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15n0299_009 楞嚴經講錄 第9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15 冊 » No.0299 » 第 9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九

[0116b08] 舊說前明六天。雖出塵擾。未能絕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上明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為離欲染也。通號四禪。為離散動也。欲天但五戒十善感生。此天兼禪定感生。然特有漏禪觀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麤。是障。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又云。前天間亦有禪定。而此界方名禪者。以前結云。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足知自此上。絕無女人。心迹俱離。無所交接。兼無食眠。三欲俱忘。稍涉饑倦。即入禪定。出定。則飽滿精明。是但以禪悅為食。為息。稍離麤重身心矣。

[0116b19]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至)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0116b20] 冠註 此明色界初禪三天也。世間一切所修心者。謂三界天人。雖未得出世心。為本修因。而亦各各自謂。得真修心矣。不假禪那無有智慧者。謂彼惟有漏靜慮。伏欲六行。制彼淫習。而非無漏真三摩提金剛觀智故。但能執身不行淫欲。及與一切時。想念俱無。由彼身心俱潔。下無卜居。故臨終時。應念而生色界。為梵世伴侶。如此一類。乃梵天之民。故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等。謂前天。既離欲習。此天。定心顯露。而於定共戒。愛樂悅豫。隨順輕安。故臨終時。應念而生梵世。匡王輔化。故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決等。謂前天。定心發露。復具德化。故身心圓妙。威儀不缺。而此天。從定戒中。發起智慧。故解勝前天。堪為梵主。於臨終時。應念而生梵王。統攝梵眾。故名大梵天。俱舍說。威德光明。獨一而住。無尋有伺。定力所感。下二天。俱有尋伺。又劫壞後去。劫成先來。外道不測。便執為常。又因起念。見有天生。便執能生世間。為一因生。下結示三天。名初禪也。勝流等。謂離五欲。十惡。能勝欲界諸趣故。欲界八苦所不能逼。雖非真正三摩提。而戒心清淨。欲習伏。不為所動。故名初禪。亦名離生喜樂地。以離欲惡故生喜。身心輕安故生樂也。

[0116c18]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至)麤漏伏名為二禪。

[0116c19] 冠註 此明色界二禪天也。謂從前天修來戒定慧具。故曰圓滿梵行也。進至此天。則三識不起。定心一境。唯緣內塵故。離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心水澄湛。寂然發光。然心光尚劣。未極其量。故名少光。從前少光。更增光耀。則心境互照。境隨光發。映十方界。徧成瑠璃。然光雖極量。但徧小千世界。猶未成音。故名無量光。從此修進。又得吸持圓光成就教體者。以此天。無前五識。亦無尋伺。故能吸持無量淨光。而以圓光發宣梵行。不待言詮。自成教體。闡明淨理。應變無盡。故名光音。下結示三天通名二禪也。謂此三天。又勝下天初禪。雖得喜支。未生極喜。雖離苦惱。猶有憂喜相對。此得極喜。故諸憂懸所不能逼。能以定力。伏前五識。故通名二禪。亦名定生喜樂地。謂此定功德。與徧身樂。俱發故也。

[0117a09]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至)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0117a10] 冠註 此明色界三禪天也。謂前天。雖以圓光為音教。披音則顯露妙理。然有喜心動念。猶障淨樂。此天。即依妙理發成精行。且恬泊寂靜。而通寂滅樂。由靜樂初通。淨空始著。故名少淨。此初伏第六識。非大寂滅也。六識既伏。淨空現前。此則擴充之。而樂心愈寂。淨空無際故。內心外身。皆獲輕安。則寂樂成。淨空無量。故名無量淨。前天寂樂。止徧身心。此天。身界虗寂。觸處皆成妙樂。天中淨德所成樂境。無過於此。是故認此淨樂。為真際樂土。將身心。歸託此地。由觸處皆成淨樂。故名徧淨。下結示三天通名三禪也。此天。妙樂周徧無量。莫不隨心順意。故曰具大隨順。前二禪。有喜心動念故。身心不得安隱。今則喜心動念皆無。而無量至樂。自在受用。雖非真正三摩提。不妨心雖無喜而喜樂自具。故令安隱心中恬然畢具。故通名三禪天。亦名離喜妙樂地。謂喜是動心所發。樂是靜慮所融。故名欣喜。而後得妙樂故。界內稱三禪。為極樂處也。

[0117b04]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0117b05] 冠註 此明四禪天也。謂初禪離苦惱。二禪盡憂懸。故不逼身心。欲是苦因。諸欲杜絕。故苦因盡。三禪離喜受樂。此天。則知樂亦不常。以樂久必壞。壞即苦生。故將苦樂二心。同時頓捨。既離於苦。亦不受樂。則壞相不生。苦壞雙超。則淨福性生。故離福生。此則心住不動。定捨俱發。意無苦樂。亦名捨念清淨地。前天。初專捨心。尚未圓融。此則毫無樂念。故曰圓融。於捨心中。仍生勝解。決定任持。不為異緣所轉。故曰清淨。由心圓融故。淨福無礙。於圓融無礙處。有所願求。無不隨順。故任心自在。窮未來際。愛樂隨順。故名福愛。舊說。窮未來者。即資福二路。受報長遠。動經劫數。非真常住也。福愛者。謂諸天之福。以此天為最可愛。以三灾不及故。或此天。積福別有愛求。即希二路也。是天。指福愛。有二岐路者。隨其心念行業故也。一直往道趨廣果。二迂僻道。趣無想。先心。即福愛妙隨順心。無量淨光。即捨俱定所發心光也。福德圓明修證而住者。於無量光中。以四無量心。熏禪福德。離下地染。俻歷四位。廣福所感。故名廣果。先心。同前。廣果。厭苦樂。而增修福德。此天。厭苦樂而進修捨定。此兩天分岐之故也。精研者。深搜細索也。相續者。勤勇無間也。圓窮者。必求究竟也。身心三句定成尅果也。謂以捨定。滅除捨心。令心慮凝。經五百大劫。第六現行不起。妄謂涅槃。不知正是微細生滅流注。是人下。斷其以生滅修因。不能感不生滅果也。初半劫滅者。謂初生此天。習定半劫。始得想滅。後半劫生者。此天報盡。於四百九十九劫半後。復生想心也。此但六識不行。故名無想。下結示四天通名四禪也。由苦樂雙亡故。二境不能動心也。四禪不為三灾所動。名不動地。無為真不動地。指第八聖位。謂此禪天。器非真常。情俱生滅。雖非無為真境。而有為功用。至此純熟矣。上四聖流。通名四禪也。

[0117c13]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至)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0117c14] 冠註 此明五不還天也。此中。指四禪中。不還者。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以證三果。不復生欲界矣。習氣。即思惑種子。謂以貪瞋痴慢微細思惑。分為八十一品。於三界九地。地各九品。今斷欲界一地九品故苦亡。而欲界無卜居。復斷上三地各九品故樂亡。而色界下三地無卜居。未盡斷第四地惑故。惟四禪捨念清淨地。是其同分。而有卜居處也。苦樂兩滅等。謂苦樂未亡時。則厭苦欣樂。交戰胸中。故有煩。今兩忘。則心不交。故名無煩。盛熱曰煩。稍得清涼曰無煩。機。放動也。括。收也。謂心之放收。惟行捨念。更無餘念。前雖鬪心不交。尚見交地。今併其交地。亦復研盡。則意地清淨。全無微煩。故曰無熱。既得心地澄清。發天眼通故。徧見十方界。而無非妙境。故曰妙見圓澄。塵象即境。沉垢即惑。正顯定慧雙融。心境俱淨。而所見皆善。故名善見。既得心眼圓妙。故能以定慧之力。鎔鍊一切。隨心自在。變現無礙。故名善現。究意。窮研也。幾。微動也。言以無漏一念。熏有漏種種念。而至於一念。亦能窮色性。至於微而復微。將入無色邊際。究至於此。則色盡矣。故名色究竟天。

[0118a10]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至)自此還名為色界。

[0118a11] 舊說自此而上。明無色界四天也。無色者。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滅身歸無。捨厭天人雜處。其類不一。皆無色蘊也。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三色空識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為增上善果。未出輪迴。不成聖道者也。此中盡色趣空。凡夫是其正居。定性聲聞寄居。而異計外道雜處也。

[0118a19] 冠註 此結示五天。雖屬色界。惟是聖居也。凡此五天。必是進向三果。得四禪。發無漏慧。起熏禪業。或起一品。以至九品。方始得生。凡夫無此熏禪業。故不得生。謂此五天。不獨四禪天人不見。即四位天王。但欽仰其名。不知其受用。不見其依正也。以四天。修有漏凡定。五天。修無漏聖定故。有聖凡麤細。相去懸殊也。如今世間下。以人間例明也。聖道場地。若五臺蛾眉天台等。是也。雖舉羅漢。亦兼菩薩。下結屬色界也。獨行無交。謂無情欲也。未盡形累。尚有色質也。故自色究竟。以至梵眾。皆名色界。

[0118b05]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至)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0118b06] 冠註 此欲明無色界天。而先分岐聖也。色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隣。故名色邊際中。由那含人。雖根有利鈍。皆以有頂捨心。為因心而修定。故於捨心分二岐路。若利根者。研窮色性。求見真空。發無漏慧。慧光圓通。橫出三界。入菩薩乘。名迴心大阿羅漢。若鈍根者。亦由捨心修定。窮盡色性。欣上厭下。生無色界。漸斷漸證。竪出三界也。此下。明無色界。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者。躡前天也。覺身為礙等。舊說。厭身質礙。堅修空觀。滅身歸無。由厭色依空。名空處定。故報生空處也。捨心有二。若於有頂。用無漏道。斷惑入空。即樂定那含也。若於廣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諸礙既銷而無。即不依色矣。無礙之無亦滅。即不依空矣。惟全留阿賴。及半分末那。即厭空依識也。阿賴第八識。末那第七識。末那惟留半分微細者。以第六分別故。末那一分亦伏。第六俱生未斷故。末那一分亦未斷。此厭空無邊。緣空。則心散礙定。遂捨空緣識。名識處定。故報生識處。空色既亡。躡前天識心都滅。謂憑深定力。伏其末那半分。不起現行。寂無攸往等。以所緣既無。能緣不行。由彼厭識無邊。緣識則心散破定。遂捨識。緣無所有法。名無所有處定。故報生無所有處。識性不動者。由末那現行全伏。惟存種性。眠伏藏識。幽深難動也。以滅窮研等。謂行人至此。志窮力盡。不復研真斷惑。故於無盡性中。強以發宣。自謂盡其性。不知但由滅定所逼。則識性雖存而不起。故曰如存不存。別見識性盡。其實未盡。故曰若盡非盡。由其厭前識處故。入非有想。厭無所有處故。入非無想。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定。故報亦生此處。下總明聖凡出墜之地也。此等者。總指前四天人也。自初天窮色歸空。乃至四天窮識性歸盡性。如此窮空。豈惟不達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之旨。即人法二空之理。皆所不知。而妄起空盡之念故。自五不還天窮空。而至此天者。其根行尚真。候其八萬劫滿。斷盡思惑。而出三界者。名鈍根羅漢。因彼不能同有頂之回心者。故曰鈍也。若從無想窮空。而至此天者。其根行原邪。以彼迷有漏天。作無為解故。八萬劫報滿。無所歸托。便淪墜矣。

[0118c20]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至)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0118c21] 冠註 此下總結三界聖凡之差別也。是諸天者。總指三界也。天人。即各天之臣民。謂此天人。因中唯修十善八定。而以六欲四禪之果酬之。故報盡復入輪迴也。天王。即是菩薩。寄位修進。乃借此天位。為成等正覺之道路。故不落輪迴矣。下結屬無色也。前二天。全無身境。故曰身滅盡。後二天。識心現行不起。故曰心滅盡。由身心俱滅故。定性現前。亦能隨化依正。自在受用。即出定時。身心俱寂。依正皆空。故無業果色。唯有定果色也。此從空處。以至非非想。統名無色。下復通前。總結三界也。謂自六欲。以至非非想。皆由不能了達自本妙覺性。本明圓心。元無生滅業果等相。故從妄積妄。妄生三界。所以諸天報盡。則於其中。復隨妄業。沉溺七趣。曾無休息也。補特伽羅。云數取趣。即中有身也。數數□生。取著諸趣。故曰各從其類。

[0119a12]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至)因溼氣有畜生趣攝。

[0119a13] 冠註 此明四種修羅也。阿修羅。此云非天。謂其多瞋有天福。而無天行也。亦云無端正。由男醜女美。以男立名。亦云無酒。以瞋無和氣。釀酒不成。若於鬼道等。謂彼前因。從鬼趣發心。護經呪禪戒等故。藉善力升此趣中。乘神通入空界居之。或因想多氣勝故。感卵生飛空。而屬鬼趣也。若於天中等。謂前身在天趣中。或因損德。或天福盡。俱貶墜此趣。卜居人世。固是胎生。而屬人趣也。執持世界等。謂能驅役鬼神。禍福人間。其威力通徹天人。無所怖畏。但專權不及諸天。故怒而爭之。其福力變化。俱等於天。固是化生。而屬天趣也。別有一分等。謂此修羅。因行微劣故。感生海心水口。以居水穴。固是濕生。以下劣故。屬畜生趣也。

[0119b02]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至)但一虗妄更無根緒。

[0119b03] 冠註 此總結七趣虗妄也。謂精詳研究七趣升沉往復之由。皆是無明惑業。為因相故。感七趣為果相。總是由妄想受生。隨妄業受報也。若於妙圓精明。無作本心中。曾無七趣因果之相。而此昏沉諸有為相。在本心中。猶如空華在於太虗。豈有着處。唯一虗妄。更無根蒂頭緒之生起也。昏沉即無明。諸有為相。即惑業。皆因也。受生隨業。即果也。有為與無作反。

[0119b11]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至)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0119b12] 冠註 此明妄無根緒。因迷而起用。答妙心徧圓何有七趣之問也。不識。即迷也。本心。即妙圓明無作本心也。謂。汝問此等七趣自何有也。皆因迷自本心。受此輪迴。雖經多劫。不得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永沉生死。皆由用諸妄想。隨順殺盜淫故。而成三惡。縱能反此殺盜婬。又生三善。若有三惡。則沉墜三塗。若無三惡。則飛昇天界。由其善惡互相有無。彼此傾奪。故上昇下墜。起輪迴性。無有盡期。若知善惡總輪迴性。須得妙性開發。而於善惡。都不思量。唯修真正三摩提。則證本妙寂常心性。果能至此。不但善惡二性。立地銷滅。即無二之性。亦不可得。故曰有無二無。無二亦滅。此則豈但超七趣生死。即二乘涅槃。亦超脫矣。如是。則尚無三善。云何更墮三惡哉。故曰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事即因果也。

[0119c03]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至)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0119c04] 冠註 此結答前問。而戒勉真修也。前問云。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故牒答云。由不斷殺盜淫業故。各各私造。因各各私造故。在眾私同分之中。非無定處。言造業各私。而受報有同分地。即別業同報也。然此別業同報。從何所有。皆自妄業之所發生。業既妄發。本無有因。無因。則所生之處。亦無可追尋窮究矣。然雖無因可究。要不出三惑。為之根本。汝今勉力修進。必欲獲取無上菩提。當以除此三惑。為之要訣。盖彼三善惡業。根於惑起。故應盡其根而除之。若不盡三業之根本。縱得五通。皆是有為功用。非無漏淨業。以惟伏現行。不除種子。不得漏盡。終落魔道。雖欲除妄。是以虗濟虗。倍增其偽。但自名得道。而實為業果。此真可深哀痛愍者。由阿難初問佛體真實。云何復有諸趣。故答云。汝妄自造。非菩提有咎也。菩提。指佛體也。復警戒云。若末世說法者。如我此說。即佛正說。若讚行三惡者。以為勸化。即魔王之邪說也。足見必斷三惑。方可得真正三摩提也。勗。勉也。

[0119c22] 上詳明七趣竟。下詳辯魔境。魔有五種。曰陰魔。曰煩惱魔。曰死魔。曰天魔。曰天魔。合為二種。以陰魔攝煩惱與死魔。皆依五陰而起故。天鬼二種。皆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故總名天魔。夫此魔境。非具一切智者。莫能辯其真偽。故阿難但知啟請修定證果。而定中微細魔事。不能問及。亦乃雖蒙世尊直示真修行路。堪可趣至無上菩提。而沿途艱險。尚未親歷。唯世尊深知魔軍勝負。實正定真修。成壞所關。且隳妙覺心。破法王家者。莫甚於此。是故將罷法座。迴身復留。逐一指明。令末世修正定者。自識魔外。准俻無虞。所以再興深慈。不待問而自說也。

[0120a10] 即時如來罷法座(至)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0120a11] 冠註 此無問自說也。如來下。經家所敘。將罷法座。顯最後開示也。回身再來。顯不盡深慈也。汝等下。總明魔能害正。凡修正定者。不容不識也。真修行法。即從耳根圓通。悟入楞嚴大定也。意謂。我為汝指示楞嚴大定。為真修實證矣。汝等亦皆明了。而猶未明定中所現魔事。最為微細。若不預知。忽爾現前。邪正難辨。設汝心中。毫有染着。彼則乘隙賺引。令汝墮於邪見。而不自覺矣。陰魔。即色陰中禪定所迫。初心自現。尚無外魔也。天魔。鬼神。魑魅。皆受想二陰中。稍失正見。引入外魔也。魔正現時。若不能識。或自認為聖。或認魔為聖。皆是認賊為子。而立喪家寶矣。行識二陰中所現心見二魔。併無外來。皆是自心邪。得少為足之過也。下舉一以例餘也。無聞者。但修無想。不樂聞法。不習正定。自謂極果。及至報盡想生。衰相復現。不知元非聖證。而反謗佛。妄說羅漢不受後有。由謗法故。遂墜地獄。其害至此。良可怖焉。汝等欲修正定。趣大菩提。應當識此幽微魔孽。故我為汝仔細分別。汝當諦聽。阿難等。聞此魔事。悚然起立。歡喜聽受。

[0120b06]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至)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0120b07] 冠註 此欲明動魔之端。而先推真妄生滅也。本覺妙明。指用言。覺圓心體。指體言。意謂。真覺體用。眾生與佛本同。良由眾生一念妄動。背覺合塵。迷真逐妄。而成過咎。遂有根本無明。發業潤生。瞥爾俱起。則徧迷覺體。頓成空性。是故迷覺性成妄想。晦真空為頑空也。於是。化迷不息。轉生世界。所謂依空立世界也。是則十方有漏微塵國土。皆由迷真空。而成頑虗。昧覺性。而成妄想之所建立也。故知。空生大覺中。若片雲點太清裡。是幻化眇茫。況復依空所立之世界。其幻化眇茫。不待言矣。但為一切眾生。以妄逐妄。從迷積迷。故不覺知耳。設使汝等一人。能住三摩提中。開發真性。復歸元覺。則十方空。皆悉銷滅殞亡矣。況依空所有國土。而不振動崩裂者哉。盖謂虗空世界。總一名相耳。名相。唯依妄想而立。若轉妄想成正智。則名相悉歸如如矣。故曰一人歸元。十虗銷殞。所以古德云。虗空生時。生假名。虗空滅時。滅假名。

[0120b24]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至)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0120c01] 冠註 此明怖魔致亂也。飾。嚴整也。意謂。汝等於深入正定。發真歸元時。自與十方聖賢。氣分相接。心精通脗。混同一際。不離當處。寂然不動。湛然清虗。不相惱亂。其餘天魔。及與精靈鬼神。乃至無想外道天等。所居宮殿。或處虗空。或處水陸。無不崩裂。既然。大地振坼。則水居之河海精靈。陸居之山川鬼恠。飛騰之夜叉修羅等。無不驚慴。惟下界凡夫。未具五通故。不覺其空界遷壞。唯訛傳山搖地動。故無驚慴。彼魔王等。咸得五通。未盡習漏。既戀塵勞。又知其故。是以不容汝等摧裂宮殿。然動徧空界。惟魔不容者。為彼所處全依邪暗。汝等正定發明。照見邪踪。彼各竭所能。欲壞汝定。故僉來惱亂也。

[0120c14]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至)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0120c15] 冠註 此明悟迷之利害也。意謂。彼等固以壞汝為事。而彼造塵勞中之邪行。汝修妙覺中之正定。邪雖怒正。不能害正。以邪害正。猶如風之吹光。刀之斷水。終不能斷損於光水也。以正化邪。亦如沸湯之釋堅氷。暖氣近而寒凝自銷矣。良由彼雖恃其神通。而驚慌於外。終如暴客。汝雖未具神通。而能堅守於內。終是主人。成就破亂。不從客便。悉由主人。必俟五陰主人。迷正念。認賊為子。則客得其便。遂乘間而入。劫汝家珍。若使陰主。當處正定。一切不[(厂@((既-旡)-日+口))*頁]。惟照真元。縱彼魔力強橫。毫無入處。無奈汝何。由汝陰貭漸銷。光明漸發。彼則久入邪群。咸受幽氣。近光明。如暗就燈自然銷殞。何敢久留明處。擾亂汝之正定耶。若使主人心。不明悟於彼幻境。或生畏愛。或生取捨。稍失照真。聊違正定。被陰所迷。便墮彼類。而為彼眷屬矣。即如摩登。殊為眇劣。且彼初心惟慾呪汝破佛律儀而。故於八萬行中。秪毀禪戒。由彼不能毀汝清淨覺體故。汝尚未遭其淪溺也。若此等魔王。本非眇劣之類。況其初心。不獨毀汝一戒心。欲隳汝寶覺全身。令汝喪身失命。永為魔子。而後。一遭其害。猶如宰臣之家。忽遭天王除其屬籍。不失却官位。而且不免於刑律也。設汝果壞全身。豈止道果不成。亦且墮入地獄。宛轉零落。至於此。縱有慈力。徒增哀痛。其可救乎。

[0121a15]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至)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0121a16] 冠註 此明色陰之本末也。道場者。凡事理兼修處。即成道之場也。銷落諸念等。謂初坐道場。屏除一切浮亂粗想。久之妄念自離。此離念相。如杲日當空。於一切時。皎然不昧。故曰離念精明。於是則動靜之境不能移。憶忘之識不能交。而根塵識三。合一精明。當住此精明如一之處。便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矣。然定力未深。理境乍入。猶為色陰所覆。如明目人。處大幽暗。未獲般若大智故。精性妙心猶未發光凡所見處。惟是黑暗。此則色陰區局。盖覆真性。不得寬廣伸大。此乃色陰未破之相也。若使定力增進。心光發越。前之暗境。皆化心光。雖未能圓鑑三千。而十方洞開。無復幽黯。此即色陰破之相也。謂此色陰。由妄執四大所成。既有身相。即有前五根。攬着前境。而劫奪真性。渾濁妙明。是故。色陰盡而劫濁超矣。至此返觀色陰之由。元從堅固妄想。內外相織。凝結而成。是其根本也。

[0121b08]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121b09] 冠註 此下十種。明色陰中所現之境也。此中。謂此禪定中也。精研者。正是定中着力挨排之工夫也。妙明。指真體之用也。不言其體者。顯用有明昧。體無遷改。如鏡埋塵垢中。雖掩其光明。而曾未虧其體性也。故行者精研妙明。亦如磨鏡。但去情想塵垢。而大圓鏡體。略無所增。且此妙明。本周法界。曾無隔礙。但由妄認四大。內外交織。遂成質礙。故今精研功勝。則不相織矣。於少頃間。身若虗空。毫𦊱碍。斯由定中功用逼極。偶令內心流溢。外境虗融。暫得暫失。非同聖果永證無遺。汝等。若恬然無着。毫無欣羨。雖則定力挨出。亦為善境。若遇此境。妄作證聖。即受邪氣。破壞正定矣。

[0121b21]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0121b22] 冠註 此明內徹之境也。精研妙明。準前。其身內徹者。謂心光忽然。超徹身內。反觀臟腑。親見蟯蛔。以手拾出。身無毀傷。此乃心精暫明。流溢形體。斯功行大急。暫得形體不礙。非聖所證真常之境。意無所着。猶然善境。稍無識見。而作聖解。即受群邪。隳汝正定矣。

[0121c04]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0121c05] 冠註 此明內外俱徹之境也。內外。即心境也。清明時。是魂為主。昏晦時。是魄為主。固於內。是意志為主。發揚於外。是精神為主。此皆第六識用事。故除第八識執受。其身居然不變。其餘魂魄等。皆棄其本軄。而相涉入也。互為賓主者。謂一為主。而餘五皆為賓也。聞空中說法者。即指目前也。聞十方密義者。即指徧法界也。相離合者。有時。精離本軄。而合於魄。有時。魄離本軄。而合於精等。盖離即棄本軄。而合則成他軄也。成就善種者。謂夙昔聞熏。今加精研。自能發揮。而有所聞也。如是下。準前。

[0121c16]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121c17] 冠註 此明內心澄徹外現佛境也。此由精研功勝。妙心益明也。澄露皎徹者。粗惑漸銷也。內光發明者。智體開朗也。良以智起惑亡。故無情徧成金界。有情悉作如來。梵語毗盧遮那。此云光明徧照。乃至蓮華俱時出現者。謂依正莊嚴。皆隨心變現也。此名下。斷定此境。是夙昔因中。曾聞大法。而心有靈悟。所染種習。今加研究。故心光忽明。照諸世界。然偶爾暫現。非同聖證亘古如一也。

[0122a01]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122a02] 冠註 此明精研功極。故見空羅寶色也。觀察不停者。言觀照功切。毫無間斷。於諸妄念。更加抑按。於諸塵境。更加降伏。如是則制止之功太。欲超越逼拶至極。忽見十方虗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且同時徧滿。而多少之色。不相留礙也。或青黃赤白。五色俱現。而各色純然。曾未混襍也。此由精研妙明逼極。煥散而現。故見此種種勝境。然暫得暫失。非一現永現也。

[0122a10]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122a11] 冠註 此明研究澄徹故。暗中見物也。研究。即挨排也。澄徹。即靜極也。精光不亂者。心光凝定。明暗二境。不能移也。忽於夜合者。合閉目也。謂於夜間閉目而見。正顯下見暗室中物。非從目見也。見種種物等者。非室中元有之物。是暗中所現奇怪之物。而室中之物。件件如故。曾未變易。下斷明。謂此乃心既微細。見亦密澄。精光凝定。暗境洞徹。然未透徹本地真光。無乃研究功勝。暫時發露耳。此中合字。藏板皆同。今人妄改為半字。不可從。

[0122a20] 又以此心圓入虗融(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122a21] 冠註 此明圓入虗融身同草木也。圓入虗融等者。謂研究功盛。內身外境。無不虗豁。故四肢皆同草木。火燒刀斫。總不覺知。由不覺知故。火燒不爇。刀割不傷也。此由定力所持。想心亦寂。功切至極。執受不行。則五塵併銷。排遣四大。純覺遺身。故無傷觸也。此亦暫時透露。非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

[0122b04]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122b05] 冠註 此明淨心功極。覩界覩佛也。成就清淨等者。謂厭穢濁之質礙。欣淨妙之虗融。凝想淨心之功。至此極。故忽見大地山河。化成淨妙國土。又見淨土現在諸佛。更見地獄天宮。上下無礙。此由昔聞教中所說。淨穢二土。隨起欣淨厭穢之念。熏習成種。今於定中。凝想日深。逼極化成。暫得如是。非真居淨土也。

[0122b12]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122b13] 冠註 此明研究深遠。遙見遙聞也。研究深遠等者。謂於定中。深心研究。率爾周徧。到於極處。遂令心光逼極飛出。故於遙遠障礙處。皆能見聞。此亦暫時一過。非實得周徧法界也。

[0122b17]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122b18] 冠註 此明研究精極見知識也。謂定中竭力研窮。到至精至極之處。正與聖賢。心精通脗之時。而色陰將破。魔宮振裂。魔心慌越。故魔擾於是而興端也。見善知識等者。謂行人靜中。自見善知識。或變為諸佛菩薩。及天龍等者。盖此境界。元是行人。曾有邪種。含受於心。功至於此。逼極發露。非真見聖。或是魔入行人心腹。持其神識。故令行人。無端說法。亦能通達妙義。以發其狂慧。非真證聖也。使行人至此先覺。魔自銷歇。若反生聖解。則其害非細也。

[0122c04]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0122c05] 上十種魔事。是世尊拈其大槩以示初心。非色陰中。定有此種類。而不可變易也。亦非決有此定數。而不可增減也。但論行人用心何如耳。或緩急得宜。則絕然不見。或交互觀想。則所現愈多。或種類不同。或多寡不一。悉隨心所變。非有定體。若俾按經待驗。則何異於刻舟求劍者哉。後皆倣此。

[0122c11] 冠註 此結害囑護也。謂此禪那所現十境。皆是行人於色陰中。見理未徹。正定未純。但以禪觀與堅固妄想。兩相交戰。互為勝負之所現起。如一善境現。即是禪觀暫勝妄想也。少頃即隱。是妄想復勝禪觀也。由勝負互出。不得永證聖境。此群邪所以乘隙而入也。眾生頑迷。不度功力未久。亦不察其暫現復隱。逢此境現。便謂登聖。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安得不墮地獄乎。汝等當依如來。即以此義。傳示將來修正定者。令其預知。使天魔等。不得其便。更得神力。以保任扶持。遮覆衛護。不令至惑。而成無上道也。

[0122c22]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虗明妄想以為其本。

[0122c23] 冠註 此明受陰之本末也。修三摩提下。躡前色盡。見諸佛心。如鏡現像。正是禪觀有成。色陰破。洞視自妙覺明心。不從外得也。若有所得等者。謂見本有真體。而未能發起妙用。不得任運自如。此正顯受陰未破也。猶如魘人。喻行人被受陰所局。手足二句。喻上若有所得。心觸二句。喻上而未能用。下直出正意言。見真體而不得妙用。正是受陰區局真性。盖覆妙明。不得寬廣伸大也。愛陰一破。亦若魘歇。不為過咎。真心廣大。本周法界。無始迷執。惑為身內故。生來死去。不能離身。若使真心離身觀面。去住自由。便是稍發妙用。而受陰盡矣。此受陰。即前五識也。見即領納也。由前五識。領納違順等境。引生苦樂等受。渾濁真心。今則受陰破。而見濁超矣。至此返觀受陰之由。元從虗明妄想。交妄織成也。虗明者。謂曾無實體。虗有所明而

[0123a15]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3a16] 冠註 此下十種明受陰中所現之境也。此中。謂禪定中。如下文云。彼定中。是也。得大光耀。躡前十方洞開。無覆幽黯。謂色陰盡矣。其心發明。躡前見諸佛心。如鏡現像也。內抑過分者。自知受陰為咎。不得妙用。急求破除也。忽然發悲者。亦知一切眾生。皆被色陰所局。未能如心光發明。故見大小有情。皆生悲愍之心。不覺流淚矣。盖此悲心。實非諸佛同體大悲。但由功用抑摧太急。故成過悲。若能速悟本因。復顧正念。不作聖證。久自銷歇。若自證諸佛大悲。則有悲魔。乘間入心。見人則悲。啼泣不。遂失正受。而沉淪墜落矣。正受者。正是禪定中。無意味無巴鼻處。到此毫無欣厭。亦無畏愛。方可保任。稍生一念。則受用不住。而正定失矣。

[0123b05]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3b06] 冠註 此明舉志齊佛以致魔擾也。受陰明白者。盖覆稍輕也。勝相現前者。如得大光耀等也。感邀過分等。謂稍見本真。似乎心同佛心。故極喜成功。而發大勇猛。自謂不歷僧祗。當下作佛。此由慧狂定弱。見理忽略。自以高志限功。輕率取證。過分越禮。故作此解。若悟而返之。可復無咎。若妄任不返。則有狂魔入心。生大我慢。上無諸佛。下無眾生。妄自尊大。失定從墜無疑矣。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0123b15]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3b16] 冠註 此明沉憶無慧。以致魔擾也。前無新證。受陰未盡也。歸失故居。色陰盡也。當此之際。但應定慧均持。攻盡虗明妄想。自有新證。若乃智力衰微。照真失準。進退未由。則中隳無倚。杳無所見。由無慧照用故。定心枯渴。由前後脫空故。時刻沉憶。心不敢散。復將沉憶不散。以為勤精進相。而欲成破陰之功。不亦謬乎。此則偏定無慧。自失方便。若能悟此。還復等攝。庶無過咎。若以沉憶枯定。妄謂證聖。則有憶魔入心。晨夕撮心。懸掛一處。失其本定。當從淪墜也。

[0123c02]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3c03] 冠註 此明慧偏多狂。以致魔擾也。慧力過定失于猛利者。謂慧猛過定也。勝性懷心者。妄謂自性本來是佛。不待修成。故自疑身即盧舍那。勿勞進取。得少為足。此是功力未純。而不恒自審察。功何似佛功。德何似佛德。唯執之知見。佛之知見。故廢修證也。若猛省其非。可還無咎。若堅任舍那。迷不知返。則類魔入心。大發狂言。自謂證無上道。而失正定。從魔淪墜矣。古德云。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然非一非三也。

[0123c13]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3c14] 冠註 此明歷險多憂。以致魔擾也。新證一句。同前。偏定歷覽二際等。謂觀色陰盡。受陰非實。于二邊際。俱難倚恃。恐遭退失。遂生艱險。過憂不止。轉成倒見故。如坐鐵床。乃至求人絕命。此由勤修密進。不覺心中。恐懼過甚。無復方便自慰。故至于此。若使改過忘憂。自復正念。若以憂慮為聖證。憂之不止。則有類魔附之。而執刀自割。靡所不至。則正定。從魔淪墜矣。故六祖云。一切無心自性戒。一切無礙自性慧。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0123c24]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4a01] 冠註 此明覺安多喜。以致魔擾也。此由色盡而無質礙。受明而得清淨。處此境界安然快樂。遂生大喜。不知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明。如喪考妣。縱處清隱。何樂之有。此由定深而得輕安。若以智慧照察。方息塵勞。何甞妙樂。喜心自禁。復歸無咎。若謂聖心樂道。應當如此。則同類之魔。乘間入心。從此恣情縱意。自謂得大無礙。證真解脫。失正定。應從魔墜矣。

[0124a09]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4a10] 冠註 此明見勝多慢。以致魔擾也。自謂足者。見色盡受明。不求師印。自謂滿足。妄自高大。眇視諸聖也。大我慢者。謂恃而凌人傲物。乃七慢之首也。七慢者。謂于劣計勝。于等計等。為單慢。于勝計等。于等計勝。為過慢。于勝計勝。為慢過慢。未得謂得。計劣為多。為增上慢。自全無德。有德。為邪慢。對多勝者。自甘下劣。不敬不求。為卑劣慢若。彼七慢俱發。則自謂超越諸佛。況諸二乘乎。此由唯見靈。殊為尊勝。且無智慧以救其弊故耳。若使發真般若。等觀法性。尚不見有一眾生可慢。況陰未破。而行猶劣。安敢慢諸聖賢哉。若終執迷。無復改悔。即有同類慢魔。乘隙入心。顛狂愈甚。乃至毀佛像。為金銅土木。稱自身為活佛。毀聖經為紙墨文字。稱自語為真經。大言不慚。疑誤一切。入無間獄。自失正定。亦從淪墜也。

[0124b01]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4b02] 冠註 此明輕安自足。以致魔擾也。于精明中等者。謂色陰銷。受陰將盡。故曰精明。于中亦見受陰。不染前塵。故曰圓悟精理。受陰。元是虗明妄想。今既將空。唯見胸中虗豁無礙。要見即見。故曰得大隨順也。身心皆離麤重。而忽生輕安。自謂登聖得大解脫。不求前進。此由稍開慧性。暫獲輕清。一時豁悟。失定所持。從此返照。可保無過。若使坐定輕清。自謂證聖。則有類魔。乘間入心。展轉自畫。多成無聞比丘。不惟自誤。兼誤多人。加以悔恨謗佛。終于失定。而遭大墮落矣。

[0124b12]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4b13] 冠註 此明著空毀戒。以致魔擾也。於明悟中。即於精明中圓悟精理也。得虗明性者。見得虗明想之體性。本非實有。因而沉空滯寂故。忽歸斷滅。撥無因果。一切修證。悉歸于空。心入邪種。生斷滅解。若悟此空。元係邪著。非證真空。亦不為咎。若固守斷空。以為聖證。則有空魔入心。自謂飲酒食肉。悉空無罪。婬殺盜行。頭頭是道。因魔力故。令人親信。且噉淨穢。一種俱空。見持戒者。專加誹謗。陷誤多人。其過無窮。失正定。墮落無疑矣。

[0124b22]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0124b23] 冠註 此明著有恣婬。以致魔擾也。味其虗明等者。由于虗明體性。深生味著。不肯放捨。遂起愛心。蓋禪定中妙樂。非世樂可比。自在受用。靡不如意。若愛極發狂。則翻成貪欲。此因定境安順入心。由無慧自持。而誤入諸欲也。若用慧觀察。一切不受。仍歸正受。則不成過誤。若迷而不返。便有欲魔。入其心腑。唯以說欲。為菩提道。且轉化眷屬。以至無數。只待魔心生厭。不附其體。而後生則陷于王難。死則入于地獄也。

[0124c08]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0124c09] 冠註 此結害囑護也。謂受陰將盡未盡時。防此過生也。交互。意同前。如得光耀。乃至得虗明性。皆觀力勝妄想也。如發無窮悲。乃至無限愛生。皆妄想勝觀力也。是亦兩相交戰。互有勝負之意。迷不自識者。謂不知光耀虗明性等。自何因緣而生也。謂言登聖者。即未得謂得。故曰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下。皆囑護也。受陰魔相竟。

[0124c16]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0124c17] 冠註 此明想陰本末也。前二陰盡。則前五根塵不偶。見惑盡。分別我執亦伏。然思惑全在俱生。我執未除。故曰雖未漏盡。由前二陰既盡。不執身相故。心能離形。如鳥出籠。所向無礙也。六十聖位者。始于三漸次。終至妙覺。以顯圓悟圓證。不歷僧祗。故曰從凡歷聖也。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從喻得名也。楞伽中有三種。他經亦有多種。文繁不引。然雖前陰盡。得意生身。而想陰未破。亦如雖無所魘。而重睡未覺。猶發寱語。是寱語者。雖自發語。而所語之事。亦不自知。但所發寱語。音韻。亦有倫次。而不紊亂。令不寐人。咸悟其語。喻如想陰未破者。自雖不能徹見始終。聖位諸佛。悉知。此人。於上歷六十聖位。有次第。而不紊亂矣。乃想未破之相也。第六識。乃躁動之元。故緣塵分別。無暫停息。如塵垢也。本覺明心。如鏡體也。塵垢淨。而鏡體明。想陰盡。而覺明露。則三界眾生。一類生死。皆能知其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故曰一倫生死。首尾圓照。乃想陰盡。之相也。想陰。即第六識。由六識緣法塵。而引起煩惱。擾亂真性。此則想陰盡。而煩惱超矣。至此返觀想陰之由。元從融通妄想。交織妄成。謂此想陰。能融通質礙。如心想酢梅。口中水出。是也。

[0125a15]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5a16] 冠註 此明心愛圓明。以致魔害也。虗妙者。謂分得真體中之虗靈。精妙之用。即離身返觀。而得自在。不同前未能得用也。不遭邪慮。不為十種陰魔擾也。圓定發明者。謂前二陰既破。不隨前塵所起分別。如渾濁靜沉。清水現前也。後皆倣此。心愛圓明等。謂在想陰中。既得圓定發明。便起妄心。愛此圓明。欲發妙用。故勇銳精思。貪其善巧。其意將欲大作方便。廣行教化也。由此一念之貪。則彼天魔。得乘其鏬。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以惑行人也。飛者疾速也。精者。魔黨諸精魅也。附人者。魔不親說。另附他人。素受邪附者也。以受盡之人。定圓慧明。非說經法不能動。[耳*少]劣邪魔。亦不能惑。縱使天魔。亦不能入其心腑。故遣精魅。附旁人惑之。轉令自隳正定耳。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者。即魔所附之人。亦不知為魔所著故。口說經法。亦自謂得證涅槃。于是來求巧人前。任其所好。或說法。或變形。廣作善巧。鼓動人心。是求巧人。既惑為菩薩。自然傾心受化。故將所習定心。咸被搖蕩。所秉律儀。盡被破壞。蓋凡行人。一著于魔。欲心便起者。一則因魔多好欲。一則因自宿種未除。故每有被魔所攝。至于毀戒。而不能脫去者也。然淨行深。而智慧強。任其善巧莫測。但察誘婬毀戒。即知是波旬說。非佛說矣。何至蕩心破律。而身為魔子哉。口中好言災祥等者。謂魔所附人。出言怪誕。異彼常談故。能煽惑人心也。言佛出世祥也。言劫火刀兵災也。此名下。指名示害也。怪鬼。怪誕之鬼。所謂附物成形者。至老始受天魔驅使。以害正定也。厭足心生去彼人體者。謂附之既久。魔鬼生厭。離彼所附之人也。弟子。即求巧行人。師。即說法惑人者。先覺者。謂一聞其語。便知是魔。或貪心一萌。即便削除。決不起念隨魔。以至輪迴也。若使恣任念起。隨彼所轉。便墮無間矣。

[0125b24]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5c01] 冠註 此明心愛遊蕩。以致魔害也。受陰虗妙等。準前。以彼前無色受二陰。不為形質拘攣。遂起愛心。欲同諸佛遊戲剎土。不勞移步。所謂舉一念而十方齊現。故曰。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由此念動故。天魔乘罅得便。即遣精靈附人。向前蠱惑也。魔所附者。不自變形。乃變他形。現前成佛者。由彼貪求經歷者。志欲同佛故。令成佛。然身既佛身。則遊蕩之志。何所不遂。正所以投其欲也。是人。指貪求經歷者。既以魔附者。惑為菩薩。自然誠心皈命矣淫逸其心。者自恃證聖。放蕩無畏故。將圓定之心。化而為縱欲之心矣。魔口所說。皆指眼前佛國者。以彼行人意。在不離當處。而周徧十方故。以此事滿其所欲也。既遂其欲。則傾心渴慕。背正從邪也。此名下。指魔示害也。魃鬼。即旱魃鬼。所謂遇風成形。而至老方為魔使也。餘意準前。

[0125c16]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5c17] 冠註 此明心愛綿[泳-永+曶]。以致魔害也。綿。遠也。密也。[泳-永+曶]契合也。謂欲遠契妙理。密合佛心故。所以澄其精思。貪求契合也。總欲不假形聲。默然開悟而此由行人一念。求貪密契故。魔使精魅附人。而現密契之事。以誘之也。心自開悟等者。謂開悟之人。念念不一。或得宿命。而知未生以前之事。或得他心。而知人心所念之事。乃至說偈誦經。皆是現心開密契之境。以惑亂行人也。是人。指貪求契合之人。綿愛其心者。謂被魔所惑。亦纏綿生愛。唯欲遂其心之所求也。行人既墮魔境中。而魔復出妖異之言。漸引漸深。是以既見綿[泳-永+曶]之勝事。併信異常之妖言。遂將一往所修圓定之心。洗滌太盡。而反入邪知邪見矣。此名下。出名示害也。魅鬼同遇畜成形者也。

[0126a07]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6a08] 冠註 此明心愛根本。以致魔害也。心愛根本者。愛窮萬物之根本也。此是總標。下四句釋成。窮覽物化性之終始者。即如佛說世出世法。知其本因。乃至現前種種。松直棘曲等。皆了元由也。精爽其心者。謂使萬化始終。一一洞徹。自得精神爽朗。心志痛快也。貪求辨析者。欲于現前萬物。辨別剖析。分明無惑也。然此皆是諸佛如來。轉大圓鏡智。證無邊法身之境界。而初心覬覦。真用心交互也。由此一念。引賊入室。故魔乘便而擾亂也。威神摧伏者。謂彼魔力。善能摧折攝伏人心。故聞法者。自然心伏也。諸人。即領荷邪法。展轉化導。令人皆墮術中者也。由彼行人。心愛根本故。魔所附者。唯指現前生滅之法。為三常住果。亦指濁世染污之處。為清淨。本以投其所好。行人既傾心受教。遂將習定初心。一併亡失。唯信眼前父父子子。代相生。乃至男女二根最穢污境。為萬化本元。而謂如來三常住果。盡在于此。于是行人。日親日近。漸入漸深。遂為魔子。而不自知也。夫彼天魔。先施魔力。以摧伏之。而後宣穢言。以蠱惑之。彼初心淺行。詎有不被惑。而破戒壞定者哉。此名下。指名示害也。蠱毒魘勝者。非止一種也。

[0126b05]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6b06] 冠註 此明心愛懸應。以致魔害也。心愛懸應者。懸。遠也。謂欲以行。感過去久遠諸佛應之也。此總標。下二句釋成。周流者。求之不也。精研者。精思研慮。至誠以求之也。冥感者。欲將此誠意。向冥冥中。感動諸佛也。由此一念妄動。自有天魔。乘間而入故。飛精附人。乃至說法以應其感也。暫見其身。如百千歲者。魔現極老之相也。座中諸人。因見其壽祺無比故。心生愛染。難于割捨。且惑為先世業師。前生知識。于是別生法愛。如膠似漆。不忍分離。此皆魔附之人。詐現感應之事也。行人。既為彼惑。親近日久。則心相體信。捨正從邪。遂為魔子。而不自覺也。蓋魔精。先以身現冥感之事。而後以口宣冥感之語。彼餘惑未盡者。安得不信之乎。癘鬼。同遇衰成形之瘧癘鬼也。

[0126b20]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6b21] 冠註 此明心愛深入。以致魔害也。此節貪求靜謐句。似與後節貪求宿命句。前後顛倒者。蓋此文。多示宿命事。後文。多示靜謐事故也。心愛深入者。謂于禪定境。欲深窮極入也。此標。定下釋成。尅辛勤者。謂尅工夫。不計辛勤。唯欲深入也。陰寂。靜謐。皆是禪定之極地。所謂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之處也。樂處。貪求。皆是愛心躁動也。即此一念。乃是招魔之端。故天魔使其邪附者。來彼求陰人前。敷座說法以誘之。且邪魔能具五通。本業即宿業也。令聽法之人。各知本業。及汝今未死作畜生者。皆宿命通也。有人起心知其肇者。他心通也。佛律儀外重加精苦。如斷五味。躶四肢。以至拔髮熏鼻等。誹謗。訐露。及言禍福。臨時皆騐者。雖似眼耳二通。其寔狀。其行事。而欲取信于人也。此上五通。雖係邪魔詐現。而鏡智未明者。鮮有不信矣。大力鬼。即上品神通力大之鬼也。

[0126c13]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6c14] 冠註 此明心愛知見。以致魔害也。心愛知見者。求見潛匿異事。其意欲使世人不知所獨知。世人不見所獨見也。此標。定下釋成。由愛知見故。不辭勤苦。而研究尋討也。愛心一起。魔即乘間。而詐現隱異之事。以惑之矣。是人。指貪求之人。無端得大寶珠者。謂于聽法處獲珠也。其魔。或化畜生。先銜珠寶奇物等投人。而後附其體。或先詐現珠寶于地下。而後對眾出之。以誘人。或食藥草。乃至麻麥。而能充肥。此皆詐現隱異難測之事。以投其欲也。魔既現隱異之事。以悚動人心。復出隱異之語。以鼓揚眾志。人安有不信哉。此皆山林以至川岳之鬼神。久在鬼錄。而為魔所使者也。或有下。明其魔黨成群。非止一種。尤盛于前也。

[0127a03]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7a04] 冠註 此明心愛神通。以致魔害也。心愛神通種種變化者。欲求神通變化。而無礙也。此標。定下釋成。謂精研窮究萬化之元者。正欲乘之以發神通變現也。此愛心一起。天魔得便。即飛精附人。而詐現神變之事。以擾之矣。是人。指魔所附者。或復手執火光。乃至越牖透垣。曾無障礙者。皆詐現神通變化之事。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者。足知邪術詐現。非真通十八變也。口中常說神通等者。謂彼魔魅。既詐現神變之邪事。復誑說神變之邪法。而欲投行人之所好也。讚嘆行婬等者。愈見其為魔著也。此名下。出名示害也。天地大力等者。明種類愈多。為害熾盛。足見隨其禪定以增益也。

[0127a16]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7a17] 冠註 此明心愛入滅。以致魔害也。心愛入滅者。由彼不知一切法相。本自寂滅。不待更滅故。欲滅有相之法。入無相之空也。此標。定下釋成。研究者。謂研慮究竟也。化性者。謂萬化之體性也。蓋研究化性者。唯欲滅相歸無。以深趣空寂也。殊不知一起貪心。便為魔擾矣。于大眾下。因貪入滅趣空故。現諸空相。以眩惑之。或垂手足。作栴檀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皆詐現異事。以駭俗惑人也。誹謗二句。依空相而謗法誹僧也。口中常說等者。唯說斷空。而撥無因果也。雖得空寂潛行貪欲者。顯是邪魔非聖證也。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者。魔力摧伏。以從其化也。此名下。出名示害。令人預知防檢也。餘意同前。

[0127b06]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127b07] 冠註 此明心愛長壽。以致魔害也。幾。微細也。由愛長壽故。不辭辛苦。研究微細生相。而貪求永歲也。舊說。此中所希羅漢果位。行陰開後。自然證之。今欲疾證。而躁求之故。招魔害也。分段生死。三界惑盡。方能出離。二乘無學。入地菩薩。斷見思惑盡。生法性土。方受變易生死。今未離三界。頓欲于分段報中。變麤身為細質。易短壽作長齡。故曰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也。瞬息而萬里再來者。五通中。似神境通。此魔自現神境。至遠成近也。數步而累月不到。此魔令人親歷至近成遠也。地之可縮可舒。時之可延可促。皆魔詐現。以投其所好也。因此心信疑佛現前者。謂智微行劣。自生驚異。而墮于疑信之間也。口中常說等者。謂眾生諸佛等。皆由彼生。豈非無始元佛。而永齡益壽。又豈可紀極哉。蓋彼邪魔。先現延永之事。復出延永之語。彼貪求永歲者。安得不信乎。此名下。指名示害也。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上。別有魔王居處。亦他化自在天攝。使其眷屬。謂魔王不自現身。亦若飛精附人也。遮文茶。云奴神。即役使鬼也。亦云嫉妬女。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云啖精氣。皆四天王者。發心者。則護人。若未發心者則害人。以彼行人。定力虗明為利故。食其精氣。以害之也。或不因師者。謂不因魔附之師。而令行人親見魔身說法也。執金剛現美女者。皆邪魔害人之幻術也。口兼獨言者。寔是被惑行人。與魔現美女言也。但旁人不見美女。唯行人自見。自與行欲故。旁人聽其獨言。亦若妖魅矣。前人。彼人。皆指被惑行人也。未詳。謂不能審其是魔非聖。而為其所惑。更與之行欲也。多陷王難。雖未及遇刑。其精力先枯竭而死矣。此由魔魅所使故。生遭王法。死入地獄也。

[0127c13]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至)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0127c14] 冠註 此付囑當机救度末世也。言在我法中出家修道者。或附比丘。或自現比丘身也。昔佛住世。群魔壞法。佛有大神力故。皆不能壞。魔作誓言。待佛滅後。依教出家。破壞佛法。佛即墮淚曰。無柰汝何。譬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今經云。或自現形。皆言成正徧知覺者。正是出家破法之魔子也。按前十種。唯第十種自現。餘皆附人魔師魔子。婬婬相傳等者。謂其害延後世廣壞行人也。舊引涅槃經云。末世魔眷屬。現比丘羅漢等像。混壞正法。非毀戒律。其意同此也。汝今下。正勸當机救度末世也。未須先取寂滅者。所謂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也。縱得無學留願度生等者。即如前當机。所謂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也。正心者。見理真。而邪境不能動也。深信者。行持久而邪法莫能惑也。正知見者。謂法眼圓明。洞徹魔冤也。我今度汝。乃至名報佛恩者。亦如前當机所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也。此皆師資合道。彼此同心。唯以弘通教法。普度群生。為念也。生當末世。欽聞斯囑。而不痛切悲泣者。非佛法中人也。

[0128a10]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0128a11] 冠註 此結害囑護也。皆是想陰用心交互等者。準前。謂言登聖者。言其不惟惑魔為聖。兼亦自任聖流也。汝等下。皆叮嚀付囑語。阿難所以結集大藏諸經。流通天上人間。普令受持希無上道者。即其事也。想陰魔相竟。

楞嚴經講錄卷第九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5 冊 No. 0299 楞嚴經講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