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n0026_052 中阿含經 第52卷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1 冊 » No.0026 » 第 52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卷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
(一九六)大品周那經第五(第五後誦)
[0752c12] 我聞如是:
[0752c12] 一時,佛遊䟦耆,在舍彌村。
[0752c12] 爾時,沙彌周那於彼波和中而受夏坐,彼波和中有一尼揵,名曰親子,在彼命終。終後不久,尼揵親子諸弟子等各各破壞,不共和合,各說破壞,不和合事,鬪訟相縛,相憎共諍:「我知此法,汝不知也。汝知何法,如我所知?我齊整,汝不齊整。我相應,汝不相應。應說前而說後,應說後而說前。我勝,汝不如。我問汝事,汝不能答。我已伏汝,當復更問。若汝動者,我重縛汝。」更互憍慠,但求勝說,而無訶者。尼揵親子若有在家白衣弟子,彼皆厭患此尼揵親子諸弟子等。所以者何?以其所說惡法、律故,非是出要,不趣正覺,亦非善逝之所說也。崩壞無柱,無所依怙,彼所尊師,亦非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也。
[0752c27] 於是,沙彌周那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往舍彌村,住舍彌村北尸攝和林。沙彌周那往詣尊者阿難所,到已禮足,却坐一面,尊者阿難問曰:「賢者周那!從何所來,何處夏坐?」
[0753a02] 沙彌周那答曰:「尊者阿難!我從波和來,於波和中而受夏坐。尊者阿難!彼波和中有一尼揵,名曰親子,在彼命終。終後不久,尼揵親子諸弟子等各各破壞,不共和合,各說破壞,不和合事,鬪訟相縛,相憎共諍:『我知此法,汝不知也。汝知何法,如我所知?我齊整,汝不齊整。我相應,汝不相應。應說前而說後,應說後而說前。我勝,汝不如。我問汝事,汝不能答。我已伏汝,當復更問。若汝動者,我重縛汝。』更互憍慠,但求勝說,而無訶者。尼揵親子若有在家白衣弟子,彼皆厭患此尼揵親子諸弟子等。所以者何?以其所說惡法、律故,非是出要,不趣正覺,亦非善逝之所說也。崩壞無柱,無所依怙,彼所尊師,亦非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也。」
[0753a17] 尊者阿難聞已,語曰:「賢者周那!得因此說,可往見佛,奉獻世尊。賢者周那!今共詣佛,具向世尊而說此事,儻能因此得從世尊聞異法也。」
[0753a20] 於是,尊者阿難與沙彌周那俱往詣佛,稽首佛足,尊者阿難却住一面,沙彌周那却坐一面。
[0753a22]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今日沙彌周那來詣我所,稽首我足,却坐一面,我問曰:『賢者周那!從何所來?何處夏坐?』沙彌周那即答我曰:『尊者阿難!我從波和來,於波和中而受夏坐。尊者阿難!彼波和中有一尼揵,名曰親子,在彼命終,終後不久,尼揵親子諸弟子等各各破壞,不共和合,各說破壞,不和合事,鬪訟相縛,相憎共諍:「我知此法,汝不知也。汝知何法,如我所知?我齊整,汝不齊整。我相應,汝不相應。應說前而說後,應說後而說前。我勝,汝不如。我問汝事,汝不能答。我已伏汝,當復更問。若汝動者,我重縛汝。」更互憍慠,但求勝說,而無訶者。尼揵親子若有在家白衣弟子,彼皆厭患此尼揵親子諸弟子等。所以者何?以其所說惡法、律故,非是出要,不趣正覺,亦非善逝之所說也。崩壞無柱,無所依怙,彼所尊師,亦非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也。』
[0753b10] 「世尊!我聞此已,恐怖驚懼,舉身毛竪,莫令有比丘於世尊去後而在眾中起如是鬪諍,謂此鬪諍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天人生極苦患。世尊!我見一比丘坐世尊前,至心敬重世尊,善護善逝。世尊!我見此已,便作是念:『若令此比丘於世尊去後,而在眾中起如是鬪諍,謂此鬪諍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天人生極苦患。』」
[0753b19] 於是,世尊問曰:「阿難!汝見何等眾中有鬪諍者,謂此鬪諍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天人生極苦患耶?」
[0753b22] 尊者阿難答曰:「世尊!謂有鬪諍,因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觀,於其眾中生而生者。世尊!謂此鬪諍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天人生極苦患。」
[0753b26] 世尊告曰:「阿難!此鬪諍甚少,謂因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觀。阿難!若有鬪諍,因道、因道迹,於其眾中生而生者,阿難!謂此鬪諍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阿難!汝見其中有二比丘,各各異意而起鬪諍,是法、是非法,是律、是非律,是犯、是非犯,或輕、或重,可悔、不可悔,可護、不可護,有餘、無餘,起、不起。阿難!於意云何?若我法聚,自知自覺自作證,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阿難!尼揵親子實非薩云若,而自稱薩云若。阿難!若尼揵親子一切知、一切見者,彼為弟子施設六諍本,謂可聞而止。」
[0753c10]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六諍本者,諸比丘從世尊聞,當善受持。」
[0753c13] 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
[0753c15] 佛言:「阿難!或有一人瞋惱者結纏。阿難!謂人瞋惱者結纏,彼不敬師,不見法,不護戒,彼不敬師,不見法,不護戒已,便於眾中起如是諍。謂此鬪諍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天人生極苦患。阿難!如是鬪諍,汝於內外見而不盡者,為斷此諍故,汝當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阿難!猶人為火燒頭、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如是鬪諍,汝於內外見而不盡者,為斷此諍故,汝當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阿難!如是鬪諍,汝於內外見盡者,汝當重護彼心,常無放逸,欲止此諍故,如是此諍,汝斷根本。阿難!猶人為火燒頭、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如是鬪諍,汝於內外見盡者,汝當重護彼心,常無放逸,欲止此諍故,如是此諍,汝斷根本。
[0754a03] 「如是不語結、慳、嫉、諂誑、無慚、無愧、惡欲、邪見、惡性不可制。阿難!若有一人惡欲、邪見、惡性不可制,彼不敬師,不見法,不護戒,彼不敬師,不見法,不護戒已,便於眾中起如是諍,謂此鬪諍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天人生極苦患。阿難!如是鬪諍,汝於內外見而不盡者,為斷此諍故,汝當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阿難!猶人為火燒頭、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如是鬪諍,汝於內外見而不盡者,為斷此諍故,汝當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阿難!如是鬪諍,汝於內外見盡者,汝當重護彼心,常無放逸,欲止此諍故,如是此諍,汝斷根本。阿難!猶人為火燒頭、燒衣,急求方便,救頭、救衣。如是鬪諍,汝於內外見盡者,汝當重護彼心,常無放逸,欲止此諍故,如是此諍,汝斷根本。
[0754a20] 「復次,阿難!有七止諍,一者應與面前止諍律。二者應與憶止諍律。三者應與不癡止諍律。四者應與自發露止諍律。五者應與君止諍律。六者應與展轉止諍律。七者應與如棄糞掃止諍律。阿難!云何應與面前止諍律?云何斷此諍?謂因面前止諍律也。阿難!一人者一人教訶,護以法、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一人者二人、一人者多人、一人者眾教訶,護以法、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二人者二人教訶,護以法、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二人者多人、二人者眾、二人者一人教訶,護以法、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多人者多人教訶,護以法、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多人者眾、多人者一人、多人者二人教訶,護以法、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眾者眾教訶,護以法、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眾者一人、眾者二人、眾者多人教訶,護以法、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阿難!是謂應與面前止諍律,如是斷此諍,謂因面前止諍律也。
[0754b11] 「阿難!云何應與憶止諍律?云何斷此諍?謂因憶止諍律也。阿難!若有一人犯戒而不憶,諸比丘見已,便語彼曰:『汝曹犯戒而不自憶,汝應從眾求於憶律,眾當共與賢者憶律。』阿難!若處有眾和集會者,彼比丘應詣,偏袒著衣,脫屣入眾,稽首禮長老上尊比丘足,長跪叉手,白長老上尊比丘曰:『諸尊!聽我曾犯戒而不憶,我今從眾求於憶律,願眾和合與我憶律。』阿難!為彼比丘故,眾共和集,應與憶律,以法以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阿難!是謂應與憶止諍律,如是斷此諍,謂因憶止諍律也。
[0754b22] 「阿難!云何應與不癡止諍律?云何斷此諍?謂因不癡止諍律也。阿難!若有一人狂發而心顛倒,彼狂發心顛倒已,多不淨行,非沙門法,不順法行而說違犯。彼於後時還得本心,諸比丘見已,便語彼曰:『汝曹狂發而心顛倒,狂發心顛倒已,多不淨行,非沙門法,不順法行而說違犯。賢者於後還得本心,賢者可從眾求不癡律,眾當共與賢者不癡律。』阿難!若處有眾和集會者,彼比丘應詣,偏袒著衣,脫屣入眾,稽首禮長老上尊比丘足,長跪叉手,白長老上尊比丘曰:『諸尊!聽我曾狂發而心顛倒,狂發心顛倒已,多不淨行,非沙門法,不順法行而說違犯。我於後時還得本心,我今從眾求不癡律,願眾和合與我不癡律。』阿難!為彼比丘故,眾共和集,應與不癡律,以法以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阿難!是謂應與不癡止諍律,如是斷此諍,謂因不癡止諍律也。
[0754c11] 「阿難!云何應與自發露止諍律?云何斷此諍?謂因自發露止諍律也。阿難!若有一人犯戒,或有語者,或不語者,或有憶者,或不憶者。阿難!若處有眾和集會者,彼比丘應詣,偏袒著衣,脫屣入眾,稽首禮長老上尊比丘足,長跪叉手,白長老上尊比丘曰:『諸尊!聽!我犯某戒,我今向長老上尊比丘至心發露,自說顯示,不敢覆藏,更善護持,後不復作。』阿難!諸比丘眾當問彼比丘曰:『賢者自見所犯耶?』彼應答曰:『實自見所犯。』眾當語彼:『更善護持,莫復作也。』阿難!是謂應與自發露止諍律,如是斷此諍,謂因自發露止諍律也。
[0754c24] 「阿難!云何應與君止諍律?云何斷此諍?謂因與君止諍律也。阿難!若有一人不知羞恥,不悔見聞,從他疑者惡欲,彼犯戒已,稱一處知,稱一處見,稱一處知已,稱一處見,稱一處見已,稱一處知,在眾中稱一處知,在眾中稱一處見,稱一處知已,稱一處見,稱一處見已,稱一處知。阿難!為彼比丘故,眾共和集,應與君律,君無道無理,君惡不善。所以者何?謂君犯戒已,稱一處知,稱一處見,稱一處知已,稱一處見,稱一處見已,稱一處知,在眾中稱一處知,在眾中稱一處見,稱一處知已,稱一處見,稱一處見已,稱一處知。阿難!是謂應與君止諍律,如是斷此諍,謂因與君止諍律也。
[0755a09] 「阿難!云何應與展轉止諍律?云何斷此諍?謂因展轉止諍律也。阿難!有二比丘於其中間若干意起諍,謂是法、非法,是律、非律,是犯、非犯,或輕、或重,可說、不可說,可護、不可護,有餘、無餘,可悔、不可悔。阿難!彼比丘猥處止此諍,若猥處止者,此諍當言止,若猥處不止者,此諍可白眾,若於眾中止者,此諍當言止,若於眾中不止者,阿難!相近住者,於中若有比丘持經、持律、持母者,此比丘共往至彼,說此諍事,若在道路止者,此諍當言止,若道路不止者,此諍當復向眾說,若在眾止者,此諍當言止,若在眾不止者,阿難!若多伴助者,持經、持律、持母者,阿難!彼比丘應者止此諍,以法以律,如尊師教,面前令歡喜。阿難!是謂應與展轉止諍律,如是斷此諍,謂因展轉止諍律也。
[0755a24] 「阿難!云何應與如棄糞掃止諍律?云何斷此諍?謂因如棄糞掃止諍律也。阿難!若有住處諸比丘眾鬪訟憎嫉,相憎共諍。阿難!彼諸比丘分立二部,分立二部已,若於一部中有長老上尊者,或有次者,有宗主者,或有次者。阿難!此比丘語彼比丘曰:『諸賢!聽!我等無道無理,我等惡不善。所以者何?我等於此善說法、律,至信、捨家、無家、學道,鬪訟憎嫉,相憎共諍。諸賢!因此諍,我等犯戒者除偷羅柘,除家相應,我自為己,亦為彼諸賢故,今向賢至心發露,自說顯示,不敢覆藏,更善護持,後不復作。』
[0755b07] 「阿難!若此部中無一比丘應者,阿難!此比丘應往至彼第二部,到已稽首,禮長老上尊比丘足,長跪叉手,白長老上尊比丘曰:『諸尊!聽!我等無道無理,我等惡不善。所以者何?我等於此善說法、律,至信、捨家、無家、學道,鬪訟憎嫉,相憎共諍。諸賢!因此諍,我等犯戒者除偷羅柘,除家相應,我自為己,亦為彼諸賢故,今向長老上尊至心發露,自說顯示,不敢覆藏,更善護持,後不復作。』阿難!彼比丘當語此比丘曰:『賢者!汝自見犯戒耶?』彼應答曰:『實自見所犯。』彼當語此:『更善護持,莫復作也。』第二部亦復如是。阿難!是謂應與如棄糞掃止諍律,如是斷此諍,謂因如棄糞掃止諍律也。
[0755b20] 「阿難!我今令汝說六慰勞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0755b22]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0755b22] 佛言:「云何為六?慈身業,向諸梵行,法是慰勞法、愛法、樂法,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得沙門,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慈口業,慈意業。若法利如法得,自所得飯食,至在鉢中,如是利分布,施諸梵行,是法慰勞法、愛法、樂法,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得沙門,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若有戒不缺不穿,無穢無異,如地不隨他,聖所稱譽,具足善受持如是戒分,布施諸梵行,是法慰勞法、愛法、樂法,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得沙門,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若有聖見出要,明見深達,能正盡苦,如是見分布,施諸梵行,是法慰勞法、愛法、樂法,令愛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攝,得沙門,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阿難!我向所說六慰勞法者,因此故說。
[0755c09] 「阿難!若汝等此六諍本止絕斷者,及此七止諍,眾中起鬪諍,以如棄糞掃止諍律止者,復行此六慰勞法。阿難!如是汝於我去後共同和合,歡喜不諍,同一一心,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樂遊行,如我在時。」
[0755c14]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55c16] 周那經第五竟(四千二百三十字)
[0755c19] 我聞如是:
[0755c19] 一時,佛遊瞻波,在恒伽池岸。
[0755c19] 爾時,尊者優婆離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作異業、說異業者,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5c23] 世尊答曰:「不也。優婆離!」
[0755c23]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面前律者而與憶律,應與憶律者而與面前律,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5c27]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憶律者而與不癡律,應與不癡律者而與憶律,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01]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不癡律者而與自發露律,應與自發露律者而與不癡律,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05]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自發露律者而與君律,應與君律者而與自發露律,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08] 世尊答曰:「不也。優婆離!」
[0756a08]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君者而責數,應責數者而與君,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11] 世尊答曰:「不也。優婆離!」
[0756a11]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責數者而下置,應下置者而責數,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14] 世尊答曰:「不也。優婆離!」
[0756a14]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下置者而舉,應舉者而下置,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17]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舉者而擯,應擯者而舉,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20]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擯者而與憶,應與憶者而擯,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23]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憶者而從根本治,應從根本治者而與憶,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26]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從根本治者而驅出,應驅出者而從根本治,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a29]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驅出者而行不慢,應行不慢者而驅出,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b03] 世尊答曰:「不也。優婆離!」
[0756b03] 尊者優婆離復問曰:「世尊!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行不慢者而治,應治者而行不慢,是如法業、如律業耶?」
[0756b06] 世尊答曰:「不也。優婆離!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作異業,說異業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面前律而與憶律,應與憶律而與面前律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憶律而與不癡律,應與不癡律而與憶律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不癡律而與自發露律,應與自發露律而與不癡律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
[0756b16] 「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自發露律而與君律,應與君律而與自發露律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君律而責數,應責數而與君律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責數而下置,應下置而責數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下置而舉,應舉而下置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
[0756b26] 「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舉而擯,應擯而舉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擯而與憶,應與憶而擯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憶而從根本治,應從根本治而與憶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從根本治而驅出,應驅出而從根本治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驅出而行不慢,應行不慢而驅出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行不慢而治,應治而行不慢者,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眾亦有罪。
[0756c11] 「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隨所作業即說此業者,是如法業、如律業,眾亦無罪。優婆離!若比丘眾共和合,應與面前律即與面前律,應與憶律即與憶律,應與不癡律即與不癡律,應與自發露律即與自發露律,應與君律即與君律,應責數即責數,應下置即下置,應舉即舉,應擯即擯,應憶即憶,應從根本治即從根本治,應驅出即驅出,應行不慢即行不慢,應治即治者,是如法業、如律業,眾亦無罪。
[0756c20] 「優婆離!汝當學隨所作業即說此業,應與面前律即與面前律,應與憶律即與憶律,應與不癡律即與不癡律,應與自發露律即與自發露律,應與君律即與君律,應責數即責數,應下置即下置,應舉即舉,應擯即擯,應憶即憶,應從根本治即從根本治,應驅出即驅出,應行不慢即行不慢,應治即治者。優婆離!汝當如是學。」
[0756c28] 佛說如是。尊者優婆離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57a02] 優婆離經第六竟(一千五百六十一字)
[0757a05] 我聞如是:
[0757a06] 爾時,沙彌阿夷那和提亦遊王舍城,在無事處,住禪屋中。彼時王童子耆婆先那中後仿佯,至沙彌阿夷那和提所,共相問訊,却坐一面,語曰:「賢者阿奇舍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0757a10] 沙彌阿夷那和提告曰:「賢王童子!欲問便問,我聞當思。」
[0757a11] 王童子問曰:「阿奇舍那!實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耶?」
[0757a13] 沙彌答曰:「賢王童子!實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0757a14] 王童子復問曰:「賢者阿奇舍那!汝當隨所聞,汝隨所誦習者,盡向我說,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0757a17] 沙彌答曰:「賢王童子!我不堪任隨所聞法,隨所誦習,廣向汝說,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也。賢王童子!若我隨所聞法,隨所誦習,向賢王童子說,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者,或賢王童子不知也,如是我唐煩勞。」
[0757a23] 王童子語沙彌曰:「賢者阿奇舍那!汝未為他所伏,以何意故而自退耶?賢者阿奇舍那!如隨所聞法,隨所誦習,可向我說,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若我知者為善,若我不知者,我便不復更問諸法。」
[0757a28] 於是,沙彌阿夷那和提隨所聞法,隨所誦習,向王童子耆婆先那說,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0757b01] 於是,王童子耆婆先那語曰:「賢者阿奇舍那!若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者,終無是處。」說無是處已,即從坐起,不辭而去。
[0757b05] 王童子耆婆先那去後不久。於是,沙彌阿夷那和提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與王童子耆婆先那所共論者,盡向佛說。
[0757b08] 世尊聞已,告沙彌曰:「阿奇舍那!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著欲,為欲愛所食,為欲所燒。若地斷欲、斷欲愛、斷欲燒熱,無欲知、無欲見、無欲覺,此地王童子知者、見者,終無是處。所以者何?阿奇舍那!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0757b13] 「阿奇舍那!猶四調御,象調御、馬調御、牛調御、人調御,於中二調御不可調御,二調御可調御。阿奇舍那!於意云何?若此二調御不可調御,此未調、未調地、未調御受御事者,終無是處。若此二調御可調御,善調御,此調、未調地,御受御事者,必有是處。如是,此阿奇舍那!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著欲,為欲愛所食,為欲所燒,若地斷欲、斷欲愛、斷欲煩熱,無欲知、無欲見、無欲覺,此地王童子知者、見者,終無是處。所以者何?阿奇舍那!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0757b24] 「阿奇舍那!猶去村不遠,有大石山,無缺無穿,實而不虛,堅固不動,都合為一。或有二人正欲見者,彼中一人速疾上山,第二人者依住山下。石山上人見石山邊有好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山上人見已,語山下人:『汝見山邊有好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耶?』山下人答曰:『若我見山,彼邊有好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者,終無是處。』於是,石山上人疾疾來下,捉山下人速疾將上,於石山上,到已問曰:『汝見山邊有好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耶?』彼人答曰:『今始見也。』復問彼人曰:『汝本言見者,終無是處。今復言見,為何謂耶?』彼人答曰:『我本為山之所障礙,故不見耳。』如是,阿奇舍那!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著欲,為欲愛所食,為欲所燒,若地斷欲、斷欲愛、斷欲煩熱,無欲知、無欲見、無欲覺,此地王童子知者、見者,終無是處。
[0757c13] 「阿奇舍那!昔者剎利頂生王有捕象師,王告之曰:『汝捕象師,為我捕取野象將來,得已白我。』時,捕象師受王教已,即乘王象往野林中。彼捕象師在野林中見大野象,見已捉繫,著王象項。彼時王象將野象出在於露地,彼捕象師還詣剎利頂生王所,白曰:『天王!已得野象,繫在露地,隨天王意。』剎利頂生王聞已告曰:『善調象師!汝今可速調此野象,伏令善調象,善調已,還來白我。』於是善調象師受王教已,持極大杖,著右肩上,往野象所,以杖著地,繫野象項,制樂野意,除野欲念,止野疲勞,令樂村邑,習愛人間,善調象師先與飲食。
[0757c26] 「阿奇舍那!若彼野象從調象師初受飲食,善調象師便作是念:『今此野象必得生活。所以者何?此野大象初受飲食。』若彼野象從調象師初受飲食者,善調象師則以柔軟可愛言向,臥起、去來、取捨、屈申。若彼野象從調象師,則以柔軟可愛言向,臥起、去來、取捨、屈申者,如是野象隨調象師教。阿奇舍那!若彼野象從調象師隨受教者,善調象師則縛前兩脚、後脚、兩髀、兩脇、尾脊、頭額、耳、牙,及縛其鼻,使人捉鉤,騎其頭上,令眾多人持刀、楯、矟、鉾、戟、斧、鉞而在前立,善調象師手執鋒鉾,在野象前而作是語:『我今治汝,令不移動,治汝勿動搖。』若彼野象從調象師治不移動時,不舉前脚,亦不動後脚,兩髀、兩脇、尾脊、頭額、耳、牙及鼻皆不動搖,如是野象隨調象師住不移動。
[0758a12] 「阿奇舍那!若彼野象隨調象師不移動者,彼於爾時忍刀、楯、矟、鉾、戟、斧、鉞、喚呼高聲,若嘯吹螺、擊鼓、椎鐘,皆能堪忍。若彼野象能堪忍者,彼於爾時調御、善調御,得上調御、得最上調御,上速疾、無上速疾,可中王乘,受食王廩,稱說王象。
[0758a18] 「如是。阿奇舍那!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彼所說法,居士子聞,居士子聞已,得信如來所說法。彼得信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阿奇舍那!爾時聖弟子出在露地,猶王野象,如是野象貪欲樂著者,謂在林中。阿奇舍那!如是天及人貪欲樂著,謂在五欲,色、聲、香、味、觸。如來初始御彼比丘:『汝當護身及命清淨,當護口、意及命清淨。』
[0758b01] 「若聖弟子護身及命清淨,護口、意及命清淨者,如來復調御比丘:『汝當觀內身如身,乃至觀覺、心、法如法。』若聖弟子觀內身如身,乃至觀覺、心、法如法者,此四念處,謂在賢聖弟子心中,繫縛其心,制樂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勞,令樂正法,修習聖戒。阿奇舍那!猶調象師受剎利頂生王教已,持極大杖,著右肩上,往野象所,以杖著地,繫野象頸,制樂野意,除野欲念,止野疲勞,令樂村邑,習愛人間。如是,阿奇舍那!此四念處,謂在賢聖弟子心中,繫縛其心,制樂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勞,令樂正法,修習聖戒。
[0758b13] 「若聖弟子觀內身如身,乃至觀覺、心、法如法。彼如來復更調御比丘:『汝當觀內身如身,莫念欲相應念,乃至觀覺、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應念。』若聖弟子觀內身如身,不念欲相應念,乃至觀覺、心、法如法,不念非法相應念者,如是聖弟子隨如來教。阿奇舍那!猶如野象從調象師,則以柔軟可愛言向,臥起、去來、取捨、屈伸者,如是野象隨調象師教。如是,阿奇舍那!若聖弟子觀內身如身,不念欲相應念,乃至觀覺、心、法如法,不念非法相應念,如是聖弟子隨如來教。
[0758b24] 「若聖弟子隨如來教者,如來復更調御比丘:『汝當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若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者,如是聖弟子則隨如來住不移動。阿奇舍那!猶如野象從調象師治不移動時,不舉前脚,亦不動後脚,兩髀、兩脇、尾脊、頭額、耳、牙及鼻皆不動搖,如是野象隨調象師住不移動。如是,阿奇舍那!若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者,如是聖弟子則隨如來住不移動。
[0758c06] 「若聖弟子隨如來住不移動者,彼於爾時則能堪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疾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耐。阿奇舍那!猶如野象隨調象師住不移動,彼於爾時忍刀、楯、矟、鉾、戟、斧、鉞、喚呼高聲,若嘯吹螺、擊鼓、椎鐘,皆能堪忍。如是,阿奇舍那!若聖弟子隨如來住不移動者,彼於爾時則能堪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疾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耐。
[0758c16] 「阿奇舍那!若聖弟子隨如來能堪忍者,彼於爾時調御、善調御,得上調御、最上調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諸曲惡、恐怖、愚癡及諛諂,清淨止塵,無垢無穢,可呼可請,可敬可重,實可供養,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阿奇舍那!猶如野象能堪忍者,彼於爾時調御、善調御,得上調御、得最上調御,上速疾、無上速疾,可中王乘,受食王廩,稱說王象。如是,阿奇舍那!若聖弟子隨如來能堪忍者,彼於爾時調御、善調御,得上調御、最上調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諸曲惡、恐怖、愚癡及諛諂,清淨止塵,無垢無穢,可呼可請,可敬可重,實可供養,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0758c29] 「阿奇舍那!少野象不調御死者,說不調御死,中、老野象不調御死者,說不調御死。阿奇舍那!少聖弟子不調御命終者,說不調御命終,中、老聖弟子不調御命終者,說不調御命終。阿奇舍那!少野象善調御死者,說善調御死,中、老野象善調死者,說善調御死。阿奇舍那!少聖弟子善調御命終者,說善調御命終,中、老聖弟子善調御命終者,說善調御命終。」
[0759a08] 佛說如是。沙彌阿夷那和提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59a11] 調御地經第七竟(二千八百九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八千六百八十二字)(第五後誦)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26 中阿含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8770번 읽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