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13冊
No.6 相應部經典(第1卷-第11卷) (11卷)
【通妙譯】
第 3 卷

下一卷
 

[P.68] 第三 拘薩羅相應

第一 拘薩羅品

〔一〕幼少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詣世尊處。詣已,與世尊交談敬重之見面禮,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瞿曇曾宣示證悟無上之正等覺否?」

「大王!有正確言說證悟無上正等覺者,即是我。大王!我是證悟無上之正等覺。」

「瞿曇!有僧伽、有群〔眾〕、為群〔眾〕之師、有名、有名聲,為救濟者、有受甚多人認定為善人之沙門婆羅門。猶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羅、尼乾陀若提子、刪闍耶吠羅底子、迦據陀迦旃延、阿耆多翅舍飲婆羅門等。問彼等曾宣示證悟無上正等覺否?未曾宣示證悟無上之正等覺。何況尊者瞿曇,其生年青少,出家又日淺!」

[P.69]

「大王!年少不可輕。年少不可輕有四種;何為四種耶?大王!年少不可輕,剎帝利是年少不可輕。大王!年少不可輕,蛇是年少不可輕。大王!年少不可輕,火是年少不可輕。大王!年少不可輕,比丘是年少不可輕視。

大王!年少不可輕,此四種者是年少之不可輕視者。」

世尊宣說此已、善逝更宣示曰:

       善生而有譽     具足尊貴姓
       如是剎帝利     生年青少人
       勿以輕低視     勿以藐視他
       得彼剎帝位     成為人王時
       忿怒而強烈     有加於王罰
       是故守己命     以避遭繩罰
       於村或森林     在此見蛇時
       以為是幼少     勿輕勿藐視
       或高或低貌     持炎蛇彷徨
       若愚男女近     即直受彼咬
       是故守己命     以避遭傷害
       餌食甚多貪     熾燃火黑煙
       雖然是細小     勿輕勿藐視
       只要得柴薪     其火大炎出
       若愚男女近     當即遭燃燒
       是故守己命     以避受火害
       火燒於森林     火盡成黑炭
       日夜以過後     於此出草萌
       持戒之比丘     若以戒炎燒
       其人無生子     不富於子孫
       無子無相續     彼等切斷芽
        [P.70] 不如多羅樹     是故賢智人
       自己以見利     小蛇與細火
       有譽剎帝利     具戒之比丘
       以善於正行

如是語已,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白尊曰:「世尊!是最勝,世尊,是最勝。世尊!譬喻倒者立起,覆者顯現,迷者教示道,如有眼者見諸色,如暗中揭明燈,如是世尊說種種法。世尊!我歸依佛,及歸依法與僧。世尊,容受我從今日,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二〕第二 人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詣於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於人中生幾何法,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及不安住耶?」

「大王!三法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三者為何?大王!貪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大王!瞋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大王!癡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者。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貪與瞋及癡     生此惡心已
       以為自傷害     如持倒竹實

[P.71] 〔三〕第三 王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於有生者中,有能免老死者否?」

「大王!任何生物亦不能免老死。

大王!雖有大財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銀、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家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大王!雖有大財之婆羅門,有大財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銀,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家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大王!漏盡之應供者,行盡梵行,所作已辦,已捨重擔,達自利,盡有縛,依正智而解脫之比丘之身體,亦是破壞之法,應捨之法。」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王車美亦壞     身體邁向老
       正法永不老     善人所語善

〔四〕第四 愛者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我於此獨坐靜觀,生如是思念:『自我為何人所愛者,不為何人所愛者乎?』世尊,我生如是思念:

[P.72]

『任何人皆依身以行惡行、依語以行惡行、依意以行惡行。此等諸人乃非愛自我者。假若彼等雖云:「我等乃自我之愛者。」但彼等卻非自我之愛者。不論如何,非愛者所以為非愛者,乃彼等之自所作為。是故彼等非自我之愛者。

任何人皆依身以行善行、依語以行善行、依意以行善行、此等之諸人乃自我之愛者。假若彼等雖云:「我等乃非自我之愛者。」但彼等卻是自我之愛者。不論如何,愛者所以為愛者,乃彼等之自所作為。是故彼等乃自我之愛者。』」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任何人依身、語、意以行惡行,此諸人乃非自我之愛者。任何人依身、語、意以行善行,此諸人乃自我之愛者。」

〔世尊於此宣說已……乃至……〕

       知自可愛者     勿自連結惡
       以行惡行人     難得於安樂
       所囚於死魔     以捨生命者
       有何是彼物     彼行而取何
       功德惡之二     是人此世作
       此為彼身物     彼行而取此
       如添影之形     此二從隨彼
       是故以行善     為善積未來
       功德於後世     乃人渡津頭

〔五〕第五 自護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世尊!我獨坐靜觀生如是念:『何人乃護自我;何人不護自我耶?』世尊!我如是思念:

[P.73]

『任何人依身以行惡行、依語以行惡行、依意以行惡行者,其人即是不護自我。彼等如何受象軍之善護、馬軍之善護、車軍之善護、步軍之善護、但不護彼等之自我。何以故,此等外在之守護,此等非為內在之守護。是故非守護彼等之自我。

任何人依身以行善行、依語以行善行、依意以行善行者,其人乃護自我者。彼等雖云無任何象軍之守護、無馬軍之守護、無車軍之守護、無步軍之守護、但有守護彼等之自我。何以故?此等乃內在之守護,此等非外在之守護。是故乃守護彼等之自我。』」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任何人依身、語、意以行惡行者,其人不護自我。任何人依身、語、意以行善行者,其人乃護自我。」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善哉自制身     善哉自制語
       善哉自制意     善哉制一切
       自制知恥者     云為守護人

〔六〕第六 少數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我獨坐靜觀,生如是思念: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不迷醉、不溺、不耽於欲樂、不誤於諸人中者,甚少。於此世 [P.74] 得巨大之富而迷醉、溺、耽於欲樂、誤於諸人中者,甚多。」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不迷醉、不溺、不耽於欲樂、不誤於諸人中者,甚少。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迷醉、溺、耽於欲樂、誤於諸人中者,甚多。」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富迷於欲樂     貪欲以奪心
       不覺於道外     如鹿被縛蹄
       彼等後苦澀     其果即是惡

〔七〕裁斷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世尊!我坐於裁判之座,見有大富、有大財大產、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剎帝利、婆羅門、家主等,自知為欲樂,依於欲樂,欲樂之故而語妄語。故我生如是思念:『我今有充分裁斷,今當依裁斷以顯賢面。』」

「大王!有大富,有大財大產,甚多金銀,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剎帝利、婆羅門、家主等,自知為欲樂,依於欲樂,欲樂之故而語妄語,彼等應長時之不利苦惱。」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富迷於欲樂     貪欲以奪心
       不知於道外     如魚被網羅
       彼等後苦澀     其果即是惡

[P.75] 〔八〕第八 末利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又,爾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具在高樓之上。

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言末利夫人曰:「末利!可有其他之何人比汝更可愛耶?」

「大王!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大王!有其他之何人比汝自己更可愛耶?」

「末利!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走下高樓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世尊!我於此與末利夫人於高樓上,以此言末利夫人:『末利!可有其他之何人比汝更可愛耶?』世尊!如是言已,末利夫人以此言我曰:『大王!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大王!可有其他之何人,比王我更可愛耶?』世尊!如是言已,以此我對末利夫人曰:『末利!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自己更可愛者。』」

時,世尊了知此義,其時,唱此偈曰:

       思雖往一切     不達於比己
       更為可愛者     其他之諸人
       亦是可愛己     是故為自愛
       勿以傷害他

〔九〕第九 供犧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P.76]

爾時,又作備辦大供犧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五百牡牛、五百牝犢、五百山羊、五百隻羊,為供犧,而受縛於柱。

又有王之奴隸、僕人、男傭人,彼等亦害怕刑罰,恐怖戰抖,一面為作準備而一面哭泣流淚。

時,甚多比丘等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行乞。於舍衛城行乞食已,收放鉢後,而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曰:

「世尊!此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備辦大供犧:五百牡牛、五百牝犢、五百山羊、五百隻羊,均為供犧而繁縛於柱。又王之奴隸、僕人、男傭人等,彼等害怕刑罰,恐怖戰抖,一面哭泣流淚一面為作準備。」

時,世尊了知此義,於此時唱偈曰:

       馬犧人供犧     投擲之棒賽
       勝利者之飲     而無有障礙
       此等之供犧     事多無大果
       山羊及羊牛     種種加殺害
       如此之供犧     大聖不行為
       事少常行此     山羊及羊牛
       於此不殺害     而於此供犧
       以行正道者     大聖亦行之
       賢者行此供     此供有大果
       以行此行者     有善而無空
       偉大之供犧     諸天之賞讚

〔一〇〕第十 縛

又,其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捕縛甚多人。有者以繩、有者以網、有者以鎖〔縛之〕。

[P.77]

時,甚多比丘等,於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行乞。舍衛城行乞食已,收放鉢後,詣世尊處。詣而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彼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捕縛甚多人:有者以繩、有者以網、有者以鎖〔縛之〕。」

時,世尊了知此義,於其時誦此偈曰:

       鐵繩以及木     或以葦之網
       賢者不云縛     以心為迷醉
       寶玉及珠環     又心繫妻子
       賢者云強縛     牽引於此人
       雖緩亦難離     無欲捨欲樂
       斷此而出家

此嗢陀南:

       幼少人及王     愛者並自護
       少數與裁斷     末利供與縛

第二 拘薩羅品

〔一一〕第一 結髮行者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講堂。

又,其時將日暮世尊從獨坐靜觀起座,出而坐於門外之小屋。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P.78]

其時有七名結髮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人名遊行者等,其腋下毛或身毛均長,爪亦長持遊方者之用具,通過離世尊不遠之處。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即從座起立,著上衣、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七名結髮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名遊方者合掌,三次稱呼其名:「尊者!我乃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尊者!我乃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離開彼等七名結髮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名遊行者去後,直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此等之諸人,於此世間,為阿羅漢,或具足阿羅漢之諸人中耶?」

「大王!此等諸人是阿羅漢耶?為具足阿羅漢道者耶?即如王者之在家受用欲樂,住於子嗣之障礙中,即使用迦尸國之栴檀,用華鬘、香、塗料,貯蓄金銀者亦不易知。

大王!彼之戒依於共住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大王!彼之清淨是依於共語,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一〇

大王!彼之確立,於不幸之時,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P.79] 一一

大王!彼之智慧,依共同商量,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一二

「世尊!誠然希有。世尊!誠然未曾有。世尊,此事確實是依世尊之所說。」「大王!此事即使在家受用欲樂……乃至……貯蓄金銀亦不易知……乃至……。」

一三

「世尊!此等我密訪、訪察者之諸人,於訪察各國歸來。最初依彼等之所察訪,於後我來作結論。

一四

世尊,如今彼等為去其塵垢,沐浴塗以香料,剃除鬚髮,穿著白衣,為五欲所纏繞,所具者是樂。」

一五

時,世尊了知此義,於此時唱偈曰:

       色貌之於人     實是不易知
       即刻見勿信     善制者其相
       非為制御人     此世普橫行
       如似是而非     泥土之耳環
       渡金銅半錢     人人裝飾美
       內懷於不淨     外面美橫行

〔一二〕第二 五王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其時,波斯匿王初為五王,為五欲所圍纏,充分享受快樂。彼於此間生起如是言語:「何為欲愛之第一?」

[P.80]

時,或有人作如是說:「色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聲是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香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味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觸是欲愛之第一。」當時彼等諸王,互相皆不能承服。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以此謂彼等諸王曰:「友!請過來,我等何不往詣世尊處,請問此義。如世尊為我等所說,應予各自受持。」

彼等五王答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友!誠然。」

時彼等五王,以波斯匿王為先導,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語白世尊:「世尊!於此我等五王,為五欲所纏,充分享受快樂。我等之間生出如此言語:『何為欲愛之第一耶?』或亦有人作如是說:『色是愛欲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聲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香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味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觸是欲愛之第一。』世尊!何為欲愛之第一耶?」

「大王!我說限以人心所好之程度,為欲愛之第一。大王!此等諸色,或為心之所好者,或為心之所不好者。有人或依色而歡喜,若能滿足所思,則更希望求其他更殊勝微妙之色。於彼而言,則其色乃無上之最殊勝。

大王!此等之聲……乃至……香……乃至……味……乃至……此等之觸,或為 [P.81] 心所好者,或為心所不好者。有人或依觸而歡喜,若得滿足所思,則不再希望其他更殊勝微妙之觸。於彼而言,其觸乃無上之最殊勝。」

一〇

爾時,亦有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坐其會座。時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即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合掌向世尊,以此謂世尊曰:「世尊!思我則不顯。善逝!思我則不顯。」

一一

世尊曰:「栴檀庵伽梨迦!顯此。」

一二

時,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於世尊座前,當場以相應之偈讚歎之:

       芳香赤蓮華     晨開香不去
       見鴦耆羅光     映空如太陽

一三

時,彼等五王,向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五件僧伽梨請穿著。

一四

時,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即以此五件僧伽梨奉獻世尊。

〔一三〕第三 大食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其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常食一陀那之飯食。

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食後,就大息而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其傍。

時,世尊知拘薩羅國波斯匿王飯食已訖,曾作大息,其時而唱此偈曰:

       以常持正念     取食知量人
       則少有其苦     遲老得壽長

[P.82]

爾時,善見摩納立於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後。

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呼善見摩納:「善見!汝在我食時,於世尊前暗唱此偈!我常日日施百錢與汝。」

善見摩納答覆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曰:「大王!承教。」則暗〔誦〕在世尊前之偈,於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食時即歌此偈:

       以常持正念     取食知量人
       則少有其苦     遲老得壽長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即漸次滿足於一陀那量之飯食。

如是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即較以往身體康健,以手撫其身體,當時發此歡喜語:「世尊實以二利哀憐我:是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

〔一四〕第四 於戰之二語(其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時,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針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入其迦尸國。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聞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攻入我迦尸國。

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整備四軍,迎戰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於迦尸國。

[P.83]

時,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生戰事。依其戰鬥,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攻破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則逃歸首都之舍衛城。

時,眾多比丘,朝晨著衣持鉢,入舍衛城行乞。舍衛城行乞飯食後置鉢,往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曰:

「世尊!如今,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挑起戰事。依其戰鬥,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攻破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逃歸首都之舍衛城。」

「諸比丘!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有惡友、惡朋、惡伴。諸比丘!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善友、善朋、善伴。諸比丘!但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今夜為敗者,應是苦眠。」

〔世尊,說此……乃至……〕

       勝利以生怨     敗者苦難寢
       只有捨勝敗     平靜樂安眠

〔一五〕於戰之二語(其二)

[P.84]

時,摩揭陀國韋提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針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戰〕,攻入其迦尸國。

一〇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聞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攻入我迦尸國。

一一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整備四軍,於迦尸國,迎戰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一二

如是摩揭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挑起戰事。於此戰鬥,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破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生擒彼〔王〕。

一三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如是思念:「如摩揭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雖無害,但謂害我,乃我之甥。我寧奪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所有之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逐放彼。」

一四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奪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所有之象軍、馬軍、車軍、步軍而逐放彼。

一五

時,眾多比丘,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於舍衛城乞食,食已置鉢,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曰:

[P.85] 一六

「世尊!如今,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針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入其迦尸國。世尊!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聞悉亦以整備四軍迎戰。於此交戰,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破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生擒彼王。世尊!如是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如是思念:『如摩揭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雖無害,但謂害我,乃我之甥,我寧奪彼王之四軍,以逐放彼王。』世尊,如是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奪得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之四軍,以逐放彼王。」

一七

時,世尊得知此義,其時,唱此偈曰:

       人為己利時     即以掠奪他
       他之被奪時     彼亦為所奪
       愚者惡不實     雖思為當然
       惡之成實時     即受於苦惱
       若以殺他人     即得殺己者
       若以勝他人     即得勝己者
       以譏他人者     即得誹己者
       以惱他人者     即得惱己者
       如是業輪轉     奪人當被奪

[P.86] 〔一六〕第六 公主

舍衛城因緣。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若王,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時,有一人,坐近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進而耳語於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告曰:「王!末利夫人生王女。」

如是云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不喜。

時,世尊,知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不喜,於是唱偈曰:

       人主或婦人     勝比於男子
       有智慧全戒     敬姑及事夫
       以生其子者     英雄地上主
       實如賢妻子     亦教導王國

〔一七〕第七 不放逸(其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現世之利與未來之利,可有取得兩利之一法耶?」

「大王!有取得現在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

「世尊!有取得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何耶?」

[P.87]

「大王!取得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是不放逸。大王!譬喻任何步行獸之足跡,皆入於象之足跡。即云象之足跡,其大為第一。大王!如是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以此二利取之為一法。」

世尊宣說此……乃至……

       生命與無病     美貌生天界
       日日於願望     以生高貴家
       賢者行功德     稱讚不放逸
       賢者不放逸     現法之益利
       乃至未來利     若得此二利
       依於得此義     英雄謂賢者

〔一八〕第八 不放逸(其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於獨坐靜觀以生思念:『依世尊之善說法,而與善友、善朋、善伴交;非與惡友、惡朋、惡伴交。』」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依我善說法,而與善友、善朋、善伴交;非與惡友、惡朋、惡伴交。

大王!爾時,我住釋迦族邑。

大王!時,阿難比丘詣我處。詣已,禮敬於我坐於一面,大王!坐於一面之阿難比丘謂我曰:『世尊!此善友、善朋,善伴即梵行之一半。』

[P.88]

大王!我如是言已,以此謂阿難比丘曰:『阿難!不然。阿難!不然。阿難!此善友、善朋、善伴,乃是梵行之全部。阿難!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得以期待於修行八支聖道,屢修八支聖道。

阿難!如何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屢修八支聖道耶?

阿難!此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以修正見,捨離〔煩惱〕及轉向〔涅槃〕。依遠離,依離貪,依滅,以修正思〔……乃至……〕正語〔……乃至……〕正業〔……乃至……〕正命〔……乃至……〕正精進〔……乃至……〕正念〔……乃至……〕正定,而捨離及轉向。阿難!如是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以修行八支聖道,屢修八支聖道。

阿難!依此應知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梵行之全部。

一〇

阿難!不論如何,依以我為善友,生法之眾生,依生而解脫。老法之眾生,依老而解脫,病法之眾生,依病而解脫,死法之眾生,依死而解脫,愁悲苦惱悶之眾生,依愁悲苦惱悶而解脫。阿難!依此應知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梵行之全部。』

一一

大王!是故,王不能不如是學。我應容有善友、善朋、善伴。大王!不能不 [P.89] 如是學。大王!欲有善友、善朋、善伴者,不能不依此一法而住,即於善法不放逸。

一二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王之後宮亦應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應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一三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剎帝利之侍臣等應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應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一四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國民亦應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應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一五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當亦護自己,亦護後宮,亦護庫藏。」

一六

〔世尊宣說……乃至……〕

       繼續負願望     欲得至大富
       賢者行功德     以讚不放逸
       賢者不放逸     以得二種利
       現世之益利     以及未來利
       依得於此義     英雄謂賢者

〔一九〕第九 無子(其一)

舍衛城因緣。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日中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於一面坐。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王此日中從何處來耶?」

「世尊!於今舍衛城之長者家主死。彼無子,我來接收其財產。世尊!其金即有八百萬金、銀當更不待言。世尊!〔如是巨富〕之長者家主,以如是受用所食:混糠之酸粥;如是受用所衣:唯縫合三片之大麻粗布;如是用車乘;老舊朽車又持木 [P.90] 葉之蓋傘。」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卑人乍得巨大之富,不令自樂、不令喜、不令父母樂、喜,不令妻子樂、喜,不令下男、下僕樂、喜。不令朋友樂、喜。對沙門、婆羅門、昇上界、導上界、轉生天界亦不行布施。彼之財富,不如是正當受用,則被王沒收、被盜賊奪、被火燒、被水流、被不喜愛之相續者奪取。大王!無如是正當受用之富,當是無用之破滅行。

大王!譬喻有池於無人之境,其水澄潔清冷,甘美澄白,岸亦甚善。但無人〔行〕樂,亦無人取水、故無人飲、浴、則是無何所用。大王!如是無正當受用之水,即是無用之消滅。如是卑人得富,不令自己、父母、妻子、下僕依此而樂、喜。如是無正當受用之富,是無用之破滅行。

大王!善人得巨大之富,令自己樂、喜;令父母樂、喜;令妻子樂、喜;令下男下僕樂、喜;令朋友樂、喜。對沙門、婆羅門、昇上界、導上界、有樂果、轉生

[P.91] 界者行布施。彼之財富,有如是正當受用。不被王沒收、不被盜賊奪、不被火燒、不被水流、不被不喜愛之相續者奪取。大王!如是正當受用之富,則無破滅。

大王!譬喻近村,或邑有蓮池。其水澄潔清泠,甘美澄白,岸甚善而有人行樂、其水眾人取去、或飲、或浴以供人用。大王!如是正當受用之水,有用而不行滅。如善人得巨大之富,令自己……乃至……朋友樂、喜,……乃至……如是正當受用之富,有用而無破滅行。」

〔世尊如是宣說……乃至……〕

       如無人山野清水     無人飲用自行滅
       若猶卑人得富者     不自用亦不與他
       英雄識者以得富     自用並供其他事
       彼牛王養親族群     無被非難行天界

〔二〇〕第十 無子(其二)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日中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對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世尊問曰:「大王!王日中從何而來耶?」

「世尊,於今舍衛城之長者家主死。彼無子,我來接收其財產。世尊,其金即有千萬金,銀當更不待言。世尊!〔如是巨富〕之長者家主,以如是受用所食:為混糠之酸粥;如是受用衣:為縫合三片之大麻粗布。如是受用車:老舊朽車又持用木 [P.92] 葉之蓋傘。」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往昔其長者家主,令供食於多伽羅尸棄辟支佛之行乞。令『供食於沙門』即從座起而去,來反後悔於『此食不如予下僕為勝。』又為財產而奪兄弟一子之生命。

大王!其長者家主、依令施食多伽羅尸棄辟支佛行乞之業果,七返生天界,七返之餘業,七返於此舍衛城,置長者之位。

大王!此長者家主、依施後反悔『此食不如予下僕為勝』之業果,其心不傾向於善食之受用,不傾向於善衣之受用,不傾向於善車乘之受用。不傾向五欲之善受用。

大王!其長者家主,依由為財產而殺兄弟之子其業果,得多年、多百年、多千年、多百千年受苦於地獄。依其餘業,當七返無子,其財富則被沒入王庫。大王!其長者家主,乃舊功德盡已,不積新功德。大王!其長者今日被煮於大叫喚地獄。」

「世尊!長者家主即如是生於大叫喚地獄。」

[P.93]

「大王!長者家主如是生於大叫喚地獄。」

       穀物富金銀     如何為所有
       奴下男傭人     及他從屬者
       悉皆不隨行     一切皆離去
       依於身之行     以及口意行
       唯此彼身物     即隨之而行
       一切皆依業     如影之隨形
       然則行善事     積善為未來
       功德是後世     眾人渡津場

此嗢陀南:

       結髮之行者     以及於五王
       擊戰故事二     姬二不放逸
       無子二故事     依此云一品

第三 拘薩羅品

〔二一〕第一 人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於一面坐,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世間有四種人。」

「四種者何耶?」「乃:由闇入闇,由闇入明,由明入闇,由明入明者是。

大王!如何之為由闇入闇耶?大王!今有人生卑賤家、生於旃陀羅家、作竹籠家、獵夫家、作皮家、清潔夫家,貧窮而缺乏飲食,生計困難,難得衣食、醜陋 [P.94] ,畸軀而駝背,多病、獨眼、曲手、跛足、半身不遂,不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香、塗香、寢牀、住居、燈光。彼身為惡行、語為惡行、意為惡行。彼為此身、語、意之惡行,身體毀壞死後,墮於苦處、惡處、地獄。大王!譬喻人由闇入闇,由闇入闇,即由血暗入血暗。大王!我說譬喻此人。大王!如是等人是由闇入闇。

大王!如何之人是由闇入明耶?大王!如今有人生卑賤、旃陀羅家、作竹籠家、獵夫家、皮匠家、清潔夫家,貧窮而缺乏飲食,生計困難,難得衣食,醜陋奇而駝背、多病、獨眼、曲手、跛足、半身不遂,不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香、塗香、寢牀、住居、燈光。彼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彼於身語意善行。身體毀壞死後,生善趣天界。大王!譬喻有人由地乘輿,由輿移乘馬背,由馬背移乘象,由象肩移登高樓。大王!正如我以此人為喻。大王!如是之人是由闇入明。

大王!如何之為人由明入闇耶?大王!於今有人生高貴家。生大富剎帝利家、 [P.95] 大富婆羅門家、大富家主之家、富而有大財、大產、多金銀、多資財、多財穀之家。彼等美貌、見好、似樂見蓮葉具最上美色之皮膚。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香、塗香、寢牀、住居、明燈。彼身為惡行、口為惡行、意為惡行。彼者身、口、意為惡行、身體毀壞死後,墮惡趣、苦處、地獄。大王!譬喻人由高樓下至象肩、由象肩下至馬背,由馬背下至輿,由輿下至地面,由地面降入於闇〔處〕。大王!我說譬喻此人,大王!如是之人,是由明入暗。

大王!如何之人為由明入明耶?大王!於今有人生高貴家,生大富剎帝利家、大富婆羅門家、大富家主之家、富而有大財、大產、多金銀、多資財、多財穀之家。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香、塗香、寢牀、住居、明燈。彼之身為善行、口為善行、意為善行。彼者身、口、意為善行,身體毀壞死後,生善趣、天界。大王!譬喻有人,由輿移至馬背、由馬背移至象肩、由象肩移至高樓。大王!我說譬喻比人,大王!如是之人,是由明入明。

[P.96]

大王!世有如此〔四種之〕眾人。」

〔世尊如此宣說……乃至……〕

       貧者無信仰     心卑而吝惜
       慳嗇有惡思     邪見無敬心
       嘲罵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
       惱不為人思     妨與乞食者
       如是人死後     往恐懼地獄
       此由闇入闇     貧窮有信仰
       無有卑吝心     行施思崇高
       心靜不混亂     對他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     從座立敬禮
       平安行修身     乞食不妨食
       如是人死後     生於忉利天
       此由入明     雖富無信仰
       心卑心吝惜     慳嗇有惡思
       邪見無敬心     嘲罵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     惱不為人思
       妨與乞食者     如是人死後
       往恐懼地獄     此由明入闇
       富貴有信仰     無有卑吝心
       行施思崇高     心靜不混亂
       對他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
       從座立敬禮     平安行修身
       對於乞食者     不妨與之食
       如是人死後     生於忉利天
       此由明入明

〔二二〕第二 祖母

[P.97]

舍衛城因緣。

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王日中從何處來耶?」

「世尊!我老祖母年百二十歲死矣。

世尊!我祖母於我,是所思慕者。世尊,若我依於象寶,得令祖母不死者,我當予象寶不令祖母死。若我依馬寶,得令祖母不死者,我當予馬寶不令祖母死。得依善村或國,得令祖母不死者,我當予善村或國令祖母不死。」

「大王!一切眾生乃死法。終當必死,無得超越於死者。」

「世尊!希有。世尊,未曾有。此一切眾乃死法,終當必死,無能得超死者實是善說。」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一切眾生乃死法。終當必死,無得超越於死者。大王!譬喻作壺之任何所作之土器。或燒或不燒者,悉是破壞之法,終必破壞,無有免破壞者,如是一切眾生為死法,終當必死,無得超死者。」

〔世尊此宣說……乃至……〕

       眾生皆必死     生者無不死
       應如依其業     隨行功罪果
       依惡墮地獄     功德生天界
       然者行善事     積善為未來
       功德實眾人     後世渡津場

[P.98] 〔二三〕世間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世間有幾種法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耶?」

「大王!世間有三法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

三者何耶?大王!於世間貪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大王!於世間瞋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大王!於世間癡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

大王!此等三法,生於世間,為不利苦惱不安住。」

〔世尊此宣說……乃至……〕

       貪瞋以及癡     此惡心生人
       害人如竹類     生之即傾倒

〔二四〕第四 弓術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布施應於何處為之耶?」

「大王!應於心之信樂處為作之。」

「世尊!於何處行施,有大果耶?」

「大王!布施應於何處為?與何處行施有大果者,有別也。大王!施於持戒者有大果;於惡戒者則不然。大王!誠然!今我問王,王之意云何耶?

大王!王之意如何耶?於此王興起戰爭,其戰激烈。時,有不學,不熟習、不 [P.99] 慣、不練、恐懼症而戰慄、恐怖、逃亡之剎帝利青年來,王扶持其人,如是其人有用耶?」

「世尊!不,我不扶持其人,其人無有用。」

「時,有不學〔……乃至……〕逃亡之婆羅門青年〔……〕毘舍之青年〔……〕首陀羅之青年來……乃至……不,我不扶持其人,其人無有用。」

「大王!王之意云何耶?於此王興起戰爭,其戰激烈。時,有有學、熟習、慣、練、無恐懼症、不戰慄、不恐怖、不逃亡之剎帝利青年來,王扶持其人,如是其人有用耶?」

一〇

「世尊,我扶持其人,如是之人為有用。」

一一

「時,有有學〔……乃至……〕不逃亡之婆羅門青年〔……〕毘舍之青年〔……〕首陀羅之青年來……乃至……王扶持此人,如是之人有用耶?」

一二

「世尊!我扶持此人,如是之人有用。」

一三

「大王!如是任何家族,從其家族,無家而出家,以離五支並具五支者,施彼有大果。

一四

如何為離五支耶?為離愛欲、離瞋、離惛眠、離掉悔、離疑、此謂離五支。

[P.100] 一五

如何為具五支耶?為具無學戒蘊、具無學定蘊、具無學慧蘊、具無學解脫蘊、具無學解脫知見蘊,此謂具五支。

一六

施如是離五支、具五支者有大果。」

一七

世尊宣說於此……乃至……師其時唱偈曰:

       王為戰生貴     不扶持怯者
       善選巧弓術     勇氣力青年
       如是之智者     其生雖卑劣
       忍辱有慈悲     善供聖跡人
       善住多聞者     欣樂作小屋
       無水林設池     嶮處與設道
       食物飲堅食     衣服及住居
       以信樂之心     善施直心人
       如受電華鬘     轟百鳥冠雲
       雨降於大地     高低皆潤濕
       有信而多聞     賢者以集富
       食物及飲料     惠於乞食者
       心喜而播散     言予之予之
       此乃彼之轟     如天之降雨
       廣大功德水     以注眾人上

〔二五〕第五 山之比喻

舍衛城因緣。

〔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王從何處來耶?」

「世尊!沉醉於主權之憍、耽於愛欲貪、得國家保全,征服廣大領土、剎帝利之灌頂王、有諸王事,我忙碌於此等事。」

[P.101]

「大王!王之意如何耶?於此可信、可賴者從東方來,彼詣王處,作如是言曰:『大王!請知我從東方來。於彼見如虛空之大山,而壓碎一切生物,大王!請作應作之事。』

時,有可信、可賴之第二人,由西方……乃至……第三人由北方……乃至……第四人由南方來,彼詣王處,作如是言曰:『大王!請知我從南方來,於彼見如虛空之大山壓碎一切生物。大王!諸作應作之事。』大王!如是大恐怖,已至人類滅盡之可怕,人身更難再受。於王應作何事耶?」

「世尊!如是大恐怖,已至人類滅盡之可怕,人身更難再受者;唯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大王!我說王,我告於王:老死壓在王之上,如老死壓在王頭上,應何所為耶?」

「世尊!如老死壓在我上;應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世尊!沉醉主權之憍,耽愛欲之貪,得國家之保全,征服廣大之領土,剎帝利種之灌頂王、有象軍戰。然而,世尊!此等象軍戰,亦於老死之壓來,無防老死之方法與餘地。

[P.102] 一〇

世尊!沈醉於主權之憍……乃至……剎帝利之灌頂王有馬軍戰〔……〕車軍戰〔……〕步軍戰。然而此步軍戰,亦於老死之壓來,無防〔老死〕之方法與餘地。

一一

世尊!王宮有善咒之大臣,彼等得以咒語破來攻之敵。然而,世尊!咒戰之壓來,無防老死之方法與餘地。

一二

又,世尊!於此王宮,有布滿地階又布滿上階莫大之黃金。我等依此財寶,可說服攻來之敵,然而此財寶之戰,無防老死壓來之方法與餘地。

一三

世尊!老死壓來我頭上時;唯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一四

「大王!實者如是,大王!實者如是。老死壓來王之上,唯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一五

世尊此宣說……乃至……師唱此偈曰:

       穿空大岩山     猶四方迫來
       老死之強迫     臨眾人頭上
       剎帝婆羅門     毘舍首陀羅
       乃至旃陀羅     下水清掃人
       任何人難免     一切皆被迫
       象軍無餘地     車軍及步軍
       亦為無餘地     咒術亦無濟
       富亦無術勝     故賢為己思
       佛法及僧伽     以植於信仰
       身口以至心     如法之行人
       此世承讚譽     未來生天界

此之嗢陀南:

       人祖母世間     弓術佛勝說
       譬喻廣大山     拘薩品第五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3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1卷-第11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