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n0061_001 椎擊三要訣勝法解 第1卷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補編 (B) » 第 10 冊 » No.0061 » 第 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椎擊三要訣勝法解
敬禮無比大悲主 具恩根本上師前
[0345a07] 敬禮於彼上師前者,今欲演說見定行三要訣之行持理趣,上師者,為三寶之總集體,唯於彼乃有所皈處,故首須敬禮。
見宗廣大無有量(本法門之初祖無垢光尊者,別號廣大無量)
[0345a10] 凡諸所有演說義中,開首應知一切根本傳承諸上師者,與我自心無有分別,即凡見定行一切行持,都總攝於彼而無餘故。今演說見定行三要,首當具根本傳承上師之名號尊義,相合講說。且初言見者,夫彼一真法界,離絕戲論之法爾如來藏心,無垠廣大界中,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彼諸一切,皆亦圓滿具足法爾之平等性義,如是而了知,是即見宗之最殊勝者也。
定即智悲之光明(本法門之二祖名智悲光)
[0346a01] 如上之見宗,離絕諸戲論性,唯有般若之光,可以智慧觀照而抉擇。然彼空性,不離大悲,般若與菩提,等持雙在,住於一處,故必空悲雙融,方為正定也。
行即如來之苗芽(本法門三祖,名無畏佛芽)
[0346a04] 於具如上見宗及正定者,契合諸佛出生之苗芽,即是菩提薩埵行趣,一切利他之六度與萬行也。
如是受持修行故
[0346a07] 如是受持修行見定及行之人,謂之能得刼者。謂能得賢刼之善機也。
即生必能證妙覺
[0346a09] 復次,行者能依寂靜山林等處,放下現生世間之一切事緣,而一心精進,惟道是修,必定能於即此一生,本淨心體,得正解脫,而登妙覺。
否亦心安阿拉拉(阿拉拉歎美意)
[0346a12] 即或未能,但能專一其心向於此見定行門者,應善了達一切生趣於惡緣道中者,即不當起任何貪著嗔等,於此生世之諸作業及罣礙。於未來世,亦能由樂轉樂。以下依次演說,具得如上利樂之見定行三要訣。初說見宗行持理趣者。
見宗廣大無邊量 椎擊三要訣扼盡
[0347a02] 此謂椎擊三要訣行持之法門,能斷惑妄之命根,即於未得見宗者,亦具直指之方便。其在性相兩乘之見宗,乃以教理抉擇即在共道密乘,亦只依第三智慧灌頂之譬喻智,而令趣證第四義之真實智。是諸教義甚多,惟本法門則為諸已成就宗祖大德所印契,立超而直指自心實際之法門也。
最初令心坦然住
[0347a07] 夫心當妄念起伏生波時,因隨境而轉之粗妄念等,遮葢自心本相,雖直指之,亦不能見,故先當使粗念澄清也。
不擒不縱離妄念
[0347a10] 無為而住之自心性,即是智慧光明,若以有為為道而修,必不能了悟本元,故表詮者,謂此為自心無所俱生智。但初修時,雖欲此心自然住定於本元境,然所住分,仍不能超越於貪著樂明、無念、等功力之境中。
離境要閑頓時住
[0347a14] 故當遣離貪著如是等功力境,頓然安住,方可現出赤裸了澈,自性本元體。
陡然斥心呼一「呸」
[0348a02] 當是之時,急促猛利厲聲呼一「呸」字,即能頓斷妄想之流,息滅粗妄心所,如是住定,是為最要。
[0348a06] 如是既離彼攀緣一切法之境,其自性分明澈赤顯,離心智慧,如如現住。
愕然洞達了無礙 明澈通達無言說
[0348a08] 即能洞然了達於彼離生滅有無諸邊,超絕語意分別之境,而自安住離言思之智慧性境中。
法身自性當認之
[0348a10] 如上要義,即指法身體性智,亦即瑜伽本淨道離絕戲論之見宗,若不識此妙諦,其間縱令如何修行,仍未離心作用及有為之見,必與自性大圓滿道,天地懸隔,不能獲得無修光明輪,是故首當了知此妙諦為最重也。
直指本相第一要
[0348a14] 如是之義,乃是椎擊三句要之初要也,若於見宗未獲印證,雖修亦無保任之境,故當以印證見宗為首要,後可印證自住之智慧,是即住自本性故,非由他求,亦非昔無今有。
復次起住皆適可
[0349a03] 次說第二要,等持之理趣者,令心如河流,任運自然而住,觀照時,及一切時,皆如是故,雖有起伏,亦不作成立與遮遣,即得法身之自相,若心起時,但知為智慧之功用,觀照時及一切時皆如是,是即放逸不修者,與勤積修習者,法性原無增減也。
嗔恚貪欲及苦樂
[0349a07] 夫由妄念所生集諦之貪嗔等煩惱,及苦諦之苦樂等感受,若知此等自性,皆是法爾,即得法身之妙用。若無此見宗,以印證修持,不達自然任運者,必妄念紛馳,仍落凡愚,此為任妄念作主,而被縛於生死之法與自性分離,即與凡夫同道,故應當常恒不離無修之大自然住。
恒常及暫一切時 舊識法身認知之
[0349a12] 無論何時心有起伏時,只以一法對治,不可於各各妄念各各作調伏對治,故惟認識上面直指見宗一種,則一切盡攝也。
今昔光明母子會
[0350a01] 又凡所起妄念與煩惱,即是法身智慧相,其自性,亦即是法身本體光明之真實,知此者,即名本體住之光明,由前上師直指自性光明之見宗,能熟其自相,便名行道之光明,若能任運於此二無分別之體與道兩光明之自相,即是光明母子相會也。
住於無說自性境
[0350a05] 若能恒久憶念,認識見宗自相之光明,於其境界功用中之妄念煩惱,更不起任何遮遣與成立,及取與捨等,斯為至上之要妙也。
所現樂明數數除
[0350a08] 又若恒久護持如是之境,初學者,有由樂、明、無念、諸功力,遮蓋本元自面,當揭去此等功力之皮壳,則自性之相,方可赤裸呈出,是為智慧由內明朗者也。如篤哈語錄頌曰瑜伽修習頻除妙,泉水汹湧激流妙,即此義也。
猛施方便般若字
[0350a12] 復次,云何除法,謂將生樂明之力,及現喜樂愉快等相時,要力念方便能攝之◇與般若能斷之己二者相合之◇字,猛然從上落下,即破壞貪著功力之皮壳矣。(按此合成之字即為呸,其所合成之兩字母,一為帕,一為扎,舊譯音潑吒。)
出定入定無差別
[0351a02] 如是由一切時,能保任離絕道驗之關要,無可言說之自性了澈者,則入定出定,行持無有差別。
上座下座亦無別
[0351a05] 又上座時靜體之修持,與下座時動作之修持,亦無別也。
恒久住於無別境
[0351a07] 如是者乃不修之大修,自住等遍之智慧,如河流之瑜伽,無有毫毛修整,然剎那亦未馳散。如頌曰:「未曾修習未曾離,亦不離無修習義。」
然於未得堅固間
[0351a10] 於此自性大圓滿之根本道,有成如卍字之器者,(謂於圓滿法如量得解者)或頓聞而得解脫,則為色心大離體所顯一切法身之妙用,無有能修所修。其他起現妄念,為他力所轉之下機漸道凡夫,於未得堅固中,尚須修習。
須勤捨離嘳閙修
[0351a14] 如彼修習,自應具足禪定固聚,方生道驗,故於嘳閙及馳散之處,縱如何長久修習,道驗亦不生也。
且須閉關專行持
[0352a03] 如上言,修習時雖出入定行持無有分別,然在初機,於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即道力證驗之智)與後得智,(或出定之後得智),未能相融時,雖常勤行道,而行儀上仍易生習性之染污,故必閉關。
恒及暫時一切處
[0352a07] 閉關修持者,雖有護持依賴於根本定體之行持,然不知長養後得,使與行儀相合者,則徒以對治法,仍不能克治他緣,致被妄想之緣,牽引反入於凡愚障中,故長久護養了澈於後得尤為最要也。
保任唯一法身用
[0352a11] 其時亦不須另求他法,唯不離此本定法身見,無能所是非等分別,自然任運保任於惺惺寂寂之境。
決定信此無他勝
[0352a14] 此之行持,誠為無分別之止觀,離戲論之本元瑜伽,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能保任者,即得金剛密乘本續中,一切行持之心要,四灌頂義之智慧傳承,摩尼妙寶之勝法印藏新舊宗派等之希有密意也。如是而生決定信心,則不垂涎於其他要門矣。如彼象置家中,而於林中覓象跡,以分別心入有作為之網者,無有解脫之時也。故於自之行持,須決定信之。
一決定中堅決定 是為第二關要者
[0353a05] 此實即法身自住之赤露智,本未曾迷之覺性心。決定信之,護持其相續,是為第二之密要義也。
是時貪嗔及喜憂
[0353a08] 今第三、廣說行之要,上所說若無解脫智之道力,唯住休息之行持,仍不能超越於色無色界,因其不能克制貪嗔之緣起,亦不能斷諸行之業流,以未得決定心之道力故,若於喜欲境生貪愛,於不適境生嗔恨,於順緣及受用等生歡喜,於逆緣及病等生苦受,如是所起一切,要知其皆是自性功用之顯現,故認識於解脫體智,為至極切要。
妄念忽爾無盡者
[0353a13] 又行持者,若未得起滅之要,則心所滲漏之妄念,皆是集積輪迴之業因,故無論起粗細之妄念,須要起滅隨無,而善護修,是為緊要。
舊識境中無連續
[0354a02] 謂於凡所生起妄念不縱之使熾,亦不以念治念,唯不離自然本體,以觀照之。妄念所現,知其自相,即可護持起滅,使無連續性,如水中繪圖然。
知是解脫之法身
[0354a05] 是時妄念雖自滅,而未清淨,蓋僅了知妄念,而不能斷惑亂之業流。若了知彼時,且同時即認知顯見自識之智性,則自然而住。妄念滅處,清淨隨得,是更為重要。
譬如水中之圖畫
[0354a08] 如水上繪圖,即繪即消,繪與消同時故,念起念滅亦同時,而本皆清淨,自起自滅,密密綿綿,相續不休,得任運矣。
自起自滅續不斷
[0354a11] 是以對於所起妄念,不作遣除,起者任其起,其所起者,皆為本元清淨性中之道行,修持者應知之。
所現明空赤露食(食喻受用義)
[0354a14] 蓋依於忘念,調修法身,則所現妄念,皆調現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忘念所現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脫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所起法身妙用王
[0355a03] 又凡所起一切妄念,皆為由自性通澈之境,所起之妙用,以無取捨心而護持之,因其生起及滅,固未能超越於法身妙用王之境也。
隨妄本淨阿拉拉
[0355a06] 妄念雖具無明色相,而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淨中,故於廣大不斷之光明所照中,一切妄念所起,自性元空也。
現相與串習相同
[0355a09] 如是長久串習行持,則妄念自起調治,動靜無分,能得無壞住。
解法殊勝最妙要
[0355a11] 極其功用,雖現喜憂疑慮等妄念,與凡夫同,然不如凡夫起成壞之實執,集諸行業,而隨貪欲力為轉移。故瑜伽行者,當念生時,初認識妄念之相,其相隨滅,如遇舊時之人相同。次則妄念必自然滅,如蛇結然。(自結自解)。最後,妄念亦無利無害而隱滅,如盜入空室然,是為解法之最妙要。
無此解修皆謬道
[0356a02] 頌曰:「知修不知解,與禪天相同。」若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習,雖心堅住禪定,亦落於上界之禪定。或有以了知妄念起住為足者,此與下劣狂惑,有何差別。或偏於空性,求法身印契等思量,然遇惡緣時,則所修持不能解除,而反自現過失也。
具解無修法身境
[0356a06] 起滅、自滅、定滅等,雖如何立名,然皆是妄念自滅,隨妄本淨,此滅解相,即自解脫現量,唯一之要,亦即自性大圓滿殊勝法門不共要妙。若具此要者,無論所生煩惱妄念,皆顯現為法身,妄念淨為智慧,逆緣成為助伴,煩惱成為道行,不捨輪迴,而住清淨,解脫染淨之纏縛,無功用修整而任運也。
解道堅定第三要
[0356a11] 若無此解法之道力,雖驕矜有至高尚之見宗,甚深之修持,而實於心無利,煩惱之力未退,非真實之道也。若得此自起自滅之妙要,雖至高見宗之持法,與甚深修法之緣依微塵分亦無有者,其自性亦決然能從二執之纏縛得解脫,如到金洲時求他石了不可得,任何所起之動靜妄想,皆唯現成真實定境,復求迷亂自性者了不可得。如是解法,方為判別得要不得要之準繩也。
具三要之見宗者
[0357a03] 如上三要,乃是自性大圓滿之見、定、行、果、四者,自性了澈之境中,總攝為一面行之最極心要,亦是即定即行之要門也。其他宗論,皆於所知境中,以教理正語種種度量而抉擇見宗。本法門不取於彼,於何時了悟赤裸之智慧性,即何時得其自性智之見宗。見與定雖分述,而體實一,故於行持中,分演為見定行之三要,亦無失也。
溶合智悲之定者
[0357a08] 夫如此行持自性大圓滿本清淨之無失要道者,實為九乘之頂巔,如王行時,必有眷屬侍衛,隨從而具,其餘一切乘之道即隨從,而為此道要之台架與助伴。
萬法即真如 真如即萬法
[0357a11] 尤有進者,若見本淨自性般若光明相時,則由定所生般若功用更熾,其智慧廣廓中,如夏水瀑流,由空性之本住,起現大悲,入無方悲憫,是亦法爾然也。
隨契佛子一切行
[0357a14] 如是空性大悲雙運之要道,若現證時,其他六波羅蜜道所攝之佛子如海諸行,一一自現作用,如日之與光,如是與福德資糧合作,而廣為利他之行,以圓成真實之見宗,而為無染寂樂之伴助。
三世如來雖聚議 較此無有他勝法
[0358a04] 如是見定行三要,乃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密意之中心,一切乘之頂巔,一切心要之王。金剛心之要道門中,實無有較此至極果義,再殊勝者。
自性妙用法身庫
[0358a07] 此方便所說義,實為傳授要門之心血,文句雖少,然此述作,皆由於自性所起妙用也。
智慧藏中寶庫藏
[0358a09] 上述等義,雖修慧無多及,然於上師示教,能由聞慧斷增益,思慧善抉擇,即具修慧,實一切智慧之寶中寶。
不同他石諸精英
[0358a12] 非同於世間之庫藏,僅解暫時之貧乏而已也。
勝喜金剛遺囑教
[0358a14] 此三要開示椎擊三句義,為化身勝喜金剛入湼槃時,由天空中,示與上師文殊知識,文殊知識上師即契合祖心,印成無二無別之要門,而傳出承之。
三種傳承之心印
[0359a03] 後分三傳:㊀於如是方便要義,了解妙要之遍智法王祖師,即身現證一切本淨法門之密意,而得妙覺圓滿如來心印之傳承。㊁於持明無畏洲,示現智慧身,以持明表示,攝受及傳授與無畏洲祖師。㊂於吾等具恩根本上師以口語耳傳方便,直指即見法爾現量,即現在所住之眾生功德主。(指大德上師)
付與心子記持之 是誠深義與心腹
是誠心語義扼要 義要不可輕棄之
慎勿漏失此方便
[0359a10] 如是口訣,乃庫藏之精英,心之明點,於不行持之人,示之可惜。然如彼能行持要義且能即身成就之人,若不示之,又殊失悲,故此口訣,總應如保生命而護持之。
[0359a12] 大善解功德主少分演說之勝法解完
[0360a01] (貢噶上師)椎擊三要訣撮要口示
[0360a02] (心注眼,眼注空,為一切要中要,須參仰的修法。)
[0360a03] 三要者: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10 冊 No. 0061 椎擊三要訣勝法解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4077번 읽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