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14n0295_006 楞嚴經述旨 第6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14 冊 » No.0295 » 第 6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特表耳根第二十一

[0651b16] 此卷特表耳根圓通二十五門。此最當機。故須特標。

[0651b18]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至)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0651b19] 謂從三慧入圓通也。達耳之謂聞。著心之謂思。治習之謂修。三者圓明。是謂三慧。

[0651b21]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0651b22] 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今云入流亡所。是此菩薩亦自陀洹初果修來。故曰初於。其後以次升進。聞中入流者。聞謂聲塵。流謂法性。謂初以聲塵入吾法性之中。而實亡所入。亡所入。即金剛經所謂入流而無所入也。亡所入則外境不入矣。所即能所之所。入有能所。此但亡所。然而法性之中。體自常寂。本無動塵。安有靜相。既亡所入。則見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者覺也。覺其不生。此時尚有覺在。有入有亡。有寂有覺。未為究竟。

[0651c07]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0651c08] 外塵易亡。內根難盡。如是亡所工夫。以漸增進。使能聞所聞。一時俱盡。則內外兩亡。境智俱泯。然而本覺真空。無有少法可得。亡所盡聞。特思修之法耳。今也盡聞之法。亦復不住。但覺所覺者。空則空覺圓成矣。尚有覺在。至於覺所覺空。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造詣至此。則圓通智體。於是為至。按此段文。以亡盡空滅為義。而工夫有淺深。乃聖修之漸次。正與清淨經觀空亦空寂無所寂等語。同一意旨。盡者盡其所亡也。空者空其所盡也。滅者滅其所空也。滅有二義。有對生而言滅者。有以無生而言滅者。故云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即涅槃經所謂生滅滅寂滅為樂也。溫陵分為四義。一亡前塵。二淨內根。三空觀智。四滅諦理。其義良是。

[0651c22]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至)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0651c23] 根境圓融。故世出世間不能限礙。而十方法界無不圓明洞達。以故上合諸佛。則愍物興慈。應機成就。即下之三十二應者是。下合羣生。故知其悲仰隨與拯。即下十四無畏者是。

[0652a03]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至)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0652a04] 三十二應所指者。四聖六凡。四聖。一佛。二辟支。三緣覺。四聲聞。凡四解脫。佛者。修正定取正果。勝解現圓。辟支以下皆謂之有學小聲聞。寂靜妙明。勝妙現圓。謂之獨覺。緣覺者。觀十二因緣而悟道。緣所緣性。勝妙現圓。聲聞者。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解脫與成就不同。解脫則有超進。成就但成就其能事而。此聖人因材而篤之教也。

[0652a11]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至)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0652a12] △六凡 一梵王 二帝釋天主(釋提桓因) 三自在天(欲頂他化自在天) 四大自在天身(色頂摩醘首羅) 五天大將軍(帝釋上將)四天主身(臣於帝釋) 六四天太子身(那吒太子之類) 凡六成就。

[0652a16] △二人 一人王(皇帝及邦國小臣) 二長者(有十德為世所推讓) 三居士(愛談名理) 四宰官(剖斷邦邑) 凡四成就。

[0652a18] 一婆羅門(梵志術數) 凡一成就。

[0652a19] 一比丘僧 二比丘尼(出家修行) 凡二成就。

[0652a20] 一優婆塞(近事男) 二優婆夷(近事女在家修行) 凡二成就。

[0652a21] 一婦女身(主婦以下至婆羅門。女主即后妃也。命婦即公矦之妻。大家后妃之傅) 凡一成就。

[0652a23] 一童男 二童女 凡二成就 以上共十二成就。

[0652b01] △三八部神 一諸天 二諸龍 三藥叉(夜义) 四乾闥婆(高竿樂神) 五阿修羅(魔王) 六緊那羅(歌神頭有二角) 七摩呼羅伽(蟒身) 八迦樓那(金翅鳥此脫) 凡八成就。

[0652b04] 一人(通指眾生樂修人道者) 二非人(通指有形無形有想無想休咎精明空散消沉之類) 凡二成就 以上共三十二成就。

[0652b06] 觀世音慈悲之心。無不護念。圓通之力。無不加被。故下復有十四無畏功德。而此菩薩。於娑婆世界。號之為施無畏者。無畏何以施人。葢由之真性妙圓。十方洞達。以故形神俱妙。隔閡潛通。所謂保始之徵。無懼之實。一夫雄入於九軍故。十方國土一有信心稱名。則此菩薩。便以威神之力。加而被之。使之心無恐怖。而其人蓋不自知也。普門品。世尊偈答無盡意菩薩。與此同旨。

[0652b14]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至)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0652b15] 此下具舉十四無畏功德。言自在菩薩三摩地中由聞思修而入者。原有此等無畏功德。故能以此普施於人。使苦惱眾生。各得解脫。不自觀音。以觀觀者。此菩薩心法也。不自觀音。即前所謂聞中入流而亡所入者也。以觀觀者。倒旋聞機。返照自性。則見空覺極圓。覺所空滅。寂滅現前。原無𦊱礙恐怖。又何苦厄之不我度哉。故能依怙眾生。即得解脫。觀其音聲。音謂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也。以觀觀者。觀乃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也。與普門偈答。同一旨趣。

[0652c01]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至)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0652c02] 旋復者。返照自性也。知見者。火之屬也。觀聽者。水之屬也。楞嚴後卷。見業交則見猛火。聞業交則見波濤。發真歸空。則其人無水火之業。業緣不作。則內無所召。故外無所偶。而水火自無焚溺之虞。此處還作內境說者。殊勝菩薩有此能事。故能以此加被於人。普門偈云。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是此意也。甞觀今之師巫邪術。有所謂鐵布衫法者。其呪甚鄙猥。但朝夕祭賽。吞符持行之久。每一舉呪。身中自覺有物作梗。以試刀劒棍棒。任其斫擊。而體不能傷。況菩薩之威神。不可思議者乎。此實理實事。但信之不足者。有不信耳。

[0652c15]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至)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0652c16] 普門偈云。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溫陵云。心無所召。故境不能為。旨其是矣。

[0652c19]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消復(至)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0652c20] 以聞慧熏其聞根。以成圓聞。一根既圓。則六根消復。同於聲聽。無復形礙。雖使加以兵刃。猶如割水吹光。性無動搖。兵無所施其刃也。故段段尋壞。普門偈云。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是也。

[0653a01] 六者聞熏精明明徧法界(至)雖近其旁目不能視。

[0653a02] 聞熏精明。圓光通達。故幽暗之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藥叉三種。一在地。一在天。一在虗空。羅剎女住海中。鳩槃茶魘魅鬼。毗舍遮噉精氣鬼。富單那熱病鬼。

[0653a06] 七者音性圓消觀聽返入(至)禁繫伽鎻所不能著。

[0653a07] 觀聽返入。離諸塵妄。故枷鎻之厄。自不能著。普門偈云。或囚禁枷鎻。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是也。

[0653a10] 八者滅音圓聞徧生慈力(至)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0653a11] 滅音圓聞。交通成和。徧生慈力。或有眾生。齎持重寶。經過險路。一稱其名。即得解脫。意與普門偈同。

[0653a13]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至)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0653a14] 眾生以欲習合塵。每為聲色所劫。菩薩熏聞離塵。能令多婬眾生。遠離聲色。雖有妖艶。亶不能劫。溫陵云。性成則欲愛乾枯。離塵則根境不偶。是也。

[0653a17]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至)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0653a18] 無對故能離恚。

[0653a19] 十一者消塵旋明法界身心(至)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0653a20] 旋明故能離癡。阿顛迦此云無善心。內業有十。而婬恚癡為甚。故舉以例餘。具見普門品。

[0653a22]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至)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0653a23] 男以稟受為能。女以順承為德。菩薩之於法王亦復如是。形融則隔閡潛通。聞復則真性旋復。故能不動道場。而能涉入法界。供養十方諸佛。各各稟受。其法嗣為法子。將見福德以供佛。而益增智慧。以稟法而益長。能令無子法界眾生求男得男。福德智慧。即與我同。

[0653b05]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至)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0653b06] 六根圓通。明照不二。是以十方法界。含攝於大圓鏡智之中。而如來真空藏體。秘密法門。領受無失。有女道焉。能令法界眾生求女生女。端正有相。亦與我同。蓋彼以真感。此以真應。生男生女。安得不與之同乎。按白衣呪。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利耶婆嚧羯帝鑠鉢囉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嚧尼迦耶唵哆利哆唎咄哆唎咄咄哆唎咄咄咄哆唎娑婆訶(樂官本)

[0653b14]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至)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0653b15] 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剎土。即有百億日月。百億剎土即有百億法王。垂範立教。各各不同。故有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其大較也。我以修習耳根圓通微妙法門。含容法界。無不周遍。施以無畏功德。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供養恒河諸佛福等無異。眾不為多。一不為少。何以故。以圓通故。

[0653b21]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至)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0653b22] 前之現形。應求功德。猶可思議。此復說言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者。不見其迹。莫知其然。不可得而測度擬議之也。謂之無作功德。乃吾圓融清淨寶覺。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神呪。其容其呪。具足妙德。能以無畏。施於眾生。徧於國土。度其貪慳。使施妙寶。應其求請。畢諧所願。蓋由我得耳根圓通三昧故。能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0653c05]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至)梵唄詠歌自然敷奏(唄音拜)

[0653c06] 溫陵註前說圓通之法。此顯圓通之瑞而應之也。諸佛五體同放寶光者。表證性明極。則寶覺圓融。全體發現也。互相灌頂者。頂為圓極之相。表諸佛證性圓極。於此會中。菩薩羅漢。即二十四聖之儔。佛光亦灌其頂者。印其修證等無優劣也。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者。圓通現前。則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無非悟入之處。無非圓通之理也。大眾普獲金剛三昧者。因此皆能破惑障。悟圓通也。天雨寶華。空現寶色。地隱山河。界含塵剎者。表證圓通性。則無作妙行自然分披。寶明空覺自然發現。有為習漏。當不復生。眾塵廓然。無復隔越也。梵唄詠歌自然敷奏者。能使法界永離眾苦。常得妙樂也。聖人所演圓通法門。奧旨妙利。詳悉若是。故眾瑞詳而應之。

△文殊說偈第二十二

[0653c21]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0653c22]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0653c23] 覺湛性海。本自澄圓。標其體也。圓澄之覺。妙乎萬物。標其用也。此人人本具之圓通。

[0654a01]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0654a02] 從元妙中。忽起妄明。是曰元明。妄有所照。故生所。所謂覺非所明。因明立所也。所明既立。照性隨失。

[0654a04] 迷妄有虗空因空立世界。

[0654a05] 性真既隱。空覺遂分。根器二界。悉因頑迷妄想安立。

[0654a07]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0654a08] 妄想凝結。則成無情國土。妄識知覺。則成有情眾生。則彼澄妙者。遂莫得而圓。莫得而通矣。

[0654a10] 空生大覺中(至)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0654a11] 牒上迷澄圓而成根器。融根器則復歸澄圓。言大覺海中本絕空有。由微風飄鼓。妄發空漚。而諸有生焉。迷風既息。則空漚自滅。所依諸有遂不可得。而空覺圓融。復歸元妙矣。三有指微塵國中三有也。

[0654a16] 歸元性無二(至)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0654a17] 二十五聖。同一圓通。故曰無二。其曰多門。方便法耳。在夫聖性。逆順皆通。不容料揀。其如初心。遲速隨宜。故須選擇。

[0654a20]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0654a21] 此下揀六塵也。言色能起。想結塵使。精性不徹。以故二十五聖所證之法門。若非有如來加被之力。焉獲圓通乎。終不如觀音耳根之妙也。

[0654a24] 音聲離言語但伊名句味一非合一切云何獲圓通。

[0654b01] 聲性名句。語言意味。不該不徧。非是以一而含一切者。云何獲圓通。問。聞聲與觀音耳根何殊。何故揀以為非。答。觀音不自觀音。而返觀觀者。是了自心性。不為聲塵所轉。若作聞聲。雖是佛語。亦屬所聞。

[0654b06] 香以合中知(至)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0654b07] 三句即一意。言味香觸皆在外。與性無干。

[0654b08] 法稱為內塵憑塵非所有能所非徧涉云何獲圓通。

[0654b09] 法塵無相。獨意能緣。是意為能緣。法為所緣。能於此者。必不能於彼。此為所緣。則彼必非所緣。故云非徧涉也。

[0654b12] 見性雖洞然(至)支離非涉入云何獲圓通。

[0654b13] 此下揀六根也。眼虧四維。鼻無交氣。不名圓通。

[0654b14]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0654b15] 與前味塵意同。

[0654b16]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0654b17] 見觸方觸。不能以意觸。故云不冥會。

[0654b18]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0654b19] 雜亂起思。則於湛了之性。終無所見。如前精了不能徹也。

[0654b21]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0654b22] 眼見以眼根對境。而後起識。故云雜三和。若窮其本。則本無自體。故曰非相。既無自體。不自獲圓通。

[0654b24]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0654c01] 普賢菩薩能知河界外事。此由修法界行。大因所生。非初心能入也。初心既不能入。焉能獲圓通乎。

[0654c03]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0654c04] 孫陀散亂。故佛令觀鼻端。此亦權教耳。蓋真心無住。有住則妄。故曰住則成所住。

[0654c06] 說法耳音聞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0654c07] 夙根之人。一聞千悟。聲入心通。故開悟者。必先成之人。初心則不能入也。況名句多有挂漏。焉能獲圓通乎。

[0654c10]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獲圓通。

[0654c11] 波離持犯。束一身而。不該不徧。焉獲圓通。

[0654c12] 神通本夙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0654c13] 目連神通。緣會如意。本乎夙因。非關意識法。分別即意識也。而且有緣有念。不離於念。故非圓通。

[0654c15]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0654c16] 以下揀七大。

[0654c17]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0654c18] 持地平填。當涉有為。非實聖性。月光水觀。未離念想。難契如如。蓋如如之理。非覺觀之法也。

[0654c20]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真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0654c21] 烏芻聞說欲火。而生厭離。是厭有也。有厭而離。豈真離乎。初心起厭。非方便法也。

[0654c23]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0654c24] 琉璃光觀風性動。則與寂對。有對非真覺也。

[0655a01]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0655a02] 晦昧為空。故云昏鈍。彌勒修惟識觀。而所觀之識。念念生滅。存心觀之妄。況獲圓通耶。

[0655a04] 若以識性觀(至)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0655a05] 勢至修念佛行。而念性即生滅法。依生滅因。求常住果。是殊感也。星按。文殊所揀。是言初心難入。若二十五菩薩各舉所得。所謂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也。何得揀擇。

[0655a09] 我今白世尊(至)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0655a10] 此選耳根。堪忍眾生迷本循聲。昏惑障重。必須聞熏聞修。以消塵除障。然後可入。然以聞為入。特得其一而。必期於遺聞反聞。然後為至也。

[0655a13] 離苦得解脫(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0655a14] 於沙劫入塵國。歎三十二應也。得自在施無畏。歎四不思議十四無畏也。說法不滯為妙音。尋聲救苦為觀音。音性無著為梵音。應不失時為潮音。

[0655a17] 我今啟如來(至)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0655a18] 分圓通二字。以顯真實之理。耳根之妙。設有一處不聞。不得為圓。

[0655a20] 目非觀障外(至)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0655a21] 一為所隔。不得為通。

[0655a22] 音聲性動靜(至)生滅二因離是則常真實。

[0655a23] 動靜有無。皆屬聲塵。耳根圓離。不隨生滅。是則常性之真也。

[0655b01]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0655b02] 此正顯常真實也。五根皆待意思。有無不常。惟耳在夢。能聞杵聲。是不為不思而無也。其為覺觀。出乎思惟之表。絕勝餘根矣。故曰。身心不能及。

[0655b05] 今此娑婆國(至)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0655b06] 宣明者。明之本聞自性也。眾生迷之本聞。乃循聲而流轉。如阿難落邪。豈非循聲色而流轉乎。雖多聞強記。何益之有。若能旋流返聞。始獲自性。而無輪轉之妄矣。

[0655b10] 阿難汝諦聽(至)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0655b11] 末句謂將汝循聲之妄聞。以持諸佛之言教。何不反聞自性以求解脫乎。溫陵謂。佛佛乃佛之佛性。不作佛語者。義長。

[0655b14] 聞非自然生(至)一根既返流六根成解脫。

[0655b15] 上既警其自聞。今乃略示修相。先指妄聞。非無緣生。生必藉因。因即聲教也。當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脫粘。所拈既脫。則能脫之慧。復何名狀。但得一根返流。則六根皆解脫矣。

[0655b19]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

[0655b20] 見聞句通指妄根也。三界句通指妄境也。以皆妄故。聞復則翳除。塵消而覺淨。所以一返源而六解脫也。

[0655b23] 淨極光通達(至)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0655b24] 淨極二句根解脫也。却來句境解脫也。然則摩登正在夢境。誰能留汝。使不解脫哉。

[0655c02] 如世巧幻師(至)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0655c03] 幻師妄性也。一機妄識也。性由識動。故息機歸寂。則諸幻無性。而各各解脫矣。

[0655c05] 六根亦如是(至)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0655c06] 一精明識精也。六根因之與塵和合。幻作諸妄。故一處休復。六處皆不成。而想塵垢識。應念消亡。得妙圓通矣。細惑未盡。曰餘塵。分證未滿。曰諸學。惑淨用極即如來。

[0655c10] 大眾及阿難(至)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0655c11] 能旋倒妄。反聞自性。必資此性。性成無上菩提。性成。所謂性一切心也。

[0655c13] 此是微塵佛(至)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0655c14] 涅槃門。超生死證真常之要道也。三界果人。莫不由此。故未來學人當依此法。

[0655c16] 誠如佛世尊(至)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0655c17] 成就不生不滅涅槃妙心。惟耳根為最。餘則佛之威神加被。今即事而舍塵勞。非始終長修淺深同說之法也。欲其長修同說。無如觀音法門矣。如那律失明而旋見。畢陵觸而遺身。烏芻厭欲而登覺。持地待佛而消塵。皆事而。豈因之一事。便獲圓通乎。明知其為威神加被也。

[0655c23]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至)三藐三菩提心。

△決定清淨明誨第二十三

[0656a01] 阿難心迹圓明。悲喜交集。欲以是法應世度生。而恐末劫邪師。妄說佛法。受其眩惑。易退覺心。難入正定。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安立道場。遠諸魔事。

[0656a05]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至)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0656a06] 小乘權教有五淨肉。謂不見。不聞。不疑。自死。烏殘。名五神力所化。於中又除人駝象馬驢狗獅子狐猪獼猴十種身。謂之血肉身分。謂喪毳之類。二塗謂身不服食。心不貪求。

[0656a10]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至)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0656a11] 多羅。貝多樹也。刀斷則不復生。

卷第六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4 冊 No. 0295 楞嚴經述旨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