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N26n0009_001 法句經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南傳 (N) » 第 26 冊 » No.0009 » 第 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P.1] 法句經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一 雙品

[0013a07]

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人若染穢意,或語或〔身〕行,苦事則隨彼,如輪隨獸足。

[0013a09]

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人若清淨意、或語或〔身〕行,樂事則隨彼,如影之隨形。

[0013a11]

「彼罵我擲我,敗我奪取我」,於懷如此念,忿怨事不息。

[0013a12]

「彼罵我擲我,敗我奪取我」,不懷如是念,忿怨終自息。

[0013a13] [P.2]

實於此世中,非以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為古常法。

[0013a14]

彼人不曉悟:「我等終毀滅」。惟有此悟者,彼諍自然息。

[0014a01]

唯求享樂事,不攝護諸根,飲食無限度,怠惰不精勤,彼實為魔服,如風吹弱樹。

[0014a03]

不求享樂事,善護攝諸根,飲食有限度,信念又精勤,魔王不勝彼,如風吹巖山。

[0014a05]

雖為纏袈,不脫垢濁者,無真實克己,不應纏袈

[0014a06] 一〇

離棄諸垢濁,善住於戒律,真實以克己,彼應纏袈

[0014a07] 一一

非真思為真,真實為非真,住於邪思惟,則不達真實。

[0014a08] 一二

於真知為真,非真知非真,住於正思惟,能達於真實。

[0014a09] 一三

粗茸劣家屋,必受雨漏浸,如此不修心,貪欲則浸入。

[0014a10] [P.3] 一四

善茸精家屋,不受雨漏浸,如此善修心,貪欲不浸入。

[0014a11] 一五

現世於此悲,死後他世悲,造諸惡業者,兩世皆憂悲。見自穢業已,彼悲彼苦惱。

[0014a13] 一六

現世於此喜,死後他世歡,造諸善業者,兩世皆歡喜。見自淨業已,彼樂彼歡喜。

[0015a01] 一七

現世於此苦,死後他世苦,造諸惡業者,兩世皆受苦。謂:「今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

[0015a03] 一八

現世於此喜,死後他世歡,造諸善業者,兩世皆歡喜。謂:「今造善業喜,往善趣更喜。」

[0015a05] 一九

縱多誦經典,放逸不實行,如牧算他牛,不入真沙門。

[0015a06] 二〇

雖誦經典少,舉止遵法行,具足正智識,棄滅貪瞋癡,善淨心解脫,捨離此世欲,此世或他世,入真沙門列。

[P.4] 二 不放逸品

[0015a13] 二一

不逸不死道,放逸為死路。不放逸不死,逸者如死尸。

[0015a14] 二二

智者悟此理,所行不放逸。不放逸者樂,喜樂聖者境。

[0016a01] 二三

賢者常堅忍,勇猛修禪定,離軛獲安穩,得無上涅槃。

[0016a02] 二四

奮勵常正慮,淨行能制己,正法而生活,不逸善譽增。

[0016a03] 二五

奮勵不放逸,勝己自調御,賢者自作洲,免沒於瀑流。

[0016a04] 二六

癡鈍愚昧人,耽溺於放逸,智者不放逸,如〔護〕最上寶。

[0016a05] 二七

勿耽於放逸,勿嗜愛欲樂。唯勤住禪定,始得大安樂。

[0016a06] 二八

智者無放逸,除逸時無憂,聖者登慧閣,觀察愚多憂,如立於高山,俯視地上物。

[0016a08] [P.5] 二九

放逸中無逸,睡眾中獨醒,智人如駿馬,駑駻所不及。

[0016a09] 三〇

摩伽婆無逸,得天之主位。人讚不放逸,放逸常被責。

[0016a10] 三一

比丘樂不逸,又畏於放逸,猶如猛火炎,燒除大小縛。

[0016a11] 三二

比丘樂不逸,又畏於放逸,彼既近涅槃,決無退墮事。

三 心品

[0016a14] 三三

搖動變易心,難護難制服,智者令調直,如匠矯直箭。

[0017a01] 三四

水中魚離棲,棄投陸地上,如是心戰慄,離脫魔世界。

[0017a02] 三五

心輕隨欲轉,操動難制服,善哉心調御,調御得安樂。

[0017a03] [P.6] 三六

心轉隨欲轉,微妙猛難見,智者當護心,護心得安樂。

[0017a04] 三七

遠行與獨動,無形隱胸窟,若誰制彼心,脫出魔繫縛。

[0017a05] 三八

若心不安定,不辨於正法,信念不堅者,智慧不成滿。

[0017a06] 三九

若得心無惱,亦無思慮惑,超脫善與惡,覺者無恐怖。

[0017a07] 四〇

知身如水甕,心安如城廓,慧劍擊魔王,守視真懈怠。

[0017a08] 四一

此身實不久,當置於地上,被棄無意識,無用如木片。

[0017a09] 四二

仇敵對仇敵,怨家對怨家,若心住邪行,惡業更增大。

[0017a10] 四三

〔善〕非父母作,亦非親屬作,若心住正道,善惡更增大。

[P.7] 四 華品

[0017a13] 四四

誰服此地界,閻魔與天界,誰集妙法句?如熟匠〔摘〕華。

[0017a14] 四五

有學服地界,閻魔與天界,有學集法句,如熟匠摘華。

[0018a01] 四六

知身譬泡沫,悟此同幻影,滅魔王華箭,將無死王見。

[0018a02] 四七

摘集諸華人,其人心貪著,死神將捉去,宛如眠村落,瀑流〔漂蕩〕去。

[0018a03] 四八

摘集諸華人,其人心貪著,貪欲無厭足,實被死王伏。

[0018a04] 四九

聖者入村落,猶如蜂採華,不害色與香,唯取甘蜜去。

[0018a05] 五〇

不〔觀〕他人過,他人作不作,唯觀自己行,或作或未作。

[0018a06] [P.8] 五一

猶如美妙華,色豔而無香,善說無實行,彼終無結果。

[0018a07] 五二

猶如美妙華,色豔而芳香,善說有實行,彼終有結果。

[0018a08] 五三

如由堆諸華,得造眾華鬘,一生之為人,應作諸善事。

[0018a09] 五四

華香不逆風,栴檀多伽羅,末利香亦然。德香逆風芬,彼正人之薰,普聞一切方。

[0018a11] 五五

栴檀多伽羅,越系基青蓮,此等諸香中,戒香最為勝。

[0018a12] 五六

栴檀多伽羅,此等香輕微,持戒香最上,薰香諸天間。

[0018a13] 五七

成就諸戒行,住於不放逸,正智解脫者,魔王不能近。

[0018a14] 五八

猶如塵穢聚,被棄於大道,蓮華生其中,悅意而芳香。

[0019a01] [P.9] 五九

如此塵聚等,盲昧凡夫中,正覺者弟子,以智慧光輝。

五 愚品

[0019a04] 六〇

不眠者夜長,疲者由旬長,不知達正法,愚者流轉長。

[0019a05] 六一

若得不勝己為友,與己相等者亦然,寧可堅決之獨行,不與愚者為伴侶。

[0019a06] 六二

「此我子我財」,愚者常煩惱。我且非有我,何況子與財?

[0019a07] 六三

愚者自知愚,彼已是智人,愚者自為智,實稱真愚者。

[0019a08] 六四

愚者雖終生,親近於賢人,不了達正法,如匙嚐羹味。

[0019a09] [P.10] 六五

縱然須臾間,親近於智者,能達於正法,如舌嚐羹味。

[0019a10] 六六

愚者之無知,與自仇敵行,造作諸惡業,齎得眾苦果。

[0019a11] 六七

自作不善業,作已生後悔,哭泣淚滿面,當得受業果。

[0019a12] 六八

若自作善業,作已不後悔,歡喜而愉悅,應得受善果。

[0019a13] 六九

惡業未熟間,愚者思如蜜,惡業成熟時,愚者彼受苦。

[0019a14] 七〇

愚者月復月,雖唯取少食,似草之尖端,〔功德〕不值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0020a01] 七一

猶如拘牛乳,不立即凝固,愚者造惡業,不即感惡果,業力隨其後,如火灰復燃。

[0020a03] 七二

愚者求知識,反而成災厄,破碎彼頭首,毀滅其幸福。

[0020a04] [P.11] 七三

愚者欲虛名,僧中作上座,僧院居上位,他人求供養。

[0020a05] 七四

「僧俗皆共知,此事由我作,無論大小事,應從於我意」,此為愚者想,貪慢心增長。

[0020a07] 七五

一則導世利,一則導涅槃,佛弟子比丘,如是應了知,莫貪世尊敬,專注於遠離。

六 賢品

[0020a11] 七六

如見彼智者,能指責罪過,當與彼交往,猶如知識者,能指示寶藏。常與彼交往,有善而無惡。

[0020a13] 七七

訓誡與教示,阻不當惡事。善者愛此人,而成惡人憎。

[0020a14] 七八

勿與惡友交,勿友下劣者,應與善友交,應友最上士。

[0021a01] [P.12] 七九

以飲法〔水〕者,清澄心快適,賢者常喜樂,聖者所說法。

[0021a02] 八〇

治水者導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賢者自調御。

[0021a03] 八一

猶如堅居巖,不為風所搖,毀謗及讚譽,賢者不為動。

[0021a04] 八二

猶如深之池,靜明而澄清,賢者聞法已,如是心澄清。

[0021a05] 八三

善人離諸欲,不語諸欲事,苦樂所不觸,賢者無喜憂。

[0021a06] 八四

無論自或他,不求子與財,及望諸國土,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榮。此為彼具戒,智慧正法人。

[0021a08] 八五

於此人間中,達彼岸者少,其他諸眾生,徘徊此邊岸。

[0021a09] [P.13] 八六

善能說法者,及依正法行,將能達彼岸,度難度之境。

[0021a10] 八七

應棄黑惡法,賢者修白法,由家到無家,喜獨處不易。

[0021a11] 八八

應求是法樂,棄欲無所有,智者自清淨,心離諸垢穢。

[0021a12] 八九

菩提之支分,正心而修習,棄捨諸執著,遠離愛貪欲,滅盡而光耀,現世得涅槃。

七 阿羅漢品

[0022a03] 九〇

有為路盡無憂患,一切〔煩惱〕已解脫,斷盡一切之繫縛,此人已無憂苦惱。

[0022a04] 九一

正念出家者,彼不喜在家。如鵝離池去,彼等棄水家。

[0022a05] [P.14] 九二

彼等無蓄積,於食知正念,空無相解脫,為彼所行道,如鳥飛虛空,足跡不可得。

[0022a07] 九三

彼滅盡煩惱,亦不貪飲食,空無相解脫,為彼所行跡,如鳥飛虛空,足跡不可得。

[0022a09] 九四

諸根歸寂靜,如御善調馬,斷慢無煩惱,天人所羨慕。

[0022a10] 九五

敬虔之聖者,忍辱如大地,又似堅居幢,如無污泥地,斯人無輪迴。

[0022a11] 九六

聖者意寂靜,語與業寂靜,正直而解脫,如是得安穩。

[0022a12] 九七

無信悟無為,斷繫因永滅,捨棄諸貪欲,實成最上士。

[0022a13] 九八

於村落森林,平地或丘陵,阿羅漢住處,其地則可愛。

[0022a14] [P.15] 九九

森林其可愛,眾人所不樂,彼喜離欲樂,不求諸欲樂。

八 千品

[0023a08] 一〇〇

縱聚一千言,若無意義者,不如一義語,聞而得寂靜。

[0023a09] 一〇一

縱聚千句偈,若無意義者,不如一句偈,聞而得寂靜。

[0023a10] 一〇二

雖誦百句偈,若無意義者,不如一句偈,聞而得寂靜。

[0023a11] 一〇三

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

[0023a12] 一〇四

能克服自己,實勝過他人。若有克己者,常為自制御。

[0023a13] 一〇五

天神乾闥婆,魔王或梵天,皆遭於敗北,不能勝此人。

[0023a14] [P.16] 一〇六

月月投千金,供犧祀百年,不若須臾間,供養修己者,如是此供養,勝祭祀百年。

[0024a02] 一〇七

若人於林中,事火一百年,不若須臾間,供養修己者,如是此供養,勝祭祀百年。

[0024a04] 一〇八

若人於世間,求福一年間,供犧牲祭祀,彼一切功德,不值四分一,禮敬正直者〔阿羅漢〕。

[0024a06] 一〇九

守樂敬禮者,常尊於長上,增長四種法:壽、美、樂與力。

[0024a07] 一一〇

若人百歲壽,破戒無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住禪定。

[0024a08] 一一一

若人百歲壽,無智無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住禪定。

[0024a09] 一一二

若人百歲壽,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堅固行精進。

[0024a10] 一一三

若人百歲壽,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見生滅法。

[0024a11] [P.17] 一一四

若人百歲壽,不見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

[0024a12] 一一五

若人百歲壽,不見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見最上法。

九 惡品

[0025a03] 一一六

應急速為善,遠離罪惡心。懈怠作善者,其心則喜惡。

[0025a04] 一一七

人縱作惡已,不應重重作;勿喜於作惡,積惡則受苦。

[0025a05] 一一八

若人作善已,應復重重作;應喜於作善,積善受快樂。

[0025a06] 一一九

惡業未成熟,惡者見為福,惡業成熟時,惡人始見苦。

[0025a07] [P.18] 一二〇

善業未成熟,善人見為苦,善業成熟時,善人方見福。

[0025a08] 一二一

勿輕視小惡,云:「我不招報」,依水點滴落,亦可滿水瓶。愚者盈其惡,微微少許積。

[0025a10] 一二二

勿輕視小善,云:「我不招報」,於水點滴落,亦可滿水瓶。賢者盈其善,微微少許積。

[0025a12] 一二三

商人避危道,伴少財寶多,受生避毒品,避惡業亦然。

[0025a13] 一二四

若如無瘡手,其心可捉毒,無瘡毒不患,不作者無惡。

[0025a14] 一二五

若害無邪人,清淨無穢者,惡反及愚人,如逆風揚塵。

[0026a01] 一二六

有人宿胎中,造惡墮地獄;正直昇天界,漏盡證涅槃。

[0026a02] [P.19] 一二七

無論虛空及海中,或入山間之洞窟,欲求逃脫惡業者,世間實無有是處。

[0026a03] 一二八

無論虛空及海中,或入山間之洞窟,欲求不為死魔制,世間實無有是處。

一〇 刀杖品

[0026a06] 一二九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懼死,以自量比較,勿殺教他殺。

[0026a07] 一三〇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愛生,以自量比較,勿殺教他殺。

[0026a08] 一三一

欲自安樂者,刀杖害有情,但求自己樂,後世樂難得。

[0026a09] [P.20] 一三二

欲自安樂者,不以刀杖害,以求自己樂,後世得安樂。

[0026a10] 一三三

對人莫言粗暴語,汝已言者返言汝。忿之言實甚痛,刀杖互擊可觸汝。

[0026a11] 一三四

汝若破銅鑼,自默而不言,既得涅槃道,汝無忿怒諍。

[0026a12] 一三五

如牧者以杖,驅牛至牧場,如是老與死,驅逐有情命。

[0026a13] 一三六

愚者作惡業,卻不能自知,癡者感業苦,如以火自燒。

[0026a14] 一三七

若以刀杖害,無罪無邪人,十事中一事,忽然彼應遇。

[0027a01] 一三八

劇烈苦〔失財〕,身體受毀損,或為重病逼,乃至心錯亂。

[0027a02] 一三九

或由王迫害,或遇誣重罪,或親族離散,或破滅財產。

[0027a03] 一四〇

或彼之家屋,遭遇卻火燒,愚者身滅後,墮入於地獄。

[0027a04] [P.21] 一四一

裸行螺髻者,污泥及斷食,臥地自塵身,蹲踞不住立,不斷疑惑人,無得清淨事。

[0027a06] 一四二

其身住寂靜,調御心自制,必然持梵行,不以諸刀杖,加害諸有情,彼為婆羅門,彼則是沙門,彼則是比丘。

[0027a08] 一四三

慚愧自制者,此世所少有,如良馬避鞭,彼善避誹辱。

[0027a09] 一四四

如良馬加鞭,當奮勵努力,以信戒精進,乃至住禪定,善識別正法,以及明行足,汝念當勿忘,消滅大窮苦!

[0027a11] 一四五

治水者導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德者自調御。

[P.22] 一一 老品

[0028a03] 一四六

世常燃燒中,有何喜何歎!汝等黑暗蔽,何不求光明?

[0028a04] 一四七

汝觀粉飾身,瘡傷骨積集,病患多思惟,非堅常住者。

[0028a05] 一四八

此衰老形骸,病巢而易壞,穢聚必毀滅,有生終必死。

[0028a06] 一四九

猶如葫蘆瓜,秋至將散棄,骸骨成鴿色,觀此有何樂?

[0028a07] 一五〇

此城骨所造,塗以血與肉,藏著老與死,及虛偽與慢。

[0028a08] 一五一

美飾王車亦必朽,肉體老邁終亦然,唯善人法無老事,善人相傳與善人。

[0028a09] 一五二

寡聞之愚人,生來如牡牛,增長彼筋肉,無增彼智慧。

[0028a10] [P.23] 一五三

經多生流轉,予求作屋者,但未得見之,受苦再再生。

[0028a11] 一五四

已見作屋者!勿再為造屋,椽桷皆毀壞,棟梁被摧折,得滅盡愛欲,心既證無為。

[0028a13] 一五五

壯時不得財,亦不修梵行,如池邊老鷺,無魚而死滅。

[0028a14] 一五六

壯時未獲財,亦不修梵行,臥如破折弓,思嘆於過去。

一二 自己品

[0029a07] 一五七

若人知自愛,應善自保護,三時中一時,智者應覺醒。

[0029a08] 一五八

首先於自己,安置正法道,然後誨他人,賢者將無過。

[0029a09] [P.24] 一五九

若欲誨他者,應如自己行,自制可制他,制己實最難。

[0029a10] 一六〇

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調御,獲得難依所。

[0029a11] 一六一

惡業由己生,由自生自起,摧壞於愚者,金剛破寶石。

[0029a12] 一六二

破戒如蔓草,覆纏沙羅樹,自己求此作,以快仇敵意。

[0029a13] 一六三

不善事易行,有害於自己,善及有益事,實為極難行。

[0029a14] 一六四

愚癡惡慧者,持執邪見故,譏蔑羅漢教,乃至尊者教,及正法行者,而自取破滅,宛如佳他伽,結果而自亡。

[0030a02] 一六五

惡是由己作,污法亦由己,自己不作惡,清淨亦由己,淨不淨由己,他無淨他事。

[0030a04] [P.25] 一六六

即他有大事,勿為己利益,善知己利事,當專心利益。

一三 世品

[0030a07] 一六七

勿從下劣法,勿住於放逸,勿隨於邪見,莫為世俗徒。

[0030a08] 一六八

奮起勿放逸,行正法善行,隨法善行者,此彼世安樂。

[0030a09] 一六九

應行法善行,不行惡法行,隨法行善者,此彼世安樂。

[0030a10] 一七〇

視如水泡沫,見如蜃氣棲,如是觀世者,死王不見他。

[0030a11] 一七一

來觀此世間,猶如飾王車,愚者湎此中,智者不執著。

[0030a12] [P.26] 一七二

若人先放逸,而後不放逸,如月出雲翳,照耀於此世。

[0030a13] 一七三

若作惡業人,覆之以善業,如月出雲翳,照耀於此世。

[0030a14] 一七四

此世間黑暗,善知此者少,少有昇天者,如鳥之脫網。

[0031a01] 一七五

天鵞飛行太陽道,以可神通行虛空,賢者破魔王眷屬,得以脫離此世間。

[0031a02] 一七六

違犯一者法,及說諸妄語,不信來世人,無惡而不作。

[0031a03] 一七七

貪不生天界,愚不稱揚施,賢者隨喜施,來世得安樂。

[0031a04] 一七八

地上王權者,或趣天界者,一切世界主,不及勝預流。

[P.27] 一四 佛陀品

[0031a07] 一七九

彼之勝利無能勝,敗者此世不能隨,佛〔智〕無邊無行跡,汝以何法欲誑惑?〔此佛對魔女說〕

[0031a09] 一八〇

不具於結縛,纏愛難誘使,佛〔智〕無邊無行跡,汝以何法欲誑惑?

[0031a10] 一八一

智者專禪定,喜出家寂靜,正念正覺者,天人且羨敬。

[0031a11] 一八二

得生人道難,生得長壽難,得聞妙法難,遇佛出世難。

[0031a12] 一八三

不作一切惡,應當行諸善,自淨之己意,此為諸佛教。

[0031a13] 一八四

諸佛說涅槃最勝,忍辱為最上苦行,出家實無害他者,惱他不稱為沙門。

[0031a14] 一八五

不誹及不害,嚴守戒律儀,飲食知足量,靜處坐獨居,專念增上定,此為諸佛教。

[0032a02] [P.28] 一八六

雖天雨金錢,欲心無滿足,賢者知淫欲,甘少而苦多。

[0032a03] 一八七

故雖於天樂,彼不喜悅求,正覺者弟子,喜滅於愛欲。

[0032a04] 一八八

恐怖所驅使,去歸依山岳、森林或園苑、種種樹支提。

[0032a05] 一八九

此非安全依,非最上依處。如此之歸依,不離一切苦。

[0032a06] 一九〇

若人歸依佛,歸依法及僧,依於正智慧,得見四聖諦。

[0032a07] 一九一

苦與苦之因,以及苦之滅,及八支聖道,滅盡一切苦。

[0032a08] 一九二

此為安全歸依處,此為最上歸依所。若人如此之歸依,由此解脫一切苦。

[0032a09] 一九三

聖者極難得,彼非隨處生,賢者所生處,彼家蒙惠榮。

[0032a10] 一九四

諸佛出現樂,宣說正法樂,僧眾和合樂,諸人修行樂。

[0032a11] 一九五

供養應供者——脫離於虛妄,超越諸憂患,供佛及弟子。

[0032a12] [P.29] 一九六

如此之供養,寂靜無畏者,其所得功德,甚難被計量。

[P.30] 一五 安樂品

[0033a07] 一九七

我等實樂生,憎怨中無憎,於怨憎人中,我等無怨憎。

[0033a08] 一九八

我等實樂生,苦惱中無苦,於苦惱人中,我等無苦惱。

[0033a09] 一九九

我等實樂生,貪者中無貪,於貪欲人中,我等無貪欲。

[0033a10] 二〇〇

我等實樂生,無有何物障,如光音天神,我等喜為食。

[0033a11] 二〇一

勝利生怨憎,敗者臥苦惱,勝敗兩具捨,寂靜住安樂。

[0033a12] 二〇二

無火如貪欲,無惡如憎恨,無苦如五蘊,無勝樂寂靜。

[0033a13] 二〇三

飢餓最大病,行為最大苦,如是實知此,涅槃最上樂。

[0033a14] 二〇四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富,信賴最上親,涅槃最上樂。

[0034a01] [P.31] 二〇五

已飲獨居味,乃至寂靜味,喜飲於法味,彼去怖離惡。

[0034a02] 二〇六

善哉見聖者,與彼共住樂,由不見愚者,彼常為安樂。

[0034a03] 二〇七

與愚者共行,實為長憂愁,與愚共住苦,如與敵共住,與賢者共住,樂如會親族。是故實如:

[0034a05] 二〇八

賢智博學者,誠持戒聖者,如隨善良遊,此賢明之人,如月從星道。

一六 愛好品

[0034a11] 二〇九

專注不當事,不專於應作,棄道取愛欲,卻羨成就者。

[0034a12] [P.32] 二一〇

勿與愛者會,勿會不愛者,不見愛者苦,見憎人亦苦。

[0034a13] 二一一

是故勿愛者,愛別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人無桎梏。

[0034a14] 二一二

由愛生憂患,由愛生畏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怖畏?

[0035a01] 二一三

由愛生憂患,由愛生畏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怖畏?

[0035a02] 二一四

由貪欲生憂,由貪欲生怖,離貪欲無憂,何處有怖畏?

[0035a03] 二一五

由欲樂生憂,由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怖畏?

[0035a04] 二一六

由愛欲生憂,由愛欲生怖,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怖畏?

[0035a05] 二一七

具戒與正見,住法知真實,圓滿自己行,彼為世人愛。

[0035a06] 二一八

希求不可說〔涅槃〕,富有思慮心,諸欲心不縛,被稱上流人〔近涅槃者〕。

[0035a07] 二一九

久在異鄉者,由遠地安歸,親友及知己,羨喜歡迎彼。

[0035a08] [P.33] 二二〇

作福業亦是,由此生彼世,福業如親族,迎彼愛來者。

一七 忿怒品

[0035a11] 二二一

應去於忿怒,應棄我慢心,解脫一切縛,不執著名色〔精神、物質〕,彼無一物者,無苦相隨事。

[0035a13] 二二二

止勃發忿怒,如止急行車,是名善御者,餘為執韁人。

[0035a14] 二二三

由忍勝忿怒,由善克不善,以施勝吝嗇,由實勝虛妄。

[0036a01] 二二四

語實不瞋怒,分與施乞者,人由此三事,得至諸天前。

[0036a02] [P.34] 二二五

聖者不殺生,常攝制護身,則達不死境——彼無憂患處。

[0036a03] 二二六

恒常覺醒者,晝夜勤勉學,志於涅槃者,終息其煩惱。

[0036a04] 二二七

阿托羅〔優婆塞〕應知!此非今日始,由古來即然,默然被人誹,多言被人誹,寡言被人誹,不為誹謗者,是世極少有。

[0036a06] 二二八

只被人誹者,或只被褒人,過未已無有,現在亦應無。

[0036a07] 二二九

智者日日善反省,行無過失有賢明,智慧持戒具行者,彼為智人所讚歎。

[0036a08] 二三〇

質如閻浮金,有誰得誹彼,彼為婆羅門,諸天所稱讚。

[0036a09] 二三一

攝護身忿怒,制御於身行,棄身之惡行,依身修善行。

[0036a10] 二三二

攝護語忿怒,制御於語行,棄語之惡行,依語修善行。

[0036a11] 二三三

攝護意忿怒,制御於意行,棄意之惡行,依意修善行。

[0036a12] 二三四

智者制御身,亦復制御語,於意亦制御,實成善御者。

[P.35] 一八 垢穢品

[0037a03] 二三五

汝今已似焦枯葉,閻魔使者近汝邊,汝已立於死門前,然汝旅途亦無糧。

[0037a04] 二三六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心垢無煩惱,汝將到達天聖地。

[0037a05] 二三七

汝今壽命行既終,汝已近於閻魔前,途中汝無停住所,汝之旅途亦無糧。

[0037a06] 二三八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心垢無煩惱,不復再來生與死。

[0037a07] 二三九

剎那剎那間,智者漸次斷,拂除自垢穢,如冶工鍛金。

[0037a08] 二四〇

如鐵自生垢〔銹〕,生已自蝕鐵,惡業者亦然,自業導惡趣。

[0037a09] [P.36] 二四一

不誦聖典穢,不修為家屋,懈怠為美穢,放逸護衛穢。

[0037a10] 二四二

邪行婦人穢,吝嗇施者穢,此世及彼世,惡法實為穢。

[0037a11] 二四三

此等諸穢中,無明穢為最,汝須棄此穢,成無垢比丘。

[0037a12] 二四四

無慚愧厚顏,暴戾與大膽,傲慢罪惡者,其人生活易。

[0037a13] 二四五

有慚求清淨,不執著謙遜,營清淨生活,富有見識者,其人生活難。

[0038a01] 二四六

若人於此世,殺生說妄語,取人所不與,侵犯他人妻。

[0038a02] 二四七

沈於窣羅酒〔穀酒〕、及迷麗取酒〔果酒〕,是人於此世,毀掘自善根。

[0038a03] 二四八

如是汝應知,不制則為惡,勿貪與非法,自陷於永苦。

[0038a04] 二四九

人實由諦信,所樂而施與,若得食不滿,晝夜不得定。

[0038a05] [P.37] 二五〇

斷除如此心,由根滅絕者,無論晝與夜,得入於三昧。

[0038a06] 二五一

無等貪欲火,無等執著瞋,無等網愚癡,無等流愛欲。

[0038a07] 二五二

易見他人過,難見自過失,揭發他人過,如撒布糠穀,己過則隱匿,如狡睹博者,覆蔽其格里。

[0038a09] 二五三

詮索他人過,心常易怒者,增長於煩惱,彼遠漏盡事。

[0038a10] 二五四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眾生喜虛妄,如來無虛妄。

[0038a11] 二五五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諸行不常住,諸佛無擾亂。

[P.38] 一九 法住品

[0038a14] 二五六

急燥處事故,非為法住者,智者應辨別,正邪之兩者。

[0039a01] 二五七

導他不燥急,如法而平等,智者護正法,若有賢慮人,是為法住者。

[0039a02] 二五八

不以多言故,彼即是賢者;平靜無怨怖,則稱為智者。

[0039a03] 二五九

不以多言故,彼即持法者;彼雖聞少分,但以身見法,於法不放逸,實為持法者。

[0039a05] 二六〇

不因頭髮白,即稱是長老;彼年之〔虛〕熟,空為長老名。

[0039a06] 二六一

於彼具真實,具法不殺生,制伏與調御,彼具清淨慧,棄心之垢穢,被稱為長老。

[0039a08] 二六二

嫉妬慳偽者,雖以辯舌才,或以容色美,非是端正人。

[0039a09] 二六三

若斷此〔惡德〕,除根以絕滅,棄過彼智者,是名端正人。

[0039a10] 二六四

破戒妄語者,剃髮非沙門;欲貪具充滿,云何為沙門?

[0039a11] [P.39] 二六五

彼鎮滅諸惡,不分大與小,鎮滅諸惡故,是名為沙門。

[0039a12] 二六六

唯向他行乞,非即是比丘,奉行諸法儀,亦非為比丘。

[0039a13] 二六七

以棄善與惡,勤修梵行者,慎重行此世,彼實為比丘。

[0039a14] 二六八

愚昧無知者,不以寂默故,而名為牟尼,賢者如權衡。

[0040a01] 二六九

捨惡取其善,彼得為牟尼;彼知於善惡,故稱為牟尼。

[0040a02] 二七〇

以害生類故,彼非為聖者;不害諸生類,是名為聖者。

[0040a03] 二七一

不依戒律行,或由於多聞,或由於禪定,或由於獨居。

[0040a04] 二七二

謂:「非凡夫得,享受出家樂」,汝比丘!汝煩惱未盡,勿生安意想。

[P.40] 二〇 道品

[0041a03] 二七三

道中八支聖道勝;諸諦中四句最勝;諸法中離欲最;二足中具眼者勝。

[0041a04] 二七四

無餘知見淨,實唯此一道,汝等順此道,惑亂魔王者。

[0041a05] 二七五

汝等順此道,可使苦終盡,知我所說道,得除去欲箭。

[0041a06] 二七六

汝等自努力,如來唯說示,住於禪定行,可脫魔王縛。

[0041a07] 二七七

「一切行無常」,依智觀照時,則得厭離苦,此為清淨道。

[0041a08] 二七八

「一切行是苦」,依智觀照時,以得厭離苦,此為清淨道。

[0041a09] 二七九

「一切法無我」,依智觀照時,以得厭離苦,此為清淨道。

[0041a10] 二八〇

應努時不努力,少壯時陷怠惰,意氣銷沈又懦弱,懶惰不以智得道。

[0041a11] [P.41] 二八一

慎語善制意,不以身作惡;淨此三業道,得聖所說道。

[0041a12] 二八二

由瑜伽智生,無智滅瑜伽,知得此兩道,及其得與失,應自努力行,可增大智慧。

[0041a14] 二八三

當伐欲稠林,但勿伐樹木,欲林生畏怖,應脫欲密林。

[0042a01] 二八四

男女欲微少,彼心被繫縛,如飲乳犢子,不離彼母中。

[0042a02] 二八五

自己斷愛情,如手折秋蓮,勤修寂靜道,善逝宣涅槃。

[0042a03] 二八六

「雨季我住此,冬夏不住此」,此為愚者想,不覺死到來。

[0042a04] 二八七

溺愛子家畜,彼心執著此,死神將捉去,如睡村瀑流。

[0042a05] [P.42] 二八八

子亦不能救,父子及親戚,莫為能救護,彼為死神捉,親族非能救。

[0042a06] 二八九

知此之意義,智者持戒律,應速令清淨,至達涅槃道。

二一 雜品

[0042a14] 二九〇

若棄於小樂,得見於大樂,智者棄小樂,當見於大樂。

[0043a01] 二九一

施與他人苦,離求自己樂,彼為瞋繫縛,怨憎不解脫。

[0043a02] 二九二

應作而不作,不應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增長煩惱。

[0043a03] 二九三

常勤以念身,不作不應作,應作則常作,念者煩惱盡。

[0043a04] [P.43] 二九四

殺母〔愛欲〕與父〔我慢〕,殺剎帝利族二王〔斷見、常見〕,滅王國〔十二處〕殺從臣〔喜食〕,行無苦患婆羅門。

[0043a06] 二九五

殺母與慢父,殺婆羅門族二王〔同上〕,殺虎第五者〔五蓋、虎=疑蓋〕,行無苦患婆羅門。

[0043a08] 二九六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常稱念佛陀。

[0043a09] 二九七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常稱念達磨。

[0043a10] 二九八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常稱念僧伽。

[0043a11] 二九九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則常念於身。

[0043a12] 三〇〇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常念不殺生。

[0043a13] 三〇一

瞿曇之弟子,常善自覺醒,不分晝與夜,心常樂靜慮。

[0043a14] 三〇二

愛樂出家難,在家生活難,非輩共住難,輪迴往來苦,故不應往來,然將陷於苦。

[0044a02] 三〇三

正信而具戒,得譽與財者,彼至於何處,到處受尊敬。

[0044a03] 三〇四

善名揚遠方,光耀如雲口,惡者夜放箭,雖近不得見。

[0044a04] [P.44] 三〇五

獨坐與獨臥,獨行而不倦,彼獨自調御,可樂於林中。

二二 地獄品

[0044a13] 三〇六

語不實者墮地獄,或自作言我無作,此兩惡業者死後,他世地獄同受苦。

[0044a14] 三〇七

多袈裟纏頸,不節制惡行,惡人由惡業,終墮於地獄。

[0045a01] 三〇八

破戒無節制,享受檀信施,勿寧吞鐵丸,熱由火焰出。

[0045a02] 三〇九

放逸犯他妻,遭次之四事;獲罪臥不安,誹三地獄四。

[0045a03] [P.45] 三一〇

罪業墮惡趣,恐怖得樂少,國王加酷杖,則莫犯他妻。

[0045a04] 三一一

不善執茅草,則傷割其手,沙門修邪行,則趣入地獄。

[0045a05] 三一二

懈怠諸行為,污染於戒行,逡巡修梵行,斯者無大果。

[0045a06] 三一三

應作所當作,遂行必賣刀,懈怠遊行者,增多於欲塵。

[0045a07] 三一四

不為惡業勝,作惡業受苦;為善業者勝,為善無苦事。

[0045a08] 三一五

猶如邊境城,內外皆防護,護自亦復然。剎那勿輕過,剎那輕忽者,地獄受憂患。

[0045a10] 三一六

不應羞而羞,應羞而不羞,懷此邪見者,眾生達惡趣。

[0045a11] 三一七

不應怖見怖,應怖見不怖,懷此邪見者,眾生達惡趣。

[0045a12] [P.46] 三一八

應罪思為罪,是罪見無罪,懷此邪見者,眾生達惡趣。

[0045a13] 三一九

有罪知有罪,無罪知無罪,懷此正見者,眾生達善趣。

二三 象品

[0046a05] 三二〇

如象於戰塲,堪忍弓箭射,我堪忍誹謗,世多破戒者。

[0046a06] 三二一

調御象可往戰塲,調御象可為王乘。若能堪忍人誹謗,人中最勝調御者。

[0046a07] 三二二

調御之騾為優良,信度駿馬亦優良,僑羅大象亦為良,調御自己人更良。

[0046a08] 三二三

實非此等之車乘,到達難到之境地〔涅槃〕,若人善調御自己,由此調御得到達。

[0046a10] 三二四

如象名財護,發情暴難制,繁縛不少食,唯念於象林。

[0046a11] [P.47] 三二五

懶惰又貪食,多眠輾轉臥,如豬飽無厭,愚者再入胎〔即輪迴〕。

[0046a12] 三二六

以前我此心,隨欲樂徘徊,今我悉制御,如持鉤象師,制御發情象。

[0046a13] 三二七

樂時不放逸,常護自己心,救自出難處,如象出泥坑。

[0046a14] 三二八

若得同行伴,正行富智慮,征服諸危難,欣然與彼行。

[0047a01] 三二九

若無同行伴,正行富智慮,應如王棄國,如象獨行林。

[0047a02] 三三〇

獨行為殊勝,以不愚為伴,獨行離惡事,如象獨遊林。

[0047a03] 三三一

現時得友樂,滿足適當樂,命終善業樂,棄一切苦樂。

[0047a04] [P.48] 三三二

世中敬母樂,敬父亦為樂,世敬沙門樂,敬聖者亦樂。

[0047a05] 三三三

至老持戒樂,安立信仰樂,得有智慧樂,不作惡業樂。

二四 愛欲品

[0047a08] 三三四

若行於放逸,愛增如蔓草,彼生而此生,如猿求林果。

[0047a09] 三三五

若於此世界,為欲所征服,憂患日增長,如毘羅得雨。

[0047a10] 三三六

若於此世界,征服惡欲者,憂患自離去,如水滴蓮葉。

[0047a11] 三三七

我告此善事:汝等集於此,掘愛欲之根,如求毘羅那,掘取其飴根,勿使為魔王,再再壞汝等,如流毀華葦。

[0047a13] [P.49] 三三八

不傷深固根,雖伐樹再生,愛欲不斷根,亦然〔苦〕再生。

[0047a14] 三三九

彼具三十六愛流,盛勢奔向於樂境,彼具如是邪見人,思惟為欲漂蕩去。

[0048a01] 三四〇

欲流到處流,蔓草茂發芽,汝見此蔓生,以慧斷其根。

[0048a02] 三四一

人喜愛滋潤,亦喜逐六境,向樂求樂人,實嚐生與滅。

[0048a03] 三四二

馳逐愛欲人,馳迴如罠兔,繫縛於執著,再再常受苦。

[0048a04] 三四三

馳逐愛欲人,馳迴如罠兔,比丘求離欲,故除其愛欲。

[0048a05] 三四四

去欲喜林間,離欲又向欲,誠實觀此人,脫繫又向縛。

[0048a06] [P.50] 三四五

鐵木麻作繩,智言非堅縛,貪戀妻子財,是實為堅縛。

[0048a07] 三四六

賢者謂:能引戀著者,是為堅牢縛,斷此無戀著,棄欲而出家。

[0048a08] 三四七

彼著於欲流,蜘蛛自結網,斷此離欲著,棄苦而遊行〔出家得解脫〕。

[0048a09] 三四八

棄過現未來,而達於彼岸,意脫一切處,無再受生老。

[0048a10] 三四九

疑惡所擾亂,熾烈求享樂,愛欲愈增長。如是此類人,自作堅繫縛。

[0048a11] 三五〇

喜靜止惡想,常觀身不淨,當滅諸愛欲,不為魔王縛。

[0048a12] [P.51] 三五一

達究竟處無畏,離愛欲無罪穢,斷除生有之箭,此為彼最後身〔即不更輪迴〕。

[0048a14] 三五二

離愛無染著,通曉聖典語,善知法與義,及字之順序,彼為最後身,被稱大丈夫,及為大智者。

[0049a02] 三五三

我征服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無染,捨棄於一切,滅欲而解脫,自悟誰稱師?

[0049a04] 三五四

法施勝諸施,法味勝諸味,法樂勝諸樂,滅愛勝諸苦。

[0049a05] 三五五

毀滅財愚者,決非求彼岸。愚者財欲害,自害如害他。

[0049a06] 三五六

雜草毀田地,貪欲損世人。施與離貪者,故得大果報。

[0049a07] 三五七

雜草毀田地,瞋恚損世人。施與離瞋者,故得大果報。

[0049a08] 三五八

雜草毀田地,愚癡損世人。施與離癡者,故得大果報。

[0049a09] [P.52] 三五九

雜草毀田地,欲望損世人。施與離欲者,故得大果報。

二五 比丘品

[0050a03] 三六〇

善哉制於眼,善哉制於耳,善哉制於鼻,善哉制於舌。

[0050a04] 三六一

善哉制於身,善哉制於語,善哉制於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脫一切苦。

[0050a06] 三六二

善調手足與言語,最善調御身與首,心喜善住於三昧,獨居知足是比丘。

[0050a07] 三六三

比丘調於語,賢明而寂靜,明正法與義,所說甚柔軟。

[0050a08] [P.53] 三六四

住法之樂園,樂法與隨法,思惟憶念法,比丘不退墮。

[0050a09] 三六五

勿輕自所得,勿羨他所得,比丘羨他得,不入三昧地。

[0050a10] 三六六

比丘雖得少,不輕嫌所得,清淨活不怠,諸天實稱讚。

[0050a11] 三六七

若於名及色,不著我我所,非有故無憂,彼實稱比丘。

[0050a12] 三六八

比丘住慈悲,信喜佛陀教,達寂靜安樂,諸行解脫界。

[0050a13] 三六九

比丘汲舟水,水出則舟輕,若斷除貪瞋,汝證得涅槃。

[0050a14] 三七〇

五斷與棄五,五種善勤修。越五著比丘!名為渡瀑流。

[0051a01] 三七一

修定勿放逸,勿使心迷欲,勿待吞鐵丸,燒然而叫苦。

[0051a02] 三七二

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具定與智慧,實彼近涅槃。

[0051a03] [P.54] 三七三

比丘入空屋,彼心之寂靜,諦觀於正法,享超人界樂。

[0051a04] 三七四

人若常正念,諸蘊之生滅,獲得喜與樂,已知得不死〔涅槃〕。

[0051a05] 三七五

有智慧比丘,於現世作是:攝根及知足,隨護戒律儀。

[0051a06] 三七六

態度盡好誼,行為應善行。依此彼多樂,至滅盡諸苦。

[0051a07] 三七七

如夏之生花,枯萎而凋落,汝等諸比丘!須棄貪瞋恚。

[0051a08] 三七八

身靜及語靜,意靜住三昧,棄俗樂比丘,稱為寂靜者。

[0051a09] 三七九

汝當自警策,自行自省察,自護與正念,比丘住安樂。

[0051a10] 三八〇

自為自護己,自為自依怙。故須自制御,如商調良馬。

[0051a11] 三八一

比丘具喜心,樂教信佛陀,達寂靜安樂,諸行解脫境。

[0051a12] [P.55] 三八二

比丘雖年少,精勤佛陀教,如月離雲翳,照耀於此世。

二六 婆羅門品

[0052a07] 三八三

勇敢斷「欲」流,棄欲婆羅門!若知滅諸蘊,汝則知無作。

[0052a08] 三八四

若常住於二法〔止觀〕,婆羅門達彼岸,如是彼智慧者,息滅一切繫縛。

[0052a09] 三八五

無彼岸此岸〔現世〕,兩岸皆悉無,離若無繫縛,是名婆羅門。

[0052a10] 三八六

彼人入禪定,安住無垢穢,應作皆已作,去諸煩惱漏,到達最上義〔阿羅漢果〕,是名婆羅門。

[0052a12] 三八七

日照晝月明夜,剎帝利武裝耀,婆羅門定光輝,然佛陀其光明,普照全晝全夜。

[0052a14] [P.56] 三八八

除棄惡業者,是名婆羅門,所行清淨者,則稱為沙門。自去垢穢者,是名出家人。

[0053a02] 三八九

勿打婆羅門,婆羅門勿瞋。打婆羅門者,忿瞋災極甚。

[0053a03] 三九〇

婆羅門若制其心,此對彼不少利益。隨時消滅於害心,亦隨得止於痛苦。

[0053a04] 三九一

不以身語意,行作諸惡業,制此三處人,是名婆羅門。

[0053a05] 三九二

正覺所說法,不論從何聞,向彼宣說者,恭敬與敬禮,猶如婆羅門,恭敬於聖火。

[0053a07] 三九三

不因螺髻及種族,亦非生為婆羅門,誰知真實及法者,彼為幸福婆羅門。

[0053a08] 三九四

汝愚螺髻者!衣羊皮何用?內心具欲林,汝僅外嚴飾。

[0053a09] 三九五

諸著糞掃衣,瘦而露脈管,林中獨入定,是名婆羅門。

[0053a10] [P.57] 三九六

所謂婆羅門,不由母始生。執著世富裕,但名說「普」者,不著任何物,是名婆羅門。

[0053a12] 三九七

斷一切結縛,彼實無畏怖,離無著繫縛,是名婆羅門。

[0053a13] 三九八

斷紐與帶緒,及斷網所屬,除障礙覺者,是名婆羅門。

[0053a14] 三九九

能忍罵與打,刑縛忍強軍,如是安忍者,是名婆羅門。

[0054a01] 四〇〇

無瞋具德行,持戒遠離欲,調至最後身,是名婆羅門。

[0054a02] 四〇一

如水落於蓮葉,如介子在錐尖,不染著諸欲者,稱名為婆羅門。

[0054a03] 四〇二

若人於此世,覺悟滅自苦,捨重擔離縛,是名婆羅門。

[0054a04] 四〇三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證無上義者,是名婆羅門。

[0054a05] [P.58] 四〇四

不混在俗者,亦不雜於僧,無家寡欲者,是名婆羅門。

[0054a06] 四〇五

一切強弱有情中,彼人盡棄於刀杖,不殺不教他人殺,是名為之婆羅門。

[0054a07] 四〇六

於他敵中無害意,於持刀杖有溫順,執著者中無執著,我稱彼為婆羅門。

[0054a08] 四〇七

食欲瞋恚與慢心,以及虛偽皆脫落,猶如介子落錐尖,我稱彼為婆羅門。

[0054a09] 四〇八

不言粗暴語,說益言實語,不觸怒於人,是名婆羅門。

[0054a10] 四〇九

於此善或惡,長短與粗細,不與而不取,是名婆羅門。

[0054a11] 四一〇

對此世彼世,均無有愛著,離繫解脫者,是名婆羅門。

[0054a12] 四一一

不存執著者,了悟無疑惑,到達甘露地,是名婆羅門。

[0054a13] 四一二

若於此世間,超脫善與惡,無憂清淨者,是名婆羅門。

[0054a14] 四一三

如月淨無垢,清淨而澄明,滅盡再生欲,是名婆羅門。

[0055a01] [P.59] 四一四

超越泥濘難行道,并越愚癡輪迴海,得渡得岸住禪定,無欲而又無疑惑,無著證涅槃寂靜,我稱之為婆羅門。

[0055a03] 四一五

捨棄欲樂於此世,出家遊行成無家,滅盡欲樂生起者,我稱之為婆羅門。

[0055a04] 四一六

捨棄愛欲於此世,出家遊行為無家,滅盡愛欲生起者,我稱之為婆羅門。

[0055a05] 四一七

遠離人間縛,超脫天上縛,斷除諸縛者,是名婆羅門。

[0055a06] 四一八

捨棄樂不樂,清涼無煩惱,勇者勝世間,是名婆羅門。

[0055a07] 四一九

若徧知一切,有情之生滅,無執善逝佛,是名婆羅門。

[0055a08] 四二〇

諸天乾闥婆及人,具不知彼所趣道,滅盡煩惱阿羅漢,我稱彼為婆羅門。

[0055a09] 四二一

前〔過〕後〔未來〕,與中間〔現在〕,無有任何物,不著一物者,是名婆羅門。

[0055a11] [P.60] 四二二

牡牛最勝勇猛者,大仙無欲勝利者,洗滌心垢與覺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0055a12] 四二三

牟尼知前生,見天界惡趣,達生之滅盡,業成無上智,一切圓滿者,是名婆羅門。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26 冊 No. 0009 法句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