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88n1644_001 觀音慈林集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88 冊 » No.1644 » 第 1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觀音慈林集目錄

  • 上卷 諸經
    • 觀音普門品玄義
    • 悲華經
    • 觀音勢至授記經
    • 大悲陀羅尼經
    • 觀音普門品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華嚴經
    • 無量壽經
    • 十一面神呪經
    • 莊嚴寶王經
    • 請觀音經
  • 中卷 感應
    • 大商主
    • 孤山靈像
    • 清辯論師
    • 作光王
    • 求那三藏
    • 尊稱三藏
    • 法密三藏
    • 不空三藏
    • 無畏三藏
    • 釋慧
    • 竺法純
    • 釋法橋
    • 釋道舟
    • 釋法義
    • 釋開達
    • 郭宣之
    • 潘道秀
    • 欒 苟
    • 釋法智
    • 子 敖
    • 孫道德
    • 劉度平
    • 竇 傳
    • 竺長舒
    • 呂 竦
    • 徐 榮
    • 張 崇
    • 曇無竭
    • 尼明感
    • 尼令宗
    • 蓋 護
    • 張 暢
    • 裴安起
    • 徐 義
    • 畢 覽
    • 釋僧苞
    • 釋道汪
    • 釋道洪
    • 釋道冏
    • 邵 信
    • 張 興
    • 王 琰
    • 伏萬壽
    • 釋慧和
    • 韓 徽
    • 彭子喬
    • 邢懷明
    • 王 球
    • 卞悅之
    • 竺慧慶
    • 尼僧端
    • 尼玄藻
    • 釋法顯
    • 釋曇頴
    • 王玄謨
    • 釋超達
    • 釋僧明
    • 釋道泰
    • 釋法力
    • 道 集
    • 法禪等
    • 孫敬德(梅摯妻)
    • 釋僧朗
    • 釋法林
    • 寶志大士
    • 釋道融
    • 釋慧簡(劉霽)
    • 釋僧實
    • 釋洪滿
    • 釋慧恭
  • 下卷 感應
    • 釋曇藏
    • 釋法常
    • 釋普明
    • 釋靜之
    • 釋智勤
    • 釋法通
    • 釋智顯
    • 釋元康
    • 三藏玄奘
    • 釋知玄
    • 文 宗
    • 僧伽菩薩
    • 岸禪師
    • 釋法朗
    • 釋僧衒
    • 釋懷玉
    • 釋神智
    • 董 雄
    • 徐善才
    • 釋慈藏
    • 釋自覺
    • 釋僧忍
    • 釋慧日
    • 吳蠻卒
    • 歐陽粲
    • 許 儼
    • 釋道翊
    • 釋智覺
    • 慧 鍔
    • 岑文本
    • 釋義寂
    • 釋宗淵
    • 釋繼忠
    • 王 古
    • 釋彥倫
    • 釋慧才
    • 邊知白
    • 大士籤
    • 張 抗
    • 王氏女
    • 釋遵式
    • 釋古鼎
    • 釋契嵩
    • 張孝純
    • 翟 楫
    • 許知可
    • 包 憑
    • 周世亨
    • 楊 亮
    • 林 翁
    • 千手眼讚
    • 禮觀音文
    • 仁 宗
    • 英 宗
    • 曾公亮
    • 孝 宗
    • 理 宗
    • 真海秀
    • 釋蒙潤
    • 釋真淨
    • 釋弘濟
    • 釋會常
    • 釋元長
    • 文帝讚
    • 魚籃讚
    • 劉名賢
    • 釋顯示
    • 釋寶金
    • 釋願登
    • 釋夢窓
    • 尼成靜
    • 釋智嵩
    • 張明達
    • 潘國章
    • 黃可明
    • 劉藟叔
    • 邵以貞
    • 尼等齡
    • 黃擴生
    • 何隆將
    • 麥傳晟(連峯)
    • 彭一乘
    • 鄧承詔
  • 觀音慈林集記

[0075a24] 觀音慈林集目錄(終)

No. 1644

觀音慈林集卷上

上篇 諸經

觀音普門品玄義(天台智者大師作)

[0075b11] 夫法界圓融。像無所像。真如清淨。化無所化。雖像無所像。無所而不像。化無所化。無所而不化。故無在無不在。化應九道之身。處有不永。寂入不二之旨。是以三業致請。蒙脫苦涯(三業謂身.口.意。事如請觀音經所明)。四弘為誓。使霑上樂(一誓度眾生。二誓斷煩惱。三誓學法門。四誓成大道)。故娑婆世界受無畏之名(梵語娑婆。華言忍土。謂此眾生忍受三毒.種種諸苦。不求解脫)。寶藏佛所。稟觀音之目。成種覺。號正法明(種。即種智。唯佛乃具。詳如下釋)。次當補處。稱為普光功德(補處。猶儲君之義也)。其本迹若此。寧可測知。方便隨緣。趣舉一名耳。今言觀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耶娑婆吉低輸。此言觀世音(梵語婆盧枳底。華言觀世。濕伐羅。華言自在。或言攝伐多。華言音。然梵本自有二種。故有兩名。古譯為觀世光)。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世音者。是所觀之境。萬像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此即境智雙舉。能所合標也。

[0075c01] (清涼云。觀即能觀。世是所觀。若云音者。亦通所觀。即所救機。若云自在。乃屬能化之用。孤山曰。法華云。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此則音在他機也。楞嚴云。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此則音屬自行也。應知因中自行。果上化他。二意兼備。兩經所說。各舉一邊耳。交光云。觀字隨俗雖作平聲。理實應是去聲。良以納聲為聞。達理為觀。特取達理。故於音聲不言聞。而言觀也。又所達之理。非音聲中理。乃耳根中性理也。然必托音聲。方彰聞性。故又不言觀耳根。而惟稱觀世音也。更須當知利他.自利雖別。而能之法同彰耳根。殊勝無二矣。溫陵曰。觀音者。觀世言音。圓悟圓應之號也。於音言觀者。以觀智照之。不以耳識聞之也。此二師皆依楞嚴釋。故與天台釋法華略殊也。)

悲華經

[0075c09] 往昔過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恒河在中天竺。廣四十里。沙細如麵。故佛以此為數。阿僧祇。華言無數)。此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時寶藏如來出現於世。王有千子。長名不眴。次名尼摩。有大臣名曰寶海。即寶藏如來之父。寶海大臣勸王及千子。并諸眷屬.無量人天。發菩提心。今各於十方界。成等正覺。其寶海大臣者。即今釋迦如來也(梵語釋迦。華言能仁。是姓也。號牟尼。華言寂默)。時王與千子供養如來。從佛出家修道。佛與王改字為無量清淨。復與授記。於西方安樂世界作佛。號曰無量壽(安樂。即極樂。梵語阿彌陀。此言無量壽)

[0075c18] 時太子不眴白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無上菩提(菩提。華言佛道)。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闇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若能念我。稱我名字。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正覺。世尊。我今復為眾生故。發上勝願。願今轉輪聖王。於安樂世界成佛。號無量壽。於無量劫作佛事。入般涅槃。乃至法住時。我於其中修菩薩道。能作佛事。其正法於初夜滅。我即於後夜成等正覺。(謂佛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等正覺)

[0076a03] 時寶藏佛。尋為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及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汝行菩薩道時。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眾生得離苦惱。能作大佛事。次無量壽佛成等正覺。號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本覺謂之如。始覺謂之來。本始不二。故曰如來。又云先佛得諸法如相來至佛道。今佛亦如先佛道來。佛者。覺也。乃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

[0076a10] 第二太子。亦於寶藏佛前。發大誓願。願次觀音成佛。國土莊嚴。一如觀音無異。時佛即授記作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復告曰。善男子。由汝願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為得大勢至。

[0076a13] 時王千子。皆於佛前發願行菩薩道。佛悉為之授記作佛。

[0076a14] (梵語那由他。華言萬億。世尊者。謂十號德備。天上.人間所共尊重故。菩薩者。梵音詳言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以佛道而覺悟有情也。有情乃眾生之別稱也。)

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授記經

[0076a18] 佛告華德藏菩薩。乃往過去廣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即今之極樂世界也)其國有佛。號金光師子遊戲如來。是佛剎土。所有清淨嚴飾之事。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滴大海水。其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有莊嚴之事。如一毛端水。金光師子遊戲佛國。如大海水。聲聞.菩薩差降。亦復如是。時彼如來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正法治世。多諸子息。國無女人。眾生皆悉化生。淨修梵行。禪悅為食。王於八萬四千億歲。奉事如來。不習餘法。時佛為王演說無量法印。其王於園觀中。入於三昧。王之左右。有二蓮花。從地湧出。雜色莊嚴。香氣芬馥。有二童子化生其中。加趺而坐。一名寶意。二名寶上。王從定起。見二童子。共詣佛所。頭面禮足。時二童子。同聲以偈問佛。佛為說法。即發弘誓。不求聲聞.緣覺。惟修無上菩提。於萬億劫。廣度眾生。誓取清淨莊嚴世界。如金光師子遊戲佛土。

[0076b09] 華德藏。爾時威德王者。我身是也。時二童子。今觀世音及得大勢至菩薩是也。是二菩薩。於彼佛所。初發無上菩提心。華德藏。此恒河沙悉可知數。而此二大士。先供養佛。種諸善根。不可稱計。

[0076b13] 華德藏。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當來曠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在世.滅度。所度眾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後。或有眾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如來。彼佛滅後。一切寶物.浴池.蓮華.眾寶行樹。常演法音。與佛無異。彼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轉號曰眾寶普集莊嚴。自然七寶。眾妙合成。所有莊嚴之事。比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土。勝於百千萬億兆載倍。乃至算數所不能及。其國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充滿其中。

[0076b24] 彼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如幻三摩地經云。彼佛壽命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劫。正法住世六十俱胝劫)。得大勢至菩薩親近供養。至於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即於其國成等正覺。號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如彼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諸菩薩眾。乃至法住。等無有異。

[0076c05] 若善男子.女人。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及未來普光.善住二如來名字之者。隨彼聚落族氏之中。一切女人。皆轉女身而成男子。四十億劫中。皆於生死。轉生當得清淨出家。常得見佛聞法。承事僧伽。世世所生。具宿命智。及得總持.無礙辯才。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76c10] (此後文出如幻三摩地經。彼經譯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為普明高顯吉祥峰王如來。譯善住功德寶王如來為善住功德寶峰王如來。悲華經譯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以西國言音文字。與此方不同。譯人按其義譯耳。隨據一譯。稱之無過。俱胝。華言十萬。那庾多。即那由他。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劫。終有窮極者。此是佛化身也。為度眾生故。應現世間。眾生緣盡。佛示涅槃。如我釋迦如來。降誕王宮。示同世壽。說法四十九年。滿八十歲。眾生緣盡。便般涅槃。若佛法身。則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是故一切諸佛皆具三身。所謂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也。梵語般涅槃。華言入圓寂。福.慧眾德皆備。謂之圓。煩惱.業.報諸障永盡。謂之寂。又云大滅度。舊云不生不滅。阿耨多羅。華言無上。謂天上天下一切眾生。無有上於佛者。又諸法之中。無有上於佛之涅槃法也。三藐三菩提。華言正等正覺。亦言正徧覺。謂說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徧。出生死夢。故言覺。又云正徧知。謂知一切法故。)

大悲陀羅尼經

[0076c21]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愍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呪。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呪故。超登八地(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願言。若我當來堪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我身。從此後。復於無量佛所。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呪。復生歡喜。便得超越無數劫微細生死。從是以往。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呪故。所生之處。恒在佛前。蓮花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0077a10] 佛告阿難。此呪能大利益三界眾生。若不過去久遠來廣種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此觀世音自在菩薩。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於過去無量劫中。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梵王.帝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0077a18] (觀音三昧經云。先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近世傳觀音是妙莊王第三公主。出家修行成道。寧不大謬。自招愆咎乎。雖云菩薩隨類現身。而第三公主考之無據。決非所現。故正訛集云。觀音香山卷中。稱觀音是妙莊王女。出家成道。而號觀音。此訛也。觀音過去古佛。三十二應。隨類度生。或現女身耳。不是纔以女身修成道也。彼妙莊王。既不標何代國王。又不說何方國土。雖勸導女人。不無小補。而世僧乃有信為修行妙典者。是以發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0077a24] (觀音圓行。能觀一切音聲。隨嚮而答。應無不遍。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故曰普門品者。義類相從也。)

[0077b02]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是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0077b04]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七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梵語羅剎。此云暴惡。亦云可畏。噉人鬼也。多住大海洲中。或住山間)

[0077b10]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三千大千。共有萬億日月。總號娑婆世界。夜叉。或云藥叉。華言勇徤。能飛行迅速故也)。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嶮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無盡意。觀世音菩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此上是解脫眾生七災外業也)

[0077b22]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此上是解脫眾生三毒內業也)

[0077c03]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當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此上是滿眾生二願也。初語業稱名。滅除七災。二意業存念。淨除三毒。三身業禮拜。能滿二願。即自在義也。今多稱觀世音者。語業用多。感易成故。鎮國云。三業歸依。十通隨應。鑒無遺照。益無不周矣)

[0077c09]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人功德多不。

[0077c11]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0077c12]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此上示福應。下示十九說法.三十二應。及十四無畏。文多不錄。詳如下楞嚴所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

[0077c18]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達耳之謂聞。着心之謂思。治習之謂修。三者圓明。是名三慧。若聞而不思則法流不注。思而不修則無證悟。何能得入三摩地耶。若聞非正。誤入邪途。亦無證地。故云彼佛教我。是顯稟受正法自佛也。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謂定慧平等任持者也。此屬妙因。下云入流。即照理之慧。忘所。即息妄之定也)。初於聞中。入流忘所(初者。始下手工夫。反聞之初也。聞中。非謂肉耳及耳識之中。乃一念不生圓照法界之中。以此但借觀音聲。而彰能聞之體為聞中。不取所動靜之境為聞中也。然其聞性。雖有聲.無聲。明鑒了然。絲毫不昧。而曾無分別。亦同見性。猶如鏡中無別分析。虛靈不昧。萬法森然。交徹互融。非有非空。即空即有。妙極不容思議之境也。入流者。反聞自性也。即是一念不生。回光反照。專注以聞自性之謂也)。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入流忘所。顯離動相。此中動靜二相皆除。言所者。即忘所也。言入者。即入流也。所入既寂者。謂忘所.入流二俱成靜。即群動俱息.收攝情忘之謂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如是者。承上之辭。漸增者。加功進行之意。上聞字。乃旋倒之聞機。下聞字。乃所聞之聞性。謂能聞之聞機與所聞之聞性俱除滅。故曰聞所聞盡也)。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盡聞二字。牒前聞所聞盡。即二聞雙泯之境。不住。謂加功進行。透過斯境。不鈍滯於此也。覺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覺者。即此湛一之境也。謂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復對待也)。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空覺之空。牒上覺所覺空之空也。言空覺者。是重空之智也。極圓者。乃增修滿其分量之意。空所空滅者。謂重空之智。并前智境。一切滅盡無餘也)。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滅二字。通前動靜。聞覺空滅也。若住最後滅相。則為滅相所覆。恒處俱空。若無住着之心。以俟一剎那頃。本理現前。此之滅相即逈脫矣。然所謂寂者。非對動之寂。是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所謂滅者。非對生之滅。乃從無始來。本無生之滅也)。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忽然者。謂證入真體。在一剎那頃。而稱體起用。亦在一剎那也。超越。即解脫也。不為界內有縛。故超越世間。不為界外空纏。故超越出世間也。十方圓明者。圓明即明通彌滿於百界。所謂寂照含虗空也。殊勝者。顯超權乘。即下列二種妙用也)。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上合諸佛本妙覺心。故起三十二應。說法度生。下合眾生清淨本源。故令眾生獲十四無畏。慈能與樂。力即用也。悲求拔苦。仰即希望也)

[0078a20]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即無剎不現身者也)。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勝解者。謂彼因行極。所起證悟之智也。現謂現前。圓即滿也。謂智證現前。將滿之時也)。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有學者。煩惱未盡。尚須學斷。故名有學。若煩惱解脫。則名無學。梵語辟支。華言獨覺。亦云緣覺。良由多生稟佛小教。未證無學。故出無佛世時。觀物變易。自覺無生。因號獨覺。然亦悟十二因緣法。亦可名為緣覺。但以根有利.鈍。值佛.不值佛之殊分。而有二類耳)。若諸有學。斷十二因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勝性。即因緣無生之性也。溫陵曰。緣覺者。稟佛之教。觀緣悟道也。知迷勝性。由十二緣。於是斷之。從無明滅。至於憂悲苦惱滅。則緣斷而性現矣。性因緣斷而顯。故曰緣斷勝性。此二皆中乘人也)。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四諦者。苦.集.滅.道也。斷四諦下惑。證生空理。故曰得四諦空。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曰聲聞。從初果至四果。并曰聲聞。皆小乘人也。證四果名為阿羅漢。方曰無生。從現佛身至此。是現四聖身也)。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慾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欲心明悟者。謂深達婬慾為招苦之本也。梵者。淨也)。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以能為三十三天主。其姓憍尸迦。俗云玉帝)。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自在者。梵語婆舍跋提。華言他化自在天。謂假他所作。以成樂也。即欲界頂第六天。屬魔天也。又此天上。別有魔王居處。亦自在天攝。言遊行十方者。謂欲界四洲之十方也)。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虗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今大自在天。字威靈帝。三目八臂。騎白牛。執三股叉)。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四天王。共有三十二將為主帥。韋為其上首。各統所部鬼神。即八部之屬。救護萬國。摧邪護正也)。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帝釋為君。四王為臣。居欲界初天。分統四洲。護諸眾生)。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四王各有九十一太子。從現梵王身至此。是現天趣身也。其梵王居初禪.二禪之中。主領小千界。帝釋居欲界須彌頂。為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主。說十善法教化諸天。自在天居欲界頂。大自在天居色界頂。主大千界也)。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自金輪王。至粟散王。皆曰人王。其輪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粟散王。惟主一邦一國。如粟之多。散於天下也。若有眾生願生生為王。以法治世。菩薩即為其現所欣之身。與其說法。令修十善道因。及王德業。以種來生之果也)。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具十德名長者。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讚.下歸。故為族姓之主。世間推讓也)。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三台輔相。州牧縣長。悉號宰官也)。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或談道論德。為人師範。或著書立言。垂訓後世之稱。名言。典章也。又大富多財.居業豐盈之謂。或云道藝處士)。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語婆羅門。華言淨行。彼以行自貞。代代相承數術.字書。以調攝衛護身壽為業。或在家。或出家。有十八姓。世之所重。惟天竺有。餘國所無也)。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比丘。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謂出家人。謙下自[(白-日+田)/廾]。破憍慢心。乞食資身。離四邪命。福利檀越。以成清雅之德。乞法以資慧命。而長養法身也。亦名怖魔。謂其受如來二百五十大戒之時。震動魔王宮殿。魔王怖其出境。亦化諸人而出三界。減其眷屬。空其宮殿。故怖也)。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尼者女也。受如來三百四十八大戒者)。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梵語優婆塞。華言清淨士。亦言近事。謂在家受佛三歸.五戒.八戒者。以受持淨戒。方堪親近承事佛.法.僧也)。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夷者女也。謂在家受佛三歸.五戒.八戒女人也)。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家音姑。內政。即泛言一切婦道。儒書云。有閨門之修。而無外境之志。故曰內政。然閨門為萬化之源。故關於家國之治亂。家通大夫以下。國通諸侯以上。孤山曰。女主。即天子之后也。周禮天子之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三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也。國夫人者。如論語云。邦君之妻。曰君夫人。命婦者。謂妻因夫榮者也。大家者。如後漢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名昭。字惠姬。和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此釋未必然也。若據天竺。凡豪族主家之婦。皆稱曰大家)。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謂不犯女色者。故曰不壞男根)。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處女。是未出嫁之女也。若常愛樂為處女身。不願從人。縱有強為侵暴。亦誓不從也。上從現人王至此。是現人道身也)。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出字。與下度字.脫字同。又言成就者。是遂其脫離之願也。諸天求出天倫者。以天趣躭樂。不能整心修道。惟人趣能之。故求脫離也)。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持令不落。二興雲致雨利益人間。三地龍決江開瀆。四守輪王大寶藏。華嚴云。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議。然龍雖有如是神力。其甲中。有無量蛆蟲之所唼食。每日三時。復有熱風.熱砂燒身之苦。故其樂出也)。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乾闥婆。華言香陰。不食酒肉。惟以香資陰身。乃帝釋樂神)。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阿修羅。華言無端正。謂男醜.女端正故。又云非天。以其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非天。居大海底。宮殿園林。七寶所成。常與天鬬。有君臣民庶也)。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緊那羅。華言疑神。以其似人。頭上有角。因而名之。乃天帝絲竹樂神也。此中應有迦樓羅。即金鳥神。方成八部。恐是譯人之脫落也)。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摩呼羅伽。華言大腹行。即地龍。或曰大蟒神也。自天至此。是現八部身也。自龍之下。雖皆具神通.福德.威權。然均是惡趣。各具苦惱。其龍及摩呼羅伽。是畜生道所攝。乾闥婆.緊那羅。是神道攝。阿修羅。乃六道中之一趣。時懷醜陋.忿兢之苦。是以多欲脫離為人。希修進道。若欲直入聖流。則在求三乘聖果中攝也)。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此謂在人中。而求世世復得人身修進也)。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長水曰。有形如休咎精明等。無形如空散銷沉等。有想如神鬼精靈等。無想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皆非人也。若言木石等。則無心。不應言樂度。或言菩薩現身度脫故可也。多羅菩薩儀軌云。示現佛身。乃至種種異類.有情.無情.三界之身。而為演說。以是義故。名觀自在。)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吳興曰。三十二應。比普門品。雖互有出沒。大體是同。總而言之。無越十界。於十界中。兩經俱無菩薩及地獄身者。或曰聖言之略耳。或曰觀音是菩薩。何須更現。地獄重苦。不可度也。天台依正法華經。俱現菩薩界身。又準釋論。菩薩亦化地獄。故知十界不可闕焉。按莊嚴寶王經。有現菩薩身。亦入地獄。破壞阿鼻。使諸罪人而出地獄也。十界者。即上四聖及六道也。示三十二應竟)

[0079b18] 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我復乃至悲仰故。是承三昧力。及悲仰為無畏之本也。於我身心獲十四無畏功德者。葢菩薩反聞。證全法界。而與眾生冥同一心。交參互徹。故知凡聖恒以冥合。但待感而即應也。無畏乃約眾生而言。葢遭難者。正在怖畏之中。而救得脫。即無畏也。功德約菩薩而言。謂救生脫怖。寔乃菩薩最妙功德也)。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八難之中。此一是總。下七是別。別列不盡一切諸難。故首標此。以攝一切也。不自觀音者。不隨聲塵所起知見也。以觀觀者。謂旋倒聞機。反照自性也)。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見覺屬火。故見業交。則見猛火。今菩薩知見旋復。則無見業。是以火不能燒。故諸眾生稱名。火亦不能燒也)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屬水。故聞業交。則見波濤。菩薩觀聽旋復。則無聞業。故水不能溺。是以眾生稱名。而水亦不溺也)。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菩薩於反聞時。內滅妄想。外除殺業。故能令稱名者。免於鬼害)。五者內熏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動搖(內熏者。當反聞時。則本覺真聞內熏妄聞也。成聞者。成純真聞性也。一根反源。六根解脫。同於聲聽。無復形礙。故如割水.吹光。刃壞身不壞。如孫敬德。身同光水。刃過無傷也)。六者聞熏精明。明徧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聞熏精明。爍破幽暗。故不能視也。鳩槃茶。乃厭魅鬼也。毗舍遮。是噉精氣鬼。富單那。是熱病之鬼也)。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音性圓銷。則內無所繫。觀聽返入。則外無所累。故枷鎖自脫落者矣)。八者滅音圓聞。徧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音聞兩立。則物我成敵。今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徧生慈力。無復怨敵矣。上明八難無畏竟)。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熏聞成性。遂能離塵。成性則欲愛乾枯。離塵則根境不偶。雖有夭色。而不能劫動者也)。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瞋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音性純淨。無復妄塵。故圓融無違。無能所對。無違.無對。則瞋無由生矣)。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具足見惑名昏。具足思惑名鈍。具足無明名性障。阿顛迦。華言無善心。又痴之最重者。溫陵曰。痴由妄塵所蔽。無明所覆。銷塵則無蔽。旋明則無覆。故外之法界。內之身心。凝瑩朗徹。離痴暗矣。上明三毒無畏竟。八難是現在苦果。三毒是現在苦因。後必成果。故皆可怖畏也)。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徧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溫陵曰。融形則礙滅。復聞則性真。供佛足。稟法足慧。紹繼法王。有男之道。故能應其求也。檇李曰。涉入世間。不壞世界。即方便智。方便屬權。如淨名云方便以為父。即其義焉。交光曰。由福慧二足。故能與福德智慧之男。非無自而然也。)。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言*(廷-壬+旦)]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交光曰。通有明義。故明照。圓有含義。故含界。明照故立鏡智。含界故立空藏。具此寔智。故能承順秘密。葢承順即坤儀。受領即閨門能事。故能應求女也。檇李曰。立大圓鏡空如來藏。即屬寔智。實智詣理。理能含育。故生於女也。如淨名云智度菩薩母。即其義焉。上二求無畏竟。或問曰。求男女者。有何所畏。答曰。畏其不得也。菩薩遂其所求。即脫其不得之畏也)。十四者此三千大千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億恒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根本。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共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小千.中千.大千世界。故云三千大千。如此三千大千。共有百億日月。總名一娑婆世界也。孤山曰。此方眾生。耳根利故。受道者多。所以觀音化勝。餘根鈍故。受道者少。所以諸聖化劣。是知行位雖齊。對機有異。總彼恒河沙數。但敵觀音一人。故使持名二福正等也。上明十四無畏竟。或問曰。持名者何所畏。而說無畏。答曰。持名者。或恐其功德不勝而懷猶豫。或遇持多名者而懼其不及。皆無畏相也。今持菩薩名者。逈脫此畏也)

[0080b02]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溫陵曰。現眾多容。誦一一呪。攝化眾生。圓應所求。理出於無為。神應於不測。名不思議無作妙德。然前亦現形應求。獨此名不思議者。前則略顯。此復深明。如於一身現八萬首臂。固莫得而思議也。交光曰。無作妙德者。檢非有為作意所成。乃任運自在成就者也。)。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呪。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初者。即初於聞中之初也。妙妙聞心者。良以反聞自性之時。則反聞之聞即始。自性之性即本覺。始本合一。二俱成妙。故曰妙妙聞心也。心精遺聞。即聞所聞盡。遺者脫也。葢反聞之久。惟一心精。脫盡根相。故曰遺聞。見聞二句。即一根反源。六根解脫。不分隔者。見聞等不各局於根本。即六解一忘也。交徹互用曰圓融。無障無礙曰清淨。萬用具足曰寶覺。此固寂滅現前。兼明圓用。含攝之意也。溫陵曰。首為六用之總。臂表提接之悲。目表照了之智。各依本數充之。以至八萬四千者。表依根本六用.根本智悲。而泛應塵勞。得大自在。此十一地等覺妙行也。夫一身含十虛.毛端現剎。彼空與剎。又不啻如首臂而。彼八萬四千首臂。猶人之八萬四千毛孔耳。未足為異也。聖人之言。即事即理。既曰不思議德。無以限意思之.議之。爍迦羅。華言金剛。堅固不壞也。母陀羅。華言印。言其臂各有妙印也。清淨寶目。離塵合覺也。慈以攝化。威以折伏。定以復湛。慧以開覺。通指眾多妙容也。交光曰。慈以護其善根。威以救其惡性。定以護其分散。慧以救其迷淪也。得大自在者。謂不勞作意施為。隨感而應。無滯礙也。)。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碍。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聞即聞性。思即入忘功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即脫出六塵矣。現一一形者。謂對各機而各現身也。誦一一呪者。於各身而說各呪也)。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本根清淨。則一切無著。故令眾捨諸慳著也。求我哀愍者。哀愍受之。而為施佛事也)。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得佛心。證慧足也。珍寶供養。福足也。福.慧兩足。故傍及眾生。使彼所求如願也。六道眾生。亦言供者。謂菩薩觀諸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悉皆生心如佛想也。然則財施令其得樂。無畏施令其離苦。法施令其革凡成聖也。珍寶屬外財。妻.子.長壽.身命屬內財。悉名財施。大涅槃。是佛極果也。四不思議中。二施兼財者。以檀捨能含萬行也。或問曰。四不思議。與三十二應。有何別。答曰。三十二應。或隨所求。或應同類。而與說法。今此不拘類求。但觀應以何形說呪救護。即為現之。此其別也。上明四不思議竟)

[0080c14]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我從下。全彰圓通體用。圓照三昧者。反聞功成。解根得體。即寂滅現前也。緣心自在者。由得圓照故。隨緣應化。得大自在。入流下。具述始終因果也。因入流相。得三摩地者。最初反聞。住圓湛不生滅性。為因地心也。成就菩提者。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也。第一者。乃明其殊勝也。彼佛如來。即觀音如來。而授記同名。顯其師資道合也。由我下。乃更述名稱。一表人法同名。無有二號。二表圓通周徧。故感名稱周徧。顯法門殊勝也。吳興曰。按悲華經說。徃昔寶藏佛授不眴太子記。名觀世音。然則悲華與今經皆覆本垂迹之名耳。今得圓通。即太子後身也。餘義詳備諸註。此不繁述。)

華嚴經

[0081a01] 瑟胝羅居士。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華言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故。在南天竺海濱。舊云普陀是也)。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言。(鞞瑟胝羅。華言攝入。)

 海上有山多聖賢  眾寶所成極清淨
 花果樹林皆徧滿  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觀自在  為利眾生住此山
 汝應往問諸功德  彼當示汝大方便

[0081a09] (海上有山者。大悲隨順入生死海。而住涅槃山故也。)

[0081a10]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辭退而去。至於彼山。見其西南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加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0081a14] 善財見。歡喜踊躍。合掌諦聽。目不暫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則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難可值遇。善知識者。十力寶因。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師。善知識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即便詣觀自在菩薩所。頂禮菩薩足。繞無數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0081a22] 菩薩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發無上菩提心。我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我以此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上同如來妙覺真心。故常在一切諸如來所。下與眾生同一悲體。故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普現即普門示現。此即同楞嚴獲二殊勝者也)。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可思議色淨光明。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大眾怖。離惡趣怖。離黑闇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冤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此十八怖。統攝六度.四攝.三十二應.七難.八苦。攝救眾生之略文也)。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復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念我即意業。稱名即口業。見身即身業。謂以三業歸依我之三業。能令解脫。復教進大心。方能究竟離二死怖。西域記云。南天竺秣羅矩吒國。國南濱海。有秣剌耶山。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逕危險。岩谷[危*支]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葢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天形。或為塗外道。慰諭其人。果遂其願。[危*支]音欺。與欹同。斜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0081b23] (此經乃教修淨土法門。共有十六妙觀。總明西方依正莊嚴。今此所錄。是彼第十觀也。)

[0081b24]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阿難。華言慶喜。是佛從弟。親侍如來。多聞第一。韋提希。華言思惟。是摩竭國萍沙王后。阿闍世王之母。上第九觀。教觀無量壽佛相好.光明。此中正教觀觀世音菩薩)。次復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萬億為一那由他。四十里為一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頂有圓光。面各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五道眾生色相既現於菩薩光中。故一稱名即應也)。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音昔成佛。今以悲願為菩薩。修淨土行。斯乃帶昔果德。行今因行。頂上化佛。正表帶果也。梵語釋迦毗楞伽。華言能勝。摩尼。華言如意。亦言離垢。以此寶珠。能滿眾生心願。不為垢穢所染也)。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閻浮檀。華言勝金。其色赤黃。兼帶紫燄也)。眉間毫相。備七寶色(金.銀.琉璃.頗梨.珊瑚.瑪瑙.硨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輭。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有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金剛。乃堅固之寶。一切色相皆於中現。石壁不能為礙也)。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惟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肉髻。是相也。無見頂。是好也。此之相好。表於極果。今菩薩猶居因地。故不如佛)。名第十觀。

[0081c24]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是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身相既多。未審觀何為首。故教先觀肉髻。次觀天冠。以此二種。能別表示觀音德相。何者。肉髻降佛。表現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別相若著。其餘通相則易明了。行者觀於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用心作觀。以此妙觀。為見佛本。逈出餘因。至淨土時即證法忍)。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觀與經合。則稱性見。名為正觀。見相乖經。乃發魔事。故名邪觀。)

十一面神呪心經

[0082a10] 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由此呪。名號尊貴。難可得聞。若有稱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諸佛名號。復有暫時於我名號至心稱念。彼二功德。平等平等。諸有稱念我名號者。一切皆得不退轉地。離一切病。脫一切障.一切恐怖。及能滅除身語意惡。況能於我所說神呪。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人。於無上菩提。則為領受。如在掌中。(稱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諸佛名號。與暫時至心稱念觀音名號。功德平等。則楞嚴.法華謂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功德。與持觀音名字無二。恒沙菩薩。校諸佛功德猶遠。今言平等。誠非凡夫心量所測。如後寶王經說。又不可得而思議矣。)

大乘莊嚴寶王經

[0082a20] 佛告寶首菩薩。善男子。若人以天妙衣。及以袈裟.飲食.湯藥.臥具等。供養恒河沙數如來。所獲福德。與觀自在菩薩一毛端福。其量無異。又如四大洲。於一年十二月中。晝夜恒降大雨。我能數知其一一滴數。其觀自在菩薩所有福德。而我不能說盡數量。又如有人以天金寶。造如來像。如微塵數。以種種供養。所獲福德。而我悉知其數。其觀自在菩薩所有福德。而我不能說盡數量。乃至他方如來俱集一處。亦不能說盡此菩薩福德數量。若有人能憶念此菩薩名者。是人當來遠離生老病死輪迴之苦。猶如鵝王隨風而去。速得往生極樂世界。面見無量壽如來。聽聞妙法。如是之人。而永不受輪廻之苦。無貪.瞋.癡。無老.病.死。無饑饉苦。不受胎胞生身之苦。承法威力。蓮華化生。常居彼土。

[0082b09] 又云。此菩薩能為盲冥者。而為明燈。陽熾者。為作癊覆。渴乏之者。為現河流。於恐畏處。施令無畏。病苦所惱。而為醫藥。受苦有情。為作父母。阿鼻地獄有情。令見涅槃之道。能令世間一切有情。得是功德利益安樂。若有人能於觀自在像前。建立四方曼拏羅。常以香華供養者。是人當來而得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藏寶.主兵寶。若復有人能以一華供養此菩薩者。是人當得身出妙香。隨所生處。而得身相圓滿。

[0082b17] 此菩薩變現種種。救度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有情。令得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得聞法要。皆令當得成就菩提。其普賢等諸大菩薩。皆具不可思議。而不能了知彼觀自在之所變化。普賢菩薩入此菩薩毛孔中。行十二年。不得邊際。見諸毛孔。一一之中。各有佛部。於彼而住。是故普賢不能見其邊際遠近。餘諸菩薩云何而得見耶。

[0082b24] 觀自在菩薩。乃至名號。亦難得值。何以故。彼與一切有情。如大父母。一切恐怖有情。施之無畏。開導一切有情。為大善友。此菩薩有六字大明陀羅尼。難得值遇。若有人能稱念其名。當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沉淪。乃至當證圓寂之地。此六字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無量如來而尚難知。其因位菩薩云何而能知耶。若人能常受持此陀羅尼者。於持誦時。有九十九恒河沙數如來集會。復有微塵數菩薩集會。復有三十三天天子亦皆集會。復有四天王。乃至無數百千萬億龍神八部。而來衛護是人。時菩薩毛孔中。無量如來。讚歎是人。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是如意珠寶。汝七代種族皆得解脫。其持呪人。腹中所有諸蟲。當得不退轉菩薩之位。若復有人。以此陀羅尼。身中.頂上戴持者。有人得見是戴持之人。則同見於金剛之身。又如見於舍利塔。又如見佛。又如見一億智慧之人。若有善男子.女人。能依法念此陀羅尼者。是人得無盡辯才。得清淨智聚。得大慈悲。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多。圓滿功德。如是乃至戴持之人。見一切男女。諸有情之身。彼等悉皆速得菩薩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老.病.死.愛別離苦。若有念此陀羅尼一遍。所獲功德。而不能數其數量。又四大部洲。一切男女皆得七地菩薩之位。彼諸菩薩所有功德。與念六字呪一徧功德。而無有異。(更有無量功德。詳彼經文。若有念誦者。必須依法。及得梵音明正。其持戴者。亦須恭敬如佛。信而無疑。方能感益。若疑不信。返招愆咎。其六字呪。如常可知。曼拏羅。即壇也。)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呪經

[0083a03] 時毗舍離國(華言廣愽嚴淨。中天竺共有三十餘國。此其一也。謂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淨。或言好道。由其國人民好樂正道。自敦仁義。不須君主。有五百長者共行道法。土人民。莫不歸悅。故下文云五百長者是也)。一切人民。遇大惡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兩耳出膿。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無聲。五者所食之物化為麤澀。六識閉塞。猶如醉人。有五夜叉。名訖拏迦邏。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氣。(普門疏云。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養精神。鬼噉一滴。令人頭痛。三滴悶絕。七滴即死)

[0083a09] 時毗舍離大城之中。有一長者名曰月蓋。與其同類五百長者。俱詣佛所。到佛所。頭面作禮。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此國人民。遇大惡病。良醫耆婆。盡其道術。所不能救。惟願世尊。慈愍一切。救濟病苦。令得無患。(耆婆。此云能活。是影堅王之子。奈女所生。出胎即手持針筒.藥囊。為世醫王。佛為法王。遇病即瘥。故云良醫。醫王既盡其術。餘皆無堪。故共詣求哀法王)

[0083a15] 爾時世尊告長者言。去此不遠。正立西方。有佛世尊。名無量壽(小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以微塵數佛剎言之。故云去此不遠)。彼有菩薩。名觀世音。及大勢至。恒以大悲。憐愍一切。救濟苦厄。汝今應當五體投地。向彼作禮(頂及兩手.兩膝名為五體)。燒香散華。繫念數息。令心不散。經十念頃。為眾生故。當請彼佛及二菩薩。(繫念者。攝心不散。心無所依。故令數息。數息者。注心鼻門。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一至十。周而復始。以十息為一念。百息為十念。令息調和。不緩不急。心自寂定。此為請前之方便。所謂眾生心水淨。佛月影現中。何故惟令十念。以眾生心念難繫。久即散動故也。彼佛左面是觀音。右面是勢至。故云二菩薩也)

[0083a23] 說是語時。於佛光中。得見西方無量壽佛。并二菩薩。如來神力。佛及菩薩俱到此國。往毗舍離。住城門閫。佛.二菩薩。與諸大眾。放大光明。照毗舍離。皆作金色。爾時毗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與觀世音菩薩。

[0083b03] 大悲觀世音。憐愍救護一切眾生故。而說呪曰。普教一切眾生而作是言。汝等今者應當一心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大悲大名稱。救護苦厄者。如是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燒眾名香。五體投地。向於西方。一心一意。令氣息定。為免苦厄。請觀世音菩薩。合十指掌。而說偈言(掌本二邊。合之令一。正使身心皆一。然後口陳偈請。是顯三業慇懃致敬之極也)

 願救我苦厄  大悲覆一切  普放淨光明
 滅除癡暗冥  為免毒害苦  煩惱及眾病
 必來至我所  施我大安樂  我今稽首禮
 聞名救厄者  我今自歸依  世間慈悲父
 惟願必定來  免我三毒苦  施我今世樂
 及與大涅槃

[0083b16] (法身如虛空。無處不遍。逈絕去來。今然必定來者。以眾生心水淨。佛月自現。故云來也。三毒者。貪.瞋.痴也。此為眾苦之因。萬累之源。欲令亡果喪。源絕派除。故言免也。今世樂者。是世間之樂果。涅槃者。是出世間之樂果。大者。揀非聲聞.緣覺之涅槃也。)

[0083b19] 白佛言。世尊。如是神呪。畢定吉祥。乃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大慈大悲陀羅尼印。聞此呪者。眾苦永盡。常得安樂。遠離八難。得念佛定。現前見佛。我今當說十方諸佛救護眾生神呪(八難者。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四盲聾瘖瘂。五世智辯聰。六生佛前佛後。七北俱盧洲。八無想天)

[0083b24] [口*耶]咃嗚呼膩 摸呼膩 鬬婆膩 躭婆膩 安茶詈 般茶詈 首埤帝 般般茶囉囉婆私膩 哆姪咃 伊梨 寐梨 鞮首梨迦婆梨 佉鞮端耆旃陀梨 摩蹬耆 勒叉勒叉薩婆薩埵 薩婆[口*耶]啤娑訶 多茶咃 伽帝伽帝膩伽帝 修留毗修留毗 勒叉勒叉 薩婆薩埵 薩婆婆[口*耶][口*((白-日+田)/廾)] 娑訶

[0083c07] 白佛言。世尊。如此神呪。乃是十方三世無量諸佛之所宣說。誦持此呪者。常為諸佛.諸大菩薩之所護持。免離怖畏.刀杖.毒害。及與疾病。令得無患。說是語時。毗舍離人。平復如本。

[0083c10] 爾時世尊憐愍眾生。覆護一切。重請觀世音菩薩說消伏毒害呪。爾時觀世音菩薩大悲熏心。承佛神力。而說破惡業障消伏毒害陀羅尼呪。

[0083c14]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南無觀世音 菩提薩埵 摩訶薩埵 大慈大悲 惟願愍我 救護苦惱 亦救一切 怖畏眾生 令得大護 多姪他 陀呼膩 摸呼膩 鬬婆膩 躭婆膩 阿婆熈摸呼脂 分茶梨 般茶梨 輸鞞帝(鞞字部迷切)般茶囉 婆私膩 休樓休樓 分茶梨 兜樓兜樓 般茶梨 周樓周樓 膩般茶梨 豆富豆富 般茶囉 婆私膩 矧墀 跈(徐殄切)墀 膩珍墀 薩婆阿婆耶羯多 薩婆[口*恒]婆 娑陀伽阿婆耶 卑離陀閉殿娑訶

[0083c24] 一切怖畏。一切毒害。一切惡鬼.虎.狼.師子。聞此呪時。口即閉塞。不能為害。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聞此呪時。蕩除糞穢。還得清淨(糞穢即十惡也)。設有業障。濁惡不善。稱觀世音菩薩。誦持此呪。即破業障。現前見佛。

[0084a03] 佛告阿難。若有四部弟子。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誦念消伏毒害陀羅尼。行此呪者。身當無患。心亦無病。設使大火從四面來。焚燒身。誦持此呪故。龍王降雨。即得解脫。設火焚身。節節疼痛。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三誦此呪。即得除愈。設復穀貴饑饉.王難.惡獸.盜賊.迷於道路.牢獄繫閉.杻械枷鎖.被五繫縛.入於大海.黑風迴波.水色之山.夜叉羅剎之難.毒藥.刀劍.臨當刑戮。過去業緣。現造眾惡。以是因緣。受一切苦。極大怖畏。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并誦此呪一徧至。消伏毒害。惡業.惡行.不善惡聚。如火燒薪。永盡無餘。以是因緣。誦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呪。名施一切眾生甘露妙藥。得無病畏。不橫死畏。不被繫縛畏。貪欲.瞋恚.愚癡三毒等畏。是故娑婆世界。皆號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此陀羅尼灌頂章句。無上梵行。畢定吉祥大功德海。眾生聞者。獲大善利。應當暗誦。若欲誦之。應當持齋。不飲酒。不噉肉。以塗身。澡浴清淨。不食興渠。五辛能葷。悉不食(興渠出外國。根似蘿蔔。葉似蔓菁。此方無有。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興渠。食之獲眾過失。賢聖遠離。諸天不護。魔鬼得便。所持呪法.修三摩地。皆不成就。言葷者。凡物辛而復臭者是也。以塗身者。謂先用物澡豆之類。塗拭去身垢膩。後以水洗之令淨。始任道器)。婦人穢汙。皆悉不往。常念十方佛。及七佛世尊。一心稱觀世音菩薩。誦持此呪。現身得見觀世音菩薩。一切善願。皆得成就。後生佛前。長與苦別。(十方者。若總言之。則四方.四維.上下塵剎諸佛。不可數舉。若別言之。則大彌陀經.寶積經.離垢慧菩薩禮佛經及諸經中略出者。隨依其一。而禮念之。七佛者。初則毗婆尸佛。終則本師釋迦牟尼佛。如常可知。後生佛前者。謂捨此身。隨願往生諸佛國土。逈脫輪迴。至不退轉。故云長與苦別)

[0084b04] 佛告阿難。王舍大城有一女人。惡鬼所持。名旃陀利。彼鬼晝夜作丈夫形。來嬈此女。鬼精著身。生五百鬼子。汝憶是事不。我於爾時。教此女人。稱觀世音菩薩。善心相續。入善境界。阿難當知。如此菩薩威神之力。惡鬼消伏。得見我身無比色像(如來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光明晃耀。天上.天下無與等者。故云無比色像。若論法身。則無相。非凡可見。惟妙覺菩薩能知耳)。我於爾時。一一毛孔。出寶蓮華。無數化佛。異口同音。稱讚大悲施無畏者。令女受持。讀誦通利。此呪功德。三障永盡。免三界獄火。不受眾苦。四百四病。一時不起。(三障者。煩惱障.業障.報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常為三毒.五欲之火燒然。縛不得出離。流轉三界。眾苦所逼。甚於牢獄。四百四病者。地.水.火.風。各有一百一十。此呪功德。盡三障.出三界獄。況諸病苦。而不頓然消滅耶。此下有世尊自說六字神呪。文多不錄)

[0084b16]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大悲大名稱  吉祥安樂人  恒說吉祥句
 救濟極苦者  眾生若聞名  離苦得解脫
 亦遊戲地獄  大悲代受苦  或處畜生中
 化作畜生形  教以大智慧  令發無上心
 或處阿修羅  輭言調伏心  令除憍慢習
 疾至無為岸  現身作餓鬼  手出香色乳
 饑渴逼切者  施令得飽滿  大慈大悲心
 遊戲於五道  恒以善集慧  無上勝方便
 普教一切眾  令離生死苦  常得安樂處
 到大涅槃岸

[0084c02] (五道者。即上人.畜.地獄.修羅.餓鬼。此不言天者。天躭欲樂。不求出苦。故不言也。)

觀音慈林集卷上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88 冊 No. 1644 觀音慈林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