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36n1739_021 新華嚴經論 第2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36 冊 » No.1739 » 第 2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一

[0860a05] 第三等一切諸佛迴向者。以忍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表法中以善財童子所見可樂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上勝長者是也。為城名可樂依主所行之行立其名故。為明得法成忍人見可樂住。城東者。為明忍為覺行之首。為表東方角亢氐房之位。主眾善之首。房為青龍。主吉慶位故。以東方為陽。為生萬物之首。明忍為萬行之首。生眾福故。故名城東也大莊嚴幢者。忍隨違境不動也。是幢義。無憂林者。明忍成行滿如林廣蔭也。號無上勝者。眾行之中不勝忍也。眾行之中無忍不成行故。餘廣如經說。二義如前。

[0860a17] 第一長科當段經意者。從此一段經中。約科為十段。

[0860a19] 一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等一切諸佛迴向已下。至諸根清涼。有五行半經。明學佛迴向心得自在清涼分。

[0860a22] 二佛子已下。至不變異樂。有七行半經。是菩薩迴向佛樂分。

[0860a24] 三佛子已下。證薩婆若。此云一切智。有七行經。明迴向菩薩行願分。

[0860a26] 四佛子已下。證一切智。有十行經。明迴向一切眾生。令得離苦分。

[0860a28]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充滿。有兩行經。明菩薩行由願廣大充滿分。

[0860b01] 六佛子已下。至迴向諸佛無上菩提。有十八行半經明菩薩以本大悲處俗無染著分。

[0860b03] 七佛子已下。至如來究竟之地。有二十五行經。明與畜生食願永離眾苦得樂分。

[0860b05] 八佛子已下。至第三等一切諸佛迴向。有十四行經。明菩薩等一切諸佛迴向分。

[0860b07] 九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心無所著。有六行經。明菩薩入佛功德深入法界善知菩薩修行次第分。

[0860b10] 十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0860b12] 第二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為等一切諸佛迴向。為此第三迴向成其忍門。無貪嗔癡三業如佛。佛所行願皆悉願為故。名等一切諸佛迴向。令願行一如佛故。又前云不壞迴向。以次等一切諸佛迴向。明次第合然已下。有四十八行頌。兩行一頌。所頌前法如文具明。不煩更解。

[0860b19] 第四至一切處迴向者。以精進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以善財見比丘尼。名師子頻申住輸那國。此曰勇猛城。名迦陵迦林。此云鬪諍時也。明此比丘尼能和斷鬪諍。此表第四迴向行精進業利物之相。表比丘者。明離染清潔。尼者慈音。明此精進行門離染慈悲以為行體。號師子頻申者。明已得四無礙智已得四種無畏故。師子者。明智無畏也。頻申者。卷舒自在也。明以清淨大智勇猛。自在卷舒說法利生善和斷鬪諍皆悉從伏無量諸眾。見聞不同廣如經說意表此第四迴向中行精進之行。智悲相故。無染慈悲說法自在。表悲常隨苦流智常無所染是尼義故。四無礙智者。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辭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二義如前。第一長科此段經意。義分為八段。

[0860c07] 一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至一切處迴向已下。至無邊世界。有十二行經。明菩薩所修善根如實際遍三世供養分。

[0860c10] 二佛子已下。至廣大威德種性中。有十二行經。明諸佛興世如法身遍往無差別廣大利益分。

[0860c13] 三佛子已下。至護持一切諸佛教故。有六十四行經。明菩薩以眾多無盡如法性供養雲供養如法性無邊眾多如來普攝諸善根分。

[0860c16] 四佛子已下。至以善方便修迴向道。有十六行半經。明菩薩修迴向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一切善根分。

[0860c19]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一切功德。有六行經。總結已上供養功德分。

[0860c21] 六佛子已下。至第四至一切處迴向。有六行經。明都結已上遍一切處迴向所作令佛種不斷廣嚴淨佛剎分。

[0860c24] 七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能以善根如是迴向。有十二行經。明住此迴向時得身語意業遍十方一切處分。

[0860c27] 八爾時已下。有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0860c29] 第二隨文解義者。云何至一切處迴向。約位有十一。一法身至一切處。二智身至一切處。三大願至一切處。四供養諸佛至一切處。五見聞聽受諸法至一切處。六遍現色身至一切處。七開悟眾生至一切處。八不出毛孔至一切處。九遍滿十方等于法界而無去來至一切處。十入一眾生身心等一切眾生身心至一切處。十一入一佛身毛孔等一切佛身毛孔至一切處迴向。又迴向者。有十法。一以無作法迴向有作法。二以有作法迴向無作法。三以一法迴向多法。四以多法迴向一法。五於諸有法迴向無法。六於無法迴向有法。七以世間法迴向出世間法。八以出世間法迴向世間法。九以一切自性無迴向以為方便迴向法。十以一切有迴向法。以為自性無迴向法。為令滯有無者得自在故。生死涅槃無障礙。得大神通無物拘留故。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一多同別皆得自在故。以誠實心起大願雲。周覆法界虛空界。興種種供具供養三世一切諸佛。皆願自他福德圓滿故。是故名為至一切處迴向如世界種。即如華藏世界種是也。約先德云。數三千大千世界至一恒河沙數。為一世界海。又數海世界數至一恒河沙。為世界性。又數世界性至一恒河沙。為一世界種。如種種世界云眾雜多也。如轉世界者。或圓形轉。或流轉如江河。是日月亦是皆無住心名轉側世界。如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側住仰世界。可知覆世界如蜂窠等。是亦如世界成就品說。已下如經自具。大意以修得十住十行之中法身理智。即依此法起大願大悲。依無作理智起神通行。使不滯染淨。不為染淨二法所拘留。神通諸法性自離故。已下有二十二行頌。兩行一頌。如文自具。

[0861b04] 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者。以禪波羅蜜為體。以善財童子所見婆須蜜女。以為所行之人。所住國土。名為險難。城名寶莊嚴。以歎德中心無分別。普知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於自身現一切剎。所明禪體遍周自在。為明禪與智悲會融無二體用自在故。以國名險難者。以真智會俗。城名寶莊嚴者。會俗體自真。明定亂兩融智悲不礙隨塵不染故。號名寶莊嚴。婆須蜜女者。此云世友。能與世人為師友故。亦曰天友。能與諸天作師友。或曰易寶。以此女善巧方便易取眾生一切智寶。此女身金色目髮紺青。若聞說法。若暫見。若執手。若坐座。總得三昧。為明禪體遍周與智會故。道合見者。總皆是禪體智慈相會之流。若也別見之流。常對面不覩其容也。但為定與智會。智與悲冥。隨根接俗。號之為女。非即但為女也。十住中第五主禪門即俗士長者。號為解脫。明俗體本真眾生身本來佛國故。長者身含佛國。明眾生身亦然。但禪觀相應即見。十行中即以寶髻長者。明禪門。以本自居宅十層之閣。宅有八門。市上接俗引來宅內。即以所行俗事。用彰智隨悲行處世染而不污。若也未悟俗塵為業所留。要須戒定慧求出世之智。若也達智業亡。要須處纏不污方便利生皆令解脫。一須知根接引不得惑亂眾生。要須依根受藥。二義如前。

[0861c01] 一長科當經意者。於此段長科為十三段。

[0861c02] 一佛子已下。至悉皆具足。有六十一行經。明菩薩凡所隨喜迴向悉皆具足圓滿分。

[0861c04] 二佛子已下。至一切佛剎悉亦如是。有三十行經。明菩薩以大願願菩薩眾海圓滿十方莊嚴國剎分。

[0861c07] 三佛子已下。至轉無障礙不退法輪。有七行經。明方便迴向分。

[0861c09] 四佛子已下。至超然出現。有五行經。明願清淨佛剎至一切眾生界佛常超然出現分。

[0861c11] 五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法界。有三行半經。明菩薩達一切智知業果寂滅分。

[0861c13] 六佛子已下。至無有少法與法同止。有六行經。明不分別不著取分。

[0861c15] 七佛子已下。得無盡善根。有十行經。是菩薩得無盡善根分。

[0861c17] 八佛子已下。至一切境界悉無所有。有六行經。明菩薩了眾生界無眾生於法無得證分。

[0861c19] 九佛子已下。至令諸善根悉充足故。有五行經。是菩薩無智入法無法入智分。

[0861c21] 十佛子已下。至修治諸行。有六行半經。是菩薩成就功德藏堪為眾生福田分。

[0861c23] 十一佛子已下。至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有七行經。是菩薩福相處世無倫分。

[0861c25] 十二從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十種無盡藏。有十五行經。是菩薩得十無盡藏分。

[0861c27] 十二爾時已下。有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說頌分。

[0861c29] 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此位明禪與智冥。智與悲會。以無盡虛空為一道場。以無盡眾生無明行相。而為佛事。身恒承事無盡諸佛。而遍周法界化無盡眾生。總成佛身表裏相亡始終情盡。遍知諸法不壞無心。名無盡功德藏經云。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於世得入法無盡藏者。明心性本無大小繫盡。身為智影。國土亦然。智淨影明大小相入。如因陀羅網境界喻是也。

[0862a08] 云。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者。明萬境雖多皆一心而起。心亡境滅萬境皆虛。如淨水中眾影也。水亡影滅。此約破有成無說。又以境約智生。智虛境幻。多幻相入不離一虛。幻不異虛處不異幻。幻虛無二。一異總虛。此約以智幻處自在無礙門說。此皆借法。況說如實所知唯亡。思者智會。其智會者。方可用而真不惑心境。以大願力隨智幻生等。眾生數身如應攝化故。名無盡功德藏。自餘如文自具。不煩更解。已下有五十行頌。如文自具。但如說修行。

[0862a20] 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者。此明般若波羅蜜為體。以善財知識名鞞瑟胝羅住善度城。常供養旃檀座佛塔。以為表法。名鞞瑟胝羅。此云包攝。以身含佛剎為名爾。住善度國者。約化行為名故。以此住智慧善度眾生故。供養旃檀座佛塔者。明戒定慧解脫法身為座體。得佛不涅槃際者。明戒定慧體無滅沒也。廣如經說。其座不安形像者。明無相理會是佛義故。見座入法故。城名善度。身與空合。名為佛國。亦名包攝也。以明無相智慧是佛不滅度法門。以智無生滅故。

[0862b02] 第一長科經意者。於此一段長科約作六十四段如下。此段迴向長行中。有六十一段經。總明行施。於段段中。皆有三義。一明行施心成就。二明施已迴向菩提。三明各發十種願皆願自他成佛。已下三段是總結所施之功。及金剛幢觀眾說頌。一捨身肉手足國城妻子悉捨行。二施食。三施飲。四施味。五施車乘。六施衣。七施華。八施鬘。九施塗香。十施床座。十一施房舍。十二施燈明。十三施湯藥。十四施器。十五施種種寶嚴飾車。十六施象寶。十七施師子座。十八施寶等。十九施寶蓋。二十施寶幡。二十一施寶幢。二十二施寶藏。二十三施種種妙莊嚴具。二十四施冠及髻中珠。二十五施財寶妻子救眾生牢獄。二十六捨身代命。二十七施蓮膚頂髻。二十八施眼。二十九施鼻。三十施耳。三十一施牙齒。三十二施舌。三十三施頭。三十四施手足。三十五施血。三十六施髓肉。三十七施心。三十八施肝肺。三十九施身。四十施支節骨。四十一施皮。四十二施手足指。四十三施連肉爪甲。四十四為求法故投身火坑。四十五為求法。乃至一字一句。捨其王位國城妻子一切所有。四十六菩薩為自捨屠殺業。四十七見殘忍損諸人畜。慈心救之。所謂去男形也。四十八菩薩見佛出興普告眾生。捨我慢戲論。四十九捨大地。五十捨僮僕。五十一捨身施與一切眾生謙下離慢。五十二施身給侍諸佛。五十三施土地一切諸物及捨世事。五十四捨都城關防輸稅。五十五捨妓女。五十六施所愛妻子。五十七施舍宅。五十八施園林臺榭。五十九施廣大施會。六十施一切資生物。六十一隨諸眾生所須一切阿僧祇物施。已上此一段迴向中。總有六十一種施。一一施中十種大願。六十一願中有。十種迴向。以表捨一切所著成一切無所著。諸性無作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行無盡行故。從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已下。至於諸法中而得自在。有六行經。都結已下迴向之功。自爾時金剛幢菩薩已下有六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歎法分。今上下長行及八十二行頌。於中文義自具不煩更釋。且略釋迴向名目。云何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經云。佛子如是迴向時。即為隨順佛住。隨順法住。隨順智住。隨順菩提住。總明行檀波羅蜜遍周剎海不壞法身智身成就通化長大慈悲等佛所行。故為名也。又釋以理順行。以行順理。以智順悲。以悲順智。以方便願力引生智海。成就悲門均調自在。名為隨順堅固善根迴向。論主頌曰。

 法身理智無體性  平等清淨無造作
 方便以願力莊嚴  神通變化行充滿
 法無自性從緣生  緣生不失無作性
 設興迴向大願雲  周遍無邊一切行
 不離緣體性無生  智如影響充法界
 智體如願如普賢  迴向大願皆無實
 雖復無實不廢緣  雖復從緣性無作
 菩薩所興諸行雲  智無來去如影現
 假使教化諸群生  猶如化人度幻眾

[0863a02] 大約如世造立宮室要以功成。論其現自施功。功體各無自性。及至成功事畢。還以無功而益人。設宮室有覆養之功。亦復不云養育。此迴向大願亦復如是。為理智雖有淨煩惱之功。不興迴向大願。無覆育饒益大慈悲之功。此之迴向從初發心住具足有之。但約昇進勝劣言之。亦約說文廣狹言爾。亦以時不遷論也。總五位一時說也。古今無前後義也。

[0863a11]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者。以方便波羅蜜為體主大悲門。前六波羅蜜是修出生死心。此第七已後四波羅蜜是方便。智入生死中教化眾生。是故表法中善財知識觀世音菩薩。以為此第七隨順一切眾生大悲迴向中行故。此新經翻為觀自在菩薩。不可依也。舊經名觀世音菩薩者。是為十方世界共為一佛國。無別西方別有阿彌陀。是如來權設引有為小蒙方便。隨心專念攝餘惡心。隨心念處得見化佛。稱自心量。諸德謬解。謂此娑婆世界無觀世音。此改舊經本作觀自在。云觀自在者。但約名彰行中。但彰觀照世間出世間無相理智自在非明慈悲之行也。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十方共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賢明智身知根成萬行之門。觀世音明大慈悲處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號毘盧遮那。一切眾生總依此三法。號之為佛。少一不成。今此一位依舊不依新翻。又依梵云光世音菩薩。明以教光行光大慈悲之光等眾生而利物。即一切處文。一切處普賢。亦得名一切處光世音。今言觀世音者。取正念心成依心應現而立名也。不可以為觀自在所表法也。觀自在者。約名表法義中。是表第六般若波羅蜜位也。非是方便波羅蜜入生死同眾生行。以四攝四無量不斷煩惱之名。此由翻譯者誤也。觀世音住居補怛洛迦。此云小白華樹山。觀世音菩薩居之。為諸菩薩說慈悲經。此山多有小白華樹。其華甚香。經云。住山西阿者。西為金。為白虎。主殺位。明於殺位以主慈悲門正趣。菩薩東來以明智位。至文方釋。經云。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已下至說頌。長科為二十段。

[0863b16] 一從初佛子已下至一切世間善根有十四行經。明菩薩自集已上三十二種無邊善根分。

[0863b18] 二佛子已下至修習一切善根有十四行經。明菩薩如上所修三十二種無限福田善根迴向為一切眾生功德之藏分。

[0863b21] 三佛子已下至永不退轉有六行經。明菩薩念如上善根不離無作無依菩提心所積集憐愍一切眾生分。

[0863b24] 四佛子已下至亦復如是有十一行半經。明菩薩發願願如上所修無限善根所有果報。盡未來劫所修。如上善根。悉以迴向一切眾生。令十方世界眾寶充滿。惠施無限眾生分。

[0863b29] 五佛子已下至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有五行經。明菩薩無五種心常行惠施成五種心分。如經自具無虛偽心為首。已上五段結前三十二種善根竟。

[0863c04] 六佛子已下至皆如是施有十八行半經。明菩薩以如是等何僧祇象馬王妓女及自身等十種不可數物盡不可數劫而常施分。

[0863c07] 七佛子已下至無有一彈指頃生疲倦心有六行經。明菩薩以如上十種施。滿足無限眾生。盡無限劫無一念疲勞分。

[0863c10] 八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智智心有六行經。明菩薩以如上布施以十種無著解脫心為施者分。

[0863c13] 九佛子已下至得一切智有八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十種無限施。起十種無限願。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分。

[0863c16] 十佛子已下至於諸有中最尊勝故有一百一十六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兩段無限布施業。普為一切無限種種眾生起一百一十種。廣大無限所為眾生等所緣事業而行如上等施願迴向故。

[0863c21] 此已下總結已前三十二種無限善根。以次象馬等十種施等及大願迴向。及為眾生等境界竟。

[0863c24] 十一佛子已下至具足十力調伏眾生有二十四行經。明菩薩為慈愍眾生入苦同行以大願接生分。

[0863c27] 十二佛子已下至不著無一切法有三行經。明菩薩雖以施願迴向入苦利益眾生其心有十種不著分。

[0864a01] 十三佛子已下至增長成就三世佛種有三行經。明菩薩以如上一切善根願一切眾生得智種分。

[0864a04] 云何得入佛智種有四法。一得清淨心。二智慧明了。三內心寂靜。四外緣不動。如是修治。能增長三世諸佛智種故。

[0864a07] 十四佛子已下至與諸菩薩等同一見有十七行半經。明菩薩修行如上迴向之時。神通智力陀羅尼門出過世所稱歎分。

[0864a10] 十五佛子已下至神通境界平等清淨有八行經。明菩薩如是修行菩薩行時。功德出過思量。何況得成無上菩提。此段明功德作法報生猶尚無限出過思量。何況無作自在菩提之理智。豈可不能成也。言功過也。

[0864a15] 十六佛子已下至不違菩薩行有十五行經。明菩薩見法三世體相平等分。

[0864a17] 十七佛子已下至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有十行經。明菩薩如是迴向時。得法業剎三世平等。已得承事一切諸佛。入一切清淨眾會道場分。

[0864a21] 十八菩薩摩訶薩已下至等隨願一切眾生如是迴向有九行經。明總歎如上迴向施願所得之德業用成就分。

[0864a24] 十九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0864a26] 二十其頌總有四十二行。文義自具。不煩更釋。

[0864a28] 第二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為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為明第七方便波羅蜜主大悲門。以波羅蜜中所修智慧之力。入於生死海隨一切眾生根品。同行利生故。故名等隨順。如十住中第七住大悲位休捨優婆夷云我有同行眷屬八萬四千那由他常居此園者是。大意云。同一切眾生八萬四千及不可說煩惱悉同行故。是此義也。亦是此位第七迴向與善財所見觀音。是此位也。可知。如此一段迴向總有二十段經文。餘十九段。文義自具顯現。不煩更釋。如第十六段。得知法業平等三世互不相違。約作略釋。經云。一切佛剎平等清淨。一切眾生平等清淨。此約理智說。一切善根平等清淨。乃至四行經總明。約理智說。如第十七段中。眾生不違一切剎者。明依報相似。剎從心業起故。眾生心差別。如世界成就品具明。思不違心者。以思從心生。即思是心。餘心倣此知。業不違報者。報從業生報是業果。餘倣此知。如業不違業道者。明來生受生與現世作業相似。餘倣此。法性不違相。為無性為相。無相為相。無性中實相即如來身色及妙境。是眾生不了無性妄計之相。即天人龍鬼畜等。是各隨心。自心所生業相稱餘倣此。生不違性。明以生是無生無生為生故。剎平等不違眾生平等。此約理無淨穢。已下例然。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不違離欲際平等者。明眾生報居之境與解脫涅槃際無二理性同時。無二性故。過去不違未來。總明三世性故。三世無體。可相違故。餘例知。佛平等不違菩薩平等者。明以佛理智及菩薩體用不離無性。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業平等。得報平等。如是十平等法。明以迴向發願力莊嚴自報得此十平等果故。表法中如善財知識十住第七。以優婆夷休捨表慈悲位。十行第七位。表慈悲以滿足。王自化其身作諸罪逆。自化其身捉來殺罰。以息眾生惡逆。此十迴向第七。即以觀世音表慈悲位也。夫大教玄悠芳文義廣。法門名句明白宛然。十十之數相從。萬萬千千次第。不可以將小池而添巨海。未足以致其深。炷微燈而益日光。焉能資其遠照。此經義弘言修理具詞豐。且略釋其大意。密智幽潛。聊申少趣。不可加餘經之法相滯此妙章。若得意修行者。理由定發。智以理明。悲藉願興。行成願發。理弘智博。願廣悲寬。佛種因此而生。法界以斯緣濟。都結如此餘義後文。

[0864c16] 第八真如相迴向者。以願波羅蜜為體。明此位同第八地智增勝以願引生智業成大悲故以願防智為智體淨故利化不弘。表法中如善財童子見東方正趣菩薩是其行也。從空中來至娑婆世界者。明法空智應現普周亦無來去。觀世音指東方正趣。及至見時與觀世音同會而見。表以願會悲智令悲智圓滿故。東方表智。西方表悲。日出照明春陽發生。青龍吉祥表智。日入昏迷秋霜凋零白虎殺害。明以智入悲處苦流濟益眾生故。第八願波羅蜜。明防智體性淨以願會悲成普賢行昇進。隨其行位和會知之。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經意者。自初佛子已下至頌已來。長科為十段。

[0865a01] 一佛子已下至普能往詣一切佛土有三十五行經。明菩薩入此真如相迴向位中以自所得善根。更加迴向發願所緣成位昇進分。

[0865a04] 二佛子已下至顯示安隱住處有十行經。明菩薩觀眾生惡道苦如身願速出離分。

[0865a06] 三佛子已下至心不動搖無障礙故有十行經。明菩薩以如上迴向有十為令眾生得十種大利分。

[0865a09] 四佛子已下至普於世間現成正覺有四十六行半經。明菩薩見勝妙國土及一切妙境。以無量大願願一切眾生皆盡普得生在其中并獲眾益分。

[0865a13] 五佛子已下至廣大善根有五行經。明菩薩已上迴向善根自增善根分。

[0865a15] 六佛子已下至圓滿一切清淨智慧有一百八十九行半經。明以如上迴向。皆以無性無著真如為迴向分。上一百八十九行半經。明約以真如為迴向體。以真如遍世間一切法。迴向還遍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何以然者。為以迴向為方便興起無作真如中大智大悲大陀羅尼門大神通道力令稱真如無作大自在作用恒寂故。若不如是以大願大悲大智慧無限迴向。但依無作真如用淨煩惱。即同二乘樂寂及三乘六通菩薩。但生一方淨國。不入法界之真門。居門外之權乘。且止草菴之位。當知滿十方之差別種智。皆由大願力而發生圓法界之行門。藉迴向而興起。故立斯教網。用接有緣。明知軌度而踐其蹤。使學者省功而不錯謬者也。

[0865b01] 七佛子已下至第八真如相迴向有十二行半經。明以如上真如相迴向自獲義利分。

[0865b03] 八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善根隨順真如相迴向有十三行半經。明如上迴向已得同如來成道分。

[0865b06] 九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說頌歎法分。

[0865b08] 十已下有五十八行頌。明以頌重頌前法分。

[0865b09] 第二隨文釋義者。於自餘文義經文自足。如此一段。經云。一身充遍一切世間。得佛無量音聲。於一毛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得佛無量神通。置諸眾生於一毛孔。此約十住初心見道之後入實知見。然為凡夫有信士。略釋少分。以開心目。非入禪定觀智會融方親見爾。論主頌曰。

 了知毛孔大小性  十方國土無表裏
 智境含容十方剎  剎土體相本皆幻
 智身體淨相無礙  毛孔微塵亦復然
 國土因心虛妄生  無妄智境恒相納
 眾生心淨無表裏  乃了自身毛亦然
 心無分別自他情  一切塵毛含佛剎
 是故如來說迴向  廣興願行融自他
 願他得樂與己同  心淨佛國恒相入
 以廣大願興大智  同體智悲充法界
 無功理智起身雲  隨類現形聲亦爾
 能以自他同體智  眾生身中現佛國
 以眾生智轉法輪  眾生心迷不知覺
 以眾生智是佛智  佛智本是眾生智
 迷者佛智作眾生  悟者眾生是佛智
 如是了達體同別  堪與眾生作依止

[0865c02] 約釋第八真如相迴向竟。

[0865c03] 第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者。以力波羅蜜為體。以善財所見天神為所表此位之行也。所居之城名墮羅鉢底。神號大天。城名墮羅鉢底者。此曰有門城。此是此界乾神。以乾為天門。以後次第見地神。以此二位明和會此十迴向位之智極悲終。天神表法空妙智之極。地神表大慈悲王極。厚載萬物育含生故。像如父母位也。天神無量種眾寶。積聚如山。地神放光地震嚴。地為淨剎。眾多寶藏自然踊現。明天地神隨業養育濟物之德廣大。至文方明。略舉會通表法之意。令後學者易見其意。不迷教行。不迂修行。表法中明智淨稱天之性。即法財充滿功德寶出現如山。若純淨大悲育載萬物。如地無勞故。地體本唯淨土。此唯智悲之淨極故。即佛國莊嚴淨也。此明神智應真德會天地濟育物也。亦是天地之神靈。是菩薩約位所堪治真俗之行。此位天神表之。明昇進理智幽微像天靈。而不測神功。萬有以不作而為之。二義如前。第一從佛子至說頌已來。長科為七段。

[0865c23] 一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著無縛解脫迴向已下至隨順忍可有八行經。明因中種善根生十種尊重分。

[0865c26] 二佛子已下至生無所依智生一切佛法智已上可十五紙經。明修初十種善根。修十種尊重行無著無縛解脫迴向得入普賢微細智境分。

[0866a01] 三佛子已下。至不分別。若法若智有七行經。明得無別分。

[0866a03] 四佛子已下。至第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有十五行半經。明修此迴向得三業無著無縛。同三世佛迴向自在分。

[0866a06] 五菩薩摩訶薩已下。至成就菩薩自在神通。有九行經。明此修迴向得善根不壞。所生值佛得自在神通分。

[0866a09] 六爾時金剛幢菩薩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眾說頌分。

[0866a11] 七已下有一百二行頌。文義自具。兩行一頌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為無著無縛解脫迴向為無性。理智無依。即一切無著一切無縛。是故經云。甚微細智。修菩薩行。住普賢道。若文若義皆如實智生。如影智生。如夢如幻如響如化如空。乃至無所依等智生也。經云。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舉十種意。在無盡所謂者。欲論及所陳之法。謂於出生死心生尊重者。三乘中出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為有厭生死忻寂靜故。得入變易生死。不同一乘以智生身遍周剎海任根應現非生死性。乃至同於世法非生死性。諸見道者應如是知。若論自報智合行同方能覩也。如是出生死性生尊重故。經云。於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即攝善法戒。於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十信有漏所求。十住已去無漏希求。總須心生尊重。於悔諸過業心生尊重者。是悔往業也。已下隨文義可知。如是令尊其因故。果便不退。如十層之閣下固而上存。已上一段以尊重因竟。自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彼善根皆生尊重隨時忍可。至生無所依智生一切法智。有十五紙經。總明成就三世諸佛果德及普賢果行諸微細法。如是微細法門約立十種微細。略以示之。餘皆倣此。

[0866b07] 一佛身微細。如佛報身中。於一佛身中及一眾生身中。有不可說不可量佛身。一切佛身一切眾生身。總爾。

[0866b10] 二佛智微細。於一智慧中遍虛空界眾生隨樂之法皆差別知。

[0866b12] 三佛受生微細。盡十方一切佛剎。皆末為塵。於一一塵中一時受胎。一時初生。一時趣道場。一時轉法輪等。而亦不壞起隨類身對現故。

[0866b16] 四攝世一切眾生微細。於一切佛剎塵中具普賢行。一一眾生前隨類現形說法教化。各各差別重重無礙。

[0866b19] 五國土微細。於一一塵中皆有無量等虛空廣大國土。一一國土互相參入。重重無礙如華藏海是。

[0866b22] 六菩薩眾海微細。於如上佛剎塵中一一佛所。有如虛空量等廣大道場。菩薩眾海皆悉充滿。如是一切剎塵之內。總皆如是。如是道場。如是眾海。皆相參入。重重無礙。如光如影。

[0866b27] 七菩薩見佛微細。隨其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皆見如來如對目前。說隨自位法。見隨自位身。

[0866c01] 八佛音聲微細。如來音聲。不從心出。不從身出。常有音聲。恒遍十方。隨聞之者皆使得聞。

[0866c04] 九時劫微細。以三世不可說劫一切諸佛不出。一念普在如今。如今現前諸佛還居未來過去。一時三世參入。劫劫重重無礙。

[0866c06] 十神通道力微細。以法性遍故智身亦爾。以無依住智對現色身。十方響應而無往來。亦無變化造作之心。以智隨本願法應如是。及一切塵中境界亦復如是。重重無盡。

[0866c10] 如是已上安立十種法門。釋此位中迴向之法。大況如是。明此無著無縛迴向位中菩薩堪如是入故。餘文可知。大意以無作法身無住智以十迴向大願。調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眾生之行海。令使一切思分別便為智用。令使一切知見總為禪門本來不動。令使理性本寂定門起差別智身慧身變易。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佛剎眾生剎。悉皆無礙。令使有為無為為一法界自在故。如是迴向。

[0866c20] 第十等法界無量迴向者。以智波羅蜜為體。表法以善財童子所見安住地神。是女神。如此坤神分位在西南方。又處中宮而治四季。明處智行悲圓滿故。其地神住摩竭國者。是如來成道之國。明此位昇進至中道同如來智悲圓滿位故。摩竭國是此閻浮之中心。是中宮位。若隨當方有帝王所居處。即是。若隨位昇進。修行中智悲圓滿行是。若望迴向。表位會融中。前天神表智。此地神表悲。二位會融。以成一位。養含生之道。成德化之門。如百萬地神放大光明遍三千大千世界者。以智行悲。百萬行門慈光照燭遍也。大地震吼者。悲心感應也。種種寶物處處莊嚴者。明大悲行滿現業果報。舉本位因果報得所嚴也。廣釋至位方明。又表智悲成滿可以說教利生。須當其智如神其心如地載育萬物不以為勞。如地能生能養能載終始不移焉。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當位者。從初佛子已下至三十三卷中說頌已來。長科為二十六段。

[0867a10] 一佛子已下至令其善根增長成就有十一行經。明此位菩薩智悲圓滿堪為法師施法利生分。

[0867a13] 二佛子已下至無恚梵行有二十一行經。明菩薩以法利生自餘修梵行分。

[0867a15] 三佛子已下至亦令眾生安住正法有二十五行經。明菩薩自在梵行分。

[0867a17] 四佛子已下至悉得成就一切智故有二十二行經。明如上法施所生善根迴向願得為一切眾生演說三世佛法入無礙辯及音聲無礙分。

[0867a21] 五佛子已下至得如我無異有十一行經。明菩薩令諸清淨以如上法施及迴向發願善根又迴向願見等法界如來出興於世調伏等世界無盡眾生分。

[0867a25] 六佛子已下至不失壞諸清淨行有十五行經。明菩薩迴向善根如法界無量分。

[0867a27] 七佛子已下至於一切法永不忘失有十六行經。明以法界等無量善根迴向願令一切眾生得見佛心清淨分。

[0867b01] 八佛子已下至無差別性迴向有六行經。明如法界性無起無遷迴向分。

[0867b03] 九佛子已下至成就菩薩說法願力有二十七行經。明菩薩願如上法施迴向善根又願一切眾生得入佛法師位分。

[0867b06] 十佛子已下至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有六行經。明以無取著以為迴向分。

[0867b08] 十一佛子已下至無礙光明恒不斷故迴向有二十二行經。明不為世法不為二乘法但令一切眾生入佛智故迴向分。

[0867b11] 十二佛子已下至入佛廣大門故迴向有三十行經。明一切善根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大菩提分。

[0867b14] 十三佛子已下至自在神通無有休息有二十三行經。明以如上等善根迴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悲大喜大捨及永離二種著成滿佛智慧分。二著者。著有。著無。是非自他彼此內外能所都為二。

[0867b19] 十四佛子已下至應以修習善根迴向有六行經。明菩薩如是迴向時於三有五欲境界不應貪著以無貪瞋癡善根故修習善根分。

[0867b22] 十五佛子已下至設大施會有四行經。明菩薩捨惡成善離眾魔業設法施會分。

[0867b24] 十六佛子已下至覺悟一切眾生長夜睡眠音有二十五行經。明菩薩自得無礙音聲普遍願令一切眾生音聲圓滿分。

[0867b27] 十七佛子已下至正念智慧辯才有十行半經。明願一切眾生得離過惡得清淨分。

[0867b29] 十八佛子已下至一切智身有十四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善根迴向願得浮智身分。

[0867c02] 十九佛子已下至安住修菩薩行有十四行經。明菩薩法施善根如是迴向願隨住一切剎無有休息見者獲益分。

[0867c05] 已上十九段明法施迴向善根饒益自他行門分。

[0867c07] 已下三十三卷中。明莊嚴佛剎迴向分。此等法界無量迴向中。通有此三十二三十三兩卷經。

[0867c10] 二十佛子已下至廣大智寶究竟圓滿有三紙半經。明以如上法施功德寶迴向莊嚴無量佛剎皆令清淨分。

[0867c13] 二十一佛子已下至如是廣說有十一行經。明菩薩願以菩薩身遍諸佛剎及寶莊嚴位過前百千倍分。

[0867c16] 二十二佛子已下至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普為一切眾生如是迴向有二十八行經。明菩薩總為眾生如是迴向分。

[0867c19] 二十三復以此善根已下至咸令歡喜故迴向有十九行經。明菩薩以如上迴向但欲令說法及行安樂一切眾生令圓滿如法界分。

[0867c22] 二十四佛子已下至如來眾會道場平等迴向有二十二行經。明菩薩以如上法施及大願莊嚴廣願化眾生總令住法界平等故迴向分。

[0867c26] 二十五佛子已下至第十等法界無量迴向有十一行半經。明以如上迴向一切善根時得如是身口心業及十種安住法界清淨分。

[0867c29] 二十六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到於彼岸有二十四行經。明菩薩以如上法施等善根迴向皆願一切眾生得見佛入佛知見同佛所得分。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6 冊 No. 1739 新華嚴經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