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 第01冊
No.1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 (10卷)
【杜斗城輯編】
第 8 卷

下一卷
 

八經籍

法寶連璧

太宗幼而敏睿,識悟過人,六歲便屬文……博綜儒書,善言玄理……所著《昭明太子傳》五卷,《諸王傳》三十卷,《禮大義》二十卷,《老子義》二十卷,《莊子義》二十卷,《長春義記》一百卷,《法寶連璧》三百卷,並行於世焉。

(《梁書》卷四《簡文帝紀》109

佛性論、七經論

(蘇)綽又著《佛性論》、《七經論》,並行於世。

(《周書》卷二十三《蘇綽傳》395

華林園總集釋典

元微元年,秘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儉又別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文義淺近,未為典則。齊永明中,秘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梁初,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內列藏眾書,華林園中總集釋典,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豫焉。梁有秘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錄》,又《文德殿目錄》。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錄》。普通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慾,篤好墳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數術;六曰《佛錄》;七曰《道錄》。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梁武敦悅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內,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大凡七萬餘卷。周師入郢,咸自焚之。陳天嘉中,又更鳩集,考其篇目,遺闕尚多。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06

道、佛經目錄

煬帝即位……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錄。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08

梁釋法通《乾坤義》

《周易乾坤義》一卷齊步兵校尉劉瓛撰。梁又有齊臨沂令李玉之、梁釋法通等《乾坤義》各一卷,亡。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11

陳沙門智匠撰《古今樂錄》

《古今樂錄》十二卷陳沙門智匠撰。

《樂元》一卷魏僧撰。

《當管七聲》二卷魏僧撰。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26

釋慧始注《孝經》

釋慧始注《孝經》一卷……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34

釋僧智《論語》略解

釋僧智《論語》略解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36

釋靜洪撰《韻英》

《韻英》三卷釋靜洪撰。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44

釋正度撰《雜體書》

《雜體書》九卷釋正度撰。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45

婆羅門書

自後漢佛法行於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與八體六文之義殊別。今取以附體勢之下。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47

釋撰《天正舊事》

《天正舊事》三卷釋撰,亡名。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67

僧家書儀

《僧家書儀》五卷釋曇瑗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71

虞孝敬《高僧傳》

《高僧傳》六卷虞孝敬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75

釋寶唱《名僧傳》等十一種

《名僧傳》三十卷。釋寶唱撰。

《高僧傳》十四卷。釋慧皎撰。

《江東名德傳》三卷。釋法進撰。

《法師傳》十卷。王巾撰。

《眾僧傳》二十卷。裴子野撰。

《薩婆多部傳》五卷。釋僧佑撰。

《梁故草堂法師傳》一卷

《尼傳》二卷。釋寶唱撰。

《法顯傳》二卷

《法顯行傳》一卷

《梁武皇帝大捨》三卷。嚴暠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78

王琰《冥祥記》等四種

《冥祥記》十卷。王琰撰。

《續齊諧記》一卷。吳均撰。

《幽明錄》二十卷。劉義度撰。

《舍利感應記》三卷。王劭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80

法顯《佛國記》等十種

《佛國記》一卷。沙門釋法顯撰。

《遊行外國傳》一卷。沙門釋智猛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83

《廬山南陵雲精舍記》一卷

《洛陽伽藍記》五卷。後魏楊衒之撰。

《四海百川水源記》一卷。釋道安撰。

《京師寺塔記》十卷。錄一卷。劉璆撰。

《京師寺塔記》二卷。釋曇宗撰。

《外國傳》五卷。釋曇景撰。

《歷國傳》二卷。釋法盛撰。

《慧生行傳》一卷。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84

釋僧祐《世界記》

《世界記》五卷。釋僧祐撰。

《大隋翻經婆羅門法師外國傳》五卷。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86

釋惠琳、釋惠嚴注《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二卷。劉仲融注……《老子道德經》二卷,釋惠琳注;《老子道德經》二卷,釋惠嚴注……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00

釋慧觀撰《老子義疏》

《老子義疏》一卷。顧歡撰。梁有《老子義疏》一卷,釋慧觀撰,亡。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01

《釋氏譜》等六種

《釋氏譜》十五卷

《內典博要》三十卷

《淨住子》二十卷。齊竟陵王蕭子良撰。

《因果記》十卷

《歷代三寶記》三卷。費長房撰。

《真言要集》十卷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09

蕭子良《義記》等七種

《義記》二十卷。蕭子良撰。

《感應傳》八卷。宋尚書郎王延秀撰。

《眾僧傳》二十卷。裴子野撰。

《高僧傳》六卷。虞孝敬撰。

《皇帝菩薩清淨大捨記》三卷。謝吳撰,亡。

《寶台四法藏目錄》一百卷。大業中撰。

《玄門寶海》一百二十卷。大業中撰。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10

摩登伽經說星圖

《摩登伽經說星圖》一卷。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20

《婆羅門算法》等三種

《婆羅門算法》三卷

《婆羅門陰陽算歷》一卷

《婆羅門算經》三卷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26

釋智海撰《陽遁甲》

《陽遁甲》九卷。釋智海撰。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32

釋道洪《寒食散對療》等六種

《寒食散對療》一卷。釋道洪撰。

《解寒食散方》二卷。釋智斌撰。梁《解散論》二卷。

《解寒食散論》二卷……《釋慧義寒食解雜論》七卷,亡……《雜散方》八卷……《解釋慧義解散方》一卷,亡。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1

釋僧舉世藥方

《范東陽方》一百五卷,錄一卷,范汪撰。梁一百七十六卷。梁又有……《釋僧深藥方》三十卷……

《陶氏效驗方》六卷。梁又有……《摩訶出胡國方》十卷,摩訶胡沙門撰……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2

沙門行矩撰《諸藥異名》

《諸藥異名》八卷。沙門行矩撰。本十卷,今闕。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4

釋莫滿撰《單復要驗方》

《單復要驗方》二卷。釋莫滿撰。

《釋道洪方》一卷

《療百病雜丸方》三卷。釋曇鸞撰。

《論氣治療方》一卷。釋曇鸞撰。

《釋僧匡針灸經》一卷

《龍樹菩薩藥方》四卷。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6

《婆羅門藥方》等四種

《婆羅門藥方》五卷

《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二卷

《乾陀利治鬼方》十卷

《新錄乾陀利治鬼方》四卷本五卷,闕。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8

釋道騫傳《楚辭》

後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已下,迄於劉向,逸又自為一篇,並敘而注之,今行於世。隋時有釋道騫,善讀之,能為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公之音。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56

支遁集

晉沙門《支遁集》八卷梁十三卷。又有《劉彧集》十六卷,亡。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67

《支曇集》等四種

晉沙門《支曇諦集》六卷

晉沙門《釋惠遠集》十二卷

晉姚萇沙門《釋僧肇集》一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70

宋沙門《釋惠琳集》五卷。梁九卷,錄一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72

梁武帝淨業賦

《梁武帝淨業賦》三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76

釋亡名集、釋標集等七種

後周沙門《釋亡名集》十卷

陳沙門《釋標集》二卷

陳沙門《釋洪偃集》八卷

陳沙門《釋瑗集》六卷

陳沙門《釋靈裕集》四卷

陳沙門《策上人集》五卷

陳沙門《釋暠集》六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80

陸少玄撰《借像雜銘》、僧祐撰《箴器雜銘》

《古今箴銘集》十四卷。張湛撰。錄一卷……又陸少玄撰《佛像雜銘》十三卷,釋僧祐撰《箴器雜銘》五卷,亡。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85

謝莊撰《釋氏碑文》等

《雜碑集》二十二卷。梁有《碑集》十卷,謝莊撰;《釋氏碑文》三十卷,梁元帝撰;《雜碑》二十二卷,《碑文》十五卷,晉將作大匠陳勰撰……《諸寺碑文》四十六卷,釋僧祐撰;《雜祭文》六卷;《眾僧行狀》四十卷,釋僧佑撰。亡。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86

釋寶唱撰《法集》

《法集》百七卷。梁沙門釋寶唱撰。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89

道經說天地論壞等略與佛經同

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91

《隋書.經籍志》論佛籍始末

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菉,如魏之舊,尋與佛法俱滅。開皇初又興,高祖雅信佛法,於道士蔑如也……大乘經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五百五十八部,一千六百九十七卷,經。五十九部,三百七十九卷,疏。小乘經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雜經三百八十部,七百一十六卷。雜經目殘缺甚,見數如此。雜疑經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大乘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卷。七十七部,四百九十卷,律。二部,二十三卷,講疏。雜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大乘論三十五部,一百四十一卷。三十部,九十四卷,論。十五部,四十七卷,疏。小乘論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二十一部,四百九十一卷,論。十部,七十六卷,講疏。雜論五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三十二部,二百九十九卷,論。九部,一百三十八卷,講疏。記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

右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淨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釋迦當周莊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脅而生,姿貌奇異,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捨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華言譯之為淨覺。其所說云,人身雖有生死之異,至於精神,則恆不滅。此身之前,則經無量身矣。積而修習,精神清淨,則成佛道。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一成一敗,謂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每劫必有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數不同。今此劫中,當有千佛。自初至於釋迦,已七佛矣。其次當有彌勒出世,必經三會,演說法藏,開度眾生。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須阤洹,二曰斯阤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羅漢。至羅漢者,則出入生死,去來隱顯,而不為累。阿羅漢已上,至菩薩者,深見佛性,以至成道。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三等淳醨之異。年歲遠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後,眾生愚鈍,無復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百千載間,乃至朝生夕死。然後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淳樸,謂之小劫。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

初天竺中多諸外道,並事水火毒龍,而善諸變幻。釋迦之苦行也,是諸邪道,並來嬲惱,以亂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盡皆摧伏,並為弟子。弟子,男曰桑門,譯言息心,而總曰僧,譯言行乞。女曰比丘尼。皆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資,而防心攝行。僧至二百五十戒,尼五百戒。俗人信憑佛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皆去殺、盜、淫、妄言、飲酒,是為五誡。釋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龍人鬼並來聽法,弟子得道,以百千萬億數。然後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涅槃亦曰泥洹,譯言滅度,亦言常樂我淨。初釋迦說法,以人之性識根業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說。至是謝世,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綴以文字,集載為十二部。後數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贊明其義。然佛所說,我滅度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三千年,其義如此。

推尋典籍,自漢已上,中國未傳。或云久以流布,遭秦之世,所以堙滅。其後張騫使西域,蓋聞有浮屠之教。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也。後漢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問於朝,而傳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並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愔之來也,以白馬負經,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以處之。其經緘於蘭台石室,而又畫像於清涼台及顯節陵上。章帝時,楚王英以崇敬佛法聞,西域沙門,繼佛經而至者甚眾。永平中,法蘭又譯《十住經》。其餘傳譯,多未能通。至桓帝時,有安息國沙門安靜,繼經至洛,翻譯最為通解。靈帝時,有月支沙門支讖、天竺沙門竺佛朔等,並翻佛經。而支讖所譯《泥洹經》二卷,學者以為大得本旨。漢末,太守竺融,亦崇佛法。三國時,有西域沙門康僧會,繼佛經至吳譯之,吳主孫權,甚大敬信。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髮為僧。先是西域沙門來此,譯《小品經》。首尾乖舛,未能通解。甘露中,有朱仕行者,往西域,至於闐國,得經九十章,晉元康中,至鄴譯之,題曰《放光般若經》。太始中,有月支沙門竺法護,西遊諸國,大得佛經,至洛翻譯,部數甚多。佛教東流,自此而盛。

石勒時,常山沙門衛道安,性聰敏,誦經日至萬餘言。以胡僧所譯《維摩》、《法華》,未盡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揚解釋。時中國紛擾,四方隔絕,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欲令玄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趨諸方。法性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陽。後至長安,苻堅甚敬之。道安素聞天竺沙門鳩摩羅什,思通法門,勸堅致之。什亦聞安令問,遙拜致敬。姚萇弘始二年,羅什至長安,時道安卒後已二十載矣,什深慨恨。什之來也,大譯經論,道安所正,與什所譯,義如一,初無乖舛。

初,晉元熙中,新豐沙門智猛,策杖西行,至華氏城,得《泥洹經》及《僧祗律》,東至高昌,譯《泥洹》為二十卷。後有天竺沙門曇摩羅讖復繼胡本,來至河西。沮渠蒙遜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參驗,未還而蒙遜破滅。姚萇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長安,譯為三十卷。曇摩羅讖又譯《金光明》等經。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輩,惟鳩摩羅什才德最優。其所譯則《維摩》、《法華》、《成實論》等諸經,及曇無懺所譯《金光明》,曇摩羅懺所譯《泥洹》等經,並為大乘之學。而什又譯《十誦律》,天竺沙門佛陀耶舍譯《長阿含經》及《四方律》,兜佉勒沙門曇摩難提譯《增一阿含經》,曇摩耶舍譯《阿毗曇論》,並為小乘之學。其餘經論,不可勝記。自是佛法流通,極於四海矣。東晉隆安中,又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及《中阿含經》。義熙中,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華嚴經》三萬六千偈,至金陵宣譯。又有沙門法顯,自長安游天竺,經三十餘國。隨有經律之處,學其書語,譯而寫之。還至金陵,與天竺禪師跋羅,參共辯定,謂《僧祇律》,學者傳之。

齊梁及陳,並有外國沙門。然所宣譯,無大名部可為法門者。梁武大崇佛法,於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錄》。又後魏時,太武帝西征長安,以沙門多違佛律,群聚穢亂,乃詔有司,盡坑殺之,焚破佛像。長安僧徒,一時殲滅。自餘征鎮,豫聞詔書,亡匿得免者十一二。文成之世,又使修復。熙平中,遣沙門慧生使西域,采諸經律,得一百七十部。永平中,又有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大譯佛經,與羅什相埒。其《地持》、《十地論》,並為大乘學者所重。後齊遷鄴,佛法不改。至周武帝時,蜀郡沙門衛元嵩上書,稱僧徒猥濫,武帝出詔,一切廢毀。

開皇元年,高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並官寫一切經,置於寺內;而又別寫,藏于祕閣。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竟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於東都內道場,撰諸經目,分別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雜經。其餘似後人假托為之者,別為一部,謂之疑經。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論,及戒律並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別。又所學者,錄其當時行事,名之為記。凡十一種。今舉其大數,列於此篇。

右道、佛經二千三百二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

道、佛者,方外之教,聖人之遠致也。俗士為之,不通其指,多離以迂怪,假托變幻亂於世,斯所以為弊也。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誣也。故錄其大綱,附於四部之末。

大凡經傳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二十部,五萬六千八百八十一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94

明克讓著《續名僧記》

(明克讓)著《孝經義疏》一部,《古今帝代記》一卷,《文類》四卷,《續名僧記》一卷,集二十卷。

(《隋書》卷五十八《明克讓傳》1416

撰《法華玄宗》

以其好內典,令撰《法華玄宗》,為二十卷,奏之。太子覽而大悅,賞賜優洽,儕輩莫與為比。

(《隋書》卷五十八《柳傳》1423

蕭綱著《內典博要》

(梁帝蕭綱)著《孝德傳》、《忠臣傳》各三十卷……《周易講疏》十卷,《內典博要》百卷……

(《南史》卷八《梁本紀下八》246

源賀作《祇洹精舍圖偈》

隴西王源賀采佛經幽旨作《祇洹精舍圖偈》六卷,(趙)柔為之註解,為當時俊僧所欽味。又憑立銘贊,頗行於世。

杜按:《北史.趙柔傳》(1162)大同,故不錄。

(《北史》卷三十四《趙柔傳》1269

魏收《釋老志》一卷

十一月復奏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歷》二卷,《禮樂》四卷,《食貨》一卷,《刑罰》一卷,《靈征》二卷,《官氏》二卷,《釋老》一卷,凡二十卷。

(《北史》卷五十六《魏收傳》2030

蕭俛等譯《大乘本生心地觀音經》

六年春正月丙寅朔……敕諫議大夫孟簡、給事中劉伯芻、工部侍郎歸登、右補闕蕭俛等於豐泉寺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音經》。

(《舊唐書》卷十四《憲宗紀上》434

改《三教珠英》為《海內珠英》

冬十月辛卯朔,詔改天后所撰《三教珠英》為《海內珠英》。

(《舊唐書》卷十七下《文宗紀下》571

《帝王政纂》內容下至僧道是非

太子詹事姚康獻《帝王政纂》十卷;又撰《統史》三百卷,上自開闢,下盡隋朝,帝王美政、詔令、制置、銅鹽錢谷損益、用兵利害,下至僧道是非,無不備載,編年為之。

(《舊唐書》卷十八下《宣宗紀》630

僧曇延進《大乘百法門明論》

七月,沙州節度使張義潮進甘峻山青骹鷹四聯、延慶節馬二匹、吐蕃女子二人。僧曇延進《大乘百法門明論》等。

(《舊唐書》卷十九上《懿宗紀》660

開元內外經錄

其外有釋氏經律論疏,道家經戒符菉,凡二千五百餘部,九千五百餘卷。亦具翻譯名氏,序述指歸,又勒成目錄十卷,名曰《開元內外經錄》。若夫先王秘傳,列代奧文,自古之粹籍靈符,絕域之神經怪牒,盡載於此二書矣。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1965

釋道錄目

煚等《四部目》及《釋道目》,並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卷軸繁多,今並略之,但紀篇部,以表我朝文物之大。共《釋道錄目》附本書,今亦不取,據開元經籍為之志。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1966

虞孝敬撰《高僧傳》等十八種

《高僧傳》六卷。虞孝敬撰。

《名僧傳》三十卷。釋寶唱撰。

《比丘尼傳》四卷。釋寶唱撰。

《高僧傳》十四卷。釋惠皎撰。

《續高僧傳》二十卷。釋道宣撰。

《續高僧傳》三十卷。釋道宣撰。

《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釋義淨撰。

《名僧錄》十五卷。裴子野撰。

《薩婆多部傳》四卷。釋僧佑撰。

《草堂法師傳》一卷。陶弘景撰。

又一卷蕭理撰。

《稠禪師傳》一卷

《幽明錄》三十卷。劉義慶撰。

《感應傳》八卷。王延秀撰。

《冥祥記》十卷。王琰撰。

《續冥祥記》十一卷。王曼穎撰。

《繫應驗記》一卷。陸果撰。

《神錄》五卷。劉之遴撰。

《冥報記》二卷。唐臨撰。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2003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五卷。楊衒之撰。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2014

中天竺國行記

《中天竺國行記》十卷。王玄策撰。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2016

鳩摩羅什注《老子》等五種

《老子》二卷。鳩摩羅什注。

《老子》二卷。釋惠嚴注。

《老子》四卷。陶弘景注。

《老子》二卷。釋義盈注。

《老子指歸》十四卷。嚴遵志。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27

蕭子良撰《淨住子》等二十二種

《淨住子》二十卷。蕭子良撰,王融頌。

《統略淨住子》二卷。釋道宣撰。

《法苑》十五卷。釋僧佑撰。

《內典博要》三十卷。虞孝景撰。

《真言要集》十卷。釋賢明撰。

《歷代三寶記》三卷

《修多羅法門》二十卷。郭瑜撰。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釋道宣撰。

《六趣論》六卷。楊上善撰。

《十門辯惑論》二卷。釋復禮志。

《經論纂要》十卷。駱子義撰。

《通惑決疑錄》二卷。釋道宣撰。

《夷夏論》二卷。顧歡撰。

《笑道論》三卷。甄鸞撰。

《齊三教論》七卷。衛元嵩撰。

《辯證論》八卷。釋法琳撰。

《破邪論》三卷。釋法琳撰。

《三教詮衡》十卷。楊上善撰。

《甄正論》三卷。杜義撰。

《心鏡論》十卷。李思慎撰。

《崇正論》六卷。釋彥琮撰。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30

金輪集

《金輪集》十卷。天后撰。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52

《曇諦集》等七種

沙門《曇諦集》六卷

沙門《惠遠集》十五卷

沙門《惠琳集》五卷

沙門《曇瑗集》六卷

沙門《亡名集》十卷

沙門《靈裕集》二卷

沙門《支遁集》十卷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76

《弘明集》等三種

《弘明集》十四卷。釋僧祐撰。

《廣弘明集》三十卷。釋道宣撰。

《陶神論》五卷。釋靈祐撰。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79

收公私經籍於江陵

梁元帝克平侯景,收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凡七萬餘卷。蓋佛老之書,計於其間。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82

薜元超預修《三教珠英》

(薜元超)子曜,亦以文學知名,聖歷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諫大夫。

(《舊唐書》卷七十三《薛元超傳》2591

張昌宗修《三教珠英》

以(張)昌宗醜聲聞於外,欲以美事掩其跡,乃詔昌宗撰《三教珠英》於內。乃引文學之士李嶠、閻朝隱、徐彥伯、張說、宋之問、崔湜、富嘉謨等二十六人,分門撰集,成一千三百卷,上之。加昌宗司僕卿,封鄴國公,易之為麟台監,封恆國公,各實封三百戶。

(《舊唐書》卷七十八《張行成傳》2707

唐臨撰《冥報記》

顯慶四年,(唐臨)坐事貶為潮州史,卒官,年六十。所撰《冥報記》二卷,大行於世。

(《舊唐書》卷八十五《唐臨傳》2813

張說預修《三教珠英》

張說字道濟……預修《三教珠英》。……長安初,修《三教珠英》畢,遷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擢拜鳳閣舍人。

(《舊唐書》卷九十七《張說傳》3049

劉子玄預修《三教珠英》

(劉子玄)預修《三教珠英》、《文館詞林》、《姓族系錄》,論《孝經》非鄭玄注、《老子》無河上公注,修《唐書實錄》,皆行於代,有集三十卷。

(《舊唐書》卷一百二《劉子玄傳》3173

喬備預修《三教珠英》

(喬)備,預修《三教珠英》,長安中卒於襄陽令。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12

吳少微撰《崇福寺鐘銘》

(吳)少微撰《崇福寺鐘銘》,詞最高雅,作者推重。并州長史張仁亶待以殊禮,坐必同榻。(富)嘉謨後為壽安尉,預修《三教珠英》。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13

員半千預修《三教珠英》

(員)半千以控鶴之職,古無其事,又授斯任者率多輕薄,非朝廷進德之選,上疏請罷之。由是忤旨,左遷水部郎中,預修《三教珠英》。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15

沈佺期預修《三教珠英》

沈佺期,相州內黃人也。進士舉。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17

閻朝隱預修《三教珠英》

閻朝隱,趙州欒城人也……朝隱文章雖無《風》、《雅》之體,善構奇,甚為時人所賞。累遷給事中,預修《三教珠英》……

朝隱修《三教珠英》時,成均祭酒李嶠與張昌宗為修書使,盡收天下文詞之士為學士,預其列者,有王無競、李適、尹元凱,並知名於時。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26

宋雲《魏國以西十一國事》等四種

宋雲《魏國以西十一國事》一卷

王玄策《中天竺國行記》十卷

僧智猛《遊行外國傳》一卷

僧法盛《歷國傳》二卷

(《新唐書》卷五十八《藝文志二》1505

僧惠琳注《老子》等三種

《老子》僧惠琳注二卷

《老子》惠嚴注二卷

《老子》鳩摩羅什注二卷

(《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1515

《新唐書.藝文志》載釋氏書目一百八十八種

凡釋氏二十五家,四十部,三百九十五卷。失姓名一家,玄琬以下不著錄七十四家,九百四十一卷。

蕭子良《淨注子》二十卷。王融頌。

僧僧祐《法苑集》十五卷

又《弘明集》十四卷

《釋迦譜》十卷

《薩婆多師資傳》四卷

虞孝敬《高僧傳》六卷

又《內典博要》三十卷

僧賢明《真言要集》十卷

郭瑜《修多羅法門》二十卷

駱子義《經論纂要》十卷

顧歡《夷夏論》二卷

甄鸞《笑道論》三卷

衛元嵩《齊三教論》七卷

杜乂《甄正論》三卷

李思慎《心鏡論》十卷

裴子野《名僧錄》十五卷

僧寶唱《名僧傳》二十卷

又《比丘尼傳》四卷

僧惠皎《高僧傳》十四卷

僧道宗《續高僧傳》三十二卷

陶弘景《草堂法師傅》一卷

蕭回理《草堂法師傳》一卷

《稠禪師傳》一卷

楊銜之《洛陽伽藍記》五卷

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三卷。長房,成都人,隋翻經學士。

僧彥琮《崇正論》六卷

又集《沙門不拜俗議》六卷

《福田論》一卷

道宣《統略淨住子》二卷

又《通惑決疑錄》二卷

《廣弘明集》三十卷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

《續高僧傳》二十卷。起梁初,盡貞觀十九年。

《後集續高僧傳》十卷

《東夏三寶感通錄》三卷

《大唐貞觀內典錄》十卷

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

法琳《辯正論》八卷。陳子良注。

又《破邪論》二卷。琳,姓陳氏。太史令傅奕請廢佛法,琳諍之,放死蜀中。

復禮《十門辨惑論》二卷。永隆二年,答太子文學權無二《釋典稽疑》。

楊上善《六趣論》六卷

又《三教銓衡》十卷

僧玄琬《佛教後代國王賞罰三寶法》一卷

又《安養蒼生論》一卷

《三德論》一卷。姓楊氏,新豐人。貞觀十年上。

《入道方便門》二卷

《眾經目錄》五卷

《鏡諭論》一卷

《無礙緣起》一卷

《十種讀經儀》一卷

《無盡藏儀》一卷

《發戒緣起》二卷

《法界僧圖》一卷

《十不論》一卷

《懺悔罪法》一卷

《禮佛儀式》二卷

李師政《內德論》一卷。上黨人,貞觀門下典儀。

僧法雲《辨量三教論》三卷

又《十王正業論》十卷。絳州人。

道宣又撰《注戒本》二卷

《疏記》四卷

《注羯磨》二卷

《疏記》四卷

《行事刪補律儀》三卷或六卷

《釋門正行懺悔儀》三卷

《釋門亡物輕重儀》二卷

《釋門章服儀》二卷

《釋門歸敬儀》二卷

《釋門護法儀》二卷

《釋氏譜略》二卷

《聖跡見在圖贊》二卷

《佛化東漸圖贊》二卷

《釋迦方志》二卷

僧彥琮《大唐京寺錄傳》十卷

又《沙門不敬錄》六卷。龍朔人,並隋有二彥琮

玄應《大唐眾經音義》二十五卷

玄惲《敬福論》十卷

又《略論》二卷

《大小乘觀門》十卷

《法苑珠林集》一百卷

《四分律僧尼討要略》五卷

《金剛般若經集注》三卷

《百願文》一卷。玄惲,本名道世。

玄范注《金剛般若經》一卷

又注《二帝三藏聖教序》一卷。太宗、高宗。

慧覺《華嚴十地維摩纘義章》十三卷。姓范氏,武德人。

行友《已知沙門傳》一卷。序僧海順事。

道岳《三藏本疏》二十二卷。姓孟氏,河陽人,貞觀中。

道基《雜心玄章並鈔》八卷

又《大乘章鈔》八卷。姓呂氏,東平人,貞觀時。

智正《華嚴疏》十卷。姓白氏,安喜人,貞觀中。

慧淨《雜心玄文》三十卷。姓房,隋國子博士徽遠從子。

又《俱舍論文疏》三十卷

《大莊嚴論文疏》三十卷

《法華經纘述》十卷

那提《大乘集議論》四十卷

《釋疑論》一卷

《注金剛般若經》一卷

《諸經講序》一卷

玄會《義源文本》四卷

又《時文釋鈔》四卷

《涅槃義章句》四卷。字懷默,姓席氏,安定人,貞觀中。

慧休《雜心玄章鈔疏》卷亡。姓樂氏,瀛州人。

靈潤《涅槃義疏》十三卷

又《玄章》三卷

《遍攝大乘論義鈔》十三卷

《玄章》三卷。姓梁氏,虞鄉人。

辯相《攝論疏》五卷。辯相,居淨影寺。

玄奘《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姓陳氏,緱氏人。

辯機《西域記》十二卷

清徹《金陵塔寺記》三十六卷

師哲《前代國王修行記》五卷。盡中宗時。

《大唐內典錄》十卷。西明寺僧撰

毋煚《開元內外經錄》十卷。道、釋書二千五百餘部,九千五百餘卷。

智矩《寶林傳》十卷

法常《攝論義疏》八卷

又《玄章》五卷。姓張氏,南陽人,貞觀末。

慧能《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一卷。姓盧氏,曲江人。

僧灌頂《私記天臺智者詞旨》一卷

又《義記》一卷。字法雲,姓吳氏,章安人。

道綽《淨土論》二卷。姓衛氏,并州文水人。

道綽《行圖》一卷

智首《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姓皇甫氏。

法礪《四分疏》十卷

又《羯磨疏》三卷

《捨懺儀》一卷

《輕重儀》一卷。姓李氏,趙郡人。

慧滿《四分律疏》二十卷。姓梁氏,京兆長安人。

慧旻《十誦私記》十三卷

又《僧尼行事》三卷

《尼眾竭磨》二卷

《菩薩戒義疏》四卷。字玄素,河東人。

空藏《大乘要句》三卷。姓王氏,新豐人。

道宗《續高僧傳》三十二卷

玄宗注《金剛般若經》一卷

道氤《御注金剛般若經疏宣演》三卷

《高僧懶殘傳》一卷。天寶人。

元偉《真門聖集》五卷

僧法海《六祖法寶記》一卷

辛崇《僧伽行狀》一卷

神楷《維摩經疏》六卷

靈湍《攝山棲霞寺記》一卷

《破胡集》一卷。會昌沙汰佛法詔敕。

法藏《起信論疏》二卷

《法琳別傳》二卷

《大唐京師寺錄》。卷亡。

玄覺《永嘉集》十卷。慶州刺史魏靖編次。

懷海《禪門規式》一卷

希運《傳心法要》一卷。裴休集。

《玄嶷甄正論》三卷

光瑤注《僧肇論》二卷

李繁《玄聖蘧盧》一卷

白居易《八漸通真議》一卷

《七科義狀》一卷。雲南國使段立之問,僧悟達答。

《棲賢法雋》一卷。僧惠明與西川節度判官鄭愚、漢州刺史趙璘論佛書。

《禪關八問》一卷。楊士達問,唐宗美對。

僧一行《釋氏系錄》一卷

宗密《禪源諸詮集》一百一卷

又《起信論》二卷

《起信論鈔》三卷

《原人論》一卷

《圓覺經大小疏鈔》各一卷

楚南《般若經品頌偈》一卷

又《破邪論》一卷。大順中人。

希還《參同契》一卷(一)

良價《大乘經要》一卷

又《激勵道俗頌偈》一卷

光仁《四大頌》一卷

又《略華嚴長者論》一卷

無殷《垂誡》十卷

神清《參元語錄》十卷

智月《僧美》三卷

惠可《達摩血脈》一卷

靖邁《古今譯經圖紀》四卷

智升《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

又《續大唐內典錄》一卷

《續古今佛道論衡》一卷

對《寒山子詩》七卷。天臺隱士。台州刺史閭丘胤序,僧道翹集。寒山子隱唐興縣寒山巖,於國清寺與隱者拾得往還。

龐蘊《詩偈》三卷。字道玄,衡州衡陽人,貞元初人,三百餘篇。

智閒《偈頌》一卷。二百餘篇。

李吉甫《一行傳》一卷

王彥威《內典目錄》十二卷

(《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1524-1531

劉義慶《幽明錄》等六種

劉義慶《幽明錄》三十卷

陸果《擊應驗記》一卷

王琰《冥祥記》一卷

王曼穎《續冥祥記》十一卷

劉泳《因果記》十卷

顏之推《冤魂志》三卷

(《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1540

《天竺胡僧渡水放牧圖》

韋鶠畫《天竺胡僧渡水放牧圖》。鑾子。

(《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1561

僧《曇諦集》等八種

僧《曇諦集》六卷

《惠遠集》十五卷

《支遁集》十卷

《惠琳集》五卷

《曇瑗集》六卷

《靈裕集》二卷

武后《垂拱集》一百卷

又《金輪集》十卷

(《新唐書》卷六十《藝文志四》1597

僧《惠賾集》等五種

僧《惠賾集》八卷。姓李,江陵人。

僧《玄范集》二十卷

僧《法琳集》三十卷

僧《靈徹詩集》十卷。姓湯,字源澄,越州人。

《皎然詩集》十卷。字清晝,姓謝,湖州人,靈運十世孫,居杼山。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預其論著。貞元中,集賢御書院取其集以藏之,刺史于頔為序。

(《新唐書》卷六十《藝文志四》1615

張昌宗等撰《三教珠英》

(武)后知醜聲甚,思有以掩覆之,乃詔昌宗即禁中論著,引李嶠、張說、宋之問、富嘉謨、徐彥伯等二十有六人撰《三教珠英》。

(《新唐書》卷一百四《張行成傳》4014

徐堅等預修《三教珠英》

(徐堅)與徐彥伯、劉知幾、張說與修《三教珠英》,時張昌宗、李嶠總領,彌年不下筆,堅與說專意撰綜,條匯粗立,諸儒因之乃成書。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九《儒學傳》5662

吳少微預修《三教珠英》

(吳)少微本經術,雅厚雄邁,人爭慕之,號「吳富體」。預修《三教珠英》。

(《新唐書》卷二百二《文藝志中》5752

廬山記

僧法琳《廬山記》一卷

(《宋史》卷二百四《藝文志三》5154

《宋史.藝文志》載釋氏書目二百二十二種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沙門曇景譯《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二卷

玄奘譯《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般剌密帝彌伽釋迦譯《首楞嚴經》十卷

《佛說一乘究竟佛心戒經》一卷

《佛說三亭廚法經》二卷

《佛說法句經》一卷

《佛垂涅槃略說教戒經》一卷

四經失譯。

馬鳴大師《摩訶衍論》五卷

《起信論》二卷

僧肇《寶藏論》三卷

彥琮《福田論》一卷

道信《大乘入道坐禪次第要論》一卷

法琳《辨正論》八卷。陳子良注。

慧海大師《入道要門論》一卷

淨本和尚《語論》一卷

惠能《仰山辨宗論》一卷

《勸修破迷論》一卷

《金沙論》一卷

《明道宗論》一卷

《偈宗秘論》一卷

四論不知撰人。

法藏《心經》一卷

惟愨《首楞嚴經疏》六卷

宗密《圓覺經疏》六卷

《圓覺道場修證儀》十八卷

《起信論鈔》三卷

傅大士、寶志《金剛經贊》一卷

惠能《金剛經口訣義》一卷

《金剛經大義訣》二卷

大白和尚《金剛經訣》一卷

法深《起信論疏》二卷

忠師《百法明門論疏》二卷

蕭子良《統略淨住行法門》一卷

元康《中觀論三十六門勢疏》一卷

《華嚴法界觀門》一卷。宗密注。

傅大士《心王傳語》一卷

《行道難歌》一卷

竺道生《十四科元贊義記》一卷

灌頂《國清道場百錄》一卷

楞伽山主《小參錄》一卷

道宣《通感決疑錄》一卷

《大唐國師小錄法要集》一卷

紹修《漳州羅漢和尚法要》三卷。持琛。

白居易《八漸通真議》一卷

張雲《元中語寶》三卷

大閬和尚《顯宗集》一卷

《大雲和尚要法》一卷。惠海。

元覺《一宿覺傳》一卷

魏靜《永嘉一宿覺禪宗集》一卷

《達摩血脈》一卷

木先《竹林集》一卷

寶覺禪師《見道頌》一卷。寓言居士注

道瑾《禪宗理性偈》一卷

《石頭和尚參同契》一卷。宗美注。

《惠忠國師語》一卷。冉氏。

《東平大師默論》一卷

義榮《天臺國師百會語要》一卷

齊寶《神要》三卷

懷和《百丈廣語》一卷

統休《無性和尚說法記》一卷

惠明《棲賢法雋》一卷

《龍濟和尚語要》一卷

《荷澤禪師微訣》一卷

楊士達《禪關八問》一卷。宗美。

句令《禪門法印傳》五卷

《淨惠禪師偈頌》一卷

義淨《求法高僧傳》二卷

飛錫《往生淨土傳》五卷

法海《六祖法寶記》一卷

《壇經》一卷

辛崇《僧伽行狀》一卷

靈湍《攝山棲霞寺記》一卷

師哲《前代國王修行記》一卷

盧求《金剛經報應記》三卷

賢首《華嚴經纂靈記》五卷

元偉《真門聖集》五卷

《靈居和尚示化實錄》一卷

覺旻《高僧纂要》五卷

智月《僧美》三卷

裴休《拾遺問》一卷

神澈《七科義狀》一卷

夢微《內典編要》十卷

《紫陵語》一卷

《大藏經音》四卷

《真覺傳》一卷

《渾混子》三卷。解《寶藏論》。

《遺聖集》一卷

《菩提心記》一卷

《積元集》一卷

《相傳雜語要》一卷

《德山集》一卷。仰山、溈山語。

《會昌破胡集》一卷

《妙香丸子法》一卷

《潤文官錄》一卷唐人。

《迦葉祖裔記》一卷

《釋門要錄》五卷

《紫陵語》以下不知撰人。

十朋《請禱集》一卷

《瑞象歷年記》一卷

《惟勁禪師讚頌》一卷

《釋華嚴漩澓偈》一卷

馬裔孫《看經贊》一卷

《法喜集》二卷

文益《法眼禪師集》一卷

《法眼禪師集真贊》一卷

高越《舍利塔記》一卷

可洪《藏經音義隨函》三十卷

建隆《雍熙禪頌》三卷

魏德謨《無上秘密小錄》五卷

程讜《釋氏蒙求》五卷

延壽《感通賦》一卷

李遵《天聖廣燈錄》三十卷

呂夷簡《景佑寶錄》二十一卷

僧肇《寶藏論》一卷

又《般若無知論》一卷

《涅槃無名論》一卷

僧慧皎《高僧傳》十四卷

僧佑《弘明集》十四卷

僧寶唱《比丘尼傳》五卷

僧佑《釋伽譜》五卷

甄鸞《笑道論》三卷

僧慧可《達摩血脈論》一卷

費長房《開皇歷代三寶記》十四卷

又《開皇三寶錄總目》一卷

《國清道場百錄》五卷。僧灌頂纂,僧智凱修。

僧法琳《破邪論》三卷

又《辨正論》八卷

僧彥琮《釋法琳別傳》三卷

僧慧能注《金經》一卷

又撰《金剛經口訣》一卷

僧慧昕注《壇經》二卷

僧辨機《唐西域志》十二卷

僧道宣《續高僧傳》三卷

又《佛道論衡》三卷

《三寶感應錄》三卷

《釋迦氏譜》一卷

《廣弘明集》三十卷

僧政覺《金沙論》一卷

僧神會《荷澤顯宗記》一卷

《華嚴法界觀門》一卷。僧法順集,僧宗密注。

僧宗密《禪源諸詮》二卷

又《原人論》一卷

《大乘起信論》一卷

魏靜《永嘉一宿覺禪師集》一卷

僧道世《法苑珠林》一百卷

僧慧忠《十答問語錄》一卷

《無住和尚說法》二卷。僧鈍林集。

僧普願《語要》一卷

《龐蘊語錄》一卷。唐于頔編。

僧神清《北山參元語錄》十卷

僧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

僧義淨《求法高僧傳》三卷

僧元應《唐一切經音義》一十五卷

僧澄觀《華嚴經疏》十卷

僧紹修《語要》一卷

裴休《傳心法要》一卷

《唐六譯金剛經贊》一卷。鄭覃等撰。

僧慧祥《古清涼傳》二卷

《釋迦方志》一卷。唐終南大一山僧撰。

僧應之《四注金剛經》一卷

僧延壽《宗鏡錄》一百卷

僧贊寧《僧史略》三卷

僧道原《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晁迥《法藏碎金》十卷

《道院集要》三卷。不知作者。

僧延昭《眾吼集》一卷

僧重顯《瀑布集》一卷

又《語錄》八卷

僧世沖《釋氏詠史詩》三卷

僧居本《廣法門名義》一卷

僧慧皎《僧史》二卷

僧契嵩《輔教編》三卷

僧省常《錢塘西湖淨社錄》三卷

僧道誠《釋氏須知》三卷

僧道誠《釋氏要覽》三卷

王安石注《維摩詰經》三卷

朱士挺《伏虎行狀》一卷

《僧自嚴行狀》一卷。陳嘉謨撰。

李之純《成都大悲寺集》二卷

又《成都大慈寺記》二卷

僧惟白《續燈錄》三十卷

僧宗頤《勸孝文》二卷

又《禪苑清規》十卷

蹇序辰《諸經譯梵》三卷

王敏中《勸善錄》六卷

楊諤《水陸儀》二卷

僧智達《祖門悟宗集》二卷

樓穎《傳翕小錄要集》一卷

僧宗永《宗門統要》十卷

僧智圓《閒居編》五十一卷

僧懷深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

僧原白注《證道歌》一卷

僧《宗杲語錄》五卷。黃文昌撰。

僧慧達《夾科肇論》二卷

僧應乾《楞嚴經標指要義》二卷

僧靈操《釋氏蒙求》一卷

僧馬鳴《釋摩訶衍論》十卷

僧闍那多迦譯《羅漢頌》一卷

僧菩提達磨《存想法》一卷

又菩提達磨《胎息訣》一卷

《頌證道歌》一卷。篇首題正覺禪師撰。

《淨慧禪師語錄》一卷

《蓮社十八賢行狀》一卷

《法顯傳》一卷

《諸經提要》二卷

《五公符》一卷

《寶林傳錄》一卷

並不知作者。

李通玄《華嚴合論》一卷

張戒注《楞伽集注》八卷

佛阤多羅譯《圓覺經》二卷

般剌密諦譯《楞嚴經》十卷

《法寶標目》十卷。王右編。

僧肇譯《維摩經》十卷

晁迥《耄智餘書》三卷

《八方珠玉集》四卷。大圓、塗毒二僧集諸家禪語。

王日休《金剛經解》四十二卷

《淨土文》十一卷。王日休撰。

《語錄》二卷。松源和尚講解答問。

《普燈錄》三十卷。僧正受集。

《諸天傳》二卷。僧行霆述。

《奏對錄》一卷。佛照禪師淳熙間奏對之語。

《崇正辨》三卷。胡寅撰。

右釋氏類二百二十二部,九百四十九卷。

(《宋史》卷二百五《藝文志》5181-5188

吳淑《異僧記》

吳淑《異僧記》一卷

(《宋史》卷二百六《藝文志》(五)5225

僧惠淨《續古今詩苑英華》

僧惠淨《續古今詩苑英華》十卷

(《宋史》卷二百九《藝文志》(八)5397

僧皎然《詩式》

僧皎然《詩式》五卷

(《宋史》卷二百九《藝文志》(八)5408

僧辭遠《詩式》

僧辭遠《詩式》十卷

(《宋史》卷二百九《藝文志》(八)5409


【經文資訊】正史佛教資料類編第 01 冊 No. 0001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正史佛教資料類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杜斗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