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J33nB277_020 雲棲法彙(選錄)(第12卷-第25卷) 第20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嘉興藏 (J) » 第 33 冊 » No.B277 » 第 20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雲棲大師遺稿卷二目錄

  • 書二
    • 答錢養淳州守廣霑(二首)
    • 答翁周埜大參廣霦
    • 答江陰尹澹如中翰廣寤
    • 答嘉興包儀甫邑令大燏(二首)
    • 答嘉定婁子柔居士廣紱
    • 答常熟嚴天池郡守(二首)
    • 答袁滄孺治中廣[泳-永+晏]
    • 答福建陳价夫居士廣縉(二首)(附回書)
    • 答桐城孫鏡吾居士廣宇(三首)
    • 答虞德園銓部(二首)
    • 答會稽陶石簣太史(六首)
    • 答蘇州管東溟僉憲(二首)
    • 答江西王性海大行廣揄(二首)
    • 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鉁(二首)
    • 答福建王嶠海司理廣宣
    • 答杭嚴道宇所何公
    • 答蘇州趙念莪邑令廣掖
    • 答陳敬亭方伯
    • 答金省吾中丞
    • 答宋化卿居士(二首)
    • 答福建許元真都閫廣靖
    • 答湖州董潯陽宗伯
    • 答蘇州鄭白生諸居士
    • 答安慶吳始光兵部
    • 答餘姚孫居士大珩(二首)
    • 答松江徐警庵郡守廣溈
    • 答滸墅關張主政
    • 答湖州茅孝若居士廣[仁-二+致]
    • 答常熟瞿元初居士廣[仁-二+兗]
    • 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鉞
    • 答福建袁孝廉
    • 答湖廣劉守復居士廣曙(二首)
    • 答蘇州袁心遠居士廣綬
    • 答餘杭王中泉居士
    • 答梵邦廣竺
    • 答嘉興朱君升孝廉
    • 答紹興張居士
    • 答休寧吳伯陽居士廣侒
    •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
    • 答徽州吳居士大潚
    • 答吳居士大澈
    • 答張杏苑居士廣經
    • 答徽州金居士廣暲
    • 西張心虞邑令
    • 答金居士廣聚
    • 答檀林廣玄
    • 答吳居士廣鏡
    • 答餘姚韓清泰居士廣梵
    • 答湖州錢叔達居士廣潤
    • 答嘉興孫無高居士廣抑(五首)
    • 答餘姚蔣居士廣秩
    • 答張百戶廣湉
    • 答吳江盛如林居士廣霆
    • 答楚僧若無
    • 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洲
    • 答聞子與居士大晟
    • 與紹興王龍溪進士
    • 與蘇州劉羅陽居士
    • 與江陰馮筠居居士(二首)
    • 與江陰馮泰衢孝廉廣寂(四首)
    • 與常惺廣寂(二首)
    • 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十一首)
    • 與嘉興朱元厚居士大陞
    • 與蘇州鄭白生居士廣壽(二首)
    • 與王居士大琸
    • 與嘉興許太微昆仲
    • 與洪清遠給諫廣揞
    • 與聞檀菴居士大晙
    • 與秦明中居士
    • 與吳江秦任南居士廣俍(二首)
    • 與秦任南諸郎君(二首)
    • 與蘇州蔡坦如居士大
    • 與湖州錢孺愿居士大琨
    • 與李景山總戎廣鑄
    • 與錢居士廣雲
    • 與徽州吳居士大瞻
    • 與陳春陽居士
    • 與湯鄰初郡丞
    • 與查虞皋大參
    • 與南城吳念慈居士廣翊
    • 與江西黃彭池司理
    • 與太倉王子顒孝廉智第
    • 與湖州顧居士廣佐
    • 與錢居士廣藝
    • 與謝居士廣[仁-二+與]
    • 與洪居士大懋
    • 與智真侍者
    • 與甥許東湖
    • 與三文學論文

雲棲大師遺稿卷二

書二

答錢養淳州守廣霑

[0127b14] 弟子錢廣霑頓首大師法座前。弟子愚蒙。習氣濃厚。清夜省念。愆過實多。如精修淨業。必藉簡緣。而人事牽連。割截不下。雖或闊略。後事成悔。反覺不安。意欲尋一靜室。拉一道人。盡拋俗事。專心念誦。而向平之願未畢。不惟兒女債纏。兼亦心緒縈挂。地僻心馳。遠亦何益。俟婚嫁可畢。必須五六年光景。河清難俟。人壽幾何。兩戰未降。何緣取勝。乞師指示。又為幼兒頑劣。塾師無功。今將自訓之。又多一累。若失此不教。或致無成。豈不悔之大者。是為難克耳。近閱經疏。雖略依文通解。然於心地不融。如視地未明。終疑措足。偶閱天台觀心論疏。統說止觀。大綱既明。條目畢具。如飲河自足。不煩他求。上根可以圓觀。中下亦可兼修。真符楞嚴。而人尤易曉。似於下手最切。意圖允蹈。第如前俗緣所絆。未便自繇。著意行之。其事何若。乞師指示。又閱中峰三時繫念法門。甚於知識開發。提醒有賴。恨無同志襄成。今放生會中止念往生小咒。鄭重聚集。殊無一毫著。豈不可惜。此日即以此法行之。但湖舫不便。若就池中小菴。建立此會。甚大幸也。一會染神。千劫下種。然須擇戒行精潔。音吐清亮。文義通徹者一人為法師。可以起信慕。可以動聽竦。如以凡庸尸之。徒增笑柄。不可為也。如只斂錢贖生。行之而善。或致人天小果。況法未必善乎。愚見如此。儻在可行。以老師命令行之。必有興起感發者。第會首供事節目。必當斟酌耳。舊例潦草。似少礙也。又見中峰廣錄勸人。拍盲坐斷。以悟為期。固知此老喫緊為人。然觀其製作風雅。又非癡坐者。豈先以定動。後以慧拔乎。愚以為。必先悟後修。行起解絕。始為允當。或有以禪得道。必其夙慧使然。如人於靜中。能憶往事。冗迫則不能也。若識田無此種子。而欲一坐成功。是賤農守一斥鹵。欲嘉穀自生自穫。雖勤何有哉。且善巧方便多在教中。用兵必看孫吳。作文必資經傳耳。所謂記得古詩千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吟。古禪未必盡通三藏。然亦有於公案尋求而得悟。悟不於公案。亦不外於公案。互相激發使之然也。不知是否。乞師指示。

[0127c20] 來諭道念家緣。兩戰未降。今但於婚嫁等事。隨力隨分。一無強為。即與道念無礙。不兩戰也。若於觀心契合。便即下手。必待俗緣了。則無時可了。

  又

[0127c24] 但自堅持本參。不必急求解悟。譬如行路者。行之不已。自有到家時耳。至於世務。亦勢不能強斷。但識破虛幻。隨緣順應。一味將就。則心自閒功自進矣。

答翁周埜大參廣霦

[0127c28] 別師十四月。在任十一月矣。梧州古以為遷人地。傳聞瘴癘。不若是甚也。惟是乍寒乍熱。陰霧時有。難於調攝。同來者更相警戒。幸保無恙。獠夷不驚。民風鄙陋。凡事寬平。刑罰置而不用。儘可全養慈悲之心。每念久習儒言。未明儒理。語曰。未知生。焉知死。今當何以知生。立身處家。居官做事。非不公明平恕。克己愛人。恐只是小小修持。答應世務而已。臘月三十夜用不著。惘惘沈淪。奈何哉。望老師慈悲指示。外具檀速二香供佛供師。伏惟涵納。九月十五日。翁汝進廣霦頓首。

[0128a08] 來諭生死。儒言知生。明生死也。佛言無生。出生死也。明而不出者有之矣。未有出而不明者也。經論所陳。出生死法。固有多門。約而言之。參禪念佛兩種法門而已。今各奉一書。請擇於斯二者。

答江陰尹澹如中翰廣寤

[0128a13] 弟子自受戒來。如失路之夫。暗中摸索。忽得長明燈。光燭前途。令不顛隕。惟是塵勞未息。業障未除。不得直趨正覺。以不負吾師大慈耳。弟子於世味元澹。視一官如敝屣。只是愛網纏縛。解脫無期。若真正上根人。便能不離當下而證真如。亦是發願未真。故浮遊生死岸頭。受此恐怖煩惱。吾師幸不吝鍼砭起我膏肓。無常迅速。念此五內酸裂。東望依依。佇有慈示。不宣。

[0128a21] 人在塵中。塵勞自所不免。既世味澹然。官況蕭然。加以正念了然。便是即塵勞為佛事矣。

答嘉興包儀甫邑令大燏

[0128a24] 既受職。當以仁民為第一事。而庶務纔畢。便接本參。則案牘邊無非道場也。

  又

[0128a27] 弟子才拙性迂。此土又夙號難治。朝夕冰兢。幸免淵墜。而福德涼薄。澇旱頻仍。下有必不堪竭之脂膏。上有必不容寬之賦額。撫字催科到此種種呈拙。惟是內不失。外不負民。頗用自矢。吾師光明藏中或垂悲攝耳。前承手示。案牘之暇。即接本參。自是直截宗旨。所媿劣根。二六時中。常多逗漏。猶望師大慈冥被。使不至墮落坑塹也。

[0128b04] 內不失。外不負民。只此兩言。循吏之道竭盡無遺矣。帶事修禪。此平常人所難。況復宰職之冗劇者乎。然始覺其難。後證其易矣。臥疾沈困。不能及其餘。幸諒。

答嘉定婁子柔居士廣紱

[0128b09] 八月八日。戒弟子婁堅廣紱。頓首和南本師和尚導師法座下。廣紱久切嚮往。幸於春暮。獲遂頂謁初心止欲受伊蒲戒而已。過蒙提獎。為說大戒。臨別又承法施種種。此生或不淪墜。敢忘師慈。嘗悼世緣障重。既苦終鮮。復艱胤嗣。慈母懸懸。未容擺脫。兩月前得舉一男。今當不計後來成長。遂絕房室。一意淨嚴。庶幾不負接引。但恨稟性素慈。而偏深嫉惡。亦知顛倒分別。罣礙匪輕。雖痛自刻責。而遇有不平。輒復背覺。慚悚如何。會友人入山。附訊起居。不覺此心已馳於五雲之麓矣。秋氣漸高。伏惟為法為眾生倍萬珍重。

[0128b20] 好善疾惡。人情也。惡而不疾。是同惡也。今謂疾惡一事。而分二心。恐己亦有是惡。而疾之。疾之者。以為戒也。可也。但見彼之惡而疾之。又疾之已甚。不可也。若立朝臨民則小異。司黜陟之柄。操賞罰之權。寧有任其惡而不黜不罰者乎。則一以直心行之。因物付物。終日疾惡而不與也。更詳之。

答常熟嚴天池郡守

[0128b27] 小兒嚴楞。鈍根漢也。沈溺世樂。殊無自超意。天幸近罹家難。稍稍動心。澂因令之親近有道。尚灑以甘露。醒其塵勞乎。仍希留彼旬月。重沾法香。即師不與一言。已自聲如雷矣。舍親王季和。大賢也。有為而投師。是其不幸中至幸。以膚見觀。此兄似應以宰官身淑世者。不審法眼視之若何。諒迎機之訓。虛往實歸耳。

[0128c04] 令郎沈厚簡默。想因世緣之變。所謂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矣。王季和。為二兄及諸契友力挽而去。謹覆。

  又

[0128c08] 人生閒忙。亦有分定。必待極閒而後辦道。終無日矣。忙裏取閒。得一時空。便收拾散亂之心。攝歸正念。久之自然有得。

答袁滄孺治中廣[泳-永+晏]

[0128c12] 居恆思念佛法門。乃徹上徹下工夫。不礙攝心常念。亦不礙讀誦研窮。弟子所深喜者。惟台宗玄義止觀。其究竟亦只是念佛。故智者大師以十六觀歸於三觀。厥旨甚深。其理甚妙。老師禪觀之餘。祈以法語數行。見示用功之要。如來世尊勤懇一生。只要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老師用心與佛無二。如弟子庸暗。未識可入此道否。願以慈誓攝我。早令開悟。當生生世世為法眷弟子也。

[0128c20] 禪宗淨土殊途同歸。所謂參禪只為明生死。念佛惟圖了生死。而要在一門深入。近時性敏者。喜談禪。徒取快於口吻。而守鈍念佛者。又浮念不復觀心。往往雙失之。高見蓋灼然不惑矣。今惟在守定而時時切念勿忘耳。

答福建陳价夫居士廣縉

[0128c26] 縉向謂西生觀法至簡易行。及觀彌陀疏鈔。始悟百徑千門。元無異證。塵棼境奪。又復苦難。迴思狗骨如山。吒波不遠。則又戄然髮豎。眩目瞠心。蕩漾無依。主賓混戰。如弟子者。最可哀憐。拽鼻不迴。頻愁落草。入廛未得。何日忘牛。伏願和尚慈悲。直撥病根。痛加鞭策。

[0129a02] 來諭入廛垂手。是得道以後事。誠遠矣。若古所謂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此正今日事。不可諉之難也。讀書作文時。仰事俯育時。作主作賓時。乃至登科入仕。上事君。下治民時。其入草拽回。時時所可致力者。其力行之。

  又

[0129a08] 諸作具見曠世逸才。今回心此箇門中。非夙有深根。何以至是。當時時返照。此一片英華從何處流出。則不負平生矣。

  附陳居士回書

[0129a12] 參授以來。忽忽又經五載。顢頇漫浪。虛度歲時。伏讀慈誨云。但看此一段英華從何處流出。只此半偈。便足徵心。反覆尋求。莫知厥緒。埋頭沒腦。淪溺可悲。尚冀慈恩。惓惓開導。

答桐城孫鏡吾居士廣宇

[0129a17] 佛說普門品。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老師大悲。菩薩再來身也。乘大願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住中流。惟以濟度為事。使末法眾生一啟口而往生隨根器而攝入。師之功德。讚不可盡。邇者復疏鈔彌陀。又於方便中作最殊勝方便。只此四字旋乾轉坤。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渴欲領教。無繇先容。茲惟鑄造四十八願佛相。欲迎奉他方淨土供養。商議靡定。近會三德師云。雲棲二六時中常禮四十八願。若得此像供養最妙。翼即遍告宰官及四輩人等。莫不歡忻鼓舞同聲讚歎曰。因果相對。三寶相稱。豈善知識之感招。抑弟子於老師有夙緣耶。不識老師肯容納否。專候法音。儻得不棄。弟子幸甚。此土眾生幸甚。

[0129b01] 末法談禪便厭聞淨土。居士究心祖意。而復棲神樂邦。可謂事理融通。見處圓徹矣。來諭聖像。舉眾歡喜。儻臨敝境。幸遣使預示。以便奉迎也。

  又

[0129b05] 眾生無始無終亦無盡。即世界眾生成佛如雨點。而眾生終不見減。諸佛終不見增。此是實說。無始無終無盡數字極妙。此是不可思議境界。稱理。則眾生即佛。佛即眾生。

  又

[0129b10] 三教一家。不可謂不同。雖云一家。然一家之中有祖孫父子。亦不可謂盡同。必欲約而同之。使無毫髮之異。則壞世相。為害不淺矣。如一株樹然。有根有枝有葉。終不可以枝葉而認作根也。

答虞德園銓部

[0129b15] 利馬竇回柬。灼然是京城一士夫代作。向實義畸人二書。其語雷堆艱澀。今柬條達明利。推敲藻繪。與前不類。知邪說入人。有深信而力為之羽翼者。然格之以理。實淺陋可笑。而文亦太長可厭。蓋信從此魔者。必非智人也。且韓歐之辯才。程朱之道學。無能摧佛。而況蠢尒么魔乎。此么魔不足辯。獨甘心羽翼之者。可歎也。儻其說日熾。以至名公皆為所惑。廢朽當不惜病軀。不避口業。起而救之。今姑等之漁歌牧唱。蚊喧蛙叫而已。

  又

[0129b25] 承慰感感。但昔分雙笻畢命。今安行數載。住亦宜矣。臥而俟天年之盡。誠甘之。雖越人能生死人。非所敢望也。池成有期。功德無量。

答會稽陶石簣太史

[0129b29] 既看萬法公案。歸何處。念是誰。更無二意。一透則雙透。幸專心焉。本寺碑文。虛左以待名筆久矣。儻允。則山門無盡光明也。何幸如之。面悉不一。

  又

[0129c03] 聞新春放生於戈山。諸上善人。雲集。勝西湖之會遠矣。前王雲來南都之役。其心蓋為佛法。本無他意。偶爾搆難。而越地物論交作。王甚病之。居士人望。或能一言為解。則其謗漸平矣。庶雲來不退轉融光修造功德也。故為此懇。乞留心焉。幸甚幸甚。

  又

[0129c09] 心本不在內外中間。今聊借身中攝念則可。然不須定守臍下也。又參一句死話頭甚善。非死不活。恐時人未信耳。又念及法門。引古相慰。愧無能當。然在居士。則護法至切至懇之情為何如也。

  又

[0129c14] 令弟歸。已託道意。俄得專人再覆。必不勞見顧也。不肖亦無能為世諦之餞矣。山刻數種奉上。惟檢置是幸。禪關策進。皆古人實剝剝地把穩做工夫。與後賢作樣子。今願守定本參。以期正悟。中峰國師云。一箇死話頭。悟來方慶快。至哉言也。幸留意焉。

  又

[0129c20] 正著一僧來候。想途中蹉過矣。荒塢無物可充一贐之敬。反蒙多種佳貺。何可當也。天道多寒。千萬保重。先佛王臣之託政在居士耳。適匆匆封山刻。失竹窗隨筆一書。今補上二帙。此書雖一時漫作。無高論玄語。然皆切於身心性命之實。時一披閱以備藥籠中物。新刻才較。未能多致也。使回附謝。不盡欲言。

  又

[0129c27] 葛水鑑寄手書。知貴體入都康平。喜慰喜慰。參話頭是古人已試成法。儻一時未得發明。幸堅持寧耐。毋以欲速之心乘之。

答蘇州管東溟僉憲

[0130a01] 浙僧歸自天池講席。道居士激發四眾。情懇語到。大率以真實修證為事。既而易講以禪。從者十一。去而不顧者十九。蓋山野常時竊歎正法荒蕪。祖燈欲燼。不度德。不量力。輒以蚊負山。顛蹶不振。左右顧視。復寥寥然鮮外護者。安得承宿願。銳然起而維之。不負靈山之囑。如居士者乎。所欲言者。反正於積弊之後。必違俗而易生怨。願高明優容。徐而理之。則法門幸甚。

  又

[0130a10] 二曾生至。持尊翰并蠡測正附見示。略展卷一二紙。知問答必有窮玄極微之論。而疾適作。未及卒業。友人見者驚詫希有。持去未歸。二生還吳期促。且致謝懇。尚容再報不盡。

答江西王性海大行廣揄

[0130a15] 王墨池寄來書。中間備陳時事不佳。宜可內祕。知愛我之至。亦復知我之深。蓋此意彼此同之也。久別。時切想念。而山中眾友無不依依瞻戀。何時得一至為慰。朱茂正近為魔嬈。而所云魔者。非負販輩。乃衣冠中人。可歎可歎。獨幸一二當道憐而濟之。是世間善人未盡無也。則又為一快。

  又

[0130a22] 別久更無音問。僧來者或云遷官京邸。或云仍使四方。未見的實不敢致書。意念之深則筆劄不能盡也。茲以明宗應南劉公之請。想盤桓未歸。或得相遇。因一達積悃。區區真實不欺之心。必照諒無疑也。外山刻三冊侑緘不盡。

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鉁

[0130a28] 提話頭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修淨土人即以一聲佛號做箇話頭。此妙法也。但心麤氣浮則未能相應。須是沈潛反照。至於力極勢窮。乃有[囗@力]地一聲消息。

  又

[0130b03] 來諭從前知解一切放捨。惟嘿嘿體究話頭。甚善甚善。但恐話頭未徹。知解復生。須防之耳。

答福建王嶠海司理廣宣

[0130b06] 聞大作佛事。化家為庵。真不愧菩薩行門。有出家所不能及者。而歉云勸化世俗。於宗門毫無所得。今亦不須另求宗門。請依天如或問所言。但將一句阿彌陀佛做箇話頭。若能專志不分。禪宗淨土一舉兩得矣。

答杭嚴道宇所何公

[0130b12] 蒙委較正思益經已竟。又蒙諭天竺事。謹陳白如左。唯我公祖乘宿願力。現宰官身。以大慈悲心憫念末法僧徒少持戒行。捕其尤者而寘之法。俾有罪者自新。無罪者加勉。是所以安僧。非所以病僧也。今茲發奸摘伏。萬口稱快。威行域中矣。而繼承尊諭。將申明佛制。以開導而漸摩之。是則雪霜之後。煦以陽和。殺伐既張。綏以文德。義之盡。仁之至。護法之功莫斯為甚矣。但宏衰病伶仃。偷生巖穴。兼之跛躄。步履須人。其何能勵精效勞。以副委任責成之至意乎。況今處士以橫議被逮。時僧以傲世取尤。以勢揆之。亦所當避。因別思所以稱台旨者。憶昔唐文皇以遺教經普施天下州郡。今此經本山重梓。加以鄙見補註。愚意不若流通此經。概南北兩山城內外寺院菴堂。大者與十冊。中者與五冊。小者與一冊。人各受持。不得違犯。或能有裨於萬一也。

答蘇州趙念莪邑令廣掖

[0130b28] 讀來書。見為民為道兩盡厥心。即此一念是菩薩願行。忻慰忻慰。世出世間理本無分。而事必微礙。若大悟之後。方乃打成一片。今但隨緣順世不忘覺照而已。臨民聽訟。已知大慈深渥。不必更問。祭享大典。種種宰割。力不能救。持咒念佛以為津濟。經所開許。無不可者。 聖諭註釋頗多。獨此演義至為精詳。真可近利一方。遠傳百世矣。

答陳敬亭方伯

[0130c06] 長者以二十二日發書。龍田公來柬亦云即日。而二十六日薄暮始至荒山。蓋持書人怠緩如此。山野頃有此心。而度不易舉。輒中止。昨聞命。終夕皇皇。不能成寐。復慮饑民數多。而捨粥處所不廣。及無給散方略。則推排蹴蹋。甚為不便。四五處猶少。須按十門作十處。十人主之。山野止可認一處。有道行無私心僧更得八九人共成之方好。乞尊裁。雨稍止即當入城。再請教示。草覆不宣。

答金省吾中丞

[0130c15] 昨諭鷃巢圖。此古聖師禪定中不思議境界。與如來鵲巢頂上正相似。機忘識盡。心如木石者。然後臻此。豈不肖凡夫僧所能測哉。未達其境。不敢妄談也。

答宋化卿居士

[0130c19] 醫錄中多用補中十全六味八味四方。今所服者十全大補加減也。丹溪以陰常不足。陽常有餘。而創為補陰丸。今率依之以治虛損。誤人性命多矣。故曰醫錄見識勝丹溪也。

  又

[0130c24] 昨晚復得書。知原差及雲居僧俱受責。此事但得辨明是誤。俾隸懼而官悔足矣。世間錯誤恆有。即陰府亦有誤追者。勿加反責可也。勞煩護法則至深且切矣。緯真事正在疑信。今聞已的。不勝傷感。連年說要受菩薩戒。而卒為空言。因循之害如此。可歎可歎。

答福建許元真都閫廣靖

[0130c30] 聞在白雲洞如法淨住。甚喜甚慰。無論道成。即此已是人間極樂國矣。願一志清修。更勿起絲毫宦情也。光陰有限。即封侯萬里。不如坐進此道耳。張明初剃髮。信是解脫高風。但先須處分家事。乃倉卒行事。以致干謁公門。雖於大理無妨。而世論則不愜矣。此事且置。為今之計。已剃髮者貴慎終如始。不剃髮者貴即俗而真。各各一志精進。務在破惑證智。明悟自心。以了此大事而已。髮之有無不必論也。

答湖州董潯陽宗伯

[0131a09]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門此是金仙氏之長生也。

答蘇州鄭白生諸居士

[0131a15] 諸篇甚佳。但人各執所見。未易以口舌爭也。爭之彌切。執之逾堅。於事何益。不若付之不問。將此心力做自己分上實落工夫為妙。

答安慶吳始光兵部

[0131a19] 辱遠惠感感。賤足以正月十日湯厄。今雖全愈。而步履無力。止可於室中行耳。新刻竹窗禪關二書各奉二冊。竹窗非今時話談之類。中皆身心性命切要語。其禪關。則古人真實做工夫證驗因緣。諄諄然無非教人參究話頭以期正悟。幸詳覽焉。外又禪海山房放生文各一冊。墨刻經像七幅。以備施諸相識。又五臺木箸一雙。願舉手見文殊於清涼云爾。病中草草。不盡。

答餘姚孫居士大珩(今出家號死心)

[0131a28] 若淨土起信。則看教宜專本經疏鈔而他經次之。其看疏鈔。莫作一氣讀畢。宜少看。而以多日畢之。蓋細細玩味。然後深信淨土為修行至要之門。古人謂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虛言也。

  又

[0131b03] 既高聲嘿念金剛持皆無益而反損。今當於妄想紛飛時。只輕輕舉佛一聲即住了。看他是誰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舉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其舉業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於舉業無妨。

答松江徐警庵郡守廣溈

[0131b08] 諸證既三十餘。愚意自今不宜服藥太多。不宜服藥太雜。宜稍稍服平和美劑。而節飲食慎起居之外。當空其心。萬緣放下。勿思慮。勿憂愁。勿瞋惱。安靜以養之可也。

答滸墅關張主政

[0131b13] 來諭愧不敢當。但一一以真誠見示。又何敢辭也。所需名曰廣原。戒則五戒中全持半持少分持隨力所及。曰廣原者。良以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從何生。願酬應之暇。案牘之餘。時一迴光內照。探其原本。探之不已。久久必有所得。

答湖州茅孝若居士廣[仁-二+致]

[0131b19] 尊君之變。不肖自應竭其愚誠以佛事為弔慰。但衰病之身。兼以湯厄。伶仃艱危。幾殆獲免。頃作跛腳法師歌。誓禁步履。為杜門計。唯除湖社放生。時間一出耳。孝子至極之懷非不知之。實不得如命矣。然尊君苦無大過。殺生之舉亦非出其本意。請自節哀苦。無已。則有一焉。手書金剛經一卷。功德不可思議。不肖不至無害。至亦無益。不肖與孝若相知。貴相知心也。

答常熟瞿元初居士廣阭

[0131b27] 若時迫。不及滿千善之數。當至心發願。願登科入仕。加倍加倍廣行諸善。決不為保護官而聽一不合天理之囑託。決不為保護官而行一不義之事。決不為保護己官而殃一無辜之民。決不為保護而明知冤枉不為申雪。決不為保護官而歇了當為之大利益功德。能然者。即此是千善。即此是萬善。即此是萬萬善。

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鉞

[0131c05] 來問攝心用觀坐立想像等。此俱隨人無定。但常觀無間。非塵緣未了者所能為。雖不能常觀。亦是工夫。毋用為慮。又塵緣中觀法難成。不如直以學業家業得暇之時即便默默執持名號。只貴字字分明。句句親切。心則自攝。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觀。

答福建袁孝廉

[0131c11] 嬰兒曾不欠少圓明寂照之體。但迷而不發耳。何止嬰兒。凡人自幼而壯。自壯而老。自老而死。無不在迷。此圓明寂照之體有而不現。非無也。至於曹溪水。趙州茶。且不必以胸臆強解。只顧本參以求正悟。何謂本參。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但參是誰念佛。所謂本參也。

答湖廣劉守復居士廣曙

[0131c18] 得書。知閉關謝事。息心念道。甚慰甚慰。明春西湖之約。可謂八旬行腳今之趙州矣。雖然。儻貴體倦遊。則不須執也。惟在切切用心為要務耳。

  又

[0131c22] 凡夫放心。初學攝心。後乃得心。攝心非止一法。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古云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行於順水。想起時。不須別作除滅。但舉阿彌陀佛四字盡力挨拶。便是攝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昔一友人謂予曰。今人見六祖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便將神秀時時勤拂拭之句藐視如一莖草。不知時時拂拭正學者今日事也。予深善其說。昨聆高論。正與此合。因及之。

答蘇州袁心遠居士廣綬

[0132a01] 畏死者。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本自無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無生未易卒悟。今唯當專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臨終自知死去必生淨土。則如流落他鄉。得歸故里。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歡喜無量。何畏之有。

答餘杭王中泉居士

[0132a07] 讀來書。大驚大傷。嗟呀不能已。云何善人而得如是報也。思之。想貴命中止應一子。此二郎君者。必有宿因。其來也。索債負者。非紹箕裘者也。故今生為之長養成人。為之教導成業。為之姻聘成其室家。色色完備。所索已竟。則飄然而去。彼父子之情已枯竭無餘矣。此正不必苦苦追憶而悲思也。然理則明知。情猶計執。豈能豁爾頓脫。須時時得良友智人相伴。開慰解釋。及時時看內典。說世界空花。人生一夢。眷屬暫時相守。俄頃即散。以此破惑。令心放下。慎勿孤居寂寥。展轉哀悼。而損自身也。

答梵邦廣竺

[0132a18] 望八之人。夕陽西去。光陰幾何。今一切休罷。其像贊等。若在不思議心中流出則可。儻舉筆運意而後成。則為累多矣。諒之。生死事大。餘不悉。

答嘉興朱君升孝廉

[0132a22] 承念深感。老衰時在病中。或時稍安康耳。殘陽西去。終光景無多也。世間萬事皆屬前緣。如夢如幻。惟隨緣順受。勿以動心。即塵中解脫門也。

答紹興張居士

[0132a26] 營靜室同修淨業。此世間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禮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無了日也。隨即下手。已遲遲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宜盡心焉。

答休寧吳伯陽居士(今出家名廣侒)

[0132b01] 楞嚴分別真妄處。曾不談及觀想西方執持名號等事。何為全沒干涉而無風起浪貶他是妄。若言妄者。坐禪亦妄。持戒亦妄。講經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

[0132b06] 來問出世真諦。夫世即出世。則不須求出。真非妄外。則何用覓真。此意未會。則莫若一心念佛。念極而悟。悟則無論。縱不大悟。而離此娑婆。生彼淨土。即是出世。消滅雜念。純一正念。即是真諦。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當矣。

答徽州吳居士大潚

[0132b12] 見做舉業。如何怪得功夫不成片。舉業之暇。即攝歸正念。舉業歇時。方可純一用心。不須兩念交馳。且做舉業。而置得失於度外。視之如夢幻泡影可也。

答吳居士大澈

[0132b16]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後。對境自如。作厭離想。即是解脫初門。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應時也。

答張杏苑居士廣經

[0132b20] 所問雲門語不須究。他說教外別傳。只看他說。須退步向自腳跟下推尋。是箇甚麼道理。其推尋今亦不難。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腳跟下推尋也。久之。則正中所云最後窮玄極微一段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徽州金居士廣暲

[0132b26] 非必宿業為障。亦是宿習使然。宿習久在多生。道念始於今日。孤軍未勝勍敵。理自然也。久遠不退。事必辦矣。直論。則無問在家出家。悟心則已。就世間論。則在家者一切事奉天理行去。而榮枯得失盡付前緣。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勿以動念。是名真行。

西張心虞邑令

[0132c02] 讀致曲一編。具見公學問直捷簡要。曰誠曰仁。全從心地下功。而又能即本體便為工夫。尤是履真踐實。非空事浮言者。主持道學何以尚焉。若所言儒釋之疑。茲以宋劉學士三教平心論并本朝沈待詔續原教論二書奉上。其論儒釋頗為明盡。幸一覽。又奉楞嚴經一部。此經恐洙泗濂洛所未及道。亦非老莊所可並論。願平心細心長遠心觀之。公雖克紹儒宗。而下詢葑菲。感公真誠。故不敢隱。

答金居士廣聚

[0132c11] 來問曰末後緊關。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應。曰直提指斯事。緊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問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靈知炯炯外。皆緩耳淺耳末耳曲耳。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覷得破。管取大事了畢。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惟卜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答檀林廣玄

[0132c18] 耆宿未見了了。不足恐怖。蓋彼心力實不曾用盡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強勇作。但依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味省緣。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後應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吳居士廣鏡

[0132c23] 武夷山中信是修道之所。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腳跟下推尋也。又尊堂暮景不審有賢昆仲奉事否。如無其人。不可遠離膝下。然自奉親之外。萬事俱束高閣。則庭幃即泉石也。

答餘姚韓清泰居士廣梵

[0132c28] 來問一門深入之旨。彼蓋為門庭各別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參。依舊是一門。非二事也。若參究不便。則驀直念去亦得。復設一喻。如習舉業者。易與詩等二門也則誠不可兼。以無雙經入試故。只易一經。或讀文或解理。可云二門否。未聞解理之悖於讀文而不可兼也。

答湖州錢叔達居士廣潤(後出家號具蒙)

[0133a05] 令郎書返璧。雖逢厄難。頓絕諸緣。一心念道。則因禍而致福矣。易曰鼎顛趾利出否。此之謂也。

答嘉興孫無高居士廣抑

[0133a08] 得書。知留心戒學。喜慰喜慰。世路中豈能全免戲論。久之自當漸化。所問綺語。則華飾而乏情實。及淫詞豔曲蕩人心慮者皆是。而經中所稱妄語。正指凡夫妄號聖人。餘皆小妄。名戒不精。不名破戒。法門無量。約之不出戒定慧三。當遵楞嚴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此三語者可終身行之也。

  又

[0133a15] 抱疾窮山。雖相念。無便通一音問。頃聞世緣已偶。甚慰。得書。又知在世緣中不忘信力。尤愜遠懷耳。蓋處世須是隨緣。不必斷盡世緣然後為道。但外順人情。中存智眼。久之自有所得。

  又

[0133a20] 蒙弔慎初。謝謝。凡稱繫籍本山。而黷貨諸方。非緇門之良也。儻有之。願簡察焉。

  又

[0133a23] 久別正憶念。而守山以書至。始知就館周氏。新科又在邇矣。無暇力究此道。惟存之不忘志之不退可也。

  又

[0133a26] 日課就帖上略註。以今尚有舉業。其淨修。惟貴簡約直捷。未可繁多。如觀音文金剛經無暇誦持。則一味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答餘姚蔣居士廣秩

[0133a30] 亡者存日既具信根。臨終不失正念。天人招之。非夙善何以及此。況更為禮懺以助之乎。不必悲傷。當生慶悅矣。其誦經十萬之數。雖不補完。亦於亡者無過。為補之。則存亡兩利矣。

答張百戶廣湉

[0133b05] 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所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針鍊鐵成鋼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惟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答吳江盛如林居士廣霆

[0133b12] 念佛喻醫藥。看教喻醫書。念佛要矣。教亦須明。今當二六時中。八九分念佛。一二分看教可也。

答楚僧若無

[0133b15] 老病沈困。不能詳覽。種種議論。略涉一二。大都明切暢快。雖然。不若置之。且盡心盡力做真實工夫為是。

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洲

[0133b18] 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經云。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萬億劫生死重罪。何疑乎業深。又古聖云。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何憂乎根鈍。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答聞子與居士大晟

[0133b23] 禪教如目足相資。但以修禪為主。而明教輔之可也。

與紹興王龍溪進士

[0133b25] 居士禹門早躍。破桃浪之千層。海藏今開。護竺墳之萬軸。說法則口施甘雨。咀玄則頷孕靈珠。蓋現頭角於吾宗久矣。茲欲借任公之釣釣居士。恐居士鼓鬣揚威。攪渾滄海去也。昔日虎溪一笑。聲震寰區。今到龍溪。重堪絕倒。然雖如是。有一溪。朝遊猛虎。暮隱獰龍。且道喚作甚麼溪始得。老維摩不吝辯才。示一轉語。

與蘇州劉羅陽居士

[0133c03] 曩啟專以念佛求生淨土奉勸。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復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迴終當大悟耳。願翁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與江陰馮筠居居士

[0133c11] 來諭良有理。蓋衙門清冷則不損慈悲。為民造福則無非佛法。不肖以此意勸令郎從親之令。渠辭以疾病不堪涉事。欲保養壽命以久久承歡於膝下。其言亦有理。又不敢苦迫也。更願高明裁之。

  又

[0133c16] 七十古希。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儻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與江陰馮泰衢孝廉廣寂(今出家號常惺)

[0133c25] 聞尊翁小有不安。此正宜奉侍左右。又出外靜修。亦不必期定年載。或以時省覲庭闈。無不可者。古人所謂杖策不妨時往來者是也。但得心中放下。則往來如不往來。若期定。則反成滯礙矣。疏鈔法喜二部俱領。流通至教。功德無量。天王補心丸。陰藥多而寒涼。若胃健人可服。胃弱者非所宜也附覆。

  又

[0134a02] 前有柬言不必執定遠離。想已達聽。經云。內修菩薩行。外現聲聞身。今日內懷出世心。外現世間法可也。如此。則家室心安。已得出入自在。不作意解脫。乃所以為解脫也。附新刻樂邦文類一冊。是非關一冊。

  又

[0134a07] 希古傳示手書。其事無不可者。然亦不須絕口不語。修行也要議論。彼此窮究耳。病答不盡。

  又

[0134a10] 聞道體輕安。道念堅固。但尊翁小有疾患。此老人之常。宜時時悅其意為要事耳。又如命奉剃刀一柄。此意亦甚佳。佛道人道兩全而不失。古之人有行之者。唐杜丞相之類是也。又近時頗尚參禪。雖可喜。亦大可虞。又有執禪非淨土者。唯願篤信。不為搖動。方有成功。

與常惺廣寂

[0134a17] 來諭說戒事。一者衰病之身。非力所堪。二者向有古心故事。又勢所必不可。無已。止應佛前禮拜自受而已。若疑菩薩戒有自受之文。比丘戒無之。今解曰。平常不禁戒壇。壇開而故不往受。乃自受。則誠有過。今國有明禁。而佛前自受正理所宜然。不必疑也。此事斷斷不為。特此復。

  又

[0134a24] 方上傳來常惺不剃髮或將罷道。予斥以為不然。彼自有故。我知之。一者令子方十二三歲。正教育緊要之時。二者一女未嫁耳。不可據其跡而生謗也。聞此急欲達知。苦無便人。今幸大望來。愚意令愛早早畢姻。令郎及師挈之來我山中。隔兩三箇月。回家省母一次。并自回一整家業。庶幾世事既不廢。而謗言亦無繇興也。高明裁之。

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

[0134b02] 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也。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

[0134b11] 入試不得作意奇古。亦不得作意平實。惟在據理發揮。理盡而止。據力馳騁。力盡而止。使好奇古者不能病我以為庸。尚平實者不能嫌我以為怪。讀之者快於口。覽之者悅於目。雖欲捨之。自不容捨。則萬選青錢。必勝之策也。幸留心焉。

  又

[0134b17] 別後懷想甚殷。得書為慰。第彌加修進。困心衡慮皆發悟之機也。勿縈勿滯。令胸次暢然。乃見學力。山中新刻甫成。未有開講之期。附復。

  又

[0134b21] 得書知自金陵歸。喜慰喜慰。但不知舊疾已全愈否。所云謗事禍起。某學未充。德未修。急欲為法師。不肖好心曲成之。留之本山講經。欲使且講且習。兼修德行。彼薄視之。徑與同志者謀。自於彼處忽爾開講。擊梆募緣又揚言不肖親在彼講。不得已。往呵之。彼發惡心云云。聞者不平。群起而寘之官。實非不肖意。方力為之救解。而彼黨及不知其詳者謠言百出。此謗之所繇來也。不肖因歎平生百事九十九回忍辱。一事不忍。便成煩惱。亦以一時執著師當訓徒。不奈頑悖。思為緇門一整清規。而五濁惡世真不可為。如不肖者。可謂不度而無慚矣。可勝悼哉。聊為知己一白耳。諸俟面晤以悉。

  又

[0134c04] 得書悵然。不肖亦復助臂者全無。操戈者時有。艱危之勢想同之也。世間境界大略如是。宜歸之前緣。以理自遣。而倍加敬慎。不可便為遠離計。

  又

[0134c08] 尊公不以財產而以清高之節遺子孫。信是美事。但目前之急誰則當之。陳馮云云。此二事不知作何究竟也。人便附致薄儀五星。煩於尊公墓上奠一盂水。增一丸泥。以表清高之節云爾。萬不可卻。卻則外我甚矣。

  又

[0134c14] 聞貴恙。甚念之憂之。夫抱此疾者。宜以保養身命為極大第一義。人間事皆將就應得去即休。必欲事事盡禮。勞傷則疾必發矣。宜萬緣放下。一心內視可也。

  又

[0134c18] 聞病。今開三法。一曰對治。病既生於勞鬱。當以逸治勞。以舒治鬱。逸非懶惰不簡之謂也。萬緣盡廢。如初生孩子。六識不行。是之謂逸。舒非散放無忌之謂也。知身世如幻夢。隨緣順受。不被境瞞。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併放下。是之謂舒。二曰調攝。調攝在節飲食慎藥餌。飲食不待論矣。藥餌不宜多服。知柏芩連等苦寒之劑。使金寒水冷。陰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氣先敗。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宜與高明議之。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從身生。身從業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轉相因亦復如是。應孜孜密密日夕體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參念佛話頭回光自看。識得此念下落則惑自破。惑破則展轉消滅亦復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又

[0135a02] 須信萬事是宿緣。不但順逆窮通。乃至生死。都拋卻大海。莫起憂怖。收拾身心。返觀內照本參話頭。切記切記。

  又

[0135a06] 念佛非止明心。亦無病不治。儻有勸進道術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見。特預陳之。

  又

[0135a09]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語。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

與嘉興朱元厚居士大陞

[0135a16] 七月相會。尊翁聲啞形脫。知病已篤。昨聞訃。哀悼不可言。可速於七七日內與作好功德。不必僧多。即一僧至心誦經亦得。

與蘇州鄭白生居士廣壽

[0135a20] 聖初來。始知令兄之訃。諸善友得無有退心乎。夫尚山齋而夭。人將謂齋能夭人。人不可持齋矣。然則顏子仁而夭。亦將謂仁能夭人。人不可為仁乎。尚山七月半在荒山。九月而奄忽。人命無常如此。正當感歎倍復精進耳。又肉食菜食。肥瘠或有之。壽夭不係也。傳語諸友。幸甚。

  又

[0135a27] 再答曹魯川書在聖初處。不知曾覽否。其中恐辭太峻。因魯川深達華嚴旨趣者。必樂聞讜論故也。

與王居士大琸

[0135a30] 貴恙宜將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權且歇下。待後處之。妄想熾不能制。當念佛數聲壓伏之。世間榮華富貴。亦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倏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至囑。

與嘉興許太微昆仲

[0135b07] 孝子於其親之亡也。雖與之俱亡。猶未盡其無窮之心。而古人毀不滅性。勉強於極哀之中而節其哀者何也。良繇我今此身即父母之身也。以此身修德立行。是吾親常存而不亡也。不愛其身。而過哀成疾。使吾親有知。則反貽其憂。是悲有餘而智不足矣。孝子當局。我愚傍觀。願勿棄葑菲而深思之。宅上一門孝友。人世所希。廢朽敬之愛之。故狂言至此。

與洪清遠給諫廣揞

[0135b15] 大郎在山中。意欲相留消遣數日。恐二尊人懸念。又聞二郎病瘍。不獲終試。此所謂莫之為而為者也。兩郎君皆美器。幸勿為過去無益之嗟。惟期振將來必勝之策。

與聞檀菴居士大晙

[0135b20] 古德贈人以言。此行入仕蒞政已在旦夕。護法一事試略陳之。蓋聞佛法外護付與王臣。但今之護法有矯枉過正處置失宜者。遂致緇侶樂於菴居。蒼生哭於原野。釋子榮其鞶帶。儒生褫其冠衿。豈不大可傷哉。惟我居士素仁者。今當以忠君愛民為處官之正務。次乃及於護法。護其理。不溺於其跡。護其正。不牽於其情。護其賢者。不護其不肖者。是之謂真護法也。尚留神焉。

與秦明中居士

[0135b29] 法門無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門。無如念佛。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空境寂。妙當何如。願無易而忽之。

與吳江秦任南居士廣俍

[0135c03] 所云開幽暗解業縛。若會。則幽暗即是光明。業縛無非解脫。如不會。但時時攝心念佛。久久靜定。自能發慧。

  又

[0135c07] 修行亦不必煩勞。要緊在得自本心耳。然不可見恁麼說。便擬拱手現成。所謂攝念體究者不可忽也。攝念體究亦非二法。攝之不已。心將自明。正體究時。即是收攝。但肯信行。俱獲大益。

與秦任南諸郎君

[0135c12] 昔人云。德行本也。文藝末也。本端而末正。則德行又文藝之資也。三位俱素質醇良。但今時習俗澆漓。易以移人。有志之士。當砥柱中流。不為所奪。他時後日出而有為。必作光明俊偉人物。不墮常流耳。

  又

[0135c17] 貪瞋癡號三毒。而瞋之為毒尤甚。一僧以勤儉力積。二十年成千金之產。偶與鄰僧小事起爭涉訟。旬日之間。廢千金產都盡。二十年所畜蕩於旬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豈不誠然乎哉。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故曰忍辱波羅密。

與蘇州蔡坦如居士大玘

[0135c23] 讀書當家求子。皆人世間正事。但要不為所累。然三事非能累人。人自累耳。何也。讀書雖做舉業。至於得失。委之前緣。不生喜戚。則何累。當家雖營生計。而隨緣隨分。過得即休。無求富心。無好勝心。則何累。求子。雖無後為大。而不娶者乃為不孝。帝王亦有無子而藩枝入承大統者。豈無娶妾之資乎。有無不以動心。則何累。又復當知此三事者。雖曰正事。亦實虛幻。如水中月。如夢中境。即於是中忙裏偷閒。時時省覺。回顧正念。一朝惑破。方始帖然矣。

與湖州錢孺愿居士大琨(時發願行三千善)

[0136a03] 古云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又云人定亦能勝天。還帶而位至三公。渡蟻而名題首選。但決志行善而已。

與李景山總戎廣鑄

[0136a06] 昨西湖送生金不遇。今有一言相勸。令孫事千萬息滅哀苦。放下放下。何以故。此即前孫重來討債。今若哀苦。彼必重來。依舊不育。飄然而去。重增悲惱。若放下息苦。彼則絕望不來。當有真子真孫至矣。千萬息苦。放下放下。至囑至囑。但不退心。力行陰德。自獲善報。

與錢居士廣雲

[0136a13] 被人世之流言事小。篤天倫之至愛事大。為手足之情戀戀。致功名之路遲遲。此聖賢心地也。百口難誣方寸真。一忍能消千種障。都君之忘懷蓋井。弘公之不問射牛。高出尋常萬萬矣。念之哉。

與徽州吳居士大瞻

[0136a18]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懷善願。天必從之。必崇其福。必永其壽。必遂其名。必昌其後。但自勤修善功。不必問乎休咎。

與陳春陽居士

[0136a22] 念佛涉於事相。此謬人臆說。不足信也。有淨土疑辯。曾送覽否。今再奉一本。又楞嚴勢至圓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豈得無繇發明乎。幸更一觀之。又昨論天台禪門口訣。有答宋化卿為令親索口訣書錄上。此書實非天台正旨。禪門大道。不可因口訣二字生奇特想。天台自有正修行文。禪門自有真祖師意。何乃棄黃金而寶銅鐵。進士科不應而應三考也。聞放生舟中亦論及此。有勸我行持者。雖好心愛我。非我所願也。幸轉達之令親。

與湯鄰初郡丞

[0136b02] 憶童稚交情。恍然如昨。而彼此白首矣。浮生夢幻。良可浩歎。江右二曾君來謁之便。因致曠別之感。

與查虞皋大參

[0136b05] 曾氏伯仲。奇士也。其搆難亦奇。難作而出百死得一生。居然正其志也。為益奇。但不自覺其奇之過而傷於激。為時所惡。其心則可原可憫。使不終落落。後登仕籍。必當有所建明。不負昔日受知於門下也。昨日來山中。即擬晉謁。而以雨阻遲遲至今。不肖又病體不能與之俱。歉歉。外山刻二種附上。不盡。

與南城吳念慈居士廣翊

[0136b12] 入道多門。直捷簡要無如念佛。念佛一門。上度最勝利根。下至極愚極鈍。蓋是徹上徹下之道。勿以俗見搖惑。古來尊宿教人看話頭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無字。或看萬法等。不一而足。今試比例。假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與念佛是誰極相似。若於是誰處倒斷。一歸何處。不著問人自豁然矣。古人謂念佛人欲參禪。不須別舉話頭。正此意也。念佛數聲。回光自看這念佛的是誰。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當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念極心空。感應道交。現前見佛。理必然矣。

與江西黃彭池司理

[0136b23] 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身且空。病安從生。願空其心。即大忤意事。亦付之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怡然坦然不以介意。但回光內照。不惟卻病。而道從此入矣。

與太倉王子顒孝廉智第

[0136b28] 貴宅世修盛德。何為尊體搆斯劇疾。得無宿業使之然乎。疾病之繇。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陳。良以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云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功懸殊也。

與湖州顧居士廣佐

[0136c07] 老人三事。一。佛言人命存於呼吸。為一切人言也。況八十者乎。家事當處置皆悉處置。當囑付皆悉囑付。常令心無一事。二。除大事外。其餘瑣細諸事亦悉屏卻。三。除大小諸事外。又有過見未來浮游亂想。滅之則復生。驅之則愈至。即當猛提正念與之鬥戰。暫時不勝。不可退心。久久行持。自然群魔殄盡。天下太平矣。以上雖分三項。總之皆屬妄想。如夢中事。如鏡中影。如水中月。盡空無實。迷惑世人。須以正智破惑。

與錢居士廣藝

[0136c16] 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身空則病空。萬緣放下。一心正念。一心正念者。但置一聲佛於清淨心中也。

與洪居士大懋

[0136c20] 疏云。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但觀一佛成。往生已上上品矣。但此一時且一意舉業。待奪錦標回。重整前願未晚耳。

與謝居士廣[仁-二+與]

[0136c24] 尊翁雖逝。人子之身即父母遺體也。以此遺體一心念佛。是報親恩大方便。亦即是自己超生死最上大方便也。

與智真侍者

[0136c28] 特囑付李二道者伴你同回。如何先打發他。自卻擔閣。出家當遠離恩愛。唯除父母時或一看而已。此外探親望眷訪友交朋皆所不宜。我今年邁。在世無多。汝雖年幼。而非長壽人。亦在世無多。不及時進一步。唐喪光陰。後悔無及矣。可細思之。速回。更不可再遊衍也。

與甥許東湖

[0137a05] 近日服藥何如。昨想人世無常。光陰迅速。至親骨肉中至誠忠厚者東湖一人而已。宜省此意。悟人生夢幻。萬事虛假。窮通得失付之宿緣。開懷解憂。徜徉自得。付家諸子。忙裏偷閒。慍中作樂。念佛消遣。以終天年。斯名智人。毋徒自苦。終何益也。

與三文學論文

[0137a11] 三君佳作。大略俱是用意精深。而措語尚滯。未得語意圓融。使閱之者不費思量。一經眼便擊節歎賞耳。得無擬時大過致然耶。愚以為不必故起心迎合時好。但貴潛心看書。使見地了了。而多讀以輔之。多作以熟之。一旦豁然貫通。則落筆時橫傾豎瀉。滾滾不窮。自然成章。無艱難勞苦之態。不擬時而自合於時矣。隋珠和璧。真寶自然。亦何患其不售也。

雲棲大師遺稿卷二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33 冊 No. B277 雲棲法彙(選錄)(第12卷-第25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