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0n0005_005 中部經典(第5卷-第8卷) 第5卷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南傳 (N) » 第 10 冊 » No.0005 » 第 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卷
[P.285] 第五品 雙小品
第四十一 薩羅村婆羅門經
[0001a06] 如是我聞。——
[0001a07] 一時,世尊遊行於拘薩羅國,與大比丘眾俱行,至名為拘薩羅之婆羅門村。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如是聞:「實釋迦族子!由釋迦族出家之沙門瞿曇,遊行於拘薩羅國,與大比丘眾俱行,至薩羅村。彼世尊瞿曇有如是大名聞:『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彼包含此天、魔、梵天世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之世界,自知,自證已而教化。彼說法為初善、中善、終善、有義、有文,顯示完全具足清淨之梵行。若見如是應供者為幸也。」所以,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詣世尊處。詣已,有人向世尊敬禮,坐於一面;有人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於一面;有人向世尊合掌而坐於一面;有人於世尊之面前報出姓名,坐於一面;有人默然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薩羅村婆羅門居士眾白世尊曰:「卿瞿曇!以何因、何緣,於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耶?又,卿瞿曇!以何因、何緣,於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耶?」〔世尊曰:〕「居士等!因非法行、非正行,如是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居士等!因法行、正行,如是於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也。」〔彼等曰:〕「我等依卿瞿曇之略說,不能詳細分別理解其意義。如是卿瞿曇能為我等說法則甚幸 [P.286] 也,我等則依瞿曇之略說,得詳細分別理解其意義。」〔世尊曰:〕「居士等!若然,汝等諦聽、善思惟之,予將說之。」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應諾世尊:「卿!願樂欲聞。」世尊言曰:
[0002a11] 「居士等!依身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依口有四種非法行、非正行;依意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居士等!云何依身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於此有一類殺生者:殘忍、手塗血、專事殺戮、對於生類無慈悲心。又有不與取者:凡他人之財物,或在村里、或在森林,不與而盜取者也。又有愛欲邪行者:凡為母所護,為父所護,為父母所護,為兄弟所護,為姊妹所護,為親族所護,有夫之女人,有杖罰所護之女人,乃至飾有華鬘瓔珞之女人,與如是等之女人交媾者也。居士等!如是為依身之三種非法行、非正行也。居士等!云何依口有四種非法行、非正行?此有一類妄語者:或至集會處,或至眾會,或至親族間,或至公會中,或至王族間,被提出作證人,被問:『友!當語如汝之所知!』彼不知而言:『我知。』知而言:『我不知。』或未見而言:『我見。』見而言:『我未見。』如是或為自己、或為他人、或因少許利 [P.287] 得,因此故意說妄語者也。又有兩舌者:由此處聞而於彼處語,以離間此等;或由彼處聞而語此等,以離間彼等。如是為和合之破壞者,或為離間援助者也。以離間為好,以離間為樂,以離間為喜,為離間語者也。又有粗惡語者:凡言粗惡,橫暴之語,刺激他人,叱責他人,激怒周遭,不資定之語,而言如是語者也。又有綺語者:非時語者,非實語者,非義利語者,非法說者,非律說者,保持不住而非時說,無理由,不慎重,無義利之語者也。居士等!如是為依口有四種非法行、非正行也。居士等!云何依意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居士等!此有一類為貪欲者,對他人之財物資具有貪欲也,〔念〕:『他人財物乃我財物也。』又有瞋恚心者,憎惡思惟而云:『此等有情,當令殺之!當令屠殺!當令斬斷!當令滅亡!勿使存在。』又有邪見者,持顛倒之見:『無布施〔之功德〕,無犧牲〔之功德〕,無供養〔之功德〕,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諸化生有情;於世間無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道,彼等對此世間自知、自證而教化。』居士等!如是依意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因如是非法行、非正行,居士等!如是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0004a07] 居士等!依身有三種法行、正行;依口有四種法行、正行;依意有三種法行、正行。居士等!云何依身有三種法行、正行?居士等!於此有一類之捨殺生、離殺生、捨刀、捨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而住於憐愍一切生類。捨不與取,離不與取,或在村里,或在森林凡他人之財物,其不與者不盜取。對愛欲捨邪行、遠離愛欲之邪行,凡母所護,父所護,(父母所護,)兄弟所護,姊妹所護,親族所護,及有夫之女人,有杖罰所護之女人,乃至飾有華鬘瓔珞之女人,不與如是之女人交媾 [P.288] 者也。居士等!如是依身有三種之法行、正行也。居士等!云何依口有四種之法行、正行?居士等!於此有一類捨妄語成為離妄語者,或至集會處,或至眾會,或至親族間,或至公會間,或至王族間,被提出作證人,被問:『友!當語如汝之所知。』彼不知而言:『我不知。』知而言:『我知。』不見而言:『我不見。』見而言:『我見。』如是或為自己、或為他人、或為少許之利得,不因此故意說妄語者也。有捨兩舌成為離兩舌者:由此處聞不於彼處語,而不離間此等;或由彼處聞不於語此,而無離間彼等。如是,或為諸離間之和解者,或為諸和合之促進者也。以和合為好,以和合為樂,以和合為喜,而為和合語者也。捨粗惡語,遠離粗惡語。柔和順耳、樂於入心,優雅為眾人所欲、眾人所好,語如是之語者也。捨綺語,遠離綺語。為應時語者、實語者、義利語者、法語者、律語者也。以守口知宜時、場所、限度。有理由,有辨別,俱義利之語者也。居士等!如是為依口有四種法行、正行也。居士等!云何依意有三種之法行、正行?居士等!於此有一類不貪欲者,對他人之財物資具無有貪欲:『嗚呼!實無貪欲他人之財物為己有。』又有無瞋害心者,無害思惟:『願此等之有情為無怨者、無恚者、無擾亂者、幸福者,自當守護之。』又有正見者,持不顛倒之見:『有布施〔之功德〕,有犧牲〔之功德〕,有供養〔之功德〕,有諸善行、惡行之異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諸化生有情;於世間有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道者。彼等於此世、他世自知、自證而教化。』居士等!如是依意有三種法行、正行。因如是之法行、正行,居士等!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也。
[0006a04] [P.289]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嗚呼!我身壞命終願生於豪勢之王族。』則彼身壞命終生於豪勢之王族,斯有是處也。何以故?如是彼實為法行者、正行者也。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如是念:『嗚呼!我身壞命終後願生於豪勢之婆羅門族……乃至……豪勢之居士族。』彼身壞命終則生於豪勢之居士族也。何以故?如是,彼實為法行者、正行者也。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嗚呼!我身壞命終後,願生于四天王天……乃至……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虛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所有處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彼身壞命終當生於非想非非想處天,斯有是處也。何以故?如是彼實為法行者、正行者也。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嗚呼!我願由諸漏之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通智,自證具足住。』彼則由諸漏之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通智,自證具足住也。何以故?如是,彼實為法行者、正行者也。」
[0007a04] [P.290] 如是說已,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白世尊言:「偉哉!卿瞿曇!偉哉!卿瞿曇!卿瞿曇!猶如扶起倒者、顯現覆者、對迷者教以道、於闇中持來明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如是,卿瞿曇以種種方便開示法,於此!我等歸依師尊卿瞿曇、〔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師尊瞿曇!願容認予等自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第四十二 鞞蘭若村婆羅門經
[0008a03] 如是我聞。——
[0008a04]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之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鞞蘭若村之婆羅門居士眾,因有要事住於舍衛城。鞞蘭若村之婆羅門居士眾聞:「實釋迦族子,由釋迦族人出家之沙門瞿曇,住於舍衛城給孤獨園,彼尊者瞿曇有如是之大名稱:『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包含此天、魔、梵天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之世界,自知、自證已而教化。彼說法初善、中善,終善、有義、有文,顯示完全具足清淨之梵行。若見如是之應供者為幸也。」所以,鞞蘭若村之婆羅門居士眾,詣世尊住處。詣已,有人向 [P.291] 世尊敬禮坐於一面;有人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於一面;有人向世尊合掌,坐於一面;有人於世尊之面前報出姓名,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鞞蘭若村婆羅門居士眾白世尊言:「卿瞿曇!以何因、何緣,於此處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耶?又卿瞿曇!以何因、何緣,於此處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界耶?」〔世尊曰:〕「居士等!因非法行、非正行,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居士等!因法行、正行,如是,於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界。」〔彼等曰:〕「我等對尊者瞿曇之所略說,未能詳細分別理解其意義。如是,尊者瞿曇!能為我等說法則幸也,我等則對尊者瞿曇所略說義,得詳細分別理解其意義。」〔世尊曰:〕「居士等!若然,汝等諦聽、善思念之,予將說之。」鞞蘭若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應諾世尊。世尊乃說此:
[0009a07] 居士等依身有三種之非法行者、非正行者。……
[0009a08] 〔以下重覆四十一經第二段之初至終。但非法行、非正行代之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者、非正行者代為以法行者、正行者,薩羅村人換為鞞蘭若村人〕……〔願師尊瞿曇!容認我等自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P.292] 第四十三 有明大經
[0010a03] 如是我聞。——
[0010a04] 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大拘絺羅,於晡時由宴默而起,詣往尊者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尊者舍利弗互相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羅,向尊者舍利弗曰:「尊者!所言『無慧也,無慧也。』尊者!是由何被稱為『無慧』耶?」〔舍利弗曰:〕「尊者!言『彼無慧、彼無慧者。』因此被稱為『無慧也。』何謂彼無慧?彼無慧『此是苦也。』彼無慧『此是苦集也。』彼無慧『此是苦滅也。』彼無慧『此是苦滅道跡也。』尊者!『彼無慧,彼無慧者。』因此被稱為『無慧也。』」「善哉!尊者!」尊者大拘絺羅對尊者舍利弗所說大喜、隨喜。對尊者舍利弗更問曰:「尊者!所謂『有慧也,有慧也。』尊者!是由如何被稱為『有慧』耶?」〔舍利弗曰:〕「尊者!言『彼慧知之,彼慧知之。』因此被稱為『有慧也。』何謂彼慧知之?彼慧知『此是苦也。』彼慧知『此是苦集也。』彼慧知『此是苦滅也。』彼慧知『此是苦滅道跡也。』尊者!『彼慧知之,彼慧知之。』因此被稱為『有慧也。』」——「尊者!所言『彼有識,彼有識。』是由何被稱為『識』耶?」——「尊者!言『彼識知之,彼識知之。』因此被稱為『識也。』何謂彼識知之?彼識知『樂也。』彼識知『苦也。』彼識知『不苦不樂也。』尊者!『彼識知之,彼識知之。』因此被稱為『識』也。」——「尊者,彼慧與彼識者,此等之法是相合耶?抑相離耶?且對此法分解、分析之後,得知其差異耶?」——「尊者!彼慧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也。且對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後, [P.293] 不得知其差異。尊者!彼慧知之即識知之;彼識知之即慧知之。是故此等之法為相合者、而非相離也。且對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後亦不得知其差異。」——「尊者!如彼慧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有何差異耶?」——「尊者!此慧與此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於此慧當修之者、識當徧知之,是即此等之差異也。」
[0011a12] 「尊者!所言『受,受。』是由何稱之為『受』耶?」——「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是故稱之為『受』也。何謂彼感受?彼感受『樂』也,彼感受『苦』也,彼感受『不苦不樂也。』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是故稱之為『受』也。」——「尊者!所言『想,想。』尊者!是由何稱之為『想』耶?」——「尊者!『彼想之,彼想之。』是故稱之為『想』也。何謂彼想?彼想青、想黃、想赤、想白也。尊者!『彼想之,彼想之。』是故稱之為『想也。』」——「尊者!彼受、彼想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耶?或為相離耶?且對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後,可得知其差異耶?」——「尊者!彼受,彼想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且對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後亦不得知其差異也。尊者!彼感受即想之;彼想即識知之。是故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且對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後亦不得知其差異也。」
[0012a08] 「尊者!五根之釋放,以清淨之意識,當導至何處耶?」——「尊者!五根之釋放,以清淨之意識,當導至『虛空無邊』之空無邊處;當導至『識無邊』之識無邊處;當導至『無所存在』之無所有處。」——「又,尊者!導至……之法,是以何慧耶?」——「尊者!導至……之法以慧眼、慧知之。」——「又,尊者!慧以何為利義耶?」——「尊者!慧以通智為利義、以徧知為利義、以捨斷為利義。」
[0012a13] [P.294] 「又,尊者!由幾何之緣,得生正見耶?」——「尊者!由二緣得生正見,由〔聞〕他聲及內思惟也。尊者!由此等二緣得生正見。」——「又,尊者!有幾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心解脫果之功德、慧解脫果、慧解脫果之功德?」——「尊者!有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心解脫果之功德、慧解脫果、慧解脫果之功德。尊者!於此,正見乃依戒所攝為資助、依多聞所攝為資助、依對論所攝為資助、依寂止所攝為資助,及依觀所攝為資助。尊者!是以此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心解脫果之功德、慧解脫果、慧解脫果之功德。」
[0013a06] 「又,尊者!有幾何之存在耶?」——「尊者!此等有三存在:欲之存在、色之存在、無色之存在。」——「又,尊者!如何於當來有生耶?」——「尊者!有情為無明所蓋,為愛結所繫,由於歡喜此處彼處,如是,謂當來有生也。」——「又,尊者!云何當來不生耶?」——「尊者!若無明已盡,明已生者,必盡渴愛,如是,謂當來不生也。」
[0013a11] 「又,尊者!云何為初禪耶?」——「尊者!於此,比丘以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住。尊者!是即謂『初禪』。」——「尊者!初禪有幾支耶?」——「尊者!初禪有五支。尊者!初禪之比丘有尋、伺、喜、樂及一 [P.295] 心。尊者,如是初禪有五支也。」——「又,尊者!初禪有幾支捨離與幾支具足耶?」——「尊者!初禪有五支捨離與五支具足。尊者!於此,入初禪之比丘捨欲貪、捨瞋恚、捨昏沈睡眠、捨調悔、捨疑也;轉起尋、伺、喜、樂及一心。尊者!初禪有如是五支捨離與五支具足。」——「尊者!此等五根,異境界、異行界、不互相一致領受境界及行處,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尊者!此等五根有異境界、行異界、不互相一致領受對境及行境。有何所依耶?何者為領受此等之境界及行界?」——「尊者!此等五根有異境界、異行界,不互相一致領受境界及行界(根各受境),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尊者!此等五根異境界,異行界不互相一致領受境界及行界。意為五根所依,意領受此等之境界行界。」
[0014a09] [P.296] 「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尊者!此等五根,緣何而住耶?」——「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尊者!此等五根是緣壽而住。」——「尊者!壽緣何而住耶?」——「壽緣煖而住。」——「尊者!煖緣何而住耶?」——「尊者!煖緣壽而住。」——「尊者!今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之所說:『壽緣煖而住。』又,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之所說:『煖緣壽而住。』又,尊者!此說之真義應如何見耶?」——「尊者!然則,我於尊者以喻示之,依喻於此,有智者當解所說之真義也。尊者!猶如點燃油燈,緣光而有焰,緣焰而有光,因光故有焰也。如是,尊者!壽即緣煖而住,煖即緣壽而住也。」
[0015a03] [P.297] 「尊者!彼等諸壽行,即為彼等之受法耶?或諸壽行與受法為各別耶?」——「尊者!彼等諸壽行,非即彼等之受法。尊者!若彼等諸壽行即為彼等之受法者,則入滅受想定之比丘當不可能知出定。尊者!因諸壽行與諸受之法為各別,故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可能知出定。」——「尊者!有幾法,於此身滅時,此身之拋棄擲出,如橫置無心思之木片耶?」——「尊者!壽、煖、識之三法,此身之拋棄擲出時,如橫置無心思之木片也!」——「尊者!此之死亡命終者,與此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彼等之間有何差別耶?」——「尊者!此之死亡命終者:身行滅、安息;口行滅、安息;心行滅、安息。壽盡、煖息、諸根敗壞;而入滅受想定之比丘,亦身行滅、安息;口行滅、安息;心行滅、安息;但壽不盡、煖亦不息、諸根寂靜〔不敗壞也〕。尊者!此之死亡命終者,與此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彼等有如此之差別也。」
[0015a13] 「尊者!有幾何之緣入於不苦不樂之心解脫耶?」——「尊者!有四緣入於不苦不樂心解脫。尊者!於此,比丘先捨樂、苦已,以滅喜、憂、不苦不樂,而捨、念、徧淨成就第四禪住。尊者,依此等四緣,入不苦不樂之心解脫也。」——「尊者!有幾何之緣入於無相心解脫耶?」——「尊者!有二緣,入於無相心解脫,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及無相界之作意也。尊者!由此等二緣,入於無相心解脫也。」——「尊者!有幾何之緣於無相心解脫住耶?」——「尊者!有三緣,於無相心解脫住,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對無相界之作意及前預備之為作也。尊者,由此等三緣,有無相心解脫住也。」——「尊者!有幾何之緣,起無相心解脫耶?」——「尊者!有二緣起,無相心解脫,即一切相之作意,及對無相界之不作意也。尊者!由此等二緣,起無相心解脫。」
[0016a09] 「尊者!此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及無相心解脫,此等諸法為義異、名異耶?或義同而名異耶?」——「尊者!此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及無相心解脫者,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異義、異名。然而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同義而異名也。尊者!因如何方便,依據如何方便,此等諸法為異義、異名?尊者!於此,比丘以俱慈心徧滿一方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橫、一切處,將對一切世界之〔有情〕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俱慈之心,徧滿而住。〔又〕以俱悲之心……以俱喜之心……以俱捨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橫,一切處,將對一切〔有情〕視作自己,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捨俱心,徧滿而住。尊者!此稱為無量心解脫。」——「尊者!云何為無所有心解脫?」——「尊者!於此,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作意:〕『無任何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尊者!此稱為無所有心解脫。」——「尊者!云何為空心解脫?」——「尊者!於此,比丘或至森林、或至樹下、或至空閑處,作如是思惟:『此我或我所是空也。』尊者!此稱為空心解脫。」 [P.298] 「尊者!云何為無相心解脫?」——「尊者!於此,比丘由對一切相不作意,具足無相心定而住。尊者!此稱為無相心解脫。」——「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義異、名異。復次,尊者!因何方便、依據何方便,此等諸法為義同而名異?」——「尊者!貪為量因,瞋為量因,癡為量因。彼等漏盡比丘,已捨、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於非有,未來為不生法。尊者!與無量心解脫相比,彼等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癡空也。尊者!貪障、瞋障、癡障,彼等漏盡之比丘已捨、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於非有,未來為不生法。尊者!與無所有心解脫相比,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癡空也。尊者!貪為取相,瞋為取相,癡為取相。彼等漏盡之比丘已捨、己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於非有,未來為不生法。尊者!與無相心解脫相比,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癡空也。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義同而名異也。」
[0018a06]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已,喜悅之尊者大拘絺羅,大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P.299] 第四十四 有明小經
[0019a03] 如是我聞。——
[0019a04]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尼婆波。爾時,優婆塞毘舍佉詣法授比丘尼住處。詣已,頂禮比丘尼法授而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優婆塞毘舍佉白法授比丘尼曰:「聖尼!所謂『自身、自身。』云何為世尊所說之『自身』耶?」〔比丘尼曰:〕「居士毘舍佉!此等五取蘊,即世尊所說之『自身』也。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也。居士毘舍佉!此等五取蘊為世尊所說之『自身』也。」「善哉!聖尼!」居士毘舍佉對法授比丘尼之所說生歡喜、隨喜,更向法授比丘尼問曰:「聖尼!所言『自身集,自身集。』云何為世尊所說之『自身集』耶?」——「居士毘舍佉!此渴愛引為當來之生,貪喜俱,樂此處、彼處者也,即欲之渴愛、有之渴愛及無有之渴愛也。居士毘舍佉!此為世尊所說之『自身集』也。」——「聖尼!所言『自身滅,自身滅。』云何為世尊所說之『自身滅』耶?」——「居士毘舍佉!彼令渴愛,斷滅無餘、捨離、廢棄、解脫、無執時,居士毘舍佉!此即世尊所說之『自身滅』也。」——「聖尼!所言『自身滅道,自身滅道。』云何為世尊所說之『自身滅道』耶?」——「居士毘舍佉!此八支聖道,即世尊所說之『自身滅道』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聖尼!彼取即是彼等五取蘊耶?或者五取蘊之外有取耶?」——「居士毘舍佉!彼取非即是彼等五取蘊,然 [P.300] 亦非五取蘊之外有取。居士毘舍佉!於五取蘊,如有欲貪,則其對彼有取也。」
[0020a06] 「聖尼,云何為自身見耶?」——「居士毘舍佉!無聞凡夫,不識聖者,不知聖者之法,不調御於聖者之法。不識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不調御於善士之法。而且觀色即是我也,或觀我為有色者,或觀我於色中,或觀色於我中。又,觀受即我也,或觀我即是受者,或觀受於我中,或觀我於受中。又,觀想即是我也,或觀我即是有想者,或觀想於我中,或觀我於想中。又,觀行即是我,或觀我即是行者,或觀行於我中,或觀我於行中。又,觀識即是我,或觀我即是有識者,或觀識於我中,或觀我於識中。居士毘舍佉!如是謂自身常往見也。」——「聖尼!云何為無自身常住見耶?」——「居士毘舍佉!多聞聖弟子,尊重聖者,知聖者之法,善調御於聖者之法。尊重善士,知善士之法,善調御於善士之法。然而,不觀色即是我,不觀我即是色者,不觀色於我中,不觀我於色中,不觀受即是我,不觀我即是受者,不觀受於我中,不觀我於受中,不觀想即是我,不觀我即是想者,不觀想於我中,不觀我於想中,不觀行即是我,不觀我即是行者,不觀行於我中,不觀我於行中,不觀識即是我,不觀我即是識者,不觀識於我中,不觀我於識中。居士毘舍佉!如是則無自身之常住見也。」
[0021a06] 「聖尼!云何為八支聖道?」——「居士毘舍佉!此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聖尼!八支聖道是有為、抑是無為耶?」——「居士毘舍佉!八支聖道是有為也。」——「以八支聖道攝三聚耶?抑以 [P.301] 三聚攝八支聖道耶?」——「居士毘舍佉!不以八支聖道攝三聚,居士毘舍佉當以三聚攝八支聖道。居士毘舍佉!正語、正業及正命,此等諸法為戒聚所攝;正精進、正念及正定,此等諸法為定聚所攝;正見及正思惟,此等諸法為慧聚所攝。」——「聖尼!云何為定?云何為定之相?云何為定之資具?云何為定之修習?」——「居士毘舍佉!得心一境性是定也;四念處為定之相也;四正勤為定之資具也;彼等諸法之練習、修習、多所作,是定之修習也。」
[0022a01] 「又,聖尼!有幾何之行耶?」——「居士毘舍佉!有此等之三行,即身行、口行、心行也。」——「聖尼!云何為身行?云何為口行?云何為心行?」——「居士毘舍佉!出入息為身行也;尋、伺為口行也;想及受為心行也。」——「聖尼!何故出入息為身行耶?何故尋、伺為口行耶?何故想及受為心行耶?」——「居士毘舍佉!出入息為屬於身者也,此等諸法為繫縛於身者也,是故出入息為身行也。居士毘舍佉!尋、伺於先而後發語,是故尋、伺為口行也。想與受是屬於心,此等諸法為繫縛於心者也,是故想及受為心行也。」
[0022a08] 「聖尼!如何入滅受想定耶?」——「居士毘舍佉!入滅受想定之比丘是無有生念:『我將入滅受想定』,或『我正入滅受想定』,或『我已入滅受想定』。其時, [P.302] 本如是修習心,是故如是之趣向也。」——「聖尼!比丘入滅受想定時先滅何法耶?為身行耶?為口行耶?或心行耶?」——「居士毘舍佉!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先滅口行,次身行,其次心行也。」——「聖尼!如何是滅受想定之起出耶?」——「居士毘舍佉!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不生如是念:即『我將滅受想定起出』,或『我正由滅受想定起出』,或『我已由滅受想定起出』。彼本如是修習心,是故以至如是之趣向。」——「聖尼!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先生何法耶?為身行耶?為口行耶?或心行耶?」——「居士毘舍佉!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先生心行,次身行,其次口行也。」——「聖尼!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觸幾種觸耶?」——「居士毘舍佉!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觸三種觸:空觸、無相觸、無願觸也。」——「聖尼!比丘從滅受想定起出已,心何所傾、何所趣、何所順」——「居士毘舍佉!比丘從滅受想定起出已心傾向遠離、趣向遠離、順於遠離。」
[0023a07] [P.303] 「聖尼!有幾種受耶?」——「居士毘舍佉!有此等之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也。」——「又,聖尼!云何為樂受?云何為苦受?云何為不苦不樂受?」——「居士毘舍佉!若感於樂覺、喜好乃身心之樂受也。居士毘舍佉!若感於苦覺、不喜好乃身心之苦受也。居士毘舍佉!若感於非喜好、非不喜好乃身心之不苦不樂受也。」——「聖尼!樂受者以何為樂、以何為苦耶?苦受者以何為苦、以何為樂耶?不苦不樂受者是以何為樂、以何為苦耶?」——「居士毘舍佉!樂受以住為樂,以變易為苦;苦受是以住為苦,以變易為樂,不苦不樂受是以知為樂,以不知為苦。」——「聖尼!樂受以何隨眠隨使之耶?苦受以何隨眠隨使之耶?不苦不樂受以何隨眠隨使之耶?」——「居士毘舍佉!於樂受是貪隨眠隨使之,於苦受是瞋隨眠隨使之,於不苦不樂受是無明隨眠隨使之。」——「聖尼!一切樂受皆貪隨眠隨使之耶?一切苦受皆瞋隨眠隨使之耶?一切不苦不樂受皆無明隨眠隨使之耶?」——「居士毘舍佉!一切樂受非貪隨眠隨使之,一切苦受非瞋隨眠隨使之,一切不苦不樂受非無明隨眠隨使之。」——「又,聖尼!樂受何應捨耶?苦受何應捨耶?不苦不樂受何應捨耶?」——「居士毘舍佉!樂受應捨貪隨眠也,苦受應捨瞋隨眠也,不苦不樂受應捨無明隨眠也。」——「聖尼!一切樂受皆應捨貪隨眠耶?一切苦受皆應捨瞋隨眠耶?一切不苦不樂受皆應捨無明隨眠耶?」——「居士毘舍佉!非一切樂受皆應捨貪隨眠,非一切苦受皆應捨瞋隨眠,非一切不苦不樂受皆應捨無明隨眠。居士毘舍佉!於此,比丘離諸 [P.304] 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得初禪具足住;依此而捨貪,其時,貪隨眠不隨使之。居士毘舍佉!然於此,比丘如是思惟之:『今諸聖者成就住其處,我必成就住其處。』如是對無上解脫之立願者,由願不生憂苦,以此而捨瞋,其時,瞋隨眠不使之。居士毘舍佉!於此,比丘依樂之捨、苦之捨,於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捨、念以達徧淨,第四禪具足住;以其捨無明,其時,無明隨眠不使之。」
[0025a01] 「又,聖尼!樂受者有何對耶?」——「居士毘舍佉!樂受者以苦受為對。」——「聖尼!苦受者有何對耶?」——「居士毘舍佉!苦受以樂受為對。」——「聖尼!不苦不樂受者有何對耶?」——「居士毘舍佉!不苦不樂受以無明為對。」——「聖尼!無明者有何對耶?」——「居士毘舍佉!無明者以明為對」——「聖尼!明者有何對耶?」——「居士毘舍佉!明者以解脫為對。」——「聖尼!解脫者有何對耶?」——「居士毘舍佉!解脫者以涅槃為對。」——「聖尼!涅槃者以何為對耶?」——「居士毘舍佉!〔卿〕越問之範圍,不可能捉問之終極也。居士毘舍佉!梵行是以涅槃為深入、以涅槃為彼岸、以涅槃為究竟。居士毘舍佉!汝如欲之,應詣世尊處,問其義,而當如世尊所說受持之。」
[0025a10] 爾時,優婆塞毘舍佉聞法授比丘尼之所說,歡喜,隨喜,由座而起,稽首法授比丘尼,右繞,而詣世尊住處。詣已,頂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優婆塞毘舍佉,將與法授比丘尼所問答之一切告世尊。世尊聞而對優婆塞毘舍佉曰:「毘舍 [P.305] 佉!法授比丘尼為賢者也。毘舍佉!法授比丘尼是大慧者也。毘舍佉!汝若以此義問我,我亦如法授比丘尼所說也。實如是說,即是其義也。應如是受持之。」
[0026a01] 世尊如是說已,優婆塞毘舍佉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五 得法小經
[0027a03] 如是我聞。——
[0027a04]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
[0027a06] 「諸比丘!有此等四得法。云何為四?曰:諸比丘!有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諸比丘!有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諸比丘!有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諸比丘!有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
[0027a09] 諸比丘!云何受法為現在樂、未來受苦報?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持如是見,即:『於諸欲無過也。』彼等陷落於諸欲中;彼等與髻髮之女行者共相娛樂,而彼等曰:『何故彼等沙門、婆羅門於諸欲以見未來之恐怖,言諸欲之捨離, [P.306] 說應徧知諸欲耶?觸此等年輕女行者之臂幼、嫩、毳軟是樂也。』彼等即陷落於諸欲中。彼等陷落於諸欲已,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彼等於彼處感受如是尖銳極苦之受。於是彼等曰:『彼等沙門、婆羅門於諸欲以見未來之恐怖,言諸欲之捨離,說應徧知諸欲,實此事也。此我等實因欲、緣欲。而受如是尖銳極苦之受。』諸比丘!猶如於諸夏最後月,有葛實之莢破開,爾時,諸比丘!此葛之種子隨墜落於婆羅樹下。諸比丘!彼時,住於彼婆羅樹之樹神,當恐怖、悚懼、戰慄。於是,諸比丘!住彼婆羅樹之樹神之友人、同僚、親戚、血緣,即園神、林神、樹神,及住於藥草、禾本、林樹之諸神集合,會合,當如是相慰藉之:『汝勿有恐怖!汝勿有恐怖!彼葛之種子、或為孔雀所吞、或為野鹿所食、或為林火所燒、或為樵夫所拾、或為白蟻所食;又,或不成種子也。』然而,諸比丘!若彼葛之種子、非為孔雀所吞、非為野鹿所食、非為林火所燒、非為樵夫所拾、非為白蟻所食;而成為種子,又此種子:其依雨雲降大雨,可能順利而發芽生長。彼葛蔓有嫩、柔、毳軟之蔓草,當遂行〔纏繞於〕彼娑羅樹。諸比丘!爾時,住彼娑羅樹之樹神曰:『何故彼等友人、同僚、親戚、血緣,即園神、林神、樹神及住於藥草、禾本、林樹諸神,是於葛之種子以見未來之恐怖,集合、會合,如是相慰藉之:「汝勿有恐怖!汝勿有恐怖!彼葛之種子、或為孔雀所吞、或為野鹿所食、或為林火所燒、或為樵夫所拾、或為白蟻所食;又,或能非是種子。」此等葛蔓之嫩、柔而毳軟之蔓草,觸之為樂也!』彼〔葛〕纏抱彼娑羅樹,彼〔葛〕纏抱彼娑羅樹於樹上作枝,於上作枝而生根,生根,即摧破彼娑羅樹高大之樹幹。諸比丘!此時彼樹神力作是念:『此,實彼等友人、同僚、親戚、血緣,即園神、林神、樹神及住於藥草、禾本、林樹之諸神,由於葛之種子以觀未來之恐怖,而集合、會合,如是相慰藉之:「汝勿有恐怖!汝勿有恐怖!彼葛之種子、或為孔雀所吞、或為野鹿所食、或為林 [P.307] 火所燒、或為樵夫所拾、或為白蟻所食;又,或能非是種子。而我因葛之種子,受尖銳極苦之受。」』諸比丘!如是,或有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即:『諸欲無過也。』但彼等陷落於諸欲,彼等與髻髮之女行者共相娛樂,彼等曰:『何故彼等沙門、婆羅門於諸欲見未來之恐怖,言諸欲之捨離,說應徧知諸欲耶?觸此等年輕女行者之臂幼、嫩、毳軟,觸是為樂也。』彼等陷落於諸欲。彼等陷落於諸欲已,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彼等受如是尖銳極苦之受,而彼等作是念:『彼等沙門、婆羅門於諸欲見未來有何恐怖,言諸欲之捨離,說應徧知諸欲,實此事也。此我等實因欲、緣欲,而受如是尖銳極苦之受。』諸比丘!是謂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也。
[0030a01] 諸比丘!云何受法為現在苦、未來受苦報耶?」曰:「諸比丘!在此,有一祼形脫〔糞〕行、舐手者,不〔受用〕『善來,尊師!』不〔受用〕『且留,尊師!』不〔受用〕持來,不〔受用〕別請,不受用招待,不由壺口納受,不由血緣納受,不〔受〕於閾內,不〔受〕於棒間,不〔受〕於杵間;二人正在食時,〔只由其一人起立與之〕不〔受〕,不〔受〕妊婦所與,不〔受〕授乳中之婦所與,不〔受〕被男〔人〕所擁抱之女所與,不〔受〕饑饉之際所集施者;狗現前之處不〔受〕,於蠅群集處不〔受〕;不〔食〕魚、肉;不飲穀酒、果酒、粥汁;彼或為一家受食者、為一口食者、或為二家受食者、為二口食者……為七家受食者、為七口食者;或依唯一施〔食〕而過活之,或依二施〔食〕而過活之……依七施〔食〕而過活之;或為一日〔一〕食之,或為二日〔一〕食之……或為七日一食之,如是乃至半月而一食之,從事定 [P.308] 期食之修行;彼或〔唯以〕野菜為食、或〔唯以〕稷為食、或〔唯以〕糙米為食,或〔唯以〕達頭羅米為食;或〔唯以〕苔鮮為食,或〔唯以〕糠為食,或〔唯以〕飯泡為食,或〔唯以〕胡麻為食,或〔唯以〕草為食或〔唯以〕牛糞為食;或以林樹之根及果為食,或以自然落下之果為食;彼著麻衣、或著麻之混織衣、或著弊衣、著糞掃衣、著提利多樹皮衣、以黑羚羊皮為衣、以黑羚羊皮之細條編織為衣、著吉祥草衣、著樹皮衣、著木片衣、編人髮為衣、編馬毛為衣、以梟羽為衣;又,拔鬚髮行者,即專修拔取鬚髮之行;拒絕坐下之常立行者;常蹲踞行者精勤於蹲踞;臥棘刺行者,常臥於棘刺之牀;夕第三回水浴行者,從事水浴之行;如是,從事如是種種身之苦行、難行,彼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是謂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
[0031a07] 諸比丘!云何為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諸比丘!在此,有性重貪所生(重情欲)者也,彼常感受貪所生之苦、憂;又,性重瞋所生者也,彼常感受瞋所生之苦、憂;又,〔有一類〕自然重癡所生者彼數隨癡也,彼常受癡所生之苦、憂。彼以苦、以憂、淚沾顏、哭泣、盡行壽修清淨梵行,彼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比丘!是謂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
[0031a12] 諸比丘!云何為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諸比丘!在此,有一類性非重濁欲者,彼不數隨欲、受苦、憂慼;又有一類性非重濁瞋者,彼不數隨瞋、受苦、憂慼; [P.309] 有一類性非重濁癡者,彼不數隨癡、受苦、憂。彼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住;以尋、伺息已,內淨,心一境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住;不染喜,住捨,正念,正知,而以身受樂,聖者謂之『捨、念、樂住』具足第三禪住;於樂捨、苦捨,喜、憂於先已滅,不苦不樂,由捨〔所生〕念之徧淨,具足第四禪住。彼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比丘!此謂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諸比丘!此等即謂受法也。」
[0032a06]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彼等比丘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六 得法大經
[0033a03] 如是我聞。——
[0033a04]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
[0033a06] 「諸比丘!一般諸有情有如是欲、如是願、如是意圖:『嗚呼!令諸無求、無欲、無好之法實損減之;令諸可求、可愛、可好之法增廣之。』諸比丘!對如是欲、如是願、如是意圖之彼等有情,增廣諸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損減諸可愛、可意 [P.310] 之法。諸比丘!於此,汝等理解何因耶?」〔彼等曰:〕「世尊!對諸法我等以世尊為根源,以世尊為導師,以世尊為歸依處!世尊!善哉!唯願世尊開示此說之義,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當受持之。」〔世尊曰:〕「諸比丘!然,聽之!善思惟之,予將說之。」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願樂欲聞〕。」世尊乃曰:
[0033a13] 「諸比丘!此無聞凡夫、不識聖者、不知聖者之法、不調御於聖者之法;不識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不調御於善士之法;不知應親近之法、不知不應親近之法;不知應奉事之法、不知不應奉事之法;不知應親近之法、不知不應親近之法;不知奉事法、不知不應奉事之法者;則於不應親近之法而親近之、于應親近之法不親近之;于不應奉事之法奉事之、於應奉事之法不奉事之;彼之於不應親近之法親近之、於應親近之法而不親近之;於不應奉事之法奉事之、於應奉事之法而不奉事者;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則增廣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損減之。何以故?諸比丘!其實此乃〔因〕彼為非智者之〔故〕。諸比丘!然而,多聞聖弟子,尊重聖者,知聖者之法、善調御於聖法;尊重善士,尊重善士之法,善調御於善士之法;彼知應親近之法、知不應親近之法;知應奉事之法、知不應奉事之法;彼知應親近之法、知不應親近之法;知應奉事之法、知不應奉事之法;則於不應親近之法不親近之,於應親近之法而親近之;於不應奉事之法而不奉事之,于應奉事之法而奉事之;彼於不應親近之法而不親近、于應親近之法而親近;于不應奉事之法而不奉事者、於應奉事之法而奉事者;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則損減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增廣之。何以故?諸比丘!實有如此,〔因〕彼是智者之〔故〕。
[0034a14] [P.311] 諸比丘!有此等四受法,云何為四?諸比丘!有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或有比丘等,有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法;或有比丘等,有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或有比丘等,有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
[0035a03] 諸比丘!於此,此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其無智者、癡者不如實知:『此是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也。』其無智者、癡者、不如實知者。彼之對其在親近者、在不迴避者之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則增廣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損減之。何以故?諸比丘!實有如此,〔因〕彼是非智者之〔故〕。諸比丘!於此,此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其無智者、癡者不如實知:『此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也。』對無智者親近,不迴避、癡者、不如實知者,彼之對其在親近者,在不迴避者之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則增廣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損減之。何以故?諸比丘!實有如此,〔因〕彼是非智者之〔故〕。諸比丘!於此,此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無智者、癡者不如實知:『此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不親近、迴避其無智者、癡者、不如實知者。彼之對其在不親近者,對其在迴避者之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則增廣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損減之。何以故?諸比丘!實有如此,〔因〕彼是非智者之〔故〕。諸此丘!於此,此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無智者、癡者不如實知:『此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也。』不親近其無智者、癡者、不如實知者。彼之對其在不親近者、對其在迴避者之無求、不可愛、 [P.312] 不可意之法則增廣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損減之。何以故?諸比丘!其實,此乃〔因〕彼是非智者之〔故〕。
[0036a05] 諸比丘!於此,此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其智者、慧者如實知:『此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也。』不親近、迴避其智者、慧者、如實知者。彼之對其在不親近者、對其在迴避者之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則損減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增廣之。何以故?諸比丘!實有如此〔因〕彼是智者之〔故〕。諸比丘!於此,此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其智者、慧者如實知:『此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也。』不親近,迴避其智者、慧者、如實知。彼之對其在不親近者、對其在迴避者之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則損減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增廣之。何以故?諸比丘!實有如此,〔因〕彼是智者之〔故〕。諸比丘!於此,此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其智者、慧者如實知:『此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也。』親近、不迴避其智者、慧者、如實知者。彼之對其在親近者、不迴避者之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則損減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增廣之。何以故?諸比丘!實有如此,〔因〕彼是智者之〔故〕。諸比丘!於此,此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其智者、慧者如實知:『此受法為現在樂、未來受樂報也』。親近,不迴避其智者、慧者、如實知者。彼之對其在親近者、在不迴避者之無求、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則損減之,有求、可愛、可意之法則增廣之。何以故?諸比丘!實有如此,〔因〕彼是智者之〔故〕。
[0037a06] [P.313] 諸比丘!云何為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諸比丘!在此,有一類伴苦、伴憂之殺生者也;緣於殺生,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不與取者也;緣於不與取,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邪〔淫〕行者也;緣於邪〔淫〕行,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妄語者也;緣於妄語,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兩舌者也;緣於兩舌,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粗惡語者也;緣於粗惡語,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綺語者也;緣於綺語,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貪欲者也;緣於貪欲,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瞋恚心者也;緣於瞋恚,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邪見者也;緣於邪見,而受苦、憂。彼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此謂之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
[0038a01] 諸比丘!云何為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諸比丘!在此,有一類伴樂、伴喜之殺生者也;緣於殺生,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不與取者也;緣于不與取,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而邪〔淫〕者也;緣於邪〔淫〕行,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妄語者也;緣於妄語,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兩舌者也; [P.314] 緣于兩舌,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粗惡語者也;緣於粗惡語,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綺語者也;緣於綺語,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貪欲者也;緣於貪欲,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瞋恚心者也;緣於瞋恚,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邪見者也;緣於邪見,而受樂、喜。彼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諸比丘!是謂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
[0038a10] 諸比丘!云何為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諸比丘!在此,有一類伴苦、伴憂之離殺生者也;緣於離殺生,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離不與取者也;緣於離不與取,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離邪〔淫〕行者也;緣於離邪〔淫〕行,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離妄語者也;緣於離妄語,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離兩舌者也;緣于離兩舌;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離粗惡語者也;緣於離粗惡語,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離綺語者也;緣於離綺語,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無貪欲者也;緣于無貪欲,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 [P.315] 無瞋恚心者也;緣於無瞋恚,而受苦、憂。又有伴苦、伴憂之正見者也;緣於正見,而受苦、憂。彼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比丘!是謂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
[0039a06] 諸比丘!云何為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諸比丘!在此,有一類伴樂、伴喜之離殺生者也;緣於離殺生,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離不與取者也;緣於離不與取,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離邪〔淫〕行者也;緣於離邪〔淫〕行,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離妄語者也;緣於離妄語,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離兩舌者也;緣于離兩舌,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離粗惡語者也;緣於離粗惡語,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離綺語者也;緣於離綺語,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無貪欲者也;緣於無貪欲,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無瞋恚心者也;緣於無瞋恚,而受樂、喜。又有伴樂、伴喜之正見者也;緣於正見,而受樂、喜。彼身壞命終後,生于善趣、天界。諸比丘!是謂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諸比丘!此等為四受法也。
[0040a02] 諸比丘!譬如有一苦瓜,以毒混合。爾時,有一欲生不欲死、欲樂嫌苦之人來,對彼如是言:『喂,士夫!此苦瓜以毒混合,若汝意欲則飲食之,其飲食對汝以色、 [P.316] 以香、以味,非但不令歡喜之;且飲食已,或至死、或受等於死之苦。』彼無思慮不避而飲食之,彼飲食,其以色、以香、以味,當不令歡喜之;且飲食之,或至死、或受等於死之苦。諸比丘!我以如是譬喻說此: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
[0040a07] 諸比丘!譬如有飲器裝滿色好、香好、味好之可飲物,然而混之以毒。有一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之人來,對彼如是言:『喂,士夫!此飲器裝滿可飲物,色好,香好、味好,然以毒混合也,若汝意欲則飲之,其飲對汝以色、以香、以味,當令歡喜之;然飲之,或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如彼無思慮不避而飲之,彼飲之其實以色、以香、以味當使歡喜之;然飲之,或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諸比丘!我以如是譬喻說此: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
[0040a13] 諸比丘!又譬如於腐尿水混以諸藥物。爾時,患黃膽之人來。對彼如是言:『喂,士夫!此腐尿水混以種種藥物,汝若意欲則飲之,其飲對汝,以色、以香、以味,當令不歡喜之;然飲之,汝當成為樂者。』彼思慮後不避而飲之,彼飲之,實以色、以香、以味、當令不歡喜之;然飲之可成樂者。諸比丘!我以如是譬喻說此: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
[0041a04] 諸比丘!譬喻酪、蜜、熟酥及糖共混合之。患赤痢之人來。對彼如是言:『喂, [P.317] 士夫!此為酪、蜜、熟酥及糖共混合者也,汝若意欲則飲之,其飲對汝,以色、以香、以味,當令歡喜之;然飲之,可成樂者。』彼思慮後不避而飲之,彼飲之,實以色、以香、以味,當令歡喜之;然飲之可成樂者。諸比丘!我以如是譬喻說此: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
[0041a09] 諸比丘!猶如雨期之最後月,秋日晴朗無雲之時,上昇空中之太陽,照破一切虛空之黑闇,光輝之、熾熱之、照耀之;如是,諸比丘!此為『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以破多數沙門、婆羅門之異說,光輝之、熾熱之、照耀之也。」
[0041a12] 世尊如是說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大喜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七 思察經
[0042a03] 如是我聞。——
[0042a04]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彼諸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說曰:
[0042a06] 「諸比丘!由思察知他心差別之比丘,於如來為等正覺者耶?或非然耶?應作思察。」〔諸比丘曰:〕「世尊!對諸法,我等以世尊為根源,以世尊為導師,以世尊為歸依處。世尊!善哉!唯願世尊開示此說之義,聞世尊之〔所說〕,諸比丘當受持 [P.318] 之。」〔世尊曰〕:「諸比丘!然,諦聽!善思惟之,我將說之。」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願樂欲聞。」世尊乃曰:
[0042a11] 「諸比丘!思察他心差別之比丘,當於二法思察如來也。即以眼與耳可識諸法也:『此等眼與耳可識之穢污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等眼與耳可識之穢污法,此等為如來所無。』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穢污之法,此等為如來所無。』〔如是知已,〕由此更對彼思察:『此等由眼與耳可識混雜之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混雜之法,彼等為如來所無。』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混雜之法,此等為如來所無。』由此更對彼思察:『由眼及耳可識純淨之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純淨之法,彼等為如來所有。』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純淨之法,彼等為如來所有。』由此,更對彼思察,『此尊者遂行此善法,為長時耶?或暫時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尊者長時遂行此善法,此尊者非暫時遂行也。』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尊者長時遂行此善法,此尊者非暫時遂行也。』由此,更對彼思察:『此長老比丘為有名、有稱譽者,彼可能有此等過患耶?』諸比丘!此未成名、未得稱譽時,其間對比丘無有此等上述之過患。〔然而〕諸比丘!比丘如成名、得稱譽、其時彼可能有此等過患也。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長老比丘有名、有稱譽,不可能有此等過患。』 [P.319] 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長老比丘為有名,有稱譽,不可能有此等過患。』由此更對彼思察:『此尊者為無畏而節制〔自己〕耶?或此長老非為有畏而節制〔自己〕耶?由脫離貪欲根,由滅盡貪欲,於欲不親近者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長老為無畏而節制自己,此尊者非有畏而節制自己;由脫離貪欲,由滅盡貪欲,於欲不親近者也。』諸比丘!彼等可能問彼比丘言:『以〔尊者之〕何等行相、何等類比?』如使尊者如是說:『此尊者無畏而節制〔自己〕,此長老非有畏而節制〔自己〕,由脫離貪欲,由滅盡貪欲,於欲不親近之?』比丘!正確解答之比丘,應作如是答:『實此尊者,或于眾中住時、或獨住時,於其處,無論幸福者、不幸者,或於其處教眾者、從物欲者、不為物欲所污者、此尊者對彼不以為(不幸者,受教者、從欲者)而輕蔑之。我從世尊面前聞此、面前領受:「我為無畏而節制〔自己〕,我非為有畏而節制〔自己〕,由脫離貪欲,由滅盡貪欲,於欲不親近之。」』
[0044a09] 諸比丘!於此,更應反問如來:『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穢污法,為如來有耶?或不有耶?』諸比丘!如來之回答當如是:『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穢污法,如來無有。』〔次:〕『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混雜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諸比丘!如來之回答當如是:『由眼與耳可識之混雜法,如來無有。』〔次:〕『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純淨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諸比丘!如來之回答當如是:『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純淨法,如來有之,我有是道,有是行處。是故不相等於凡夫者。』諸比丘!作如是說之師,聲聞弟子為聞法,值得親近之。師為彼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諸比丘!如是,如是師為比丘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如是,如是彼於此法,由通智,就此一類法而于諸法得究竟,於師得淨信,言: [P.320] 『世尊是等正覺也,善說之法是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諸比丘!若他人對彼比丘如是問:『以何等行相,何等推比,尊者如是說——世尊是等正覺者也,善說之法是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應善從——耶?』諸比丘!正確解答之比丘,應作如是答:『尊者!於此,我為聞法親近世尊,彼〔世尊〕之對我;世尊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尊者!如此,如此,世尊對我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如是,如是於彼法,由通智就此一類法而於諸法得究竟,於師得淨信,言:「世尊是等正覺者也,善說之法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
[0045a12] 比丘等!無論何者,凡是以此等行相、此等之句、此等之文,確立對於如來之信,信根成已而安住。諸比丘!此謂之,行相具足者,信之見及根堅固者。此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或世界之任何者,所不能除去〔信心〕者也。諸比丘!如是於如來,有諸法之思察;又,如是從如來有法性之善探求。」
[0046a02] 世尊如是說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大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八 憍賞彌經
[0047a03] 如是我聞。——
[0047a04] 一時,世尊住憍賞彌城之瞿師羅園。爾時,憍賞彌之諸比丘因生起議論、鬥諍、因犯戒之諍論,相互用口劍(舌鋒)相擊;彼等不互相勸說、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是時,一比丘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此時,憍賞彌之諸比丘,因生起議論、鬥諍、因犯戒之諍論, [P.321] 互相用口劍相擊;彼等不互相勸說、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是時,世尊呼一比丘曰:「善來,比丘!以我語告彼等比丘:『師呼尊者等。』」彼比丘應諾世尊:「世尊!如是。」往彼等比丘之處,至已,對彼等比丘曰:「師呼尊者等。」彼等比丘應諾彼比丘曰:「尊者!如是。」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彼等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因生起議論、鬥諍、因犯戒之論諍,互相用口劍相擊;汝等不互相勸說、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傳言實耶?〔彼等比丘曰:〕「如是,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耶?汝等處於因為生起議論、鬥諍、因犯戒之論諍,互相用口劍相擊;於此時,汝等,於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業現起;於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口業現起;於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意業現起耶?」〔彼等比丘曰:〕「實不如此,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如傳言,汝等處於因生起議論、鬥諍、因犯戒之論諍、相互用口劍相擊,於此時,汝等於諸同梵行者,或明或暗,無有慈身業現起;于諸同梵行,或明,或暗,無有慈口業現起;於諸同梵行或明、或暗,無有慈意業現起者。然則,汝等愚癡士夫因何知、 [P.322] 因何見,而生起議論、鬥諍、犯戒之論諍,相互用口劍相擊耶?汝等互相不勸說、不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耶?汝等愚癡士夫,於長夜當有不饒益之苦。
[0048a09]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等!實有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此等六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性。云何為六?諸比丘!於此,比丘於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業現起,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性者也。諸比丘!復次,比丘於諸同修行者,……暗,有慈口業現起,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性者也。諸比丘!復次,比丘於諸同修行者……暗,有慈意業現起。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性者也。諸比丘!復次,凡比丘如法之所得,依法得者,乃至僅盛於一者,將如是所得,無差別食者,與具戒之同修行者,共食者也。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性者也。諸比丘!復次,凡為諸無缺、無斷、無雜、無污、自由、無礙、智者,所讚賞、不執取、資於定之戒也。於如是諸戒,比丘與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戒相應而住之,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性者也。諸比丘!復次,凡是聖者,導解脫者之見,其遵奉者,導至正盡苦也,于如是見,比丘與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見相應而住之,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性者也。諸比丘!此等六法為可念、可愛、可尊重者,資於攝受、無諍、和合、一性者也。諸比丘!此等可念之六法中,是為最上者、是為攝受者、是為攝聚者,即此是聖者導解脫之見,其尊奉者,導至正盡苦。諸比丘!猶如重閣中,是尖端是為最上者、攝受者、攝聚者,即此屋頂也。諸比丘!如是此等可念之 [P.323] 六法中,〔即此見,是聖……〕乃至正盡苦也。
[0049a14] 比丘等!凡是聖者,導解脫者之見,遵奉者如何導至盡苦耶?諸比丘!比丘或往閑林、或往樹下、或往空靜處,如是思惟:『於我,有其自己之諸纏,不捨斷,我具牽引以纏心,則如實地我不知之,我不見之。』諸比丘!若比丘為欲貪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瞋恚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惛沈、睡眠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掉悔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疑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耽於此世間之思惟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耽於他世間之思惟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生起議論、鬥諍、犯戒之論諍、口劍相擊,即是有纏心也。彼如是知:『於我,無有其自己之諸纏,不捨斷,我具牽引之纏心,如實地,我不能知之,我不能見之;我意已善向真諦、菩堤。』此是彼逮得初智,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0050a11] 諸比丘!復次,聖弟子如是再思念之:『當我對此見,實習之,修習之,多次練習之,我獨自得寂止、我獨自得寂滅。』彼如是知:『我實對此見之實習、修習之,多次練習之,我獨自得寂止、我獨自得寂滅。』如是彼逮得第二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0051a01] 比丘等!復次,聖弟子如是再思念之:『除我具足如是見外,其他沙門、婆羅 [P.324] 門,或亦有具足如是見耶?』彼如是知:『我具足如是見以外,其他沙門、婆羅門,並無有具足如是見。』如是彼逮得第三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0051a04] 比丘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是具足彼如是常法耶?』諸比丘!見具足之士夫,具足何是常法耶?諸比丘!此法為見具足士夫,所具足之法,〔即〕:不論犯任何罪時,彼知此罪,——如知復歸,即:急速向師、智者、或同修行者懺悔之、發露之,表明之。懺悔已、發露已、表明已,於未來慎護不犯。諸比丘!猶如幼小無智愚鈍之仰臥兒童,其手或足接近火炭,則立即撤回。如是,諸比丘!此法為彼見具足士所具足〔即〕不論犯任何罪時,彼如此知出罪,然後,彼急速向師、或智者、同修行者、懺悔之、發露之、表明之。懺悔已、發露已、表明已、於未來慎護不犯。彼如是知:『見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此是彼逮得第四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0051a14] 諸比丘!復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諸比丘!見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常法耶?諸比丘!此法是見具足士夫所具足,〔即〕:不論同修行者於任何任務時,盡力予以協助之;是時,彼為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強願者也。諸比丘!如母牛拔柱以護念犢牛;如是,諸比丘!此法為彼見具足士夫所具足,〔即:同修行者于任何高底任務時,盡力予以協助之;是時,彼為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強願者也。〕彼如是知:『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此是彼逮得第五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0052a08] [P.325] 諸比丘!復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諸比丘!見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諸比丘!彼見具足士夫之力,於如來宣說法與律時,傾耳聽法已,作意已,對一切心存念已。彼如是知:『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此是彼逮得第六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0052a13] 諸比丘!復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諸比丘!見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諸比丘!彼見具足士夫之力,即:於如來宣說法與律時,得義之信受、得法之信受、得伴法之歡喜。彼如是知:『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此是彼逮得第七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0053a04] 諸比丘!如是七支具足之聖弟子,有善探究常法,證預流果。諸比丘!得如是七支具足之聖弟子,是得預流果者也。」
[0053a06] 世尊如是說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大歡喜世尊之所說。
[P.326] 第四十九 梵天請經
[0054a04] 如是我聞。——
[0054a05]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
[0054a07] 「諸比丘!一時,予在郁伽羅村幸福林之娑羅王樹下。諸比丘!爾時,梵天婆伽生如是邪見:『〔我〕是為常也、是為恒也、是為永住也、是為獨存者也、是為不變之法也、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而無其他比此更殊勝之出離也。』諸比丘!我於此,予因知梵天婆伽心之所念,恰如有力士夫,將屈伸臂或將伸屈臂,如是〔迅速〕,予即於郁伽羅村幸福林娑羅王樹下消失,而出現於彼梵天界。諸比丘!婆伽梵天遙見予來,見予即作是語曰:『善來,尊者!善來,尊者!尊者終於來此處。尊者!〔我〕實為常也、為恒也、為永住也、為獨存也、為不變之法也,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而無其他比此更殊勝之出離也。』諸比丘!如是告已,我對婆伽梵天作是語曰:『汝,梵天婆伽實為無明〔所蔽〕也;汝,婆伽實為無明〔所蔽〕也。由於〔汝〕將無常之存在,言為常也;將無恒之存在,言為恒也;將不永住之存在,言為永住也;將非獨存之存在,言為獨存也;將變法之存在,言為不變法也;且又將生、老、死、滅、轉生者,言為此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且又〔將〕有其他更殊勝出離之存在,言無其他更上之出離也。』
[0055a07] 諸比丘!爾時,惡魔魅入另一梵天眷屬,如此告我曰:『比丘!比丘!勿管此閒事、勿管此閒事;比丘!彼實是梵天、大梵天也,是無能勝之征服者,為普見者、 [P.327] 全能者、自在者、創造者、化作者、最尊者、主宰者、主權者、已生、未生之父也。比丘!於汝前世,有沙門、婆羅門,呵責地、憎惡地;呵責水、憎惡水;呵責火、憎惡火;呵責風、憎惡風;呵責生物、憎惡生物;呵責天、憎惡天;呵責生主、憎惡生主;呵責梵天、憎惡梵天;彼等身壞命終後,再生於卑下身;又,由汝於前世,有沙門、婆羅門,稱歎地、歡喜地;稱歎水、歡喜水;稱歎火、歡喜火;稱歎風、歡喜風;稱歎生物、歡喜生物;稱歎天、歡喜天;稱歎生主、歡喜生主;稱歎梵天、歡喜梵天;彼等身壞命終後,生於勝妙身。比丘是故予為汝如是言:「尊者!對梵天所告汝者,汝應為之,汝勿逾越梵天之語。比丘!汝若逾越梵天之語,則恰如吉祥天女之前來賜富而士夫卻欲擯出之;又恰如正顛落坑崖之人,欲以手足不至地;如是,比丘!對汝,結果如此。尊者!對梵天所告汝者,汝應為之,汝勿逾越梵天之語。比丘!汝不見集坐之梵天眾耶?」』諸比丘!如是惡魔導予至梵天眾。諸比丘!如是言時。予告惡魔曰:『惡者!予知汝,汝勿思量:「無人知予者。」惡魔!汝是惡者也;惡魔!梵天、梵天眾、及梵天眷屬,一切在汝掌中,一切為汝所支配;惡魔!汝實有如是念:願「彼亦在予之掌中,願彼為予所支配。」然而,惡魔!予卻不在汝掌中,亦非為汝所支配。』
[0056a10] [P.328] 諸比丘!如是說已,婆伽梵天對予曰:『尊者!予實將常之存在,言為常也;予將恒之存在言為恒也,予將永住之存在,言為永住也;予將獨存之存在,言為獨存也;予將不變之法,言為不變之法也;而又以其處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予言:「此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且又,無比他更上之出離,予言:「無其他比此更上出離也。」比丘!由於汝前世,有沙門、婆羅門,相當於汝一生間,於其時彼等行苦行,彼等如有其他更上之出離,則知有其他更上之出離;如無其他更上之出離,則知無有其他更上之出離也。比丘!是故予對汝言:「汝雖受如何之疲累、煩勞,汝亦不能得見其他更上之出離。」比丘!汝若依著於地,則成為近侍予者、住〔於予〕領地者、〔予〕如欲所作者、〔予〕之所驅使者;汝若依著水、火、風、生物、天、生主、梵天,則成為近侍予者,住〔於予〕之領地者,〔予〕如所欲作者,〔予〕之所驅使者。』諸梵天!予亦實知:『若依著於地者,予則成為近侍於汝者,住於〔汝〕領地者、〔汝〕如欲所作者、〔汝〕所驅使者;若依著於水、火、風、生物、天、生主、梵天,予則成為近侍汝者、住〔於汝〕之領地者,〔汝〕如欲所作者,〔汝〕所驅使者。梵天!予更知汝之趣向,知榮光,即:梵天婆伽具如是大神通、梵天婆伽具如是大威光,梵天婆伽具如是大偉力。』〔梵天曰:〕『尊者!汝如何知予之趣向、及榮光?即:梵天婆伽具如是大神通、梵天婆伽具如是大威光、梵天婆伽具如是大偉力也。』予曰:
『日月所繞行 光輝照十方
卿之大偉力 達及千世界
卿知高與卑 有欲及無欲
此有及彼有 有情之去來
[0058a03] [P.329] 梵天!予知汝趣向,知汝榮光:梵天婆伽具如是大神通、具如是大威力、具如是大偉力。梵天!有其他三群眾,對彼,汝不知、不見之,對彼,予知、見之。梵天!有群眾名為光音天,汝由其處消滅,再生於此處,對彼,汝因過於長時居此,其憶念被忘卻也。是故,汝對彼不知、不見之,予對彼知、見之。梵天!如是,於智予與汝實不相等,何況〔汝〕劣者。然而,予實比汝為勝也。梵天!又有群眾,名為徧淨天……又有群眾,名為廣果天,對彼,汝不知、不見之,對彼,予知、見之。梵天!於通智,予與汝實不相等,何況〔汝〕劣者。然而,予實比汝為勝也。梵天!對地,予由地證知地,於此時,不於地領受地〔是我所〕,證知:地非〔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我非地,不計地〔是我已〕。予不致意地不取著地為實有也!梵天!如是對於證智,予與汝實不相等,何況〔汝〕劣者;然而,予實比汝為勝也。梵天!予對水……、火……、風……、生物、天……、生主……對梵天……、光音天……、徧淨天……、廣果天……、阿毘浮天……。梵天!以一切證知一切於此時,不於一切領受,予已證知,無有「一切」、無有「於一切」、無有「依一切」、無有「一切為予所有者也」之念,予不重視一切。梵天!如是,於證智,予與汝實不相等,何況〔汝〕劣者;然而,予實比汝為勝也。』〔梵天曰:〕『尊者!若汝以一切之一切性為無領受者,則汝實不可有所謂空虛之〔想〕,不可有所謂虛無之〔想〕。眼識不示現無邊際、具照耀一切處,其為以地之地性,不得領受者也;以水之水性,不得領受者也;以火之火性,不得領受者也;以風之風性,不得領受者也;以生物之生物性,不得領受者也;以天之天性,不得領受者也;以生主之生主性,不得領受者也;以梵天之梵天性,不得領受者也;以光音天之光音天性,不得領受者也;以徧淨天之徧淨天性,不得領受者也;以廣果天之廣果天性,不得領受 [P.330] 者也;以阿毘浮天之阿毘浮天性,不得領受者也;以一切之性為不得領受者也。尊者!然!予能對汝隱形之。』〔予曰:〕:『梵天!然!汝若能,汝宜對予隱形。』諸比丘!爾時,梵天婆伽言:『為沙門瞿曇,予將隱形,為沙門瞿曇,予將隱形。』然對予,實不能行隱形。諸比丘!如是言時,予謂梵天婆伽曰:『梵天!然!換予對汝隱形。』梵天曰:『尊者!汝若能,汝宜對予隱形。』諸比丘!爾時,予施行如其像神變,於其時此間之梵天、梵天眾、及梵天眷屬,聞予之聲,然不見予。予施行如是之神力勝行,而予隱形,頌此偈曰:
[0060a05] 諸比丘!爾時,梵天、梵天眾、及梵天眷屬,心生希有,未曾有,〔曰〕:『尊者!沙門瞿曇之大神力性,大威德性、實希有也,實未曾有也,如釋迦族之子由釋迦族出家之、此沙門瞿曇,有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沙門或婆羅門者,於此之前,我等於他處尚未曾見、未曾聞,世尊實為於愛有、樂有、喜有之人中,已除去貪有之根者。』
[0060a10] 諸比丘!爾時,惡魔魅詣一梵天眾之眷屬,對予作如是語:『尊者!汝若如是知,又汝若如是覺,則勿教導諸聲聞、出家行者;勿對諸聲聞、出家行者說法;勿於諸聲聞、出家行者生期望。比丘!於汝之前世,有自稱應供、等正覺者之沙門、婆羅門眾,彼等對諸聲聞、出家行者教導之;對諸聲聞、出家行者說法之;對諸聲 [P.331] 聞,出家行者生期望;彼等教導諸聲聞、出家行者;為諸聲聞、出家行者說法;對諸聲聞、出家行者抱期望之心,身壞命終住於卑下身。比丘!於汝之前世,有自稱應供、等正覺者之沙門婆羅門眾,彼等不教導諸聲聞,出家行者;對諸聲聞、出家行者不與說法;對諸聲聞、出家行者不作期望;彼等不教導諸聲聞、出家行者;不為諸聲聞、出家行者說法;對諸聲聞、出家行者不作期望之心,身壞命終後,住於勝妙身。比丘!是故,予為汝如是言:「尊者!汝應住於實踐無關心之現法樂住;尊者!沈默實為善也,勿教誨他。」』諸比丘!如是言已,予對惡魔曰:『惡魔!予知汝,汝勿思:「無人知我!」惡魔!汝是惡者也;惡魔!汝對我非為饒益、憐愍而作如是說;惡魔!汝對我無饒益、憐愍而作如是說;惡魔!汝實是如此〔念〕:「沙門瞿曇若對彼等說法,則彼等將脫離予之界域。」惡魔!彼等沙門、婆羅門,為未證等正覺者,而自稱:「我等為等正覺者也。」惡魔!予正為等正覺者,而自稱:「予乃等正覺者也。」惡魔!如來為諸聲聞說法,實如是也;惡魔!如來不對諸聲聞說法,亦實如是也。惡魔!如來教導諸聲聞,實如是也;惡魔!如來不教導諸聲聞,亦實如是也。何以故如來之說法或不說法?惡魔!如來之諸漏、諸雜染,帶來諸後有、不幸、苦報,及未來之生老死,皆已捨彼等,連根斷之,如斷頭之多羅樹,後歸於非有,為不復生之法;惡魔!猶如斷頭之多羅樹不能再成長;如是,惡魔,如來之諸漏、諸雜染,帶來後有、不幸、苦報,及未來之生老死,皆已捨彼等,連根斷之,如斷頭之多羅樹,於後歸於非有,為不復生之法也。』」
[0062a04] 此實非對惡魔所言,乃為梵天請教所說,是為對此之解答,名謂「梵天請教經」。
[P.332] 第五十 魔訶責經
[0063a03] 如是我聞。——
[0063a04] 一時,尊者大目犍連在婆伽國之鼉山(失悅摩羅山)恐怖林之鹿野苑。爾時,尊者大目犍連於露地經行,其時,惡魔入於尊者大目犍連之腹中,至〔下〕腹部,是時,尊者大目犍連作如是念:「我腹之贅重猶如滿月,何故然耶?」是時,尊者大目犍連由經行處下來,入僧房已,坐於所設之座,坐下之大目犍連獨自如理作意:於是,尊者大目犍連見入至下腹部之惡魔,作如是言:「惡者!出去!惡者!出去!汝勿觸嬈如來,勿觸嬈如來之弟子,汝勿長夜為不利、受苦者也。」是時,惡魔之如是念:「此沙門對予實不知、不見,而言:『惡者!出去!惡者!出去!勿觸嬈如來,勿觸嬈如來之弟子,汝勿長夜為不利、受苦者也。』彼師尚不能速知予,何況其弟子能知予耶?」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告惡魔曰:「惡魔!予實知汝,汝勿思——彼不知予——惡魔!汝為惡者也,惡魔,汝實如是念:『此沙門對予不知、不見而如是言——惡者!出去!惡者!出去!勿觸嬈如來,勿觸嬈如來之弟子,汝勿長夜為不利、受苦者也,彼師尚不能速知予,何況其弟子能知予耶?』」是時,惡魔之如是念:「此沙門實知予且見予,而如是言:『惡者!出去!惡者!出去!勿觸嬈如來,勿觸嬈如來之弟子,汝勿長夜為不利、受苦者』也。」是時,惡魔由大目犍連之〔腹〕部 [P.333] 頂端上昇,住於其喉。
[0064a05] 尊者大目犍連見住於其喉之惡魔,即告惡魔曰:「惡魔!於此處予見汝,汝勿思:『彼不知予。』惡魔!汝住於〔予之〕喉;惡者!昔予生為魔是名惡觸嬈之魔也,其時,予有妹名伽利黤里,汝為彼之子也,汝是予之甥也。惡者!其時,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惡者!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有二大上首聲聞弟子名為無類者、蘇生者;惡者!就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弟子中,於說法不可能有任何人與尊者無類者相等者;惡者!依此理由,尊者無類者是伊多羅(無類者)、是伊多羅(無類者)之名生起。
[0064a12] 又,惡者!尊者蘇生者是閑林、樹下、空靜處住者以容易速入想受滅定;惡者!尊者蘇生者往昔坐於一樹下,入想受滅定;惡者!牧牛者、牧畜者、耕作者、旅行者等,見坐於樹下,入想受滅定之尊者蘇生者,見已,彼等有如是之念:『實不可思議!實未曾有哉!此沙門坐脫而死也,我等宜火葬彼。』惡者!是時,彼等牧牛者、牧畜者、耕作者、旅行者,拾聚草、木片、牛糞等,積覆於尊者蘇生者身上,彼等施火而去;惡者!是時,尊者蘇生者彼過其夜,由定而起,捽擻衣服,於晨早、著衣、執持衣,詣入村里乞食;惡者!彼等牧牛者、牧畜者、耕作者、旅行者,見乞食之尊者蘇生者,見已,彼等作如是念:『實不可思議哉!實未曾有哉!此沙門已坐脫而死,卻又蘇生也。』惡者!依此理由,尊者蘇生者是珊耆婆(蘇生者)、是 [P.334] 珊耆婆(蘇生者)之名生起。
[0065a08] 惡者!是時,魔度使作如是念:『予不知此等持戒,善法諸比丘之來處,或趣處,予當魅入婆羅門居士眾,〔言〕:汝等對持戒、如是善法諸比丘罵詈之、誹謗之、使惱之、觸嬈之,然或被汝等罵詈、誹謗、使惱、觸嬈,而心生變異,令魔度使得其方便也。』惡者!是時,魔度使魅入彼等婆羅門之居士眾〔言〕:『汝等罵持戒、〔持喜法〕諸比丘,罵詈之、誹謗之、使惱之、觸嬈之,然或被汝等罵詈、誹謗、使悔、觸嬈者、而心生變異,令魔度使得其方便也。』惡者!是時,魔度使魅入彼等婆羅門居士眾,罵詈、誹謗、使惱、觸嬈持戒、持善法諸比丘〔言〕:此等禿頭、似沙門而非沙門、賤奴、黑奴、由梵天足〔所生〕子孫,〔又自言〕:『我等為禪思者也,我等為禪思者也。』縮肩、低頭、倦怠而禪思之、明思之、審思之、冥想之。猶如梟鳥於樹枝上狩獵,求鼠而禪思之,明思之、審思之、冥想之;如是此等禿頭,似沙門而非沙門、賤奴、黑奴,從梵天之足〔所生〕子孫,〔又自言〕:『我等為禪思者,我等為禪思者。』縮肩、低頭、倦怠而禪思之、明思之、審思之、冥想之;猶如野孤於河岸漁魚而禪思之、明思之、審思之、冥想之;如是此等禿頭……乃至冥想之;又猶如貓於罅隙垃圾箱、塵堆獵鼠、而禪思之、明思之、審思之、冥想之;如是此等禿頭,乃至冥想之;又猶如驢脫離牽獸〔隊伍〕、於罅隙、垃圾箱、塵堆、而禪思之、明思之、審思之、冥想之;如是此等禿頭,似沙門而非沙門、賤奴、黑奴、由梵天足〔所生〕子孫,〔又自言〕:『我等為禪思者也,我等為禪思者也。』縮肩、低頭、倦怠而禪思之、明思之、審思之、冥想之。惡者!其時,死去之人等,多數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0066a13] [P.335] 惡者!是時,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對諸比丘曰:『諸比丘!魔度使確已魅入婆羅門居士眾,〔言〕:在此,汝等對持戒、〔持〕善法諸比丘,罵詈之、誹謗之、使惱之、觸嬈之,然或被汝等之罵詈、誹謗、使惱、觸嬈,而心生變異,令魔度使得其方便。——諸比丘!是時,汝等應以慈俱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將一切〔有情〕視為自己,對含有一切〔有情之〕世界,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怨、無瞋害慈俱心、徧滿而住;〔次〕以悲俱心……以喜俱心……捨俱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有情〕視為自己,對含有一切〔有情之〕世界,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怨、無瞋害捨俱心、徧滿而住。』
[0067a08] 惡者!是時,依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如是教誡、如是訓誡彼等比丘,行至森林、樹下及空靜處,以慈俱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是上、下、橫、一切處,將一切〔有情〕視為自己,含有一切〔有情之〕世界,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怨、無瞋害慈俱心、徧滿而住;以悲俱心……以喜俱心……以捨俱心,徧滿而住之,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是上、下、橫、一切處,將一切〔有情〕視為自己,對含有一切〔有情之〕世界,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怨、無瞋害捨俱心,徧滿而住。
[0068a01] 惡者!是時,魔度使如是念:『予雖如是為之,然不知此等持戒、〔持〕善法比丘之來處或趣處,予當魅入於婆羅門居士眾,〔言〕:在此,汝等對持戒、持善法諸 [P.336] 比丘,應恭敬、尊重、奉事、供養,或被汝等恭敬、尊重、奉事、供養、而心生變異,令魔度使得其方便也。』惡者!是時,魔度使魅入於彼等婆羅門居士眾,言:『在此,汝等對持戒、〔持〕善法諸比丘,應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之,然或被汝等恭敬、尊重、奉事、供養、而心生變異,令魔度使得其方便。』惡魔!是時,魔度使魅入彼等婆羅門居士眾,對持戒、〔持〕善法諸比丘,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之;惡者!其時,死去之人等,多數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0068a09] 惡者!是時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對諸比丘曰:『諸比丘!婆羅門居士眾確已為魔度使所魅入,〔而言〕:在此,汝等對持戒、〔持〕善法之諸比丘,應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之,然或被汝等恭敬、尊重、奉事、供養、而心生變異,令魔度使得其方便。諸比丘!是時,汝等於觀身不淨而住之,於食作厭逆想,一切世間作不可樂想,於觀諸行無常。』惡者!是對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如是教誡、如是訓誡彼等比丘,行至森林、樹下、或空靜處,於觀身不淨,於食作厭逆想,於一切世間作不可樂想,於觀諸行無常。
[0069a02] 惡者!是時,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晨早著衣,執持衣鉢,與隨從沙門尊者伊多羅共往村里乞食。惡者!是時,魔度使魅入一兒童,取礫以擊尊者伊多羅,因而頭破;惡者!是時,尊者伊多羅頭破血流,跟隨著,跟隨著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之後;惡者!是時,拘留孫世尊、應供、等正覺者,猶如象視〔還迴體〕顧曰:『此魔度使真不知厭足。』
[0069a07] [P.337] 惡者!於迴顧之同時,魔度使由其處墮落,生於大地獄;惡者!彼大地獄有三種名,謂六觸處之〔地獄〕、謂擊樁〔地獄〕、謂各自受〔苦地獄〕。惡者!是時,獄卒來對予曰:『賢者!於汝之心臟中,如樁與樁交合時,汝當知!我千年間於地獄中受苦者也。』惡者!彼時,予實為多年居住、多百年居住、多千年居住,於彼大地獄中受苦,一萬年居住於彼大地獄增〔地獄〕正名謂起出受之苦;惡者!彼時予身,猶如人〔身〕,然予之頭卻猶如魚〔頭〕也。」
惱害伊多羅 聖者拘留孫
度使陷地獄 何如受諸苦
有百之機械 各別之苦受
如是為地獄 度使痛苦極
惱害伊多羅 聖者拘留孫
佛之聲聞眾 比丘彼知之
惱害比丘者 黑魔汝受苦
湖中立天宮 立有一劫間
毘瑠琉之色 光耀及燦爛
玉女在於此 種種飛彩舞
佛之聲聞眾 比丘彼知之
惱害諸比丘 黑魔汝受苦
比丘現見前 刺戟於佛陀
鹿子母講堂 足指能震動
佛之聲聞眾 比丘彼知之
惱害比丘者 黑魔汝受苦
最勝之講堂 足指能搖之
具持神通力 諸神皆戰慄
佛之聲聞眾 比丘彼知之
[P.338] 惱害比丘者 黑魔汝受苦
於最勝講堂 問天帝釋曰
梵天可欲知 愛盡解脫耶
如是問帝釋 無能如實答
佛之聲聞眾 比丘彼知之
惱害比丘者 黑魔汝受苦
近於善法殿 以問梵天曰
於汝常見有 今尚為有耶
梵天果光曜 日過汝不見
如是問梵天 無能如實答
予以嘗見有 於今即為無
梵天界光耀 以見日過去
我為以常恒 及今得云何
佛之聲聞眾 比丘彼知之
惱害比丘者 黑魔汝受苦
依於此解脫 觸妙高山頂
東方毘提訶 湖森地橫人
佛之聲聞眾 比丘彼知之
惱害比丘者 黑魔汝受苦
火不作此想 我在燒癡人
癡人以觸火 必自然得燒
如是惡魔羅 觸嬈汝如來
如愚人觸火 當燒自己身
魔羅為罪者 以燒害如來
惡魔為何想 我不受惡報
魔羅之所作 長夜於惡積
惡魔莫厭佛 及莫望比丘
比丘於怖林 以擊惡魔羅
彼憂愁夜叉 爾時忽不現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0 冊 No. 0005 中部經典(第5卷-第8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7651번 읽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