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37n0660_008 涅槃經疏私記 第8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37 冊 » No.0660 » 第 8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八

○釋梵行品第二十

[0081b17] 諸師謂梵行四心為體者。意斥何不以七善為體也。

[0081b18] 四無量是梵天道等者。四心謂界內有漏四心也。梵者淨也。天者是真諦理四禪家之因道也。說四諦理名轉法輪。為第一義天也。

[0081b21] 四心是十二門禪即定也者。四心能生定故。即四禪四空等為十二門也。

[0081b23] 知即慧也者。知謂智也。七善皆能用智。故云悉也。

[0081b24] 梵是化他聖是自行者。且一往傍正而論前聖行文。皆對初地起於化用。還是化他。望今慈悲且云自行。此云化他。從因而說亦有自行。

[0081c03] 戒相成者。謂前二成慧也。

[0081c04] 聖是聖人所行者。且據證說。凡人亦踐聖人路。行於淨道也。

[0081c06] 又師言因果是梵行體者。今意因果是事何得名體也。

[0081c08] 非大涅槃者。意斥他人。此是界內有漏之善何得大涅槃之體者。

[0081c09] 三品為體者。謂戒定慧三。

[0081c10] 不出二乘者。二乘亦修三品不得為今經體也。

[0081c11] 尚存因果者。今斥涅槃體即是非因非果。而能因果何得更用因果為體耶。

[0081c13] 是誰梵行者。諸師所釋為是二乘梵行。為是偏空。菩薩所修梵行。故云誰也。

[0081c15] 謂淨淨者。二乘之人。望於凡夫。雖名其淨。淨由未遍涅槃之體。遍淨彼淨。即畢竟空。故云淨淨也。

[0081c17] 不淨淨者。世間之法即是不淨。我能淨彼。故云不淨淨也。

[0081c19] 非淨非不淨者。即是中道之體。不當淨與不淨也。

[0081c20] 所謂神通者。即不思議感應。非感而感非應而應等。廣如下文也。

[0081c22] 非因非果者。即是非淨非不淨也。

[0081c23] 非自非他者。不思議俗不淨而能淨也。

[0081c24] 非染非淨者。畢竟之體能淨。一切即淨淨也。

[0082a01] 若此三慈者。即是次第三諦及二乘之慈。故非妙等也。

[0082a03] 即一而三者。此不次第慈。名不思議圓妙慈也。故下文有十三事。歎不思議也。

[0082a05] 初徵者。如經。善男子下云何二字是也。

[0082a06] 前三通自他者。謂法義通他時即是自也。

[0082a07] 後兩是他者。由有眾故即知尊卑。故云他也。

[0082a08] 正是化他傍是自行者。四無量心慈悲為本。非無自行也。若聖行品正是自行。傍是化他。謂登地時能用化故。今亦對彼以論傍正也。

[0082a11] 五義訓釋者。有翻無翻皆具五義。如法華玄中廣釋也。

[0082a12] 契經者。契理合機也。

[0082a13] 引成論云祇夜頌修多羅者。即是十一部外有修多羅。偈所頌者。佛或說供養事。別有緣起。後以偈頌。故云別也。

[0082a16] 番為句者。四字為句。亦云頌者。頌長行也。

[0082a17] 開善云等句者。等頌為等句也。

[0082a18] 光宅云重頌是頌者。約利鈍說。鈍者具說四諦。利者後來即重為說。如經不見四真諦等。即略四諦名也。

[0082a20] 長行之偈者。論如經中三十二字以為一偈。或取所論義邊三五字等偈也。

[0082a22] 論云解義經者。即是大論所說也。

[0082a23] 即授六道三乘記者。六道是通記。三乘是別記。如經別記。彌勒等以別對通釋也。

[0082b01] 一云不等句者。不等於長行也。不等頌亦然別有之偈。名為不等也。

[0082b03] 除別相被頌長行者。除長行所說之相。後有偈頌。故云被頌。別有所說。名為孤起也。

[0082b05] 此偈出法句者。如法句經廣說也。

[0082b06] 然本生本事不異者。只本事中有生。生中有事合事為生即是第九。合生為事即成第八。為如是語等。今從開說。故分八九也。

[0082b09] 論云廣者。即通小乘十二部。方廣即大乘十二部。若別論之。小中十二唯九無三廣問記等。大中十二無三緣喻事也。

[0082b12] 未曾有者。謂希有之事世所無也。

[0082b13] 十二部經空平等義者。經是文字名為能詮。義是所詮謂中道之義。故云平等也。

[0082b15] 解無量義者。不思議假也。畢竟清淨即不思議空也。

[0082b16] 義勢則周者。能詮所詮同於一理也。

[0082b17] 餘句多是自行者。自行不無作化他。且六度化他為首餘為多也。

[0082b19] 經云知足者。非謂四事等名為知足。於十法界眾生凡有止進皆須知也。

[0082b21] 如曾子曰吾日三省者。論語吾日三省其身等。省視也。吾生平三度自省其過。此與自知義同也。

[0082b23] 二乘方便道者。似解之位未有真修也。

[0082b24] 如是節節迭為尊卑者。信者為尊。不信為卑。乃至十界菩薩為卑等也。

[0082c02] 於賢聖人天中者。前之三教方便位名賢。三乘之果名之為聖。圓教之善於此最為尊勝也。

[0082c04] 即梵行中之一品者。於三品中先釋慧品。故云一也。

[0082c05] 我心一相故名為等者。雖有多境普心緣之故名為等。境名無量心。只是一名為一相故也。

[0082c07] 境亦名等者。等於心故。

[0082c08] 心亦無量者。等於境故心等境等。名為一相故也。

[0082c09] 後明心果者。以四無量即是。今品正釋意也。

[0082c10] 難令唯一者。能緣三境只是一心也。

[0082c11] 但為一義者。能緣也。

[0082c12] 若知眾生須知如來等者。眾生即是知苦。如來即是知樂故也。

[0082c14] 五陰從何而生者。從於假名所須物生也。

[0082c15] 乃至上緣於佛者。謂緣佛上具前二境則為三也。

[0082c16] 先破定四之執者。我今所說四亦非四。何者所緣不同。汝何故執定難為四也。

[0082c18] 次答無四之難者。四名尚無。汝何故難定三二一等所執不同。

[0082c20] 廣略不定者。如佛說十二因緣。或說於一二。或說於四乃至十一等。

[0082c22] 二明反常不定者。如四念處三十七道品是其常法。如來反說。淨即不淨。常即無常等。名為反常也。

[0082c24] 經云說一因緣者。合於十二但為一因。同是有為之法也。

[0083a02] 經云二種因緣及果者。即是過去無明行為因。現在為果。三世攝盡也。

[0083a04] 經云城經者。或云第城經。或云稻稗城經也。

[0083a05] 經云非物說物者。世間之塵實非是物而說。青黃赤白名之為物。能達此物即是非物。

[0083a07] 經云非實說實者。大乘之人名為起實。反說為實。

[0083a08] 實說非實者。二乘為實反說非實。

[0083a09] 非境說境者。未有智故名之為非。有智之時名之為境。境智合故境說非境也。

[0083a11] 經云色說非色者。非色是心。全心是色。色心合故。故云非色說色也。

[0083a13] 經云非道說道等者。二乘之人名之為道。道未究竟道說非道也。

[0083a15] 得報不同者。成當生處也。

[0083a16] 慈得遍淨者。即第四禪天。且依舊婆沙四心通無色。若依新譯四心唯在四禪。次第對之。文中闕略也。

[0083a18] 或言器是境者。器以容物為用。境有容心之義。境既有四。何得三耶。

[0083a20] 此亦不然者。謂此之真似是大乘真似。為復小乘似位。若是小乘何關大乘真位也。

[0083a22] 經云佛言有者。答有菩薩住大涅槃。非是大慈等也。

[0083a23] 未是親中三種之樂者。此是三怨得次第三品樂。未得親人中人三品。後得中三品及親人三品。故云併與等。此既是怨即是多與其樂都計怨人。并自三品及中親人。三九二十七品之樂也。

[0083b03] 又直取三品樂者。與前釋愚總不過此兩釋也。

[0083b04] 但略有四番入觀者。以初親人為一番。怨人三番。中人不論。故云略也。

[0083b06] 經云以難成故者。次第之慈作意修故。故云難不同圓慈觀。即究竟拔與也。

[0083b08] 達惑慈成者。觀於煩惱無非實相不見其過也。

[0083b09] 經云慈如電明者。暫得還失未是究竟之慈也。

[0083b10] 不見其過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更有何過。若論違順。始自凡夫煩惱終乎等覺一品猶是生過。今皆等觀三慈普遍故不見嗔也。

[0083b13] 經云初住菩薩者。前唱初地。後釋初住。自非圓別證道是同。何猶釋此經文。地是所依故也。

[0083b15] 經云除無利益者。凡有一毛分之慈。皆是利益。除不修者故也。

[0083b17] 經云若不見我法相身者。法相只是我所。既無我我所。即無身也。

[0083b19] 經云具足六度者。即是無作波羅蜜。一度具六。故云具足施盡。法界即檀度。具足戒即究竟大乘之戒。定是首楞嚴定。智即一心三智等也。

[0083b22] 捨中亦二者。既見究竟得樂能眾生遍法界喜。喜即是捨。捨亦遍故捨心既遍能令大喜。故云二也。

[0083b24] 三自相本者。以將世間無量為發心之本。期心菩提不為梵天等之慈。故云本也。

[0083c02] 此是假說者。即是奪其實邊眾生未得樂也。

[0083c03] 經云實與樂者者。此縱辭彼諸眾生下立難。何故眾生猶有受苦不得受樂也。

[0083c05] 第三遮難者。恐佛假說實未得樂故。引如來自得益以遮之。若是假想何以得報也。

[0083c07] 經云無所畏懼者。汝是下位之人能遮如來果地之難。故歎之也。

[0083c09] 經云若於一眾生者者。佛意於一眾生尚得是慈況我遍。與一切眾生究竟之樂。豈非大慈也。

[0083c11] 經云是名聖種姓者。慈是佛種姓。能離苦名之為聖。故云種也。

[0083c13] 經云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者。謂於一眾生能起慈心。其福尚多。況遍法界眾生一心三慈十六分具足也。

[0083c16] 經云諦是真實者。諦謂諦理依理起慈慈。能遍緣不同次第慈也。

[0083c18] 但能令見者。此師意云。眾生宜見佛即為現也。

[0083c19] 一師云者。即是今家所承。或謂別名以為一師等也。

[0083c20] 若言諸法有安樂性者。豈隔瓦石及與眾生故。亦是眾生也。

[0083c22] 是義難信者。謂未了依正不二。云三身遍皆隔無情故難行也。

[0083c24] 此則永轉者。永即不永。何者若佛菩薩依正二而不二名之為永。眾生虗妄即是不永。土沙與七寶何殊。隨其所見耳。

[0084a03] 佛性即諸法者。豈隔情與無情耶。

[0084a04] 經云能斷瞋恚及眾生相者。謂能以一心遍法界捨及我我所皆畢竟空也。

[0084a06] 但是功德猗樂等者。功德是四禪。能伏煩惱。名之為樂也。

[0084a08] 四等即般若者。一心三智之般若也。

[0084a09] 實為善本者。為大乘三乘本以無加無量體。即法界遍攝一切法也。

[0084a11] 經云以施因緣者。一心三慈遍法界施令得涅槃之樂也。

[0084a13] 經云必定迴向者。大論云猶如熱一切到者無不令焦。菩薩發心亦復如是。所化一毫之善。皆須迴向令得菩提。亦如抱炬亦能自照復能照他。迴向亦爾也。

[0084a16] 為下八事作本者。下文於一一事皆能發願事理具足也。

[0084a18] 不得是斷菩薩。布施能離斷常之過。故云作如此絕等也。

[0084a20] 經云而常行施無有斷絕者。此無緣慈常施一切。故云不施也。

[0084a22] 經云則不具足檀波羅蜜者。前之五度即是緣因。後之般若名為了因。若其取相不趣菩提不能緣了。而資於正法身未顯故。不具足也。

[0084b01] 箭譬慳起者。譬人教施名之為起。若無緣者慳猶不起也。

[0084b03] 譬分別施者。好者不施。惡者能施。分別多少等。故云竹柳也。

[0084b05] 經云見子長大大能自存活者。即初住上。名為長大也。

[0084b07] 經云發如是等願者。此之之行願雖不及華嚴中廣華嚴中願每一事一理。此之一願於一事上起無量法門。皆約四等。事理具足也。

[0084b10] 面各四寸者。如來所著之衣四面各去身四寸。故云一尺六寸也。

[0084b12] 是無戒之戒者。即是大乘畢竟戒也。違此戒即中道空。故云無也。

[0084b14] 華嚴云如虗空戒者。彼經十戒中有此戒也。

[0084b15] 無所依戒者。謂不依二邊中道戒也。

[0084b16] 經云坐四禪處者。首楞嚴定以為所依。故云處也。

[0084b17] 經云燃大乘燈離二乘錠者。錠字(睇見反)或作鈿粟。以雜寶飾器物。又云有足曰燈。無足曰錠也。

[0084b19] 第二為三乘本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得為三乘之本。故三乘不能為大乘之本也。

[0084b21] 二甘露門者。小乘真諦為甘露。大乘中道實相為甘露。能通真諦實相。故云門也。

[0084b23] 一空解明故無者。如須菩提以解空故。得無三昧故也。

[0084c01] 二以邊際智緣延促者。謂等菩薩用邊際定力。故云自在也。二乘亦爾定能持身也。

[0084c03] 圓慈轉顯者。具大小慈故也。

[0084c04] 經云不可思議者。謂三諦之法是非有非無故也。

[0084c05] 有無竝觀等者。既云竝觀即是亦有亦無。云何得非有非無。故不用此解也。

[0084c07] 冥真故非有非無者。斥云為是何教冥真為真諦。冥真為俗諦。冥真故斥不然也。

[0084c09] 緣五陰法者。眾生緣也。眾生是有故斥其無也。

[0084c10] 又初地下破前第二解。豈皆佛地菩薩亦修也。

[0084c11] 但行慈者皆有雙非者。今依圓釋歎其慈體。從於理性慈來乃至分真等慈。皆有雙非非之義。豈獨佛地也。

[0084c14] 梵行中意者。意明三慈皆顯於體也。

[0084c15] 定性四句者。四人各執名之為定。性謂性執。不得真理。如彼兒戲。故云戲論也。

[0084c17] 假名四句者。一切諸法皆從緣生。緣生無自性故空。但有假名。名字性離即是中道。故引論云即空假中也。

[0084c20] 問義自不定者。煞業不定也。

[0084c21] 或轉成定者。以惡資也。

[0084c21] 附庸國即小國附大正也。

[0084c23] 俱會一圓者。歎次不次。初地初住同一圓極。名之為會皆不思議也。

○釋梵行品之二

[0085a02] 三一應等者。意斥古人同於四心。何故前三為有。後一為無。無則俱無。有則俱有故也。

[0085a04] 今亦一往者。此之四心皆以大涅槃心修此無量。故有地前住前之殊。若二往空有皆等同證圓果。極愛只是一子故也。

[0085a07] 特是文略者。但云三心不論捨為一子故云略也。

[0085a08] 亦是互現者。謂一子即空平等。空平等即是一子。同證初地故云互也。雖三二一不同。極愛與空平等不別也。

[0085a11] 若不及者。性地未是圓心縱云通到十地亦是不及。今且對八地云若過耳。

[0085a13] 極愛就心一子就境者。一心遍於法界。名之為境。境即心故。故云極愛。心即境故。故云一子者。從解而說故云外也。

[0085a16] 經云見修善者者。約有生善之機從其起應故也。

[0085a17] 發心學人者。圓教初心也。

[0085a18] 起於取著者。著此陰身起三業過。故云身口等。

[0085a19] 經云捨而終亡者。善根以斷慧命。亦亡欲同其惡。故云併命也。

[0085a21] 經云善言誘喻者。且為說人天五戒十善之因果也一直申不解等。正是起難之辭。難前譬意也。

[0085a23] 或云五難可煞中開三。并後二即制五難。

[0085a24] 或云三難者。前一合三故也。

[0085b01] 經云若不得者者。若不得初地應墮地獄。今何不墮也。

[0085b03] 經云起不善心者。意難如來無慈令達多造逆墮獄以呵罵故也。

[0085b05] 經云於義不相違背者。令彼起惡不應與一子相違也。

[0085b07] 況難最劇者。如經何緣如來出此麤言等譏興之甚。故以前遣也。

[0085b09] 經云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者。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汝何故難令達多造惡。況小乘弟子。故云不應也。

[0085b12] 總寄迦葉試制愚曚者。非謂迦葉不知如來故舉七譬。為未了者。以況其事故總也。

[0085b14] 廣舉六度者。此是無作究意六度故度。度之後得壽命長。皆令得常住之命也。

[0085b16] 經云終無奪命者。汝今何故難於如來煞婆羅門等。此不應也。

[0085b18] 即得於真者。今意未知他人釋得何等真為是小乘大乘之真也。

[0085b20] 河西云恐其墮獄者。若不煞之生謗永墮無由發心也。

[0085b22] 若俱非化者。意云俱實亦不可俱權亦不可童子是化。婆羅門是實也。

[0085b24] 理在其間者。爾權之肘意引於實全作實說復失於權。何者謗法者眾何不盡煞。今意亦是權示令此受煞引於實人。令其不謗權實雙用故也。

[0085c03] 經云應善受持者。實如汝令惡心斬壞得罪墮獄也。

[0085c04] 經云害和上及其父母等者。此是外計父母於我有恩。女人能生養故。牛於眾生有功故也。

[0085c06] 經云無有信等五法者。謂不信三寶謗方等經起大邪見也。

[0085c08] 互明與奪者。此奪下與。故云千倍也。

[0085c09] 經云知方便故者。皆為眾生而作方便也。

[0085c10] 出是出苦味者。謂出三界之苦。離集味者。謂所離煩惱也。若准迦葉領解意。領於無作四諦道滅等。今從喻說且云出苦耳。

[0085c13] 初明空平等二辨知見者。知見即是能知能見。平等即是所知見理。故上文七善以慧為名。為成三品能見也。

[0085c16] 即寂而照者。平等空故名之為寂。能知見故名之為照也。

[0085c18] 即空而有者。空平等故名為即空。能知見名之為有也。

[0085c20] 與今互顯者。上文即事而理。今文即理而事。以互顯不互同證初地耳。

[0085c22] 理同能異者。即是前之三心約能緣境邊得名。後之捨心約所緣理為稱。同是初地。故云理同也。

[0085c24] 戒定之果同在初地。證成理同而戒定異。又前戒定要假慧斷。或若無戒定慧亦不成此亦如是。若無前三亦不得空平等也。故以約能知見等。證所知理也。

[0086a03] 不見父母等者。謂捨心成就一切皆空。故云不見也。

[0086a04] 次譬如虗空者。重引人法二空為譬也。

[0086a05] 經云諸法空故者。即是一切依正皆空也。

[0086a06] 大品廣空而略性等者。性謂佛性彼經約般若蕩相多明空不明佛性。故說十八空。空於有也。此經以示眾生有佛性。故說十一空。皆證佛性理也。

[0086a09] 總其二經互顯其美者。此性顯彼性彼空顯。此空故也。

[0086a11] 冶城云前六空是互無空者。由內空故無外空。由外空故無內空等(云云)

[0086a13] 開善皆是理者。此釋猶當後分次第修行。復非今家所用也。

[0086a15] 初六是假名空者。謂有內外故也。

[0086a16] 次二是實法空者。性空等也。

[0086a17] 次一平等空者。即第一義也。

[0086a18] 次二佛果空即是空。空大空等也。

[0086a19] 前八是破病空者。今引用對四悉。此釋有當故引用之也。

[0086a21] 通方融治者。一一文中皆是生善破惡入理。豈同他人分張之說也。

[0086a23] 私謂經論不同者。經謂諸經論。即大論皆具。

[0086a24] 四悉該括漸頓者。五味四教等一期攝盡也。

[0086b01] 謂冶城於文為得於理為失者。文中有互無之言。故云得失所空之理。即是互失也。

[0086b03] 開善於文不便者。不應知有為空時。例知無為亦空等也。

[0086b05] 經云觀內法空是內法者。內外俱空故。由內空故能顯外法。一切有為邪執常樂三寶等皆是所空。由外空故同顯內是所空也。不在二空顯中道一體也。如內外空內外之法。皆是有為能空。此空同成一空也。

[0086b09] 既無內外下。即是絕待之空也。

[0086b10] 佛等四法者。一體三寶及於佛性。皆離有無顯於中道也。

[0086b12] 經云見生死無始者。見只是觀。觀於生死。生死無始全真如。是從真起。或即真如無始全生死。是能觀二始本性清淨故空也。

[0086b15] 遠討其根者。觀無明也。

[0086b15] 初無來處者。無明無始也。

[0086b16] 始破無明者。真如無始名為始破無明。無始故云明無也。

[0086b18] 無無有始者。上無字是空。下無字無有始也。

[0086b19] 一云破性說性空者。謂自他等性皆空也。

[0086b20] 中論兩不之義者。中論明八不釋中道之義。今明二不即畢竟中道也。

[0086b22] 此寄有以明無者。此業有即不有。故云不見作者。無有宰主誰論有報。故云寄有也。

[0086b24] 寄無以明有者。無不定無。故善惡之業亦不亡也。

[0086c01] 此是凡小所迷沒處者。謂三藏菩薩以同凡故。小即二乘沈空之處。名之為沒。今空空其所空。故云空空也。

[0086c04] 非是即實智者。雙非上兩境有是無。故云非是是也。

[0086c06] 若直空境空智此猶是偏空者。只得所空能猶未空故成偏也。

[0086c08] 若將空空乃是圓者。將於能空來空所空。二空體即顯於中道故也。

[0086c10] 空猶未妙者。雖是所空猶是偏故。更須能空來空此空也。

[0086c12] 遣破惑情者。即破於能空之智。恐執此智故云遣破。情謂情計。計有能空今空此空。故云空空也。

[0086c14] 理無並照者。境智皆無也。

[0086c14] 遣義可知。智亦須遣也。

[0086c15] 將有漏空輕無漏空者。由多執重故以輕之。即是互直輕重以為二空故。

[0086c17] 非二乘所及者。如經。結非二乘所得空空三昧等文也。

[0086c19] 經云通達小分者。即是初破一分無明。乃至等覺猶有一品。猶如微烟對多為言。故言。少耳。

[0086c21] 經云況復餘人者。即是前之兩教二乘及偏真菩薩也。

[0086c23] 色大故般若大者。大是空故以智稱境等同虗空。故云大。故引釋論證成此空。事即是色。理即般若也。

[0087a01] 真諦空者。今對三諦立此真。此名真。即畢竟空體。謂一空一切空也。

[0087a03] 俗諦空者。一假一切假也故第一義諦。故一中一切中故云內外俱空。即顯雙非也。空雖十一不出三諦。隨事立名理只是一也。

[0087a06] 生死俗諦空者。即對涅槃得生死名。涅槃無種生死。故云空也。

[0087a08] 不見元祖者。元謂本元。祖即始祖。祖即能生。生無明故。無明無始全法性。是故云不見法性無始。生無明故今無二始。故云空也。一空一切空。即三千世間百界千如無不空也。

[0087a12] 後歎文者。即是然空空文也。

[0087a13] 空故是是者。此不思議空。能空偏真之是。故云是是。

[0087a14] 假故非是者。此不思議俗能非思議之是。故云非是也。

[0087a16] 若雙若隻若三若一等者。雙謂空有。隻謂單真。三即內外霍非。一即第一義空。皆涅槃空也。

[0087a18] 經云虗空等地者。等取如來地佛性地也。

[0087a19] 即是前離後得之意者。如經無有滯礙即是所離。譬如虗空即是功能也。

[0087a21] 知見廣遠良由空寂者。即橫遍豎深無非平等。故云寂也。

[0087a23] 即寂而照者。由平等故名之為寂。由知見故故云而照。知即是智。見即是眼。五眼能見。知謂所知也。

[0087b01] 即照而寂下。更重生起以論寂照不二故也。

[0087b02] 此法奇特者。只是知見之法也。

[0087b03] 行即是心者。心謂緣境即所緣。心即智。智緣於境。境智不二故也。

[0087b05] 性即是內者。性謂不改十界性也。

[0087b06] 相即是外者。攬而可別十界之相。具如法華釋十中明也。

[0087b08] 經云若眾生心者何者。前心約智。此心約境。即是五陰國土二種世間。故云眾生也。

[0087b10] 若根者。謂上中下四教根性不同也。

[0087b11] 若禪定者。謂世間禪。出世間禪。王三昧定也。

[0087b12] 若乘者。謂三乘一乘及五七九等也。

[0087b13] 若善知識者。具如華嚴。善財童子求眾多知識。若是善知識。魔即非知識。

[0087b15] 若持禁戒者。具足五支事理諸惑也。

[0087b16] 若所施者。稱法界施檀度攝於六等(云云)

[0087b17] 經云不食鹽肉等者。外道所計謂過世等所制也。

[0087b18] 三知共行者。謂常無常行二邊雙遊。故云共也。

[0087b19] 經云見諸眾生修善業者。即是約世間因果釋也。

[0087b20] 經云現世受報者。即是重業輕受量人造惡必合墮苦。以猶改悔其業則能受於輕報。若能達此業者。甘心受之後當無咎也。

[0087b23] 經云五眼所知者。眼即是見云何名知。知見一體只是互舉耳。

[0087c01] 第三明四無礙智者。前之約十三。八種通於因果。此之四法果上之用。唯約如來故也。

[0087c03] 分別了亮者。即是辭無礙眷屬流類故也。下三例然。皆有流類也。

[0087c05] 經云不名菩薩者。不名住空平等地菩薩也。

[0087c06] 眼有清淨四大者。眼如蒱桃埵鼻卷月刀等(云云)

[0087c07] 經云及諸菩薩者。前三教偏菩薩也。

[0087c08] 二開昔權者。即是施開之開非謂廢開也。

[0087c09] 經云聲聞人或得一二者。約昔教得也。

[0087c10] 經云而汝復問者問正當其機故也。

[0087c11] 經云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者。若無所得。得二十五三昧。證大涅槃也。

[0087c13] 大乘小乘者。以教對教故。

[0087c14] 經云名十一部者。小乘無方廣部故也。

[0087c15] 方等三藏者。以部對部也。

[0087c16] 經云有所得者名生死輪者。即界內分段界外變易。二種之生死輪也。

[0087c18] 又云永斷一切生死者。二種之生死也。

[0087c19] 經云永斷五見者。即是界內外二種之五見也。故迦葉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0087c21] 菩提二乘者。菩提即寶所。二乘約化城也。

[0087c22] 經云詎有詎字(渠據反)詎猶未也。謂未知詞也。漢書詎有其人也。

[0087c24] 經云更為大眾者。迦葉意云。我上因文殊請非為不達。今為未得者重請。故云更為也。

[0088a02] 一一並前釋上後釋下半者。如經本有本無等二句。若有沙門婆羅門等。是下半二句。上半無得而得三世有法斯有是處。下半得無所得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上半即生死涅槃相對。亦常無相對。下半常住佛性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若論上半昔有煩惱今無煩惱。三世有法斯有是處。若論下半本無涅槃今有涅槃。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如來涅槃非三世攝。若謂菩提有去來。今無有是處也。

[0088a10] 須望下總釋之意者。常說無等隨緣不同也。

[0088a11] 經云有無量下是本有。現在無有下是今無。本無般若下是本無。現在具下是今有也。

[0088a13] 還是本無今有者。本無於常今有於常。此是有無不遣難也。要即本有不有本無。不無雙非此有無。故云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

[0088a16] 非有說有者。如來元無煩惱。為眾生故示王宮生。說有煩惱。

[0088a18] 今無涅槃者。昔日之今為眾生故說無涅槃。今有涅槃即是非無說無。不得而得得無所得。

[0088a20] 若天魔梵能解此者。無有是處也。

[0088a21] 經不能破壞四魔者。初三十四心斷結之時。但分斷煩惱魔降於天魔。未破陰死二魔也。

[0088a23] 經云初得菩提者。如法華壽量。最初證得以有鈍根聲聞弟子下即是今無涅槃。指昔日之今也。

[0088b01] 本無利根人中象王者。約今日之本。若有沙門下是今日之今。今有涅槃還是昔時之本。證得非謂去來之今。故無有是處也。

[0088b04] 謂昔有惡者。本有煩惱名之為惡。今則有善者。今有涅槃名之為善。上半作惡。下半作善也。

[0088b06] 二乘作真俗不一之見者。本有煩惱名之為俗。今有涅槃名之為真也。

[0088b08] 菩薩作三諦各別之見者。上半具於真俗。下半即是中道。

[0088b10] 文殊作三諦相即之解者。無得而得真即俗故。得而無得俗即真故。三世有法無有是處。真俗即非真俗。真俗即中也。

[0088b13] 亦是四門四悉等解者。上半即三門下半即雙非門。上半即是前之三悉。下半即第一義悉故也。

[0088b15] 當知其義遍一切法者。四教四門四門四悉。無不攝盡也。

[0088b17] 欲許諸師一一皆是者。以真諦故。是俗諦故。非不得八種釋意。故一切皆非也。

[0088b19] 四出則四是者。此偈四處出之。上下皆顯佛意故也。

[0088b20] 經云輕罪說重者。如小乘四重大乘十重。六罪於小(三本畢)

○釋梵行品之三(三末初)

[0088b23] 經云世間知者我亦得知者。問意為與世間因同。為與世間異也。

[0088c01] 次問世間不知我亦悉知者。謂凡夫外道等不知佛性。唯如來知也。

[0088c03] 經云不見不覺十二部經等者。皆約今經大乘十二因緣。即是佛性三道也。無常四倒。如四倒品八倒等也。無作四諦三十七品等。皆明佛性。故云不知也。

[0088c06] 經云當名菩薩者。即名字位中知也。

[0088c07] 無始無終者。無明無始之來有故名為無始。盡未來故名曰無終。

[0088c09] 同於橫計常斷者。計有始終。即是於常。計無始終。即是於斷也。

[0088c11] 為破此始等者。雙非前後二解。皆無始終同一空理故也。

[0088c13] 經云是為虗妄者。不信世間因果。說言無道等者。即不信出世因果。菩提是因。涅槃是果故也。

[0088c15] 謗法名謗諸佛者。法是佛師故云謗佛。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既謗諸佛亦名謗僧。即是不信身中一體三寶。是斷善根名一闡提也。

[0088c18] 今謂初半行如前者。如前他人分文也。

[0088c19] 經云善拔眾毒箭者。拔於見思無明根本之毒也。

[0088c20] 喜之所離者。離於二種生死也。

[0088c21] 喜之所得者。常住涅槃故云其露也。

[0088c22] 歎大捨者。謂得涅槃之樂故云不生也。

[0088c23] 以戒為本者。由持戒故得自行果。由慈悲故。故能化他也。

[0089a01] 法爾故也者。菩薩之人皆因持戒。從因至果成於菩提。故云法爾也。

[0089a03] 經云菩薩悉能知見覺者者。即是得空平等地。

[0089a04] 菩薩亦應不知等者。難意既同世間云何能知也。

[0089a05] 經云有何異相者。既不出世間云何是異也。

[0089a06] 經云如是菩薩亦同世間等者。即是名字菩薩未能修行。故同世間也。

[0089a08] 不一向同者。猶聞經發心雖同而異也。

[0089a09] 經云不為四風之所傾動者。具足應云八風違順等境。今舉違邊。故云四耳。

[0089a11] 經云是名菩薩所知見覺者。謂相似分證位中菩薩也。

[0089a12] 為有如難陀者。難陀為生天持戒緣起。廣如諸文也。

[0089a13] 是五戒律儀等者。等取二百五十大乘等。戒皆以涅槃心修不見能持之相。非謂不持名無也。

[0089a15] 有三譬者。譬自知好醜。即是譬教能持戒也。二譬功德增長即是生善。三譬破戒功成即是滅惡也。

[0089a17] 俱求當果者。持者遠求涅槃。破者近求人天。故云俱也。

[0089a19] 搆得蘇者。謂修得善報出世因果。世間之壽名之為餘也。

[0089a21] 展轉深入者。始從名字觀行。乃至分真能見佛性。名之為深也。

[0089a23] 然五受根中者。五謂苦樂憂喜捨。彼人具對四彈得名即樂淺喜深。今同四禪支即喜淺樂深故也。

[0089b01] 五法佐助者。如相助三品有箇五法。五葢五見等。從所離得名也。

[0089b03] 涅槃非五者。涅槃從所斷得名實非五也。

[0089b04] 一無所用者。破戒之人無有法器。不能受持於人天之道。世間無用故也。

[0089b06] 今誡人師者。謂五種法師也。夫為師者。今他所軌長其善根。弘持此軌經令得入位。故以誡之也。

[0089b08] 名為輕躁者。即是無於大乘之空。乃至前之兩教。猶是輕躁也。

[0089b10] 不求果報等者。無大乘慧。無出世之報也。

[0089b11] 是處非處者。是時名處。非時名非處。

[0089b12] 事須適時者。眾生機宜須請不請等。亦非相乖也。

[0089b13] 先列十智者。如經。若欲受持者下為智也。

[0089b14] 次勸淨心者。先當清淨其身下。是也。

[0089b15] 初今言自他者。於十智分自他也。初持復說為他。

[0089b16] 涅槃宗體行教用果等者。如經中說佛性為宗。秘藏為體。大乘為行。行謂能乘從因至果。方等為教。四教不同皆知佛性。解脫為用見佛性理名之為果。

[0089b19] 兩途並使三業清淨者。自行化他也。

[0089b20] 十念八念者如出出入息死想等小乘意也。

[0089b21] 有懷恐怖者。六念功德能障怖畏也。

[0089b22] 生天是自果者。且約世間之天以說天也。

[0089b23] 有近果遠果注云云者。近約初住。遠約第一義究竟天也。故文云我亦有分等也。

[0089c01] 三意知法下釋眾德者。若依列章先釋十號。後釋眾德。今從列章之後遂便略釋也。

[0089c03] 還以前七善為釋者。謂梵行初釋七善之文。如經以知法故下天。是還將此七法釋前法諸文。以知法故名大沙門。以知義故大沙門。以知時故名大沙門。乃至以知眾故名大沙門等。取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龍王等。一一皆以七法釋之。乃至以知法故名大施主。以知義故大施主。乃至以知眾故名大施主也。

[0089c10] 經云以知眾故名大法師。即是知尊卑十法界不同。展轉為尊卑。如前釋也。

[0089c12] 小乘偏道皆非法師者。謂非大法師亦得名為小法師也。

[0089c14] 如如而解者。即是智能契境。故曰如也。

[0089c15] 如如而說者。境來發智。故曰來也。

[0089c16] 說我所解解我所說者。所解即如。所說即來故云如來也。

[0089c18] 此中但云應者。以應義多故後一名供也。

[0089c19] 前煞賊兼不生者。謂不生等皆須遍界內外為不生也。

[0089c21] 前就脚足釋者。足是行也。以平聲呼之。

[0089c22] 後就滿足釋者。以去聲呼之故也。

[0089c23] 而能生明及以無明者。謂能生善滅惡也。

[0089c24] 辨於高勝者。謂佛過於九界之上故也。

[0090a01] 雖出生死而亦不捨者。此即高而下常入生死。應於眾生。故云逝也。

[0090a03] 即是道品者。以無作道品為善知識也。

[0090a04] 梵名路伽憊者。憊字(蘇界反)憊者病也。

[0090a05] 以四種釋法者。喻說生老病四等法也。

[0090a06] 野干下注云云。取耳尾耳頭等。以喻說生老病死利鈍不同也。

[0090a08] 廣如止觀記中不言獨教者。教謂說也。緣覺不說法。故不云也。

[0090a10] 復言他覺者。於他有覺也。此與覺他同故。斥云煩矣耳。

[0090a12] 此恐不爾者。不是彼此之異。以梵音不同也。

[0090a13] 一破煩惱者。約能破惑盡也。

[0090a14] 二有功能德者。如經成就善法也。

[0090a15] 三功分別者。任運達九法界機緣解不作意也。

[0090a16] 四好名聲者。聲遍十方也。

[0090a17] 經云吐女根故者。能於無量劫不受女身。吐謂除也。

[0090a18] 經云見佛世尊者。若能如是念佛。於四儀中。一體三寶常在心中無差別故也。

[0090a20] 經云上座長老者。謂非少者為長者。即上座中長老也。

[0090a22] 經云終不自為者。改行六度四等。即他是化也。

[0090a23] 無為心者者。無為語通故非常住。即是自行滿。故云無所作為也。

[0090b01] 二果報無記者。謂修因自然而得也。亦名清淨無記。無記如來如前釋也。

[0090b03] 不求果報者。不求二邊之果報也。

[0090b04] 生界者知俗者。重約三諦。此諸無心皆約圓釋。圓因成就無非妙境。無非三諦。今遂名便故以重釋也。

[0090b06] 能令眾生得現在果者。若論圓修即生未得。今據初心求於果理從理。起行觀行。成就亦得果名也。

[0090b08] 藏通能得現果者。取即生三十四心斷結成就名之為果。通教七地雖留。或潤生一念相應斷餘殘習。約得果名非是究竟故也。

[0090b11] 別教上妙而非現果者。取證道同名之為上。修因長遠復須改。觀教道判位。登地之時猶經二祇。故非現果也。

[0090b14] 唯圓上妙等者。境觀皆圓。亦有一生超登十地之義。故云現果也。

[0090b16] 經云為作舍宅者。即是大涅槃舍三德具足也。

[0090b17] 經云無歸作歸者。令歸一體三寶。是所依境也。下之所列皆是事境。約大涅槃修。無非三諦妙境之法也。

[0090b19] 經云諸佛聖僧者。諸佛出世之僧一體具足。名之為佛。非為諸佛名僧也。

[0090b21] 圓僧是正直法者。法華云。正直捨方便等一體三寶即是圓僧也。又事與理和。亦名為僧。故云圓也。

[0090b23] 經云無所受取者。為無上田不作福田之想。心無取著也。

[0090c01] 雖無形色而可護持者。此是大乘戒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故云護持也。

[0090c03] 經云不破不漏等者。十戒之中似律儀。第二篇等不雜。即諸篇雜戒也。

[0090c05] 而有無教者。斯云表無可詮表故。舊云教無教也。

[0090c06] 並是諍論者。具如下文二十三雙諍論不同。文云皆不解我意等也。

[0090c08] 經云譬如大地下總有二十譬。皆約圓釋。地能生萬物。如戒生諸功德。船航如戒。能度二死大海。瓔珞能莊嚴法身。大性如此。貴施戒為最上。大海能具一切善法汁能淨諸垢等(云云)

[0090c12] 經云得須陀洹果等者。此約大涅槃心修。皆知常住且證小果菩薩能證得故。故云我亦有分今為利生。以戒為本也。

[0090c15] 經云得阿耨菩提我亦有分者。此正依大涅槃修。皆為菩提也。

[0090c17] 經云深觀此施者。以施為法界故。菩薩摩訶薩凡有所施。能令眾生同得無上佛果。故云深觀也。

[0090c19] 經云不能莊嚴四部之眾者。今修圓施以定慧力故。能莊嚴比丘等即道。四部人天龍鬼等即俗。四部等以施之也。

[0090c22] 雜華者是華嚴者。今且依經為證。謂華嚴中菩薩行願眾多不同。名之為雜也。

[0090c24] 通念此世天境隨義別立者。世謂四天王等。今觀界內諸天。即是界外第一義天。故云隨義。義即是圓。四天王等。即是約處為境。方便之果亦得名天。未免無常。以涅槃心次第而修。故云我亦有分。為求無上第一義天也。古人直云當果。不云世天故云不爾也。

[0091a05] 經云譬幻化者。今觀諸天皆如幻化。唯圓是實故也。

[0091a06] 此卷歎經生善後兩卷能滅惡等者。還同卷初分章生善淨淨文也。不淨非淨不淨等。在後滅惡文中故也。

[0091a09] 大乘方等當機故勝者。不委他人當何等機。今論當機有其二義。一者正當機說。二者此經被於末代。令知常住故云勝也。

[0091a12] 十二部中未必有涅槃者。未必有開顯之涅槃非無大乘也。

[0091a14] 一能發心者。發圓菩提心也。二受生死苦者。以有悲故。能受世間生死之苦。安然不動也。

[0091a16] 七能稱量生死者。只於一念能稱量十法界輕重。何等眾生生死重。何等眾生生死輕。輕者易度。重者難度也。

[0091a19] 如世間事等者。如幻術法下人所作令上不測況復餘事。龍能致雨等皆世間不測之事故也。

[0091a21] 實非是數者。一不定一。三不定三。非三非一。故非數也。

[0091a23] 無有人教者。正因之性從理而得故云無教。雖無人教還是自教。如經而能自發也。

[0091b01] 明佛性者。如法華中相似位人。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故云自發也。

[0091b03] 流入名進者。心心趣解脫。念念入法流。故云進也。

[0091b04] 經云生死無量患者。過患不出二種生死也。

[0091b05] 經云如三禪樂者。菩薩能達世間之苦。即大涅槃如三禪之樂也。

[0091b07] 無非正道者。能燒所燒全是法果。達燒無燒。故云正道也。

[0091b09] 與止觀發心意同者。依境發心拔苦與樂。一心之中三諦具足名不思議。

[0091b11] 止觀安心意同者。皆以法界而安至。心於生死而不動。名之為止。了生死即大涅槃。名之為觀。生死涅槃無非三諦。故云不可思議也。

[0091b14] 三諦上障者。障即三惑。惑即是塞諦故名通。故與通塞意同也。

[0091b16] 亦似大慈者。謂慈能與樂。拔地獄苦與涅槃樂也。

[0091b17] 宅譬中道者。即大乘家也。故法華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我子。心佛眾生三無差故。有機則應。猶如於旋機謝應息。名之為還。雖有去來不出三界。喻之如家也。

[0091b21] 真正悲心意同者。前云發心且約自行。此云悲心約化他邊。此之二種左右說耳。皆顯不思議理也。

[0091b23] 知涅槃近不退取小者。謂二百為近。寶諸為遠。圓修之人發足。即是寶所之路。故云不退。謂念不退位不退。即三不退義也。

[0091c02] 與止觀道品意同者。無作道品是菩提因。始自念處終乎正道。枯榮不二從因至果。故云同也。

[0091c04] 次位意同者。凡夫之人能度大海者。且約圓心名字位中也。

[0091c06] 藕絲懸山一念稱量生死者者。一念如絲。生死如山。

[0091c07] 一中無量者。一念即具三千。故云一中無量。

[0091c08] 無量中一者。三千只是一念。故云無量中一。

[0091c09] 非一非無量者。三千即空假中非一故即空。非無量故即假。雙非故即中也。

[0091c11] 隨病設藥者。有常等病以無常藥治。四藥治一病。四病名治對轉兼具等。具如止觀文中也。

[0091c13] 不為生死所害者。此亦與止觀安心意同也。

[0091c14] 此約三諦報者。即是觀行位中。初託聖胎安忍強軟。不為煩惱所亂故也。

[0091c16] 說嘿明不可思議者。自行故嘿。化他故說。

[0091c17] 與通塞意同者。說即是通嘿。故即塞也。

[0091c18] 身等注云云者。應云具足三業遠離。如經。及與主主即心也。

[0091c20] 破法遍意同者。能破三業即遍破三障。猶三德理。相似位中能如是破也。

[0091c22] 經云以有為性異生異滅者。生即滅故。故異生滅。滅即生故。故云異滅。今觀生滅皆非生滅。生滅不可得。故不思議也。

[0092a01] 此與止觀中離愛意同者。圓修之人欲入初住。能離法愛。故不著也。

[0092a03] 又生來生滅滅不能滅者。滅即非滅故。滅來滅生生不能生者。生即非生故。故非生非滅。猶入中道也。

[0092a05] 不存其相者。能滅所滅體不可得故也。

[0092a06] 經云及受持者者。即是能弘持人。如前一十三種。皆名不可思議也。

[0092a08] 多犯戒則滅者。還是自滅身中一體三寶。輪迴生死。名之為滅。非謂能滅涅槃常住之法。故也。

[0092a10] 經云云何言滅者。意問前文既云修五行者。佛法未滅。故以有無難之也。

[0092a12] 七日之時與佛無異者。此亦且約滅後。諸文不同也。

[0092a13] 滅是不滅者。本有今無。不滅而滅者。本無今有。非滅非不滅者。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

[0092a15] 經云內法者者。內謂佛性涅槃之法也。

[0092a16] 經云共法者。謂三乘共也。不共法者。謂獨菩薩法也。

[0092a17] 經云何等未來事者。所謂下釋出世間有三事。故藏其七寶。一為貴。二為賊來侵國。三為值惡王等。用此贖命。涅槃秘藏亦復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由如惡王。畜不淨物由如穀貴。為四眾說乃至世典如賊來侵國。為此三事說諸或律扶律說常。名之為寶。用贖常住慧命被於末代。若無此寶常住則滅。故以天台大師判。此經名為贖命重寶。即其義也(云云)

[0092a24] 經云調柔易化者。迦葉佛時出於淨土。非是惡世。無破戒人。故不說此經。於法華中入滅醍醐體同。所以不說須也。

[0092b03] 經云若有眾生我見無我。廣辨今佛非法之相。五濁世時。故說此經也。

[0092b05] 經云佉陀羅火者。與前文炭語為異皆未見正翻。翻炭之與火。或只極熱之義耳。

[0092b07] 經云我親從佛聞如是義者。即是。

[0092b07] 生其過。若無此言佛法不滅也。

[0092b09] 經云若佛初出得菩提等者。此六雙中一一對辨前之初出是鹿苑意。故云不久。後之初出是峯場意。故云久住於世等也。

[0092b12] 經云著憍奢邪衣者。謂野蚕綿衣是上衣也。

[0092b13] 外國以用染毛者。此華赤色用虫和之。所以故制也。

[0092b14] 如迦葉品明者。具如下文二十三雙。諍論中說也。

○釋梵行品之四

[0092b16] 闍王是實逆者。權之與實二義俱通。若一向實還須有權表引實者。若作權即是為實造逆者。示同於實也。

[0092b19] 現滅逆之方者。方猶法也。現此方法令後人不造逆等也。

[0092b21] 梁武不見等者。意謂梵者是淨。前釋竟。何得更有造逆之事。文非正說。故云容品也。

[0092b23] 具十惡因者。喜行煞戮即是身三。具口四惡即是口四。其心熾盛即是意三。故云十也。

[0092c01] 經云唯見現在等者。只現造惡因不見未來惡果也。

[0092c02] 經云心生悔熱遍體生瘡者。謂生信心大機動故。大論云。如人有瘡毒則得入譬於信也。

[0092c04] 若爾者。法華為清淨眾來至涅槃。其心始發何耶。答前雖在會機猶未發問於凡夫。即是障未除機未動之句。今經即障除機動之句也。

[0092c07] 經云以種種藥者。此是世間之藥。不能治出世之病故云從心而生也。

[0092c09] 一往亦例者。如汝問也。二往不同。善人一向不勸作惡。若起惡者。自是本心耳。

[0092c11] 惡勸不受者。此之六臣。或是大權方便激動也。

[0092c12] 一臣來朝白者。因朝故白。故云朝也。

[0092c13] 經云無有黑業無黑業報等者。此師計斷以論涅槃也。

[0092c15] 經云地水火風等者。此師計常見以為涅槃也。

[0092c16] 經云髠樹者。髠字(口昆反)廣雅髠截也。

[0092c17] 或言法界用者。示有破惡之用也。

[0092c18] 皆是聖人權謀者。宜權現權宜實現實不可定說也欽婆羅是古貝衣者。即白疊上衣也。

[0092c20] 一兄二父者。謂冥顯二緣。兄即耆婆。父謂冥告。於空中聲也。

[0092c22] 翻為固活者。其病難治。名之為固。能治必死之病。名之為活。

[0092c24] 菴羅女之子者。即是奈女云所生廣出他經云云。

[0093a01] 經云名真婆羅門者。婆羅門此云淨行。離於二死得大涅槃。故云安隱也。

[0093a03] 經云為眾生等故者。即是行菩薩之行。餘文屬止善也。

[0093a05] 非謂東宮不得安眠者。國主既崩萬民不安。謂未得安眠也。

[0093a07] 經云所不能治者。是世醫故不能治也。

[0093a08] 以望上者。上文五德約闍王未受耆婆之言。但云四種至。下文父王中空勸受即成五也。

[0093a10] 經云有白法者。謂造罪名黑法。今云白者一約不作二約能悔。故云白也。

[0093a12] 經云慚者著人者。見我猶顯悔。愧者著天者。天見我屏罪故也。

[0093a14] 經云水即為清者。為字去聲呼。

[0093a15] 經云一者惡富者如有象馬種種等。二者善富者即金銀種種等。

[0093a17] 向人說過者。雖未受勸前對六臣處處說法。是發露也。

[0093a19] 而未信者。謂自鄙恥不敢見佛。故以下文父王親勸也。

[0093a20] 經云迦摩羅病者。即惡癩病也。

[0093a21] 經云諸佛世尊所不能治。據現在未有信故也。

[0093a22] 經云一闡提者。王有信心生善根故也。

[0093a23] 字悉達多者。果中談因。今經論佛也。

[0093a24] 此翻成利者。亦云捷疾等翻名不同耳。

[0093b01] 經云如羅睺羅者。既以一切大王。即是羅睺羅一切之數故也。

[0093b03] 經云實語淨語妙謂語等者。將下諸語轉釋實語。皆稱理而說。名之為實也。

[0093b05] 一明知根者。謂上中下不同也。

[0093b06] 經云菩薩僧者。謂五十二眾。來至此會。同皆聞常。名為菩薩也。

[0093b08] 有無即二諦者。此是含真之二諦。真俗為俗。中道為真。亦是開合之意耳。有漏無漏即四諦。謂是先無作四諦。前三是有漏故也。亦云苦集是有為有漏。道滅是無為無漏也。

[0093b12] 十四不相應行者。謂眾同分無極想二定命等(云云)

[0093b13] 十四種色者。五根五境地水火風也。

[0093b14] 此之兩捨只是俗諦者。即是含真之俗諦也。非色即真。故云斥云豈成中道也。

[0093b16] 經云若斷若非斷等者。此約境論即無明三道等為三諦也。

[0093b18] 若世出世等者。世謂世間苦集。出世即是道滅也。

[0093b19] 若乘若非乘等者。謂乘三乘一乘。非乘即人天等乘例諸釋。但作三諦為成復也。

[0093b21] 自作他受是空出假者。菩薩之人出假之時作依作正。皆為眾生令他受用。故云他也。

[0093b23] 經云答言下慳貪嫉妒乃至放逸等者。皆是從本而說天主見佛以得初果故也。

[0093c01] 經云阿那邠提者。邠字(鄙呈反)梵言也。正云阿那他擯荼陀。阿那他此云無依。亦名孤獨。擯荼陀此云團施。言此長者。好施貧獨恩以名焉。

[0093c04] 經云判合智者女人者。古文眫同判字(普旦反)說文云。眫半體也。周禮媒氏掌萬民之判。鄭玄曰判半也。得偶而合曰判。喪服云夫妻判合是也。

[0093c07] 經云淫女蓮華女者。淫字(以針反)說文云。婬私逸也。小爾雅云。男女不以禮交曰淫也。

[0093c09] 佛心平等者。猶如明鏡有形必照豈擇端妍也。

[0093c10] 經云鄙悼者。悼字(徒倒反)楚辭云。君子所鄙王逸曰鄙恥也。史記云。鄙陋也。悼者詩云。躬自悼矣。傳曰悼傷也。言秦晉謂傷為悼。悼亦哀也。

[0093c13] 雙結兩事者。一佛法將。二必招苦報也。

[0093c14] 父王得道者。頻婆娑羅王臨終之時。以獲阿那合果故也。

[0093c16] 經云佛弟子大目連者。舉弟子以況於師也。

[0093c17] 經此人有三逆罪者。舉多況少。王只有一罪。仍不見佛也。

[0093c19] 經大王畜生見佛者。舉畜況人也。

[0093c20] 經菩薩爾時以忍辱力者。舉因況果也。

[0093c21] 經云願善思之等者。上來所引一十三事。皆因見佛而得罪滅。王今何獨不去故。云思之也。

○釋梵行品之五

[0093c24] 經云見阿闍世悶絕躃地者。約機論見王猶未來經家敘經意也。

[0094a02] 經云當為是王住世者。有其二意。一者為王未見佛性謂佛入於涅槃故住。二者或為一切眾生皆言如來入於涅槃故住。若有見佛性者及五十二眾等。雖知如來唱言涅槃。以知涅槃即非涅槃常住不變故也。

[0094a07] 即是通為一切者。為一切眾生未得益者。別為闍王。故云唱住。亦是從廣至狹也。

[0094a09] 經云汝未能解者。未解如來多含之意。故以六重釋之故也。

[0094a11] 又說理內眾生等者。應以六即判之理。即佛性故非眾生。乃至究竟皆稱無為也。若論事解至於佛果。猶名眾生故也。

[0094a14] 發心與未發不同者。謂如來密語眾生不知。亦是顯闍王。是權引實之意也。

[0094a16] 經云阿難迦葉等者。如上第一經文。由待阿難迦葉未來人及闍王。闍王若不來後宮妃后即不得來。后既不來。城中一切女人亦不得來。故云為也。

[0094a19] 經云八法所不能汙者。世間八風違順兩境文染。故云不生以見佛性也。

[0094a21] 豈可定作淺深者。如來密語遍起眾機。豈同諸師八地登地說邪。故以斥之也。

[0094a23] 結歎不思議者。如經佛法眾僧下一體三寶從因至果。皆是密語不思議也。

[0094b01] 先治王身然後及心者。以由心故令身造逆。若單治身罪則不滅。故云心也。

[0094b03] 經云蒸除滅者。此約顯機冥應機中論滅也。

[0094b04] 經云是先無根者。根以能生為義。此是本有之法中道光體。無有能所悲熱非冷等。皆雙非也。

[0094b06] 經云非青黃赤白等者。猶於光體。欲眾生下約光用也。

[0094b08] 經云將為大王者。將猶當也。此光用能令大王當除心身病。故云將也。

[0094b10] 經云亦見念耶者。意云我是地獄極惡之人。如來亦見念耶。

[0094b12] 或進或退等者。進謂取於六住菩薩。退取外凡及六道等。又一向退不取菩薩。故云不盡也。

[0094b14] 七方便根性者。謂人天二乘三教菩薩。皆圓家進修之位。機發先度。故云偏重也。

[0094b16] 真解六地者。或云地只是住。古人多分將住為地。住為地。住為能依地。是所依故。

[0094b18] 二云似解六心者。謂六信之位也。

[0094b19] 經云不觀種性老少等者。謂是如來入月愛三昧。能觀眾生。上中下根三品不同也。

[0094b21] 經云修習涅槃道者者。王今正是修習涅槃之人。故現光照也。

[0094b23] 經云諸善根本漸漸增長者。此約智德圓也。

[0094b24] 經云所有煩惱能令漸滅者。此約斷德成也。

[0094c01] 經云何況大王非一闡提者。王今生慚愧。機能生信心。以況無信如來為說也。

[0094c03] 二根緣感佛者。謂冥機冥感非宜非猶法身應也。

[0094c04] 善不可生者。約現在斷善不生也。

[0094c05] 而為說者。或當來得益也。如因地倒還因地起因謗佛。故後得發心也。

[0094c07] 譬無明心者。夜譬無明夢譬於心。夜而復夢。都無所知也。

[0094c09] 過去少善者。唯有五戒微善。感得此身現未都無。故云少耳。

[0094c11] 將頺不久者。此之報身當滅不久。猶有可救之義。故將也。

[0094c13] 夫愛使黏膩者。觸境生著故。

[0094c14] 在口為服在身為塗等者。口以是惡復塗於身。身口極惡不過貪欲也。

[0094c16] 縱毒在口者。夫言謗不皆從口生。說無因果。斷大乘命。喻之如毒也。

[0094c18] 以惡自高者者。准前文意。既云賢聖自高者。若是善人自高猶名萬生之樹。今既極下闡提。故云枯樹也從枝至枝者。不得其本攀附枝葉。捨有著無捨無取有。乃至絕言見等。故云捨一取一也。

[0094c22] 沈水沒泥者。即是人與彌獲俱共沒泥。何者以因疑故起於無明。疑心不了。即是無明。

[0094c24] 復論輕重者。界內為輕。界外為重。或相應為輕。獨頭為重故也。

[0095a02] 高山譬失戒者。三學之中以戒為本。故喻如山高而不動也。

[0095a04] 樹林譬失定者。定有枝林功德於猶如眾樹。故以喻之也。

[0095a06] 應有四乘者。象喻最上佛乘。餘配三乘。正法華中亦有四乘之文。故云文略也。

[0095a08] 齒髮墮落譬邊見等者。齒髮計有即是於常。今復墮落即是於斷。故云兩邊等也。

[0095a10] 狗為信首者。以持狗戒生於邪信。求於邪果。名之為首。以信為本。如頭枕狗也。

[0095a12] 故云携手者。信手欲生邪念尋接即見。以邪手接於信手故斷善也。

[0095a14] 譬多愛人者。女人本是愛心而復被髮。髮即喻多也。惡中加惡猾如被髮也。

[0095a16] 經云多羅樹葉者。即是蒲蔡之葉。以為衣喻以無恥也。

[0095a17] 去坎就離者。離者明也。謂失善分明也。

[0095a18] 又離中屬虗虗者。無善也。

[0095a19] 諸惡向重者。既斷善根。惡業墮苦。故云向重也。

[0095a20] 而昔善方生者。現善既失當實未生。今取久遠正因不斷為當耳。此之三解皆同為機云也。

[0095a22] 三下至自有惡機感佛者。正當今家釋意。取極惡邊機能感佛也。

[0095a24] 頭蒙塵土者。蒙謂覆也塵即四住上復加土。故五住所覆也。

[0095b02] 殘缺善根者。過去五戒猶是好車。今既斷善根如乘破壞正因不盡義之殘如也。

[0095b04] 立望感應者。機中論應也。不得善根斷善盡也。

[0095b05] 時言夜者。夜理無明極重故云最下品也。

[0095b06] 亦十二我見者。十二因緣一一執我也。

[0095b07] 十四諦出華嚴者(未撿)。此文中略不具足也。

[0095b08] 感應道交者。正因之性與法身同義之論。交機中論應也。故云俱也。

[0095b10] 曳皮革譬失戒品者。戒如脚足持有所到。今既手曳即是不持。故云失也。

[0095b12] 於如枯皮者。戒法既盡。定慧亦無義之如枯也。

[0095b13] 聖人所棄者。世間之善不免無常。故云棄也。

[0095b14] 是噉肉獸者。以邪見噉於正見也。

[0095b15] 獨一無侶者。謂不修出世之因。無有出世之果。獨如沙門獨行也。

[0095b17] 亦未生善者。未有善因可生也。

[0095b18] 寒凝結譬癡者。寒以是癡更加凝結。譬極重三毒也舉體斑駮即身業者。皆是極惡之相故也。

[0095b20] 先檢根緣者。感佛之機為瞻病人。故云問也。

[0095b21] 七香譬七漏者。夫香令人貪著於是起過。名之為漏也。

[0095b23] 經云覺身細軟等者。皆是邪見不正之相也。

[0095b24] 唯見三毒者。如經石氷喻癡。火喻於貪。沙喻於嗔。既是三毒。即是生死之源。名之為說也。

[0095c02] 遙指將來者。猶正因不絕久遠機生。即應故云來也非佛教所制者。任其造惡也。

[0095c04] 使到譬復更感佛者。猶乘過去微少善根。名之為更。現世未發。故云善既不生。待於未來云我事未訖。後先施人天戒法云未合。合藥非是大乘本有常住教也。

[0095c07] 唯合後雨等者前文分有四。一斷善。二根緣感佛。三善不可生。四而為說法。故今合後二也。

[0095c09] 若即事為言者。據現在無過去亦爾。盡未來不生三世為事。

[0095c11] 方將遠望者。方於法也。正因之法久遠後之後義之如生。故云有也。

[0095c13] 經云尋知捉髮者。髮喻正之性。如來往三途救喻之如捉也。

[0095c15] 經云如是二語者。一聞瞿伽離墮獄。二復聞須那剎多羅滅故以生疑。若我見佛罪滅等不應更有墮獄之人。若其不滅使有滅罪之人故也。

[0095c18] 經云瞻仰如來等者。即是滅罪之相也。

[0095c19] 別喚欣喜者。泥是生善之益。如經我今疑心永無遺餘等。亦是破惡入理等。四悉之益也。

[0095c21] 三迦葉騰述者。騰闍王之疑述如來之說也。

[0095c22] 四王獻供如文者。例前過時只供香華等。不復獻食也。

[0095c24] 經云無諸善根者。若論善根通於無漏。今且約方便善根。故云似也。

[0096a02] 無道前智慧方便者。若論道前初住前皆名道前。乃至等覺猶名道前。今取未發心前為道前也。

[0096a04] 四倒是煩惱道等者。謂達此三道。即是三德三諦等。無非中道圓觀也。

[0096a06] 五怨讎為一表者。理輕者名怨。極重明讎。以父母之讎不可忘也。正昔闍王意也。

[0096a08] 經云無有一法能遮諸有者。意云闍王五逆之讎。未有少許觀力能遮地獄有也。

[0096a10] 經云種種諸惡邪見者。種種之言不生因果兩縛。故云如果等也。

[0096a12] 經云五逆津者。津字(子隣反)論語云子路問津焉。鄭玄曰津濟渡之處也。未有觀智即是無始。

[0096a14] 經云未得其邊者。邊謂邊表盡法界故。近而論之。初住為終。遠而論之。乃至妙覺為終也。

[0096a16] 經云無有我作他人受果者。正是闍王自作自受。故云是有也。

[0096a18] 經云不樂因者。闍王只有苦因。故云無樂因也。

[0096a19] 有造業果者。即五逆之果也。

[0096a20] 經云因無明生亦因而死者。正造逆罪即是無明因。茲放逸故云癡逸也。

[0096a22] 經云凡夫之人乃至作二十種觀者。此是約事附理先修生滅觀法。故云不樂生死等也。

[0096a24] 經云定慧進戒者。即前二十事中真似之法也。

[0096b01] 經云無有死畏者。即是無前生死之果畏也。

[0096b02] 一執重罪者。闍王意云。如來雖教觀二十事。我今煞父不同世人必定當墮也。

[0096b04] 故須破之者。謂闍王造罪不得定執。何者猶如仰手。仰者是有覆手則無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應作無生之觀。觀二十事。故云破也。

[0096b07] 眾罪如霜露者。師云例爾應云眾罪如堅氷。春日即能消等(云云)

[0096b09] 經云四陰應外者。四陰是心故不可煞也。

[0096b10] 經云若色非色合為父者者。非色謂心色。即因於父母和合而有此身。今若煞色即不煞心。心不可得。故云無罪也。

[0096b13] 若就世諦天性尊重者。我今為修無生觀法。說云是無若依世諦說道無者。即是無慚愧人。故云父子昺然也。

[0096b16] 諸法平等者。即一切法皆是於色若煞父者。則是自煞。自亦是色故云寧有能煞所煞等也。四大成五根也。

[0096b19] 經云可牽可縛者。謂色有十種。唯一是色。餘九是心故不可煞也。

[0096b21] 經云汝獨云何而得罪邪者。意云因受先王布施今得為王。汝若煞王即同我煞。何者王由我得。我既無罪汝亦無罪也。

[0096b24] 混高下之心者。高謂諸佛下是闍王。將高混下同其無罪。故云泯也。

[0096c02] 經云云何令王而得煞罪者。意云先王往日自煞五通。又是無事由得輕報。令王為國正是有辜。又不自煞。何得有罪也。

[0096c05] 貪狂所作者。此無本心。我法尚開況王為國。故云無罪也。

[0096c07] 此就往業善惡別論者。猶善惡業感人畜不同。勝劣罪別報命不等也。

[0096c09] 若就施食等者。謂平等而施無人畜之殊。即是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下及六道品等。具如上觀記廣明也。

[0096c12] 經云譬如涅槃非有非無而亦是有者。即是離於二邊。即邊而論中取其中道。名涅槃體也。

[0096c14] 經有有見者。則是計有計無之人。故有果報也。

[0096c15] 無有見者。離於有無即是中道。又常見之人下至非有者。常即是有。令非其有邊。故云非有。乃至非無亦復如是。

[0096c18] 即是中道常常見者。下即計有無者。則受惡業故也解於無我而得真我者。以將無我煞於邪我。以將真我煞於無我。故云而得真我也。觀一切法皆是邪我等故也。

[0096c22] 若不作常不解無常者。無常即是家之用故也。

[0096c23] 經云而作父母等。者世間父母能生色身。出世父母能生法身。皆是覆薩之義也。

[0097a01] 作同諸佛者。謂同諸佛解於中道。常無常雙遊之用也。

[0097a03] 故曰無根者。根者能生本時未。名之為無今生信五根具足。約本為無根也。

[0097a05] 經云悉懷眾生煩惱惡心者。謂達逆即順。能發弘誓。起於拔與。故佛印可成菩提心也。

[0097a07] 令王罪輕者。如墮賓吒羅地獄等。

[0097a08] 經云王及夫人者。語勢相從。應云及王夫人王前發心竟。此即夫人也。

[0097a10] 經云即是天身者。若約在家初果為天。亦是名字位中之天身耳。

[0097a12] 經云為眾故說麤者。廣如淨名中云。是無義是無義語。是破戒是破戒報等(云云)

[0097a14] 即五悔意者。如大寶積經中。彌勒白佛言釋迦如來行於苦行。我今行於樂行。何者所謂勤行五悔故。五悔出占察經中。四悔出南山懺儀。云何但有四悔。為前四文中皆發願之語。是故但四也。今依大師行儀常行五悔得入相似。故云五也。

[0097a19] 悉發始心終見佛性等者。肇公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赴難即是見性。能度眾生故也。

○釋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0097a22] 此第三明嬰兒行者。唯列五行次第。合當第五病行。前現病品說竟。天行指雜華中。故云第三也。

[0097a24] 小即嬰兒行者。謂次第也。

[0097b01] 大即如來行者。不次第意也。

[0097b02] 能起大小等者。小謂人天之化。大即無非圓行也。

[0097b03] 不住者譬淨者。不著二邊名之為淨也。

[0097b04] 呼此為嬰兒行者。謂果上四德之行也。

[0097b05] 前後赴緣者。宜前說圓即前釋圓。宜聞說漸即前釋。漸後始釋圓也。

[0097b07] 經云又嬰兒名物不一者。即是爺爺孃孃之類。如來亦爾。隨類不同也。

[0097b09] 正取和字者。謂學語之辭。喻初半字三藏教也。

[0097b10] 亦是互出者。意釋自行皆能化他皆是圓行故。化他自行者。修偏行故也。

[0097b12] 非生死非涅槃等者。別教初地分得雙非之行也。

[0097b13] 人中四倒者。諸外道橫計邪常等也。

[0097b14] 此亦無在者。前後皆通利鈍故也。

[0097b15] 二是半惑者。謂通教菩薩但能斷界內四住。未斷界外。故云半也。

[0097b17] 楊葉譬妄常者。揚多年故。故云常也。

[0097b18] 梵行中九品者。即怨親中人各開三教也。

[0097b19] 顯餘可解者。藏通二乘偏行菩薩等悉皆破也。舉劣况勝。可以意知也。

[0097b21] 近遠互現者。謂遠中論近且云初地。遠到涅槃即具初地也。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八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7 冊 No. 0660 涅槃經疏私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