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26n1521_014 十住毘婆沙論 第14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26 冊 » No.1521 » 第 14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分別二地業道品之餘

 ◎菩薩住此地  自然不行惡
 深樂善法故  自然行善道

[0095a28] 問曰。十不善道自然不作。自然行十善道。此二種道。幾是身行。幾是口行。幾是意行。答曰。

 身意二三種  口四善亦爾
 略說則如是  此應當分別

[0095b04] 不善身行有三種。所謂奪他命劫盜邪婬。不善口行四種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善意行三種。貪取瞋惱邪見。善身行亦有三種。離奪命劫盜邪婬。善口行亦四種。離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善意行有三種。不貪取不瞋惱正見。身口意業道。是善不善應須論議令人得解。初奪命不善道者。所謂有他眾生知是眾生故行惱害。因是惱害則失壽命。起此身業是名初奪命不善道。離此事故。名為離奪命善行。劫盜者。所謂屬他之物。知是物屬他生劫盜心。手捉此物舉離此處。若劫若盜計是我物生我所心。是名劫盜行。離此事者名為離劫盜善行。邪婬者。所有女人。若為父母所護。親族所護。為姓所護。世法所護。戒法所護。若他人婦知有鞭杖惱害等障礙。於此事中生貪欲心起於身業。或於自所有妻妾。若受戒若懷妊若乳兒若非道。是名邪婬。遠離此事名為善身行。妄語者。覆相覆心覆見覆忍覆欲知如是相而更異說。是名妄語。遠離此事名為遠離妄語善行。兩舌者。欲離別他。以此事向彼說。以彼事向此說。為離別他故。和合者令別離。別離者則隨順樂為別離。憙別離好別離。是名兩舌。離如此事名為遠離兩舌善行。惡口者。世間所有惡語害語苦語麁語弊語令他瞋惱是名惡口。遠離此事名為離惡口善行。散亂語者。非時語無利益語非法語無本末語無因緣語。是名散亂語。遠離此事名為離散亂善行。貪取者。屬他之物他所欲。他田塢他財物。心貪取願欲得。於此事中不貪不妬不願欲得是名不貪善行。瞋惱者。於他眾生瞋恨心礙心發瞋恚。作是念。何不打縛殺害是名瞋惱離如此事名為無瞋惱善行。邪見者。言無布施無有恩報。善惡業無果報。無今世無後世。無父母無沙門無婆羅門。能知此世後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邪見。正見者。為有施者有恩報。有善惡業報有今世後世。世間有沙門婆羅門。知此世後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正見善行。是菩薩如是入正見道。

 善道不善道  各二十分別
 知何處起等  十二種分別

[0095c18] 菩薩於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種種別相知二十種分別。又於是二十種分別善知從何處起等十二種分別。於此十不善道中有二十種分別。所謂不離奪他命罪。一是不善。二欲界繫。三有漏。四非心數法。五心不相應。六不隨心行。七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共心生。實有眾生知是眾生。以身業故奪其命。是名共心生。云何名不共心生。若人欲殺眾生捉持牽挽撲著地已然後能死。是名不共心生。又身不動口不言。但生心我從今日當作殺眾生者。如是奪他命罪。是名不共心生。又是不離奪他命者。若睡若覺常積習增長。亦名不共心生。八或色或非色。初共心生殺罪是色。第二殺罪第三第四非是色。九或作或非作。有色是作。餘者無作。十或有緣或無緣。色是有緣餘者是無緣。問曰。是心為有緣為無緣。答曰。非有緣。問曰。若心非有緣身不動口不言時但心生念我從今日當作殺眾生者。如是罪業云何名為非緣。答曰。若殺罪是心則應有緣。今實殺罪非是心。若心是殺罪即是身業。而心實非身業。是故殺生罪不名有緣。但殺生罪共心在身中生。以是無作故言非緣。十一是業。十二非業相應。十三不隨業行。十四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無異。但除心與思共生為異。十五非先世業報。十六不可修。十七應善知。十八應以慧證不以身證。十九可斷。二十可知見。不離劫盜罪。不離邪婬罪。不離妄語罪中。但一共心生二不共心生。一有色二無色。一作二無作。一有緣二無緣。餘如殺中說。不離兩舌不離惡口亦如是。不離散亂語。或不善或無記從不善心生。是不善從無記心生。是無記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欲界繫者。以欲界身心。散亂語是欲界繫。色界繫亦如是。餘如妄語中說。貪取欲界繫。是有漏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心共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相應。非隨業行。非共業生。非先世業報。除因報。非可修。應善知。應以慧證。身證。可斷。可見知。瞋惱。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纏所攝名心相應。使所攝名心不相應。隨心行不隨心行亦如是。共心生不共心生。有覺眾生與心共生。無覺眾生不與心共生。如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亦如是。如心不相應不隨心行不共心生業不相應不隨業行不與業共生亦如是。餘分別如貪取中說。如瞋惱邪見亦如是。十善道中離奪他命是善性。或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以欲界身離奪他命。是欲界繫。非三界繫者。學無學人八聖道所攝。離殺生正業。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繫是有漏。非三界繫是無漏。非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是共心生。如行人見虫而作是念。我當身業遠離不傷害。是名離奪命善行共心生。何等是離殺生善不共心生。有人身不動口不言但心念從今日不殺生。是名不共心生。又有人先遠離殺生。若睡若覺心緣餘事。於念念中不殺生。福常得增長。亦不共心生。或是色或非色。一是色二非色。一是作二非作。一有緣二無緣。是業非業相應。不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不共心生除心與思為異。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則可斷。無漏不可斷。可知見亦如是。離劫盜。離邪婬。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亦如是。離散亂語。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以欲界身心離散亂語。色界繫亦如是。不繫三界者。如不殺中說。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繫。無漏者不繫。餘如離妄語中說。不貪取者是善性。或欲界繫。或非繫三界。欲界繫者。欲界凡夫不貪取及賢聖不貪取善行。是欲界繫。非三界繫者。諸賢聖不貪取無漏善行。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繫是有漏。不繫三界是無漏。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知見亦如是。離瞋惱是善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欲界不瞋惱善根。餘二界亦如是。不繫者。餘不繫是或有漏或無漏繫三界者。是有漏。餘是無漏。心數法。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與纏相違不瞋善根與心相應。與使相違不瞋善根與心不相應。隨心行共心生亦如是。無色無作。或有緣或無緣。心相應是有緣。心不相應是無緣。非業或與業相應。或不與業相應。或隨業行或不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亦如心說非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知見亦如是。正見是善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非三界繫。欲界繫者。若凡夫若賢聖。欲界念相應正見。是色無色界亦如是。不繫三界者。賢聖無漏正見。或有漏或無漏。三界繫是有漏。不繫是無漏。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見可知亦如是。是名善等二十種分別。從何起等十二論者。一從何起。二起誰。三從何因起。四與誰作因。五何緣。六與誰作緣。七何所緣。八與誰作緣。九何增上。十與誰作增上。十一何失。十二何果殺罪。從何起者。從三不善根起。又從邪念起。又隨以何心奪眾生命。從是心起。起誰者。從殺罪邊所有諸法。已生今生當生。是因緣亦如是。何所緣者。緣眾生。又因何心奪眾生命。亦緣此心。與誰作緣者。因殺罪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法緣於殺生罪。何失者。今世惡名人所不信等。何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及餘惡處。受苦惱報。增上與誰增上者。如從何處起中說。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貪取瞋惱邪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劫盜罪緣所用物。邪婬緣眾生。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緣於名字。貪取緣所用物。瞋惱緣眾生。邪見緣名字。餘殘亦如上。不殺生從三善根起。又從正念起。又隨以何心離殺生。從是心起。起誰者。從是法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因緣亦如是。所緣者。緣於眾生。與誰作緣者。因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緣於不殺生。增上者。諸善根增上。正念亦增上。隨以何心不殺生。是心亦增上。與誰作增上者。於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何利益者。與殺罪相違是名為利。何果者。與殺生相違名為果。不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貪不恚正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不劫盜緣所用物。不邪婬緣眾生。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散亂語緣名字。不貪取緣所用物。不瞋惱緣眾生。正見或緣名字或緣義。有漏緣於名字。無漏緣於義。是菩薩於善等論及起等十二論。行十善道。應如是分別知。又知。

 七種不善處  以貪瞋癡生
 及四門分別  業眾生各二

[0097b10] 是菩薩知七不善業道以貪瞋癡生。而分別於世。又知七種不善業中四門分別。是殺罪或從貪生。或從瞋生。或從癡生。從貪生者。若人見眾生。生貪著心。從是因緣。受用好色聲香味觸。或須齒角毛皮筋肉骨髓等。是人生如是貪心故奪他命。是名從貪生殺罪。若人瞋心不喜殺眾生。是名從瞋生。若人邪見不知後世善惡業殺眾生。是名從癡生殺罪。或以為福德故。或使欲度苦故而殺。如西方安息國等。復有取福德因緣故殺。以是殺業因緣故。欲得生天。如東天竺人於天寺中殺生。以此事故欲生天上。是名從癡生。復有人以貪心故取他物。作是念。以我當隨意得好色聲香味觸。是名從貪生。復有人以瞋心不喜彼人故劫盜財物。欲令其惱。是名從瞋生。復有人邪見不知果報。劫盜他物。是名從癡生。如諸婆羅門說世間財寶皆是我物。我力弱故諸小人等以非法取用。若我取者。自取其物無有過罪。以如是心劫盜他物者。是亦從癡生。若人貪著色因緣故而邪婬。是名從貪生。若人瞋不喜作是念。是人犯我母婦姊妹女等。我亦還以婬事污彼母婦姊妹女等。是名從瞋生邪婬。若人邪見不知果報而故犯者。是名從癡生。如有人言。人中無有邪婬。何以故。女人皆為男子故生。如餘所用物。如有所須。若與從事無邪婬罪。以是心作婬欲者。是名從癡生。如劫盜罪妄語亦如是。為貪財故妄語。是名從貪生。為欲誑彼令得苦惱。是名從瞋生。邪見不知業果報故妄語。是名從癡生。兩舌惡口散亂語亦如是。三不善道則是根本。從是分別生七種身口業果。問曰。不離殺生皆是殺生罪不。若殺生罪皆是不離殺生耶。答曰。有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有不離殺生非殺生罪。何等是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若有眾生知是眾生故殺奪命起身業。是名不離殺生亦是殺生罪。何等是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此人先雖作殺因緣而眾生不死又身不動口不說。但心念我從今日當殺眾生。是名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是二門分別。為四種分別。所謂善不善各二種。

 不但善不善  身心二種業
 亦復應當知  更有餘分別

[0097c26] 除身殺生劫盜邪婬。餘殘打縛閉繫鞭杖牽挽等。但不死而已。如是不善身業非奪命等所攝。善中迎送合掌禮拜恭敬問訊洗浴按摩布施等善身業非不殺生等所攝。意業中除貪取瞋惱邪見餘所有不守攝心諸結使等不善法。又意業中除不貪取不瞋惱正見餘善守攝心信戒聞定捨慧等善法。

 七業亦業道  三業道非業

[0098a05] 殺生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七。是業即業道。貪取瞋惱邪見。是業道非業。此三事相應思是業。問曰。前七事何故亦是業亦是業道。答曰。習行是七事轉增故。至地獄畜生餓鬼。以是故名為業道。是七能作故名業。三是業道非業者。是不善業根本。以是故名三業道非業。善中亦如是。所謂離殺生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亦業亦業道。餘三不貪取不瞋惱正見是業道非業。此三相應思是業。問曰。前七事何故是業亦業道。答曰。常修習此事故。能至人天好處名為道。是七能作故名為業。問曰。餘三何故但業道非業耶。答曰。三是諸善業根本。諸善業從中行故。名為業道非業。復次。

 戒法即是業  業或戒非戒
 業及於業道  有四種分別

[0098a21] 身口業是戒。意業是業非戒。業及於業道四種分別者。有業非業道。有業道非業。有業亦是業道。有非業非業道。業非業道者。三種不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手拳鞭杖等。及三種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迎逆敬禮等。是二善不善業。非業道所攝。或有人言。亦是業道。何以故。是二業或時至善惡處故。名為業道。以不定故不說業道。業道非業者。後三不善及三善是煩惱性故非業。能起業故名為業道。三善是善根性故非業。能起善業故名為業道。亦業亦業道者。所謂殺生不殺生等七事。是非業非業道者餘法是。復次。

 菩薩初地邊  以三種清淨
 安住十善道  則生決定心

[0098b07] 是菩薩於第二地中了了分別知如是十善十不善道。知已以三種清淨住十善道。所謂自不殺生不教他殺。於殺生罪心不喜悅。乃至正見亦如是。問曰。菩薩初地中已住十善道。此中何故重說。答曰。初地中。非不住十善道。但此中轉勝增長。以三種清淨故。先初住中雖作閻浮提王不能行此三種清淨。是故此中說三種清淨。菩薩住是二地。知如是分別諸業。生決定心。

 世所有惡道  皆十不善生
 世所有善道  因於十善生

[0098b18] 世間所有惡道者。所謂三種地獄道。熱地獄冷地獄。黑地獄。三種畜生道。水行畜生。陸行畜生。空行畜生。種種鬼道。有飢餓鬼者食不淨鬼者火口者阿修羅夜叉等。皆由行十不善道。有上中下因緣故。出世間所有善道若天若人。皆由行十善道生。三界所攝。天有二十八。人者四天下人是。如是決定知已。作是念。我欲自生善處。亦令眾生生於善處。

 是故我自應  住於十善道
 亦令餘眾生  即住此善道

[0098b29] 若生善處若生惡處。皆屬十善十不善道。我知是世間諸業因緣有無有定主。是故我應先自行十善道。然後令諸眾生亦住十善道。問曰。何以故。要先自住十善道後乃令他住耶。答曰。

 行於惡業者  令他善不易
 自不行善故  他則不信受

[0098c07] 若惡人自不行善。欲令他行善者則為甚難。何以故。是人自不行善。他人不信受其語。如偈說。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他善
 若自不寂滅  不能令他寂
 以是故汝當  先自行善寂
 然後教他人  令行善寂滅

[0098c14] 是菩薩當如是行善法。

 從阿鼻地獄  乃至於有頂
 分別十業果  及其受報處

[0098c17] 當如是正知。下從阿鼻地獄。上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是善不善種種業受果報處。於中習行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獄。小減生大炙地獄。小減生小炙地獄。小減生大叫喚地獄。小減生小叫喚地獄。小減生僧伽陀地獄。小減生大陌地獄。小減生黑繩地獄。小減生活地獄。小減生劍林等小眷屬地獄中。亦應如是轉小分別。行中十不善道生畜生中。畜生中亦應轉少分別。行下不善道生餓鬼中。如是總相說。是中應廣分別差別。有諸阿修羅夜叉生鬼道中。有諸龍王生畜生中。所受快樂或與諸天同。是諸眾生以不善因緣故生。生已受善業果報。行最下十善道生閻浮提人中在貧窮下賤家。所謂栴陀羅邊地工巧小人等。轉勝生居士家。轉勝生婆羅門家。轉勝生剎利家。轉勝生大臣家。轉勝生國王家。於十善道轉復勝者生瞿陀尼。轉勝生弗婆提。轉勝生欝單越。轉勝生四天王處。轉勝生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習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於是中亦應種種分別小大差別。如人中小王大王閻浮提王轉輪聖王。四天王處有四天王。忉利天中有釋提桓因。炎摩天上有須炎摩天王。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化樂天上有善化天王。他化自在天上有他化自在天王。過是以上。要行禪定思得生上界。問曰。若以禪定思得生上界者。何以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故得生。答曰。雖修禪定生色界無色界。要當先堅住十善道然後得修禪定。以是故。彼處以十善業道為大利益。以是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因緣故得生。所以者何。先行清淨十善道離欲。修初禪下思得生梵眾天。修初禪中思生梵輔天。修初禪上思故得生大梵天。修二禪下思生少光天。修二禪中思得生無量光天。修二禪上思得生妙光天。修三禪下思得生小淨天。修三禪中思故得生無量淨天。修三禪上思得生遍淨天。修四禪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禪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禪上思故生廣果天修無想定中思得生無想天。以無漏熏修四禪下思故生不廣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不熱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喜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妙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禪最上思故生阿迦膩吒天。修虛空處定相應思得生空處天。修識處定相應思得生識處天。修無所有處定相應思得生無所有處天。修非有想非無想處定相應思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天。是名生死世間眾生往來之處。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

[0099b11] 問曰。是十善業道。但是生人天因緣。更有餘利益耶。答曰有。

 所有聲聞乘  辟支佛大乘
 皆以十善道  而為大利益

[0099b15] 凡出生死因緣唯有三乘。聲聞辟支佛大乘。是三乘皆以十善道為大利益。何以故。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聲聞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於佛地。問曰。是十善道。能令何等眾生至聲聞地。答曰。

 隨他無大悲  畏怖於三界
 樂少功德分  其志甚劣弱
 心樂於厭離  常觀世無常
 及知一切法  皆亦無有我
 乃至一念頃  不樂於受生
 常不信世間  而有安隱法
 觀大如毒蛇  陰如拔刃賊
 六入如空聚  不樂世富樂
 貴於堅持戒  而為禪定故
 常樂於安禪  修習諸善法
 唯觀於涅槃  第一救護者
 常求盡苦慧  樂集行解脫
 但貴於自利  一一勝處來
 善道令是人  能至聲聞地

[0099c05] 隨他音聲者。聞他所說隨順而行。不能自生智慧。問曰。十善道能令一切從他聞者皆作聲聞耶。答曰。不爾。若無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若有菩薩從諸佛聞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聲聞地。問曰。一切無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耶。答曰。不然。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道。餘不怖畏者令生人天善處。以樂三界故。問曰。一切怖畏三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若爾者菩薩亦怖畏三界為身故。復為眾生勤行精進求於涅槃。如是十善道。亦應令至聲聞地。答曰。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盡墮聲聞地。何等為墮。樂習行功德少分者。於佛所教化六波羅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墮聲聞地。若人能取諸佛功德遍學智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徑至佛道。隨他聞聲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種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者。至辟支佛地者。問曰。是人云何俱從他聞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至辟支佛地。答曰。志劣弱者作阿羅漢。小堅固者作辟支佛。問曰。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聲聞地。答曰。不然。何以故。所謂志弱樂厭離生死者。非但志劣無厭離者。問曰。觀何事得知樂厭離心。答曰。觀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當知是必樂於厭離。問曰。已知樂厭離。菩薩亦如是觀有為無常一切法無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墮聲聞地耶。答曰。是人深厭離離大悲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不信世間有安隱相。如經中佛告諸比丘。譬如少糞尚臭穢不淨。何況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況多也。諸比丘。當學斷生莫令更受。聲聞人信受是語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是人復作是念。世間無常。於所作事及受命都無安隱相。死常逐人誰能知死時節。不知死時為受何業果報。為生何心。如是事中不安隱故。不可信故。當疾求盡苦。菩薩則不爾。於恒河沙無量阿僧祇劫受生。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諸眾生。是故偈中說。乃至一念頃不樂於受生。善道令是人能至聲聞地。問曰。是人樂修集何事故不樂受生。答曰。是人觀地水火風四大憙生瞋恨故。不淨臭穢不知恩故。生毒蛇想。色受想行識五陰。能奪智慧命故。生怨賊想。眼耳鼻舌身意。入離常離不動不變不壞無我無我所故。生空聚想。若人於世間一切受生及資生樂具。以無常虛誑無須臾住故不生喜悅心。如是之人於一切生處生無安隱想。但涅槃一法能為救護。如經中說。諸比丘世間皆是熾然。所謂眼然色然眼識然眼觸然。及眼觸因緣生受皆亦是然。以何事故然。所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火之所熾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熾然。唯涅槃寂滅法能為救護。貴涅槃一法故捨一切事勤習坐禪。問曰。若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熾然。唯涅槃寂滅能為救護者。十善道皆令至聲聞地耶。答曰。不然。佛所結戒。為禪定故貴重此戒。有決定心而不毀犯。捨一切事但樂坐禪。求盡苦智常勤修習解脫因緣。於先世中或從一勝處來二勝處來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何以故。持戒清淨則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歡喜。得歡喜故身輕軟。身輕軟故心快樂。心快樂故攝心得定。攝心得定故。生如實智慧。生如實智慧故即生厭。從厭生離從離得解脫。若一若二勝處來者。如尊者羅睺羅從諦勝處來。如尊者施曰羅從捨勝處來。如尊者離跋多從寂滅勝處來。如尊者舍利弗從慧勝處來。或從諦捨二勝處來。或從諦寂滅二勝處來。或從諦慧二勝處來。或從捨寂滅二勝處來。或從捨慧二勝處來。或從寂滅慧二勝處來。如是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