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55冊
No.2150 續大唐內典錄 (1卷)
【唐 道宣撰】
第 1 卷
No. 2150
續大唐內典錄讚序
夫以大聖者體辯而長幽寂。普霑動植同熟氣而登焉。幽蔽而不光。能異變而不養不謂親相歸於在相有道或藏嵯峨住於巖演登般若雙林虛空有六十萬億百千說涅槃會菩薩樂眾生者。于時廣大盡城於在此國。著於秦漢俄臨之會初存使賢僧白象驅連立域於帝京中道場念心乃翻聖跡石舍安然降曾多述。仍廣度群萌難以盡算。至於華香而設集大眾之流。二十七譯雜增阿含等經。凡為二十八譯。良是前王後帝譯出民人之輩各變於斯。新別前翻不譯相似不同者多或有是非交橫不失得部帙深大卷。多言廣切轉者微薄成不登於崇誦力勞不盡有新不終實此之行實則鼓手腹心在也意淨。云何齊身結誓敬登一經見得之教筆紙淨院語將初首以其大歌足沈吟眾會住院名僧盡宣律師。執杖尋庠修行遊憶法師之意性若物不下茂愛識多解學集古今多能多才集句說演經等煩須讀廣億言一紙一顧顏容似華不飲兩端愛德三衣無著淨染。棄時俗如棄洟不絕為懷。輕綿帛如客塵未能留惜。而所妙哉兩臂不偷卷聖圖筆不停操律建跡於總持寺之院東西修房寔所留意畫像序讚一體不隱集遠無餘定秀每人前後相繼於賢難方卓異絕群。是法師之曠度耳者也。
續大唐內典錄一卷并序(麟德元年於西明寺起首移總持寺釋氏撰畢)
若正於法名寶崇誠或有由賢是通俗法津之真海聖之高廣以歷於方如尊卑在日月明存道隆之美豈得不以凶我倒之筌蹄須證貧生之珍位者也自仙苑告就名水淨濟演字群品手說塵蒙隨機候而說謀由住性欲而見聲教網羅一絕統括大千受其道者也。
自教流東夏代涉帝朝。必假時君弘傳聲略。然後玄素依繕方開基構。明后重其義方。情在監護。闇君順其倫軌。相從而已。故始自後漢爰洎惟唐。世變澆淳宗猷莫二。皆欽承至訓。為滅結之元標。體解玄圖。鏡死生之本據。故能傳度梵網代代滋彰。斯即法施奔流時時不絕。然則西番五竺祖尚天言。東夏九州聿遵鳥迹。故天書天語。海縣之所絕思。八體六文。大夏由來罕覿。致令昔聞重譯方見於斯。然夫國史之與禮經。質文互舉。佛言之與俗典。詞理天分。何以知耶。佛之布教說道為先。開蒙解樸決疑去滯。不在文華無存卷軸。意在啟情理之昏明。達神思之機敏。斯其致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斯聖言也。善哉善哉。願樂欲聞。唯願世尊分別解說。斯受法也。言重意得不慮煩拏。但論正語莫敘文對。斯本經也。譯從方俗。隨俗所傳多陷浮訛。所失多矣。所以道安著論五失易從。彥琮屬詞八倒難及。斯誠證也。諸餘俗習不足涉言。今錄彼帝世翻譯賢明。并顯時君信毀偏競。以為初錄。且夫漢晉隋唐之運。天下大同。歲朔所臨法門一統。魏宋齊梁等朝。地分圮裂。華夷參政翻傳並出。至於廣部傳俗絕後超前。即見敷揚聯輝惟遠。今則隨其時代即而編之。仍述道俗所撰附之於後。庶將來同覩其若面焉。
都合一十八代續出眾經總有二千一百八十一部(六千七百二十三卷續譯經三百六部)。
自教被神州。時移九代。朝分真偽土雜華夷。所以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之居偏隘。晉宋之據江陰。經部翻傳隨方而出。上列兼正之國。取其傳譯所由。自餘不言。以無通法故也。庶後之覽者。知其致焉。
右一經。後漢明帝世。中天竺國婆羅門沙門迦葉摩滕所譯。或云竺攝摩滕。群錄互存。未詳孰是。先來不譯。故備敘之。以永平十年。隨漢使蔡愔東返至雒邑。於白馬寺翻譯此經。依錄而編。即是漢地之經祖也。舊錄云。其經本是天竺經抄。元出大部撮引要者。似孝經十八章也。道安錄無。出在舊錄。及士行漢錄僧祐出三藏集記又載。但大法初傳人少歸信。使摩滕蘊其深解不復多翻。後卒雒陽。載其委曲。備朱士行錄。及高僧傳諸雜錄等。寶唱錄云。竺法蘭所出者。此或據其同來時耳。
右五部。合一十三卷。是中天竺國沙門竺法蘭與迦葉摩滕同來。間行後至。在明帝世翻之。初共滕出四十二章。滕卒。蘭自譯訖。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得灰墨。問東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問西域胡人。法藺既至。追以問之。蘭云。此乃劫燒之遺灰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又秦景使還於月支國。得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畫像樣。來至雒陽。帝勅圖之。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供養。自爾丹素流演于今。又以佛法初至異道乖競。遂敘時事著漢法本內傳五卷。未詳作者。今見在焉。
右出別錄與世高譯小異。
右出別錄。
右出別錄。
右出雜錄。
右或名十緣。出吳錄。
右出見吳錄。
右一經二卷出雜錄。
右出吳錄。
右出別錄。
右一名極變經。
右一名佛名經。
右或名譬喻經。
右出單經。
右出別錄。
右出僧祐錄。
右初出。舊錄云。屯真陀羅尼王經。
右初出。道安云。出長安經。
右出方等部經。一名摩訶衍經。
右初出。或六卷。出漢錄。
又直云阿闍世王經。
右見吳錄。
右安錄無。見吳錄及三藏記。
右見別錄。
右在別錄。
右或一卷。唐續僧會。
右出斷十二因緣中。
右修行本起經云宿行近來別錄在高僧傳。
右僧祐錄云。
右八弊經。出僧祐錄。
右初出。道安云。出方等部。
右出高僧傳。
右中本起經。亦是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此梵本。於雒陽以建安十二年翻。孟詳度語。見始興錄及長房錄。余以詳公所譯與前無異。故兩別來由耳。
續大唐內典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