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30冊
No.604 法華經句解 (8卷)
【宋 聞達解】
第 6 卷

下一卷
 

妙法蓮華經句解品第六

妙法蓮華經壽量品第十六

前品之中因文殊請為初心者說安樂法時他方界諸菩薩眾欲於滅後在此弘經世尊止之不須汝等言我弟子自當護持下方空中聞悉奔會眾見此等即生疑心以問於佛為從何來世尊答言是我所化遂疑世尊成佛在近所化者眾非初心人故開壽量以決群疑我久遠來實成佛今云成者盖是方便為眾生故現滅不滅實不滅度唱言滅耳。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

當時在會懷疑心者。

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汝當諦信如來實語勿執方便以疑於佛。

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再告之者欲堅其信。

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由法深妙眾生難解如是至三令深信也。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

彌勒及眾見佛再三如此勤重所以合掌口發誠言對揚於佛。

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言當信受不敢疑也。

如是三白

如是三徧白世尊佛猶默然未蒙肯可。

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至于再四誠極心切。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

佛知眾生至三不止而復再四。

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佛將欲說誠實之言故敕有眾攝心聽受。

如來秘密神通之力。

如來慈悲欲度生故秘妙深密神通之力隱實行權說近成道。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

世間所有一切眾生。

皆謂今釋迦牟尼佛。

靈嶽釋迦說法華者。

出釋氏宮。

出釋迦氏淨飯王宮。

去伽耶城不遠。

去處時節。

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坐道樹下示成正覺名坐道場。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來。

實是最初成正覺來。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言我成佛其實久。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

西土大數。

三千大世界。

譬將無數大千世界。

假使有人抹為微塵。

假設譬喻若使有人將諸世界一時細抹悉為微塵。

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

經過無數僧祇國土方乃下於微塵一點。

如是東行盡是微塵。

如是東行迤[這-言+里]而去點盡如上所有微塵。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

汝諸子等於汝之意以為云何。

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如昔所說東行世界可以思算得其數不。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

眾承佛問俱時回答。

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

世界多故算數計校皆不可知。

一切聲聞辟支佛。

二乘之人。

以無漏智。

以盡煩惱無漏智慧。

不能思惟知其限數。

限量數目思惟莫及。

我等住阿惟越致地。

諸大菩薩皆悉住於不退轉地。

於是事中亦所不達。

於是微塵限數事中亦不能了。

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言無邊量不可得知。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

彌勒等眾。

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

在昔秘密未敢說實今當分明顯露而說。

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

若曾點著及不點者。

盡以為塵一塵一劫。

盡將東行所有世界抹為微塵以一微塵為一劫。

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成佛劫數復過塵劫無量僧祇。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

言常化此無休息也。

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若但化此其功不愽非大慈悲故於餘處亦皆導利一切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

方便大乘說三僧祇修行成佛故說昔名善慧菩薩遇然燈佛得授記莂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皆中間事。

又復言其入於涅槃。

又說然燈入般涅槃。

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非實爾也。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

若復有人至於佛所。

我以佛眼。

以佛慈悲清淨天眼。

觀其信等諸根利鈍。

信進念定慧名五善根觀其根性利之與鈍隨所應度應以何法而度脫之。

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處處自稱應身名號各各不同及以年紀大小亦異。

亦復現言當入涅槃。

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本無終始言涅者悉是為生方便示現。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為令眾生得妙法故假諸方便而為演說。

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能令前機聞法解悟發歡喜心。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

佛眼觀見。

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

由根鈍故樂小乘法福德淺薄障垢重者。

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鈍根障重說云少年出家成道。

然我實成佛來久遠若斯。

劫數無量。

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但為鈍根方便設化說壽長短。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

佛之說法但欲應機如醫用藥除病為先。

或說身。

說自本身在昔因地。

或說他身。

說餘人身因地之時。

或示身或示他身。

以自他身過去宿世所受之報開示於人。

或示事或示他事。

以過去世自他所作種種之事開示於人。

諸所言說皆實不虗。

一一稱實無有虗妄。

所以者何。

為何如此。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如來智慧稱如實理明見三界不遷之相。

無有生死若退若出。

本惟空寂如太虗空實無有生及以老死若退轉來若出去者。

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本自不生故無在世亦無有滅故無滅度。

非實非虗。

非實故不同凡夫執迷取相非虗故不同小聖滅色取空。

非如非異。

非一相非異相。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不如三界之人見三界有不如二乘之人見三界空空有不二名如實相。

如斯之事。

如斯三界真實之事。

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如來智慧明了知見無有一切錯謬之處。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

根性不同。

種種欲。

樂欲不同。

種種行。

履踐不同。

種種憶想分別故。

種種憶度種種思想種種分別各不同故。

欲令生諸善根。

如來欲令發生一切諸善根本。

以若干因緣。

言若干者不定之辭諸善惡因及善惡緣。

譬喻言辭種種說法。

說惡因緣欲令改過說善因緣令修正行。

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諸有所作雖開方便本欲皆令成得佛道故云佛事從始至今中間未曾暫時廢弛。

如是我成佛來甚大久遠。

言成佛道其實久。

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眾生成佛如鑛成金一純之後不復成雜此說如來自受用門智度大海報身壽量有生無滅故云常住。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

我昔本時修菩薩行所成就得智慧壽命。

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因既成果與法身齊云何有盡非數可知。

然今非實滅度。

然今靈山亦非實滅。

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方便唱言我當滅度。

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如來以此示生唱滅而為方便化導眾生。

所以者何。

云何如此。

若佛久住於世。

若使世尊久住世間。

薄德之人不種善根。

薄德無福鈍根之人不肯修種菩提善種。

貧窮下賤貪著五欲。

不修福業名曰貧窮狎習惡者名為下賤貪著世間五欲之樂。

入於憶想妄見網中。

入於憶度種種思想虗妄知覺見愛網中。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

斯等之人見佛不滅。

便起憍恣而懷厭怠。

視以為常生憍縱心而懷輕易厭倦懈怠。

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不能生於難遭遇想而起恭敬信仰之心。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言有生滅。

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久遠一出難可得見。

所以者何。

為何之故作如是說。

諸薄德人。

諸世間中薄德之人。

過無量百千萬億劫。

經過多劫。

或有見佛或不見者。

或有得見或全不見。

以此事故我作是言。

以是之故我方便說。

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

因其不見故此語之。

斯眾生等聞如是語。

斯不見者聞我此語。

必當生於難遭之想。

必當生起難遭逢想。

心懷戀慕渴仰於佛。

其心懷仰欲見於佛。

便種善根。

便種見佛眾善之根。

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為眾生故於無生滅示生滅耳。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

恐疑今佛創立此門所以示言諸佛皆爾。

為度眾生皆實不虗。

佛本無心方便度生非同世間不善虗誑有益無損故云皆實。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

佛如醫王智慧明了善知病源。

明練方藥善治眾病。

明識諳練方書藥性善能治療眾生之病。

其人多諸子息。

喻佛教化五道眾生。

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若十即菩薩二十即二乘乃至百數即十法界。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佛先化此結大乘緣餘方機熟名有事緣捨此趣彼名至餘國。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

如來滅後弟子隨邪名飲毒藥。

藥發悶亂宛轉于地。

邪毒交攻心神悶亂流浪諸趣名為宛轉生而復死不離下地。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

喻此緣熟佛還出現。

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

見諸眾生或入邪毒喪大受輪或有本心而不失者。

遙見其父皆大歡喜。

以凡望佛名為遙見眾生見佛如子見父子見父歡父見子喜。

拜跪問訊善安隱歸。

屈身作禮問訊起居唱滅還源如離家去入垂手名安隱歸。

我等愚癡悞服毒藥。

自悔過咎悞入邪流。

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願佛見怜方便攝化更復賜與智慧壽齡。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

佛見眾生於三界中受如是等種種眾苦。

依諸經方求好藥草。

佛隨諸佛所行方便名順方書察其病深如理調伏名求好藥。

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行色道香法音美味藥料盡足。

擣篩和合與子令服。

摧服剛暴名為舂擣退惡進善猶如篩簸定慧均融名為和合付與受持名為服藥。

而作是言此大良藥。

良善大藥。

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材料皆全非偽藥也。

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汝可服此疾除一切身心苦惱無復發生。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

不失本有大乘心者。

見此良藥色香俱好。

聞法信解善知義味。

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如法修行得度生死。

餘失心者。

喻無正信樂善之心。

見其父來。

遇佛出興。

雖亦歡喜問訊。

雖見佛喜來相請問。

求索治病。

願求脫苦。

然與其藥而不肯服。

然授以法而不肯修。

所以者何。

何故來求而不肯服。

毒氣深入失本心故。

邪毒習氣深入其心壞善根故。

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於正直法不能知味。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

見子有疾所以深怜。

為毒所中心皆顛倒。

被毒所中心無正念而皆顛倒。

雖見我喜求索救療。

雖見佛喜求為救護。

如是好藥而不肯服。

如是正法而不奉行。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唱言涅槃而為方便令思正法。

即作是言汝等當知。

汝等諸子當知此意。

我今衰老死時至。

謂將入滅。

是好良藥。

大藏經卷。

今留在此。

流布世間。

汝可取服。

汝可取則依法修行。

勿憂不差。

勿得憂疑苦不能脫。

作是教復至他國。

囑付子更應餘方。

遣使還告汝父死。

使即菩薩承佛付囑荷法流通名為還告示言世尊今入滅。

是時諸子。

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聞父背喪心大憂惱。

聞知佛滅其心憂悶。

而作是念。

作是念言。

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

若佛在世怜念我等能為方便而作救護。

今者捨我遠喪他國。

今者棄我於方便土而現寂滅。

自惟孤露無復恃怙。

自思孤幼窮露無依慈父既喪無復恃怙。

常懷悲感心遂醒悟。

常懷悲慼有以感動遂得本心復還醒悟。

乃知此藥色味香美。

乃知佛法理味深長。

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即取教法依而奉行漏業悉盡。

其父聞子悉得差。

佛居真寂聞諸機緣妄心覺。

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即便起應復見世間咸令有緣而得覩現。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

於汝意中以為如何。

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虗妄罪不。

醫人方便假言死而救其子頗有人能說其不應虗妄過不。

不也世尊。

此彌勒答父雖不死本是好意無虗妄也。

佛言我亦如是。

佛之所為亦如醫者。

成佛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成佛實久得無生滅經無量阿僧祇劫。

為眾生故。

如醫為子。

以方便力言當滅度。

說滅度者是方便智。

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虗妄過者。

亦無有人能如法說我之所行虗妄罪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

自從我得成道來所經劫數。

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祗。

如是長久。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

說法度生未曾暫廢。

令入於佛道。

令其得入佛無上道。

爾來無量劫。

自從爾來經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

中間數數示生唱滅。

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據佛法報實無滅時常住世間演說諸法。

我常住於此。

佛既常住世間眾生云何不見。

以諸神通力。

以諸神通方便之力。

令轉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人人身中有佛世尊結加趺坐德相具足只為昏迷生顛倒想雖則至近而不得見。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

眾見如來色身入滅廣興供養遺體舍利。

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

眾皆戀慕生心渴仰。

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輭。

眾生既然深信降伏質實正直意中柔軟。

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

一心樂欲得見如來於身命財無所恡惜。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

佛及僧眾俱時出現。

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

我於是時語諸眾生常住於此不曾有滅。

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

佛以方便智慧之力為眾生故現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

餘方國土有能敬樂信佛法者。

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

機興則說無有定處。

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

汝等未聞如是方便但謂處來實是滅度。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

佛見眾生沉溺生死。

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

故即隱去不與現身欲令其心而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

因其心中生於戀慕乃即出現與之說法。

神通力如是。

此乃如來神通之力其事如是。

於阿僧祇劫。

從成佛來經歷許久。

常在靈鷲山。

說法華處。

及餘諸住處。

諸方國土說法之處。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

眾生眼見劫末之時大火熾然俱時焚蕩。

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

正性名佛緣了二性名為人天當於瞋火熾焰之時一念正覺事用皆如貼然無礙名土安隱一切善相皆悉現前名為充滿。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

七覺茂林道品樓閣咸以眾善珍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

菩提願王名為寶樹善業名華善報名果念念善心名為眾生常在其中名為遊樂。

諸天擊天鼓常作眾妓樂。

一念淨心名曰諸天四大交擊從身發聲名擊天皷以和雅音四攝利生名作伎樂。

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

作眾善事名雨寶華莊嚴佛境及眷屬眾。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

佛之淨土具諸快樂業苦眾生瞋火起處玉石俱焚不可撲滅。

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憂愁怖畏種種苦惱如是諸難悉皆充滿。

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

是諸界內罪苦眾生以久遠來作諸不善惡因緣故。

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

過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得獲聞三寶名字。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

有諸眾生修習善行柔軟和順質樸正直如是之者。

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則皆見佛常在於此寂滅之處而與說法。

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

或時為眾說佛壽長令生歡喜敬慕於佛。

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

經歷久劫乃見佛者與說難者令生至重。

我智力如是。

如來智力說易說難或促或延巧更如是。

慧光照無量。

由性發光因光見道慧光無量洞徹無遺。

壽命無數劫。

所成智身報得壽命無有限量不可計劫。

久修業所得。

如是福德皆由因地久修淨業之所得成。

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

汝等菩薩是有智者當以理會於此勿疑。

當斷令永盡。

當斷疑網令永不生。

佛語實不虗如醫善方便。

佛語真實不誑眾生譬如良醫善施方便。

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

為治失心狂子之故實不入滅而唱涅槃。

無能說虗妄。

據相似虗而心實善無有人能說為虗妄。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

佛亦為諸世間之父是救眾生諸苦難者。

為凡夫轉倒實在而言滅。

為諸凡夫心想顛倒執非是感是為非佛雖實在而滅度。

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

以其心愚若常見佛而生憍慢恣縱之心。

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

放蕩狂逸耽著五欲隨業隨於三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

佛常了知眾生之心或復行道及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

觀機逗教如醫用藥隨以何法而得度者即為說之令得歡喜。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

每自心中作如是念以何方便令彼眾生。

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得入如來無上智慧速得成就圓滿報身。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因前品中聞世尊說本時所成壽長遠利生方便智慧難量諸菩薩眾咸悉開解量其所入得益不同如來一一約人分別功德淺深為眾隨而說。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

眾聞佛說報身壽命如是長久。

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聞佛壽長開近顯遠得久修益。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

佛見大眾各得饒益語彌勒知。

阿逸多。

彌勒名也。

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

佛於前品說壽永時。

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六百者表六根八十者表八識眾生即是念念之心那由他恒河沙者說其心念數量若是妄念消殞生法本空徹見自性了了分明一切逆順不能傾動證此理者法眼清淨是則名為得無生忍。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言千倍者謂菩薩數倍前千倍陀羅尼者此云總持隨所聞法悉能受持一切諸法由此出故名總持門。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辨才。

以一世界抹為微塵以一點塵為一菩薩得大辨才樂說諸法無所滯礙。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旋轉曉解諸總持門於一法中出生無量無邊句義。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

智慧甚深住不退地能為眾生轉不退輪。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

凡一小千名一中千一千中千名一大千今二中千即是兩箇大千世界悉抹為塵譬菩薩數悟法性空住清淨地能為眾等轉清淨輪。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

一千四天下名為一小千。

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言八生者即是二地數至妙覺名為八生當得無上佛果菩提。

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

四箇四天下微塵數量。

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言四生者即第八地過四生得佛菩提。

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第九地三生成佛。

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第十地二生成佛。

復有一四天下。

四大部洲名一天下。

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等覺地一生成佛。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皆發如來無上道心。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

如前所列諸菩薩眾於佛妙法得大增進利益之時。

於虗空中雨曼陀羅華。

下小白華。

摩訶曼陀羅華。

大白華也諸天仙眾聞法歡喜於空雨華。

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

即供十方坐寶樹下分身諸佛。

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

多寶分座命令坐者此土教主釋迦世尊。

及久滅度多寶如來。

在寶塔中同證法者。

亦散一切諸大菩薩。

他方此土會中菩薩。

及四部眾。

在會聽法僧尼士女。

又雨細末旃檀沉水香等。

前散寶華表真實行此陳香供表真實德。

於虗空中天皷自鳴妙聲深遠。

虗空中者表法性空天上之皷自然鳴者表無作偈無問自說梵音美妙其義深遠。

又雨千種天衣。

天衣散者大約云千表無生理忍辱之衣。

垂諸瓔珞。

垂瓔珞者表以智珠而為嚴飾。

真珠瓔珞。

蚌螺之珠喻小智也。

摩尼珠瓔珞。

大寶珠也表大智慧。

如意珠瓔珞。

如意珠王即能出生一切珍寶表於中道佛之智慧圓妙明心。

徧於九方。

徧九方者從天散下充滿四方及以四維并中央也即表六凡及以三聖同嚴佛果。

眾寶香爐燒無價香。

爐即心寶香即道韻以智修德名曰燒香。

自然周至供養大會。

一念既徧一塵亦徧出乎誠心初非作意故曰自然其心普故無有缺處故云周至即是十法界心熏惡成善名為供養。

一一佛上。

一一覺了善性之上。

有諸菩薩執持幡蓋。

菩薩即是行因之心執法莊嚴名為幡蓋。

次第而上至于梵天。

次第升上離欲清淨到無欲處名為梵天。

是諸菩薩以妙音聲。

光音天上以光表音智光發現名為妙音。

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此妙歌讚供養佛者非耳所聞唯須眼見。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彌勒菩薩大眾之首見心喜出眾讚佛。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

此法希有佛成道來未曾聞說。

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

世尊有大智慧神力壽命長遠不可稱量。

無數諸佛子。

今此會中無數佛子。

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徧身。

聞佛世尊如上分別會眾之人所得法利獲大歡喜充滿其身。

或住不退地。

登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入總持門。

或無礙樂說。

獲無礙辯樂說無窮。

萬億旋總持。

得千萬億旋陀羅尼。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

如前。

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

如前。

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

如前。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

即前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隨數生成佛。

言隨數者或四生或三生或二生次第修證然後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

等覺菩薩尚有一生。

當得一切智。

當得成就一切種智。

如是等眾生。

如上等眾。

聞佛壽長遠。

聞佛開示壽命長遠。

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如上所說分別菩薩各各所得智慧果報。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

八大千界。

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

聞佛開示法壽長遠皆發道心願得如佛。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

佛說壽量不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如虗空無邊。

利益廣大如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摩訶曼陀羅。

諸天歡喜空中雨華。

釋梵如恒沙無數佛土來。

帝釋梵王數如恒沙從無量土來此娑婆。

雨旃檀沉水繽紛而亂墜。

雨於細末旃檀沉水妙香繽紛從空飄下。

如鳥飛空下供散於諸佛。

譬如飛鳥從空而下供散多寶釋迦諸佛。

天皷虗空中自然出妙聲。

虗空之中不因人擊天鼓自響出妙音聲。

天衣千萬億旋轉而來下。

天上妙衣千萬億種於虗空中旋轉而下。

眾寶妙香爐燒無價之香。

寶爐之中爇眾妙香。

自然悉周徧供養諸世尊。

妙音普熏周徧法界供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執七寶幡蓋。

眾執七寶幡蓋之者謂表七善功德莊嚴。

高妙萬億種。

高勝妙好有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自下次第至于梵天。

一一諸佛前。

徧於一一諸佛之前。

寶幢懸勝幡。

於寶幢上念勝妙幡。

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

菩薩亦以偈讚諸佛。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

此眾美事昔所未有。

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

聞佛壽長知佛德妙一切大眾心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

佛之名字傳聞十方廣大饒益一切眾生。

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

令一切眾具足善根悉以資助無上道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

彌勒菩薩說上偈佛復告之。

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

不可計數。

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下至一念生信解心。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一念信心功德無限何況具足深心信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有善男女為求道故。

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

八十萬億即表八識五波羅蜜除去般若。

檀波羅蜜。

此云布施。

尸羅波羅蜜。

此云持戒。

羼提波羅蜜。

此云忍辱。

毗黎耶波羅蜜。

此云精進。

禪波羅蜜。

此云入定。

除般若波羅蜜。

此云智慧般若真智是諸佛母經舉功德校量信解故除般若。

以是功德。

以是五度所獲功德。

比前功德。

此前一念信解功德。

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

百分之中不及其一以至千萬亦不及一萬分中一億分中一亦皆不及。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乃至算師計算一切譬喻所不能知。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

若有如是信解功德。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無信心者易得退道有是信心而於菩提生退轉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人求佛慧。

復有人求佛智慧。

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

經歷多劫修行五度。

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

多劫供養佛及緣覺并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珍奇飲饌。

上服與臥具。

上服即寶衣臥具即床褥。

旃檀立精舍。

以旃檀木建立精舍而作僧坊。

以園林莊嚴。

施以園林莊嚴勝境。

如是等布施。

飲食衣服房舍臥具即以四事而行施也。

種種皆微妙。

其有種種所施之物精意微妙。

盡此諸劫數。

八十萬億那由他劫。

以迴向佛道。

回此施福向於佛道。

若復持禁戒。

持佛淨戒。

清淨無缺漏。

戒行清淨無有缺失及以滲漏。

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歎。

求於正道佛所歎行。

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

能行忍辱住調柔位。

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

言或眾惡加臨其身其身安忍終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懷於增上慢。

諸有修行得法趣者內懷自得增上慢心。

為此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被此等人之所輕惱如是亦能安然忍受。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

若復有人勤行精進志願正念常時堅固。

於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息。

經歷久劫常爾一心不懈不怠。

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閑處。

又經多劫在空靜處。

若坐若經行。

若或坐禪及以經行。

除睡常攝心。

唯除睡時常攝其心。

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禪定。

以是空閑攝靜因緣故能發生諸禪定力。

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

住第八識安隱心中。

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

持此一心修禪定福願求如來無上之道。

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

自謂我得一切空智盡諸禪定所有邊際。

是人於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指上所說五度功德。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

聞如來說壽命久長。

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

一念信解所得功德勝歷久劫行於五度良由五度是福福是有為慧出生死以福此念云何能及。

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

若人悉無諸疑悔心。

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信佛妙乘願求佛道名為深心若復有人於須臾間起大信心其所得福過於五度。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

其有菩薩多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上上根器久植善因聞佛所說壽命長久是智慧人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典。

如上所說諸有智人聞此經典頂戴受持。

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

願我得於未來之世久復長壽度脫眾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

一如今日釋迦世尊諸釋種中無上法王。

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

於道場中作師子吼為眾說法無所怖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

我等未來得證道時為一切眾之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坐於道場說壽量時亦如今日釋迦世尊。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

若有深心清淨無染而心質直。

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聞見廣博能總憶持隨經意義善解佛語。

如是諸人等於此無有疑。

如是人等則於此經深心信解無有疑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

善能解了語言義趣。

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功益深也。

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經所明者佛之知見信解則發無上智慧。

何況廣聞是經。

前文但云乃至一念信解功德如是況復廣聞功益轉勝不言可知。

若教人聞。

若教訓人令其得聞。

若自持。

自身受持。

若教人持。

若或教化令他受持。

若自書。

親手自書。

若教人書。

若教他人書寫是經。

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

香表德瓔珞等具用嚴法身然燈續明表智光也不離事供用顯真常。

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因心起行因行入道能生如來一切種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

聞世尊說佛壽長遠。

深心信解。

以清淨心深生信解。

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

經者即是如來法身信解是經則是見佛常在靈山不曾隱沒。

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

此經具載諸大菩薩及聲聞眾深心信解如從佛口親聞無異則見大眾一時圍繞。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瑠璃坦然平正。

經談實相其體瑩潔故如瑠璃心無異念所以坦然絕無艱險故曰平正。

閻浮檀金以界八道。

堅固正法名曰金繩閻浮檀河所產之金其色最上以金為繩分八正道令知齊限見八正時名見法體。

寶樹行列。

寶樹即是菩提願王次第分布名為行列。

諸臺樓觀皆悉寶成。

臺觀等相即喻道品次第層級嚴顯可觀皆善所積名曰寶成。

其菩薩眾咸處其中。

諸大菩薩皆修道品是故大眾咸處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

若有人能如是諦觀。

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是得見實報莊嚴所以名為深信解相。

又復如來滅後。

於佛滅後濁世之時。

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

聞經不毀又能起於隨喜之心。

當知為深信解相。

此等亦名深信之相。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何況有能讀誦受持。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經顯佛智如來法體頂受是法名戴如來。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

是經處則為是塔所以不須更造塔也。

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

念念善心不可計算心與法合其心不二名之為僧深心謹奉是真供養所以不須更造僧坊及辦四事供養僧也。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若善男女讀持此經。

起塔。

起造佛之寶塔。

造立僧坊供養眾僧。

既開顯菩薩聲聞同一實道根無大小皆住其中即是僧坊念念修敬即是供僧。

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經是法身名佛舍利依經起行修七善法是以七寶建舍利塔。

高廣漸小至于梵天。

竪窮三際名之為高橫徧十方名之為廣轉廣轉高愈精愈妙名為漸小極本天真清淨妙理名至梵天。

懸諸幡蓋及眾寶鈴。

鼓舞名幡覆庇名蓋無情說法名曰寶鈴。

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

華即善心香即善德瓔珞妙嚴即忍辱衣末香即細行塗香嚴身莊令妙好燒香熏炙轉惡為善。

眾皷伎樂簫笛箜篌。

晝夜常作和樂之樂身即樂器言即樂音令諸聞者悅耳清心。

種種戲舞。

以四攝法皷舞一切猶如戲處以誘於人。

以妙音聲歌唄讚頌。

以佛之心誦佛之言名妙音聲歌詠梵唄讚佛法身名為頌德。

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

過去久遠塵劫中事悉於此經宣示顯說誦經一徧即是廣遊諸佛剎土經於無量千萬億劫作供養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

滅後得聞是法華經。

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

自作教人其功一等。

則為起立僧坊。

則是書持便為起寺。

以赤栴檀。

即赤骨也。

作諸殿堂。

即身體也。

三十有二。

即身相也。

高八多羅樹。

堂堂八尺即身量也若就事相一多羅樹是長七尺總五丈餘。

高廣嚴好。

一身之中包含造化竪高橫廣等於虗空相好莊嚴無不具足。

百千比丘於其中止。

覺性名佛軌則名法佛法不二和合名僧百千正念聚在一身名為中止。

園林浴池。

園林即是七覺支林戒名為池群聖所浴。

經行禪窟。

終日履踐名曰經行動而常靜名為禪窟。

衣服飲食。

柔和忍辱名為衣服禪悅法喜名為飲食。

床褥湯藥。

法空之座名為床褥療治心病名為湯藥。

一切樂具充滿其中。

眾寶音樂悅目快心諸餘樂事悉滿其中。

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

三十七品重重森布名為樓閣一念一行是一去處名曰若干。

以此現前供養於我。

如經所說依之起行隨順佛語名供養佛。

及比丘僧。

三業如法住於善念名為供僧。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

所以佛說滅度之後。

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持讀經典是自利行為人解說即利他也。

若自書若教人書。

自書教人傳寫經典有益見聞所以功大。

供養經卷。

華香幡蓋種種供養由敬法故則能見佛。

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一心在道率身行之即法供養不在事緣。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況能持經兼行六度一心即定慧即般若。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

內修理觀外以事助所獲功德不可計量。

譬如虗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

虗空廣大不可度量無有終始莫知邊際。

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

與虗空等。

疾至一切種智。

修理觀故成一切智修事行故名道種智理事如如是故速得一切種智。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

前但持經今為人說及以書寫。

復能起塔及造僧坊。

又復善能起塔造寺。

供養讚歎聲聞眾僧。

供養眾僧讚歎其經。

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

菩薩即是大乘僧也等是讚歎要須合法讚所當讚能生功德苟非其人而輙讚歎尚不免罪何況得福。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

以諸因緣隨其義理為他眾生解說是經布施行也。

復能清淨持戒。

戒聖行也。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

忍辱行也。

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

志願堅固常重修禪得諸菩薩深妙之定禪定行也。

精進勇猛攝諸善法。

常勤精進勇捍多力以諸善法修攝其心精進行也。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以利根故智慧高明隨有所問答今歡喜信伏隨從名曰善答般若行也。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若善男女滅後弘經。

復有如是諸善功德。

謂弘經外又行六度修習如上諸善功德。

當知是人趣道場。

當知如是弘經修福菩薩行向道場。

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去佛不遠得近菩提。

坐道樹下。

一切時中心常在道不曾動移名之為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名為道樹。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

人平昔遊處之地。

此中便應起塔。

有是經處即為有佛故應起塔。

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敬持說者則是敬法其敬法者則知有佛以信佛故即脫生死故令敬人如佛之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

於佛滅後能持是經。

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

近道場當坐道樹。

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

供佛法僧一切具足。

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

持經即是起舍利塔七支修善名寶莊嚴。

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

發心修行如同起塔漸進漸高背向細名為漸小至涅槃樂名為梵天。

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

以妙音聲演說諸法如撼寶鈴念起之時名為風動唇舌發響名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

一念之中敬古佛經名無量劫供養法塔。

華香諸瓔珞天衣眾妓樂。

華是善因香是信心瓔珞即具智慧明珠衣即忍辱伎樂即是法喜之樂。

然香油蘇燈周帀常照明。

油是智水燈是慧光徧照無遺名為周匝。

惡世末法時能持是經者。

滅後惡世末法之時。

則為如上具足諸供養。

能持是經則是如上具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

此經在世與佛無殊。

以牛頭旃檀起僧坊供養。

以身荷法攝持正念名旃檀木起寺供僧。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

現身佛堂具三十二大人相好高長八尺圓滿端直如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

法喜之食名為上饌忍辱之衣名為妙服法空為座行住坐臥常在其中。

百千眾住處。

六度萬行是諸菩薩所住之處。

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

坐七覺林澡八德池經行正道坐寂滅床。

種種皆嚴好。

種種受用悉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

有信解心讀誦書持。

若復教人書及供養經卷。

教人書寫及供經卷。

散華香抹香。

此以色香供養法寶。

以須曼薝蔔。

須曼那此云稱意其華黃白而香極美薝蔔此云金色華細而香。

阿提目多伽。

即胡麻也華赤葉青子可作油。

薰油常然之。

薰香草也子可作油謂以香油然燈供養。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

如是供經得福無量。

如虗空無邊其福亦如是。

如大虗空無有邊際是供經人福亦如是。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

但能持經無量況復兼修六度之行。

不瞋不惡口。

心不瞋怒口無惡言。

恭敬於塔廟。

見塔廟時起恭敬心。

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

見比丘時謙恭下禮遠離自大高傲之心。

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

心常思惟甚深智慧有來難問不起瞋心隨順其意而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若能行此如法之行福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

若見此等弘經之師成就如上諸善功德。

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

應以天上寶華散之諸天寶衣以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

頭面接足歸命頂禮生恭敬心如固佛想。

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

又當心地作是念言此人不久行詣道場坐寶樹下。

得無漏無為廣利諸天人。

當得無漏無為之果廣愽利益一切人天。

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

其弘法師行住坐臥乃至說經一偈之處。

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

是處所中應當起塔莊嚴光飾極令妙好以種種供而供法塔。

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

後世佛子住此心地是人則得佛之受用。

常在於其中經行若坐臥。

行住坐臥身四威儀不離道場於中履踐。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彌勒菩薩於前品中聞世尊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法華經功德無量勝於造塔起寺供僧又聞若能兼行六度及以正修功德尤勝故問如來有初機人若聞是經但能隨喜是人為復得幾許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彌勒既為唱導之師於所當問故白佛言。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

有善男女聞是妙經。

隨喜者。

於法生信起隨喜心。

得幾所福。

若得之福為有幾許。

而說偈言。

先述意復以偈問。

世尊滅度後。

於佛世尊滅度之後。

其有聞是經。

其有聞是妙法華經。

若能隨喜者。

若能一念隨喜心者。

為得幾所福。

是人為得幾許福報。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

此二句文是阿難敘。

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

出家僧尼受大戒者。

優婆塞優婆夷。

在家士女受持五戒及八戒者。

及餘智者。

除四種外餘不受戒有智解者。

若長若幼。

入道之要悟解為先無論長幼。

聞是經隨喜

得聞是經起隨喜

從法會出。

出於法會。

至於餘處。

到餘處所。

若在僧坊。

僧寺之中。

若空閑地。

寂靜之處。

若城邑巷陌。

若在城邑巷陌之中。

聚落田里。

人民聚會坐落之處田園地里。

如其所聞。

如其法會之所得聞。

為父母宗親。

生身父母宗族親戚。

善友知識。

樂善之友平時知識。

隨力演說。

智力為人演說。

是諸人等聞隨喜。

諸人聞亦皆隨喜。

復行轉教。

又復如聞展轉相教。

餘人聞亦隨喜轉教。

餘聞說者復隨力轉教他人。

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如是展布次第轉教人傳一人至第五十。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

正取末後第五十人但聞隨喜未能轉教。

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佛欲顯示最末後人隨喜功德語彌勒知。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

假設為喻。

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六趣者天人脩羅地獄餓鬼畜生如此六者隨其所作各趣一路四生者卵生胎生此二易解因於蒸濕而正性命名曰濕生如虫蟻等轉蛻飛行名為化生。

若有形。

六道之中除無色界餘皆有形色也。

無形。

即無色界但有四陰受想行識。

有想。

除癡輪迴及無想天餘皆有想。

無想。

如無想天入定之時心想不行世間癡物顛倒見故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名為無想。

非有想。

世間相罔迴互亂想如[虫*壹]螉等異質相成螟蛉本無蜾蠃之想名非有想。

非無想。

如土梟等附塊為兒由殺顛倒附無情物而為有想子成之日反害父母名非無想。

無足。

如蛇蚓等全無足者。

二足。

一切情類有二足者。

四足。

如諸畜生有四足者。

多足。

其類不等通收一切足多之者。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

在前六道十類眾生數中之者。

有人求福。

有人欲得求於福報。

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隨其所樂悉給與之。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

即滿此方南贍部洲。

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

此七寶義如方便品。

諸妙珍寶。

珍玩之具。

及象馬車乘。

所乘之器。

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所住之處。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

八十年者謂依有漏八識行施。

而作是念我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

隨其心意之所樂欲一一與之。

然此眾生皆衰老。

謂受施者皆衰老。

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

衰相現前死時將至。

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作念更以佛法訓化。

即集此眾生。

所施之眾。

宣布法化示教利喜。

宣演敷布以法教化利益令喜。

一時皆得須陀洹道。

此云預流初登道果預流初登道果預聖人流。

斯陀含道。

此云一來證二果更來欲界一反受生酬還宿債。

阿那含道。

此云不來證三果住於四禪更不復來欲界受生。

阿羅漢道。

此云無學斷見思惑證入四果梵行圓無法可學。

盡諸有漏。

盡諸世間三界有為一切漏業。

於深禪定皆得自在。

於無學位諸禪定樂善入無礙名為自在。

具八解脫。

即八背捨背麤向細捨惡從善名八解脫。

於汝意云何。

於汝之意以為如何。

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不者不定之辭所得福利為多不多。

彌勒白佛言。

因世尊問彌勒答之。

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

言福多也。

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

出福多意但施樂具福無邊。

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況以法化令得無學如是功德不可計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

欲顯露說故曰分明。

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

百萬億即喻四生一一眾生各各自有一種世界。

六趣眾生。

德施此等。

又令得阿羅漢果。

又令證入四果羅漢。

所得功德。

如上所行財法二施所得功德。

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

如是布施所獲功德。

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

次第減少至於億分之中亦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言隨喜者功德勝也。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

次第傳聞。

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

言功德多無限數也。

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

最初一人於法會聞展轉傳至第五十人。

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舉最後人所得功德以後望前初人倍增故云復勝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

為欲聞是法華經故。

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

至僧寺之或坐或立須臾之間至心聽受。

緣是功德。

緣是至誠聽經功德。

轉身所生。

捨報轉得所生之處。

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象馬妙車富貴者用珍寶輦輿王者之器諸天行時則有宮殿以乘其身。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

身預法莚。

更有人來勸令坐聽。

勸來者同聽法音。

若分座令坐。

若無坐處分座與之。

是人功德。

是勸化所獲功德。

轉身得帝釋坐處。

捨此身轉生天上得忉利主所坐之處。

若梵天王坐處。

轉身得生色界初禪坐梵王處。

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金銀銅鐵四轉輪王王四天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

若有法師說法之處語他令知。

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

歎同往聽。

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

前人聞得受教同往乃至霎時得聞說法。

是人功德。

是勸聽人所獲功德。

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

陀羅尼菩薩即獲總持開法大士與是同生彰報勝也。

利根智慧。

根勝聰利智慧明了。

百千萬世終不瘖瘂。

為人瘖瘂謗毀人故以善勸化教示於人世世無有瘖瘂之疾。

口氣不臭。

由念發氣由氣發聲口氣善故所以不臭。

舌常無病。

毀謗他者舌則卷縮今因讚善所以無病。

口亦無病。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大惡業真實教人離此四過口則無病。

齒不垢黑。

出語不善齒則垢黑教人以善齒則潔白。

不黃不疎。

好談鄙事齒所以黃非實相也疎因虗妄實則齊密。

亦不缺落。

說不正語誑惑於人齒則缺落。

不差不曲。

語不次第齒則參差語不質直齒則屈曲今此讚經勸人聰受口無諸過故皆美好。

唇不下垂。

唇下垂者如吹火狀由善語故不下垂也。

亦不褰縮。

唇褰縮者夭亡之相今以經力不褰縮也。

不麤澁。

唇麤則語澁唇好則則利。

不瘡胗。

不生瘡疹是善語報。

亦不缺壞。

唇吻不善所以缺壞善則無矣。

亦不喎邪。

語不正者唇則喎斜今正直語唇則端正。

不厚不大。

若厚若大不稱其形無過不及則得其中。

亦不黧黑。

語脉惡者唇則黧黑以善訓人唇色赤好。

無諸可惡。

無有一切可惡見相。

鼻不匾[匚@虎]

鼻是氣息出入之門因樂善故準隆鼻好故不匾[匚@虎]

亦不曲戾。

其心不正鼻則邪曲今以善報鼻則圓直。

面色不黑。

為善之人面貌潔白故不醜黑。

亦不狹長。

以刀照面則見狹長心藏劒棘面則如然今心方正面則端嚴。

亦不窊曲。

心不平正面則窊曲由心坦夷面亦平滿。

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面貌圓滿無不美者。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

色色與前一倍相反鼻欲脩長山振不陷餘義易解。

眉高而長。

眉低者鈍眉短者促眉高則貴眉長則俊。

額廣平正。

額狹者賤額側者偏額廣則貴額平則安額正則直。

人相具足。

人倫之相悉皆具足。

世世所生。

世世受報生之處。

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由今善因獲未來報故得見佛及以聞法信聽領受佛之教誨。

阿逸多汝且觀是。

汝且觀是心不可得樂善之人。

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

但勸一人功德若此。

何況一心聽說讀誦。

何況始終一心念道聽法師說受持讀誦。

而於大眾為人分別。

於大眾中分別解說是利他也。

如說修行。

如經所說以修其心前人如此順教奉行勸者得益何可校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

預會聞經。

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

下至解得一句之義心中隨喜為人解說。

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

始自一人轉至五十。

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

約第五十舉末比初。

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

給無量眾其事大也滿八十歲其時長也隨其所欲皆施之其功多也。

見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皺齒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見彼前人年衰髮白面皺形枯开齒疎脫處世非久死時將至。

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

思以法訓令修得道。

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

尋即方便為說寂滅出世實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

一切世間皆非堅固譬如聚沫水泡陽

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

世相如是應疾遠離。

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

諸人聞法如說修行皆得四果。

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盡六皆無擁名之為通天眼知未來宿命知過去漏盡脫生死故曰三明四禪四定發智斷惑名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

聞經一偈隨喜功德勝教眾多證四果者。

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

舉末後人以比最初隨喜教他功曷勝紀。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

有勸一人引聽法華為說是經深妙難遇。

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

前人受教往得略聞如此福報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齒不疎黃黑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

如前解。

舌不乾黑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

如前解。

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

由不可得為人喜見以口善故無有穢氣。

優鉢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口中常作青蓮華香。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

詣寺聽經略聞歡喜今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珍寶之輦輿及乘天宮殿。

後生人中得象馬輿若生天上得乘天宮。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勸人坐聽其福所感帝釋梵王及轉輪王所坐之處。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定心靜聽解說義理如經所說依而行之其所得福不可限量。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有五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前隨喜品略聞是經乃至為他說一偈義功德甚多不可限量若人受持讀誦解說及以書寫緣既殊勝所感必多故次當說法師功德。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

功德之成由於精進故寄斯人以告大眾。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

憶持在心。

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作上五事。

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

以眼觀時百事但見對於四方約三世論三四十二名千二百前方全見則具三百後方不明缺了三百左右兩邊但得二分之餘又缺一百正得八百之數可論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

以耳聽時百耳俱聞三世四方無不了了則具千二百功德。

八百鼻功德。

以鼻齅時百種俱聞三世四方唯出入息各具四百共成八百功德以息論之不無出入所缺四百。

千二百舌功德。

以舌甞時百事俱別三世四方無不了了則具千二百功德。

八百身功德。

以身觸時百事都覺三世四方合則能有違順二緣各具四百共成八百功德離時不覺故缺四百。

千二百意功德。

以意思時百種俱可三世四方悉能含攝則具千二百功德。

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凡人之身六根具者皆有六千功能德用但以善惡而分異耳隨有染著名為濁穢無善功德令持經者於六塵境悉能遠離故獲六千清淨功德以為莊嚴。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

眼有五種所謂肉眼慧眼天眼法眼佛眼約眼無異隨用分五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經云父母所生則肉眼也又云清淨則是四大清淨造色勝義根眼非浮塵根肉團眼也。

見於三千大千世界。

能見娑婆一化之境。

內外所有山林河海。

內外即指依正兩報內身如山毛髮為林血脉如河腹臟為海外相四義不言可知由持經力眼根清淨故得見之。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

阿鼻此云無間獄囚受苦無間歇故非非想天名為有頂是於三界有漏世間極頂之故經舉上下徧攝中間無不徹見。

亦見其中一切眾生。

上云地獄天宮即依報也今云一切眾生即正報也。

及業因緣果報生處。

及見善惡二因善惡二緣善惡果報所生之處。

悉見悉知。

見是心眼知是心慧由持經故悉能見知善惡二種業緣果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

若復有人於大眾中以解法智無所畏心為眾演經汝今諦聽說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

以是功德莊嚴之故得殊勝眼甚是清淨。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

肉眼本是只見目前今由經力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內外者即是依正彌樓者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也。

須彌及鐵圍。

須彌此云妙高出水八萬四千由旬銕圍即大千界外銕圍山也。

并諸餘山林大海江河水。

如經開解總在目前。

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

下見地獄上見天宮橫見一切無不明了。

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

大千界內所有眾生由經力故皆悉得見雖不動身徧遊法界。

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天眼名同所證各異聲聞天眼見大千界初地菩薩見百佛界二地去倍倍增多佛之天眼十方虗空微塵剎土無不了了今持經者雖是凡夫由經之故肉眼之力所見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即五種法師也。

得千二百耳功德。

義如前解。

以是清淨耳。

清淨之義亦如前說。

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

云其中者指大千界。

種種所有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皷聲鍾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脩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

如偈所列。

雖未得天耳。

體是凡夫未得天耳以肉耳聞具清淨用。

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

言常耳者指勝義根非是生滅無常肉質。

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聞而起著則耳根壞分別無礙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

雖是肉耳清淨明了無所染著。

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

此句總標。

象馬車牛聲鍾鈴螺皷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清淨好歌聲聽之而不著。

象馬牛及好歌聲內報聲也鐘鈴螺皷箜篌簫笛外報聲也雖聞無著不壞清耳。

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

以智識明善解人意聞其語音即知其德。

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

十善五戒得生欲天四禪四定生色無色解此義者是聞天聲生天上者受天五欲歌樂等事解此義者是則名為聞天歌樂。

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

男女聲者夫婦之聲童男女者天真之聲。

山川險谷中迦陵頻伽聲。

山川險谷幽靜處也迦陵是仙禽美妙聲也靜處聞妙名得是聲。

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

命命鳥者亦云共命一身二頭曰共命鳥若表法者聞經善解事理不二同一圓常獲此慧命名為聞也。

地獄眾苦痛種種楚毒聲。

瞋心之故墮地獄中刀山劒樹銕磨火坑河沸屎其數無量痛毒辛酸不可堪忍因聞如是發菩提心是真聞也。

餓鬼飢渴逼求索飲食聲。

貪心之故墮餓鬼中一切時中不聞漿飲飢火燒身哀聲動地聞如是者名聞鬼聲。

諸阿修羅等居在大海邊自共言語時出于大音聲。

孚強好勝吞併為心名曰脩羅住於有漏生死海邊貪瞋勍敵癡愛交煎兩強相遇戰闘之時自共言語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

說法之人住於清淨慈忍之地名為此間遠聞四惡不善之聲益堅正念寧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

惡友相親狎習造惡如惡禽獸共相呼喚善人相愛同修眾善如飛走者美意相呼。

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說法之人即以此驗善惡音聲如其所聞無不決了。

其諸梵天上光音及徧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

色界四禪總名梵天光音即二禪徧淨即三禪有頂即四空在有為頂離欲修禪生於色界十八梵天修空寂定厭色趣空即生無色四空天處聞此音者名聞諸天言語音聲。

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說法之師住於此地色無色義悉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

出家之眾若讀誦經有持經德若為人說有說法才見禮知政聞樂知德一見便了不俟再聞。

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說法之師此智明了遐邇之事無不聞之。

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

言菩薩者不以形分但發大心利益一切四眾皆得名為菩薩若讀誦經若為人說撰集疏鈔解釋其義。

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

隨其所作菩薩之行進修六度如是等聲法師悉得於此聞之。

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

一切諸佛大聖世尊愍念教化諸眾生者於諸大會說微妙法示生唱滅權實二門一切智慧悉載此經。

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

但持法華諸佛之事無不得聞。

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

大千世界內外兩報善及不善一切音聲下至阿鼻上窮有頂。

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

雖聞種種善惡之聲以無染故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

由持經故耳根聰利悉能如上善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

得天耳者方能遙聞今在九地由持經力。

但用所生耳功德如是。

但用父母所生之體清淨耳根能徧聞功德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

並如前解。

以是清淨鼻根。

即勝義根。

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大千世界上至有頂下極阿鼻諸香即指內外二報內則男女身香外則草木等香。

須曼那華香。

此云稱意草色黃白而香極美。

闍提華香。

此云金錢華。

末利華香。

此方有者。

瞻蔔華香。

此云黃華亦云金色。

波羅羅華香。

此云重生華。

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

華開時香。

果樹香。

果熟時香。

旃檀香。

出海此岸牛頭山中。

沉水香。

香體重故見水則沉。

多摩羅香。

此云性無垢或云藿香。

多伽羅香。

此云根香木香樹也。

及千萬種和香。

以千萬種雜和為香。

若抹若丸。

細末香及圓子香也。

若塗香。

塗於身上及塗地香。

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

如散一心而為萬善即末香也如合萬善而嚴一身即丸香也莊嚴內報即塗身香也莊嚴依報即塗地香也無善不修以成其德即千萬種和香如是分別無有錯謬名悉能也。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

即身中氣名之為香。

象香馬香牛羊等香。

知其氣象名為聞香。

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

男女即夫婦之氣童男女即赤子之氣象。

及草木叢林香。

華有香氣人則愛之人有善德世則敬之。

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

近則世報六凡之香超出三界又次遠也脫離二死究竟涅槃名極遠也。

持是經者雖住於此。

是持經者雖住此地。

亦聞天上諸天之香。

諸天界中受用之香。

波利質多羅。

即帝釋園天樹王也香無周徧五十由旬。

陀羅樹香。

此云大遊戲即樹香也。

及曼陀羅華香。

小白華香。

摩訶曼陀羅華香。

大白華香。

曼殊沙華香。

小赤華香。

摩訶曼殊沙華香。

大赤華香。

旃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

諸天所修萬善之行其類不一名雜華香。

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

和合萬善報得天身名為和合所出之香。

又聞諸天身香。

各各諸天身分之香。

釋提桓因。

此云天帝即帝釋也。

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

報為天主處天宮殿受天五欲娛樂時香即十善報也。

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

帝釋天主於善法堂為諸天眾說妙法即十善法。

若於諸園遊戲時香。

以五通力分身遊戲諸天宮殿受諸快樂。

及餘天等男女身香。

男尚陽剛女好陰靜修男因者則為天男修女因者則為天女。

皆悉遙聞。

如上香等悉能聞知此句總結住此聞彼故曰遙聞。

如是展轉乃至梵天。

從忉利天展轉上去至于梵天。

上至有頂。

又從梵天至無色界。

諸天身香亦皆聞之。

一切天眾所感身報道德之香亦皆得聞且無色界既無色身云何有香但無身色非無空界定果之香。

并聞諸天所燒之香。

諸天若修次第升上譬如燒香熏以成德。

及聲聞香。

四諦道香。

辟支佛香。

十二緣香。

菩薩香。

六度萬行功德妙香。

諸佛身香。

究竟解脫菩提果香。

亦皆遙聞知其所在。

今在人中望於諸天及四聖位故曰遙聞達其因果名識所在。

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

雖聞天香所受之樂聞而不著是故不壞清淨鼻根悉能別了所知見相是故不錯。

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上是自聞若欲以此鼻根所得為他說時憶念分明無有錯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以香比善以臭比惡。

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旃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

種種因華種種報果。

及知眾生香男子女人香。

有情果報身分之香。

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

說法之人遠離世情住於正念名為遠住而悉聞知眾生所在。

大勢轉轉王。

四輪王也。

小轉輪及子。

粟散小王及諸王子。

群臣諸宮人。

群臣百官及宮中人。

聞香知所在。

聞諸香時知其落處修如是因獲如是果。

身所著珍寶及地中寶藏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

身著寶衣忍辱福也地中寶藏眾生心地如來藏也輪王寶女即寶媛也輪王七寶中有寶女欲愛心也是人聞香悉知來處。

諸人嚴身具衣服及瓔珞種種所塗香聞則知其身。

善惡二相皆名莊嚴從其善者則獲善報衣服禮也瓔珞智也塗香淨身也聞是香氣知其本身。

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是法華者聞香悉能知。

行即運用坐即沉靜徧歷一切名為遊戲因修事定獲五神通持經聞香悉知所自。

諸樹華果實及蘇油香氣持經者住此悉知其所在。

如是等事經中具明持經解義知其所因。

諸山深嶮處旃檀樹華敷眾生在中者聞香悉能知。

樂道之者窮處深山如旃檀香生於幽谷聞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地中諸眾生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外則由圍大海下方地中有眾生居內則皮囊褁身藏諸氣血有於識神依色身住善持經者悉得其源。

阿修羅男女及其諸眷屬鬪諍遊戲時聞香皆能知。

脩羅即是強狼之心男女即是動靜二念一念起處眾念相從本念為主餘名眷屬善名諸天惡名修羅善惡相敵名為鬪戰以此為樂名為遊戲。

曠野嶮隘處師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聞香知所在。

生死曠野險難狹隘難度之處師子虎狼殘害心也野牛水牛但念水草頑鈍心也聞經悉知。

若有懷妊者未辨其男女無根及非人聞香悉能知。

有人懷意造作諸事未辨好惡動靜之相或無根性心疑不決及非人者如懷鬼胎持經解義善惡無謬即能決了。

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懷妊成就不成就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時所發之念進則成就退則不成惡則險危善則安樂善念善種則生福子。

以聞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

前說有胎此明生男女即是動靜二心男陽女陰陽動陰靜觀其所為即知其念染欲即貪恚癡即瞋癡有三毒者則非修善無此三毒者是修行人。

地中眾伏藏金銀諸珍寶銅器之所盛聞香悉能知。

眾生心中具有如來功德藏性迷故不覺名為伏藏其中所有金銀珍寶即是六度功德智慧無漏淨心名為銅器由聞法華知此伏藏。

種種諸瓔珞無能識其價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

五乘三乘及以一乘種種智慧各各不同如眾寶珠結為瓔珞無智解者孰能知之是不識價持經解義一一分別人天十善聲聞四諦緣覺因緣菩薩六度佛展妙覺拈起便知貴賤差等出處不同得其所在。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華波利質多樹聞香悉能知。

並如前解。

天上諸宮殿上中下差別眾寶華莊嚴聞香悉能知。

等是諸天修因不等因有高下果位亦殊寶華即是因所修行攬因成果故曰莊嚴。

天園林勝殿諸觀妙法堂在中而娛樂聞香悉能知。

禪支為林身為宮殿面門說法名為法堂依止其中而自娛樂是人聞香悉能知之。

諸天若聽法或受五欲時來往行坐臥聞香悉能知。

諸天之眾若聽法音則不退墮名之為行若受五欲福盡即墜名之為來人間修善得生天上名之為往靜心住善不進不退名之為坐放心棄善名之為臥。

天女所著衣好華香莊嚴周旋遊戲時聞香悉能知。

人中修善得生欲天以著色故而受女身華香及衣即有漏善受用善報名為遊戲。

如是展轉上乃至於梵天入禪出禪者聞香悉能知。

自從欲界至於梵世名為轉上攝念向定名之為入從禪定起名之為出。

光音徧淨天乃至于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

二禪光音三禪徧淨跨過四禪及空識處便說有頂故云乃至初生天上及退墮者聞香悉知。

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

出家眾等於是法中常行精進若靜坐若經行及讀誦經能如是者皆是宿緣以果驗因知其來處若現種善根以因驗果知後生處必勝今生。

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或處空閑林樹之下專一其心精進禪定知其所住樂於空靜寂滅樂也。

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

若菩薩人志願堅固坐禪辦道若讀誦經若於大眾為人講說聞此香時知是道心大菩薩也。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

在在之處諸佛世尊一切眾生之所尊敬愍眾生故而為說法聞此經中說於三世十方諸佛功德妙香因持經故悉能知之。

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

此經中說十方眾生在於佛前聞法歡喜如法修行因聞是經知十方事。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從無漏法生於菩薩清淨鼻者即地上聖人今持經人體是凡夫藉經力故有此功用。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

舌能圓談故有是德。

若好若醜若美若不美。

鮮好醜惡甘美惡味。

及諸苦澀物。

味苦與澁不中食者。

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

持經之人一心在道而於世味無所揀擇苦澁翻成真美味也。

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天甘露者乃是諸天不死之藥入此法門如飲甘露無不美者。

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

舌根於眾演說之時。

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

所談之理徹法源底名之為深能令聞者達佛見知名之為妙法味入神皆歡樂也。

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

前說人喜此明諸天。

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

法之時言語義論說釋條流而有次序故得諸天皆來聽受。

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脩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

即八部眾解釋名義如序品中是中不言八部男者當位即是。

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由所說法深妙次第故來近聽起供養心。

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佛會四眾。

國王王子群臣眷屬。

王與王子百官群臣及王眷屬。

小轉輪王。

於諸眾生轉輪界中而為王者名轉輪王粟散王眾名小轉輪。

大轉輪王。

鐵輪王者王一天下除東西北銅輪王者王二天下除却東北銀輪王者王三天下唯除北洲金輪王者王四天下。

七寶千子。

七寶者位寶輪寶智寶女寶兵寶象寶馬寶千子者有子千人也。

內外眷屬。

內則父母兄弟后妃婇女外則宗族群臣人民等眾。

乘其宮殿俱來聽法。

所乘宮殿即是車轝為於法故皆來聽受。

以是菩薩善說法故。

以是持經道心菩薩善能解說深妙法故。

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

婆羅門者即淨行種由敬法故終身隨侍供養不輟。

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

此明四聖之所樂見。

是人所在方面。

是持經人所住方所。

諸佛皆向其處說法。

於佛經典眼視手持口中讀誦心地解了如同佛口親聞無異何時諸佛不向說法黃卷即是對聖賢也。

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一切諸佛所有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持是經者即是受持一切佛法。

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由解佛意能依經典出於深妙清淨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

以根淨故惡味不入。

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

一切惡味入此人口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於大眾說法。

以諸深遠清淨妙音於大眾中演說諸法。

以諸因緣喻引導眾生心。

以諸一切善惡因緣譬喻解說引導所聽眾生之心。

聞者皆歡喜設諸上供養。

所說深妙聞者入神心皆歡喜設諸淨供。

諸天龍夜叉及阿脩羅等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

說若不妙誰來聽受由深妙故龍鬼欽崇。

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徧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

說法之人雖住於此欲以妙音徧大千者由心徧故音亦隨徧又復當知三千之境即是五陰國土假名不離一念介爾之心所以隨意能徧至也。

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

王及眷屬亦以法妙而來恭敬合掌聽受。

諸天龍夜叉羅剎毗舍闍。

羅剎者此云暴惡鬼毗舍闍者此云噉精氣鬼。

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

即前八部為法心喜樂興供養。

梵天王魔王。

梵天王色界主也魔王居欲天頂權實不同實即天魔真邪見者權即菩薩變化現身欲試行人令堅道力。

自在大自在。

自在者即化樂天以力化現而自受樂名為自在大自在者即他化自在天化由他力名為他化而於其中得大自在又色究竟亦名大自在即摩醯首羅也。

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

如上所現欲色無色三界諸天常為法故至法師所。

諸佛及弟子。

諸佛即是妙覺世尊弟子即是三乘聖眾。

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

聞法音時常來護念。

或時為現身。

現身有一切現即是見佛色身理現即是解佛法音名見法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

八百之數如前解。

得清淨身如淨瑠璃眾生喜見。

由持經力得勝義根身清淨猶如瑠璃眾生見者無不愛樂。

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

三千世界通內外報內則自心一身之中具三千界色陰國土也受想行識眾生也種種名字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假名也外則無情國土有情眾生世間種種一切名字理而為言念起名生念息名死善名上好惡名下醜善生善道惡墮三途但就身觀昭然可見就事上說國土眾生稱呼名字眾生之類誰無生死及以高下好醜等事善惡之報具載典文目前顯應其事非一所以佛云悉於中現。

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王。

此等名義如前說鐵圍等喻亦如前解。

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

及大千界所有眾生亦於身中而現其相。

下至阿鼻地獄。

極苦處也。

上至有頂。

極樂處也。

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

其中所有山河國土苦樂之境及以六道所有眾生悉於身現。

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

若見空理是聲聞說若見如幻是支佛說若見妙有是菩薩說若見妙覺是諸佛說一身之法其義如是一人善聽。

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相逐心生身由業感一切色像豈外一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持法華經其身甚清淨。

持經之人心不向惡內無過失甚是清淨。

如彼淨瑠璃眾生皆喜見。

猶如瑠璃內外映徹眾生見者無不善樂。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

心見淨故無不明了知於鏡中現諸色相。

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

持經菩薩身心淨故皆見世間所有之事。

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

唯自具眼見得分明餘不學者所不能見。

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

群萌即是三界眾生善惡念起名曰萌芽。

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

六道之眾各有一身非從外來唯心所造作此觀者悉於身現。

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

從欲界天至無色界宮殿樓閣。

鐵圍及彌樓摩訶彌樓山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

正眼觀之何得不爾。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

佛菩薩等即前四聖若獨處身若在大眾說種種法悉現身中。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

是持經人雖然未得本有法性無妙身。

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

以勝義根清淨常體於一身中如實諦觀若善若惡若聖若凡一切色像無不悉現。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

於佛滅後末世持經。

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

數如前解。

以是清淨意根。

簡去浮塵四大肉團正取清淨勝義根也。

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佛法深妙一句之中具含多義善解偈句旋轉通達則得無量無邊之義。

解是義能演說一句一偈。

自既解能為他人演說一句一偈之義。

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

從於一刻一時一日乃至一月或有國土一年三時每時四月一歲則是十二月也。

諸所說法隨其義趣。

見理之人諸有所說隨其文義之所趣向。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不見理人舉口成病未甞不與正理相違其見法者一出正心任運自與脩多羅合。

若說俗間經書。

世俗文典。

治世語言。

治理世間一切言語。

資生業等。

資助營生一切事業。

皆順正法。

治世之言無非訓導懲惡勸善資生之業無非善事禁諸邪惡如是而說與佛正法常相恊順。

三千大世界六趣眾生。

即六道也。

心之所行。

心念所行若善若惡。

心所動作。

動轉施為。

心所戲論。

心所虗妄論諸法。

皆悉知之。

持經菩薩以法格範悉知其心之所運用。

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

雖是凡夫未得聖人無漏解脫真實智慧意根清淨自能如此如銳鑑像豈有心哉。

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

是持經人心有所思籌度解說。

皆是佛法無不真實。

由心正故思忖言談句句合法無不真實。

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其心意語亦是先佛經中所說真實之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

是持經人意地清淨明了聰利無有穢濁。

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由意妙故通達佛理知三乘教是方便法。

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

百致一慮解一千從。

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

隨義次第稱理而說始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及以一歲言有次第理無窮盡。

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

世界內外即是自他依正二報諸眾生有六道三乘四眾八部。

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

此八部也。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

然諸眾生在六道中心之所念有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

持經之人以經印心即法華經實相之印印諸眾生心地之法一時明了無不知之。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

十方諸佛種種相好百種勝福以為莊嚴皆由功德及智慧生佛為眾生所說之法隨有所得悉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心中思惟無量義趣。

說法亦無量。

所說之法亦有無量。

終始不忘錯。

終始記憶無有遺忘及心顛錯。

以持法華故悉知諸法相。

法華經者諸經之王解法華義即是解了一切諸法。

隨義識次第。

隨其文義善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了達法相種種名字如經所說一切語言。

如所知演說。

如其所應善能了知而為演說。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

此持經人若有所說亦是先佛經中之法。

以演此法故。

以演如此知機合理微妙法故。

於眾無所畏。

於大眾中安詳而說無有所畏。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

由持經力意根清淨若此明了。

雖未得無漏。

雖然未得無漏淨心。

先有如是相。

先有如是應驗之相。

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

是人心淨能持此經安住法性希有之地。

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

得諸眾生見之歡喜心生愛敬。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演說持法華經故。

能以千萬善巧語言分別解說如來法藏功由持此法華經故。

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六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0 冊 No. 0604 法華經句解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