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T49n2035_053 佛祖統紀 第53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49 冊 » No.2035 » 第 53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三

歷代會要志第十九之三

[0460c07] 北天佛牙  鄮山舍利  鳳翔佛骨

[0460c08] 陳留佛指  瑞像應世  聖賢出化

[0460c09] 立壇受戒  設像置經  建寺造塔

[0460c10] 西天求法  東土譯經  經目僧數

[0460c11] 天台傳教  禪苑傳燈  律宗垂範

[0460c12] 神尼異行  名山勝迹  聖教感通

[0460c13] 持誦功深  西遊樂國

北天佛牙

[0460c15] 唐高宗。宣律師在西明寺行道。北天王太子以佛牙上於師○代宗。勅問文綱律師。親傳先師宣律師釋迦佛牙。宜詣右門進上。副朕瞻禮。

[0460c19] 宋太宗。建啟聖禪寺。奉優填聖瑞像釋迦佛牙。大祖親緘銀塔中。初太祖疑佛牙非真。取自洛以火煆之。色不變。遂製發願文。太宗復驗以火。親製偈讚。真宗迎供瞻禮。神光洞發。遂製讚。仁宗以三朝敬事。迎置禁中。於穴中得一舍利。因為製讚。慶歷三年久旱。迎佛牙入內殿祈禱。須臾雨大注。復製發願文○英宗勅大相國寺造三朝御製佛牙讚碑。學士王珪撰文○徽宗勅迎三朝御讚佛牙入內供養。隔水晶匣舍利出如雨。因為製讚。

鄮山舍利

[0461a02] 周厲王。佛滅後百年。中天竺阿育王。取釋迦舍利作八萬四千寶塔。勅鬼神於閻浮提城邑。滿一億家為立一塔。

[0461a05] 漢明帝問摩騰曰。白馬寺東有光怪。民呼聖塚。騰曰。昔阿育王藏舍利八萬四千塔。震旦之境有十九處。此其一也。帝俱往禮拜。詔造塔其上。九層二百尺。

[0461a09] 晉武帝。劉薩訶入地獄。見觀音大士謂曰。可往洛陽(聖[塚-豖+(一/豖)]舍利)臨淄建鄴(建康長干塔)鄮陰(今育王山舍利)成都五處有阿育王塔。頂禮悔罪。既蘇出家名惠達。至鄮縣烏石山聞鐘聲。斵土求之。得舍利寶塔。飛至一山。乃即其地建剎奉塔(今阿育王山舍利殿。即其處也)○安帝勅鄮山造塔亭禪室。度二七僧住持守護。

[0461a16] 宋文帝。遣僧道祐廣興創建。鑿基得大石凾。頗黎鍾。金合銀罌。安三法身舍利。

[0461a18] 梁武帝。勅造木浮圖。堂殿房廊。賜額阿育王寺○岳陽王蕭詧。修木浮圖為五層。鑄金銅像五百軀。

[0461a21] 陳宣帝。遙敬寶塔。度二七僧。

[0461a22] 唐中宗。敬仰寶塔。勅送供施。委沙門棲曠如法香火○國清智晞至寺禮八萬四千拜。忽感紫文印右臂。終身不沒○肅宗內供奉子璘母亡。岳神令往鄮山禮塔。可免母罪。璘至寺禮至四萬拜。母現身塔前曰。吾承汝力已生忉利○宣宗。四明道俗八千人。於育王寺供舍利塔。天花紛墜放五色光○懿宗。觀察使楊嚴奏舍利寶塔靈異。勅度三十七僧。嚴奉香火。

[0461b02] 梁末帝。吳越王錢鏐遣弟鏵。往迎育王山舍利塔。夜放光明。浙江如晝。

[0461b04] 周世宗。勅翰林承旨陶轂。入寺禮敬。見舍利紅色。

[0461b06] 宋太宗。吳越王入朝。僧統贊寧奉釋迦舍利塔。入見滋福殿○高宗。親洒宸翰賜佛頂光明之塔○孝宗遣內侍李裕文。至育王山迎佛舍利塔。詣行在所奉安觀堂。焚香瞻禮。見塔上有月輪相及水晶珠。皇太子請至東宮瞻禮。見相輪纍纍然如水晶珠。上書妙勝之殿。以安塔所○皇子魏王來鎮四明。往寺瞻禮寶塔。見豪光青赤交眩。因造金塔奉安舍利塔。於中作贊四章。刻於塔之四旁○寺東一里有聖井靈鰻。欲出則有二紅蟹若前軀者。錢武肅王迎塔至錢唐。夢一菩薩首戴結縵華冠。兩掖挾蟹云。是育王聖井靈鰻。來護塔耳(已上並見寧僧統所作舍利塔傳靈鰻傳)

鳳翔佛骨

[0461b21] 唐高宗。詔迎岐州法門寺護國真身塔釋迦佛指骨。至洛陽大內供養。皇后以金函九重。命宣律師送還岐山○肅宗。詔迎法門寺佛骨。至禁中禮敬。傳至諸寺瞻禮○德宗。詔迎法門寺佛骨。入禁中禮敬。歷送京城十寺。世傳三十年當一開。則歲豐人安。韓愈上表諫。貶潮州○文宗。岐山法門寺佛骨塔。慶雲見。

[0461b29] 懿宗。詔迎佛骨。三百里間車馬不絕。公私音樂。儀衛之盛。過於南郊。上降樓迎拜。

陳留佛指

[0461c03] 宋仁宗。勅迎陳留佛指入內。試以烈火擊以金鎚。了無所損。俄而舍利流出。乃製發願文送還本寺。初是有梵僧來陳留闡教寺。施天竺佛指。瑞光屢發○徽宗。方士盛言。陳留佛指乃海狗骨。詔取驗之火焚鐵捶十餘日。色不變。乃加禮送還。

瑞像應世

[0461c10] 晉愍帝。吳朱膺於松江得二石像。銘曰維衛佛。迦葉佛。迎至通玄。後漁者得二石鉢。見佛像在鉢際。遂送寺中○明帝。海上網得文殊金像。陶侃迎至江州溺水中。後遠法師起東林神運閣。至江禱之得其像。

[0461c15] 成帝。高悝望江浦五色光。得金像置長干寺。後網得銅華趺。梵書云。阿育王第四女造○孝武。沙門曇翼見江陵城北五色光。得一銅像。題云阿育王造。

[0461c19] 宋高祖。司徒王謐見東掖門地有光得金佛。高七尺二寸○文帝都人孫彥曾妾王惠稱。見江浦有光。得金佛一軀○孝武。盧陵太守周湛進金像高九尺三寸。言僧法均至三曲江。見光浮水面。因獲此像。

[0461c24] 梁武帝。夢釋迦檀像入國。乃遣郝騫等西行求像至舍衛國。天監十年負像東還。帝率百僚迎入太極殿○西天沙門自圖形於吳中靈岩寺。像夜起行道。梵僧云。是智積菩薩。

[0461c29] 唐宣宗。會昌毀寺。二僧負東林文殊像藏錦繡谷峯頂寺。復訪像不獲。忽圓光涌於空表。自是峯頂天池常見聖燈百千文殊出沒。

[0462a04] 宋太宗。陸澤人王緒。見白兔逐之入穴。見石佛五十身。勅就邑寺奉之○通利軍建城掘地得大石佛十身。詔建淳化寺奉其像○真宗。詔送金欄加沙往羅浮中閣寺。奉釋迦瑞像。此像來自西天○神宗。詔迎衡州玉塔入京師。阿育王所造第九塔也○哲宗。袁州仰山舍利石塔。自然出現○袁州木平山舍利石塔出現。夏旱。太守王古禱於木平塔。白衣大士出現。復往仰山塔。泗州大士維摩居士出現○袁州東山羅漢像出現○徽宗。金州奏。獲石羅漢大放光明。

聖賢出化

[0462a16] 室利房。秦始皇時自西域齎佛經來化。帝以異俗囚之(云云)○摩騰竺法蘭。漢明帝時。以白馬馱經自天竺來(後人有經來白馬寺之句)○宋真宗。瞻摩騰真身製讚○康僧會。魏齊王時。自西域至吳(後人有僧到赤烏年之句)唐高宗時(云云)○祇域。晉武帝。自西域至洛陽○佛圖澄。晉懷帝時。自西竺至洛陽。石勒奉之○單道開。晉穆帝時○杯渡。宋文帝時○誌公觀音化身。始宋明帝十一年終梁武天監十三年○達磨觀音化身。梁武大通元年。自南天竺來○北魏文帝大統元年。自梁入魏○傅大士彌勒化身。出婺州烏傷縣。梁武帝中大通六年(云云)大同元年(云云)○陳文帝。天嘉二(云云)○宣帝。大建年間(云云)○陸法和。梁武太清(云云)○北齊天保(云云)○稠禪師。北齊天保(云云)○法喜。隋煬帝(云云)○豐干彌陀化現。寒山文殊化現。拾得普賢化現。唐太宗正觀七年(云云)○杜順文殊化現。唐正觀年(云云)○寶掌。高宗顯慶○萬回觀音化身。高宗咸亨○中宗神龍○睿宗景雲○泗州觀音化身。中宗神龍○代宗大歷○僖宗四年○宋太宗。僧伽塔放光○真宗。諡普照明覺大師○徽宗。京師大水。僧伽立空中。旁侍慧岸木叉。一白衣跪於前。既而水退○一行。玄宗開元三年九年○万山李長者。玄宗開元七年○宋哲宗。張商英至万山昭化院。得華嚴決疑論○無畏。玄宗開元四年○宋真宗。瞻無畏塔製讚○金剛智。玄宗開元七年○不空。玄宗開元八年○韋老師。玄宗開元八年○馬郎婦。憲宗元和。普賢化身○隨洪大聖。文宗太和○宋仁宗。祈雨加封○草衣。德宗建中○嬾殘。德宗貞元○傅大士。宣宗曾志願開塔○晉少帝。吳越王問塔○湘山無量壽。懿宗八年。湘山全真禪師阿彌陀佛化身○龜洋二真身。僖宗三年。泉州無了禪師及弟子惠忠二塔○鰕子。昭宗天復○岳林布袋彌勒化現。五代梁○道賢。五代唐○扣氷古佛。五代唐○麻衣。周太祖廣順○宋太祖建隆○婁道者。宋太宗。淳化蹈寶華佛化身○真宗召見○四世界。婁道者云。是日光菩薩化身。言法華。宋太宗○仁宗。默祝請齋○峨眉茂貞。真宗召見○南安岩主。真宗時。定光佛化身○龜山智悟。真宗時祈雨斷臂。云是五百羅漢中一○戒香瘂女。仁宗時。四明戒香維衛古佛○李士寧。仁宗時。於洛陽謂衛開曰。戒香瘂女是維衛佛○蔡君謨。病目夢龍樹○潘盎。神宗時。言法華云。是日光佛○趙棠。神宗時。從潘盎遊○佛陀波利。哲宗時。潁州太守蘇軾乞賜塔院額曰光梵。

立壇受戒

[0462c09] 漢明帝。司空劉峻等並求出家(此時但受三歸)魏齊王西天曇摩迦羅至洛陽譯僧祇律立大僧羯磨受戒○高貴卿公曇摩迦羅乞行受法戒沙門朱士行為受戒之始(此受具足戒始)

[0462c13] 晉康帝。尼淨檢於本法得戒(此但從比丘尼眾受戒)

[0462c14] 宋文帝。僧伽跋摩至建康。為沙門惠照等於船中再受具戒(此開重受戒)○求那跋摩。於南林寺立戒壇。為僧尼受戒。尼惠果等。於戒壇依二眾重受具戒(十僧十尼為二眾)

[0462c18] 寧僧統僧史略云。漢度阿潘受三歸也。晉度淨檢從一眾也。二眾得戒慧果始也。

[0462c20] 梁武帝。從約法師受具足戒。太子公卿道俗。從師受戒者四萬八千人(此應受菩薩戒)沙門耆艾亦重受戒法(此受具足戒)

[0462c23] 唐高宗。宣律師於淨業寺建石戒壇。為岳瀆沙門再受具戒。撰壇經○代宗。勅大興善寺建方等戒壇○穆宗。中書令王智興。於泗州建方等戒壇。請遇聖誕度僧○敬宗。勅兩街建方等戒壇。左街安國寺。右街興福寺。○宣宗。以會昌沙汰。勅上都荊揚汴益。立方等戒壇。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懿宗。勅兩街四寺。各建戒壇度僧。

[0463a02] 宋太祖。以僧尼無間。勅尼寺置壇受戒。尼大德主之○真宗。昇州崇勝寺。賜名甘露戒壇○詔京師立奉先甘露戒壇。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京師別立大乘戒壇。

設像置經

[0463a08] 周穆王子於沁水石窟造迦葉佛像。

[0463a09] 秦繆公。造佛銅像。

[0463a10] 漢桓帝。鑄黃金浮圖老子像。

[0463a11] 晉武帝。侍中荀勗。於洛陽造金像十二○孝武。安法師於檀溪寺造銅像。能自起行。放光燭天○處士戴逵。自造無量壽佛像置靈寶寺。郄超撮香作禮。勃然烟上○安帝。江夷託戴顒造觀音。夜夢人令改造彌勒。觸手成妙○恭帝。詔瓦官寺鑄丈六金像。放光滿寺○宋文帝。徐州造丈六金佛。有寇難則像身流汗○孝武。路太后於中興寺造普賢像。

[0463a20] 梁武帝。幸同泰寺鑄十方佛金銅像。

[0463a21] 北魏獻文。勅為太祖下五帝。鑄丈六釋迦佛五軀○孝明。為太后胡氏建永寧寺丈六金像浮圖九層高九十丈。詔諸郡立五級浮圖○孝莊。孟仲暉造夾紵佛。每夜遶座行道○孝武。於平等寺建浮圖設萬僧齋。石佛俯首終日。

[0463a27] 唐高祖。為太祖下造等身佛三身○太宗夢虞世南。勅造佛像一軀。以資冥福○高宗。勅洛陽龍門山鐫石龕盧舍那佛高八十五尺。沙門智運於龍門山鑿石佛一萬五千身○武后。斂天下僧尼日一錢。作大像於白司馬坂○玄宗。勅諸郡開元寺。鑄皇帝等身金銅佛像○沙門海通。於嘉州大江鑿石為彌勒佛高三百六十尺。覆閣九層。

[0463b06] 晉天福。天竺沙門道翊。獲奇木造觀音像。持古佛舍利置豪相中。白光煥發○宣徽將朱崇。掘地得大石佛。舍家為寺○開運初。勅為高祖寫大藏經。奉安明聖寺。

[0463b10] 漢高祖。上柱國郭令威。立石碑金剛經於壽春。

[0463b12] 宋太祖。勅益州雕大藏經板○勅往峨眉山粧飾佛像○真宗封泰山。詔修眾像三十二身。御製修像記○勅沙門栖演修龍門山石龕佛一萬七千身○哲宗。勅往東林妝神運五殿佛像○蘇軾繪水陸像。作贊十六篇○蘇軾得張氏畫十八羅漢為贊。以授弟轍○高宗。給事中憑檝造大藏經四十八所。

建寺造塔

[0463b21] 周穆王子於鼓山建竹林寺。

[0463b22] 漢明帝。始造白馬寺。雒陽京城內外十寺。白馬寺東造佛舍利塔。

[0463b24] 魏吳王孫權。武昌造昌樂寺。潘夫人。造惠寶寺。尚書令闞澤。舍宅為德潤寺(今普濟寺是)

[0463b26] 晉惠帝。會稽諸葛氏造靈寶寺○成帝。尚書令李邈。以句容宅靈耀寺王羲之廬山寺為歸宗寺○許詢建塔四層乏相輪。一朝風雨輪盤自備○康帝。中書令何充舍宅為建福寺○哀帝。詔建瓦官寺○廢帝。詔為支遁法師建沃州寺○簡文帝。詔為尼道容建新林寺。勅長干寺造三級塔○孝武帝。潯陽刺史陶範。舍所居為永法師建西林寺。九江刺史桓伊。為遠法師建東林寺○荊州牧桓沖。命曇翼法師建東西二寺。常及萬僧。

[0463c08] 宋高祖。范秦建祇洹寺。謝靈運建招提寺○文帝。為高祖建報恩寺○勅沙門道祜。往鄮縣建浮圖三級○沙門曇摩密多。於鄮縣建阿育王塔。

[0463c12] 齊高帝。沙門玄暢建齊隆寺。感青衣神人遶山守護○武帝。居士明僧紹。以攝山宅為棲霞寺。

[0463c15] 梁武帝。舊宅七夜放光。勅建光宅寺○詔修長干塔。得琉璃瓶盛舍利爪髮○同泰寺浮圖災。更建十二層浮圖○華陽真人陶弘景。於三茅山建浮圖白塔○岳陽王蕭詧鎮越州。重修甎木二塔。知前身是許詢。

[0463c20] 北魏文成。大復佛法。詔郡縣各建浮圖一區○勅建鹿野寺。與禪僧數百習學禪定○孝文。為太后建報德寺。為羅釋法師。舊居草堂建三級浮圖○宣武。洛陽段輝聞地下鍾聲得金佛一菩薩二。遂舍宅為寺○北周。常念寺藏舍利。光明自瓶出。建浮圖奉安之○隋文帝。詔相州戰地。為軍士死事者建寺薦福○辛彥之立十五層浮圖。張元神遊天上見一堂。天人曰。辛刺史當居此○詔天下名藩建靈塔。奉藏舍利。凡百十一塔。靈瑞之迹備在僧傳○唐公李淵。舍宅為清禪寺○詔建禪定寺。召曇遷法師。集名德百二十人居之○智者禪師至玉泉。感關王役神兵造寺○真觀禪師於虎林山建天竺寺○煬帝。智者遺言。於天台山造國清寺。

[0464a07] 唐高祖。為沙門景暉立勝業寺。為沙門曇獻立慈悲寺。為并州起義立義興寺○太宗。詔以皇家舊宅為興聖寺○詔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各建寺。破劉武周於汾州立弘濟寺。李百藥撰碑(廿七寺云云)○詔以慶善宮為穆太后建慈德寺。為皇太子承乾建普光寺○詔以洛陽舊宅為天宮寺○詔為穆太后建弘福寺○皇太子為文德皇后建慈恩寺○高宗。勅建西明寺大殿十三所○睿宗。詔以沙門惠雲所造汴州建國寺為大相國寺(帝從相王龍飛故以為名)○玄宗。勅以寢殿材建安國寺彌勒殿○勅天下諸郡建開元寺龍興寺○肅宗。上皇幸成都。沙門英幹施粥救貧餒。願國運再清。勅建大聖慈寺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區○尚書右丞王維與弟縉奉佛。母喪以輞川第為寺○代宗夢遊山寺。翌日瑯琊山建剎進圖。賜名寶應寺○帝夢牛首山辟支佛來見。勅山中建七級浮圖○淮西兵馬使李重倩。舍宅為佛經坊賜名寶應○宣宗。勅天下諸寺修治諸祖師塔○昭宗勅羅什譯經處重建草堂寺。

[0464a29] 晉曹山有梵僧群集山頂。飛行而去。勅建荷玉禪寺○宋太祖。吳越王俶。造金銅八萬四千塔。布散國內○太宗。周廢龍興寺為官倉。寺僧擊鼓求復。勅復為寺○賜天下無名寺額。曰太平興國。曰乾明○勅往五臺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詔建開聖禪寺。奉天竺栴檀瑞像釋迦佛牙誌公真身○勅往天台山重建壽昌寺。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開寶寺建塔。十一層三十六丈。上手藏舍利塔。放光照天地○真宗。詔賜金修峨眉普賢寺○沙門繼全自西天還。得佛舍利建塔揚州○勅江寧府長干寺塔。賜名聖感○詔并州建資聖院。為將士戰亡追福○仁宗。勅京師建慈化寺。為先帝薦福○勅再建靈感塔○內侍李允寧奏。以第宅創十方淨因寺。詔璉禪師居之。

[0464b16] 英宗。勅天下私造寺院。並賜壽聖之額○神宗。勅開寶寺靈感塔。御篆鴻福圓成之塔○哲宗。四明延慶沙門介然創十六觀堂。陳瓘為記○徽宗。雲居祐禪師作三塔。白雲端禪師建祖堂。洪覺範論之曰。雲居白雲識度高遠。斯可為天下法○高宗。勅天下州郡立報恩寺。為徽宗追嚴○勅西湖北山建天申萬壽圓覺寺○孝宗。賜內帑於上竺建藏殿○勅賜錢於上竺建十六觀堂。內翰樓鑰記○勅於禁中建內觀堂。一遵上竺制度。

西天求法

[0464b28] 魏高貴鄉公。沙門朱士。西遊于闐得放光般若。

[0464c01] 晉安帝。沙門法顯。自西域往五天竺得經像。泛南海而還。

[0464c03] 宋高祖。曇無竭往西竺。二十年還。揚都譯經○後廢帝。沙門法獻西遊于闐。得提婆品○梁沙門智宣。往西竺得梵經還。

[0464c06] 陳宣帝。沙門智圓往西竺。隋文帝時得梵經還。

[0464c08] 北魏孝明。遣使者宋雲沙門法力。往西天。得梵經百七十部還。

[0464c10] 北齊後主。沙門寶暹等往西天。得梵本還。

[0464c11] 隋文帝。陳朝沙門智周等。西竺求經還。

[0464c12] 唐太宗。勅李義表王元策使西竺。登耆山刻碑。紀唐威德○玄奘三藏自西天求經還。召見。詔撰西域記。○武后。初義淨三藏自南海附舶。往西竺求法。至是將梵本寄佛逝國。述南海寄歸傳。求法高僧傳○玄宗。沙門惠日往西天還。召見說法。賜號慈愍三藏法師○梁太祖。沙門智宣往西竺求經還。進佛骨梵經。○宋太祖。沙門道圓遊五天竺還。進舍利梵經○沙門行勤等。應詔往西竺求法。所經諸國並賜詔書。令遣人前導○沙門建盛自西竺還。進貝葉梵經○真宗。開封府陳恕言。沙門往西天取經者。宜察人材○仁宗。沙門懷問乞往西竺。為今上建塔於佛金剛座側○沙門懷問得濟永定等自中天竺還。進佛骨舍利貝葉梵經西天碑十九本。

東土譯經

[0464c29] 漢明帝。摩騰竺法蘭至。始譯四十二章經。法蘭又譯佛本行經五部○桓帝。支讖譯般舟三昧經等二十一部○靈帝。竺佛朔譯道行般若經。終漢之世。譯經三百餘部○信士嚴佛調。譯古維摩經。

[0465a05] 魏齊王。曇摩迦羅譯僧祇律。曇無德譯四分戒本。

[0465a07] 康僧鎧譯無量壽經○高貴鄉公沙門帛延至洛陽。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0465a09] ○沙門朱士行。至于闐得放光般若經。

[0465a10] 晉武帝。竺法護譯正法華涅槃經等○孝武。鳩摩羅釋至秦。譯大品般若經○安帝。羅釋在秦。譯妙法華經遺教經維摩經大智度論○曇無讖至涼。譯悲華經大般涅槃(四十卷)○佛陀耶舍在秦。譯四分律○佛陀跋陀羅。於建康譯華嚴經(六十卷)惠嚴惠觀筆受。

[0465a17] ○宋少帝。佛陀釋譯五分律○文帝。曇摩密多譯普賢行法經。畺良耶舍譯無量壽佛經。

[0465a20] 齊高帝。曇摩耶舍譯無量義經。

[0465a21] 梁武帝。沙門眾善譯文殊般若經。帝親筆受○真諦譯金光明經○簡文帝。真諦譯起信論俱舍論。

[0465a24] 北魏宣武。菩提流支於紫極殿譯經。帝親筆受。

[0465a26] 陳文帝。闍那崛多譯佛本行經三十二部。學士費長房筆受。

[0465a28] 隋文帝。笈多崛多重譯法華經(八卷者名添品)

[0465a29] 唐太宗。玄奘三藏上新譯菩薩藏經顯揚聖教論等○奘法師譯瑜伽師地論。勅頒賜九道總管。御製聖教序○高宗。佛陀多羅譯圓覺經。勅左僕射於志寧。吏部尚書來濟。兼譯經潤文○詔玄奘三藏譯大般若經六百卷○沙門會寧泛海至訶陵國。遇智賢對譯涅槃後分經二卷○勅三藏日照杜行顗。共譯佛頂尊勝呪。勅不避國諱○武后。遣使往于闐國迎實叉難陀。至東都。重譯華嚴經八十卷(此第二次譯)○中宗。宰相房融至南海。遇般密諦譯首楞嚴經。融親筆受○詔義淨三藏譯藥師七佛經。上親筆受○詔菩提流志。於佛光殿譯經。上親筆受。百僚侍坐○菩提流志譯寶積經。修文館學士武平一充翻經使。盧藏用等潤文○菩提流志進新譯經。賜齋林光殿。勅畫工圖翻經大德於殿壁○睿宗。菩提流志譯寶積經。宰相張說。侍郎陸象先。博士賀知章等潤文○德宗。菩提流志進寶積經百二十卷。御製聖教序○般若三藏譯烏荼國進本華嚴淨行品。帝親預譯場。臨文裁正○般若三藏澄觀法師進新譯華嚴經四十卷(此第三次譯)憲宗。勅諫議孟簡等。於醴泉宮監護譯經潤文。

[0465b24] 宋太祖。天竺沙門法天譯聖無量壽經。王龜從潤文○太宗召法天入京師。始興譯事○三藏天息災施護至。勅赴闕召見○詔建譯經院。令天息災等居之。述譯經儀式。自譯主至潤文。凡九位。車駕親幸。賜坐尉諭○真宗。上幸譯經院觀譯經○知制誥朱子昂兼譯經潤文官○侍郎陳恕言。譯經院久費供億。乞罷之。上以先朝盛典不許○宰相王欽若兼譯經潤文使○宰相丁謂兼譯經潤文使。翰林學士晁逈李維兼潤文官○仁宗。三藏惟淨乞停罷譯經。上曰。三聖舊典焉敢即廢。且琛貢之籍非鴻臚則不可識○宰相章得象兼譯經潤文使○宰相文彥博兼譯經潤文使○翰林夏竦等。進新譯經音義七十卷○右僕射譯經潤文使呂夷簡。參知政事潤文官宋綬。奉詔修法寶錄○宰相富弼兼譯經潤文使○徽宗。譯經三藏金總持。南遊江浙。

經目僧數

[0465c14] 唐玄宗。沙門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凡五千四十八卷。宋仁宗。三藏惟淨進天聖釋教錄。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0465c17] 北魏孝靜。僧尼二百萬人。寺三萬所。

[0465c18] 北齊文宣。僧尼四百萬人。寺四萬所。

[0465c19] 宋真宗。僧三十九萬七千六百十五人。尼六萬一千二百四十人○仁宗。僧三十八萬五千五百二十人。尼四萬八千七百四十人○神宗。僧二十二萬六百六十人。尼三萬四千三十人○高宗。僧二十萬。

天台傳教

[0465c25] 北齊。河南文禪師悟龍樹一心三智之旨。為思禪師說三觀口訣。

[0465c27] 陳文帝。思禪師於大蘇山為顗禪師說四安樂行。示普賢道場○廢帝。思禪師來居南岳。為岳君授戒法○宣帝。顗禪師於金陵瓦官寺。為儀同沈君理等開法華經題○少帝。詔瓦官禪師赴太極殿。開大智度論題仁王般若經題○詔瓦官禪師居光宅寺。帝幸寺聽講仁王經○光宅禪師講法華經。章安頂禪師預聽。

[0466a06] 隋文帝。晉王廣於揚州迎禪師授菩薩戒。上師號曰智者○智者禪師。於玉泉山為關王父子授菩薩戒○智者於玉泉山說法華玄義。章安預聽○智者於玉泉山說摩訶止觀。章安預聽○恭帝。章安於天台國清為法華威禪師說止觀。

[0466a12] 唐高宗。法華為天宮威禪師說止觀○武后。天宮為左溪朗禪師說止觀○玄宗。左溪為荊溪然禪師說止觀○代宗。荊溪於佛隴為邃法師說止觀○德宗。邃法師於國清為修法師說止觀○文宗。修法師於禪林為外法師說止觀○僖宗。外法師於國清為琇法師說止觀○昭宗。琇法師於國清為竦法師說止觀。

[0466a20] 晉高祖。竦法師於國清為寂法師說止觀。

[0466a21] 宋太祖。寂法師於螺溪為通法師說止觀諸法門。

[0466a23] 太宗。通法師於寶雲為禮法師說止觀諸法門。

[0466a25] 真宗。禮法師於南湖保恩答日本源信法師問目。賜保恩額為延慶。同異聞師作誡誓辭二篇。俾為長講天台教法之地○禮法師結十僧。修法華懺三年。焚身供法。翰林楊億貽書勸請住世○詔賜東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千六百二十卷○都尉李遵勗奏。四明禮法師高行遺身。上嘉歎。賜號法智○詔遣內侍俞源清。往四明延慶請法智領眾修懺祈福。為述修懺要旨○章懿太后遣使詣天竺。請式法師。為國行懺。師上金光明護國儀。因奏天台教卷乞入大藏○仁宗。勅內侍楊懷古詣天竺。為國祈福。式法師復乞天台教文入藏○延慶法智。於佛生日縱魚鳥。述放生文。郡守曾會以聞。勅樞密劉筠撰文立石寺門○延慶法智。策試生徒名開幃。四十二章至今為法○詔賜天台教文入藏。飯靈山千眾○東掖山如法師集百僧修長懺。都尉馬遵勗聞於朝。賜號神照。與郡守章得象諸賢。結白蓮社○神宗。海月大師惠辨居天竺靈山。郡補都僧正。凡管內寺院虛席。會諸剎英俊開問義科場。餬名考校○孝宗。勅福州東禪。依天聖二年降旨。天台教部鏤板入藏○寧宗。荊門軍乞加封玉泉智者。勅賜靈惠大師○理宗。靈山守愚奏。法智大師所著記鈔二百餘卷乞入藏。制可。

禪苑傳燈

[0466b23] 梁武帝大通元年。菩提達磨汎海至廣州。詔入見。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云。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云。不識。帝不契。師渡江入魏。

[0466b27] 北魏孝明武泰元年。達磨自梁入魏。止嵩高山少林面壁。三詔不至○文帝大統元年。達磨傳法及袈裟於惠可。端坐示滅。葬熊耳山定林寺。

[0466c02] 隋文帝。二祖惠可先傳法於僧粲。往正勅寺說法。有和法師謗於邑加以非法。先謂粲曰。吾有宿累今當償之○煬帝。三祖僧粲居皖公山。傳法於沙彌道信。儼立而化。

[0466c07] 唐太宗。四祖道信居黃梅山。四徵不起○四祖居破頭山。有老僧號栽松道者。寄生周氏女。見四祖令出家。是為弘忍○四祖望破頭山。紫氣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忍曰。莫是和上他日橫出一枝佛法否。祖曰。如是○高宗。五祖弘忍見行者惠能壁間書偈。夜召能告之曰。佛以正法眼藏展轉傳授。吾今授汝并所傳袈裟。用以表信。能通夕南邁。明上座追至庾嶺。能擲衣鉢於石上。明舉之不動(云云)○高宗。牛頭融禪師得法於五祖。應橫出一枝佛法之記○慧能至廣州值印宗禪師。為其落髮受戒。大開東山法門。明年歸曹溪○中宗。遣使迎六祖入京行道。表辭以疾○肅宗。勅使往韶州迎六祖衣鉢。入內供養○代宗。夢六祖請衣鉢還山。勅劉景頂戴送還。○詔忠國師入見。問太白山人。識山識地。識字善算(云云)○憲宗。江州刺史李渤問歸宗常禪師。如何是芥子納須彌(云云)○居士龐蘊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云云)○龐公謂州牧于頔曰。但願空諸所有。謹勿實諸所無○百丈海禪師。始創禪居。稱長老上堂升座主賓問酬(云云)。後世廣之名禪苑清規○穆宗。侍郎白居易見歸宗。值師泥(云云)○白居易知杭州。問道鳥窠禪師(云云)○文宗。觀察使陸亘。請南泉入郡問(云云)○宣宗。勅鹽官齊安禪師。以師禮召。力辭○召弘辯禪師。入見問道○懿宗。雪峯存禪師。居山四十年。法席冠天下(云云)○昭宗。仰山寂禪師稟法於溈山。世稱溈仰宗。○趙王見趙州諗禪師(云云)

[0467a09] 梁太祖。玄沙備禪師。閩王待以師禮。

[0467a10] 唐莊宗。召三聖惠然禪師。入內殿問禪法(云云)

[0467a12] 周世宗。江南唐後主。以師禮待益禪師。大法眼。

[0467a14] 宋太祖。勅韶州開視雲門塔。真身如生。迎赴闕供養○仁宗。眉山蘇洵。謁祖印訥禪師問法○大覺璉禪師乞歸老山中進頌(云云)○英宗。璉禪師乞歸育王山。建宸奎閣。奉先朝聖製。蘇軾作記○神宗。詔革廬山東林為禪席。命總禪師居之。應遠公七百年之讖○哲宗。韶陽南華重辯。請蘇軾書柳宗元六祖碑(云云)○四明大梅山英禪師稱。照律師分慈愍三藏集謗禪宗為異見著空。作解謗以詰之○徽宗。知和禪師至四明正言陳禾招居東湖二靈山。一虎為侍(云云)

律宗垂範

[0467a27] 梁武帝。度律師眾聖點記。

[0467a28] 陳宣帝。文律師上書。免僧侶轉輸之役○瑗律師。勅總知國內初受戒者參律五夏。

[0467b01] 北魏孝文。法聰律師專講四分律。門人道覆。錄為義疏。

[0467b03] 隋文帝。靈藏律師。帝手勅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由是度人至數萬。

[0467b05] 唐高宗。宣律師在西明寺行道足跌。有聖者扶其足曰。北天王太子那吒奉命來衛。及獻佛。師與天人廣問律相西天勝迹。作天人感通傳○智光律師。於廣州與行者惠能授滿分戒○中宗。勅文綱律師入大內。安居行道○詔道岸律師入宮。為妃主授歸戒。命圖形林光宮。製御讚○玄宗。日本國沙門榮睿至揚州。律師鑒真與睿附舶而去。王迎勞之館毘盧殿。請授歸戒。日本律學始此。

[0467b15] 宋仁宗。杭州允堪律師。述會正記。釋南山律文○徽宗。杭州元照律師。約法華開顯。作資持記。釋南山律文○理宗。明慶思律師奏。南山大智律文乞入藏。制可。

神尼異行

[0467b20] 晉康帝。比丘尼淨檢。於本法得戒。有天女下庭。忻然携手。躡光升天○廢帝。洛陽東寺尼道馨說法華維摩。聽者如市○簡文帝。召烏江寺尼道容授八關齋戒○孝武帝。桓溫在姑熟。有異尼來見求浴。以刀破腹斷兩足。謂溫曰。卿若作天子。亦當如是(云云)

[0467b27] 宋文帝。尼道壽誦法華。有寶蓋垂覆頂上。明帝。尼淨秀感龍王諸天驅使。

[0467b29] 梁武帝。剡川尼法宣誦法華。見帳蓋覆其上。郡守請為越城母師。

[0467c02] 陳武帝。高郵尼誦法華。十爪生華。號華手尼。

[0467c04] 隋文帝。始生。般若寺尼智仙視育之。及長密告之曰。汝當大貴。佛法暫廢。賴汝而興。

[0467c06] 唐武后。州二女亡。旦詣墳號哭。忽生蓮花五莖。后聞召一女。親為落髮○德宗。安國寺二尼持法惠忍。同修法華三昧。忽有尼號空姑。來止宿。中夜身光赫然。人謂是普賢。

名山勝迹

[0467c12] 阿育王山。晉武帝時。劉薩訶至鄮山求舍利塔。始建精含。因號阿育王山○太白山。晉惠帝。沙門義興廬於山中。太白化童子給侍。因號天童太白山○唐玄宗。高僧法睿案故迹。立精舍誦法華。太白化童子送供。因號太白禪師。名其山曰天童○天竺山。晉成帝。沙門竺惠理至虎林山(唐時避諱改為武林)驚曰。中天竺靈鷲小嶺。何年飛來。因名天竺山飛來峯靈隱寺○石城山。齊武帝。沙門僧護於剡縣石城山鑿石造彌勒佛。後有僧淑僧祐相繼鑿成。高十一丈。天神謂宣律師。即護淑祐後身。世稱為三生石佛○唐昭宗。吳越王建瑞相寺。以奉石像○羅浮山。唐玄宗。勅羅淨山是華首菩薩住處。特立延祥寺○五臺山。記云。山形五峙周五百里。中臺高四十里。上有文殊彌勒石像。東南有清涼寺。文殊所居(宋太宗太平五年所引)唐高宗。勅沙門會賾詣五臺。見金光滿殿。空聲善哉○罽賓沙門佛陀波利至五臺遇老人。令還西土取佛頂尊勝呪。(云云)○代宗。沙門法照謁五臺。見金門樓觀文殊普賢分座說法。因建竹林寺○憲宗。無著禪師入五臺。見山翁牽牛隨入一寺。呼均提童子進玳瑁盃。對飲酥酪○穆宗。裴度奏。五臺文殊見從者萬眾○宋太宗。勅內侍往五臺。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重修真容華嚴十寺○太洪山。唐文宗善信大師斷足而化。張武陵父子侍立亦解化。人稱大聖二聖云○峨眉山志云。昔蒲翁入山。見普賢大士真相。自茲顯迹○宋太祖。勅往峨眉山莊嚴佛像。因嘉州奏。普賢見相○太宗。勅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安峨眉山白水寺。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為震旦第一山○通判王袞往峨眉。見瓦屋山皆變金色中有普賢○勅送寶冠袈裟往峨眉普賢寺。見大士乘紫雲行空中○雁蕩山。山頂大池相傳為雁蕩。下二潭為龍湫。諾矩羅尊者所居(見真宗祥符初)補陀山。唐宣宗。補陀山在大海中。去鄞城東南水道六百里。大悲經所謂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山有潮音洞。洞前石橋。瞻禮者或見大士善財淨瓶頻伽。(云云)(天下名山不止於此。今但取通塞志所引故爾)

聖教感通

[0468a26] 魏正始。康居沙門康僧會入吳。吳主令求舍利。潔齋懇求三七日。鏗然有聲(云云)

[0468a28] 晉成帝。蘇峻亂焚燒宮室。獨樂賢堂所畫釋迦像不壞。

[0468b01] 宋文帝。將軍王玄謨將刑。夢人教念十句觀音經。遂得免。北齊武成。孫敬德有罪當死。夢僧教誦經千遍。臨刑刀三折。宋嘉祐龍學梅摯妻失目。夢白衣教誦十句觀音經。雙目復明(此經前後三驗)

[0468b06] 齊武帝。劉霽母疾。誦觀音數萬。夢僧曰。夫人算盡。當為申延六十日○竟陵王。夢中作維摩一契詠之群鶴飛舞○晉安王七歲母病。請僧行道。銅罌蓮花鮮紅七日○明帝。滕曇恭五歲母病思瓜。俄有僧遺一瓜。

[0468b11] 北魏文成。疏勒國進佛袈裟長二丈帝命焚試。終日不然○孝莊。永寧寺浮圖災。東萊人見在海中。

[0468b14] 隋煬帝。為智者設千僧齋。嚫溢一人。咸謂化身來受國供。開視靈塔。唯空床虛帳。

[0468b16] 唐高祖。李錄事亡往餘法師處聽法。與人言曰。人頭以上便是鬼神諸天充滿○高宗。英禪師修設梁武水陸。感秦莊襄王張儀等致謝(云云)○憲宗。法師智辯炊飯散郊外。祝之曰。食吾飯者願為法侶。後二十年往鄴城開講。座下千眾皆年少○官軍與吳元濟戰。鄧隱峯振錫飛空。兩軍仰觀歎異○懿宗。禁中設萬僧齋。有長眉僧。來應供受嚫畢。陵空而去○昭宗。文矩禪師。謁西院時。五百僧俱染時疾。師以杖點之。隨杖而起。

[0468b27] 宋太祖。至相國寺見僧醉嘔。密令小璫取吐物。則真乳香○上親征揚州。以固拒欲阬之。有沙門稱清範。來乞恩宥。翌日幸龍興寺。見殿上羅漢手擎草表○真宗。開寶寺金色光見。上幸敬觀地上。獲舍利五千粒○仁宗。夢龍蟠景德寺地。遣使視之。僧道隆臥門外。召見為建院(云云)相州發塔基得佛髮舍利。引之甚長。人從中過往來不斷○神宗。雷峯才法師為靈芝元照等授菩薩戒。見觀音像放光○朱壽昌刺血書經。求母五十年。得於同州○哲宗。張商英遊五臺。見文殊在金光中○楊傑詣雙林禮大士。輪藏自轉○登封令樓异修少林道場。產芝草十二本。雨甘露。夜有光屬天○徽宗。楊州奏。泗州大聖見於普慧塔○詔移釋迦像至御容殿。像俛首過橫梁。又持紙度像足○道法師流道州。郡守夢佛像荷枷入城。守知其異。令善待之○孝宗。魏公史浩。初攝昌國鹽監謁補陀山。見大士金色雙齒。有長身僧來見。語公歷官至太師。

持誦功深

[0468c20] 晉安帝。沙門曇翼誦法華。感普賢來試。(云云)○沙門法莊誦法華。房門神兵衛護○沙門曇邃。赴曰塢神祠。請講法華九十日。

[0468c23] 宋孝武。沙門僧瑜。常持法華。是年入柴龕焚身。所居生雙桐樹○沙門惠益誦法華焚身。帝駕往勸止。不從。詔焚處建藥王寺。

[0468c27] 梁武帝。庾詵誦法華。舉家聞上行先生已生淨土。

[0468c29] 元帝。琰法師誦般若經獲延年。

[0469a01] 北魏。博士盧景祐繫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

[0469a02] 隋文帝。沙門惠盈講法華。五道大神請授戒法。

[0469a04] 唐高祖。書生苟倩。空中書金剛經曰。擬諸天讀誦。後大雨。其地丈餘不濕。異僧曰。此地空中有經。諸天以寶蓋覆之○太宗。岑文本常念普門品。乘舟吳江。舟覆隨波至岸。後於家設齋。一僧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災終至富貴。太宗朝為中書令○玄宗。沙門楚金誦法華經。至寶塔品。塔忽現前○遂州任善病亡。同一僧至閻王所。僧曰。常誦金剛經。忽有五色雲迎僧升天。冥官謂善曰。汝亦曾誦。即令放還。漣水趙壁路逢亡妻言。今受苦。可取衣裝造金剛經。一部將畢。因過墓所。老人云。汝妻已生天○蘇珪合家常誦金剛經。姜崔氏以瘦瘁竊食肉。為骨骾氣絕見閻王。責曰。汝夫是肉身菩薩。汝何為食肉。賴有誦經功延壽二十年。遂蘇○肅宗。沙門抱玉入京受戒。帝夢吳僧誦法華。口出五色光(云云)○代宗。沙門道遵置法華經院。舉高行十四人常持法華。以燭繼晝○別駕周伯達常持金剛經。忽見梵僧自稱須菩提。謂曰。汝誦經何不斷肉。伯達竦懼。即蔬素。祥感屢見○文宗。尚食厨烹雞子。忽群卵呼觀音菩薩。勅不得用雞子。又一日食蛤蜊。有擘不開者。俄變為大士形。因詔天下寺院皆立觀音像。

[0469a29] 宋太祖。詔沈義倫以金銀字寫金剛經。召沙門崇蘊入內講演○孝宗。四明沃承璋。行雪月大師般若經關(云云)○光宗。都官陸沅日誦法華三部。及殮蓮花香氣自口鼻而出。

西遊樂國

[0469b06] 晉廬山東林遠法師。與西林永法師劉遺民宗炳雷次宗十八賢。結社念佛。

[0469b08] 梁武帝。庾詵家人聞空聲云。上行先生已生淨土。

[0469b10] 北魏太武。縊沙門玄高惠崇殺之。弟子法進號呼。即見高於空中。問和上與崇公當生何所。高曰。我往惡處度生。崇公已歸淨土。

[0469b14] 唐太宗。善導法師至京師造彌陀經十餘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滿長安中並從其化(云云)○德宗。法照法師於并州行五會。教人念佛。帝聞東北方有念佛聲。遣使尋至太原。乃迎入禁中。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沙門少康往新定化郡人念佛。每升座唱佛。眾見一佛從口出。連唱十聲。則見十佛。後放異光數道而逝○宣宗。白居易畫西方淨土一部。晝夜供養。一夕念佛而化○懿宗。湘山全真禪師坐亡。世稱無量壽佛化現。

[0469b25] 宋太祖。吳越王錢氏。請壽禪師居永明。日暮往別峯念佛。後焚香告眾加趺而化○仁宗。文彥博在京師。與嚴禪師結僧俗十萬人念佛○哲宗。楊傑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感佛來迎○蘇軾嘗携阿彌陀佛一軸曰。此軾往生西方公據也○高宗。金虜破四明逼湖心肇律師北行。至京口謂人曰。否西歸矣。即聞笙歌之聲。一時軍民咸見師西望念佛而化○侍郎吳秉信被召至蕭山驛舍。聞天樂聲即曰。金臺已至。言訖而化○孝宗。龍舒王日休念佛。日千拜。一夕云。佛來接我也。屹然立化。為淨土文行於世(若欲知古今往生事迹。常尋淨土立教志四卷觀之)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三(終)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9 冊 No. 2035 佛祖統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