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36n1739_034 新華嚴經論 第34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36 冊 » No.1739 » 第 34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四

[0954a29] 從此已下七卷。總是善財善知識。自此已下十箇善知識是十住門。

[0954b02] 一示善知識所居方面者。何故令往南方。以明託方隅而表法。以南為正。為离為明。以离中虛。以中虛故。离為明為日。為九天。在身為頭為目為心。心達虛無智日自明故取之像表其道也。是故經云。明鍊十方一切儀式主方神。方者法也。但取其法大像無方如日行於天明麗於地。智行於空。明麗於萬物。無不知無不明。取之一法十方混然。

[0954b10] 二示善知識所居國土者。南方有國名為勝樂者。為明理智虛無能淨煩惱。名為勝樂。

[0954b12] 三示善知識所居處所者。其國有山名曰妙峯。無念靜禪名之為山。心空智現名之為妙理。淨智明慧能破惑名之為峯。以艮為山。為止。為童蒙。為小男。為門闕。以正為初。明以三陽爻生之始。為正月。一下止則正字也。以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故取。之為正月故三。陽生故以三為正。又三陽生處火生於寅。以火為日。日生於寅。以日生於寅。是明初生處故。名為童蒙小男位故。取之以像。表之以法。以文殊師利居東北方清涼山者。取摩竭提國菩提場之東北方。此山是此南閻浮提菩提場之東北。是此閻浮提之眾山之王。以艮為山故。萬菩薩於中止住。是文殊師利主伴萬行圓滿之侶也。故以文殊主法。身根本智之妙慧。為一切諸佛啟蒙之師。有一切處文殊師利。亦乃一切眾生皆自有之。皆從此法初入聖智也。初生佛家。與一切諸佛同一智慧解脫知見。從茲之後學差別智發起願行成大慈悲。號曰普賢法界行也。是故如來取像世間法則用表其法。令易解故。即以勝樂國妙峯山取像。明其三陽生處艮以為止。以止則明初生故。以明初生號曰童蒙。亦以文殊師利以發蒙入聖之初故。故號文殊為童子。菩薩因化立名故。以發起一切眾生。入無相妙智慧故。此明以方便三昧現根本智。初生一切諸佛智慧家故故立名也。故以取像表法。令學者先以心無念慮寂靜不動如山王。無相妙理智慧便現。自心智慧得解脫。清涼即不要身足登山也。是故十住位於須彌山頂上。說十箇隨位昇進佛果。皆號之為月同此。妙峯山德雲比丘已下十箇善知識。創從凡得法清涼樂也。此明善財舉行用彰十住門。言妙峯山者。意明從定方能顯發自心根本智慧。如諸佛見萬法無性萬法無相萬法無依萬法無有本末住處。契此法已。名為住佛所。住方得見亡業謝。生聖智流中。學差別智。成就法界無限普賢大用。廣化無盡一切法界眾生。皆使入於根本智之知見故。亦可凡初學先入山樂靜方學定心用現正智。亦是方便。亦可得名勝樂國妙峯山也。以心離俗境樂山寂靜亦是勝樂義。引凡方便種種利生。但不住其中也。

[0954c25] 四舉善知識約德立名。名為德雲者。以德雲能雨法灑潤眾生令得清涼之義。比丘者。此云滅諍。以滅有無是非煩惱之諍。故云滅諍。以身邊等五見及有無二見能障道故。先須以無念無思三昧止之正智方現。故云滅諍。故以妙峯山表其比丘三昧行。智現定亡寂用自在。方能說教以潤童蒙。名為德雲。故居艮為蒙位。以止是潤生啟明之。初以比丘德雲居山之頂。取像表法。明此位從信心凡夫。創始以三昧加行啟蒙。入聖位中。十住之首至法頂故。與無相妙智慧會處。號為妙峯。以妙智慧能說教處潤益含生號名德雲。修學如是方便現其自心正智現前。其妙峯山德雲比丘之義。總在己躬。乃至文殊普賢佛果。總皆自有。以方便三昧理智現前利眾生行。行之。即是一。如經具明。此明於法界品中安立如是五位行門。明五位方便修行行門總以法界佛果為體。以法界普光明根本智具普賢差別智為大用故。始終本末不移此也。以進修生熟處安立諸位。起一百一十城之法門。總共同一十波羅蜜行。一三十七道品一四攝四無量心。總別同異成壞六門在其中也。以智照之可見。一百一十城義如前福城東已釋訖。

[0955a20] 五舉善知識道德所能者。此善知識堪說示菩薩行之加行。具普賢行五位門戶。是故文殊令善財問德雲比丘。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乃至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德雲比丘當為汝說。此是入十住之初心名初發心住。又爾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踊躍已下至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有三十八行經。義有十一門。一得聞善知識名歡喜。二頂禮文殊足下遶無數匝辭退南行。三至處求覓德雲比丘。四求經七日。五見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六右遶三匝。七申請所求。八德雲歎善財二種難法皆能發行。九先舉善財所求十種菩薩之行。十自申己德授與善財。十一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是都結自當位法門授與善財竟。已下是更推勝進前位。

[0955b08] 一得聞善知識名歡喜者。經云聞是語已歡喜踊躍。舉身離地為踊。再踊不已為躍。

[0955b09] 二頂禮文殊足下遶無數匝辭退南行者。頭頂禮足。以已之尊高。至彼之足下。是敬極之禮也。遶無數匝敬順法心辭退南行。昇進明智。

[0955b13] 三至處求覓德雲比丘者。明至勝樂國妙峯山。表無染寂靜為勝樂。身心不動如山。是習定也。十方求覓是觀也。是十方觀圓融心境。使無邊等虛空故。

[0955b17] 四求經七日者。明七覺分推求勝進除沈掉心也。處定曰沈。出定曰掉。去此二障。

[0955b18] 五見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者。表同其體。已登山頂義也。明初居定。體猶有定心以七覺支分推來正覺法身本無定亂體故。初心有禪可定。故云遙見德雲住居別山頂也。徐步者。不居亂體也。經行者。表不住淨心也。定亂兩融方明契會。又雖得同十方一切諸佛正覺慧現前。自此方堪求菩薩之行成普賢行。為明不住用故。故云徐步不住定故。修菩薩行故。故云經行。夫修道者。皆須信心。之後當須要以定門以為方便。得定之後方堪起十方觀七覺支觀。用會心境遍周。定亂雙融。身邊見謝始名見道。方堪修菩薩道。具菩薩行。隨俗多生在真一念。

[0955c03] 六右遶三匝者。勝進敬順體會心成也。右遶者。左尊右卑以自卑已順尊正教。三匝者。一三五七九是陽之位。二四六八十是陰之位。陽生陰殺。以三生義也。

[0955c07] 七申請所求者。經云我已先發無上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如是乃至云何於普賢行速得圓滿。

[0955c10] 八德雲比丘歎善財二種難法皆能發行者。歎菩提心難發先已發。菩薩行難修今能行。云我已發無上菩提心者。已於文殊師利所發菩提心。為知菩提無證修無所求故。但求菩薩方便三昧加行。其菩提心自然明白無垢。猶如空中有雲雲亡其虛空自空。不復云求虛空也。以明但修菩薩三昧觀照以治執障。然菩提心無有修作留除之體。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是故今以妙峯山頂。以止觀二門七菩提分助顯方便菩提心自明白。及至菩提明白即菩薩行諸三昧即是菩提。不復別有菩提而自明白。以明菩薩處於世間修諸萬行。世間萬行乃至菩提涅槃性自離故。以將此法教化迷流不了此者。而令悟達性空無垢之智。以淨諸業令苦不生。名為大悲。猶如化人教化幻士。以智觀業。隨時隨根。十方等利。無心意識。智幻利生。以此義故。但求菩薩一切諸行。以明即行是菩提一切無生滅故。云我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以明信心菩提雖未有三昧加行顯發以知無所修無所求故。今菩薩行者。以明方便三昧相印。方明行及菩提如實無二。於此之中不可說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見諸佛常現前。以是下文。得見四維上下十方無數佛等。為得此見解故。如來於三乘中說諸行無常者。為執諸行作實者說。非為大根眾生頓受法界佛乘理智體用無礙者說故。是故發菩提心者。須識教之權實。可以堪發大心。

[0956a09] 問曰。何故不於文殊師利一箇善知識邊求法。豈不足耶。何故須經歷五十三善知識處求菩薩行也。

[0956a11] 答曰。明治習氣之淺深。修差別智之廣狹。大慈悲之厚薄。攝化之多少。以此安立五位修行法則。隨位善知識五十三人。一百一十因果。總別同異成壞之相。令進修法界不謬。不滯其功。不迀其行故。從此妙峰山。以方便三昧加行因緣。顯自法身自體清淨本無依住。普光明智與菩薩行寂用無二門已下諸位以普光明智用修差別智。及治習氣。并以大願起悲智門長養大悲行周法界。如下具明一一次第。

[0956a21] 九德雲先舉善財所求十種菩薩之行者。從所謂求菩薩行已下。總有十種菩薩行。是總舉十住十十行十十迴向十。十地十十一地十。如是五位中各十十。總在此十種菩薩行中。且如初第一所謂求菩薩行者向十住中。配初發心住。以檀波羅蜜門為主。餘九為伴。以方便三昧為檀行體。能捨一切法故。二求菩薩境界者。配治地住。以戒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以法身根本智為戒體。大悲及差別智為用。如海雲比丘所觀察大海見佛出興。達十二緣生成根本智。便以差別智說普眼經。及十王是悲智之行。如下至位方明。此同十地中第二地治欲界惑。三求菩薩出離道者。配修行住。此同十地中第三地。修上二界禪超彼禪定位故。治上二界惑。如此修行住中第三善知識。於海岸國善住比丘。在於虛空中來往經行。明得不住三界及禪定。得智自在故。十王恭敬者。明智悲並濟不偏修故。至位方明。此以忍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此明三界惑盡是出離道故。四求菩薩清淨道者。如十住中第四生貴住及十地中第四地。三界心盡出世智現前。方學世間文字句義智。五住五地方滿。六住中如海幢比丘得離出入息。寂滅神通化身周遍十方。如是十種所求所修菩薩道一中。十十之行五位齊彰。一一如上配之。於中意況文義炳然。不悟讀之虛談且過。一一須得其意。如十住法。與後位及十地作樣。已後諸位倣此規模慣習已終。方依初法。

[0956b20] 十自申己德授與善財者。經云。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曜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此明舉本果法令凡信樂修行從初發心修行慣習十地功終。方依此初時本樣果法也。還以法界中時不遷智不異慈悲不異願行不異之所成就。以於法界大智無延促中修行故。不如情解。有修行者莫作延促。時分修學。應須善觀法界體用。莫如世情作一剎那計作三僧祇計。如法界中都無脩短遠近故。以此解行如法修行。於諸境界善照生滅。令使執盡而成智之大用。於自心境莫浪攝持。但知放蕩任性坦然。習定觀照執盡智現。生滅自無業垢自淨。會佛境界同如來心。佛見自會非由捉搦。謾作別治令心狂惑。但自明心境見融執業便謝見亡執謝。一切萬法本自無瘡。智境朗然名為佛國也。無煩強生見執。永自沈淪。自作自殃非他能與。

[0956c10] 十一自此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信解力已下至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有十九行半經。明普見十方一切諸佛又諸國土境界無礙門。是此位中之果也。此明本來如是佛境清淨。比來妄作客塵。今從文殊師利所得決定信眼。以止觀二門七覺支分。至此真境。契會無差別。普見一切眾生心境及以自心本來解脫佛國。此名初發心住。以自心會佛所住故。以檀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自此已下但有所見佛及佛境界。總是位中之果也。自此已下。推功前位。治地住中已下。一一善知識邊。皆有本位昇進二門。第二治地住善知識名字法門。如下一初昇進門中。從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慧清淨行門已下至辭退而去。有三十八行半經。是推德勝進分。於此段中約分四段。一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慧已下至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有二十九行半經。明仰推勝德令善財進修分。二南方有國名為海門。是示善知識處。三彼有比丘名為海雲。是示善知識名。四禮德雲足是辭去而昇進前位。此明一一位中與十法門令入授十法門令修。皆一位有正入本位之果授前位之因。已下倣此例然。初二十九行半經。明未申善知識名玄歎其德自推無能。後九行半經明舉善知識名重舉十法而令預聞一。一如經具明。

[0957a08] 第二治地住本位門中復分為五段。一爾時善財已下正念觀十法。二南行至海門國。三至海雲比丘頂禮其足。四正申所求。五海雲比丘稱歎善財示所觀法。如海門國者。明觀生死海為。廣大佛海。海雲比丘者。因所觀法立名。其心如海。以法潤生如雲。又性戒如海不宿死屍。一切生滅死屍至於根本智海。皆為智海無生滅故。五海雲比丘稱歎善財與所觀之法者。所謂觀察大海。云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者。明不離十二緣生生死海故。如是十二有支。一切凡夫無明所覆常處其中。權教菩薩及以二乘。皆厭而捨之。一乘菩薩以此無明十二有支。以為如來一切智智之海。為大智海無有生滅。本來如是凡夫不了。妄繫生死無明故。云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經云常以大海為其境界已下有十種思惟大海。意明一切眾生十二緣生生死之海廣大無量。無有中邊性相可得。便為佛海思惟大海無量眾寶奇妙莊嚴者。明觀生死緣生海。便成自性清淨佛之智海。即一切智寶功德莊嚴思惟大海。積無量水者。以諸愛水為大悲水思惟大海。水色不同者。根本智中起無量差別智慈思惟大海。無量眾生之所住處者。以明佛海中有無量眾生之所住處不覺不知思惟大海。容受種種大身眾生者。明無量菩薩咸處生死海中。一一身土咸滿其中。如影如光不相障蔽思惟大海。能受大雲所雨之雨者。菩薩心海堪受大雲諸佛法雨思惟大海。無增無減者。諸佛智性之海無有增減。乃至四種無過廣大深廣。便見海中有大蓮華。忽然出現其上有佛說普眼經。意明自觀生死海。便為自己如來清淨智海。自佛出興根本智差別智。究竟不離此生死海中圓滿故。十力四無畏一切智智海皆迴生死海廣大業力而成就之。生死業果盡一切智智海如是。成自己如來廣大智海普賢行海。不離一切眾生及自己十二有支緣生行海中。若離此者別有成佛處所法者。無有是處。從海出蓮華。其蓮華上所有莊嚴眾寶。是達無明及諸有支為大智海。以智隨行功德報生。因陀羅者。主也。尼羅者。青色。此寶青色為眾寶中之主。為蓮華莖芬敷布濩者。言此蓮華開敷廣大遍布大海。此明以行隨智用無染業所成。百萬阿修羅王執持其莖者。百萬隨智用處生死而不沒。像阿修羅處大海而纔沒半身。表萬行隨智以智為主。明智悲萬行處生死海而恒不沒。一切眾苦波濤故。此明根本智差別智大悲萬行一時同舉。明前妙峯山得佛境界無相智慧光明海但得普見諸佛智慧光明境界門。此治地住中。以將無相智慧光明。照十二有支。成根本智。差別智。大悲萬行齊備。百萬摩尼寶莊嚴網彌覆其上者。明以根本智起差別智。設教遍周之所報生。百萬龍王雨以香水者。明以智隨悲行雨戒定慧解脫知見香水浴眾生心垢。百萬迦樓羅王銜諸瓔珞及寶繒帶周匝垂下者。智隨萬行垂大慈悲。同於生死引接義也。百萬羅剎王慈心觀察者。羅剎王者即毘沙門王。主令此眾也。此云持國。在須彌北面而居。明守護義。取其像以表法。明菩薩以大慈悲常居生死海守護眾生。令一切眾生慈心相向。百萬夜叉王恭敬禮拜者。取之像表離憍慢殘害。夜叉常恭敬。號之為王。明勝於生死惡害心故。明主當護持生死惡害不生自在如王也。百萬乾闥婆王種種音樂讚歎供養者。明法樂以樂眾生故。百萬天王雨諸天華鬘香及衣服幢幡蓋等者。明廣大饒益皆悉自在。萬事備周如天王。已下例然。總明迴生死海中無量不善。作無量善根。表以十王。明於生死海達無明十二緣行一切不善。成大智大悲善行滿足。寄喻如王。舉諸寶莊嚴充滿大海。義亦如之。以迴一切不善行。作一切善行之所報生。隨智隨悲莊嚴滿剎。皆以無為無性智法印。普印生死海。總成福海。以法身無依住自性清淨普光明大平等智印。印生死海。總成法界解脫法門。以差別智印。印眾生根之所調伏。而為說法。號之為佛出興也。普眼遍知諸法緣起。善知總別同異本末生起。號之為普眼法門。應當如是觀生死海。觀如來海。觀如來無差別智海。觀如來差別智海。觀如來大慈悲海。乃至普賢行願海無邊法門海。總在此一切眾生十二有支生死海生。若出此海外。別有成佛處所。無有是處。當知諸佛及以國土生居此生住居。此住無別處也。從時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已下。至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門。有九十二行經。是正入本位法門。從如諸菩薩已下。是昇進前位法門。前妙峯山以止觀門顯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以成真諦。此位直以智慧觀察世間俗諦十二有支為佛境界。通修大悲普賢願行。以戒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約智三界通觀同治。約位偏治欲界惑障。已下諸位。但有所見境界。及如來名號。總是自心佛果所會之法。若自心不會對面無覩見之期。第三修行住。一從如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辭退而去。是此位中推德昇進。二爾時善財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無礙解脫門。有八十行經。明入本位法門。於前昇進門中。從如諸菩薩已下。至辭退而去有十三行經。明昇進分。於此段中約分四門。一歎推先德。二示善知識住處。三舉其名號。四禮敬辭去。文義如經自具。如從此南行六十由旬者。南行如前所釋。六十由旬者。明此位治上二界四禪四空八禪惑也。過前位欲界六天業故。故言六十由旬。海岸聚落者。明超過欲界第六欲天故。此位治上二界住禪息念障。約昇進之德立名。此位治三界惑盡住無所住。名為善住。此位與第六海幢比丘得無三界業見。齊有習氣。未得第六住寂滅定神通自在。又世間文字技藝未具。且得一分出三界麁業。得一分神通。未於世間中出世間。即如下海幢比丘是。三界定亂二業不能拘留也。第二入當位法門中。約分五門。一念善知識所授之教。二次第南行。三詣善知識處。四見善知識恭敬禮拜。五正申所求。見此比丘於虛空中來往經行者。明不住上二界息心住念禪。不住出三界禪。不住不出故言來往經行。十王恭敬供養。明攝眾生行遍故。表十波羅蜜行智自在故。如王空中莊嚴。約法空中起行報生龍王。表智自在。震雷明法音普震激電。明智慧破惑。緊那羅王奏眾樂音。明以法音悅樂一切眾生故。摩睺羅是恭敬義。阿修羅是處生死海不沒義。迦樓羅王作童子形婇女之所圍遶。是離慢謙下智悲義。羅剎王者。是住生死海。大悲守護眾生義。夜叉王者。是大智守護眾生義。為能行於虛空速疾故。如智速疾自在故。梵天王恭敬義。淨居天空中與宮殿俱。表智悲自在含育義。如是皆云不思議數者。皆表行周萬有普遍含生故。此第五正申所求中請菩薩所修十種佛法。并求十種不捨之法。具如經文。時善住比丘告善財言已下。是正受其法。經云。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無礙解脫門者。明得法空智慧。在空中經行。明不著靜亂。於染淨二障不能留滯。名為無礙解脫。得解脫已。若來若去若行若止。隨順思惟觀察即時獲諸智慧光明。名究竟無礙。從此已去即他心宿命神足等十無障礙。明以法空觀察三界細習。淨業現前。即得此十無障礙法門。此明以法空觀照力治三界習氣。及出三界習氣已。自然而得此十無障礙法。是故歎善財言。今復發心求問佛法一切智法自然者。法明佛出世一切智法用照世間。意明以所得法空用治染淨二習。神通道力自然顯著。一切自在皆自然現前。已下至我唯知此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眾生無礙解脫門。是都結所入當位法門竟。已下以明昇進前位門。此段以明將方便觀照門佛智自然智神通道力自至以此不捨方便而成就佛法。不捨佛法成菩薩行教化眾生。此以忍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此三比丘明入十住中得出三界解脫心。還以比丘表之。已下彌伽是俗人居住市肆。明處煩闠而不亂故。教諸人眾輪字莊嚴法門者。明修世技文字令圓滿故。意明先修出三界解脫方修世法住於生死故。約智一位通修諸法。約位偏修世智。為明前三知識已得出三界解脫神通故。先修出世方學世間。自在無業不染著世間故。又以出世間智學世間智易明了故。第二昇進前位中。從諸菩薩持大悲戒已下。至辭退而去。有九行半經。約分為五門。一歎推先德。二示善知識所居之國。三示其居處。四舉知識之名。五辭退而去。國名達里鼻荼者。其國在南印土境。名義未譯。彌伽此云能伏。為出世智。已恒現前。世間智已得具足。真俗二智已滿。能伏邪見異論故。故名能伏。亦名為雲以能有德蔭俗雨法故。故名為雲。城名自在者。明出世智已得現前。於世名言義智自在。故名自在。此依主立名也。

[0959a04] 第一正入當位法門。從爾時善財童子已下至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有六十七行經。約分為十門。一正念其所授之法思惟勝進。二南行至處推覓彌伽。三見已致敬禮畢。四正申所求。五彌伽遽自下座五體投地敬初發心。六散金銀華無價寶為座令善財坐上。七稱讚善財而能發無上大菩提心為世所依。八彌伽面門放光集眾。九彌伽為眾說輪字品莊嚴門。十彌伽授與善財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自我唯知此妙音陀羅尼已下。是推德昇進。彌伽所以遽自下座五體投地致敬善財者。遽者疾也。明彌伽致敬能發大菩提心者。與十方諸佛。同一體性。同一智慧。同一解脫。人天所依何得不敬。以善財先於前三善知識。已得出世菩提心。已得同於十方諸佛法身根本智。至彌伽所。學世間差別言音名字句義智。明世間俗智。敬出世間真智慧故。以明約真而有世間俗智。即真俗自在故。故城名自在。是以彌伽敬彼善財所得諸佛出世間智慧。是世間智慧根本故。是以敬之。以表俗諦差別智敬真諦根本智。以俗智是根本智中起故。令後學者貴出世道根本智故。以根本智與一切眾生作無明生死之因果。善財初覺。彌伽敬之。十方一切諸菩薩恒常頂禮初發心。以貴初覺根本智。是出三界智慧相應。與一切諸佛智慧解脫。同一體性故。普賢行海因茲而起。是故彌伽敬之而禮。又表無知法慢故。又此第四生貴住。明三界業謝。名生在佛家。第四地亦名生在佛家。與此住位同知同得。同見其法。依本而安立之。修學者。初生後熟。輪字品莊嚴法門者。明於一名字法門於一音聲。言音無二體。名字無二性。莊嚴種種名字。以為助伴。而為人天六道眾生。說種種法門。令生歡喜令得解脫。然其不離無聲一聲無名一名。為隨順眾生世間言詞故。說一切世間諸法。無時。即以無名字為主。即以有一切出世間法為莊嚴。若說無有出世間法時。即以有一切世間為莊嚴。如是互為主伴。互為莊嚴。有無緣起皆無自性。將用教化眾生。隨根開解令得解脫。眾生及名字言音皆無自性。以此名字圓滿清淨音聲無所障礙。以一音聲說無量名。皆以一音聲。與無量名無量字作體故。即無量名無量字總是一字故。以聲性無體故。無量名字與一切聲作體故。即以名字體。自無能所分別性相故。以眾生自無性故。以此無聲之聲。無名之名。無說之說。教化一切無性眾生。令其破業至其本地又以無依之智。無聲之聲。無名之名。猶如虛空。遍一切六道眾生音聲。同其類音為其說法。令其歡喜。然身心智慧名字六根。總無受者說者。然一字中遍含多字之義。互為主伴。然亦各不相知無彼無此故。是故當知。一切名字。皆以有無二字為緣起。若說一切法有字時。即一切有法自具無故。自相成壞自有自無。自在說一切法本自無。即有法自具。以有無自相成壞故。即無與有自在從有無體如法緣生無盡名言。互為主伴。隨世安立更相成壞。皆一一字中有無盡義。猶如帝網影像相入。若究之本源皆約緣有各無主宰。當知名不與聲作聲。聲不與名作字。智慧本無。猶如虛空。遍一切處。等眾生界。以智體性隨其類音。皆令歡喜而得解脫故。名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此第四生貴住善知識。以精進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若約智通修五位。若約位偏修俗智輪字莊嚴法門。前三善友明出世智慧。明三比丘表之。此彌伽及解脫長者二人。明處世間解脫故。還以俗士表之。餘義如文自具。

[0959c14] 第二昇進。前位門中。從如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辭退而行。有十四行經。約分為四門。一推德於先。二示其善友所在。三舉善友之名。四頂禮辭去。此不推別有國土但南行有一聚落者。明同處俗流。以精進波羅蜜與禪波羅蜜大體不二故。所以不別國也。為此二友並是俗流故。明從真入俗以和會真俗無二門。世與出世體無有二。第一正入當位法門中。從時善財童子已下。至善男子我唯於此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而得入出。有一百四十行半經。於此段中約分十門。一正念所授之法思惟勝進。二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三推求解脫長者。四見已致敬正申所求。五解脫長者即入菩薩三昧。現其身中十方各十佛剎土。答善財所請令其同入。六解脫長者從定而起。又以言說說其定中十佛境界大會道場。七明解脫長者隨心應念諸佛現前。八心念無體見佛如影。九心無表裏遍至十方而無去來。十善男子我於此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而得入出。是正示三昧之名及出入自在分。自此已下是昇進前位。云漸次遊行者。明勝進不住於前法也。十有二年者。如前第二海門國海雲比丘住海門國十有二年。明直觀十二緣以為出世間解脫。以表比丘是出世解脫故。以生死海為佛體故。善財來至此住林城漸次遊行十有二年。為明十二緣生法中行於世間。然以十二緣生以為禪體。以解脫長者是世間俗士。表處俗行真名為解脫前海雲比丘。不住生死。觀十二緣生。得出世心。此解脫長者。於十二緣生法中。處於生死。不壞緣生。不著緣生。故云遊行十二年。是不住義故。是生死涅槃無二義故。是生死涅槃無出沒義故。若約智通治。以十波羅蜜為體。此約位別治。以明同別自在。以此第五禪波羅蜜門。以法界自體無作禪中諸有緣生性自離故。一切心境莫不自是法界無礙解脫禪定林故。是故城名住林。一切心境作而無用。性自住故。推求者。觀察勝進也。得見解脫長者者。明以真會俗真俗自體本性解脫也。見已五體投地。真俗無依五位同會也。亦明五蘊十二緣總禪林也。合掌者。真俗會而不二也。已上以觀照禪定冥會。已下以言更申所求。已下入三昧十方各現十佛剎者。明定體遍周圓滿故。以十為圓數也。又已下以從定中所見十佛如來及上首菩薩。是三昧所現自位佛果及行故。又已下隨念而見諸佛者。以自心應真是佛故。所念皆是佛境界更無餘也。明自心是佛諸念總佛。餘如文自具。此是第五具足方便住。以禪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若以智境之中。即五位通修。若以約位之中。偏治真俗靜亂二障。會五蘊十二緣。為法界性自禪用而無作緣生之定。門以明一切世間心境總皆禪也。第二明昇進前位中也。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四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6 冊 No. 1739 新華嚴經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