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大藏經補編 第28冊
No.156 佛法金湯 (3卷)
【屠隆著】
第 2 卷

下一卷
 

佛法金湯中

或問。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居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大珠和尚曰。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只用一星之火。業障如草。智慧似火。乃釋迦證如來。尚不能免九惱。何以故爾。答。日火能消眾罪者。見般若之大勸人不可不脩行如來不能免九惱者。見業力之重戒人不可造罪。如來受報。為世人作榜樣。受猶不受也。是故如來而不免受報。何况凡夫。寧逃定業。如來而不免滅度。何况凡夫。寧免無常。

問。聞聲悟道聲聞人與觀自在同。而大小乘云胡分別。答。聲聞人聞聲而斷集入滅證偏空之理。觀自在聞聲而入流忘所開圓通之門。大小二乘。所以逈別。

問。十二因緣。單為緣覺人說耶。答。有小乘十二因緣。有菩薩十二因緣。小乘悟因緣而滅色入空。所以局於自了。菩薩悟因緣而即色即空。所以弘於普度。

問。天台四教。分藏通別圓。人病其教支離碎。然否。答。道惟一乘。分為四教。為是眾生機器不同。不得不爾柯條分布根本同歸。必言台教云云者。則華嚴三賢十聖。亦屬支離。楞嚴七處八還亦名碎。且智者大師。得悟法華三昧徹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傳佛心印。烏可輕詆也。

問。千經萬卷。一字一句皆有玅理。皆有妙解。狗子無佛性一語。不可解。如何。舉揚。答。玅正在不可解。

問。經云。善男子我等住於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盡何况餘乘能知也。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為無念故。經云。一切諸佛等。皆從此經出。既稱無念。入佛知見。復從何立[泳-永+芝]無念立。無想天滅盡心想亦是無念。如何不得入佛知見。名為外道。荅。佛言無念。無妄念。正念不灰滅。般若智在故。外道言無想。正念灰滅。無般若智熏觀故。

問。何名般若。答。般若無口眼。無名相無念無無念無為無無為。無淨無無淨。遍一切處不住一切處。不住一切處。遍一切處如大火聚。不泊一物。物物皆然。如大圓鏡不立一像。像像悉現。

問。如何是妄念。答。無聖凡。只要念不住。聖念若住。聖念即是念。凡念不住。凡念即是正念。所謂妄念。寧。獨外牽塵緣內起塵念。如經所云。雖修空不以空為證。不得作空想。雖修定不以定為證。不得作定想。雖得淨。不以淨為證。不得作淨想若有所得。即作得想。即念。不名解脫。

或問。大珠和尚曰。此頓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答。無念為宗。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問。何名邪念何名正念。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即名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問。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惟念菩提。問。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問。既不可得云何惟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箇無念。是名真念菩提。問。既言以智為用者。云何為智。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脫。是名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識體用。二性空。即是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無善惡愛憎。名二性空。

昔人問禪師。聞鴉鳴否。曰聞鴉飛去。問聞否曰聞問。鴉鳴故聞。鴉飛去。何故復言聞。答。塵會去。聞性不滅故。人問木殊和尚曰。對一切色像時。即名為見不對色像時。亦名見否。答。見問。對物時有見。不對物時。云何有見。答今言見者。不論對物與不對物。何以故。為見性常故。有物之時即見無物之時亦見也。故知物自有去來。見性無去來也。問。正見物時見中有物否。答。見中不立物。問。正見無物時見中有無物否。答。見中不立無物。

問。定能生慧慧亦能生定否。答。慧之生定。更疾于定之生慧。定之生慧。如定水不波。諸物盡照慧之生定如慧燈一朗。陰怪盡滅。妙喜曰諸方說靜了方悟。我是悟了方靜。未悟時。心識紛飛悟了時。方貼貼地。

問。淨土十六觀。觀欄楯羅網。寶樹樓閣。金沙蓮池。寶地樂華。彌陀大士妙相纓珞種種結想種種熏觀得無礙空觀否。答。眾生想念人世。一切塵緣。悉為心障。此想自多生以來機久根熟。移此想而觀淨土勝妙諸境積久熏心塵緣頓盡。且十六觀者。即觀。即空即假即中。般若中熏原無住著。何礙之有。

問。若說菩提心。不住一切處。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心淨時不住于淨心空時不住于空。一切過去未來現在都不住。此時修淨土人。還教住于淨土否。答。若到此時連西方也。不住。問。連西方也不住。莫恐生西方便不成否。答。連西方也不住生西方是等閑。

或問定慧于居士。居士曰汝謂定慧如何。曰泰山崩雷電擊。虎狼逼心屹不動。是定隔壁見一切物。千萬人舉心動念。皆能了知千百世過去未來事。皆能照見是慧曰。汝莫作是念汝若作是念。定慧不成。早著魔了。問。如何是定慧。答。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不起愛憎不隨所染是定。

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答。有佛性。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答。亦同入。問。既同入。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雖同眾生入地獄。是眾生受罪。佛性不受問。既同入。因何不受。答。眾生受罪時。佛性化為識神。是識神受罪。非佛性受罪。問。佛性既化為識神。如何說佛性同入。答。佛性化為識神。故識神受罪。識神元是佛性。故佛性同入。譬如梨園扮演帝王者。帝王偶扮罪人。是罪人受罪。非帝王受罪。罪人元是帝王扮。故云帝王同入。受罪元是罪人。故云帝王不受罪。罪人受罪畢。依舊帝王。地獄識神受罪畢。依舊佛性。

問。如何是常不離佛。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心若有起滅。念佛佛在口上拜佛佛在膝上覩佛佛在眼上。心若無起滅佛在心中。

問。不思善。不思惡。惡不可思。善如何也不思善既不思。還復思惡耶。答。善且不思何况于惡。一切不思。又非無記。廓然洞然乃證真空。問。一切不思。定是無記。如何又非無記。答。為有廓然洞然意思在。

問。真如之性。為實空為實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斷滅。此意云何。答。亦空亦不空。一切法中。絕愛憎取舍諸相。是名亦空。於無相體中。具足恒沙萬法。是名亦不空。於萬法中。絕愛憎取舍。是空而即含不空。萬法具足。而畢竟絕愛憎。去取舍。是不空而即舍空。對空有不空之名。今非空故無不空。對不空有空之名。今非不空。故無空。

問。佛以度盡眾生為本願。一物不度不取正覺。如何眾生至今還度不盡。佛得無成誑語否。答。度盡眾生。是佛真實願。何得為誑眾生為業力所牽。自不能度。眾生度不能盡而佛終不捨度盡眾生心。所以為真實。所以為不誑。

問。佛度眾生心切否。曰切。佛之求人。甚於人之求佛。問。人有求佛而佛不應者。何是信不及。問。信矣如何。曰。為是心不專。問。專矣如何。曰。心專亦難說。念頭有淨有穢。是不專有出有入是不專。有定有亂是不專。行道有作有輟是不專。問。畢竟專時如何。曰。畢竟專。畢竟度。問。畢竟度者亦不見幢蓋來臨。曰。佛有密度。有顯度。顯度者幢蓋來臨是。密度者。使汝心開目明是。然臨了到底幢蓋定來。龍華有期。靈山未散。

問。無情是佛否。答。無情是佛者。死人應是如來所謂無情。為無凡情。非無聖情。問。何名聖情。何名凡情。答。無分別是非。於一切境上法上。不著不取。是名聖情。有分別是非於一切境上取著。是名凡情。無凡情。有聖情。有情亦是無情。不是死人一般無情也。

問。道人何故有神通。凡夫却無。答。真性無礙。便是神通。為形相所碍神通不顯。道人見性故空形相。形相不碍故有神通。非術非恠也。鬼脫軀殼便有五通。故知凡夫無通。定是為形相所礙。

逹觀與田叔坐。一狗子在桌下忽去。師問田叔。狗去。桌子去否。田叔無答。余代為答曰。桌子去。師曰。狗能去。桌子是木。安能去。答。佛下自天宮。木佛出來迎。彼木能來。定知此木能去。

問。有人乘舩。舩底殺螺蜆為是人受罪。為復舩當罪。曰。俱不受罪。罪從心生。無心何罪。官枉殺人。罪坐官。不坐劊子手。宦有意。劊子手無意也。皂隸笞人。人怨官。不怨皂隸。官有意。皂隸無意也。問。誤殺眾生者未嘗有意得無罪否。曰。佛有禁戒。不得誤殺眾生。不留心禁戒。便自有殺理。烏得無罪。以故殺者以故報。以誤殺者以誤報。

問。佛既普度眾生。願力廣大。乃又有不能度者。何以故。答。大冶洪爐不問金銀銅錫。釵釧簮環。無一不鎔。然不能鎔瓦石。長天朗月。不問江湖河海。溪澗溝渠。無一不暎。然不能暎沙土。

問。釋迦成道。廣化有情。摩登[婬-壬+(工/山)]女。一見證果。獨城東老母。終身不見佛。此時此會。尚爾無緣。更復何時。興起道念。當是此媼。定無佛性底。答。不然世間史無一無佛性底眾生。此媼與釋迦無緣。安知遇他佛時。不便興起道念。問。地獄眾生。正受罪時。能念佛號一聲。得出地獄否。曰。即出。咦。這一聲佛號詎同小可。譬如日輪出空。萬恠陵滅。詔書頒赦。萬罪俱銷。問。審如是者。眾生造罪種種。何不牢記此一聲。到此時用著。答。眾生業重自障。此時決不記得這一聲。譬如人臨睡時作念。我此番睡去。决要作一好夢及至睡去。隨緣夢來。決不是先作念底夢。一窹相隔。便不由我作主。何况生死相隔。安能圖此僥倖。惟一向念佛修行人。偶犯地獄罪。正受罪時。舊根發起。一聲佛號。脚下便生蓮華。理則有之。問。生前千聲佛號尚不免地獄。死後一聲佛號何得頓爾脫離。曰。生前千聲佛號。不免地獄者。業力重故。死後一聲佛號。頓爾脫離者。此一聲佛力重故。

問。如來放眉閒白毫相光。見東方萬八千國。是實語否。答。佛性本極廣大包含虛空生大覺中僅如大海一漚何况東方萬八千國有人咲迦老云。汝為淨飯王子。何故說大語。如來吐舌。上至髮際。曰。汝曾見有如此舌人。而說妄語者否。蓋如來廣長舌。從不語得也。上至髮際特其小小者直滿三千大千世界。問。此語信甚難及。答。眾生謗人。若謗聞一邑則將來舌滿一邑。若謗聞一國則將來舌滿一國。受犂耕之報。豈况如來廣長舌不滿三千大千世界。

問。此邦去淨土十萬億。云胡徃生者彈指可到。答。徃生是佛性。不是色身。豈不彈指可到。如人心識。一動念便想到千萬里外。且眾生心淨則土淨。此土即是淨土蓋惟心淨土。含褁三千大千此娑婆一國豈不即是淨土。心穢則淨土遠於十萬億心淨則近于彈指。故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問。人生有形殼故有箠楚痛苦。死則形殼滅誰為受痛而云有地獄刀劍鑊湯諸苦。答。鞭生人則痛鞭死人則不痛。受痛非形殼也。人死形殼雖滅。神識尚存安得不受痛苦人生有身死後亦有身。問。人死那得復有身。答。汝今日那得有汝身。

問。千聖皆言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闡提亦有佛性興教大師天台傳佛心印。云。性具惡緣。了修惡。即是性惡。何以故。答。性中元具染淨二緣。淨即是善。染即是惡。就善說則云人人皆有佛性。就惡說。則云修惡性惡。云修惡者。乃名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若不云修惡則是菩提即菩提。湼槃即涅槃矣是故說性善見人可修說性惡見人不可不修。

或謂居士曰。子與宋大儒作對辯佛法。兩廡下冷猪肉喫不成了居士笑曰。長亝人正怕喫猪肉。

居士女死哭而無淚。人問故答。哭者俗諦。無淚者真諦。問。哭有益乎曰。無益閻王不放轉。問。哭有損乎。曰有損。深亡者愛河。

問。畜生與人性命同乎曰同問。人死多則有鬼。猪羊死多無鬼何也。答。人畏人鬼故人有鬼。不畏猪羊鬼故猪羊無鬼。人夜見朽株以為鬼也而病。日見其朽株也而病愈。故知鬼只在人心。問。世間乃無鬼耶。曰。有世間之鬼。由人心之鬼感見。

問。世間有佛否。曰。有問佛多否曰多。問佛如多者人何故不見。曰佛見人人不見佛人障重故。如人見螻蟻螻蟻不。見人。螻蟻障重故嗚呼。人日暏雜色。眼根不淨。故不見佛相日聆雜聲。耳根不淨。故不聞佛音。日馳雜想意根不淨。故不通佛心。一旦清淨。玉毫現前。總來是這箇文喜和尚。終日禮拜文殊文殊不來一朝下來笟籬揮去。

人問。坐禪作佛經論所說。馬祖何故訶坐禪僧。答。只許心坐禪不許身坐禪。心得禪定閙市都是蒲團。心不得定蒲團却是閙市。

問淨。曰在穢上得。問寂。曰在喧上得。問佛。曰在凡夫上得。

問。有好道而不求。信佛而不行如何。答。好道而不求還是不好。信佛而不行。還是不信。

問。善人謗佛。惡人讚佛如何。答。善人謗佛謗罪不以善減善因謗而消。惡人讚佛惡罪不以讚減讚佛之功自在。

問。愚人奉佛。智人不奉佛。如何。答。愚人奉佛奉佛之一念是智。智人不奉佛。不奉佛之一念是愚。奉佛愚人。到底成智。不奉佛智人。到底成愚。誦比丘。至愚也。以奉佛故。心契真如而證果。崔司徒學究天人。大智也。以毀佛故禍在眉睫而不知。

問。學道在人。何關機緣。答。學道在人。成道在機緣機緣未至。阿難聽迦老四十九年說法而不悟。機緣至受迦葉一夜鉗錘而豁然機緣者。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問。修行人怕死是。不怕死是。答。平日要怕死。臨終時要不怕死。平日怕死。修行之心纔切。臨終不怕死。去來之際泰然。平日修行。心中乃有𣠽柄。𣠽柄在我。臨終方得逍遙。其怕也乃所以成其不怕。平日只自優游。臨終手脚忙亂。其不怕也乃所以成其怕。

問。人有三魂有諸答。有問。魂一而云何能分而為三。答。倩女離魂。一魂隨王秀才去。一魂留父母旁。有二則有三。佛成道後千百億化身。只是此魂所轉。凡夫身坐一處心遶四天下一遍。此便是千百億化身底光影。

問。形殼與神識。為是一物。為是兩物。荅。兩物。問。既是兩物。應不相知。云何。形有疾痛。心神便苦。荅。一點神識。落在母胎。成形生出一向與此殼和合久了。只為神認形太實黏做一塊。所以苦痛相關。人死之後。形神離為和合久故。生前之病鬼猶知痛膠黏故也。譬如骨肉兩人。相處既久。此人疾痛彼人悲苦。亦以膠黏故也。仙人煉神氣清虛便能調神出殼。禪人煉成空觀焚燒形殼。便似枯柴如眾生生前造罪死後罪業隨身。亦只為自家識神知罪。便被縈纏空觀若成罪即解脫。

問。二十五有。俱被這有縈縛流轉生死。佛門三觀應說空門。如何又說有門却不復者於有依舊流浪。答。不然二十五有。為不能空應須說空二乘之人。沉滯于空還須說有二十五有是執有故墮生死。三千有門是大乘圓頓玅有。故趣涅槃。

問。荊溪大師心要有三惑。有三觀有三諦。有三智有三德。何也。答。三惑者。無明塵沙見思。三觀者空假中。三諦者中真俗。三智者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德者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三惑是病三觀是藥如來為眾生有三惑大病。故設三觀妙藥對治三病空觀治見思病假觀治塵沙病中觀治無明病空觀是真諦泯一切法。假觀是俗諦。立一切法。中觀是中諦統一切法由茲三觀破茲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因病設藥藥妙病除病既藥安所施是皆逆流尋源自然功用非如來藏中造作所得。譬如人身有四百四種病須四百四種藥治豈得謂之支離。

問。華嚴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等覺玅覺。答。十住十行十廻向謂之三賢為賢位菩薩十地謂之十聖為聖位菩薩。雖分賢聖皆大乘菩薩也。十信者萬行之先三賢之首也。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等覺謂之一生補處菩薩等于妙覺未逹一間。妙覺如來極果也十信者信佛不疑决定要成佛信心成就便下手修行若信而不修不名為信從凡入聖必以此信為先導十住者謂從信心修行。有所證入便住地不退轉故名十住十行者由十住進修。得證佛道自得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隨順眾生廣行饒益作利人功行故名十行十向者起大悲心救度眾生廻轉前十行之善向于三處。者。一真如實際。是所證。二無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眾生是所度。以度人善行迴向此三處圓滿萬行等入法界也。十地者。菩薩修信住行向。證得菩薩果位。謂之地者菩薩證此果。一切佛法。依此發生。如一切草木。依地發生也。住行向是修。是菩薩因位。故名三賢。十地是證。是菩薩果位。故名十聖。等妙二覺是佛位。等覺破一品無明。便入玅覺。以其死一分無明。生一分妙果故云一生補處補處者。補玅覺處也。

問。佛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得。非是二乘人。心絕慮。入斷滅見否。答。二乘斷滅。是滅心慮故為偏空如來寂滅。是止滅生死。玅用宛起故為真空。

居士閱唐宣律師傳夫人送供朝夕周旋。嘗問天人以古佛蹟種種。夫人應答如流。服其淹愽居士心極喜天人晤言杳然不見後覽經云。二種比丘其一寡淺。持戒誦經。惟通一句。天神賛護其一多聞廣覽經藏天神不賛多聞怒之。天神曰。彼比丘少聞言行相[(厂@((既-旡)-日+口))*頁]雖能博誦三藏行與經違居士乃矍然自省天神不至。有由然矣。當學慶喜盡掃見聞何如香嚴悉燒文字。

問。何謂依正二報。答。正報者。即五陰之身。眾生隨其所作善惡之業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報故名正報。依報者。即世界國土。眾生各各隨其果報之身依之而受報。故名依報。人間一切寒暑祥災。水旱疾病等事。皆是眾生作業感報。亦可名依報。

問。某聞三觀空假中。又聞有三止何也。答。三止。一體真止。謂體逹無明顛倒之妄。即是實相之真。心得止寂是名體真止。對空觀。二方便隨緣止謂隨緣歷境。善巧應用。安心不動。心得止寂。是名方便隨緣止。對假觀。三離二邊分別止。謂不分別生死涅槃有無斷常等二邊之相。心得止寂是名離二邊分別止對中觀。問。請問三觀。荅。詳大明三藏法數。觀者。照了之義。三觀即具三諦之法。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諦。若觀心假。則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諦。若觀心中。則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諦。此之三觀。全由性發。實匪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用。所謂一心三觀也。空觀者。離性離相之謂。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名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空蕩見思之相。假蕩塵沙之相。中蕩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名空觀。假觀者。無法不備之謂。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名之為假。由觀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以三觀皆能立法故也。空立真諦之法。假立俗諦之法中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名假觀中觀者。即中正。絕二邊對待之謂。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謂中。由觀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以三觀當處皆能絕待故也。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皆絕待即為圓中是名中觀。問。請問三諦。荅。按三藏法數。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此三隔歷即是次第三諦。三一無碍即是圓融三諦。真諦者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蓋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執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蕩之則實情自忘。情忘自能離於諸相。諸相若離則真空之理自然諦了。故名真諦。俗諦者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諸法雖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觀照之。則知性具諸法歷歷宛然世俗之用。自然諦了。故名俗諦。中諦者中即中正綂一切法之謂也。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若以中觀觀之。則知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淨洞徹。圓融無碍之理。自然諦了。故名中諦。

佛法金湯錄卷中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28 冊 No. 0156 佛法金湯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