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N64n0031_014 彌蘭王問經(第14卷-第25卷) 第14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南傳 (N) » 第 64 冊 » No.0031 » 第 14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P.270] 第五品

第一 業報比神通強耶之問

[0001a04] 「尊者那先!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弟子比丘中具神通第一是大目犍連。』然,傳聞:『彼為賊棒打,頭蓋破裂、骨碎、筋肉、血管、骨髓截斷,彼因其危禍而死。』尊者那先!若長老大目犍連達神通之至極,而『為賊棒打致死』之言是邪。若為賊棒打致死,而『達神通之至極』之言是邪。應為人天界之歸依處者,不得依神通除自己之傷害耶?此兩刀性之窮問,向卿提出。此依卿宜解。」

[0001a09]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弟子中比丘具神通第一是大目犍連。』然,尊者大目犍連為〔賊〕棒打致死。然,此乃彼宿業所繫縛。」

[0001a11] 「尊者那先!具足神通之神通境與宿業之報應,二者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非依不可思議可去除耶?尊者!譬如欲得果實者以蘋果打落蘋果,以檬果打落檬果。尊者那先!如是,以不可思議者打除不可思議者。」

[0001a14] [P.271] 「大王!不可思議者中,一者勝強。大王!譬如〔此〕地上有諸王,生來相等,生來相等之彼等中,一王打勝其他一切〔王〕而發命令。大王!不可思議者中,業報勝強,業報打勝一切而發命令。對於為業所繫縛者,其餘之行作則不得機。大王!於此有人,或於行為犯罪,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皆不保護彼。於此,王打勝〔彼等〕而發命令。其理由如何?彼犯罪故。大王!如是,是等不可思議中,業報勝強,業報打勝一切而發命令。對於為業所繫縛者,其餘之行作不得機。大王!譬如地上森林發生大火時,千瓶之水亦不得鎮息,於此火打勝〔其等〕而發命令。其理由如何?火力強故。大王!如是,此等不可思議中,業報勝強,業報打勝一切而發命令。對於為業所繫縛者,其餘之行作不得機。大王!故尊者大目犍連為業所繫縛,以棒打時,不顯現其神通。」

[0002a10]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P.272] 第二 菩薩法性之問

[0002a13] 「尊者那先!又依世尊於法性法門如是說:『諸菩薩之父母預先決定,菩提樹亦決定,上首弟子亦決定,子亦決定,侍者亦決定。』然,又卿等言:『在兜率天群中時,菩薩作八大觀察,觀察時,觀察洲,觀察地方,觀察家,觀察母,觀察壽,觀察月,觀察踰城。』尊者那先!智不徧熟之時不覺,智之徧熟時,瞬時亦不要等待,徧熟之意乃無過誤。何故,菩薩言:『我生於如何之時。』而觀察時耶?智之不徧熟時不覺,智之徧熟時,瞬時亦不要等待。何故,菩薩觀察『我生於如何之家』耶?尊者那先!若菩薩之父母預先決定,然,『觀察家』之言是邪。若作觀察家者,然,『菩薩之父母預先決定』之言是邪。此兩刀性之窮問,向卿提出,此依卿宜解。」

[0003a07] 「大王!諸菩薩之父母預先決定。然,菩薩觀察家。如何觀察家耶?我父母是剎帝利耶?或婆羅門耶?如是觀察家。大王!八人可預先觀察未來者。何等為八耶?大王!商人可預先觀察商品,象以鼻子可先觀察未來之路,馭者可先觀察未來之渡 [P.273] 處,舵手可先觀察未來之岸而備船,醫師可先觀察壽命而近患者,渡橋者可先知橋堅不堅而渡,比丘可先思惟至正午之時而作食事,諸菩薩可先『或為剎帝利耶?或為婆羅門耶?』而觀察家。大王!此等之八人可先觀察未來。」

[0003a13]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三 投身之問

[0004a02] 「尊者那先!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不可投身,若投身者於如法處置。』然,又卿等言:『世尊教示法於諸弟子時,於如何之時,亦依種種方法而教示至斷生老病死之法,超越生老病死者以最上之讚辭而讚。』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諸比丘!不可投身,若投身者於如法處置。』然者,『教示至斷生老病死法』之言是邪。若教示至斷生老病死之法,然者,『諸比丘!不可投身,若投身者於如法處置』之言 [P.274] 是邪。此兩刀論法之問,為卿提出,此依卿而解。」

[0004a08]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不可投身,若投身者於如法處理。』然,又世尊教示法於諸弟子時,於如何之時,亦依種種方法而教示至斷生老病死之法。然,世尊或斥責或勸誘,有所以之理由。」

[0004a11] 「尊者那先!世尊,或斥責或勸誘,所以之理由如何。」

[0004a12] 「大王!具戒者、戒具足者如阿伽陀藥(解毒劑),消除有情煩惱之毒,如藥草鎮息有情煩惱之病,如水除去有情煩惱之塵垢,如摩尼寶附與有情之一切成就,如船渡有情四暴流於彼岸,如隊商主令有情渡生命之荒野,如風消滅有情三種之火,如大雨以充有情之意,如阿闍梨善教於有情。如良能之嚮導者告於有情安穩路。大王!具戒者有如是多功德、多種功德、無量功德、功德之積聚、功德之堆積而為有情之增益者。大王!世尊言:『勿泯滅。』而依哀愍有情而制學處,謂:『諸比丘!不可投身,若投身者於如法處置。』大王!此是世尊斥責所以之理由。

[0005a05] 大王!又能辯之長老拘瑪拉迦葉對巴耶斯王說明他界時如是言:『王!具 [P.275] 戒、有德之沙門婆羅門久長世隨住於人間,為甚多人之饒益,為甚多人之幸福,為世間之哀愍,為人天之利益、饒益、幸福而行道』

[0005a08] 其次,世尊依如何之理由而勸誘耶?

[0005a09] 大王!生亦苦,老亦苦,病亦苦,死亦苦,愁亦苦,悲亦苦,憂亦苦,惱亦苦,與不可愛者會亦苦,與可愛者別亦苦,母死亦苦,父死亦苦,兄弟死亦苦,姊妹死亦苦,男兒死亦苦,女兒死亦苦,親族死亦苦,失去親族亦苦,失去健康亦苦,失去財富亦苦,失戒亦苦,失見亦苦,王之怖畏亦苦,賊之怖畏亦苦,怨敵之怖畏亦苦,饑饉之怖畏亦苦,火之怖畏亦苦,水之怖畏亦苦,波之怖畏亦苦,渦之怖畏亦苦,鰐之怖畏亦苦,鮫之怖畏亦苦,自毀之怖畏亦苦,他毀之怖畏亦苦,刀杖之怖畏亦苦,惡趣之怖畏亦苦,會眾之怖畏亦苦,生計之怖畏亦苦,死之怖畏亦苦,鞭打亦苦,籐打亦苦,半杖打亦苦,截手亦苦,斷足亦苦,截斷手足亦苦,截耳亦苦,截鼻亦苦,截耳鼻亦苦,打破頭蓋入熱鐵丸亦苦,剝皮而研磨頭蓋亦苦,於口中點火亦苦,纏卷油布而燃燒全身亦苦,纏卷油布而燃燒其手亦苦,剝下皮膚而拉亦苦,剝下皮膚而纏繞亦苦,纏縛手足於周圍焚火亦苦,剖下皮、肉腱亦苦,於錢形寸斷其身亦苦,傷其身而注入灰汁亦苦,以鐵棒刺通兩耳孔而迴轉亦苦,潰骨如藁蒲團亦苦,注入熱油亦苦,於狗所噉亦苦,活活串刺亦苦,以刀斷首亦苦。大王!入輪迴流之有情,受如是多種之苦。大王!譬如於雪山所降之雨,如石、礫、粗砂、 [P.276] 樹根、樹枝之障礙、妨障之間通徧流入恆河。大王!入輪迴流之有情,受如是多種之苦。大王!輪轉是苦,不輪轉是樂。大王!世尊明不輪轉之功德與輪轉之怖畏,作證不輪轉,而勸誘超越生老病死而勸誘。大王!此是世尊勸誘所以之理由。」

[0006a12] 「善哉,尊者那先!問而善解示,善說理由。彼然,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四 慈功德之問

[0007a01] 「尊者那先!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慈心解脫習行、修習、多修、熟達、究竟、修行、精通、善企之時,期待十一種功德,何等是十一耶?乃安樂而眠安樂而寤、不見惡夢、人人所愛、非人所愛、天神安護、火、毒、刀皆無作用、心速等持、顏色悅豫,臨終不昏昧,若不通達最上(阿羅漢果)則至梵天界。』然,又卿等言:『住慈之蘇圓那莎摩為鹿群所圍繞,巡遊山腹之時,為毘利耶加王 [P.277] 以毒箭所射,昏倒其處。』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說:『諸比丘!慈心解脫習行……乃至……梵天界。』然者,『住慈之蘇圓那莎摩為鹿群所圍繞,巡遊山腹之時,為毘利耶加王以毒箭所射,昏倒其處』之言是邪。若蘇圓那莎摩為鹿群所圍繞,巡遊山腹之時,為毘利耶加王以毒箭所射,昏倒其處,然者,『諸比丘!慈心解脫習行……乃至……火、毒、刀皆無作用』之言是邪。此亦兩刀性之窮問,微妙、微細、甚深,雖是巧妙人人亦汗流肢體。此向卿提出。解此大結縛,與未來勝者子之眼。」

[0007a12]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慈心解脫習行……乃至……火、毒、刀皆無作用。』然,住慈之蘇圓那莎摩為鹿群所圍繞,巡遊山腹之時,為毘利耶加以毒箭所射,昏倒其處。大王!有其理由。如何其理由耶?大王!此等之功德非於人,在慈修習。蘇圓那莎摩舉起水瓶之時,於其剎那放逸於慈修習。大王!人於成就慈之剎那,火、毒、刀對其人皆無作用,何人對彼欲〔與〕不利而近之,亦不發現彼,於彼不得機。大王!此等之功德非於人,在慈修習。依譬喻而知。

[0008a04] [P.278] 大王!譬如戰士戴不貫通之冑,欲赴交戰,放出之箭至彼或落下散亂,於彼不得機。大王!放出之箭〔至〕彼或落下散亂,是其功德非戰士,在不貫通之冑。大王!如是,此等之功德非於人,在慈修習。大王!人於成就慈之剎那,火、毒、刀對其人皆無作用,何人對彼欲〔與〕不利而近之,亦不發現彼,於彼不得機。大王!此等之功德非於人,在慈修習。

[0008a09] 大王!又譬如有人,欲收天性忍術之根本於手中,其根本只要在彼手中,常人無法發現彼。大王!彼於常人之眼路不能發現,其功德非於人,在忍術之根本。大王!如是,此等之功德非於人,在慈修習。大王!人於成就慈之剎那,火、毒、刀對彼皆無作用,何人對彼欲〔與〕不利而近之,亦不發現彼,於彼不得機。大王!此等之功德非於人,在慈修習。

[0008a14] 大王!又譬如人入堅牢大洞穴,則降大雨亦不淋溼,降大雨亦不淋溼彼,其功德非於人,在大洞穴。大王!如是,此等之功德非於人,在慈修習,人於成就慈之剎那,火、毒、刀對彼皆無作用,何人對彼欲〔與〕不利而近之,亦不發現彼,對彼不得作不利。此等之功德非於人,在慈修習。」

[0009a04]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慈修防一切之禍。」

[0009a05] 「大王!對於自黨,對敵方亦慈修習者,則持來一切之善功德。有大功德之慈修習具識有情,一切應頒與。」

第五 善不善應報一異之問

[0009a09] 「尊者那先!善行者與不善行者其報是等等耶?或有相異耶?」

[0009a10] [P.279] 「大王!善與不善其報有相異。大王!善者有樂報,令至於天上,不善者有苦報,令至於地獄。」

[0009a12] 「尊者那先!卿等言:『提婆達多是一向黑、一向黑法具足者。菩薩是一向白、一向白法具足者。』然,提婆達多非但生生世世名望徒黨與菩薩相等,却某情況是或傑出。提婆達多於波羅柰城為梵與王之司祭時,菩薩卑賤〔他〕為旃陀羅之持明咒者。唱誦明呪令於非時生檬果。此時菩薩確比婆達多生劣名望亦劣。復次,又提婆達多為王,作地上之主,充滿一切欲望時,菩薩具足一切相之王乘用象王。王不能忍受其優雅行儀之魅惑欲與殺害,對象使如是言:『象使!汝之象未調練,試空中飛行!』。此時菩薩確比提婆達多為生劣卑賤之畜生。復次,又提婆達多為人,以農耕為業之時,菩薩即名『大地』之猿。此時實亦人與畜生之差別,此時菩薩實比提婆達多生劣。復次,又提婆達多為人,為強力、大力而有象名蘇努達拉獵夫時,菩薩即名六牙之象王。其時,彼獵夫殺其象王。此時提婆達多實較優勝。復 [P.280] 次,又提婆達多為人,為無家之林行者時,菩薩為鳥,為誦呪之鷓鴣。其時彼林行者亦殺其鳥。此時提婆達多實亦生勝。復次,又提婆達多名迦拉普迦尸王時,菩薩為說忍之苦行者。其時,彼王怒其苦行者,恰如切竹芽截斷手足。此時提婆達多實亦生〔名望皆〕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人,為樵夫之時,菩薩為難提耶之猿王。爾時,彼樵夫俱殺其猿王與母弟。此時提婆達多實為生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人,名迦蘭毘耶之裸形者時,菩薩為潘達羅迦之象王。此時提婆達多實為生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人,為山腹之結髻行者時,菩薩為塔闍迦之大豬。此時提婆達多實為生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優婆利闍羅之制底國王,為行人頭上高空中者時,菩薩為迦毘羅之婆羅門。此時提婆達多實生與名望皆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沙摩人時,菩薩為魯魯之鹿王。此時提婆達多實為生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人,為斯沙摩林行之獵夫時,菩薩為象。彼獵夫七度切其象牙而去。此時 [P.281] 提婆達多實為生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王者之性為野干,彼悉令服從閻浮提之地方王時,菩薩為維度羅之賢者。此時提婆達多實為名望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象,殺鶉之子時,菩薩亦為象,即象群之主。此時兩者相等。復次,又提婆達多為阿壇摩之夜叉時,菩薩亦為斯壇摩之夜叉。此時兩者相等。復次,又提婆達多為船頭,為五百家之主時,菩薩亦為船頭,為五百家之主。此時兩者實亦相等。復次,又提婆達多為薩迦之鹿王時,菩薩亦為尼具羅達之鹿王。此時兩者亦相等。復次,又提婆達多為薩迦之將軍時,菩薩為尼具羅達王。此時兩者亦相等。復次,又提婆達多為康達哈羅之司祭時,菩薩為姜達王子。其時,此康達哈羅為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隊商主,為五百車之主時,菩薩亦為隊商主,為五百車之主。此時兩者亦相等。復次,又提婆達多為阿羅達之大將軍,執行大政之時,菩薩為那 [P.282] 羅達之婆羅門。此時兩者亦相等。復次,又提婆達多為梵與王時,菩薩為其子名摩訶巴度摩王子。其時,彼王〔投棄〕己子為賊,令投棄於懸崖。父不僅優勝於子,此時提婆達多實亦優勝。復次,又提婆達多為摩訶巴達巴王時,菩薩為彼子名壇摩巴羅王子。彼王截斷己子之手足與首。此時提婆達多實亦優勝。現在兩者皆生於釋迦族。菩薩為佛陀、一切知者、世間導者。提婆達多於其天中天之教而出家,現神通,生起欲為佛陀之非望。尊者那先!予之話一切如實耶?或為異耶?」

[0012a07] 「大王!卿示多種之例,其一切如實而非異。」

[0012a08] 「尊者那先!若黑(惡人)與白(善人)皆是趣等者,然,善、不善、報亦等。」

[0012a09] 「大王!善、不善非報皆等。大王!提婆達多非與一切人敵對,唯與菩薩敵對。彼對菩薩敵對於種種於生報結果,大王!提婆達多亦為主權者之時,對於諸地方加 [P.283] 以保護,令造橋樑、集會堂、福堂,施與沙門婆羅門、窮乞人之所望。彼依其報生生世世獲得榮位。大王!誰言不行布施、調御、制御、布薩而得享榮位耶?大王!『提婆達多與菩薩一起流轉』卿如是言,〔兩者之〕際會亦不過百生,不過千生,不過百千生,過幾多之日夜,際會於某時或機會。大王!知此兩者之際會宛如世尊所說示『隨受人身有如盲龜〔浮木〕之譬喻』。大王!菩薩非唯與提婆達多際會。大王!長老舍利弗亦於多百千生之間為菩薩之父、伯父、兄弟、子、姊妹、朋友。菩薩亦於多百千生之間,為長老舍利之父、祖父、伯父、兄弟、子、姊妹、朋友。大王!有情聚所攝而入輪迴之流,流入輪迴之流,一切者亦與不可愛者際會,亦與可愛者際會。大王!譬如所流之水與清淨者、不淨者、美好者、污穢者相會。大王!有情聚所攝而入輪迴之流,流入輪迴之流,一切者亦與不可愛者際會,亦與可愛者際會。大王!提婆達多為夜叉之時,自身非法而令他非法,使之五十七億六百萬年 [P.284] 於大地獄受苦。大王!菩薩為夜叉之時,自身正法而令他正法,使五十七億六百萬年於天上,充滿一切欲望而受樂。大王!提婆達多於今生,嬈害不可嬈害之佛陀,破和合僧,沒入於大地。如來正覺一切法,依於滅而般涅槃。」

[0013a11]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六 阿摩羅女之問

[0013a14] 「尊者那先!又依世尊如是說:

   若有機會於隱密
   又得應然之招者
   一切婦人欲作惡
   不得他為不具者

[0014a05] 然,言:『摩睺沙達之妻名為阿摩羅之阿摩羅婦人留在村莊,夫動身出旅,隱密遠離而坐,思夫恰如主君,以千金招之亦不作惡。』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

   若有機會於隱密
   又得應然之招者
    [P.285] 一切婦人欲作惡
   不得他為不具者

[0014a11] 然,『摩睺沙達之妻名為阿摩羅婦人留在村莊,夫動身出旅,隱密遠離而坐,思夫恰如主君,以千金招之亦不作惡』之言是邪。若摩睺沙達之妻名為阿摩羅婦人留在村莊,夫動身出旅,隱密遠離而坐,思夫恰如主君,以千金招之亦不作惡,然者:

   若有機會於隱密
   又得應然之招者
   一切婦人欲作惡
   不得他為不具者

[0015a04] 之言是邪。此亦兩刀性之窮問,為卿提出,此依卿而解。」

[0015a05]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

   若有機會於隱密
   又得應然之招者
   一切婦人欲作惡
   不得他為不具者

[0015a10] 然,摩睺沙達之妻名阿摩羅婦人留在村莊,夫動身出旅,隱密遠離而坐,思夫恰如主君,以千金招之亦不作惡。大王!若有機會而隱密,又得應然之招者,彼婦人得千金,欲與應然之人行惡事。然,大王!彼婦人熟慮時,機會與隱密皆不見應 [P.286] 然之招者。於此世怖畏非難故,不見機會;於他世怖畏地獄故,不見機會;言惡者有痛苦之報,不見機會;不欲失去愛人故,不見機會;尊敬夫故,不見機會;恭敬法故,不見機會;責難卑劣者故,不見機會;不欲行錯誤故,不見機會。如是依甚多理由而不見機會。又彼婦人熟慮時,不見隱密,不行惡事。若彼婦人得隱密於諸人,不得隱密於非人。若得隱密於非人,不得隱密於知他心之出家。若得隱密於知他心之出家,不得隱密於知他心之天神。若得隱密於知他心之天神,不得隱密於惡者之自己。若得隱密於惡者之自己,不得隱密於非法者。如是,依甚多理由而不得隱密,〔彼之婦人〕不行惡事。又彼婦人熟慮時,不得應然之招者,不行惡事。大王!摩睺沙達賢者具足二十八支。何等是二十八?大王!摩睺沙達有勇、有慚、有愧、有徒黨、友具足、有忍、有戒、語真實、淨具足、不忿怒、不過慢、不嫉妬、有精進、勤勉、攝受、頒與、作柔軟語、為謙讓、不誑、不諂、極覺具足、有聲望、明 [P.287] 具足、求從者之益,喜好一切人人、有財,有名望。大王!摩睺沙達賢者具足此等二十八支。彼婦人於他,如是,不得招者,不行惡事。」

[0016a12]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七 漏盡者無怖畏耶之問

[0017a01] 「尊者那先!又依世尊如是說:『阿羅漢遠離怖畏、戰慄。』然,於王舍城達那巴羅迦象面向世尊而來,五百人之漏盡者(阿羅漢)捨棄最勝者(世尊)而向諸方離去,但除長老阿難一人。尊者那先!彼等五百人之阿羅漢因怖畏而離去耶?或『依自己之宿業而行』,欲令十力(世尊)倒下而去耶?或又欲見如來之無比、廣大、無等之神變而去耶?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阿羅漢遠離怖畏、戰慄。』然者,『於王舍城見達那巴羅迦象面向世尊而來,五百人之漏盡者捨最勝者而向諸方離去,但除長老阿難一人』之言是邪。若於王舍城見達那巴羅迦象面向世尊而來,五百人之漏盡者捨棄最勝者而向諸方離去,但除長老阿難一人,然者,『阿羅漢遠離怖畏、戰慄』之言是邪。此亦兩刀性之窮問,向卿提出,此依卿而解。」

[0017a10]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阿羅漢遠離怖畏、戰慄。』然,於於王舍城見達那 [P.288] 巴羅迦象面向世尊而來,五百人之漏盡者捨最勝者而向諸方離去,但除長老阿難一人。然,此非怖畏,又非欲令世尊倒下。大王!阿羅漢所以怖畏戰慄之因,是斷絕阿羅漢。故阿羅漢遠離怖畏戰慄。大王!大地掘時,毀滅時,運載海、山、山頂時,為怖畏耶?」

[0018a01] 「否,尊者!」

[0018a02]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0018a03] 「尊者!大地所以怖畏戰慄之因者不存於大地。」

[0018a04] 「大王!如是,阿羅漢所以怖畏戰慄之因者不存於阿羅漢。大王!山頂截斷時,毀滅時,倒下時,火燒時,為怖畏耶?」

[0018a06] 「否,尊者!」

[0018a07]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0018a08] 「尊者!大地所以怖畏戰慄之因者不存於大地。」

[0018a09] 「大王!如是,阿羅漢所以怖畏戰慄之因者不存於阿羅漢。大王!如於百千世界,有情聚所攝之一切者以手為槍,一人迫近阿羅漢,雖欲令戰慄,但阿羅漢之心,無任何變異。所以者何?阿羅漢遠離怖畏、戰慄之故。大王!然,彼等漏盡者,如次心思念生,言:『今日於最勝都城,最勝勝者牛王入於最勝都城之時,於街上達那巴羅迦象欲突進,侍者(阿難)無疑不捨天中天(世尊)。若我等亦不捨世尊,則 [P.289] 阿難之德應不顯現,又象應不近如來。然,我等去。如是,大人聚應解脫煩惱之縛,又阿難之德應予顯現。』彼等阿羅漢見功德而向四方四離去。」

[0019a02] 「善哉,尊者那先!阿羅漢不怖畏,亦不戰慄。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八 親交之問

[0019a05] 「尊者那先!又依世尊如是說:

  『親交生怖畏
   由家而生塵
   無家亦無屋
   此是牟尼見。』

[0019a10] 然,又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0019a13] 尊者那先!若依如來言:

  『親交生怖畏
   由家而生塵
   無家亦無屋
   此是牟尼見。』

[0020a04] 然者,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以令聞者住其處。』

[0020a07] 之言是邪。若依如來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0020a10] 然者,

  『親交生怖畏
   由家而生塵
   無家亦無屋
   此是牟尼見。』

[0021a01] [P.290] 之言是邪。此亦兩刀性之問,向卿提出,此依卿而解。」

[0021a02]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

  『親交生怖畏
   由家而生塵
   無家亦無屋
   此是牟尼見。』

[0021a07] 然,又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0021a10] 大王!依世尊言『親交生怖畏……乃至……此是牟尼見』者,此是真實之語,無餘之語,無殘之語,無方便之語,順應於沙門,適應於沙門,相當於沙門,沙門之行境,沙門之行道,沙門之行履。大王!譬如林棲之鹿徘徊於林中,無住所無家,臥於所欲處。大王!比丘思惟:

  『親交生怖畏
   由家而生塵
   無家亦無屋
   此是牟尼見。』

[0022a04] 然,大王!依世尊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0022a07] 此是世尊見二事而說示。何等為二耶?精舍之施於一切諸佛所稱讚、讚可、讚歎、歎譽。作此精舍之施,可解脫生老死,此是精舍施之第一功德。復次,又精舍存 [P.291] 時,比丘尼可得與聰明者親交,欲會見者易會見,無家時,難會見,此是精舍施之第二功德。世尊見此等二事而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0022a13] 依此,諸佛子不可執著於家。」

[0022a14]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九 世尊無病之問

[0023a03] 「尊者那先!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是婆羅門,應於所求,常清淨手,持最後身,是無上之醫師,箭醫。』然,依世尊言:『諸比丘!我弟子比丘之無病者中第一是薄拘羅。』且知世尊身屢屢病起。尊者那先!若如來是無上之醫師,箭醫,然者,『諸比丘!我弟子比丘無病者中第一是薄拘羅』之言是邪。若長老薄拘羅是無病者中第一,然者,『諸比丘!我是婆羅門,應於所請,常清淨手,持最後身,無上之醫師,箭醫』之言是邪。此亦兩刀性之窮問,向卿提出,此依卿而解。」

[0023a09]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是婆羅門,應於所求,常清淨手,持最 [P.292] 後身,無上之醫師,箭醫。』然,又言:『諸比丘!我弟子比丘無病者之第一是薄拘羅。』大王!然,此外在之聖教、得達、教法,有關存於自身中者而言。大王!世尊之弟子有住立經行者,彼等依住立,依經行而過晝夜。大王!然而,世尊依住立,依經行,依坐,依臥而過晝夜。大王!一切彼等比丘之住立、經行者於其支分而勝。大王!世尊之弟子有一坐食者,彼等不顧生命亦不取二度食。大王!然,世尊二度甚至於三度皆亦取食。大王!彼等比丘為一坐食者於其支分而勝。大王!彼等〔諸弟子〕對其各別〔之支分〕所述者有甚多事態。大王!然,世尊於戒、於定、於慧、於解脫、於解脫智見、於十力、於四無所畏、於十八佛法、於六不共智而無上。隨著佛之全境域,關於此,言:『諸比丘!我是婆羅門,應於所求,常清淨手,持最後身,無上之醫師,箭醫。』大王!人人之中,或人生善,或人財富,或人有明,或人有工巧,或人有勇,或人是賢者。大王!然,王打勝於彼等一切而彼等中之最上。大王!如是,世尊是彼等有情中第一,最尊,最優秀。然,尊者薄拘羅是無病者依 [P.293] 〔前生之〕決意。大王!阿諾瑪達新世尊生起胃痛時,又毘婆尸世尊與六萬八千之比丘生起草花病時,彼自身是苦行者,依種種藥而除其病,彼等是無病。故言:『諸比丘!我弟子比丘無病者中第一是薄拘羅。』大王!世尊生起病時,不生起時,持頭陀支時,不持時,無等於世尊之有情。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而於最勝寄與相應部如是說:『諸比丘!或無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或有色,或無色,或有想,或無想,或非想非非想者於一切有情之中,言應供正等覺者於彼等中之第一。』」

[0024a14]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十 令生未生道者之問

[0025a03] 「尊者那先!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令生未生之道。』然,又言:『諸比丘!我見過去之正覺者步古道、古路。』尊者那先!若如來令生未生之道,然者,『諸比丘!我見過去之正等覺者步古道、古路』之言是邪。 [P.294] 若如來言:『諸比丘!我見過去之正等覺者步古道、古路。』然者,『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令生未生道』之言是邪。此亦兩刀性之窮問,向卿提出,此依卿而解。」

[0025a08]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令生未生之道。』然,又言:『諸比丘!我見過去之正等覺者步古道、古路。』此兩者俱真實之語。大王!由於過去諸如來之隱沒而無教導時,道隱沒。彼如來將其道之壞、毀、妨、障、蔽、不通,以慧眼視正見。是故言:『諸比丘!我見過去之正等覺者步古道、古路。』大王!由於過去諸如來之隱沒而無教導時,其道之壞、毀、妨、障、蔽、不通,者今如來通之。是故言:『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令生未生之道。』大王!由於轉輪王之隱沒,摩尼寶被伏藏山頂中,其他轉輪王有正行道時出現。大王!其摩尼寶是其轉輪王之所造耶?」

[0026a02] 「否,尊者!尊者!其摩尼寶是元本之物。然,依彼再現。」

[0026a03] 「大王!如是,過去諸如來之步道,本來八支祥福道,無教導之時,世尊將〔其 [P.295] 道之〕壞、毀、妨、障、蔽、不通者以慧眼令生、通正見。是故言:『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令生未生之道。』

[0026a06] 大王!又譬如母產下已存於胎中之子,稱為能生者。大王!如來將已存道之壞、毀、妨、障、蔽、不通者以慧眼令生、通正見。是故言:『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令生未生之道。』

[0026a09] 大王!又譬如或有人,或發現遺失物時,人言說其品出現。大王!如來將已存道之壞、毀、妨、障、蔽、不通者,以慧眼令生、通正見。是故言:『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令生未生之道。』

[0026a12] 大王!又譬如有人,切林拓地,人言說其地為彼之物。然,其地非彼所造,使用其地者稱為土地所有者。大王!如來將已存道之壞、毀、妨、障、蔽、不通者,以慧眼令生、通正見。是故言:『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令生未生之道。』」

[0027a01] [P.296]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4 冊 No. 0031 彌蘭王問經(第14卷-第25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