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16n0310_001 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科解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16 冊 » No.0310 » 第 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No. 310-A 勢至圓通章科解序

[0370a05] 淨土一門修者良多唯勢至圓通章念佛法門廼淨土最親切一步功夫療𤴺痾之妙劑賑貧乏之多財度苦海之巨航雨眾寶之妙珠也彌陀慈父伸金臂於長夜展玉毫於昏衢無時無處皆接引於眾生多劫多生恒追思於遊子楞嚴經中詎人剔出。

[0370a09] 叅坐之暇蘊積於懷久矣乙亥歲於越中白馬山房偶成小草經中法喻細而鑽仰彌覺堅高二三輩願以壽梓因付剖劂氏以事流行識者唒笑敢避譏嫌惟願人人如專憶之人個個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

[0370a15]
崇禎八年歲在乙亥五月夏浣日比丘正相體如識

No. 310

大勢至圓通章科解

△一章科分十三初釋名

[0370a23] 觀經云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眾生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名大勢至斯一往而作化他得名又云凡我足指按地一切魔宮大千世界悉皆震動名大勢至斯以威力折伏而名經云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名大勢至斯以因中自利得名圓通者以周遍融通為義圓該法身般若二德通則一道齊平三際不壅即解脫德斯依理而釋圓通也博地凡夫稱念極果聖號生滅之身即得香光莊嚴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斯依行而釋圓通也將解此章先明五重玄義玄義若明一章綱格灼然可見此以人法為名圓通實相為體本性彌陀為宗淨穢折攝為用大乘生酥為教相人法為名者勢至人也圓通法也所以人法為名此章所顯意在圓通所以為體也行人念佛之時念念直顯本真在在須明自心所以本性彌陀為此章之宗也娑婆之苦令人生厭淨土之樂令生忻慕所以折攝為此章之用也既有能所之念折攝之用事屬方等所以生酥為此章之教相也所謂圓通淨土者皆一心而矣圓通未悟即淨而穢圓通既入即穢而淨正謂惟心淨土義見乎此由是淨土非圓通外之淨土圓通非淨土外之圓通圓通據能造之心淨土據所造之境茲以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悟之則法法彰乎自心在在見乎真境淨土非遙娑婆不垢以此念佛觸處圓通矣所謂若人欲識真空理心內真如還徧外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二正釋經文

[0370c01] 爾時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0370c02] 各述圓通之時也如來法王菩薩法子灌頂受位立義施仁世間王子也次補佛處續佛慧命此出世法王子也同倫者即同法乳之倫五十二位列其數也此經祗桓精舍所說楞嚴會上有十萬恒河沙數菩薩但敘五十二位者同念佛證圓通也。

△三陳請敬儀

[0370c08]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0370c09] 經家敘請法之敬儀從座起身敬禮佛足兼得意敬白佛言口敬三業虔虔乃弟子請法之常儀也。

△四明所師二

先時節

[0370c12]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0370c13] 我憶往昔者追憶最初發心修行之時也以自在定慧之力照之而有恒河沙數之劫恒河者從阿耨達池出於四口東銀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瑠璃馬口出縛芻河北頗肢師子口出徙多河各遶池一匝出於四海殑伽河出東南大海信度河出西南大海縛芻河出西北大海徙多河從師子口流出東北大海者即此土黃河之源是也經中多指恒河者如來說法近此指以為喻其廣四十由旬其長八十由旬沙細如麵一沙一劫可見念佛一門其來久矣亦知勢至積功之高位也。

△二明師號

[0370c24] 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0371a02] 恒沙劫中舉一劫有十二如來相繼而出佛名無量光者光光相然而無有盡故名無量光且十二如來皆不離光一名無量光二名無邊光三名無礙光四名無對光五名大焰光六名清淨光七名歡喜光八名智慧光九名不斷光十名難思光十一名無稱光十二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者稟教立行之始念者能念之人佛所觀之境三昧者能所著乎一心以心緣佛以佛繫心心心相續而無間然正謂內心不起外境不侵旋元自歸返流全一不受諸受得乎正受久而不退必至於果無量三昧莫不發覺乎此故稱念佛三昧也。

△五喻顯三

初喻不念之失

[0371a14]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

[0371a15] 一專為憶佛憶眾生也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於赴難莫不以眾生為念以何因緣令得出離火宅一人專忘者喻眾生不念之失六道眾生真如體相與佛平等皆由背覺合塵竛竮六道杳莫可究。

△二喻雖逢無益

[0371a20]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0371a21] 佛與眾生本不相離有何逢見而眾生自離之也由前一人專憶故若逢或見一人專忘故不逢非見且今人不見佛之真身亦不知之全體大用便言淨土是虗說彌陀非真實發言無佛無淨土如蟻子集於人身實不知人也由其不知便為無人乎豈不聞華嚴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羣生前隨緣赴感彌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奈無感佛之緣故若逢而不逢或見而不見若作觀心釋者凡所作為無非是本佛出現處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由背覺合塵故覩真境起塵勞聽妙聲生亂想此真逢而不逢見而不見也。

△三喻念佛之得

[0371b09]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0371b11] 前一人專忘者苟能如專憶之人無時無處而不憶二心相向可謂二憶念深如是則生生常見佛處處覲如來從茲現前至於淨土同於形影不相離也能念心之形端所念佛之影直前來專忘有不逢非見之乖異今相憶故即如形影之不乖異也若作觀心所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六以法合喻

[0371b18]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0371b19] 上文二人相憶其喻也泛今提喻帖合中如母憶子其喻至切況如來憐念眾生又過於父母何也父母憶不及處如來憶之又父母憶子不過一生佛憶眾生直至成佛其憶方休若子逃逝者雖云是喻喻不虗設必有其由若因緣而論逃逝者在大通佛時入大乘家自後中間退大來是逃逝之時也若作觀心者一念不生子母一處兩無罣牽塵念纔萌即逃逝於六塵日疎一日無所返還故有思憶如人有子苦者偏憐如母憶子即上一專為憶雖憶何為即一人專忘也問父母俱有愛子之心經中獨言母不言父者何答父嚴愛疎母慈愛切故不言父。

△七提喻帖合

[0371c07]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0371c08] 上文母憶雖切子在他鄉空想悠然正是雖憶何為遊子倘能憶母必返故里子憶母能如母憶者尤難何也子憶母有時母憶子無間或兀坐而長望或忘飡而廢寢或停梭而罷績則無時非憶子之時無處非念兒之處其憶念可謂至深若人子之在他鄉而念親也雖云至孝或良明而美婦或榮祿而貨財縈絆於心終非似母憶之深也孝者如是矧其不孝者乎所以如母憶時一句是念佛法門最親切功夫豈可草草放過二心相向豈有違遠苟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可謂至極之孝矣母子歷生即二人相憶不相違遠即不相乖異下法合。

△八以法合喻

[0371c20]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0371c21] 若眾生心者能感之機憶佛者想本有佛為能感之因念佛者以所感他佛為能應之果此謂因大果大事理圓融函葢相應感應道交豈可得而思議也又憶者定力屬內憶想真身相好功夫所謂如母憶子也念佛者即念佛法門觀於他佛兼於外屬慧力正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也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者上根利智觸目無非淨境舉足咸是道場所謂毗盧遮那遍一切處豈非現前見佛若根鈍智淺之流緣念他佛漸漸成熟當來淨土九品蓮開豈非當來見佛。

△九生佛不隔

[0372a07]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0372a08] 眾生心本具十法界隨起一念必落一界若心憶佛念佛此心念念在佛法界雖九界之別俱成佛界豈相遠耶又舉念便是果佛聖號不假五十五位因中方便故云不假方便久則自成如大夢覺如蓮華開故云自得心開或者有人別求方便使心開意解然後念佛可乎答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足知此念佛一門是最勝方便不假餘方便矣且二十四聖各假方便據耳根至圓用聞思修之方便此念佛一門太易令人返疑務要把得定信得實莫論成與不成淨土到與不到凡所施為以佛為念若有一念妄起即是念佛不切處如是觀想久久自得心開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十喻不假方便

[0372a21]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0372a22] 如世人染香便得乎香氣襲身正喻染香得香念佛得佛有何方便可假眾生不念則念佛則有功德妙香薰襲其心明矣香光莊嚴者所師之佛既名無量光豈無無量香也且憶佛念佛佛在行人心口非香光莊嚴而何哉。

△十一結自利

[0372b03]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0372b04] 念佛心者念存三觀佛具三身心破三惑若空觀念報身佛入伏順二忍破見思惑成般若德若假觀念應身佛入無生忍破塵沙惑成解脫德中觀念法身佛入寂滅忍破無明惑成法身德今約因中說證入無生忍當在分真位也從教我念佛三昧至香光莊嚴述所授法門至此方自敘本因莫不以憶佛念佛入無生忍此因中自利也。

△十二證後化他

[0372b12]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0372b13] 此證後化他也既以此而自利亦以此而化他此界果有念佛之機必攝受歸於淨土亦填本願也。

△十三結答

[0372b16]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0372b18] 世尊命二十五聖各述圓通經云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次第至此當七大中見大今的論修處念佛屬意旁攝諸根都攝六根者念佛人心存目觀返視收聽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也淨念相繼者念佛心不得一念頃念世五欲等事為之淨一念為始念念無間為之相繼此義難明再加喻顯西天有寶名曰清珠何以得名為清珠也此珠墮在混濁水中入水一寸即得一寸清水二寸乃至尺丈次第而至淵底無不清淨正喻念佛之清珠投於眾生妄念混濁心水之中而妄念心水不得不清即今諸人念佛一聲如珠入水一寸便得一寸清水移念於第二聲中如珠入水二寸即得二寸清水乃至十百千萬至於無量如珠沉墜不能使徹底澄清正是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想亂想不得不除可謂淨念相繼也三摩地即三昧之異稱前無生忍由三摩而證前是舉所顯能此則舉能顯所能所互舉文之巧也斯為第一者依勢至即念佛三昧為第一也修行先要脚跟站得穩當毋以毛道之不定也如老鼠囓倉窖相似只從一處囓自然有個入處如或東囓西囓驢年也無透脫處古德有云若欲徑路修行惟在一心念佛斯念佛三昧之格言也。

大勢至圓通章科解(終)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6 冊 No. 0310 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科解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