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5n1509_002 大智度論 第2卷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25 冊 » No.1509 » 第 2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卷
[0066a27] 「如是我聞:一時」,今當總說。
[0066a27] 問曰:
[0066a27] 若諸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隨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從他聞而說法,何以言「如是我聞」?
[0066b01] 答曰:
[0066b01] 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應從他聞法而說。
[0066b02] 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
[0066b04] 如佛毘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
[0066b06] 復次,如《釋提桓因得道經》,佛告憍尸迦:「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
「諸世善語, 皆出佛法; 善說無失,
無過佛語。 餘處雖有, 善無過語,
一切皆是, 佛法之餘。 諸外道中,
設有好語, 如虫食木, 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 自共相破, 如鐵出金,
誰當信者? 如伊蘭中, 牛頭栴檀;
如苦種中, 甘善美果。 設能信者,
是人則信, 外經書中, 自出好語。
諸好實語, 皆從佛出; 如栴檀香,
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 無出栴檀;
如是除佛, 無出實語。」
[0066b21] 復次,「如是我聞」,是阿難等佛大弟子輩說,入佛法相故,名為佛法。
[0066b22] 如佛般涅槃時,於俱夷那竭國薩羅雙樹間,北首臥,將入涅槃。爾時,阿難親屬愛未除,未離欲故,心沒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語阿難:「汝守佛法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愁憂!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汝當問佛:『佛般涅槃後,我曹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初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
[0066c02] 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助,於佛末後臥床邊,以此事問佛。
[0066c04] 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於是比丘內觀身,常當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除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觀,亦如是;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如解脫戒經說身業、口業,應如是行。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法治;若心濡伏者,應教《刪陀迦旃延經》,即可得道。復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樹林中。』何以故?過去諸佛經初皆稱是語,未來諸佛經初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
[0067a03] 是故當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聞」。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故,不應言「我聞」。若佛自說「如是我聞」,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難。阿難問佛,佛教是語,是弟子所言「如是我聞」,無有咎。
[0067a07] 復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間故,長老摩訶迦葉等諸阿羅漢問阿難:「佛初何處說法?說何等法?」阿難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捺國仙人鹿林中,為五比丘說是苦聖諦。我本不從他聞,法中正憶念得眼、智、明、覺。」是經,是中應廣說。
[0067a13] 佛入涅槃時,地六種動,諸河反流,疾風暴發,黑雲四起,惡雷掣電,雹雨驟墮,處處星流,師子惡獸哮吼喚呼,諸天、世人皆大號咷。諸天、人等皆發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當是時間,一切草木、藥樹,華葉一時剖裂;諸須彌山王盡皆傾搖,海水波揚,地大震動,山崖崩落;諸樹摧折,四面煙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盡皆嬈濁,彗星晝出。諸人啼哭,諸天憂愁,諸天女等郁伊哽咽,涕淚交流。諸學人等默然不樂,諸無學人念有為諸法一切無常。如是天、人、夜叉、羅剎、犍闥婆、甄陀羅、摩睺羅伽及諸龍等,皆大憂愁。
[0067a25] 諸阿羅漢度老病死海,心念言:
「已渡凡夫恩愛河, 老病死券已裂破;
見身篋中四大蛇, 今入無餘滅涅槃!」
[0067a28] 諸大阿羅漢各各隨意,於諸山林流泉谿谷,處處捨身而般涅槃;更有諸阿羅漢於虛空中飛騰而去,譬如鴈王現種種神力,令眾人心信清淨,然後般涅槃。六欲天乃至遍淨天等,見諸阿羅漢皆取滅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沒,種種禪定解脫智慧弟子光亦滅。是諸眾生有種種婬怒癡病,是法藥師輩今疾滅度,誰當治者?無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蓮華,今已乾枯;法樹摧折,法雲散滅;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隨去;法商人過去,從誰求法寶?」如偈說:
「佛已永寂入涅槃, 諸滅結眾亦過去;
世界如是空無智, 癡冥遂增智燈滅!」
[0067b12] 爾時,諸天禮摩訶迦葉足,說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 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嚴妙無比, 目明清淨如蓮華!」
[0067b15] 如是讚已,白大迦葉言:「大德迦葉!仁者知不?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燈欲滅;說法人欲去,行道人漸少,惡人力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
[0067b19] 爾時,大迦葉心如大海,澄靜不動,良久而答:「汝等善說!實如所言,世間不久,無智盲冥。」於是大迦葉默然受請。爾時,諸天禮大迦葉足,忽然不現,各自還去。
[0067b22] 是時,大迦葉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難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應當結集修妬路、阿毘曇、毘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來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眾生故,學得是法,為人演說;我曹亦應承用佛教,宣揚開化。」
[0067b29] 是時,大迦葉作是語竟,住須彌山頂,撾銅揵稚,說此偈言:
[0067c04] 是揵稚音、大迦葉語聲,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來集會大迦葉所。爾時,大迦葉告諸會者:「佛法欲滅,佛從三阿僧祇劫種種勤苦,慈愍眾生,學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諸弟子知法、持法、誦法者,皆亦隨佛滅度;法今欲滅,未來眾生甚可憐愍,失智慧眼,愚癡盲冥;佛大慈悲愍傷眾生,我曹應當承用佛教,須待結集經藏竟,隨意滅度。」
[0067c12] 諸來眾會,皆受教住。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除善阿難,盡皆阿羅漢,得六神通,得共解脫,無礙解脫;悉得三明,禪定自在,能逆順行諸三昧,皆悉無礙。誦讀三藏,知內外經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皆能論議,降伏異學。
[0067c17] 問曰:
[0067c17] 是時,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何以故正選取千人,不多取耶?
[0067c19] 答曰:
[0067c19] 頻婆娑羅王得道,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是時,王教勅宮中,常設飯食,供養千人;阿闍貰王不斷是法。爾時,大迦葉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闕法事;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是中可住結集經藏。」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
[0067c25] 是時,大迦葉與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語阿闍世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今我曹等結集經藏,不得他行。」
[0068a03] 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和合僧。大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今是眾中,誰有煩惱未盡應逐出者!唯有阿難一人不盡,餘九百九十九人諸漏已盡,清淨無垢。大迦葉從禪定起,眾中手牽阿難出,言:「今清淨眾中結集經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
[0068a09] 是時,阿難慚恥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隨侍世尊,供給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惱;佛實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葉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得供給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殘結不盡斷耳。」
[0068a14] 大迦葉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聽女人出家,汝慇懃勸請,佛聽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歲而衰微,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我憐愍瞿曇彌,又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眾,我釋迦文佛云何獨無?」
[0068a19] 大迦葉復言:「佛欲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脊痛,四疊漚多羅僧敷臥,語汝言:『我須水。』汝不供給,是汝突吉羅罪!」阿難答言:「是時,五百乘車,截流而渡,令水渾濁,以是故不取。」大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濁水清淨。汝何以不與?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羅懺悔!」
[0068a25] 大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默然不答。問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應住一劫,若減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無言;我非惡心而不答佛。」
[0068b03] 大迦葉復言:「汝與佛疊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有大風起,無人助我捉衣,時風吹來墮我腳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
[0068b06] 大迦葉復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以示女人,是何可恥?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者,便自羞恥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種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為無恥而故破戒。」
[0068b12] 大迦葉言:「汝有六種突吉羅罪,盡應僧中悔過!」阿難言:「諾!隨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是時,阿難長跪合手,偏袒右肩,脫革屣,六種突吉羅罪懺悔。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
[0068b17] 爾時,諸阿羅漢議言:「誰能結集毘尼法藏者?」長老阿泥盧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秦言牛呞),柔軟和雅,常處閑居,住心寂燕,能知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遣使請來。」
[0068b22] 大迦葉語下坐比丘:「汝次應僧使。」下坐比丘言:「僧有何使?」大迦葉言:「僧使汝至天上尸利沙樹園中,憍梵波提阿羅漢住處。」是比丘歡喜踊躍受僧勅命,白大迦葉言:「我到憍梵波提阿羅漢所,陳說何事?」大迦葉言:「到已,語憍梵鉢提:大迦葉等漏盡阿羅漢,皆會閻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來!」
[0068b29] 是下坐比丘頭面禮僧,右繞三匝;如金翅鳥,飛騰虛空,往到憍梵波提所,頭面作禮,語憍梵波提言:「軟善大德!少欲知足,常在禪定!大迦葉問訊有語:今僧有大法事,可疾下來,觀眾寶聚。」是時,憍梵波提心覺生疑,語是比丘言:「僧將無鬪諍事喚我來耶?無有破僧者不?佛日滅度耶?」是比丘言:「實如所言,大師佛已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滅度大疾,世間眼滅!能逐佛轉法輪將,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師法將,各自別離,當可奈何!摩訶目伽連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是亦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過去,眾生可愍。」問:「長老阿難今何所作?」是比丘言:「長老阿難,佛滅度後,憂愁、啼哭、迷悶,不能自喻。」憍梵波提言:「阿難懊惱,由有愛結,別離生苦。羅睺羅復云何?」答言:「羅睺羅得阿羅漢故,無憂無愁,但觀諸法無常相。」憍梵波提言:「難斷愛已斷,無憂愁。」憍梵波提言:「我失離欲大師,於是尸利沙樹園中住,亦何所為?我和上、大師皆已滅度,我今不能復下閻浮提,住此般涅槃。」
[0068c22] 說是言已,入禪定中,踊在虛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說此偈言:
「憍梵鉢提稽首禮, 妙眾第一大德僧,
聞佛滅度我隨去, 如大象去象子隨!」
[0069a07] 爾時,下坐比丘持衣鉢還僧。
[0069a07] 是時中間,阿難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其夜坐禪經行,慇懃求道。是阿難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却臥就枕,頭未至枕,廓然得悟;如電光出,闇者見道。阿難如是入金剛定,破一切諸煩惱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脫,作大力阿羅漢。
[0069a14] 即夜到僧堂門,敲門而喚。大迦葉問言:「敲門者誰?」答言:「我是阿難。」大迦葉言:「汝何以來?」阿難言:「我今夜得盡諸漏。」大迦葉言:「不與汝開門,汝從門鑰孔中來!」阿難答言:「可爾!」即以神力從門鑰孔中入,禮拜僧足懺悔:「大迦葉!莫復見責!」
[0069a19] 大迦葉手摩阿難頭言:「我故為汝,使汝得道;汝無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證。譬如手畫虛空,無所染著;阿羅漢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無所著。復汝本坐。」
[0069a23] 是時,僧復議言:「憍梵波提已取滅度,更有誰能結集法藏?」長老阿泥盧豆言:「是長老阿難,於佛弟子,常侍近佛,聞經能持,佛常歎譽;是阿難能結集經藏。」是時,長老大迦葉摩阿難頭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初說法?佛諸大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以滅度,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眾生故,集佛法藏。」是時,阿難禮僧已,坐師子床。時大迦葉說此偈言:
「佛聖師子王, 阿難是佛子,
師子座處坐, 觀眾無有佛。
如是大德眾, 無佛失威神,
如空無月時, 有宿而不嚴。
汝大智人說, 汝佛子當演,
何處佛初說, 今汝當布現!」
[0069b10] 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手,向佛涅槃方如是說言:
「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在波羅柰,
佛為五比丘, 初開甘露門,
說四真諦法: 苦集滅道諦。
阿若憍陳如, 最初得見道;
八萬諸天眾, 皆亦入道迹!」
[0069b18]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皆言:「咄!無常力大,如我等眼見佛說法,今乃言我聞!」便說偈言:
「我見佛身相, 猶如紫金山,
妙相眾德滅, 唯有名獨存。
是故當方便, 求出於三界,
勤集諸善根, 涅槃最為樂!」
[0069b25] 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說偈言:
[0069b28] 爾時,大迦葉復說此偈:
「無常力甚大, 愚智貧富貴,
得道及未得, 一切無能免!
非巧言妙寶, 非欺誑力諍,
如火燒萬物, 無常相法爾。」
[0069c04] 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
[0069c06] 諸阿羅漢更問:「誰能明了集毘尼法藏?」皆言:「長老憂婆離,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說佛在何處初說毘尼結戒?」憂婆離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爾時,須提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婬欲,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毘尼、增一、憂婆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十部,作毘尼藏。」
[0069c15] 諸阿羅漢復更思惟:「誰能明了集阿毘曇藏?」念言:「長老阿難,於五百阿羅漢中,解修妬路義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佛在何處初說阿毘曇?」阿難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復後世墮惡道中。諸有無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緣故,於今生種種身、心受樂,後世生天上樂處。何等五怖應遠?一者殺,二者盜,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如是等名阿毘曇藏。
[0069c26] 三法藏集竟,諸天、鬼神、諸龍、天女,種種供養,雨天華香、幡蓋、天衣,供養法故。於是說偈:
[0070a06] 問曰:
[0070a06] 《八犍度阿毘曇》、六分阿毘曇等,從何處出?
[0070a07] 答曰:
[0070a07] 佛在世時,法無違錯;佛滅度後,初集法時,亦如佛在。後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闍于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從是以來,展轉至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內外經書,欲解佛語故,作《發智經八犍度》,初品是世間第一法。後諸弟子等,為後人不能盡解《八犍度》故,作《鞞婆娑》。
[0070a14] 有人言:六分阿毘曇中,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別世處分〉(此是《樓炭經》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犍連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餘五分諸論議師所作。
[0070a18] 有人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毘曇;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名為《舍利弗阿毘曇》。
[0070a20] 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蜫勒(蜫勒秦言篋藏),乃至今行於南天竺。
[0070a22] 皆是廣解佛語故。如說五戒:幾有色,幾無色?幾可見,幾不可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報,幾無報?幾有善,幾不善?幾有記,幾無記?如是等,是名阿毘曇。
[0070a26] 復次,七使:欲染使,瞋恚使,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是七使,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見諦斷,幾思惟斷?幾見苦斷,幾見集斷,幾見盡斷,幾見道斷?幾遍使,幾不遍使?
[0070b01] 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是十智,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漏緣,幾無漏緣?幾有為緣,幾無為緣?幾欲界緣,幾色界緣,幾無色界緣?幾不繫緣?幾無礙道中修,幾解脫道中修?四果得時,幾得、幾失?
[0070b07] 如是等分別一切法,亦名阿毘曇。
[0070b07] 為阿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六萬言;三者、蜫勒,略說三十二萬言。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釋論第四
[0070b14] 【經】
[0070b14] 婆伽婆。
[0070b14] 【論】
[0070b14] 今當說。
[0070b14] 釋曰:
[0070b15] 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0070b16] 復次,「婆伽」名「分別」,「婆」名「巧」,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婆伽婆」。
[0070b17] 復次,「婆伽」名「名聲」,「婆」名「有」,是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何況諸餘凡庶!所以者何?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渡;轉輪聖王為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災患,佛已得離;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世界;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內心自樂。以是因緣,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
[0070c01] 復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婬怒癡故,稱為「婆伽婆」。
[0070c03] 問曰:
[0070c04] 答曰:
[0070c04] 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出,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氣殘,難陀婬欲氣殘,必陵伽婆磋慢氣殘;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
[0070c11] 時,佛從禪起經行,羅睺羅從佛經行,佛問羅睺羅:「何以羸瘦?」羅睺羅說偈答佛:
「若人食油則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
食麻滓菜無色力, 大德世尊自當知!」
[0070c16] 佛問羅睺羅:「是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爾時,舍利弗轉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佛不以無事而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師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勅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囓,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言:『還令蛇嗽,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設呪術,所囓王蛇即來王所。諸醫積薪燃火,勅蛇還嗽汝毒,若不爾者,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嗽?此事劇死!』思惟心定,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也。」
[0071a17] 復次,長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懺謝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時合手語恒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恒神:「汝見必陵伽婆蹉合手懺謝不?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已,心無憍也。」
[0071a28] 如是諸阿羅漢雖斷結使,猶有殘氣。如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無憎愛,是以永無殘氣。
[0071b02] 栴闍婆羅門女木杅謗佛,於大眾中言:「汝使我有娠,何以不憂?與我衣食!為爾無羞,誑惑餘人!」是時,五百婆羅門師等,皆舉手唱言:「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時,佛無異色,亦無慚色。此事即時彰露,地為大動,諸天供養,散眾名華,讚歎佛德,佛無喜色。
[0071b08] 復次,佛食馬麥,亦無憂慼;天王獻食,百味具足,不以為悅,一心無二。
[0071b09] 如是等種種飲食、衣被、臥具,讚呵、輕敬等種種事中,心無異也。譬如真金,燒鍛打磨,都無增損。
[0071b12] 以是故,阿羅漢雖斷結得道,猶有殘氣,不得稱婆伽婆。
[0071b13] 問曰:
[0071b14] 答曰:
[0071b14] 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復有異名,名多陀阿伽陀等。
[0071b17] 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0071b20] 「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如偈說:
「佛以忍為鎧, 精進為剛甲,
持戒為大馬, 禪定為良弓,
智慧為好箭; 外破魔王軍,
內滅煩惱賊, 是名阿羅呵。」
[0071b26] 復次,「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糠脫故。
[0071b27] 復次,「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阿羅呵。
[0071c02]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
[0071c03] 問曰:
[0071c03] 云何正遍知?
[0071c03] 答曰:
[0071c06] 是名三藐三佛陀。
[0071c06] 復次,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名不壞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
[0071c09] 復次,一切十方諸世界名號,六道所攝眾生名號;眾生先世因緣,未來世生處;一切十方眾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等一切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
[0071c14] 云何名明行具足?
[0071c15] 問曰:
[0071c15] 神通、明有何等異?
[0071c15] 答曰:
[0071c16] 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
[0071c17]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
[0071c18] 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
[0071c20] 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
[0071c20] 問曰:
[0071c21] 若爾者,與佛有何等異?
[0071c21] 答曰:
[0071c21] 彼雖得三明,明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
[0071c22] 問曰:
[0071c23] 答曰:
[0071c23] 諸阿羅漢、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過是以往不能復知,是故不滿。天眼明未來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滅時,諸結使分,生時如是,住時如是,滅時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斷結使悉覺了。知如是結使解脫,得爾所有為法解脫,得爾所無為法解脫,乃至道比忍見諦道十五心中。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覺知,時少疾故。如是知過去眾生因緣、漏盡,未來、現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
[0072a09] 行名身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餘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
[0072a10] 復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說」,是名「好去」、「好說」。
[0072a12] 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
「佛一切智為大車, 八正道行入涅槃。」
[0072a15] 是名好去。
[0072a15] 好說者,如諸法實相說,不著法愛說。觀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無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遲,是人應是處度;是人應說布施,或說戒,或說涅槃;是人應說五眾、十二因緣、四諦等諸法能入道。如是等種種知弟子智力而為說法,是名好說。
[0072a21] 復名路迦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
[0072a22] 問曰:
[0072a23] 云何知世間?
[0072a23] 答曰:
[0072a23] 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世間因、知世間滅、出世間道。
[0072a25] 復次,知世間,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0072a27] 復次,知世間相,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淨、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
[0072b01] 云何無上?
[0072b01] 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
[0072b04] 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言無上。
[0072b05] 復次,「阿」名「無」,「耨多羅」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非清淨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亦實清淨故,以是故名無答。
[0072b09] 復名富樓沙曇藐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言「可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0072b11] 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如偈說:
「佛法為車弟子馬, 實法寶主佛調御,
若馬出道失正轍, 如是當治令調伏。
若小不調輕法治, 好善成立為上道,
若不可治便棄捨, 以是調御為無上。」
[0072b18] 復次,調御師有五種:初父母兄姊親里,中官法,下師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閻羅王治,佛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樂利益,故名師。上四種法治人不久畢壞,不能常實成就。佛成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捨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捨。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0072b25] 問曰:
[0072b26] 答曰:
[0072b27] 復次,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以是故不說。
[0072b28] 復次,若言佛為女人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故說丈夫。用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0072c04] 復名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少/兔]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
[0072c06] 云何名天人教師?
[0072c06] 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
[0072c08] 問曰:
[0072c08] 佛能度龍、鬼、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
[0072c10] 答曰:
[0072c10] 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雖有黑黶子,不名黑人,黑少故。
[0072c12] 復次,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處易得道,餘道中不爾。
[0072c14] 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攝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說天則天上盡攝,說人則地上盡攝。
[0072c17] 復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諦道、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餘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0072c20] 復次,人中行樂因多,天中樂報多;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報。餘道中善因報少,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0073a02] 復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
[0073a05] 問曰:
[0073a05] 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
[0073a11] 答曰:
[0073a12] 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著故。如偈說:
「若彩畫像及泥像, 聞經中天及讚天,
如是四種諸天等, 各各手執諸兵杖。
若力不如畏怖他, 若心不善恐怖他,
此天定必若怖他, 若少力故畏怖他。
是天一切常怖畏, 不能除却諸衰苦。
有人奉事恭敬者, 現世不免沒憂海;
有人不敬不供養, 現世不妨受富樂。
當知虛誑無實事, 是故智人不屬天。
若世間中諸眾生, 業因緣故如循環,
福德緣故生天上, 雜業因緣故人中,
世間行業屬因緣, 是故智者不依天!」
[0073a25] 復次,是三天,愛之則欲令得一切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不爾。菩薩時,若怨家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不惜身時!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號。應當歸命佛,以佛為師,不應事天。
[0073b01] 復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淨心,諸結使滅。
[0073b02] 諸天雖有福德神力,諸結使不滅故,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故,神力亦少。
[0073b04] 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心清淨,福德薄故力勢少。
[0073b05] 佛二法滿足,故稱勝一切人;餘人不勝一切人。
[0073b07] 復名阿婆磨(秦言無等),復名阿婆摩婆摩(秦言無等等),復名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復名波羅伽(秦言度彼岸),復名婆檀陀(秦言大德),復名尸梨伽那(秦言厚德),如是等無量名號。父母名字悉達陀(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故,是名為佛,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等得名大德、厚德。如是種種,隨德立名。
[0073b14] 汝愛剎利種淨飯王子字悉達多,以是故而大稱讚言一切智,一切智人無也!
[0073b16] 答曰:
[0073b16] 不爾!汝惡邪故妬瞋佛,作妄語,實有一切智人。何以故?佛一切眾生中,身色顏貌,端正無比,相、德、明具,勝一切人。小人見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況大人!
[0073b20] 摩伽陀國王頻婆娑羅,請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須新乳酪酥供養佛及比丘僧,語諸放牛人,來近處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憐愍此放牛人,語言:「汝往見佛,還出放牛。」諸放牛人往詣佛所,於道中自共論言:「我等聞人說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別知實有一切智人!」諸婆羅門喜好酥酪故,常來往諸放牛人所作親厚,放牛人由是聞婆羅門種種經書名字。故言:「四違陀經中治病法、鬪戰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論議難問法,如是等六十四種世間伎藝,淨飯王子廣學多聞,若知此事不足為難。其從生已來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祕法問之,若能解者,實是一切智人。」
[0073c05] 作是論已,前入竹園,見佛光明照於林間。進前覓佛,見坐樹下,狀似金山,如酥投火,其炎大明,有似融金,散竹林間上,紫金光色,視之無厭,心大歡喜,自相謂言:
「今此釋師子, 一切智有無,
見之無不喜, 此事亦已足。
光明第一照, 顏貌甚貴重,
身相威德備, 與佛名相稱。
相相皆分明, 威神亦滿足,
福德自纏絡, 見者無不愛;
圓光身處中, 觀者無厭足!
若有一切智, 必有是功德。
一切諸彩畫, 寶飾莊嚴像,
欲比此妙身, 不可以為喻!
能滿諸觀者, 令得第一樂,
見之發淨信, 必是一切智!」
[0074a02] 如是思惟已,禮佛而坐,問佛言:「放牛人有幾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幾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隱?」
[0074a04] 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瘡,知作煙,知好道,知牛所宜處,知好度濟,知安隱處,知留乳,知養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番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長善法。
[0074a10] 「云何知色?知黑、白、雜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
[0074a11] 「云何知相?知牛吉不吉相,與他群合,因相則識;比丘亦如是,見善業相,知是智人;見惡業相,知是愚人。
[0074a14] 「云何刮刷?為諸虫飲血則增長諸瘡,刮刷則除害;比丘亦如是,惡邪覺觀虫飲善根血,增長心瘡,除則安隱。
[0074a16] 「云何覆瘡?若衣若草葉以防蚊虻惡刺;比丘亦如是,念正觀法,覆六情瘡,不令煩惱貪欲、瞋恚惡虫刺蕀所傷。
[0074a19] 「云何知作煙?除諸蚊虻,牛遙見煙則來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聞而說,除諸結使蚊虻,以說法煙引眾生入於無我實相空舍中。
[0074a23] 「云何知道?知牛所行來去好惡道;比丘亦如是,知八聖道能至涅槃,離斷常惡道。
[0074a24] 「云何知牛所宜處?能令牛番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說佛法時,得清淨法喜,諸善根增盛。
[0074a27] 「云何知濟?知易入易度無波浪惡虫處;比丘亦如是,能至多聞比丘所問法。說法者知前人心利鈍、煩惱輕重,令入好濟,安隱得度。
[0074b01] 「云何知安隱處?知所住處無虎、狼、師子、惡虫、毒獸;比丘亦如是,知四念處安隱,無煩惱、惡魔、毒獸,比丘入此,則安隱無患。
[0074b04] 「云何留乳?犢母愛念犢子故與乳,以留殘乳故犢母歡喜,則犢子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給施衣食,當知節量,不令罄竭,則檀越歡喜,信心不絕,受者無乏。
[0074b08] 「云何知養牛主?諸大特牛能守牛群故,應養護,不令羸瘦,飲以麻油,飾以瓔珞,標以鐵角,摩刷、讚譽稱等;比丘亦如是,眾僧中有威德大人,護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眾得種諸善根,隨其所宜恭敬供養等。」
[0074b13] 放牛人聞此語已,如是思惟:「我等所知不過三四事,放牛師輩遠不過五六事,今聞此說,歎未曾有!若知此事,餘亦皆爾,實是一切智人,無復疑也。」
[0074b17] 是經,此中應廣說。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0074b18] 問曰:
[0074b18] 世間不應有一切智人。何以故?無見一切智人者。
[0074b19] 答曰:
[0074b20] 一者、事實有,以因緣覆故不見。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兩、恒河邊沙數,有而不可知。
[0074b22] 二者、實無,無故不見。譬如第二頭、第三手,無因緣覆而不見。
[0074b24] 如是一切智人,因緣覆故汝不見,非無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緣?未得四信,心著惡邪;汝以是因緣覆故,不見一切智人。
[0074b27] 問曰:
[0074b27] 所知處無量故,無一切智人。諸法無量無邊,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況一人!以是故,無一切智人!
[0074b29] 答曰:
[0074b29] 如諸法無量,智慧亦無量無數無邊;如函大蓋亦大,函小蓋亦小。
[0074c02] 問曰:
[0074c02] 佛自說佛法,不說餘經。若藥方、星宿、算經世典,如是等法;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說?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0074c05] 答曰:
[0074c05] 雖知一切法,用故說,不用故不說;有人問故說,不問故不說。
[0074c06] 復次,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已攝一切法。
[0074c08] 問曰:
[0074c08] 十四難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難?
[0074c09] 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
[0074c16] 答曰:
[0074c16] 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搆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
[0074c20] 復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虫水,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
[0075a01] 復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0075a04] 復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常說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人問佛言:「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緣,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說是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
[0075a13] 復次,十四難中若答有過罪。若人問:「石女、黃門兒,長短好醜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
[0075a15] 復次,此十四難,是邪見非真實;佛常以真實,以是故,置不答。
[0075a17] 復次,置不答,是為答。有四種答:一、決了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隱;二、解義答;三、反問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
[0075a19] 汝言無一切智人,有是言而無義,是大妄語。實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故:知處非處故,知因緣業報故,知諸禪定解脫故,知眾生根善惡故,知種種欲解故,知種種世間無量性故,知一切至處道故,先世行處憶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盡故;淨不淨分明知故,說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實相故,永離三界欲故。如是種種因緣故,佛為一切智人。
[0075a29] 問曰:
[0075b01] 答曰:
[0075b01] 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讚佛偈說:
「頂生轉輪王, 如日月燈明;
釋迦貴種族, 淨飯王太子。
生時動三千, 須彌山海水;
為破老病死, 哀愍故生世。
生時行七步, 光明滿十方;
四觀發大音, 我生胎分盡。
成佛說妙法, 大音振法鼓;
以此覺眾生, 世間無明睡。
如是等種種, 希有事已現;
諸天及世人, 見之皆歡喜!
佛相莊嚴身, 大光滿月面;
一切諸男女, 視之無厭足!
生身乳餔力, 勝萬億香象;
神足力無上, 智慧力無量。
佛身大光明, 照曜佛身表;
佛在光明中, 如月在光裏。
種種惡毀佛, 佛亦無惡想;
種種稱譽佛, 佛亦無憙想。
大慈視一切, 怨親等無異;
一切有識類, 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 故能勝一切;
為度眾生故, 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 為眾作利益。
智慧力有十, 無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 無量功德藏。
如是等無數, 希有功德力,
如師子無畏, 破諸外道法,
轉無上梵輪, 度脫諸三界。」
[0075c02] 是名為婆伽婆。
[0075c02] 婆伽婆義無量,若廣說則廢餘事,以是故略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浏览 2043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