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53n2122_047 法苑珠林 第47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3 冊 » No.2122 » 第 47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七

  • 懲過篇第四十六
  • 和順篇四十七

懲過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0642c29] 夫形骸多患理須嚴誡。根識昏沈宜常警策。故經曰。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但有身則為患本。無身則患滅。故禮無不敬。傲不可長。若縱傲高彌增墮慢。徒施攻擊無奈患憂。口是刀斧之門禍累之始。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興斯三業彌招四趣故書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又言。行是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意為業本。身口由發。所以先除凶懷袪邪務正。故知可惡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然。若瞥緣心起故口發惡言。言由意顯。靡惡不為。故成實論云。離心無思則無身口業也。

引證部第二

[0643a13] 如維摩經云。故以若干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書云。聞諫如流。斯言可錄。佷戾不信惡馬難調。撫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聞論致序心曲。今欲緘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譬如金山之窟狐兔所不敢停渟淵澄海蛙龜所不肯宿。故知潔其心而淨其意者。則三塗報息四德常滿。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謂金河遺寄屬在伊人。玉門化廣信於斯矣。既策斯三業。則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謂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經云。眾生受胎之時備盡艱難。冥冥漠漠狀若浮塵。十月將滿母胎知苦。業風催促頭向產門。墮地鞭觸如在刀山。風激冷觸如似寒氷。當爾之時生為實苦。又涅槃經云。譬如燈炷唯賴膏油。膏油既盡勢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賴壯膏。壯膏既盡。衰老之炷何得久住。又出曜經。佛說老苦偈云。

 少時意盛壯  為老所見過
 形衰極枯槁  氣竭憑杖行

[0643b03] 又佛說死苦偈云。

 氣絕神逝  形骸蕭索  人物一統
 無生不終

[0643b06] 又涅槃經云。夫死者。於嶮難處無有資糧。去處縣遠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暗無有燈明。入無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脫。又無量壽經云。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幽幽冥冥別離長久。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夫生則親族歡聚盡慈愛之和。死則朝亡暮殯。便有恐畏分離之狀。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滅無覩。存亡有無。變化俄頃。故出曜經佛重說死苦偈云。

 命如果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猶如死囚  將詣都市  動向死道
 人命如是  如何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0643b22] 又出曜經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皆得五通。自知命促七日必死。兄弟議曰。我等兄弟神通自在。能以神力翻覆天地。現極大手捫摸日月。移山住流無所不辦。寧當不能避此難也。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處中間。無常殺鬼安知我處。第二弟言。吾入須彌山腹中間。還合其表使無際現。無常殺鬼焉知我處。第三弟言。吾處虛空隱形無跡。無常殺鬼安知我處。第四弟言。吾當隱在大市之中。眾人猥鬧各不相識。無常殺鬼趣得一人。何必取吾。四人議訖相將辭王。而白王曰。吾等計算餘命日促。各欲逃走欲求多福。王尋告曰。善進其德。於是別去。各適所至。七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佛以天眼見四梵志避於無常各求度世皆已命終而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0643c10]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在舍衛國東鹿母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世尊七月十五日。於露地敷坐。比丘僧前後圍繞。佛告阿難曰。汝今速擊揵椎。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阿難叉手便說此偈。

 淨眼無餘等  無事而不練
 智慧無染著  何等名受歲

[0643c17] 世尊以偈報曰。

 受歲三業淨  身口意所作
 兩兩比丘對  自陳所作短
 還自稱名字  今日眾受歲
 我亦淨意受  唯願原其過

[0643c22] 是時阿難聞已歡喜。即升講堂手執揵椎。而說此偈。

 降伏魔力怨  除結無有餘
 露地擊揵椎  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  盡當運集此

[0643c28] 爾時阿難擊揵椎已。至世尊所。白世尊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何所勅使。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汝隨次坐。當坐草座。時諸比丘各坐草座。是時世尊默然觀諸比丘已。便勅諸比丘。我今欲受歲。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如來說此語已。諸比丘默然不對。是時再三告諸比丘已。時尊者舍利弗即從座起。長跪白世尊言。諸比丘眾。觀察如來無身口意過。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者為作救護。盲者為作眼目。為病者作大醫王。三界獨尊無能及者。以此事緣如來無咎於眾人。亦無身口意過。是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自陳無咎於如來及比丘僧乎。世尊告曰。汝舍利弗都無身口意所作非行。汝今智慧無能及者。汝今所說常如法義未曾違理是時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盡當受歲。盡無咎於如來乎。世尊告曰。亦不責此五百比丘身口意。此舍利弗大眾之中。極為清淨無瑕穢。今此眾中最小下座得須陀洹。必當上及不退轉法。以是之故我不恐責此眾。

[0644a20]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釋種宗族士眾。一切合有九萬九千。及迦毘羅婆蘇都城所居人民。從城共往欲見如來。世尊遙見輸頭檀王與諸大眾嚴備而來。即作是念。我若見彼不起迎奉。人當說我。此豈戒行果報人乎。云何見父不起迎逆。我今若見父及大眾起往迎者。彼等獲得無量大罪。若我今者持其威儀在此住者。彼等於我不生敬心。如來作此三種念。觀見有如此三種因緣。思量如是三種義已。從座而起。飛騰虛空現種種神變。令大眾生信並皆入道。

[0644b02] 又梵網經云。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不次第坐者。犯輕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大悲心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不得地立為四眾白衣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犯輕垢罪。

[0644b15] 又善見論云。弟子參師當避六處。一不得當前。二不得當後。三不得太遠。四不得太近。五不得處高。六不得上風立。問曰。四種身儀若坐立行臥。何故但云一面立。答曰。為參故不應行。為恭敬不應坐。為供養故不應臥。

[0644b20] 又三千威儀云。欲上床有五事。一當徐却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得使床有聲。四不得大拂拭床席使有聲。五洗足未燥當拭之。在床上有五事。一不得大吹。二不得叱咤喑噫。三不得歎息思念世間事。四不得狗群臥。五欲起坐當以時。若意走不定當自責本起。又臥有五事。一當頭首向佛。二不得臥視佛。三不得雙申兩足。四不得向壁臥亦不得伏臥。五不得竪兩膝要當拘手檢兩足累兩膝。又臥起欲出戶有五事。一起下床不使床有聲。二著履先當抖擻。三正住著法衣。四欲開戶先三彈指。不得使戶有聲。五戶中有佛像不得背出。當還向戶而出。出不得住與人言。

[0644c04] 又正法念經云。孔雀菩薩為諸天眾說調伏法。若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調伏相應。以此莊嚴。如出家之人初以袈裟而自調伏。當行七事。一者如其國法受糞掃衣。在家之人所棄之衣。若在塚間有死人衣。死屍所壓則不應取。若於塚間得破壞衣則應受用。是名袈裟調伏之法。

[0644c11] 第二若入聚落觀地而行。前視一尋。念佛影像一心正念諸根不亂。不觀一切所須之具。不與女人言論。不抱小兒。不數動足。亦不動臂及其床座。不手摩頭不數整衣。不抖擻袈裟。不按摩手。亦不彈指。是名第二調伏之法。

[0644c17] 第三若入施主家。於飯食時齊腕澡手。若受食時不大舒手。當前一肘。不滿口食亦不太少。若所摶飯不大不小。不大張口。不令有聲。所應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觀他鉢而生貪心。所受飲食不懷他心。自觀其鉢不左右顧視。是名第三調伏之法。

[0644c23] 第四若於食時。若於聚落。或於城邑。先所見食不生心念。不數言說亦不悕望。所受敷具如法受畜。不求上勝。是名第四調伏之法。

[0644c26] 第五一切所作不倚不著不惜身命。於所用具不多聚積。不行邊方危怖之處。不異服飾。不偏樂於一家往返。是名第五調伏之法。

[0644c29] 第六不斷草木及掘生地。不著雜色革屣雜色衣服。不破他戒。不謗不說。心不悕望。王者之饍心不甘著。不親近於喜鬪比丘。是名第六調伏之法。

[0645a04] 第七若有同意同法。應當親近利益。若於山窟樹下露地。常修行空無相無願。是名第七調伏之法。若有比丘能如是行。則能拾離一切諸縛而得解脫。

[0645a08] 又雜寶藏經云。佛初出家夜。佛子羅睺始入于胎。初成道夜生羅睺羅。舉宮婇女咸皆慚恥。怪哉大惡耶輸陀羅。不慮是非。輕有所作。不自愛慎。令我舉宮都被染污。悉達菩薩久已出家。今卒生子。甚為恥辱。時有釋女。名曰電光。是耶輸姨母之女。椎胸拍髀呵罵耶輸。汝於尊親何以自損。太子出家已經六年。生此小兒甚為非時。從誰而得。辱我種族不護惡名。淨飯王于時在樓。見此大地六種震動。見是相已謂菩薩死憂箭入心。聞于宮中舉聲大哭。王倍驚怖謂太子死。走使女問是何哭聲。女白王言。太子不死。耶輸陀羅今產一子。舉宮慚愧。是何哭耳。王聞是語倍增憂惱。發聲大哭揚聲大喚。怪哉。醜辱。我子出家已經六年。云何今日而方生子。時彼國法擊鼓一下一切運集。九萬九千諸釋悉會。即喚耶輸陀羅著白淨衣。抱兒在懷。都不驚怕。於親黨中抱兒而立。諸釋咸忿。叱爾凡鄙有何面目我等前立。宜好實語。竟為何處而得此子。耶輸陀羅都無慚恥。正直而言。從彼出家釋種名曰悉達。而得此子。王言。我子悉達本在家時。聞有五欲耳尚不聽。況當有欲而生於子。實是諂曲非正直法。以此謗毀王極大瞋。問諸釋言。云何苦毒殺害。復有釋言。如我意者。當作火坑擲置火中。使其母子都無遺餘。諸人皆言。此事最良。即掘火坑。以佉陀羅木積於坑中。以火焚之。即將耶輸。至火坑邊。時耶輸見火方大驚怖。譬如野鹿獨在圍中四向顧望無可恃怙。耶輸自責。既自無罪受斯禍患。遍觀諸釋無救己者。抱兒歎念菩薩言。汝有慈悲憐愍一切。天龍鬼神咸敬於汝。今我母子薄於祐助無過受苦。云何菩薩不見留意。何故不救我之母子今日危厄。即時向佛一心敬禮。復拜諸釋合掌向火。而說實語。我此兒者實不從他而有。此子若實不從他而有。此子若實不虛六年在我胎者。火當消滅終不燒害我之母子。作是語已即入火中。而此火坑變為水池。自見己身處蓮華上。都無恐怖顏色和悅。合掌向諸釋言。若我虛妄應即燋死。以今此兒實菩薩子。以我實語得免火患。有諸釋言。視其形相不驚不畏。而此火坑變為清池。以此驗之知其無過。時諸釋等將耶輸陀羅還歸宮中倍加恭敬。為索乳母供事其子。猶如生時等無有異。祖白淨王愛重深厚。不見羅睺終不能食。若憶菩薩抱羅睺羅用解愁念。略而言之。滿六年已。白淨王渴仰於佛遣往請佛。佛憐愍故還歸本國。來到釋宮。變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如佛身。光相無異。耶輸陀羅語羅睺羅。誰是汝父。往到其邊。時羅睺羅禮佛已訖。正在如來右足邊立。如來即以手摩羅睺羅頂。即說偈言。

 我於生眷屬  及以所生子
 無有偏愛心  但以手摩頂
 我盡諸結使  愛憎永除盡
 汝等勿懷疑  於子生猶豫
 此亦當出家  重為我法子
 略言其功德  出家學真道
 當成羅漢果

[0645c09] 頌曰。

 業風常泛濫  苦海濤波聲
 漂我常游浪  遠離涅槃城
 忽遇慈舟至  運我出愛瀛
 是知高慕友  懲過改凡情
 罪垢蒙除結  神珠啟闇冥
 釋門光麗景  俗務苦重縈
 冀除昏五蓋  方寤六塵輕
 自非乘寶輅  何以息焰寧

感應緣(略引三驗)

  • 宋沙門釋僧苞
  • 齊沙門釋僧遠
  • 隋沙門釋洪獻

[0645c21] 宋京師祇桓寺有釋僧苞。本是京兆人。少在關受學什公。宋永初中游北徐入黃山精舍。復造靜定二師進業。仍於彼建三七普賢齋懺。至第十七日有白鶴飛來集普賢座前。至中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日將暮。又有黃衣四人繞塔數匝忽然不見。苞少有志節加復祥感。故匪懈之情因之彌勵。日誦萬餘言經。常禮數百拜佛。後東下京師正值祇桓寺發講。法徒雲聚士庶駢席。苞既初至人未有識者。乃乘驢往看。衣服垢弊貌有風塵。堂內既窄。坐驢韀於戶外。高座釋題適竟。苞始欲厝言。法師便問。客僧何名。答云名苞。又問。盡何所苞。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乃致問數番。皆是先達思力所不逮。高座無以抗其詞。遂遜退而止。時王弘范泰聞苞論義。歎其才思請與交言。仍屈住祇桓寺。開講眾經法化相續。陳郡謝靈運聞風而造焉。及見苞神氣彌深歎伏。或問曰。謝公何如。苞曰。靈運才有餘而識不足。抑不免其身矣。苞甞於路行見六劫被錄。苞為說法勸念觀世音。群劫以臨危之際念念懇切。俄而送吏飲酒共醉。劫解枷得免焉宋元嘉中卒(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0646a14] 齊梁州薛河寺釋僧遠。不知何許人。為性疏誕不修細行。好逐流宕歡宴為任。以齊武平五年。夢見大人。[齒*屑]齒責之曰。汝是出家人。面目如此。蓬縱造惡。何不取鏡自照。遠忽覺驚悸流汗。至曉以盆水自照。乃見眼邊烏點。謂是垢污便洗拭之。眉毛一時隨手落盡。因自咎責。奈此殃譴。遂改常習返形易性。弊衣破履一食長齋。遵奉律儀。昏曉行悔。悲淚交注。經一月日。又夢前人。含笑謂曰。知過能改。是謂智人。赦汝前愆勿復相續。忽驚喜覺流汗遍身。面目津潤眉毛漸出。遠於一身頻感兩報。信知三世苦樂不虛。自後竭情時不暫怠。鄉川所歸卒於本土。

[0646a27] 隋相州大慈寺釋洪獻。少履道門早明律檢。聽涉勞頓遂兩目俱暗。既無前導。常處房中。禮誦為業。不輟晨夕。開皇十四年忽感一神。自稱般若檀越。來從受戒數致談話。同房曾綱禪師上堂食。後般若乃將綱一幞衣來嚫獻云。勞陳法事利益不少。微奉衣物。願必受之。獻納櫃中。綱食還房怪失衣服。搜求寺內乃於獻所得之。具以告語。綱終不信猜獻盜之。神遂發撤綱房衣物被案狼藉滿庭。竿扇秤尺摧折數段。神於空中語曰。僧綱不好設齋會供養三寶。我會禍汝。未許放汝。獻感冥報。與般若言及事同目覩。神語獻曰。伴眾極多。悉在紫陌河上。唯三十人相隨。可令寺家設食。眾僧便於西院會之。神曰。大好。飲食勞費。師等雖然僧綱不起齋供。後會使知。綱無柰之何。恐迫不已。便私費財物營諸齋福。般若乃曰。既能行福今相放矣。仍以絹兩匹付獻云。當以一匹施大眾一匹贈綱師。獻對眾受得。具皆聞見。仍依付領。綱後懲過彌勤經業。卒於所住(右此二驗出唐高僧傳)

和順篇第四十七(此有五部)

  • 述意部
  • 引證部
  • 和施部
  • 和國部
  • 和事部

述意部第一

[0646b22] 夫善惡乖背言行兩違。禍釁從生怨毒彌重。所以言之者易。行之者難。是故剛柔得中違順得性。譬鑄劍太剛則折太柔則卷。欲劍無折必加其錫。欲劍無卷必加其金。何者金性剛而錫質柔。剛柔均平則為善矣。含性和平則為嘉矣。故羅雲密行以自調。故聖讚以美譽。提婆麁行以獷惡。故眾毀以過彰。俗書云。西門豹性急。佩韋以自緩。董安于性緩。帶弦以自急。故陰陽調天地之和也。剛柔均人物之性也。

引證部第二

[0646c04] 如密跡金剛力士經云。阿闍世王問佛言。薩仁和為有幾法。往返周旋常存和雅不興麁心。佛言。薩仁和有八事法。何謂為八。一志性質直而無諛諂。二性行和雅常無佞偽。三心存淳熟永無虛妄。四心行堅要亦無羸劣。五無迷惑志存於仁和。六為世眾祐受其德行。七心行了達而無所著。八思惟罪福心無所念。是為八事。於是阿闍世王白佛言。菩薩有幾法行逮如是力無極之勢。佛言。有十法。何謂為十。一寧棄身命勤受正法。二未曾自大謙恪下意禮敬眾生。三見於剛強難化眾生立之忍辱。四見飢饉人以好美饍而充施之。五覩諸恐懼勸慰安之。六若有眾生得於重疾療以良藥。七若有羸劣人所輕慢。敬念戀之令無忽易者。八以淨泥水塗如來廟補其虧缺。九見孤苦人貧匱困厄常負重擔。使去其難極重之殃。十若有無護無所依歸常將濟之。所語如言而不變失。是為十事法。

[0646c22]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見他親友互相破壞心懷怨結。能為和合。命終生欲愛天。隨心所念即得五欲自娛。若有眾生見人破亡為他抄掠救令得脫。或於險處教人正道。或疑怖處令他安隱。命終生正行天。天女供養受五欲樂。若生人中生於正見大長者家。若有人能柔軟深心離一切垢。涅槃解脫猶如在手。軟心之人心如白鑞。修行善業眾人所信。麁獷之人心如金剛。恒常不忘怨結之心。行不調伏眾人所憎。不愛不信。爾時孔雀菩薩以佛經偈而說頌曰。

 若人心柔軟  猶如成鍊金
 斯人內外善  速得脫眾苦
 若人心器調  一切皆柔軟
 斯人生善種  猶如良福田

[0647a08] 又呵鵰阿那含經云。阿那含有八事不欲令人知。何等為八。一不求不欲令人知。二信不欲令人知。三自羞不欲令人知。四自慚不欲令人知。五精進不欲令人知。六自觀不欲令人知。七得禪不欲令人知。八黠慧不欲令人知。所以不欲令人知者。不欲煩擾於人故。

和施部第三

[0647a15] 如佛說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羅蜜經云。佛言。過去久遠無央數劫。爾時世有大國王。號字薩和達(晉言一切施主)爾時布施有所求索不逆其意。爾時異國有婆羅門子。少失其父。獨與母姊弟為活。居家貧陋。其母告子。居家困窮無以自供。汝父在者。當往薩和達王所乞丐可以自濟。今何不行至彼王所從求錢寶。兒報母言。我今未有所知。先當學問然後乃行。母語兒言。今汝家中了無所有。而有學問爾乃當行。若汝去後其處空乏。何以自活。兒即語母。我先當假貸索一兩金。可備一歲之糧。母即聽之。便行貸得金一兩還以與母。乃出家行學。一歲已竟便來歸家。母見兒還便逆問言。汝已行詣一切施王所耶。兒復報母言。所學未通當復更學。母言。前金已盡當作何計。兒答母言。當更假貸。兒即復往至前所貸金家。向其主說復欲貸一兩金意。金主語兒。汝前取金。既未還我。甫復欲索。汝若審復欲得金者。持卿母及姊弟皆以上券。爾乃可得。若至時不畢。當沒汝母及姊弟以為奴婢。便相許可。適作券取持歸付母。復捨家行學。復終一年。所知粗備。欲歸語母行詣一切施王所。在道中便為債主所索。及母姊弟將歸鎖脚。婆羅門子語債主言。卿雖相繫正使終年我無益用。不如相放。我當往詣一切施王所乞丐得物還以相償。其主思惟。便解婆羅門子令去。時有異國王軍起兵欲往取一切施王國。時諸臣白王。今有他國興兵入界。不審大王當作何計。時王自念。人命至短當歸無常。又我少小已來好喜布施。慈仁忍辱無傷害意。不欲與彼共相拒逆。所以者何。但以我一身故動搖兵眾。設有所中實非我宜。便勅諸臣不須為備。亦勿恐怖。但且嚴出迎送作禮。恭敬承事受其教勅令踰於我。諸臣復白王言。他國入界。云何不備。王默不應。如是至三。王言。不須拒逆。如我前言。諸臣皆言。王勅勿備。我等俱然。王言。大善。各且安家慎莫勞擾。其王夜半即脫印綬默亡而去。彼國王入國即領王位。便募索一切施王。其賞甚重。王遂出國行五百餘里。遙見婆羅門子。王意即想。此婆羅門子。今者必來索我無疑。時婆羅門子意亦想。此人將無正是一切施王。二人各前相逢便住。王問婆羅門子言。卿從何來。今欲所至。婆羅門子答言。我欲行至一切施王所。王復問。欲詣一切施王所。欲何求索。婆羅門子報言。少小失父居甚貧窮。以母及姊弟持行質債。欲從一切施王乞丐錢寶還贖母姊弟并得自濟。王便語言。我正是一切施王。婆羅門子問王。儐從所在。而獨行耶。王言。有他國來欲得我處。是以避之。所以者何。不欲傷害於人兵故。婆羅門子聞王所說即便躄地。而大啼泣不能自勝。王便前牽婆羅門子。諫曉使起。不須復啼。所求索者今當相與。婆羅門子言。王今失國。當持何等以相濟乞。王便報言。彼國來王相募甚重。卿今可截我頭持往與之。在所求索皆可得也。於是婆羅門子說偈報言。

 世間殺父母  命盡墮泥犁
 今加害於王  其罪等無異
 我今實不忍  加惡於大王
 寧令身命盡  終不造逆意

[0647c18] 於是一切施王復語婆羅門子言。卿若不欲取頭者。便可截我鼻耳送之。亦可得賞。恐不中王故也。婆羅門子報王言。如我今日不忍為是。王復語婆羅門子言。若不爾者。便可縛我送往與之。亦可大有所得。婆羅門子能相知王還復為王不為彼害婆羅門子言。王審欲爾者可共俱還。臨至本國乃當相縛。於是王與婆羅門子便共相將俱還本國。二十餘里。王以欲至。便自反手語婆羅門子言。卿可縛我。婆羅門子遂乃縛王。一國人民皆聞知王一切施為他國婆羅門子見縛送。人民大小見王莫不啼哭。躄地崩絕劇喪父母。遂前詣宮門。諸臣即入白彼王。前所募亡去王一切施者。為婆羅門子所見縛送。今在宮門。彼王即言。便捉見之。一切施王便前入宮。彼王及臣與諸官屬。見一切施王無不躄地而啼泣者。彼劫人王亦復淚出。而問諸臣。汝輩何以皆啼。諸臣白言。我等見一切施王棄國與王。復持身施與婆羅門子。所作不悔。是故啼耳。彼劫人王聞諸臣各各說是。即便躄地而大啼泣。不能自勝。即問婆羅門子汝今那得是王。婆羅門子具答王本末因由。彼劫人王聞婆羅門子所說。即復躄地啼淚而言。告勅諸臣促解王縛。洗浴衣被著其印綬。還立為王。即還坐領國法如故。於是彼王即長跪叉手讚歎而說偈言。

 自在本國時  遙聞大王德
 今來至於此  見尊踰所聞
 巍巍積功德  譬若如金山
 其力堅如是  無能動搖者
 今見王所行  於世甚無雙
 願以國相還  并奉所居界
 願歸得本土  修敬為臣禮
 不敢復憍慢  事王如天尊

[0648a23] 佛告諸比丘。爾時一切施王者我身是也。彼國王者舍利弗是。婆羅門子者調達是。成我六波羅蜜相好功德。皆是調達恩。調達是我善知識。亦為善師。調達却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字提和羅耶(晉言天人王)

和國部第四

[0648a29] 如雜寶藏經云。佛言。過去久遠有二國王。一是迦尸國王。二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有大香象以香象力摧伏迦尸王軍。迦尸王作是念言。我今云何當得香象摧伏比提醯王軍。時有人言。我見山中有一白香象。王聞此已即便募言。誰能得香象者。我當重賞。有人募言。多集軍眾往取彼象。象思惟言。若我遠去。父母盲老。不如調順往至王所。爾時眾人便自將香象向王邊。王大歡喜為作好屋。具[毯-炎+登]敷著其下。與諸妓女彈琴鼓瑟以娛樂之。與象飲食不肯食之。時守象人來白王言。象不肯食。王自向象所。上古畜生皆能人語。王問象言。汝何故不食。象答王言。我有父母。年老眼盲無與水草。父母不食我云何食。象白王言。我欲去者。王諸軍眾無能遮我。但以父母盲老順王來耳。王今見聽我去供養父母終其年壽。自當還來。王聞此語極大歡喜。我等便為人頭之象。此象乃是象頭之人。先迦尸國人。惡賤父母無供養心。因此象故。王即宣令一切國內。若不孝養父母者。當與大罪。尋即放象還父母所。供養父母隨壽長短。父母喪亡還來王所。王得白象甚大歡喜。即時莊嚴欲伐彼國。象語王言。莫興鬪諍。凡鬪諍法多所傷害。王言。彼欺凌我。象言。聽我使往。令彼怨敵不敢欺侮。王言。汝若去者或能不還。答言。無能遮我使不還者。象即於是往彼國中。比提醯王聞象來至。極大歡喜。自出往迎。既見象已而語之言。即住我國。象白王言。不得即住。我立身已來不違言誓。先許彼王當還其國。汝二國王應除怨惡。自安其國豈不快乎。即說偈言。

 得勝增長怨  負則益憂苦
 不諍勝負者  其樂最第一

[0648c04] 爾時此象說斯偈已。即還迦尸國。從是以後二國和好。爾時迦尸國王者。今波斯匿王是。比提醯王者。今阿闍世王是。爾時白象者今我身是也。由我爾時孝養父母故。令多眾生亦孝養父母。爾時能使二國和好。今日亦好。

和事部第五

[0648c10] 如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尸。有一婆羅門。有摩沙豆陳久。煮不可熟。持著肆上欲賣與他。都無人買。時有一人。家有一態驢市賣難售。時陳豆主便作是念。我皆以豆買此驢用。便往語言。汝能持驢貿此豆耶。驢主復念。用是態驢為當取彼豆。即便答言。可爾。得驢已歡喜。爾時豆主便作是念。今得子。便即說頌曰。

 婆羅門法巧販賣  陳久氷豆十六年
 唐盡汝薪煮不熟  足折汝家大小齒

[0648c20] 爾時驢主。亦作頌曰。

 汝婆羅門何所喜  雖有四脚毛衣好
 負重著道令汝知  錐刺火燒終不動

[0648c23] 爾時豆主。復說偈言。

 獨生千秋杖  頭著四寸針
 能治敗態驢  何憂不可伏

[0648c26] 爾時驢聞復瞋即說頌曰。

 安立前二足  雙飛後兩蹄
 折汝前版齒  然後自當知

[0648c29] 爾時豆主聞驢此頌。復說偈言。

 蟁虻毒蟲螫  唯仰尾自防
 當截汝尾却  令汝知辛苦

[0649a03] 爾時驢復以偈答曰。

 從先祖已來  行此[怡-台+龍]悷法
 今我故承習  死死終不捨

[0649a06] 爾時豆主知此弊惡不可苦語。便更稱譽以頌答曰。

 音聲鳴徹好  面白如珂雪
 當為汝取婦  共游林澤中

[0649a10] 驢聞軟愛語。即復說頌曰。

 我能負八斛  日行六百里
 婆羅門當知  聞婦歡喜故

[0649a13] 頌曰。

 性愛和柔  賢愚親附  情貪麁獷
 人畜遠慮  外違常策  內順常御
 萬代揚名  千齡久住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七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