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54n2131_003 翻譯名義集 第3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4 冊 » No.2131 » 第 3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翻譯名義集三

  • 帝王第二十五
  • 皇后第二十六
  • 世界第二十七
  • 諸國第二十八
  • 眾山第二十九
  • 諸水第三十
  • 林木第三十一
  • 五果第三十二
  • 百華第三十三
  • 眾香第三十四
  • 七寶第三十五
  • 數量第三十六
  • 什物第三十七
  • 顯色第三十八

◎帝王篇第二十五

[1093c17] 帝王略論曰。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蔕。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力可以鎮萬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遺囑。鶴林之顧命。慮四眾以微弱。恐三寶而衰墜。託國之威風。藉王之勢力。故委寄於帝王。伎勅以流通也。

[1093c25] 因陀羅。此云帝。正翻天主。以帝代之。諡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嗣。稱世子。白虎通曰。皇者天之總美大之稱也。煌煌人莫違也。不煩一夫。不擾一士。故為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此號三皇。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此名五帝。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為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王肅云。王者雖號稱帝。而不得稱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與父。尊卑相去遠矣。金光明經云。以天護故。復稱天子。莊子云。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逸士傳曰。帝堯之時。有老人擊壤於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1094a12] 遮閱那。或云曷囉闍。此云王。薩遮經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洪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孔氏傳曰辯治也。吳楚之君號稱王。仲尼正名。以周天子為天王。故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陽。韓詩外傳曰。君者群也。能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涵之如海養之如春。譬猶草木之植山林。鳥魚之毓川澤。參天地而施化。豈云人事之厚薄哉。釋氏以自在名王。妙玄云。轉輪聖王四域自在。

[1094a24] 斫迦羅伐辣底曷羅闍。或遮迦越羅。此云轉輪王。俱舍云。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云云)。契經從勝。但說金輪。故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轉金輪王。轉餘輪王。應知亦爾。四種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說。我等國土寬廣豐饒。安穩富樂多諸人眾。惟願天尊。親垂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剋勝便止。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各安其所。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奪戈始定。

[1094b18] 摩訶三摩曷羅闍。此云大平等王。劫初民主。

[1094b19] 首圖馱那。或名閱頭檀。此云淨飯。或翻真淨。或云白淨。

[1094b21] 途盧檀那。此云斛飯。

[1094b22] 薩縛達。西域記云。唐言一切施。是如來昔修菩薩行時號。避敵棄國。潛行至此。摩訶伐那伽藍。唐言大林。遇貧婆羅門方來乞丐。遂令羈縛擒往敵王。冀以賞財。回為慧施。

[1094b26] 尸毘迦。西域記云。唐言與。舊曰尸毘。略也。

[1094b27] 歌利。或名迦利。或名迦藍浮。此云惡世。又云惡生。又云無道。西域記云。羯利王。唐言鬪諍。舊云歌利。訛也。

[1094c01] 頻婆娑羅。或名瓶沙王。此云摸實。身摸充實。又翻形牢。亦云影堅。影謂形影。皆取體分彊壯之義。頻婆。或云頻毘。此翻顏色。娑羅此云端正。或翻色像殊妙王。

[1094c05] 波斯匿。或名不黎先尼。此云和悅。西域記云。正名鉢邏斯那恃多。唐言勝軍。仁王經云。是波斯匿王。已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

[1094c09] 優填。西域記云。訛也。正名鄔陀衍那王。唐言出受。

[1094c11] 毘盧釋迦。西域記云。舊曰毘流離王。訛也。

[1094c12] 鞞羅羡那。秦言勇軍。

[1094c13] 阿闍世。此云未生怨。妙樂云。母懷之日。已有惡心。於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因為名。或呼婆羅留支。此云無指。妙樂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為名也。內人將護。呼為善見。

[1094c18] 阿育。或阿輸迦。或阿輸柯。此云無憂王。

[1094c19] 補刺拏伐摩。西域記云。唐言滿胄。無憂王末孫。

[1094c21] 尸羅阿迭多。西域記云。唐言戒日。愛育四生。興崇三寶。象馬飲水漉而後飼。在位五十餘年。野獸狎人。

[1094c24] (汝陽)佉王。亦云霜佉。此云貝。乃珂貝耳。

[1094c25] 邏闍伐彈那。西域記云。唐言王增。

[1094c26] 摩訶因陀羅。西域記云。唐言大帝。無憂王弟。寬刑六日獲果出家。

[1094c28] 祗陀。或云祇洹。此云戰勝。生時父波斯匿。戰勝外國。西域記云。逝多。唐言勝林。舊曰祇陀。訛也。諸經言祇樹者。西域記云。時給孤獨願建精舍。佛命舍利子。隨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園地爽塏。咳尋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戲言。金遍乃賣。善施聞之。心豁如也。即出金藏。隨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曰。佛誠良田。宜植善種。即於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告阿難曰。自今已來。應謂此地為逝多樹給孤獨園。

[1095a09] 提黎挐太子。大論。秦言好愛。西域記云。蘇達挐。唐言善牙。亦云善與。

[1095a11] 闡釋迦。西域記云。舊曰車匿。訛也。亦釋種。太子出家。令車匿牽揵陟。陟馬名。正云建他歌。譯云納。經音義云。車匿本是守馬奴名。淨名疏云。其自恃王種。輕諸比丘僧。法事時輕笑言。如似落葉旋風所吹聚在一處。何所評論。佛去世後猶自不改。佛令作梵壇。謂默擯也。亦云彼梵天治罪法。別立一壇。其犯法者。令入此壇。諸梵不得共語。

皇后篇第二十六

[1095a20] 周禮云。天子后立六宮。鄭氏注云。前一宮。後五宮也。五者后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后正位宮闈。體同天座。毛詩云。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仇。作此關睢之詩。蓋興文王后妃之德也。后妃有關睢之德。是幽閑貞專之女。宜為君子之好匹也。

[1095a27] 摩訶摩耶。西域記云。唐言大術。或云大幻。晉華嚴。摩耶夫人。答善財言。我已成就大願智幻法門。得此法門故。為盧舍那如來母。於閻浮提迦毘羅城。淨飯王宮。從右脇生悉達太子。顯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誕生。適滿七日。其太子母摩耶夫人。遂便命終。因果經云。太子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

[1095b06] 瞿夷。此云明女。五夢經云。是舍夷長者女。長者名水光。其婦名餘明。婦居近城。生女之時。日將欲沒。餘明照其家內皆明。因立字云瞿夷。即是太子第一妃也。第二妃生羅云。名耶檀。亦名耶輸。其父名移施長者。第三妃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太子以三妃故。白淨飯王。為立三時殿。大論云。釋迦文菩薩有二夫人。一名瞿毘耶。二名耶輸陀羅。羅睺羅母也。瞿毘耶是寶女故不孕子。

[1095b15] 韋提希。此云思惟。觀經云。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1095b17] 摩利。或云末利。此云鬘。匿王之后。西域記譯為柰。因施柰得報也。女名勝鬘。為踰闇王妃。

[1095b20] 半尸迦。此女。十誦云。有好善容。評堪直半尸迦國。為人欲抄斷。故令遺使僧中。代受戒。

世界篇第二十七

[1095b23] 楞嚴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世界有二種。一眾生世界。是正報。二器世界。是依報。故楞嚴云。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大論明三種世間。一者五陰。二者眾生。三者國土。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隔別間差。界是界畔分齊。界有二種。一者十界。二者三界。言十界者。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此名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此名四聖。指月鈔問。十界之名。有何顯據。答大論云。眾生九道中受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是知九道即九界也。受記作佛。十界明矣。二三界者一欲界。欲有三種。一飲食。二睡眠。三婬欲。於此三事。希須名欲。若有情界。從他化天。至無間獄。若器世界。乃至風輪。皆欲界攝。二色界者。形質清淨身相殊勝。未出色籠故名色界。三無色界者。於彼界中。色非有故。又此三界總舉則六道。別分乃二十五有。荊溪頌曰。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五那含。又此三界通有三種。謂小千中千大千也。如俱舍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昔南山尊者。問韋天將軍曰。余聞一佛化境三千國土日月歲數。或言百億。或言千百億。答曰如師問。百億千百億者。經文分明。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一佛化一日月下。何得百分。秖言其一。但時語訛惑。略致斯爾。總要言之。萬億日月為一大千。熏聞云。恐西天數。億有大小。應以一百小億為一大億。乃成百億日月。如是大千。皆是釋尊所化之境。如法華云。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而生三界。杇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95c29] 他那。此云處。真諦云。住處有二。一境界處。游歷之境。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處。為統出家之眾。此即祇園。婆沙云。舉舍衛令遠人知國。是總也。舉祇園令近人知園是別也。

[1096a04] 須摩題。大論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彌陀經云。阿彌陀佛所居國土。名須摩題。

[1096a06] 索訶。西域記云。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之化攝也。舊曰娑婆。又曰娑訶。皆訛。楞伽翻能忍。悲華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云。沙訶漢言忍界。真諦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雜會世界。長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傳云。娑婆則大千總號。孤山云。舉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1096a15] 東弗于逮。西域記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東毘提訶洲。舊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訛也。此云勝。勝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諸方之前也。又翻為初。謂日初出處也。俱舍云。東毘提訶洲其相如半月身長八肘。壽二百五十。

[1096a20] 閻浮提。訛云剡浮。此云勝金。大論云。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為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砂。名閻浮檀金。以閻浮樹故。名為閻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圍繞。通名閻浮提。刊正云。此則河因樹立稱。金因河得名。長水云。或云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為金。其色赤黃。兼帶紫焰。西域記云。南瞻部洲舊曰閻浮提洲。又曰剡(以冉)浮洲訛也。藏鈔云。瞻部此土無相當故不翻。唯西域記音中。翻為穢樹。南瞻部洲。北廣南狹。三邊量等。其相如車。俱舍云。瞻部洲人身多長三肘半。人壽無定限。

[1096b04] 西瞿耶尼。此云牛貨。亦翻取與。藏疏云。以彼多牛以牛為貨。俱舍鈔云。劫初時。因高樹下有一寶牛。為貨易故。西域記云。西瞿陀尼洲。舊曰瞿那尼。又云劬伽尼訛。俱舍云。西牛貨洲壽五百歲。相圓無缺長十六肘。

[1096b09] 北欝單越。或欝怛越。此云勝處。亦云勝生。於四洲中。有情處貨皆最勝故。亦云高上。出餘三方故。形如方座。四面量等。長三十二肘。壽滿一千歲。故俱舍云。諸處有中夭。除北俱盧洲。以壽定故。以樂極故。以執堅故。聖人不生。八難中一。若論值佛聞法。南洲最上。故大論云。南洲三事尚勝諸天。況北洲乎。一能斷婬。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所以諸佛。唯出南洲。西域記云。北拘盧洲。舊曰欝丹越。又曰鳩樓訛也。金輪王乃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拘盧。銅輪王則除北拘盧及西瞿陀尼。鐵輪王則唯瞻部洲。夫輪王者。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感有金銀銅鐵之異。

諸國篇第二十八

[1096b24] 古之王者。建國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陰陽之所和。仁王經云。此瞻部洲。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楞嚴經云。此閻浮提。大國凡有二千三百。金光明云。此閻浮提。八萬四千城邑聚落。然法身無像。豈假地以居之。應物有形。故隨國而化矣。所以佛生迦維衛。成道摩竭提。說法波羅柰。入滅俱尸那。故此四處。建窣堵波。智度論云。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如偈說。一切論議師。自愛所知法。如人念生地。雖出家猶諍。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如偈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供養法師敬尊重。

[1096c08] 印度。西域記云。天竺之稱。異議紏紛。舊云身篤。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云云)。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云云)。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云云)。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劃野區分。七十餘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成光子曰。中天竺國。東至震旦。五萬八千里。南至金地國。西至阿拘遮國。北至小香山阿耨達。亦各五萬八千里。則知彼為中國矣。梁傳云。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問慧嚴曰。佛國將用何曆。云天竺夏至之日。日正中時。竪晷無影。所謂天中。於五行土德。色尚黃。數尚五。八寸為尺。十兩當此土十二兩。建辰之月為歲首。及討覈分至。推校薄蝕。顧步光景。其法甚詳。宿度章紀。咸有條例。承天無所措難。後婆利國人來。果同嚴說。

[1096c25] 婆羅痆(女點)斯國。西域記云。舊曰波羅柰。訛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羅柰。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遶城。亦云鹿苑。

[1096c28] 迦毘羅皤窣都。迦毘羅。此云黃色。皤窣都。此云所依處。上古有僊。曰黃頭。依此修道。西域記云。劫比羅伐窣堵。舊曰迦毘羅衛。訛也。或名迦維衛。或名迦夷。此云赤澤。或名婆兜釋翅搜。此云能仁住處。音訛也。竺法蘭對漢明云。迦毘羅衛者。大千之中也。宋沙門慧嚴。與南蠻校尉何承天。共論華梵中邊之義。乃引周公測景之法。謂此土夏至之日。猶有餘陰。天竺則無也。言測景者。周公攝政四年。欲求地中。而營王城。故以土圭測景。得頴川陽城。於是建都。土圭長尺有五寸。夏至日晝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景尺有五寸。景與土圭等。此為地中。鄭司農云。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當知陽城蓋就此土。自為中耳。既有表景。豈非餘陰耶。況此土東垂大海。三方且非。由是觀之邊義彰矣。

[1097a15] 舍婆提。西域記云。室羅筏悉底。舊訛云舍衛。此云聞物。寶物多出此城。亦翻豐德。一具財寶。二妙五欲。三饒多聞。四豐解脫。義淨譯金剛云。名稱大城。摭華云。但得聞義。而缺物義。此乃憍薩羅國都城之號。檇李證真鈔云。為簡南憍薩娑國。故廢國名。而標城號。發軫問諸經中說佛生迦毘羅國。何以論云生舍婆提耶。答迦毘羅與舍婆提相隣。同是中印土境。故此言之。

[1097a24] 摩竭提。此云善勝又云無惱。西域記云。摩竭陀。舊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訛也。中印度境。文句記云。此云不害。劫初已來無刑害故。至阿闍世。截指為刑。後自齧指痛。復息此刑。佛當生其地。故吉兆預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亦名無害。文句曰此云天羅。天羅者王名。以王名國。城名王舍。

[1097b02] 羅閱祇伽羅。西域記。名曷羅闍姞利呬。(火利)此云王舍城。應法師云。羅閱義是料理。以王代之。摩伽陀國中城名也。大論云。昔有須陀須摩王。是王精進持戒。常依實語。晨朝乘車將諸婇女。入園游戲出城門時。一婆羅門來乞而語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窮當見愍念賜自少多。王言敬如來告。當相布施須我出還。作此語已。入園澡浴嬉戲。時兩趐王名曰鹿足。空中飛來。於婇女中。捉王將去。諸女啼哭。號慟一園。驚城內外。搔擾悲惶。鹿足負王。騰躍虛空。至所住處。置九十九王中。須陀須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從生來。初不妄語。今日晨朝。出門時。一婆羅門。來從我乞。我時許言。還當布施。不慮無常。辜負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爾畏此妄語聽汝。還去七日。布施婆羅門訖。當便來還。若過七日。有我翅力。取汝不難。須陀須摩王。得還本國。恣意布施。立太子為王。大會人民。懺謝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當見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爾還去。舉國人民及諸親戚。叩頭留之。願王留意。慈蔭此國。勿以鹿足鬼王為慮。當設鐵舍奇兵。鹿足雖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而說偈言。實語第一戒。實語升天梯。實語為大人。妄語入地獄。我今守實語。寧棄身壽命。心無有悔恨。如是思惟已。王即發去到鹿足所。鹿足遙見。歡喜而言。汝是實語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從死得脫。還來赴信。汝是大人(云云)。鹿足又言。汝好說此。今相放捨。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隨意各還本國。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

[1097c04] 拘尸那。此云角城。輔行云。其城三角。故云角也。

[1097c06] 毘耶離。亦名維耶離。鞞舍隷。吠舍離。此云廣嚴。西域記云。吠舍釐國。舊訛曰毘舍離。什師云毘言稻。土之所宜也。離耶言廣嚴。其地平正莊嚴。淨名略疏云。此云廣博嚴淨。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淨。有師翻為好稻。出好粳糧。勝於餘國故也。有言好道。國有道砥直(砥音旨平直也)有言好道。其國人民好樂正道。自敦仁義。不須君主。五百長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歸悅。

[1097c15] 伽耶。此云山城。去菩提道場。約二十里。西域記云。城甚險固。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谿谷杳冥。峯巒危嶮。印度國俗。稱曰靈山。自昔君王馭宇承統。化洽遠大。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

[1097c20] 矩奢褐羅補羅城。西域記云。唐言上茅宮城。多出勝上吉祥香茅。摩竭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1097c23] 拘蘇摩捕羅城。西域記云。唐言香華宮城。穀梁曰。城以保民為之。華嚴寶眼城天。告善財言。應守護心城。離生死故。

[1097c26] 羯若鞠闍。西域記云。唐言曲女城。中印度境。大樹仙人。棲神入定。經數萬歲。從定而起。見王百女。詣宮求請。唯幼稚女。而充給使。仙人懷怒。便惡呪曰。九十九女。一時腰曲。從是之後。名曲女城。

[1098a02] 蘇伐剌拏瞿呾羅。西域記云。唐言金氏。出上黃金。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為國。

[1098a04] 烏仗那。奘傳。唐言苑。昔阿輸迦王之苑囿也。舊曰烏場。或曰烏茶。皆訛。北印度境。

[1098a06] 憍賞彌。西域記云。舊云拘睒彌。訛也。中印度境。

[1098a08] 罽賓。此云賤種。西域記云。迦濕彌羅。舊曰罽賓。訛也。北印度境。末田底迦。既得其地。立五百伽藍。於諸異國買鬻賤人。以充投使。用供眾僧。末田底迦入寂滅後。彼諸賤人。自立君長。隣境諸國。鄙其賤種。莫與交親。謂之訖利多。唐言買得。

[1098a14] 劫布爼那。西域記云。曹國。

[1098a15] 赭時。西域記云。唐言石國。

[1098a16] 颯秣(音末)建。西域記云。唐言康國。

[1098a17] 弭秣賀。西域記云。唐言米國。

[1098a18] 屈霜(去呼)儞迦。西域記云。唐言何國。

[1098a19] 阿踰(戈朱)闍。此云不可戰國。

[1098a20] 喝捍。西域記云。唐言東安國。

[1098a21] 捕哺。或名捕揭。西域記云唐言中安國。

[1098a22] 戊地。西域記云。唐言西安國。

[1098a23] 羯霜那。西域記云。唐言史國。

[1098a24] 阿耆尼。西域記云。舊曰烏耆。訛也。

[1098a25] (居物)支。西域記云。舊曰龜茲。又音丘慈。

[1098a26] 健馱邏。西域記云。舊曰乾陀衛。訛也。隋云香行國。

[1098a28] 曷部多。西域記云。唐言奇特。

[1098a29] 佉沙。西域記云。舊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言猶訛也。正音云室利訖乾栗多底。

[1098b02] 至那僕底。西域記云。唐言漢封。河西蕃維(音致)子所居。因為國號。

[1098b04] 瞿薩怛那。西域記云。唐言地乳。王未有胤(羊晉)禱毘沙門像。額上剖出嬰兒。不飲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渙那國。奴謂之干遁。諸胡謂之豁且。印度謂之屈丹。舊曰干闐。訛也。

[1098b10] 薄佉羅。應是月支。在雪山西北。或云月氏。

[1098b11] 僧伽羅。西域記。唐言執師子。非印度境。是南海路。其祖擒執師子。父殺應王慕。王畏暴逆。重賞遠放。船漂寶渚。遂立此國。

[1098b14] 震旦。或曰真丹。旃丹。琳法師云。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華嚴音義。翻為漢地。此不善華言。樓炭經云。河以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耀於東隅。故得名也。

[1098b18] 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國。即讚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難。此云邊鄙。即貶挫此方非中國也。西域記云。摩訶至那。此曰大唐。

[1098b22] 伊沙那。清涼疏云。此云長直。謂里巷徑永。表知三際。故言長。表知勝義。故言直。

[1098b24] 蔑戾車。奘傳唐言邊地。北印度北境皆號蔑戾車。

[1098b26] 乾闥婆城。大論云。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但可眼見而無有實。名揵闥婆城。靜苑華嚴音義云。西域名樂人。為乾闥婆。彼樂人多幻作城郭。須臾如故。固即謂龍蜃所現。輔行云。乾城俗云蜃氣。蜃大蛤也。朝起海洲。遠視似有。近看即無。

眾山篇第二十九

[1098c05] 五嶽鎮地。支那之書備焉。七金環山。天竺之典載矣。或作天龍窟宅。或為賢聖道場。翻譯既傳。名義當集。

[1098c08] 勢羅。西域記唐言山。鄔波世羅。翻為小山。廣雅云。山產也。能產萬物。高者名岳。小者名丘。

[1098c11] 蘇迷盧。西域記云。唐言妙高。舊曰須彌。又曰須彌樓。皆訛。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迴泊。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四面各有一色。東黃金。南琉璃。西白銀。北頗梨。隨其方面。水同山色。毘曇俱舍云。妙高七寶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觀經疏云。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

[1098c19] 彌樓。有人謂彌樓。此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準第一義法勝經云。須彌樓山。則彌樓。是須彌山。舊譯俱舍。須彌亦云彌樓。是則梵音有異。若據法華。云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是則山體亦異。

[1098c24] (之夜)迦羅。或云灼羯羅。又云斫迦羅。應法師云。此云輪山。舊云鐵圍。圍即輪義。譯人義立。

[1098c27] 耆闍崛。大論云。耆闍名鷲。崛名頭。是山頂似鷲。增一佛告諸比丘。此山久遠同名靈鷲。觀經疏云。諸聖仙靈依之而住。西域記云。宮城東北行三四里。至姞(渠乙)栗陀羅矩吒。此云鷲峯。亦云鷲臺。舊云耆闍崛。訛也。既棲鷲鳥。又類高臺。應法師云。案梵本無靈義。此鳥有靈。知人死活。故號靈鷲。婆沙云。其山三峯。如仰雞足。似狼之迹。亦名狼迹。又名普賢山。白墡山。僊人山。負重山。

[1099a07] 目真隣陀。或云目脂隣陀。此云石山。

[1099a08] 鉢羅笈菩提。淨名疏云。此云安明。垂裕云。入水最深故名安。出諸山上故曰明。西域記云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屈屈吒播陀。西域記云。唐言雞足山。亦名窶盧播陀。唐言尊足。峻起三峯。迦葉既入。三覆。三會說法之後。餘有無量憍慢眾生。慈氏將登此山彈指峯開。迦葉授衣火化入滅。

[1099a16] 因陀羅執羅窶訶。西域記云。唐言帝釋窟。西峯南巖間。有大石室。廣而不高。佛常中止。時天帝釋。以四十二疑事。書石請問。佛為演釋。其迹猶在。

[1099a20] [馬*夌](勒鄧)迦。西域記云。僧伽羅國。東南隅。有[馬*夌]迦山。巖谷幽峻。神鬼游舍。昔佛於此說[馬*夌]迦經。舊曰楞伽經。訛也。

[1099a23] 補陀落迦。或云補涅洛迦。此云海島。又云小白華。西域記云。有呾落迦山。南海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游舍。

[1099a26] 優留曼陀。亦云優留曼荼。此云大醍醐。

[1099a27] (苦賀)地羅。此譯軻空也。地羅者破也。名破空山。

[1099a29] 比羅娑落。西域記云。唐言象堅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堅。

[1099b02] 彈多落迦。西域記云。舊曰檀特山。訛也。

[1099b03] 逾健達羅。此云雙迹。此山之峯。有二隴道。似車迹故。

[1099b05] 由乾。此譯云雙。

[1099b06] 陀羅。此云持。名雙持山。

[1099b07] 伊沙馱羅。此云持軸。形如車軸故。

[1099b08] 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山。本樹名也。

[1099b09] 蘇達梨舍那。此云善見。見者稱善。

[1099b10] 頞溫縛拏。此云馬耳山。狀如彼故。

[1099b11] 毘摩恒迦。此云有障礙神山。

[1099b12] 尼民達羅。此云地持山。形似海中魚故。

[1099b13] 摩黎。或云摩羅耶。在南天竺。多出栴檀。

[1099b14] 尼民陀。此云持邊。七金外邊。護持圍繞餘六山故。

諸水篇第三十

[1099b17] 潤萬物者莫過乎水。形為四大。氣冠五行。禪源詮云。水舉名濕指體。澄之則清。混之則濁。堰之即止。決之即流。今佛教中明水源流。故具列之。令甄別耳。

[1099b21] 阿伽。此云水。釋名云水準也。準平物也。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明八功德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等一切過患。八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淨覺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輕冷軟是觸入。美是味入。調適是法入。

[1099b27] 阿耨達。西域記云。瞻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銀銅鐵。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孝經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

[1099c10] 信度。舊云辛頭。此云驗河。

[1099c11] (巨升)伽。此云天堂來。見從高處來故。又云河神之名以為河名。西域記舊曰恒河。又曰恒沙。訛也。章安云。諸經多以恒河沙為量者。有四義故。一人多識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處。此即四悉檀也。

[1099c16] 縛芻。此云青河。西域記云。舊曰博叉。訛也。

[1099c17] 徙多。此云冷河。西域記云。舊曰私陀。訛也。

[1099c18] 阿恃多伐底河。西域記云。唐言無勝。舊曰阿利羅跋提河。訛也。典言[口*尸](許梨)(力葛)伐底河。譯曰有金河。是產閻浮金處。梁宗法師云。佛來此河邊。入滅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砂不動。喻佛性常住。又因地在此捨身故。今至彼入滅。章安云相傳。熙連秪是跋提。今言不爾。跋提大。熙連小。或言廣四丈。或八丈。在城北。跋提量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間。熙連禪尼。此云不樂著河。度一切諸佛境界經。佛言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涅槃經。說六河。謂生死河。涅槃河。煩惱河。佛性河。善法河。惡法河。

[1100a01] 娑竭羅。或娑伽羅。此云醎海。書曰。江漢朝宗于海。莊子曰。溟海者天池也。淮南子曰。海不讓水。積以成其大。孫卿子曰。不積細流無以成海。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其善下也。潮有朝夕之期。故吳都有朝夕之池。新華嚴云。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金剛三昧不壞不滅經云。以沃燋山。大海不增。以金剛輪故。大海不減。此金剛輪隨時轉故。令大海水同一醎味。華嚴云。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涌出入海。復倍於前。其所出水。紺琉璃色。涌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大集云。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與外色大海中。皆有印象故名海印。菩薩亦爾。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別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門。皆得慧明。華嚴云。海有奇特殊勝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能包容無所拒。無盡禪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諸妙行。一切並修無厭足。

[1100a23] 賀邏馱。此云池。停水曰池。廣雅曰沼也。

[1100a24] 提。大論翻洲。爾雅水中可止曰洲。大品云。須菩提若江河大海。四邊水斷。是為洲。須菩提。色亦如是。前後際斷。大論云。世間洲者。如洲四邊無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後皆不可得。中間亦如。或言洲潬(徒亶)(爾雅謂水內沙堆也。渚者。爾雅小洲)曰渚。大涅槃云。譬如商人。欲至寶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寶渚。乃獲諸珍。大般涅槃。喻之為寶。

林木篇第三十一

[1100b04] 毘藍名苑。母摘華而降生。菩提覺場。佛觀樹而行道。居鹿園以說法。住鶴林而涅槃。既皆依於脩林。故宜編乎異木。

[1100b07] 婆那。正言飯那。此云林。叢木曰林。雜阿含佛告阿難。汝遙見彼青色叢林否。唯然已見。是處名曰優留曼荼山。如來滅後百歲。有商人子。名曰優波掘多。當作佛事。教授師中。最為第一。

[1100b12] 菩提樹。西域記云。即畢鉢羅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法苑云。釋迦道樹名阿沛多羅。

[1100b18] 娑羅。此云堅固。北遠云。冬夏不改故名堅固。西域記云。其樹類斛。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華嚴音義。翻為高遠。其林森聳。出於餘林也。後分云。娑羅林間。縱廣十二由旬。天人大眾。皆悉遍滿。尖頭針峯。受無邊眾。間無空缺。不相障蔽。大經云。東方雙者喻常無常。南方雙者。喻樂無樂。西方雙者。喻我無我。北方雙者。喻淨不淨。四方各雙。故名雙樹。方面皆悉一枯一榮。後分云。東方一雙。在於佛後西方一雙。在於佛前。南方一雙。在於佛足。北方一雙。在於佛首。入涅槃已。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亦合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來。其樹慘然皆悉變白。

[1100c02] 畢利叉。亦名畢落叉。此云高顯。佛於下降誕則為高勝名顯天人。故曰高顯。本行經云。是時摩耶夫人。立地以手執波羅叉樹枝。即生菩薩。

[1100c06] 阿輸迦。或名阿輸柯。大論翻無憂華樹。因果經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毘藍尼園。見無憂華。舉右手摘。從右脇出。後漢法本內傳云。明帝問摩騰法師曰。佛生日月可知否。騰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於毘嵐園內波羅樹下。右脇而誕。故普耀王。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即有五色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之色。昭王即問太史蘇由。是何祥耶。蘇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昭王曰。於天下何如。蘇由曰。即時無他。至千年外。聲教被此。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周第六主穆王滿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滅度。故涅槃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出種種光。大地震動。聲至有頂。光遍三千。即周書異記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旦。暴風忽起。發損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陰雲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音广)多曰。是何徵也。扈多對云。西方有大聖人。滅度魂相現耳。魏曇謨最及唐法琳。北山神清法上答高麗問。朝代並同。荊溪輔行亦云。當此周昭王甲寅之歲。第二齊王簡栖述頭陀寺記云。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洎隋翻經學士費長房撰開皇三寶錄。佛以周莊王他十年。即春秋左傳云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八日也。生相既顯。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傳說恒星不現夜明也。瑞應經云。沸星下現。侍太子生。故左傳云。星隕如雨。本行經說。虛空無雲。自然而雨。左傳又稱。與雨偕也。又云成道即當第十八主惠王十九年癸亥也。示滅即第二十一主。匡王五年癸丑二月十五日也。時年八十矣。孤山注四十二章。淨覺造通源記。依此。費氏朝代。由淨名疏云。周時佛興。星隕如雨故也。法琳評曰。但據恒星為驗。而云佛生。未悟恒星別由他事。案文殊師利般涅槃云。佛滅度後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化五百仙人訖。還歸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於涅槃。恒星之瑞。即其時也。又長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成道者。亦有大過。何者案劉向古舊二錄云。周惠王時。已漸佛教。一百五十年後。老子方說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時。始成佛者。不應經教已傳洛矣。第三後周道安法師述二教論云。慧光遐照。莊王因覩夜明。靈液方津。明帝以之神夢。注云。春秋左傳云。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現星隕如雨。即周之莊王十年也。莊王別傳曰。遂即易筮之云。西域銅色人出也。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災也。又依什法師年紀。及石柱銘。並與春秋符同。如來周桓王五年。歲次乙丑。生佛。襄王十五年。歲在甲申而滅度。法琳評曰。安之為論據羅什記。羅什記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漢桓帝時。在洛陽翻譯。信執筆者據桓帝時。但羅什秦時始來。世高漢朝先至。二師相去垂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為記。非是安論造次繆陳。並由當時傳者之過。又法顯傳云。聖出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時生者。辯正評曰。雖外游諸國傳未可依。年月時乖殊俗實為河漢。又像正記定平王時戊午歲。法琳評曰。依像正記。罕見依憑。案通慧鷲嶺聖賢錄。說佛生時。凡有八別。一夏桀時。二商末武乙時。三西周昭王時。四穆王時。五東周平王時。六桓王時。七莊王時。八趙伯休。梁大周元年。於廬山。遇弘度律師。得佛滅後眾聖默記。推當前周二十九主。貞定王亮二年甲戌。前後所指。時既紛雜。故唐貞觀十三年。勅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等。問法琳法師。何故傳述乖紊無的可依。由是琳師先列其真。後陳其妄。遂定周昭丙寅歲生。周穆壬申世尊示滅。從此起算。至今紹興十三年歲次癸亥。總計二千九十四年(此依禪師清規集算。若依文律師年譜。少十三年)西域記云。自佛涅槃。諸部異議。或云已過或九百未滿千年。或云一千二百餘年。或云一千三百餘年。或云一千五百餘年。然既古今綿遠。東西杳邈。不宜確執是一非諸。故南山律師。問天人云。此土常傳。佛是殷時。周昭魯莊等。互說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時生天。具見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非人見。並化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億天下。故有百億釋迦。隨人所感。前後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魯莊。俱在大千之中。前後咸傳一化。感見隨機前後。法報常自湛然不足疑也。辨朝代竟。若論月分。如浴佛經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應亦云。四月八生。薩婆多云。二月八生。費長房云。仲春二月八夜生。神清云。二月八日。大聖誕于迦維。洎乎示滅之辰。涅槃經曰。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然此諸文出有異者。蓋西域以寅月十六為歲首。以寅月十五。為歲終。彼分三際之殊。此立四時之別。加復震旦立正。三代有異。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佛之生滅既準周書。日月之數。當依姬世。三寶紀定四月為二月故。北山云。周之二月。今十二月也。而大聖在乎周年。故得以十一月言正。異今之世也。是月也天地否閉。龍蛇斯蟄。微陽潛布於下泉。句萌未達於上土。以茲而生者。應氣運而來。以茲而滅者應代謝而去。然考二月涅槃。屬十二月此盡美矣。其定誕生亦十二月。未盡善也。故二教論云。周以十一月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與夏同。又僧史略云。江表以今四月八日為佛生日者。依瑞應經也。如用周正。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已。乃周之六月也。詳此濫用建已月者。由聞聲便用。不摭實求時也。又二教論云。杜預用晉曆。算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供奉用魯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曆即二月八日也。又今北地尚﨟八浴佛。乃屬成道之節。故周書異記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當今之﨟八也。西域記云。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聞諸先記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涅槃。當此三月十五日也。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涅槃。當此九月八日也。今詳西域如奘師云。建寅為歲首。二月則當建卯。四月乃屬建已。況涅槃瑞應翻傳到此。適當漢魏之後。皆遵夏曆。所以天下相傳。以卯月為涅槃。以已月為降生者。殊有由也。諸文所載。年月日異。故附此集錄示後世。

[1102a14] 尼拘律陀。又云尼拘盧陀。此云無節。又云。縱廣。葉如此方柿葉。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熱痰。摭華云。義翻楊柳。以樹大子小似此方楊柳。故以翻之。宋僧傳云。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譯其所無。如拘律陀樹。即東夏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

[1102a20] 多羅。舊名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椶櫚。直而且高。極高長八九十尺。華如黃米子。有人云。一多羅樹。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則樹高四十九尺。西域記云。南印建那補羅國北不遠有多羅樹林。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用。

[1102a26] 尸陀。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祗云。此林多死屍。人入寒畏也。法顯傳名尸摩賒那。漢言棄死人墓田。四分名恐畏林。多論名安陀林。亦名晝暗林。

[1102b01] (移結)瑟知林。西域記。唐言杖林。其林脩勁。被滿山谷。先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丈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1102b06] 鞞鐸佉。西域記云。象堅窣堵波。北山巖下有一龍泉。是如來受神飯已。及阿羅漢於中漱口。嚼楊枝因即植根。今為茂林。後人於此建立伽藍。名鞞鐸佉。唐言嚼楊枝。毘柰耶云。嚼楊枝。有五利。一口不臭。二口不苦。三除風。四除熱。五除痰癊。四分不嚼楊枝。有五過。口氣臭。不善別味。熱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

[1102b13] 彈多抳(尼倚)瑟搋。(丑皆)彈多此云齒。[打-丁+虎]云木。謂齒木也。長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多用竭陀羅木。此方無故。多用楊枝。寄歸傳云。大如小指。一頭緩嚼淨刷牙關。用罷辟破。屈而刮舌。五分嚼已應淨洗棄以蟲食死故。

[1102b18] 波吒釐。西域記云。舊云巴連弗邑。訛也。謂女楈樹也。

[1102b20] 阿梨。或云此方無故不翻。其樹似蘭。枝若落時必為七分。義淨譯孔雀經。頭破作七分。猶如蘭香[卄/梢]。復自解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蘭香也。曼折利。[卄/梢]頭也。舊云阿梨樹枝既不善本音。復不識其事。故致久迷。然問西方。元無阿梨樹也。

[1102b26] 尸利沙。或云尸利灑。即此間合昏樹。有二種。名尸利沙者。葉實俱大。名尸利駛者。葉實俱小。又舍離沙。此云合歡。

[1102b29] 荃提。荃謂荃草。出崑崙山。提謂可遷徙提挈也。見經音義。

[1102c02] 伊蘭。觀佛三昧海經云。譬如伊蘭與旃檀。生末利山中。牛頭旃檀。生伊蘭叢中。未及長大。在地下時。牙莖枝葉。如閻浮提竹笋。眾人不知言。此山中純是伊蘭。無有旃檀。而伊蘭臭。臭若肨屍熏四十由旬。其華紅色。甚可愛樂。若有食者。發狂而死。牛頭旃檀。雖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發香。仲秋月滿。卒從地生。成旃檀樹。眾人皆聞牛頭旃檀上妙之香。永無伊蘭臭惡之氣。

◎五果篇第三十二

[1102c12] 律明五果。一核果。如棗杏等。二膚果。如梨柰。是皮膚之果。三殼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檜果。字書空外反。麁糠皮。謂之檜。如松柏子。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1102c16] 頗羅。此云果。

[1102c17] 庵羅。正云庵沒羅。或庵羅婆利。肇注此云柰也。柰女經云。維耶梨國。梵志園中。植此柰樹。樹生此女。梵志。收養。至年十五。顏色端正。宣聞遠國。七王爭聘梵志大懼。乃置女高樓謂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樹所生。設與一王。六王必怒。今在樓上請王平議。應得者取之。非我制也。其夜瓶沙王從伏竇中入。登樓共宿。謂女曰。若生男當還我。即脫手金環之印。付女為信。便出語群臣言。我已得女。瓶沙軍皆稱萬歲。六王罷去。後女生故活。至年八歲。持環印見瓶沙王。王以為太子。至二年會闍王生。因讓曰王今嫡子生矣。應襲尊嗣。遂退其位。肇師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略疏云。柰樹定非柰也。又翻為難分別。其果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此與大經意同。經云。如庵羅果生熟難分。具有四句。釋難分別。一內外俱生。二外熟內生。三外生內熟。四內外俱熟。纂要云。舊譯為柰誤也。此果多華子甚少。其葉似柳而長一尺。廣三指。果形似梨。而底鉤曲。生熟難知。可以療疾。彼國名為王樹。謂在王城種之。

[1103a09] 庵摩勒。肇曰。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時手執此果。故即以為喻。西域記云。庵沒羅果。而有兩種。小者生青熟黃。大者始終青色。

[1103a12] 阿摩勒。樹葉似棗。華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藥。

[1103a14] 訶梨勒。新云訶梨怛鷄。此云天主持來。此果為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

[1103a16] 頻婆。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潤。

[1103a17] 阿摩落迦。西域記云。印度藥果之名也。

[1103a18] 播囉師。此云胡桃。

[1103a19] 鎮頭迦。此云柿。

[1103a20] 篤迦。此云栗。

[1103a21] [口*陵](音陵)迦。此云李。

[1103a22] 曷樹迦。此云欝勃。

[1103a23] 惡叉聚。資中曰。此云綖貫珠。無始無明。熏習成種。種必有果。子子相生。熏習不斷。真際云。惡叉樹名。其子似沒石子。生必三顆同帶。喻惑業苦三。同時具足。言惑業苦者。惑乃煩惱道。業即業道。苦謂苦道。而此三道。通於三土。故輔行云。分段三道。謂見思惑為煩惱道。煩惱潤業。為業道。感界內生。為苦道。方便三道。謂塵沙惑。為煩惱道。以無漏業。名為業道。變易生死。名為苦道。實報三道。謂無明惑。為煩惱道。非漏非無漏業為業道。彼土變易名為苦道。

[1103b05] 摩那陀。此云醉果。

百華篇第三十三

[1103b07] 十輪云。供養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將華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說。即為供養。大品云。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上。亦供養般若波羅蜜。是時三千大千世界華悉周遍。於虛空中。化成華臺。端嚴殊妙。須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華天上未曾見如是華。華是化華。非樹生華。是諸天子所散華。從心樹生非樹生華。釋提桓因。知須菩提心所念。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是華若非生法。不名為華。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大德。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識亦不生。須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色。受想行識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受想行識。以如是華供如是佛。顯能所以不二。彰依正以無殊。號不思議法供養也。

[1103b25] 布瑟波。此云華。

[1103b26] 弗把提。此云天華。

[1103b27] 須曼那。或云須末那。又云蘇摩那。此云善攝意。又云稱意華。其色黃白而極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蓋。須曼女。生於須曼華中。

[1103c02] 末利。亦云摩利。此云柰。又云鬘華。堪作鬘故。善見律云。廣州有其華藤生。

[1103c04] 闍提。此云金錢華。

[1103c05] 波羅羅。此云重生華。

[1103c06] 婆利師迦。亦云婆師迦。又云婆使迦。此云夏生華。又翻雨華。雨時方生。故曰雨華。

[1103c08] 那婆。此云雜華。

[1103c09] 優曇鉢羅。此云瑞應。般泥洹經云。閻浮提內。有尊樹王。名優曇鉢有實無華。優曇鉢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施設論云。繞瞻部洲。有輪王路。廣一踰繕那。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若轉輪王出現于世。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此輪王路。爾乃出現。金沙彌布。眾寶莊嚴。旃檀香水以灑其上。轉輪聖王。巡幸洲渚。與四種兵。俱游此路。此華方生。新云烏曇鉢羅。

[1103c18] 分陀利。此云白蓮華。叡師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體逐時遷。名隨色變。故有三名。

[1103c21] 優鉢羅。或漚鉢羅。或嗢鉢羅。此云青蓮華。優鉢羅盤那女。生青蓮華中。

[1103c23] 鉢特摩。此云紅蓮華。

[1103c24] 摩訶鉢特摩。此云大紅蓮華。大論問。諸床可坐。何必蓮華。答床。為世間白衣坐法。又以蓮華軟淨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壞故。又以莊嚴妙法座故(云云)。又如此華華臺。嚴淨香妙可坐。

[1103c29] 拘勿投。亦云拘勿頭。此云地喜華。亦云拘某陀。此云黃蓮華。

[1104a02] 曼殊沙。此云柔軟。又云赤華。

[1104a03] 何羅歌。或阿迦。此云白華。

[1104a04] 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

[1104a05] 阿提目多伽。舊云善思夷華。此云苣蕂子。(勤似)(音勝)胡麻也。又云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龍華。其草形如大麻。赤華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

[1104a09] 婆訶迦羅。大論云赤華樹。

[1104a10] 阿樓那。或阿盧那。此云紅赤色香華。如日出前紅赤相。梵呼彼相。為阿樓那。

[1104a12] 育坻。(直尸切)此云相應華。

[1104a13] 波羅奢華。章安云。此是樹名。其葉青色。華有三色。日未出時則黑色。日正照時華赤色。日沒時華黃色。今取赤色。如血義耳。經音義云。此華樹汁其色甚赤。用染皮[疊*毛]。名曰紫礦(古猛切)

[1104a18] 俱蘭吒。此云紅色華。大論云。一人間蓮華十餘葉。二天華百葉。三菩薩葉千葉。

眾香篇三十四

[1104a21] 淨名疏云。香是離穢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騰馨之用。感通傳。天人費氏云。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壓之。但以受佛付囑。令護於法。佛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故佛法中。香為佛事。如大論云。天竺國熱。又以身臭故。以香塗身。供養諸佛及僧。戒德香經。阿難白佛。世有三種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華香。此三品香。唯能隨風。不能逆風。故今所列。並此三也。

[1104b01] 乾陀羅耶。正言健達。此云香。張華博物志云。有西國使獻香者。漢制不滿斤不得受。使乃私去。著香如大豆許。在宮門上。香聞長安四面十里。經月乃歇。華嚴云。善法天中有香。名淨莊嚴。若燒一圓。而以熏之。普使諸天。心念於佛。

[1104b07] 多阿摩羅跋陀羅。多此云性。阿摩羅。此云無垢。跋陀羅。此云賢。或云藿葉香。或云赤銅葉。

[1104b10] 牛頭旃檀。或云。此方無故不翻。或云義翻與藥。能除病故。慈恩傳云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華嚴云。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頭。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正法念經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峯。多有牛頭旃檀。若諸天與修羅戰時。為刀所傷。以牛頭旃檀。塗之即愈。以此山峯狀如牛頭。於此峯中。生旃檀樹。故名牛頭。大論云。除摩梨山。無出旃檀。白檀治熱病。赤檀去風腫。摩梨山此云離垢。在南天竺國。

[1104b20] 瞻蔔。或詹波。正云瞻博迦。大論翻黃華。樹形高大。新云苦末羅。此云金色。西域近海岸樹。金翅鳥來。即居其上。

[1104b23] 多伽羅。或云多伽留。此云根香。大論云。多伽樓木。香樹也。

[1104b25] 波利質多羅。此云圓生。大經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羅樹。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華開敷。香氣周遍。五十由旬。又翻間錯莊嚴。眾雜色華。周匝莊嚴。法華文句。指此為天樹王也。

[1104c01] 拘鞞陀羅。此云大游戲地。樹香也。

[1104c02] 阿伽樓。大論云。密香樹。

[1104c03] 兜樓婆。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香草。舊云白茅香。

[1104c05] 迦箄。(方爾切)此云藿(呼郭香)

[1104c06] 畢力迦。或云即丁香。

[1104c07] 咄嚕瑟劍。此云蘇合。珙鈔引續漢書云。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廣志亦云。出大秦國。或云蘇合國。國人采之。笮其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或云合諸香草。煎為蘇合。非一物也。

[1104c12] 杜嚕。此云熏陸。南洲異物志云。狀如桃膠。西域記云。南印度。阿吒釐國。熏陸香樹。葉似棠梨。亦出胡椒樹。樹葉若蜀椒也。南方草物壯曰。出大秦國。樹生沙中。盛夏樹膠流沙上。

[1104c17] 突婆。此云茅香。

[1104c18] 嗢尸羅。此云茅香根。

[1104c19] 先陀婆。此云石鹽。其香似之。因以為名。華嚴云。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於一生所繫菩薩座前。燒其一圓。興大香雲。遍覆法界。涅槃云。鹽水器馬。一名四實。智臣善知。謂洗時奉水。食時奉鹽。飲時奉器。游時奉馬。皆但云先陀婆來。章安云。此之四義。亦與四教四門四句意同。皆應次第對鹽等四。

[1104c26] 羯布羅。此云龍腦香。羯或作劫。三藏傳云。松身異葉。華果亦殊。初木濕未有香。乾則順理析之中有香。狀如雲母。白如氷雪。

[1104c29] 莫訶婆伽。此云麝。

[1105a01] 多揭羅。此云零陵。南越志云。土人謂之燕草芸香。說文云。芸草似苜(莫六)(音叔)淮南云。芸可以死而復生。

[1105a04] 阿伽嚧。或云惡揭嚕。此云沈香。華嚴云。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沈水香。名蓮華藏。其香一圓。如麻子大。若以燒之。香氣普熏閻浮提界。異物誌云。出日南國。欲取當先斫樹壞。著地積久外朽爛。其心堅者。置水則沈曰沈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甚精堅者。置之水中。不沈不浮。與水平者。名曰[木*箋]香。

[1105a11] 掘具羅。或窶具羅。或求求羅。此云安息。

[1105a12] 茶矩磨。此云欝金。周禮春官。欝人取以鬯酒。說文云。欝金草之華。遠方所貢芳物。欝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宗廟用之。

[1105a15] 鷄舌。五馬洲出。南洲異物誌曰。是草萎可合香箋。外國胡人。說眾香共是一木。華為鷄舌香。

七寶篇第三十五

[1105a19] 佛教七寶。凡有二種。一者七種珍寶。二者七種王寶。七種珍寶。略引四文。佛地論云。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頗胝迦。五牟呼婆羯洛婆。當硨磲也。六遏濕摩揭婆。當瑪瑙。七赤真珠。無量壽經云。金。銀。琉璃。頗梨。珊瑚。瑪瑙。硨磲。恒水經云。金。銀。珊瑚。真珠。硨磲。明月珠。摩尼珠。大論云。有七種寶。金。銀。毘瑠璃。頗梨。硨磲。碼碯。赤真珠。二七種王寶者。晉譯華嚴經云。王得道時於其正殿。婇女圍繞。七寶自至。一金輪寶名勝自在。二象寶。名曰青山。三紺馬寶。名曰勇疾風。四神珠寶名光藏雲。五主藏臣寶。名曰大財。六玉女寶。名淨妙德。七主兵臣寶。名離垢眼。得是七寶。於閻浮提。作轉輪王。

[1105b04] 蘇伐羅。或云修跋拏。此云金。大論云。金出山石沙赤銅中。許慎云。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真諦釋金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淨我樂四德耳。

[1105b09] 跋折羅。亦云斫迦羅。大論云越闍。新云縛左羅。西域記云。伐羅闍。此云金剛。起居注云。晉武帝十三年。燉煌有人獻金剛寶。生於金中。色如紫石英。狀如蕎麥。百鍊不消可以切玉如泥。什師云。如有方寸金剛。數十里內。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於是現。大經云。如金剛寶置之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若在大眾色則不定。大論云。金剛寶者。帝釋所執與脩羅戰。碎落閻浮。薩遮尼乾經云。帝釋金剛寶。能滅阿脩羅。智碎煩惱山。能壞亦如是。無常經云。金剛智杵碎邪山。永斷無始相纏縛。

[1105b21] 爍迦羅。乃堅固義。此同金剛。

[1105b22] 阿路巴。或惹多。此云銀。大論云。銀出燒石中。爾雅云。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

[1105b24] 瑠璃。或作琉。此云青色寶。亦翻不遠。謂西域有山。去波羅柰城不遠。山出此寶。因以名焉。應法師云。或加吠字。或加毘字。或言毘頭梨。從山為名。乃遠山寶也。遠山即須彌山也。此寶青色。一切寶皆不可壞。亦非煙焰所能鎔鑄。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壞。又言金翅鳥卵殼。鬼神得之。出賣與人。或名紺瑠璃釋名云。紺含也。青而含赤色也。古字但作流離。左太沖吳都賦云。致流離與珂(皆寶名)後人方加其玉。

[1105c05] (蘇干)(音胡)梵語鉢攞娑福羅。外國傳曰。大秦西南漲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盤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鐵網取之。任昉述異記。曰珊瑚樹碧色。生海底。一株數十枝。枝間無葉。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餘應法師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黃色。三年蟲食敗也。大論云。珊瑚出海中石樹。

[1105c12] 阿濕摩揭婆。此云琥珀。其色紅瑩。博物誌云。松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琥珀。廣誌云。生地中。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是琥珀。

[1105c16] 牟婆洛揭拉婆。或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寶。今名硨磲。尚書大傳云。大貝如車之渠。渠謂車輞。其狀類之。故名車渠。渠魁也。後人字加玉石。

[1105c20] 摩羅伽隷。此云碼碯。此寶色如馬之腦。因為名。赤白色。琢成器。有文如纏絲焉。梵名謨薩羅揭婆。謨薩羅此云杵。揭婆此云藏。或言胎者。取馬腦堅實為名也。

[1105c24] 頗梨。或云塞頗胝迦。此云水玉。即蒼玉也。或云水精。又云白珠。刊正記云。正名窣坡致迦。其狀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大論云。譬如過千歲氷。化為頗梨。

[1105c28] 釋迦毘楞伽。此云能勝。

[1105c29] 摩尼。或云踰摩。應法師云。正云末尼。即珠之總名也。此云離垢。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或加梵字顯其淨也。又翻增長。有此寶處。增長威德。大品云。如摩尼寶。若在水中。隨作一色。以青物裹水色即青。若黃赤白紅縹物裹。隨作黃赤白紅縹色。又大品。阿難問憍尸迦。是摩尼寶。為是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寶。釋提桓因言。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論云。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燒。輔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論華嚴云如意摩尼。似如並列二名。若法華云摩尼珠等。似如體別。大莊嚴論。有摩尼珠。大如膝蓋。大論云。如意珠狀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觀經指如意。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1106a17] 摩羅伽陀。大論云。此珠金翅鳥口邊出。綠色能辟一切毒。

[1106a19] 因陀尼羅。大論。此云天赤珠。

[1106a20] 鉢摩羅伽。大論。此云赤光珠。佛地論云。赤蟲所出。或珠體。名為赤珠。智論云。真珠出魚腹中蛇腦中。漢書云。珠蚌中陰精。隨月陰盈虛。

[1106a24] 甄叔迦。此云赤色寶。西域傳。有甄叔迦樹。其華色赤。形大如手。此寶色似此華。因名之。慈恩上生經疏云。甄叔迦。狀如延珪。似赤琉璃。

[1106a28] 摩訶尼羅。大論云。此翻大青珠。

[1106a29] 金銀生像。沙彌十戒第九。不捉金銀生像。南山云。胡漢二彰。謂胡言生像。此翻金銀也。善見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謂金則生是黃色。銀則可染似金。故云生像。指歸云況于闐語。與五印度語不同。若四分到于闐。自經一番翻了。經本到唐則為重也。

[1106b06] 吉由羅。或枳由邏。此云瓔珞。

[1106b07] 彌呵羅。此云金帶。

[1106b08] 曷剌怛那揭婆。此云寶臺。亦云寶藏。

數量篇第三十六

[1106b10] 理非數量。如虛空無丈尺。事有法度。猶丈尺約虛空。故大品須菩提白佛。無數。無量。無邊。有何等算。佛言無數者。名不墮數中。若有為性中。無為性中。無量者。量不可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無邊者。諸法邊不可得。雖性非算數所知。而相有分齊之量。今附此集編出數量。俱舍論五十二數。皆從一增至十也。謂一。十。百。千。萬。洛叉(億也)度洛叉(兆也)俱胝(京也)未陀(秭也)阿庾多(垓也)大阿庾多(壤也)那庾多(溝也)大那庾多(也)鉢羅庾多(正也)大鉢羅庾多(載也)矜羯羅(或甄迦羅)大矜羯羅 頻婆羅(或頻跋羅)大頻婆羅 阿閦婆(或阿芻婆) 大阿閦婆 毘婆訶 大毘婆訶 嗢蹭伽 大嗢蹭伽 婆喝那 大婆喝那 地致婆 大致地婆 醯都 大醯都 羯臈縛 大羯臈縛 印達羅 大印達羅 三磨鉢耽 大三磨鉢耽 揭底 大揭底 枯筏羅闍 大枯筏羅闍 姥達羅 大姥達羅 跋藍 大跋藍 珊若 大珊若 毘步多 大毘步多 跋羅攙 大跋羅攙 阿僧企耶 算經。黃常為數法有十等。億。兆。京。秭。垓。壤。溝。。正。載。風俗通云。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溝。溝生生正。正生載。載地不能載也。億分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虞書曰。自伏犧畫八卦。由數起。律歷志。引書曰。先其算命本起於黃鍾之數。始於一而三之。三積之歷十二辰之數。十有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數備矣(孟康曰。初以子十乘三。三餘則轉因其成數以三乘之。歷十二辰。得是積數也。五行陰陽之數備矣)。其算法。用竹徑一分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六觚六角也度角至角其度一寸。面容一分)其數以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陽六爻。得周流六虛之象也。論語周衰官失。孔子陳後王之法。曰謹權量(權衡嘉量)審法度。修廢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漢書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其道如底(師古曰。底平也)。以見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其在天也佐助璇璣。斟酌見指。以齊七政(師古曰。月五星日也)故曰玉衡。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忖為十八。易十有八變之象也(孟康曰忖度也。度其義有十八也。黃鍾。龠。銖。兩。鈞。斤。石。凡七。與下十一象。為十八也)

[1106c25] 洛叉。或落沙。此云十萬。

[1106c26] 俱胝。或拘致。此云百億。

[1106c27] 那由他。或阿庾多。或術那。或那術。此云萬億。

[1106c29] 阿僧祇。成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楚詞云。時猶未央。王逸曰央盡也。大論云。僧祇秦言數。阿秦言無。問幾時名阿僧祇。答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十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菩薩地持經云。一者日月晝夜。歲數無量名阿僧祇。二者大劫無量名阿僧祇。

[1107a10] 優波尼沙陀。清涼疏云。此云近少。謂微塵是色之近少分也。亦翻近對。謂少分相近比對之分。應法師云。論中義言因果不相似也。以珍寶等但得三界果報。無漏善法得佛果也。

[1107a14] 歌羅分。經音義云。如以一毛析為百分。一分名歌羅分。論以義翻名為力勝。以無漏善法。勝有漏也。

[1107a17] 迦羅。清涼疏。此云豎。析人身一毛。以為百分。

[1107a19] 褒羅那地邪。此云舊第二。

[1107a20] 佉盧。十佉盧為一佉梨。

[1107a21] 佉梨。此云斛。律歷誌云。量者龠(音藥)(音閣)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孟康曰。概欲其直。故以水平之。井水清。清則平也)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應邵云。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也。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

[1107a28] 婆訶。此云篅。(音垂)盛穀圓[竺-二+屯]也。篅受二十斛。俱舍云。頞部陀壽量。如一婆訶麻。百年除一盡。此言一篅。二十斛麻。百年之間。除去一升。除盡麻時頞部壽滿也。

[1107b03] 迦利沙鉢拏。八十枚貝珠。為一鉢拏。十六鉢拏為迦利沙鉢拏。

[1107b05] 踰繕那。此云限量。又云合應(計應合爾許度量)業疏云。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如此方館驛。西域記云。夫數量之稱踰繕那者。舊曰由旬。又曰踰闇那。又曰由延。皆訛略也。踰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軍行。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裁。唯十六里。大論云。由旬三別。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謂中邊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窮微之數。分一踰繕那為八拘盧舍。分一拘盧舍。為五百弓。分一弓為四肘。分一肘為二十四指。分一指節為七宿夌。乃至虱蟣隙塵。牛毛羊毛。兔毫金水。次第七分。以至細塵。細塵七分為極細塵。極細塵者。不可復析。析即歸空。故曰極微也。俱舍頌曰極微。微金水。兔羊毛隙塵。蟣虱夌指節。後後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為弓量。五百俱盧舍。此八踰繕那。

[1107b22] 一箭道。嘉祥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漢書律歷志曰。度長短者不失毫釐(孟康曰。毫兔毫也。十毫曰[(牙*ㄆ)/尾])又曰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大各)長短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師古曰。子穀猶言穀子耳。秬即黑黍。先取北方為號。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中者不大不小。言黑黍穀子。大小中者。率為分寸)。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

[1107c01] 一磔手。通俗文云。張申曰。磔周尺。人一尺。佛二尺。唐於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蓋周尺八寸也。賈逵曰八寸曰咫。言膚寸者。四指曰膚。兩指曰寸。言一指者。佛指闊二寸。

[1107c06] 一肘。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言一圍者。莊子音云。徑尺曰圍。言一仞者。說文云。仞謂申臂一尋也。史記并鄭玄。皆云七尺曰仞。小雅四尺謂之仞。倍謂之尋。尋舒兩肱。或曰五尺曰尋。倍尋曰常。

[1107c11] 拘盧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或云一鼓聲。俱舍云二里。雜寶藏。云五里。

[1107c14] 槃陀。此云二十八肘。華嚴大數。增至百二十五。見阿僧祇品。

◎什物篇第三十七

[1107c17] 經音義云。什者十也。聚也雜也。亦會數之名也。謂資生之物。莊子關尹曰。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玉篇云。凡生天地之間。皆謂物也。事也類也。

[1107c21] 佉啁(竹交)羅。此云小長床。

[1107c22] 興渠。訛也。應法師。此云少。正云興宜。出烏茶婆他那國。彼人常所食也。此方相傳。為芸臺者非也。此是樹汁似桃膠。西國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是也。慈愍三藏云。根如蘿蔔。出土辛臭。慈愍冬到彼土。不見其苗。蒼頡篇葷辛菜也。凡物辛臭者。皆曰葷。

[1107c28] 摩偷(又云窣唎。翻酒)大論酒有三種。一者穀酒。二者果酒。蒲萄阿梨咤樹果。如是等種種。名為果酒。三者藥酒。種種藥草。合和米麯甘蔗汁中。能變成酒。同跡畜乳酒。一切乳熱者。可中作酒。漢書。酒者天之美祿。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陶侃甞曰。少時有酒失。亡親見約。故不敢多飲。或云醞者釀也。蒼頡篇云。酒母也。或云醪。(力刀)蒼頡篇謂。有滓酒。大莊嚴論云。佛說身口意三業之惡行。唯酒為根本。復墮惡行中。

[1108a09] 蔡。指歸云。那爛陀僧吉祥月云。西域立表量影。影梵云蔡。此云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脚足前後步之數足步影也。新毘柰耶云。佛言應作商短法。取細籌長二尺許。折一頭四指竪至日中。度影長短。是謂啇短。一說啇短。二尺屈折頭轉。如人脚影。故人濫用。

[1108a15] 毘嵐。亦云隨藍。此云迅猛風大論云。八方風不能動須彌山。隨嵐風至。碎如腐草。佛地論明八風。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明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淨名疏云。行堅固慈者。則心如金剛。成真慈心。不為界內外八風之所毀損。荊溪云。外無八相。祇是違順。真中不同。故與內別。

[1108a23] 差羅波尼。或纖羅半尼。此云灰水。

[1108a24] 朱利草。大論云。秦言賊。

[1108a25] 阿伽陀。此云普去。能去眾病。又翻圓藥。華嚴云。阿伽陀藥。眾生見者。眾病悉除。律鈔云。報命支持。勿過於藥。藥名乃通。要分為四。一時藥者。從旦至中聖教聽服。事順法應。不生罪累。二非時藥者。諸雜漿等。對病而設。時外開服。限分無違。三七日藥者。約能就法。盡其分齊。從以日限。用療深益。四盡形藥者。勢力既微。故聽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種。一盡藥形。二盡病形。三盡報形。

[1108b05] 薩褒殺地。西域記云。唐言蛇藥。佛昔為帝釋時。遭飢歲。疾疫流行。醫療無功道殣(渠切左傳路死人也)相屬。帝釋悲慜。思所救濟。乃變其形。為大蟒身。殭屍川谷(死不朽也)空中遍告。聞者感慶。相率奔赴。隨割隨生。療飢療疾。

[1108b10] 優檀那。妙玄云。此云印。亦翻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釋名云印信也。所以對物為驗也。說文云。執政所持信。

[1108b13] 婆利。或盎句奢。翻曲鉤。

[1108b14] 亟縛屣。或名革屣。此云靴。佛昔於阿軬茶國。聽著亟縛屣。(所綺)說文皮作曰履。麻作曰(音句)

[1108b17] 富羅。正言腹羅。譯云短靿靴。

[1108b18] 舍樓伽。此云藕根。是也。

[1108b19] 葷辛。葷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葷。薑芥是也。是葷復是辛。五辛是也。梵網經云。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興渠。準楞嚴經。食有五失。一生過。二天遠。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一生過者。經云。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二天遠者。經云。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三鬼近者。經云。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四福。消者。經云。福德日消。長無利益。五魔集者。經云。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護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又楞伽經大慧問曰。彼諸菩薩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與葱。飲食為云何。惟願無上尊。哀愍為演說。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呪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又令飲食無節量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復次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婆。食種種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謀反。斷其俸祿。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不應食肉。一切肉與葱及諸韮蒜等。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善見論云)食大蒜。咽咽得提餘細薤葱不犯(西域記云)。菜則有薑芥苽瓠葷陀菜等。葱蒜雖少噉食亦希。家有食者。驅令出郭(佛設漸化通。食三種淨肉。所謂一不見殺。二不聞殺。三不疑殺。或言五淨。加自死肉及鳥殘肉。楞伽梵網並皆斷制)

[1109a01] 印。大論云。佛法印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行者知三界皆是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為一眾生。於無常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常住。是名一切作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諸法內無主。無作者無知無見。無生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說。是名無我印(云云)。寂滅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滅故。名為寂滅印。問曰寂滅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說。答曰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是名寂滅印。一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我。破內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寂滅涅槃。論又問曰。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問曰。過去未來色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住時可見。云何言無色相。答曰。現在色亦無住時。如四念處中說。若法後見壞相。當知初生時壞相。以隨逐微細故不識。如人著屐。若初日新而無故。後應常新。不應有故。若無故應是常。常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則道俗法亂。復次生滅相。常隨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以是故現在色無有住。

顯色篇第三十八

[1109b06] 阿毘曇明三種色。一者可見有對色。即色塵一法。為眼所見。假極微所成。名為有對。二者不可見有對色。謂眼等五根。此勝義根也。聲等四塵。此之九法。非眼所見。皆假極微所成。三者不可見無對色。即無表色。唯識宗。明第八識變三種色。一唯麁非細。即山河大地等。二亦麁亦細。內身浮塵色。對山河等色即細。比內身中五根即麁。三唯細非麁。即內五根。此即大乘勝義五根。以能造八法。不可見有對淨色。而為體性也。瑜伽論及五蘊論。明三種色。謂顯色。形色。表色。開顯色為十三。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煙。雲。塵。霧。空。一顯色。開形為十。謂長。短。方。圓。麁。細。高。下。若正。不正。開表為八。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俱舍出無表色者。謂無所表彰也。涅槃出無作色者。謂無所作為也。薩婆多出無教色者。謂無所教示也。事鈔釋云。教者作也。不可教示於他。業疏云。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辨。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教。大論明四種色。受色(受戒時得律儀)止色(惡不善業止也)用色(如眾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餘無用之色也。資持云四分一非為體。體從心發。然限在小宗。曲從權意別立異名退非是)。小進不成大。密使行人。心希實道。多方之義。其在茲焉。

[1109b29] 俱蘭吒。此云色質礙曰色。

[1109c01] 伊尼延。或伊泥延。此云金色。正言黳(烏奚)尼延。大論明三十二相。第八名伊泥延。鹿相。隨次纖。

[1109c04] 蘇樓波。此云妙色。經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為生老病死遷。

[1109c06] 尼羅。此云青色。東方甲乙歲星屬木。

[1109c07] 阿盧那。此云赤色。南方丙丁。熒惑屬火。

[1109c08] 盧醯呾迦。西域記云。唐言赤色。

[1109c09] 迦沙野此云赤色。梵音呼異。今具錄之。

[1109c10] 叔離。此云白色。西方庚辛。太白屬金。

[1109c11] 訖里瑟拏。此云黑色。北方壬癸。辰星屬水。

[1109c12] 迦茶。或迦羅。此云黑色。

[1109c13] 捷陀羅。或劫賓那。此云黃色。中央戊星屬土。

[1109c15] 羅差。或名勒叉。此云紫色。

[1109c16] 氷伽羅。梁言蒼色。

[1109c17] 凡夫沈迷。為物所轉。聽不出聲。見不超色。今列經論令透聲色。如智論問。心心數法無形故。可言無邊。色是有形可見云何無邊。答無處不有色。不可得籌量遠近輕重。如佛說四大無處不有。故名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秤量其多少輕重。是故言色無邊。復次是色過去時。初始不可得。未來世中。無有恒河沙劫數限當盡。是故無後邊。初後邊無故中亦無。無復邊名色相。是色分別破散。邊不可得無有本相。又摩訶衍寶嚴經云。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凡夫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亦復如是。又智論云。大歡喜菩薩作是念。眾生易度耳。所以者何。眾生所著皆是虛誑無實故。譬如人有一子。喜不淨中戲。聚土為穀。以草木為鳥獸。而生愛著。人有奪者。嗔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雖愛著。此事易離耳。長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薩亦如是。觀眾愛著不淨臭穢身及五欲。是無常種種苦因。如是眾生。得信等五根成就時。即能捨離。若小兒所著。實是真物。雖復年至百歲。著之轉深。亦不能離。以諸法皆空。虛誑不實故。得無漏清淨智慧眼時。即能遠離所著。大自慚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後。羞慚無顏。仰望後賢。觀色如幻。於內外境。無取著焉。

翻譯名義集三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4 冊 No. 2131 翻譯名義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