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11n0310_034 大寶積經 第34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11 冊 » No.0310 » 第 34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四

出現光明會第十一之五

「爾時世尊,  當入城時,  以不思議,
 神通之力,  於虛空中,  出微妙聲,
 演說種種,  陀羅尼行,  令諸大眾,
 聞如是言。  是陀羅尼,  於眼盡邊,
 生邊邊際,  寂靜流轉,  乃至寂滅,
 如是諸法,  皆能通達,  究竟安住。
 以布施力,  究竟攝取,  以持戒力,
 究竟成就,  以忍辱力,  究竟莊嚴,
 以精進力,  究竟發起,  以智慧力,
 究竟宣說。  離諸文字,  語言音聲,
 乃至色心,  究竟清淨。  有漏無漏,
 若義若利,  皆悉空寂,  究竟清淨。
 亦不依止,  一切諸有,  究竟安住,
 總持三昧。  無去無來,  非善不善,
 乃至無記,  自利利他,  如是諸相,
 究竟清淨。  亦不安住,  自在威德,
 聲聞凡夫,  諸佛之法,  亦不安住,
 於眼盡邊,  生邊邊際,  乃至寂滅,
 如是諸行,  究竟寂靜。  若生不生,
 是苦是樂,  稱讚毀謗,  皆悉捨離。
 究竟清淨,  究竟照明,  空陀羅尼,
 之所解了,  此即住佛,  所行之處,
 此即住佛,  遊戲之處,  此即安住,
 諸佛神通,  此即安住,  諸佛智慧。
 安住如是,  眼盡邊力,  安住如是,
 眼生邊力,  安住如是,  眼邊際力,
 乃至安住,  寂滅之力,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亦復如是。
 是陀羅尼,  成就如來,  殊勝之力。
 是陀羅尼,  成就如是,  威德之力。
 入諸如來,  一切行處,  住諸如來,
 一切境界。  令諸世間,  於修羅眾,
 離堅固心,  住梵天行,  能令無量,
 百千夜叉,  及鳩槃荼,  皆生歡喜。
 亦令無量,  乾闥婆眾,  并諸羅剎,
 愛樂調伏。  假使梵眾,  以妙音聲,
 於其句義,  不能宣說,  非諸心法,
 之所計度,  亦非心法,  之所受持。
 是陀羅尼,  非眼所得,  是陀羅尼,
 亦不至身,  是陀羅尼,  非眼所得,
 亦不至於,  眼所行處。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亦復如是。
 又說於眼,  盡邊生邊,  邊際流轉,
 乃至寂滅,  無我無人、  眾生壽者,
 乃至無有,  補特伽羅。  無相無為,
 不來不去,  如是等相,  皆悉了知。
 又說了知,  法性之眼。  又說了知,
 法成就眼,  智眼慧眼、  梵眼天眼。
 梵生得眼,  天生得眼,  梵異熟眼,
 天異熟眼,  梵因生眼,  天因生眼,
 天神變眼,  天精進眼,  下劣生眼,
 殊勝生眼,  捨離閻羅,  世間之眼,
 龍夜叉眼,  鳩槃荼眼,  熱惱之眼,
 非熱惱眼,  清淨之眼,  非清淨眼,
 廣狹之眼,  聲聞乘眼,  禪定之眼,
 三摩地眼,  境界之眼,  想出生眼,
 貪出生眼,  貪捨離眼,  從因生眼,
 非因生眼,  相應之眼,  不相應眼,
 依門生眼,  非門生眼,  因緣生眼,
 因門生眼,  非肉成眼,  智清淨眼,
 無所有眼,  不可得眼。  耳鼻舌身,
 乃至名等,  二十五法,  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  於虛空中,  復出無量,
 微妙音聲,  演說殊勝,  陀羅尼法。
 皆是如來,  之所變化。  陀羅尼曰:

[0188b29] 「呬麗(一) 麼麗麼麗(二) 賜(上)(三) 伊(去)(四) 弭(上)(五) 句路爾庾(二合)(六) 句路爾庾(二合)(七) 句麗(八) 麼麗(九) 句拏(上)(十) 阿囉(二合)(十一) 阿呬麗(十二) 弭弭麗帝(十三) 素弭麗(十四) 弭麗弭麗(十五) 弃比麗(十六) 阿比麗(十七) 素帝(十八) 馱嬭(十九) 麼嬭(二十) 伽(上)(二十一) 伽(上)唎帝(二十二) 素(上)[口*((禾*ㄉ)/牛)](二十三) 鉢唎(二合)野然曩泥(二十四) 阿努盧弭計(上)(二十五) 微[口*路](去)(二十六) 素婆涅里(二合)(二十七) 阿施唎麗(二十八) 薩麼鉢囉(二合)本帝(二十九) 鉢囉尾醯(三十) 陀羅尼(三十一) 底瑟恥呵(三十二) 素底(引)阿替(三十三) 步攘伽(上)(三十四) 躬(去)盤拏(三十五) 嚩娑(引)嚩曩(三十六) 播唎妬(引)里野(二合)(三十七) 鉢唎伽(上)拏寧(三十八) 麼曩娑(三十九) 素路指多(四十) 鉢那(四十一) 惡察囉(四十二) 阿毘羅(引)比野(二合)(四十三) 鉢囉(二合)底瑟咤訶(四十四) 陀羅尼(四十五) 阿(引)(四十六) 虞泥(去)(四十七)

「如是陀羅尼,  諸佛之所得,
 具足大威神,  智慧無邊量。
 遠離於執著,  念處悉清淨,
 無色無去來,  非方及方所。
 無相離言說,  超過諸戲論,
 菩薩勤修習,  究竟得清涼。
 假使以百千,  那由他偈頌,
 演說於一句,  不能得其邊。
 眾聖之所讚,  清淨無染著,
 一切諸眾會,  皆悉生尊重。
 如是陀羅尼,  善法威神力,
 能摧滅煩惱,  令得於勝利。
 功德及智慧,  廣大猶如海,
 成就忍辱力,  其心安不動。
 菩薩常修習,  智者所稱歎,
 捨離於貧窮,  當獲大財寶。
 如是陀羅尼,  增長諸功德,
 常以空性等,  真實句莊嚴,
 以捨於文字,  名之為空性,
 以捨於心識,  名之為法性。
 如是陀羅尼,  離垢常清淨,
 安住於實智,  現種種饒益,
 令諸眾生等,  歡喜發淨心。
 無量夜叉眾,  及於鳩槃荼,
 如是眾鬼王,  亦生大歡喜。
 如是陀羅尼,  寂靜無戲論,
 愛樂於眾生,  普皆與安樂。
 於多百千劫,  常在於諸趣,
 作無量利益,  清淨無所染。
 或以百千偈,  演說甘露法,
 令無量眾生,  皆生大歡喜。
 往昔無量佛,  以清淨意樂,
 於是陀羅尼,  常思惟法性。
 釋梵諸天眾、  龍王阿修羅,
 聞此陀羅尼,  心生大歡喜。
 如是陀羅尼,  所經諸國土,
 常無有災難,  病苦及憂惱。
 一切諸眾生,  各各皆欣樂,
 願此陀羅尼,  常住於我心。
 如是陀羅尼,  隨所在身心,
 喉腭及脣舌,  生無量功德。
 若能常受持,  獲無量功德,
 利益多眾生,  皆令得歡喜。
 如是陀羅尼,  捨離諸過惡,
 演說微妙法,  得無盡辯才。
 令百千眾生,  皆斷除疑惑,
 摧破諸憍慢,  獲無量功德。
 如是陀羅尼,  甚深微密法,
 智者常思惟,  勇猛勤修習。
 被於智慧甲,  摧滅諸煩惱,
 增長功德已,  愛樂無厭足。
 如是陀羅尼,  具廣大名稱,
 能了盡無盡,  生邊無生邊。
 以如是智慧,  種種自莊嚴,
 百千諸如來,  尊重而供養。
 如是陀羅尼,  明行為兩足,
 依止於勝定,  趣向菩提道,
 隨順於止觀,  通達無漏慧。
 以淨信根力,  成就於二手,
 以精進忍辱,  成就於兩乳,
 智慧波羅蜜,  而為其頂相,
 修多羅為線,  貫穿四辯鬘。
 往昔所修行,  種種諸功德,
 及無量譬喻,  一切悉莊嚴。
 如是陀羅尼,  具無量功德,
 於眼前後際,  盡邊無盡邊。
 若生若無生,  邊際非邊際,
 寂靜不寂靜,  流轉非流轉。
 無有及無起,  寂滅并無我,
 無人無壽者,  乃至無眾生。
 如是無量門,  一切皆解了。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如上所稱歎,  微妙陀羅尼,
 寂靜勝功德,  諸佛之境界。
 陀羅尼實義,  非文字詮表,
 隨順於世間,  但以假名說。」

[0189c04]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童子家,敷座而坐。是時月光童子知佛坐已,躬自齎持微妙供具,奉獻如來及諸大眾,其供純以禪定福德殊勝善根不思議力之所成熟。如是施時亦不為己,普令一切無量眾生,發趣菩提獲大善利,其供周遍皆悉充足。

[0189c09] 爾時世尊飯食已訖,於眾會中告月光童子言:「童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住大乘者行施資糧,有八十種殊勝功德。云何八十?所謂成熟眾生善言攝受,妙相圓滿,諸根無缺,捨離生死,證於涅槃,盡諸結使,得勝自在,具足功德,莊嚴佛土,眷屬清淨,有大威德,具足智慧,成就最上殊勝之行,圓滿無上無等等行,除滅習氣,增長如來一切智行,身及舍利為諸世間聲聞緣覺之所供養,摧破惡人,能令人王、天、龍、夜叉、阿修羅王、迦樓羅王及梵天王皆生清信,有大威德,宣說契經、應頌、受記、自說、諷誦、譬喻、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法乃至論義,受持演說心無懈惓,於法無悋,安住佛道,世界最勝,名色清淨,證於法身,得無所畏,成就福德,蔽諸外道,具善人法,捨惡人行,信福智因,和合佛法,降伏眾魔,於佛所說安樂之法無有疑惑,摧破惡欲,具大威德,修菩薩行,得勝神通,捨離生死,成就眾生,讚無邊行,攝受功德,慰喻眾生,受用法樂,修行惠施,入大智門,住於煖法,種性決定,修行法忍,安住佛道。童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修施資糧,具足成就是八十種殊勝功德。」

[0190a02]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大智諸菩薩,  具足施資糧,
 勝利有八十,  我今已略說。
 復有諸功德,  無量難思議,
 皆從布施生,  今當少宣說。
 汝以平等施,  普遍於大會,
 如是施資糧,  智者應修習。
 此施能積集,  福聚不思議,
 相好莊嚴身,  一切皆圓滿。
 生處及種族,  國土若居家,
 名稱與色心,  一切皆清淨。
 諸天神變事,  及宮殿婇女,
 清淨無礙辯,  皆從布施生。
 布施勝資糧,  諸佛咸稱歎,
 此即是菩提,  最初安住本。
 精進諸菩薩,  於施無疑惑,
 安住決定心,  勤修於布施。
 如是布施心,  成就殊勝福,
 菩薩勤修習,  當證佛菩提。
 由布施威力,  成就勝神通,
 振動俱胝剎,  不損諸眾生。
 由布施能引,  淨戒及多聞,
 正信與精進,  三昧無漏慧。
 由布施能引,  根力菩提分,
 正斷及神足,  遠離諸習氣。
 由布施能引,  清淨妙音聲,
 於百俱胝剎,  開示無邊法。
 由淨信行施,  速得諸神通,
 為成就神通,  應勤修布施。
 無量諸天眾,  百千阿修羅,
 龍神及夜叉,  眷屬共圍繞,
 咸乘妙樓閣,  自在而遊戲。
 如是等諸王,  見勤行施者,
 皆當起遠迎,  敷座而供養。
 如是行施人,  具足大威德,
 自在神通力,  攝受諸天王,
 鳩槃荼夜叉,  皆悉來歸伏,
 及乾闥婆眾,  亦獻諸音樂。
 賊害起慈心,  惡人當遠離,
 珍財無損減,  庫藏悉充盈。
 以修布施故,  成就勝資糧,
 乃至於佛智,  不行外道法。
 是人無病惱,  守護陀羅尼,
 得諸殊勝力,  皆由布施生。
 如是行施人,  修習菩提道,
 不遇惡知識,  得同類善友。
 復有諸菩薩,  積集施資糧,
 成就不思議,  陀羅尼智慧。
 以無量偈頌,  演說於總持,
 一切無罣礙,  不失於本義。
 廣大菩提心,  志願常堅固,
 具足於淨戒,  捨離諸魔業。
 不著五欲樂,  專精求正念,
 心常無迷惑,  亦不生貪愛。
 瞋恚諸煩惱,  如實皆了知,
 於一切境界,  不著不迷惑。
 是人善了知,  如是諸煩惱,
 以因緣和合,  能生諸過失。
 乃至於佛法,  若因若因因,
 如是因作用,  一切皆能了。
 是人能了知,  眼盡邊因性,
 遠離諸迷惑,  於眼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於寂滅,  如是等因性,
 遠離諸迷惑,  於眼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前際言說,
 隨世假安立,  於中無有實。
 是人能了知,  眼後際言說,
 隨世假安立,  於中無有實。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於寂滅,  如是等言說,
 隨世假安立,  於中無有實。
 是人能了知,  眼前際言說,
 但因緣和合,  於中無所著。
 是人能了知,  眼後際言說,
 但因緣和合,  於中無所著。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於寂滅,  如是等言說,
 但因緣和合,  於中無所著。
 是人能了知,  眼前際言說,
 自性無表示,  於中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後際言說,
 自性無表示,  於中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於寂滅,  如是等言說,
 自性無表示,  於中無所染。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是人能了知,  貪欲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  於貪無所染。
 一切諸佛道,  當於煩惱求,
 知性無差別,  是入總持門。
 說貪是總持,  總持即是貪,
 知性無差別,  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貪,  即為供養佛,
 以供養佛故,  成就總持門。
 是人能了知,  瞋恚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  於瞋無所染。
 瞋即是總持,  總持即是瞋,
 知性無差別,  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瞋,  亦為供養佛,
 以供養佛故,  成就總持門。
 是人能了知,  愚癡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  於癡無所染。
 若如實了知,  癡性之邊際,
 是則修佛道,  成就總持門。
 癡即是總持,  總持即是癡,
 知性無差別,  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為供養佛,
 以供養佛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為供養法,
 以供養法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為供養僧,
 以供養僧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為供養戒,
 以供養戒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精進,
 供養精進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讚歎,
 供養讚歎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佛法,
 供養佛法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法性,
 供養法性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真如,
 供養真如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生,
 供養無生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滅,
 供養無滅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盡,
 供養無盡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有,
 供養無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邊,
 供養無邊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三有,
 供養三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寂靜,
 供養寂靜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流轉,
 以供養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轉,
 供養無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有,
 供養無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起,
 供養無起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寂滅,
 供養寂滅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不來,
 供養不來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行,
 供養無行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有為,
 供養有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苦等,
 以供養苦等,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苦智,
 供養苦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集智,
 供養集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滅智,
 供養滅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道智,
 供養道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法智,
 供養法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類智,
 供養類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供養無生智,
 供養無生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盡智,
 供養盡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於正斷,  念住并神足,
 五根及五力,  七覺八道支,
 兼彼奢摩他,  毘般舍那等,
 於斯九種法,  一切皆如是。」

[0192a11] 爾時世尊告月光童子言:「善男子!若有眾生住於大乘,為欲成就如上所說陀羅尼者,應當遠離八十種人。云何八十?所謂殺父,害母,殺阿羅漢,以屠害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賊住出家,無根二根,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不知處,不知時,不知法,不知道,不知量,不知自他,於佛法僧并諸學處不能尊重,於不放逸及殊勝境亦不宗仰,不知法,不知律,不知學處,不知其罪若重若輕,不知其戒是毀是缺,又不知行若細若麁,亦不知業未來現在,於下劣事亦不了知,讚聲聞乘毀如來法,勸導開示辟支佛乘遠離厭捨無上正道,破戒,破見,破諸威儀,行於非道,說有我人,說有眾生,說有命者,說有補特伽羅,志意下劣,起貪瞋癡,斷見,常見,空無因見,不見有,不見無,不見業,不見精進,不知業,不知業因,不知異熟,不知異熟因,不知諸根,不知諸根因,不知界,不知界因,不知解脫,不知解脫因,不知道,不知道因,不知煩惱,不知煩惱因,不知施,不知施因,不知前際及於後際,不知前際及後際因,不知生死,不知生死因,不知有漏,不知有漏因,不知盡非盡,不知有非有,不知邊際非邊際,不知寂靜非寂靜,不知轉非轉,不知性非性,不知生非生,不知滅非滅。童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欲成就如上所說陀羅尼者,應當捨離是八十種非法之人。」

[0192b08]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不了於眼,  生盡之邊際,
 是人迷總持,  智者應遠離。
 若能了於眼,  無我無眾生,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生盡離文字,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寂靜無所住,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自性無所住,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無轉無色相,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無生性寂滅,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自性離名相,
 諸佛無能說,  稱歎及表示,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於眼,  自性離名相,
 無有能思惟,  受持及演說,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如是總持性,  非文字詮辯,
 無有諸方所,  亦非心所到,
 是法無歡喜,  亦不住瞋恚,
 不動如山王,  雖說無所得。
 總持實無有,  乃至我亦無,
 若我自性空,  總持亦無有。
 總持自性空,  愚者計為有,
 由是妄分別,  不聞生憂惱。
 若分別貪性,  及以總持空,
 如是二分別,  畢竟不可得。
 若了空性空,  總持亦非有,
 乃至菩提分,  三摩地亦空。
 若有能了知,  總持及空性,
 乃至三摩地,  於眼亦了知。
 若於眼盡邊,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生邊,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邊際,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寂靜,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流轉,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無有,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無生,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寂滅,  如實善了知,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盡邊,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生邊,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邊際,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寂靜,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流轉,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無有,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無生,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於眼變異,  如實知寂滅,
 則於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若於眼前際,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盡邊,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生邊,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邊際,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寂靜,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流轉,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無有,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無生,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於眼寂滅,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貪瞋癡忿慢,  嫉誑慳憂惱,
 過失垢毒箭,  暴流黑白業,
 不生亦不滅,  不去亦不來,
 不動亦不異,  非作亦非行,
 非明亦非闇,  非流捨暴流,
 無盡及無住,  非行非不行,
 非字非攀緣,  非出亦非入,
 分別妄想等,  六十二諸門,
 各隨其義理,  一切皆如是。
 若知眼前際,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盡邊,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生邊,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邊際,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寂靜,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流轉,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無有,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無生,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寂滅,  乃至於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於地不變異,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無生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無滅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證入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出離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無願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於地無住相,  不來亦不去,
 無邊與無盡,  相應不相應。
 離名字計度,  觀察與流轉,
 無有及修治,  無言說表示。
 寂靜無所依,  念住并正斷,
 神足及根力,  覺支無畏道。
 如是諸地法,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入,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出,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願,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住,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生,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無滅,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於我文字,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我離文字,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知眼前後際,  遠離於斷常,
 因緣自性空,  導師方便說。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眼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真說法。
 若思惟法時,  分別於眼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思惟法。
 若修習法時,  分別於眼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修習法。
 若了眼空性,  即不趣菩提,
 諸佛於是人,  常現前說法。
 若不了知眼,  亦不了知色,
 若能了知眼,  於色亦了知。
 若能了於眼,  於色亦了知,
 若於色了知,  於眼亦能了。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因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寂靜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道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空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積集,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於事物,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眼攝取,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於眼不了知,  是則生貪欲,
 若能了知眼,  貪欲則不生。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若演說法時,  分別種種果,
 是人妄分別,  不名為說法。
 不退於志願,  了達於性空,
 得諸三昧門,  彼能善說法。
 不退於志願,  於眼離分別,
 以無分別故,  彼能善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眼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眼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句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句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文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文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名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名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色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色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依世相分別,
 不能善隨順,  調伏諸眾生。
 若了眼性空,  不依相分別,
 即能善隨順,  調伏諸眾生。
 不了眼有無,  處眾而說法,
 是人貪利養,  一切無信受。
 若了眼有無,  處眾而說法,
 是人不貪著,  一切皆信受。
 不了眼性空,  而處於法座,
 雖說多譬喻,  一切無信受。
 若了眼性空,  而處於法座,
 所說諸譬喻,  一切皆信受。
 耳鼻舌身心,  六塵并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0195a07]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月光童子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四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1 冊 No. 0310 大寶積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