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23n1435_049 十誦律 第49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23 冊 » No.1435 » 第 49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十誦律卷第四十九(第八誦之二)

毘尼增一之二◎三法初

[0355c15] 「有三羯磨攝諸羯磨:謂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0355c16] 「有三人必墮惡趣地獄中。何等三?若人以無根波羅夷,謗清淨梵行比丘,是名初人必墮地獄。有人生惡邪見作是言:『諸欲中無罪。』以是故,是人深作放逸,自恣五欲,是第二人必墮地獄。有人出家作比丘,犯戒內爛流出,非沙門自言沙門、非梵行自言梵行。是第三人必墮地獄。」爾時世尊!欲明此事,而說偈言:

「妄語墮地獄,  及餘作重罪,
 是惡不善人,  後俱受罪報。
 夫人生世間,  斧在口中生,
 以是自斬身,  斯由作惡言。
 應呵而讚歎,  應讚歎而呵,
 口過故得衰,  衰故不受樂。
 如奄失財物,  是衰為尠少,
 惡口向善人,  是衰重於彼。
 尼羅浮地獄,  其數有十萬,
 阿浮陀地獄,  三十六及五。
 惡心作惡言,  輕毀聖人故,
 壽終必當墮,  如是地獄中。」

[0356a07] 「有三種證罪:見證罪、聞證罪、疑證罪。

[0356a07] 「有三法:毘尼中歌如哭法、毘尼中露齒笑如狂法、毘尼中掉臂舞如小兒法。

[0356a09] 「如來有三種不護無能知、無能見:如來身行清淨,無不清淨,是如來不護無能知、無能見;如來口業意業清淨,無不清淨,是如來不護無能知、無能見。

[0356a13] 「世間有三大賊無能及者,久壽作大罪人無能捉。何等三?有人野住、有嶮處住、有強力住。云何野住?謂草林藂中。云何嶮處住?謂山嶮水曲中。云何強力住?謂手力脚力。是名三法世間大賊,久壽作大罪人無能捉。如是三事,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久住,僧不能擯。有野住、山嶮住、強力住。野住者,破戒內爛流出,非沙門自言沙門,非梵行自言梵行,是名野住。嶮住者,邪見、不如實說,如是見如是語,無施無果、無善惡報、無父母世間、無阿羅漢、無須陀洹、無斯陀含、無阿那含、無今世無後世、無得證法,是名嶮住。強力住者,依語力、依廣解力,是名強力住。是名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

[0356a26] 「有三法,名大賊,久壽作大罪,人不能疾捉:野住、嶮處住、多有財物。云何名野住?如先說。云何名嶮處住?如先說。云何名多有財物?大有田宅人民財寶,是人作是念:『若有道我者,我當與財物。』是名多有財物。是名三法,大賊久壽作大罪,人不能疾捉。如是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野住、嶮住、依物住。云何野住?如先說。云何嶮住?如先說。云何依物住?若多得施物:衣被、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諸物,作是念:『若有道我者,我與是物。』是名依物住。是名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

[0356b09] 「復有三法,名大賊,久壽作大罪,人不能疾捉:依野住、依嶮處住、依力住。云何依野住?如先說。云何依嶮住?如先說。云何依力住?若依王、若依王等故,作是念:『有道我者,此人助我。』是名依力住。是為三法,大賊久壽作大罪,人不能捉。如是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依野住、依嶮住、依力住。云何依野住?如先說。云何依嶮住?如先說。云何依力住?若比丘依誦修多羅者、誦毘尼者、誦阿毘曇者,作是念:『有人道我者,此人助我。』是名三法,有惡比丘久壽作大罪,僧不能疾擯。

[0356b19] 「世間有三大賊。何等三?一者作百人主故,百人恭敬圍遶,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故,五百人恭敬圍遶;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斷道偷奪破城殺人,是名初大賊。二者有比丘用四方僧園林中竹木、根莖、枝葉、華果、財物、飲食,賣以自活、若與白衣知識,是名第二大賊。三者有比丘為飲食供養故,空無過人聖法,故作妄語自說言得,若與百人乃至五百人恭敬圍遶,入城聚落受他供養小食中食,是名第三大賊。是中百人賊主,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恭敬圍遶,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斷道偷奪破城殺人,此名小賊。若有比丘用四方僧園林中竹木、根莖、枝葉、華果、財物、飲食,賣以自活、若與知識白衣,亦是名小賊。」佛言:「是第三賊,於天人世間魔界梵世、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最是大賊。謂為飲食故,空無過人聖法,故作妄語自說言得。若與百人至五百人,恭敬圍遶入城聚落,受他供養小食中食,是名大賊。」佛說偈言:

「比丘未得道,  自說言得道,
 天人中大賊,  極惡破戒人,
 是癡人身壞,  當墮地獄中。」

[0356c13] (三法竟)

四法初

[0356c15] 「有四種和上:有和上與法不與食、有和上與食不與法、有和上與法與食、有和上不與法不與食。是中與法不與食者,應住是和上邊。與食不與法者,不應住。與法與食者,如是應盡形住。不與法不與食者,不應住,闇夜亦應捨去。阿闍梨亦如是。

[0356c20] 「有四種人數數犯數數悔過:一者無羞、二者輕戒、三者無怖畏心、四者愚癡。是名四種人數數犯戒數數悔過。

[0356c23] 「世間有四種人見犯罪生怖畏。何等四?若有人著黑衣奔頭往至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惡罪不善可羞,隨眾人所喜我當作之。』時彼眾人呵責驅出。有智人見已作是念:『是人著黑衣奔頭往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惡不善可羞,隨眾人所喜,我當作之。」作惡業故,眾呵驅棄。我當自勅亦教餘人,莫作如是惡業。』如是有比丘於波羅提提舍尼中生怖畏心,應如是知,未犯者不犯;若已犯者疾如法悔過。是名初人見罪怖畏。有人著黑衣奔頭捉棒著肩上,往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惡罪不善可羞,隨眾所喜我當作之。』時彼眾人即取其棒打已驅出。有智人見作是言:『是人作惡不善故得大罪,我當自勅亦教餘人莫作如是惡業。』如是有比丘於波夜提中生怖畏心,應如是知,未犯者不犯;若已犯者疾悔過。是名第二見罪怖畏。有人著黑衣奔頭捉鐵鈧著肩上,往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惡不善,隨眾所喜我當作之。』時彼眾人即取鐵鈧打之,便捉利刀恐之,驅出城西門,著於塹中。有智人見已作是言:『是人作惡業故得大罪,我當自勅亦教餘人,莫作如是惡。』如是有比丘於僧伽婆尸沙中生怖畏心,應如是知,未犯者不犯;若已犯者疾悔過。是名第三見罪怖畏。有如捕賊師捕得實賊,反縛兩手打鼓循行,出南城門坐著標下,便截其首。有智人見已作是言:『是人作惡業故得大罪,我當自勅亦教餘人,莫作如是惡業。』如是有比丘於波羅夷中生怖畏心,應如是知,未犯者終不敢犯。是名第四見罪怖畏。

[0357a23] 「有四種羯磨: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有法別眾、有法和合眾。是中非法別眾羯磨者,是不名作羯磨。非法和合眾作羯磨者,亦不名作羯磨。有法別眾作羯磨者,亦不名作羯磨。有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名作羯磨。非法別眾作羯磨者,是羯磨非法別眾應遮應置。非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羯磨非法和合眾應遮應置。有法別眾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別眾應遮應置。有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和合眾,不應遮不應置。非法別眾作羯磨者,是非法別眾羯磨莫作、不名作、不好、不名好,應遮應置。非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羯磨非法和合眾莫作、不名作、不好、不名好,應遮應置。有法別眾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別眾莫作、不名作、不好、不名好,應遮應置。有法和合眾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和合眾應作、名作、是好、名好,不應遮不應置。

[0357b11] 「有四種人:一者麁人、二者濁人、三者中間人、四者上上人。如是僧中有四種斷事人:有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有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有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有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若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是名麁人。若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者,是名濁人。若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是名中間人。若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者,是名上人。若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無人親近。若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者,有人親近。若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無人親近。若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者,有人親近。若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是名不可共語。若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者,是可共語。若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是不可共語。若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者,是可共語。若僧斷事人無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如是斷事人可嫌、可訶、可擯,是不好人,迷亂、愁憂、生悔恨心。何以故?如是斷事人,僧中未起諍事便起,已起事不能滅。若僧斷事人無羞、善義、善文句者,如是斷事人,可嫌、可訶、可擯,是不好人,迷亂、愁憂、生悔恨心。何以故?如是斷事人,僧中未起諍事便起,已起事不能滅。若僧斷事人有羞、不善義、不善文句者,如是斷事者,應教義、應教文句。若僧斷事人有羞、善義、善文句,是斷事者應讚歎稱善。何以故?是人來僧中斷事時,未起諍者不起,已起者滅。

[0357c12] 「有四種義:有義非法分別他不撿究撿究不受、有義非法不分別他撿究撿究受、有義如法分別他不撿究撿究不受、有義如法不分別他撿究撿究受。是中義,非法分別他不撿究撿究不受,是名三過。如非法者,是過。如分別他者,是過。如不撿究撿究不受者,是過。是中有義,非法不分別他撿究撿究受,是一過。如非法者,是過。如不分別他者,是非過。如撿究撿究受,是非過。是中義,如法分別他不撿究撿究不受,是二過。如法者,是非過。如分別他者,是過。如不撿究撿究不受,是過。是中義,如法不分別他撿究撿究受,是皆非過。如法者,是非過。如不分別他者,是非過。如撿究撿究受者,是非過。

[0357c26]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不能滅諍:愛、瞋、怖、癡。是名四行闥賴吒比丘不能滅諍。有四行闥賴吒比丘能滅諍:不愛、不瞋、不怖、不癡。是名四行,闥賴吒比丘能滅諍。

[0358a01]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不善觀義、不善取義;不應讚便讚、應讚而不讚;不應清淨令清淨、應清淨不令清淨;不應敬而敬、應敬而不敬。有四行闥賴吒比丘:善觀義、善取義;不應讚不讚、應讚而讚;不應清淨不與清淨、應清淨令清淨;不應敬不敬、應敬而敬。是名四行,闥賴吒比丘能滅諍。

[0358a07]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不善觀義、不善取義;以力勢語,不從他乞聽便出他罪;先有嫌心悔心、有見嫌見悔;自用意。是名四行不能滅諍。有四行闥賴吒比丘能滅諍:善觀義、善取義;不以力勢,從他乞聽;先無嫌心悔心、無見嫌見悔;不自用意。是名四行能滅諍。

[0358a13]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有罪:愛、瞋、怖、癡故有罪過。有四行闥賴吒比丘無罪:不愛、不瞋、不怖、不癡故無罪過。

[0358a16]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有罪過:不善觀義、不善取義;不應讚而讚、應讚不讚;不應清淨令清淨、應清淨不令清淨,是名四行有罪過。有四行闥賴吒比丘無罪過:善觀義、善取義;不應讚不讚、應讚而讚;不清淨不與清淨、應清淨與清淨。是名四行無罪過。

[0358a21] 「有四行闥賴吒比丘有罪過:不善觀義、不善取義;以力勢不乞聽;先有嫌心悔心,有見嫌見悔;自用意。是名四行有過。有四行闥賴吒比丘無過:善觀義、善取義;不以力勢,從他乞聽;先無嫌心悔心,無見嫌見悔;不自用意。是四無過。」(四法竟)

◎五法初

[0358a29] 佛婆伽婆住釋迦國,大愛道比丘尼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立,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略說法非法、毘尼非毘尼,令我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法。」佛言:「瞿曇彌!若知是法隨欲不隨無欲、隨過不隨無過、隨增長不隨不增長、一向不轉隨煩惱不離。大愛道!汝定知是非法、非毘尼、非佛法。瞿曇彌!若知是法不隨欲隨無欲、不隨過隨無過、隨不增長不隨增長、不隨煩惱。大愛道!汝定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法。」

[0358b09] 爾時瞿曇彌比丘尼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立,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略說法非法、毘尼非毘尼,令我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法。」佛言:「瞿曇彌!汝若知是法隨貪不隨無貪、隨無厭不隨厭、隨多欲不隨少欲、隨難滿不隨不難滿、隨難養不隨不難養。瞿曇彌!汝定知是非法、非毘尼、非佛法。瞿曇彌!汝知是法隨無貪不隨貪、隨少欲不隨多欲、隨有厭不隨無厭、隨不難滿不隨難滿、隨不難養不隨難養。瞿曇彌!汝定知是法、是毘尼、是佛法。」

[0358b19] 爾時長老優波離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有幾法,正法滅亡沒?」佛言:「優波離!有五法,正法滅亡沒。何等五?有比丘無欲是名一;鈍根是名二;雖誦義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儀,有說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鬪諍相言,不在阿練若處,亦不愛敬阿練若處。優波離!是名五法,令正法滅亡沒。有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有欲;利根;能誦義句、能正受能為人解說;能令受者有威儀恭敬、有說法者能如法教;無鬪諍相言,在阿練若處、愛敬阿練若處。是名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

[0358c02] 「優波離!更有五法,正法滅亡沒。何等五?有比丘不隨法教、隨非法教;不隨忍法、隨不忍法;不敬上座、無有威儀,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說法時愁惱,令後眾生不得受學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上座命終已後比丘放逸習非法失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滅亡沒。」佛語優波離:「更有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有比丘隨法教、不隨非法教;隨忍、不隨不忍;敬上座、有威儀,上座能以法教;說法時不愁惱,令後眾生得受學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上座命終已後比丘不放逸習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

[0358c13] 長老難提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正法滅像法時,有幾非法在世?」佛言:「難提!正法滅像法時,有五非法在世。」「何等五?」佛言:「正法滅像法時,有比丘心得小止,便謂已得聖法,是名初非法在世。難提!正法滅像法時,白衣生天,或有出家者墮惡道中,是名第二非法在世。難提!正法滅像法時,有人捨世間業出家破戒,是名第三非法在世。難提!正法滅像法時,有破戒者多人佐助,有持戒者無人佐助,是名第四非法在世。難提!正法滅像法時,無不被罵者,乃至阿羅漢亦被他罵,是名第五非法在世。」更有比丘重問此事,佛即以是事語諸比丘。

[0358c26] 佛告優波離:「當來有五怖畏,今者未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何等五?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度他出家受戒,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自不調伏,復度他出家受戒,是亦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過、比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當來初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他依止畜沙彌,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不調伏,復與他依止、畜沙彌,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過、毘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第二、第三怖畏,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淨人、沙彌相近住,不知三相掘地、斷草、用水溉灌。是法中過、毘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第四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共誦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以前後著中,以中著前後,現見不知白法犯非犯,是名法過、毘尼過,毘尼過、法過。優波離!是名第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

[0359a21] 佛語優波離:「更有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何等為五?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無欲、鈍根,雖誦句義不能正受。優波離!是初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比丘尼相近,或犯大事捨戒還俗。優波離!是第二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要法,不能信樂受持,雖受不能通利。如是說時無憐愍心、無愛樂心,如好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俗法,隨世所欲有信樂心,說俗事時有愛樂心,是故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法滅。優波離!是第三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為衣食故,捨阿練若處、捨林樹下,入聚落中。若為衣食故,多所求覓,求覓時擾亂。優波離!是名第四、第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

[0359b15] 爾時有迦羅比丘,喜往不可行處與他共語,大童女、寡婦婦、婬女、比丘尼。佛言:「比丘有五不應行處。何等五?童女、寡婦、婦、婬女、比丘尼。更有五不應行處。何等五?賊家、栴陀羅家、屠兒家、婬女家、沽酒家。若比丘往五不應行處與他共語,令人生疑謂非梵行。童女、寡婦、婦、婬女、比丘尼,是名五不應行處,令人生疑謂非梵行。復有五事不應行處與他共語,令人生疑謂作惡法:行賊家、栴陀羅家、屠兒家、婬女家、沽酒家。是名五不應行處,令他生疑謂作惡法。

[0359b26] 「有五惡法故應知惡比丘:如小兒、不能善語、無男子行、所謂欲瞋怖癡、不消供養。是五法故名惡比丘,如小兒、癡、不能善語、無男子行。如是惡比丘尼、惡式叉摩尼、惡沙彌、沙彌尼皆如是,小兒、癡、不善語、無男子行、欲瞋怖癡、不消供養故。

[0359c02] 「有五法惡比丘有罪過:欲、瞋、怖、癡、不消供養,是名五法惡比丘有罪有過。如是惡比丘尼、惡式叉摩尼、惡沙彌、沙彌尼,欲、瞋、怖、癡、不消供養故有罪過。

[0359c05] 「有五非毘尼。何等五?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名五非毘尼。有五毘尼:不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名五毘尼。

[0359c09] 「有五塵坌不受得噉:食塵、穀塵、水塵、衣塵、一切塵,是名五塵坌,不須更受得噉。

[0359c11] 「有五種受:手來手受、衣裓來衣裓受、篋來篋受、器來器受、污賤國放地受,是名五受。更有五受:身身受、身身相觸受、身身並受、身並相觸受、污賤國放地受,是名五受。

[0359c15] 「有五非法自言。何等五?以王怖自言、以賊怖自言、以斷事人怖自言、以惡獸怖自言、誣己自言,是名五非法自言。有五如法自言:非王怖自言、非賊怖自言、非斷事人怖自言、非惡獸怖自言、非誣己自言,是名五如法自言。

[0359c20] 「有五非法見過。何謂五?向別住人、不共住人、非受大戒眾、犯無殘事、不見是事悔過,是名五非法見過。有五如法見過:不向別住人、不向不共住人、不向未受大戒眾、犯有殘事、見是事悔過,是名五如法見過。

[0359c25] 「有五種阿闍梨:出家阿闍梨、教授阿闍梨、羯磨阿闍梨、依止阿闍梨、受法阿闍梨,是名五種阿闍梨。有五種弟子:出家弟子、教授弟子、羯磨弟子、依止弟子、受法弟子,是名五種弟子。應好恭敬五種阿闍梨,若不恭敬者有罪過。

[0360a01] 「有五種布薩:說戒經布薩、心念布薩、獨在住處布薩、清淨布薩、自恣布薩,是名五種布薩。」

[0360a03] 有諸比丘不乞聽,舉他罪,令憶念,是比丘嫌,以是事白佛,佛言:「從今先不乞聽,不得舉他罪令憶念,若舉令憶念者,突吉羅罪。」是有罪人於僧中,無恭敬心無恭敬語,佛言:「若來者應教住五法中:教從坐起、偏袒著衣、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在前。」有舉罪者無恭敬,佛言:「應教住五法中:教從坐起、偏袒右肩、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在前。」

[0360a11] 諸比丘不知云何乞聽?佛言:「有五事乞聽。應語彼言:『我今語汝、示汝、舉汝、令汝憶念、汝聽我。』」諸比丘不知云何與聽?是事白佛,佛言:「有五事與聽。應言:『語我、示我、舉我、令我憶念、聽汝。』是名五。」又現前不知云何與聽?佛言:「有五種與:『汝云何舉我?見耶?聞耶?疑耶?身犯?口犯?』更有五種現前與聽:『汝舉我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耶?』更有五種現前與聽:『汝舉我犯惡口突吉羅耶?犯偷蘭遮突吉羅耶?犯毘尼突吉羅耶?犯眾學法耶?犯威儀耶?』更有五法現前應與聽:『汝舉我何事?有殘犯、無殘犯、有殘無殘犯、聚落中犯、阿練若處犯?』」如是現前語已生怖畏,佛言:「有五事現前應安慰:莫怖;莫驚;莫覆藏;莫走;莫群黨,莫不犯言犯,莫群黨已,犯言不犯。更有五事應安慰:『我不兇暴說、不受不具足事、亦不直受、不受不定說、我當三問汝。』」如是安慰時,彼作異種語,佛言:「應以五事撿究問是事:更以異事答當記識;若默然當記識;有惱他所犯不見過,當作不見擯;見罪不悔,當作不作擯;檢究惡邪見,惡邪見不捨已,當作不捨惡邪見擯舉。更有五法應撿究:應苦切作苦切、應依止作依止、應驅出作驅出、應下意作下意、應覓罪相作覓罪相。如是優波離!是名乞聽安慰。有羞無羞人來時,應知乞聽、應知與聽。又非法者不應助,如法者應助。優波離!我見比丘舉他,非實不以實、非時不以時、麁惡不以軟善、有瞋無慈、無益利不以益利。若比丘不實舉他有是五事,應教令生悔:若不實舉他,無實有悔,是事應置。非時不以時、麁惡不以軟善、有瞋無慈、無益不以益利。優波離!是比丘以非實舉他,有五事應教令生悔。優波離!是名五事不實舉他,應斷。被非實舉者,有五事不應悔:非實不以實、非時不以時、惡不以善、瞋不以慈、無益不以益利。優波離!被非實舉者,有是五事不應悔。優波離!我見比丘舉他,實非不實、時非不時、善非不善、慈非不慈、益非不益,是名五實舉比丘不生悔。優波離!被實舉者有五事應悔:是實非不實、時非不時、善非不善、慈非不慈、益非不益,是名五被實舉者應悔。

[0360b23] 「有五非法語:非實不以實、非時不以時、非善不以善、非慈不以慈、非益不以益。有五如法語:實非不實、時非不時、善非不善、慈非不慈、益非不益。

[0360b26] 「有五嫌呵:責、不責、問、約勅、教。責者,有所責,謂莫婬、莫偷、莫殺生、莫身相觸、莫殺草、莫過中食、莫飲酒,是名責。不責者,不婬、不偷、不殺生、不身相觸、不殺草、不過中食、不飲酒。問者,問言:『婬耶?盜耶?殺生耶?身相觸耶?殺草耶?過中食耶?飲酒耶?』約勅者,若婬墮地獄、餓鬼、畜生中;若偷、若殺生、若身相觸、殺草、過中食、飲酒,生地獄、餓鬼、畜生中。教者,言:『不應婬、不應偷、不應殺生、不應身相觸、不應殺草、不應過中食、不應飲酒。』更有五嫌呵:責、不責、問、現他過、激列他。責、不責、問,如先說。現他過者,我不婬他婬,隨語得突吉羅。我不偷、不殺、不身相觸、不殺草、不過中食、不飲酒、他飲酒,隨語得突吉羅,是名現他過。激列者,激列言:『我不婬、不偷、不殺生、不身相觸、不殺草、不過中食、不飲酒。』是名激列。

[0360c12] 「有五調伏:苦切、依止、驅出、下意、不見擯。

[0360c13] 「有五舉事:見舉、聞舉、疑舉、身犯、口犯。

[0360c14] 「復有五舉事: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

[0360c15] 「復有五舉事:惡口,突吉羅;偷蘭遮,突吉羅;毘尼,突吉羅;眾學法,突吉羅;威儀,突吉羅。

[0360c17] 「持律者有五利益。何等五?戒身牢固,無能教者,說戒經時無所畏難,能斷他疑,能立正法。

[0360c19] 「持律復有五利: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善廣誦戒。

[0360c20] 「持律有五利:知出家法、知羯磨、知威儀、知依止、知障道法、不障道法。

[0360c22] 「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毘尼言毘尼、毘尼言非毘尼、犯言不犯。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非法言非法、法言法、非毘尼言非毘尼、毘尼言毘尼、犯言犯。

[0360c27]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犯言犯、犯言不犯、輕言重、重言輕、有殘言無殘。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犯言犯、不犯言不犯、輕言輕、重言重、殘言殘。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0361a03]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有殘言無殘、無殘言有殘、常所行事言非常所行事、非常所行事言是常所行事、鬪諍相言,是名五事不能滅諍。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能滅諍:有殘言有殘、無殘言無殘、常所行事言是常所行事、非常所行事言非常所行事、不鬪諍相言,是名五事能滅諍。

[0361a10]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通利毘尼、不能分別相似句義、不能善說戒、不能令有疑者親近、不能立正法。是名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通利毘尼、能分別相似句義、善說戒、能令有疑者親近、能立正法。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0361a16]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破戒、破見、不能如法求滅諍事、不能通經與阿毘曇相應、不能分別句義相應。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破戒、不破見、能求滅諍事、能通經與阿毘曇相應、能分別句義相應。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0361a22]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能和合眾、不能取二眾意、不能止二諍、不能斷罪所受法、不能次第說。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能和合眾、能取二眾意、能止二諍、能斷罪所受經法、能次第說。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0361a28]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善取滅諍事、不能善知諍起因緣、不能善和諍、不能善滅諍、不能滅已令更不起。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能善取滅諍事、善知諍起因緣、能善和諍、能善滅諍、滅已更不令起。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0361b05]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愛、瞋、怖、癡、不能善滅諍。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不愛、不瞋、不怖、不癡、能善滅諍。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0361b09]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能分別相似句義;不應讚而讚、應讚而不讚;不應清淨令清淨、應清淨不令清淨;不應敬而敬、應敬而不敬。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能分別相似句義;不應讚不讚、應讚而讚;不應清淨不令清淨、應清淨令清淨;不應敬不敬、應敬而敬。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0361b16] 「復有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能善分別句義;僧中恃力而說;不從他乞聽便舉他罪;於他有嫌,悔過已故有嫌見,有嫌說他事;不能止諍。是名五,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善知分別句義;不恃力說;乞聽而舉;於他無嫌,悔過已無嫌見;能滅諍。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0361b24] 「知食人有五事,先未差不應差、若差應置:愛、瞋、怖、癡、不知得不得。是名五,知食人先未差不應差、已差應置。復有五事,知食人先未差應差、若已差不應置:無愛、無瞋、無怖、無癡、知得不得。是名五,應差知食人。

[0361b28] 「復有五事,知食人未差不應差、已差不應約勅:愛、瞋、怖、癡、不知得不得,是名五。

[0361c01] 「復有五,知食人未差應差、已差應約勅:不愛、瞋、怖、癡、知得不得。是名五,應差知食人。

[0361c03] 「復有五,不應差、已差應滅:愛、瞋、怖、癡、不知得不得,是名五。復有五,知食人未差應差、已差不應滅:不愛、瞋、怖、癡、知得不得。是名五,應差不應滅也。如是應滅,如是不應滅。如是應呵、如是不應呵;如是應舉、如是不應舉;如是應毀、如是不應毀;如是迷亂、如是不迷亂;如是應嫌、如是不應嫌;生疑悔、無疑悔;有犯、無犯;有事、無事;有惱、無惱;惱他、不惱他;變異、不變異;熱、不熱;愛語、不愛語;有損、無損;差賢聖、賢聖所讚;向惡道、不向惡道;趣地獄、趣天上;生死久遠、生死不久遠;住生死、入泥洹。如差知食人,十三人亦如是。

[0361c16] 「有五事,諍難滅:不求僧斷、不順佛語、不如法白、二眾諍心不息、所犯不求清淨,是名五,諍難滅。復有五,諍易滅:求僧斷、順佛語、如法白、二眾諍心息、所犯求清淨,是名五,諍易滅。

[0361c20] 「有五事不應取諍:諍心不息、依恃官勢、依恃白衣、有勢力者不依僧、不依闥利吒比丘,是名五不應取諍。有五事應取諍:諍心息、不恃官勢、不恃白衣、有勢力者依僧、依闥利吒比丘,是名五應取諍。

[0361c24] 「優波離!闥利吒比丘取諍時有五事:自觀觀他已應取諍、先來戒清淨、多聞廣知經法、僧中多有持修妬路毘尼摩多羅伽者、有說佛法處能取。僧中多有上座闥利吒比丘、中座比丘、下座比丘,二眾和合如法分別。僧中多有持戒者,乃至不破小戒。依修多羅,善求覓除滅二諍,利益安樂眾生,憐愍世間生人天因緣,是名自觀觀他。

[0362a03] 「有五事諍難滅:共諍比丘依恃官、恃白衣、恃白衣故惱上座、與白衣衣食不與法、不如法求諍,是名五諍難滅。有五事諍易滅:不恃官、不恃白衣、不惱僧、與白衣法不與衣食、如法求諍,是名五諍易滅。

[0362a07] 「復有五事諍難滅:二眾以力取諍、不善取諍、不善取滅諍事、不善取滅諍義、諍比丘不敬上座中座下座比丘,是名五諍難滅。有五事諍易滅:二眾不以力取諍、善取諍、善取滅諍事、善取滅諍義、諍比丘恭敬上座闥利吒比丘中座比丘下座比丘,是名五諍易滅。

[0362a14] 「復有五事不應取諍:依恃官、依恃白衣、惱僧、與白衣衣食不與法、不如法求諍,是名五不應取諍。復有五事應取諍:不恃官、不恃白衣、不惱僧、與白衣法不與衣食、如法求諍,是名五應取諍。

[0362a18] 「復有五事不應取諍:二眾以力取諍、不善取諍、不善取滅諍事、不善取滅諍義、不敬上座中座下座,是名五不應取諍。復有五事應取諍:二眾不以力取諍、善取諍、善取滅諍事、善取滅諍義、恭敬上座闥利吒比丘中座下座比丘,是名五事應取諍。

[0362a24] 「復有五事,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不善誦毘尼、不能說相似句義、諍比丘執所犯事如鉤鎖難解、不滿五歲依止他、不解十直。是名五法,闥利吒比丘不能滅諍。復有五法成就,闥利吒比丘能滅諍:善誦毘尼、善能分別相似句義、諍比丘不執所犯、滿五歲不依止他、解十直。是名五,闥利吒比丘能滅諍。」

[0362b01] 語優波離:「闥利吒比丘取諍時,應以五事觀:此中誰先來清淨持戒?誰多聞智慧、善誦阿含?誰於師如法?誰信佛法僧?誰不輕佛戒?是名五。闥利吒比丘應以此五事善觀諍者。又優波離!有諍比丘到闥利吒比丘邊求斷諍相言時,是闥利吒比丘以此五事觀已取諍:誰先來持戒清淨?誰多聞誦阿含?誰有呵責事?先不與闥利吒比丘有嫌耶?能取滅諍如佛法毘尼滅?是名優波離!有諍比丘相言時,闥利吒比丘以五事觀。」

十誦律卷第四十九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3 冊 No. 1435 十誦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本禪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