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N34n0018_006 本生經(第5卷-第6卷) 第6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南傳 (N) » 第 34 冊 » No.0018 » 第 6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P.1] 第四篇

第一章 開門品

三〇一 小迦陵誐王女本生譚

[0189a09] 〔菩薩=行者〕

序分

[0189a10]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四人女普行者出家所作之談話。據傳毘舍離城住有七千七百七人之離車王族之出身者,齊皆具有向人反問之性質。

[0189a12] 某日,有一善通五百種議論之尼乾子來至毘舍離,彼等一同善加歡迎接待。今又來一與彼相同之女尼乾子,王族人等使此二人辯論,二人皆為相同。爾後離車族人等思想:「由此二人所生之子,必甚聰明。」於是使彼等二人配為夫婦,住於一處。彼等住於一處之中,次第生有四女一男,女名真實、動轉(又名愛著)、教令者及反行,男名真實者。此五人分別達到能事之年齡,彼等由母方五百、父方五百習得合為一千種之議論。兩親向女兒等教曰:「若某在家人破汝等之議論,汝等即皆為彼之佣人。若為出家人所破,則就其人出家。」如斯言教,爾後兩親即均死去。

[0190a05] 二人死後,薩奢迦尼乾子教授離車族之學藝,仍住於毘舍離城中,而彼之姊妹 [P.2] 等則攜閻浮樹之杖,為議論由都至都,巡迴經行達舍衛城。於都之入口,立一閻浮樹枝,向兒童等云:「無論何人,能以議論敗我等者,無論俗人僧侶,可以足蹴散我等所盛之土,踏碎我等之杖。」言畢彼等即入都托鉢。

[0190a09] 時舍利弗尊者掃未掃之處,汲水入於空甕,看護病人,日中遲過,至舍衛城內巡迴托鉢,見此樹枝,聞其緣故,命兒童倒其樹枝踏碎,向兒童云:「無論何人,立此枝之人等,飯食後來祇園精舍入口處會我。」言畢,入於都中,食事終了,立於精舍入口之處。彼普行者等亦巡迴托鉢歸來,見枝踏碎而問曰:「何人所踏?」兒童等云:「乃舍利弗長老之所為,若貴女等望有議論,彼云請出至精舍之入口處。」於是彼等再入都中,集合多數人等,往精舍入口之處,向長老提出一千問題,長老一一回答後問曰:「此外尚有何知?」曰:「不知。」「予亦有向貴女等之尋問。」「請問,知之者必言。」長老問曰:「一為何物?」彼等不知。長老對此回答。彼女一同曰:「貴君!予等已敗,貴君已勝。」「如是又將何為?」彼女等云:「予等兩親,曾如是置教:『若有某在家人破汝等之議論,即為其妻,若為出家者,則就彼出家。』請許予等出家。」於是使彼等於蓮華色長老尼處出家,彼女等一同不久即達阿羅漢果。

[0191a06] 其後,某日,於法堂之中開始議論:「汝等法友!舍利弗長老受四人女普行者之信賴,皆出家成阿羅漢。」佛適出堂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 [P.3] 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受彼等信賴之事,但今得成就出家之位,前生曾坐於王妃之位置。」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191a10] 昔日,迦陵誐國[木*奈]多布囉都迦陵誐王治國時,阿濕摩迦國褒利都有阿濕摩迦王。迦陵誐王之步軍、車軍完備,自己亦有大象之力,王無敵手,思欲戰鬥。向大臣等言:「予思欲戰鬥,但不見有能敵予者。如何為宜?」大臣等云:「大王!有一方便之策,王之姬等四人具有優良之器量,彼等各各化粧,乘覆棚之車,伴以兵隊,往各村、市、王都次第巡迴行走,如有某國國王欲將姬等納入後宮,王即與彼戰鬥。」王即依言而行。王女等未到之先,諸國王等怖畏,不許入都,贈與贈物,使住都外。

[0192a03] 如是巡迴於全閻浮提中,抵達阿濕摩迦國褒塔利都,阿濕摩迦王亦閉都門,贈與贈物。王有一賢明巧於策略之大臣名楠提闍那,彼思:「此王女等巡迴全閻浮提未遇敵手,閻浮提實甚空虛。予與迦陵誐王將為一戰。」彼往都門之處,語門衛等,使對彼等開門,唱第一之偈:

[0192a07]

       開門延彼女     使之入都中
       阿羅那王將     善調教獅子
       予楠提闍那     亦能善守衛

[0192a10] [P.4] 彼為斯言已,開門捕彼女等,獻於阿濕摩迦王,向王云:「吾王勿恐,如有戰事,予知其機。王應納此器量優良女等為妃。」於是皆立為妃位。王女向同來諸人曰:「汝等還都,向王申告,王女等均被阿濕摩迦王立為妃位。」諸人還都向王申告。

[0192a13] 迦陵誐王曰:「此奴不知予之兵力,今將使彼得見。」即時率大軍出發。楠提闍那知王之來,以書面送交迦陵誐王云:「請汝止於汝國境內,勿侵我等之國境,否則,兩國之間,開始戰爭。」彼讀書面,止於自己國境。阿濕摩迦王亦止於自己之國境。

[0193a02] 爾時菩薩出家入仙人之道,住於兩國中間草屋之中。迦陵誐王自思:「沙門無所不知,孰勝孰敗能得知之,予且問彼行者。」於是變相改粧,往菩薩之所禮拜,退坐於一方。問候已畢而問曰:「尊師!迦陵誐王與阿濕摩迦王行將作戰,各自止於國境,此中何方獲勝?何方挫敗?」「大功德主!予不知此勝或彼敗,然帝釋天王將來此處,予將語天王,請明日來此。」帝釋天來問候菩薩,菩薩向帝釋天問及其事。 [P.5] 「尊師!迦陵誐將勝,阿濕摩迦將敗,如是如是前知。」迦陵誐王次日來問,菩薩語彼,彼亦不問前知究為何意。「予將戰爭」,歡喜而去,此言廣為傳播。

[0193a09] 阿濕摩迦王聞之,喚楠提闍那問曰:「迦陵誐勝,予等將敗,究應如何?」彼云:「大王!孰勝孰敗,何可前知?大王勿憂。」彼慰王往菩薩之所,禮拜坐於一方問曰:「尊師!孰勝孰敗?」「迦陵誐勝,阿濕摩迦敗。」「勝敗何以前知?」「大功德主!勝者之守護天為全身白色之牛,另之一方全身黑色。兩方之守護天戰鬥,可分勝負。」

[0193a13] 楠提闍那聞此,起身返回,伴國王之親友善戰者一千人,登附近之山,問曰:「君等能為我王奉獻生命耶?」「唯,諾!予等奉獻。」「若然,由此崖落下。」一同將欲轉落,彼即遮攔:「於此處轉落,實無是處。請為我等之王,以真心作不退卻之戰鬥。」眾皆承諾。

[0194a03] 於是戰鬥接近,迦陵云:「予必得勝。」於是懶惰,其軍隊皆謂:「勝利歸我。」 [P.6] 亦均懶散。武裝隊伍三三五五,任己意遊蕩,應努力時而不努力。雙方之王乘馬戰鬥,相互接近,兩方之守護天立於先頭。迦陵誐之守護天為全身白色之牛,另之一方為全身黑色,彼此亦互相接近準備戰鬥。牛觀兩王之眼色,不見他人。楠提闍那向阿濕摩迦王問曰:「大王!汝見守護天耶?」「唯然,予已見之。」「形相如何?」「迦陵誐之守護天全身白色,予之守護天全身黑色,果已疲勞耶?」「大王!請君勿憂,予等必勝,迦陵誐必敗。王請下手,持槍以左手押善教之辛頭產馬之脇腹,與此一千人等急速共往迦陵誐之守護天前,以槍突落其守護天,予等千人以千根之槍與以打擊。如此則迦陵誐之守護天喪亡,迦陵誐敗而予等勝矣。」王云:「甚善。」依楠提闍那所與之指示,進行以槍突擊,大臣等亦以千根之槍突擊。守護天當場喪失生命,同時迦陵誐亦敗逃。一千人之大臣等見此,揚聲歡呼曰:「迦陵誐逃走矣。」迦陵誐恐怖死亡,於逃生之中責怪行者唱第二之偈:

[0195a01]

       迦陵誐堪忍者勝     阿濕摩迦運拙敗
        [P.7] 梵行者!汝曾向予作斯言     正直之人不云偽

[0195a03] 彼作斯語,責苦行者,逃還己都;彼連反身後視皆不可能。後經數日,帝釋天來行者處問候,行者語彼,唱第三偈:

[0195a05]

       諸天子超越虛言     帝釋!真實乃汝最上寶
       天主!過去之事汝云偽     摩佉婆、大因陀羅!我不悉汝因何故?

[0195a07] 帝釋聞此唱第四之偈:

[0195a08]

       天人不羨人魯莽     婆羅門!汝豈不聞此之言
       調御決心與安定     應進之時沈著進
       人間努力強精進     依此阿濕摩迦勝

[0195a11] [P.8] 迦陵誐逃走,阿濕摩迦王分取其獲物,然後還都。楠提闍那致書迦陵誐云:「請向此四王女送來彼等應分得汝之財產部分,若不速送,汝應知所致之後果。」迦陵誐王見信恐怖戰慄,即送四人應得之財產。自此以後,彼此雙方友誼良好,相互為生。

結分

[0195a14]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迦陵誐王之王女等是此青年之比丘尼等,楠提闍那是舍利弗,行者即是我。」

三〇二 大騎手本生譚

[0196a11] 〔菩薩=王〕

序分

[0196a12]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阿難長老所作之談話。現在之譚,於前〔第一五七,有德本生譚〕既如其說。〔佛〕言:「昔日諸賢人作施惠之事而受惠」,此處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197a01] 昔日,菩薩為波羅奈王,正而無偏,治國行施,守持戒律。彼因邊鄙之地作亂,為鎮壓而率領步軍、車軍前往,敗陣乘馬而逃,抵達某偏僻鄉村。王之百姓三十人住於此處,彼等晨起,集於村之中央,開始工作。恰於此時,王著鎧乘馬, [P.9] 全身裝飾,由村門進入。一眾皆云:「此究為何人?」戰慄逃出,各還己家。

[0197a05] 其中只一人未還己家,迎王而問曰:「據聞,我王出發至邊鄙之地。君為何人?為王方之人耶?賊方之人耶?」「予乃王方之人。」「如是,請隨予行。」伴王往其家中,使坐椅上,命妻曰:「汝來,請為友人洗足。」洗足之後,量自己之力,供奉相當之食物,繼云:「請暫休息。」準備臥榻用具,王臥其處。然後彼男脫王之鎧,使馬步行,飲水塗油於背上,與以草料。

[0197a10] 如是三四日間,與王閒談,王曰:「汝君!予將行矣。」彼男又對王與馬所應為之事,一總為之。王食事畢,王云:「予名大騎手,予之住宅在都之中央,君若有何事,可來都中,立於南門入口向門衛云:『大騎手住於何處?』門衛即伴君入予之家。」王留言而去。

[0197a14] 軍隊等眾不見國王,於都城外露營停留,見王歸來出迎,護於王之周圍。王於入都中之時,立於門內,呼門衛來,摒退諸人謂曰:「住於僻鄙鄉村之人,前來會予云:『大騎手君住於何處?』如此問汝時,汝即牽其人之手,伴來會予,如此則予賜汝金一千兩。」然而彼男未來。

[0198a04] 因彼男未來,王對彼住之村課稅。課稅彼亦未來,如是二度三度課稅,彼終未至。

[0198a06] 於是村之住民等集於一起,告彼云:「君友大騎手來後,此方我等受納稅之苦, [P.10] 幾至不能負擔擡頭。汝往語其人,使我等免稅。」「甚善!予將前往,然不能素手前往。予之友人有子二人,此二人與妻及友人,均須對彼等調製下衣、上衣、飾物及道具。」「甚善!預為調製。」彼等悉數準備禮物。彼攜帶禮物與彼自宅所製之糕點前往,抵達南門問門衛曰:「閣下!大騎手之住宅何處?」「君請入內,予將教示於君。」門衛牽彼之手,行至宮門,門衛報告:「門衛伴邊僻村舍之人前來。」王聞之即由座起立云:「請予之友人與其一同前來者等通過。」王即出迎,見彼而抱持問曰:「予之友等妻子皆平安否?」王牽彼之手登大高臺,使彼坐於白傘之下王座之上。呼第一之妃云:「吾妃!汝為予之友人洗足。」妃於是為彼男洗足。王用金瓶澆水,妃洗足畢,塗以香油。王問:「君有與我等應食之物否?」男曰:「有。」入袋中取糕點。王以金鉢承受,為欲對彼示好,王云:「請食予之友等持來之物。」以之賜與妃與大臣等, [P.11] 王自己亦食。彼男今更向王獻其禮物,王為接受,脫去迦尸之衣裳,著彼持來之一套衣物;妃亦脫去迦尸之衣裳,著男所持來之衣物,並著莊飾之物。王薦以王者之食膳饗彼,命一大臣曰:「汝往如予之形像調理彼之髮鬚,浴以香浴水,使著十萬兩迦尸之衣裳,使著國王之服,伴彼前來。」大臣依命而行。

[0199a07] 王命擊大鼓巡迴各處,集合大臣,於大白傘之下,使彼著純赤色之絲,讓與王國之車。自此以來,二人同處飲食就寢,相互堅定信賴,無人能與破壞。王喚來彼之妻子,於都內建家,二人敦睦和平,共行治國。

[0199a10] 然大臣等怒,告於王子:「王子殿下!王與平民以國之半分,與其人同飲食共休息,使兒童等拜彼,其人究為大王何所盡力,予等不知。王之所為,實為可恥,殿下宜向王語。」王子承諾:「甚善!」於是悉稟告王云:「大王!不可如此。」王曰:「王子!予敗戰時住於何處,汝知之耶?」王子:「大王!予不知。」王:「予住此人之家,無事返回治國,如是,予對予之恩人如何能不與予之所持者,〔如何能〕置而不顧?」菩薩更作如是之言使聞:「王子!對不應施者而施,對應施者而不施,將陷於不幸而不得人助。」於是唱如下之偈:

[0200a03] [P.12]

       不應施者而施財     應施與者而不施
       終臨不幸陷於難     不得朋友之助力

[0200a05]

       不應施者不施財     對應施者施與之
       雖臨不幸陷於難     終得朋友之助力

[0200a07]

       和睦與愛高貴行     雖貧且乏有大用
       對貴直人所為者     數量雖微得大果

[0200a09]

       率先宜行善     為世所難為
       爾後之所為     足受大恭敬

[0200a11] [P.13] 聞此語後,大臣等及王子亦不再作何言。

結分

[0200a12]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邊僻村舍之住人是阿難,波羅奈王即是我。」

三〇三 一王本生譚

[0201a09] 〔菩薩=王〕

序分

[0201a10]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奉仕拘薩羅王一男子所作之談話。現在此一譚,已如前之善人本生譚〔第二八二〕中所說。此處佛言:「由不利而得來利益,非只汝一人,昔日之賢人等亦由自己之不利而取得利益。」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01a13] 昔日,為波羅奈王侍從之某大臣,入王之後宮行不義之事。王直認其罪,放逐國外,又奉仕於達巴塞那拘薩羅王。此一始末總於大具戒王本生譚〔第五一〕中如其所說。此處達巴塞那王於大高臺上,周圍由大臣圍繞而坐,波羅奈王被捕,用繩縛於木框之上,頭倒吊掛。王對盜賊首領念慈悲觀,為預備修行之觀念,得入禪定。繩索自斷,王於空中結跏趺坐。而盜賊之身體發熱,口喊:「燒、燒。」於地面不斷巡迴滾轉。王曰:「此為何故?」大臣云:「大王!王將彼正直無過之王倒吊於 [P.14] 戶框之上,所以如此。」王云:「若然,急往解縛。」大臣皆往,見波羅奈王結跏趺坐於空中,眾臣回返,語達巴塞那,彼急往向王敬禮謝罪,唱第一之偈:

[0202a07]

       昔住一王處     味無上欲樂
       今投苦那落     不捨昔色力

[0202a09] 菩薩聞此唱次之偈:

[0202a10]

       達巴塞那!我昔所望者     忍耐與苦行
       大王!今得已如何     我捨色與力

[0202a12]

       如斯總全終     智譽有耐力
       得難得大譽     我捨色與力

[0202a14]

       人間之主!以苦離去樂     耐難耐之苦
       有情得兩處     苦樂皆平等

[0203a02] [P.15] 達巴塞那聞此,向菩薩謝罪云:「君之國君治之,予除去盜賊。」於是將此為惡事之大臣處以王刑,然後離去。菩薩將政事托大臣等,出家入仙人之道,成應生梵天世界之身。

結分

[0203a05]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達巴塞那是阿難,波羅奈王即是我。」

三〇四 達陀羅龍本生譚

[0203a09] 〔菩薩=龍王〕

序分

[0203a10]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易怒性者所作之談話。此一譚,前已出之。爾時法堂之中,彼之易怒性成為話題,佛出而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等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之易怒性質為真實耶?」比丘白佛:「世尊!是為真實。」佛言:「汝等比丘!非只今日,彼於前生即為易怒性質, [P.16] 為此,昔之賢人等清淨潔白,住於龍王之棲所,而為彼三年之間住於充滿不淨之場中。」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04a02]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雪山地方達陀羅山麓有一龍宮,菩薩為其處龍王蘇拉達陀羅王之子名摩訶達陀羅,其弟名周羅達陀羅。彼弟易怒,性質粗暴,輕蔑年少女龍,鞭打走路。龍王知彼易怒之性,命令將彼由龍宮趕出。摩訶達陀羅為弟向父求情,停止趕出;第二度使王怒時,再向父求情;第三度時,王云:「予於改正此無品德者,汝二人均由龍宮離去,住於波羅奈之不淨處中三年。」於是二人均由龍宮遷出,二人往彼處住,向不淨處周圍水中覓餌,村中兒童觀見彼等,投擲土塊木片,罵曰:「此頭大尾如針之水龍,究欲何為?」周羅達陀羅之性質荒暴,不堪兒童等之輕蔑,向兄云:「兄長!兒童等對我等惡口謾罵,不知予等有毒,予對彼等之輕蔑實難忍耐,我以鼻風,皆將殺之。」彼與兄商談,唱第一之偈:

[0204a11]

       達陀羅!此等人間世     侮我以惡語
       「食蛙水中棍」     怎堪我劇毒

[0204a13] [P.17] 摩訶達陀羅聞彼之言,唱以下諸偈:

[0204a14]

       己由國放逐     入於他國中
       為能容惡語     胸中造大倉

[0205a02]

       不知人素性     亦不知道德
       住於人世間     不可抱慢心

[0205a04]

       他鄉如住火     雖有智慧人
       難免奴僕謗     切須應忍耐

[0205a06] 如此住於彼處三年之間,於是父王召回,自此以來,彼等制伏慢心。

結分

[0205a07]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易怒比丘達不還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周羅達陀羅是此易怒比丘,摩訶達陀羅即是我。」

[P.18] 三〇五 驗德本生譚

[0206a03] 〔菩薩=青年〕

序分

[0206a0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制煩惱之事所作之談話,此一譚將於第十一篇水本生譚〔第四五九〕中詳說,此處舉其概略如是。住於祇園精舍中五百比丘等,於午夜過時,起淫慾之情念,佛於晝夜六時,時時看望比丘等,恰如人僅有一眼之重要,又如人僅有一子之珍視,更如犂牛之鍾愛其毛。佛於夜間以天眼觀察祇園精舍,見比丘等如盜賊入於轉輪聖王之宮殿中。佛思彼等比丘之事,開香室之戶,呼喚阿難長老:「阿難!集合精舍中比丘,於香室戶口之端設座。」長老如說而為,白佛,佛著座,呼一眾比丘:「汝等比丘!昔賢人等思行惡事者無秘密,故不為惡。」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06a12]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家。達成年後,乃於波羅奈都有名師尊之前為五百青年之長,修習學藝。師尊有一年貌相當之女,彼自思:「予將調查此青年等品行,品行佳者,將女許配。」

[0207a01] 一日,彼喚青年等來謂曰:「諸君!予女已成年,予思料理婚事,但必須準備衣飾道具。汝等須不使自己親戚知曉,盜來衣物等類。而誰能不被發覺者,即可婚娶,而被發覺者,則無資格。」青年一同云:「甚善。」承知以後,於不被親戚發現中盜來衣飾道具。教師將盜來之物,一一分別放置,而菩薩則任何一物亦未持來。師尊問: [P.19] 「汝未持來任何物耶?」「師尊!予未持來。」「何以故?」菩薩:「尊師云,不為人所發現持來者,方得受取;然予思為惡事者無秘密。」說明理由唱此二偈:

[0207a07]

       行惡業之人     世無有秘密
       森林神必見     愚人思秘密

[0207a09]

       我不見秘密     亦無空虛所
       他人雖不見     我行非空虛

[0207a11] 師尊信彼之言:「汝青年!予家非無財產,予思嫁女與品行正直之人,為此予試此等青年,予女除汝之外,別無適當之人。」於是使女裝飾,嫁與菩薩。師向其他青年等云:「汝等持來之物,各送還汝等之家宅。」

結分

[0207a14] 佛言:「汝等比丘,如此惡品行之青年等,為自己之無品行而不得其女,餘之一賢德青年,品行善良而得娶女。」於是現等覺者唱他之二偈:

[0208a02]

       杜佳洽與阿佳洽     難陀蘇伽瓦洽那
       瓦佳阿多瓦錫羅     有望青年背婚法

[0208a04]

       一切法之達彼岸     如何敢背婆羅門
       彼為智者須護法     應須努力達其真

[0208a06] [P.20]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五百比丘等達阿羅漢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師尊是舍利,賢德青年即是我。」

三〇六 善生妃本生譚

[0208a14] 〔菩薩=大臣〕

序分

[0209a01]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勝鬘妃所作之談話。某日之事,王(波斯匿)與妃發生宮廷之爭,此宮廷之爭亦云寢室之爭。王怒,忘妃之存在,妃思:「世尊對王之對予發怒之事,希為不知。」佛知此事,佛思:「予將使彼二人和睦。」晨起著下衣攜衣鉢,五百比丘相伴,入舍衛城中,至王宮之門口,王出受取佛鉢,請佛入內設座,開始向佛及比丘眾一同獻施水,供粥及硬食。佛以手覆鉢言曰:「大王!妃在何處?」王云:「世尊!對妃勿勞用心,妃只醉心於自己之名譽。」佛言:「大王!汝自己以名譽與妃,今捨棄而不顧,對女人之過不寬恕是為不宜。」

[0209a08] [P.21] 王聞佛言,喚妃近前,妃對佛敬施供養。佛言:「彼此應互相親善。」欣賞王與妃和睦之味,然後辭去。自此以後,二人行友善之生活。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話題:「諸位法友!佛只一言改善二人之關係。」佛適來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此二人亦只一言而改正關係。」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09a13]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王之俗事聖事之說教大臣。一日王開大窗而立,見王宮之前庭,正值此時,一美麗成年之少女販賣果物,頭頂盛棗之籠,呼叫:「請食大棗,請食大棗。」一面呼喚通過王庭之中。王聞其聲起愛著之心,確定其女無夫,納入宮庭據第一之妃位,授大名譽,為王所寵愛。

[0210a03] 某日之事,王以黃金之鉢盛棗而食。善生妃見王食棗問曰:「大王!君食何物?」唱第一之偈:

[0210a05]

       大王!黃金之容器     似蛋為何物
       色赤且美麗     我問請語我

[0210a07] 王怒云:「汝賣熟棗之實,果物商人之女而不知汝家寶貴之棗耶?」王唱次之二偈:

[0210a09] [P.22]

       王妃!汝於往昔時     頭禿手入腰
       拾棗身襤褸     此即彼棗實

[0210a11]

       嫉妒不快樂     享樂不滿足
       持此汝速行     還汝拾棗處

[0210a13] 菩薩自思:「除自己之外,他人不能使此二人和解,予必須使王宥妃,勿被趕出。」於是唱第四之偈:

[0211a01]

       大王!此等得名份     婦女所為事
       大王!請恕善生妃     人民之主!對彼女勿怒

[0211a03] 王依此言,恕妃之過,使彼女據適當之地位。自此以後,二人共行和睦之生活。

結分

[0211a04]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波羅奈王是拘薩羅王,善生妃是勝鬘,大臣即是我。」

[P.23] 三〇七 簇葉樹本生譚

[0212a03] 〔菩薩=樹神〕

序分

[0212a04] 此本生譚是佛臥於入滅之床時,對阿難長老所作之談話。阿難尊者知佛今夜至天明時將入涅槃,而自己為有學之身,當須修行,然佛將隱於涅槃,使二十五年間仕佛終歸無用。尊者沉於憂思,倚於園內堂之壁淚泣。

[0212a07] 因長老不在,佛問:「汝等比丘!阿難何處?」長老聞此事故,被喚至佛前。佛言:「阿難!汝積善業,勤勵修行,疾成無漏之人,無須憂慮。汝之仕我,何為無效果?汝前生有煩惱時,仕我亦非無效果。」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12a10]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波羅奈附近簇葉樹之樹神。當時波羅奈之人民等向神祈求幸運,常熱心供獻供物。時有一貧婆羅門亦思欲對神盡力,彼於高坡上生長之一株簇葉樹之根部,修理平坦,拔草於四周結垣;砂清掃,供養五指量之香,並供花環、香、薰香;點燃燈火,祝禱:「就寢安樂。」右繞樹周而去,翌日晨起往問曰:「寢休安樂否?」

[0213a01] 如是某日,樹神自思:「此婆羅門對予非常重視,予將調查此婆羅門何故對予如是重視,予授與彼之所願。」樹神於婆羅門來清掃樹根之時,化作一年老婆羅門之姿,立於其傍,唱第一之偈:

[0213a04] [P.24]

       婆羅門!無思聞知     此簇葉樹
       精進有智     汝用心深
       善問寢處     此為何故?

[0213a07] 婆羅門聞此唱第二之偈:

[0213a08]

       此樹名聞遠     且為極大樹
       此地有神宿     予為求財物
       掃此簇葉樹     拜住此處神

[0213a11] 樹神聞此,心喜婆羅門之心,謂白:「予生為此樹之神,汝勿恐懼。予授汝寶物。」樹神慰彼,依大威神力立於空中自己宮殿入口之前,唱次之二偈:

[0213a13]

       汝為我所作     我將為汝作
       婆羅門!汝望知恩人     來至善人所
       彼諸愚人等     其心不穩定

[0214a02]

       鎮頭迦樹外     有無花果樹
       為他樹所圍     應先受犧牲
       樹根埋寶藏     勿讓他人掘

[0214a05] [P.25] 如斯神云:「婆羅門!汝往掘取,定甚疲勞,汝可還家,予運寶於汝室,置於如是如是之所,汝一生涯,受用此寶,行施守戒。」神與婆羅門訓誡,以自己之威神力,運至其人之家。

結分

[0214a08]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婆羅門是阿難,樹神即是我。」

三〇八 速疾鳥本生譚

[0215a03] 〔菩薩=啄木鳥〕

序分

[0215a0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不知恩所作之談話。……乃至……佛言:「汝等比丘!提婆達多不只於今日,前生亦不知恩。」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15a07]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雪山地方生為啄木鳥。時有一隻 [P.26] 獅子,彼食肉之中,骨骾於喉中,喉腫不能探求獲物,身感劇痛。此鳥於熱心探餌之中,發現此事,隱於樹枝之蔭問曰:「君何處痛?」彼語其事實。「予為君取骨,然恐不能入君之口中,君將食予。」獅子:「君勿恐,予不食君,請救予之生命。」鳥:「謹如君命。」鳥使彼蹲踞,思:「此欲何為不得而知?」鳥使彼口不能閉塞,於獅子上下唇之間,挾以木片,鳥入口中,以長嘴突骨之端,骨落而去。彼見骨落,由獅口出來,以嘴突木片落而飛去,隱入枝頂。獅子健壯之後,某日殺棲於森林之水牛而食,鳥思欲試獅子,於彼之上方樹枝隱身,與彼談話唱第一之偈:

[0216a01]

       予力堪勝時     為汝予盡力
       獸王!予願歸命汝     然予何所得

[0216a03] 獅子聞此唱第二之偈:

[0216a04]

       啜血常為獵     汝入予齒間
       而今尚生存     汝實已過分

[0216a06] 鳥聞此唱第二之偈:

[0216a07]

       不報不知恩     受者不為返
       毫無感謝念     交之實無益

[0216a09] [P.27]

       於人目前不積德     朋友之道不能得
       然予無嫉亦無謗     疾由其人速遠離

[0216a11] 鳥作斯語後,即由其場飛去。

結分

[0216a12]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獅子是提婆達多,鳥即是我。」

三〇九 屍漢本生譚

[0217a03] 〔菩薩=闡陀羅〕

序分

[0217a0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六人群之徒所作之談話。此一譚詳出於律部之中,此處舉其概略如下。佛喚六人群之徒前來問曰:「汝等比丘!汝等坐低椅子向坐高椅子者說法使聞,是真實耶?」比丘云:「誠然,世尊!」佛查明此等比丘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汝等不尊敬我教實為不宜。昔之賢人等尚且非難坐低椅子教外道經文。」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17a09]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闡陀羅族,達成年後,成立一家。彼妻於妊娠中,思欲食菴羅果,向彼曰:「予欲食菴羅。」「予妻!今時無菴羅,為汝持來某種酸果。」「夫君,我如得菴羅則生,如不得則無生命。」彼深愛此女,自 [P.28] 思:「予向何處入手得菴羅?」

[0217a13] 爾時,波羅奈王之御苑之菴羅樹,常年結實。彼思:「予由御苑樹上取來熟菴羅以滿足家內之望。」彼於夜間入苑登菴羅樹,由枝踩枝,探尋果實,彼如斯直至天明。彼思:「今若降下,將為人見,以我為盜賊而被捕,至夜間後再行。」於是登入絕頂之處隱藏。

[0218a03] 此頃,波羅奈王正對司祭修習經文。王入御苑之中,於菴羅樹下坐於高座,使教師坐於低座,學習經文。隱於樹上之男自思:「此王實不如法,坐高座習經文;婆羅門亦不知法,坐低座教經文;予亦不知法,為婦人來此不顧生命,持菴羅之實而行。」於是彼由樹上降下,捉一下垂之枝,立於二人之間曰:「大王,予將滅,汝是愚癡,教師已死。」王問曰:「是何緣故?」彼唱第一之偈:

[0218a08]

       此總為賤業     兩皆不辨法
       教者與學者     兩者皆自墮

[0218a10] [P.29] 婆羅門聞此唱第二之偈:

[0218a11]

       白米之清飯     應須混肉食
       予等為仙士     不依此之法

[0218a13] 闡陀羅聞此,唱次之二偈:

[0218a14]

       世界廣大汝遊歷     他處亦有煮物者
       汝行不法石破瓶     汝為破法婆羅門

[0219a02]

       婆羅門!為得名譽     得財有災
       非法之行     墮獄之行

[0219a04] [P.30] 王聞彼之正語,對彼甚為中意,問曰:「汝何種族?」答曰:「闡陀羅種。」王云:「汝若種族高尚,予讓王位與汝,然此後予為日中王,汝為夜間王。」王以自己首項之花環掛於彼之首上,使彼為都中之警衛。自此以後,凡於都中警衛之首上均掛有花環,成為風俗。王更隨彼之教,尊敬為師,坐於低座,學習經文。

結分

[0219a08]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闡陀羅之子即是我。」

三一〇 薩維哈大臣本生譚

[0220a05] 〔菩薩=司祭官之子〕

序分

[0220a06]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厭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談話。彼於舍衛城中巡迴托鉢,見一美貌婦人而心厭出家,對佛教生起煩厭,於是比丘等伴彼至佛所,彼為世尊所問:「比丘!汝厭出家為真實耶?」答曰:「唯然,真實。」佛問:「誰使汝厭出家?」比丘白此事實。佛言:「何故汝出家入於導此解脫之道中,而竟厭彼。古之賢者得司祭官之地位而捨此出家。」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20a11]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宿於司祭官之婦之胎中,而與國王 [P.31] 之子完全同日出生。國王問大臣等曰:「有誰與予之王子同日出生之子耶?」大臣答曰:「有司祭官之子。」王命伴來,交宮女與王子一同養育。飲食與飾物,二人完全相同。

[0221a01] 彼等達成年後,往得叉尸羅修學一切學藝而還,王授王子以副王之位,王子之譽大增。此時以後,菩薩與王子一同飲食起居,彼此互相堅定信賴。後王死,王子即位,渡大榮華之生活。菩薩自思:「予友治國,王所思及之時,必授予以司祭官地位,予為家族生活,又有何益,予將出家為獨住生活。」彼禮拜父母,得出家之許可,捨棄大家產,一人去家,入雪山地方,於適意土地建一樹之嫩枝所葺小屋,出家入於仙人之道,得神通與禪定,日日渡禪定之樂味。

[0221a07] 爾時,王思起菩薩問曰:「予之友人不見,現居何處?」大臣等答曰:「彼已出家,住於森林之中。」王尋覓彼之住所,向大臣薩維哈言曰:「汝往伴予友人前來,授彼以司祭官之地位。」彼云:「謹遵王命。」承諾之後,出波羅奈,逐漸到達國境之村。彼留置同伴一行,與徘徊林中之賊等共赴菩薩所住之處,見菩薩坐於小屋戶口之邊,如黃金之像,大臣禮拜退坐於一面。彼此問候交談,大臣云:「尊師!王思召 [P.32] 閣下授與司祭官之職,希望閣下還都。」菩薩曰:「且請稍待,無論司祭官之地位,迦尸拘薩羅全體或全閻浮提之王位,轉輪聖王之榮譽,予均不往。賢人一度捨棄煩惱,再不欲得。一度捨者如吐出之唾。」唱此等之偈:

[0222a01]

       大洋所包圍     大海中大地
       不望世非難     薩維哈!汝同如是解

[0222a03]

       婆羅門!為得名譽     得財有災
       行非法行     墮地獄行

[0222a05]

       出家者善     攜鉢遊行
       此種生活     勝求非法

[0222a07]

       出家者善     攜鉢遊行
       無損他事     勝於治國

[0222a09] 彼如斯言,再三受請,均與辭退。薩維哈亦不得彼心,禮拜而去,向王申告彼之不來。

[P.33] 結分

[0222a11]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厭出家比丘入預流果,他之多人亦達預流果及其他——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之王是阿難,薩維哈是舍利弗,司祭官之子即是我。」

第二章 絍婆樹品

三一一 絍婆樹本生譚

[0223a06] 〔菩薩=樹神〕

序分

[0223a07]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大目犍連尊者所作之談話。據傳,長老住於王舍城附近之森林小屋;一盜賊往近於都門某村之家,破牆而侵入,劫持手能攜帶之物而逃,來至長老之森林小屋謂:「此處可以護我。」於是臥於長老小屋之入口處。長老知彼臥於自己之目前,對彼懷有恐懼,思與盜賊居於一處不宜,外出云:「汝不可臥於此處。」將彼趕走。盜賊由彼處山,遺留足跡而逃。手執炬火人等沿其足跡,來至其處,見盜賊之來處、立處、坐處、臥處,皆云:「盜賊由此處來、此處立、此處坐、由此處逃,然我等未見。」於是各處巡迴探索,終無所見而去。

[0223a14] 翌日,長老於午前入王舍城中托鉢後回返,赴竹林精舍向佛言其事,佛云:「目犍連!恐懼應恐之物,非只汝一人,昔之賢人等亦有恐懼。」佛應長老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P.34] 主分

[0224a03]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都之墓場森林中某絍婆樹之樹神。某日,於都門附近某村工作之盜賊入來墓場之森林中,當時此處有絍婆與阿說他兩大樹王,盜賊於絍婆樹之根元處放置物品而臥。此時盜賊如被捕,必用絍婆之枝所作木籤穿刺。

[0224a07] 於是樹神自思:「若人來捕盜賊,折此絍婆之枝作籤,如是則樹將自滅。予試行將彼由此處趕走。」樹神對彼男對話唱第一之偈:

[0224a09]

       盜賊!汝起!何教臥     汝有何要而睡眠
       汝於村里為惡事     勿被王官等捕捉

[0224a11] 如此向彼說示:「在未被官吏捕捉之前,速往他方。」樹神恐嚇使彼逃走。於是阿說他樹神唱第二之偈:

[0224a13]

       村里為惡事     盜賊受捕捉
       生立此林者     絍婆汝如何?

[0225a01] 絍婆樹神聞此唱第三之偈:

[0225a02]

       阿說他!汝不知所以     我與賊不和
       村里為惡事     王官等捕捉
       絍婆之籤刺     我心最惱此

[0225a05] [P.35] 如此二樹神一同對話期間,物品失主,手攜炬火,循足跡而來,見盜賊臥居之場所云:「盜賊已起而逃去,我等捕盜不得。若能捕得,以此絍婆樹之根云為籤刺之,掛於枝上而還。」於是巡迴探索,不見盜賊而去。阿說他樹神聞此,唱第四之偈:

[0225a08]

       可恐之物應須恐     未來怖畏應須防
       智者觀此二世界     皆由未來怖畏生

結分

[0225a10]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生於阿說他樹之樹神是舍利弗,絍婆之樹神即是我。」

[P.36] 三一二 迦葉愚鈍本生譚

[0226a03] 〔菩薩=青年婆羅門〕

序分

[0226a0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老年比丘所作之談話。據傳,舍衛城有一良家子,彼見縱恣諸慾之禍,於佛所出家,專心觀念修行,不久得阿羅漢果。其後彼母死去。

[0226a07] 母死之後,彼使父與弟出家,住於祇園精舍中。雨安居時將近,聞知容易獲得衣物之必須品,於是往某村里居住,三人均於其處入於安居。安居終了,又還住祇園精舍,於接近祇園精舍處,青年比丘云:「沙彌!長老勞頓,汝伴其行,予先行掃除房屋。」言畢向祇園而去。老年之長老緩緩而行,沙彌以頭觸之:「尊師速行。」於是強行引曳而行。長老云:「汝以我為無力之人,引曳而行。」於是長老又返原處,再由原地出發而行。彼等如此互相爭執之中,太陽落下,天色黑暗。

[0226a13] 青年比丘掃除房室,預備用水,等待彼等到來,取炬火出迎。見彼等遲來問曰:「何以遲到?」老人說明理由。彼以二人勞碌,伴之緩緩行走,當日未得向佛問候之餘暇。次日前來佛處問候禮拜,坐於一面。佛問:「何時到來?」「世尊!昨日前來。」「昨日到來,今日前來我所耶?」「唯然,如是。」於是說明理由。佛對老年比丘,加以非難,佛言:「此人為此事,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今汝等為彼所苦,前生賢人等亦為彼所苦。」佛應彼之請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27a05]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市場街婆羅門之家。彼達 [P.37] 成年時,母親死去,弔祭終了,經一月及半月之時,施捨家中財產,伴父親與弟入雪山地方。由天人受得皮之衣物,入仙人之道而出家,抱拾落物主義,食樹根及果實以維生活,心情愉快,住森林中。

[0227a09] 雪山地方雨季來時,大雨降落頻繁,不能於樹之根幹搜尋果實,樹葉盡落,行者等大抵下山住人里中。

[0227a11] 菩薩亦伴父與弟,住於村里,至雪山地方再花開實熟之時,伴父弟二人回返雪山自己之道院。至道院附近,太陽已沒,菩薩云:「汝等慢行,予先行掃除道院。」遺二人於後而去。幼年行者與父緩緩共行,以頭觸父腰部,促其速行。老人云:「汝不喜伴我而行。」於是回返原地再行出發。彼等如此爭執之中,天氣黑暗。菩薩掃除草舍,預備用水,持炬火見二人由道路之反對方向前來,問曰:「在此期間,作何所為?」小行者說明父親之理由。菩薩於是伴二人緩緩而行,安置道具,使父親沐浴,洗足塗油,為彼摩背,準備火盆,於休息疲勞之所,坐於父親之傍,謂曰:「我父! [P.38] 幼年之兒童,如以土所作之器皿,易即破壞,一旦破壞,再不能連接。雖有莽撞,老人亦須忍耐。」菩薩勸誡其父唱如次之偈:

[0228a06]

       迦葉尊者!年幼之人     因愚頂撞
       智者恕之     賢者忍之

[0228a08]

       賢者雖爭     疾而再和
       愚如土鉢     破而難接

[0228a10]

       己知罪過     善能學習
       愈得安息     交而不敗

[0228a12]

       他人有罪過     自己得善耐
       如此負重荷     人中最上者

[0228a14] [P.39] 菩薩如此勸誡其父,自此以來,父亦善為自制。

結分

[0229a01]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父行者是今之年老長老,少年行者是沙彌,而與父勸誡者即是我。」

三一三 堪忍宗本生譚

[0229a08] 〔菩薩=行者〕

序分

[0229a09]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一易怒性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對彼比丘言:「何故汝入於無怒之佛教出家而生怒耶?昔日之賢人雖身受一千鞭,切斷手足鼻耳,對他人亦不發怒。」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29a12] 昔日,於波羅奈名迦藍浮之迦尸王治國時,爾時菩薩出生於持有八億財產之某婆羅門家,名為坤達伽、庫瑪拉之一青年,達成年後,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後構築一家。兩親亡故後,彼見所貯之財寶曰:「予之親族積此財寶,未能持去,予必須使之有所持去。」於是悉數調查其財產,對適當受施者則施以適當之物,然後入雪山出家,食種種果實,維繫生命。長住以後,為得鹽食酸味,來至人里,漸次到達波羅奈都城,住國王御苑之中。翌日托鉢,巡迴於都中,來至軍師家之戶口,軍 [P.40] 師敬服彼之行儀良好,請至家中,供養為自己調製之食物,彼此約束,仍住於王苑之中。

[0230a06] 然於某日之事,迦藍浮王酒醉,舞妓之群伴隨,威儀堂堂入王苑之中,於用為王座之板石之上,設為臥牀,王臥於一中意婦人之膝上。巧妙之舞妓等奏音樂及歌舞音曲,王之榮耀恰如帝釋天王。國王不久沉沉睡去,婦人等自思:「予等為王所歌唱,今王已睡去,我等無歌唱之必要。」於是將琵琶,大鼓到處棄置,往苑中採拾花果及樹芽,於苑中到處娛樂。

[0230a11] 時菩薩於此苑中,如威勢之象,坐於滿開花朵之婆羅樹下,體味出家之樂時,婦人等到處遊步,見菩薩居於此處,相互告曰:「諸位請來,今有出家者坐於此處,於大王醒覺前,我等且坐,由彼受教。」於是均往彼處,禮拜菩薩,坐於周圍向菩薩曰:「請向我等說語善事。」於是菩薩為彼等說法。王所枕膝之婦人搖膝而王起,王醒覺不見諸婦人等,問曰:「彼等婦人均往何處?」「大王!彼等於彼處坐於行者之周圍。」王怒持刀云:「予使此惡黨行者有所見識。」於是急往彼處。

[0231a03] 彼婦人等見王之凶相前來,其中有王中意婦人等前往由王手中取刀,對王安撫,王近立於菩薩之傍問曰:「沙門!汝為何宗旨?」「大王!予為堪忍宗。」「何謂堪忍宗?」「對惡口與打擊從不怒。」王云:「汝有堪忍,今且試見。」於是喚斬首之役人前 [P.41] 來。彼攜帶於自己職務所用之斧及附刑之鞭,著黃色衣物,持赤色花環而來,向王表敬意而問曰:「大王有何差遣?」王曰:「捕此盜賊之惡黨行者,撂倒於地端,以附刑之鞭,由其前後左右四方痛擊二千鞭。」彼依言而為。菩薩之外皮破裂、內皮破裂、肌肉破裂,血液流出。王再問曰:「汝之宗旨為何?」「大王!予為堪忍宗。王以堪忍在予之皮內,大王!堪忍不在皮內,王亦不能得見,實則秘藏予心之內部。」斬首役人問王:「有何差遣?」王曰:「切斷此惡黨行者之雙手。」彼取斧登於切臺之上斷其雙手,王繼而命:「切其兩足。」兩足亦切,由手足先端如壺破油流,溢出鮮血。王又問曰:「汝為何宗旨?」「予為堪忍宗,王以堪忍在予手足之先端,實則不在彼處,予之堪忍秘藏於深奧之處。」王命:「切斷其耳與鼻。」斬首役切其耳鼻,於是全身為血瀰漫。又問:「汝為何宗旨?」「大王!予之宗旨為堪忍宗,然王以堪忍在耳鼻之先端,然予之堪忍實秘藏於深奧之心內部。」王云:「此惡黨行者,任汝堪忍而坐。」王以足蹴菩薩之胸,離現場而去。

[0232a04] [P.42] 王離去後,軍師拭去菩薩身體之血,以布包裹手足耳鼻之先端,徐扶菩薩坐起而禮拜,坐於一面而乞請曰:「尊師!若君發怒,君對此為暴惡事之王發之,勿對他人發起怒心。」於是唱第一之偈:

[0232a07]

       汝之手與足     耳鼻均斷落
       大雄者!對彼起怒意     慎勿滅此國

[0232a09] 菩薩聞此唱第二之偈:

[0232a10]

       我之手與足     耳鼻均斷落
       彼王之壽長     如我之無怒

[0232a12] 王出苑離開菩薩眼界之時,此二十四萬由旬厚之大地,如同堅強之布片裂開,由無間地獄冒出火來,如同用代代家傳之赤毛布包裹,將惡王吸入,彼於御苑入口處之大地沉入,止於無間大地獄中。菩薩亦於是日死去。役人、都人等手牽手,攜香花、薰香之類前來對菩薩弔祭。然又一說謂菩薩回雪山地方而去,此說不實。

[P.43] 結分

[0233a03]

       昔時說堪忍     堪忍有沙門
       迦尸王行惡     切斷達安息
       殘忍之暴行     辛辣之行果
       彼王地獄中     悟此蒸煮苦

[0233a07] 此二偈為現等覺者之偈。

[0233a08]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易怒比丘入不還果,其他入預流果者亦多——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迦藍浮迦尸王是提婆達多,軍師是舍利弗,堪忍宗之行者即是我。」

三一四 鐵鼎本生譚

[0233a13] 〔菩薩=行者〕

序分

[0233a1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王所作之談話。據傳,拘薩羅王於夜間聞四名墮地獄者之聲,其一名只唱哆之音、一名唱薩之音、一名唱那之音、一名唱嗦之音。彼等昔日為舍衛城之王子,侵犯他人之婦,彼等對他人慎重保護之婦人非禮,貪肉慾之樂,多行惡事,為死亡車輪所摧毀,生於舍衛城近郊之四鐵鼎中,於七萬年間於其中被煮,今彼等得浮上來,然只見鐵鼎之口,彼時自思:「我等何時得由此苦痛脫出?」四人皆相繼大聲呼叫。王聞其聲,戰慄於死亡之恐怖,徹夜坐至朝日之東昇。

[0234a07] 朝日昇時,婆羅門等來問曰:「王得愉快休息耶?」王曰:「諸位師尊!予如何能 [P.44] 愉快休息,昨夜予聞四恐怖之聲。」婆羅門等緊握自手。「諸位師尊!此為何物?」「大王!此為暴力之聲。」「其力能否消滅?」「恐不能滅。然,大王!予等頗有心得。」「如何能除?」「大王!無論多大關係之事,我等皆能除去。我等供養四物具備之生贄,可以除滅。」繼云:「如是速取象四頭、馬四匹、牛四頭、人四人、乃至鶉鳥皮各取四隻,設供四物具備之生贄,予等得所禱無事。」繼又有云:「大王!平安。」凡有必要之物,皆取之,設於供生贄之場所,以多數之生物伴來生贄之柱處放置。又有云:「應多食魚肉,多得財物。」於是皆來努力工作。又有云:「大王!此亦必須收為己物。」於是婆羅門等交互前來。

[0235a02] 勝鬘妃來國王之所問曰:「大王!婆羅門等何故到處縱聲大笑?」「予妃!此為對彼等無關之事,彼等醉心於自己之名譽,一向不思予等之苦。」「大王!君有何事?」「予妃!予聞此等不穩之音聲,而後予問婆羅門等,聞此音聲,將有如何之事?婆羅門等答曰:『大王!此將於大王之位、財、壽命有礙,必須供四物具備之生贄,祈禱大王之安泰。』予從其言,設供生贄之場所,如此如彼,如有必要,為此而來多人。」「然則,大王!君對此音聲之意義,已否問人間、天人世界第一之婆羅門?」「予妃!此人間、天人世界第一之婆羅門,究為何人?」「大瞿曇正等覺者。」「予妃!予尚未問正等覺者。」「如是前往尋問。」

[0235a10] 王聞妃言,朝食終了,乘華美之車往祇園精舍,禮佛而問曰:「尊師!予夜間聞 [P.45] 四音,問婆羅門等,婆羅門等言:『供四物具備之生贄,祈求安泰。』於生贄之場所行應行之事。然為聞此音聲,於予將有如何之事?」佛言:「大王!並無何事,彼為墮地獄者會苦而起之泣聲。此音非只大王所聞,昔日王等亦聞。此王等問婆羅門等,思欲殺畜類供養生贄,但聞賢人之語而未作。賢人等說明其音之意義,使多數之生物放生,而平安無事。」佛應王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36a02]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國某村婆羅門之家。達成年後,捨諸欲入仙人之道而出家,得禪定與神通。彼味禪定之樂,於雪山地方,快樂住於森林之中。爾時波羅奈王聞此墮入地獄四人之四聲而恐怖戰慄,同樣由婆羅門等說:「為三障中之一,供養四種皆備之生贄,為其祈禱。」王與承諾。司祭官與婆羅門等共同設置供生贄之場所,多數之生物伴來生贄之柱處。

[0236a07] 此時菩薩以慈悲觀較任何為重要之觀,以天眼徧觀世界,見此事實。彼云:「今日我必須行,如此則眾多之生命平安無事。」彼以神通力昇入空中,至波羅奈之王苑而降下,坐於用為王座之板石上如黃金之像。司祭官之最上弟子往師之處云:「尊師!我等吠陀之中有云,殺他物則自己不能無事。」司祭官曰:「汝對皇室之物應予 [P.46] 注重,我等將有多數之魚食,汝勿多言。」對彼加以斥退。彼云:「予於此處不能共處。」於是由彼處退往王御苑,禮拜菩薩,互相親切交談,然後坐於一面。菩薩問曰:「汝青年!國王正直施行政治耶?」「尊師!大王正直施行政治,然於夜間聞四音,王問婆羅門等,婆羅門等謂供以四物具備之生贄祈禱安泰。王行殺畜類之儀式,思為自己祈求安泰,許多之生物伴來於生贄之柱處。尊師!如貴君之高德,說明此音之意義,使諸多之生物由死亡中得救,豈非甚善?」「汝青年!國王不知我,我亦不知國王,然予知此音。若國王來至予所相詢,予可語之以解其疑。」「如是尊師!暫來此處,予伴王前來。」「善哉!汝青年。」

[0237a05] 彼往王處說明其事之原委,伴國王前來。王禮拜菩薩坐於一面而問曰:「予聞君知予所聞音之意義,是真實耶?」「大王!誠然如是。」「尊師請言。」「大王!此人等前世侵犯他人鄭重守護之物,因而出生於波羅奈近處之四鐵鼎中,浮於極為痛楚之鐵水上,煮於泡沫之下,三萬年間下降打著於鼎之平底,然後上昇,三萬年間得見鼎口。此四人見到外界思唱四完全之偈,但不能為,各云一字,再沉於鼎中。此中 [P.47] 發哆音而沉者,彼思唱下之偈:

[0237a11]

       來營邪生活     不與於善人
       我縱有財富     未設護我者

[0237a13] 然彼未能完偈而沉下。菩薩以自己之智慧,補足此偈之語,其他場合亦復同樣。如其中思欲發薩音而唱者之偈:

[0238a01]

       時光七萬歲     總計普滿間
       獄中被煎煮     何時終期來

[0238a03] 發那音者思唱之偈:

[0238a04]

       何終何有終     爾時不見終
       吾友!我與汝之罪     終必有熟期

[0238a06] 發索音思唱之偈:

[0238a07]

       彼由此處去     得生於人間
       從順有德行     多為慈善業」

[0238a09] [P.48] 菩薩如斯一一唱偈,原宥王曰:「大王!墮此地獄之人,思欲補足所唱,但因罪深大,而不能唱出;此人如斯會遇自己罪業之結果而啜泣。王聞此音,原無障害,亦無須恐怖。」

[0238a12] 王使諸多生物放生,巡迴叩擊金之大鼓,破壞供生贄之場所。菩薩平安救出諸多之生物,數日之間,住於其處,然後歸還原處,修行禪定不止,後出生於梵天世界。

結分

[0239a01]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司祭官之青年是舍利弗,行者即是我。」

三一五 肉本生譚

[0239a11] 〔菩薩=長者子〕

序分

[0239a12]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長老舍利弗施與服瀉劑之人以上味之食物所作之談話。據傳,爾時祇園精舍中之比丘等服油性之瀉劑,而服者須補充上味之食物。看病之人為得上味之食物,入舍衛城中某街之廚師人家巡迴托鉢,但未能得而歸來。長老於日午時往城內托鉢,見此等比丘問曰:「何故急速回歸?」彼等說 [P.49] 明其事,長老曰:「汝等且往。」於是伴彼等往同一之街內,得施與上味之食物滿鉢。看病之人歸還精舍,與病人食之。

[0240a04] 其後,某日之事,於法堂開始傳話:「諸位法友!長老於服瀉劑人之看病者不得上味食物而還,伴往某街內廚師人之家,得甚多之食,施與患者。」佛來其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得肉食非只今之舍利弗,昔之善巧賢人,口吐愛語,言語柔和,亦能得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40a09]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一長者之子。某日,見一獵夫得甚多之肉,滿載車中,思欲販賣而來都中。時有住於波羅奈之四長者之子等出而坐於都之十字路口,就彼等之所見所聞互相談話,其中有一長者之子見載肉之車謂曰:「予將得彼獵夫所持之一片肉。」「予即往持來。」彼近前云:「汝獵夫!與我一片肉。」獵夫云:「向人強索者,言語須和靄,今予與汝相當於汝之言語之肉。」於是唱第一之偈:

[0241a01]

       吾友!汝之言語粗     而汝來求物
       汝語如肺氣     吾友!予施汝肺肉

[0241a03] [P.50] 於是他一長者之子對此者問曰:「君何語強索之言?」「予只喚一聲。」「予將向彼男得肉。」彼曰:「吾兄!請與予肉一片。」彼男云:「予將與汝與汝語相當之肉。」於是唱第二之偈:

[0241a06]

       兄弟之言語     發聲如肢體
       汝今為此語     施與汝肢體

[0241a08] 作斯語後,取肢體之肉與之。今又一長者之子問曰:「君以何語強索?」「予稱其為兄。」彼云:「予將得一片之肉。」彼云:「父親!與我一片之肉。」獵夫云:「予將與汝與語言相當之肉。」於是唱第三之偈:

[0241a11]

       作兒來稱父     震動父心臟
       汝語等心臟     吾友!施汝心臟肉

[0241a13] 作斯語畢,取心臟及味美之肉施與。第四位長者之子問曰:「汝云何而強索?」「予稱其為父。」彼曰:「予亦向彼索要。」「吾友!請與我一片之肉。」獵夫云:「予將與汝之言語適當之肉。」於是唱第四之偈:

[0242a02]

       村中無朋友     等同住森林
       汝語總一切     吾友!一切總施汝

[0242a04] [P.51] 如斯語畢,謂長者之子曰:「君可將此車中所積之肉連車運往君宅。」長者之子使彼押車,至自己之家卸肉,對獵夫親切恭敬款待,並將獵夫妻子喚來,令止獵夫之工作,住於自己家中,與彼結為生死之堅交,和睦渡其一生。

結分

[0242a07]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獵夫是舍利弗,皆得其肉長者之子即是我。」

三一六 兔本生譚

[0243a03] 〔菩薩=兔〕

序分

[0243a0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總施生活上必需品所作之談話。舍衛城某家之主人對佛與比丘等一同準備施捨一切生活必需品,於家之入口處,設一假屋,招待佛與比丘等一同。於假屋之中,預設上等之坐席,施捨諸種精味結構之食物,日復一日,七日之間,盡力招待。於第七日施佛與比丘等以生活必須用具。佛於食事終了,述隨喜之語,佛言:「信士!汝喜甚善。汝今之施,堪為古昔賢人之誇獎。昔之賢人等向來自己之所乞食者,捨生命施自己之肉。」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43a11]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兔胎,住森林中。此森林一方為山麓,一方為河,一方為邊鄙之村落。外有猿、豺、獺三隻之友,此四者皆甚賢 [P.52] 德,自己尋求自身之餌場,夕暮則聚於一所。賢德之兔云:「予等不可不施,不可不守戒法恭行布薩。」向三者說誡心之法。三者從其誡,各各入住於藪中各各之棲家。如是經過多時,某日,菩薩觀空,知明日為布薩會,語他之三者:「明日為布薩會,請諸位三人受戒恭行布薩。堅守戒與施捨,有大果報,因此,乞食之人來時,諸位由應施之物中施捨食物。」一同承諾,各歸己之棲家就寢。

[0244a04] 翌日,其中之獺,晨起欲搜尋獲物,出往恒河岸邊。時有一漁夫捕得七尾之赤魚,穿串埋於恒河岸邊沙中,更下往恒河捕魚。獺嗅得魚之腥味,掘沙見魚,取出後三度呼曰:「此為誰之魚?有魚主耶?」三度不見持主,咬串往置於自己之藪中,自云:「時至再食。」於是顧自己之戒法而就眠。豺亦出往搜尋獲物,於某田中看守者之小屋中,見有二串牛肉,大蜥蜴及一壺之牛酪,豺云:「此為誰之物,有持主耶?」三度呼之,不見持主,於是以首貫牛酪壺之紐,口咬肉串及大蜥蜴,置於自 [P.53] 己寢藪之中,自云:「時來再食。」於是顧自己之戒法而就寢。猿亦入森林之中,持菴羅果還,置於其棲家之藪中,自思:「時至再食。」於是顧自己之戒法而就寢。菩薩亦於應出之時前往覓食,自云:「食突婆草。」入於自己之藪中就寢時自思:「乞食者來自己處所,不能向乞食者施草,而自己又未持有胡麻及米,若乞食之人來至己處,只有捨自己身體之肉。」

[0245a01] 依彼持戒之威神力,使帝釋天之赤黃毛氈色之石座,生出暖意,帝釋詮索,悟其理由。彼思:「予將試兔王。」先往獺之棲所,化作婆羅門之姿而立。獺云:「婆羅門君!何為而立此?」「賢者!予欲得食物,守布薩之日,行出家之道。」「謹尊君命,予行布施。」與彼共語而唱第一之偈:

[0245a05]

       予得七尾魚     由水運陸上
       婆羅門!予有此之物     食此住林中

[0245a07] 婆羅門云:「請置此至明朝,然後再如何加以處理。」彼往豺之住處。豺云:「何用而立於此處?」彼依例回答。豺云:「謹如尊命,予行布施。」豺與彼語唱第二之偈:

[0245a09] [P.54]

       由彼守田處     取來夜食料
       串肉大蜥蜴     更有一壺酪
       婆羅門!此為我食物     食此住林中

[0245a12] 婆羅門云:「請置此至明朝,以後如何再行思處。」於是往猿住之處。猿亦云:「何事而立於此處?」彼仍以相同之回答。猿云:「謹如尊命,予將施與。」於是唱第三之偈:

[0246a01]

       熟果與冷水     心地善清涼
       婆羅門!予有此之物     食此住林中

[0246a03] 婆羅門云:「請置此至明朝,以後如何再作思考。」於是再往兔賢者之所。兔云:「君有何用,立於此處?」彼仍以相同之回答。菩薩聞此喜悅而言曰:「婆羅門君!君為食物而來予所,甚善。今予將施前此未有之施,然君為守戒者,不為殺生之事, [P.55] 君往集薪起火,請示知於予,予將捨自己之身投入火中。」與彼共語,唱第四之偈:

[0246a07]

       兔無有胡麻     亦無豆與米
       炙我於火上     食我住林中

[0246a09] 帝釋天聞彼語,以自己之威力,作出一堆炭火,告知菩薩。兔由突婆草上之臥牀起立,前往其所,囑曰:「若有毛間之生物,均不可殺。」其身三度震動,全身向施,如白鳥王跳上蓮花開放之中,止住其上,以喜悅之心,落於大炭火中。然其火無能燒毀菩薩身體之一毛孔,如同入於雪藏之中。

[0246a13] 於是彼呼帝釋天:「婆羅門君!汝所起之火太冷,不能燒予身體之一毛孔,此為何故?」「賢者!予非婆羅門,予乃帝釋天,為試君而來。」「帝釋!君請稍待,縱令住世界中者皆作對予試驗,亦無認我有不施之心者。」菩薩對帝釋作大獅子吼。帝釋向彼曰:「兔之賢者!君請勿疑,汝之德徧為世界所知。」帝釋壓榨山取山之汁,於 [P.56] 月繪兔之姿,招菩薩於森林藪中,使臥於嫩突婆草上,自己歸去天人之住所。此四隻賢者,敦善友誼,快樂守戒,恭行布薩,各各生於應生之所。

結分

[0247a05]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總施生活必需品之家主入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獺是阿難,豺是目連,猿是舍利弗,兔之賢者即是我。」

三一七 死者哀悼本生譚

[0247a13] 〔菩薩=婆羅門〕

序分

[0247a1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就住舍衛城某家主人之談話。據傳,彼之兄死,悲痛不堪,不沐浴、不飲食、身亦不塗香油,晨起往墓場,胸中充滿悲哀而悲泣。佛於晨起,徧觀世界,見彼有入預流果之可能性,佛思:「予將使彼聞悉往昔之因緣以慰其悲哀。使彼能入預流果者,捨予並無他人,予必須救助於彼。」於是翌日午食之後,由托鉢歸來,攜伴僧出至彼家之門口。主人聞佛來,設座席出迎白佛:「請佛入內。」佛入著於所設之座。主人出來禮佛,坐於一面。佛問:「貴主人有何思考?」主人:「唯然,世尊!予兄亡後,使予思念。」佛言:「貴主人!諸行無常,當壞者壞,此事悶悶,思之不當。昔之賢人等知,當壞者壞,於兄弟之死,無悶悶之思。」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48a09]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有八億財之婆羅門家,兩親 [P.57] 於彼達成年時死去,由菩薩之兄立家而行,菩薩依彼生活。其後兄亦罹病而死,親族、朋友、知己之人等來集,擴展兩腕泣叫,能鎮靜不亂者竟無一人,只有菩薩,不泣不叫。人云:「彼於兄死,面不顰促,根性過剛,彼思二人之分,欲為一人之享用,實為欲其兄之死。」對菩薩非難。親族亦非難云:「汝對兄之死,竟不悲泣。」

[0248a14] 彼聞眾語云:「君等自己無智,不知世間八事,對予兄之亡而哭泣;然予亦將死,君等亦將死亡,何以對予等之死亡而不哭泣?諸行因無常而亡,依此法則得長存者無有一物。君等愚而無智,不知世間八事而哭泣,予又如何而泣?」於是唱如下之偈:

[0249a04]

       汝等悲已死     將死者不悲
       總此有身者     次第捨命去

[0249a06]

       天人四足類     鳥群卷蜷蛇
       此身與命者     享樂中捨命

[0249a08]

       如斯若樂動不定     此事常見於人中
       明知嘆叫皆無效     何故汝等亂悲泣

[0249a10]

       沉溺之人心被奪     無知愚勇心不靜
       共思賢者為愚者     此為不知八法故

[0249a12] [P.58] 菩薩如斯為彼等說法,除彼等之悲。

結分

[0249a13]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家之主人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為多數人等說法除悲之賢者即是我。」

三一八 夾竹桃華本生譚

[0250a03] 〔菩薩=盜賊〕

序分

[0250a0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比丘為原妻誘惑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出於根本生譚(第四二三)之中。佛向比丘云:「前生汝亦因此女之故而被刎首。」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P.59] 主分

[0250a07]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迦尸國某村之某居士家,以盜賊之星下出生,達成年後,為盜賊之生活而渡世,廣為世知。有勇氣具象力,無有一人能捕得彼。

[0250a10] 彼一日破長者家之牆而入,持去諸多財寶。都中人等往國王之所告云:「大王!一大盜擾亂都中,請與捕捉。」國王命令都中守衛捕彼,夜間到處組隊置哨,於彼持財寶之處拘捕,向王報知。王命即行刎首,向都衛之人下令。都衛之人以強繩縛彼背手,於彼首上掛夾竹桃之花環,頭上散洒瓦粉,每至十字路口,即以鞭韃,鳴擊荒音之大鼓,由牢屋中牽來。都中之人,全體起大騷動,皆云:「此擾亂都中渡世之大盜,終於被捕。」

[0251a02] 時於波羅奈都中有一千兩之金聲價之遊女名薩摩者,國王中意彼女,召使五百女傭。彼女於高臺開啟之窗,見此牽行之男。此男美麗可愛,優奇有天人之貌,於一切人中特別耀眼,遊女見彼被牽行,起愛戀之情,女思:「用何手段使彼為吾夫?」彼思得一策,於是用一能達自己所望之女人,送都衛之人千兩之金,告云:「此盜賊 [P.60] 為薩摩之兄弟,薩摩除此人之外,無何依賴之人,汝取千兩之金,請放此人。」女依命而行。都衛之人曰:「此盜賊世間知名,不能如此釋放。然能得另外之人,然後將此盜乘載於覆蓋之乘物送出。」女還依言稟告。

[0251a09] 時有一長者之子思戀薩摩,彼每日以千兩之金送與薩摩。此日太陽沒時,攜千兩之金來至其家,薩摩更取其千兩之金,置於膝上,哭泣而坐。「此究為何故?」「恩主!此盜乃我之兄長,自己思為可恥之事,不來我處。遣人往都衛之所,回答謂:『取千兩金者則放人。』然今無持千兩金往都衛處之人。」彼因思戀此女,謂女曰:「予往行事。」「如此,請持此金前往。」彼接金前往都衛之家。

[0251a14] 都衛之人將長者之子押入秘密場所,將盜賊乘載於覆蓋之乘物中送往薩摩之所,然後辯稱:「此盜賊國中皆知,使世界先當黑暗,因此須於人退散之時殺之。」少經時刻,於人退散之處,對長者之子,付以嚴密警戒,伴往牢房,以刃刎首,串其肢體送入都中。

[0252a04] 自此以後,薩摩由他人之手脫離,不接受任何一人,惟與此男戲樂渡日。彼思:「若此女思戀他人,予亦仍被除去,而與其男戲樂。此女頗易背叛同黨,予不能停留 [P.61] 此處,應早遁去。」彼思:「予不能空手而行,可取女之飾物道具而行。」某日向女云:「我等如入籠之雞,終日只居於家中,何時至遊園一遊?」彼女云:「甚善。」當即承諾,一總準備軟硬食物,以所有諸類飾物飾身,與男一同乘覆蓋之車向遊園之中而來。

[0252a10] 彼與女共為戲樂之時,自思:「予應速逃。」彼以女為對象作充滿慾情之狀,入於夾竹桃樹藪之中,抱女強壓,陷入不省而倒臥,盡數取下飾物道具,以女之上衣包裹,將物品掛於肩上,超越園牆而逃去。彼女不久恢復意識,起立來至伴女等之所問曰:「相公何處?」「夫人!我等不知。」女心不快:「彼以我已死去,恐懼而逃。」於是由彼處還家。女云:「予可愛之相公未能覓見之前,予不臥此裝飾之牀。」於地端就寢。自此以後,不著中意之衣物,節省二度之食事,不用香與花環及其他之物。彼女喚女之舞手等來,使握千兩之黃金,務必用任何手段,探尋相公回轉,謂之曰:「汝等無天下不到之處,無論村街,王所住之都城,所到之處,集合人眾,於集合場所,第一先唱出此歌。」彼女教舞手等唱第一之偈,並云:「汝等唱此歌,若相公交 [P.62] 雜於集眾之中,將與汝等交談。然後向彼告我無事,伴彼歸來,若彼不來,請與一信。」囑後與舞手等資助金而去。

[0253a07] 彼等出波羅奈都城,於各方各處集合人眾,行至某邊鄙之村里,而此盜賊亦逃來此處,舞手一同於此處集合人眾,先唱第一之偈:

[0253a09]

       有人春季互挽手     入於夾竹桃林中
       用力強壓薩摩身     傳汝薩摩身無事

[0253a11] 盜賊聞此語來舞手之所云:「君謂薩摩生存,予不相信。」彼與舞手交談唱第二之偈:

[0253a13]

       唯汝舞手!我如何能信     風可運動山
       若風能運山     一總運大地
       薩摩本已死     如何言無事

[0254a02] [P.63] 舞手聞彼之語唱第三之偈:

[0254a03]

       彼女確未死     亦不望他男
       薩摩守一夫     唯只思慕汝

[0254a05] 盜賊聞此云:「彼女生或未生均宜,對予終歸無用。」於是唱第四之偈:

[0254a06]

       彼由久親者     得我非親者
       彼由固交者     得我不固者
       由我欲得他     我更赴遠處

[0254a09] 舞手等歸來,語女彼之所為事,女悔自己之所為,仍依以前而渡日。

結分

[0254a10]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心持煩惱之比丘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長者之子是此比丘,薩摩是原妻,盜賊即是我。」

[P.64] 三一九 鷓鴣本生譚

[0255a05] 〔菩薩=行者〕

序分

[0255a06] 此本生譚是佛在憍賞彌附近之跋陀利園中時,對羅睺羅長老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已於三臥鹿本生譚(第一六)中說出。比丘等於法堂中云:「諸位法友!羅睺羅尊者懷學問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誡之意志。」比丘等開始語尊者之德,佛適出堂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羅睺羅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懷學問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誡之意志。」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55a12]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婆羅門之家。達成年後,往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藝,去雪山地方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與禪定,享禪定之樂,樂住森林之中。後為得鹽食與酸味,往某邊鄙之村里。人人見彼起信仰之心,於森林中建一木葉修葺之小屋,供其應用之物品,使之居住。

[0256a02] 時其村有一捕鳥者,彼捕一媒鳥鷓鴣,彼善為教藝,養入籠中。彼攜鳥入森林中,捕捉聞聲而來之鷓鴣。媒鳥鷓鴣云:「予之親類受予之影響,死去甚多,此予之罪。」從此不再出聲。捕鳥者知鷓鴣不出聲音,以竹製之鞭,叩彼之頭,鷓鴣不堪其苦而出聲,如是捕鳥者依此恩蔭捕捉鷓鴣維繫生命。

[0256a06] 於是鷓鴣思考:「自己皆無死之意志,然依此所生之業將我還來,予不出聲則不來,予出聲則來。此人捕來者而奪其生命,就此而言,予豈無罪?」彼自此以後思惟: [P.65] 「誰能破此業者?」探訪適當之賢人而行。

[0256a09] 某日,此捕鳥者捕數多之鷓鴣入於籠中,思欲飲水,赴菩薩所住之道院,置其籠於菩薩之傍,飲水坐於砂上而眠。鷓鴣知其入眠,自思:「予問此行者解予之疑惑,彼有所知,必可語我。」於是於籠中向行者唱第一之偈:

[0256a12]

       我渡安樂日     得應得之食
       陷他於危難     尊師!我應赴何處?

[0256a14] 菩薩答彼之問唱第二之偈:

[0257a01]

       汝鳥!汝雖行惡事     汝心不傾惡
       無心心善者     此無罪污事

[0257a03] 鷓鴣聞此唱第三之偈:

[0257a04]

       親類思我為有屬     多數前來會集此
       彼為我死我獲罪     我心為此起疑惑

[0257a06] [P.66] 菩薩聞此唱第四之偈:

[0257a07]

       若汝心不污     依汝不得罪
       無心心善者     此無罪污事

[0257a09] 菩薩摩訶薩如斯教鷓鴣,鷓鴣亦因彼之恩蔭而不懷疑惑。獵夫醒來,禮拜菩薩,攜鳥籠而去。

結分

[0257a11]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鷓鴣是羅睺羅,行者即是我。」

三二〇 喜捨本生譚

[0257a14] 〔菩薩=大臣〕

序分

[0258a01]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家主人所作之談話。據傳,彼為償還負債而往某村。與妻同往村中,償債後挽車欲還,彼云:「隨後再行挽車。」將車托付某家。與妻同返舍衛城途中,見有一山,妻向夫曰:「若此山出黃金,汝將與我否?」「汝為何人,予將一文不與。」妻感不快曰:「此人實無人情,此山雖有黃金,亦不與我。」二人來至祇園精舍附近,心欲飲水,入於精舍之中。

[0258a06] [P.67] 佛於晨起,觀見二人具預流果之可能性,坐於香室之一室放六種之光明,以待二人之來。二人飲水後,來禮佛而坐,佛與彼等交相會談,佛問:「汝等欲往何處?」「世尊!予等為償債而來。」「汝信女!家主有為汝之利益有所思為耶?」「世尊!予思此人甚為可愛,然此人對我一無所思。今日予曾見山,予謂:『若此山有金,汝將與我否?』彼云:『汝為何人,予將一文不與。』此人如此情薄。」佛言:「汝信女!此人雖作是言,然如思起汝德,必將讓汝一總權威。」佛應婦人「請佛語我」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58a13]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王行萬事之大臣。某日之事,王以其子為副王而見其前來問候,王思:「此子於我後宮有擾亂之虞。」呼彼近前云:「吾子!於予有生之中,汝不能住於都中,可往他處居住,俟予死後,汝即為王。」彼云:「甚善。」於是拜別父王,與其第一之妃出波羅奈之都,往邊鄙之地,於森林中以樹葉修葺構築家屋,以森林之樹根樹實為食而住。

[0259a04] 其後王死,副王觀星,知王死之事,即往波羅奈。途中見一山,妃向彼問曰:「大王!若此山出金,汝以何與我?」「汝為何人,予將一文不與。」女不愉快,自思: [P.68] 「予對此人重視,不能捨棄而入森林,不圖竟為此語,實無人情,縱為王之後,於我亦將無何善事可得。」彼還來即位為王,此女據於第一之妃之位,然只授與名譽,無其他之尊敬與供給,甚至女之居處事,彼亦不知。菩薩自思:「此妃乃為此王盡力之人,苦不思苦,住森林中。然王不顧妃,與他女共耽娛樂,予將計劃使妃得權威。」某日往妃之所拜妃而言曰:「王妃!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一握之食物,何以以我等為等閑視之,豈非太無人情耶?」妃云:「若我自有所得,當與汝等,予一無所得,以何與汝等?王至今亦對予一無所與,王於途中,予謂:『此山若出有黃金,汝將以何與我?』王曰:『汝為何人,予不與一文。』王何無情!」菩薩:「妃能於王傍作是語否?」「此又如何不能!」「如是,予將立於王傍為汝尋問,請汝可為是言。」「謹如尊命。」

[0260a02] 菩薩於妃問候王安而立時曰:「王妃陛下!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一物。」妃曰:「汝莫作是言,予若有所得,當對汝等有所贈與。我王至今對予一無所與,予等由森林 [P.69] 歸來時,途中見山,予云:『若此山有金,將以何與我?』王曰:『汝為何人,予一文不與。』如是,無故而得之事,予亦不得。」妃為說此意義,唱第一之偈:

[0260a06]

       容易施者而不施     只語其山而不與
       對此無情不施者     如何只語能與山

[0260a08] 王聞此唱第二之偈:

[0260a09]

       身行之處口始言     不得之處不可言
       其身不行而言者     自古賢者皆遠避

[0260a11] 妃聞此合掌唱第三之偈:

[0260a12]

       王子我對汝崇拜     汝若建立真與義
       縱會逆運亦不曲     如斯汝心實愛真

[0260a14] [P.70] 如斯聞妃讚王之德,菩薩說明妃之德唱第四之偈:

[0261a01]

       貧不厭貧夫     富不棄富者
       此女最上妻     彼為王之配

[0261a03] 如斯語妃之德,菩薩曰:「大王!此妃於王困難之時,於森林中與王同渡困難之日,吾王必須對彼有所資助。」王依彼之言,思起妃之德行,王曰:「賢者!聞兄君之語,使予思起妃之賢德。」於是授與彼女一切權威,並謂:「由彼之恩蔭使予思起妃之德行。」於是對菩薩亦授與極大權威。

結分

[0261a07]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夫婦同入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波羅奈之國王是此家主人,王妃是此信女,賢明大臣即是我。」

[P.71] 第三章 毀屋品

三二一 毀屋本生譚

[0262a06] 〔菩薩=有角鳥〕

序分

[0262a07]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燒毀摩訶迦葉長老住院之少年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為王舍城中之事。據傳,此時長老住於王舍城附近之森林小屋中,有二少年隨侍長老,其中一人為長老而盡力,另一人則甚狡猾。彼對他一人所作之事,一一皆造作為自己所為。此一少年準備洗面用水,彼則往長老之處禮拜云:「尊師!汲水置放已畢,請洗面。」此一少年晨起掃除長老之室,彼則於長老外出之時,到各處敲打,使室之全體如自己掃除之狀。勤勞為重之少年自思:「此狡猾者一一以自己所為之事,造作為彼之所為,予將使彼男之虛偽曝露。」

[0262a14] 彼男於村中食事終了而還,於彼午睡之中,此一少年煮沸浴用之水,置於後室,外以少量之水,殘留釜中。彼男醒覺往見沸氣上揚,彼思:「水沸置於浴室之中。」於是往長老之處云:「尊者!浴室之中,水已沸騰,敬請使用。」長老云:「如此入浴。」於是與彼一同往觀,見浴室之中無水,長老問:「水在何處?」彼急往庫房而行,向空釜之中突入水杓,水杓觸及空釜之底,鏗然作響,自此以後,人皆稱彼為杓音。恰於此時,此一少年由後室持來沸水云:「尊者請用。」長老入浴後,始知此杓音少 [P.72] 年之狡獪。彼於黃昏時分向長老問候時,長老誡彼曰:「汝為沙門,應言自為之事,否則則是故意虛言,爾後不可如斯。」

[0263a08] 彼對長老瞋怒,翌日不與長老一同托鉢。長老與此一少年共出,杓音往歸依長老之家,家主問曰:「尊者!長老在於何所?」「身體不適,坐精舍中。」「尊者!予奉上何物為宜?」「請如是如是供養。」於是彼男取供養之物往自己喜好之處而食,然後歸還精舍。

[0263a12] 翌日長老往其家著座,一同皆問曰:「尊者身體不快,昨日居於精舍未出,予等托付如是如是少師,送去食物,尊者可曾享用?」長老唯默然食畢,返還精舍。黃昏,彼男問候長老,長老喚彼云:「汝於如此如此之村,如此如此之家,汝謂:『須如此如此供養長老。』汝特別願求食物而自己食之。」更又:「特別願求之事,實屬不宜,爾後再不可有此不正當之行為。」於是彼對長老懷恨:「此人昨日以沸水之事對我輕視,今又責我於歸依者之宅受得一握之飯,此實為不可忍耐之誣蔑,予已善知如何對此人應為之事。」翌日於長老托鉢外出時,取棍棒打碎日用之物品,將住院燒光而逃。

[0264a06] 此人生時成為人間之餓鬼,後乾枯而死,生入無間地獄。彼為此不正當之行,徧知於多人之中。一日比丘等由王舍城赴舍衛城,各各置衣鉢於應置之處,赴佛所禮拜而坐。佛與彼等共同親切會面交談後問曰:「汝等由何處而來?」「尊師!我等由王舍城來。」「王舍城之教誡教師為誰?」「尊師!摩訶迦葉長老。」「汝等比丘!迦葉 [P.73] 無事否?」「尊師!長老無事,然其弟子受長老之教諭而瞋怒,燒毀長老之院而逃。」佛聞此而言曰:「汝等比丘!迦葉與此愚人一同行事,不若一人行事為佳。」於是佛唱法句經之偈(第六一):

       若有勝己者     等己不得伴
       必須獨自行     不與愚者伴

[0265a01] 佛唱此偈,更呼此等比丘曰:「汝等比丘!對此毀壞小屋之教諭者之發怒,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此發怒之事。」於是佛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65a03] 昔日,婆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為有角鳥之身,成長後,自己構築頗為中意而不被雨淋之巢,棲於雪山地方。然至降雨之季,雨降不停,有一隻猿,為寒所惱,牙齒咯吱作響,坐於菩薩近傍。菩薩見彼非常困苦,與彼交談唱第一之偈:

[0265a07]

       猿!汝之頭手足     與人原無異
       汝以何緣由     無有一家屋

[0265a09] 猿聞此唱第二之偈:

[0265a10]

       有角鳥!我頭與手足     與人原無異
       人間屬第一     我無彼智慧

[0265a12] 菩薩聞此唱其他二偈:

[0265a13]

       易動心不定     動則欲損他
       操行常不堅     無有安樂事

[0266a01] [P.74]

       應防寒氣風     構築家為善
       猿!善用己之力     為善捨惡行

[0266a03] 猿思:「此物自己今坐於不被雨淋之處而罵我,予將不使此物坐於巢中。」於是彼立起思欲往捕菩薩,菩薩起立往他處而去。猿毀其巢粉碎為微塵而去。

結分

[0266a05]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是今燒住院者,有角鳥即是我。」

三二二 墮落音本生譚

[0266a09] 〔菩薩=獅子〕

序分

[0266a10]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外道等所作之談話。據傳,此外道等於祇園精舍附近各處,寢於荊牀之上,行五火之苦行,行種種邪之苦行。多數比丘往舍衛城托鉢,於歸還祇園精舍途中,見此邪苦行之輩,還世尊之所,問曰:「世尊! [P.75] 外道沙門等所行之戒行,有何本領?」佛言:「汝等比丘!彼等所行之戒行,既無本領,亦無特質;進而重新觀察,宛如人之入廁孔急,或如兔聞騷音之奔動。」比丘等曰:「佛說騷音奔動之事,我等不解,請世尊明示。」佛應其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67a02]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為獅子之身,成長後棲於森林之中,爾時近於西海岸有橡樹與多羅樹交織之林,彼處有一兔棲於橡樹下之多羅樹叢之中。

[0267a05] 彼攜一日之食物而還,寢於多羅下自思:「若此大地破壞,自己往何處居住?」此一瞬間,熟之橡實一落於多羅葉上,彼聞其音,思為大地確實破壞,起立不往後見而逃出。彼懷死之恐懼,一兔見其急逃而問:「君何故如此恐懼而逃?」「汝不須問,兔兄!」彼云:「君為何故?君為何故?」隨後趕來。此兔不往後見者曰:「此世界已毀壞。」於是彼亦隨後逃竄。於是今一隻見,又一隻見,又一隻見,終於十萬隻兔,一齊逃竄。於是一隻鹿見,一隻豬、一頭牛、一頭水牛、一頭伽瓦雅牛、一頭 [P.76] 犀牛、一隻虎、一隻獅子、一隻象見之,問曰:「此究為何事?」「此一世界毀壞。」聞此之後,俱行奔逃,如此次第,一由旬間獸群充滿。

[0267a13] 此時菩薩見此多數之動物逃竄,問曰:「此究為何事?」「此一世界毀壞。」彼聞後自思:「此世界決無毀壞之事,此確係皆為誤聞,予如不出力制止,此等皆將身亡,予將與彼等生命。」獅子以快速先行奔向山麓,三度舉獅子吼聲,眾皆恐懼獅子,一同戰慄而固定止住,獅子向眾等一同交談問曰:「為何而奔逃?」「世界毀壞。」「誰見其毀壞?」「此象等知之。」獅問象等,「我等不知,獅子知之。」獅子等云:「我等不知,虎等知之。」虎等:「犀等知之。」犀等:「伽瓦雅牛知之。」伽瓦雅牛:「水牛等知之。」水牛:「牛等。」牛等:「豬等。」豬等:「鹿等。」鹿等云:「我等不知,兔等知之。」就兔等而問:「彼說此話。」舉出其兔。

[0268a07] 獅子向彼問曰:「君謂此世界毀壞耶?」「唯然,首領!予已見之。」問曰:「汝住於何處見之?」「首領!於海之近邊與橡樹交織之多羅林中見之。我臥於彼處之橡樹下多羅叢中多羅葉下自思:『若此世界毀壞,爾時將往何處?』於此瞬間,聞世界毀壞之音,我故逃走。」獅子自思:「此確為熟橡實落於多羅葉上之墮落音聲,彼聞 [P.77] 此音聲,誤思為大地毀壞而逃。予將往實際之所一探究竟。」彼由兔引伴,安慰眾類云:「予將往所見場所,實際探看大地之毀壞與否?」獅子以兔乘自己之背,快速而去。入多羅林,兔由背下,獅子云:「君請示我所見之處。」「首領!予到底不能有所見得。」「汝來勿恐。」兔不能近於橡樹之下,立於其傍謂曰:「首領!此為墮落音之處。」於是唱第一之偈:

[0269a02]

       貴君!我之住所     有墮落音
       何故有音     予亦不知

[0269a04] 如此,獅子往橡樹之下及多羅葉下兔之臥處,發現多羅葉之上落有已熟橡實,彼徹底察知世界未壞之事。使兔乘其背,以獅行之速急來獸之集所,語一切之事云:「君等勿怖。」獸類一同得安慰而去。此際若無菩薩,則皆將跳入海中而死,依菩薩而得生命。

結分

[0269a08]

       橡實墮落音     兔聞急逃走
       聞兔之語者     獸群起大惑

[0269a10]

       不得言語智     憂慮他人聲
       第一懶惰者     此等賴他人

[0269a12] [P.78]

       守戒有智慧     樂靜心安定
       賢者善自制     無賴他人事

[0269a14] 此三者為佛之現等覺者之偈。

[0270a01]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獅子即是我。」

三二三 梵與王本生譚

[0270a04] 〔菩薩=行者〕

序分

[0270a05] 此本生譚是佛在阿羅毘附近之阿伽羅婆廟時,對有關建小屋之規則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已在寶珠頸龍王本生譚(第二五三)中說出。於是佛問:「汝等比丘!汝等望求多得多而渡日,此為真實耶?」比丘白佛:「是為真實。」佛非難而言曰:「汝等比丘!昔之賢人等雖被云可讓得世界之主權,但思欲得一雙平底之靴,亦恐自己無慚愧心而不能於多數人中說明,且為秘密之語。」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P.79] 主分

[0270a10] 昔日,堪培拉國北般闍羅都之般闍羅王時,菩薩出生於某市場村之婆羅門家,成長之後,往得叉尸羅,修習學藝,其後出家,入苦行者群。依採食森林中樹根及種種果實維繫生命,長住於雪山地方。後為得鹽食酸味之物,出至人里,到達北般闍羅之都,泊於王之御苑之中。翌日,為乞食巡迴都中,到著王城之門。王見其行路姿態,甚為敬服,招至大高臺上,以適於國王宴用之食物供養,彼此約定住於王苑之中。

[0271a02] 彼常入王宮為食,雨季已過,思還雪山地方,途中須要一雙平底之靴,樹葉之傘,彼思向王申告。一日,王來苑中,禮拜著座,彼思欲求靴與傘,更又思考:「如予云請求如是如是,向他人請求為難為情,如被請求者言無有,則雙方皆難為情,無論如何,予不能於多人之前見自己為難之事,而王之為難亦不願見,應秘密於他人不見之處,二人縱皆難為情而亦只默然而已。」於是彼云:「大王!願與秘密一談。」王聞此即使侍者避座,菩薩思:「若予願求而不應允,則我等之友誼,將被破壞,因此不願提出。」當日未能舉出其名其事,菩薩云:「大王請回,爾後再議。」一日,王來苑時,同樣又云次後再議。復次同樣,如是不能提出願求,經過十二年之歲月。

[0271a10] [P.80] 其後王自思:「尊者云有『秘密之願求』,而伴者離座,亦無何語,彼思『欲說欲說』,經過十二年之歲月。長期行清淨行之人,亦將厭棄,思恣俗界之慾,欲求王位。然求王位不能明言,只有沉默。予今日雖然尊者欲求王位,亦將與之,以隨尊者之願。」於是王往王苑,禮拜而坐。菩薩云:「有秘密之願求。」而伴者離座,又不能發任何一言,王曰:「君於十二年之間,有秘密之願求,今只予等二人,而又不能言及,予願提供王位乃至一切之物。君勿膽怯,對一切中意之物皆可願求。」「大王!予所願之物可與之耶?」「尊師!一切供與。」「大王!予於歸途,欲得一雙平底之靴及樹葉所造之傘。」「尊師!只此之物,於十二年間竟不能說出耶?」「唯然,大王!」「尊師!是何緣故而不能為此?」「大王!若予向君謂『請即與我』是難為情;如君言『無有』則皆難為情;若予向君云『請即與我』而不能得,則予與君皆共難為情。因此,於眾所不見,只為此事而秘密願求。」於是開始唱次之三偈:

[0272a07]

       大王!請求物者     得與不得
       二居其一     求者之運

[0272a09]

       般闍羅之王     求事難為情
       被求者有拒     兩者皆有悔

[0272a11]

       般闍羅之民     我願不見悔
       與王不共悔     是故願秘密

[0272a13] [P.81] 王對菩薩表示敬意而敬服,與菩薩所望之物,唱第四之偈:

[0272a14]

       婆羅門!我願贈汝一赤牛     更添長牛一併贈
       適法之人!我今欲聞汝之偈     奈何尊者不施與

[0273a02] 然菩薩云:「大王!予不欲物質之物,予只求所需之物。」於是攜帶平底之靴及樹葉所造之傘,謂王曰:「大王!精勤勿怠,護戒以行布薩。」如是教王,不顧王之強請,歸還雪山地方。於彼處得神通與禪定,成出生梵天世界之身。

結分

[0273a05]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行者即是我。」

[P.82] 三二四 皮衣普行者本生譚

[0273a08] 〔菩薩=商人〕

序分

[0273a09]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名皮衣之普行者所作之談話。彼身上下,均著獸皮,一日,彼由道院出於舍衛城巡迴托鉢中,行至山羊喧嘩之所。山羊見彼,思欲突擊,向後撤退,普行者思為「對自己表示敬意」,站立不去,山羊急來,突刺其股而倒斃。此一錯會敬意之事,為比丘一同之間所週知,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皮衣普行者錯會敬意,毀滅一身。」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曰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彼錯會敬意,毀滅一身,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74a02]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某商人之家,經營商業。爾時有一著獸皮衣物之普行者,一日,彼於波羅奈城內巡迴托鉢,到著山羊喧嘩之居所。彼見山羊退後,思為「此為對予表示敬意」,不向側方離去,思為「只此人間之中僅此一山羊知我之德」,合掌而立,唱第一之偈:

[0274a06]

       四足獸善生     善性又善行
       譽子山羊長     禮敬婆羅門

[0274a08] [P.83] 恰於此時,坐於店中之賢商人,制止此普行者唱第二之偈:

[0274a09]

       婆羅門!勿急表敬意     勿信四足獸
       退卻欲強打     猛烈加打擊

[0274a11] 此賢商人如斯言之間,子山羊急來突股,彼感強烈之痛,當場倒斃,悲慘斷氣。佛說明此事,唱第三之偈:

[0274a13]

       破股垂肩人被覆     婆羅門品總被毀
       彼擴雙手前往迎     予呼疾馳勿受害

[0275a01] 第四偈乃普行者所唱:

[0275a02]

       禮不可敬者     如斯被挫臥
       猶我今日愚     為子山羊觸

[0275a04] [P.84] 如此彼悲嘆斷腸,當場失命。

結分

[0275a05]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皮衣普行者是今之皮衣普行者,賢商人即是我。」

三二五 蜥蜴本生譚

[0275a09] 〔菩薩=蜥蜴〕

序分

[0275a10]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詐欺漢所作談話。此一故事已於前(第三八第一四一之蜥蜴本生譚)詳細說出。此處仍將此比丘帶來,出於佛前云:「世尊!此比丘欺騙他人。」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亦為騙人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75a14]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為蜥蜴之身,成長後,以美麗之身體,棲於森林之中,而一品行惡劣之苦行者亦其附近構築住院居住。菩薩漁餌行路時見彼自思:「此為戒律堅固之苦行者之住院。」於是往其處禮拜行者,然後歸於自己之棲所。

[0276a04] 自此以後,某日之事,此惡徒行者,於自己歸依者之宅得調理甚佳之肉,問曰:「此為何肉?」答云:「此蜥蜴之肉。」彼聞此難制味慾,自思:「殺常來我住院之大蜥蜴,可以食如己意所好之佳餚。」於是攜醍醐、牛酪、香味及其他物品往彼處,藏棍 [P.85] 棒於衣下,待菩薩之來臨,為穩靜之風而坐。蜥蜴到來,觀破其邪惡之根性:「此必已食我同族之肉矣,予將察看。」於是立於下風,嗅其身體之體味,知其已食同族者之肉,於是不近行者,返身而行。行者知蜥蜴不來之事,將棍棒投去,未達菩薩之體,僅達其尾端。行者云:「汝其遠去,予失敗矣。」菩薩云:「汝今擊我失敗,四種地獄將不失敗。」蜥蜴逃去,隱於蟻塚之中,今由一穴出頭,與行者共語,唱次之二偈:

[0276a13]

       思彼為沙門     彼無自制心
       彼以杖擊我     沙門非沙門

[0277a01]

       汝愚者!結鬘成何用     皮衣有何用
       汝心抱愛著     唯外表清淨

[0277a03] 行者聞此,唱第三之偈:

[0277a04]

       汝蜥蜴!汝來汝還     食稻米飯
       胡麻油鹽     胡椒甚夥

[0277a06] [P.86] 菩薩聞此唱第四之偈:

[0277a07]

       我今寧可常居此     我入百人之蟻巢
       汝之胡麻油與鹽     胡椒對我皆無用

[0277a09] 菩薩如斯云:「汝黑心之行者,若汝住於此處,人人皆曰:『此乃賊盜。』汝將為汝托鉢所往之村人所捕,遭遇殘酷之打擊,汝應早日逃去。」菩薩罵畢,行者即由此處逃去。

結分

[0277a12]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黑心之行者是此欺騙之比丘,蜥蜴王即是我。」

三二六 天華樹華本生譚

[0278a05] 〔菩薩=天子〕

序分

[0278a06]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提婆達多使教團起分裂而離去,後其隨身諸人亦與佛之高足弟子舍利弗、目犍連一同離彼而去,彼由口吐熱血。於是比丘等於法堂之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提婆達多吐虛言,僧團生起分裂,今又患病,為大苦悶。」佛出來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彼非只今日,前生彼即為謊言,彼非自今始,前生即吐虛言,惱大苦悶。」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87] 主分

[0278a12]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三十三天之某天子。爾時,波羅奈城施行大祭,多數之龍、金翅鳥、地上天子等均來觀察。由三十三天有四位天子以天華樹之華製作花環,著以為飾,前來觀察。此十二由旬之都城為此花之香徧滿唯一之香,人間大眾巡迴尋覓:「此花為何人所飾?」諸天子曰:「此等諸人探索我等。」於是由王宮之前庭上昇,依天人之大威神力停留於空中。多數之人等集合前來,王與副王及其他諸人一同前來,爾後向天子等問曰:「由何處之天界而來?」答曰:「由三十三天而來。」「因何而來?」「觀察式而來。」「彼為何種花?」「天上界天華樹之花。」「尊神!貴君等請著天上界之另外之花,此花可與我等。」天子等曰:「此天上界之花,對有大威神力者著之合宜,而對人間世界心根卑愚淺賤,品行惡劣者則不合宜。然如人間具如是如是之德者,亦合宜善用。」其中最長之天子唱第一之偈:

[0279a08]

       以身不為盜     以語不虛言
       得譽不心醉     彼適著天華

[0279a10] [P.88] 司祭官聞此自思:「予不具斯德中之一,然予云虛言,得此花以飾,如此人人皆以我為有德之人。」彼云:「予具如是之德。」於是持其花來飾之。然後又向第二天子乞花,天子唱第二之偈:

[0279a13]

       求富依正道     依偽不取財
       得寶不心醉     彼適著天華

[0280a01] [P.89]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於是持彼而飾之。然後向第三天子乞花,天子唱第三之偈:

[0280a03]

       心不望黃金     堅固有信心
       不獨食甘旨     彼適著天華

[0280a05]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於是持花而飾之。然後向第四天子乞花,天子唱第四之偈:

[0280a07]

       人前與背後     不訾毀善人
       行如所言者     彼適著天華

[0280a09]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於是持花而飾之。天子等以四花環與司祭官,自己等往天上界而去。

[0280a11] 彼等去後,司祭官頓感強烈頭痛,頭如以銳利之刃物刺通,如被鐵器押壓之感,彼因痛而失精神,幾次旋轉,大聲哭泣。人云:「何為而如是?」彼云:「予本不具,自稱有德,以虛言而得天子等之花,予望速由我頭離去。」彼望花離去而不能離,宛如鐵板附著。諸人抱彼還家,彼於七日間居家哭泣。王喚大臣等曰:「彼品性惡劣之 [P.90] 婆羅門將死,應如何為之?」眾臣曰:「大王!今再一度設祭,天子等將又前來。」於是王又設祭施行,天子等又來都中,都中到處皆是花香,與前相同。彼等一同復立於王宮之前庭,多數之人等集合,品性惡劣之婆羅門被伴來俯向而臥。彼向天子乞願云:「主人!請助我生命。」天子等云:「此花對行惡邪道之人不適,彼思騙我等,得自己虛言之報。」於多數人中責彼,由頭上取下花環,與大眾以訓誡,各歸己所而去。

結分

[0281a07]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婆羅門是提婆達多,天子中一人是迦葉,一人是目犍連,一人是舍利弗,而最長之天子即是我。」

三二七 伽伽蒂妃本生譚

[0281a11] 〔菩薩=王〕

序分

[0281a12]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厭出家之某比丘所作之談話。爾時佛向比丘問曰:「比丘!汝厭出家為真實耶?」「世尊!是為真實。」問曰:「何故生厭?」「世尊!因有慾情。」佛言:「比丘!婦人者不可處之大意,且不易看守。昔之賢人使婦人位於大洋中睒婆利樹池中之宮殿,尚不能看守。」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82a02]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宿於第一之妃胎中,達成年後,父王死去,自行為王。彼之第一之妃名伽伽蒂,美如天女。此節述其大略,詳見鳩 [P.91] 那羅本生譚(第五三六)中說出。爾時一隻金翅鳥王化作人間之相,與王共弄骰子,彼戀慕第一之妃伽伽蒂,伴彼女還金翅鳥之家,共享歡樂。

[0282a06] 王失其妃,命令音樂神納陀庫衛拉搜尋妃之下落,彼見金翅鳥王隱於一湖水中之艾拉伽草叢中,音樂神於金翅鳥由王宮離去時,即入於其翅間,往金翅鳥之棲家,與妃相互會面,然後彼入其翼中而還。金翅鳥與王共弄骰子,彼則攜帶琵琶往賭博現場,立於王之傍唱歌而唱第一之偈:

[0282a10]

       予止愛念所     彼所吹來香
       遠方伽伽蒂     予心執彼所

[0282a12] 金翅鳥王聞此唱第二之偈:

[0282a13]

       如何超越此大海     如何超越殑伽河
       如何得以渡七海     睒婆梨樹如何攀

[0283a01] [P.92] 納陀庫衛拉聞此唱第三之偈:

[0283a02]

       依汝超越此大海     依汝超越殑伽河
       依汝得以渡七海     睒婆梨樹依汝攀

[0283a04] 於是金翅鳥唱第四之偈

[0283a05]

       可恥予大身     可恥無思慮
       予為妻密夫     既迎且又送

[0283a07] 彼伴妃來,送返波羅奈王,即不再來。

結分

[0283a08]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厭出家之比丘入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納陀庫衛拉是此厭世之比丘,王即是我。」

三二八 不可悲本生譚

[0283a12] 〔菩薩=行者〕

序分

[0283a13]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家主人之妻亡故所作之談話。彼因妻之亡故,不去沐浴、不為食事、無意工作,彼唯悲哀不堪,往墓場悲歎,徬徨徘徊。然彼內心如家中之燈火,點燃預流向之根機。佛於晨起徧觀世界,覽見此人,佛思:「能除彼之悲歎,使彼得入預流向者,除予之外,別無他人,我將助彼完成。」佛於 [P.93] 午食後托鉢歸來,攜同伴者至彼家戶口。主人出迎,表種種敬意,使佛就座,主人禮拜,坐於一方。佛云:「信士!何故沉默?」「唯然,世尊!予因妻亡故,悲思過深。」佛言:「信士!當壞者壞,思慮其壞是為不當。昔日賢人等妻死去,『當壞者壞』,並無愁思。」佛應彼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84a07] 此故事於第十篇之小菩提童子本生譚(第四四三)中說出,此則為其大略。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家,達成年後,於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藝,還來父母之前。在此本生譚中,摩訶薩為一少年之淨行者,彼之兩親,欲為彼尋娶,菩薩云:「予欲出家。」二人再三強迫,菩薩造一黃金人形謂曰:「如得此少女,則我娶之。」兩親派遣多人囑咐:「將此黃金人形坐於覆蓋之車中,巡迴搜索於全閻浮提,如發現如此婆羅門族之少女,於其處贈與人形,伴少女歸來。」

[0284a13] 然其時有一積善業之人,由梵天世界降生於迦尸國之某市場村有八億財產之婆羅門家,名桑米拉巴西尼之少女。彼十六歲時,美貌可愛,貌如天女,具一切之相 [P.94] 好。彼女之心未曾起有慾情,為一極度清淨行者。彼攜黃金人形搜尋之夥伴等,抵達此村,此處之諸人見此人形咸謂:「某某婆羅門之女桑米拉巴西尼如何出現於此處?」諸人聞此,均望婆羅門之家看望桑米拉巴西尼。彼女向兩親傳言:「予於雙親亡故後,即行出家,予無持家之意。」兩親曰:「吾女!汝欲何為?」於是受取黃金之人形,而由多人伴送少女。

[0285a06] 菩薩與桑米拉巴西尼二人均在煩厭之下結婚,二人同室、同牀、同寢,但互不以慾情之眼相看,二人直如淨行者同住一處。其後菩薩之兩親死亡,彼於弔祭兩親之後,呼桑米拉巴西尼曰:「吾婦!予家之財產八億,汝家之財產八億,汝只取此財產,即可立家。予欲出家。」婦云:「公子!君如出家,予亦出家,予不能捨君不顧。」「如此請來。」於是二人將所有財產作為施物而與人,一切產業捨如唾痰,二人同入雪山之中,出家為苦行者,拾森林之樹根及果實以為食,長久期間住於其所。後為得鹽食與酸味之物,下雪山,次第遊歷,抵達波羅奈,住於王苑之中。女行者因食無味調理之飯食而罹患赤痢,不能入手有效之藥,身體非常虛弱。菩薩外出托鉢時,抱持彼女來至都門,使睡臥於一室板牀之上,自己前往托鉢。當菩薩尚未歸來之際, [P.96] 彼女已行斷氣,多數人等見女行者氣品高尚之姿,均圍繞而悲泣。菩薩托鉢回返,知彼女之死,菩薩曰:「當壞者壞,諸行無常,此乃運命。」彼坐於女行者之板上,將種種之食物一同混合而食,然後洗口。圍繞其處站立人等問曰:「此出家之女行者,為汝何人?」「此為予未出家時之妻君。」「尊師!我時不能忍耐而悲泣,君如何無有悲哀之心?」菩薩云:「此人如生活在世,對我尚有某種名份,今已往其他世界,一切亦均歸烏有,彼往他人之住所而去,予又如何可泣?」於是菩薩為多數之人等說法,唱次之偈:

[0286a08]

       吾婦!汝於多人中存在     彼等有汝我何有
       然而我之有此愛     即我對汝不興悲

[0286a10]

       隨其失亡者     一一如興悲
       常入死領土     觀己實可悲

[0286a12]

       立坐與臥     又加行者
       眼開又閉     無人思齡

[0286a14]

       不完又易變     無疑為我身
       殘者垂慈念     過去不可悲

[0287a02] [P.97] 如是菩薩依此四偈,說明無常相狀之法,多數之人為女行者之遺骸料理善後。菩薩入雪山地方得禪定與神通,成得生梵天界之身。

結分

[0287a04]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主人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桑米拉巴西尼是羅睺羅之母,行者即是我自身。」

三二九 黑腕猿本生譚

[0287a08] 〔菩薩=鸚鵡〕

序分

[0287a09]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不受人施與尊敬之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提婆達多無故對佛結怨,雇弓師放納羅吉利象,其罪世間周知,為彼所規定之食物及其他常住供養均皆停止,王亦不看顧於彼。彼之施與尊敬,皆不得受,於是至每家乞食而食。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提婆達多云:『予將受施與尊敬。』彼雖在受食,但不能堅固維持而行。」適佛出堂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於前生提婆達多即不受施與尊敬。」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88a02] 昔日,波羅奈國王達難闍耶治國時,菩薩為一名羅陀之鸚鵡,體大甚肥, [P.98] 其弟名布吒婆陀。一獵夫捕此二隻之鳥獻與波羅奈王,王將此二鳥入於金籠,食以甘穀,飲砂糖水以飼養,實以為非常之物加以重視。一切飲食食物,無可詳論之美好。然於森林之中有一男人捕獲一隻名黑腕之大猿,獻與國王,此一後來之物,亦善為配給飲食加以重視;於是鸚鵡等之飲食物配給粗略,不受重視。菩薩具有菩薩之特性,不發任何言語,然其弟無此特性,見猿受重視,不能忍耐,對其兄曰:「兄長!以前於此王宮,味佳之食物,皆為我等所得,今則我等不得,均持往黑猿之所。我等由達難闍耶王處不得食物,不受重視,不如往森林中住於彼處。」於是唱第一之偈:

[0288a11]

       我等先由王得食     今則皆與棲枝獸
       羅陀!我等不若入森林     我等不顧財勝王

[0288a13] 羅陀聞此唱第二之偈:

[0288a14]

       得與不得譽不譽     受褒受訾苦又樂
       此乃人間界常法     布吒婆陀汝勿憂

[0289a02] [P.99] 布吒婆陀聞此,不堪羨猿之情,唱第三之偈:

[0289a03]

       羅陀!汝實甚賢明     知未來之利
       此一賤枝獸     如何受排擠

[0289a05] 羅陀聞此唱第四之偈:

[0289a06]

       動耳尊大風     忿氣脅王子
       食物將遠離     黑腕自為此

[0289a08] 黑腕經過數日,於王子等面前動耳,作某種之威脅,王子等皆恐怖揚聲。王問:「此何事故?」臣下使王聞此事情,王云:「將彼趕走。」於是猿被逐出。鸚鵡等仍如以前得飲食物而被重視。

[P.100] 結分

[0289a11]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黑腕是提婆達多,布吒婆陀是阿難,羅陀即是我。」

三三〇 驗德本生譚

[0290a03] 〔菩薩=司祭〕

序分

[0290a0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為試驗其德之婆羅門所作之談話。此故事已於以上二度(第八六及第二九)說出。此處菩薩為波羅奈王之司祭。

主分

[0290a06] 彼為試驗自己之德,彼由金庫官之室,連續三日取去金貨,人以其為盜賊,捉往國王之前,彼立於王之近前,唱第一之偈:

[0290a08]

       德為最善者     世間無上物
       有劇毒之蛇     不殺有德者

[0290a10] 彼稱揚德行,求王許可出家,於是出家而去。一日,有一鷹由屠店中攫得一片之肉,向空中飛去。彼為他鳥包圍,用足爪嘴等搏擊,彼不堪其苦,將肉片掉落。又此鳥取肉,彼亦同樣受苦,掉落肉片,又被他鳥所取。如是每一取者,輒受他鳥追逐,而落肉才為脫苦。

[0290a14] 菩薩見此自思:「慾者譬之肉片之物,執此者苦,棄此者樂。」於是唱第二之偈:

[0291a01]

       彼時某物者     鷙鳥來奪食
       一物不持者     彼等皆無害

[0291a03] [P.101] 彼出都而行,途中於夜間寢於某村一軒之家。其家有一使女名賓伽羅,彼女與某男約於「如是如是」之時刻前來。女為主人等洗足,主人等就寢,彼女待此男之來坐於廊下。彼女自思:「今將來矣,今將來矣。」於是初夜、中夜已過,待至天明,彼女斷念:「彼不來矣。」於是臥牀而入眠。菩薩見此情景自思:「此女因慾情思此男而坐待,今知此男不至而斷念安寢。煩惱之中,慾情為苦,無慾情則樂。」於是唱第三之偈:

[0291a09]

       無慾者樂臥     有樂之效果
       以無慾為慾     賓伽羅樂臥

[0291a11] 彼於翌日由村中分手於森林,見森林之中有一苦行者一心修禪定而坐,彼思:「此世來世無有優於禪定之樂者。」於是唱第四之偈:

[0291a13]

       優於三昧者     此世他世無
       得此三昧者     自他皆無害

[0292a01] [P.102] 彼入森林中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禪定與神通,成為可生梵天界之身。

結分

[0292a02]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司祭即是我。」

第四章 時鳥品

三三一 拘迦利比丘本生譚

[0293a06] 〔菩薩=大臣〕

序分

[0293a07]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迦利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於塔伽利迦本生譚(第四八一)中說出。

主分

[0293a09]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寶之大臣(重要事務之大臣),王為口快之人。菩薩自思:「王有口快之癖,當使改正。」彼就此搜尋譬喻,經過時日。某日王入御苑之中,坐於為王座用之板石之上。其上有菴羅果樹,其中有一烏巢,有一黑時鳥置其自己之卵而去。爾時一雌烏來溫鳥之卵,不久時鳥之雛孵出,雌烏 [P.103] 思為自己之子,用嘴銜餌飼養。雛鳥之翼,尚未十分成長之時,不意為時鳥之鳴聲。烏思:「此烏今鳴不同之聲,長大之後,將為何種不利?」於是以嘴啄殺,由巢中落下,恰落於王之足前。王問菩薩:「此為何物?」菩薩自思:「予欲諫王,搜尋一例,今已得見。」菩薩曰:「大王!言語過多,不擇時而言,遭逢此一結果。」「大王!此時鳥之雛,為烏所養,翼未十分成長,不意而鳴,於是烏知其非己子,以嘴啄殺而落下,無論人或畜類,不辨時而過於利口,遭此苦報。」菩薩為唱此等之偈:

[0294a05]

       時未到時     過度語者
       如斯墮死     如時鳥雛

[0294a07]

       善磨之刃     愀心之毒
       如吐邪語     爾速倒人

[0294a09]

       隨時適不適     賢者應護語
       對己相等者     非時不得語

[0294a11]

       思慮有洞察     正時適度語
       得勝一切敵     金翅鳥勝蛇

[0294a13] [P.104] 王聞菩薩之說法,由此以後,為適度之發言。對菩薩授與較以前更大之名譽。

結分

[0294a14]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時鳥之雛是拘迦利,賢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二 車鞭本生譚

[0295a04] 〔菩薩=大臣〕

序分

[0295a05]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王之司祭所作之談話。據傳,彼乘車往自己領地途中,於狹路行車之時,見一車隊,彼云:「汝等之車,向側方迴避,向側方迴避。」對方之車未能迴避,司祭發怒,以鞭投向最前車之御者,鞭中車軛而折返,擊中彼自身之額,額頓出瘤。彼還向王申告:「為御者所毆。」王喚御者調查,知彼本身之惡。

[0295a10] 某日,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王之司祭云彼為御者等所毆,起訴而自負。」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P.105] 主分

[0295a14]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王之裁判大臣。其後,王之司祭乘車往自己領地等等,皆與前述之事相同。然彼向王申訴,王自坐於裁判所中,喚御者等,調查此事,王云:「汝等毆予之司祭,額上起瘤。」王命:「汝等全部財產,受沒收之處分。」

[0296a04] 如此,菩薩向王曰:「大王!王未調查事情,而沒收彼等全部財產,然世間有自己擊中自己而言為他人擊打之人。因此,治世之方,不經調查而為裁判,實屬不宜。善加調查後,再為裁判,是則為宜。」於是唱次之偈:

[0296a07]

       打與被打     勝者負者
       大王!率先語者     暫勿置信

[0296a09]

       賢者聽訟     就他方聞
       聞雙方語     隨法而行

[0296a11]

       在家樂諸欲     不可成懶惰
       出家自制心     王可無憂慮
       惡行不可成     賢者無怒質

[0296a14] [P.106]

       剎帝利之王     無慮不可行
       大王!能行思慮者     增大譽名聞

[0297a02] 王聞菩薩之語,為正確之裁判。正確之裁判,罪在婆羅門。

結分

[0297a03]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婆羅門是今之婆羅門,賢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三 蜥蜴本生譚

[0297a07] 〔菩薩=大臣〕

序分

[0297a08] 此本生譚是佛為祇園精舍時,對某家之主人所作之談話。此故事於前(第一三八、第一四一、第三二五之蜥蜴本生譚)既已詳出,此處則為二人償還負債歸返之途中,獵夫云:「二人共食。」得一蜥蜴而燒之。此男命妻取水後,一人將蜥蜴全部食之。妻還來時,彼云:「蜥蜴逃走。」妻云:「甚善,君使已燒之蜥蜴逃跑,如何可為?」

[0297a13] [P.107] 婦人於祇園精舍飲水畢,坐於佛側。佛問曰:「此人思汝之利益,對汝敬愛,為汝盡力耶?」婦人云:「世尊!予思此人可愛,但此人對予並無愛情。」佛言:「雖然,汝勿憂心,此人雖然如此,然彼一旦思念汝之德行,必將讓汝一切權威。」佛應彼等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298a03] 過去之事亦如前所出,但在此處,彼等還來途中,二人均甚疲乏,獵夫與一蜥蜴,彼云:「二人共食。」又得一蜥蜴燒之。王女以蔓草縛之,攜於手中,繼續行路。二人見有一池,於是坐於道外之阿說他樹下,王子云:「汝往取池之蓮葉包水還來食肉。」彼女以杖掛蜥蜴,前往取水。王子則將蜥蜴悉皆食之,僅揑下尾端,置於其處。王女持水歸來,王子云:「蜥蜴由杖而下,入蟻窩之中,予馳往捉其尾端,僅捉得之處,握於予手,彼掙脫而入於穴。」「君如何可為?對已燒之蜥蜴使之逃走,於我等如何可能?如是行矣。」女飲水後,往波羅奈行。

[0298a10] 王子登位,彼女立於第一妃之位,然對妃既不尊敬亦無供給。菩薩思使敬妃,立於王側云:「王妃!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任何一物,何以不受青睬?」妃云:「予亦由 [P.108] 王未得何物,予又何能與君?由森林來時,王將已燒蜥蜴,一人獨享。」菩薩:「王妃!王不為如此之事,妃勿作是說。」於是妃向彼云:「此非汝所知,王與我知。」為唱第一之偈:

[0299a01]

       國主!汝今佩劍又著鎧     可憶汝在森林時
       身著奇利達樹衣     阿說他枝掛蜥蜴
       汝謂蜥蜴逃走時     汝之人我已盡知

[0299a04] 如是將王所犯之過,當眾透露。菩薩聞此云:「王妃!如此不為王之所愛,二人均為不快之思,如何能住於一處?」於是唱次之二偈:

[0299a06]

       拜者應拜     親者應親
       為行事者     應行其事
       無意於利     則不為利
       不親之人     不可與親

[0299a10]

       施者即施     不起慾念
       不自由者     不可相親
       樹無果實     鳥即知之
       能觀他者     此世為大

[0299a14] [P.109] 菩薩為此語,王思起其德,王云:「吾妃!前此之間,予未思汝德,予依賢者得聞之語,思出汝德。請恕予之罪,總此王國,一切讓汝無餘。」於是唱第四之偈:

[0300a02]

       予應予力     為汝盡力
       吾妃!期不忘恩     與汝權威
       汝可以為     與所喜者

[0300a05] 王如斯云,與妃一切權威,並謂:「予以此人之恩蔭,憶起妃之德行。」於是與賢者亦以極大權威。

結分

[0300a07]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夫婦二人共入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夫婦是今之夫婦,大臣即是我。」

[P.110] 三三四 王訓本生譚

[0300a14] 〔菩薩=仙人〕

序分

[0301a01]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與國王教訓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於三鳥本生譚(第五二一)中詳細說出。此處佛言:「昔日諸王聞賢者之言,正當治國,上行天上界之道。」佛應王之所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301a04]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之家,達成年後,修習一切學藝,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與禪定,心情愉快。於雪山地方,由森林得樹根與果實為食而生活。

[0301a07] 爾時,王尋己之不德云:「何人有語己之不德者?」於王宮內外諸人中,於王都內外諸人中,不見任何一人語自己之不德。王云:「各地方如何?」於是自己變換容姿,巡迴走向地方。地方亦不見語自己之不德,只聞語自己之德,王云:「雪山地方如何?」於是向森林地方分入,各處走過之後,抵達菩薩之道院,禮拜菩薩,親切交談,坐於一方。恰於此時,菩薩由森林中持來已熟之榕樹果實而食,其甘甜而有滋養如甘蔗之粉,彼呼王曰:「大功德主!食此榕樹之熟果,應須飲水。」王依所云問菩薩曰:「尊師!此榕樹之熟果,非常甘甜。」「大功德主!此因王之正直平等治國, [P.111] 故此甘甜。」「尊師!若王為不法時,此果實即不甜耶?」「唯然,大功德主!王等為不法,則油、蜜、糖等,森林之樹根、果實之類,不甜亦無滋養,不僅如是,國中亦力拔而氣拙。然若王等為正義,則樹根、果實甘甜而有滋養,國中之勢力亦強大。」

[0302a03] 王只云:「尊師!誠如所言。」王未示知自己為王,禮拜菩薩,往波羅奈。王思:「予且誠見行者所云之事。」王行不法之事云:「如此將可判明。」經少時後,再往其處,禮拜坐於一方。菩薩如以前與王交談,與已熟之榕樹果實,而彼具有苦味。王云:「此甚苦澀。」唾之於地。「尊師!此甚苦澀。」菩薩云:「大功德主!王為不法矣。王等為不法,由森林之果實乃至一切之物,皆無味亦無滋養。」於是唱次之偈:

[0302a08]

       渡水之牛     長牛斜行
       導者斜行     一總斜行

[0302a10]

       人間之中     許為長者
       彼若非法     他眾勿論
       王若違法     舉國受苦

[0302a13]

       渡水之牛     長牛直行
       導者直行     一總直行

[0303a01]

       人間之中     許為長者
       彼若行法     他眾勿論
       王者隨法     舉國受樂

[0303a04] [P.112] 王聞菩薩說法,告以自己為王,王云:「尊師!予將已熟榕樹之果,使之為甘,而又使之為苦,然今後予將使之為甘。」於是向菩薩禮拜而去,正當治國,一總之物,皆為正當之秩序。

結分

[0303a07]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行者即是我。」

三三五 豺本生譚

[0303a10] 〔菩薩=獅子〕

序分

[0303a11]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模倣佛之事所作之談話。此故事既已於前(第二〇四鵜烏本生譚)詳出,其概略如下。佛問曰:「舍利弗!提婆達多見汝等作如何狀?」長老白佛:「世尊!彼模倣世尊,交我手以扇而就寢,於是拘迦利以膝觸彼之胸,彼模倣世尊作痛苦之狀。」佛聞此而言曰:「舍利弗!提婆達多模倣於予見痛苦狀,非自今始,前生即見痛苦之狀。」佛應長老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P.113] 主分

[0304a03]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為獅子族之身,棲於雪山岩窟之中,某日殺一水牛,食此飲水而返來棲所。一豺見而逃避不及,俯伏而臥。獅問:「汝豺!何為?」豺答:「尊主!予欲仕君。」獅云:「如此,汝來。」於是伴往自己棲所,每日持來肉類養之。

[0304a07] 彼得獅子之餘食而食,身體壯大,一日生起慢心,彼往獅子之所云:「尊主!予常為君之累贅,君每日持肉來養予。今日尊主且止於此處,予殺一象食肉,持來與君。」獅子云:「汝豺!汝莫作是思,汝生來非為殺象之身分,予殺之以肉與汝。象之體大,汝不可為倒置之事,應守予之言。」於是唱第一之偈:

[0304a11]

       汝豺!彼之體積大     身肥有長牙
       汝今欲捕象     非汝種族為

[0304a13] [P.114] 豺不顧獅子之遮攔,出岩窟大嚎三聲,提豺聲之鳴叫而去。見山麓有一黑象散步,彼思跳上飛撲其首,為象返彈倒於足下。象擡前脚踏其頭上,頭粉碎而成微塵,豺於當場悲歎而亡,象則揚其叫聲而去。菩薩前來立於山頂,見豺滅身云:「豺為自己之慢心而滅其身。」為唱次之三偈:

[0305a03]

       身非獅子     誇稱滅己
       襲象臥地     豺不能起

[0305a05]

       身體長大且有譽     不量象之強有力
       彼豺前往欲捕象     為象擊倒臥於地

[0305a07]

       有辨別力     思己之力
       知量為事     皆依勉學
       善選言語     多所獲利

[0305a10] [P.115] 如斯菩薩依此等偈,於此世間語人以應為之事。

結分

[0305a11]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豺是提婆達多,獅子即是我。」

三三六 大傘蓋王子本生譚

[0306a03] 〔菩薩=大臣〕

序分

[0306a04]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詐欺漢所作之談話。現在之故事,前已出之。

主分

[0306a06]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王說俗事聖事之大臣。波羅奈王率大軍討伐拘薩羅王,抵達舍衛城交戰,都城陷落,國王被擄。拘薩羅王有一王子名傘蓋,彼化裝逃出,往得叉尸羅,修學三吠陀及十八學藝;離得叉尸羅,於一切場合修應用之學藝,到達某邊鄙之村。

[0306a10] 於此附近森林道院中生活之行者,其數為五百人。王子往行者之處,自思:「於此人等之所,將有所學。」於是自己亦出家,就彼等之所知者,盡學無遺,後彼即為此群眾之師。

[0306a13] [P.116] 其後一日,彼呼行者之群問曰:「汝等何故不往中國地方?」「尊師!中國地方,人甚賢明,相互質詢,述禮儀之辭,唱祝賀呪文,若不能達,則受惡言,予等恐懼,不敢前往。」「汝等勿恐,此予皆能。」師云:「如是前往。」大眾皆自攜自己道具,逐漸行抵波羅奈城。

[0307a03] 波羅奈王以拘薩羅王國為自己之物,於彼處留置官吏,自己於其處,悉取其寶物還波羅奈,將寶入於鐵器,埋藏於王園之中。恰於此時,住於波羅奈之仙人等來至王苑之中過夜,翌日為托鉢出至都城,來至王宮門口。王見彼等之行儀甚善,頗為敬服,喚入宮中,使坐於大高臺上,供養粥與食物。於食事時刻之前,王問種種之事,傘蓋答覆王問,甚適王意。食事終了後,述種種禮儀之辭,王益加信任彼,互相約束,總住苑中。

[0307a09] 傘蓋發現隱藏物品之呪文,彼住於此處自思:「此王將予父之寶物藏於何處?」彼唱呪文觀察,知寶物隱藏於苑中之事。彼思:「取此寶物,回返予之王國。」彼呼行者等曰:「諸君!予實拘薩羅王之子,波羅奈王取予之國,予變裝逃出,至今為保生命而來。今予如將予家之寶入手,取之回返自己之王國,汝等有何打算?」眾曰: [P.117] 「予等與師一同回返。」彼云:「甚善。」於是作大革囊,於夜間掘地取出裝寶之器,入寶於囊,埋草於寶器中,五百仙人及其他人等運寶往舍衛城,將留守之官吏,悉數逮捕取返王國,施行修理屏障及瞭望臺等,嚴守都城,使敵王為戰,不能再行攻下。

[0308a03] 有報告者向波羅奈王云:「行者等取寶而逃。」王自往王苑開器,見只有草入其中。彼王失寶,大感悲哀,彼返都城後,口喊「草、草」,巡迴徬徨,無一人能得慰其悲哀。菩薩自思:「王大感悲哀,大聲呼叫奔走,此除予之外,其他任何人皆不得除此悲哀。予將使王成無悲之人。」

[0308a07] 彼一日與王寬心靜坐,當王又叫喊,菩薩唱第一之偈:

[0308a08]

       汝云草草     誰取汝草
       汝草何用     唯只呼草

[0308a10] 王聞此唱第二之偈:

[0308a11]

       偉大梵行者     學深名傘蓋
       總取予之物     投草而逃去

[0308a13] [P.118] 菩薩聞此唱第三之偈:

[0308a14]

       給少得多     彼者如斯
       總取己物     不取草事

[0309a02] 王聞此唱第四之偈:

[0309a03]

       守戒不為此     愚者此為戒
       邪戒非堅戒     賢者何用此

[0309a05] 彼依菩薩非難之語,彼成無悲之身,正當而治國。

結分

[0309a06]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是大傘蓋是此欺瞞之比丘,賢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七 座席本生譚

[0309a10] 〔菩薩=行者〕

序分

[0309a11]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一比丘所作之談話。據傳,彼由田舍來祇園精舍,收拾法衣與鉢,禮拜佛畢,問沙彌及年輕比丘云:「諸位法友!由外方 [P.119] 來舍衛城比丘,於何處接受供養?」「法友!有給孤獨大長者與毘舍佉大信女,此二人實如比丘眾之父母代理者,有非常之幫助。」比丘云:「予知之矣。」翌日晨起,於任一比丘尚未來時,彼來至給孤獨長者家之門口。彼為此一時分前來,無任何一人見彼,彼於其處,未得何物。於是來至毘舍佉家之入口,其處亦為過早前來,亦未得何物。彼於巡迴各處後再往,已至粥之終時;再巡迴各處行走,飯之時已過。彼還精舍云:「此二家無信仰心亦未有清淨心,而此處比丘等則云:『信仰心誠篤且具清淨心之家。』」彼對此二家族加以貶薄。

[0310a06] 如是某日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比丘,於時刻之外,立於家之門口而不得供養之物,貶薄家族而行。」佛出於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喚彼來問曰:「此為真實耶?」此比丘白佛:「世尊!是為真實。」佛言:「汝比丘!汝何故發怒?前生佛尚未出世時,諸位行者,立家門口,雖不得供養物亦不發怒。」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310a11]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之家,達成年後,往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藝,爾後出家為行者。彼長期間住雪山地方,為得鹽食與酸味之物,來波羅奈,住王苑之中,翌日為托鉢入於都中。爾時波羅奈長者為一信心誠篤,心地清淨之人,菩薩問:「何處有信心之家?」彼聞:「為長者之家。」於是來 [P.120] 至長者之家門口而立。爾時長者恰往王處問候,家中之人不見行者,彼乃歸還。長者由王宮歸途中見行者禮拜,取鉢伴歸,招座洗足,塗以塗香,以粥與硬食及其他之物,飽事供養。食事之間,詣問種種事項。食事後,禮拜行者,坐於一方,云:「尊師!凡來我等門口之人,無論乞食、踏行正道之沙門、婆羅門,未受款待與尊敬而離去者,至今尚無一人。然今日予家之人等,對尊師未能注意,座席、飲水、洗足水、粥食、飲料,未與奉上,尊師未得而離去,此為我等之疏失,請與寬恕。」於是唱第一之偈:

[0311a08]

       未設座席     不供飲食
       梵行者!請與恕我     我知此過

[0311a10] 菩薩聞此,唱第二之偈:

[0311a11]

       予為此事     無恨無怒
       我無些許     不快之意
       彼時予思     此或家法

[0311a14] 長者聞此,唱其他二偈:

[0312a01]

       祖先以來     我家常法
       座水塗油     供此等物

[0312a03]

       祖先以來     我家常法
       供人如仕     最上智者

[0312a05] [P.121] 菩薩數日之間,為波羅奈長者說法,住於其處。然後再歸雪山地方,得通力與禪定。

結分

[0312a07]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之比丘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波羅奈長者是阿難,行者即是我。」

三三八 稃本生譚

[0312a11] 〔菩薩=教師〕

序分

[0312a12]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阿闍世王子所作之談話。據傳,彼宿於母胎,其母即拘薩羅王之王女,起欲飲頻婆娑羅王右膝之血之願望,而又希望無論如何,必須滿足此願望。妃被侍女等問而對彼等言及此事,王亦耳聞此事,呼觀人相者問曰:「妃起此願望,其結果為何?」人相觀者答曰:「宿於妃胎之胎兒,為滅汝而奪取王位者。」王云:「若予之兒殺予取得王位,其有何惡事?」王以刀刺右膝,以金器盛血,使妃飲之。

[0313a04] [P.122] 王妃自思:「若予腹中之兒殺父,予將如何處置?」彼女為墮胎兒,揉腹而汗出。王知此呼妃而囑咐云:「吾妃!予等之兒殺予奪取王位,雖然予尚不老,但並非不死之身。予望見予子之顏,自此以後,斷然不可為如此之事。」妃往王苑揉腹,王知之後,禁妃以後入苑。妃月滿生兒,命名之日,因王子未生即為父之敵,故命名為阿闍世。

[0313a09] 彼於王子相應重視其成長,某日之事,佛由五百比丘引伴,入於王宮著坐。王為佛與比丘眾等準備佳味之軟硬食物,禮佛聽法而坐。王由強固愛情之念,抱王子置於膝上,對王子由愛著之心,只思於彼而不聽法。佛知王之游疑不決,佛言:「大王!昔日諸王,不信自己之王子等,使之隱居,而下命令云:『待予死後,伴來即王之位。』」佛應王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313a14]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得叉尸羅之所,為四方有名之師尊,對多數之王子及婆羅子等,授與學藝。波羅奈王之王子,年十六歲時,來至其前,修習三吠陀及一切學藝,學成後,求師許可歸宅。師尊依觀人相術觀彼王子,自思:「此王子為其子而有障,予將依通力為之攘解。」於是封以四偈,且告彼云:「第一之偈,於汝登王位,汝之子十六歲時,於食事,請唱此偈;第二之偈為於行大接見時唱之;第三之偈為昇宮殿時,立於最上之階唱之;第四之偈,入於住殿寢所 [P.123] 之時,立於廊下唱之。」彼云:「甚善。」謹遵師命,拜師而去。彼據於副王之位,父死而昇王位。

[0314a08] 其子年十六歲時,父王苑遊或為其他而外出時,見父王威儀堂堂,彼思害父而奪取王位。於是彼語自己之侍者,彼等云:「大王所思甚是,年歲老大,取得王權,無何意義。用何手段,使王亡故,則即善能取得王位。」王子自思:「予使其吞毒而殺之。」於是與王共進晚餐時,手持毒藥而坐。當飯盛於鉢中,王唱第一之偈:

[0314a12]

       鼠善知稃     亦善知米
       稃與稃去     彼唯食米

[0314a14] 王子自思:「予計為其識破。」心懷恐懼,於盛飯鉢中不能入毒,起座拜王而去。彼以此事語自己侍者問曰:「今日先被看破,此後如何殺之?」其後彼等隱於苑中,秘密商談,勸王子曰:「今有一策,予等一同整齊攜刀列隊,等待向王問候時,予等立於大臣之間,乘王不備而刺殺之。」王子曰:「甚善。」同意於行大接見時,以身佩 [P.124] 刀前往,探尋何處有刺王機會之來。然於此瞬間,王唱第二之偈:

[0315a05]

       森林中談     村中秘語
       如斯如斯     予已知之

[0315a07] 王子自思:「父已知我為敵。」當場遁去,告語侍者。經七八日,彼等云:「王子!汝父並未思汝為王之敵,此唯汝之想像,汝應完成大業。」

[0315a09] 王子一日提刀立於殿階之頂房中,王立於階段之頂唱第三之偈:

[0315a10]

       父猿有牙     正生其子
       子尚年幼     咬其睪丸

[0315a12] 王子自思:「父王欲行捕我。」於是驚恐遁去,對侍者云:「父王威脅於我。」於是經半月後,彼等云:「王子!若王知汝之事,於此期間,絕無寬恕之理,此只為想像之語,汝應成大業。」

[0316a01] [P.125] 彼一日攜刀入於王宮之寢殿,彼思:「俟王之來,即與刺殺。」彼隱臥於座下。王於晚餐終了後,侍者等退去,王云:「予將入寢。」入於寢殿立於廊下唱第四之偈:

[0316a03]

       盲目之山羊     潛入芥子畑
       臥於其下者     予已知為誰

[0316a05] 王子自思:「父已看破,父將殺我。」於是心懷恐懼,由座下爬出,將刀投於王之足下,俯伏臥於足下云:「請王寬赦。」王云:「汝思自己所為之事,無人得知。」王責難後,以鎖縛彼投入牢獄,置守衛者看守。

[0316a08] 爾時王思菩薩之德。其後王死,王之遺骸處理之後,將王子由牢獄釋出,即王之位。

[P.126] 結分

[0316a10] 佛述此法語後向王曰:「大王!昔日之諸王,於可疑者疑之。」佛說明其理由,王對佛之此語,仍不留意。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於得叉尸羅響名四方之師尊即是我。」

三三九 巴威路國本生譚

[0317a11] 〔菩薩=孔雀〕

序分

[0317a12]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不受供養與尊敬之外道所作之談話。佛未出世之間,外道等得供養物,佛出世後,外道不受供養與尊敬,如同太陽昇起之螢光。彼等就此事,於法堂中開始談論。佛出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有德之人未出之間,無德之人,於供養物、名譽均達到絕頂,但有德之人出,則無德之人,皆無供養與尊敬。」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318a04]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孔雀之族,隨其成長,具無上美麗之羽毛,徘徊於森林之中。此頃,某商人等持有知方向之鴉,往巴威路國,彼時巴威路國尚無鳥類,每見彼國之人攜來之鳥,止於帆柱之頂,彼等見而讚鴉云:「請觀其皮膚之色,嘴突出於首之最先部位,眼似摩尼寶珠。」彼等向商人等云:「商 [P.127] 主!請將此鳥賣與我等,此於我等至為有用,君等可於汝國入手他之此物。」「如是以金購買。」「一枚金幣如何?」「不能成交。」於是漸漸加值,「百枚如何?」「此鳥對予等有大用途,今對君等表示親密之意。」於是以百枚金幣讓渡。

[0318a11] 諸人受取此鳥,入於金籠,以種種魚肉及果實之類餵養。鴉有十種惡德,居於他鳥所不棲之處,今於食物之上、名譽之上,皆居第一。

[0318a13] 其後此商人等捕得一羽之孔雀王,君以調教,聞彈指之音即鳴,聞叩手之音即跳,彼等來至巴威路國。於多人集合之所,孔雀止於船舳之端,擴翼擊羽,揚鳴美聲,人人見彼大喜,謂曰:「商主!此鳥殊甚奇麗,為馴善之鳥王,請與予等。」「最初我等伴鴉前來,為君等所取,今伴孔雀王來,亦欲索要,今後不能伴鳥前來貴國。」「誠如君言,商主!君等可於自己之國入手他之此物。」於是提高價錢,以千枚之金幣買下,將之入於鏤以七寶之籠,與以魚肉果實之類與甘炒穀物,甘蔗昆蟲以及其他之物飼養。於是孔雀王於食物之上,皆居第一。自孔雀王來之後,鴉之補給與尊敬均已降落,竟無一人對彼加以青睞。鴉不得食,呀呀鳴叫,於塵塚上下。

[P.128] 結分

[0319a07] 佛為二者之故事作結,現等覺者唱次之偈:

[0319a08]

       有冠有美聲     未見孔雀時
       捧獻肉果實     烏鴉受尊敬

[0319a10]

       孔雀有善聲     來巴威路時
       利益與尊敬     較鴉為達勝

[0319a12]

       光輝燦爛一法王     佛陀尚未出世時
       他之世間凡愚者     尊敬沙門婆羅門

[0319a14]

       有美聲者     說佛之法
       利益尊敬     遠勝外道

[0320a02] 佛唱此四偈,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鴉是尼乾若提子,孔雀王即是我。」

三四〇 維薩易哈長者本生譚

[0320a08] 〔菩薩=長者〕

序分

[0320a09]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長者所作之談話。此故事既已在堅木樹炭火本生譚(第四〇)中詳出,此處佛喚給孤獨長者言曰:「昔日賢家之主人等對帝釋天王立於空中云:『不可為施』,妨礙所行,不以為意而行布施。」佛應長者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P.129] 主分

[0320a13]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具有八億之富名維薩易哈長者,持五戒、有施志、喜為施捨。彼於四方之門,都之中央與自己家之門口,於此六所,設布施堂以行施,每日每日捨出六十萬之寶。食事無論菩薩與乞食,均一視同仁。

[0321a02] 長者之施,使閻浮提中之人,停止田畑工作前來受施,其布施之威力,震動帝釋天宮,使天王之赤黃毛氈色之石座發生暖意。王思:「何人使予由此位置震動?」加以探索,見長者,王思:「此維薩易哈具有能使全閻浮提之人,停止田畑工作前來受施之極度廣大之施力。依此布施,使予動搖,彼將自為帝釋天。予將使彼無寶,成為貧乏之人,使彼不再行施。」於是將一切財寶、穀物、油、蜜、糖、下人使者之輩,悉皆消滅。失去施之人等前來報告:「施主!布施堂已不見,原建之施所,任何一處,均已不見。」「由此處運物品前往,施捨不可中斷。」並喚妻云:「汝繼續行施。」妻到處探尋家中,值半金幣之物,亦未發現。妻云:「家中除衣物外,予未發現任何一物。」七寶之藏室,門戶已開,不見何物。家中除長者與其妻之外,其他使者下人之輩,一總不見。菩薩再喚其妻云:「施捨不能中止,汝往家中各處搜尋。」

[0321a12] [P.130] 於此瞬間,有一刈草之男將鐮刀,扁擔以及其縛草之繩,投入戶內而離去。長者之妻持來曰:「除此之外,未見任何之物。」菩薩云:「我等從來未有刈草之事,然今日持來刈草,賣出以作相當之施。」菩薩恐中絕施捨,攜鐮刀、扁擔及繩索出都,往草原刈草,並謂:「一捆我等自用,一捆行施。」彼縛兩捆之草,以扁擔擔來,於都門之處販賣,得數金幣,以一部施與乞食。乞食者之數多,皆云:「施與我等,施與我等。」於是以其餘一部亦均施捨,當日與妻均不得一日之食而行過。如斯渡過六日之間。

[0322a05] 第七日長者運草歸來,彼生來為弱質之人,七日之間不食,額頭當太陽之熱,頭暈而目眩,體力不支,投草散落倒地。帝釋天察見彼之所為,剎那來至其處,立於空中唱第一之偈:

[0322a08]

       維薩易哈!汝先行施     減汝之寶
       若不行施     汝財有餘

[0322a10] [P.131] 菩薩聞彼之語問曰:「汝為何人?」「予帝釋天。」菩薩云:「帝釋天者,自己行施,持戒法,守布薩日,守七誓而出生為帝釋天之身,然貴君基於自己之權威,妨礙布施,實甚卑劣。」於是唱次之三偈:

[0322a13]

       有千眼者     位行尊者
       假令雖貧     不為卑鄙
       人主!為富棄信     寶非我物

[0323a02]

       一車行路     他車行之
       婆沙婆!古人之蓄     殖人之殖

[0323a04]

       若有則施     無如何施
       我身如斯     尚施不怠

[0323a06] [P.132] 帝釋天知不能遮,問曰:「汝何故行施?」答曰:「予不望為帝釋天與梵天而行施,予望為一切智者而行施。」帝釋天聞彼之語大喜,以手撫其背,於此瞬間,完全如同飽食之人,全身充滿活力。帝釋天以其威力,使其財寶完全如以前毫無區別。帝釋天云:「大長者!君自今以後,每日以百二十萬金行施。」使其家之寶,無限增殖,帝釋別長者歸自己之處而去。

結分

[0323a11]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長者之妻是羅睺羅之母,維薩易哈即是我。」

第五章 小郭公品

三四一 健達利王本生譚

[0324a05] 此本生譚於鳩那羅本生譚(第五三六)中詳出。

[P.133] 三四二 猿本生譚

[0324a09] 〔菩薩=猿〕

序分

[0324a10]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企圖殺害事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已於(第二〇八鰐本生譚)中詳出。

主分

[0324a12]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雪山地方之猿族,成長後棲於恒河之畔。然於恒河之中棲有一尾牝鰐,彼起欲心,思欲食菩薩心臟之肉。彼向牡鰐語此,牡鰐自思:「使菩薩沉水殺之,取其心臟之肉與予牝鰐。」彼向菩薩云:「君來,可往其他之國,食種種果實。」「予如何可往?」「君可乘予之背相伴而行。」猿不知鰐之心,跳坐其背上。水中稍行,鰐即開始下沉。

[0325a03] 於是向彼問曰:「君為何沉予於水中?」「予殺君取汝心臟之肉以與予妻。」「汝甚,汝以予心臟之肉在予腹中耶?」「然則君置其於何處?」「君未見掛於彼烏曇跋羅樹下之物耶?」「唯然!予已見之。」鰐為所愚,伴猿游往河岸之烏曇跋羅樹下。菩薩由鰐背跳向烏曇跋羅樹上而坐,唱如次之偈:

[0325a07]

       我身入水     不得上陸
       水生者!我今不再     為汝所制

[0325a09]

       大河之彼岸     生有菴羅果
       閻浮半娜沙     不勝優曇果

[0325a11]

       人若生利益     不可速為語
       若為敵所制     至後使彼悲

[0325a13] [P.134]

       人若生利益     應使有覺悟
       免受敵壓迫     至後使彼悲

[0326a01] 依此四偈,彼說明世間之事項成就之緣由之理,入森林中而去。

結分

[0326a02]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鰐是提婆達多,猿即是我。」

三四三 穀祿鳥本生譚

[0326a05] 〔菩薩=王〕

序分

[0326a06]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王宮中棲居之穀祿鳥雌鳥所作之談話。此鳥為王持運音信,彼有兩隻雛鳥。王向某王發送信件,皆由此鳥持運。鳥去之後,王宮中之兒童,將此等之雛,用手捻死。鳥還之後,不見其雛問曰:「誰殺予雛?」答云:「此人與此人。」爾時宮中飼養一虎,性情凶猛,用鎖之力繫縛。此子等前來觀虎,雌鳥亦來彼處,彼思:「此子等殺予之子,予亦使之被殺。」於是攫此二人,投虎之足前,虎即將二子嚼食。鳥云:「此已達予之所望。」於是飛上雪山地 [P.135] 方而去。聞此事情,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雌穀祿鳥將殺己雛之人等,投向虎前被殺而逃遁。」佛出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此鳥即有使自己之子被殺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327a02] 昔日於波羅奈,菩薩正直無偏頗治國,於宮中有一穀祿鳥為持運音信等事,總如前情。然此不同者為此鳥於此人等為虎所殺後自思:「予已不能再棲居於此處,予於行前,不能不向王說明,於語後再行。」鳥往王所,禮拜之後,立於一方云:「主人!君之怠忽,使兒童等殺我之子,予怒氣難耐,殺此人等而返。予已不能再棲於此處。」於是唱第一之偈:

[0327a07]

       我常受尊敬     住於汝之家
       今汝為此事     大王!我將離此去

[0327a09] 王聞此唱第二之偈:

[0327a10]

       彼雖為惡事     汝亦報以惡
       如斯怨不解     穀祿鳥!止此汝勿去

[0327a12] [P.136] 穀祿鳥聞此唱第三之偈:

[0327a13]

       為與被為者     友情不再結
       彼我不知心     大王!我將離此去

[0328a01] 王聞此唱第四之偈:

[0328a02]

       為與被為者     賢者結友情
       愚者雖不然     止此汝勿去

[0328a04] 穀祿鳥云:「言雖如是,主人!予已不能止此。」於是拜王飛往雪山地方而去。

結分

[0328a05]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穀祿鳥是今之穀祿鳥,波羅奈王即是我。」

[P.137] 三四四 菴羅果盜本生譚

[0328a09] 〔菩薩=帝釋天〕

序分

[0328a10]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看守菴羅果樹一長老所作之談話。長老於老年而出家,於祇園精舍附近菴羅果樹林之中,造以樹葉修葺之家,食由樹上落下之已熟菴羅果而渡日,並亦送與與自己關係甚深人等。

[0328a13] 彼巡迴托鉢出行後,盜人等擊落菴羅果,食後且持之遁去。恰於此時,長者之女四人,於阿致羅筏底河沐浴後,各處巡迴散步,入此菴羅園中。老人歸來,見彼女等云:「汝等食予之菴羅果耶?」「尊師!予等今始至此,未曾食師之菴羅果。」「如是須發誓言。」「尊師!予等發誓。」老人使彼等發誓,使之羞恥而歸還。

[0329a03] 彼之此行,比丘等聞之,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使入於自己所住之菴羅園中長者四位之女發誓,使之羞恥而歸還。」佛出此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彼亦為菴羅果之看守人,使某長者之女發誓,使之羞恥而歸還。」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329a08]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為帝釋天之身。爾時有一壞心之結髮行者,於近波羅奈之河畔菴羅林中,造以樹葉修葺之家,於彼處看守菴羅果樹,自己食已熟落下之菴羅果,並亦送與關係深親人等,依種種樣樣之邪道之維生計而渡日。

[0329a12] 爾時帝釋天王徧觀世界云:「於人間世界,善仕父母,尊敬居家之年長者,行施持戒,守布薩日者為何人?出家善適沙門之道以為生活者為何人?而為不品行之事 [P.138] 者為何人?」彼瞥見此菴羅園之看守者為一品行惡劣之結髮行者,帝釋自思:「此一壞心行者具徧處定,捨作沙門應踐之道,為菴羅園之看守以渡日,予將與彼以威脅。」彼於托鉢入村時,以自己之威力,擊落菴羅果,假作為盜人所取之狀。恰於此時由波羅奈來四人長者之女,入於園中,壞心行者見彼等云:「汝等食予之菴羅果?」彼遮住道路。「尊師!予等只今將至,未食師之菴羅果。」「如是汝等發誓。」「尊師!如我等發誓,可得解禁耶?」「自然放行。」「尊師!甚善。」其中最年長者發誓唱第一之偈:

[0330a07]

       以黑料飾髮     用鑷拔白髮
       持汝菴羅果     予為此人歸

[0330a09] 行者云:「汝請退於一面而立。」第二長者之女發誓唱第二之偈:

[0330a10]

       二十二十五     乃至二九歲
       持汝菴羅果     終生不得夫

[0330a12] 彼發誓立於一面,第三之女唱第三之偈:

[0330a13] [P.139]

       持汝菴羅女     永為求夫婦
       一人長途行     約束不得夫

[0331a01] 彼發誓立於一面,第四之女唱第四之偈:

[0331a02]

       持汝菴羅去     凝裝以為飾
       花環栴檀香     唯一人臥牀

[0331a04] 行者云:「汝等認真發誓,菴羅果為他人所食,汝等可行。」於是送歸彼女等。帝釋天於是現可怖之形相,將壞心行者由彼處趕走。

結分

[0331a06]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壞心之結髮行者是此菴羅果樹之看守老人,四人長者之女仍為此四人,而帝釋天即是我。」

三四五 龜本生譚

[0331a10] 〔菩薩=大臣〕

序分

[0331a11]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懶惰之比丘所作之談話。彼原為住舍衛城之良家子,一心歸依佛教而出家,彼懶惰成習,對一切說明、質詢、思惟、大小之義務以及其他事務,均置而不顧,受制於障礙之道,坐立如是。就彼之懶惰,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人,說解脫之道,入佛之教出家,懶 [P.140] 惰而不精進,受制於障礙之道而渡日。」佛來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為懶惰。」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332a04]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大臣寶。波羅奈王性情懶惰,菩薩自思:「予將使王覺醒。」於是搜尋方法,渡過時日。

[0332a06] 一日,王由諸大臣相伴往御苑中,處處逍遙,見一懶惰之龜,此一蠢笨之物,終日行走,亦只不過一寸二寸而已。王見此問曰:「諸君!此為何物?」菩薩云:「大王!此為懶惰之龜,一日中行路,只不過一寸二寸而已。」菩薩作與龜談話之狀:「龜君!貴公之行路遲緩,如起山火之事,究將如何?」於是唱第一之偈:

[0332a10]

       火燒森林時     淨物有黑道
       匍匐者!汝乏精進力     爾時將如何

[0332a12] 龜聞之唱第二之偈:

[0332a13]

       樹洞與地穴     吾等隱身處
       此等若不適     吾等將死去

[0333a01] [P.141] 菩薩聞之唱他二偈:

[0333a02]

       應緩時急     應急時緩
       踏乾樹葉     損己之利

[0333a04]

       應緩時緩     應急時急
       圓滿目標     其利盈滿

[0333a06] 王聞菩薩之語,自此以後,再不懶惰。

結分

[0333a07]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龜是此懶惰比丘,賢明大臣即是我。」

三四六 啟娑瓦行者本生譚

[0333a11] 〔菩薩=行者〕

序分

[0333a12]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信者供養飲食物所作之談話。據傳,給孤獨長者之家,行五百比丘之常住供養,其家對比丘僧團而言,如同泉源之水,發黃色法衣之光,吹仙人飄洒之風。

[0334a01] 一日,國王巡迴行於都中,見長者之家比丘僧團,王云:「予將對聖者之僧團為 [P.142] 常住供養之施。」於是往精舍拜佛,約束規定對五百之比丘僧團為常住供養。自此以後,王宮有常住供養,有婆師迦華之香及甘味米之飯,然無信仰親切親手施與之人。官吏等使人供養食物,比丘等不欲共食,攜種美味食物,持往信者之家,將食物施與彼等,而食彼等所施之粗糙或美味之食物。

[0334a06] 一日,人向國王持來各樣之果實,王云:「可施與僧團。」人往食堂,向王報云:「不見比丘一人。」「尚未至食事時間耶?」「已至食事期間,然比丘等於王宮受取食物,而將之攜至信仰自己之信者之宅,施王施物,而食信者所施之不論優劣之物。」王思:「予所供養之食物,皆為美味,緣何理由不食而食他之食物,予向佛問之。」於是往精舍問佛。佛言:「大王!所謂飲食者,信仰第一。大王宮中無信仰心而親切所施之人,是故比丘等攜食物往信仰自己之人之所以為食事。如是信仰之味者無他,無信仰之人所施之物,雖為四種之蜜,亦不如有信仰之人所施野生之米飯。昔日賢者患病之時,國王遣王家之醫者調藥,而病不癒,彼往有信仰者之處所,食無鹽氣野生之米粥,及無鹽之菜葉而息其災患。」佛應王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335a01]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迦尸國婆羅門之家,名為如 [P.143] 意童子,彼達成年後,往得叉尸羅修習一切之學藝,後出家入仙人之道。爾時有一啟娑瓦行者,彼有五百之行者為伴,為群眾之師,住於雪山。菩薩往彼處,為五百弟子中之長,住於其處。彼常思為啟娑瓦行者設計利益,深為愛敬,彼二人相互誠篤信賴。

[0335a06] 其後啟娑瓦伴此五百行者等,為得鹽食與酸味之物,來至波羅奈,住王之御苑之中,翌日為托鉢入於都中,立於王宮之門前。國王見諸仙人,呼入宮殿中,供養食事,約束住於御苑之中。爾後雨期終了,啟娑瓦向王請假,王云:「尊師!君年已老,當住予所,青年行者,可歸雪山。」彼云:「甚善!」囑咐最上之弟子送諸行者歸回雪山,自己唯一人餘後。如意往雪山與行者等一同居住,啟娑瓦與如意分別之後,居住氣塞不適,彼思念如意,夜不成眠。因不眠而食不能十分消化,於是患得赤痢,身感劇痛。王伴來五家醫者,看護行者,病勢不見稍癒。行者告王曰:「大王!君望予死或望予息災?」「尊師!當然望汝息災。」「如此,請使我回至雪山。」王依其請,喚大臣那拉陀前來,王云:「汝伴尊師與獵夫等一同送師還歸雪山。」於是那拉陀伴行者往還彼處。

[0336a02] [P.144] 啟娑瓦見如意後,彼之心病得癒,氣塞消失。於是如意以野生之米為粥,與以不加鹽及香料之水及菜葉,同時行者之赤痢亦告平復。其後王遣那拉陀云:「汝往聞啟娑瓦之消息。」彼來見行者復元,彼云:「尊師!波羅奈王伴五家醫者以為看護,而君不能癒,如意對君為如何之看護?」於是唱第一之偈:

[0336a06]

       捨棄人間主     一切諸欲樂
       何故汝尊者     如意道院癒

[0336a08] 啟娑瓦聞此唱第二之偈:

[0336a09]

       此處愉可愛     那拉陀!樹多亦可樂
       如意有愛語     使我有快樂

[0336a11] 彼作斯語云:「如意如斯使予歡喜,以無鹽與香料之水混樹葉與我,及供我啜野生之米粥,使予肉身之病痊癒,得以復元。」

[0336a13] 那拉陀聞此唱第三之偈:

[0336a14]

       稻米混淨肉     尊師汝不食
       如何無鹽氣     反賞自然米

[0337a02] [P.145] 啟娑瓦聞此唱第四之偈:

[0337a03]

       美味非美味     食少或食多
       信賴則可食     信賴最上味

[0337a05] 那拉陀聞彼之語,往王之所云:「啟娑瓦作如斯之語。」

結分

[0337a06]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那拉陀是舍利弗,啟娑瓦是婆迦梵天,如意即是我。」

三四七 鐵槌本生譚

[0337a14] 〔菩薩=王〕

序分

[0338a01]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為世間之利行所作之談話。此故事於大黑犬本生譚(第四六九)中詳說。

主分

[0338a03]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第一妃之胎,達成年後,修習一切之學藝,父王歿即王位,正當治國。

[0338a05] [P.146] 爾時之人,為天神之崇拜者,多殺羊與山羊以為天神之供物。菩薩命巡迴叩鼓宣告:「不可殺生。」夜叉等不得供物,對菩薩懷恨,於雪山開夜叉集會,為欲殺菩薩,遣一獰猛之夜叉,攜家屋頂端大小之熱燒鐵槌云:「以此殺彼。」彼於夜半將過之時,立於菩薩臥榻之上。

[0338a09] 恰於此之同時,帝釋天之寶座生起暖意,彼穿鑿而知其理由,攜因陀羅金剛之武器而來,止於夜叉之頂上。菩薩見夜叉自思:「此物為保護予者,抑為欲殺予者?」彼與夜叉為語唱第一之偈:

[0338a12]

       汝持大鐵槌     當我面前立
       汝為護我者     抑將為我害

[0338a14] 菩薩能見夜叉,但不能見帝釋天王。夜叉恐懼帝釋天,不敢擊打菩薩,彼聞菩薩之語云:「大王!予非為保護汝而來此處,予為以此燒熟鐵槌殺汝而來,然予恐懼帝釋天,不能打擊。」彼為說明此意義唱第二之偈:

[0339a03]

       予為羅剎使     被遣來殺汝
       帝釋天保護     不敢攜汝頭

[0339a05] 菩薩聞此唱他之二偈:

[0339a06]

       大王!諸天之主摩佉婆     善生之主來護我
        [P.147] 毘舍闍鬼舉呻吟     我不恐怖羅剎群

[0339a08]

       鳩盤荼與傍斯鬼     毘舍闍鬼皆恐泣
       此等諸鬼不堪戰     縱有威脅無所懼

[0339a10] 帝釋天趕走夜叉,告摩訶薩曰:「大王!勿恐,自此以後,予來護汝,汝勿恐怖。」於是歸往自所。

結分

[0339a12]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帝釋是阿[少/兔]樓陀,波羅奈王即是我。」

三四八 森林本生譚

[0340a07] 〔菩薩=行者〕

序分

[0340a08]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善為修飾之粗魯少女之誘惑所作之談話。此故事於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譚(第四七七)中詳出。

主分

[0340a10]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某婆羅門之家,達成年後,於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藝;因妻之亡沒,與其幼子相伴出家,入仙人之道,居住雪山之中。一日留子於道院,為撿拾種種之果物而出行。爾時盜賊等襲擊邊僻之村落, [P.148] 攜同捕虜者而行。有一少女逃出,入於道院,誘惑行者之子犯戒,彼女云:「汝出與予二人同行。」子曰:「予父今將歸來,與父會晤後再行。」「如是會晤後再行。」二人由彼處出,待於途中。行者之子見父之來唱第一之偈:

[0341a02]

       今由森林往村落     吾父!應仕如何德之人
       應仕如何道之人     我今問汝請答我

[0341a04] 於是彼父與以訓誡唱次之三偈:

[0341a05]

       予子!人之對汝有信賴     汝之信賴為是者
       聽汝之言恕汝罪     汝去此處仕斯人

[0341a07]

       人之身語意     三者無惡行
       去此仕其人     如近其人胸

[0341a09]

       心不安定猶如猿     忽然就欲忽然離
       予子!雖然無人可為師     如斯之人汝勿仕

[0341a11] [P.149] 行者之子聞此云:「吾父!予於何處可以發現具有如此道德之人?予不往矣。願仕於父側。」於是止住而不行。父使彼聞觀想之預備修行之語,二人均無怠修行禪定,成為生梵天世界之身。

結分

[0341a14]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子及少女是此之二人,行者即是我。」

三四九 破和睦本生譚

[0342a04] 〔菩薩=王〕

序分

[0342a05]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離間語之誡所作之談話。某時之事,佛聞六人群之比丘等散播離間語,呼彼等問曰:「汝等比丘!汝等對比丘等起紛擾,為喧嘩,熱中議論,散播離間語,為此,未起紛擾者起,已起紛擾者,愈益加劇,此事為真實耶?」比丘白佛:「是為真實。」佛非難此等比丘云:「汝等比丘!離間語者,如以銳利之刃刺人,雖有堅固之信賴,亦為此忽然破壞。真受此者,破壞自己等之友情,如獅子之與牛。」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0342a11]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其子而出生,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父死後依正義治國。爾時有一飼牛者,彼於森林之牛小屋中飼牛,歸時遺忘一懷孕之牝牛,置之而歸。彼與一隻牝獅成為朋友,兩者之友誼堅固,一同到處徘徊。此後,牝牛產犢,牝獅產子,此二子亦依家傳之友情,成為堅固之朋友,亦一同到處徘徊。

[0343a02] [P.150] 然而有一獵夫見彼等互相信賴之狀,彼攜帶森林中所產物品赴波羅奈獻之與王,王問:「予友!森林之中見有不可思議之事耶?」獵夫白王:「大王!此外無何所見,只見有一獅一牛互相信賴,一處徘徊。」王云:「兩隻之物,出第三隻時,將起災難。汝見兩隻之外加入第三隻時,前來語我。」獵夫:「謹遵臺命。」

[0343a06] 當獵夫往波羅奈中時,一隻之豺,前來仕奉獅子與牛。獵夫來森林後見此云:「第三隻出來之事,向王報告。」彼即往都城。豺自思:「除獅子之肉與牛之肉,此外予無未食之肉,予將分裂二者之友誼,以食其肉。」彼向二者皆告以:「彼只常說汝之壞事。」於是二者之間,發生分裂,不久兩者開始喧嘩,立於死敵之狀。

[0343a10] 獵夫往波羅奈向王報告:「二者之間,有第三者出。」王曰:「彼為何物?」「大王!彼為一豺。」王云:「兩者相互交惡,必定殘殺。我等俟二者死時前往。」王乘車,獵夫教以攀尋之路,到著二者互鬥畢命之處。王知二者均皆喪命,立於車上語御者,唱此等以下之偈:

[0343a14] [P.151]

       御者!彼等並非婦女爭     亦非相爭為食物
       破壞彼等和睦者     可以見其善巧工

[0344a02]

       離間之語動其事     如同刺肉銳利刃
       此豺乃一卑鄙獸     彼噉牛與獅子肉

[0344a04]

       破和睦之離間者     信彼語者定遭殃
       御者!汝觀此獅與此牛     兩者均臥臥榻上

[0344a06]

       雖然,御者!勿信破和睦之言     勿信離間者之語
       如生天界之天人     此諸人等樂且榮

[0344a08] [P.152] 王唱此等之偈,持獅子鬣、皮、爪、牙而還都。

結分

[0344a09]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即是我。」

三五〇 天神所問本生譚

序分

[0344a13] 此天神之質問於隧道本生譚(第五四六)中說出。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34 冊 No. 0018 本生經(第5卷-第6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