可得。住不退轉地,皆《彌陀經》語。若不作業,自障聖道,彼此經教,皆是佛說。自修行之教,善神護助之法,深生信敬,修行不捨,諸佛護助。復是諸佛本願力教,現在聞而不信,直入地獄,無有出期,豈不謬哉?

[0131a16] 「若見此經文,再三思量,審有經教,方始相應念佛,戒行斷除法門,但能決定深信,至誠不退者,念念不絕,聲聲喚佛,不問道俗、貴賤、貧富、好醜、男女,罪有輕重,唯取信心成就。若不信諸佛慈悲,縱是父、母亦無救處,不得往生;唯有信心成就,諸佛常住不滅,亦無退轉。信佛大聖,一切賢聖最上、最勝、最大,是名世尊。不問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眾生,不問大小、善惡、之心,多少皆知。若有人信佛大慈、大悲,能救眾生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眾多惡業罪障,發心悔過,並悉知之,尋即往救,亦不過時度,名為大慈、大悲。如世間母,見子在糞穢中及饑寒、苦痛,終不再離,名為慈悲母。在世之人,無能報母恩德是小,慈母於子尚不辭疲倦;諸佛大慈、大悲與救百千萬倍,不唯救世間之苦,能救生死大苦。是故世間有能信者即救,亦不問罪有輕、重。謹依《法華經》文:『佛言:「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我則是父,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又不問道俗、男女、貴賤、老少、好醜、貧富及罪輕重,以是義故,唯論信者,能悔過者,深信成就,聲聲不絕,念佛名字。經云:『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又云:『難信希有之法。』唯取信心,不云罪人。亦不得言:『女人不得往生。』唯論信者。若是戒行成就者皆悉往生,即非難信,亦非希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不昧,不問罪有輕、重,是病皆除,是罪皆滅,不論遠、近,唯取信心,頓斷疑惑,頓覺念佛,如母救子,故名難信希有之法。說此經時,六方恒河沙諸佛,各各出舌證明,即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聞者並皆生疑起謗,不信佛有如是力,故言難信希有之法。是恒沙諸佛並皆舒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為作證明,有能信者,不言怨親。《觀經》云:『念一口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又經云:『一切諸佛共所護念。』諸佛慈悲等心普救,不問道、俗,悔過迴向發願,定不過時,是名諸佛平等救眾生。念若成就,無罪不滅,無病不差,無苦不除,無憂不喜,驚怕之者尋即自定,晝夜精進,忍辱成就,戒即不破,睡即策懃,亦不疲倦,所出言語,一依正教,令人樂聞,所行之行。故用孝養之人皆倣習,如是等中心貞志節自在無礙,非是己能修習力,皆是世尊慈悲力也。若有人,聞即悔、即學、即行、即念佛,是諸佛力。

[0131c01] 「能信之人,方始覺知:第一、身業,不得殺、盜、婬,亦不得打害他一切眾生,亦不得觸世間細滑好華、綾羅、錦繡、繒綵、緋紫等,縱逢嚴寒,隨寒即死,終不再著。此物能障當來業道,能沈沒苦海,能令世間疑謗,亦令人怨恨,令人起愛心。女子著好衣,出入遊行,好塗粧粉,令放逸多男子數數頻看不捨,父母多憂便起嗔怒,兄弟懷愁起大嗔怒,世人略見即生疑謗,師僧若見即破淨戒,賊人見時即起盜心,如是等障皆好衣過患,不可盡說。若是孝行者,至死不著好衣,孝行俱成,身行正行,禮讚不虧,迴旋出入,不得擺手急行,亦不得迴頭反視,亦不得抑睛戾眼,若坐不得舒脚,亦不得托地,不得欹睡倚物,唯老、病不在此例。若論眠時,不得脫衣服,亦不得仰眠舒脚及語,此是放逸懈怠,唯除老、病及困時即暫得。苦策懃,晚眠早起,日日如健,神情變利,智慧日日增。若不行依,即名放逸不信之人,罪復不滅,萬事不成,何況病、苦?亦不得往生。

[0131c20] 「第二、口業,不得飲酒、食肉及五辛、糟醋、酒酵、麵、乳酪、酥、密、粳糯世間上味飯食。如是等食,縱逢大饑,寧當忍饑即死,更不再食。殺、盜、婬、妄語、嫉妬語、嗔恚語、我慢語、欺凌語、怨恨語、疑謗語、求財語、兩舌語、說他人長短鬪亂語、諂曲語、毀呰愚癡語、惡呪語如是等語,若欲說時無有盡期。但是聞人善、惡言語,皆不得說,此是無盡、無益,鬪諍語多著魔,亦令人病發。若不再說,與佛教相應,不勞讀經書,唯加念佛,行、住、坐、臥不礙生活,聲聲不絕,念佛不移,唯急喚大作聲,復須分明道字,此教猶如小兒喚母,急急不得散。外去惡緣,此是定心。坐禪念佛定。各有多門道、俗,但得心清淨,不問男女、貴賤,唯取信敬、孝養之人,但能皆得病苦消滅,道業成就。以是義故,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證明不虛。又云:『能信、專念不捨之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此是《彌陀經》文,現在流行,處處不絕。

[0132a08] 「第三、意業,不得非理貪、癡,不得心生疑謗,不得心生蛆姤怨,不得心生殺、盜、婬、妄想惡緣,不得心生我慢貢高、輕蔑他人、自是非他、耽財愛色,若起如是之心,放逸自恣,詐嗔、虛喜,不實之心,諸佛必知,不來相救。如有道俗、貴賤、貧富,皆須平等,不問怨、親,與佛教相應。若無此心,發露懺悔,盡形為期,死、生不移,如是等人前念迴向,後念即覺,如子憶母養子,不辭勞倦,不避辛苦,尋即往看。若能如是者,始大慈悲,意業清淨,平等如虛空。三業、六根如是等行,依戒律如法修行。所違觸者,不可一一具陳。

[0132a19] 「唯願正念、正迴向,慈悲深信決定,至誠不退。若與言教不相應,縱令念佛,共不能救,罪亦不滅,病苦難除。貪財敗德,及禍之基,取之非理,為惡之本。一切惡誓願斷,一切善誓願修,恒沙功德誓願滿,無上佛道誓願成。」

[0132a25] 弟子(某甲)等稽首和南,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十二部經,諸大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受弟子等請,來入道場證明,弟子今日今時蒙善知識教,弟子發露懺悔,未覺悟時,及覺悟已來,於其中間,三業造罪,身業不善,殺害眾生不可知數;偷盜財物廣若恒沙;婬欲熾盛污諸淨行;口業不善,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誹謗三寶鬪亂無邊;意業不善,貪名求利如海吞流,嗔恚猛火燒諸功德,十惡業罪無明所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無問大小,不敢覆藏,今總懺悔。願佛慈悲證明攝受,莫違人願。今日今時所懺諸罪,隨懺即滅。弟子持此念佛功德,報恩家債主恩,受取功德,近相捨離同生淨土,志心歸命,頂禮阿彌陀佛。

「從來生死界,  未識佛僧時,
 所造眾惡業,  因此願消滅。
 塵含佛剎土,  剎中過現佛,
 我以三業淨,  久住剎舍中。
 凡聖虔誠者,  皆知淨國土,
 喜心咸頂禮,  普禮念佛人。
 書此念佛鏡,  喜集無上因,
 迴向眾生類,  共生安樂國。
 從今至圓滿,  在在受生時,
 常憶於宿命,  不轉念佛人。

「淨土往生不易聞,  頓超沙劫證玄門,
 子呼慈父須來生,  但慮稱心恐不真。」

修西方十二時

[0132b23] 平旦寅,被衣出戶整心神,合掌焚香望極樂,慇懃遙禮紫金身。

[0132b25] 日出卯,不應念佛論多少,安在專心繫一緣,勿為妄境相侵擾。

[0132b27] 食時辰,念佛先須伏我人,若將念佛恃人我,何始何成淨土因。

[0132b29] 禺中已,進修淨土須決志,如喰甘露自知甜,且莫謗人道不是。

[0132c02] 正南午,想念吾師如目覩,無邊業障自然消,豈要云為枉辛苦。

[0132c04] 日昳未,浩浩生死誠堪畏,不取西方速疾門,塵沙劫海須沈墜。

[0132c06] 晡時申,急急須持淨土因,闐健不能懃念佛,一朝虛作世間塵。

[0132c08] 日沒酉,想知光景何能久,看看無常即到來,莫教佛字離心口。

[0132c10] 黃昏戌,勿使身心多過失,十惡雖然亦往生,何如上品蓮開疾。

[0132c12] 人定亥,深心念佛真三昧,十地高人尚爾修,將知不信寧非罪。

[0132c14] 夜半子,朝朝念佛常如此,皆乘蓮華一往生,從茲決定無生死。

[0132c16] 雞鳴丑,壯盛俄然即衰朽,忙忙剎海更無親,唯有彌陀獨招乎。

修西方十勸

[0132c19] 勸君一,長時念佛須真實,歸依佛語莫生疑,制護心猿無放逸。

[0132c21] 勸君二,唯思念佛無餘事,澄心決定願西方,臨終自見如來至。

[0132c23] 勸君三,念佛先須斷愛貪,臨終心淨見如來,似月清光照碧潭。

[0132c25] 勸君四,莫令念佛心移忘,臨終極樂寶華迎,觀音勢至俱來至。

[0132c27] 勸君五,莫辭念佛多辛苦,思惟長劫生死輪,更向何人求出路。

[0132c29] 勸君六,念佛時中恒相續,假使不念順凡情,何日得離生死獄。

[0133a02] 勸君七,念佛莫令三業失,專專敬禮願西方,去見彌陀無上日。

[0133a04] 勸君八,教修念佛牟尼法,應須遵奉本師言,命盡得往彌陀剎。

[0133a06] 勸君九,念佛真心為上首,臨終化佛共來迎,七寶蓮華隨願誘。

[0133a08] 勸君十,念佛常須心口急,思量業海苦輪深,生死忙忙悔難及。

求生西方淨土念佛鏡(終)

 五蘊浮虛夢幻身,  假緣空聚一堆塵,
 死魔一至憑何敵,  急念彌陀莫厭頻。

臨終正念往生文

[0133a14] 知歸子問善道和尚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徑之方,俾脫沈淪之苦。」

[0133a19] 師曰:「善哉問也!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瀍,若得捨此穢形,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之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言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當同聲念佛,助其往生,待氣盡了多時,方可哀泣。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

[0133b04] 又問曰:「求醫服藥,還可用否?」

[0133b05] 答曰:「求醫服藥,初不相妨,然藥者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豈奈何?若殺物命為藥,切不可也!」

[0133b07] 又問曰:「求神祈福如何?」

[0133b08] 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能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鬼神,但增罪業,反損壽矣!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無所濟。切宜謹之,當以抄寫此文,帖向目前,令時昔見之,免致臨危忘失。」

[0133b12] 又問曰:「平生未甞念佛人,還用得否?」

[0133b13] 答曰:「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矣!余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讚,發願求生西方。及致病來,却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鐘。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當以此法精進念佛,竭力受持,是為臨終大事。可謂一條蕩蕩西方路,徑直歸家莫問津。」

[0133b23] 弟子林雲從捨銀壹兩所求如意者

[0133b24] 信士唐俊 信童唐瓊哥琣哥

[0133b25] 信女陳妙淨 林引使共捨銀貳兩五錢

[0133b26] 惟祈福壽同增 願法界眾生 俱成正覺

[0133b28] 原板在杭州雲棲蓮池大師處今重刻于莆田國歡寺藏經堂 出藏經管字函第三卷據

重鍥念佛鏡敘

[0133c02] 象緯麗天,晃曜莫踰於桂魄;波瀾疏河,源流悉匯於滄溟。是以萬法唯心,功實存于一念;千車合轍,道不出乎總持。具最勝之妙門,脫輪迴之捷徑,其唯念佛乎?蓋自彌陀剎現,慈航超積劫之淪,淨土門開,法界結無遮之會。勢至念之而證圓通,能仁稱之而悲堪忍,大海會同歸,寶樹林中搖眾樂,十八賢共社,白蓮香裡顯真宗,悲、智雙行,聖、凡俱攝。蓋醫王護世,僊方道訣皆靡;慧日當空,黑室昏衢頓破。變世界為黃金,位登不退;坐蓮華而見佛,果證無生。譬夫九曲明珠,雖寸絲而可貫;百川眾味,甞一滴以皆通。欲枯業海,須念彌陀。彼教綱森羅,博之頗難契理;禪那寂照,修之恐涉岐途。豈若繫念彼佛,不勞彈指到西方?(如賢)欲弘法施,用廣是書,迺募貲於檀那,以重輝於剖劂,極知固陋,濫贅其文云。萬曆癸丑春眾華現瑞日,蓮山國歡崇福禪院釋子如賢和南謹識。

 惟心淨土宜承當,  自性彌陀觸處彰,
 無苦無憂真極樂,  勿憎勿愛即西方。
 恒沙功德本來具,  妙寶莊嚴不可量,
 好個主人無量壽,  見聞聲色露堂堂。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66 念佛鏡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西蓮淨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