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38n0691_001 梵網經菩薩戒注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38 冊 » No.0691 » 第 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No. 691-A 梵網經菩薩戒序

[0547a05] 法門雖廣本乎三學戒品雖多總乎三聚三聚者何即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此之三聚具足一切波羅蜜行前佛後佛由此而取證大乘小乘由此而起修自利利他無越乎此經不云乎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又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真是諸佛子此其驗歟是故千華臺上舍那為能說之主千花葉上迦文為能誦之師展轉傳持無令斷絕當知西域戒本則有十萬頌六十一品之多此土所行乃是姚秦羅什法師誦出心地法門一品而然廣略不同譬夫舉一綱則眾目斯張嘗一滴則全潮悉何彼何此無欠無餘前江淮福建總統雪堂禪師安住禪那深入般若又以波羅提木叉羅籠萬有幸際
聖元一統車書混同復慮毗尼之文流通不廣遂鋟諸梓傳布微塵剎土普使微塵含識咸得見聞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三學增長三德圓成盡未來際稱為教授師者雪堂其毋辭雪堂平生樂與名士大夫交游不以死生患難為問至於恤貧好施義襟豁然皆非人所可及見於諸賢哲之詩之文者詳矣兩辭
上命深感
皇恩今又賜田來南 眷注彌渥乃刊此經流布十方于以仰祝
南山之壽云。

[0547b06] 大德二年六月住中吳崑山東禪無外惟大盥手焚香謹序

No. 691-B 梵網經菩薩戒序

[0547b15] 昔夫子之道傳於子思子思傳於孟軻軻之後不得其傳今壽峰之道傳於雪堂雪堂之後欲廣其傳何也壽峰乃儒釋兼通禪教俱備河南法照遠孫發祥潛溪嫡子得圓照之正傳襲琅瑘之後裔平生吟詠如金風寶月講楞嚴圓覺唯識等論每於箋註戒本切切留心欲鏤板以廣流通奈化緣畢遷神涅槃是以不果其願茲者總統雪堂大和尚居師之上足而名重
王候遵師之道而無違嗣師之法而克肖故觀其為戒於思種上有防非發善之功亦名制止制善令行戒惡令滅者也今代鋟梓以畢前因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經不云乎孝名戒是之謂歟雪堂乃臨濟十八世孫提唱宗風領十大剎皆增崇殿宇廣置田園塑造
佛像建立經藏飯僧數萬種無限勝因兩奉
丹詔命總僧權甘守清閑固辭弗往遂感
皇帝聖旨賜田五千畝雪堂以種種功德祝延
睿算報答
鴻恩
皇大后億萬載之康寧
皇兄晉王八千春之富貴中外宰輔均燕繁禧此雪堂之志願也。

[0547c12] 開泰退居襲祖沙門五峰野衲普秀齋沐謹序

No. 691-C 梵網經菩薩戒序

[0547c21] 原夫一切眾生恒以心三口四為造業之本諸勝薩埵悉以六度萬行為成佛之因我大薄伽梵悲愍末法比丘去佛漸遠設教彌深告示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先當戒淫次當戒殺又當戒盜以淫殺盜名為三毒業若不永斷云何修證無上菩提若不戒淫必落魔道縱修禪定如蒸砂石作飯終不可食若不戒殺必落神道斷眾生命犯根本罪入大地獄永無出期是故佛說婆羅門地草菜不生我令比丘食五淨肉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若不戒偷必落邪道欲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如來滅後末法之時非謗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上三種大戒悉是大乘經中金口演說先佛世尊清淨明晦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是說即波旬說若諸比丘修行梵行受持梵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蒭二百五十戒苾蒭尼五百戒於所受中但有毀犯隨其所犯自墮惡趣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厨也東坡先生大悲閣記云齋戒持律講誦其書而崇飾塔廟此佛之所以日夜教人者也而其徒或者以為齋戒持律不如無心講論其書不如無言崇飾塔廟不如無為則飽食遊嬉而是為大以欺佛者也山谷黃太史嘗作發願文今者對佛發大誓願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淫慾不復食肉不復飲酒設復淫慾當墮地獄住火坑中設復食肉當墮地獄吞熱鐵丸設復飲酒當墮地獄飲洋銅汁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飲酒食肉婬亂殺生故我皆代受又說決定偈不能止酒不能斷肉不斷貪慾又不知足齊佛知見亦入地獄誠哉是言也考千古聖賢之用心即諸佛菩薩之行事今者總統雪堂禪師發菩提心發大悲心發金剛堅固心發聖功德不思議心遂於大都創建天慶禪寺重修開泰禪寺洛陽發禪寺鄭州大覺禪寺豐州法藏禪寺汴梁開寶惠安禪寺滁州琅瑘禪寺通州勝覺禪寺大名臨濟禪寺嵩陰靜慧羅漢禪寺十大名剎俱有欽奉
御寶
聖旨
太后懿旨
晉王令旨護持悉皆增崇殿宇修置田園塑造
佛像建立經藏飯僧數萬種種功德無限勝因遂
皇帝聖旨特賜田五千畝至江南印造大藏經二十藏雕造
佛壇一十二堂并諸經呪板於中創刻善財五十三參變相圖經注釋梵網菩薩戒經擬續如來末法之壽命仍酬壽峰未滿之心緣斯經尊妙是蓮花臺藏世界百億萬紫金剛光明宮中盧舍那佛為千花中千佛千百億釋迦言千佛諦聽略說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菩薩心地品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若犯十重波羅夷罪四十八輕垢罪或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戒成正覺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故此施戒殊勝功德徧滿百億四天下百億日月宮百億須彌山百億閻浮提不可說不可量不可窮不可盡上報
皇帝
晉王檀施洪恩下為率土普天布薩黑業蠢動沾濡離四生之苦報見聞解脫證十地之殊勳
聖躬享億萬之遐年
晉王登八千之睿算
皇太后
皇后倍膺天福 太子 聖孫咸躋壽域內外宰臣利樂康寧者矣。

[0548c15] 大德二年七月望日前監察御史郭 天鍚盥手焚香謹序

No. 691

梵網經菩薩戒注

注梵網經并序

[0549a07] 夫滅十重四十八輕之罪成佛之門者莫僅於梵網經心地法門品也即舍那親宣千佛共說以七遮之餘但解師語者盡可受其戒焉是則世尊欲使後之有智信受堅心而護之雖逼以火鐵矛刃刳刻之苦而終不悛其心以犯者也故其言初直悲閔然此經文科釋具疏慮人飫其繁廣於是采集眾義具注本文俾其覽者易為曉悟儻崇此戒而依之以其圓淨清涼莊嚴定慧成無上覺得不謂智矣。

[0549a15] 時紹聖三年歲次丙子季夏望日。

[0549b04] 梵網經菩薩戒序

[0549b05] 梵目梵王網即幢網謂梵王將諸梵眾前後導從有大寶幢用七寶網羅上以為儀從來詣佛所供養聽法請轉法輪佛因觀此幢網取以為喻故說此經名梵網經喻有通別通喻情器差別佛教被此亦乃不同別喻三聚淨戒一喻律儀戒三業無虧如網羅樹禽穢不侵二喻攝善法戒眾善資長如樹得網羅華果成實三喻饒益有情戒二利周圓如張網在河澇魚出岸經者是教梵網之經菩薩者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覺是所求之果有情是所度之生從所求所度為名略名菩薩也戒者即受學三聚淨戒於思種子上有防惡發善功能為性亦名制止制善令行止惡令滅亦名為禁禁防三業不造諸惡序者由也始也陳教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云云)

[0549b19] 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

[0549b20] 諸者不一通在家出家男眾女眾佛子者即前四眾但受佛戒行紹佛位故稱佛子合掌至心聽者聽受佛戒是當成佛之因不可容易令恭合掌至極專心用意令音囑耳聽受所說我今欲說者即造序者順世假我意欲宣說諸佛大戒者近即七佛遠乃無際過去諸佛若以初發心時最先受持此戒直至成佛成佛最初結此大戒序者即此經序是諸佛大戒之序。

[0549c04] 眾集。

[0549c05] 說戒之夜四眾會集。

[0549c06] 默然聽。

[0549c07] 法師誦戒諦聽審靜聽。

[0549c08] 自知有罪。

[0549c09] 未得他心道眼知他所犯即知出家後來或懺悔後來必自可犯知曾有違犯。

[0549c11] 當懺悔。

[0549c12] 要當懺悔梵語懺摩此云悔過或云發露自所犯罪對眾發露。

[0549c14] 懺悔即安樂。

[0549c15] 若人有病由先惡業今懺悔病苦痊除故得安樂又由犯戒身心不安日夜悔惱由懺悔得安樂果。

[0549c18] 不懺悔罪益深。

[0549c19] 由日日夜夜相續作罪漸漸增益如水滴滴在也。

[0549c20] 無罪者默然。

[0549c21] 自知無罪更不發言由述罪名。

[0549c22] 默然故當知眾清淨。

[0549c23] 須是自知真實無罪即不發言故云默然今有罪無罪皆默欺之甚也。

[0550a01] 諸大德。

[0550a02] 出家二眾以具戒清淨進修大行求大菩提有大德學故。

[0550a04] 優婆塞優婆夷等。

[0550a05] 在家二眾具五戒等。

[0550a06] 諦聽。

[0550a07] 審諦而聽。

[0550a08] 佛滅度後。

[0550a09] 佛自二十九出家六年苦行三十五成道八十五入滅度後。

[0550a11] 於像法中。

[0550a12] 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造此序時居像法中。

[0550a13] 應當遵敬波羅提木叉。

[0550a14] 應者合也當者須也要也遵者稟承習行也佛滅度後比丘無依若不遵承此戒則無所歸投故云耳也。

[0550a17] 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

[0550a18] 牒釋其名也梵語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戒即下十重戒別解脫棄背諸惡。

[0550a20] 持此戒時。

[0550a21] 有何功德勝利。

[0550a22] 如闇遇明。

[0550a23] 未持此戒時被癡所蔽明慧不生恒如黑闇既持此戒智慧漸增如遇明也。

[0550b01] 如貧人得寶。

[0550b02] 未持戒時如貧窮人闕智慧財真法寶故既持此戒是七聖財之一數又是出世法財之寶。

[0550b04] 如痾者得差。

[0550b05] 由持此戒煩惱病除如安差也。

[0550b06] 如囚繫出獄。

[0550b07] 持戒為因當出三界之牢獄故。

[0550b08] 如遠行者得歸。

[0550b09] 未持此戒如離家遠去遊於生死險道今發心持戒似初迴程日日不住漸漸不久到涅槃家。

[0550b11] 當知此則是眾等大師。

[0550b12] 因以上五喻喻顯此戒方當了知此戒依之修學進趂有規訓匠群物令生正解故戒名本師。

[0550b14] 若佛住世無異此也。

[0550b15] 佛在之日佛常半月半月自誦此戒佛子依行與佛在日軌則合同故云無異此也。

[0550b17] 怖心難生。

[0550b18] 三塗極苦心無猒怖唯希惡因不念惡果。

[0550b19] 善心難發。

[0550b20] 凡發善心契理益物今者心無怖念一向唯思自受安樂不顧他苦故。

[0550b22] 故經云。

[0550b23] 涅槃經也。

[0550b24] 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0550c01] 莫輕微小之罪如小水漸積成大水小罪不悔積成大罪水滿名盈器罪就名成器成器者三塗業滿也。

[0550c04] 剎那造罪。

[0550c05] 以造罪時速疾舉意便成。

[0550c06] 殃墮無間。

[0550c07] 業影追形無能捨離如牽至趣此且據重餘獄亦爾。

[0550c09]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0550c10] 復由重也萬劫不能重得人身也且言萬劫設萬萬劫業未盡未出。

[0550c12] 壯色不停。

[0550c13] 即盛年少壯顏色不得久久停住故。

[0550c14] 猶如奔馬。

[0550c15] 喻戒無常速疾如奔走之馬剎那即過也。

[0550c16] 人命無常過於山水。

[0550c17] 山水流之急速人命無常復過於彼也。

[0550c18] 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0550c19] 釋上二喻無常迅速理實出息不保入息出息不迴便捨壽也。

[0550c21] 眾等。

[0550c22] 此會大眾。

[0550c23] 各各一心。

[0550c24] 人人各各心專無二念念進修。

[0551a01] 勤修精進。

[0551a02] 發心心所防惡發善成滿一切善事。

[0551a03] 慎勿懈怠。

[0551a04] 心常謹慎無德懈怠退失諸善增長諸惡。

[0551a05] 懶墮。

[0551a06] 是懈怠之體性。

[0551a07] 睡眠。

[0551a08] 令身心不自在障觀為業睡眠覆心諸善皆息。

[0551a09] 縱意。

[0551a10] 無常日近所作未成勿貪塵境縱恣心意也。

[0551a11] 夜即攝心。

[0551a12] 每至夜分時攝錄其心勿令散亂攀緣境界。

[0551a13] 存念三寶。

[0551a14] 每至夜分時心常存在觀察思念佛法僧也。

[0551a15] 莫以空過。

[0551a16] 人身難得諸佛難遇正法難聞眾僧難值心無思念可謂空過如到寶山空手而迴無所自齋也。

[0551a18] 徒設疲勞。

[0551a19] 翫色躭聲虗徒施設疲勞苦終無濟益。

[0551a20] 後代深悔。

[0551a21] 生不修善死墜三塗萬死千生自受深重憂悔誰人代苦故云徒設疲勞後代深悔。

[0551a23] 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修行應當學。

[0551a24] 此勸大眾一心應學依教奉行應合要當修學此菩薩大戒也廣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以什公偏誦一心地法門品略明戒相時當姚興翻傳經論五千餘部最後於逍遙園中譯此經也時維弘始三年。

[0551b05] 諸大德春分四月日為一時。

[0551b06] 從臘月十六至四月十五春分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夏分八月十六至臘月十五冬分。

[0551b08] 半月日過。

[0551b09] 一月日過 二月日過 一月半過 二月半過 三月日過 四月日過 二月過。

[0551b12] 少一夜餘有一夜三月半在。

[0551b13] 三月日在 二月日在 一月日在 二月半在 一月半在 半月日在。

[0551b15] 老死至近佛法欲滅諸大德優婆塞優婆夷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求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善道法各聞強健時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須待老欲何樂乎是日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0551b20] 僧集否。

[0551b21] 答僧集。

[0551b22] 和合否。

[0551b23] 和合。

[0551b24] 未受具戒者出。

[0551c01] 若有答云未受戒者出若無答云此眾無未具戒者。

[0551c03] 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

[0551c04] 若有答云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若無答云此眾無說欲者。

[0551c06]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0551c07] 答云說戒羯磨。

[0551c08] 大德僧聽今十五日眾僧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說戒白如是。

[0551c10] 問云作白成否答云成。

[0551c11] 眾當一心聽持戒淨身口攝心正憶念多聞生實智由斯戒為本戒為妙法藏亦為出世財戒為大舟舡能度生死海戒為清涼池澡浴諸熱惱戒為無為術消伏邪毒害戒為究竟伴能過險惡道戒為甘露門眾聖所遊履持戒心不高專精不放逸不取正戒相亦無邪念心是名清淨戒諸佛所稱讚持戒心不悔所願亦成就戒為法城壍能遮煩惱賊戒為勇猛將摧伏魔軍眾戒為如意珠能與商人寶戒為妙樓觀遊戲諸三昧持戒為平地禪定為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莊嚴萬行為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由戒為本是故有智人堅心守護戒寧喪失身命慎勿有所犯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我今欲說戒眾當一心聽乃至小罪中心應大怖畏有罪一心悔後更莫復犯心馬馳惡道放逸難禁制佛說切戒行亦如利轡勒佛口說教戒善者能信受是人馬調順能破煩惱軍若不受教勅亦不愛樂戒是人馬不調沒在生死軍若人守護戒如牛愛尾繫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鏁日夜常精進求實智慧故是人佛法中能得清淨命。

[0552a06] 諸大德今(白黑)月十五日作布薩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戒當一心善聽有罪者發露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諸大德清淨堪說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戒說菩薩戒序竟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

[0552a10] 如是三問。

[0552a11]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552a13] 梵網經盧舍那。

[0552a14] 此云滿淨。

[0552a15] 佛說。

[0552a16] 史說即佛以教合機開不可理從所說彰名梵網經之盧舍那佛說依主釋也。

[0552a18] 心。

[0552a19] 即信等五十心或五十四心楞嚴經五十五心。

[0552a20] 地。

[0552a21] 無所地地前總名信解行地見道名淨心地修道以上名如來地前心唯因地通佛果。

[0552a23] 法。

[0552a24] 無非妙軌。

[0552b01] 門。

[0552b02] 賢聖通遊。

[0552b03] 品。

[0552b04] 類別不同也心地即法門心地法門即品此心地法門品即所說也從能說依主釋也。

[0552b06] 菩薩戒本。

[0552b07] 戒即本菩薩之戒本亦諸佛之本本即根本佛菩薩功德從此戒生。

[0552b09] 爾時。

[0552b10] 爾猶當也即當舍那於華藏界中正宣此戒傳付釋迦之時也。

[0552b12] 盧舍那佛。

[0552b13] 即第二重他受用佛能說教主也。

[0552b14] 為此大眾。

[0552b15] 則遠指地前三賢及諸凡眾也。

[0552b16] 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

[0552b17] 此之廣戒乃有爾數。

[0552b18] 心地如毛頭許。

[0552b19] 今此心地一品如前廣數中一毛頭許顯極少也。

[0552b20] 是過去一切佛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學當學今學。

[0552b22] 此顯證也既三世諸佛皆同說此戒今後學者見賢思齊進趣有憑不枉功也。

[0552b24] 百劫修行是心地。

[0552c01] 此是釋迦隨世稱我指自本身從初發心便修此戒直至成佛實經三祗且略云百心地即所修之法盧舍那即所求之果。

[0552c04] 號吾為盧舍那。

[0552c05] 此化釋迦指自本身稱盧舍那。

[0552c06] 汝諸佛。

[0552c07] 此依諸佛化行之門千華上盧舍那佛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

[0552c09] 轉我所說。

[0552c10] 令化佛轉傳我自受用身舍那所說心地法門戒品。

[0552c12] 與一切眾生。

[0552c13] 少分一切。

[0552c14] 開心地道。

[0552c15] 為此地前三賢開示五十五心并於三地令修成無上覺故名為道。

[0552c17] 時蓮華臺藏世界。

[0552c18] 即正當從真起化時第二重他受用佛所坐華座表含千界名為臺藏。

[0552c20] 赫赫天光。

[0552c21] 復名世界赫赫天光。

[0552c22] 師子座上。

[0552c23] 師子之座。

[0552c24] 盧舍那佛放光光。

[0553a01] 佛傳佛戒先放多光表淨戒無瑕遮防不一能除癡暗。

[0553a03] 告千華上佛。

[0553a04] 今告此千葉華上千丈大化身佛。

[0553a05] 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

[0553a06] 令傳法歸往自所化處去去者離也。

[0553a07] 復轉為千百億釋迦。

[0553a08] 此迤邐相傳約安布教相行化相門理實千釋迦千百億釋迦皆從自受用成事智現所說法音亦不離無垢識自證分中聲種子起。

[0553a11] 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0553a12] 依前五十五心次第而說次第而修於三地中亦次第故。

[0553a14]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0553a15] 告大小佛及一切眾生各各受持各各修行此心地法門品。

[0553a17] 爾時。

[0553a18] 即是舍那傳授畢千華上佛受法了時。

[0553a19] 千華上佛。

[0553a20] 千葉華上千大化佛。

[0553a21] 千百億釋迦。

[0553a22] 一千箇大千界內千百億小化佛。

[0553a23] 從蓮華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0553a24] 從第二重他受用土起來於本界。

[0553b01] 各各辭退。

[0553b02] 大小化佛皆各辭退。

[0553b03]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0553b04] 舉者遍也諸佛各遍身放光故。

[0553b05] 光皆化無量佛。

[0553b06] 諸佛光中各各皆化無量佛故。

[0553b07]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

[0553b08] 諸佛各用四色之花供養佛故佛供養佛者化下位故令敬法者重於人故。

[0553b10] 供養盧舍那佛。

[0553b11] 敬本師故。

[0553b12]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0553b13] 理實先受法然後供養人供養了後言受竟者供養只為報受法恩酬恩畢方名竟故。

[0553b15] 各各。

[0553b16] 千釋迦千百億釋迦不一名各各也。

[0553b17] 從此蓮華藏世界而沒。

[0553b18] 如是大小化佛各從他受用土沒來此也。

[0553b19] 入體性虗空華光三昧。

[0553b20] 佛所入定名也定能攝心住持功德猶如虗空容受一切無所障礙定能發慧慧能演法奉行斷障證理如花結果如光破闇。

[0553b23] 還本源世界。

[0553b24] 如是千佛千百億佛各從本土往詣蓮華臺藏聞此心地戒却來元所化國土。

[0553c02] 閻浮提菩提樹下。

[0553c03] 此即化身赴座成佛之義也如王宮生出家修行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八相具矣。

[0553c05] 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

[0553c06] 問佛心常在定何故前言入定此言出定答若佛實身即常在定今約化身示有入出。

[0553c08] 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0553c09] 此即菩提樹下金剛座也餘處不言千光王者對劣機故此對大乘上機故出定更不待請便登金剛千光王座即說大法若對下根八相成道後說法座此表成佛說法破闇法王座上放千光故千光之王千光王之座。

[0553c14] 及妙光堂。

[0553c15] 佛於堂內坐欲說妙法先放微妙光故王座光堂二處合說初會法門。

[0553c17] 說十世界海。

[0553c18] 即於十方一方一界世界即佛國土此初會說法即十方中每一一方各說一他受用佛國土對於地前小穢土故此土廣大下位罔一故復稱海。

[0553c21] 復從座起。

[0553c22] 從前金剛千光王座起。

[0553c23] 至。

[0553c24] 到也。

[0554a01] 帝釋宮。

[0554a02] 即三十三天主所居天之也。

[0554a03] 說十住。

[0554a04] 住不退唯第七住若入位不退名住一住總攝十一發心住見佛法僧發菩提心故二治地住鍊磨轉精治心垢故於諸眾生利樂悲愍故三修行住自觀身六界五根念念遷滅苦空無我修此觀行以除我執名修行住四生貴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入如來種中故五方便具足住能利自他饒益安樂諸眾生故六正心住聞讚佛毀佛心定不動故七不退住聞有佛無佛心定不退故八童真住三業無失起六和敬真行無非物莫能壞故九法王子住方便善巧調伏眾生應機善說妙合令儀紹嗣非虗故十灌頂勤學十智神通化利功業圓就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大子陳列灌頂故此下具位正念真如住法界理名之為住也。

[0554a18] 復從座起至天中。

[0554a19] 具正應云須夜摩此云喜分隨受喜樂有時分故。

[0554a20] 說十行。

[0554a21] 此第三會佛說十行法門也一歡喜行歡喜布施內外無惜能悅自他無恚恨故二饒益行善護三聚以能利益一切眾生故三無違逆行行二利行時能順人心菩薩恭謹無違根故四無盡行精進修習心不退亂盡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故五癡亂行了知生死隨行業緣心不迷倒故六善見行念念觀察一切眾生而不著故七無著行善修勝行不滯空有達有為法無實性故八難得行常以大願攝勝善根但行利他無求自果故九善法行深根性順理益物善於化故十真實行言行相應所作成諦故此中賢位深心增勝樂修一切菩薩行故立十行名也。

[0554b09] 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

[0554b10] 從欲天下數之梵語兜率兜術非正正云覩史多此云知足彼天知欲樂足故。

[0554b12] 說十迴向。

[0554b13] 此第四會佛說十迴向法門也智照真理不住名回大悲救物為心名向一救護眾生相迴向以四無量心能救護眾生由大智故復離眾生相能拔濟眾生破癡闇故二不壞迴向信向三寶及戒得四不壞信故三等一切諸佛迴向學三世諸佛所作迴向故四至一切處迴向菩薩修善恩霑無際普利法界行願無邊故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心常在定身行利物無蹔停時故六入一切善根平等迴向能現八相成道修四攝行化利生故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住無分別心離怨親男女等想故常以此心行化利故八真實相迴向謂能決斷推求理事無邪謬故所行真正不越無為故九無縛著解脫迴向一切行願普皆修習違背障染趣向真如故十等法界無量迴向能為法師調御有情離相行廣名等法界恒以此行迴向三處故以法訓物令調三業制御六根滅除眾生諸惑障故此第十迴向中攝四加行位總名上賢大悲心增勝普將諸善迴向救護苦眾生故楞嚴十住十行十迴向名中與此少別恐繁不敘。

[0554c08] 復從座起至化樂天。

[0554c09] 具正云樂變化天樂自變化快樂等事還自受用悅樂意故。

[0554c11] 說十禪定。

[0554c12] 此第五會佛說十禪定法門也梵語禪那或云演那此云靜慮一出家清淨禪二近善知識清淨禪三阿蘭若處禪四離戲論憒閙禪五身心柔軟禪六智慧寂靜一切音聲禪七七覺支八聖道禪八離味著諸煩惱垢禪九通明清淨禪十內知方便遊戲神通清淨禪於此十種法門寂靜思慮專注一心故名十禪。

[0554c19] 復從座起至他化天。

[0554c20] 具云他化自在天他化五塵而自受用皆得自在故。

[0554c22] 說十地。

[0554c23] 此第六會佛說十地行法門也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歡喜故二離垢地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三發光地成就勝是六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牙連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今現前故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

[0555a11] 復至一禪中。

[0555a12] 即初禪也。

[0555a13] 說十金剛。

[0555a14] 此第七會佛說十金剛法門也一覺了諸法心二化度眾生心三莊嚴世界心四善根迴向心五奉事大師心六實證諸法心七廣行忍辱心八長時修行心九自滿足心十令他願滿心以此十心堅固難壞猶若金剛故立此名也

[0555a19] 復至二禪中。

[0555a20] 定生喜樂地也。

[0555a21] 說十忍。

[0555a22] 此第八會說十忍法門也一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此之十忍皆以聖智印解諸法斷染證淨故立忍名也。

[0555b02] 復至三禪中。

[0555b03] 離喜妙樂地也。

[0555b04] 說十願。

[0555b05] 此第九會十願法門也一無限善根願二法愛增上願三親近增上願四獲大神通願五自證正智願六令他了解願七攝受正法願八廣利羣生願九荷負眾生正願十如實修行願以此十種大願力故而能攝持一切行門無不具足故名為願也。

[0555b10]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0555b11] 具正云莫醯伊濕伐羅提婆此云大自在天此天為第四禪王是娑婆世界之主統御諸天故有大宮殿隨身化生故。

[0555b14] 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

[0555b15] 我即釋迦說戒本源從蓮藏界流至於此。

[0555b16] 盧舍那佛。

[0555b17] 能說教主。

[0555b18] 所說心地法門品。

[0555b19] 是所說之法門也心地之義前明也。

[0555b20]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0555b22] 前段經文所明是一箇大千界內百億釋迦各說前十會法門竟今此類辯餘方例准餘界九百九十九箇大千界內各各有百億釋迦各各說十會法門與前事同是故云爾。

[0555c02] 爾時。

[0555c03] 初現化相時也。

[0555c04] 釋迦牟尼佛。

[0555c05] 即此周之一佛也。

[0555c06] 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

[0555c07] 從第二重他受用佛千華座處來於此一閻浮提州故。

[0555c09] 入天王宮中。

[0555c10] 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王所居宮也。

[0555c11] 說魔受化經

[0555c12] 梵語魔羅此云障礙惱亂令善事不成故佛將成道先降伏魔王受化諸魔子魔民無不順從者也此是化佛降真魔也有說天上真降魔者在大寶華王座上成自受用身時降之樹下降魔者是化佛示現魔亦是化佛先降魔後現八相成道。

[0555c17] 下生南閻浮提。

[0555c18] 是小化身佛現化之州也。

[0555c19] 迦夷羅國。

[0555c20] 以南贍部州中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此迦夷羅國大國之數也。

[0555c22] 母名摩耶。

[0555c23] 此云大術此大菩薩得大智願悟世法如幻願為佛母。

[0556a01] 父字白淨。

[0556a02] 釋迦示現受生之父母也。

[0556a03] 吾名悉達。

[0556a04] 具正梵云薩縛喝他悉陀此云一切義成世出世法成就圓滿。

[0556a06] 七歲出家。

[0556a07] 出家相也。

[0556a08] 三十成道。

[0556a09] 小乘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大乘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

[0556a11] 號吾為釋迦。

[0556a12] 此云能仁。

[0556a13] 牟尼。

[0556a14] 此云寂默即能證智所證理俱離喧煩故。

[0556a15] 佛於寂滅道場。

[0556a16] 即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佛得道處名曰道場生滅故云寂滅。

[0556a18] 坐金剛華光王座。

[0556a19] 即金剛座佛坐此座將欲說法先雨花放光。

[0556a20]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0556a21] 從金剛座起超越中間至自在宮故。

[0556a22]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0556a23] 舉其兩頭攝其中間十會法門。

[0556a24]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

[0556b01] 四禪諸王各將部從持於寶幢來至佛所。

[0556b02] 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0556b03] 情非情界皆各不同。

[0556b04]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

[0556b05] 一一大千界各各有百億四大州也。

[0556b06] 佛教門亦復如是。

[0556b07] 佛所說教遍大千界內有大乘性悉能被故正被大乘兼被餘乘。

[0556b09] 吾今來此世界。

[0556b10] 釋迦指自所化之國也。

[0556b11] 八千返。

[0556b12] 返者迴還也往來之義根熟來化緣盡迴還迴還八千且約大數未必定耳。

[0556b14] 為此娑婆世界。

[0556b15] 此云堪忍此世界中五濁極惡堪忍眾苦。

[0556b16] 坐金剛華光王座。

[0556b17] 赴座成佛。

[0556b18]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0556b19] 往返宣說十會法門。

[0556b20] 是中一切大眾。

[0556b21] 少分一切。

[0556b22] 略開心地竟。

[0556b23] 此約大乘心地戒故。

[0556b24]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0556c01] 如前說魔受化經來下成佛故。

[0556c02] 為此地上。

[0556c03] 凡夫地上。

[0556c04] 一切眾生凡夫癡闇之人。

[0556c05] 凡夫無智故各癡闇。

[0556c06] 說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

[0556c07] 此戒從無垢識中流出。

[0556c08] 常所誦一戒。

[0556c09] 佛為眾生常誦出此一大乘戒。

[0556c10] 光明。

[0556c11] 光明體清淨離戒戒於癡闇。

[0556c12] 金剛。

[0556c13] 戒性堅持能破煩惱猶如金剛能摧諸物。

[0556c14] 寶戒。

[0556c15] 此戒貴重如世珍寶亦七聖財之一數也。

[0556c16] 是一切佛本源。

[0556c17] 十方諸佛初發心時即持此戒而得成佛。

[0556c18] 一切菩薩本源。

[0556c19] 十方菩薩皆因此戒得入上地。

[0556c20] 佛性種子。

[0556c21] 四智種子是佛體性亦由此戒佛性種子漸漸增長證理成佛。

[0556c23]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0556c24] 約理佛性及行佛性少分一切。

[0557a01] 一切意識色心。

[0557a02] 意即第七識即前六色即五根及根依處心即第八此等和合方名眾生。

[0557a04] 是情是心。

[0557a05] 揀無情物是有情者可受得戒。

[0557a06] 皆入佛性戒中。

[0557a07] 此戒是成佛之性非真如也有云受佛性戒者非也。

[0557a09] 當當。

[0557a10] 即當世不一。

[0557a11] 常有因故。

[0557a12] 此戒成佛常定之因。

[0557a13] 當當。

[0557a14] 即所證之果於十地中分分而證故曰當當又因果合論故曰當當。

[0557a16] 常住法身。

[0557a17] 離四相遷故曰常住法身又由持三戒為因證三法身凝然相續不斷故言當當。

[0557a19] 如是。

[0557a20] 總指十戒。

[0557a21] 十波羅提木叉。

[0557a22] 根本十種。

[0557a23] 出於世界。

[0557a24] 從自受用自證分中流出此戒遍於世間。

[0557b01] 是法界。

[0557b02] 戒即是法法能防非。

[0557b03] 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

[0557b04] 頂戴文卷。

[0557b05] 受持。

[0557b06] 領納指趣慎勿廢忘常憶在心。

[0557b07] 吾今當為此大眾。

[0557b08] 釋迦指地前三賢眾。

[0557b09] 重說。

[0557b10] 曾八千返說今此又說故名重說若望長行無重說十戒之理。

[0557b12] 十無盡藏戒品。

[0557b13] 十戒類別故稱品包攝出生功德故名藏此戒出生三身四智百四十種不共功德。

[0557b15] 是一切眾生戒本源。

[0557b16] 因持此戒究竟成佛演出五乘故亦即是此戒為其本源也。

[0557b18] 自性清淨。

[0557b19] 戒性離染本淨無瑕。

 我今盧舍那

[0557b21] 我即釋迦順世所稱今指第二重他受用佛是我小化身佛所依盧舍佛也。

 方坐蓮華臺

[0557b24] 方如正坐千葉所成之華座臺即華座也。

 周匝千華上

[0557c02] 華座周匝千箇華葉之上。

 復現千釋迦

[0557c04] 每一華葉上現一千丈大化釋迦佛以千葉故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0557c07] 前千葉華每一華上一大釋迦王一大千界內有百億小釋迦各王一四大州也。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0557c10] 各於本國南州中印度內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同日同時更無前後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0557c13] 結指上數。

 盧舍那本身

[0557c15] 舍那本身上現起化佛故。

 千百億釋迦

[0557c17] 所現化佛。

 各接微塵眾

[0557c19] 神力引接三賢之眾。

 俱來至我所

[0557c21] 釋迦及眾俱至舍那所聞心地戒凡見化舍那。

 聽我誦佛戒

[0557c23] 聽我舍那誦諸佛戒或釋迦令眾聽我誦舍那佛所說戒。

 甘露門則開

[0558a02] 戒如甘露除煩惱熱開者解也解散一切煩惱怨結故。

 是時千百億

[0558a05] 是前詣舍那所聽戒了訖之時。

 還至本道場

[0558a07] 是諸釋迦元得道處。

 各坐菩提樹

[0558a09] 各於本國坐於樹下。

 誦我本師戒

[0558a11] 佛因戒得戒為本師又釋迦於舍那傳受即釋迦誦我舍那本師所誦之戒。

 十重四十八

[0558a14] 所誦重輕本遮二戒。

 戒如明日月

[0558a16] 顯戒德也能除癡闇能除熱惱。

 亦如瓔珞珠

[0558a18] 戒珠嚴身善名速聞近感人天遠成佛果勝報莊嚴又瓔珞莊嚴年少姝好若老朽等莊嚴非好戒珠莊嚴一切俱好。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0558a22] 此明遍法界量一切菩薩無有不因此戒得成佛者。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0558b01] 此舉聖勸凡佛佛尚誦凡豈不誦由持此戒頓成佛也。

 汝新學菩薩

[0558b04] 釋迦呼三賢位菩薩對於地上名曰新學。

 頂戴受持戒

[0558b06] 勸受持自利行也自若不行無以勸他亦同事化。

 受持是戒  轉授諸眾生

[0558b08] 此二句明利他行也。

 諦聽我正誦

[0558b10] 正者當也佛令審聽我誦此戒甚是正當要當也。

 佛法中戒藏

[0558b12] 於佛所說三藏教中此是戒藏。

 波羅提木叉

[0558b14] 標指別解脫戒名也如下自釋。

 大眾心諦信

[0558b16] 勸三賢眾令信信何言汝是當成佛。

 汝是當成佛

[0558b18] 令信時受持戒故定當成佛。

 我是成佛

[0558b20] 亦令汝信我佛曾受此戒得成佛。

 常作如是信

[0558b22] 於當成成念念常憶心心不移故。

 戒品具足

[0558b24] 由前二信戒得具足翻顯無信定無此戒。

 一切有心者

[0558c02] 一切有大乘種性具四智菩提心者。

 皆應攝佛戒

[0558c04] 攝者錄也收攝也但是有四智菩提心者總合攝錄入此佛戒中雖要發心方堪受戒以有性者畢竟須發心故。

 眾生受佛戒

[0558c08] 有性眾生若遇勝緣定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0558c10] 既受戒便入於諸佛法海因位次中攝故非果位也。

 位同大覺

[0558c13] 初心受戒便同大覺初心受戒時一等故言位同也非佛位同也。

 真是諸佛子

[0558c16] 以受佛戒佛口教生紹繼佛位名為真子。

 大眾皆恭敬

[0558c18] 佛告三賢眾因戒得成佛總要恭謹深重敬心方堪聽受。

 至心聽我誦

[0558c21] 佛誦佛戒非是小緣要至極用心專審不亂。

[0558c22] 爾時。

[0558c23] 佛將欲現化相時。

[0558c24] 釋迦牟尼佛。

[0559a01] 一四大州一小化佛。

[0559a02] 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

[0559a03] 化身初成道竟也。

[0559a04]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0559a05] 佛成道先觀成佛之因因持此戒由此纔成便結此戒不同小乘因犯方制。

[0559a07] 孝順父母。

[0559a08] 父母有生育之恩長我修道之器故須孝順現存者竭力供養勸發道心過往者戒善潛資咸令離苦。

[0559a11] 師僧。

[0559a12] 為師之僧以有訓道之德令成道果皆因本師教誨之力。

[0559a14] 三寶。

[0559a15] 有拔濟恩。

[0559a16] 孝順至道之法。

[0559a17] 真如理法是究竟所證故問真如無相何有孝順答今令離過契合無為名為孝順。

[0559a19] 孝名為戒。

[0559a20] 既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必須修善善不違理即是持戒故孝名戒也。

[0559a22] 亦名制止。

[0559a23] 戒別名也制善令行止惡令斷斷惡修善體即戒也。

[0559b01]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0559b02] 眾機廣大故放多光口放光表語決定大乘戒者決定成佛。

[0559b04] 是時。

[0559b05] 是即指法時即佛口放光時。

[0559b06] 百萬億大眾。

[0559b07] 於佛有緣堪聞戒者皆來集故此總標大數也。

[0559b08] 諸菩薩。

[0559b09] 於前百萬億中別指二利行者。

[0559b10] 十八梵。

[0559b11] 三禪各三四禪九天梵王為首總言之也。

[0559b12] 六欲天子。

[0559b13] 欲界六天并諸天子。

[0559b14] 十六大國王。

[0559b15] 人中南州五印度中共有十六大國王故。

[0559b16] 合掌至心聽。

[0559b17] 如上大眾欲聞大乘深妙之法故皆合掌至心聽受。

[0559b19] 佛。

[0559b20] 即釋迦也。

[0559b21] 誦一切佛。

[0559b22] 過現二世各遍十方數越塵沙。

[0559b23] 大乘戒。

[0559b24] 略即十重四十八廣乃塵沙。

[0559c01] 佛告。

[0559c02] 結集之言。

[0559c03] 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

[0559c04] 無增減者約人即無厭無忘表法則黑半從明漸闇闇盡者表誦戒惡業滅盡故白月則從闇漸漸向明明圓者表懺悔善業周圓故。

[0559c07] 自誦。

[0559c08] 佛自思惟自因此戒得成為佛佛今舉自誦利益意欲勸他令誦。

[0559c10] 諸佛法戒。

[0559c11] 三世諸佛同持同誦佛誦佛戒激勸餘生法即戒故。

[0559c13]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

[0559c14] 即初發心。

[0559c15] 亦誦。

[0559c16] 例勸餘人也佛今成尚誦此戒汝今未成何得不誦。

[0559c18] 乃至十發趣。

[0559c19] 下賢。

[0559c20] 十長養。

[0559c21] 中賢。

[0559c22] 十金剛。

[0559c23] 上賢。

[0559c24] 十地。

[0560a01] 即極喜等。

[0560a02] 諸菩薩亦誦。

[0560a03] 總指上數。

[0560a04] 是故。

[0560a05] 因前起後也因前佛生同誦是故。

[0560a06] 戒光。

[0560a07] 戒體如光。

[0560a08] 從口出。

[0560a09] 佛口說出此戒。

[0560a10] 有緣非無因故。

[0560a11] 緣即師資具儀因即口陳辭句領納文旨熏種在內遮防於外因緣具故戒體方成故此云爾。

[0560a13] 光光。

[0560a14] 戒條非一遮防事多故曰光光。

[0560a15] 非青黃赤白黑。

[0560a16] 戒以所熏思種上防惡發善增長功能為體非五顯色。

[0560a18] 非色。

[0560a19] 無質礙故。

[0560a20] 非心。

[0560a21] 非八識心心所。

[0560a22] 非有。

[0560a23] 戒性非有染故。

[0560a24] 非無。

[0560b01] 遮防不無。

[0560b02] 非因果法。

[0560b03] 法字通二戒非正因法正因法四智種也戒非正果法正果法所證二轉依也。

[0560b05] 是諸佛之本源。

[0560b06] 萬派千流推窮其本出自泉源三賢十聖究竟成佛無因此戒。

[0560b08] 行菩薩道之根本。

[0560b09] 六度萬行二利功圓無越此戒。

[0560b10] 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0560b11] 成佛菩薩例勸現前會中初心佛子三賢之眾要證佛果須修此戒。

[0560b13] 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

[0560b14] 結勸受學也意令領納文旨攝持不忘讀誦其文善學其義有始有終方成佛道。

[0560b16] 佛子諦聽。

[0560b17] 佛勅當機真子令其審諦而聽也。

[0560b18] 若受佛戒者。

[0560b19] 若者如也指義佛指堪受戒五蘊假者。

[0560b20] 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

[0560b23] 總二十類數通王臣四眾天人八部等但是有大乘種性發菩提心求成佛果者總攝也。

[0560c01] 解法師語。

[0560c02] 領納文旨曉了義趣。

[0560c03] 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0560c04] 簡二乘持戒斷障清淨故云第一者即受戒假者。

[0560c05] 佛告諸佛子言。

[0560c06] 標告當機之眾。

[0560c07]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

[0560c08] 總指十重戒條數也。

[0560c09] 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

[0560c10] 此牒不誦者人。

[0560c11] 非菩薩。

[0560c12] 凡為菩薩必行二利不誦則自利行虧亦不能傳授利他既虧二利故非菩薩。

[0560c14] 非佛種子。

[0560c15] 四智佛種由戒增長即得成佛不誦則不行不行則佛種不增不增則不得成佛故棄也。

[0560c17] 我亦如是誦。

[0560c18] 佛學自誦例勸他誦誦戒之益所為成佛。

[0560c19] 一切菩薩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

[0560c20] 上引例下勸持。

[0560c21] 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

[0560c22] 相是持犯儀相覺受狀貌或體相儀貌。

[0560c23] 應。

[0560c24] 合也。

[0561a01] 當。

[0561a02] 須也。

[0561a03] 學。

[0561a04] 修學受學。

[0561a05] 敬心。

[0561a06] 受學之心常生恭敬。

[0561a07] 奉持。

[0561a08] 承奉保持無令忘失文旨。

[0561a09] 佛言。

[0561a10] 結集所加。

[0561a11] 佛子。

[0561a12] 釋迦欲說大戒告語現前當機一分發大乘心受菩薩戒從正法生當紹佛位佛子。

[0561a14] 若自殺。

[0561a15] 自身行殺。

[0561a16] 教人殺。

[0561a17] 復自口教勸他人令其行殺今此二殺通於三業意通自他。

[0561a19] 方便讚嘆殺。

[0561a20] 讚能殺之人或讚所用之法二各復二謂未殺讚之令殺殺讚之令喜巧言稱善故云方便。

[0561a22] 見作隨喜。

[0561a23] 見殺順從心生歡喜心喜彼殺終無厭惡。

[0561a24] 乃至。

[0561b01] 殺事極多未能備舉。

[0561b02] 呪殺。

[0561b03] 術力殺故。

[0561b04] 殺因。

[0561b05] 通於三毒為利殺貪為因報怨殺嗔為因不識罪福癡為因也。

[0561b07] 殺緣。

[0561b08] 能所和合并所藉待法皆名緣也。

[0561b09] 殺法。

[0561b10] 殺有法度。

[0561b11] 殺業。

[0561b12] 即正所作事或以此為活業。

[0561b13] 乃至一切有命者。

[0561b14] 有情數者。

[0561b15] 不得故殺。

[0561b16] 此一句通上諸殺皆並言之甚好也。

[0561b17] 是菩薩。

[0561b18] 指前受戒佛子也既受戒二利行復名菩薩。

[0561b19] 應起常住慈悲心。

[0561b20] 即合生起拔苦與樂其心不易。

[0561b21] 孝順心。

[0561b22] 菩薩之行觀諸眾生恒如父母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0561b24] 方便救護。

[0561c01] 見生苦難或臨命者菩薩不惜身命救濟護持。

[0561c02] 一切眾生。

[0561c03] 一切有命殺皆有罪慈悲護法是饒益戒有難救之定應生福。

[0561c05] 而反自。

[0561c06] 反者飜也苦難不救非菩薩今乃飜自殺故云而反自。

[0561c08] 恣心。

[0561c09] 恣縱也放縱自心殺生無限。

[0561c10] 快意殺生。

[0561c11] 殺了豁然稱情心意。

[0561c12] 者。

[0561c13] 即牒定造殺業者也。

[0561c14] 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1c15] 結罪名也菩薩簡二乘波羅夷此云他勝處一者退沒由犯此戒道果無分二者不共住更不入僧數三者墮落捨此身墮阿鼻獄菩薩以慈悲為本今既虧此故當重罪。

[0561c19] 若佛子。

[0561c20] 標告當機。

[0561c21] 自盜教人盜。

[0561c22] 二盜三業同前。

[0561c23] 方便盜。

[0561c24] 不義而取斗秤欺謾借貸不還等。

[0562a01] 呪盜。

[0562a02] 呪使鬼神取或以呪力轉迷人心令捨而取等。

[0562a03] 盜因。

[0562a04] 非為益不欲彼取之使無令其窮困嗔為因除貪嗔外不與而取癡為因因貪可知。

[0562a06] 盜緣。

[0562a07] 能所盜合穿墻等所藉皆緣。

[0562a08] 盜法。

[0562a09] 盜時方法。

[0562a10] 盜業。

[0562a11] 即正作或以此為活。

[0562a12] 乃至。

[0562a13] 超餘。

[0562a14] 鬼神。

[0562a15] 祠廟中物。

[0562a16] 有主。

[0562a17] 但屬主物。

[0562a18] 劫賊物。

[0562a19] 賊劫之物而反劫之。

[0562a20] 一切財物。

[0562a21] 一切堪鬼之物並盜之。

[0562a22] 一針一草。

[0562a23] 舉少例多。

[0562a24] 不得故盜。

[0562b01] 止能盜心除無心外起意決定即犯盜罪。

[0562b02] 而菩薩。

[0562b03] 牒前佛子受不盜戒者。

[0562b04] 應生佛性。

[0562b05] 心順佛理故無盜意。

[0562b06] 孝順心。

[0562b07] 一切眾生宿生曾為父母今以孝心順之定非偷盜。

[0562b09] 慈悲心。

[0562b10] 應生救苦與樂為本。

[0562b11]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0562b12] 佛子見無福者教彼福生福生者勸斷惡修戒佛子見無樂者常行與樂心借助彼得樂。

[0562b14] 而反更盜人財物者。

[0562b15] 菩薩合行布施今乃不行是一復盜人物故招重罪故云而反。

[0562b17] 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2b18]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

[0562b19] 二通三業。

[0562b20] 乃至一切女人。

[0562b21] 不揀親疎好醜等故云爾也此制男戒女戒應云一切男子。

[0562b23] 不得故婬。

[0562b24] 揀去強力及無心等。

[0562c01] 婬因。

[0562c02] 三毒為因貪染可知實無情愛但欲辱彼嗔為因也此示之外癡為因也。

[0562c04] 婬緣。

[0562c05] 人所和合情愛覆蔽等為緣也。

[0562c06] 婬法。

[0562c07] 法則便宜。

[0562c08] 婬業。

[0562c09] 正所作業成此為務。

[0562c10] 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

[0562c11] 都有十類畜生鬼神人天母女姉妹六親超云乃至。

[0562c13] 及非道行婬。

[0562c14] 俗異本形處為非道僧一切處皆為非道不合理總名非道。

[0562c16] 而菩薩。

[0562c17] 即當機受教二利俱行故名菩薩應施淨法也。

[0562c18] 應生孝順心。

[0562c19] 一切眾生皆是多生父母。

[0562c20] 救度一切眾生。

[0562c21] 菩薩行願有苦願救發心願度。

[0562c22] 淨法與人。

[0562c23] 教以戒法反聞思修障盡圓證無非清淨皆有軌則故名淨法。

[0563a01] 而反更起一切人婬。

[0563a02] 菩薩合施淨法教人斷婬今不能教非菩薩翻更於一切人處起心行婬故云而反此上總標也。

[0563a04] 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

[0563a05] 此別指也。

[0563a06] 無慈悲心者。

[0563a07] 理合於彼與樂拔苦今起染行令彼墮落故無慈悲。

[0563a09] 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3a10]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

[0563a11] 正惟口意實亦兼身或詐現異想假示喜怒。

[0563a12] 方便妄語。

[0563a13] 本意求財妄說禍福。

[0563a14] 妄語因。

[0563a15] 三毒為因為求名利恐動人心不識罪福。

[0563a16] 妄語緣。

[0563a17] 為妄語所藉緣也。

[0563a18] 妄語法。

[0563a19] 執儀。

[0563a20] 妄語業。

[0563a21] 正所作事功業活業以此求利。

[0563a22] 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

[0563a23] 及聞覺知八邪語也。

[0563a24] 身心妄語。

[0563b01] 身作妄語之想心為妄語之相又身為妄語之緣心為妄語之因因緣合說皆名妄語。

[0563b03] 而菩薩。

[0563b04] 標指前來受戒佛子二利俱行菩薩。

[0563b05] 常生正語。

[0563b06] 見聞覺知八正語也。

[0563b07] 正見。

[0563b08] 語既不邪定生正見。

[0563b09] 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

[0563b10] 自他俱正二利並成。

[0563b11] 而反更起一切眾生。

[0563b12] 合自具正方能化他今乃反此故當其罪。

[0563b13] 邪語。

[0563b14] 八邪之語。

[0563b15] 邪見。

[0563b16] 邪妄推求。

[0563b17] 邪業者。

[0563b18] 因見邪故三業不正故生邪業。

[0563b19] 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3b20] 若佛子。

[0563b21] 佛告當機正制綺語問若爾經文何得但論酤酒答今依十業次第正當綺語酤酒是綺語因經中舉因以顯果也。

[0563b24] 自酤酒教人酤酒。

[0563c01] 二通三業。

[0563c02] 酤酒因。

[0563c03] 亦通三毒。

[0563c04] 酤酒緣。

[0563c05] 麴米糟具。

[0563c06] 酤酒法。

[0563c07] 即醞釀等。

[0563c08] 酤酒業。

[0563c09] 為得直與他依之存活具此因緣生多綺語。

[0563c10] 一切酒不得酤。

[0563c11] 一切之言義含多種米酒果酒藥酒乾濕清濁等。

[0563c12] 是酒。

[0563c13] 指前一切酒。

[0563c14] 起罪因緣。

[0563c15] 即生綺語罪也或起三業十三十六失皆由此酒起罪因緣也。

[0563c17]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

[0563c18] 既稱菩薩本要利生教以三乘聞思修慧引生無漏斷證分明明達慧也。

[0563c20] 而反更生。

[0563c21] 合行明慧導引眾生不行明慧是其過翻生顛倒故當重罪。

[0563c23] 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3c24] 若佛子。

[0564a01] 正制惡口問經何說過答說善人過必是惡人既是惡人口無善言說善人過即是惡口也。

[0564a03] 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

[0564a04] 通於三業內心行布身手指示自屬大乘通說五乘之過。

[0564a06] 教人說罪過。

[0564a07] 自說過復以巧言教示他人令說五乘之人過故。

[0564a09] 罪過因。

[0564a10] 三毒為因為名利說過貪為因不為益欲損他嗔為因迷善惡報痴為因。

[0564a12] 罪過緣。

[0564a13] 名位勢力舊惡宿習等。

[0564a14] 罪過法。

[0564a15] 言辭巧便說過軌則。

[0564a16] 罪過業。

[0564a17] 正說之事或以說過為務。

[0564a18] 而菩薩。

[0564a19] 佛子聞惡教令生善。

[0564a20] 聞外道惡人。

[0564a21] 佛法外人常懷傲慢嫉妬善人說佛法中罪過。

[0564a22] 及二乘惡人。

[0564a23] 二乘雖佛弟子大小宗途不同亦說大乘之過。

[0564a24]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0564b01] 既稱佛法必無非法非律今以佛法妄說為非。

[0564b02] 常生悲心。

[0564b03] 菩薩見上惡人說過知謗罪深常生悲憫之心。

[0564b04] 教化是惡人輩。

[0564b05] 菩薩覩諸眾生恒如一子不捨惡人教化彼也。

[0564b06] 令生大乘善信。

[0564b07] 外道令信向佛法三乘令迴信大乘。

[0564b08]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4b09] 菩薩悲心止他說謗利物生信見謗不止非菩薩而今自說故云反更自說結罪。

[0564b11] 若佛子。

[0564b12] 正制兩舌問何故經說自讚毀他答此過多名讚毀兩舌離間語鬪構兩頭經歸一名。

[0564b14] 自讚。

[0564b15] 自讚德。

[0564b16] 毀他。

[0564b17] 毀他過失或他無過虗言誹毀毀者破也壞也破壞他善正唯口意亦兼於身以手指示可叱而毀有讚而不毀毀而不讚亦讚亦毀隱他德而不稱讚即是毀他。

[0564b21] 亦教人自讚毀他。

[0564b22] 教示他人似我毀讚。

[0564b23] 毀他因。

[0564b24] 因亦三毒自讚正貪兼嗔以顯他非毀他正嗔兼貪以顯自德痴助必有又為名利讚毀貪為因為損他讚毀嗔為因若無愚痴必不讚毀也。

[0564c03] 毀他緣。

[0564c04] 以讚毀者必藉緣故。

[0564c05] 毀他法毀他業。

[0564c06] 准前釋之雖有過惡菩薩為護自善根命故不應毀讚何況實無者也。

[0564c08] 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

[0564c09] 不簡怨親如有受毀辱者菩薩應令替代受辱。

[0564c10] 惡事自向

[0564c11] 但是損惱有情事總名惡惡者惡也可嫌惡事納向自身。

[0564c13] 好事與他人。

[0564c14] 但是稱心可意之事捨與他人此即施善受善也。

[0564c15] 若自揚德。

[0564c16] 理合密行隱自德顯揚他善不為是過今自揚德實非菩薩。

[0564c18] 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4c19] 不隱施事唯顯自德非菩薩更隱他好事其過轉增故當重罪。

[0564c21] 若佛子。

[0564c22] 正制貪欲問經何言慳答也貪欲心恡之不捨即為慳心或由慳增十業次第正是貪也。

[0564c24] 自慳。

[0565a01] 意業。

[0565a02] 教人慳。

[0565a03] 語業兼身手藏護物通三業也。

[0565a04] 慳因。

[0565a05] 三毒為因存不施貪為因憎彼不捨嗔為因不知罪福報應癡為因。

[0565a07] 慳緣。

[0565a08] 外自所乏或宿嫌恨或不稱情由是壯櫃硬鏁密藏深埋皆是慳心所藉緣也。

[0565a10] 慳法。

[0565a11] 護惜便宜。

[0565a12] 慳業。

[0565a13] 堅固不捨或務成家活業。

[0565a14] 而菩薩。

[0565a15] 牒指當機應濟貧苦。

[0565a16] 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

[0565a17] 所救眾生。

[0565a18] 隨前人所須。

[0565a19] 隨順乞人須要便施。

[0565a20] 一切給與。

[0565a21] 供給如意乃至樂大不可說小。

[0565a22] 而菩薩以惡心嗔心。

[0565a23] 宿有怨故嗔心不捨者為活命不施貪為惡心憎彼不施嗔為惡心不知施福任用不施痴為惡心。

[0565b01]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

[0565b02] 於財施中舉少況多故云乃至針草至寡尚自不施豈況多施。

[0565b04] 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

[0565b05] 此法施亦以少顯多句偈少法尚慳多豈能捨。

[0565b06] 面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5b07] 菩薩合行惠施而今不施名大慳反乃倍加罵辱故當重過。

[0565b09]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

[0565b10] 二容三業自瞋意業教他語業面帶怒相。

[0565b11] 瞋因。

[0565b12] 三毒為因瞋為因者約種現說競名利等貪為因違順外痴為因。

[0565b14] 瞋緣。

[0565b15] 名利怨讎怨讎聚會對境嗔生。

[0565b16] 瞋法。

[0565b17] 發嗔方法。

[0565b18] 瞋業。

[0565b19] 忿毒現行以此為業。

[0565b20]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

[0565b21] 五姓眾生皆令發意修自乘行證自乘果三善根即無貪嗔痴或三乘善根。

[0565b23] 無諍之事。

[0565b24] 前善根體能和諍訟。

[0565c01] 常生慈悲心。

[0565c02] 菩薩利物慈悲為本。

[0565c03] 孝順心。

[0565c04] 長如父母幼若弟妹上孝下順怨親無二。

[0565c05] 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

[0565c06] 怒害發作不簡尊卑貴賤聖凡不分良善但行嗔怒故云爾。

[0565c08] 乃至於非眾生中。

[0565c09] 嗔心猛烈觸目違情便生怨根於無情嗔。

[0565c10] 以惡口罵辱。

[0565c11] 口業不忍。

[0565c12] 加以手打及以刀杖。

[0565c13] 身業不忍。

[0565c14] 意猶不息。

[0565c15] 意業不忍三業不忍即便生嗔。

[0565c16] 前人求悔。

[0565c17] 菩薩嗔他心尚未息前被嗔人却來菩薩處悔過。

[0565c18] 善言懺謝。

[0565c19] 前被嗔人既見菩薩暴惡心高向啟善言是我之過願勿見罪。

[0565c21] 猶瞋不解者。

[0565c22] 菩薩嗔心猶來未散。

[0565c23] 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5c24] 善懺猶嗔故當重罪。

[0566a01] 若佛子。

[0566a02] 正制愚痴問何故經言謗三寶等答以依十業次第是痴以痴為因生邪見果毀謗三寶。

[0566a04] 自謗三寶。

[0566a05] 佛子自依三寶陰求道進業而於三寶自生毀謗。

[0566a06] 教人謗三寶。

[0566a07] 自謗是過更教人謗道罪復深二謗亦通三業。

[0566a08] 謗因。

[0566a09] 因亦三毒名利謗貪為因懷怨謗嗔為因無知是痴為因。

[0566a11] 謗緣。

[0566a12] 祿位通得未得怨嫌等皆所藉緣。

[0566a13] 謗法。

[0566a14] 巧說辭理。

[0566a15] 謗業。

[0566a16] 現行其事或以為務。

[0566a17] 而菩薩見外道。

[0566a18] 正法外計總名外道。

[0566a19] 及以惡人。

[0566a20] 通於一切十惡之人。

[0566a21] 一言謗佛音聲。

[0566a22] 即是佛子聞外道惡人毀謗佛之言心懷痛切。

[0566a23] 如三百矛心。

[0566a24] 見聞外謗心中痛切如矛所

[0566b01] 況口自謗。

[0566b02] 況口身親謗豈不極痛者也。

[0566b03] 不生信心。

[0566b04] 不信三寶是眾生最上之福田。

[0566b05] 孝順心。

[0566b06] 不信三寶是出世法身父母或由謗三寶殃及父母。

[0566b08] 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0566b09] 反助惡謗招罪重也自謗不信不孝助惡助邪罪多重也。

[0566b11] 善學諸仁者。

[0566b12] 佛告善能修學如上十戒一切佛子。

[0566b13]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

[0566b14] 指上十種別解脫戒。

[0566b15] 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計。

[0566b16] 佛勸令於十戒一一皆不得犯如微塵許以少況多。

[0566b18] 何況具足犯十戒。

[0566b19] 微塵少戒尚不得犯何況全犯一二皆遮。

[0566b20] 若有犯者。

[0566b21] 牒定於上十戒中有犯者人。

[0566b22]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0566b23] 菩提心發須藉持戒今此犯戒闕緣不發。

[0566b24] 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

[0566c01] 如當來世欲紹王位今世須先受菩薩戒犯戒闕因王位果失。

[0566c03]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0566c04] 此約出家菩薩言之夫出家二眾不依相貌須有出家菩薩大戒方成此位。

[0566c06] 亦失十發趣。

[0566c07] 下賢位也。

[0566c08] 十長養。

[0566c09] 中賢位也。

[0566c10] 十金剛。

[0566c11] 上賢位也。

[0566c12] 十地。

[0566c13] 極喜地等。

[0566c14] 佛性。

[0566c15] 所證理能證智是佛體性。

[0566c16] 常住妙果。

[0566c17] 即二轉依凝然不斷微妙果報。

[0566c18] 一切皆失。

[0566c19] 總結上果。

[0566c20] 墮三惡道中。

[0566c21] 下善經說十種業道罪一一皆通三品心造所謂上品心造當墮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

[0566c23] 二劫三劫。

[0566c24] 增減中劫。

[0567a01] 不聞父母。

[0567a02] 地獄化生鬼畜雖有癡增上故如無不別或但可毀之言故云不聞名字。

[0567a04] 三寶名字。

[0567a05] 三塗是難處或由惡業設生人中不值三寶故云不聞名字。

[0567a07] 以是不應一一犯。

[0567a08] 以者所以謂如上說犯戒之罪墮三惡道所以不應一一犯一戒也。

[0567a10] 汝等一切諸菩薩。

[0567a11] 佛說十重戒告現在會三寶位眾。

[0567a12] 今學當學學。

[0567a13] 佛引三世菩薩入位者尚乃修學汝大眾何得不學。

[0567a15] 如是十戒應當學。

[0567a16] 牒指十戒是正可學。

[0567a17] 敬心奉持。

[0567a18] 戒為佛本故應敬重承奉難心記持勿令失墜者矣。

[0567a20]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0567a21] 此經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今此心地法門一品二卷出彼大部故指廣文在彼本教所明也。

註梵網經卷上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8 冊 No. 0691 梵網經菩薩戒注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