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5n1509_028 大智度論 第28卷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25 冊 » No.1509 » 第 28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卷
[0264a21] 【經】
[0264a21] 「菩薩摩訶薩欲住六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4a22] 【論】
[0264a22] 問曰:
[0264a22] 如〈讚菩薩品〉中言「諸菩薩皆得五神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
[0264a23] 答曰:
[0264a23] 五通是菩薩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若菩薩得六神通,可如來難!
[0264a25] 問曰:
[0264a25] 〈往生品〉中說「菩薩住六神通至諸佛國」,云何言「菩薩皆得五通」?
[0264a27] 答曰:
[0264a27] 第六漏盡神通有二種:一者漏、習俱盡,二者漏盡而習不盡。
[0264a28] 習不盡,故言「皆得五通」;漏盡,故言「住六神通」。
[0264a29] 問曰:
[0264a29] 若菩薩漏盡,云何復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愛相續故有,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不能生。諸聖人愛糠已脫故,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
[0264b04] 答曰:
[0264b04] 先已說:「菩薩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0264b07] 問曰:
[0264b08] 答曰:
[0264b08] 阿羅漢無大慈悲,無本誓願度一切眾生;又以實際作證,已離生死故。
[0264b11] 復次,先已答「有二種漏盡」,此中不說菩薩得漏盡通,自言:「欲得六神通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4b13] 六神通義,如後品中佛所說;上〈讚菩薩品〉亦已說菩薩五神通義。
[0264b14] 問曰:
[0264b15] 答曰:
[0264b15] 菩薩離五欲,得諸禪,有慈悲故,為眾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令眾生心清淨。何以故?若無希有事,不能令多眾生得度。
[0264b18] 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繫心身中虛空,滅麁重色相,常取空輕相,發大欲精進心,智慧籌量,心力能舉身未?籌量已,自知心力大能舉其身;譬如學趠,常壞色麁重相,常修輕空相,是時便能飛。
[0264b22] 二者、亦能變化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風作火、火作風,如是諸大皆令轉易;令金作瓦礫、瓦礫作金,如是諸物各能令化。變地為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復憶念地相,是時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是等諸物皆能變化。
[0264b28] 問曰:
[0264b28] 若爾,與一切入有何等異?
[0264b28] 答曰:
[0264b28] 一切入是神通初道。先已一切入、背捨、勝處柔伏其心,然後易入神通。
[0264c01] 復次,一切入中,一身自見地變為水,餘人不見。神通則不然,自見實是水,他人亦見實水。
[0264c03] 問曰:
[0264c03] 一切入亦是大定,何以不能令是實水己身、他人皆見?
[0264c05] 答曰:
[0264c05] 一切入觀處廣,但能令一切是水相,而不能令實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而能令地轉為水便是實水。以是故二定力各別。
[0264c08] 問曰:
[0264c08] 二定變化事為實為虛?若實,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虛,云何聖人而行不實?
[0264c10] 答曰:
[0264c10] 皆實,聖人無虛也,三毒已拔故。以一切法各各無定相故,可轉地或作水相;如酥、膠、蠟是地類,得火則消為水,則成濕相。水得寒則結成氷,而為堅相。石汁作金,金敗為銅,或還為石。眾生亦如是,惡可為善,善可為惡。以是故知一切法無定相故,用神通力變化,實而不誑;若本各各定相,則不可變。
[0264c17] 三者、諸賢聖神通,於六塵中隨意自在,見好能生厭想,見醜能生樂想,亦能離好醜想行捨心。
[0264c20] 菩薩得是神通,遊諸佛國,於諸異國語言不同,及在遠微細眾生不聞故,求天耳通。常憶念種種多眾大聲,取相修行;常修習故,耳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得已,便得遠聞,於天人音聲麁細、遠近,通達無礙。
[0264c25] 問曰:
[0264c25] 如《禪經》中說:「先得天眼,見眾生而不聞其聲故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見知眾生身形、音聲,而不解語言種種憂喜苦樂之辭故,求辭無礙智。但知其辭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知其心已,未知本所從來故,求宿命通。既知所來,欲治其心病故,求漏盡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變化故,所度未廣,不能降化邪見、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應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0265a06] 眾生麁者多、細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麁細,度人多故,是以先說。
[0265a08] 復次,諸神通,得法異、數法異。得法者,多先求天眼,以易得故。行者用日月、星宿、珠火,取是等光明相,常懃精進善修習故晝夜無異,若上、若下、若前、若後,等一明徹無所罣礙,是時初得天眼神通。餘次第得,如先說。
[0265a13] 復次,佛如所自得,為人說次第。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所謂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後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盡明。求明用功重,故在後說。通、明次第得,如四沙門果,大者在後。
[0265a17] 問曰:
[0265a18] 答曰:
[0265a18] 菩薩於諸法皆易無難,餘人鈍根故,有難有易。
[0265a19] 復次,初夜時,魔王來欲與佛戰,菩薩以神通力種種變化,令魔兵器皆為瓔珞。降魔已,續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神通。降魔已,自念:「一身云何得大力?」便求宿命明,自知世世積福德力故。
[0265a24] 中夜時,魔即還去,寂寞無聲;慈愍一切故,念魔眾聲,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是天耳聞十方五道眾生苦樂聲,聞聲已,欲見其形,而以障蔽不見故求天眼。
[0265a28] 後夜時,既見眾生形,欲知其心故求他心智。知眾生心皆欲離苦求樂,是故菩薩求漏盡神通,於諸樂中漏盡最勝,令眾生得之。
[0265b02] 問曰:
[0265b02] 菩薩已得無生法忍,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今何以自疑「既見眾生,而不知其心」?
[0265b04] 答曰:
[0265b04] 有二種菩薩:一者、法性生身菩薩;二者、為度眾生故,方便受人法,身生淨飯王家,出四城門,問老、病、死人,是菩薩坐樹王下,具六神通。
[0265b08] 復次,菩薩神通先有而未具足,今於三夜所得,是佛神通。行人法故,自疑無咎。
[0265b10] 六神通次第,常初天眼,後漏盡通,亦有不爾時耶?
[0265b11] 答曰:
[0265b11] 多先天眼,後漏盡智。或時隨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
[0265b12] 有人言:初禪,天耳易得,有覺觀、四心故;二禪,天眼易得,眼識無故、心攝不散故;三禪,如意通易得,身受快樂故;四禪,諸通皆易得,一切安隱處故。
[0265b16] 宿命等三神通義,如「十力」中說。
[0265b17] 【經】
[0265b17] 「欲知一切眾生意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5b18] 【論】
[0265b18] 問曰:
[0265b19] 答曰:
[0265b19] 知他心通境界少,但知欲界、色界現在眾生心心數法,不知過去、未來及無色界眾生心心數法。
[0265b21] 凡夫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四天下眾生心心數法。聲聞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千世界眾生心心數法。辟支佛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百千世界眾生心心數法。上地鈍根者,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數法。凡夫不知聲聞心心數法,聲聞不知辟支佛心心數法,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數法。以是故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5c01] 問曰:
[0265c02] 答曰:
[0265c02] 諸佛有無礙解脫,入是解脫中,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0265c04] 諸大菩薩得相似無礙解脫,亦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0265c05] 新學菩薩欲得是大菩薩無礙解脫及佛無礙解脫,以此無礙解脫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0265c07] 大菩薩欲得佛無礙解脫,以是故,雖已說「知他心通」,更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5c09] 問曰:
[0265c09] 「心所趣向」,心為去?為不去?若去,此則無心,猶若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知?如佛言:「依意緣法,意識生。」意若不去,則無和合!
[0265c12] 答曰:
[0265c12] 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一切法無來無去相」,云何言「心有來去」?又言「諸法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若有來去,即墮常見。
[0265c16] 諸法無有定相,以是故,但以內六情、外六塵和合生六識,及生六受、六想、六思。以是故,心如幻化,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有知者,無有見者。
[0265c19] 如〈歎摩訶衍品〉中言:「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有不虛誑者,佛不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虛誑,無來無去故,佛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0265c23] 譬如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則無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別取相,則不得實法;不得實法故,不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若不取相、無所分別,則得實法;得實法故,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所罣礙。
[0265c29] 一切眾生諸心可得悉知不?若悉知,則眾生有邊;若不知,何以故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種智?
[0266a02] 答曰:
[0266a02] 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可得悉知。何以故?如經中說:「一切實語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眾生心得其邊際者,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切智人!而佛語皆實,必應實有一切智人。
[0266a07] 復次,眾生雖無邊,一切種智亦無邊;譬如函大,蓋亦大。若智慧有邊、眾生無邊者,應有是難;今智慧及眾生俱無邊故,汝難非也!
[0266a09] 復次,若言「有邊、無邊」,此二於佛法中是置答;是十四事虛妄無實無益故,不應以為難。
[0266a12] 若有邊、無邊二俱不實,而佛處處說「無邊」,如「眾生有癡愛已來,無始無邊,十方亦無邊際」。
[0266a14] 答曰:
[0266a14] 眾生無邊,佛智慧無邊,是為實。若人著無邊,取相戲論故,佛說是邪見。譬如世間常、無常,二俱顛倒,入十四難中,而佛多以無常度眾生,少用有常。若著無常,取相戲論,佛說是邪見虛妄。若不著無常,知無常即是苦,苦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空,能如是依無常觀入諸法空便是實,以是故知無常入真諦中。是實十四難中,以著因緣故,說是邪見。
[0266a22] 是故說「無常」以明「無邊」,無邊故眾生生厭生死長久。譬如波梨國四十比丘,俱行十二淨行,來至佛所,佛為說厭行。佛問比丘:「五河——恒伽、監牟那、薩羅由、阿脂羅婆提、摩醯,從所來處流入大海,其中間水為多少?」比丘言:「甚多!」佛言:「但一人一劫中作畜生時屠割剝刺,或時犯罪截其手足、斬其身首,如是等血多於此水。如是無邊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稱數,啼哭流淚及飲母乳亦如是。計一劫中一人積骨過於鞞浮羅大山(丹注云:此山,天竺以人常見易信,故說也),如是無量劫中受生死苦。」諸比丘聞是已,厭患世間,即時得道。
[0266b05] 復次,聞十方眾生無邊故,心生歡喜受不殺戒,得無邊福德。以是因緣故,初發意菩薩,一切世間眾生皆應供養。何以故?為度無邊世界眾生故,功德亦無邊。有如是等益,故說「無邊」。
[0266b10] 以是故說「悉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如日照天下,一時俱至,無不遍明。
[0266b12] 【經】
[0266b12] 「菩薩摩訶薩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6b13] 【論】
[0266b13] 問曰:
[0266b14] 答曰:
[0266b14] 以總相、別相觀諸法實相,是聲聞智慧。如經中說:「初以分別諸法智慧,後用涅槃智慧。」分別諸法智慧是別相,涅槃智慧是總相。
[0266b17] 復次,知是法為解、是法為縛,是流轉、是來還,是生、是滅,是味、是患,是逆、是順,是此岸、是彼岸,是世間、是出世間。如是等分別二門諸法,名為聲聞智慧。
[0266b20] 復次,三種智慧:知五受眾如是集、如是散、如是出,是味、是患、是離,三解脫門相應智。如是等分別三門諸法。
[0266b23] 復次,四種智慧:四念處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不淨智、無常智、苦智、無我智,無常智、苦智、空智、無我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如是等分別四門諸法。
[0266b27] 復次,從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智,於其中間所有智慧,盡是聲聞智慧。略說厭世間,念涅槃,離三界,斷諸煩惱,得最上法,所謂涅槃,是名聲聞智慧。
[0266c02] 復次,如〈般若波羅蜜義品〉中說:「菩薩智慧相,與聲聞智慧,是一智慧;但無方便、無大誓莊嚴、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但厭老病死、斷諸愛繫、直趣涅槃為異。」
[0266c06] 問曰:
[0266c07] 聲聞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
[0266c07] 答曰:
[0266c07] 聲聞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但時節、利根、福德有差別。
[0266c09] 「時」名佛不在世,亦無佛法,以少因緣出家得道,名辟支佛。
[0266c10] 「利根」名異。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
[0266c11] 「福德」名有相: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若先佛法中得聖法,法滅後成阿羅漢,名為辟支佛,身無有相。
[0266c14]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聲聞,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義先已廣說。
[0266c16] 問曰:
[0266c16] 如佛說:「有四種沙門果、四種聖人: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五種佛子: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三種菩提:阿羅漢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果中、聖中、佛子中、菩提中皆無菩薩,云何言「菩薩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
[0266c21] 答曰:
[0266c21] 佛法有二種:一者聲聞、辟支佛法,二者摩訶衍法。聲聞法小故,但讚聲聞事,不說菩薩事。摩訶衍廣大故,說諸菩薩摩訶薩事:發心、修行十地、入位、淨佛世界、成就眾生、得佛道。此法中說菩薩次佛,應如供養佛,能如是觀諸法相,是為福田,能勝聲聞、辟支佛。
[0266c27] 如是摩訶衍經中,處處讚菩薩摩訶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如《寶頂經》中說:「轉輪聖王少一不滿千子,雖有大力,諸天世人所不貴重。有真轉輪聖王種,處在胎中,初受七日,便為諸天所貴重。所以者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轉輪聖王種令世人得二世樂;是雖在胎,必能紹胄聖王,是故恭敬。」
[0267a05] 諸阿羅漢、辟支佛,雖得根、力、覺、意、六神通、諸禪智慧力,於實際得證,為眾生福田,十方諸佛所不貴重。菩薩雖在諸結使、煩惱、欲縛、三毒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為諸佛所貴,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眾生,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間淨樂因緣故。
[0267a12] 又如迦羅頻伽鳥,在[穀-禾+卵]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餘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雖未出無明[穀-禾+卵],說法議論之音,勝於聲聞、辟支佛及諸外道。
[0267a16] 如《明網經》中說:
[0267a16] 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所說,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諸菩薩乃至得聞其名字得大利益,何況聞其所說!世尊!譬如人種樹,不依於地而欲得其根莖枝葉成其果實,是難可得。諸菩薩行相亦如是,不住一切法,而現住生死,在諸佛世界,於中自恣樂說智慧法。誰有聞是大智慧遊戲自恣樂說法,而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
[0267a24] 爾時會中有普華菩薩語舍利弗:「佛說耆年於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年於諸法法性不得耶?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樂說法?」
[0267a28] 舍利弗言:「諸佛弟子如其境界則能有說。」
[0267a29] 普華菩薩復問:「法性有境界不?」
[0267b01] 「若法性無境界,云何耆年言『如其境界則能有說』?」
[0267b02] 舍利弗言:「隨所得而說。」
[0267b02] 普華又問:「耆年!以無量相法性為證耶?」
[0267b04] 普華言:「今云何言『隨所得而說』?如所得法性無量,說亦應無量;法性無量非量相。」
[0267b06] 舍利弗語普華言:「法性非得相。」
[0267b06] 普華言:「若法性非得相,汝離法性得解脫不?」
[0267b07] 舍利弗言:「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壞相故。」
[0267b10] 普華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聞者、說者不?」
[0267b11] 舍利弗言:「無也!」
[0267b11] 普華言:「汝何以言『我欲聞法,非說時』?」
[0267b12] 舍利弗言:「佛說二人得福無量:一心說者,一心聽者。」
[0267b14] 舍利弗言:「善男子!滅盡定中無聽法也。」
[0267b16] 舍利弗言:「信是事。」
[0267b16] 普華言:「法性常滅,無聽法也。何以故?諸法常滅相故。」
[0267b18]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于定而說法不?」
[0267b19] 普華言:「無有法非定相者。」
[0267b19] 舍利弗言:「若爾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禪定。」
[0267b21] 舍利弗言:「以何等禪定故,一切凡夫皆是?」
[0267b22] 普華言:「以不壞法性三昧故,一切凡夫皆是禪定。」
[0267b23] 舍利弗言:「若爾者,凡夫、聖人無有差別!」
[0267b24] 普華言:「我亦不欲令凡夫、聖人有差別。何以故?諸聖人無有滅法,凡夫人亦無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相。」
[0267b27]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
[0267b29] 「滅凡夫法耶?」「不也。」
[0267c01] 「見知凡夫人法耶?」「不也。」
[0267c02] 舍利弗言:「凡夫人如、比丘得解脫如、比丘入無餘涅槃如,是如一如,如無別。」
[0267c04] 普華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壞如,用是如,當知一切法皆如。」
[0267c0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聚,無物不燒;是諸上人所說亦如是,一切法皆入法性。」
[0267c07] 又如《毘摩羅詰經》中說:「舍利弗等諸聲聞皆自說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各各自說昔為毘摩羅詰所呵。」
[0267c10]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菩薩智慧勝於聲聞、辟支佛。」
[0267c11] 問曰:
[0267c12] 答曰:
[0267c12] 如一《本生經》中說:「菩薩智慧於無量阿僧祇劫已來合集眾智,於無量劫中無苦不行、無難不為。為求法故,赴火、投巖、受剝皮苦,出骨為筆,以血為墨,以皮為紙,書受經法。」如是等為法故,受無量苦;以智慧故,世世供養其師,視之如佛。一切所有經書悉皆誦讀、解說;於無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籌量,尋求諸法好醜、深淺、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無等,思惟分別問難。為智慧故,供養諸佛及菩薩、聲聞,聽法、問難、信受、正憶念、如法行。如是智慧因緣具足故,云何不勝阿羅漢、辟支佛!
[0267c24] 復次,菩薩智慧,五波羅蜜佐助莊嚴,有方便力、於一切眾生有慈悲心故,不為邪見所妨。住十地中故智慧勢力深大,大故勝於聲聞、辟支佛;以大因故,小者自壞。阿羅漢、辟支佛無是事。
[0267c28] 以是故言:「欲勝聲聞、辟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8a01] 【經】
[0268a01] 「欲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8a02] 【論】
[0268a02] 「陀羅尼」,如〈讚菩薩品〉中說。「門」者,得陀羅尼方便諸法是,如三三昧名解脫門。
[0268a04] 何者是方便?若人欲得所聞皆持,應當一心憶念,令念增長。先當作意,於相似事繫心,令知所不見事;如周利槃陀迦,繫心拭革屣物中,令憶禪定除心垢法。如是名初學聞持陀憐尼,三聞能得;心根轉利,再聞能得;成者,一聞能得,得而不忘。是為聞持陀憐尼初方便。
[0268a10] 或時菩薩入禪定中,得不忘解脫;不忘解脫力故,一切語言說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是為第二方便。
[0268a13] 或時神呪力故,得聞持陀憐尼。或時先世行業因緣受生,所聞皆持不忘。
[0268a15] 復次,菩薩聞一切音聲語言,分別本末,觀其實相,知音聲語言念念生滅。音聲已滅,而眾生憶念取相,念是已滅之語,作是念言:「是人罵我而生瞋恚,稱讚亦如是。」是菩薩能如是觀眾生,雖復百千劫罵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稱讚亦不歡喜;知音聲生滅如響相,又如皷聲無有作者,若無作者是無住處,畢竟空故,但誑愚夫之耳。是名「入音聲陀羅尼」。
[0268a23] 復次,有陀羅尼,以是四十二字攝一切語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阿、羅、波、遮、那等。「阿提」,秦言初;「阿耨波柰」,秦言不生。行陀羅尼,菩薩聞是阿字,即時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隨所聞皆入一切諸法實相中,是名「字入門陀羅尼」,如〈摩訶衍品〉中說諸字門。
[0268a29] 復次,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
[0268b04] 如是名為「陀羅尼門」。
[0268b04] 「諸三昧門」者,三昧有二種:聲聞法中三昧、摩訶衍法中三昧。
[0268b05] 「聲聞法中三昧」者,所謂三三昧。復次,三三昧: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復有三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復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諸三昧。
[0268b09] 復次,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禪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0268b12] 十地中定名為三昧。
[0268b13] 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無三昧,不應得是深妙功德。」
[0268b15] 復次,〈千問〉中亦有是問:「四聖種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答曰:「一切當分別。四聖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亦如是。」
[0268b19] 以是義故,當知欲界有三昧;若散亂心,云何得此上妙法?以是故,是三昧在十一地中。
[0268b21] 如是等諸三昧,阿毘曇中廣分別。摩訶衍三昧者,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
[0268b23] 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伸」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
[0268b25] 如有三昧名「無量淨」,菩薩得是三昧者,能示現一切清淨身。
[0268b27] 有三昧名「威相」,菩薩得是三昧,能奪日月威德。
[0268b28] 有三昧名「焰山」,菩薩得是三昧,奪諸釋梵威德。
[0268b29] 有三昧名「出塵」,菩薩得是三昧,滅一切大眾三毒。
[0268c01] 有三昧名「無礙光」,菩薩得是三昧,能照一切佛國。
[0268c02] 有三昧名「不忘一切法」,菩薩得是三昧,一切諸佛所說法皆能憶持,復為他人講說佛語。
[0268c04] 有三昧名「聲如雷音」,菩薩得是三昧,能以梵聲滿十方佛國。
[0268c06] 有三昧名「能娛樂一切眾生」,菩薩得是三昧,能令一切深心歡喜。
[0268c07] 有三昧名「喜見無厭」,菩薩得是三昧,一切眾生見聞喜樂,無有厭足。
[0268c09] 有三昧名「功德報不可思議一緣中樂」,菩薩得是三昧,成就一切神通。
[0268c11] 有三昧名「知一切音聲語言」,菩薩得是三昧,能說一切音聲語言,於一字中說一切字,於一切字中說一字。
[0268c13] 有三昧名「集一切福富樂果報」,若菩薩得是三昧,常默然入禪定,而能令一切眾生聞佛法眾,聞聲聞、辟支佛、六波羅蜜之聲,而是菩薩實無一言。
[0268c17] 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羅尼王」,菩薩得是三昧,得入無量無邊諸陀羅尼。
[0268c18] 有三昧名「一切樂說」,菩薩得是三昧,樂說一切字、一切音聲、語言、譬喻、因緣。
[0268c20] 如是等無量力勢三昧。
[0268c21] 問曰:
[0268c21] 是三昧即是三昧門不?
[0268c21] 答曰:
[0268c22] 問曰:
[0268c23] 答曰:
[0268c23] 佛諸三昧無量無數,如虛空無邊,菩薩云何盡得?菩薩聞是,心則退沒。以是故,佛說三昧門,入一門中,攝無量三昧。如牽衣一角,舉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餘蜂盡攝。
[0268c27] 復次,展轉為門。如持戒清淨,一心精進,初夜、後夜懃修思惟,離五欲樂,繫心一處,行是方便,得是三昧,是名三昧門。
[0269a01] 復次,欲界繫三昧是未到地三昧門;未到地三昧是初禪門;初禪及二禪邊地三昧是二禪三昧門,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三昧亦如是。煖法定是頂法三昧門,頂法是忍法三昧門,忍法是世間第一法三昧門,世間第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門,苦法忍乃至金剛三昧門。
[0269a07] 略說一切三昧有三相:入、住、出相;是出相、入相名為門,住相是三昧體。
[0269a09] 摩訶衍法中三昧門,如「禪波羅蜜義」中,諸三昧分別廣說。
[0269a10] 復次,尸羅波羅蜜是三昧門。何以故?三支是佛道,所謂戒支、定支、慧支。清淨戒支是定支門,能生是定;定支能生慧支;是三支能斷煩惱,能與涅槃。以是故尸羅波羅蜜及智慧,名三昧近門。
[0269a15] 餘三波羅蜜雖是門義,名遠門。如布施因緣得福德,福德故所願皆得,如所願故心柔軟,慈悲心故知畏罪、念眾生。觀世間空無常故,攝心行忍辱,忍辱亦是三昧門。精進者,於五欲中制心除五蓋,攝心不亂,心去則攝、不令馳散,亦是三昧門。
[0269a21] 復次,初地是二地三昧門,如是展轉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門,十地是無量諸佛三昧門。
[0269a23] 如是等名為諸三昧門。
[0269a23] 問曰:
[0269a23] 陀羅尼門、三昧門,為同?為異?若同,何以重說?若異,有何義?
[0269a25] 答曰:
[0269a25] 先已說三昧門、陀羅尼門異,今當更說!三昧但是心相應法,陀羅尼亦是心相應、亦是心不相應。
[0269a27] 問曰:
[0269a28] 答曰:
[0269a28] 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瞋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
[0269a29] 是三昧修行習久,後能成陀羅尼;如眾生久習欲,便成其性。
[0269b02] 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如坏瓶得火燒熟,能持水不失,亦能令人得度河。禪定無智慧,亦如坏瓶;若得實相智慧,如坏瓶得火燒成熟,能持菩薩二世無量功德,菩薩亦因之而度得至佛。
[0269b07] 如是等,三昧、陀羅尼種種差別。
[0269b08] 聲聞法中何以無是「陀羅尼」名,但大乘中有?
[0269b09] 答曰:
[0269b09] 小法中無大,汝不應致問;大法中無小者則可問。如小家無金銀,不應問也!
[0269b11] 復次,聲聞不大殷懃集諸功德,但以智慧求脫老病死苦;以是故,聲聞人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則足,不須瓶器持水;若供大眾人民,則須瓶甕持水。菩薩為一切眾生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
[0269b16] 復次,聲聞法中多說諸法生滅無常相故。諸論議師言:「諸法無常,若無常相則不須陀羅尼。何以故?諸法無常相,則無所持;唯過去行業,因緣不失。如未來果報,雖無,必生;過去行因緣亦如是。」摩訶衍法,生滅相不實,不生不滅相亦不實,諸觀諸相皆滅是為實,若持過去法則無咎;以持過去善法、善根諸功德故須陀羅尼。
[0269b23] 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三昧不爾,或時易身則失。
[0269b25] 以是故言:「欲得諸陀羅尼、諸三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釋布施隨喜心過上第四十四
[0269b28] 【經】
[0269b28]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9b29]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持戒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9c02]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0269c06] 【論】
[0269c06] 隨喜心者,如〈隨喜品〉中說。
[0269c06] 復次,隨喜名有人作功德,見者心隨歡喜,讚言:「善哉!」在無常世界中,為癡闇所蔽,能弘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為隨喜。
[0269c12] 以是故,菩薩但以隨喜心,過於求二乘人上,何況自行!
[0269c14] 問曰:
[0269c14] 菩薩云何能以隨喜心過聲聞、辟支佛人以財布施上?
[0269c15] 答曰:
[0269c15] 聲聞、辟支佛行是布施,菩薩於傍見之,一心念隨喜,讚言:「善哉!」以此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一切眾生故,以此為得無量佛法故——以二種功德,過求聲聞、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
[0269c20] 復次,以諸法實相智慧心隨喜故,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上。
[0269c21] 復次,菩薩以隨喜心,生福德果報,迴向供養三世十方諸佛,過聲聞、辟支佛布施上。譬如人以少物獻上國王,得報甚多;又如吹貝,用氣甚少,其音甚大。
[0269c25] 復次,菩薩以隨喜功德,和合無量諸餘功德,乃至法滅亦不盡;譬如少水置大海中,窮劫乃盡。
[0269c27] 持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亦如是。
[0269c28] 問曰:
[0269c28] 若諸佛次第有菩薩,菩薩次第有聲聞、辟支佛,今言「菩薩欲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等,有何奇特?
[0270a02] 答曰:
[0270a02] 不以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等福德比菩薩功德,但以隨喜心能勝,何況菩薩自行功德!
[0270a04] 求聲聞、辟支佛人,懃身作功德疲勞;菩薩默然隨喜,智慧力、福德過其上。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執斤斧者疲苦終日;計功受賞,匠者三倍。又如征伐,鬪者冒死,主將受功。
[0270a08] 問曰:
[0270a08] 若隨喜心故勝於布施、持戒者,何以但說「菩薩隨喜勝」?
[0270a10] 答曰:
[0270a10] 凡夫人煩惱覆心、吾我未斷、著世間樂,云何能勝求聲聞、辟支佛者?
[0270a11] 聲聞、辟支佛利雖勝鈍,同在聲聞地故不說。
[0270a12] 問曰:
[0270a13] 聲聞、辟支佛功德法甚多,何以故但說六事?
[0270a14] 答曰:
[0270a15] 若說布施,已說信、聞等功德。何以故?先聞已能信,信已布施。是施有二種:財施、法施。
[0270a17] 持戒攝三種戒:律儀戒、禪戒、無漏戒。
[0270a18] 慧攝諸聞慧、思慧、修慧。
[0270a19] 解脫知見攝盡智,自知漏已盡,於三界得解脫,於是中了了知見。
[0270a21] 是中助道法,聖道法已說。
[0270a22] 復次,若不向涅槃功德,是中不說「過上」,以其功德薄故。
[0270a23] 問曰:
[0270a23] 勝名力勢相奪,今菩薩不與聲聞、辟支佛競,云何言勝?
[0270a24] 答曰:
[0270a24] 勝名但於一事中,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多。譬如人於一華中但取色香,蜂但取味以成蜜;亦如取水,器大者得多,器小得少。如是等喻可知,以隨喜心深利智慧相應,勝聲聞、辟支佛布施等諸功德。
[0270a29] 是六法,初布施,如「檀波羅蜜義」中分別聲聞、辟支佛法說;持戒,如「尸羅波羅蜜義品」中分別聲聞、辟支佛法說;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如「念佛義」中分別聲聞、辟支佛法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11260번 읽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