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64n1265_004 禪林寶訓順硃 第4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64 冊 » No.1265 » 第 4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禪林寶訓順硃卷第四

[0596a07] 佛智裕和尚曰。駿馬之奔逸。而不敢肆足者。衘轡之禦也。小人之強橫。不敢縱情者。刑法之制也。意識之流浪。不敢攀緣者。覺照之力也。烏乎。學者無覺照。猶駿馬無衘轡。小人無刑法。將何以絕貪慾治妄想乎。

[0596a11] 駿急速也。衘馬口中勒鐵也。轡馬韁也。禦止也。佛𥙿和尚。示人制貪慾必須覺照說。疾馬之遺風。迅走而不敢縱足駻突者何。葢由馬口有鞿韁。而御之也。小人之倔彊橫暴。而不敢恣縱欲情者何。葢由國有典刑。以正之也。凡人意根法塵所生受想行諸蘊續起之識。若急水灘頭之波浪。念念流注。而不敢攀引緣連者何。葢由有諸法寂靜定力一念相應慧力。二力以戒止調御之也。烏乎。學者豈可無定力慧力乎。學者若無定力慧力。就如那駻馬無羈韁。小人無典刑一樣。將甚麼把柄。去斬絕現前三毒。蠲除三世流注妄想也乎。此乃修心之實學也。駻音幹。馬突也。鞿音雞。韁在馬口也。

[0596a23] 佛智謂水菴曰。住持之體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義。四禮法。道德言行。乃教之本也。仁義禮法。乃教之末也。無本不能立。無末不能成。先聖見學者。不能自治。故建叢林以安之。立住持以統之。然則叢林之尊。非為住持。四事豐美。非為學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善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為學者。必先存仁義遵禮法。故住持非學者不立。學者非住持不成。住持與學者。猶身之與臂。頭之與足。大小適稱而不悖。乃相須而行也。故曰。學者保於叢林。叢林保於道德。住持人無道德。則叢林將見其廢矣(實錄)

[0596b09] 佛智謂水菴主法大體。要知根識本說。住持之體。有四焉。一是日用所當行之道。并尋常所涵養之德。二是開發後進之言。并躬身履踐之行。三是慈愛惻隱之仁。與裁制合宜之義。四是節臘省會之禮。與揵推號令之法。前二種道德並言行。乃是教之根本也。後二種仁義並禮法。乃教之枝葉也。若無根本。憑何樹立。若無枝葉。不能完成。的的要成一株大樹。蔭覆天下人。不可不曉此根本也。先聖見參學之輩。不能自己修治。故建豎叢林。高堂廣廈。以安養之。設立住持。高賢碩德。以統理之。然則一寺稠人廣眾之尊。非是獨為住持一人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豐盛。非專為學者。既不為此。畢竟所為那樣。皆因為佛祖慧命之道故。是以能擔任斯道。把作件事。以為住持者。必竟先務尊重道德。操守言行。以為根本。善勤求此道。把作件事。以為學者必竟先務。存懷仁義。遵依禮法。以為枝葉。故住持人若無學者。則智慧花果。從何而得設立。學者若無住持。則菩提種子從何而得生成。所以住持之與學者。就如人有身有臂。有頭有足。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大小適意稱心。而不相違悖。乃相須相待而行之者。豈不成一株大大人樹也哉。爍然有根有本。有枝有葉。智慧花果。菩提種子。咸從此相待而生。佛祖慧命。生生相續。寧有窮也。故曰。學者保守於叢林。叢林保守於道德。兩相保守也。住持人若是沒有道。沒有德。則叢林欲其本末堅茂。始終永興而不廢者。未之有也。

[0596c11] 水菴一和尚曰。易言君子思患而預防之。是故古之人思生死大患。防之以道。遂能經大傳遠。今之人謂求道迂濶。不若求利之切當。由是競習浮華。計較毫末。希目前之事。懷苟且之計。所以莫肯為周歲之規者。況生死之慮乎。所以學者日鄙。叢林日廢。紀綱日墜。以至陵夷顛沛。殆不可救。嗟乎。可不鑑哉(雙林實錄)

[0596c17] 陵夷言法道頹替。若丘陵之漸平也。水菴一和尚。示人生死大事。當預先打點。莫臨時著忙說。易經水火既濟卦云。成德君子。心中時時慮患。而預先謹微。杜漸以防之。是故古之人。時時思慮。生不知何來。死不知何去。此是人極大的患。乃防之以直指人心日用所當行之正道。遂能擔當大事。流通久遠。今之人。不知道之極致。反謂求道。迂遠曠濶。不能濟眼前饑寒之急。不若求財利。即得現前受用之切當也。由是競進尚習。浮費奢華。計算毫釐。比較瑣末。希求眼下之事。而不廣大。懷存苟且之計。而無恒心。所以不肯立身行事。為一年之規者。豈識亘古亘今廣大恒久不生不死之妙道哉。是故學者見識。日見卑鄙。叢林法度。日見廢壞。總綱眾紀。日見隳墜。以至頹替。傾覆危殆。至于不可拯救之地。有不忍見聞者。嗟乎。可不鑑照之乎。有志于道者。宜以自己反觀之。智鑑而照察之。其妍醜自然分明矣。

[0597a10] 水菴曰。昔遊雲居。見高菴夜參。謂至道徑挺。不近人情。要須誠心正意。勿事矯飾偏邪。矯飾則近詐。偏邪則不中正。與至道皆不合矣。竊思其言近理。乃刻意踐之。逮見佛智先師。始浩然大徹。方得不負平生行脚之志。

[0597a15] 浩廣也。浩然大徹。言無所不通的意思。水菴與月堂書。言人造道心要極正說。昔行脚。遊雲居。見高菴。一夕夜參云。無上至道。徑直挺特。不循人情。要當真誠其心。端正其意。不得有事矯妄裝飾。偏僻私邪。矯飾則幾于詐之流。偏邪則入不中正之類。與無上至道。猶方底而圓葢。必不合矣。予竊想。此小參之言。近于道理。乃銘刻於意地踐行之。及見佛智先師。一言之下。心地開通。始得不孤負予一生登山涉水行脚的志向矣。

[0597a24] 水菴曰。月堂住持。所至以行道為任。不發化主。不事登謁。每歲食指。隨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導者多却之。或曰。佛戒比丘。持鉢以資身命。師何拒之弗容。月堂曰。我佛在日則可。恐今日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於自鬻矣。因思月堂防微杜漸。深切著明。稱實之言。今猶在耳。以今日觀之。又豈止自鬻而(法語)

[0597b07] 月堂名道昌。妙湛惠嗣也。食指即人手第二指也。未齒嬰孩。常自乳者。言人人本有的意思。鬻賣也。水菴戒人。勿事貪求說。月堂和尚。凡所到一處。只以行佛祖之道。為自重任。不遣僧人募化錢穀。不登貴門謁見士夫。每年用度。自食。各人本有分段。隨常住所得。多寡豐儉。大家受用。衲子中有發志。願充化主導誘檀越者。堂多却之而不許。或者從旁而諫之曰。佛在世時。曾命持戒比丘。入城拓鉢。以資養身命。師是何緣故。却之而不許。月堂遂敘說不許之由。而答之曰。我佛在世之日。感化者眾。日中一食。僧唯參究己躬。而無異念。萬人一心故可。今時之人。多貪名利。不切事。只恐今日為之。必有好利之徒。假公濟私者。而至於自賣。故不許矣。予因思想。月堂防閑細微。杜絕漸進。其操心也。危而深切。其慮患也。深而著明。此誠適稱諦實嘉言也。幸今言猶在耳。以而今時節看來。吾儕弊病。又豈只於自鬻而哉。更有甚焉者。皆自募化始矣。

[0597c01] 水菴謂侍郎尤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琅琊結伴參汾陽。河東苦寒。眾人憚之。惟慈明志在於道。曉夕不怠。夜坐欲睡。引錐自。歎曰。古人為生死事大。不食不寢。我何人哉。而縱荒逸。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一旦辭歸。汾陽歎曰。楚圓今去。吾道東(西湖記聞)

[0597c07] 河東即太原汾州。屬太原也。苦寒嚴寒也。憚畏難也。尤延之。姓尤。名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問道於水菴一和尚者。荒怠荒逸懈怠也。水菴引古人忘身為法。精進不。而謂尤延之說。昔大愚芝慈明圓谷泉道琅琊覺。結伴混火隊。而去參汾陽昭祖之時。河東苦寒。眾人志氣劣弱而生憚。惟慈明志向廣遠。念茲在茲。朝勤夕惕。無一刻休息懈怠念頭。夜坐之間。或欲瞌睡。乃引出利錐以自。可謂得精進三昧。而能純一不者也。又嘗歎曰。古人實切痛念。生不知來。死不知往。這一樁大事。日切於斯而忘食。夜切於斯而忘寢。尚是這樣。我何人哉。而敢恣縱怠惰。現生之日。若無實德利益于當時。逮死之時。亦無美名傳聞于後世。是自廢棄也。成得甚人。一日辭汾陽。乃嘉歎曰。楚圓今去。吾道東行。亦與之俱往矣。其汾陽昭祖推重他。而又深許全喏是如此。非虗譽也。

[0597c23] 水菴曰。古德住持。率行道。未嘗苟簡自恣。昔汾陽每歎像季澆漓。學者難化。慈明曰甚易。所患主法者不能善導耳。汾陽曰。古人淳誠。尚且三二十年。方得成辦。慈明曰。此非聖哲之論。善造道者千日之功。或謂慈明妄誕不聽。而汾地多冷。因罷夜參。有異比丘。謂汾陽曰。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說法。不三年。果有六人成道者。汾陽嘗有頌曰。胡僧金錫光。請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西湖記聞及僧傳)

[0598a07] 率尊也。苟且也。草率的意思。簡忽慢也。異比丘聖僧也。胡僧即異比丘。金錫所持之錫杖也。光光降也。水菴引古。以示禪人。當身體力行。精進于道者。必感龍天護助說。自古先賢。有道德者。主宰叢林。維持法化。尊率躬。力行祖道。未嘗苟且簡略。以自恣縱。不見昔日汾陽昭祖每每歎息。像法住世。叔世時節。世既澆漓。時亦淺薄。學人隨時世而遷變。不如上古。所以難得教化。慈明曰。不然。人為物靈。却甚易也。所患是主張法道者。不能勤劬。以誘致之耳。汾陽又曰。上古之人。淳素誠篤。尚且要二三十年之久。方纔打成一片。搆副此事。慈明曰。此是和尚拒諫之言。非聖人哲士之所論也。若是肯發大心勇猛精進極力于道者。直消千日工夫。可以成就。或者謂。慈明斯言虗詐。不肯聽信。而汾州之地。近北多寒。因而遂罷夜參焉。忽有一異比丘。不知何來。而謂汾陽曰。法會之中。有六個好人。可成大器。云何不語他說法。而廢棄夜參耶。迄後不及三年。果然有六人成辦道業者。汾陽因此而有頌云。胡僧金錫光。言西來之胡僧。持金錫而光降也。請法到汾陽。言特為佛法而來此也。六人成大器。言慈明圓大愚芝瑯琊覺谷泉道法華舉天勝泰。此六人可成大器也。勸請為敷揚。言勸請仍舊說法激勵此六人。更不可廢罷夜參也。肯盡力於道者。龍天讚助如是。季而謂。異比丘得非清涼妙德之應現歟。不然。則何以預知未來業報智力。不爽矣。

[0598b09] 投子清和尚畫水菴像。求贊曰。嗣清禪人。孤硬無敵。晨昏一齋。脇不至席。深入禪定。離出入息。名達九重。談禪選德。龍顏大悅。賜以金帛。力辭者三。上乃嘉歎。真道人也。草木騰煥。傳予陋質。炷香請贊。是所謂青出於藍。而青於藍者也(見畵像)

[0598b14] 投子名義清。水菴之嗣也。選德內宮之殿名也。上君王也。青出于藍。言染青出於藍靛。而青更勝過於藍靛也。比況徒愈于師的意思。記投子清畫水菴和尚。幀子求贊。水菴贊曰。法嗣義清。禪人孤高。剛硬第一。晨昏一日一餐。長坐身不臥席。深入四禪九定。如死不見呼吸。名聞通于帝庭。說法談禪選德。感動天子懽喜。賜他金銀幣帛。極力辭却三番。君乃嘉美稱嘆。真果是個道人。草木輝騰煥爛。今日傳我鄙形燒香。請我自贊。此正所謂青染本出藍靛。而青更深於藍靛者也。自贊切忌自贊。譽徒即是譽己。水漲船高矣。

[0598c01] 水菴曰。佛智先師言。東山演祖嘗謂耿龍學曰。山僧有圓悟。如魚之有水。鳥之有翼。故丞相紫巖居士贊曰。師資相可。希遇一時。始終之分。誰能間之。紫巖居士可謂知言矣。比見諸方尊宿。懷心術以御衲子。衲子挾勢利。以事尊宿。主賓交利。上下欺侮。安得法門之興。叢林之盛乎。

[0598c07] 紫巖居士。名張浚。字德遠。紹興初。拜封和國公。問道於圓悟勤祖也。水菴引前聖師資契分。人莫能間。而謂梅山潤說。佛智先師曾言。東山演祖嘗謂耿龍學曰。山僧未得人時。如魚涸轍鳥無翎羽。今有圓悟。如魚得水而可騰躍。如鳥有翼而可翀舉一般。故紫巖居士贊之曰。師以道授于弟子。弟子資受於師。兩相契合。皆自肯可。實乃千載一時。奇特之遇。非偶然也。從始至終。有一定的素分。是誰得而間隔之哉。紫巖居士。可教做知人之人。而始發此贊美之言矣。予每見近來諸方尊宿懷心術。以御使四方衲子。四方衲子挾持勢力財利。以奉事尊宿。上而主人。下而賓客。交相取利。上欺於下。下欺於上。焉能得法席之興隆。如魚之有水。叢林之盛旺。如鳥之有翼也乎。

[0598c21] 水菴曰。動人以言。惟要真切。言不真切。所感必淺。人誰肯懷。昔白雲師祖送師翁住四面。叮嚀曰。祖道凌遲。危如累卵。毋恣荒逸。虗喪光陰。復敗至德。當寬容量度。利物存眾。提持此事。報佛祖恩。當時聞者。孰不感慟。爾昨來召對宸庭。誠為法門之幸。切宜下身尊道。以利濟為心。不可矜自伐。從上先哲。謙柔敬畏。保身全德。不以勢位為榮。遂能清振一時。美流萬世。予慮光景不長。無復面會。故此切囑(見投子書)

[0599a05] 凌冰也。遲緩也。非宜零弛。言零落廢弛也。宜陵夷。言道替如陵之平也。累卵。晉靈公建九層之臺。三年不起。有荀息諫曰。臣能累十二棊子。又加九卵於上。公曰危哉。息曰不危。公造九層之臺。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織。其危更甚。言祖道之危。亦類乎此。宸帝宮也。伐誇也。水菴引祖言。以勉投子。當謙下尊道。以利濟為心說。感動於人的言語。惟要真實切當。若言不真實切當。所以感動於人。必定膚淺。而人亦不肯懷仰也。昔白雲師祖。送演師翁。住持四面之時。叮嚀囑咐之曰。祖宗之替道。如陵阜之漸平。其危殆又如十二棊上累九卵一樣。毋得恣意怠荒。放逸花費眼前日子。復損自大德。宜寬而不猛。容而不隘。量其出入。度其可否。廣利庶人。存護大眾。提持生死大事。報答佛祖殊恩。當是時。聞之者。是那一個不感懷慟念。爾昨來奉至尊召命。趨對天子宸庭。誠為法門中慶幸。尤宜謙恭重道。以廣化利益一切為心。不可矜自負。誇張聲勢也。從上先賢。謙卑柔順。敬謹慎畏。明哲保身。全備厚德。總不誇張勢位。以為榮顯。所以能清聲振揚於當時。美名流芳於萬代耳。予自慮生程有限。老景無多。恐不復再有面會之期矣。故此叮嚀諄囑。

[0599b02] 水菴少倜儻有大志。尚氣節。不事浮靡。不循細檢。胸次岸谷。徇身以義。雖禍害交前。不見有殞穫之色。住持八院。經歷四郡。所至競競業業。以行道建立為心。淳熈五年。退西湖淨慈。有偈曰。六年灑掃皇都寺。瓦礫翻成釋梵宮。今日宮成歸去也。杖頭八面起清風。士庶遮留不止。小舟至秀之天寧。未幾示疾。別眾告(行實○殞音允。穫黃入聲)

[0599b09] 倜儻音剔倘。卓異也。浮靡。任從奢費也。循順也。徇殉同從也。以身從道也。殞非宜隕。從高墜也。穫刈禾也。隕穫困迫失守也。取禮儒行。不隕穫於貧賤之意。同隕如蘀之隕而飄零。穫如禾之穫而枯槁也。不隕穫。言不遷變的意思。記水菴年齒少稚之時。雅致慷慨。瀟洒無羈。有遠大志向。氣勢節操。不事好浮溢奢靡。不循順檢校毫末。胸次沖虗。就如高崖深谷空豁豁的而且一般。徇身從義。不知有軀。雖是大禍大害交加于前。總不見有遷變失守的顏色。可謂得大無畏人矣。住持八所叢林。經歷四大郡府。凡到之處。競競戒謹。業業危懼。惟以力行祖道。建立法化為心。其有功於末運。大矣。淳熙五年。退臨安西湖淨慈寺。出院時。有偈云。六年灑掃皇都寺。時孝宗都臨安。故稱皇都也。瓦礫翻成釋梵宮。昔為敗壞瓦礫之地。翻然成釋迦梵剎宮殿。今日功成歸去也。功成名遂。身宜當退。杖頭八面起清風。言去住自由。拄杖一行。清風八面。從橫無礙也。此偈寓意有辭世之心。士庶強為遮攔稽留。不能止。一葉扁舟飄飄而去。徑抵嘉興府秀水縣天寧寺。無何示微疾。升堂別眾。入寂滅定焉。

[0599c05] 月堂昌和尚曰。昔大智禪師。慮末世比丘驕惰。特製規矩以防之。隨其器能。各設攸司。主居丈室。眾居通堂。列十局頭首之嚴。肅如官府。居上者提其大綱。在下者理其眾目。使上下相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從。是以前輩遵承翼戴。拳拳奉行者。以先聖之遺風未泯故也。比見叢林衰替。學者貴通才。賤守節。尚浮華。薄真素。日滋月浸。漸入澆漓。始則偷安一時。及玩習既久。謂其理之當然。不謂之非義。不謂之非理。在上者惴惴焉畏其下。在下者睽睽焉伺其上。平居。則甘言屈體。以相媚悅。得間。則狠心詭計。以相屠獪。成者為賢。敗者為愚。不復問尊卑之序。是非之理。彼既為之。此則傚之。下既言之。上則從之。前既行之。後則襲之。烏乎。非彥聖之師乘願力。積百年之功。其弊固。則莫能革矣(與舜和尚書○惴音贅。睽音奎。獪古外切)

[0599c19] 攸司所主也。十局頭首局曹也。部分也。使各司其局也。西序知事五局。一首座。二書記。三知藏。四知客。五侍者。東序知事五局。一都監事。二維那。三副寺。四典座。五直歲也。翼恭也。戴頂戴也。拳拳奉持也。惴憂懼也。睽斜視也。屠宰殺也。獪害也。襲合也。月堂和尚曉住叢林者。當遵行先聖禮法說。昔百丈大智和尚。慮末法世時比丘驕奢懶惰。特製肅眾規矩。以防閑之。隨其器量才能。各設所主之部分。主法尊居方丈廣眾萃處。通堂東西敘列知事頭首之尊嚴恭肅。猶如官家府衙一樣。居上者。單提大法綱要。在下者。葺理庶物條章。必使上之與下。迭相扶持。又如一身使兩臂。兩臂使十指。無不尊率依從一般。以是之故。前輩遵承典刑。翼戴禮法。拳拳服膺。佩奉行持者。以大智先聖之清淨芳規。遺餘風汜。未曾泯滅故也。比來只見叢林道衰法替。學者只以通才學為貴重。以守節操為卑賤。浮靡華飾。習而尚之。素朴真淳。蔑而薄之。蛇飲日滋。蠱水月浸。漸漸澆漓。深入膏肓。致令針灸藥餌俱不能及。始猶不覺。不過上下偷安于一時。及乎翫愒歲月習染日久。反以為是。安之無愧。不謂不是合宜之義。不謂不是正道之理。在上的不免憂恐。而怕下檢。在下的則傍窺觀望。以伺上隙。恬然無事時。則巧言蜜語。以相謟諛。得個縫罅。則狼心狡意。以相殘害。或事有僥倖而成立者。彼此咸誇伐以為賢。若事乖違而敗壞者。彼此誚責以為愚。那裏更有尊長卑幼之序次。善是惡非之道理。彼若惡作胡為。此亦無慚效法。下既胡言亂說。上亦無恥依從。一唱百和。前行後襲。烏乎。可不痛傷之也乎。倘不是三賢十聖。一切智人。乘十大行願。十大智力。積累百年功勛。其結固弊病。恐亦不能改革矣。其誰能遏人欲于未萌。存天理于未著哉。

[0600b02] 月堂住淨慈最久。或謂和尚行道經年。門下未聞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月堂不對。他日再言之。月堂曰。子不聞昔人種瓜。而愛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敗。何也。其愛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時。適所以敗之也。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觀其道業內充。才器宏遠。止欲速其為人。逮審其道德則淫汙。察其言行則乖戾。謂其公正則邪侫。得非愛之過其分乎。是正猶日中之灌瓜也。予深恐識者笑。故不為(北山記聞○淤音迂。挈牽入聲)

[0600b11] 妙湛名思惠。法雲善本之嗣也。記月堂和尚住持臨安淨慈多年。或者謂。師行此授受之道最久。門庭之下。不見有繼續慧命弟子。寧不辜負妙湛之所托囑乎。月堂意謂。續法要當重法。絕法實由輕法也。彼豈知此乎。乃默而不答。他日又重問之。月堂乃曰。我與你說個譬喻。如人種瓜。而愛惜之極。正當中夏大熱之時。日正中天。而用水澆灌之。足未離瓜之園。而瓜苗萎根爛了也。何故。葢其愛惜慇心。非不勤劬。然而灌澆徒為。實匪時候。不惟無益于助養。而反有害乎根荄。今諸方長老。提挈持禪衲。不觀其道行德業福慧。果內充否。才能器量作為。果廣遠否。此咸不論。只欲迅速出頭為人。及審識其道德。則淫溢穢污而不堪。詳察其言行。則乖違背戾而不當。謂其公正。則私邪便無恥。寧不是愛惜學者之太過其分乎。如是愛人。正如日當中天。去灌瓜一般樣也。予深恐。有見識者恥笑也。是這等樣故。寧可辜於先師。而不敢為也。或人宜可以鑑我之心矣○萎音葦。荄音皆。

[0600c05] 月堂曰。黃龍居積翠。因病三月不出。真淨宵夜懇禱。以至然頂煉臂。仰祈陰相。黃龍聞之。責曰。生死固吾分也。爾參禪不達理若是。真淨從容對曰。叢林可無克文。不可無和尚。識者謂真淨敬師重法。其誠至此。他日必成大器(北山記聞)

[0600c10] 月堂曉學者。宜尊師重法說。昔黃龍南和尚。居住積翠叢林之時。因染重病。三月之久不愈。未出方丈。真淨至子夜。潔澣身心。懇禱三世諸佛。以至頂上剜燈。兩臂然香。仰祈暗裏陰相福祐。黃龍聞真淨如此。乃呵責之曰。我之生死。本吾之分定也。當生任生。當死任死。爾參禪。做甚不通達此個道理若是。真淨從容和緩而對曰。叢林之中。克文無益於人。可以無者。和尚開導十方禪衲。承佛慧命。可一日無耶。識者謂。真淨孝敬師承。尊重大法。其真誠專篤。所以至此。他日必竟是成大美器的。季而謂。世諦中。臣損軀以事君。子竭力以事父者多矣。未見徒之事師如此。其專且篤也。真淨可謂出世諦中千古來一人矣。

[0600c23] 月堂曰。黃太史魯直嘗言。黃龍南禪師。器量深厚。不為事物所遷。平生無矯飾。門弟子有終身不見其喜怒者。雖走使致力之輩。一以誠待之。故能不動聲氣。而起慈明之道。非苟然也(一本見黃龍石刻)

[0601a03] 月堂曉主法者。當豁達胸襟。以誠待人說。黃山谷居士曾言。黃龍南公。器深叵測。量廣有容。不為一切事物之所遷移。一生行履。總無矯奢修飾之態。門下徒弟學人。一個個本色老成。且不見其有輕喜輕怒者。況南公乎。雖走作小使。効勞盡力之輩。亦以誠實念頭。待他非得一子地而何。所以能不大聲以色而振起慈明圓祖之道。豈苟且徒然歟。有容量。有誠念。使之然也。

[0601a11] 月堂曰。建炎酉上巳日。鍾相叛於澧陽。文殊導禪師厄於難。賊勢既盛。其徒逸去。師曰。禍可避乎。即毅然處於丈室。竟為賊所害。無垢居士拔其法語曰。夫愛生惡死。人之常情。惟至人悟其本不生。雖生而無所愛。達其未甞滅。雖死而無所畏。故能臨死生禍患之際。而不移其所守。師其人乎。以師道德節義。足以教化叢林。垂範後世。師名正導。眉州丹稜人。佛鑒之嗣也(一本見廬山岳府惠大師記門)

[0601a19] 建炎。宋高宗年號。上巳日。三月初三日也。鍾相。洞庭湖叛賊也。澧陽。常德府澧州也。逸奔也。毅果敢也。強忍也。至到也。至人。言到地頭的人也。月堂曉人處死生禍害之際。要有操守主見說。建炎三月初三。鍾相作亂於澧陽。傷殘人民。文殊正導禪師。厄于難焉。師先於建炎三年春日。上堂示眾。舉臨濟終時囑三聖因緣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何曾有此說。古今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後三月。果到後三月。賊勢既盛。其徒眾欲與師南奔。師云。學道所以了生死。斯禍及。詎可避乎。徒眾俱去。師即毅然果決。處于丈室之中。賊至。師云。速當殺我。快汝心意。賊舉槊之。血皆白乳。賊驚駭。引蓆覆之而去。無垢居士。其法語曰。夫喜愛其生。厭惡其死。凡人常情。惟是到地頭人。悟其四大元非有。非有。誰當此生。雖與眾同有此生。而了無愛好之心。達其五蘊本來空。既空。誰當此死。雖與眾同有此死。而了無有畏懼之念。故能臨生死禍患。交加于其前。預知報謝。毫髮不爽。而總不遷改其所守之志。師真其得道之人乎。以師道高德重。守節而生。仗義而亡。足以振起末運。風化叢林垂之千載萬年。模範後世焉。師葢四川眉州丹稜縣人。法名正導。佛鑒惠懃和尚之嗣也。學者當知。師之道德節義。亦應知其所自矣○槊音朔。矛也。

[0601b18] 心聞賁和尚曰。衲子因禪致病者多。有病在耳目者。以瞠眉努目側耳點頭為禪。有病在口舌者。以顛言倒語胡喝亂喝為禪。有病在手足者。以進前退後指東劃西為禪。有病在心腹者。以窮玄究妙超情離見為禪。據實而論。無非是病。惟本色宗師。明察幾微。目擊而知其會不會。入門而辯其到不到。然後用一錐一劄。脫其廉纖。攻其搭滯。驗其真假。定其虗實。而不守一方便。昧乎變通。俾終踏於安樂無事之境。而後(實錄)

[0601c03] 心聞名雲賁。育王介諶之嗣也。瞠直視貌。劃剖也。剖判分說的意思。錐也。劄宜扎拔也。搭滯。言凝止不脫灑的意思。心聞賁和尚。直心直行。破學者禪病。以顯直指綱宗說。衲子因參禪。而致病者極多。略而言之。則有四焉。一有病在耳目者。則認色塵為道。而瞠眉努目。又認聲塵為道。而側耳點頭以為禪焉。二有病在口舌者。則認舌為道。而顛言倒語。認口為道。而胡喝亂喝以為禪焉。三有病在手足者。則認脚為道。而進前三步退後三步。認手為道。而指東劃西指西劃東以為禪焉。四有病在心腹者。則認蘊心為道。而擬窮玄究妙。認空腹為道。而擬超見離情以為禪焉。總此四者。據實評論。種種謬解。無一非病者。惟本色本分宗師。燭圓明眼。洞觀察智。知幾知微。纔一見而即知他有見解無見解。纔入門而即知他到地頭不到地頭。然後或用一錐。膏肓病。或用一劄。截我慢幢。或用金剛劍。斬斷[糸*廉]纖。或用奮迅機。掃除搭滯。或用無塵鏡。顯真現假。或用無礙辨。練實搗虗。而決定不令守于一方便。令得無量巧方便。決定不令昧乎變通。而令得無量巧變通。使究竟行到刀兵饑饉水火三災所不及之處。空無作無願三解脫之境而矣。

[0602a01] 心聞曰。古云。千人之秀曰英。萬人之英曰傑。衲子有智行聞於叢林者。豈非近英傑之士邪。但能勤而參究。去虗取實。各得其用。則院無大小。眾無多寡。皆從其化矣。昔風穴之白丁。藥山之牛欄。常公之大梅。慈明之荊楚。當此之時。悠悠之徒。若以位貌相求。必見而詒之。一旦據師席登華座。萬指圍繞。發明佛祖叔世之光明。叢林孰不望風而靡。矧前輩皆負瓌偉之材。英傑之氣。尚能區區於未遇之際。含恥忍垢。混世同波而若是。況降茲者歟。烏乎。古猶今也。此猶彼也。若必待藥山風穴而師之。千載一遇也。若必待大梅慈明而友之。百世一出也。葢事有從微而至著。功有積小而成大。未見不學而有成。不修而先達者。若悟此理。師可求友可擇。道可學德可修。則天下之事何施而不可。古云。知人誠難。聖人所病。況其他乎(與竹菴書)

[0602a15] 風穴名延沼。錢塘餘杭劉氏子。南院顒祖之嗣也。白丁地名。地多小人。風穴隱于其間。人無知者。大梅名法常。馬祖之嗣也。悠悠行貌。詒音太。欺詒狂詐也。叔世季世也。靡偃也。矧況也。瓌偉大也。心聞和尚曉學者。親師擇友。當積功累行。造道修德說。夫英傑之士。詎尋常人哉。古謂有千人之秀美。纔教做英士。有萬人之英才。方教做傑士。凡衲子有智慧德行之名聞。播聞于叢林中者。豈不是幾于英才俊秀之士耶。但能精而不。進而不退。朝如是參。夕如是究。去其虗浮。取其實行。各有智行。得而用之。則又何必論他大院小院。大眾若多若寡。皆自來歸。從其所化矣。溯而觀之。昔風穴之未出世也。住於白丁之時。藥山之未出世也。住於牛欄之時。常公之見馬祖。後隱於大梅時。慈明之未應黃公之請也。放意荊楚時。當此之時。尋常途路未到家之輩。詎識之哉。若以位而無位。貌而無貌。以是相求。必見而欺慢之。忽一日龍天推出。陞寶華座。據無畏牀。千人圍繞。四眾歸依。展母陀羅臂發大用。開師子王口明大機。彰顯佛祖季世之光明。諸方法社。誰不望風而偃。如水就下。而莫之止也。矧前聖皆抱負瑰美偉大之英材。千秀萬英之氣槩。尚且碌碌于不得地之際。含容恥辱。忍受垢浼。同流合污。隨波逐浪而若是。況降茲以下者歟。烏乎。可不感悟槩慕之也乎。古人猶今人也。此時猶彼時也。若必定要待風穴之混俗同塵。藥山之皮膚脫盡而師之。不易多見。千載一遇也。若必定要得大梅之高尚其志。慈明之倜儻不羈而友之。亦難多逢。百世一出也。葢事有從微細一法之不明。而參究至於法法彰著。無所不明。功有積一念之小善。而成念念不斷。至高莫測之大善。未見有一念不積學。而欲其善道。有成一法不造詣。而欲其自心通達者。若徹悟此個道理。何高師而不可求。何良友而不可擇。何大道而不可學。何德業而不可修。則凡天下一切事事法法。何所施而不可哉。古云。知人誠難。聖人且有患不知人之病。況非聖哲者乎。親師擇友固難。而積德累行亦未易易矣。

[0602c03] 心聞曰。教外別傳之道。至簡至要。初無它說。前輩行之不疑。守之不易。天禧間。雪竇以辯博之才。美意變弄。求新琢巧。繼汾陽為頌古。籠絡當世學者。宗風由此一變矣。逮宣政間。圓悟又出意。離之為碧巖集。彼時邁古淳全之士。如寧道者死心靈源佛鑒諸老。皆莫能迴其說。於是新進後生。珍重其語。朝誦暮習。謂之至學。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學者之心術。壞矣。紹興初。佛日入閩。見學者牽之不返。日馳月騖。浸漬成弊。即碎其板。闢其說。以至祛迷援溺。則繁撥劇。摧邪顯正。特然而振之。衲子稍知其非。而不復慕。然非佛日高明遠見。乘悲願力。救末法之弊。則叢林大有可畏者矣(與張子韶書下出廣錄○騖音務)

[0602c15] 天禧。宋真宗年號。籠養鳥之籠。絡鞿馬之絡。即羅致學人的意思。宣政。宋徽宗年號。碧巖山名。集書名。是圓悟勤祖。在此山作評唱。釋雪竇頌古。為碧巖集也。寧道者。名道寧。演祖之嗣也。紹興。宋高宗年號。佛日即妙喜也。閩福建也。疾驅曰馳。亂馳曰騖。馳騖。言放勢久而難收的意思。漬浸也。祛却也。開也。劇甚也。心聞曉學者。辯評唱之謬。以明直指之道說。初祖西來。直指之旨。昔阿難問迦葉。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何物。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云。倒却門前剎竿著。阿難於言下。契證投機。名曰教外別傳。傳至西二十八祖來東土。是為初祖。惟一味。以此言下契證投機。接續授受。臨其丁寧告誡之際。則但曰。行合乎解。解合乎行。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初有何說。前輩如此行持之而不疑惑。抱守之而不遷改。迄宋天禧間。雪竇顯以辯黠博達之才。美資任意。變化賣弄。求取新鮮。琢磨巧妙。繼踵汾陽之后。而作頌古。羅致當代學者宗風。由此之故。直指而變為曲指了矣。逮宣政間。圓悟勤祖。又出自胸襟。評論提唱雪竇頌古。名為碧巖集焉。彼是時有超今越古。淳心全德之士。如寧道者死心新靈源清佛鑒懃諸大老。皆不能挽。回其說。以此之故。乍入初學。新戒後生。如珍如玉。貴重其語。朝而誦讀。暮而習學。謂以為至極學問。莫有人省得以為不是者。痛哉。學者之心術。如油。而不可復救矣。紹興初。佛日杲和尚。入福建。見得學者為評唱所引。不肯轉頭。日馳月騖。如野馬疾驅而難收。時浸刻漬。如蠱水入喉而成病。即碎焚其碧巖集之板。非其評唱之謬。以至却開迷雲。援拯陷溺。剔削繁興。撥置危劇。打破荊山之石。顯出連城之寶。卓然而振起之。衲子稍稍知道評唱之非。而不復更慕。倘不是佛日這等高明。這等遠見。乘四無量悲心十大行願十大智力。救斯末法之積弊。則叢林安得復有直指之道哉。誠有可懼焉者矣。佛日可謂。有功於斯道不小也。

[0603b01] 拙菴佛照光和尚。初參雪堂於薦福。有相者一見而器之。謂雪堂曰。眾中光上座。頭顱方正。廣顙豐。七處平滿。他日必為帝王師。孝宗皇帝淳熈初。召對稱旨。留內觀堂七宿。待遇優異。度越前來。賜佛照之名。聞於天下(記聞○顱音盧。頥音夷)

[0603b06] 拙菴佛照。名德光。大慧杲嗣也。顱頭骨。顙額也。頷也。七處。兩手兩足兩肩及頂也。記佛照光和尚。乍入叢林。到饒州薦福寺。參雪堂和尚。時有相者。纔一看見。而器美之。乃謂雪堂曰。廣眾之中。德光上座。頭頂方而且正。額頷寬而竝豐。兼上而頂顱。中而肩手。下而兩足。七處平正圓滿。異日必竟做國師去。在此人相貌。載就了也。及宋孝宗即天子位。淳熈初。召光入對。果如上意。留在內觀堂中。七期始出。其欵待覯遇優饒。特異如此。光歸住育王。上又遣人。度越前來。賜他佛照之號。播聞於天下焉。此記言福有因果。多是修來。故有斯相。名非苟求也○覯音逅。

[0603b18] 拙菴謂虞允文丞相曰。大道洞然。本無愚智。譬如伊呂。起於耕漁。為帝王師。詎可以智愚階級而能擬哉。雖然非大丈夫。其孰能與焉(與去聲)

[0603b21] 虞允文丞相。字彬甫。幼能詩詞。有驚人句。上命置翹村舘。以筵天下士焉。拙菴乃謂。虞丞相選賢之法。宜以德取。勿以名位取說。大道之在天地。而稟賦於人也。原來空空洞洞。本無有愚。亦無有智。譬如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湯三使聘之。拜以為相。又如呂望姜尚釣于磻溪。因西伯獵得。立為帝師。以二賢觀之。豈可以聰智愚拙階梯等級。而能比擬之哉。雖然如是。倘不是這等樣沒量漢。具惻隱心。備精一道。其餘孰為輕許之焉。誠哉。取賢當慎輕名位。若輕以名位許人。則求名者至也。賢安在哉。

[0603c07] 拙菴曰。璇野菴常言。黃龍南禪師。寬厚忠信。恭而慈愛。量度凝遠。博學洽聞。常同雲峯悅遊湖湘。避雨樹下。悅箕踞相對。南獨危坐。悅瞋目視之曰。佛祖妙道。不是三家村古廟裏土地作死模樣。南稽首謝之。危坐愈甚。故黃太史魯直稱之曰。南公動靜。不忘恭敬。真叢林主也(幻菴集)

[0603c13] 箕踞。人傲坐形。如箕也。拙菴曉學人。四儀胸臆。當以南公為法說。璇野菴嘗言。南公寬舒厚重。忠實篤信。身常恭肅。而慈愛一切。胸中豁達。而凝定深遠。博覧學業。周洽多聞。甞同雲峯悅公。偕行到湖廣湘陰。避雨樹下。悅公長伸兩足。其形似箕。相對踞坐。南公獨端正一心。其形如杌。跏趺而坐。悅公以友道自任。恐南公偏執。乃瞋目直視。以誚之曰。佛祖無上大道。豈是執相拘形。不明其理。可成就耶。若執相拘形為道。則三家村裏。并古廟前的石土地。俱皆是佛也。詎可做恁麼死模樣。以為道耶。此亦責善之正理也。南公却也是明理。而有本據的人。見悅公說得當理。乃稽首謝之。仍復孤危獨坐。愈加莊重。故太史黃山谷。曾稱贊之曰。南公不是擔板漢。動也如斯。靜也如斯。是這等樣。不忘恭肅敬慎。誠可以為叢林中教化之主也。

[0604a04] 拙菴曰。率身臨眾要以智。遣妄除情須先覺。背覺合塵。則心蒙蔽矣。智愚不分。則事紊亂矣(晝監寺書)

[0604a06] 拙菴曉人修身利人除妄遣情之理說。循順自本有之理。以臨蒞廣眾。利益於人。必竟要有大智慧。遣逐無量劫來所積妄想。并現在念念不息情識。必竟要預常覺照。若違背覺照。不求見佛。不隨明導。而合塵勞。則心蒙蔽。而不明白矣。智慧愚魯。君子小人。不分清濁。則事事法法。差謬紊亂矣。

[0604a12] 拙菴曰。佛鑑住太平。高菴充維那。高菴齒少氣豪。下視諸方。少有可其意者。一日齋時鳴揵。見行者別器置食於佛鑑前。高菴出堂厲聲曰。五百僧善知識。作遮般去就。何以範模後學。佛鑑如不聞見。逮下堂詢之。乃水虀菜。葢佛鑑素有脾疾。不食油故。高菴有愧。詣方丈告退。佛鑑曰。維那所言甚當。緣惠懃病乃爾。甞聞聖人言。以理通諸礙。所食既不優。於眾遂不疑也。維那志氣明遠。他日當柱石宗門。幸勿以此芥蔕。逮佛鑑遷智海。高菴過龍門。後為佛眼之嗣(虀音齎犍音乾)

[0604a21] 揵舉也。舉椎擊之也。揵椎者。鐘板磬魚并引磬。所以起止禮法之節度也。去就猶行止也。柱牚也。支也。柱石者。言牚支法門。安如磬石也。芥蔕小梗也。梗鯁同直也。世謂謇諤為骨鯁。謂直言難受。如骨之咈咽也。拙菴舉高菴維那氣豪梗直。佛鑒和尚有山海胸襟說。佛鑒主舒州太平時。高菴為維那。高菴的年齒少小。志氣豪壯。下視於人。鮮有稱如他的意者。忽一日過堂喫齋。正鳴揵椎之際。見行者別樣噐皿。奉菜食堂頭之前。高菴乃高大其聲曰。半千人堂頭。做與麼行止。怎能矜式後學。高菴一時忍俊不禁。只顧理之是。未見事之詳。此所謂也有得。也有失者也。太平胸襟。如山之高。海之濶。恰似不曾聞見一樣。高菴見堂頭顏色不變。乃疑而詢之行者。方知是水虀菜焉。葢因佛鑒舊有脾胃之病。不喜食油。故別置淡虀菜耳。高菴自愧其錯發此言。乃上方丈辭軄。佛鑒乃以愛語三昧。調御之曰。維那所言。極甚當理。以惠懃之病故。乃如此。曾聞。古聖人云。以理通諸礙。今維那以當理之言。通達我所食。不強于眾。以聞于大眾。更有何礙。大眾凡所疑者。皆不疑矣。維那志向氣骨。高明廣遠。他日當牚支法席。如磬石之安。有日子在。幸勿以今日之言。而自鯁逆也。及佛鑒遷主智海寺。維那過龍門。遂嗣法于龍門佛眼焉○鯁音梗。謇諤音蹇噩。咈音佛。

[0604b21] 拙菴曰。大凡與官員論道酬酢。須是剗去知解。勿令他坐在窠窟裏。直要單明向上一著子。妙喜先師嘗言。士大夫相見。有問即對。無問即不可。又須是個中人始得。此語有補於時。不傷住持之體。切宜思之。

[0604c01] 拙菴曉住持人。接納宰官。要存大體說。大凡主法者。與官員論評此事。一酬一酢時。須是言中有響句裏藏鋒。剗削蠲去他的心知意解。莫要令他墮在葛藤窠狐疑窟裏。唯貴直捷單提。撥轉向上關棙這一著子。妙喜先師。曾有言。未出仕之士。及出仕之大夫相會時。凡有所問。不可不對。若無問。又不可勉強應對。又須是個中人。始可與他說個中話。先師此語。正有補益於今時。不損失主法人的大體。切宜深思詳味之。毋自輕也。

[0604c10] 拙菴曰。地之美者。善養物。主之仁者善養士。今稱住持者。多不以眾人為心。急所欲。惡聞善言。好蔽過惡。恣行邪行。從快一時之意。返被小人就其好惡取之。則住持之道。安得不危乎(與洪老書○好惡俱去聲。過惡之惡入聲)

[0604c14] 拙菴曉住持人。當善養士以保法門說。地土豐腴膏美者。必竟能生長好物。主人仁愛慈柔者。必竟能鞠育好士。今之稱住持者。多因他沒有仁愛大眾的念頭。詎肯以眾人心膓。為自的心膓耶。唯以自所好為急務。有好善言。不愛聽聞。凡惡。極力遮掩。凡是邪行。任意恣行。徒但縱快一時之意。返被小人乘其縫罅。就他所好所惡。任便而取。則住持之道。一定危也。安能長保。而不危乎。可見主法者宜善養士也○罅鰕去聲。

[0604c23] 拙菴謂野菴曰。丞相紫巖居士言。妙喜先師平生以道德節義勇敢為先。可親不可疎。可近不可迫。可殺不可辱。居處不淫。飲食不溽。臨生死禍患。視之如無。正所謂干將鏌鎁。難與爭鋒。但虞傷闕耳。後如紫巖之言(幻菴記聞○溽音肉)

[0605a04] 淫流蕩也。溽恣滋味為溽。溽之言欲也。干將是造劍之匠。鏌鎁是干將之妻。楚王命造劍。三年乃成雌雄二劍。干將隱雄獻雌。王秘匣中。時有悲聲。以問羣臣。臣曰。劍有雌雄。此雌憶雄耳。王怒。干將知罪必死。藏劍于柱。囑妻曰。日出北戶。南山有松。松生石上。劍在其中。妻後生子眉間赤。長成問母。父何在。母述前事。剖柱得劍。欲報父讎。而不得。俄有客曰。吾甑山人。能為子報父讎。眉間赤曰。客何所須。客曰。但得子頭并劍以進。赤自刎頭與客。客得頭與劍。進王。王曰大幸。客曰。願王以油烹此頭。三日不爛。客請王視。客以劍揮。王頭落鼎中。兩頭相嚙。客恐赤不勝。乃自刎頭助之。俄三頭俱爛。干將鏌鎁。因此得名。比況大慧鋒利的意思。虞憂也。闕損也。拙菴謂璇野菴言。人頴鋒不可太露說。張丞相紫巖居士。有言。妙喜先師。平生唯以正理調其心。正行修其身。身端而有節。心正而合義。勇猛不屈。果敢力行。以此六法為先。就如那禮儒行言。士有可親愛。而不可劫奪。可近狎。而不可逼迫。可誅殺。而不可凌辱。居處不淫蕩。飲食不滋溽。妙喜之剛毅。亦有同於如此者。故能臨生死禍害。交加于前。看之如無所有一樣。雖然如是。正所謂干將鏌鎁鋒利太過。固難與比竝爭勝。但恐有不測之虞。損傷闕壞焉耳。後果如紫巖居士之所說。其士人德行剛毅。不及大慧者。不可以不謹也。

[0605b04] 拙菴曰。野菴住持。通人情之始終。明叢林之大體。甞謂予言。為一方主者。須擇有志行衲子。相與毗贊。猶髮之有梳。面之有鑑。則利病好醜。不可得而隱矣。如慈明得楊岐。馬祖得百丈。以水投水。莫之逆也(幻菴集)

[0605b08] 拙菴曉住持人。要得好人輔助說。野菴住持。善于用人。儘得人情。而有始有終。又能明識叢林大方體裁。嘗謂予有云。為一方設化之主。須選擇有志力廣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的衲子。相與輔毗贊助。譬如頭髮得梳。而紊亂可理。面目有鏡。而美惡可知一樣。則叢林中。襍糅利害。清濁好歹。一一顯然。自不可得而隱匿矣。又以正理喻之。就如慈明圓祖之得楊岐會監司。馬祖之得百丈海侍者一般。此皆心心相印。空合空。水投水。誰得而違逆之哉。此皆師資得人之實德實効也○糅音柔上聲。

[0605b18] 拙菴曰。末學膚受。徒貴耳賤目。終莫能究其奧妙。故曰。山不厭高。中有重巖積翠。海不厭深。內有四溟九淵。欲究大道。要在窮其高深。然後可以照燭幽微。應變不窮矣(與覲老書)

[0605b22] 膚淺也。言在皮膚不深也。四溟。即東西南北四海也。淵止水也。水盤旋處為淵。九淵。列子。鯢旋之潘為淵。止水之潘為淵。流水之潘為淵。濫水之潘為淵。沃水之潘為淵。氿水之潘為淵。雍水之潘為淵。汧水之潘為淵。肥水之潘為淵。是為九淵。拙菴曉學人。欲實為生死。必須討個底蘊說。末世學者。見事淺近。入耳過眼。不肯留心。徒或貴耳賤目。或貴目賤耳。到底不能窮究其極致。故舊有云。山不厭高。愈升而愈高。若厭其高。安知重巖積翠之幽趣水不厭深。愈入而愈深。若厭其深。安知四溟九淵之波瀾。欲要極盡無上大道。須是不厭其高深。而敏勉力行。精進不。一定要到至高至深之處。然後可以照徹幽深洞燭隱微。而應變無窮矣。學者可不盡心乎○鯢音倪。潘音盤。氿音癸。汧音牽。

[0605c12] 拙菴謂尤侍郎曰。聖賢之意。含緩而理明。優游而事顯。所用之事。不期以速成。而許以持久。不許以必進。而許以庶幾。用是推聖賢之意。故能亘萬世而持之無過失者。乃爾(幻菴集)

[0605c16] 亘通也。拙菴謂尤延之。聖賢道學貴持久說。得一切智之聖行解相應之賢的意旨。貴含緩舒遲。而道理明白。優游自如。而庶事彰顯。凡所運用之事。不倉卒期望。以速成立。而惟許持之久遠。不苟且許其必銳進。而惟許其不退差近于道焉。用此以推。廣得一切智聖人行解相應賢者意旨。所以能綿亘萬世。而持守之。保其身業語業意業。咸無過失者。乃能如斯耳。其他孰許之焉。惟聖賢與聖賢。乃能知之也。

[0606a01] 侍郎尤公曰。祖師前。無住持事。其後應世行道。迫不得。然居則蓬蓽。取蔽風雨。食則麤糲。取充饑餒。辛苦憔悴。有不堪其憂。而王公大人。至有願見而不可得者。故其所建立。皆磊磊落落。驚天動地。後世不然。高堂廣廈。美衣豐食。指如意。於是波旬之徒。始洋洋然動其心。趦趄權門。搖尾乞憐。甚者巧取豪奪。如正晝攫金。不復知世間有因果事。妙喜此書。豈特為博山設。其拈盡諸方。自來習氣。不遺毫髮。如飲倉公上池之水。洞見肝腑。若能信受奉行。安用別求佛(見靈隱石刻○蓽音必。糲音賴。磊雷上聲。趦音雌。趄音疽。攫匡入聲)

[0606a11] 蓬蓬戶也。蓽蓽門也。織荊為門。俱表儉約。而不奢的意思。餒饑也。憔憂患也。悴憂也。磊落魁礌貌。又如轉石自高而下。無所阻礙也。比況有道者行事縱橫。自在的意思。指言動指麾。皆如所欲也。洋洋盛大貌。音義註流蕩之貌。宜徉。取彷徉徘徊徙倚。形容小人覬覦之狀。似近理。方與下文貫趦趄行不進貌。攫爪持也。倉公長桑君。教扁鵲服上池之水。三七日視。垣墻不隔。又盡見人五臟癥結。盡得桑君神聖功巧之道。餘詳音義。侍郎尤延之。惜佛道之衰。引妙喜書。以診庸僧之病說。祖師前。原沒有住持之事。其後應化世間。流行此理。迫不奈何。猶未聚眾。而閒居獨處。則誅茆作戶。編荊為門。但取遮障風雨耳。日用飯食。粗而不精。粟僅脫粃。但取填補饑瘡耳。辛苦而勤。憔悴而慮。誠有不堪其憂。而國王三公。侯伯大人。有望仰欲願見。而不可得者。以此之故。或因時建立門庭。攝化眾生。皆磊磊無礙。落落不羈。發一言。出一令。行一事。無不驚天動地。暨至于今。全不合古。蓬戶蓽門。而易為高堂廣廈。粗蔬脫粟。而易為豐衣美食。辛苦憔悴。而易為指如意。于是俾波旬外道。徘徊徙倚。萌動妄想。起無厭貪心。靠他墻籬。傍人門戶。如失家之狗。搖頭擺尾。乞其憐惜。不特此也。更有甚焉。設巧以取。恃豪而奪。就如那齊人欲金。而衣冠往市。至于鬻金之所。攫金而去。主捕得。問曰。人皆在此。子何攫人金也。曰。正當攫時。不見有人。此所謂見財無恥。見利忘害。這樣人。正同乎此那裏。更知有因有果。生王法死地獄之事。以上乃妙喜與博山書言也。用此而觀。妙喜此書。豈特為博山長老設。其拈除十方從來積弊習染。不差毫釐。正恰于時者也。譬如飲桑君上池之水。而自心開意朗。自見肺肝。亦見他人肺肝一般。若信而讀。讀而誦。誦而受持奉行。即此便是潤焦醍醐上味。即此便是除膏肓金鍼也。何用別求佛法哉○肓音荒。

[0606b20] 侍郎尤公謂拙菴曰。昔妙喜中興臨濟之道。於凋零之秋。而性尚謙虗。未嘗馳騁見理。平生不趨權勢。不苟利養。甞曰。萬事不可佚豫為。不可奢態持。葢有利於時而便於物者。有其過而無其功者。若縱之奢佚。則不濟矣。不肖佩服斯言。遂為終身之戒。老師昨者遭遇主上。留宿觀堂。實為佛法之幸。切冀不倦悲願。使進善之途開明。任眾之道益大。庶幾後生晚輩。不謀近習。各懷遠圖。豈不為叢林之利濟乎(然侍者記聞)

[0606c04] 中興廢而復興也。佚豫安樂也。奢侈也。態情態。猶言做樣子的意思。便宜也。不肖尤公自謂也。侍郎尤公。表妙喜謙德。以勵拙菴。莫倦悲願說。昔妙喜屢承詔命。數遷大剎。中興臨濟之道于凋敗零落之秋。而其所稟素性。崇淳尚朴。謙下自養。虗心受善。總不仗道馳騁。自負見識道理。一生以來。不趨謁權官勢府。不苟求財利奉養。嘗言。世間萬事。宜勤勞為。不可以安樂為。宜儉節持。不可以奢態持。正有利於今時。而順便于事物者。不可不知。若是有三業不淨之過。而無正勤之功者。放縱奢侈。惟求安逸。必不濟矣。不肖佩帶服膺此說。念念持守。以為一生之戒。老師昔日。蒙遇聖上殊恩。遲留七宿內觀堂。誠為佛祖法門中的福慶。更望誨人不倦。勤施四無量心。廣行四弘誓願。使四眾雲歸。進善之道。寬濶明了而不迷。八方集。荷眾之心。究竟如空而不隘。庶幾乍入後生新戒晚輩。各自捨除習染下劣之心。各自開發大乘久遠之志。如此寧不為法門中大利益大舟楫也乎○音君。

[0606c22] 密菴傑和尚曰。叢林興衰。在於禮法。學者美惡。在乎俗習。使古之人巢居穴處飲木食。行之於今時。則不可也。使今之人豐衣文飯粱囓肥。行之於古時。亦不可也。安有他哉。習不習故。夫人朝夕見者為常。必謂天下事正宜如此。一旦驅之。就彼去此。非獨生疑而不信。將恐亦不從矣。用是觀之。人情安於所習。駭其未見。是其常情。又何足怪(與施司諫書)

[0607a05] 密菴名咸傑。應菴華祖嗣也。密菴和尚發明禮法主叢林所習安大眾說。叢林之或興或衰。必竟何因而致。因于禮儀法度之行則興。不行則衰耳。學者之有美有惡。必竟何因而致。因于風俗習學之良則美。不良則惡耳。設使上古之人。架巢而居。鑽穴而處。泉而飲。木果而食。行之于而今時節。則可乎。決不可也。設使而今之人。素縑其衣。朱繡其。膏粱其味。肥膩其口。行之于上古時節。則可乎。亦不可也。安有別樣道理哉。在人近習不近習。是這個緣故也。夫人朝也見。夕也見。此乃常理。人人必謂。凡天下事。應當如是。忽一旦強勉驅迫。令他舍此趨彼。不惟生疑惑而不信向。只怕他亦不肯依從矣。用此個道理看來。人之性情。常所習者。自然安之而不疑。素所未見者。瞥然見之而驚異。此該是人一定常情。不足以為怪也○縑音兼。繡音秀。

[0607a21] 密菴謂悟首座曰。叢林中惟浙人輕懦少立。子之才器宏大。量度淵容。志尚端確。加以見地穩密。他日未易言。但自韜晦。無露圭角。毀方瓦合。持以中道。勿為勢利少枉。即是不出塵勞而作佛事也(與笑菴書)

[0607b01] 懦弱也。韜藏也。晦不明也。韜晦。言當陸沉的意思。密菴勉悟首座。宜韜光晦跡。務守中道說。叢林中惟越人軟弱。少能特立。今子有根力之才。助道之器。含宏廣大。有溟海之量。虗空之度。淵納包容。志氣高尚。身端行確。加以見明地理。穩實綿密。他時一定成個好人。未易輕言。第宜韜光儉德。晦蹟含章。不顯所重。毋露所長。毀圓為方。合方為圓。毋偏一邊。務合中道。勿妄萌動聲勢利名。一毫曲求之心。韜即是顯。守即是行。窮即是通。何更用出塵勞。而始作得佛事也乎。隨寓而安。無不裕如也。

[0607b11] 密菴曰。應菴先師嘗言。賢不肖相反。不得不擇。賢者持道德仁義以立身。不肖者專勢利詐侫以用事。賢者得志。必行其所學。不肖者處位。多擅私心。妬賢嫉能。嗜慾苟財。靡所不至。是故得賢則叢林興。用不肖則廢。有一于斯。必不能安靜(見岳和尚書○妬都去聲)

[0607b16] 嫉妬。害賢曰嫉。害色曰妬。密菴和尚曉岳長老。當具擇法眼。識君子小人說。應菴先師嘗言。有德君子。無德小人。兩相違反。不可不揀。賢智君子。惟常守此遍通之道。濟眾之德。如慈之仁。當理之義。以成立此身。不肖小人。惟專務此恃仗權勢。欺取財利。詭詐其行。便侫其口。以用行事。賢德君子。若得遂其志向。必行其所守之學。專利于人。不法小人。一處高位。多自擅主一私心。妬害賢人。嫉忌能士。口貪意邪。身循財利。三毒十惡。無所不為。是故得賢人。則法社自興。用一愚人。則法社必廢。這樣小人。詎可令有一于此哉。若其有一擾攪。大眾必竟不得安靜。何也。眾君子成之不足。一小人壞之有餘也。

[0607c05] 密菴曰。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懼。無事莫尋。是非莫辯。住持人達此三事。則不被外物所惑矣(慧侍者記聞)

[0607c07] 莫不可也。密菴和尚謹住持人。要達三莫之理說。住持有三不可。一凡百事宂繁。堆堆叠叠。打屏不開。不可懼他。二凡沒得事務。清清淨淨。恬然自定。不可尋他。三凡是非到來。好好歹歹。一切任之。不可辯他。住持人通達此三不可之事理者。則自然不被外物之所感亂。而我自有一定主宰矣。

[0607c13] 密菴曰。衲子履行傾邪。素有不善之迹者。叢林互知。此不足疾。惟眾人謂之賢。而內實不肖者。誠可疾也。

[0607c15] 密菴曉人當深知險惡小人難得辯識說。衲子尋常行履。不甚端莊正直。原有惡迹之人。廣眾盡知。此人不足疾憾他。惟是人人都說。他是個好人。而心中險于山川。念念不肖。這樣人誠可疾惡也。

[0607c19] 密菴謂水菴曰。人有毀辱。當順受之。詎可輕聽聲言。妄陳管見。大率便侫有類。邪巧多方。懷險詖者。好逞私心。起猜忌者。偏廢公議。葢此輩趨向狹促。所見暗短。固以自異為不羣。以沮議為出眾。然既知我所用終是。而毀謗固自在彼。久而自明。不須別白。亦不必主我之是。而訐觸於人。則庶可以為林下人也。

[0608a01] 管見小見也。險詖不平之言也。猜忌疑怨也。沮止也。訐斥人隱惡。攻人陰私。密菴和尚與水菴書。人要以忍辱修德為主說。設人有毀謗辱詈于我者。當順人之意。而忍受之。不可纔觸衰風。被他搖撼。而妄陳小見。恐傷法體。大率便之人。必有儻類。邪巧之輩。心術多端。胸懷不平者。好逞自一偏之私心。起生疑怨者。偏廢眾人公道之議論。葢這樣人之所趨向。狹小促隘。其所見處。暗昧短淺。固見。與人不同。為出乎其類也。剛愎自用。專沮僉議。為拔乎其萃焉。倘然既知我所運用者。必竟為是。而毀訾謗辱者。本自在彼。是非經久。不辯自明。何須勉強分皂別白。更不必堅強主定自家個是。而攻訐他短。觸發人私。但自堅正其體。平等其心。則刀割香塗。不生嗔喜。庶幾為林下一人也。

[0608a15] 自得輝和尚曰。大凡衲子誠而向正。雖愚亦可用。而懷邪。雖智終為害。大率林下人操心不正。雖有才能。而終不可立矣。

[0608a18] 自得輝名慧輝。天童正覺嗣也。自得和尚與簡堂書。凡用人貴端正說。大凡衲子胸中誠懇。而所趨端正。雖愚魯鈍拙。亦是可用的。若是口頭便。而心中私邪。雖聰明黠慧。畢竟是作彗的。總而言之。林下人操心。一定要端正。若不端正。縱有才力能幹。而到底不可成立矣。

[0608a24] 自得曰。大智禪師特剏清規。扶救末法比丘不正之弊。由是前賢遵承拳拳奉行。有教化。有條理。有始終。紹興之末。叢林尚有老成者。能守典刑。不敢斯須而去左右。近年以來。失其宗緒。綱不綱。紀不紀。雖有綱紀。安得而正諸。故曰。舉一綱則眾目張。弛一機則萬事隳。殆乎綱紀不振。叢林不興。惟古人體本以正末。但憂法度之不嚴。不憂學者之失所。其所正在於公。今諸方主者。以私混公。以末正本。上者苟利不以道。下者賊利不以義。上下謬亂。賓主混淆。安得衲子向正而叢林之興乎(隳音)

[0608b10] 弛者。弛廢不遵禮度也。隳毀也。賊貪也。自得和尚與尤侍郎書。論法門之興。全在行禮法說。大智和尚特剏清規者何。葢謂維持援救末法來比丘等不端正之積弊也。由是前有德業者。遵依承戴。拳拳服膺。佩奉修行。上不失大體。而有教化。下不失廼職。而有條理。在先者如是開張而有始。在後者亦如是依行而有終。宋紹興末。法社之中。尚猶有老成練達之士。能競競業業。持守先聖典刑。不敢頃刻弛廢。而舍離左右。近年以來。一時不如一時。一世不如一世。失其綱宗紀緒。主法之綱。全無而不成綱。眾理之紀。盡棄而不成紀。縱使再有大智的禮法。烏可得而整勅之。故所以說。主法者能舉一綱。則眾人之條目。自然施張。若主法者懈弛一機。則事事法法。亦隨之而隳頹。寧不危乎。綱紀典刑。顛覆而不振揚也。叢林剎竿。倒地而不興起也。惟是古人身體力行。正其根本枝末。自然亦隨之而端正。但恐法制禁令之不得嚴厲。不慮後昆晚進之不得其所。其所以正之者在何。在于公平正直。而不私心偏邪。今諸方主法者。全是以私心而廢公議。假公事以濟私情。顛倒參差。反本覆末。上者苟求利養。違道以干譽。下者阿諛取容。貪利以失義。上驕奢。下侮瀆。而謬亂矣。賓嫌疑。主嫉惡。而混淆焉。如此豈得衲子趨向正道。而叢林永久興盛也乎。予以為必不得也。

[0608c10] 自得曰。良玉未剖。瓦石無異。名驥未馳。駑駘相雜。逮其剖而瑩之馳而試之。則玉石駑驥分矣。夫衲子之賢德而未用也。混於稠人之中。竟何辯別。要在高明之士。以公論舉之。任以軄事。騐以才能。責以成務。則與庸流迥然不同矣(瑩音榮)

[0608c15] 自得和尚與或菴書。當善舉賢任能說。無瑕良玉。未曾剖判之時。誠然與瓦石。有何分別。遺風名驥。未曾馳試之時。誠然與駑駘混雜。有何分別。及其石剖而玉瑩。馬馳而驥識。則玉是玉。石是石。駑是駑。驥是驥。即自分明矣。夫衲子之有賢才有德行。而未發用者。混雜于廣眾之間。究竟莫能辯別孰好孰歹。貴在高明遠見之哲人。以公正議論。而舉揚之。專任以當道軄事。勘驗其才力智能。委責以必成事務。則眾機理而萬化行。一德孚而明良會。與庸流之類。迥然不同矣。所以瓦石駑駘剖試。而玉驥自現。賢才一舉。而庶事必康也○駑駘音奴台。

[0609a03] 或菴體和尚。初參此菴元布袋於天台護國。因上堂舉龐馬選佛頌。至此是選佛場之句。此菴喝之。或菴大悟。有投機頌曰。商量極處見題目。途路窮邊入試場。拈起毫端風雨快。遮回不作探花郎。自此匿迹天台。丞相錢公慕其為人。乃以天封招提勉令應世。或菴聞之曰。我不解懸羊頭賣狗肉也。即宵遁去。

[0609a09] 或菴名□體。護國景元之嗣也。布袋此菴混名也。丞相錢公。名相祖。字象先。問道於或菴也。解會也。遁隱遯也。記或菴體和尚。初參此菴元布袋子天台護國寺之時。因元和尚上堂。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大悟。呈偈云。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元和尚舉至。此意謂。主考出棘門。開丹霞。舉子胡為不入。乃衝口一喝。如探竿影草。而誘致之。或菴猶如陶家挂壁之梭。長房葛陂之杖。得震得地。即乃變化。升騰而去。不覺。于此喝下大悟。此所謂因風吹火。費力不多也。遂乃呈投機頌曰。商量極處見題目。眼花不少途路窮。邊入試場墮坑落。壍拈起毫端風雨。快莫妄想。這回不作探花郎。有主考在。自此投機得法之後。守道義。惜名節。而嘉遯入天台焉。丞相錢象先。心中愛慕。高其為人。乃以天封寺常住。請他出世。化導眾生。或菴聞得錢公來請。乃笑曰。我不會做假外面。彰顯羊頭以欺人。而內案所賣者。實狗肉也。即自鞏固其志。不為天封名位所惑。而宵遯去矣。

[0609b05] 乾道初。瞎堂住國清。因見或菴讚圓通像曰。不依本分。惱亂眾生。瞻之仰之。有眼如盲。長安風月貫今昔。那個男兒摸壁行。瞎堂驚喜曰。不謂此菴有此兒。即遍索之。遂得於江心。固於稠人中。請充第一座(天台野錄)

[0609b09] 乾道。宋孝宗年號。瞎堂靈隱住持。名慧遠。圓悟勤祖嗣也。記乾道初瞎堂住國清寺之時。因見或菴讚觀音菩薩畫像云。不依本分。大巧若拙也。惱亂眾生。大仁不仁也。瞻之仰之。注望而心慕也。有眼如盲。圓通之像。或男或女。或威或慈。瞻仰之者。雖然有眼覰之。恐有所不及。寧不如盲耶。長安帝都。遐邇歸赴。風景月色。貫古通今。盡世黠慧者。只知以此為樂地耳。是那一個男子漢大丈夫。肯向這壁頭上。捫摸行持。若肯向此捫摸行持管取。與圓通大士。同一眼見。同一耳聞去在。瞎堂一見此讚。且驚且喜曰。不意此菴有此好克肖之子耶。即遍尋求之。遂得于焦山。就于廣眾中。請充補人天首座。以為後昆眼目焉。

[0609b22] 或菴乾道初。翩然訪瞎堂於虎丘。姑蘇道俗。聞其高風。即詣郡舉請住城中覺報。或菴聞之曰。此菴先師囑我。他日逢老壽止。今若合符契矣。遂欣然應命。葢覺報舊名。老壽菴也(虎丘記聞)

[0609c02] 記或菴。乾道之初。訪候瞎堂遠和尚於虎丘。姑蘇緇而道人。素而士庶。聞或菴高操之風。即詣通郡守。迎請住持。城中覺報寺。或菴聞之喜曰。此菴先師。囑我他時。異日時節到來。逢老壽止。今日之請。正與先師之囑。若竹符相契合矣。遂欣欣然。而臨應蘇城郡守。并緇素等人之命。葢覺報寺。當時原名。老壽菴也。至人讖囑。不爽如是。

[0609c09] 或菴入院後。施主請小參曰。道常然而不渝。事有弊而必變。昔江西南嶽諸祖。若稽古為訓。考其當否。持以中道。務合人心。以悟為則。所以素風凌然。逮今未泯。若約衲僧門下。言前薦得。屈我宗風。句下分明。沈埋佛祖。雖然如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由是緇素。喜所未聞。歸者如市(語錄異此)

[0609c15] 記或菴入老壽院後。士夫請小參曰。聖賢之道。綿亘十方。而不易貫通三世。而不改世間之事。士趨于名而必求。民趨于利而必貪。以此弊故。而聖賢之道變也。昔江西馬祖南嶽石頭諸祖。惟稽考往古。而成訓誡。驗其可否。以定綱宗。持守中道。不偏不倚。直指人心。只教自悟。所以淳素之風凜然。猶在從古至今。綿綿未泯。至于衲僧門下。未開口之先。薦得此理。猶為屈辱我的宗風。言句之下。了了分明。早無端。淪沒佛祖。雖爾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也。必竟要真踐實履。行到那水也窮山也盡之處。全身放下。兩眼大開。看看。風從何來。雲從何起。一定有個來由也。因此之故。緇流慶悅。士庶騰懽。喜聞希有。四眾來歸。就如閙市一樣。

[0610a04] 或菴既領住持。士庶翕然來歸。衲子傳至虎丘。瞎堂曰。遮個山蠻杜拗子。故拍盲禪。治你那一隊野狐精。或菴聞之。以偈答曰。山蠻杜拗得能憎。領眾匡徒似不曾。越格倒拈苕帚柄。拍盲禪治野狐僧。瞎堂笑而(記聞○拗于教切)

[0610a09] 翕聚也。杜拗。不依軌轍。曰杜不順人情。曰拗。拍拊也。言自不能行拊人肩而行也。隊羣也。匡正也。記或菴既領老壽住持。士庶競進。翕然而來。歸依者眾。有人傳說。到虎丘。瞎堂聞得。乃喜而戲言曰。這個山蠻杜拗子。不通人情。不曉禮法。恁他放拍盲禪。只好治你們一夥野狐精耳。濟得甚事這樣說話。教做格外之談。全不在言句上。雖曰戲謔。其實乃稱贊羨美他的好處。或菴聞之。以偈答于虎丘曰。山蠻杜拗得能憎。有人嫌在。領眾匡徒。似不曾圭角。露越格。倒拈苕帚柄放下。著拍盲禪。治野狐僧。師子吼時。芳草綠。瞎堂笑而。象王行處。落花紅。季而拖藁至此。問傍僧云。且道判著判不著。傍僧乃笑。師云。真師子兒。善能哮吼。

[0610a22] 或菴謂侍郎曾公逮曰。學道之要。如衡石之定物。持其平而。偏重可乎。推前近後。其偏一也。明此可學道矣(見曾公書)

[0610b01] 或菴謂侍郎曾公。逮學道要持平說。造詣此道之極要。譬如天平衡石之較一切物輕重一般。惟是持其平準而。偏于重的一邊。可乎。不惟輕。不得較。就是重。亦不得而較之也。偏于輕也是一樣。前也不可。後也不可。其偏也是一樣。明此持平之理者。可以為真正學道之人矣。

[0610b07] 或菴曰。道德乃叢林之本。衲子乃道德之本。住持人棄厭衲子。是忘道德也。道德既忘。將何以修教化。整叢林。誘來學。古人體本以正末。憂道德之不行。不憂叢林之失所。故曰。叢林保於衲子。衲子保於道德。住持無道德。則叢林廢矣。

[0610b12] 或菴與簡堂書。見王法人當知叢林根本說。空無作無相之道。布施愛語利同之德。乃叢林之根本。英人哲士。又乃道德之根本。主法人若厭棄。英哲之士。則是忘失三脫四攝之德道也。三脫四攝之道德既是忘失。將甚麼去。興揚法道。利度眾生。整頓叢林。誘引後輩。古人惟是體認根本。以正枝末。只憂慮的。是三脫道四攝德之不行。不憂慮叢林之得所不得所。故所以說叢林保護衲子。衲子保護道德。兩相保也。主法人詎可無三脫四攝之道德耶。無則叢林必廢無疑矣。

[0610b22] 或菴曰。夫為善知識。要在知賢。不在自賢。故傷賢者愚。蔽賢者暗。嫉賢者短。得一身之榮。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賢衲子。使後學有師。叢林有主也(與圓極書)

[0610c02] 或菴曉為知識者。貴得賢人說。夫傳道之人。先要認得有德好人。為第一義。不在只圖自家個好也。故所以說。傷賢的人。教做愚之人。蔽賢人的人。教做暗昧之人。嫉賢人之人。教做短淺之人。倘得一身之榮顯。不及得一生之美名。更美也。得一生之美名。又不如得一明心見性有道有德的賢衲子。更為嘉美也何也。使後來學者。有真師承。叢林有真主法也。故善知識貴得賢矣。

[0610c10] 或菴遷焦山之三載。寔淳熈六年八月四日也。先示微恙。即手書并硯一隻。別郡守侍郎曾公。逮至中夜化去。公以偈悼之曰。翩翩隻履逐西風。一物渾無布袋中。留下陶泓將底用。老夫無筆判虗空(行狀○泓胡盲切)

[0610c14] 悼哀傷也。陶泓硯名也。底何也。記或菴再遷焦山。幾三載。正是宋淳熈六年八月朔四日也。將入滅。預示微疾。即親手作書并硯。使人通書。辭潤州曾公。逮侍郎至。子夜告眾。跏趺而逝。及次早曾公至見。已化去。乃作偈傷悼之曰。翩翩隻履逐西風。比況如同達磨。隻履翩翩西逝一般也。一物渾無布袋中。直言焦山脫謝乾盡。皮袋子中。了無一物也。留下陶泓將底用。言焦山臨行。遺留此硯與我。將作何用也。老夫無筆判虗空。此曾公自謂。我老夫無筆。空拳赤手。焦山末後。光明葢天葢地。如同虗空一般。不可思議。誠難判斷也。季而謂或菴。始從此菴。喝下悟入。隱跡天台。錢象先勉應天封。宵夜遁去。瞎堂得之江心。應緣符于老壽。領眾拈苕帚隻硯。別曾公。誠哉越格衲僧。可謂頭正尾正也。

[0611a04] 瞎堂遠和尚謂或菴曰。人之才器。自有大小。誠不可教。故楮小者不可懷大。綆短者不可汲深。鴟鵂夜撮蚤察秋毫。晝出瞋目之不見丘山。葢分定也。昔靜南堂傳東山之道。頴悟幽奧。深切著明。逮應世住持。所至不振。圓悟先師歸蜀。同範和尚。訪之大隨。見靜率略。凡百弛廢。先師終不問。回至中略。範曰。靜與公為同參道友。無一言啟廸之何也。先師曰。應世臨眾。要在法令為先。法令之行。在其智能。能與不能。以其素分。豈可教也。範頷之(虎丘記聞○鴟音笞。鵂音休。撮竄入聲)

[0611a13] 楮穀木也。皮可紙綆井繩也。楮小綆短。言才小器淺的意思。鴟鵂怪鳥也晝無所見。夜出嘬蚊。言見小的意思。靜南堂名元靜。東山演祖嗣也。頴錐鋩也。頴悟。言脫頴而出的意思。記瞎堂遠和尚謂。或菴應世才器。要遠大。更又要以法令為先說。人之才力器量。本自也有大的。也有小的。誠不可教誡者。故楮紙之小者。豈可懷裹大物。繩索之短者。怎能汲得深泉。鴟鵂怪鳥。夜能嘬取蚊蚤。明察秋毫之末。至于日出白晝。大瞋兩目。而不見眼前丘山。此非不可教之素分而何。拘理如是也。昔南堂元靜。見東山演祖。會盡古今公案。脫悟超邁。洞達幽奧。精深切當。彰著明了。祖印之曰。諸方關楗無逃。子掌握矣。及其出現世間。所到不能振起。圓悟先師。自南還歸成都。同範和尚。相訪于大隨山中。見靜草率忽略。凡叢林規矩。盡該弛廢。先師知其才器如此。究竟不吐一言。回至中途。範問先師云。靜與公。為同門契分。共師五祖之道。故相友于者。怎不吐露一言。啟發謹廸之。何也。先師答範和尚曰。夫出世利生。以臨廣眾。貴在以法度禁令為先務。法令所施。又要以智慧為前矛。才能為殿後。智先能後。所以成始而成終也。今靜能終不能終。是其他之素性分定使然。他非不知。乃不能行也。我安得而教之哉。範會其不啟廸之故。乃默而識之○嘬釵去聲。

[0611b13] 瞎堂曰。學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後可以正正物。其心既正。則萬物定矣。未聞心治而身亂者。佛祖之教。由內及外。自近至遠。聲色惑於外。四肢之疾也。妄情發於內。心腹之疾也。未見心正而不能治物。身正而不能化人。葢一心為根本。萬物為枝葉。根本壯實。枝葉榮茂。根本枯悴。枝葉夭折。善學道者。先治內以敵外。不貪外以害內。故導物要在清心。正人固先正。心正立。而萬物不從化者。未之有也。

[0611b21] 瞠堂與顏侍郎書。學道貴正心正身說。專務此理的人。先要洗滌自之心。令無一毫染污。然後可以正。而正乎人。自心正不妄。與自身正不偏。則事事法法。咸安定而不亂矣。未聞心理。而身不治者。諸佛諸祖之教法。先由內一心。而後外及一身。自目前咫尺。而以達于千里。六塵聲色利養。惑亂于外。此乃四肢之外疾也。三毒妄想情慮。陡發于內。此乃心腹之內疾也。未見有心不邪曲。而百物不治。身體端莊。而人不來歸化者。葢一心為人主宰。猶木之有根荄本幹。眾物為枝枝葉葉一樣。根荄本幹既然壯實。則枝枝葉葉自然榮茂盛美。若是根荄枯乾。本幹憔悴。枝枝葉葉一定凋傷敗落。善能專務此理的人。全是先修治一心妄想。以抵敵六塵聲色。不貪愛六塵。以戕害一心。所以利物指迷。貴在清淨一心。規正于人本。先規正自。心既端正。而萬人一心既成立。而百物條理。有不從其教化者耶。斷斷乎未之有也。

[0611c14] 簡堂機和尚。住番陽筦山。僅二十載。羮藜飯黍。若絕意於榮達。嘗下山聞路旁哀泣聲。簡堂惻然。逮詢之。一家寒疾。僅亡兩口。貧無斂具。特就市貸棺葬之。鄉人感歎不。侍郎李公謂士大夫曰。吾鄉機老有道衲子也。加以慈惠及物。筦山安能久處乎。會樞密汪宣撫諸路。達於九江郡守林公。虗圓通法席迎之。簡堂聞命乃曰。吾道之行矣。即欣然曳杖而來。登座說法曰。圓通不開生藥舖。單單只賣死貓頭。不知那個無思算。喫著通身冷汗流。緇素驚異。法席因茲大振。

[0611c23] 簡堂名行機。護國景元之嗣也。番陽饒州鄱陽縣也。筦山地名。藜落藜也。小可食。大可杖。斂具指棺槨說。貸賒借也。樞密都察院也。宣撫巡按也。死貓頭公案也。僧問曹山。世間何物最貴。山云。死貓頭最貴。記簡堂和尚。在鄱陽筦山之時。且廿年之久。羮用藜藿。飯用黍粟。似若絕念于世間。不求通達于當路。曾下山。聞得路旁人家。有哀泣之聲。簡堂慈心三昧。忽然現前。乃躬躡憐。而問之。答言。時因寒病。且死兩人。家中窘極。無收斂之棺。具堂乃就市。貸借棺具。埋葬之。彼一鄉之人。無不感服。稱贊不止。侍郎李春年遍告諸未仕之士。及仕大夫。而言之曰。吾鄉機和尚。誠然有道的衲子也。加以有惻隱之慈。周急之惠。以及于人。筦山狹小。詎可長久稽遲。以處此乎。暨宋南渡。後值明遠汪察院宣通諸郡道路。達之于九江府。郡守林公叔達。遂虗圓通禪院。以迎請之出世。簡堂聞請乃曰。吾道之行矣。自知時至。即欣然不辭而來。當入院日。緇素士夫。請登座說法。曰圓通不開生藥舖。不以小乘法。濟度于眾生也。單單只賣死貓頭。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也。不知那個無思算。惟身語意業。無過失者。始能懸崖撒手。自肯承當也。喫著通身冷汗流。絕後再甦。欺君不得也。緇而衲僧。素而士庶。聞者莫不驚奇。歎異法化。因茲而大振起之焉。韜光蓄德。時至理彰。是這等樣。後學之則也。

[0612a23] 簡堂曰。古者修身治心。則與人共其道。興事立業。則與人共其功。道成功著。則與人共其名。所以道無不明。功無不成。名無不榮。今人則不然。專之道。惟恐人之勝於。又不能從善務義。以自廣也。專之功。不欲他人有之。又不能任賢與能。以自大也。專名。不與他人共之。又不能謙光導物。以自達也。是故道不免於蔽。功不免於損。名不免於辱。此古今學者之大分也。

[0612b07] 簡堂曉學者。當識大體公分說。古之學者。裁制其身。調伏其心。既曉了。則與人說。公共其道。而不自私焉。事既興隆。業樹立。非我獨辦。則必眾力。公共其功。而不自居焉。道既成就。功亦彰著。既有此譽。則必讓人。公共其名。而不自處焉。是故道不獨明。而無一人不明。功不獨成。而無一人不成。名不獨榮。而無一人不榮。今之學者。則不然。縱使學道專務自利。不肯利人。惟怕人知勝過于。又不肯虗心受善。扣長勵短。務合時宜。以自廣濶也。設使立功。專務掩人。以為有。不喜他人半點有之又不能卑心下賢。任能贊佑。溫厚和平。以自寬大也。設使名遂。專務自顯。不與人共。見人有譽。反不歡喜。又不能謙恭蓄德。和光同塵。導引愚迷。以自通達也。所以道本求明。而反自蔽功。本求成而反自損名。本求榮而反自辱此。兩者乃古乃今學者。不易之大體公分也。

[0612b23] 簡堂曰。學道猶如種樹。方榮而伐之。可以給樵薪。將盛而伐之。可以作榱桷。稍壯而伐之。可以充楹枋。老大而伐之。可以為梁棟。得非取功遠而其利大乎。所以古之人。惟其道固大而不狹。其志遠奧而不近。其言崇高而不卑。雖適時齟齬。窮於饑寒。殆亡丘壑。以其遺風餘烈。亘百千年。後人猶以為法而傳之。鄉使狹道苟容。邇志求合。卑言事勢。其利止榮於一身。安有餘澤。溥及於後世哉(榱音催。桷音覺。齟。音阻。齬音語)

[0612c07] 榱桷。周曰榱。齊曰桷。即椽也。楹柱也。枋枅枋也。梁棟。屋脊柱曰棟。負棟者梁。齟齬齒一前一却。齟齬不相值也。比坎坷之意。溥廣也。簡堂與李侍郎書。言學道貴深蓄厚養說。學道工夫。譬如蒔種樹木。纔正榮長。而砍伐之。但可以供給樵薪。備炊用。將茂盛而斫伐之。亦可以作造榱桷。備葢苫之用。稍壯固而斫伐之。又可以充具楹枋。備裝修之用。至于老大而斫伐之。更可以堪為梁棟。備殿閣之用學。道工夫正類乎。此豈不是取功力久遠。而其利益。倍大乎是這個緣。故古之人。其于當然之理也。又堅固又廣大。而不窄狹其心之所之也。又永遠又深奧。而不淺近其出示言詞也。又崇重。又孤高。而不卑小。雖所遭時勢坎。坷窘于凍餒危殆。死于山林丘壑。以其遺留道風。餘饒芳烈。亘古亘今。遞百千年。後來之人。猶以為矜式。而流傳之鄉。使古人窄狹其道。苟且取容。淺近其志。阿諛求合。卑小其言。趨權事勢。其利益只榮耀于一身。或恐不足安有廣大恩澤。普徧及干千萬世之後哉。所以道貴蓄養也。

[0613a02] 簡堂淳熈五年四月。自天台景星巖。再赴隱靜。給事吳公佚老于休休堂。和淵明詩十三篇送行。其一曰。我自歸林下。與世相疎。賴有善知識。時能過我廬。伴我說道話。愛我讀佛書。既為巖上去。我亦為膏車。便欲展我鉢。隨師同飯蔬。脫此塵俗累。長與巖石居。此巖固高矣。卓出山海圖。若比吾師高。此巖還不如。

[0613a08] 記簡堂和尚。宋淳熈五年四月。自天台山景星巖。再赴隱靜寺之請。時芾公吳給事致仕。逸老於休休堂。賡和五柳先生陶淵明詩。一十三首。以與簡堂和尚送行。其一曰。我從致仕來。休歸山林下。與世間事。利祿相疎遠。今幸簡師時時而來。過我草廬。不我遐棄。或時同我說道中之話。更又喜我讀釋家之書。有時師歸巖上。我亦備辦膏車油鹽茶米。我展我鉢。雖與師不同。所食蔬餐。與師不異。到此明知。塵勞俗事。盡謝而無繫累。但願恒久居此巖石間耳。此巖原本高妙。迥然拔出地輿河圖之上。若將比我簡師道德的高妙處。此巖還不及他也○芾音費。

[0613a20] 我生山窟裏。四面是孱顏。有巖號景星。欲到知幾年。今始信奇絕。一覧小眾山。更得師為主。二妙未易言。

[0613a22] 孱顏山高貌。二言。我生長老山阿窟之中。東南西北俱是孱顏。高山中有一巖。名曰景星。欲到之心。多年矣。今日到來。方見此巖奇絕之極。垂眸遠眺。羣山俱下也。更得簡師。為此山之主人。山妙人妙。豈易以言盡之哉○孱音潺。

[0613b03] 我家湖山上。觸目是林丘。若比茲山秀。培塿固難儔。雲山千里見。泉石四時流。我今纔一到。勝五湖遊。

[0613b05] 丘阜也。培塿小阜也。儔侶也。三言。我家宅搆居湖山之上。眼到之處。盡是林木丘山。設比此山秀麗。我那培塿小阜。本難侶并耳。此山白雲千里外見。何其高也。此巖清泉四時不斷。何其遠焉。昔日五湖遊覽。將謂無及。孰知今一乍到。早超勝多矣。

[0613b10] 我年七十五。木末挂殘陽。縱使身未逝。亦能豈久長。尚冀林間住。與師共末光。孤雲俄暫出。遠近駭蒼黃。

[0613b12] 蒼黃遽貌。四言。我之年七十五矣。如近木梢之餘光。將入于地。設使身形未死。亦斷不能久遠留存。尤冀望林間住者何。欲與師共樂晚年耳。師之此行。如孤雲野。聊暫出入。遐邇士庶。驚其未見。必定蒼黃窘急也。

[0613b17] 愛山端有素。拘俗亦可憐。昨守當塗郡。不識隱靜山。羨師來又去。媿我復何言。尚期無久住。歸送我殘年。

[0613b19] 拘執也。五言。喜愛山巖。本乎情素。執拘俗染。誠可矜憐。昔日營營宦海。安知今日隱靜山中之高妙哉。猶所羨美者。師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媿我無言可贐。只望無久住于彼。速速來歸。送我死耳。

[0613b23] 師心如死。形亦如稿木。胡為衲子歸。似響答空谷。顧我塵垢身。正待醍醐浴。更願張佛燈。為我代明燭。

[0613c01] 六言。以我推師之心。心無其心。如死一樣。更觀其形。形無其形。如枯木一般。以何緣故。為衲子之所趣歸。因他胸中。空豁豁地。猶響應空谷耳。顧我塵勞垢穢之身。正待師之醍醐。以為我沐浴。見不出色之眼。更願張佛之慧燈。以為我作智燭也。

[0613c06] 扶疎巖上樹。入夏總成陰。幾年荊棘地。一旦成叢林。我方與衲子。共聽海潮音。人生多聚散。離別忽驚心。

[0613c08] 扶疎枝葉茂盛也。七言。巖林密茂。到夏月來。總成一片清凉。棘荊榛。入能仁手。盡化為選佛場地。當斯時也。我方出岫。與諸禪人。共聽海上潮汐之音。不憶忽來隱靜之請。我自嗟人生聚散。雖是常理。而喜相逢。怕離別之情。不由人。不忽地驚心也。

[0613c13] 我與師來往。歲月雖未長。相看成二老。風流亦異常。師晏坐巖上。我方為聚糧。倘師能早歸。此樂猶未央。

[0613c15] 央盡也。八言。我與師乍相往來。時節雖未久長。兩眼相覰。固實兩個老人。而彼此風流。誠亦不同乎常輩。師晏坐巖上。善說般若也。我方為聚糧。食輪先轉焉。倘師此去。誠能早歸。此等樂景。猶未盡也。

[0613c19] 紛紛學禪者。腰包競奔走。纔能說葛藤。癡意便自負。求其道德尊。如師葢希有。願傳上乘人。永光臨濟後。

[0613c21] 九言。四方紛紛紜紜學禪之輩。腰包頂笠。往來奔走。口頭上學得些少葛藤意地下。便人我自負求道全德備。如簡師一般者。葢希有矣。惟願師之道。傳於大乘根器之人。俾使永遠不絕。以光顯臨濟之道於後世焉○負上聲。

[0614a02] 吾邑多緇徒。浩浩若雲海。大機久亡。賴有小機在。仍更與一岑。絕全兩無悔。堂堂二老禪。海內共期待。

[0614a04] 大機號重機。名明真。玄沙師備之嗣也。小機即簡堂行機。一岑即圓極岑也。堂堂盛也。十言。鄉邑中染衣之輩甚多。漫漫浩浩。如雲如海。天寧大機。雖亡。賴有小機。而今現在。況復又有岑公。乃是純一全德之人。竝無過悔者。二老道風。堂堂大盛。四海之內。共相期望焉。非泛泛者比矣。

[0614a10] 古無住持事。但只傳法旨。有能悟色空。便可超生死。庸僧昧本來。豈識西歸履。買帖坐禪牀。佛法將何恃。

[0614a12] 庸僧。即尋常粥飯之流也。西歸履。達磨御葬熊耳。魏武帝使宋雲西域。回。遇師葱嶺。手攜隻履。雲問何往。師云。西天去。雲歸告帝。帝令起壙。唯空棺隻履在耳。十一言。上古原來。無住持之事。惟只傳受佛法宗旨。若果有能實悟色空之理者。便可以超越生死也。庸僧暗昧自本有之道。豈識初祖遺留之履哉。時衰道喪。法出奸生。買帖坐禪。佛法至此替之極矣。將何恃賴乎。

[0614a20] 僧中有高僧。士亦有高士。我雖不為高。心麤能知止。師是個中人。特患不為爾。何幸我與師。俱是鄰家子。

[0614a22] 麤略也。十二言。佛法僧中實在也。有高僧。吾儒士中實在也。有高士。我雖不是高士。我心大略。也能知止。何況師乎。師是道中有德完人。佛也不愛做在。特患不屈尊就卑。捨珍著垢耳。我不審何修。而有斯慶。我與師。生同鄰。隱同山。道同樂也。

[0614b03] 師本窮和尚。我亦窮秀才。忍窮心徹。老肯不歸來。今師雖暫別。泉石莫相猜。應緣聊復我。師豈有心哉。

[0614b05] 猜疑也。忌也。復往來行故道也。後我字悞。疑是爾字。十三言。師能固守斯窮。是個窮和尚。我亦固守斯窮。是個窮秀才。甘窮之心。彼此徹。師老我老。寧不歸歟。今師與我。雖暫分別。流泉止石。本無疑猜。此個應緣。不過聊且往來焉爾。師豈是有心要。如此也哉。理學名儒。道德高僧。于此可見。

[0614b11] 給事吳公謂簡堂曰。古人心泯智于千巖萬壑之間。飲木食。若絕意於功名。而一旦奉紫泥之詔。韜光匿迹於負舂賤役之下。初無念於榮達。而卒當傳燈之列。故得之於無心。則其道大。其德宏。計之於有求。則其名卑。其志狹。惟師度量凝遠。繼鍾古人。乃能棲遲於筦山。一十七年。遂成叢林良器。今之衲子。內無所守。外逐紛華。小遠謀。無大體。故不能扶助宗教。所以不逮師。遠矣(高侍者記聞)

[0614b19] 紫黑赤色。紫泥即印詔書。赤土也。卒終也。給事吳公贊美簡堂。能深蓄厚養。致使譽播天涯說。上古隱士。死其心。泯滅其智。深入於千巖萬壑之中。渴飲巖泉。饑餐木果。何嘗有意於功名利祿哉。而一旦之間。不意而得奉天子紫泥之詔命。叢林哲人。韜藏其光。隱匿其跡。陸沉於負舂賤役之下。曷常有念於榮名達道。而卒爾言下投機。承當傳燈之列。咸皆得之無心。故其證道光大。德行宏遠。設使計之。于有願求之心而得。則其名卑而不高。其志狹而不廣。惟師智度淵深。才量豁達。凝神鎮靜。遠識無方。庶克繼續慧命。踵襲古人。乃得棲息遲留于鄱陽筦山。一十七年之久。甘守節操。遂成法門柱石。今之禪人。觀其內無實德。而不操修。外無涵養。而競名利。宗社遠謀而不圖。教門大體而不習。所以不能繼持大法。不及簡堂師。遠矣。

[0614c10] 簡堂曰。夫人常情。罕能無惑。大抵蔽于所信。阻于所疑。忽于所輕。溺于所愛。信既偏。則聽言不考其實。遂有過當之言。疑既甚。則雖實而不聽其言。遂有失實之聽。輕其人。則遺其可重之事。愛其事。則存其可棄之人。斯皆苟縱私懷。不稽道理。遂忘佛祖之道。失叢林之心。故常情之所輕。乃聖賢之所重。古德云。謀遠者先驗其近。務大者必謹於微。將在博而審用其中。固不在慕高而好異也。

[0614c18] 簡堂與吳給事書。兼示人知所重。而莫為情所惑說。夫人日用尋常觸境動情。少有不被其所惑者。大凡被惑有四。一或聞言入耳不審。障于所信。二或見事欲為不為。滯于所疑。三或于人情存我慢。略于所輕。四或于物極意營求。醉于所愛。設我耳中。聽信既不端正。則聽言必意不稽考其理之實與不實。遂有過不及之言。其惑一也。設我心中。猜疑彼人太甚。則雖彼人所說極當理。也是不肯聽他的。因此有失實之聽。其惑二也。設我輕忽彼人。則有可尊之事。亦必遺棄。而不見用。其惑三也。設我愛好其事。則有可當棄之人。亦必存留。而反用之。其惑四也。此四者皆苟且放縱私情鄙懷。不考公正義理。遂遺忘佛祖之大道。乖違大眾心膓。所以謂尋常人情之所輕略者。乃是古聖先賢之所崇重。古德有云。欲圖謀熟計于遠者。先勘驗其近小之作。欲專務用力于大者。必謹慎于隱微之時。且在博廣覽。而審諦運用于中。本不在捨近取遠而慕高。厭常悅恠而好異也。

[0615a12] 簡堂清明坦夷。慈惠及物。衲子稍有詿誤。蔽護保惜。以成其德。嘗言。人誰無過。在改之為美。住鄱陽筦山日。適值隆冬雨雪連作。饘粥不繼。師如不聞見。故有頌曰。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衲被蒙頭燒榾柮。不知身在寂寥中。平生以道自適。不急于榮名。赴廬山圓通請日。拄杖草屨而。見者色莊意解。九江郡守林公叔達目之曰。此佛法中津梁也。由是名重四方。其去就真得前輩體格。歿之日。雖走使致力。為之涕下(詿音卦。饘音旃。榾音骨。柮敦入聲)

[0615a21] 詿誤差謬的意思。饘厚粥也。榾柮短木寓意也。猶言三昧真火的意思。自適自得也。記簡堂四儀清淨。明白胸襟。坦蕩平夷。仁慈恩惠。及于一切衲僧之中。稍有差謬過失。隱蔽存護。保全矜惜。以培其德業。甞言人人咸有過失。在肯改過。就是好人。住饒鄱筦山之日。時當季冬。雨之與雪連綿繼作。厚粥也不能相接。況得飯食乎。師恰似不聞見一般。故有偈云。地爐無火客囊空。饑可知也。雪似楊花落歲窮。寒莫勝焉。衲被幪頭燒榾柮。吾人以三昧性天為樂也。不知身在寂寥中。饑寒到此。渾忘無有。一生以來。惟以此理自調暢。不苟求榮顯聲名。及赴廬山圓通寺請之時。單瓢隻杖草鞵而。別無他物見之者。無不覩容意銷。潯陽太守林公叔達。見而歎美之曰。此人乃佛法中之津筏橋梁也。因此之故。名重諸方。其行止去就。誠得古人體裁格式。入寂之日。雖尋常走作小廝之輩。無不為之痛哭流涕也。葢其德感人如此。

[0615b14] 侍郎張公孝祥致書。謂楓橋演長老曰。從上諸祖。無住持事。開門受徒。迫不得。像法衰替。乃至有實封投狀買院之說。如鄉來楓橋。紛紛皆是物也。公之出處。人具知之。啐同時。元不著力。有緣即住。緣盡便行。若稗販之輩。欲要此地造地獄業。不若兩手分付為佳耳(寒山寺石刻)

[0615b20] 楓橋蘇州寒山寺前楓橋也。紛紛亂也。啐呼聲也。食物也。言母雞得食鳴。羣眾子皆至而食之。一呼百喏之意也。稗宜裨。附也。即楞嚴經云。裨販如來也。言裨附我教法中。以佛法貪販利養也。侍郎孝祥張公。致書謂楓橋演長老。當識時務知去就說。從上諸祖師。原無住持事。或開剏山門。受納徒眾。是迫于不得。像法之時。衰替之極。乃至有求名。結托當道有力宰官。轉本以求實封賜額者。有求利投托士夫商賈。申窘情狀。偽賣偽買。以罔錢帛者之說。這一鄉來。楓橋寺中。紛紛紜紜。角[此/束]。皆是此等輩也。公之或出或處。領眾行道。人咸知之。如雞喚雛。母啐子。一呼百應。元不著力。到處皆然。豈靠此耶。有緣即住。無緣即撒手便行。若這等裨販如來之流。要楓橋造地獄業。公不若恒順眾生兩手分付。實為佳美矣。

[0615c11] 慈受深和尚謂徑山訥和尚曰。二三十年來。禪門蕭索。殆不堪看。諸方長老奔南走北。不知其數。分煙散眾。滿目皆是。惟師兄神情不動。坐享安逸。豈可與碌碌者。同日而語也。欽歎欽歎。此段因緣。自非道充德實。行解相應。豈多得也。更冀勉力。誘引後昆。使曹源涸而復漲。覺樹凋而再春。實區區下懷之望(筆帖)

[0615c17] 慈受名懷深。徑山妙空名智訥。俱長蘆崇信之嗣也。索音色。宜瑟蕭瑟。陰令促急風疾暴也。楚辭蕭瑟兮草木搖落。比況法門衰替。亦如此也。殆將也。碌碌者。指庸流說。欽恭嘆美也。涸水乾也。區區卑小貌。謙下的意思。慈受深和尚。贊美徑山訥和尚。神情鎮靜。有實德說。近世來禪道法門。漸漸凋傷。殆不堪聞見矣。四方的長老。自西自東。自南自北。如稻蔴竹葦。分枝列派。遍地皆是。惟我徑山師兄。神凝情定而不動。坐享安逸而不遷。詎可與諸方碌碌庸輩。同日而語也耶。敬服敬服。此段因緣。倘不是見諦真實。操修縝密。行合解。解合行。行解相應。寧能多得也。更所冀望者。敏勉力行。提持後進。使曹溪淵源。既乾而復漫涱。菩提覺樹。既謝而再春榮。實區區愚下心懷之所希望也。此乃稱揚贊美同門之實德矣。

[0616a08] 靈芝照和尚曰。讒與謗同邪異邪。曰讒必假謗而成。葢有謗而不讒者。未見讒而不謗者也。夫讒之生也。其始因於憎嫉。而終成於輕信。為之者。謟小人也。古之人有輸忠以輔君者。盡孝以事親者。抱義以結友者。雖君臣之相得。父子之相愛。朋友之相親。一日為人所讒。則反目攘臂。擯逐離間。至於相視如宼讎。雖在古聖賢。所不能免也。然有初不能辯。久而後明者。有生而不能辯。死而後明者。有至死不能辯。終古不能明者。不可勝數矣。

[0616a17] 靈芝湛然和尚。名圓照。示人以忍讒息謗說。且自問之曰。讒憎竝誹謗。是一樣。是兩樣。又自答之曰。大率讒憎。必借誹謗而始成。葢或一味憎惡疑謗于心。而不出口讒說者有之。至于口上既讒說。而心中不憎謗者。未之有也。夫讒從何起。其初因于憎惡嫉忌。而卒成乎輕聽。如此等人。乃謟媚便之人也。不特今也。上古之人也。有為人臣者。捐軀赴死。而忠君轉國者也。有為人子者。委曲承順。而奉養雙親者也。有處朋交友者。直諒多聞。而結固信義者。雖君臣際會。而無投竄。父子親愛。而無奔違。朋友親順。而不疏戚。忽一旦之間。為小人所誹讒。則父子生瞋反目。弟兄鬬諍攘臂。君臣直抗擯逐。永遠離間。直至于君臣父子朋友相看。就如宼害冤讎一般。雖在上古聖人賢士。皆所不能免此小人之誹讒也。然或打頭不得分辯。久久清白者有之。又或在生之日不能分辯。到死後而始清白者有之。又或至死後亦不能分辯。究竟到底今。不得清白者有之。不可勝任以數日之量窮之矣。豈特今也耶。

[0616b12]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此所以戒人遠讒也。嗚呼。讒與謗不可不察也。且經史載之不為不明。學者覧之。莫不知其非。往往身自陷於讒口。噎鬱至死。不能自明者。是必怒受讒者之不察。為讒者之謟也。至有羣小至其前。復讒於它人。則又聽之以為然。是可謂聰明乎。葢善為讒者。巧便鬬搆。迎合蒙蔽。使其瞢然如為鬼所魅。至有終身不能察者。

[0616b19] 子游姓言。名偃。孔子弟子。數頻也。斯猶言所以的意思。辱對榮言。疏對親說。噎哽于喉。鬱結于心。鬬搆是鬬諍搆怨。嗚呼嘆辭。第二節承上忠君信友來。言讒謗之害匪細。能令忠信者。亦見擯逐離間于君友的意思。魯論篇中。子游有言。承事國君。諫諍不可頻數。若其多次。一旦為小人所讒。讒則易入。所以有擯逐之禍。求榮而反辱矣。交處朋友。諫諍亦不可頻數。若其多次。一旦為小人所讒。讒亦易入。所以有離間之情。求親而反疏矣。此個說話。正所以戒人遠去讒言也。芝和尚又復嘆之曰。嗚呼。此讒謗兩樁。不可不深察之也。且五經諸史註載。未甞不明白。學人覧之。則謗誹之非。未甞不知。每每失身。自陷于讒人之口。哽于喉。結于心。至于必死田地。究竟不得自訴清白者何。是乃恚受讒謗小人。不肯詳察。為讒謗小人者。謟使然也。更至有眾小人。復加讒於他人。則其輕聽愈篤。如此等輩。耳可謂聰。目可謂明乎。葢專愛做這般讒謗小人。偏有許多鬼計。亦弄權巧。亦假方便。鬬搆兩頭。逢迎取合。昏蒙障蔽。使人難見而瞢然。就如為魍魎所魅一般。所以到底不得察識分疎清白者。實可傷矣。

[0616c16] 孔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言其浸潤之來。不使人預覺。雖曾參至孝。母必疑其殺人。市非林藪。人必疑其有虎。間有不行焉者。則謂之明遠君子矣。

[0616c19] 曾參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第三節承孝親來。言讒謗之害非小。能令至孝之子。亦見疑于賢母的意思。昔孔子有言。浸漬滋潤以譖毀。於人肌膚所受而切訴。總言其浸灌滋潤之來。不令人先曉。所以子輿大賢而極孝。母亦明白而最賢。人或三譖殺人。母亦投杼下機。踰垣而走。市井之間。豈同山林藪澤。三個人俱言有虎。人亦疑信相半。猜其必有間。或有決斷不信。此等樣說者。則可謂之明智有遠識成德的君子矣。

[0617a04] 予以愚拙疎懶。不喜謟附妄悅於人。遂多為人所讒謗。予聞之。竊自省曰。彼言果是歟。吾當改過。彼則我師也。彼言果非歟。彼亦徒為耳。焉能浼我哉。於是耳雖聞之而口未甞辯。士君子察不察。在彼才識明不明耳。吾孰能申其枉直。求知於人哉。然且不知。久而後明邪。後世而後明邪。終古不明邪。文中子曰。何以息謗。曰無辯。吾當事斯語矣(芝園集○浼音美)

[0617a11] 文中子。姓文。名通。字仲淹。古賢人。第四節乃芝和尚自敘。忍讒之由。引文公息謗。以自消弭也。余以愚魯拙鈍。疎財嬾惰。不愛謟媚。阿附欺妄。取悅于人。乃為小人所憎嫉。浸潤讒謗。余聞得私地自怨自艾。而省改之曰。彼讒果是真的。余當改過遷善。彼誠有益于我。為責善之師也。彼譖言果是假的。彼亦空為耳。彼焉能浼污我哉。因此耳雖熟聞。而余口不曾辯訴。聰慧之士。并成德君子。詳不詳也。在他才德智識明白不明白耳。余誰能理其曲直。求人知道哉。然且此讒不知久久而自明了耶。抑待余死後。方始明了耶。抑亦究竟始于今日。直到盡未來際。終不明了耶。不見文中有言。何以休息誹謗。曰無辯。此賢哲之論。余當奉持此語。以自忍矣。

[0617b01] 懶菴樞和尚曰。學道人當以悟為期。求真善知識決擇之。絲頭情見不盡。即是生死根本。情見盡處。須究其盡之所以。如人常在家。愁什麼家中事不辦。溈山云。今時人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是別有行門。令渠趣向。溈山古佛。故能發此語。如或不然。眼光落地時。未免手脚忙亂。依舊如落湯螃蠏也。

[0617b08] 懶菴名道樞。道場居惠之嗣也。示人以真參實悟說。為生死的人。須是以真實悟入為期限。畢竟要尋求真正宗師。剖決揀其邪正。若是意地下。有一微塵許情識見不乾淨。便就是輪迴六趣生死根荄本榦了直饒情識見乾淨。淨到無餘之處。更要淨而又淨方是極底譬如一個人。常常在自家屋裏。更愁什麼家中一切事不得了辦。你若不信。我又引個古聖說話。以為證。不見溈山靈祐祖道。而今時節的人。雖是由因緣中。稍稍得一念休歇自馳求之心。且猶有無量劫來習染濁氣。未曾全釋。當令他淨洗目前現業。蠲除當體流識。就便是修行方法了。不是頭上安頭。無中生有。別討一個行持法門。使他趣奔。使他向往。你看溈山自古迄今。人人稱他做古佛。此譽不虗。非古佛。不能開示如斯法語。倘如聞而不信。設或信又不依行。管取四大分張眼光落地之時。一定的手也忙。脚也亂。仍舊似落在沸湯鍋中螃蠏一般。誠可惜也。季而曾舉學道人。乃至事不辦處云。懶菴和尚恩大難酬。頌云。從來此事貴持久。剝盡芭蕉更下手。悟了還同未悟時。甕中怕甚鼈兒走。亦附于此。祈仁人削正。

[0617c05] 懶菴曰。律中云。僧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二者十方常住。三者現前常住。四者十方現前常住。且常住之物。不可絲毫有犯。其罪非輕。先聖後聖。非不丁寧。往往聞者。未必能信。信者未必能行。山僧或出或處。未甞不以此切切介意。猶恐有所未至。因述偈以自警云。十方僧物重如山。萬劫千生豈易還。金口共譚曾未信。他年爭免鐵城關。人身難得好思量。頭角生時歲月長。堪笑貪他一粒米。等閒失却半年糧。

[0617c13] 律即律部。丁寧即諄囑介意。存之于心。金口金仙之口。懶菴和尚。諄諄告誡主叢林者。當知因識果說。律部中有云。僧家物事有四般。第一般者。舍宅田園。竹木菜果。僕畜米麥之類。此乃本常住中之正師住也。只許同居現在。僧眾受用。不得絲毫私也。第二般者。寺中供僧成熟飲食。體具十方。非局本處。此乃十方僧眾。常住人人有分故也。第三般者。謂物現前。僧現前。此物惟施現前僧眾故也。第四般者。謂亡僧之物。體同十方現前。十方僧眾。俱得分故。羯磨後來者。不得也。此四般常住。主人切不可有芥子許侵犯。若有犯。其過甚重。自古諸佛。迄今諸祖。甚是諄切囑咐。每每聞之者。未必能篤信。設使有信之者。未必能依行。山僧或出一叢林。或處一寺院。何常不以此四般常住存之于心臆之間。競競業業。惟恐有所不到那古聖先賢明因達果田地。因而作四句偈二首以自警。一曰。十方僧物。且止不論。就是一粒米。尚且如山之重。設有差處。萬劫千生。只是償債大難酬還。此是大覺金仙親口談說。曾無一人肯信。他時異日。怎麼免得那餓鬼界的鐵門限也。二曰。六道之中。為人最靈。易失而難得。何不自家好好思忖度量。恐一有所差流。入畜道披毛戴角之時。年月却又長遠。可笑有等人貪心無厭。不過龜毛之小利。如一粒米耳。等閒不覺。就鑽下地獄之深坑。而失却寧止半年之糧飯也。可不慎之哉。可不慎之哉。

[0618a14] 懶菴曰。涅槃經云。若人聞說大涅槃一句一字。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不作說相。如是義者。名無相相。達磨大師航海而來。不立文字者。葢明無相之旨。非達磨自出新意。別立門戶。近世學者。不悟斯旨。意謂禪宗別是一種法門。以禪為宗者非其教。以教為宗者非其禪。遂成兩家之說。互相詆呰。譊譊不能自。噫所聞淺陋。一至於此。非愚即狂。甚可歎息也(心地法門○譊乃交切)

[0618a22] 達磨菩提達磨。香至國王之第二子也。在西天為二十八祖。東土為初祖。懶菴和尚。示人當以禪教為一說。涅槃經中有云。若人聞說大涅槃經甚深法寶。或是一句。或是一字。不作字相。是字空也。不作句相。是句空也。不作聞相。是聞性空也。不作佛相。是上無佛道可成也。不作說相。是下無眾生可利也。如是義理。諸法空相。名無相。相却空。又不空也。達磨初祖。自西航海東來。面壁嵩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者。葢深明此無相宗旨。非初祖杜撰新出意。別立一個法門。另開一個戶牖。實有由也。近代學人。不明此個宗旨。妄意卜度道。謂是禪宗別有一等法則。門庭遂爾。在禪宗門下者。駁其教。在教門中者。誹其禪。遂成禪教二家之說。你非我。我非你。不能無諍。且難休息。噫如此等輩。皆是所見所聞。膚淺卑陋。以至如斯這等樣。不是愚。便是狂妄。豈不甚可嗟歎太息也耶。

禪林寶訓順硃卷第四(終)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4 冊 No. 1265 禪林寶訓順硃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