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30冊
No.605 法華經科註 (10卷)
【宋 守倫註 明 法濟參訂】
第 3 卷

下一卷
 

科註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二譬喻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託此比彼寄淺訓深前廣明五佛開權上根利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於是大悲不巧智無邊更動樹訓風舉扇喻月使其悟解故言譬喻此取通意若別釋者以世法比出世法因於曾有聞未曾有踊躍歡喜如經以世間父子譬出世師弟又以世生法比出世生法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如經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珍玩之具又以世滅比出世滅雖得無漏聞亦除憂惱如經我為其父應拔其苦難令免燒煑又以世不生不滅比出世不生不滅令其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如經乘是寶乘直至道場當知佛以一音說於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檀益故言譬喻品也此約因緣釋約教釋者佛意本讚佛乘為物不堪尋念先佛大悲方便趣於鹿苑稱讚三車二乘以下中可自濟恩不及人菩薩駕牛運他出宅此三藏意也又三人同畏燒煑聲聞如麞直去不迴緣覺如彼鹿母並馳並顧菩薩如大象身扞刀箭全群而出此通教意也又二乘發心近緣理淺智慧弱但斷通惑不能盡邊到底非波羅蜜若菩薩發心久遠理深智強能斷別惑窮源盡性大品云二乘如螢火菩薩如日光此別教意也又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來生於疲苦如華嚴中即事而真不須譬喻為未入者四十餘年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今日王舍城決定說大乘普令一切眾開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獨得滅度如今如始無二無異上根利智聞即能解不令如來生於疲苦亦不須譬喻秪為中下之機動執生疑踟蹰岐道故須今日大車譬喻而得利益此圓教意也本迹觀心準例可解。

△二解經文二初釋法說二譬說初文又四初身子領解二如來述成三與授記四舉眾歡喜初文又二初長行二偈頌初文又二初經家敘二初敘內解。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

踊躍歡喜者內解在心名喜喜動於形名踊躍從妙人聞妙法得妙解若值一幸尚復欣抃況三喜具足寧不踊躍此敘內解也。

△二敘外儀。

即起合掌瞻仰尊顏。

即起合掌者名身領解在昔權實為二如掌不合今解權即實如二掌合言向佛者知其在昔權非佛因實非佛果今解權即實成大圓因因必趣果故言合掌向佛瞻仰尊顏者表其解實實即佛境非方便法又瞻仰尊顏無餘思念表開佛知見意解於實亦即解權身領於權亦解於實互舉一邊敘外儀也。

△二身子自陣三初標三喜章。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

而白佛言者口領解也即是身子自陳今從世尊者標我身見佛身故名身喜聞此法音依於佛口聞而歡喜故言口喜得未曾有即我意解佛意故名意喜。

△二釋三喜三初提昔身失顯今身解。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此明昔不見佛為失昔佛為菩薩授記我不預斯事見佛義遠既不見佛故無身喜聞如是法者若日照高山時密有聞義顯如聾如啞不得道聞如是法也祇是方等教中聞大乘實慧與今不殊故言聞如是法也受記者亦如方等中與菩薩記二乘不預斯事甚自感傷思益淨名中聞褒大折小內疑而外鄙名為感傷失一切知見者失佛眼之見失佛智之知。

△二提昔口失顯今口解三初釋思過之所二正出其過(我等)三引過自歸(是我)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此明昔不聞法失良以身處山林心執小道則不聞法故無口喜我常獨處者思過之所也同入法性者正出其執小過既執所入之一理疑三教能入之門一理既同而我失知見三教既異而菩薩受莂授莂則如來有偏所以成過今述此失故言悔過是我等咎者由我迷權何關理教由我惑實何關佛偏追述昔非仰謝如來是為引過自歸。

三提昔意失顯今意解。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刻責。

此明意無解之失良以不待說所因故無實解又不識方便故無權解因解無故故無意喜昔失既彰今得自顯不待說所因者自責不解實也不解方便者自責不解權也所因二義一不待對於前二不停待於後如日初照高山明三諦之慧是得佛因此待對於我而我不受則失之於前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而我不停待於後於此兩楹間怱怱取小不解實權者如文可解。

△三結成三喜二初結。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穩。

此明結成三喜先結次成從佛是結身喜聞法結口喜斷諸疑悔是結意喜也。

△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近佛義成也從佛口生結口成從法化生是結意成。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偈頌三初頌標三喜。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除。

此一行頌標三喜既舉我聞則兼得佛矣。

△二頌釋三喜三初頌見佛喜。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長行明失知見今頌中明不失大乘上論失論遠今頌論近論得文互現耳。

△二頌不聞法二初頌身遠故不聞。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失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此事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我常於日夜者當知生死為夜涅槃為日為生死中有涅槃為生死外有涅槃耶若得悟時二疑雙遣又生死涅槃俱為夜此疑得除名為日如日出時則二疑雙遣。

△二頌入法性故不聞。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

著邪見是凡人著入法性是二乘著此二俱不聞法。

△三頌上心得妙解喜。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此九行半頌上心得妙解喜上明不待所因不解方便頌中今明得所因又解方便何也須知聞當作佛是所因也聞五佛道同解魔非魔是解方便也葢互顯一邊之意彼五佛章者即是領解之文言波旬者亦名波旬踰此云惡者謂常懷惡成就惡法者也魔者梵云魔羅此云殺者所謂斷殺眾生慧命謂是魔所為者須知此一科雖有長行偈頌總屬身子領解自陳之文由身子在昔鹿苑志樂小法如來方便逐彼堪任為說四諦使證一真保任所證與佛無差佛亦印可與我無別來至今經聞略開顯斥作方便是以驚疑謂魔作佛固相惱亂如來慈悲微妙巧說廣引五佛皆先方便後顯圓乘以為證信昔之既爾今豈不然身子遂得疑除心安如海廣聞開會妙悟真常徹法性之淵源同佛眼之知見故今領解謝過自陳良在茲也。

△三頌結成。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疑悔永盡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此兩行半偈頌上結成如文。

△二如來述成三初昔曾教大。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言述成者上文身子自陳得悟於今如來述解非虗文有三一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還為說大所以引昔曾教大述其見佛之緣若中忘取小述其憂悔聞法之緣還為說大述其悟解不虗則述成上三意也無上道者十住婆沙論云身無上謂相好受持無上謂自利利他具足無上謂命見戒智慧無上謂四無礙不思議無上謂六波羅蜜解脫無上謂能壞二障行無上謂聖行梵行又身無上名大丈夫受持無上名大慈悲具足無上名到彼岸智無上名一切智不思議無上名阿羅訶解脫無上名大涅槃行無上名三藐三佛陀菩薩瓔珞經十三云道當清淨穢濁非道道當一心多想非道道當知足多欲非道道當恭敬憍慢非道道當檢意放逸非道道當顯曜自隱非道道當連屬無行非道道當覺悟愚惑非道道當教化矜恡非道道近善友習惡非道如是等種種明無上道今經以圓融為無上道若偏若次皆他經所論汝亦長夜隨我受學者昔雖大化未破無明惑闇心中隨佛受學了因雖遠猶尚不滅況今真悟寧得是虗故舉曾教述彼見佛之不謬我以方便生我法中者此意兩牽也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此屬初意也若令免惡道權為小引此屬第二意也。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得滅度。

汝今悉忘自有中途廢大習小名中途悉忘若而今便自謂得滅度即是而今悉忘由汝忘大願即習小致有憂悔而得聞法不虗。

△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即是述其得解不虗先施權教成其中途小善後顯真實遂其本願大心。

△三授記二初長行十初時節。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二行因。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三得果。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四國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穩豐樂天人熾盛瑠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五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七眾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八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九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十法住。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言授記者身子向前自陳佛為印可是故與記若得大解自知作佛何俟須記記有四意一為昔未記二乘而今須記二為中下未悟以記勉勵之三為令聞者結緣四為滿其本願是故記也號曰華光如來應供等者即十號名別記也然釋十號其義甚多今且記一種釋之所謂無虗妄名如來能為眾生作良福田名應供知十界法名正徧知具足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為佛壞波旬名婆伽婆即世尊也至若國土說法劫名眾數壽量補處法住久近如文可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偈頌二初頌長行九初頌第三得果。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此偈有十一行半為二初十行頌上九意略不頌補處長出供養舍利後一行半結歎初一行超頌得果次供養下一行追頌行因三過無量下半行超頌劫名四世界名下一行半頌國淨五彼國下一行半頌菩薩眾數六如是等下半行頌說法七佛為王下二行頌壽量八佛滅度之下一行半頌法住久近九舍利廣下半行長出供養舍利從後華光佛下一行半即結歎。

△二頌第二行因。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者大論問云佛有十力其菩薩有否答亦有之所謂一發一切智心堅固力二不捨眾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進力五慧行禪定力六除二邊智慧力七成就眾生力八觀法實相力九入三解脫門力十無礙智力。

△三頌第六劫名。

過無量劫劫名大寶嚴。

△四頌第四國土。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以瑠璃為地金繩界其道七寶雜色樹常有華果實。

△五頌第七眾數。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皆悉具足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

△六頌第五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七頌第八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眾壽命八小劫。

△八頌第十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三十二小劫廣度諸眾生正法滅盡像法三十二。

△九頌供養舍利。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二結歎。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宜應自欣慶者成初入歡喜位之解也初住能百佛世界作佛其於行地則益倍是。

△四眾喜二初長行二初經家敘眾喜供養二初敘眾喜。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此下領解歡喜。

△二陳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虗空中而自迴轉諸天妓樂百千萬種於虗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二正領解。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從而作是言下是正領解初領開權今乃復轉下領顯實也。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偈頌二初頌開權顯實。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二頌自述得解隨喜迴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迴向佛道。

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領解如身子被述成如身子之得記也問迦葉善吉諸大聲聞尚未得解今此四眾何人而獲先悟答四眾天人亦具三品上根同身子其中下可知矣又解身子迦葉並是權行良由中下未開故迦葉滿願示同不解淨名云眾生病未愈菩薩亦未愈此之謂也無上大法輪者如華嚴五十九云如來應正等覺轉大法輪有十種事一者具足清淨四無畏二者出生四辨隨順音聲三者善解開闡四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脫五者能令眾生心皆淨信六者所有言說皆不唐捐七者大悲願力之所加持八者隨出音聲普徧十方九者於阿僧祇劫說法不斷十者隨所說法悉皆生起根力覺道三昧等法是法甚深奧者由功高一化德冠五時橫徧十方豎窮三際無有遺餘所以云也佛道叵思議叵者不可也只是不可思議之謂。

△二為中根人作譬喻說四初譬喻開三顯一二明中根人得解三如來述成四與授記初文又三初請三初述自無疑。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從爾時舍利弗白佛下第二大段為中根譬說文有四品此一品正是譬喻開三顯一信解明中根得解藥草如來述成授記與決此四番皆約譬說下四段皆約因緣陳如明繫珠領解阿難引空王獲記又例法說應有中根四眾歡喜而今無者一謂經家存略二例前後可知後文在法師品中請中述自如文可解。

△二述他有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他者是同行懷舊故須為請四眾是化境今新運大悲則普為請佛常教化下執昔三教也而今於世尊前下執昔一理也昔說三是究竟今又說一為真實矛盾致迷故言皆墮疑惑有人云身子新舊兩疑千二百止有新疑今謂上根疑少中下疑多云何倒解。

△三普為四眾請。

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善哉世尊下為四眾普請也因緣者前三後一之因緣也。

△二答二初發起二初抑。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抑引者抑則令其憤勇引則令彼速進我先不言下指上開權皆為菩提者指上顯實皆為化菩薩者當知若權若實皆入佛道無住涅槃上既言今者云何執教迷闇不解如此責之是謂抑也。

△二引。

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然舍利弗今當下是引接安慰前斥既切恐彼鄙懟自沈謂今許其譬喻更明此義於此若能解者可稱智也。

△二譬喻二初長行二偈頌初文又二初開譬二合譬初文又二初總譬六初長者譬三初名行。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

言開譬合譬者然開譬不同如上說今為二意一總二別總譬譬釋迦章中今我亦如是兩行偈略頌開權顯實也別譬譬釋迦章中我以佛眼觀見四十一行半偈廣頌開權顯實六義總譬之中自有六意一長者譬於我我即釋迦一化之主二火宅譬上處所安隱對上三界不安隱也三一門譬上宣示佛道門也四五百人譬上眾生也五火起譬上對不安隱法五濁八苦也六三十子譬上知眾生性欲三乘行人也於長者譬又有三意謂名行位號德業應知名如賓行如主行有親疎名有遠近故舉處所以顯其名行也又封疆為國則最遠宰治為邑故居中聚落是鄰閭益最近由長者名行徧此三處近不見其細陋遠但挹於高風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意無擇法名行相稱真實大人內合如來三業隨智慧行稱機施化名稱普聞德周法界舊以十方虗空慈悲所被之處名之為國三千世界為邑一四天下為聚落又大千為國中千為邑小千為聚落今皆不用又大論六十云柔順忍為聚落無生忍為邑三菩提為城此因果共為譬也今經直用果德為譬則以實報土為國有餘土為邑同居土為聚落是則從本垂迹攝迹反本名行相稱無賓主之異彪炳洋溢徧三土也又聚落者韋昭註漢書云小鄉曰聚人所居也左傳云聚眾也廣雅云落居也眾所共居故云聚落南山引十誦并多論云多人共居為聚落。

△二位號。

有大長者。

自有三意一世間長者二出世長者三觀心長者且世間長者世備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敬十下歸姓則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則輔弼丞相鹽梅阿衡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威則嚴霜隆重不肅而成智則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年則蒼蒼稜稜物儀所狀行則白珪無玷所行如言禮則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則一人所敬下則四海所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若出世長者即是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功成道著十號無極法財萬德悉皆具足十力雄猛降魔制外則一心三智無不通達早成正覺久遠若斯三業隨智運動無失具佛威儀心大如海十方種覺所共稱譽七方便人而來依止此是名出世佛大長者也三觀心長者觀心之智從實相出生在佛家種性真正三惑不起雖未發真即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三諦含藏一切功德正觀之慧降伏愛見中道雙照權實並明久積善根能修此觀然而此觀出於七方便之上若此觀觀心性名為上定則三業無過歷緣對境威儀無失能如此觀是名深信解相諸佛皆歡喜歎美持法者天龍四眾恭敬供養故下文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經行及坐臥然既稱此人為佛豈不名觀心長者。

△三德業。

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德有內外內則智略外則資財當知年高則博通今古譬佛之智德衰邁則根志純熟譬佛之斷德財富譬外德無量則總譬萬德耳田宅別譬也田能養命此譬禪定資於般若宅可棲身此譬實境為實智所託略則十八空門廣則無量空門若論福德無行不修若論智慧無境不照故云多有田宅也僮僕者給侍驅使之人此譬方便知見皆具足和光六道曲順萬機即實智之僮僕也。

△二舍宅譬。

其家廣大。

其家廣大者家宅譬上安隱對不安隱不安隱譬三界也眾生宂宂皆宅三界如來應化統而家之故言廣大也。

△三一門譬。

唯有一門。

唯有一門者譬上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也則今取理為教所詮為門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涅槃證即其謂也門又二一宅門二車門宅者生死也門者出要路也此方便教之詮也車者大乘法也門者圓教之詮也。

△四五百人譬。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五百人者譬上眾生即五道。

△五火起譬。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帀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

堂閣下譬上安隱對不安隱法即五濁也先出所燒之宅相用譬六道果報次明能燒之火此譬八苦五濁堂譬欲界閣譬色無色界墻壁譬四大隤落譬減損傾危譬遷變柱根譬命梁棟譬意識腐敗譬危殆不久欲令易解更作觀釋之堂譬身下分閣譬頭等上分牆壁譬皮肉隤落譬老朽柱根譬兩足腐敗譬無常梁棟譬脊骨傾危譬大期周障屈曲譬大小腸又云譬心云云周帀下明能燒之火其八苦徧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帀並皆無常故云俱時歘然譬本無今有良以本無此苦因於無明故有。

△六三十子譬。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長者諸子下三十子譬此譬上文知眾生性欲曾習佛法天性相關則成子義但其性欲有異若十是菩薩子也二十三十是二乘子也此機俱得出宅故名為子無此機則是五百人也所言或者指其支佛出沒不同或在小乘攝或在中乘攝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如云內有智性但無如實智性耳。

△二別譬四初見火譬四初明能見。

長者見。

如長者見是標出能見譬上我以佛眼觀見也。

二明所見。

是大火從四面起。

是標出所見譬上所見六道眾生也。

△三明驚怖。

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

即大驚怖者譬上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也念其退大善故驚憂其將起重惡故怖驚即對慈念其無樂怖即對悲憂其有苦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者即是釋成驚怖慈悲之義我雖者雖是未盡之辭此明佛以智慧力能尋正教見所詮諦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名安四倒暴風所不能動故名隱蕭然累外故名得出眾生不爾為火所燒如來慈悲猶為憂火所燒故言雖也經言所燒之門者當知門有件有空非件無以標門非空無以通致件可燼空不可燒教有能詮所詮之異若非詮辨則無以為教若非所詮則何以得出是知詮辨可是無常所詮非復無常所以得其教下所詮故名安隱得出能詮磨滅故言所燒之門不從所燒之門何由安隱得出此則藉於言教契於所詮故大經云因無常故而果是常即其義也應知若小乘無常教門此從所燒之門出也若大乘常住教門文字即解脫此教即理體達燒無燒則安隱得出若就如來權智即是從所燒門出若就實智體於所燒安隱得出故先作衣裓几案出之不得後以無常出之即此意也。

△四廣前所見。

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而諸子等於火宅內下則廣前第二所見之火也此還是釋成驚怖之義當知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邊從此四邊起淨樂等四倒八苦之火則眾苦皆集若知身不淨苦是無常則煩惱火滅也樂著嬉戲者著見名嬉著愛名戲又躭湎四見名嬉唐喪其功名戲著愛亦爾又躭湎五塵名嬉空無所獲名戲空生徒死而無厭離如彼兒戲不覺不知者都不言有火名不覺不解火是熱法名不知既不知火熱不畏傷身故不驚不慮斷命故不怖當知眾生全然不覺五陰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不識惑云何憂慮須知惑侵法身傷於慧命如是則不覺於苦不知於集不驚傷道不怖失滅以不聞四諦教則無聞慧名不覺不得思慧名不知又不得見解名不覺不得思惟解名不知見諦即驚悟思惟即厭怖又不覺現在苦不知未來苦故下文云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等苦即此義也火來逼身者五識也心者意識心王也所以身為八苦所逼而心不厭惱今謂火宅本譬五濁嬉譬見濁戲譬煩惱濁不覺不知不驚不怖譬眾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譬命濁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譬劫濁。

△二捨几用車譬二初捨几譬二初勸門三初擬宜。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舍出之。

捨几用車譬者譬上寢大施小當知上六行半明大擬不得後十一行明用小擬得然上不得有三一思用大擬宜二無機三息化今譬為二初用勸門擬宜二用誡門擬宜就勸誡二門各三意一擬宜二不受三放捨初勸門三者一從長者作是思惟身手有力下譬上念用大化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此事身手等者引下合譬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以釋此譬身譬神通荷負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斷德則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則有說法由智斷之力能成法身此之智斷還從勸誡兩門而入當知勸即為人悉檀誡即對治悉檀此二悉檀為第一義悉檀而作方便也何也如來初欲以勸門擬宜眾生令眾善奉行成就十力無畏一切種智而眾生不堪次欲以誡門擬宜合諸惡莫作證大涅槃眾生不堪所以無機息化故知念用大乘秖是勸誡兩悉檀神通智斷耳故上文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即其義也前歎長者其年衰邁即譬智斷智斷即是身手力也衣裓几案者真諦三藏云衣裓是外國盛華之器貢上貴人用此貯之舊云衣裓譬大乘因几案譬大乘果謂初擬大乘因果是則無機也舊又云此物譬大乘戒定慧今取合譬文釋之如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此得度當知神力是身慧力是手義如前說知見譬衣裓無畏譬几十力譬案由如來以神通力發動此三法以智慧宣說此三法無機息化衣裓几案等但略中廣三意之異耳略說名如來知見知即一切種智見即佛眼名略義玄譬如衣裓一足而多含處中說之即名四無所畏用體四諦如几則於法小廣於物小安隱或作廣說名為十力則橫豎該括如案多足則無傾覆於法則彌廣於物則大安於三七日中思惟欲作如此廣略佛法而眾生不堪故言衣裓几案也。

△二不受。

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

二從復更思惟下明子不受譬上無機如云眾生諸根鈍云何而可度唯有一門而復狹小門義如上說今更明通別別者一謂一理一道清淨門謂正教通於所通小謂不容斷常七方便等也當知教理寬博則非狹小其如眾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將談無機故言狹小又通者理純無雜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門微妙難知故言狹小又教者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門此教微妙凡夫不知出處是不知權不知入處是不知實二乘因聞少知出要而永不知入菩薩雖自知出亦不知入奪七方便人皆不知入出故上文云若我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以教自通將談無機故言狹小又行者圓因自行行大直道無留難故故名為一善行菩薩道直至於道場故名為門妙行難行方便無機故言狹小諸子幼穉未有所識下當知二萬佛所教無上道以大乘善根微弱名幼穉若聞大乘能生謗毀名未有所識戀著戲處者前明善弱此明惡強即是因時深著見愛果時深著依正所以欲界著六塵色界著禪味無色著定也上文云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不堪聞大乘也。

△三放捨。

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三從或當墮落為火所燒下即是放捨善誘譬上無機息化如云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是也或當墮落者然墮落有二意一者幼穉憶本戲處故墮落又都無所識執物不堅故墮落譬著五欲墮在三途二者善弱無識謗毀大乘墮落三途也。

二誡門三初擬宜。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此誡門亦云對治門亦有三意謂擬宜等一者擬宜對治謂誡怖令出其對治之相如大品中說彼云四念處是摩訶衍以不可得故異於小乘既著戲處故說怖事令得免五濁火燒五陰舍宜應捨離若久住著必斷善根故云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二不受。

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

從父雖憐愍下即子不受誡也不驚不畏謂不生聞思如上說不識八苦五濁能燒善根如不知火不識陰界入法是諸苦器如不識舍不知喪失法身之由如不知何者為失。

△三放捨。

但東西走戲視父而

但東西走戲視父而指此二句為放捨苦言當知背明向暗如東西生死往還速疾如馳走於中起見愛如戲也雖用大擬不從大教故言視父而

△二用車譬四初擬宜三車譬。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此用車譬譬上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十一行偈上文有四今譬亦四一者擬宜三車譬譬上尋念過去佛亦作三乘化也須知大乘化功為父命眾生大善為子命大善若盡即子命斷子命斷則化功亦廢即父命斷前言苦痛切猶是未死今云必為所焚即有死義問上文於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今云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此義云何答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得出也今言若不時出即是應身同疾耳當知眾生有善則與應身時出若眾生善斷不與應身時出即是俱為所焚今欲應身擬宜令其時出從我今當設方便下欲說權也。

△二知子先心譬。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

二者父知先心所好譬譬上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也此明有得度之機也其昔曾習小是知先心有性欲不同是知各有所好又知眾生昔曾習大習大未濃是為大弱厭老病死故以小接是為小強如身子六心中退大六心者即十住中第六心也曾習大名知先心中厭老死名各有所好。

三歎三車希有譬三初勸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三者歎三車希有譬譬上正施三乘思惟是事即趣波羅奈也此有三意謂勸示證也從珍玩希有下即是勸轉。

△二示轉。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即是示轉。

△三證轉。

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即是證轉。

△四適子所願譬。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四者適子所願譬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轉法輪也前偈本略今譬事廣廣明修因至果依六句解釋言適願者謂機教相稱即聞慧也勇銳者謂思心動慮即思慧方便也互相推排者謂推四真理排伏見惑邪正未決名為互相此入修慧屬煖頂位也競者競取勝理也此是忍法位初觀三十二諦競趣真道後縮觀趣苦法忍也共者是世第一法位同觀一諦與苦法忍四觀不別也馳走者入見道十五心速疾見理譬上便有涅槃音見道之中分得涅槃也爭出者思惟道也爭出三界成無學果斷思惑盡方出火宅即譬上偈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也觀心解者中道正觀直觀實相心法相稱名適所願境無邊故觀亦無邊名勇境研心利名銳心境相研名互相推排心王心數緣境速疾名競共馳走徧歷一切陰界入等無非實相名為出火宅也。

△三等賜大車譬四初見子免難歡喜譬。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此別譬中等賜諸子大車譬譬上顯真實相此文有四一父見諸子免難歡喜譬譬上我即作是念所以出於世至今我喜無畏兩行一句偈為本二諸子索車譬譬上大乘機發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兩行偈為本三等賜諸子大車譬譬上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三句偈為本四諸子得車歡喜譬譬上菩薩聞是法疑網皆除一行為本然上法說中先明機發次說障除佛喜無畏今譬中先明免難後明索車若具足論應作四句一有先障除而後機發如四大聲聞等在於三藏中障除大品末法華初大機始發也二障未除大乘機發如華嚴及法華中諸凡夫眾得入佛慧者餘二句如上說若大機先動後障除如方便品所說若先障除而後機動如今所說然機動障除互現共成一意又方便品明佛喜無畏此中明諸子歡喜以子喜故其父亦喜此亦互現共成一意耳就免難中具有二義謂免難歡喜若子未免難父則憂念若得離火心即泰然故免難歡喜得為□譬以子歡喜其父亦喜故得譬於佛喜也四衢道中者此衢道則正譬四諦以其四諦觀異名為四衢四諦同會見諦如交路頭若見惑雖除其思惟猶在則不名露地若三界思盡方名露地住果不進故云而坐不為見思所局故云泰然生滅度相生安隱相故言歡喜。

△二諸子索車譬。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言索車者文云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文無索字義者依此請辭明有索車之義據有人云二乘索車菩薩不索作十難難之一云二乘出三界外至許車處索果車而菩薩未至許處那忽索車乃至第十云諸子安坐故就父索以其二乘果滿不修行以故安坐可得有索若如菩薩其行未息既無安坐之義那忽有索章安用總別二義駁之云索是求請之別名在意名求索在口名請索在身名乞索如者求知如饑者請食如迷者問道凡居不達之地何有不索之理當知由索故許與由許與故歡喜今文具有請與歡喜三意如法說中千二百人身子為首殷懃三請菩薩眾中彌勒為首文云佛口所生子大數有八萬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又譬說之初身子為中根人請又總為四眾請旁為下根請文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又法說許云汝殷勤三請豈得不說譬說許云當以譬喻更明此義因緣許云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又法說竟身子歡喜譬說竟迦葉等歡喜宿世說竟富樓那歡喜又合譬文云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乘是寶乘直至道場當知以喜故知與以與故知請三周三義文義炳然何故偏言二索一不索須知索不索其義多途不可一槩自有不斷惑不索車三藏菩薩是自有斷惑索車通教菩薩是自有亦斷惑亦不斷惑亦索亦不索別教菩薩是自有非斷惑非不斷惑非索非不索圓教菩薩是又歷五味乳味有兩意一亦斷亦不斷亦索亦不索二非斷非不斷非索非不索酪味一意謂不斷不索生酥備四意熟酥但三意醍醐一意宏綱大統其義如此於一一句一一意復各四句謂障除機動障未除機動障亦除亦未除機動障非除非不除機動斯宗不見執一非三深可悲愍然世人執車數不同說車體不同或言初說三車後會三歸一或言初說有三後會三歸一或言初說有四後會三歸一所以出經勿信人語當知此文引昔佛為聲聞人說應四諦法為緣覺人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菩薩人說應六波羅蜜法今佛說三數亦如此亦如華嚴第八云下劣厭沒者為示聲聞道根鈍樂因緣為說緣覺道根利有慈悲為說菩薩道無上樂大事說無量佛法又三十六云三解脫法出聲聞乘無諍法出緣覺乘六度四攝法出大乘知一切法出佛乘又第九地說聲聞乘相暨支佛乘相菩薩乘相如來乘相又瓔珞第十三云十方佛說三乘一一乘中又開三乘合九乘九乘悉會入平等大慧聖說如此不能融通互相是非非法毀人過莫大矣今約教分別若說三乘法門異而真諦同者三藏教意也若說三乘法門同真諦皆同者通教意也若說三乘三三九乘若說四乘淺深階級各各不同而同入平等大慧者別教意也若說三乘九乘四乘一一皆與平等大慧相應無二無異者圓教意也又歷五味分別乳味但明菩薩乘佛乘酪味但明異三乘生酥味備明三乘四乘九乘各各分齊不相濫熟酥味唯除異三乘餘如生酥也醍醐中純說佛乘無復餘乘若識此意異說無妨若不知此秪增諍論復次明佛乘之體則依天台智者以明諸法實相正是車體一切眾寶莊校皆莊嚴之具至賜車文中當點出也又舊解小車者即小果也亦異論紛耘不能備舉然但乘通因果至三十七道品斷見思惑皆是因乘盡無生智皆名果乘要因因乘斷除見思惑盡方得果乘盡無生智故言車在門外此但果正因旁就果為言車在門外也若內因斷結運義名乘若外果不運何得名乘然果無斷惑之運要以盡無生智入無餘涅槃方是好運若乘因到果何意方更索車又舊云機索情索機索可解今言情索者昔日依教謂盡無生能入無餘而於方等中見菩薩不思議聞淨名彈斥言若我所得是實大士不應折挫若我非實如來不應說真許可故云茫然不知所云至大品中領知大法聞此樂大心起方欲進修大乘但不能知得與不得此等皆是情中索大乘之義故身子領解提昔疑情然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嗚呼自責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即是指昔方等有情索今更加口索者因聞方便品初偈略聞佛說並是方便即復執今方便疑昔未極故云我今不知是義所趣由動宿疑情故發言三請索求昔日所說之實此則機在大乘情求昔實又情求大乘口問昔實六度通教例爾。

三等賜大車譬二初標兩章門二初標子等。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

言等賜者以子等故則心等譬一切眾生等有佛性佛性同故等是子也而言各賜者各隨本習四諦六度無量諸法各於舊習開示真實以彼舊習不同是故言各。

△二標車等。

等一大車。

言車等者以法等故無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訶衍摩訶衍同故等是大車也。

△二廣明車等二初敘車體三初敘高廣。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帀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葢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絞絡垂諸華纓重敷[紵-丁+死]綖安置丹枕。

假名車有高廣之相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之邊際豎徹三諦之源底故言高廣也眾寶莊校者譬萬行修飾也周帀欄楯者譬總持持於萬善而遮眾惡也四面懸鈴者譬四辨下化也張設幰葢者譬四無量于眾德之中其慈悲最高而能普覆一切也又幰者蒼頡篇云以帛張於車上也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者謂以真實萬善而嚴此慈悲也大經云慈若具足十力無畏名如來慈寶繩交珞者譬四弘堅固大慈心也垂諸華瓔者譬四攝神通等悅動眾生亦譬七覺妙鬘也重敷[紵-丁+死]綖者譬觀練熏修一切諸禪重沓柔輭也安置丹枕者車若駕運隨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即靜而動若車內之枕者休息身首此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即赤光譬無分別法也。

△二明白牛。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般若能導諦緣度一切萬行到薩婆若海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相應體具萬德如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又四念處為白牛四正勤中二世善滿如膚充二世惡盡如色潔四如意足稱行者心如形體姝好也筋譬五根有住立能生之義力譬五力有乎摧伏幹用之義行步平正譬乎定慧均等又譬七覺調平其疾如風者譬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薩婆若也。

△三明僕從。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僕從者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隨人給侍使令眾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隨方便智用故淨名云皆吾侍也又果地神通運役隨意即僕從也。

△二明有車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釋有車之由者由財富藏溢譬果地福慧圓滿名財富無量庫藏充溢行藏理藏一切法趣檀尸忍等是趣不過即約行為如來藏一切法趣陰入界根塵等是趣不過即是約理明如來藏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又實智滿名充權智用名溢又入中道名充雙照名溢非但藏多又皆充溢何法不是摩訶衍即大乘無量也。

△三廣明心等二初廣心等。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廣心等者當知財富無量是子無偏是故心等若富而非子是子而貧則不得等今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若教若行皆摩訶衍即財多也又方等般若念處正勤根力覺道種種異名皆開示實相歷一切法亦復如是故言無量各各與之不宜差別謂不移本習而示真實此如身子於智慧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目連於禪定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餘人例爾。

△二釋心等。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所以者何以我下是釋兩等初釋財多尚周一國況復諸子譬大圓因徧該善惡況佛知見次釋子等者非子尚充何況是子譬佛無緣尚度況有緣耶。

△四諸子得車歡喜譬。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此譬上受行悟入以彼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盡於變易過本所望豈不歡喜。

△四無虗妄譬三初問。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虗妄不。

此問如文。

△二答二初免難不虗三初標章。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虗妄。

免難不虗者亦名以重奪輕不虗中有三意謂標章解釋況結標免難如文可解。

△二解釋。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得玩好之具。

此是釋也良以命重身輕全身免火得大寶濟於重命豈應有虗。

△三況結。

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既免八苦之火全乎五分之身得大寶況二萬佛所大乘慧命圓因成就佛知見開寧是虗妄。

二不乖本心不虗三初標章。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虗妄。

初標不乖本心章良以本知無三意令不謗不謗則不乖本心。

△二解釋。

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虗妄也。

本知無小意令不毀毀即墮惡既無毀因不墮惡果不與小車則不乖本意。

△三況結。

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三結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與一大車過本所望是故不虗復結前章云方便教濟似譬斷德神通之力結後章云財富無量似譬智德辨說之力前是子等故不虗後是財等故不虗。

△三述歎。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連語善哉述二不虗也問佛何不自說不虗而憑身子說者何耶答佛許三與一自說為難所以憑身子說者取信為易耳此即述歎之意。

△二合譬二初合總譬六初合第一長者三初合位號。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

此即合上文長者名行位號德業等如來亦復如是者先合位號然如來無量德號今略舉十義如上說。

△二合名行。

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一切世間將處所以定名行上云國邑聚落今合直云一切世間通指同居有餘自體皆是妙色妙心果報之處如來徧應三處即是一切世間合上國邑聚落也。

△三合德業。

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暗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

於諸怖畏下合上歎內外德也內是手高衰邁識達則多譬如來智斷兩德耳於諸怖畏無明永盡者合上衰邁以顯斷德也成就無量知見者合其年高顯智德也力無畏等合上外德財富無量也神力者深修禪定能得神通合上田也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之託處合上宅也具足方便波羅蜜者合上諸僕從也。

△二合第四五百人。

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大慈大悲等者合上第四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者五道也恒為慈悲所被合上五百人也。

△三合第二舍宅。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下合上第二其家廣大也。

四合第六三十子。

為度眾生。

為度眾生下合上第六眾生有緣親者前度合上三十子也。

△五合第五火起。

生死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三毒之火。

生老病死等下合上第五欻然火起譬也。

△六合第三一門。

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教化令得三菩提下合上第三教能詮理尋理起行即得菩提故知教理共用即合上唯有一門譬也然此合譬文參上下義貫始終須知開譬之源始解合文之義。

△二合別譬四初合見火譬四初合能見。

見。

其見之一字合上第一能見之眼即是如來寂照智眼為能見。

△二合所見。

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煑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

諸眾生為生老下合上第一所見之火從四面起此中明八苦為火四苦如文貪著追求求不得苦後受地獄天上人間是五陰苦愛離怨會如文此八苦從四倒四面起。

△二合廣見。

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眾生沒在其中下合上第四所見火譬諸子不覺不知等以其不觀苦集故不厭不觀道滅故不求解脫雖遭大苦不以為患合上心不厭患無求出意也。

△四合驚怖。

舍利弗佛見此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佛見此便作是念下合上第三火起驚怖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之意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者即大悲之力與無量樂者即大慈之力。

△二合捨几用車譬二初合捨几三初合擬宜。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此合上文第二捨几用車譬上譬有勸誡兩門今但合勸不合誡如法說中亦勸善不明誡惡故勸修為正誡惡是傍亦是勸善即誡惡誡惡即勸善今合勸善即知合誡惡也上勸文有三謂擬宜無機息化又擬宜有身手衣裓等若我但以神力者此合上身力也及智慧力者合上手力也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者合衣裓也力無所畏者合几案也若佛初出即用此擬眾生不能以此得度。

△二合無機。

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所以者何下是釋不得度合上第二子不受勸譬正由五濁障重未免生死等火故云而為三界火宅所燒大乘微妙不能得入故言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此一句即合上文唯有一門而復狹小以小故不能解智不解智慧者即是以行為門之意。

三合息化二初疊前後三譬三初疊救子不得譬。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此合上文第三放捨善誘無機息化或當墮落為火所燒之意然此文中無放捨之語當知譬及譬本息化之意猶甚分明故息化之文為有二意先疊前後三譬次正合息化疊前一譬正貼合息化疊後兩譬傍成息化也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者則疊前身手救子不得譬以合息化如來亦寢大化之謂。

△二疊施三。

但以慇懃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

△三疊等施。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二正合息化。

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二合用車譬四初合擬宜三車。

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

△二合知子先心。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三合歎三車希有三初合第二示轉。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麤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此合上第三歎三車希有上有勸示證三今亦具合但不次第且第一合上第二汝等莫得樂住三界下是示其盡無生處三界是示苦諦勿貪麤弊乃至生愛等示其集諦汝速出三界示其滅道滅道即是示其三界外亦有智斷三乘之果故令速出三界當得三乘在三乘正取道滅為體也。

△二合第三證轉。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虗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虗者是第二合上第三必與證得不虗也。

△三合第一勸轉。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下是第三合上第一歎法希有如此三乘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故眾聖所稱得無生智為自在得盡智為無繫我生盡不受後有名無所依所作辦梵行立名無所求。

四合適子所願三初合羊車。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此合第四適子所願譬當知上有真似等四位今合亦四但上總今別三乘各為四皆引上譬來貼合今文內有智性者當知宿習三乘樂欲不同遂成三乘智性故佛施三乘之教內有智性乃至從佛聞法信受合上聞父所說玩好之物適其願故合上聞慧殷勤合上心各勇銳思慧也精進合上第二推排也推是推理排是排惡惡去故精理明故進合上修慧也欲速出下合上第三競共馳走也是名聲聞乘合上第四爭出火宅也三乘修行皆有此四。

△二合鹿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求自然慧樂獨善寂當知辟支佛是法行人從他聞法少自推義多故取譬於鹿如鹿不依人也自然者從十二緣門而入此門本自有之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慧又不從他聞復名自然慧。

△三合牛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菩薩稱一切智者不同二乘乃是佛智菩薩望此修因即是大乘兼運之意。

△三合等賜大車譬二初雙疊二譬二初疊免難。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到無畏處。

此合第三等賜大車譬上文有四一免難二索車三等賜四歡喜今略不合第二第四但合免難義兼索車用合等賜義兼歡喜今雙疊免難賜車二譬然後雙合二譬如彼長者下則牒免難。

△二疊等賜。

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自惟財富下則疊等賜。

△二雙合二譬二初合免難。

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此合免難門有三義謂入出別之三若三界為宅五陰為舍由迷色心而入色心即是入宅生死之門若作出者是乘從三界出即是稟佛通教下所詮為門若別義者即是稟別教下所詮為門今言佛教門者正是藏通二教教下之理共以為門得出三界而免難也。

△二合等賜五初合第四釋有車之由。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

此合等賜也上等賜先列二章門二廣說三釋出今合缺略文小不次第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智慧力下是第一合上第四釋有車之由由上云財富無量庫藏充溢也。

△二合第五廣等心。

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次從是諸眾生皆是我子下第二合上第五廣等心由上云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也今云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豈非等心義。

△耶三合第一等心章門。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

從是諸眾生脫三界下是第三合上第一等心章門由上云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四合第二標等車章門。

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復從悉與諸佛禪定解脫下是第四合上第二等車章門。

△五合第三高廣大事。

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又從皆是一相一種下是第五合上第三正廣大車則通合上高廣乃至僕從等一相是實相即法身也一種是種智即般若也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樂即無苦名為解脫三德高廣具足莊嚴收羅眾德名摩訶衍合上大車譬也。

△四合無虗妄譬二初疊三車誘引後與大車。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

此合第四無虗妄譬上答有二一全其身命二不乖本心各有三別今但合不乖本心兼得全身何者佛意本為除其五濁五濁既盡大善自全從上不乖本心有三謂標釋況今但合釋合況初疊三車誘引後與大車譬如文可解。

△二合釋況不乖本心二初合第二釋。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虗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此合如來初說三乘誘導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此合解釋不乖本心上云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之義。

△二合第三況。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次何以故下合上第三況出不虗即是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故許三與一非是虗也當知此釋小異於前前意為令諸子得出意不在三既出不與亦非虗妄今明如來出世本欲說大但為小智樂著三界故以方便誘引既得出還與大乘即稱本心故言能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若華嚴中能受即為與大不竢開一為三不能受者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三由眾生非佛本意故用此釋成不乖本心不虗妄也。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偈頌二初頌長行二頌勸信流通初文又二初頌開譬二頌合譬初文又二初頌總譬二頌別譬初文又四初頌長者。

譬如長者。

此偈總有一百六十五行分為二前有一百行頌上長行後有六十五行明通經方法然上長行有開合二譬今偈頌亦二初有六十五行半頌開譬次三十四行半頌合譬初亦二初有三十三行頌總譬次三十二行半頌別譬其總頌六意中止頌其四兼得其二當知頌家宅則兼得一門頌五百人兼得三十子初一句明長者即頌上位號兼得名行歎德既有長人之德即知名行徧為國邑之所崇仰亦知內外年德俱高內合婆伽婆即是位號自知具足智斷慈悲萬德婆伽婆者亦云薄伽梵此翻德成就有大功德至聖之名也所以龍樹菩薩約四義申之一能破煩惱二有功德三巧分別四好名聞即是佛之總名。

△二頌舍宅二初頌宅廣大。

有一大宅。

此三行一句頌上第二舍宅譬初一句頌宅廣大。

△二頌廣出宅體。

其宅久故而復頓弊堂舍高危柱根摧朽梁棟傾斜基陛隤毀牆壁坼泥塗阤落覆苫亂墜椽梠差脫周鄣屈曲雜穢充徧。

其宅久故下有三行廣出宅體既明所燒之相故知此頌宅體也當知三界無始為久非今所造為故無常卑鄙名頓弊亦云頭殿腹堂背為舍念念相續無常為高危一云色界為堂欲界為舍以其不免墮落名高危亦云命根支持如柱過去行業為基陛亦云兩足為柱根三相所遷名摧朽意識綱維為梁棟諸苦所壞如傾斜亦云脊骨為梁棟[月*客]為基陛衰老之時為頹毀牆壁者一云四大為牆壁皮膚為泥塗四威儀不正為亂墜五識不聰不相主境為差脫亦云牆壁坼如皮膚皴朽壯色鮮淨如初泥塗老色枯悴如後阤落阤或作褫其音同說文云小崩也髮髭朽老則皆脫落如覆苫亂墜筋骨老弱支節不援如椽梠差脫周障屈曲者印師云三十六物更相隔障故云周障肚腸盤迴故云屈曲非但無常所遷亦有不淨苦等故云雜穢充徧也今云周障是六識屈曲是六根六識緣六根取境艱關故言屈曲又六塵徧染六根故言雜穢充徧文云覆苫者即茅苫也爾雅云白葢謂之苫又云白茅是也椽梠者方言屋梠曰屋簷或曰連綿周障者說文云壅塞隔礙也。

△三頌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第三半行頌上第三五百人譬三乘根性為五道所攝亦兼得三十子譬也。

△四頌火起譬四初譬欲界火起二譬色界火起三譬無色界火起四總結眾難非一初文又四初明所燒之類二明火起之由三明火起之勢四明被燒之相初文又二初正明被燒二初明禽獸被燒二初明鈍使五初譬慢使。

鴟梟鵰鷲烏鵲鳩鴿。

此半行譬慢使當使眾生自舉輕他如鳥為性陵高下視故八鳥譬八慢也文殊問經明八憍今用配八鳥所謂盛壯憍如鴟性憍如梟富憍如鵰自在憍如鷲壽命憍如烏聰明憍如鵲行善憍如鳩色憍如鴿應知陵他為慢自貴為憍自愛為貪愛他為婬自忿為恚忿他為瞋自惑為愚惑他為癡又涅槃經明七慢所謂一慢二慢慢三不如慢四增上慢五我慢六邪慢七憍慢章安云成論有大慢足前成八慢也言慢慢者謂其智解勝一切人更無及者大慢者等中謂上上中謂等不如慢者多不如中言我小劣而實懸殊我慢者觀五陰為我著我所由邪慢者實無其功自以為有又婆沙俱舍瑜伽等論其間多明七慢大略是同謂本無實德自恃為有用是則陵忽彌增所以云也鴟者食鼠鳥也其目大梟者不孝鳥也以其食母因是得名鵰者或云其嘴赤能食麞鹿是也鷲者說文云黑色而多紫又云南方產者黃頭赤咽五色俱備或云西域出者色蒼黃其目赤。

△二明瞋使。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

此半行譬瞋使謂瞋有三蚖毒盛不觸而吸此譬非理生瞋蝮蠍觸則螫此譬執理瞋蜈蚣譬戲論瞋世云頸赤者是蜈蚣不赤者是蚰蜒又蚖者即黑蛇也漢書云玄蚖蝮者爾雅云蝮虺博三寸大如指江南謂虺為蝮郭璞云身廣三寸頭大如人擘指蠍者北地尤多狀如蜘蛛其尾有毒或螫人終日痛不止時人呼為摌刺子大如拇指也蜈蚣者即蝍蛆蟲屬爾雅云似蝗而腹大有長角能食蛇腦。

△三譬癡使。

守宮百足鼬貍鼷鼠諸惡蟲輩交橫馳走屎尿臭處不淨流溢蜣蜋諸蟲而集其上。

此兩行譬癡使然癡有獨起相應起二種守宮百足等其性兀然此譬獨頭無明鼬貍鼷鼠等此譬相應癡也諸惡蟲輩下從癡根本備起諸結明諸使相緣或緣三界如交橫起之速疾如馳走屎尿下一行明癡心所著之境此皆無常苦無我不淨由癡不了於中計淨等而生染著故云蜣蜋諸蟲而集其上言守宮者爾雅云蠑螈蜥蜴蝘蜓名守宮也或云在石名蜥蜴在澤為蝘蜓在舍為守宮或云在壁名蝘蜓在草名蜥蜴通號蠑螈也百足者十誦律云無足者千頭羅蟲也多足者蜈蚣也百足者蛣也二足如鳴四足如牛馬等今謂百足自是一等蟲其色黑長四五寸足甚多因以名之春夏之月山邊草際處處有之無毒不螫人十誦指為蛣恐別有意鼬者身黃赤而尾大能噉鼠世云狼鼠是也貍亦作狸形似貓鼷者說文云小鼠也物類誌云即甘口鼠食人及獸至盡不蜋者一名蛣爾雅云蛣蜋郭璞云黑甲噉糞蟲也。

△四譬貪使。

狐狼野干咀嚼踐蹋[齒*齊]齧死屍骨肉狼藉由是羣狗競來搏撮飢羸慞惶處處求食。

此兩行明貪使貪有二種謂有力無力其有力者能以威勢取物如狐狼等也無力者但能從他乞索麤弊如野干等也咀嚼下明貪取境當知引物如咀嚼不以道理如踐踏又貪心取境或取一城或取一國其有齊畔如嚌齧也亦云貪心取境有用不用有用而取如咀嚼不用而取如踐踏又少則咀嚼多則踐踏骨肉狼藉者此謂積聚五塵不知止足由是羣狗競來搏撮者此喻有力貪以搏撮無力者謂王賊也饑羸慞惶者常不知足如饑求不能得如羸種種營覔如慞惶亦如多欲之人雖富而貧當知以愛心起貪貪五塵之肉見心起貪貪道理之骨推求知見遂多所解即是多骨須骨之狗競來撮之諸見心中未得正法之食名饑不能伏其斷見名羸處處求解名為慞惶一云即是貪人希求念望又搏撮者經音云以手小取釋名云撮捽暫捽取之記云搏擊打也撮搏取也亦拍亦撫也。

△五譬疑使。

鬪諍摣掣啀喍嘷吠。

此半行譬疑使猶豫二邊名疑未決是非名鬪諍意謂為是名掣復謂為非名摣又摣者釋名云叉也謂五指俱取也掣牽也啀喍嘷吠者發言論決是非之理也又啀喍者聚唇露齒也嘷吠者出聲大吼也。

△二總結。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者即結上五鈍使也。

△二明鬼神被燒二初總明利使。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此二句總明利使由利使徧緣五陰四諦下故言處處皆有惟夫鬼神有通有智禽獸則無故以利使譬鬼神鈍使喻禽獸魑魅者物之精也通俗文云山澤之怪曰魑西京賦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豬頭人形曰魅魍魎者木石變怪玉篇云水神。

二別明五利使五初譬邪見。

夜义惡鬼食噉人肉毒蟲之屬諸惡禽獸孚乳產生各自藏護夜义競來爭取食之食之既飽惡心轉熾鬪諍之聲甚可怖畏。

此三行明夜叉是捷疾鬼此譬邪見撥無因果人是善報以譬出世因果不雜煩惱由撥無此理如食人肉也毒蟲之屬是惡報如世間因果雜諸煩惱若撥無此理如噉毒蟲之屬也孚乳產生者世間之法從自類因生自類果各自藏護者因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護又人肉是善毒蟲是惡以邪見之心撥無善惡因果事如噉食孚乳產生總說善惡並有因果相生之用食之既飽者見心成就也惡心轉盛者見心增廣也鬬諍之聲者內心成就外彰言教宣於無因無果之法能令聞者墮落三塗故言怖畏也又孚乳者玉篇云伏卵曰孚通俗文云卵化曰孚廣雅云孚亦生也乳者養也鳥生曰孚獸生曰乳言自類者即同類因得等流果以子似父故以喻之俱舍云同類因相似自部地前生即五部九地耳但約過去與現在為因廣如彼文。

△二譬戒取。

鳩槃荼鬼蹲踞土埵或時離地一尺二尺往返遊行縱逸嬉戲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以脚加頸怖狗自樂。

此兩行二句譬戒取鳩槃荼是鬼之勝者如有漏善能勝諸蟲也蹲踞土埵者蹲者虗坐踞者實坐土埵釋名曰豎土或云小土聚隅耳此喻修十善戒能生六天六天是欲界高處事如土埵又外道持戒能修禪定初得欲界定或得未來定由未來定未脫欲界故欲界之頂如土埵也或離一尺二尺者得色界定如一尺得無色定如二尺得升上界為往退墮為反起見葢如縱逸嬉戲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一云謗無苦因如捉狗足撥無苦果如脚加頸加猶枷也集本得果如狗之聲邪見撥言無集無得苦之理喻如令其失聲觀解者修六行觀而伏其貪以貪不行似如被斷為失聲當知狗是欲貪兩足為覺觀覺觀往還常在貪境數息止心是能縛義為捉覺觀也撲者貪覺若強向不淨境作不淨觀伏貪覺貪覺摧伏如狗被撲困不能出聲又云作不淨觀如撲狗能生禪定如被撲出聲脚加頸者如狗雖被撲則擾動不伏更以脚加貪境雖知不淨而止貪心猶未甚靜更以無常觀脚加保常之頸則生怖畏則貪覺不起又云一往制心如向地撲常繫在緣如脚加頸令不得起怖狗自樂者以修無常覺悟貪心如怖狗因得禪味名自樂也。

△三譬身見。

復有諸鬼其身長大裸形黑瘦常住其中發大惡聲叫呼求食。

此一行半三譬身見也豎入三世計我名長橫徧五陰著我名大計我自在不修善法即無慚愧故言裸形裸形者說文云赤體也又裸者露也言黑瘦者以惡莊嚴故言黑以無功德所資故言瘦以計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住其中以計我在心發言宣說有我之相故言發大惡聲冀因此說望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

△四譬見取。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此半行譬見取咽細命危而保其壽非想無常而計涅槃故言其咽如針記云見取者非果計果非想非是涅槃之果計之為常無色唯心名為咽細三界壽極名為命危計之為常名為保壽保壽正當計果義。

△五譬邊見。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復噉狗頭髮蓬亂殘害兇險飢渴所逼叫喚馳走。

此兩行譬邊見推我斷常而斷常二邊如牛頭二角為身是我為我是身則依我見而起邊見如頭兩角耳又計斷常之過能斷出世善如食人肉能斷世善根如或復噉狗或時計常或復計斷前後迴轉如頭髮髼亂又計常即破斷計斷即破常如殘害兇險無有智定食飲自資如饑渴所逼記云根本之我如牛世以牛力為大自在計我亦爾於中復計我之有無如生二角為身是我等者以我與身更互有無為身是我者則執所為我為我是身者則以能為所身即是所我即是能如以五陰計一陰為我餘皆我所謂僮僕瓔珞窟宅若計常者身非是我身斷我常若計斷者身斷我斷或俱常斷具如止觀第五記引阿含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然其所計能所雖殊計有義等或時等者是諸外道於一身中前後計轉所計之極極至非想以所計為頭彼地斷常更互起計如髮髼亂計常等者互相是非強者伏弱弱者從強皆破他從相殘害計此我者有斷有常即邊見也復次所言僮僕等者準其婆沙所明六十五見謂於五陰各計四陰而為我所謂色是我受是僮僕瓔珞窟宅三陰亦然合我及所各十三句五陰共成六十五句故一一陰初一是我三是我所。

△二總結。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飢急四向窺看牕牖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此一行半總結欲界煩惱之相亦是結利鈍眾生之相並是有漏之心常無道味故云饑急窺看牕牖明其邪觀空理慕仰道味雖復觀察而滯著心多不會正理如窺牕見空不得無礙記云言四向者見惑雖多不出四句利鈍並有饑急之義經文且從利使釋之窺看者私竊也謂看不正者由隔牕牖故見空而偏空無偏正由從牕窺理無是非由計者成過故云滯著不會牕牖說文云在屋曰牕在牆名牖釋名云牕聰也於內窺外為聦明也牖道也向也穿壁以木為小牕。

△二明火起之由。

是朽故宅屬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此一行明失火之由當知三界是佛化應之處發來誓願度脫故云屬於一人長者在宅能令慎火由出去後諸子無知故令火起內合正由如來於大通佛時常教是等令伏五濁但眾生感盡如來應亦捨此等於後便起五濁如來他土赴緣非是永去故言近出又云從得無生不生三界故名為出不久應來故名為近壽量品云數現涅槃即是出宅之意。

△三明火起之勢。

於後宅舍忽然火起四面一時其俱熾棟梁椽柱聲震裂摧折墮落牆壁崩倒。

此二行正明火起之勢四面即是處所當知身受心法等起其四倒五濁八苦故云一時相續漸增為熾命根斷為風刀解體為裂又云受苦悲痛呻吟之聲名為諸根破壞名為裂氣斷骨離筋絕為摧折墮落四大解散為墻壁崩倒。

△四明被燒之相。

諸鬼神等揚聲大叫鵰鷲諸鳥鳩槃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此一行半明被燒之相或云親屬為鬼神哭泣為揚聲今例上鬼神譬利使人且利使之人或計斷常若計常者謂法定常有還無無即常也計斷之人謂法定斷唯此一死更無復續皆唱言定說其事顯故云揚聲大呌若是鈍使及諸戒取本不計斷今見無常但生疑怖不知出離之方故言慞惶不能自出。

△二譬色界火起四初明所燒之類。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此三行半明穴中事譬色界火起諸部解義瞋通三界即此文也中為四意初一行明所燒之類四禪之定譬如孔穴雖不及門外敝豁猶得免於猛炎入禪定中猶得免於欲界麤惡利使眾生亦得禪定如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二明火起之由。

薄福德故。

薄福德故一句即是第二火起之由由少福故近惡遇苦。

△三明火起之勢。

為火所逼。

為火所逼一句即是第三明火起之勢孔穴之中雖無猛炎猶有熱惱四禪雖無欲界麤惡亦有愛味細苦故言為火所逼。

△四明被燒之相。

共相殘害飲血噉肉野干之屬並前死諸大惡獸競來食噉臭煙蓬[火*孛]四面充塞。

從共相殘害下第四二行明被燒之相此明利鈍相奪而諸使眾生得禪是同所計各異以其異故互相是非如殘害也既於禪中起其諸見則不能生無漏定慧但著默然如飲血又著五支如噉肉野干是欲界貪未來定斷故言並前死亦名食噉禪定之貪如大惡獸能吞欲界貪欲界四倒八苦如猛炎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烟亦通身受心法四大皮肉等故言四面充塞蓬[火*孛]者蓬亂[火*孛]火炎烟熾之貌。

△三譬無色界火起二初明所燒之類。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

此兩行半明空中事譬無色界火起為二初一行明所燒之類厭色界定出向無色厭色麤境觀無色法如毒蛇類火燒出穴若爾則瞋通三界。

△二明所燒之相。

鳩槃荼鬼隨取而食又諸餓鬼頭上火然飢渴熱惱周慞悶走。

次一行半明被燒之相若得無色定必滅下緣故云隨取而食非想最項猶尚不免顛倒諸苦如頭上火然當知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異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擾擾妨定名病苦若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於障即怨憎會苦其四陰心即五盛陰苦以不能即斷有頂種故云頭上火然以無無漏故故饑渴所惱猶是輪迴故周慞悶走周流也謂周流往來也。

△四總結。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此一行總結三界眾難非一。

△二頌別譬三初見火譬三初頌能見。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

此二行半頌見火有三謂能見所見起驚怖等初三句即能見之人上明見今云聞當知以聞代見聞必從他門外立者正頌上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立者在法身地常懷大悲欲救眾生不處第一義空之座舊云十方佛語釋迦云汝有緣諸子在三界中善根將滅又云眾生感佛之機為他人也今云法是佛師謂三昧法也此法為師即他人也若入三昧則能見機三昧令佛見故言聞有人言又云大悲是他。

△二頌所見。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

從汝諸子等下第二一行一句頌所見之火問子本未出云何因遊戲來入答或曾發心名出三界而復退還名之為入如人舉足欲出門側而返亦名為出亦名還入又理性本淨非三界法因無明故而起戲論便有生死故云先因遊戲來入也當知大善未著為穉小無明所覆為無知。

△三頌驚怖。

長者聞驚入火宅。

從聞驚入下第三二句頌上即大驚怖而起大悲心。

△二頌捨几用車譬二初頌捨几譬三初頌擬宜。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告喻諸子說眾患難惡鬼毒蟲災火蔓筵眾苦次第相續不絕毒蛇蚖蝮及諸夜叉鳩槃荼鬼野干狐狗鵰鷲鴟梟百足之屬飢渴惱急甚可怖畏此苦難處況復大火。

此五行半頌上救子不得然上開譬中有勸誡至上合中但合勸今但頌誡誡文有三今明亦三謂擬宜放捨不受等當知初四偈半頌上我當為說怖畏擬宜方宜者謂擬宜大教也告喻即是說眾患難即教誡之義災火蔓莚即連綿不絕如彼藤蔓之貌也西京賦云其形蔓莚廣雅云長也徧也鳩槃荼者此云甕形鬼狀貌冬瓜夜叉者此云輕捷新譯云藥叉也此苦難處者詩云莫我遑處禮記云何以處我所謂居也安也難可安居而恬處也。

△二頌不受。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

第二三句即頌不受也。

△三頌息化。

嬉戲不

第三一句正頌息化視父而放捨苦言之義。

二頌用車譬三初頌擬宜三車。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此一科共有七行半頌上用車然上有四意一者擬宜三車二知子先心三歎三車希有四適子所願今頌中但有三義略不頌知子先心此前三行頌上擬宜也躭湎嬉戲躭著也湎沈也明教云陶淵明躭湎于酒而與之交即此義也。

△二頌歎三車希有四初頌勸轉。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

此三行頌上歎三車希有上明勸示證三義今頌亦三義復加重頌勸成四初一行頌勸轉。

△二頌示轉。

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

次從羊車止今在門外此三句頌示轉。

△三重頌勸轉。

汝等出來。

汝等出來第三一句又頌勸轉。

△四頌證轉。

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可以遊戲。

次從吾為汝等下第四一偈是頌證轉隨意所樂者謂隨彼根器堪任宜樂之謂。

△三頌適子所願。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即時奔競馳走而出到於空地離諸苦難。

此一行半頌適子所願今總頌上六句馳走頌上見諦空地頌上無學空地即真空之地當知在生死則逼迫狹隘煩惱冗雜既證真理得出火宅凝神無為則閑空也。

△三頌等賜大車四初頌免難歡喜二初頌免難。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於四衢坐師子座。

此五行頌上諸子免難歡喜又二初一行頌免難坐師子座者有二釋一云諸子坐座得出三界故無畏二云是長者坐座長者見子免難即得無畏準大論所明師子之座謂非師子之形由佛為人中之師子故佛所坐之處若床若座皆名為師子座葢取其說法無畏之義初在門外猶有憂畏故云立今得出門方坐無畏故方便品云今我喜無畏。

△二頌歡喜。

而自慶言我今快樂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四面俱起而此諸子貪樂嬉戲我救之令得脫難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次從而自慶下第二四行頌長者歡喜生育甚難者二萬億佛所教其大緣是故云生中間小熟是故云育經此多時數數成熟將養不易故云甚難貪樂嬉戲者謂躭著五欲令得脫難使離八苦。

二頌諸子索車。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皆詣父所而白父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如前所許諸子出來當以三車隨汝所欲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此三行頌索車初二句明索車之時驗知上文是父坐從皆詣父所止三種寶車頌正索次從如前所許止隨汝所欲明述許今正是時惟垂給與即結索也詣者至到也白者請求也惟垂者希冀也。

△三頌等賜大車四初頌第四釋大車。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金銀瑠璃硨磲瑪瑙。

此七行半頌上第三等賜大車上文有二章謂二廣二釋合有五文今但頌四不頌廣等心與釋等心初一行超頌第四釋大車當知屋盛稱庫地盛曰藏行具一切法名藏眼等六根具一切法名庫記云行具一切法名藏者但約含藏為義六根具一切法名庫者藏寬庫狹亦可互論今但約盛貯諸庫不同如根各異雖異各具故於諸根具一切行以行歷根即是根行皆具諸法即藏深庫近如行遠根淺雖有遠近皆具諸法約根論行無復差別自非一家依經述釋章疏之例豈可聞此以根以行為藏為庫各備諸法耶。

△二頌第三廣大車。

以眾寶物造諸大車莊校嚴飾周帀欄楯四面懸鈴金繩絞絡真珠羅網張施其上金華諸瓔處處垂下眾綵雜飾周帀圍繞柔軟繒纊以為茵褥上妙細氎價直千億鮮白淨潔以覆其上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姝好以駕寶車多諸儐從而侍衛之。

次以眾寶物下第二六行偈頌上第三廣大車以眾寶物造諸大車等者當知因果所有總名眾寶約教修得義之如造性修不同權宜名造行多子多故車非一是故所造諸而復大又須示方知子修名造以性泯修造還本有即車體也言莊校下即車之具度也初一行如前釋經云真珠等者出幰葢相慈門非一猶如網孔一一孔中皆一真珠如眾慈門並稱於實前文但云垂諸華瓔秪是直令見者欣悅今云處處垂下乃明眾機徧悅眾綵雜飾譬垂化之處設應不同周帀圍繞譬攝物之宜無所闕少柔輭繒纊者前文直云重敷今加歎柔輭又以貴氎而覆其上諸禪自在故云柔輭以妙冠麤如細覆上茵者說文云車中重席也具足事禪有異凡小故云鮮白淨潔細氎者外國之華氈或曰細毛布儐從者謂前導後隨之人繒纊者繒帛也纊綿也張施其上者羅列陳設之謂形體姝好者質狀美妙也。

△三頌第二等車章門。

以是妙車。

第三頌第二等車章門。

△四頌第一等心章門。

等賜諸子。

等賜諸子一句第四頌初等心章門。

△四頌得車歡喜。

諸子是時歡喜踊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此一行半頌得車歡喜遊於四方者謂乘中道佛慧橫遊四種四門四種四諦豎遊四十一位究竟常樂我淨之德故言嬉戲自在也。

△二頌合譬三初頌合總譬四初合長者。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

此四行頌合總譬但作四意兼得六譬始從我亦如是去一行頌合長者上二句是頌合位號下二句是頌合名行兼得歎德義眾聖中尊世間之父者即是七種方便賢聖中尊九種世間之父記云九種世間者秪是九界耳七望於九但除四趣離開菩薩以子義通故世間從九結緣義局故方便唯七。

△二合五百人。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次從一切眾生皆是吾子去一行是頌合五道而義兼三十子三十子是緣因子一切眾生即是正因子耳記云一切眾生皆吾子者如大經中一切眾生無不皆至大般涅槃應知子義在因涅槃在果大乘宗要莫逾此二。

△三合家宅。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此兩句頌合家宅兼得一門義。

△四合火起。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四從眾苦充滿去有六句是頌合火起。

△二頌合別譬四初合見火三初合能見。

如來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

此三行是頌見諸眾生為生老等即合見火譬上頌見火譬文有三今合亦三且初一行頌上如來能見正出寂然閒居能見五濁諸子也即合上聞有人言安處林野者當知安處王三昧而用其智即是安處也又林野者爾雅云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埛。

二合所見。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次從今此三界下第二一行半是頌上所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燒煑即合第二所見火譬也。

△三合驚怖。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三從唯我一人下第三半偈頌上佛見此便作是念此合驚入火宅也。

△二合捨几用車譬二初合舍几譬三初合擬宜。

雖復教詔。

此一行頌捨几譬然上文開譬有三謂擬宜無機息化今此一偈亦有三意但總略有異雖復教詔一句是頌擬宜。

△二合不受。

而不信受。

而不信受一句頌無機。

△三合息化。

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次兩句頌息化或可下二句是頌無機貪著深故頌上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也。

△二合用車譬三初頌合擬宜三車。

以是方便。

此一行半是頌合用車救子得譬上文有四今但頌三合亦三略不合知子先心初以是方便一句頌上但以智慧方便欲擬宜。

△二頌合歎三車希有。

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次從為說三乘下第二一行一句是頌合上第三歎三車希有也。

△三頌合適子所願。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此六句是頌合第四適子所願然上合三乘各有四句今則總頌若心決定者從苦法忍上是真決定此一句是總頌三乘馳走之位後具足下一行是各頌三乘爭出之位具足三明者謂天眼宿命漏盡三也六通者謂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身如意漏盡之六也婆沙中問餘三何不謂之明答身如意但是工巧而天耳但是聞聲而他心但是緣他而所以此三不立明也餘三所以立者天眼知未來苦宿命知過去苦俱能厭離生死故漏盡能作正觀斷煩惱故是故此三立為明也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慧性照徹無礙即是神通也大論問云通之與明其義何別答直知過去名通知因緣際會名明直爾漏盡名通知漏盡復更生名明也不退菩薩者不退義通亦兼三藏謂位行念也若依多論以忍三品分三不退也若附成論則以四念處為位不退煖頂為行不退忍為念不退第三僧祇橫得此三以三藏菩薩望聲聞位故作此對耳。

△三頌合等賜大車譬二初頌合等賜大車四初頌合大車章門。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

此五行頌合等賜大車初一行先頌大車章門如上諸佛禪定等也。

△二頌合等心章門。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得成佛道。

次汝等若能下第二一行頌合等心章門上云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是也。

△三頌合廣大車。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

次是乘微妙下第三二行頌合正廣大車如上云皆是一相一種等。

△四頌合釋有車之由。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

次無量億千諸力解脫下第四一行頌上有車之由也。

△二頌合得車歡喜二初明各得大車。

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此三行頌得車歡喜就此復二初兩行明各得大車日夜者初得佛知見中道智光喻之如日以餘分無明在譬之如夜自得中道智如日以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此二法故言遊戲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故云與諸菩薩及聲聞眾又此明自行化他自獲是乘故言日夜遊戲以此化他故言與諸菩薩及聲聞眾能化三乘同乘寶乘也。

△二結勸信。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次一行結勸信也所說一乘無三因緣於十方土審實而求唯一無二除佛方便則不在言耳。

△四頌合無虗妄譬二初頌合不虗章門三初定父子。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父。

此三行半正頌合不虗章門為三初一行即先定父子明本欲與大故文云皆是吾子理應平等與大也。

△二乃說三乘。

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第二一偈此明乃說三乘意為除障故云汝等累劫眾苦所燒。

△三與大乘法。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今所應作唯佛智慧。

第三一行半此明既障除還遂本心與大乘法故云今所應作唯佛智慧。

△二頌合釋不虗三初釋同皆是子。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此兩行則釋同皆是子理應平等若有菩薩者當知如來方便三乘所化眾生皆是昔日結緣佛子亦皆同有真如佛性故云皆是菩薩。

△二釋乃說三乘。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為此等故說於苦諦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若有眾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暫捨為是等故方便說道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為滅諦故修行於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虗妄名為解脫。

此七行則釋先來不能受故乃說三乘以明小智障重不即信受為是方便開三接引此中正明有作四諦由小智故為說苦諦然聲聞於三乘中為最小復以苦諦為初門眾生心喜者稱其本習則喜本厭生死自求涅槃今聞出離即會宿習故歡喜但離虗妄者無明是不實通惑又附無明而起故呼之為虗妄有作四諦但除此惑名為解脫雖脫於分段未脫變易故非自在。

△三釋與大乘法。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佛說是人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滅度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此三行釋障既除情根又利還遂本心與大乘法於佛本欲與之一切解脫今汝始斷分段非大涅槃以其未得一切解脫故終是未稱本心故言我意不欲令至滅度今則還令得無上道入大涅槃乃是究竟稱佛本心所言一切解脫即是無作滅諦無上道即是無作道諦用此二諦破無作苦集昔欲說此而此眾生不堪今障既除故還說此以明第三意。

△二明勸信流通二初標兩章二初標可說不可說。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此去有六十五行明勸信流通信者謂信佛說不說也勸者謂勸可通不可通也此有二義故言勸信今一行半中為二意一從汝舍利弗止世間故說者即標說不說者如來說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也其不說者以四十餘年未是說時況五千未去是故不說耳。

△二標可通不可通。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次在所遊方下半行標可通不可通章者勿妄宣傳也若惡者強說則令其墮苦若善者不說則誤其失樂若大悲愍惡則不為通大慈念善則應為通是名標可通不可通章也。

△二釋二初釋可說不可說。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致若有信受此經法者是人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智分。

此八行釋可說不可說此明如來利益世間之相也通論三世利益若別論則令二乘入信阿惟越致者或云何致葢梵音之異此翻不退轉此是觀現在益曾見者此觀過去善為說也信汝見我者此觀未來善為說也下文云若深信解者則見佛常住靈鷲即其義也斯法華經下一行此是結上開下如來觀知三世利益是故為說淺智不解則不為說此釋如來說不說章。

△二釋可通不可通二初明大悲門莫為說二初釋二初明謗經故墮惡四初大悲愍物恐謗不說。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

此三十六行半明若用大悲門莫為惡人說先引惡數必起惡誹謗獲惡果報是故大悲不可為說記中有二意初明由謗經故墮惡次如斯下明由墮惡故不值佛此一段經文既長疏記從略其間雖分科不甚委悉今輙引如向經文逐段節之夫如是則意趣明白下去諸文準此可知一從又舍利弗止獲罪如是明初意於此文中自有四意初二行明以大悲故勿強為說。

△二明若謗墮地獄。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復聽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次若人不信止至無數劫明墮地獄經云斷一切世間佛種者淨名以煩惱為如來種此取境界性也大品以一切種智學般若此取了因性為佛種涅槃用心性理不斷此取正因性為佛種今經明小善成佛此取緣因性為佛種若不信小善成佛即斷一切世間佛種也所言性者有五一正因性二了因性三緣因性於此三上仍加二種或云加境界性及果性或云加果性及果果性或云加因性及因因性若釋義者般若空慧名了因性無量功德名緣因性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名正因性善惡事異名境界性單論智德名果性兼論斷德涅槃名果果性單約十二因緣事境名因性兼約因緣觀智名因因性雖有諸說而數至五若作境界性即沒果果性為果性所攝若開果果性即沒境界性為緣因所攝即沒因性及因因性者其因性乃為正因所攝因因性乃為了因所攝此由文中既明佛種種即性也若加此意亦可為五科言顰蹙者眉不展也。

△三墮畜生。

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若狗野干其形[乞*頁]瘦黧黮疥癩人所觸嬈又復為人之所惡賤常困飢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斷佛種故受斯罪報若作馲駝或生驢中身常負重加諸杖捶但念水艸餘無所知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有作野干來入聚落身體疥癩又無一目為諸童子之所打擲受諸苦痛或時致死於此死更受蟒身其形長大五百由旬聾騃無足踠轉腹行為諸小蟲之所食晝夜受苦無有休息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三從地獄出止獲罪如是明墮畜生[乞*頁]瘦者形體憔悴毛髮凋疎也黧黮者顏貌𪑿黑也死被瓦石者被葢也既無棺槨蔽形所有者唯瓦石耳馲駝者郭璞云日行三百里能負千斤諸水胍以足跑地水即出蟒者爾雅云王蛇也葢羣蛇之魁耳聾騃者頑癡也宛轉者宛猶展也食鑽齧也。

△四墮賤人。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矬陋躄盲聾背傴有所言說人不信受口氣常臭鬼魅所著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尋復忘失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復致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復增劇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罹其殃。

四若得為人止橫罹其殃明墮賤人矬陋躄者身形矮短手足不伸也背傴者曲脊猶負趨也痟瘦者渴疾也又痟猶消也肉減骨立耳抄劫者掠取也橫罹者非理而遭痛毒也。

△二明由墮惡故不值佛。

如斯罪人永不見佛眾聖之王說法教化如斯罪人常生難處狂聾心亂永不聞法於無數劫如恒河沙生輙聾啞諸根不具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舍宅駝驢猪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若得為人聾盲瘖瘂貧窮諸衰以自莊嚴水腫乾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身常臭處垢穢不淨深著我見增益瞋恚淫欲熾盛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次從如斯罪人止不擇禽獸獲罪如是明八難永不見佛者即佛前佛後難也難處者謂八難也永不聞法者即世智辯聰不信因果難也生輙聾瘂者從生自爾不因傷感而致即生盲瘖瘂難也常處地獄者即地獄難也駝驢猪狗者即畜生難也在餘惡道者則應該北洲暨無想天也以為衣服者凡人用衣服為資身之具以禦寒熱今謗經者以病苦為衣服耳。

△二結。

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二明大慈門應為說二初五雙明善人可說五初過現一雙。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十七行釋弘經時用大慈門其有善人應為宣說令不失樂夫弘經之要要在諧和兩門令其得所是善流傳若不得所是妄宣傳文有五雙謂善人之相可為宣說且初過現為一雙利根是現在植善是過去又強識是現在見百千是過去。

△二上下一雙。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二上下為一雙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

△三內外一雙。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三內外為一雙捨惡親善是外求持戒如珠是內護。

△四自他一雙。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四自行化他為一雙質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說法是化他。

△五始終一雙。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五始終為一雙四方求法是請益之始頂受專修是歸憑之終。

△二總結。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此總結也相者善相甚多略舉十相示流通方法顯慈悲兩門可通不可通之大要也。

科註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0 冊 No. 0605 法華經科註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