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53n2122_040 法苑珠林 第40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3 冊 » No.2122 » 第 40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

舍利篇第三十七(此有五部)

  • 述意部 引證部 佛影部 分法部 感福部

述意部第一

[0598b24] 夫聖德遐邈冠絕人天。理妙六經神高百氏。超群有之遺蹤。越賢良之勝迹。化緣既畢從俗韜光。故雙樹八枝隨義所表。舍利八分亦逐緣感。會入金剛定預碎全身。欲使福被天人功流海陸。至於牙齒髮爪之屬。頂蓋目睛之流。衣鉢瓶杖之具。坐處足蹈之迹。囊括今古聖變無窮。祥應荐臻瑞光頻朗。賢愚共覩豈猜來惑。且如三皇五帝夏殷文武孔丘莊老。惟聖惟賢共遵共敬。莫不葬骨五泉遺塵九土。聲光寂寞孰識其蹤。罕知生福奚感來報。豈比能仁大聖形影垂芳。應感之道不窮。敬仰之風逾遠。紹化迹於大千。拔沈冥於沙界。致使開示之道隨義或殊。會空之旨齊其一實也。

引證部第二

[0598c10] 舍利者西域梵語。此云身骨。恐濫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舍利有其三種。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髮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薩羅漢等亦有三種。若是佛舍利椎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椎擊便破矣。又菩薩處胎經云。世尊告諸大眾。念我古昔所行功德。捨身受身非一非二。今當為汝說一形法。諸佛全身舍利盡在下金剛剎中。金剛剎厚八十四萬億里。下有諸佛碎身舍利。盡在彼剎。彼有佛剎。名曰妙香。佛名不住如來。十號具足。今現在說法。佛告大眾。碎身舍利下厚八十四萬億里。國土清淨。佛名遍光。十號具足。彼佛今現在說法。復下有國土名施無盡藏。佛名勸助。復下有國土名法鼓。佛名善見。彼土乃有全身舍利。過去億千萬佛。皆留舍利。彼土舍利我亦有分。又海龍王經云。爾時諸龍白佛言。今世尊還閻浮利地。海中諸龍無所依仰。惟加大哀。佛滅度時。在此大海留全舍利。一切眾類皆得供養。轉加功德速脫龍身。疾得無上正真之道。唯佛垂恩。威德兼加。所願得果。佛言。善哉。從爾所志。須菩提謂諸龍言。一切人天舍利須遍普蒙獲濟。卿等求願使佛舍利獨全奉侍。一切眾生何緣得度。諸龍答言。唯須菩提。勿宣斯言。無以己身限礙之智。以限如來無極之慧。如來聖德無不變現。三千世界各各化現。佛全舍利不增不減。普現一切。譬如日影現於水中。佛亦不生亦不滅度。云何欲限如來智慧者乎。須菩提聞默而無言。佛歎諸龍。仁等賢明。誠如所云。無有異也。佛道高妙無邊無際。無方無圓。無廣無狹。無遠無近。譬如虛空不可為喻。

佛影部第三

[0599a14] 如觀佛三昧經云。佛初留影石室在那乾呵囉國毒龍池側阿那斯山巖南。有五羅剎女與毒龍通。常降雹雨。百姓飢疫已歷四年。時王禱祀呪龍。羅剎女氣盛呪術不行。王長跪合掌讚佛通慧。應知我心願屈慈悲光臨此國。爾時如來往至彼國。龍興雷電。鱗甲煙焰。五羅剎女眼如掣電。時金剛神手把大杵。杵頭火然如旋火輪。燒惡龍身。龍王驚悑走入佛影。如甘露灑。見諸金剛極大惶悑為佛作禮。五羅剎女亦禮如來。龍王於其池中出寶臺奉佛。佛言。不須汝臺。但以羅剎石窟施我。諸天各脫寶衣拂窟。佛攝神足獨入石室。令此石上蹵為七寶。時龍為四大弟子及阿難造石窟。爾時世尊從石窟出。時龍聞佛還國啼哭雨淚。云何捨我。我不見佛。當作惡事墜墮惡道。佛安慰龍。我受汝請當坐汝窟中經千五百歲。佛坐窟中作十八變。踊身入石猶如明鏡。在於石內映現於外。遠望則見。近望不現。諸天百千供養佛影。影亦說法迄今猶在。

分法部第四

[0599b06] 如菩薩處胎經云。時八國王共諍舍利。有一大臣名優波吉。諫八國王。何為興兵共相征伐。爾時帝釋即現為人。語王言。我等諸天亦當有分。若共諍力則有勝負。幸可見與勿足為難。爾時阿耨達龍王。文隣龍王。伊那鉢龍王。語八王言。我等亦應有分。若不見與力足相伏。時臣優波吉告言。諸君並止。舍利宜共分之。何須見諍。即分為三分。一分與諸天。一分與龍王。一分與八王。分甕受一石餘。此臣以蜜塗甕裏。以甕量分。諸天得舍利還於天上。即起七寶塔。龍得舍利還於宮中。起七寶塔。臣優波吉著甕舍利。并甕亦起寶塔。灰及土量得四十九斛。亦起四十九寶塔。闍維處亦起寶塔。高三十九仞(一仞七尺)

[0599b20] 又阿育王經云。八國王諍舍利各起兵。天帝釋自下曉喻。以金甖分之。闍王共數各得八萬四千舍利。餘有佛口一髭。無敢取者。以闍王初來得舍利及髭。還各歡喜作樂動天。難頭禾龍王。化作人身。到泥洹所。道逢闍王。還語王言。可持一分見與。王言。不可得。龍王言。我是難頭禾龍。能舉卿國土著八萬里外。磨碎成屑。闍王悑懼即奉佛髭與之。龍王即還須彌山下起水精塔。高八萬四千里。起水精瑠璃塔。闍王終後阿育王得其國土。時有大臣白阿育王言。難頭禾龍先輕闍王奪佛髭去。阿育王聞大瞋怒。即勅諸鬼神王作鐵網鐵罝。縱罝須彌山下水中欲縛取龍王。龍大驚悑共設計言。阿育事佛。當伺其臥取宮殿移著須彌山下水中。其瞋必息。即便遣龍捧取育王宮殿。王臥覺不知是何處。見水精塔高八萬四千里。喜悑交心。龍自出謝言。闍王自與我佛髭。我不奪也。佛在世時與我要言。般泥洹後劫盡之時。所有經戒及袈裟應器。我皆當取藏著是塔中。彌勒來下當復出著。阿育王聞此言大謝。實不知此。龍王便使諸龍還復王宮殿置於本處。又善見論云。帝釋宮內有二舍利。一佛右牙。二佛右缺盆骨。

[0599c14] 又十誦律云。佛般泥洹。八國皆來求舍利。各舉四兵八軍圍繞。有一婆羅門姓煙。高聲大唱言。諸力士舍利現在當分作八分。諸力士言。敬如來議。更復唱言。盛舍利瓶請以見惠。還頭那羅聚落起塔。時畢波羅延那婆羅門。復請燒佛處灰還國起塔。時拘尸城力士得第一分起塔。波婆國得第二分。還國起塔。羅摩聚落得第三分。還歸起塔。遮勒國諸剎帝利得第四分。還國起塔。毘[少/兔]諸婆羅門得第五分。還國起塔。毘耶離諸利昌得第六分。還國起塔。迦毘羅婆國諸釋子得第七分。還國起塔。摩伽陀國主阿闍世王得第八分。還王舍城起塔。姓煙婆羅門得盛舍利瓶。還頭那羅聚落起塔。畢波羅延婆羅門得灰。還國起塔。爾時閻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灰塔。自此已後起無量塔。

[0600a01]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欲取阿闍世王所舉舍利。阿闍世王著殑伽河中作大鐵劍輪。使水輪轉著舍利處。種種方便取不能得。問蓮華比丘。云何可得。比丘答言。擲數千斛柰著中可得止輪。尋用此語。以柰著於水中。偶試一柰。柰墮機關孔中。劍輪即定更不迴轉。然大龍王守護都不可得。王時問言。何由可得。龍王福勝無由可得。問言。云何知彼福勝。以金鑄作龍像及以王像。以秤稱之。重者福勝。即時稱量龍像倍重。王見此事即勤修福。既修福已復更鑄像。復更稱量。王像龍像稱量正等。王更修福復更鑄像。稱看王像轉重。王知像重。將諸軍眾往到水邊。龍王自出獻種種寶。王語龍言。阿闍世王遺我舍利。我今欲取。龍王自知威力不如。即將王至舍利所。開門取舍利與。阿闍世王所造油燈始欲盡賜。舍利既出燈亦盡滅。王怪而問蓮華比丘。云何阿闍世王裁量油燈。至取舍利方始乃滅。尊者答言。彼時有善算者。計百年中用爾許油用如是計故使至今也。

感福部第五

[0600a22] 如大悲經云。爾時世尊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人乃至供養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盡涅槃際。若有造立形像塔廟。乃有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涅槃界盡涅槃際。佛告阿難。若有眾生以念佛故。乃至一華散於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報不可窮盡。若有眾生以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當得釋天王梵天王轉輪聖王。於其福報亦不能盡。施佛福田不以有為果報所能盡邊。我說是人必得涅槃盡涅槃際。乃至若有畜生於佛世尊能生念者。我亦說其善根福報當得涅槃盡涅槃際。若有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四沙門果及辟支佛如甘蔗竹[竺-二+韋]。若有人能若現在若滅後起塔供養。若一劫若減一劫。以諸稱意一切樂具恭敬尊重謙下供養。若復有人於諸佛所但一合掌一稱佛名。如是福德比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億分。乃至迦羅分不及一。何以故。以佛如來諸福田中為最無上。是故施佛成大功德神通威力。

[0600b15] 頌曰。

 金軀遺散骨  寶塔遍天龍
 創開一十塔  終成八萬重
 珠蓋靈光變  剎柱吐芙蓉
 屢開朝霧露  數示曉靈蹤
 紅霓相映發  風搖響和鍾
 仙鸞往往見  神僧數數從
 獨超群聖上  含識普生恭
 砧椎擊不碎  方知聖德顒

感應緣(略列一十六代隋有五十三州)

[0600b25] 漢法內傳云。明帝既弘佛法。立寺度僧。五岳山館諸道士等。請求捔試釋老優劣。道經以火試焚。隨火消燼。道士眾首費才愧恥自憾眾前而死。張衍啟寤競共出家。于時西域所將舍利。五粒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映蔽日光。摩騰羅漢踊身高飛。居空如地履地如空。神化自在為眾說法。天雨寶華散佛僧上。天樂異音大眾同聞。度人無量。

[0600c03] 廣如下破邪篇說。魏明帝洛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宮之西。每繫舍利在幡剎之上。輒斥見宮內。帝患之將毀除壞。時有外國沙門居寺。乃齎金盤成水。水貯舍利。五色光明騰焰不息。帝見歎曰。非夫神効安得爾乎。乃於道東造周閭百間。名為官佛圖精舍云。

[0600c10] 吳孫權赤烏四年。有外國沙門康僧會。創達江表設像行道。吳人以為妖異。以狀聞之。權召會問。佛有何靈瑞。曰佛晦靈迹遺骨舍利應現無方。權曰。何在。曰神迹感通祈求可獲。權曰。若得舍利當為興寺。經三七日至誠求請。遂獲瓶中。旦呈於權。光照宮殿。權執瓶寫于銅盤。舍利下衝盤即破碎。權大驚異希有瑞也。會進曰。佛之靈骨。金剛不朽。劫火不焦。椎砧不碎。權使力者盡力擊之。椎砧俱陷舍利不損。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燒騰光上踊作大蓮華。權大發信。乃為立寺名為建初。改所住地名佛陀里。

[0600c22] 孫皓虐政將欲除屏佛法燔經夷塔。有信諫曰。且少寬假。知無神驗誅除不晚。皓從之。召會曰。若能驗現於目前助君興之。如其不能將廢加戮。會曰。佛以緣應感而必通。即冀給假請効不難。皓與期三日。于時僧眾百餘同集會寺。皓陳兵圍寺刀鋸齊至。剋期就戮。僧恐無靈先自縊者。會謂眾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時。前已有驗今豈罔哉。恰期便獲。乃進於皓。此是如來金剛之骨。志誠賁獲。擊以百鈞之杵終無微毀。皓曰。金石可磨枯骨豈堅。沙門面欺祗速死耳。乃更置之鐵砧。以金椎擊之。金鐵並凹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舍利揚光散采洞燭一殿。皓乃欣欣服信。革誠膺化。

[0601a10] 晉初竺長舒先有舍利重之。其子為沙門名法顏。每欲還俗。笑曰。舍利是沙石耳。何足可貴。父投之水中。五色三匝光高敷尺。見徵生信遂不歸俗。長舒臨死還發俗念。輒病委頓。卒為沙門。以舍利安江夏塔中。

[0601a15] 晉太興中。於潛董汪信尚木像。夜有光明。後像側有聲投地。視乃舍利。水中浮沈五色晃昱。右行三匝。後沙門法常看之。遂騰踊高四五尺投常懷中。常曰。若使常興立寺宇更見威神。又躍于前。於即常為建寺塔。於潛入法者日以十數焉。

[0601a21] 晉大興中。北人流播廣陵日有千數。有將舍利者。建立小寺立剎。舍利放光至于剎峯。感動遠近。

[0601a24] 晉咸和中。北僧安法開至餘杭。欲建立寺無資財。手索錢貫貨之。積年得錢三萬。市地作屋。常以索貫為資。欲立剎無舍利。有羅幼者。先自有之。開求不許。及開至寺禮佛。見幼舍利囊已在座前。即告幼。幼隨來見之。喜悅與開。共立寺宇於餘杭云。

[0601b01] 晉咸康中。建安太守孟景。欲建剎立寺。於夕聞床頭鏘然。視得舍利三枚。因立寺剎。元嘉十六年六月。舍利放光通照上下。七夕乃止。一切咸見。

[0601b05] 晉義熙元年。有林邑人嘗有一舍利。每齋日有光。沙門慧邃隨廣州刺史刁逵在南。敬其光相欲請之。未及發言。而舍利自分為二。逵聞心悅。又請留敬。而又分為三。逵欲摸長干像。寺主固執不許。夜夢人長數丈告曰。像貴宣導何苟悋耶。明報聽摸。既成逵以舍利著像髻中。西來諸像放光者多。由舍利故也。

[0601b12] 宋元嘉六年。賈道子行荊上。明見芙蓉方發。聊取還家聞華有聲。怪尋得一舍利。白如真珠。焰照梁棟。敬之擎以箱案懸于屋壁。家人每見佛僧外來。解所被衣而坐案上。有人寄宿不知褻慢之。乃夢人告曰。此有釋迦真身。眾聖來敬爾何行惡。死墮地獄出為奴婢。何得不悑。其人大懼。無幾癘死。舍利屋地生荷八枝。六旬乃枯。歲餘失之。不知所去。

[0601b20] 宋元嘉八年。會稽安千載者。家門奉佛。夜有扣門者。出見十餘人著赤衣運財積門內云。官使作佛圖。忽無所見。明至他家。齋食上得一舍利紫金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照發。便自舉敬。常有異香。後出欲禮忽而失之。尋覓備至半日還。時臨川王鎮江陵。迎而行之。雜光間出。佐史沙門咸見不同。王捧水器祝曰云云。輒應聲光出。夜見百餘人繞舍利屋燒香持華如佛出狀。及明人及舍利俱失。

[0601c01] 宋元嘉九年。潯陽張須元家設八關齋。道俗數十人見像前華上似氷雪。視得舍利數十。便以水行之光焰相屬。後遂失之。數日開厨更視獲牙。奩中有白[疊*毛]裹舍利十枚。光焰屬天。諸處咸來請之。

[0601c06] 宋元嘉十五年。南郡劉凝之隱衡山徵不出。奉五斗米道不信佛法。夢見人。去地數丈曰。汝疑方解。覺忽反寤。旦夕勤至半年禮佛。忽見額下有紫光。揣光處得舍利二枚。剖擊不損。水行光出。復於食時口中隱齒。吐出有光妻息又獲一枚。合有五枚。後又失之。尋爾又得。

[0601c13] 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讀經。及食得二舍利。盛甖中。後看漸增乃至二十。後寄廣陵令劉馥。馥私開之空甖。椿在都忽自得之。後退轉皆失。舍利應現值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之。

[0601c18] 舍利東流綿歷帝代。傳紀所及略陳萬一。由事相重沓屢現非奇。佛化潛隱誠其致也。然有國興塔無勝隋代。一化之內百有餘所。神瑞開發。陳諸別傳。今略出之。以顯感得。云云。

隋文帝立佛舍利塔(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州感瑞)

  • 雍州仙遊寺
  • 岐州鳳泉寺
  • 華州思覺寺
  • 同州大興國寺
  • 涇州大興國寺
  • 蒲州栖巖
  • 泰州岱岳寺
  • 并州無量壽寺
  • 定州常岳寺
  • 嵩州嵩岳寺
  • 相州大慈寺
  • 州連雲岳寺
  • 衡州衡岳寺
  • 襄州大興國寺
  • 牟州巨神山寺
  • 吳州會稽山寺
  • 蘇州虎丘山寺

[0602a02] 右此十七州寺起塔出打剎物及正庫物造。

  • 秦州
  • 瓜州
  • 楊州
  • 益州
  • 亳州
  • 桂州
  • 交州
  • 汝州
  • 番州
  • 蔣州
  • 鄭州

[0602a05] 右此十一州隨逐山水州縣寺等清淨之處起塔出物同前。

[0602a07] 門下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見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并散官各給一人。熏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如川陸寺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舊無寺者。於當州內清靜寺處建立其塔。所司造樣送往當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盡見僧。為朕皇后太子廣諸王子孫等及內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各七日行道并懺悔。起行道日打剎。莫問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至十文已下。不得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並為舍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總管刺史以下縣尉以上。自非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行道及打剎等事。務盡誠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

[0602a27] 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內史令豫章王臣暕宣。

舍利感應記二十卷(隋著作王邵撰)

[0602b01] 皇帝昔在龍潛。有婆羅門沙門。來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與供養。沙門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其後皇帝與沙門曇遷各置舍利於掌而數之。或少或多並不能定。曇遷曰。曾聞婆羅門說。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所測。於是始作七寶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一切神明還來。其後周氏果滅佛法。隋室受命乃興復之皇帝每以神尼為言云。我興由佛。故於天下舍利塔內。各作神尼之像焉。皇帝皇后於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以報舊願。其下安置舍利。開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繞露盤赫若冶鑪之焰。其一旬內四度如之。皇帝以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壽宮之仁壽殿。本降生之日也。歲歲於此日深心永念修營福善。追報父母之恩。故延諸大德沙門與論至道。將於海內諸州選高爽清靜三十處。各起舍利塔。

[0602b20] 皇帝於是親以七寶箱。奉三十舍利自內而出。置於御座之案。與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一切眾生。乃取金瓶瑠璃各三十。以瑠璃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內。熏陸香為泥。塗其蓋而印之。三十州同剋十月十五日正午。入於銅函石函。一時起塔。諸沙門等各以舍利奉送諸州。一切道俗各盡境內嚴持香華。寶幢音樂掃灑道路盡誠竭力奉迎舍利。不可具陳。各感靈瑞備如廣傳。今略寫十餘以示後人。皇帝爾日共皇后太子宮內妃嬪。精誠用心竭力懺悔。普為含識共結善緣。皇帝見一異僧被褐色覆膊。以語左右曰。勿驚動他。置之而去已重數之。果不須現。舍利之將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興必有感應。其後處處表奏。皆如所言。

[0602c07] 皇帝當此十月之內。每因食次於齒下得舍利。皇后亦然。以銀盤盛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須臾忽見有兩粒。右旋相著二。貴人及晉王昭豫章王暕蒙賜硯。勅令審視之。各於硯內可舍利一。未過二旬宮內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遠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獻焉。皇帝曰。何必皆是真身。諸沙門相與推試之。果有十三玉粟。其真舍利鐵[穴/甲]而無損。雍州城西盩厔縣南仙遊寺。立塔之日。天降陰雪。晦嶺重厚。舍利將下昏雲忽散。日光朗照。道俗散畢。雲合如舊。

[0602c18]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靈祥。基石變如水精。

[0602c20]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世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0602c22]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華。入函光照聲贊。

[0602c24]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欲下舍利。日光晁朗。五色氣光高數十丈。照覆塔上。屬天降寶華。

[0602c27]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障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啟馳散。日光照曜。復有神光。重繞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0603a01] 蒲州栖巖寺立塔。地震山吼。鍾鼓大聲。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見。

[0603a03]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重。將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復放神光五色。天神現形。莫知多少。

[0603a06] 定州北嶽寺立塔之日。有異老公。來施布負土畢已失之。舊此無水。忽有水流。前後非一。

[0603a09]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陰降雪。將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後復合。天雨奇華。連注極多。

[0603a11] 鄭州定覺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設供二十萬人食不盡。

[0603a13]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得白兔來至輿前。初陰雪。將下日朗。入已復合。

[0603a15]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盤石。二浪井夾之。

[0603a17]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陰雲雪。將下天晴。入函畢已。陰雲還合。

[0603a19]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聲。三重門自開。有騎從廟出迎。光瑞非一。

[0603a21] 青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磐石函。將入塔。有光瑞現。

[0603a23]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莖。陰雲。將下日開。閉訖還合。

[0603a25] 隨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蠭繞。龜有符文。

[0603a27]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0603a29] 楊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0603b01] 蔣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及至如夢。

[0603b03] 吳州大禹寺立塔。舍利汎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神光。獲得紫芝。

[0603b05] 蘇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樂。人皆聞之。井吼三日。舍利方至。

[0603b07] 衡州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峯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0603b09]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鳥有千許。夾輿行飛。入城乃散。

[0603b11]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現騰雲氣像。

[0603b12]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陰晦冥。將下日朗。掩已便陰。

[0603b14]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廓州光瑞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0603b16] 洧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善心共發。放之為期。其囚被放。千里一期。無一逃者。

[0603b19] 隨州人於溳水作魚獄三百。古來傳業。既見舍利。悉決放之。永斷茲惡。餘州亦効矣。

慶舍利感應表(并答)

[0603b22] 隋安德王雄百官等。臣雄等言。臣聞。大覺圓備理照空有。至聖虛凝義無生滅。故雖形分聚芥。尚貯金甖。體散吹塵。猶興寶剎。自釋提請灰之後。育王建塔以來。未有分布舍利紹隆勝業。伏惟皇帝積因曠劫宿證菩提。降迹人王護持世界。往者道消在運。仁祠廢毀。慈燈滅影智海絕流。皇祚既興法鼓方振。區宇之內咸為淨土。生靈之類皆覆梵雲。去夏六月爰發詔旨延請沙門。奉送舍利於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時起塔。而蒲州栖巖寺規模置塔之所。於此山上乃有鍾鼓之聲。舍利任講堂內。其夜前浮圖之上發大光明。爰及堂裏流照滿室。將置舍利於銅函。又有光若香鑪乘空而上。至浮圖寶瓶復起紫焰。或散或聚皆成蓮華。又有光明於浮圖上。狀如佛像。華趺宛具。停住久之。稍乃消隱。又有光明繞浮圖寶瓶。蒲州城內仁壽寺僧等。遙望山頂如樓闕。山峯澗谷昭然顯見。照州城東南一隅良久不滅。其栖巖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之所建造。又華州置塔之處。于時雲霧大雪忽即開朗。正當塔上有正色相輪。舍利下訖還起雲霧。皇帝皇后又得舍利。流輝散彩。或出或沈。自非至德精誠道合靈聖。豈能神功妙相致此奇特。臣等命偶昌年。既覩太平之世。生逢善業。方出塵勞之境。不勝抃躍。謹奉表陳賀。以聞。

[0603c19] 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品。濟生靈於苦海。救愚迷於火宅。朕所以至心迴向結念歸依。思與率土臣民。爰及幽顯。同崇勝業。共為善因。故分布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慈愍頻示光相。宮殿之內舍利降靈。莫測來由自然變現。歡喜頂戴得未曾有。斯實群生多幸延此嘉福。豈朕微誠所能致感。覽王公等表悚敬彌深。朕與王公等及一切民庶。宜更加剋勵興隆三寶。今舍利真形猶有五十。所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內。庶三塗六道俱免蓋纏。稟識含靈同登妙果。主者施行。

[0604a01] 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還。各請一舍利於本國起塔供養。詔並許之。詔於京師大興善寺起塔。先置舍利於尚書都堂。十二月二日旦發焉。是時天色澂明氣和風靜。寶輿幡幢香華音樂。種種供養彌遍街衢。道俗士庶不知幾千萬億。服章行位從容有敘。上柱國司空公安德王雄以下皆步從至寺。設無遮大會而禮懺焉。有青雀狎於眾內。或抽佩刀擲以布施。當人叢而下都無所傷。

[0604a10] 仁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復分布五十三州建立靈塔。令總管刺史已下縣尉以上廢常務七日。請僧行道教化打剎。施錢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時。合國化內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感瑞應者。別錄如左。

  • 常州(無雲雨下天降瑞華遍城如此)
  • 泉州
  • 循州
  • 營州(三放白光惑得古石解作函)
  • 洪州(白頭烏引路無窮)
  • 杭州(掘基有白石窟容入石函)
  • 涼州
  • 德州(感得大禽旋塔人皆不識)
  • 滄州
  • 觀州(塔上五色雲現從午至暮)
  • 瀛州(基內有紫芝現)
  • 冀州(有患盲人及躄皆差)
  • 幽州(函如水鏡放光眾像)
  • 徐州(函現仙人聖僧等相)
  • 莒州(三現神光基得古塔患瘂能言)
  • 齊州
  • 萊州
  • 楚州(野鹿來聽雁翔塔上)
  • 江州(地出銅像)
  • 潭州(舍利至江神鳥千迎)
  • 毛州(天雨金銀華)
  • 貝州
  • 宋州(井苦變甘放光天雨瑞華如雪)
  • 趙州(放赤光瑞像無量)
  • 濟州(二放神光香氣鍾響山於雲際)
  • 壽州
  • 信州
  • 荊州(雲蓋塔上雨華不下)
  • 蘭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銅像)
  • 梁州
  • 利州(放光如日月)
  • 潞州(靈泉自涌病遇得差)
  • 黎州(地下瓦文千秋樂動)
  • 慈州(雲蓋如飛仙靈泉涌出病得愈)
  • 魏州(數放光明天雨寶華人人得之)沈州
  • 汴州(異香放光見像患差)
  • 許州(去州九十放光照見覆塔甘井涌現)
  • 豫州(五色光現文字五色)
  • 顯州
  • 曹州(光變最繁)
  • 安州(感香一夕放光雲蓋魚集)
  • 普州(三度放五色光明)
  • (雄兔自來馴附放光異迹)
  • (前後十一度現光靈瑞)
  • 洛州(香氣如風數放光明)
  • 鄧州(函作玉文現)
  • 秦州(重得舍利函變馬瑙)
  • 衛州(光照於外)
  • 沼州(僧先患腰不行聞迎十里得差)
  • 鄭州(放光幡內向明)
  • 杞州(放光五色)

[0604b04] 右總五十三州。四十州已來皆有靈瑞。不可備列。具存大傳。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

[0604b07]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靈祥。基石變如水精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欲下舍利。日光晃朗五色氣光。高數十丈。照覆塔上。屬天降寶華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障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啟馳散日光照曜。復有神光重遶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日。非世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蒲州栖巖寺立塔。地震山吼鐘鼓大聲。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見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聲。三重門自開。有騎從廟出迎。光瑞非一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重。將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復放神光五道。天神現形。莫知多少 定州恒岳寺立塔之日。有見異老公。來施布負土。畢已失之。舊此無水。忽有水流。前後非一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得白兔來至。輿前初陰雪。將下日朗。入已復合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陰降雪。將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後復合。天雨奇華。連注極多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廓州光瑞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衡州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峯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莖。陰雪將下日開。閇訖還合 吳州會稽山大禹寺立塔。舍利汎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神光。獲得紫芝 蘇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樂。人皆聞之。井吼三日。舍利方至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華。入函。光照聲贊(此下瓜州文缺)楊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陰晦冥。將下日期。奄已便陰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磐石。二浪井夾之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鳥有千許。夾輿行飛。入城乃散(此下交州文缺)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陰雲雪。將下天晴。入函畢已。陰雲還合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現。騰雲氣像 蔣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及至如夢 鄭州定覺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設供二千萬人食不盡 隨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蜂遶。龜有符文(此下非二十八州數) 隨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善心共發。放之為期。其囚被放。千里一期。無一逃者。隨州人於溳水作魚獄三百。古來傳業。既見舍利。悉決放之。永斷茲惡。餘州亦効矣。

  • 恒州(無雲雨下天降瑞花遍城如此)
  • 泉州
  • 循州
  • 營州(三放白光感得古石解作凾)
  • 德州(感得大鳥旋塔人皆不識)
  • 杭州(掘基有白石窟容入石凾)
  • 涼州
  • 洪州(白頭烏引路無窮)
  • 觀州(塔上五色雲現從午至暮)
  • 滄州
  • 瀛州(基內有紫芝現)
  • 冀州(有患盲人及躄皆差)
  • (凾如水鏡放光眾像)
  • 徐州(凾現仙人聖僧等相)
  • 莒州(三現神光基得古塔患啞能言)
  • 楚州(野鹿來聽雁翔塔上)
  • 齊州
  • 菜州
  • 潭州(舍利至江神鳥千迎)
  • 毛州(天雨金銀花)
  • 宋州(井苦變甘旋光天雨瑞花如雪)
  • (地出銅像)
  • 貝州
  • 趙州(放赤光瑞像無量)
  • 濟州(二放神光香氣鐘響出於雲際)
  • 荊州(雲蓋塔上雨花不下)
  • 兗州
  • 壽州
  • 蘭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銅像)
  • 信州
  • 梁州
  • 利州(放光如月明)
  • (靈泉自涌病遇得差)
  • 黎州(地下凡聞千秋樂動)
  • 慈州(靈蓋如飛仙靈泉涌病得愈)
  • 魏州(數放光明大雨寶花人人得之)
  • 汴州(異香放光見像患差)
  • (五色光現文字金色)
  • 許州(去州九十放光明見覆塔甘井踊現)
  • 安州(感香一夕放光雲蓋兼集)沈州
  • 顯州
  • 晉州(二度放五色光明)
  • (放光五色)
  • 曹州(光變最繁)
  • 懷州(雄莬自來馴附放光異迹)
  • (前後十一度現光靈瑞)
  • 洛州(香氣如風數放光明)
  • 鄧州(凾作玉文現)
  • (重得舍利凾變瑪瑙)
  • 洛州(僧先患腰不行聞迎十里得差)
  • 鄭州(放光播內向明)
  • 祀州(放光五色)
  • 衛州(光照於外)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