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N64n0031_018 彌蘭王問經(第14卷-第25卷) 第18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南傳 (N) » 第 64 冊 » No.0031 » 第 18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P.380] 第九品

第一 時非時死之問

[0107a07] 「尊者那先!凡死者皆時至而死耶?或非時亦死耶?」

[0107a08] 「大王!亦有時至之死,亦有非時之死。」

[0107a09] 「尊者那先!如何者時至而死耶?如何者非時而死耶?」

[0107a10] 「大王!卿曾見果實未熟或已熟由菴婆樹或閻浮樹或其他之果樹掉落耶?」

[0107a11] 「然,尊者!」

[0107a12] 「大王!凡由果實樹掉落者皆時至而落耶?又非時而落耶?」

[0107a13] 「尊者那先!凡果實之熟,實落皆時至而落。然,餘他之果實中,或有蟲蝕而落,或有棒打而落,或有風中而落,或有中腐而落。此等皆非時而落。」

[0108a01] 「大王!如是,凡為老所打而死者是時至而死。餘他是宿業所迫死而死,或旅行所迫而死,或活動所迫而死。」

[0108a03] 「尊者那先!宿業所迫而死,旅行所迫而死,活動所迫而死,又老所阻礙而死,此等皆時至而死,入母胎而死,其彼之時,彼是時至而死。於產室而死,其彼之時, [P.381] 彼是時至而死。五個月六個月而死、十個月十二個月而死、百年而死,其彼之時,彼是時至而死。尊者那先!然者,無非時之死。凡死者皆是時至而死。」

[0108a07] 「大王!此等七者壽命雖其以上存在,但於非時死。何等為七?大王!飢餓者不得食物時,肉臟損害,壽命雖其以上存在但於非時死。大王!乾渴者不得飲物時,心臟乾涸,壽命雖其以上存在但於非時死。大王!為蛇所咬者毒所害時,若不得醫師,壽命雖其以上存在但於非時死。大王!飲毒者肢體之燃燒時,若不得阿伽陀藥,壽命雖其以上存在但於非時死。大王!入火中者燃燒時,若不得息火者,壽命雖其以上存但於非時死。大王!入水中而不得支持物時,壽命雖其以上存在但於非時死。刀打而負傷者不得醫師時,壽命雖其以上存在但於非時死。大王!此等七者壽命雖其以上存在於非時而死。大王!關於此,我非一概而言。大王!有情之死依八種〔之因〕。何等為八?依風等起病、膽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風、膽汁、痰之〕集合病、時節變化、不等姿勢、傷害、業報而有有情之死。大王!此中,唯依業報 [P.382] 而死是時至之死,其他非時之死。

   因飢餓口渴
   蛇咬傷中毒
   因於火水刀
   人於非時死。
   因風膽汁痰
   〔三者〕集時節
   因不等姿勢
   傷害及業報
   人於非時死。

[0109a13] 大王!有情依前生所作種種不善業報而死。大王!於前生令他人飢餓而死者,多百千年間為飢逼惱、餓、憔悴,心臟涸萎、乾、涸渴、燒盡,內臟燒,不管少年、中年、老年,為飢而死。此亦彼時至之死。於前生令他人渴而死者,多百千年之間為燒渴餓鬼,渴、乾、瘦,心臟干渴,雖少年、中年、老年亦為乾渴而死,此亦彼時至之死。於前生令他人為蛇所咬傷而死者,多百千年間,由大蛇之口入大蛇之口,由黑蛇之口入黑蛇之口,彼等雖少年、中年、老年亦為蛇所喰、咬傷而死,此亦彼時至之死。於前生令與毒於他人而死者,多百千年間,被燃燒之肢體、由毀壞而身 [P.383] 體起屍臭,雖少年、中年、老年亦為毒而死,此亦彼時至之死。於前生令他人死於火者,多百千年間,由炭火山入炭火之山,由閻魔境入閻魔境,肢體被燃燒,雖少年、中年、老年亦為火而死,此亦彼時至之死。於前生令他人於水而死者,多百千年間,肢體破毀、折勝、壞毀、無力、心畏懼,雖少年、中年、老年亦於水中而死,此亦彼時至之死。於前生令他人於刀而死者,多百千年間,被截斷、破毀、碎、打碎,被刀端所斬,雖少年、中年、老年亦於刀而死,此亦彼時至之死。」

[0110a12] 「尊者那先!卿所言是非時之死,請表示其理由。」

[0110a13] 「大王!譬如附於草、薪、枝、葉之極大火聚,材燃而盡,若薪材滅盡而滅。其火稱無災無禍時至而滅。大王!如是,多百千年之間生,年老壽盡無災無禍而死者,稱時至而死。大王!然而,又譬如有附於草、薪、枝、葉之大火聚,草、薪、枝、葉之未燃盡時,若降極大之雨而滅。大王!稱其大火聚為時至而滅耶?」

[0111a03] 「否,尊者!」

[0111a04] [P.384] 「大王!何故後之火聚與前之火聚為不同結果耶?」

[0111a05] 「尊者!其火聚由於偶來之雨而有所障礙,非時而滅。」

[0111a06] 「大王!如是,非時而死者,由於偶來病而障礙,即或由風等起病、或膽汁等起病、或痰等起病、或〔三者之〕集合病、或時節變化所生病、或不等姿勢所生病、或傷害、或飢餓、或乾渴、或蛇咬傷、或嚥毒、或火、或水、或刀之障礙,非時而死。大王!此所以有非時死之理由。」

[0111a10] 「大王!又譬如極大之雲現於空,若降雨滿於低地與平地,言其雨無災無禍而降。大王!如是,長時間生,年老壽盡無災無禍而死者稱時至而死。大王!然,又譬如雲現空中之後,中途由大風而消散。大王!稱其雲時至而滅耶?」

[0111a13] 「否,尊者!」

[0111a14] 「大王!何故後雲與前雲為不同結果耶?」

[0112a01] 「尊者!其雲由偶來之風而障礙,若不時至則消散而去。」

[0112a02] 「大王!如是,非時而死者由偶發之病而障礙,即依風等起病……乃至……或刀而障 [P.385] 礙,非時而死。大王!此所以有非時而死之理由。」

[0112a04] 「大王!又譬如有強烈之毒蛇,憤怒而咬人,其毒令無災無禍而至死。稱其毒無災無禍而達終極。大王!如是,長時間生,年老壽盡無災無禍而死,稱無災無禍而達命之終極,時至而死。大王!然,譬如對於強烈之毒蛇所咬傷者,中途蛇使與阿伽陀藥(解毒劑)而令無毒。大王!稱其毒時至而消散離去耶?」

[0112a08] 「否,尊者!」

[0112a09] 「大王!何故後毒與前毒為不同結果耶?」

[0112a10] 「尊者!毒由於偶來之藥而障礙,不達終極而消去。」

[0112a11] 「大王!如是,非時死者由偶來之病而障礙,即或由風等起病……乃至……刀而障礙,非時而死。大王!此所以有非時死之理由。

[0112a13] 大王!又譬如射手放箭,若其箭行至〔箭〕路之終極,稱其箭無災無禍而行至〔箭〕路之終極。大王!如是,長時間生,年老壽盡無災無禍而死者稱無災無禍時 [P.386] 至而死。大王!然,又譬如射手放箭,其剎那誰捉住其箭。大王!稱其箭行至〔箭〕路之終極耶?」

[0113a03] 「否,尊者!」

[0113a04] 「大王!何故後箭與前箭為不同結果耶?」

[0113a05] 「尊者!由偶來捉住箭之進行而斷。」

[0113a06] 「大王!如是,非時之死者由偶來之病而障礙,即或由風等起病……乃至……刀而障礙,非時而死。大王!此所以有非時死之理由。

[0113a08] 大王!誰打銅製之容器,由於彼打而生音,可行至〔音〕路之終極。稱其音無災無禍可行至〔音〕路之終極。大王!如是,多千日之間生,年老壽盡無災無禍而死者稱無災無禍時至而死。大王!然,又譬如誰打銅製之容器,由於彼打而生音,生音未至遠方時,若誰觸,音與觸同時止。大王!稱其音可行至〔音〕路之終極耶?」

[0113a12] 「否,尊者!」

[0113a13] 「大王!何故後音與前音為不同結果耶?」

[0113a14] 「尊者!其音由於偶來之觸而止。」

[0114a01] [P.387] 「大王!如是,非時死者由偶來之病而障礙,即或由風等起病……乃至……刀而障礙,非時而死。大王!此所以有非時死之理由。

[0114a03] 大王!又譬如於田善生長穀物之種子由適度之降雨而豐富、長滿多實。若至結實時,言其穀物無災無禍而圓滿時。大王!如是,多千日之間生,年老壽盡無災無禍而死稱無災無禍時至而死。大王!然,又譬如於田善生長穀物之種子為水非時而枯萎。大王!言其穀物圓滿時耶?」

[0114a07] 「否,尊者!」

[0114a08] 「大王!何故後穀物與前穀物為不同結果耶?」

[0114a09] 「尊者!其穀物因偶來之炎熱而障礙、枯萎。」

[0114a10] 「大王!如是,非時而死者由偶來之病而障礙,即或由或風等起病……乃至……刀而障礙,非時而死。大王!此所以有非時死之理由。

[0114a12] 大王!卿曾聽說蟲生於結實之幼穀,令根失耶?」

[0114a13] 「尊者!予曾聽,曾見。」

[0114a14] 「大王!其穀粒時至而失耶?又非時而失耶?」

[0115a01] [P.388] 「世尊者尊!非時。若蟲不食其穀粒,可至收獲時。」

[0115a02] 「大王!穀物由偶來之炎害而失,不受災害之穀粒至收獲時耶?」

[0115a03] 「然,尊者!」

[0115a04] 「大王!如是,非時而死者由偶來之病而障礙,即或由或風等起病……乃至……刀而障礙,非時而死。大王!此所以有非時死之理由。

[0115a06] 大王!穀粒結實,因結實之重而彎曲時,降一種所謂雹之雨而失去,令無實,卿曾聽說耶?」

[0115a08] 「尊者!予曾聽,曾見」

[0115a09] 「大王!其穀粒時至而失耶?又非時而失耶?」

[0115a10] 「尊者!非時。尊者!若不降雹於其穀粒,可至收穫時。」

[0115a11] 「大王!穀粒由偶來之災害而失,不受災害之穀粒至收穫時耶?」

[0115a12] 「然,尊者!」

[0115a13] 「大王!如是,非時之死由偶來之病所障礙,即依風等起、或膽汁等起病、或痰等起病、或〔三者之〕集合病、或時節變化所生病、或不等姿勢所生病、或傷害、 [P.389] 或飢、或渴、或被蛇咬、或嚥毒、或火、或水、或刀所障礙,非時而死。若無偶來之病所障礙者,乃時至而死。大王!此是所以有非時死之理由。」

[0116a03]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理由明示,譬喻明示,非時之死亦能明矣。有非時之死,乃有所明白、明瞭、明了。尊者那先!無心、散心之人亦依任何一種譬喻而『有非時之死』之結論。況於有思之人乎?予依最初之譬喻而理解『有非時之死』。然而,幾度亦欲聽解明而不認受。」

第二 於般涅槃者塔廟神變之問

[0116a09] 「尊者那先!於一切般涅槃者之塔廟神變耶?或唯一部份〔之般涅槃者塔廟〕有〔神變〕耶?」

[0116a11] 「大王!一部份〔般涅槃者之塔廟〕有〔神變〕,一部份〔般涅槃者之塔廟〕無〔神變〕。」

[0116a13] 「尊者!於如何〔般涅槃者之塔廟〕有〔神變〕,於如何〔般涅槃者之塔廟〕無〔神變〕耶?」

[0117a01] 「大王!依三人隨一之決意,於般涅槃者之塔廟有神變。何等為三耶?大王!此處有阿羅漢哀愍人天而住立,決意『於如是之塔廟有神變』。如是,依阿羅漢之決意而於般涅槃者之塔廟有神變。復次,大王!有大威神之天神哀愍諸人,於般涅槃 [P.390] 者之塔廟,示現神變而言:『正法依此神變而常有所了解。又有淨信之諸人增大善。』如是,依天神之決意,於般涅槃者之塔廟有神變。大王!復次,有或女人或男子之信,有淨信,賢明、聰明、明知而具足覺者如理作意,決意於香、華鬘、衣隨一而供捧於塔廟而為『能如是』。依彼決意,於般涅槃者之塔廟有神變。如是,依諸人之決意,於般涅槃者之塔廟有神變。大王!依此等三人隨一之決意,於般涅槃者之塔廟有神變。大王!若無彼等之決意,雖漏盡、六通、心自在者之塔廟亦無神變。大王!譬如於無神變之時,見所行之徧淨,則可斷、決、信:『此佛子是正真涅槃者。』」

[0117a11]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三 法現觀之問

[0117a14] 「尊者那先!正行道者皆有法現觀耶?或某者無〔法現觀〕耶?」

[0118a01] 「大王!某者有,某者無。」

[0118a02] 「尊者!如何有,如何無耶?」

[0118a03] [P.391] 「大王!畜生假若能行道亦無法現觀,生於餓鬼境者、邪見者、詭詐者、殺母者、殺父者、殺阿羅漢者、破和合僧者、出〔佛身〕血者、與賊共住者、偏走外學者、污蔑比丘尼者、犯十三重罪之隨一而未釋免者、黃門、二根者假如能行道亦無法觀。又未滿七歲之幼童假如能行道亦無法現觀。大王!此等之十六人假如能行道亦無法現觀。」

[0118a08] 「尊者那先!彼等十五人之違盾者不論或有法現觀,或無,但未滿七歲之幼童依如何理由,假如能行道亦無法現觀耶?對此先質問。幼童非是無貪、無瞋、無癡、無慢、無邪見、無不樂、無欲尋耶?煩惱無雜之幼童專心、逮達,應一度而通達四諦。」

[0118a12] 「大王!此即我言:『未滿七歲之幼童假如能行道亦無法現觀。』所以之理由。大王!若未滿七歲者貪所貪、瞋所瞋、昏昧於所癡、憍於所憍、了別其見、了別樂與 [P.392] 不樂、思惟善不善者,於彼應有法現觀。然,大王!未滿七歲心乃無力、微力、小、少、微少、魯鈍、不明,無為涅槃界是重、重量、宏、大。大王!未滿七歲不能以其微力、小、魯鈍、不明之心通達重、重量、宏、大之無為涅槃界。大王!譬如山王須彌是重、重量、宏、大。大王!以人生來之力勢、力、力用能舉起其山王須彌耶?」

[0119a05] 「否,尊者!」

[0119a06]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0119a07] 「尊者!人微力而須彌山大故。」

[0119a08] 「大王!如是,未滿七歲之心乃無力、微力、小、少、微少、魯鈍、不明而無為涅槃界是重、重量、宏、大,未滿七歲不能以其微力、小、魯鈍、不明之心而達通重、重量、宏、大之無為涅槃界。依此理由,未滿七歲假如能行道亦無法現觀。

[0119a11] 大王!又譬如此大地是長、廣、宏、宏擴、伸長、擴張、宏、大。大王!得以小水滴濕大地為泥土耶?」

[0119a13] 「否,尊者!」

[0119a14]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0120a01] 「尊者!水滴小而大地大故。」

[0120a02] [P.393] 「大王!如是,未滿七歲之心乃無力、微力、小、少、微少、魯鈍、不明而無為涅槃界是長、廣、宏大、宏擴、伸長、擴張、宏、大,未滿七歲以其微力、小、魯鈍、不明之心不能通達大之無為涅槃界。依此理由,未滿七歲假如能行道亦無法現觀。

[0120a06] 大王!又譬如無力、微力、小、少、微少之弱火。大王!唯以如是之弱火,摧破含天此世界之黑闇,得現光明耶?」

[0120a08] 「否,尊者!」

[0120a09]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0120a10] 「尊者!火弱而世界大故。」

[0120a11] 「大王!如是,未滿七歲之心無力、微力、小、少、微少、魯鈍、不明而由大無明之闇蔽。故難現智之光明。依此理由,未滿七歲假如能行道亦無法現觀。

[0120a13] 大王!又譬如病、瘦、身體矮小之薩羅加蟲發情而〔流苦汁〕於三處,雖見長九肘、寬二肘、胴周十肘、高八肘之大象,欲近而吞食。大王!其薩羅加蟲得吞其象耶?」

[0121a02] 「否,尊者!」

[0121a03]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0121a04] 「尊者!薩羅加蟲之體小而象大故。」

[0121a05] 「大王!如是,未滿七歲之心乃無力、微力、小、少、微少、魯鈍、不明而無為 [P.394] 涅槃界大,以其微力、小、魯鈍,不明之心不能通達大無為涅槃界。依此理由,未滿七歲假如能行道亦無法現觀。」

[0121a08]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四 涅槃雜苦耶之問

[0121a11] 「尊者那先!涅槃一向是樂耶?或雜苦耶?」

[0121a12] 「大王!涅槃一向是樂而不雜苦。」

[0121a13] 「尊者那先!『涅槃一向是樂』予不信此言。尊者那先!予對此如是解:『涅槃是雜苦。』其理由如何?尊者那先!求一切涅槃者,身心皆有艱難、辛苦,住立、經行、坐、臥、食皆抑止,阻止睡眠,令苦六處,捨棄財穀與可愛之親族朋友。然,世之幸福者、幸福完具者一切依五種欲令六處喜悅、快樂。即如何由可意多種淨相之色令眼喜悅、快樂。如何由可意、歌謠、音樂多種淨相之聲令耳喜悅、快樂。如何由可意、華、果、葉、皮、根、髓多種淨相之香令鼻喜悅、快樂。如何由可意、所嚼、所噉、所嚐、所飲、所味多種淨相之味令舌喜悅、快樂。如何由可意、柔軟、 [P.395] 微妙、柔和、軟柔多種淨相之觸令身喜悅、快樂。如何由可意、美、不美、淨、不淨多種之尋與作意令意喜悅、快樂。卿捨離、放捨、斷、截斷、止、阻止其眼、耳、鼻、舌、身、意之樂。是故,亦令身苦,亦令心苦。身苦之時,感受身之苦受,心苦痛之時,感受心之苦受。連普行者摩犍提亦非難世尊,非言:『沙門瞿曇是有類之殺害者。』耶?此所以我言:『涅槃是雜苦。』之理由。」

[0122a11] 「大王!涅槃是不雜苦,涅槃一向是樂。大王!卿所言:『涅槃是苦。』其苦非是涅槃,其涅槃作證之前分,其對涅槃之希求。大王!涅槃一向是樂,不雜苦。對此話其理由。大王!諸王有政權之樂耶?」

[0122a14] 「然,尊者!諸王有政權之樂。」

[0123a01] 「大王!其政權之樂是雜苦耶?」

[0123a02] 「否,尊者!」

[0123a03] 「大王!然者,何故彼等王邊境騷擾之時,為壓制其邊境住者,隨大臣、司令官、武官、士兵而出征,為蚊虻風熱所惱,馳驅平地、險路,作大戰鬥,瀕臨生命之危殆耶?」

[0123a06] [P.396] 「尊者那先!其非政之樂。其為求政權樂之前分。尊者那先!王艱難而追求政權之樂後,享受政權之樂。尊者那先!如是,政權之樂不雜苦,政權之樂與苦有別。」

[0123a08] 「大王!如是,涅槃一向是樂,不雜苦。然,追求涅槃者身心皆苦,住立、經行、坐、臥、食皆抑止,阻止睡眠,令苦六處,捨棄身命,艱難追求涅槃之後,享受一向樂之涅槃。恰如征服敵人之王享受政權之樂。大王!如是,涅槃一向是樂,不雜苦,涅槃與苦有別。

[0123a12] 大王!『涅槃一向是樂,不雜苦,苦與涅槃有別』,諦聽其他以上之理由。大王!工巧師有工巧之樂耶?」

[0123a14] 「然,尊者!工巧師有工巧之樂。」

[0124a01] 「大王!其工巧之樂雜苦耶?」

[0124a02] 「否,尊者!」

[0124a03] 「大王!然者,何故彼等對其師問訊,起迎,運水,掃除其室,舉起揚枝、嗽水,受殘食,按摩、洗浴、洗足捨自己之心,隨他(師)之心,苦臥,取異常之食,以苦身耶?」

[0124a06] [P.397] 「尊者那先!非其工巧之樂。其乃追求工巧之前分。尊者那先!艱難而工巧師追求工巧之後,享受工巧之樂。尊者那先!如是,工巧之樂是不雜苦。工巧之樂與苦有別。」

[0124a09] 「大王!如是,涅槃一向是樂,不雜苦。然,追求涅槃者身心皆苦,住立、經行、坐、臥、食皆抑止,阻止睡眠,令苦六處,捨棄身命,艱難追求涅槃之後,享受一向樂之涅槃。恰如工巧師於工巧之樂。大王!如是,涅槃一向是樂,不雜苦,涅槃與苦有別。」

[0124a13]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五 涅槃之問

[0125a02] 「尊者那先!卿言:『涅槃,涅槃。』其涅槃之形相、位相、時量、分量依譬喻、理由、因、理而得顯示耶?」

[0125a04] 「大王!涅槃是無可比類、涅槃之形相、位相、時量、分量依譬喻、理由、因、理而不得顯示。」

[0125a06] 「尊者那先!存在法涅槃之形相、位相、分量、時量依譬喻、理由、因、理而不得顯示,予不能認受,以理由令理解。」

[0125a08] [P.398] 「大王!然,以理由令卿理解。大王!名為大海者存在耶?」

[0125a09] 「然,尊者!其大海存在。」

[0125a10] 「大王!若誰對卿作如是問,『大王!大海之水有幾何耶?又大海所棲息之生物有幾何耶?』如是之問。大王!卿對彼如何回答耶?」

[0125a12] 「尊者!若誰對予作如是之問,『大王!大海之水有幾何耶?又大海所棲息之生物有幾何耶?』尊者!予欲對彼如是言:『汝!汝對予問不可問之事,此問任何人亦不問,此問宜應放置。大海創世紀者亦未能分別,大海之水或所棲息於彼處之生物不能計算。』尊者!予對彼作如是之答。」

[0126a02] 「大王!何故對存在法之大海如是之答耶?計數『大海之水唯有此些,大海所棲息之生物唯有此些』而對彼不能顯示彼計數耶?」

[0126a04] 「尊者!其不可能,此問非境。」

[0126a05] 「大王!恰如存在法之大海水或棲息其處之生物不能計算。大王!存在法涅槃之形相、位相、時量、分量、時量不能依譬喻、理由、因、理顯示。大王!具足神通,達心自在者計算大海之水與棲息其處之生物,彼雖具足神通,達心自在者,涅槃之 [P.399] 形相、位相、時量、分量,亦不能依譬喻、理由、因、理顯示。

[0126a09] 大王!『存在法涅槃之形相、位相、分量、時量不能依譬喻、理由、因、理而顯示』之所以諦聽其他以上之理由。大王!於諸天中有名無色身之天耶?」

[0126a11] 「然,尊者!予聞『於諸天中有名無色身之天』。」

[0126a12] 「大王!然者,其等無色身天之形相、位相、時量、分量者依譬喻、理由、因、理能顯示耶?」

[0126a14] 「否,尊者!」

[0127a01] 「大王!然者,無色身天不存在耶?」

[0127a02] 「尊者!無色身天是存在。然,其形相、位相、時量、分量依譬喻、理由、因、理而不能顯示。」

[0127a04] 「大王!恰如存在法無色身天之形相、位相、時量、分量依譬喻、理由、因、理而不能顯示。大王!存在法涅槃之形相、位相、時量、分量依譬喻、理由、因、理而不能顯示。」

[0127a07] 「尊者那先!涅槃一向是樂,其形相、位相、時量、分量依譬喻、理由、因、理而不能顯示。然,尊者!涅槃之德包含其他之物耶?有何例示耶?」

[0127a09] 「大王!雖對於無形相,但對德是得以示例示之。」

[0127a10] [P.400] 「尊者那先!願速語予對涅槃之德能明解一部分。願消除予心之熱惱,以清冷甘美言之微風鎮伏。」

[0127a12] 「大王!蓮華之一德含於涅槃。水之二德、阿伽陀藥之三德、大海之四德、食之五德、虛空之十德、摩尼寶之三德、赤栴檀之三德、醍醐之三德、山頂之五德乃含於涅槃。」

[0128a01] 「尊者那先!卿言:『蓮華之一德含於涅槃。』如何蓮華之一德含於涅槃耶?」

[0128a02] 「大王!恰如蓮華不染著於水。大王!如是,涅槃不染於一切之煩惱。大王!此蓮華之一德含於涅槃。」

[0128a04] 「尊者那先!卿言:『水之二德含於涅槃。』如何水之二德含於涅槃耶?」

[0128a05] 「大王!恰如水是清冷而消熱惱。大王!涅槃是清冷而消一切煩惱之熱惱。大王!此水之第一德含於涅槃。大王!復次,水能鎮伏於疲、渴、涸渴、熱苦人畜眾 [P.401] 之渴。大王!涅槃能鎮伏欲愛、有愛、無有愛之渴。大王!此水之第二德含於涅槃。」

[0128a08] 「尊者那先!卿言:『阿伽陀藥(解毒劑)之三德含於涅槃。』如何阿伽陀藥之三德含於涅槃耶?」

[0128a10] 「大王!恰如阿伽陀藥是於毒所苦有情之歸依處。大王!涅槃於煩惱所苦有情之歸依處。大王!此阿伽陀藥之第一德含於涅槃。大王!復次,阿伽陀藥如滅病,大王!涅槃是滅一切苦。大王!此阿伽陀藥之第二德含於涅槃。大王!復次,阿伽陀藥如甘露,大王!涅槃是不死(甘露)。大王!此阿伽陀藥之第三德含於涅槃。大王!阿伽陀藥之此等三德含於涅槃。」

[0129a01] 「尊者那先!卿言:『大海之四德含於涅槃。』如何大海四德含於涅槃耶?」

[0129a02] 「大王!恰如大海清淨無一切之死屍。大王!涅槃清淨而無一切之煩惱屍。大王!此大海之第一德含於涅槃。大王!復次,大海大而無此岸彼岸,如容受一切河 [P.402] 川亦不滿。大王!涅槃是大而無此岸彼岸,容持一切有情亦不滿。大王!此大海之第二德含於涅槃。大王!復次,大海如大有類之住處。大王!涅槃是無垢、漏盡、得力、自在大有類阿羅漢之住處。大王!此大海之第三德含於涅槃。大王!復次,大海如能開無限種種宏大之波華。大王!涅槃能開無限種種宏大、清淨、無垢明解脫之華。大王!此大海之第四德含於涅槃。大王!大海之此等四德含於涅槃。」

[0129a09] 「尊者那先!如何食之五德含於涅槃耶?」

[0129a10] 「大王!恰如食是(一)維持一切有情之壽命,(二)增大其力,(三)令生容色,(四)寂滅憂惱,(五)除去飢餓、衰弱。大王!涅槃作證之時,無一切有情之老死,故(一)維持壽命,(二)增大神通力,(三)令生戒之容色,(四)寂滅一切煩惱之憂惱,(五)除一切苦之飢餓、衰弱。大王!食之此等五德含於涅槃。」

[0129a14] 「尊者那先!如何虛空之十德含於涅槃耶?」

[0130a01] 「大王!恰如虛空是不生、不老、不去、不來、難勝、賊不奪、不依、鳥行、無蓋、無邊。大王!涅槃是不生、不老、不去、不來、難勝、賊不奪、不依、聖者行、 [P.403] 無蓋、無邊。大王!虛空之此等十德含於涅槃。」

[0130a04] 「尊者那先!如何摩尼寶之三德含於涅槃耶?」

[0130a05] 「大王!恰如摩尼寶(一)適於一切欲望,(二)令欣然微笑,(三)放光輝。大王!涅槃(一)適於一切欲望,(二)令欣然微笑,(三)放光輝。大王!摩尼寶之此等三德含於涅槃。」

[0130a08] 「尊者那先!如何赤栴檀之三德含於涅槃耶?」

[0130a09] 「大王!恰如赤栴檀(一)難得,(二)有無等之好香,(三)是一切人所讚賞。大王!涅槃(一)難得,(二)有無等之好香,(三)是聖者所讚賞。大王!赤栴檀之此等三德含於涅槃。」

[0130a12] 「尊者那先!如何醍醐之三德含於涅槃耶?」

[0130a13] 「大王!恰如醍醐(一)色圓滿,(二)味圓滿,(三)香圓滿。大王!涅槃(一)德色圓滿,(二)不死(甘露)圓滿,(三)戒香圓滿。大王!醍醐之此等三德含於涅槃。」

[0131a02] 「尊者那先!如何山頂之五德含於涅槃耶?」

[0131a03] 「大王!恰如山頂(一)聳立,(二)不動,(三)難攀,(四)一切之種子不能生長,(五)無愛憎。大王!涅槃(一)聳立,(二)不動,(三)難攀,(四)一切 [P.404] 煩惱不能生長,(五)無愛憎。大王!山頂之此等五德包含於涅槃。」

[0131a06]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六 涅槃作證之問

[0131a09] 「尊者那先!卿等言:『涅槃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已生、非未生、非當生。』尊者那先!正行道以作證涅槃是作證已生耶?或作證令生耶?」

[0131a11] 「大王!正行道以作證涅槃非作證已生,非作證令生。然,大王!其正行道所作證其涅槃界是存。」

[0131a13] 「尊者那先!勿密祕解明此問,請公開解明。起志欲,起勤勇,卿所學者一切公開陳述於此處。世人對此陷於迷惑,猶豫、疑惑。折斷此內心之過(疑惑)箭。」

[0132a01] 「大王!寂靜、安樂、殊妙之此涅槃界是存,正行道依勝者之教而思惟諸行,依慧而作證其涅槃。大王!譬如弟子依阿闍梨之教而以慧作證學術。大王!正行道依慧而作證涅槃。涅槃如何可見耶?見為無災、無禍、無畏、安穩、寂靜、樂、快、 [P.405] 勝、淨、冷。大王!譬如有人堆積多薪燃燒火炎為火所逼惱時,努力依此而脫離,入無火之處,彼於其處而得最勝之樂。大王!正行道燃燒三種火炎為火所逼惱時,依如理作意,依此脫離,入遠離三種火熱之處,彼於其處作證最勝樂之涅槃。大王!三種火恰如見火,正行道恰如見火中之人,涅槃恰如見無火之處。

[0132a08] 大王!又譬如有人入蛇、雞、人之屍體或糞、芥之穴,其髮縺而中入屍體,努力依此脫離,入無屍體之處,彼於其處而得最勝之樂。大王!正行道依如理作意作證無煩惱之屍體最勝樂之涅槃。大王!五種欲恰如見屍體,涅槃恰如見無屍體之處。

[0132a11] 大王!又譬如有人,恐懼、戰慄、動盪、心變異、惱亂、努力依此脫離,入、堅、牢、不動之無畏處,彼於其處得最勝樂。大王!正行道依如理作意遠離怖畏、戰慄,作證最勝樂之涅槃。大王!緣生老病死不絕起怖畏恰如見怖畏,正行道恰如見怖畏之人,涅槃恰如見無怖畏處。

[0133a01] [P.406] 大王!又譬如有人陷於污穢之泥濘、泥土、泥地,努力遠離其泥濘、泥土,至清淨無垢之地,於其處得最勝之樂。大王!正行道依如理作意離煩惱之垢、泥,作證最上樂之涅槃。大王!利養、恭敬、名聞恰如見泥濘,正行道如見入泥濘之人,涅槃恰如見清淨無垢之地。

[0133a05] 然者,正行道如何作證涅槃耶?大王!彼正行道思惟諸行之轉起,思惟轉起時,於其處見生、見老、見病、見死,於其處無見任何之快樂。於初中後,彼於其處不見任何可執著之物。大王!譬如有人一日之間於所熱、燃、熱、燒、炎燒之鐵丸,於本、中、先端亦不見可握取之部分。大王!思惟諸行之轉起,思惟轉起之時,於 [P.407] 其處見生、見老、見病、見死,於其處不見任何之快樂,於初中後亦不見任何可執著之物。彼不見可執著物之時,心現不樂,熱來入身,彼無救護所、無歸依處、無歸依處者厭惡諸有。大王!譬如有人入燃燒火炎之大火聚,彼於其處無救護所、無歸依處、無歸依處者厭惡其火。大王!彼不見可執著物之時,心現不樂,熱來入身,彼無救護處、無歸依處,無歸依處者厭惡諸有。彼於〔諸行之〕轉起,見怖畏之時,如次心生:『彼〔諸行之〕轉起是燃燒、炎燒,是多苦、多惱。若誰得不轉起,其為寂靜、殊妙,即一切諸行之寂止,一切依之捨離、愛盡、離貪、滅、涅槃。』如是,彼之心者欣、喜、喜悅、滿足不轉起而為『我得出離』。大王!譬如有人,迷於道而進入異地,若發現至〔目的地〕之路,於其處欣、喜、喜悅、滿足而『我得路』。大王!於〔諸行之〕轉起而見怖畏之時,心欣、喜、喜悅、滿足不轉起而『我得出離』。彼增益、尋求、修習、多修至不轉起之道。彼以目的確立念,以彼目的確立精進,以彼目的而確立喜,彼之心不絕作意之時,超越轉起而入不轉起。大王!達不轉起,正行道稱作證涅槃。」

[0134a08]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七 涅槃住立之問

[0134a11] [P.408] 「尊者那先!涅槃所藏置之地於東方耶?或於南方耶?或於西方耶?或於北方耶?或於上方耶?或於下方耶?或於旁邊耶?」

[0134a13] 「大王!涅槃所藏置之地亦不在東方、亦不在南方、亦不在西方、亦不在北方、亦不在下方、亦不在旁邊。」

[0135a01] 「尊者那先!若無涅槃所藏置之處,然者涅槃不存在。又作證其涅槃者之作證亦是邪。對此說其理由。尊者那先!譬如地有田所生穀類,有花生香,有花生灌木,有果生樹,有鑛山生寶石,即任何人皆以各人所欲之物,帶來其處。尊者那先!若涅槃存在,其涅槃所生之處亦可有所期待。尊者那先!涅槃所生之處不存在,故予言:『涅槃不存在。』又作證涅槃之作證亦是邪。」

[0135a06] 「大王!涅槃所藏置處不存在,然涅槃是存在。正行道者依如理作意而作證涅槃。大王!譬如火存在,火所藏置處不存在,磨擦二木之時,生火。大王!涅槃存在,涅槃所藏置處不存在,正行道依如理作意而作證涅槃。

[0135a09] 大王!又譬如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居士寶、將軍寶, [P.409] 然其等諸寶所藏置處不存在,剎帝利之正行道者依行道力,其等之諸寶到來。大王!涅槃是存在,其所藏置處不存在,正行道者依如理作意而作證涅槃。」

[0135a12] 「尊者那先!若涅槃無所藏置處,正行道者住立於其處,所作證涅槃有其住立處耶?」

[0135a14] 「然,大王!正行道者住立於其處,所作證涅槃者有住立處。」

[0136a01] 「尊者那先!何等是正行道者住立於其處,所作證涅槃者為住立處耶?」

[0136a02] 「大王!戒是住立處,住立於戒,如理作意之時,於塞國、臾那國,於支那國、韃靼國,於亞歷山,於尼坤芭國,於迦尸國、拘薩羅國,於迦濕彌羅國,於犍陀羅國,於山頂,於梵天界,於何處亦住立,正行道者作證涅槃,大王!譬如有眼之人於塞國與臾那國,於支那國與韃靼國,於亞歷山,於尼坤芭國,於迦尸國與拘薩羅國,於迦濕彌羅國,於犍陀羅國,於山頂,於梵天界,於何處亦住立。大王!住立於戒,如理作意之時,於塞國與臾那國……乃至……住立於何處,正行道者作證涅槃。

[0136a08] [P.410] 大王!又譬如於塞國與臾那國……乃至……於何處亦住立,東方之存在。大王!住立於戒,如理作意之時,於塞國與臾那國……乃至……於何處亦住立,正行道者作證涅槃。」

[0136a11] 「善哉,尊者那先!依卿而說示涅槃,說示涅槃之作證,述說戒德,說示正行道,法幢建立,法眼確立,善專心者之正加行不空。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八 比量之問

[0137a01] 時,彌蘭王接近尊者那先之處,近而問訊尊者那先,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彌蘭王欲知,欲聞,欲持,欲見智之光明,欲破無智,欲生智之光明,欲滅無明之闇,欲超輪迴,欲斷渴愛之流,欲達不死,欲觸及涅槃,勉勵優勝之志願、精進、堅固、勇猛、念、正知,對尊者那先如是而問。

[0137a05] 「尊者那先!卿見佛耶?」

[0137a06] 「否,大王!」

[0137a07] 「卿之阿闍梨見佛耶?」

[0137a08] 「否,大王!」

[0137a09] 「尊者那先!言:『卿亦不見佛,卿之阿闍梨亦不見〔佛〕耶?』然者,尊者那先!佛不存在。佛於此處者不能知。」

[0137a11] 「大王!卿剎帝利系之祖先,古昔之剎帝利存在耶?」

[0137a12] [P.411] 「然,尊者!有何疑惑耶?予剎帝利系之祖先,古昔之剎帝利存在。」

[0137a13] 「大王!卿曾見古昔之剎帝利耶?」

[0137a14] 「否,尊者!」

[0138a01] 「大王!教卿之司祭、將軍、司法官、大臣曾見古昔之剎帝利耶?」

[0138a02] 「否,尊者!」

[0138a03] 「大王!然者,卿亦不見古昔之剎帝利,卿之師亦不見古昔之剎帝利,古昔之剎帝利存於何處耶?於此處古昔之剎帝利不能知。」

[0138a05] 「尊者那先!古昔之剎帝利所用之用品,即有白傘、冠、屐、拂子、寶劍、高價之臥床,依此予等知而信古昔剎帝利之存在。」

[0138a07] 「大王!如是,我等亦知而信彼世尊。我等所以知而信『彼世尊存在』之理由。何等是其理由?大王!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用之用品,即有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依此,含天之此世界知信『彼世尊之存在』。大王!依此理由,依此因,依此理趣,依此比量而可知『彼世尊之存在』。

    [P.412] 度眾之多人
   依盡而寂滅
   依比量當知
  『彼世尊之存在』」

[0139a02] 「尊者那先!請比喻之。」

[0139a03] 「大王!譬如築城者欲構築城市,最初悉視察平坦、無凸、無凹、無礫石、無危害、無瑕瑾美麗之地域,不平坦作為平坦,除去棒與棘,於其處構築城市。美化區劃,測定部分,挖掘塹壕、堡,有堅固之城門、望塔、疊壁,有四衢、十字路口、交叉路,十字路多清淨而平坦之王通用路,城內之商店整然,具備有圍林、公園、池、蓮池、水井,有多種神殿之莊嚴,無一切之禍難。其城市於一切箇處興盛時,彼可往其他地方。其城市後日繁榮,殷賑,食物豐富而安穩、繁華,祥福而無災、無禍,種種之人雜蹈。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乘象兵、乘馬兵、車兵、步兵、持弓者、持劍者、旗手、傳令、食配給者、魁偉之王子、勇敢而有大力之勇士、武裝之兵士、奴隷之子、兵士之子、力士團、料理人、調味人、理髮人、令浴者、鍛治者、華鬘工、金工、銀工、鉛工、錫工、青銅工、鐵工、珠工、織工、陶工、 [P.413] 製鹽者、皮工、車工、象牙工、繩工、櫛工、紡績工、籃工、弓工、弦工、箭工、畫工、染工、洗衣人、織師、裁縫師、銀行家、衣服商、香商、薪商、木材商、傭夫、菜商、果實商、樹根商、米商、糖果商、魚商、肉商、酒商、演員、舞踊者、輕業師、手品師、咒術師、力士、火葬夫、花掃除夫、竹工、獵夫、娼婦、女演員、小汲女、塞人、臾那人、支那人、韃靼人、鬱禪尼人、婆留迦車人、迦尸人、拘薩羅人、邊境人、摩竭陀人、沙雞多人、須賴吒人、婆提耶人、庫頓薄羅人、摩頭羅人、亞歷山人、迦濕彌羅人、犍陀羅人——由各種地方而來,此等人人為止住而來此城市,新巧區分,見無失、無過之美麗城市,比量而知『構築此城之築城者實巧妙哉!』大王!如是,無等、無等等、無等比、無似同、無比、無數、不可量、不可計、無量德、德圓滿者、無邊堅固、無邊威光、無邊精進、無邊力、佛力圓滿者 [P.414] 而勝魔軍,破見網,盡滅無明、令生明,持法炬,逮達一切知性,於交戰不敗、能勝,彼世尊是構築法城。

[0140a11] 大王!世尊之法城,以戒為堡,以慚為塹壕,以智為城門,以精進為望塔,以信為柱,以念為守門者,以慧為樓閣,以經為四衢,以阿毘達磨為十字路,以律為法廷,以四念處為街路。大王!其四念處之街路,開如次之商店。即花店、香店、果實店、阿伽陀藥店、藥店、甘露店、寶石店、百貨店。」

[0141a01] 「尊者那先!何等是佛世尊之花店。」

[0141a02] 「大王!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所緣分別依彼世尊而說。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斷想、離貪想、滅想、一切世間不樂想、一切諸行無常想、入出息念、膨脹想、青瘀想、膿爛想、斷壞想、食殘想、散亂想、斬斫離散想、血塗想、蟲聚想、骸骨想、慈想、悲想、喜想、捨想、死想、身至念。大王!此等之所緣分別依世尊而說。此中,欲由老死而解脫者把取此等中之隨一所緣,依其所緣 [P.415] 而由貪解脫,由瞋解脫,由癡解脫,由見解脫,渡輪迴、止渴愛之流,斷猶豫,捨離一切煩惱,入無垢、無塵清淨、淨白、不生、不老、不死、樂、清淨、無畏最上都——即涅槃之都,於阿羅漢果而令心解脫。大王!此名世尊之花店。

   持業之代金
   而行於商店
   以買所緣物
   於解脫解脫。」

[0141a14] 「宜,尊者那先!尊者那先!何等是佛世尊之香店?」

[0142a01] 「大王!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戒分別依彼世尊而說。塗戒香佛子含天界,此世界依戒香而薰,使郁,四方四維,順風逆風皆薰芳,頻薰擴展而存。何等是戒分別?即〔三〕歸戒、五戒、八支戒、十支戒、五誦所攝之波羅提木叉律儀戒。大王!此名世尊之香店。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而如是所說:

   花香不逆風而行
   檀香與多揭羅香
   末利迦花香亦〔然〕
   然善士香逆風行
   善士薰芳一切方
    [P.416] 檀或者多揭羅
   蓮花又或夏生華
   此等之一切香中
   戒〔律儀〕香為無上
   多揭羅與栴檀香
   其香是為甚微小
   然持戒香為最上
   薰芳一切天之問。」

[0143a04] 「宜,尊者那先!尊者那先!何等是佛世尊之果實店?」

[0143a05] 「大王!依世尊說諸果。即預流果、一來果、一還果、阿羅漢果、空果等至、無相果等至、無願果等至、不動果等至、捨果等至。此中,望果者付業之貨款,買所望之果,若預流果,若一來果,若不還果,若阿羅漢果,若空果等至,若無相果等至,若無願果等至,若不動果等至,若捨果等至。大王!譬如某人欲有結常時實之檬果樹。彼買手不來之間無落實。買手之來時,取貨款如是告言:『汝!掛賬此檬果樹之常時實,取汝所欲之果,或未熟,或過熟,或半熟,或已熟。』彼〔買手〕依自己所付貨款,若欲未熟則取未熟;若欲過熟則取過熟;若欲半熟則取半熟;若欲 [P.417] 已熟,則取已熟。大王!欲果者付業者之貨款,取所望之果,若預流果……乃至……若捨果等至。大王!此名是世尊之果實店。

   人付業貨款
   取不死之果
   買不死之果
   彼等為幸福。」

[0144a04] 「宜,尊者那先!何等是佛世尊之阿伽陀藥(解毒劑)?」

[0144a05] 「大王!阿伽陀藥依世尊之所說。彼世尊依阿伽陀藥,含天之此世界解脫煩惱毒。何等是阿伽陀藥。大王!此四諦依世尊所說。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至苦滅之道聖諦。此中,求完全智而聞四諦法者,解脫生,解脫老,解脫死,解脫愁悲苦憂惱。大王!此名世尊阿伽陀藥店。

   於此世間須除毒
   任何之阿伽陀藥
   不等法阿伽陀藥
   比丘飲阿伽陀藥。」

[0144a13] 「宜,尊者那先!尊者那先!何等是佛世尊之藥店?」

[0144a14] [P.418] 「大王!藥依世尊之所說,彼世尊依其藥而治癒人天。何等是其藥?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聖八支道。世尊依此等之藥排泄邪見,排泄邪思,排泄邪語,排泄邪業,排泄邪命,排泄邪定,令吐出其貪,令吐出其瞋、令吐出其癡,令吐出其慢,令吐出其見,令吐出其疑,令吐出掉舉,令吐出惛沈睡眠,令吐出無慚無愧,令吐出一切煩惱。大王!此名世尊之藥店。

   於此世間而存在
   任何種種眾多藥
   亦無相等此法藥
   一切比丘以飲之
    [P.419] 〔若是常〕飲此法藥
   當成不老亦不死
   且修習及且觀察
   依於盡滅而寂滅。」

[0145a13] 「宜,尊者那先!尊者那先!何等是佛世尊之甘露店?」

[0145a14] 「大王!甘露(不死)依世尊之所說,彼世尊依甘露而灌頂含天界之此世界。灌頂甘露之人天由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解脫。何等是其甘露?謂身至念。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諸比丘!食身至念者是食甘露。』大王!此名世尊之甘露店。

   〔佛〕見諸病人
   即開甘露店
   以買之此業
   比丘取甘露。」

[0146a07] 「宜,尊者那先!尊者那先!何等是佛世尊之寶石店?」

[0146a08] 「大王!諸寶石依世尊之所說,以寶石莊飾佛子徧照、光明、光耀、照耀含天界之此世界,上下橫顯光明。何等是其寶石?即戒寶、定寶、慧寶、解脫寶、解脫智見寶、無礙解寶、覺支寶。大王!何等是世尊之戒寶?即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徧淨戒、資具依止戒、小戒、中戒、大戒、道戒、果戒。大王!以戒寶 [P.420] 而莊飾人含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沙門婆羅門人人之所希求、冀望。大王!以戒寶莊飾比丘其四方、四維、上、下、橫皆徧照。下達無間地獄,上至存於有頂天之間,超、勝於一切寶石,隱蔽而存在。大王!如是,寶石陳列於世尊之寶石店。大王!此名世尊寶石店。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

   戒勝聞勝耶?
   曾為我所惑
   戒乃勝於聞
   斯〔今〕不我惑
   如是之諸戒
   在佛之商店
   以買之此業
   汝等飾寶石

[0147a10] 大王!何等是定寶?即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大王!莊飾定寶之比丘根據欲尋、恚尋、害尋、慢、掉舉、見、疑、煩惱,各種邪尋一切接於定耶?即散、放散、散失、不存立、不固著。大王!譬如荷葉之水即散、放散、散失、不存立、不固著,其所以是蓮清淨故。大王!如是,莊飾定 [P.421] 寶之比丘根據欲尋、恚瞋、害尋、慢、掉舉、見、疑、煩惱,各種之邪尋一切接於定耶?即散、放散、散失、不存立,不固著,其所以是以定清淨故。大王!此名定寶。大王!如是,定寶陳列於世尊寶石店。

   定寶之華
   邪尋乃不生
   又心不散亂
   汝等此莊飾

[0148a07] 大王!何等是世尊之慧寶?大王!聖弟子依慧如實知此是善,如實知此是不善,如實知此是有罪,如實知此是無罪,如實知此是可習行,如實知此是不可習行,如實知此是劣,如實知此是勝,如實知此是黑,如實知此是白,如實知此是黑白有對,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苦滅之道。大王!此名世尊之慧寶。

    [P.422] 慧寶之華鬘
   久無有轉起
   速觸於不死
   彼不悅諸有

[0149a02] 大王!何等是世尊之解脫寶。名阿羅漢果是解脫寶。大王!名達阿羅漢果之比丘是莊飾解脫寶。大王!譬如莊飾珠聚、摩尼、黃金、珊瑚之瓔珞、塗沈香、多揭羅香、達子香、赤栴檀香於肢體,莊飾那伽華、芬那伽華、沙羅華、沙羅羅華、瞻波華、瑜底迦華、阿提目伽華、波多羅華、優鉢羅華、夏生華、末利迦華之人依華鬘、香、寶石之瓔珞,勝而徧照、極照、光照、光耀、光輝、照、輝、勝、如隱蔽。大王!達阿羅漢果之漏盡者莊飾解脫寶,依解脫,任何解脫比丘亦勝而徧照、極照、光照、光耀、光輝、照、輝、勝、隱蔽。所以者何?大王!此莊飾為一切莊飾中之最上,即解脫莊飾。大王!此名世尊之解脫寶。

   結摩尼華鬘主君
   為在家者所羨視
   結解脫寶華鬘者
   皆為人天所羨視

[0149a14] 大王!何等是世尊解脫智見寶。大王!名觀察智是世尊解脫智見寶。聖弟子依 [P.423] 其智觀察道、果、涅槃與所斷煩惱、殘餘煩惱。

   諸聖者以因
   覺辦所辦性
   為得其知故
   勝者子精進

[0150a06] 大王!何等是世尊之無礙解寶?大王!是四無礙解。即義無礙解、法無礙、詞無礙解、辯無礙解。大王!以此等四無礙解寶莊嚴比丘,若剎帝利會眾、若婆羅門會眾、若居士會眾、若沙門會眾、近於任何之會眾,無畏而近,不惑亂,不恐怖, [P.424] 不顫動,不該怖,不身毛竪立而近會眾。大王!譬如武裝交戰之勇士著五武器,無怖畏赴交戰,『若敵在遠處,以箭倒之,若在眼前,以投槍打之,若在眼前以鎗打,若近以圓劍截成二,迫身以短刀而成粉微塵。』大王!如是,以四無礙解寶莊嚴比丘無怖畏而接近會眾,『若問我義無礙解,對彼以義語義,以理由語理由,以因語因,以理語理,令無惑,遠離猶豫,依解答令滿足。若問我法無礙解者,對彼以法語法,以不死語不死,以無為語無為,以涅槃語涅槃,以空語空,以無相語無相,以無願 [P.425] 語無願,以不動語不動,令無惑,遠離猶豫,依解答令滿足。若問我詞無礙解者,對彼以詞語詞,以語言語,以隨語語隨語,以字語字,以連聲語連聲,以子音語子音,以抑揚語抑揚,以音節語音節,以母音語母音,以概念語概念,以慣用語言慣用語,令無惑,遠離猶豫,依解答令滿足。若問我辯無礙解者,對彼以辯語辯,以譬喻語譬喻,以特相語特相,以味語味,令無惑,遠離猶豫,依解答令滿足。』大王!此名世尊之無礙解寶。

   以買無礙解
   以智所觸者
   不懼不臆想
   極照人天界

[0151a11] [P.426] 大王!何等是世尊之覺支寶。大王!此等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大王!以此等七覺支寶莊嚴比丘勝於一切闇、光照、光耀含天之此世界,放光明。大王!此名世尊之覺支寶。

   結覺支寶華鬘者
   人天世界乃奉侍
   以業之買此〔諸人〕
   汝等唯寶石莊飾」

[0152a04] 「尊者那先!何等是世尊之百貨店耶?」

[0152a05] 「大王!九分佛語、舍利遺物塔及僧寶。大王!百貨店依世尊而生成就陳列、財成就陳列、壽成就陳列、無病成就陳列、色成就陳列、慧成就陳列、人成就陳列、天成就陳列、涅槃成就陳列,欲以種種成就者,於其處付業之貨款,買種種所望之成就,或者依買戒受持,或者依買行布薩。即依少額之貨款,亦得種種之成就。大 [P.427] 王!譬如於商人之店即依少額之貨款亦可買取種種之胡麻、豆、綠荳。大王!於世尊之百貨店,即依少額之業貨款,亦得成就。大王!此名世尊之百貨店。

   壽健康容色
   天界與貴族
   無為不死者
   勝者百貨店
   不論多或少
   依業款買取
   依信貨款買
   比丘為富裕

[0153a05] 大王!於世尊之法都如是人人住。有說法師、持律師、經師、阿毘達磨師、本生誦者、長部誦者、中部誦者、相應部誦者、增支部誦者、小部誦者、戒具足者、定具足者、慧具足者、覺支修習樂者、正觀者、己利專修者、阿練若住者、樹下住者、露天住者、藁堆住者、塚間住者、隨處住者、常坐者、〔四〕向者、〔四〕果住者、有學者、果具者、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三明者、六通者、通具者、慧通達者、〔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最勝〔四〕靜慮、〔八〕解脫、色無色寂靜樂〔九次第〕住等至、空、無相、無願、不動、捨果等至之善巧者。此等阿羅漢於法都群集、蝟集、雲集、恰如竹林葦林。茲有頌:

    [P.428] 離貪離瞋者
   離癡無漏者
   離受無取者
   此等住法都。
   阿練若頭陀
   靜慮粗衣者
   離欣樂賢者
   此等住法都。
   常坐〔隨處〕住
   住立經行者
   著糞掃衣者
   此等住法都。
   皮衣為第四
   三依寂靜者
   樂一食智者
   此等住法都。
   頭陀分行者
   簡易生活者
   利不利知足
   此等住法都。
   樂靜慮賢者
   寂心入定者
   無所有希者
   此等住法都。
   〔四〕向〔四〕果住
   有學果具者
   希求最上利
   此等住法都。
   無垢之預流
   一不阿羅漢
   此等住法都。
   〔四〕念處善巧
   樂習〔七〕覺支
   正觀持法者
   此等住法都。
   〔四〕神足善巧
   欣樂修習定
   四正勤專修
   此等住法都。
    [P.429] 此通通達者
   欣樂父祖境
   空中步行者
   此等住法都。
   伏眼節語者
   〔根〕門善防護
   最上調御者
   此等住法都。
   三明六通者
   神通通達者
   此慧通達者
   此等住法都。

[0157a09] 大王!一切比丘,持無量最勝智者,無著者,持無比之德與名者,持祥福者,持力者,持勢速者,持神通者,持光明者,持智者,持解脫者,轉法輪者,通達慧者。大王!如是,比丘於世尊之法都名法將軍。大王!又一切比丘,具神變者,得無礙解者,達無所畏者,步行空中者,難近者,難打勝者,不支而行者,負荷海與地,搖大地者,磨觸日月者,善巧變化之決意、志願者,通達神通者,大王!如是,比丘於世尊之法都名司祭。大王!又一切比丘,行頭陀者,少欲者,知足者,厭〔於行乞〕不適當之表示者,次第行乞者,恰如蜜蜂,薰香而入遠離處,不戀著身與命,達阿羅漢果,以頭陀支之德為最高者。大王!如是,比丘於世尊之法都名司法官。大王!又一切比丘,清淨、無垢、無穢者,〔有情〕死生〔智〕善巧者,達天眼之 [P.430] 究竟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點燈者。大王!又一切比丘,多聞者,通阿含者,持法者,持律者,持論母者,善巧區分語之有聲、無聲、長短、重輕者,持九分教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守護者。大王!又一切比丘,知律,通律,善巧解讀因緣者,知罪無罪、重輕、可治不可治、無罪、告白、析伏、懺悔、解罪、放免、赦免者,達律之究竟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色見者。大王!又一切比丘,結最勝解脫俱斯摩華之華鬘者,達最勝、極勝、最高價之地位者,好、望多人者。大王!如是,比丘於世尊之法都名花商人。大王!又一切比丘,通達四諦現觀者,見諦者,識教者,於四沙門果度疑者,得果樂者,於他行道者頒其等之果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果實商人。大王!又一切比丘,塗最勝戒香者,持種種多功德者,除煩惱惡臭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香商人。大王!又一切比丘,欲法者,愛語者,於勝論勝律大極喜者,即在阿練若、 [P.431] 在樹下、在空閑處皆飲最勝法味者,於身口意侵最勝法味者,有優秀辯才者,於法求法而行道者,於此處彼處往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會合論、勤精住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之所論處,飲種種論味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渴者、大酒者。大王!又一切比丘,於初更、中更、後更而勵警寤者,依坐、立、經行而過晝夜者,為除煩惱而勵修習者,求己利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都警護者。大王!又一切比丘,於義、於文、於理趣、於理由、於因、於說話而教、隨教、說、隨說九分佛語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法商人。大王!又一切比丘,豐富於法寶之財,阿含、教說所聞之財者,通達所說之真髓、相好、特相者,智者,豐饒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法大商人。大王!又一切比丘,通達高教者,熟習所緣分別,義釋者,學德之圓滿者。大王!如是,比丘名於世尊法都之高名法師。大王!世尊之法都,如是善區劃,如 [P.432] 是善構築,如是善配置,如是善成滿,如是善整備,如是善警備,如是善警衛,如是之敵、敵對者亦難破。大王!依此理由,依此因,依此理趣,依此比量而可知,言:『彼世尊存在。』」

[0160a01] 「尊者那先!構築法之都城者,如依卿等得力之比丘而可能。尊者那先!依此之理由而『彼世尊存在』者難信。請再譬喻之。」

[0160a03] 「大王!譬大海漸次而深,運載無量之水,帝麑、帝麑伽羅群居,龍、金翅鳥、陀那婆之住處,婆留那之住處,不可計之海洋,種種罐鼓,樂器之轟響,如雷鳴咆哮,生起駭怖之轟隆聲,又鳥群聚集,眾多之船集,依商人隊而多彩,於水波 [P.433] 中撒布淨白之石,有泡沫華鬘之大洋大海,具足八希有未曾有法,依眾多之寶石而多彩,魚龜充滿,依波濤之華鬘與燈明處而多彩。大王!此大海住如是之魚,即摩竭、帝麑、帝麑伽羅。大王!如是,種種之魚住於大海。此處有一大魚,欲見自己之力勢、力而動、騷、搖其大海,而欲令現怒濤。行其海岸之人等,見怒濤比量而知:『怒濤之見實由巨大之大魚。』大王!如是,此世間海漸次而深,運載無量貪瞋癡之水,群居愚癡之凡夫,繫煩惱之累積,張開見網,隨渴愛之流而流,舉起慢之幢幡,燃燒三種火,關閉無智之闍,善作惡作、有名無名,有福無福、有威力無力、有德無德、有增大無增大、有慧無慧、有覺無覺一切有情之住所。大王!此 [P.434] 世間海住如次之人等。即眾多之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邪命外道、普行者、離繫派、佛弟子、瞿曇派、一髻者、二法者、地臥者、一脇地臥者、著塵埃者、臥荊刺者、一日三浴行者、山羊主、犬主、牛主、裸形者、苦行者。〔住〕駱駝、牛、驢馬、山羊、家畜、水牛、魯魯鹿、莎莎鹿、耶尼鹿、野豬、赤鹿、婆薩達鹿、豺、薩迦鹿、婆羅薩鹿、牡牛、象、鵠、蒼鷺、孔雀、迦陵頻伽鳥、鴉、俱那羅鳥、鵞鳥、鸚鵡、鷺、郭公鳥、鳩、鶚、俱理羅迦鳥、鶴、耆婆耆婆鳥、歡喜鳥、摩訶迦羅、羅希闍、鷓鴣、梟等。大王!有情界所攝如是之物,行於一切世間海中,轉起於世間海。大王!依世尊生於此世之時,震動百千世界,見一切知智、無蓋智已,依法波而動搖含天之此世界,生起法波、法濤、法島、法幢、法旗。大王!何等是法波?彼世尊依其法波而動搖、濟度、守護、運載含天之此世界,一切有情由怖畏而脫離,由一切惡趣而脫離、徧脫、解脫與無畏,與不死,與阿伽陀藥(解毒劑), [P.435] 令到達安穩地,令無垢,令離垢、令不垢,令淨、清淨、淨白、寂、寂靜,令住立於一切無礙解、解脫、阿羅漢果。大王!世尊說:『此是苦聖諦。』時,動搖含天之此世界,令現法波、法濤。大王!見世尊之法怒濤,或作證預流果,或作證一來果,或受持戒律,或立誓為優塞,或得唯信。大王!譬如世尊坐於三十三天紅毛石之上,說苦諦之時,依世尊法之怒濤,於八十俱胝之天神生離塵離垢之法眼,謂:『一切之集法悉是滅法。』大王!見世尊法之怒濤達完成者得如是廣大之勝進。大王!世尊坐於婆薩那迦塔廟,說集諦之時,依世尊法之怒濤,於十四俱胝之人生離塵離垢之法眼,謂:『一切之集法悉是滅法。』大王!見世尊之怒濤達完成者得如是廣大之勝進。大王!世尊說滅諦之時,動搖、震撼含天之此世界,令現法波、波濤。大王! [P.436] 世尊由三十三天界降,說滅諦之時,依世尊法之怒濤,於三十俱胝之人天生離塵離垢之法眼,謂:『一切之集法悉是滅法。』大王!見世尊法之怒濤達完成者得如是廣大之勝進。大王!今世尊之諸弟子,斷縛,斷貪瞋癡,捨斷煩惱,為意清淨、意極淨。達阿羅漢果者依世尊法之怒濤而達無上之寂靜處。大王!依此理由,依此理趣,依此比量而知『世尊存在』。此處有偈頌云:

   見海之波濤
   比量人人知
   如見此波濤
   彼海真是大
   彼同除愁者
   諸處無能勝
   達渴愛滅盡
   輪迴解脫佛
   人天界法波
   依比量而知
   擴展之法波
   佛是為最高」

[0163a09] 「尊者那先!我等曾聞,外教之諸仙震、搖、震撼含天之此世界,現神通力。尊者那先!依此理由難信『佛存在。』請再譬喻之。」

[0163a11] [P.437] 「大王!譬如山王雪山高巖之峰,山峰連立,有山羊之路、杭路、蔓藤之路,六牙象王之住家,有蔓草繁茂種種樹木,聳立結豐碩之果實,垂枝,山洞有快樂之冷池,犍闥婆天群住,呪術者、鳥飛翔於天空,住金翅鳥、摩睺羅伽、阿修羅、甕形夜叉、陀那婆,住淒慘形相之蛇、毒蛇,富有種種之藥、阿伽陀藥、根果之藥草,良質之栴檀樹、阿伽魯(沈香木)、多揭羅樹(零陵香木)、伽羅努薩理(隨時香木)、達理薩迦(達子香木)、芭達姆達伽(蘇子香木)所掩蔽,恰如虛空之黑暗聳立。時有自遠方而來之人,曾聞未見〔雪山〕之事,見山王雪山,見其巖峰、山峰之聳立,見種種之樹木、蔓草之群生,依比量而知:『如見此山峰之黑暗,此山王雪山實存。』大王!如是,此世尊法之山是種種靜慮法所緣掩蔽,有空、無相、無願之峰,有說法師、持律師、經師、阿毘達磨師之極果,以阿羅漢果之善為屋,預流向者、〔預流〕果住者、有學者、果具者之所隨赴,孤單形相者,著粗衣者、乞食者、少 [P.438] 欲者、頭陀支受持者之受用所,三明者、六通者,達無礙解,得無所畏,通達慧等者之住所,保護壽命之下劑、吐劑、阿伽陀藥(解毒劑)、藥、一切之藥豐富,戒之栴檀香、止之沈香、慧之零陵香,四念處、知足、清淨一切香之山,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最勝山所包圍,聳立,無塵、離塵、無垢、離垢、清淨、極清淨、淨白、無罪、無為而不憍、無憍、渴之抑止、不安之鎮伏、樂欲之斷除、喜盡、瞋盡、癡盡、依盡、愛盡、離貪、滅、不生、不老、不死、樂、清淨之涅槃,令無畏,打勝邪眾主、他論師聳立、尊敬、供養、尊重。大王!依此理由,依此比量而知:『如是由佛般涅槃久遠,其教理不動、不搖而善弘,人人行之,彼應供正等覺者之世尊存在。』此處有偈頌云:

   見高峻立峰
   依比量人知
   如此峰聳立
   彼雪山存在
   彼同高峻立
   清涼而無依
   不動而確立
   見世尊法山
   依比量而知
   如是彼大雄
   最高佛存在」

[0165a14] [P.439] 「尊者那先!卿世俗之言,依種種之方法,亦示世間之海,亦示法之山。然而,尊者那先!依此理由,難信佛存在。請再譬喻之。」

[0166a02] 「大王!譬如稱四洲之大雲依極大雲而正降雨,搖動聳立天空之樹木,爾時,為風所動之樹木群躍動,依俱蘇摩風而倒,咆哮,山依數千樹根之搖動而咆哮,猿、鹿之群驚慌,飛翔於空中之鳥見於此處之雲列中,見於青雲之中,仔野豬鳴躍,行山頂之孔雀鳴,諸天降雨,諸天生彩虹,閃電現於雲表,雨雲行走天空,恰如撒播通天空風之百千薄皮,有青、黃、赤、白、紫紅色之叢雲,等於罐鼓之音,充滿具音之雲,百之電光群集,穴、洞窟、水井、池、蓮池充滿雨水,大地為泥濘,樹 [P.440] 木、蔓草繁茂,如是時節之雨水,野豬之群喜悅。見綠草之地,依比量而人人知:『此地表之冷靜實降大雨。』大王!如是,世尊降大法雨,依甘露之雨而充滿、徧滿於世,依覺而決定、隨覺向者、果具者之意,現最勝法之電光,令生起無罪、無塵、無垢之喜悅,令斷貪瞋癡慢見之縺,令切斷喜蔓,揭開最勝法,破滅邪眾主、他論師之說,滅他教,明自教,具無邊之正理,令為最勝法持者,令持〔其法〕,表光明,與安慰,令有情度世,令一切之智者賢者而覺知,令欲最高名聲之法者而喜悅,欲令成就、名聲者而快樂,令度一切煩惱之縛,令遠離一切有之難路,令盡滅一切不安之煩熱,令飲解脫味,令上安穩地,關閉一切之不善法,表至天之天路,以明成就,令至不死,俱阿羅漢果令心解脫,依極勝之法雨而充滿含天之此世界。其人等喜悅、欣樂、感激、意滿足、意清淨、無垢、淨白,寂靜,滅三種之火。〔其人人〕 [P.441] 尊重、尊敬、敬重、崇敬清淨、離垢、無穢、不死之涅槃,見歡喜,依比量而知:『應供正覺者彼世尊之存在。』

   大地之寂靜
   見綠色大水
   依比量人知
   依大雨而靜
   斯歡喜愉悅
   見此之人人
   依比量而知
   依法雨滿足。」

[0167a14] 「尊者那先!法雲依世尊而善降雨。然,常雨之無明亦隨現。更以因以理由而示佛力。」

[0168a02] 「大王!譬如最勝極勝之象王,高七肘,長九肘,胴周圍十肘,白眼,白尾毛,白指甲,麗容而美,百蓮花確立,大、廣、肥大而確立於七處〔地上〕,巨大而似山頂。發情而〔流苦汁〕於三處之象,且倒種種樹木,且組立而進地表。有如轅之牙,美而有力、超力,難比肩,難打勝,強力而善,捨棄自己之意樂而行於餌場之時,倒草、蔓草、木、樹木群根,縺平坦之道如竹之屈曲,求自己之食而〔行〕。時, [P.442] 有人,欲見彼。行其最勝象王之道時,倒植物、樹木群根,倒草、蔓草叢、灌木、雜木、竹根,重疊於此處彼處之枝聚、蔓草、草堆動搖,倒蘋果樹根,其最勝、極勝而無比類,象王之足蹈、足跡具足最勝象之特相。彼人可愛、快適而上一切相,見巨大之足跡,依比量而知:『象王實如其足跡所示現之巨大。』大王!如是,彼世尊乃如是之象,如是之獅子,如是之牛,如是之調御者,如是之寂靜者,如是之真諦,如是之忍,如是之決意,如是之策勵,如是之堅持,如是之精進,如是之智,如是之力,如是之光,如是之樂,如是之名聲,如是之威力,如是之解脫,如是之僧主,如是之眾王,如是之仙,如是之牟尼,如是之師,如是之王,如是之天,如是之因陀羅,如是之帝釋,如是之梵天,如是之一切法具足者,如是之護呪,如是之救護所,如是之避難所,如是之歸依所,如是之確立者,如是之決定者,如是之智者,如是之等智者,如是之覺者,如是之一切佛法具足者,如是之悲者,如是之不動者,如是之一切施者,如是之善巧者。世尊快捨最勝都城迦毘羅衛,捨四洲一 [P.443] 傘、七寶、自己之意樂,十力(佛)求無為而入空閑、遠離之林,求最勝極勝之明、智、振拂貪之塵垢,斷癡、憍、慢、覆、惑,切斷一切之惡、邪見、欲蔓、喜蔓,滅忿慢,度渴愛之流,斷尋意,閉邪道,開無上死〔之門〕,令有情由苦解脫,依無上祥福之八支道而入法都,達最勝無上之一切知智,示最勝足跡七覺支。大王!世尊之此等足跡是長大、極長、廣大、極廣、無所缺,充滿,普徧,一切相具足,多彩、極彩、美麗、極美、愛,可滿足,可歡喜,令安全,令安穩,令無怖畏,令安堵,令不戰,令喜,令喜悅,令一境,可尊重,善尊重,與樂,與冷,與名聲,與力,與壽,與色,與財,與所欲,與所望,與一切。於地上打勝一切外教團,示如是之佛足跡。即示大師之足跡、獅子之足跡、象之足跡、牛之足跡、牡牛之足跡、夜叉之足跡、王之足跡、因陀羅之足跡、天之足跡、帝釋之足跡、梵天之足跡、寂 [P.444] 靜者之足跡、伽那主之足跡、仙人之足跡、牟尼之足跡、最高者之足跡、最秀者之足跡、不死者之足跡、解脫者之足跡、阿羅漢之足跡、佛之足跡、等覺者之足跡、大王!依此理由,依此因,依此比量而可知:『其足跡知彼高大世尊之存在。』」

[0170a04]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尊者那先!象王之足跡不止久遠,唯止五六個月,以後即消失。尊者那先!世尊此等之足跡限存於此世,今日以後,以人人之生存為限,示其足跡。更依因,依理由而明佛力。」

[0170a07] 「大王!譬如獸王獅子遠離怖畏恐怖,不震駭,不畏怖,遠離身毛竪立,以他生類之血、獸為食物,資性優秀,難比肩,難打勝,為獸王,體力無比而力勢拔群,以不沈滯宴默,以無牀為屋,求空閑、遠離之林,以無牀為屋,求空閑、遠離之林,朝夕自棲所而出,巡視四方之後,行至大無穢所而作獅子吼,苦痛其他生類,喜悅於味。然,獸王怒吼之時,居於水中者,居於洞穴者,居於洞窟者,居於林中者,能行空之彼方者,於其處皆恐懼恐惶而倒。時,有人,彼等見獸群之蹣跚,悚懼, [P.445] 意混亂,四方四維,於自己之棲所而混亂,依比量而言:『此等之獸亦蹣跚,悚懼,意混亂,是獸王獅子之所咆哮。』大王!如是,世尊遠離怖畏恐怖,不怖駭,遠離悚懼、身毛竪立,圓滿無比德、無邊德,有不動無等解脫、一切知智、無蓋智,有八十隨形相多彩特相之身,以空、無相、無願、滅〔盡定〕為住所,於空閑、遠離之林中,於無聲、無騷之處宴默,從自己之佛家而出,覩見人天世界,言:『由無間地獄至有頂天間有情之意徧熟,心清淨者悉依此而隨覺。又斷常之邪見者,作命即身、命異身之論者,悉依此吼而捨自見。』佛作獅子吼。佛以佛吼之時,彼等覺,依所覺者而知顛倒見、混亂之邪見。富蘭迦葉、末伽利瞿舍梨、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栴延、刪闍耶毘羅胝子、尼乾子若提子等六人之伽那主及其五人之伽那 [P.446] 主,皆如毒箭所射之猿,混亂,迷惑,憂愁,垂頭喪,消沈,周章,逃避、潛伏諸所。然,世尊之諸弟子聞最勝佛之咆哮、雷鳴而喜、歡喜、滿足、快意而開欣喜、最勝解脫之蓮花。大王!依此因,依此理由,依此理趣,依此比量而知:『彼世尊圓滿無邊之德。』

   見恐懼戰鬥
   聲聞獸王〔吼〕
   依比量人知
   此等獸鳥懼
   與彼同混亂
   見意恐外道
   依比量而知
   法王之雷鳴」

[0172a06] 「尊者那先!依世尊而善雷鳴,善獅子吼,善叫喚,善語言。由此若聞世尊之獅子吼,雖今日外教者亦不現。更依因,依理由而明佛力。」

[0172a08] 「大王!譬如深廣之恆河由雪山流出,注入大海,大雲現於周圍之山,若雷鳴,降雨,其深廣之恆河盈滿、滿水,五大河由雪山發,充滿之洞、穴、窪,樹木與蔓草由根搖動,葦、竹、叢林、灌木由根搖動,運去蠍、蜈蚣、蛇之巢,追出黃鼠、 [P.447] 黑鹿、犬、薩薩鹿、俱達加鳥、耶尼鹿、野豬、赤嘴鹿、斑鹿、豺、水牛之群,膨脹,為蛆之巢窟,流出恐懼之屍體,除去不淨惡臭嫌惡之塵堆,淨化惡醜,注入無量水之大海洋。又其次,河水汜濫之時,其他有類與通行之人人全身塗薄泥,樹林被毀損,葦、竹、灌木、蔓草浸水於樹頂,魯魯鹿、耶尼鹿、野豬與大蛇、羊充滿,斷蔓草之前端,見密生之樹林由根搖動,依比量而知:『浸此等芥樹木之頂,實流水量之大。』大王!如是,此法河由法王而發,漸次而流,注入不生、不老、不死、樂、清淨無為涅槃之最勝海。又世尊由大悲定起令隨覺所覺者,令充滿人天世界,注入大法雨。世尊極度注入法雨時,此法河盈,極速而流,漲於人天世界,除去貪垢、瞋垢、癡垢、慢垢、覆垢,斷除喜自身見之蔓草,邪尋之樹林由根而搖動,除 [P.448] 遣恐怖形相之惡業,除遣貪泥、瞋之灌木、癡泥、慢之泥土,除去利養、恭敬之穢,惱害淨相之樹林,流出沈滯、懈怠、諍論、論爭之惡〔業〕,平息忿、嫉、諂,令退怯一切之瞋,注入無怖畏而水滿最勝之大法,不死涅槃之最勝海,以阿羅漢果而令心解脫。大王!世尊之法海內有波羅蜜之法波,皆無減小與滿溢。依此理由,依此因,依此理趣,依此比量而知:『彼世尊於一切德不可計。』

   見大地芥塵
   泥濘土添著
   依比量人知
   水量乃為大
   彼同泥掩人
   見出法河海
   不死人天界
   依比量而知
   法蘊乃為大」

[0174a06] 「尊者那先!依世尊說除煩惱之法河。然者,更依因,依理由而明佛力。」

[0174a07] 「譬如,大王!於風上之那伽華、芬那伽華、瞻波華、阿提目多伽華、蜜香華、陀奴劫利華、達子華花開之時,天香馥郁,通行風下之人人嗅花香,依比量而知: [P.449] 『於風下天香馥郁,於風上種種樹木有蔓草花開。』大王!如是,若觸及含天之此世界戒香,打勝於邪眾主、他論師而薰最勝戒香。何等為其戒香?即三歸與波羅提木叉所攝之五戒與總說所攝之作持戒、止持戒。大王!對此等之戒若觸及人天世界,則薰天香。大王!依此理由,依此因,依此理趣,依此比量而知:『薰此人天世界即彼世尊之存在。』

   嗅最上之香
   依比量人知
   〔好〕香之薰者
   花開之木在
   彼同此戒香
   薰於人天界
   無上佛存在
   依比量而知

[0175a08] 大王!如是依千之理由,依千之因,依千之理趣而得明佛力。大王!譬如有種種之花束,造巧妙之華鬘,造華鬘之徒弟,又從手巧器用之師教,依各人之恣態而造種種之華鬘。大王!彼世尊如種種之花束,有多色多百千,色無數不可計。今 [P.450] 我勝者之教如造華鬘,從古昔阿闍梨之道,我依智力,依無數之理由與比量而示佛力,卿生起欣聽之願。」

[0175a13] 「尊者那先!他人依如是之比量而難示佛力。尊者那先!予依卿最勝多彩之問與答而滿足。」

第九 頭陀支之問

   王見阿練若
   所住之比丘
   深入頭陀支
   又見在家者
   住立不還果
   觀察其兩者
   生起大疑惑
   在家者覺法
   頭陀支無效
   破他論師說
   能通曉三藏
   問最勝論師
   可除彼予惑

[0177a02] 時,彌蘭王欣喜、滿足、喜悅、踴躍、歡喜、喜、感動、熱心,起願,由喜進而欲度惑路,恰如口渴之牛行於水,恰如飢餓之人求食,恰如旅人尊重隊商,恰如病人求醫師,恰如無財者求財,恰如渡〔河〕者等待船,恰如愛人望會愛人,恰 [P.451] 如論師欲高名,恰如恐怖者求歸依處,恰如勝者之子求解脫,急急近長老那先。此處有偈:

   如渴牛〔求水〕
   如飢餓求食
   如旅重隊商
   如病〔求〕醫師
   如無財求財
   行彼岸〔求〕船
   愛人望愛人
   論師求高名
   如怖求歸依
   勝子求寂滅

[0178a03] 如是,彌蘭王欲度疑惑,近長老那先。近之彌蘭王與長者那先行會釋之後,見十種之勝功德而問。即予欲無疑惑而超越惑路,予欲意清淨而遠離邪尋,欲入法流者,欲得慧眼,欲入師門而戰鬥,欲一切善法之無蓋障者,欲依出世間法之隨念者,欲行於會眾中而不恐怖者,欲速得通達於法者。見此等十之勝功德而問。

[0178a07] 「尊者那先!在家者之家,享受諸欲,住於妻子之群家,用迦尸栴檀,結華鬘、薰香、塗香,受蓄金銀,結摩尼、真珠、黃金多彩之冠,而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槃耶?」

[0178a10] [P.452] 「大王!不只一百人,不只二百人,不只三百人、四百人、五百人,不只千人,不只百千人,不只百億人,不只千億人,不只百千億人。大王!十人、二十人、百人、千之之現觀暫。依如何法門而試問於卿耶?」

[0178a13] 「請卿自語。」

[0178a14] 「然者,大王!依百或千、或百千、或億、或百億、或千億、或百千億〔法門〕而說。關於一切九分佛語中〔煩惱之〕損減行、行道、最勝功德頭陀支之說話,悉集注於此處。大王!譬如降於低、高、平坦、不平坦、高地、平地之地域雨水悉由彼流集注於大洋、海。大王!若得有〔語〕者,則關於九分佛語中〔煩惱之〕損減行、行道、最勝功德之頭陀支說話,悉向此處集注。大王!我以宏智,以覺智,將理由之說明向此處集注。如是,其事善分別,多彩而完全、完結。大王!譬如精巧之書寫師求作書寫之時,以自己之宏智,以覺智,依理由之說明而完全書寫。如是,其書寫完結而無缺。同彼,我以宏智,以覺智、理由之說明向此處集注。如是,其事善分別,多彩而完全、清淨、完結。

[0179a09] 大王!於舍衛城有世尊聖弟子五俱胝之優婆塞、優婆夷,其中三十五萬七千住立於不還果。彼等一切在家而非出家。又,其中康單巴樹下之雙神變時,二十俱 [P.453] 胝之人,作〔法〕現觀。又說教誡羅睺羅大經、吉祥大經、平等心法門、敗亡經、死前經、鬥諍經、小積集經、大積集經、迅速經、舍利弗經之說時,超越數路(無數之)天神作法現觀。於王舍城有世尊聖弟子三十五萬之優婆塞、優婆夷,其中護財象調伏之時,九十俱胝之人,作法現觀。又彼岸道品於波沙那迦塔廟集會之時,十四俱胝之人,作法現觀。又於四陀薩羅窟,八十俱胝之天神,作〔法〕現觀。又波羅奈仙人墮處、鹿野苑初說法之時,十八俱胝之婆羅門與無量之天神,作〔法〕現觀。又於三十三天之無垢白石上講說阿毘達磨時,三十俱胝之天神,作〔法〕現觀。又於僧迦舍城門天降下〔集會〕世間開顯神變之時,三十俱胝之人天,作〔法〕現觀。又於釋迦國迦毘羅衛城之尼俱律園,佛種姓經之說法、大會經之說法時,超越數路之〔無數〕天神,作法現觀。又造華鬘之蘇蔓那集會之時,八萬四千人,作法現觀。伽羅哈丁那集會之時,曼度迦天子集會之時,摩達昆達理天子集會之時,斯羅薩娼婦集會之時,西莉摩娼婦集會之時,織師女集會之時,小須跋陀集會之時,沙雞帝婆羅門見葬集會之時,輸那鉢羅得迦集之時,帝釋所問經集會之時,塀橫斷經集會之時,寶經集會之 [P.454] 時,八萬四千人,作法現觀。大王!世尊唯在此世,於三場、十六大地方世尊所遊履,大概二人、三人、四人、五人、百人、千人、百千人之天與人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槃。大王!一切之天在家而非出家。大王!此等及其他幾百千俱胝之在家、家住之受欲者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槃。」

[0181a01] 「尊者那先!若在家、家住之受欲者而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槃,此等之頭陀支為何而行耶?依此之理由,頭陀支即無作可作。尊者那先!若無呪與藥而病可癒,何要令衰弱身體之吐劑、下劑等。若依拳能征伏敵人,何要劍、刀、槍、弓、棍棒、鎚。若依節、曲、窪、刺、蔓、枝可攀登於木,何要求長強之梯子。若臥於地面而身體能有快感,何要追求快觸之大美牀。若一人危險而怖畏,得度險阻之難路,何要求武裝、準備之大隊商。若河川依自己之腕力而得渡,何要求堅固之橋、船。若依自己之所有物而得作衣食,何要雇他,使用愛語、於諸方。若不掘池而得水,何要掘水井、池、蓮池。尊者那先!如是,若在家、家住之受欲者而作證真實、第一 [P.455] 利之涅槃,何要受持最勝頭陀分。」

[0181a10] 「大王!此等二十八頭陀支功德是如實之功德。依此功德頭陀支是追求、祈望一切諸佛。何等是二十八?大王!此處,頭陀支是清淨活命,有樂果,無罪,不使他人痛苦,無畏,無煩,一向增大,不退減,無諂,護,與所望,一切有情之調御,有律儀之益,適應,無依,離脫,貪盡,瞋盡,癡盡,慢斷,邪尋斷,度疑惑,懈怠摧破,不樂斷,忍,無比,無量,至一切苦盡。大王!此等二十八頭陀支之功德是如實之德。頭陀支依此功德是追求、祈望一切諸佛。大王!正習行一切頭陀分者具足十八功德。何等是十八。其行清淨,行道善圓滿,身行、語行善守護,意行極清,善勵行精進,怖畏消滅,我之隨見離去,瞋恚消滅,慈悲確立,食是徧知,尊敬一切有情,知食之量,勵行警寤,無屋,快樂之場所,何處皆可住,厭惡,欲遠離,常放捨。大王!正習行一切頭陀分者具足此十八功德。

[0182a06] [P.456] 大王!此等十人相應於頭陀分。何等為十?即有信、有慚、有堅固、無詐、住利、無貪、欲學、〔學處〕受持堅固、多修禪定、慈住。大王!此等十人相應於頭陀分。

[0182a09] 大王!在家、家住之受欲者而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槃者,於一切前生,實修十三頭陀分,造作基礎。彼等於其處淨行與行道已,今為在家而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槃。大王!譬如善巧之弓術師對於弟子,先於射場於弓之種類,弓之持法、握法、拳之握法、指之彎曲法、足之置法、箭之取法、向番法、拉曳法、止法以及有關射箭之案山子與闍那迦草、草、麥稈、粘土堆、楯之靶子習射後,於王之處,完成實修,彼得駿馬、車、象、財、穀、金、黃金、婢、僕、婦、村之賜給。大王!如是,在家、家住之受欲者而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槃者,於一切前生,實修十三頭陀分,造作基礎。彼等於其處淨行與行道已,今為在家而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 [P.457] 槃。大王!不習行頭陀分於前生者,唯一生不作證阿羅漢果。依最上之精進、最上之行道、適當之師、善知識而作證阿羅漢果。

[0183a05] 大王!又譬如醫師依財或依作勞務,得師有關執刀、截斷、搔破、貫穿、箭之取出、傷之洗滌、乾燥、塗藥、吐劑、下劑、灌油之處置,隨學之後,於學習熟,實修,熟達而赴遠方治療。大王!如是,在家、家住之受欲者而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槃者,於一切之前生,實修十三頭陀分,造作基礎。彼等於其處,淨行與行道已,而今為在家,作證真實、第一利之涅槃。大王!依頭陀分而不清淨者,無法現觀。大王!譬如若不注水,種子不生長。大王!依頭陀分而不清淨者,無法現觀。大王!又譬如不作善,不作美者,不至於善趣。大王!依頭陀分而不清淨者,無法現觀。

[0183a13] 大王!頭陀分如大地,欲清淨者所住立。大王!頭陀分如火,欲清淨者燃燒煩惱林。大王!頭陀分如風,欲清淨者吹拂一切煩惱之垢穢。大王!頭陀分如阿伽陀 [P.458] 藥,欲清淨癒痊一切煩惱之病。大王!頭陀分如甘露,欲清淨者消滅一切煩惱之毒。大王!頭陀分如田,欲清淨者生長一切沙門位功德之穀。大王!頭陀分如美麗之寶石,欲清淨者附與所期望、喜好之一切最勝成就。大王!頭陀分如船,欲清淨者到達輪迴大洋之彼岸。大王!頭陀分如避難所,欲清淨者令安堵恐懼生者。大王!頭陀分如母,欲清淨者攝受煩惱之苦所惱者。大王!頭陀分如父,欲清淨者對欲善之增大令生一切沙門位之功德。大王!頭陀分如友,欲清淨者不欺求一切沙門位之功德。大王!頭陀分如蓮華,欲清淨者不凝著一切煩惱垢。大王!頭陀分如最勝四種妙香,欲清淨者除去煩惱之惡臭。大王!頭陀分如最勝山王,欲清淨者依八世法之風而不動搖。大王!頭陀分如虛空,欲清淨者於一切處無障礙、廣擴、宏大。大王!頭陀分如河,欲清淨者運去煩惱垢。大王!頭陀分如善之引導者,欲清淨者令超過生之難路、煩惱之稠林。大王!頭陀分如大隊商主,欲清淨者令達一切無怖畏、安穩、無畏、最勝、極勝涅槃之都。大王!頭陀分如善磨之無垢鏡,欲清淨者令見諸 [P.459] 行之實相。大王!頭陀分如楯,欲清淨者防護煩惱之棒、箭、刀。大王!頭陀分如傘,欲清淨者防止煩惱雨、三種火熱。大王!頭陀分如月,欲清淨者喜好、期望。大王!頭陀分如太陽,欲清淨者消滅癡之闇、黑暗。大王!頭陀分如海,欲清淨者存多種沙門位功德之最勝寶,又無量、無數、不可計。

[0185a03] 大王!如是,頭陀分是欲清淨者多所益,除一切之不安、熱惱,除不樂,除瞋,除癡,除慢,除見,除一切不善法,持名聲、饒益、幸福,令快樂,令喜悅,令瑜伽安穩,無罪,有好樂報,有功德聚、功德積堆、功德無量、不可計,是最勝、極勝、最高。

[0185a07] 大王!譬如人保持身體以採食,為健康以服用藥品,以有益交朋友,以渡〔彼岸〕用船,以有好香而用香,為無怖畏以用避難所,以住立用地,工巧之故習於師,名聲之故侍候於王,以得到一切之欲望用摩尼寶。大王!以與一切沙門位之功德習行聖之頭陀分。

[0185a11] 大王!又譬如水令種子生長故,火為燃燒故,食為帶來健康故,蔓為縛故,刀為截斷故,飲料為醫渴故,財為安堵故,船為至彼岸故,藥為癒病故,乘物為安全旅行故,避難所為除去怖畏故,王為保護故,楯為防止杖、棍棒、箭、刀故,阿闍 [P.460] 梨為教授故,鏡為見〔姿態〕故,莊飾為美化故,依為被覆故,梯子為登攀故,秤為衡量故,真言為誦唸故,武器為防止攻擊故,燈火為破闇故,風為吹散熱惱故,技術為生活故,阿伽陀藥為保護生命故,礦石為產生寶石故,寶石為莊嚴故,命令為不違背故,主權為自在故,大王!如是,頭陀分為沙門位種子生長故,為燃燒煩惱之垢故,為帶來神通力故,為縛繫念與律儀故,為截斷猶豫、疑惑故,為醫治渴愛之渴故,依現觀而安堵故,為渡四暴流故,為癒痊煩惱病故,為得涅槃樂故,為除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怖畏故,為守護沙門位功德故,為防止不樂、邪尋故,為教授全沙門位之利故,為保育一切沙門位功德故,為見止、觀、道、果、涅槃故,為全世界之稱讚、嘆譽、大美化故,為閉塞一切惡生故,為登沙門位利之山頂上故,為衡量曲、欺、惡心故,為令善讀誦應習不應習之法故,為攻擊一切煩惱之敵故,為破無明之闇故,為吹息三種火熱、煩熱故,為完成柔和、柔軟、寂靜之等至故,為保護全沙門位之功德故,為產出六通之最勝寶故。為修行者莊嚴故,為不違背無罪、微妙、柔軟、寂靜樂故,為自在全沙門位之聖法故。大王!如是,各頭陀分為 [P.461] 證得此等之功德故。大王!如是,頭陀之功德為無比、不可計、無等、無雙、無對勝、最上、最善、殊勝、優秀、宏大、宏博、廣延、廣伸、重、重厚、大。

[0187a01] 大王!惡欲以欲為本性,欲邪曲、貪欲、暴食、利,欲名,欲高名,不適正、不適應、不適順、不相應、不相當而受持頭陀支之人受二種罰,受一切種類之殺害。即於現法受輕蔑、侮蔑、呵責、嘲笑、愚弄、不享樂、追放、擯斥、驅逐、追放。於未來亦沙門形為大燒渴餓鬼,於百由旬無間大地獄之熱、燃燒、灼熱、極熱,有炷、焰之鬘中,於多百千俱胝年間如燒煮、泡立之煮,輾轉於上、下、橫,由彼脫時肢體瘦小、粗黑,頭膨脹、脹、滿穴,飢餓、口渴,異樣恐怖之形相,耳朵毀損,閉目開目,瘡肢、腐爛肢而全身蟲群,恰如向風燃燒之大火聚,腸燃燒、炎上、無救護所、無歸依所,涕泣、慟哭、哀憐悲叫,徘徊大地而作痛苦之叫。大王!譬如有人,不適正、不適應、不適順、不相應、不相當而卑劣下賤,即於王位,彼截 [P.462] 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破頭蓋,入熱鐵丸,剝皮,磨頭蓋,於口中點火,卷油布,燒手,剝皮膚而牽,剝皮膚而纏,縛手足焚火於周圍,剖皮、肉腱,寸斷其身於錢形,傷身而注灰汁,以鐵棒刺通兩耳孔而迴轉,潰骨如藁蒲團,灌熱油,為狗所噉,生而串刺,以刀斷首,受種種之罰。為何故耶?即不適正、不適應、不相順、不適應、不相當而卑劣下賤者立於大政權之地位。大王!如是,有人,惡欲以欲為本性,欲邪曲、貪欲、暴食、利,欲名,欲高名……乃至……徘徊大地而作痛苦之叫。

[0188a03] 大王!又有人,適正、適應、適順、相應、相當而欲少欲、知足、遠離、不雜居、動精進、專心、無諂、無誑、不暴食、利、不欲名、不欲高名、有信、以信出家,欲脫老死,『把握其教。』受持頭陀分者相應於二種供養。對諸天諸人所愛、喜、好、望,恰如良質之蘇摩那華與末迦華等之花之於沐浴者、塗油者,恰如殊妙之食於空腹者,恰如清涼、無垢、甘味之飲料於渴者,恰如最勝藥之於毒所侵者,恰如最勝最上駿馬車之於欲速旅行者,恰如美麗之寶石於欲種種之利者,恰如最勝五支樂器之於欲興者,恰如舞蹈團之於欲戲樂者,恰如純白無垢之白傘之於欲灌頂者, [P.463] 恰如最上阿羅漢果之獲得之於欲法者。彼四念處之修習圓滿,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之修習圓滿,證得止觀,證得之行道熟,四沙門果、四無礙解、三明、六通以及全沙門法,一切存在於彼。彼有灌頂、解脫純白無垢之白傘。大王!譬如貴族所生之剎帝利即位之時,國民、都民、地方民、兵士、使丁圍繞,而三十八王部眾、舞蹈者、上者、式辭官、沙門婆羅門、一切之異學眾來訪。一切地上之港、寶石鑛山、都城、稅所為彼之物——教導異國人與受刑者。大王!如是,有人適正、適應……乃至……有解說純白無垢之白傘。

[0189a03] 大王!有此等十三頭陀支,淨化於此物入涅槃之大海,戲種種之法戲,入色、無色之八等至,種種之神通,即達天耳界、他心智、宿住隨念、天眼、一切漏盡。何等為十三?即糞掃衣支、三衣支、常乞食支、次第乞食支、一坐食支、一鉢食支、 [P.464] 時後不食支、阿練若住支、樹下住支、露地住支、塚間支、隨處住支、常坐支。大王!此等之十三頭陀支於前生依習行、習練、久習、常行、能行、近行而圓滿,彼得完全沙門位,完全寂靜樂等至為彼之物。

[0189a09] 大王!譬如於港善納富所得之船主入大海,向溫伽、達庫羅、支那、蘇維羅、須賴吒、亞歷山、庫羅港、金地國而行,又即其他之何處亦向船所航而行。大王!此等十三頭陀支於前生依行習、習練、久習、常行、能行、近行而圓滿,彼得完全沙門位,完全寂靜樂等至為彼之物。

[0189a13] 大王!又譬如耕作者最初除田害之草、木片、石而耕,播種,充分引水,庇護,守護,依刈取與打穀而得許多之穀,一切無財、窮、乞人不幸者歸屬於彼。大王!此等之十三頭陀支於前生依習行、習練、久習、常行、能行、近行而圓滿,彼得完全沙門位,完全寂靜樂等至為彼之物。

[0190a03] 大王!又譬如貴族所生之剎帝利灌頂王,教導受刑者之時,是自在者、自由者、主、隨思所欲而行,而全國土為彼之物。大王!此等之十三頭陀支於前生習行、習 [P.465] 練、久習、常行、能行、近行、圓滿,彼於勝者之教,是自在者、自由者、主、隨思所欲而行,而沙門之完全功德為彼之物。

[0190a07] 大王!長老優波斯那婆檀提子依圓滿〔煩惱〕損減之頭陀分,於舍衛城,不守僧伽之約束而率會眾,近於宴之人牛王(世尊),非以頭面禮世尊之御足而坐於一方耶?而世尊欣見、滿足、喜悅、跳躍其會眾善指導,與會眾談話,以純粹梵音,如是宣說:『優波斯那!汝實是此會眾所悅豫,優波斯那!汝如何指導會眾耶?』彼就如實之事實而問於一切知者、十力者、天中天,而如是言:『世尊若近於我而出家又乞諸扶助者,我如是言:「友!我是阿蘭若住者,常乞食者,糞掃衣者,三衣者。若汝為阿蘭若住者,常乞食者,糞掃衣者,三衣者。我令汝出家,給與扶助。」世尊若彼允諾於我,歡喜,留令出家,給與扶助。若不歡喜,不留不令出家,則不給與扶助。世尊,如是我指導會眾。』大王!如是,受持最勝頭陀分之比丘於勝者之教,是自在者、自由者、主,隨思所欲而行,完全寂靜樂等至為彼之物。

[0191a03] 大王!譬如生長之蓮華、依清淨良質之種子而生,具足十功德。何等為十? [P.466] 即依柔和、柔軟、可欲、好香、所望、所賞、水泥不染、小花瓣花絲果皮而美、蜂群來、由清冷水而生長。此是十功德具足蓮華。大王!如是,於前生,此等十三頭陀支依習行、習練、久習、常行、能行、近行而圓滿,聖弟子具足三十之最勝功德。何等為三十?心柔和、柔軟、柔、慈,煩惱斷除、斷、斷滅,慢、尊大斷、捨斷,信不動、堅固、確然、不惑,得圓滿、滿足、滿悅、可欲、寂靜、樂之等至,修習有最勝、極勝、無等、好香之戒,為人天所愛好,漏盡者、聖最勝人所讚賞,人天所恭敬、供養,有智、有叡智、賢明之人人所賞讚、讚歎、稱歎、歎譽,於此世於彼世皆不染著於世間,於僅少之罪亦見怖畏,欲宏大、最勝之成就者得道果之最勝利,若能乞請,則頒宏大、殊妙之資具,無屋而臥,專心於極勝之靜慮而住,解煩惱之網,毀破、破壞、斷、不動〔五〕趣與〔五〕蓋,行履勝,享無罪,解脫其趣,度一切之疑,專精於解脫,見法,至不動堅固之避難所,斷隨眠,得一切漏之滅盡,多住於寂靜、樂等至,具足一切沙門之德。具足此等三十之最勝功德。

[0192a02] [P.467] 大王!長老舍利弗除十力世間師而非十千世界之最高人耶?彼亦於無量、無數劫,積善根,為婆羅門族之生,捨棄可意之欲樂與幾百之最勝螺貝、財,於勝者之教出家,依此等十三頭陀分而調御身、口、心,今具足無邊之功德,於瞿曇世尊之最勝教,隨轉法輪而生。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寄與增支部,如是說:『諸比丘!正隨轉如來所轉之法輪者,其他亦不見一人,唯舍利弗而已。諸比丘!舍利弗正隨轉如來所轉無上之法輪。』」

[0192a08] 「善哉,尊者那先!一切之九分佛語,一切之出世間行,於此世之一切宏大、最勝成就之得達者,一切包於十三頭陀分。」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4 冊 No. 0031 彌蘭王問經(第14卷-第25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