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J32nB271_035 閱藏知津(第6卷-第44卷) 第35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嘉興藏 (J) » 第 32 冊 » No.B271 » 第 3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二

  • [0139c04]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 (南頗牧用軍最北用軍最精宜威)

    [0139c05]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139c06] 將釋經義,總啟十門。第一起教因緣,謂因緣各開十義。第二藏教所攝,謂三藏中,正經藏攝,亦攝餘二,於二藏中,菩薩藏攝。又權不攝此,此兼攝權,於五教中,唯圓教攝,此亦攝餘。第三義理分齊,略顯四門,一所依體事,二攝歸真實。三彰其無礙。四周遍含容,又各十門,以顯無盡。第四教所被機。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五揀非器者,一無信非器。二違真非器。三乖實非器。四陜劣非器。五守權非器。五顯所為者,一正為一乘圓機。二兼為信向成種。三引為權教菩薩。四權為二乘。五遠為凡夫外道闡提。第五教體淺深,略明十體。一音聲,二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攝所詮。五諸法顯義。六攝境唯心。七會緣入實。八理事無礙。九事事無礙。十海印炳現。後二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第六宗趣通別,總為十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無。三法無去來。四現通假實。五俗妄真實。六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絕相。九空有無礙。十圓融具德。今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為宗。第七部類品會。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論釋。第八傳譯感通。第九總釋經題。初解經題。二明品稱。解經題中十門分別。一通顯得名。二對辨開合。三具彰義類。四別釋得名。五展演無窮。六卷攝相盡。七展卷無礙。八以義圓收。九攝歸一心。十泯同平等。第十別解文義,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襵疊科。五前後鉤鎖科。六隨品長分科。七隨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遍收科。十主伴無盡科。此後乃隨文科釋。

  • [0140a07]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南精至丹北沙至禹)

    [0140a08] 即清涼山澄觀自釋前疏。

    • [0140a0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三十卷) 稷稅熟

      [0140a10] 即前疏中懸談合鈔別行。

  • [0140a11]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三卷北作四卷) (南丹北跡)

    [0140a12]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0140a13] 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建立。一乘第一。教義攝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開宗第四。乘教開合第五。起教前後第六。決擇其意第七。施設異相第八。所詮差別第九。義理分齊第十。

  • [0140a17] 華嚴經指歸(一卷) (南青北跡)

    [0140a18]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0140a19] 一說經處。二說經時。三說經佛。四說經眾。五說經儀。六辨經教。七顯經義。八釋經意。九明經益。十示經圓。於十門中,各明十意。

  • [0140a22]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二卷) 仝上

    [0140a23]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0140a24] 一三寶章。略作八門。二流轉章,略作十門。三法界緣起,略陳四門。四圓音章,略作四門。五法身章,四門分別。六十世章,義作二門。七玄義章,又分十門。

  • [0140a2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之鈔(三十卷) (前有宗密經序)

    [0140b01] 治本於。

    [0140b02]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0140b03]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權實對辨。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 [0140b07] 佛說阿彌陀經疏(七紙) (南青北百)

    [0140b08] 唐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0140b09] 三門分別。初述大意。二釋經宗致。三入文釋。(正宗分中,以發菩提心,釋多善根福德因緣,名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名,名為助行。)

  • [0140b11]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南法北約)

    [0140b12] 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0140b13] 此經以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也,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經宗致,生善滅惡,為經力用。大乘方等而為教相,二藏明義,菩薩藏收。漸頓悟入,此即頓教。從如是,訖清淨業處,為序分。從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說分。爾時阿難白佛下,訖經。為流通分。

  • [0140b2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四卷今作八卷) (北主南[○@缺])

  • [0140b22] 維摩詰所說經註(六卷北作十卷) (前有僧肇序) 務

  • [0140b23] 維摩詰所說經疏(十卷) (元朝藏中謙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 [0140b24]       記(六卷) (元朝藏中謹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 [0140b25] 四教義(六卷) (南弊北同)

    [0140b26]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0140b27] 第一釋四教名,為五:一正釋。二覈定。三引證。四料簡。五明經論用教多少不同。第二辨所詮。為四:一約四諦理。二約三諦理。三約二諦理。四約一諦理第三明四門入理,為五:一略辨四門相。二正明四門入理。三悉檀起四門教。四約十法成門義。五信法兩行四行不同。第四明判位不同。為六:一約三藏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二約通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三約別教位,明淨無垢稱義。四約圓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五約五味以結成。六明經論教多少。第五明權實。第六約觀心。第七通諸經論。此三科未說,蓋是維摩詰經玄義少分也。

  • [0140c11] 金光明經玄義(二卷) (南遵北會)

    [0140c12] 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0140c13] 總釋五章,為二:初生起,二簡別。別釋五章,為五:初釋名。又五:一通別。二翻譯。三譬喻。四附文釋。五當體釋。後更約觀心釋。就第三譬喻中,先破舊解,次為三意:一標十數。二釋十相。三簡十法。十數者,謂三德,三寶,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般若,三菩提,三佛性,三識,三道也。釋之與簡,具在本文。四附文釋者,即指所詮事理名金光明,不約譬也。五當體釋者,俗本無名,隨真立名,法性之法,可尊可貴。名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門也。後更約觀心釋者,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也。還約十種三法,始於三道,終於三德,一一不離現前一念之心,具顯金光明法性,明六即位也。第二辨體,為三:一釋名。二引證。三料簡。釋名者,法身法性,是經體質,餘二在本文。第三明宗者,但用佛果為宗,何者,法性常體,甚深微妙,若欲顯之,非果不克,當知果是顯體之樞要也。第四明用,滅惡生善為經力用。懺品滅惡,非不生善,讚品生善,非不滅惡。互說一邊爾。空品雙導,懺不得空,惡不除滅。讚不得空,善不清淨。四王品下,護經使宣流通,還是生善,攘災令去,還是滅惡也。第五判教相者,方等滿字,通別通圓,約五味,則生酥攝。約四藏,則雜藏攝。(四藏,謂聲聞藏,菩薩藏,佛藏,雜藏也。)

  • [0141a09] 金光明經文句(六卷) (南約北盟)

    [0141a10] 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0141a11] 判三分云:夫三段者。不可杜斷隔絕,序本序於正通,序則有三義,正本正於序通,正亦三義。通本通於正序,通亦三義。上中下語皆善故,又眾生得道,根性不同,何容序無滋味,流通歇末耶!今從如是我聞,入壽量品,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為序段。從爾時四佛下訖空品,正說段。從四王品下訖經,流通段。序有三義:一次緒,謂如是我聞等。二敘述,謂是時如來等。三發起,謂其室自然廣博等,正宗中,壽量明常果為宗,常果契性,性即是體,二義宛然。懺悔品滅惡,讚歎品生善,空品導成,即是經用也。流通品凡為七意,四天王至散脂五品,明天王發誓,勸獎人王,弘宣此經(一)。正論善集二品,明人王弘經,天王祐助,亦是示往日弘經方軌(二)。鬼神品,明聽經功德(三)。授記品,證聽經功德不虛(四)。除病流水二品,引昔聽經之功德,證今護持之非謬(五)捨身品,引昔行經不惜軀命,戒勸師弟勿吝法財(六)。讚佛品,明諸菩薩稱揚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七)

  • [0141b02] 盂蘭盆經疏(一卷) (南青北百)

    [0141b03] 唐充國沙門宗密述

    [0141b04] 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攝。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經文。然以大乘法門,判作人天乘攝,可謂深經淺解,未免墮依文解義之咎矣。

  • [0141b07] 首楞嚴經義海(三十卷) (前有曾懷咸輝二序) (南九州禹北剪頗牧)

    [0141b08] 宋長水沙門子璿集義疏注經并科 泐潭沙門曉月標指要義 吳興沙門仁岳集解 福唐沙門咸輝排經入注

    [0141b11] 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教義分齊。四所被機宜。五能詮體性。六所詮宗趣。七教跡前後。八傳譯時年。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 [0141b14] 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二十卷) 綿邈

    [0141b15] 師子林沙門惟則,集九家解,并為補註。一興福愨。二資中沇。三真際節。四檇李敏。五長水璿。六孤山圓。七吳興岳。八泐潭月。九溫陵環。

  • [0141b18] 請觀音經疏(一卷) (南煩北法)

    [0141b19] 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頂法師記

    [0141b20] 從人法以為名,靈知寂照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救危拔苦為用,大乘為教相。從如是,至令得無患,是序分。從爾時佛告,至生諸佛前,名正宗分。從佛說,訖文。名流通分。

  • [0141b2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四卷) (南石北[○@缺])

    [0141b25]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32 冊 No. B271 閱藏知津(第6卷-第44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