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74冊
No.1499 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 (10卷)
【清 咫觀記】
第 10 卷

 

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卷第十

以上密壇寶法。壬集詳。孔。金光明最勝王無量真言。尚待補錄。其水陸本宗。另作數條。續於壬字之後。但既非龍藏彚記所存。又非蕅書所錄。殆或有或無矣。然木本水源。不忍棄置。姑存梗概云。以上壬字是增出諸法。雖非一一單有卷冊。然聖所寄。亦名法寶。茲之懺法。銜接而來。兼及餘法。

一心奉請慈悲道場懺法(拜觀同上)

梁天監年高僧倣淨住子製。

歸依三寶第一 斷疑第二 懺悔第三 發菩提心第四 發願第五 發回向心第六 顯果報第七 出地獄第八 解怨釋結第九 自慶第十 警緣三寶第十一 懺主謝大眾第十二 總發大願第十三 奉為天道禮佛第十四 奉為諸仙禮佛第十五 奉為梵王等禮佛第十六 奉為阿修羅道一切善神禮佛第十七 奉為龍王禮佛第十八 奉為魔王禮佛第十九 奉為國王人道禮佛第二十 奉為諸王王子禮佛第二十一 奉為父母禮佛第二十二 奉為過去父母禮佛第二十三 奉為師長禮佛第二十四 為十方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五 為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六 為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 為餓鬼等地獄禮佛第二十八 為飲銅炭坑等地獄禮佛第二十九 為刀兵銅釜等地獄禮佛第三十 為火城刀山等地獄禮佛第三十一 為餓鬼道禮佛第三十二 為畜生道禮佛第三十三 為六道發願禮佛第三十四 警念無常第三十五 為執勞運力禮佛第三十六 發回向第三十七 菩薩回向法第三十八 發願第三十九 凡八段  囑累第四十。

一心奉請方等三昧行法(拜觀同上)

隋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

方等秘法具六緣第一。一法緣。二善知識。三前方便。四辦衣。五行法。六供養 識遮障第二。一洗浴調適。二飲食調適。三行道調適。四坐禪調適 禁法第三。一七日要心。及誦呪。二請師受戒。及發露。三見善惡業相。及十法王子等。不得向人說 內律要訣第四。一明五篇戒滅不滅相。二明十惡十善業滅不滅相 修行第五。受戒第六。不說。

一心奉請法華三昧懺儀(拜觀同上)

瓦官寺沙門釋智顗。輒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行後代。

勸修第一 方便第二 正入道場方法第三 正修行方法第四。一嚴淨道場。二淨身。三三業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讚歎三寶。六禮佛。七懺悔。八行道旋遶。九誦法華經。十思惟一實境界 略明修證相第五。

一心奉請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拜觀同上)

唐國清沙門湛然撰。

撰香華禮佛等偈。以便運想。及逆順十心略懺文等。

一心奉請金光明懺法補助儀(拜觀同上)

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 按文開章以定詮次第二 別明禮請灑散二法第三 略明能請及所求離過第四 總示事理觀慧所依第五 補助正修十科事義第六。一嚴淨道場。二清淨三業。三香華供養。四召請誦呪。五讚歎述意。六稱名散灑。七禮敬三。八修行五悔。九旋遶自歸。十唱誦金光明典。

一心奉請金光明最勝懺儀(拜觀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大段與前儀同。而觀慧文略。

一心奉請往生淨土懺願儀(拜觀同上)

沙門遵式。轍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讚淨土等諸大乘經。集此方法流布諸後。普結淨緣。

一嚴淨道場。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燒香散華。五禮請法。六讚歎法。七禮佛法。八懺願法。九旋誦法。十坐禪法。

一心奉請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拜觀同上)

東山沙門遵式。始於天台國清集。於四明大靁山蘭若再治。

敘緣起第一 明正意第二。一莊嚴道場。二作禮。三燒香散華。四繫念數息。五召請。六具楊枝淨水。七誦三呪。八披陳懺悔。九禮佛旋遶。十誦經。

一心奉請千手千眼大悲心呪行法(拜觀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嚴道場。二淨三業。三結果。四修供養。五請三寶諸天。六讚歎申誠。七作禮。八發願持呪。九懺悔。十修觀行。

一心奉請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拜觀同上)

宋天竺寺沙門遵式撰。

第一設壇場供養 第 二示方法 第三揀眾清淨 第四誦呪法 第五三業供養禮請陳意自為七。一供養。二奉請。三讚歎。四作法持呪。五禮佛。六懺悔。七行道旋遶 第六疑釋 第七誡勸檀越。

一心奉請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呪課法(拜觀同上)

宋霅川沙門仁岳撰。

一法式 二觀想 三禮讚 四持誦 五懺願 六證驗 七釋疑。

一心奉請禮法華經儀式(拜觀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心奉請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拜觀同上)

沙門仁岳撰。

一心奉請集諸經禮懺文(拜觀同上)

唐西崇福寺釋智昇撰。

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約求生西方。明六時禮法。

一心奉請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拜觀同上)

宋耆山沙門遵式撰。

第一決疑門。一疑師。二疑法。三疑自。今竝決之 第二行願門。一禮懺門。即世稱小淨土懺。二十念門。三繫緣門。四眾福行。

一心奉請淨土境觀要門(拜觀同上)

元虎谿沙門懷則述。

深明約心觀佛。境觀不二法門。

一心奉請蓮宗寶鑑(拜觀同上)

元廬山東林寺善法堂主優曇普度集。

念佛正因第一。九十四章 念佛正教第二。凡十九章。 念佛正宗第三。凡八章 念佛正派第四。凡二十二章 念佛正信第五。凡六章 念佛正行第六。凡十四章 念佛正願第七。凡七章 念佛往生正訣第八。凡十二章 念佛正報第九。凡五章 念佛正論第十。凡二十五章 附楚山示眾念佛警語。曉山勸修淨業箴。

一心奉請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拜觀同上)

附隋錄。未詳作者。

一心奉請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拜觀同上)

門人灌頂撰。

一心奉請天台八教大意(拜觀同上)

門人灌頂撰。

前佛後佛。自行化他。究其旨歸。咸宗一妙。佛之知見。但機緣差品。應物現行。為實施權。故分乎入。頓。漸。秘密。不定。化之儀式。譬如藥方。藏。通。別。圓。所化之法。譬如藥味。

一心奉請國清百錄(拜觀同上)

纂人同上。

卷第一二。立制法第一。敬禮法第二。乃至王重請書第五十。卷第三四。王謝義疏書第五十一。乃至論放生書第一百 後有戒應題。有嚴序。及新添智者大禪師年譜事迹。

一心奉請永嘉集(拜觀同上)

唐慎水沙門玄覺述。

舊分十門。慕道志儀第一。戒憍奢意第二。淨修三業第三。奢摩他頌第四。毗婆舍那頌第五。優畢叉頌第六。三乘漸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勸友人書第九。發願文第十 幽谿法師新定十門。歸敬三寶第一。發宏誓願第二。親近師友第三。衣食警戒第四。淨修三業第五。三乘漸次第六。事理不二第七。簡示偏圓第八。正修止觀第九。觀心十門第十。幽溪有註二冊。可作四卷。尚未入藏。甚妙。南北兩藏皆無禪宗二字。流通作禪宗永嘉集。幽溪作永嘉禪宗集。

一心奉請金剛錍(拜觀同上)

唐荊谿尊者述。

序曰。圓伊金錍。以抉四眼無明之膜。令一切處。悉見遮那佛性之指。偏權疑碎。加之以剛。假夢寄客。立以賓主。觀者恕之。

一心奉請始終心要(拜觀同上)

唐荊谿尊者述。

一心奉請十不二門(拜觀同上)

唐荊谿尊者述。

一色心。二內外。三修性。四因果。五染淨。六依正。七自他。八三業。九權實。十受潤。即釋籤中結釋十妙文也。以是妙觀大體。故後人錄出別行。

一心奉請十不二門指要鈔(拜觀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敘曰。十不二門者。本出釋籤。豈須鈔解。但斯宗講者。或示或註。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無託。荊谿妙解。翻隱於時。天台圓宗。罔益於物。爰因講次。對彼釋之。命為指要鈔焉。葢指介爾之心。為事理解行之要也。

一心奉請修懺要旨(拜觀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初通敘四行。二正明法華。三結歸止觀。

一心奉請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拜觀同上)

法孫繼忠集。

四明沙門。謹用為法之心。問義於浙陽講主昭上人。

一心奉請天台傳佛心印記(拜觀同上)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懷則述。

深明性具圓宗。直至人心見性成佛。不同餘宗緣理斷九。

一心奉請天台四教儀(拜觀同上)

宋高麗沙門諦觀錄。

本宗八教大意。而詳於名相。略於前三教之十乘。

一心奉請天台四教儀集註(拜觀同上)

元南天竺沙門蒙潤集。

一心奉請宗鏡錄(拜觀同上)

宋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一心奉請景德傳燈錄(拜觀同上)

宋景德東吳沙門道原纂。

先敘七佛并偈 始自摩訶迦葉。終於南岳第九世。青原第十一世。共祖師一千七百十二人。內九百五十四人。有語見錄。餘七百五十八人。存名字。盡二十六卷 寶誌。善慧。南岳。天台。僧伽。萬迴。豐干。寒山。拾得。布袋。十人。及諸方襍舉徵拈代別語一卷 南陽大寂。乃至法眼等十二人廣語一卷 讚。頌。偈。詩。一卷 銘記箴歌一卷。

一心奉請續傳燈錄(拜觀同上)

不出編錄人名。

彚目義門云。靈谷寺沙門居頂編。始自汾陽昭。終至天童禮。及諾菴肇。共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內一千二百零三人。有語見錄。一千九百零七人。但存名字。

一心奉請傳法正宗記(拜觀同上)

宋明教禪師契嵩編修。

前有上皇帝書。及許收入藏中書。劄子。并題等 始祖釋迦如來表一卷 迦葉至六祖傳。共五卷 正宗分家列傳。一千三百零四人。共二卷 旁出略傳二百五人。宗證略傳十一。共一卷 定祖圖一卷。

一心奉請傳法正宗論(拜觀同上)

宋明教禪師契嵩編修。

共有四篇。廣明達磨大師。的有師承。以破唐沙門神機之妄譏毀。兼破付法藏因緣傳。

一心奉請宗門統要續集(拜觀同上)

宋建康沙門宗永集。

元保寧寺沙門清茂續集。

釋迦文佛 西竺應化聖賢 二十八祖 東土六祖 四祖旁出。凡八世 五祖旁出。凡三世 六祖下旁出。凡二世 應化聖賢 未詳嗣法 亡名古宿 南嶽下凡十一世。共二百四十八人。五百五十三則機緣 青原下凡十世。共二百六十四人。五百五十四則機緣 續南獄下至十八世。共二百一十二則機緣 續青原下至十四世。共四十七則機緣。

一心奉請禪宗正脉(拜觀同上)

明弘治真如寺沙門如巹集。

於五宗機緣中。取其顯明簡直者集出。使人易曉。

一心奉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拜觀同上)

嗣祖比丘宗寶編。靈谷住持淨戒重校。

韶州韋史。請師於大梵寺說法。師先說得法行由。次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義。并無相頌 次答實無功德之疑。次答願生西方之問。要人淨心則生淨土。不是說無西方也 次示定慧一體不二 次示一行三昧 次示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次示教無頓漸。人有利鈍 次示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 次示坐禪實義 次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授無相懺悔。發四弘誓願。授無相三歸依戒。又說一體三身及頌。

一心奉請古尊宿語錄(拜觀同上)

賾藏主集。靈谷寺住持淨戒重校。

南嶽讓 馬祖一 百丈海 黃運 臨濟玄 興化獎 睦州蹤 南院顒 風穴沼 首山念 石門聰 汾陽昭 唐明嵩 慈明圓 南泉願 子湖神力蹤 趙州諗 雲門偃 楊岐會 道吾真 白雲端 佛照光 北磵簡 物初觀 晦機熙 笑隱訢 仲方倫 覺源曇。有宋濂藏衣塔銘 五祖演 葉縣省 神鼎諲 翠岩芝 法華舉 佛眼遠 大隋真 投子同 鼓山晏 洞山初。嗣雲門 智門祈。嗣香林 雪峰悅。嗣大愚 雲菴文。嗣黃龍南 琅琊覺。嗣汾陽 佛照禪師奏對錄。宋孝宗時嗣大慧杲。

一心奉請黃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并宛陵錄(拜觀同上)

唐河東裴休集并序。

即古尊宿語錄中重出而稍略。

一心奉請萬善同歸集(拜觀同上)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明眾善所歸皆宗實相。

一心奉請唯心訣(拜觀同上)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於中略標百二十種邪宗見解。

一心奉請定慧相資歌(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警世(拜觀同上)

二竝永明壽禪師作。

一心奉請明覺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明靈谷寺沙門淨戒重校。

上堂舉古。勘辨拈古。偈。頌。讚等共六卷。

一心奉請圓悟佛果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學徒若平集。淨戒重校。

上堂語六卷 開示法語三卷 小參四眾四卷 頌古一卷 拈古三卷 偈。頌。讚。一卷。

一心奉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宋乾道門人蘊聞集。

一心奉請中峯和尚廣錄(拜觀同上)

元治至門人慈寂集。

一心奉請真心直說(拜觀同上)

元曹谿山老納知訥述。

凡十五章。明正信。異名。妙體妙用。乃至所往。以釋疑問 後附誡初心學人文。又附皖山正疑禪師示蒙山法語 東山崇藏主送子行脚法語 蒙山示眾 

一心奉請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拜觀同上)

直指心性。本來同佛。既悟心。或習輕。則用自性定慧門。或習重。則用隨相對治門。皆與先修後悟者不同。

一心奉請禪宗決疑集(拜觀同上)

元西蜀智徹述。

示提話頭工夫次第。

一心奉請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拜觀同上)

唐終南山釋杜順集。

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無礙第二。周徧含容第三。三中又各辨十門。

一心奉請華嚴法界玄鏡(拜觀同上)

唐清涼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註。

即釋前法界觀門。

一心奉請注華嚴法界觀門(拜觀同上)

唐圭峯蘭若沙門宗密註。

一心奉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拜觀同上)

唐沙門法藏述。

一顯一體。謂自性清淨圓明體。二起二用。謂海印森羅常住用。法界圓明自在用。三示三徧。謂一塵普周法界徧。一塵出生無盡徧。一塵含容空有徧。四行四德。謂隨緣妙用無方德。威儀住持有則德。柔和質直攝生德。普代眾生受苦德。五入五止。謂照法清虗離緣止。觀人寂怕絕欲止。性起繁興法爾止。定光顯現無念止。事理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觀。謂攝境歸心真空觀。從心現境妙有觀。心境秘密圓融觀。智身影現眾緣觀。多身入一鏡像觀。主伴互現帝網觀 後有淨源序。

一心奉請華嚴金師子章(拜觀同上)

唐沙門法藏述。

因對武后問。借庭前金師子為喻。初明緣起。二辨色空。三約三性。四顯無相。五說無生。六論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以顯華嚴教觀。

一心奉請金師子章雲間類解(拜觀同上)

宋沙門淨源述。

一心奉請禪源諸詮集都序(拜觀同上)

亦名禪那理行諸詮集。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存序。大意先判三宗三教。然後會為一味以息鬬諍。

此書用蕅書為藍本。其中次序議論。十依七八。故有於台詳悉別宗略說之迹。然台明則諸宗普明。詳悉於台。亦不妨也。至禪源一書。稍涉指摘。故引發蕅之議論。今雖不存蕅說。讀者當知。一切著作。不必偏於一。

至賢宗內之加頓教以補台。蓮池之論甚公。其詮佛法之妙微。別具神通。共一手眼也。

賢宗外。如長者主張無心定之說。利益何限。且李之說。以諸祖說經。引例徵文。日益不足。學者尋文之不暇。何暇修行。此痛切之論也。

相宗微細。不可執長者之旨而廢之。

一心奉請原人論(拜觀同上)

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直顯真源第三。佛了義實相教。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一真源。皆為正義。

一心奉請華嚴原人論解(拜觀同上)

元長安大開元寺沙門圓覺述。

即解前論。科一卷。解三卷。

一心奉請註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門三十頌(拜觀同上)

元歸德法雲沙門琮湛集註。

右註解夷門山東智大師本嵩所述。經題觀門。偈頌點示初機。禪門眼目。

一心奉請真唯識量(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八識規矩補註(拜觀同上)

明魯菴沙門普泰註。

一心奉請六離合釋(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陀羅尼襍集(拜觀同上)

未詳撰者。今附梁錄。

第一卷。七佛所說神呪。并八菩薩所說神呪。合十五首 第二卷。釋摩男。阿難比丘。普賢菩薩等。共十八呪 卷第三。摩醯首羅天等。共呪十一首。文殊說四弘誓。虗空藏說四淨土妙行。觀世音說四攝法。救脫說四弘誓。跋陀和說八菩薩妙行。大勢至說四誓利益眾生。心無疲倦。得大勢說四事擁護作佛事者。堅勇說四菩薩妙行。并諸菩薩天龍各各說偈 卷第四。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等。共呪二十一首 卷第五。除一切恐畏毒害伏惡魔陀羅尼等。共呪二十七首 卷第六。除腫陀羅尼等。共呪九首。五戒神名二十五。三歸神名有九。護伽藍神名十八。燒香散華等呪。共二十二首 卷第七。滅一切罪。得一切所願陀羅尼等。共呪七十九首 卷第八。六字大陀羅尼經等。共呪二十二首 卷第九。阿吒婆拘上佛陀羅尼等。共呪十首。歎佛三昧經一段 卷第十。定志慧見陀羅尼等。共呪三十一首。

一心奉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拜觀同上)

宋北遼金河寺沙門釋道[辰*殳]集。

開示修行一真大法界心。及持誦準提呪法。然與準提三譯。及尊那經。竝不全合。

一心奉請密呪圓因往生集(拜觀同上)

智廣慧真編集。金剛幢譯定。

集諸經神呪三十三段。華梵竝書。

一心奉請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拜觀同上)

唐沙門釋道宣撰。

一心奉請南海寄歸內法傳(拜觀同上)

唐沙門釋義淨撰。

一心奉請受用三水要行法(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護命放生儀軌法(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說罪要行法(拜觀同上)

三法竝義淨法師作。

一心奉請諸經要集(拜觀同上)

廣西明寺沙門道世玄惲撰。

三寶部第一。敬佛篇六緣。敬法篇八緣。敬僧篇三緣 敬塔部第二。有七緣 攝念部第三。有四緣 入道部第四。有四緣 吹讚部第五。有三緣 香燈部第六。有四緣 受請部第七。有八緣 受齋部第八。有二緣 破齋部第九。有二緣 富貴部第十。有二緣 貧賤部第十一。有五緣 獎導部第十二。有七緣 報恩部第十三。有三緣 放生部第十四。有四緣 興福部第十五。有六緣 擇交部第十六。有五緣 思慎部第十七。有五緣 六度部第十八。布施篇有七緣。持戒篇有二緣。忍辱篇有三緣。精進篇有三緣。禪定篇有二緣。智慧篇有二緣 業因部第十九。有五緣 欲葢部第二十。有三緣 四生部第二十一。有六緣 受報部第二十二。有九緣 十惡部第二十三。有十緣 詐偽部第二十四。有六緣 惰慢部第二十五。有三緣 酒肉部第二十六。有三緣 占相部第二十七。有三緣 地獄部第二十八。有八緣 送終部第二十九。有九緣 襍要部第三十。有十三緣。

一心奉請經律異相(拜觀同上)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撰。

天部上下。一二卷 地部三 應始終佛部第一。四 應身益物佛部第二。五 現涅槃後事佛部第三 造佛舍利塔第一。造佛形像第二 法滅盡三。六 外緣佛部第四。七 自行菩薩部第一。八 外化菩薩部第二。九 隨機現身上菩薩部第三。十 隨機現身下菩薩部第四。十一 出家菩薩僧部第一。十二 聲聞無學第一。僧部第二。十三 聲聞無學第二。僧部第三。十四 聲聞無學第三。僧部第四。十五 聲聞無學第四。僧部第五。十六 聲聞無學第五。僧部第六。十七 聲聞無學第六。僧部第七。十八 聲聞不測淺深僧部第八。十九 聲聞學人僧部第九。二十 聲聞行惡行僧部第十。二十一 聲聞無學沙彌僧部第十一。二十二 聲聞無學尼僧部第十二。二十三 轉輪聖王諸國王部第一。二十四 行菩薩道上諸國王部第二。二十五 行菩薩道下諸國王部第三。二十六 行聲聞道上諸國王部第四。二十七 行聲聞道中諸國王部第五。二十八 行聲聞道下諸國王部第六。二十九 諸國王夫人部。三十 行菩薩道諸國王子部上。三十一 行菩薩道下諸國太子部中。三十二 學聲聞道諸國太子部下。三十三 諸國王女部。三十四 得道長者部上。三十五 襍行長者部下。三十六 優婆塞部。三十 七優婆夷部。三十八 外道仙人部。三十九 梵志部。四十 婆羅門部。四十一 居士部。四十二 估客部。四十三 男庶人部上。四十四 女庶人部下四十五 鬼神部四十六 襍獸畜生部上。四十七 禽畜生部中 蟲畜生部下。四十八 地獄部上。四十九 地獄部下。五十 竝引大小諸經中事相以示勸誠。

一心奉請法苑珠林(拜觀同上)

唐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劫量篇第一。小劫有六部。一述意。二疫病。三刀兵。四饑饉。五相生。六對除。大劫有四部。一時量。二時節。三壞劫。四成劫 三界篇第二。初明四洲有十二部。述意乃至優劣。次明諸天有二十二部。辨位乃至送終 日月篇第三。有十三部。述意乃至地動 六道篇第四。諸天四部。述意至報謝 人道八部。述意至受苦 修羅七部。述意至戰鬬 鬼神十一部。述意至舍宅 畜生十部。述意至好酬。 地獄八部。述意至誡勗 千佛篇第五。七佛九部。述意至久近 因緣三部。述意引證業因 種姓四部。述意至求婚 降胎六部。述意至獎導 出胎八部。述意至校量 侍養三部。述意養育善徵 占相八部。述意至百福 遊學四部。述意至校量 納妃六部。述意至神異 厭苦四部。述意至厭欲 出家十部。述意至會同 成道十部。述意至變化 說法三部。述意赴機說益 涅槃五部。述意至弟子 結集二部。述意結集 敬佛篇第六。有七部述意乃至觀音。於中第四。彌陀又六部。述意至引證。第五彌勒又五部。述意至發願 敬法篇第七。有六部。述意乃至謗罪 敬僧篇第八。有四部。述意乃至違損 致敬篇第九。有六部。述意乃至儀式 福田篇第十。有三部。述意優劣平等。

歸信篇第十一。有三部。述意小乘大乘 士女篇第十二。俗男二部。述意誡俗勸導 俗女二部。述意奸偽 入道篇第十三。有四部。述意至引證 慙愧篇第十四。有二部。述意引證 獎導篇第十五。有四部。述意乃至業因 說聽篇第十六。有九部。述意乃至利益 見解篇第十七。有二部。述意引證 宿命篇第十八。有四篇。述意乃至五通 至誠篇第十九。有八部。述意乃至濟難 神異篇第二十。有五部。述意乃至襍異。

感通篇第二十一。有二部。述意聖迹 住持篇第二十二。有十部。述意乃至鬼神 潛道篇第二十三。有二部。述意引證 妖怪篇第二十四。有二部。述意引證 變化篇第二十五。有三部。述意通變厭欲 眠夢篇第二十六。有五部。述意乃至無記 興福篇第二十七。有八部。述意乃至洗僧 攝念篇第二十八。有二部。述意引證 發願篇第二十九。有二部。述意引證 法服篇第三十。有六部。述意乃至違損。

然燈篇第三十一。有二部。述意引證 懸幡篇第三十二。有二部。述意引證 華香篇第三十三。有二部。述意引證 唄讚篇第三十四。有四部。述意引證讚歎音樂 敬塔篇第三十五。有六部。述意乃至修故 伽藍篇第三十六。有三部。述意營造致敬 舍利篇第三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感福 供養篇第三十八。有二部。述意引證 受請篇第三十九。有九部。述意乃至施福 輪王篇第四十。有五部。述意至育王。

君臣篇第四十一。有六部。述意至王都 納諫篇第四十二。有二部。述意引證 審察篇第四十三。有四部。述意審怒審過審學 思慎篇第四十四。有五部。述意乃至慎過 儉約篇第四十五。有二部。述意引證。 懲過篇第四十六。亦二部 和順篇第四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和事 誡最篇第四十八。有六部。述意乃至襍誡 忠孝篇第四十九。有五部。述意乃至業因 不孝篇第五十。有四部。述意乃至棄父。

報恩篇第五十一。有二部。述意引證 背恩篇第五十二。亦二部 善友篇第五十三。亦二部 惡友篇第五十四。亦二部 擇交篇第五十五。亦二部 眷屬篇第五十六。有四部。述意乃至離著 較量篇第五十七。有七部。述意乃至方土 機辯篇第五十八。有三部。述意菩薩羅漢 愚戇篇第五十九。有三部。述意般陀襍癡 詐偽篇第六十。有六部。述意乃至詐畜。

惰慢篇第六十一。有二部 破邪篇第六十二。亦二部 富貴篇第六十三。亦二部 貧賤篇第六十四。有五部。述意至貧女 債負篇第六十五。有二部。述意引證 諍訟篇第六十六。亦二部 謀謗篇第六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宿障 呪術篇第六十八。有七部。述意乃至襍呪 祭祠篇第六十九。有三部。述意獻佛祭祠 占相篇第七十。有二部。

祈雨篇第七十一。有四部。述意乃至河海 園菓篇第七十二。有五部。述意乃至種子 漁獵篇第七十三。有二部 慈悲篇第七十四。有五部。述意乃至觀苦 放生篇第七十五。有二部 救厄篇第七十六。有五部。述意乃至獸王 怨苦篇第七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襍難 業因篇第七十八。有五部。述意乃至引證 受報篇第七十九。有十二部。述意乃至住處。

罪福篇第八十。有四部。述意乃至福行。

欲蓋篇第八十一。有二部。五欲五葢 四生篇第八十二。有五部。述意乃至五生 十使篇第八十三。有四部。述意乃至斷障 十惡篇第八十四。有十三部。述意業因果報殺生。乃至邪見 六度篇第八十五。有六部。布施乃至智慧 懺悔篇第八十六。有六部。述意乃至洗懺 受戒篇第八十七。有七部。一述意。二勸持。三三皈。四五戒。五八戒。六十善。七三聚 破戒篇第八十八。有二部 受齋篇第八十九。有二部 破齋篇第九十。亦二部。

賞罰篇第九十一。亦二部。利害篇第九十二。亦二部 酒肉篇第九十三。有三部。述意飲酒食肉 穢濁篇第九十四。有四部。述意五辛。嚏氣便利 病苦篇第九十五。有六部。述意。引證。瞻病。醫療。安置。斂念 捨身篇第九十六。有二部 送終篇第九十七。有四部。述意。捨命。遺送。受生 法滅篇第九十八。有九部。述意。五濁。時節。度女。佛鉢。訛替。破戒。諍訟。損法 襍要篇第九十九。有十部。述意。四依。四果。四食。淨口。鳴鐘。入眾。求法。衰相襍行 傳記篇第一百。有六部述意。翻譯。襍集。般若。興福。歷算。

一心奉請釋迦譜(拜觀同上)

蕭齊釋僧祐撰。

釋迦始祖劫初剎利相承姓緣譜。第一 賢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 六世祖始姓釋迦氏緣譜。第三 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 在七佛末種姓眾數同異譜。第五 同三千佛緣譜。第六 內外族姓名譜。第七 弟子姓釋緣譜。第八 四部名聞弟子譜。第九 從兄調達出家緣記。第十 從弟阿那律跋提出家記。第十一 弟孫陀羅難陀出家緣記。第十二 子羅云出家緣記。第十三 姨母大愛道出家緣記。第十四 父淨飯王泥洹記。第十五 母摩耶夫人記。第十六 姨母大愛道泥洹記。第十七 釋迦種滅宿業緣記。第十八 竹園精舍緣記。第十九 祗洹精舍緣記。第二十 髮爪塔緣記。第二十一 天上四塔緣記。第二十二 優填王造旃檀像記。第二十三 波斯匿王造金像記。第二十四 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記。第二十五 留影在石室記。第二十六 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 八國分舍利記。第二十八 天上龍宮舍利寶塔記。第二十九 龍宮佛髭塔記。第三十 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第三十一 塔宿緣記。第三十二。 法滅盡緣記。第三十三 法滅盡相記。第三十四 上竝兼引大小乘經律。以明化迹。

一心奉請釋迦氏譜(拜觀同上)

唐釋道宣撰。

一敘所依賢劫 二敘氏族根源 三敘所託方土 四敘法王化相 五敘聖凡後胤 大意與前譜同。而文簡略。

一心奉請釋迦方誌(拜觀同上)

唐釋道宣撰。

封疆篇第一 統攝篇第二 中邊篇第三 遺迹篇第四。具明五印度百五十餘國中佛事。竝是西域記中錄出 遊履篇第五。略明十六人往西求法 時住篇第七 教相篇第八。紀歷代所立寺數。所譯經數。所度僧尼之數。

一心奉請翻譯名義集(拜觀同上)

宋姑蘇景德寺法雲編。

十種通號第一 諸佛別名第二。乃至寺塔壇幢第六十四。竝舉梵名而釋其義。

一心奉請大明三藏法數(拜觀同上)

明天竺山沙門一如集。

一心奉請教乘法數(拜觀同上)

明會稽沙門圓瀞集。

始從一數。終至八萬四千各別名。略引釋之。

一心奉請禪林寶訓(拜觀同上)

宋沙門妙喜竹菴共集。東吳沙門淨善重集。

三百篇。大概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趨道德仁義。

一心奉請緇門警訓(拜觀同上)

明嘉禾沙門如巹續集。

始自溈山警。終於梁皇捨道事佛詔。凡二百餘首。

一心奉請百丈清規(拜觀同上)

元至元聖壽寺沙門德煇重編。大訢校正。

分為九章。大抵多是世諦流布。不唯非佛世芳規。亦且非古百丈風格矣。

一心奉請佛祖統紀(拜觀同上)

宋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前有通例一卷 釋迦本紀一 西土二十四祖紀二 東土九祖紀三 興道下八祖紀四 諸祖旁出世家五 諸師列傳六 諸師襍傳七 未詳承嗣傳八 歷代傳教表九 佛祖氏繫表十 山家教典志十一 淨土立教志十二 諸宗立教志十三 三世出興志十四 三界名體志十五 法門光顯志十六 法運通塞志十七 名文光教志十八 歷代會要志十九。

一心奉請佛祖歷代通載(拜觀同上)

元大中祥符寺華亭念常集。

目錄一卷。七佛偈及彰所知論一卷。從第二卷至二十二卷。載盤古乃至元朝。至正年間。一切三教事蹟。今分為三十四卷。

一心奉請歷代三寶記(拜觀同上)

隋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費長房撰。

初三卷。上列甲子。係以帝年。下注佛生出家成道入滅。乃至孔子初生問禮獲麟等事。訖至開皇時。佛法東流翻譯次第 次九卷。詳記歷代譯師所譯經典 次一卷。大乘錄入藏目 次一卷。小乘錄入藏目 後一卷。明皇三寶錄總目。

一心奉請高僧傳(拜觀同上)

梁嘉祥沙門釋皎撰。

序云。始於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旁出附見者二百三十九人。開其德業。大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 譯經始攝摩騰。終求那毗地。共三十五人 義解始朱士行。終曇裴。共百人 神異始佛圓澄。終釋保誌。共二十人 習禪始竺僧顯。終釋慧明。共二十一人 明律始釋慧猷。終釋僧佑。共十三人 忘身始僧羣。終曇弘。共十一人 誦經始曇。終道琳。共二十一人 興福始慧達劉薩訶。終法悅。共十四人 經師始帛法橋。終釋慧忍。共十一人 唱導始道照。終法鏡。共十人。

一心奉請續高僧傳(拜觀同上)

唐釋道宣撰。

序云。始距梁之初運。終唐貞觀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載。包括岳凟。歷訪華夷。正傳三百三十一人。附見一百六十人。大為十例。一譯經。二義解。三習禪。四明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襍科 譯經始僧伽婆羅。終僧那提。正十五人 義解法申。始義褒。終正百六十一人 習禪始僧副。終慧明。正九十八人 明律始法超。終曇光。正二十九人 護法始曇無最。終慈藏。正十八人 感通始勒那鉢提。終淨辯。正百十八人 遺身始法凝。終道休。正十二人 讀誦始志湛。終寶相。正十四人 興福始明達。終慧雲。正十二人 襍科聲德始慧明。終寶巖。正十二人。

一心奉請有宋高僧傳(拜觀同上)

宋沙門贊寧智輪同奉敕撰。

譯經始唐義淨。終唐滿月。正三十二人 義解始唐窺基。終宋義寂。正七十一人 習禪始唐弘忍。終宋德韶。正百三人 明律始唐道宣。終周澄楚。正五十八人 護法始唐威秀。終周道丕。正十八人 感通始後魏檀特師。終宋法圓。正八十九人 遺身始唐僧藏。終宋懷德。正二十二人 讀誦始隋行堅。終宋守真。正四十二人 興福始周法成。終宋師律。正五十人 襍科聲德始南宋智一。終宋宗淵。正四十五人。

一心奉請法顯傳(拜觀同上)

東晉沙門法顯自記遊天竺事。

一心奉請大唐西域記(拜觀同上)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總持寺沙門釋辯機撰。

記住還。共一百三十八國中風土。及佛法靈跡。唯摩竭陀國最詳。

一心奉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拜觀同上)

唐昭仁寺沙門慧立本。

即玄奘大師始終事蹟也。

一心奉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拜觀同上)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總有五十六人。又重歸南海傳。有師資四人。

一心奉請比丘尼傳(拜觀同上)

梁莊嚴寺釋寶唱撰。

起晉咸和。訖梁普通。凡六十五人。

一心奉請神僧傳(拜觀同上)

不出編錄人名。

始自漢摩騰。終元膽巴。凡二百八人。

一心奉請弘明集(拜觀同上)

梁釋僧佑撰。

牟子理惑論。三十七篇 正誣論未詳作者 宗炳明佛論。一名神不滅論 孫綽喻道論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 顏光祿延之。難何承天達性論 羅君章更生論 鄭道子神不滅論 遠法師沙門不拜王者論五篇 遠法師答何鎮南難沙門祖服論 遠法師答桓玄明報應論 遠法師三報論 道恒法師釋駁論 明僧紹正二教論 周剡顒難張長史融門論 謝鎮之折夷夏論 朱昭之難夷夏論 朱廣之諮夷夏論 慧通法師駁夷夏論 僧愍法師戒華論 玄光法師辯惑論 記室劉勰滅惑論 僧順法師析三破論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并吳興沈續作序注 蕭琛難范縝神滅論 曹思文難范縝神滅論。并二啟詔答 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 莊嚴寺法雲法師。與公王朝貴書。并公王朝貴六十二人答 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讚揚佛教事 高明二法師。答李交州淼難佛不見形事。并李書 司徒文宣王書。與孔中丞稚珪釋疑惑。并牋答 恒標二公。答姚主勸罷道書。并書 僧[(丰*力)/石]。僧遷。鳩摩。答姚主奏。并書 遠法師答恒玄勸罷道書。并書 釋僧巖。答劉青州勸還俗書。并劉答往返六首 習鑿齒與釋道安書 譙王書論孔釋。張新安答 鄭道子與禪師書論踞食 范伯倫書與王司徒論踞食 義法師答范伯倫書。并范重答 范伯倫與生觀二法師書 范伯倫踞食表。并詔往返四首 晉尚書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三首。并詔二首 桓玄與八座書。論道人敬王事。并八座答 恒玄與王令書論敬王事。并王令答往返八首 廬山遠法師。答桓玄論沙門不應敬王者書一首。并桓玄書二首 桓玄詔沙門不復敬天子。并卞嗣之等答往返五首 遠法師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一首。并桓玄教一首 支道林法師。與桓玄論州符求沙門名籍書一首 天保寺釋道盛。啟齊武帝論。檢試僧事 郗嘉賓奉法要 顏延之庭詰二章 王該日燭 竺道爽檄泰山文 釋智靜檄魔文 釋寶林破魔露布文 釋僧佑弘明論。

一心奉請廣弘明集(拜觀同上)

唐終南山釋道宣撰。

正篇。第一。始商太宰問孔子聖人。終釋彥悰通極論。凡十五篇 辨惑篇第二。始魏陳思王辨通論。終唐李師政內德論。凡十八篇 佛德篇第三。始支道林佛像讚。終舍利感應記。凡六十餘首 法義篇第四。始晉戴安公釋疑論。終釋明濬答博士柳宣書。凡七十餘首 僧行篇第五。始東晉北道護支曇諦誄。終百官駁儀表啟狀等。及詔所親表啟論等。凡五十餘首 慈濟篇第六。始沈休文究竟慈悲論。終梁武帝斷酒肉文。凡五首 戒功篇第七始遠公與劉遺民書。終南齊文宣公淨行法門。凡十首。淨住子淨行法門。始皇覺辨德門第一。終發願莊嚴門第三十一。即慈悲懺之所宗也 啟福篇第八。始諸帝與太山朗法師書。終唐太子西明寺鐘銘。凡四十餘首 悔罪篇第九。始梁簡文謝敕為建涅槃懺啟。終梁陳皇帝依經悔過文。凡十五首 統歸篇第十。梁武帝淨業賦。并序 梁高祖孝思賦 梁宣帝遊七山寺賦 梁王錫宿山寺賦 魏高允鹿苑賦 李顒大乘賦并序 釋慧命詳玄賦 蕭子雲玄圃園講賦。釋真觀夢賦 江淹傷愛子賦 無為論 釋道安檄魔文 魔主報檄 破魔露布文 平魔赦文 平心露布文 晉沙門支道林讚佛詩八首。終宣法師秋日遊東山寺。尋硃曇二法師一首。凡一百五十八首。

一心奉請集古今佛道論衡實錄(拜觀同上)

唐終南山釋道宣撰。

後漢隆法道士。表請角試事第一。乃至唐天子在司成宣范義頵宅。難莊易義第三十三。皆辨釋老優劣事。

一心奉請續集古今佛道論衡(拜觀同上)

唐沙門智昇撰。

西域天竺國事。出後漢列傳七十八。

一心奉請集神州塔寺三寶咸通錄(拜觀同上)

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初明舍利表塔共緣二十 第二靈像垂降。共緣五十 第三引聖寺瑞經神僧。聖寺十二。瑞經三十八。神僧三十。

一心奉請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拜觀同上)

唐弘福寺沙門釋彥悰纂錄。

故事篇第一。土共十八首 故事篇下。共十四首 聖朝議不拜篇第二。上下 聖朝議拜篇第三。上各有彈詞 議拜篇下。結成不拜。

一心奉請破邪論(拜觀同上)

唐沙門釋法琳撰。

廣破傅弈邪說。

一心奉請辯正論(拜觀同上)

唐沙門釋法琳撰東宮學士陳子良注。

二教治道篇第一。上下 十代奉佛篇第二。上下 佛道先後篇第三 釋李師資篇第四 十喻篇第五。答傳道士十異 九箴篇第六。答外九迷論 氣為道本篇第七 信毀交報篇第八 品藻眾書篇第九。儒推孝經。佛備眾典 出道偽謬篇第十。略明八謬 歷世相承篇第十一。略辨九事 歸心有地篇第十二。引梁武帝捨道敕文。及蕭綸等。受菩薩戒啟。後有法琳與尚書右僕射蔡國公書。

一心奉請十門辯惑論(拜觀同上)

唐興善寺沙門釋復禮撰。

通力上感門一 應形俯化門二 淨穢土別門三 迷悟見殊門四 顯實得記門五 反經讚道門六 觀業救捨門七 隨教抑揚門八 化佛隱顯門九 聖王興替門十 答太子文學權無二釋典稽疑。

一心奉請甄正論(拜觀同上)

唐佛授記寺沙門玄嶷撰。

廣破靈寶等經天尊等名之偽。

一心奉請護法論(拜觀同上)

宋無盡居士張商英述。

廣破歐陽修謗佛邪說。申明佛理 後附李長者昭化院記。及徐師川跋。鄭德輿後序。

一心奉請鐔津文集(拜觀同上)

宋明教禪師契嵩撰。

初一卷。目錄并行業記 前三卷。即輔教篇重出 第四卷。皇極論。及中庸解五篇 第五至第七卷。論原四十篇。襍著六篇 第八卷。襍著六篇。萬言書一封 第九卷。書啟共十三封 第十卷。書啟狀共四十四封 第十一卷。敘十四篇。又九篇 第十二卷。志記銘十二篇 第十三卷。記銘表辭七篇。述題書贊傳評十二篇 第十四至十六卷。非韓三十篇 第十七卷。古律詩六十首 第十八卷。唱和詩六十九首 第十九卷。諸師序讚詩題疏。并後序。

一心奉請輔教篇(拜觀同上)

宋明教禪師契嵩撰。

原教 勸書三篇 廣原教。并序二十六篇 孝論。并序一十三篇 壇經贊 真諦無聖論。元在嘉祐集中。

一心奉請元至元辯偽錄(拜觀同上)

元雲峯禪寺沙門祥邁奉敕實錄撰。

妄立天尊偽第一。乃至偷佛神化偽第十四。并後記共二卷 當時侵奪僧寺。及辨論敕復事實。二卷。聖旨梵毀諸路偽道藏經之 下火文 如意答石介怪記 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文。共一卷。

一心奉請三教平心論(拜觀同上)

元靜齋學士劉謐撰。

先明三教。竝是勸人止惡行善。不可偏廢。次明極功淺深不同。後廣破韓愈之說。并破歐陽程朱之說。

一心奉請折疑論(拜觀同上)

比丘子成號妙明著。西域師子比丘述註。

敘問第一 聖生第二。言佛降誕之迹 問佛第三。答不稱姓名而稱佛之問 喻舉第四。喻明佛經。非是繁而不要 宗師第五。言古今帝主賢士。皆宗師佛 通相第六。通明佛之妙相 論孝弟七 拒毀第八 評儀第九 舉問第十。答事鬼知死之問 解惑第十一。解夷夏之惑 釋謗第十二 辨施第十三 殊見第十四 隨宜第十五 優劣第十六 先知第十七。謂漢明以前。先有知佛者 尊釋篇第十八。客方崇佛 言符第十九。脗合二教之理 會名第二十。會同三教聖人之名。

一心奉請一切經音義(拜觀同上)

唐翻經沙門玄應撰。

卷一。華嚴。大集。日藏。月藏。大威德。法炬。六經 卷二。大涅槃經 卷三。般若十部 卷四。見實等十九經 卷五。海龍王等六十四經 卷六。法華經 卷七。正法華等四十四經 卷八。維摩等七十一經律 卷九。智度論 卷十。般若燈等十論 卷十一。正法念等四經 卷十二。長阿含等十五經 卷十三。般泥洹等八十七經 卷十四。四分律 卷十五。十誦。僧祗。五分三律 卷十六。善見等二十一律 卷十七。阿毗曇等五論 卷十八。成實等十六論 卷十九。佛本行集。撰集百緣 卷二十。陀羅尼等二十八集 卷二十一。大菩薩藏等十三經 卷二十二。瑜伽師地論 卷二十三。顯揚等十論 卷二十四。阿毗達磨俱舍論 卷二十五。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一心奉請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拜觀同上)

唐京兆靜法寺沙門慧苑述。

一心奉請紹興重雕大藏音(拜觀同上)

宋精嚴寺釋處觀集。

略如字彚共一百七十四部。

一心奉請出三藏記集(拜觀同上)

梁釋僧祐撰。

卷一集。三藏緣記第一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 菩薩處胎經。出入藏記第三 梵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 前後出經異記第五 卷二。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 新集條解異出經錄第二 卷三新集安公古異經錄第一 失譯經錄第二 涼土異經錄第三 關中異經錄第四 新集律分為五部記錄第五 十八部記錄第六 漢地四部記錄第七 卷四新集續撰失譯襍經錄 卷五新集抄經經錄第一 安公疑經錄第二 新集疑經錄第三 安公注經及襍經志錄第四 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 長安叡法師喻疑第六 卷六至十一。共經序一百十篇 卷十二。襍錄序十篇 卷十三至十五。共傳三十二篇。

一心奉請眾經目錄(拜觀同上)

隋翻經沙門法經等奉敕撰。

大乘修多羅藏錄第一。有六分 一譯一。異譯二。失譯三。別生四。疑惑五。偽妄六 小乘修多羅藏錄第二。六分如前 大乘毗尼藏錄第三。六分如前 小乘毗尼藏錄第四。六分如前 大乘阿毗曇藏錄第五。六分如前 小乘阿毗曇藏錄第六。六分如前 佛滅度後撰集錄第七。西方聖賢一。此土抄集二 傳記錄第八。西域此方 著述錄第九。西域此方。

一心奉請眾經有錄(拜觀同上)

隋仁壽年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有序。

單本第一 重翻第二 別生第三 賢聖集傳第四疑偽第五。

一心奉請大唐內典錄(拜觀同上)

唐釋道宣撰。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 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第二 總撮入藏錄第三 與要轉讀錄第四 有目缺本錄第五 道俗述作注解錄第六 支派陳化錄第七 疑偽經論錄第八 錄目終始序第九 應感興敬錄第十 續錄一卷。

一心奉請武周刊定眾經目錄(拜觀同上)

唐沙門明佺等撰有序。

大乘單譯經目一。重譯經目二三四五。大乘律論目六。小乘單譯經目七。重譯經目八。小乘律論賢聖集九十。大小乘失譯經目十一。闕本經目十二。見定入藏流行目上下十三十四。附刊定偽經目錄一卷。

一心奉請古今譯經圖記(拜觀同上)

唐翻經沙門靖邁撰。

始自漢明帝時摩騰尊者。終於唐太宗時玄奘法師。各敘其所譯經論。

一心奉請續古今譯經圖記(拜觀同上)

唐開元庚午歲沙門智昇撰。

始自唐貞觀時沙門智通。終於開元時金剛智國師。

一心奉請開元釋教錄(拜觀同上)

唐開元庚午歲沙門智昇撰。

總括筆經錄上。分為十卷 別分乘藏錄下。更為七。有譯有本錄第一。一千一百四十二部。五千四十八卷 有譯無本錄第二 支派別行錄第三 刪略繁重錄第四 補闕捨遺錄第五 疑惑再詳錄第六 偽妄亂真錄第七 有譯有本中又為三。一菩薩三藏錄。二聲聞三藏錄。三聖賢傳記錄。上共為十一卷 入藏錄三卷。

一心奉請元釋教錄略出(拜觀同上)

唐開元庚午歲沙門智昇撰。

即前入藏錄用千字文編定。

一心奉請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拜觀同上)

元講經論沙門慶吉祥等奉詔集。

初總標年代。括人代之宏網。自漢明戊辰。迄至元乙酉。凡一千二百十九年。歷朝二十二代。譯師一百九十四人。所出三藏一千四百四十部。五千五百四十六卷 二別約歲時。分紀錄之殊異 三略明乘藏。顯古錄之梯航。開元錄所紀。一千一十六部。四千五百七卷。貞元錄所紀。一百二十七部。二百四十二卷。祥符錄所紀。二百部。三百八十四卷。景祐錄所紀。十九部。百五十卷。弘法錄及捨遺編。七十五部。百五十六卷 四廣列名題。彰今目之倫序。初契經藏分菩薩聲聞。菩薩藏中又分顯密。顯中先列般若等五大部。略同南北兩藏。二調伏藏。亦分菩薩聲聞。三對法藏。亦分菩薩聲聞。於中先出梵語經題。次出此間。經題。後出譯人及品數。

一心奉請大藏聖教法寶標目(拜觀同上)

元清源居士王古撰。

即依勘同總錄略標各經卷帙及品數大旨。

一心奉請大明重刊三藏聖教目錄(拜觀同上)

即南藏目錄分七十科 一般若部 二寶積部 三大集部 四華嚴部 五涅槃部 六五大部外重譯經 七單譯經 八小乘阿含部 九小乘單譯經 十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十一西土聖賢撰集 十二大乘律 十三小乘律 十四大乘論 十五小乘論 十六續入藏諸論 十七此方撰述。

以下蕅師未有注諸書及蕅師未及見諸書。

一心奉請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集大乘相論(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佛母般若圓集要義論(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聖佛母九頌經義論(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永樂御製序讚文(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緇門警訓(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八識規矩補註(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百法明門論註(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八十八祖傳贊(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大佛頂首棱嚴經正脈(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紫柏尊者全集(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憨山大師夢遊全集(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性相通說(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莊子內篇註(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幻有傳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雪嶠信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天隱修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密雲悟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大覺普濟能仁琇國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明道正覺森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宏覺忞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梵網經直解(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毗止持會集(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毗尼作持續釋(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毗尼關要(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大乘止觀法門釋要(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山茨際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相宗八要直解(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五百羅漢尊號(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明覺聰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首棱嚴經疏解蒙鈔(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宗寶獨禪師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棱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呪經略疏(拜觀上同)

一心奉請藥師瑠瓈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直解(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兜率龜鏡集(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會釋(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溈山警句釋(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佛說四十二章經疏鈔(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佛說八大人覺經疏(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成唯識論音響補遺(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妙法蓮華經授手(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賢首五教儀(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重訂教乘法數(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御選語錄(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御錄宗鏡大綱(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御錄經海一滴(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梁代所創水陸道場儀式(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宋代志磐法師依古重修法界聖凡水陸盛會修齋儀軌(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明代通行天地冥陽水陸儀文(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明代雲棲法彚所載六卷水陸文(拜觀同上)

一心奉請儀潤所集通行本水陸儀軌(拜觀同上)

雞園水陸通論依末後二種變化而出之也○。

以下同主法一人白之。

經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故求佛境界。必依佛所言。聞熏之功。能發正因。能除邪見。昔人患病不治。一異人命讀藥草之名。每讀藥名。病皆應聲。至雷丸則不敢應。取以服之。其病遂絕。眾生病多。如聲斯應。如來妙藥。豈止雷丸。以此一一名字。稱而拜之。宿種善根。漸當披露。十方法脈從此環興。我等痛念無始以來。不知身中無我。空際有經。喪本受輪。至今未。故於今日。對茲法寶。深悔前愆。齊發真心。頓悔前過(高聲唱云)

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悉願歸命投誠。一心懺(一拜起立問訊長跪云)

弟子眾等(拜)。普與含靈。同此一心。全涵萬法。自他心法。實非異同。無始迷茫忽然自異。異同交發。生無異同。此異非同。此同非異。縱橫剎劫。依正相銜。欲免輪回。無有是處。更起妄見。云修不修。求道雖勤。失之愈遠。事理非圓。理事不應。理與理混。事與事違。平等圓通。於斯盡失。真藥常現。未能服行。久而益昏。不聞名字。痛念我輩。雖號凡夫。一切如來。或常承事。無邊海會。說法重重。信心人天。動輙億萬。或得淨眼。發無上心。累劫多生。遂忘此事。今茲法寶。萬軸千輪。是我欲言。是我能聽。生生福盡。慧亦消亡。求之無從。遇之無日。誦之不解。信之不圓。說之多疎。行之多錯。盲人大富。觸寶自傷。總是罪愆。無邊發露。肅恭懺悔(拜)。即法即心。仗
佛靈恩。光明內發。如寶絲引。如珠光銜。如鏡同空。如劍利斷。斷我深惑。空我業根。化阿顛迦。入薩婆若。吉祥初啟。馨香遠聞。十方龍天。一齊感動。歡聲雷發。妙力雲興。圓護道場。滿足眾願。我承
佛慧。轉化羣蒙。寶潤深孚。密音圓奏。令彼粗者咸妙。蠢者都靈。盡入真宗。還依本位。身身映入蓮華之國。念念全含薝葡之芬。不使一人。中途淪墮。

(拜 繞念)

  • 南無常住十方佛
  • 南無常住十方法
  • 南無常住十方僧
  • 南無現坐道場毗盧遮那佛
  • 南無法報化三身一切諸佛
  • 南無空塵全現大方廣佛華嚴
  • 南無甚深十二部經
  • 南無寶手菩薩
  • 南無勇施菩薩
  • 南無護法藏菩薩

(三遍畢問訊)

  •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拜)
  •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拜)
  •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拜)
  • 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三稱(問訊退入觀堂)

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卷十(終)

No. 1499-B

光緒三年丁丑六月。寶仁上善與刻經僧商量法寶事。寶仁踴躍發願。認刻法輪寶懺。以顯密教意。利益眾生。值九月病革。懇於其母悟源。上善。以所存各善資及所蓄服用等。罄盡無遺。悉以布施而成此願。熊居士及本真上善等助之請命。悟源應之。寶仁乃念佛而去。遂於是漸漸刻成。經戊寅至卯九月而功乃完。所有人名回向。刻於經尾。書既成。悟源請刻經僧。願以寶仁之願力悟源之苦心。竝同出資之諸上善人。回向莊嚴。同生淨土蓮華上品。

刻經僧妙空記

法輪寶懺全部。各隨所施大小。存亡皆得。各受勝報。玲瓏解脫。共滿心期。轉身同赴淨土蓮華虗空樓閣。善巧方便。轉度含靈。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99 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