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73n1452_015 紫柏尊者全集 第15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73 冊 » No.1452 » 第 1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五

題金剛經塔

[0270c23] 余瞻禮是塔。自如是我聞。以迄信受奉行。一畫至於一字。一字至於一句。一句至於一行。一行至於一經。鱗鱗曳曳。宛轉橫斜。靜對之如遠水孤峰。流觀之則長空鴈序。及其標塔標佛。忽然妙合。則七寶無所施其工。帝梵何所關其巧。直自一心不生處為基。不生用處為用。世尊未說是經。此塔先成就。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全是此塔註脚。鑒大師且從其註脚悟入。而今此塔。當機電掣。豈無毒眼漢。見鞭影而馳乎。螺燈父子刻施是經。余竊有囑累。昔有堅持此經者。江風敗舟。經遂漂墮。意其竟入龍宮矣。一日其妻浣於溪畔。見羣螺結聚。沉浮衍漾。如水上燈毬。怪而掇之。羣螺既盡。此經獨出。誠願刻者施者受持者。等彼羣螺。遂與此塔。共結一段不思議公案也。

題東坡禪喜集

[0271a13] 此集或以文章奇之。無乃略神駿而取玄黃乎。殊不知作者。力在自性宗通。以不傳之妙。拋擲於語言三昧。尻脊無常。聖凡生殺。譬夫夜光在盤。宛轉流利。雖智如神禹。曷能測其向方哉。

題雪山半偈舍身卷

[0271a18] 聖人一言。天地卒難以覆載。蓋大道所在耳。身為大患。此男子能於千巖萬壑冰雪之閒。捐大患而貨半偈。非至明至勇者乎。

題普陀大士示現卷

[0271a22] 拜者不至。大士現身。豈因至者。我至身現。豈關菩薩。反復觀察。合現無地。於無地中。海山霞生。妙容慈肅。見者淚滴。海水可枯。此淚無竭。作是念人。普門頓入。耳擲波閒。眼聞鯨吼。水陸空行。圓通自在。樂既無根。苦非有蒂。

題師子林紀勝集

[0271b04] 師子林記。紫柏道人得於吳門沈伯宏齋中。嗚呼。師子林榛莽久矣。狐兔成群。白日青天。作諸妖孽。師子貪睡不管。今此集一出。師子鼻孔。竟為之牽痛矣。痛則醒。醒則吼。請問見前大眾。且道師子正吼時。這一隊狐兔。向何處著落。能薦此。師子林一旦復。許渠來林中。蹴踏自在去。

題包生所刻棱伽經

[0271b11] 此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為根熟菩薩。直明識體全真。頓成智用。故佛於棱伽山說經者。蓋山高峻。下臨大海。傍絕門戶。惟得神通者堪通之。乃表心地法門。非修證可能往耳。棱伽此言不可往。若然者。則一切眾生終不可往耶。雖然。境不自境。由心故境。心不自心。由境故心。境不自境。境不可得。心不自心。心亦不可得。心境既不可得。則智山無待。覺海無邊。不動脚跟。早登棱伽之頂。纔生心想。頓入如來之藏矣。僧問岩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岩頭問僧誰起滅。凡讀此經者。果於岩頭句下。別有轉身。始來與老漢商量此經未晚。

題坡翁文字禪

[0271b23] 東坡老賊。以文字為綠林。出沒於峰前路口。荊棘叢中。窩弓藥箭。無處不藏。專候殺人不眨眼索性漢。一觸其機。刀箭齊發。尸橫血濺。碧流成赤。你且道他是賊不是賊。試辨驗看。若辨得。管取從來攔路石。沸湯潑雪。

題趙生畫扇

[0271c05] 霧勢昏曉。山形有無。且不可以心測。又豈可以筆墨盡哉。然墨光之初。心路之始。必有主人存焉。故達者知雲霧昏曉無常。即例山形等耳。然後筆筆墨墨。橫拖豎抹。意之所到。筆之所隨。主客升降。初無常位。意果意乎。筆果筆乎。吾於密郎扇頭。得趙生矣。

題師子端禪師語錄

[0271c11] 予客代之清涼山。一夕夢一僧蒙師子皮。自東而西。斜陽在天。光燭其面。忽然啟齒。口如血盆。牙似霜劒。夢切自計曰。如彼者我當為之。及讀端師子語錄。驚其脫略窠臼。大用縱橫。不從軌則。果若金毛師子。跳擲露地。百獸聞風。靡不腦裂者也。嗚呼。去古既遠。宗門爪牙希遘。率皆如妖狐怪狗。輭暖委靡。凡見可欲。搖尾乞憐。萬態迎合。一充其欲。閻羅老漢。叱咤其前。猶不暇顧。況顧我道哉。至於由機緣而頌古作。由頌古而評唱集。由評唱而所謂秘要者行。秘要行。則後之學者。評唱不知。安知頌古。頌古不知。安知機緣。機緣不知。安知自心。自心不知。安知祖意。夫機緣者。活句耳。生殺自在。抑揚莫測。凡聖路窮。是非藥病。苟非其人。道不虗行。唯了悟自心者。即病為藥。即藥為病。即生而殺。即縱而奪。正抑乃揚。正殺乃生。以棒喝為廣長舌。以鐵釘飯木札羮為供養。臨機哮吼。天龍欣悅。狐兔魂銷。若然者。今之以秘要自謂正傳。慢侮法道。寧不有愧於師乎。

題穆玄菴所著書後

[0272a05] 昔人有將黃金鑄佛而供事之。一旦為大盜負而藏之重泉之下。世皆不知也。奄忽更代。初鑄佛者。子孫亦皆星散異鄉矣。爾時重泉。倐然光達丹霄。四方遠近。靡不覩之。且驚且駭。譁然相汲引。而尋光所自。以善水者。下重泉而獲金像。浮舉而供事之。巢陵唐邑內翰穆孔暉。號玄菴。其所著述。發揮儒釋精奧。書成若干部。先生即世五十餘年矣。茲由同郡傅侍御光宅。表而彰之。余故亦得鑽研玄菴秘典。大凡男子立志。不可淺近。圖一時衒耀於俗黨。但當務其深遠者。精克而成之。更百世之後。或有同志者出焉。其猶鑄佛以黃金。雖藏之於重泉之下。異日必光達丹霄也。即此言之。大盜藏像。盜唯一人。而俗黨蔽高。無世不廣。故莊周有曰。高言不止於眾心。妙樂不達於里耳。然精光所積。雖天地莫能蔽之。況人情私嫉乎哉。

題王畫卷

[0272a20] 夫見畫不見筆。見筆不見手。見手不見心。見心不見心之前者。謂之見見可乎。苟借畫見筆。借筆見手。借手見心。借心見心之前者。謂之不見見可乎。雖然。展卷則雲物縱橫。收卷則峰泉寥寂。且道展收把柄。畢竟落誰手裏。得恁麼自在。疑則輞川有摩詰可問。

麒禪人血書華嚴經

[0272b03] 吾聞華嚴大經。實根本法輪。佛與大菩薩之事。非小根可堪。故曰龍象蹴踏。非驢可堪。終始一念。今昔一時。因果一佛。凡聖一性。十方一剎。三界一體。正像末一法。初中後一際。當處現前。不涉情解。本自圓成。非脩所得。故曰智由三昧觀照方便。迷解顯得。不是修成。若夫悲願熏炙。稱性而周。事亦無盡。或曰。願終功廢。則過去諸佛。帶果行因。豈不多事。雖然。一乘無修。始終一念云云者。蓋指果體而言也。若在凡夫。必當先悟果體根本。然後法古佛之樣。規行矩步。始以信入。次則歷行住回向地等。圓治積生染習。習盡功圓。則毗盧能事畢矣。經中首以善財問法。徧參勝友五十三者。蓋聖人所慮。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設像寓意。使彼有志於一乘者。翫意得像。神而明之。肉身現證。無勞修得。如法華以龍女成佛之象。寓彼實相。以至三周九喻。重重旁敲。與華嚴何別。但下劣凡夫。不信自心。徒信佛語。被文字所轉。埋沒本光。不能直下受用。是非之僕。榮辱之奴。死生之仇。好惡之黨。顛之倒之。奴主反位。大用翻為迷事無明。大機總成迷理之障。理迷則觸事皆礙。事礙則於理終迷。故華嚴之法界。法華之實相。名存義昧。義昧則理無所會。理無所會。則道不終通。道既不通。到家何日。既不到家。安有所得。無得則見必不定。見不定則偏圓無辨。邪正不分。謂之知解之徒。渠尚無分。豈能現證而受用者哉。豫章潯陽之廬山。山有黃龍寺。寺額即今上所賜也。寺眾有麒禪人。有志於佛一乘。顧惟天機不深。受性魯鈍。於華嚴法界。率難通悟。於是發願書大經全部。意在青山白雲。朝暮書而讀。讀而禮稱。懺洗過現重輕罪垢。果其夙有微善。仗毗盧之寵靈。襍華之熏發。法界頓開。入佛種性。麒之告余也如此。余嘉其有志。綴華嚴大槩如此。余再謂麒曰。若知舉筆飲墨。向白紙上。橫畫豎直之者。念耶。時耶。佛耶。性耶。剎耶。乃至際耶。象耶。意耶。現前耶。不現前耶。嗚呼。若能領此。則須彌為筆。太虗為紙。大地為墨。書若經者。果有盡乎。果無盡乎。子若不會。雖剝皮為紙。析骨為筆為汁。與善財童子相去尚遠在。況五十三勝友。若能親近乎。麒其勉之。麒其體之。

黃山谷集

[0272c16] 此集如水清珠。濁波萬頃。投之立澄。如摩尼寶。饑寒之世得之。主病即愈。蓋此老不特尊其所知。行其所知而。且能掉臂格外作獅子吼者也。觀其於寵辱關頭。死生路上。跳躑自在。若夜光之珠。宛轉於金盤之中。影不可留。如水天蕩漾於太清之內。光無定在。有誣先生謂列子中亦有禪語。禪豈普通始來哉。此非先生語。不識好惡者所贅語耳。列子之言。雖精密至到者。亦可以義路通。禪則不唯義路不可通。縱無義路。亦非禪也。唯徹悟自心者。即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矣。而不識好惡者。欲以義理穿鑿。所謂撮摩虗空。祇益自勞耳。余知其家裡人。故數語。

賀知忍血書金剛經

[0273a04] 指時。指塞虗空。纔指時。血流大地。指即金剛。血即般若。故罪無輕重。半字能消。福無淺深。援毫即滿。雖然澹菴居士。未即世時。不以此經為常課。則即世之後。子雖有曾參之孝。為書此經。終與金剛般若血脉。不能接續。若然者。居士即此經。此經即學仁父子血脉。豈以存沒斷續哉。我聞般若無古今。金剛無內外。有古今則有延促。有內外則有親疎。而未至蘊空者。則念念生滅。情塵膠執。即蚊虻唼膚。而舉身毛竪。稻芒在眼。而四方易位。況以熱指於冷針。鮮血迸流。能無痛乎。今學仁即流為墨。即墨成字。至於句偈。完茲一卷。究其情悃。與舍全身何異。達觀道人。見而哀之。且感學仁精誠。不媿紫岩。書此附之經尾。願見聞之者。皆發是心。

鐘鼓頌

[0273a18] 聖人有身而無累。有心而不勞。以其無累故。則一身可為千萬身。以其無勞故。則一心可以窮萬法。眾人則不然。有身則有累。有心則有勞。累之勞之。從無始以至今日。死死生生。榮榮辱辱。好惡萬端。改頭換面。羽毛鱗角。無所不經。得為人身。忝在最靈。極為希有。於希有之身。不能聞道。洗長劫之勞累。與馬牛何異哉。雖然勞之與累。亦不可易洗。若欲洗之。須以此頌為香水海。久滌自除。則眾人可至於聖人也。智者思之。

牟子言道章

[0273b04] 莊子曰。道惡乎在。道在稊稗。易則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有人問趙州如何是大道。州曰。大道透長安。今有人於此三者。併舉而問曰。牟子之言道。莊邪。易邪。余應之曰。莊易且置。敢問趙州大道透長安句。果言道耶。不言道耶。若謂言道。則其言不可以智識知。義路得。若謂不言道。問道答道。有何差別。有人於兩問中。知得好惡雌黃不謬。則莊易之道。譬如月在秋空。朗然廓澈。若檢點不出不但於趙州句中。無有出身之計。即莊莊易易。總向癡人說夢耳。雖然。由粗而得精。由精而遺聞。粗之與精。固亦遺聞之嚆矢哉。

證道歌

[0273b16] 漢留侯狀如美婦人。本朝劉誠意亦狀如婦人。然皆臨大事。決大幾。若鏡中見眉目然。當世無與等者。永嘉大師。雖雲外枯禪。貌亦柔秀。宋寂音尊者。初讀其證道歌。至大丈夫秉慧劒句。寂音以為此老。貌必傑特。威掩萬僧者。及禮其道影。始知體不勝衣。貌如少年宣律師。乃歎曰。斷不可以言貌觀人。蓋此老平生踐履明白。心智猛利。故吐辭等刀鋸耳。譬如香象。擺脫五欲繮鎖。超然而去。真大丈夫哉。邇來去聖轉遙。人根薄劣。凡所謂出家者。皆產於荒寒昧略之鄉。其父母不過為兒女負重。舍而出家。為其一身衣食之計。非為求出世而來。次則逋逃之徒。憲網張迫。以我緇林。為其淵藪。乃一時偷生之計。豈有成佛志乎。余浪迹江海。三十餘年。足跡徧天下。在在處處。所見緇流黃冠。率飽食橫眠。游談無根。靡醜不作。污佛污老退人信心。若使一宿老人。肉目睹此。安得不痛哭流涕哉。夫子房龍門。設不為經世用。出家求無上菩提。當不在永嘉下風。昔崔趙公問徑山國一欽禪師曰。弟子出得家不。欽曰。出家乃大丈夫事。豈將相之所能為。趙公心服之。故曰諦審先宗。是何標格。乃今狐兔成羣。龍象騰逝。則釋迦老子。正當為酒肉班頭。嗚呼痛哉。

大川和尚飯十萬八千僧卷

[0273c14] 余讀諸居士偈言語。雖喜其有順水推船之心。痛其無逆風把柁之手。且道如何是逆風把柁。咄。直下死生嶮浪之中。當頭榮辱。顛風之際。赤心不昧。萬善常勤以舟為命。則并力支撑。以國為舟。則同心共濟。凡百情關。冰消瓦解一切人我。電掃雷轟。方許渠向沒巴鼻漢前。雌黃佛法去。雖然。出身一句。又作麼生。鐵索一條誰鎖放。嶺頭諸佛笑同牽。

宋仲珩篆書金剛經

[0273c22] 金剛般若。兩者之堅利。世所共知。惟愚痴之堅利。或未察焉。夫愚癡不堅。我當先破。愚痴不利。我當先犯。今我頑於死生好惡之執。牢不可破。鋒不可犯。是以威音釋迦。先我得道也。雖然。愚痴不堅不利。則般若無本矣。故聖人以金剛喻般若。良以金剛能斷一切。一切不能斷金剛故也。如般若能斷一切愚痴。愚痴不能斷般若也。此就知有者言也。如未知有。則愚痴能斷般若。般若不能斷愚痴也。由是而觀。愚痴之與般若。金剛之與萬物。豈有常哉。顧其人用心如何耳。如先以知有為前茅。則般若如金剛。如未知有。強以事行破執。則愚痴如金剛。故金剛一物。不惟能喻般若。亦可以喻愚痴也。此經有五千餘言。疑二十有七。吾曹果能善用其心。則言言疑疑。皆觀照之媒妁也。反是則言言疑疑。亦愚痴之紹介也。如青蘿本元臣。榮國公本緇流。而所為如此。果以言言疑疑。為媒妁耶。為紹介耶。吾不得而知也。宋仲珩篆書。妙絕古今。精密圓活。神氣流注。如春著花。余雖至愚。貪玩不知目勞。況智者乎。羅司理心堯。初既得之於無心。豈終能以有心寶之哉。惟無心得之。亦無心寶之。則有未常有。而無未常無。所以得常無常有也。

書周輪雲發願文後

[0274a19] 有勝解無慚愧。謂之見魔。有慚愧無勝解。謂之悲鬼。見魔悲鬼。皆自心宛昧所成。苟能逆順關頭。掉臂徐疾過得。所謂見魔悲鬼。俱鑄為文殊普賢矣。嘻。知即易。行即難。萬仞崖端談笑躑。寒山拾得兩無功。

物不遷論跋

[0274a24] 予聞入無生者。方知剎那。故五十計較經。有菩薩白佛曰。我罪滅。如何不見罪滅之相。佛曰。汝曹心能轉生否。對曰。我心若不轉生。則不能與如來共語。佛曰。汝曹心轉生時。見心初生之相否。對曰。不知。佛曰。汝曹既不知心生初相。豈罪滅相。汝曹獨知之乎。即此以觀心轉不轉。生相滅相。皆不越一剎那耳。而物非物。遷不遷。又豈能越之哉。予以是知駁不遷。辯不遷者。剎那未知。無生尚遙。而駁駁辯辯。得非掉棒打水月乎。則予亦不免多口之咎。

半山老人擬寒山詩跋

[0274b10] 月在秋水。春在花枝。若待指點而得者。則非其天矣。吾讀半山老人擬寒山詩。恍若見秋水之月。花枝之春。無煩生心而悅。果天耶。非天耶。具眼者試為薦之。

戒殺放生文跋

[0274b14] 夫貴賤殊業。物我同靈。恃力殘生。滋蔓惡習。暢一時之口味。結萬劫之身殃痛不免之酬償。截無始之苦本。莫若戒殺。殺若不戒。則我暢物結。物暢我結。結暢相乘。如汲井輪。循環不。往復思之。甚可恐怖。恐怖既生。視物如人。視人如我。夫殺機一動。不惟殘賊同靈。寔則自斷命根。作如是想。何待佛出齒臼。然後戒殺哉。

宋猪齒臼化佛文

[0274b22] 物物有佛。物物不知。以不知故。遞相噉食。如汲井輪。長劫無。佛憫物故。流慈齒臼。猪口出佛。梵相圓滿。狀若拇指。亦如秋月。光明顯露。若聞若見。生希奇想。俱大恐怖。自是戒殺。等不殺。我發是願。佛即現前。非色非空。非凡非聖。凡聖中出。以是之故。物物是佛。云何業醉佛心。佛佛相食。願是慈波。注入眾齒。如一燈光。分百千燈。燈燈續分。光光無盡。物覩佛光。普照三世。於此實語。凡見聞者。號呼涕泣。如猪正殺。受痛即我。作如是觀。殺習頓止。

宋繡觀音經

[0274c08] 禪人林白。持宋繡觀音經一卷。予拜而讀之。至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忽然疑生意會不快。及見無盡意菩薩。聞佛贊觀音功德之利。而無盡意即解頸眾珍寶瓔珞。持上觀世音菩薩。菩薩不肯受。因佛勸而受之。即將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處。乃豁然疑消。夫多寶佛。過去佛也。釋迦佛。現在佛也。若無過去。則現在無待。若無現在。則過去成斷。若無過去。現在。則未來奚立。若廢三世。則昧剎那。若昧剎那。則一切聖凡之用。依正之基。將何藉焉。由是觀之。蓋聖人本欲直示其旨。顧眾生機鈍。不能神而明之。故設象以寓意。使翫而得之。則象忘而自契也。知此則現前讀經者。與觀讀經者。雖愚智弗倫。皆周旋於寂滅光中。初無閒隔。此經妙麗。神具足。針針入圓通之境。字字貫攝至道之真。自宋迄明。六百載矣。而字畫鋒刃。鏗然若新。非瀝肝膽之誠。孰能至此。

怪石供

[0274c24] 石本無怪。怪自禹始。迄於東坡居士。豈惟不以石為怪。直以石為無上供養。眾人聞而怪之。以為天厨王饌。名花香果。及珍羞異寶。始足為至。公以齊安小兒浴時戲石。當禪師供。不以褻乎。然莊生有云。高言不止於眾心。余謂無上之供。自應駭俗。雖然。禹之所怪。坡之所愛。皆未有樹也。古德有言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寸土既無。又安有石哉。則禹所怪。坡所愛。總夢中語耳。即達觀道人。亦不免開眼說夢在。或有傍不禁的。出來請問和尚。既無寸土。只今脚跟在恁麼處。老漢緩緩向他道。汝不聞金屑雖貴。落眼成塵耶。

宋圓明大師邵陽別吳強仲敘

[0275a12] 未戰誰不勇。臨戰誰不恐。惟置死生於不可得之地者。如師子遊行。孤踪絕侶。然此不可得之地。非獨石門安樂場。寔一切聖凡所共。惟臨境不惑。得受用之。不然。縱見道精深。決非將種。若圓明老漢。居縲絏。濵九死。而飲食談笑如平時。死生不入其懷。真菩提場中梟騎耶。

[0275a18] 又。

[0275a19] 石門老人有言曰。成就世出世法者。特一切能舍耳。此言雖若不甚精深。細而味之。苟非置死生於度外者。孰能與此哉。今老人於桎梏之中。而榮辱不能入其懷。飲食談笑。不異平日。猶超然而自得也者。非洞徹自心。圓用自心者。雖見地高出佛祖。我知其觸境旗靡矣。

半山老人擬寒山子詩

[0275b02] 受持千百萬過。心地花開。香浮鼻孔。鼻孔生香。香不聞香。善知此者。則半山老人。舌根拖地。亦不分外也。

書聖觀彌勒贊後

[0275b05] 理水如海。吾心如魚。以海養魚。化龍奚難。更得觸不如意事撼之。即如天風激海。雲濤洶湧。潑日震空。空為之殞墮。則大用始得現前。子思所謂尊其所知。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毗舍浮佛偈

[0275b10] 夫眾人知貴生。而不知所以養生之道。故為生之所累至人知養生之道。本於無生。故能視生無生。無生而生。生無物累也。嗟乎。今有人於此。目為色之所累。耳為聲之所累。至於心為七情五欲之所累。猶曰我平生快樂無累。殊不知無累者。累之久矣。蓋眾人欲重神昏。坐過而不知焉。辟如醉夫臥於泥淖之中。人曉之曰。泥淖非可臥之所。醉者。瞪目怒曰。我生平不解飲酒。汝奚誣我。今天下俱抱醉夫之疾。安得有不醉者而與之言哉。雖然。毗舍浮佛頌。即醉夫能讀而誦。誦而思。思而明。明而得。何患其終不醒耶。

寂音尊者十明論敘

[0275b21] 夫至愚之人。使其蹈火則畏燒煑。雖驅之不入。五欲湯火。燒煑眾生法身慧命。非止一朝一夕。而人甘心蹈之弗畏者。豈其喪心病狂哉。蓋計臭皮囊為淨器。計無明心為命根。不能以四大觀身。四蘊觀心故也。今人於眠臥之際。枕子稍不安穩。則不能睡。必安之而後適。死生於人亦大矣。人皆公然自安。略不為之計。則負覺範老漢多矣。

宋圓明大師邵陽別胡強仲敘

[0275c05] 清淨光中。無端強照。於無身心處計有身心。心為惡源。形為罪藪。源若不塞。惡豈有窮。藪若不空。罪必無盡。雖然心無善惡。形未吉凶。惡源未始不為慈悲之海。罪藪未始不為功德之山。顧其用心操行何如耳。嗚呼。介然有知。知而不返。惡流肆矣。塊然有執。執而不釋。罪山崇矣。唯有道者。了心非有。不待遺而愛憎自消。知身本無。不避患而榮辱自解。故曰。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我寂音尊者。方羈縻於縲絏之中。九死一生之地。而能超然自得。所謂生死憂患。莫能入其胸中。何術致此哉。大丈夫既無經世之志。則於出世宜盡心焉。故曰。盡心了知性。知性即能用。辟如龍能用水為雲。用雲為雨。故處水不溺。行雲不墜耳。予以是知有道者。脫處死生憂患之域。非惟覔憂患不可得。且能用憂患為廣長舌者也。今以此敘。作鐵釘飯。供養一源宗禪人。禪人知此。予何憾焉。

宋圓明大師別胡強仲敘遺愚菴講主

[0275c22] 夫法本出情。以情求法。法不可得。知不可得而求之。其惑滋甚。如范滂孔北海之徒。其人品高。問學廣。亦奇男子也。至臨患難則疑悔橫生。賷悶而沒惜哉。此蓋打頭不遇作家。以情求道誤之耳。殊不知道若可以情求。則儀秦之流。皆可謂聞道矣。即寂音尊者。童丱剃除。聲藉甚。所至講席。白眉大龍。靡不推服。然猶不謂之聞道。及見雲庵文叟。始了自心。宜其歷死生波險之地。辟若娑竭出海。慈雲法雨。遐被窮荒也。邇來去聖愈遠。吾曹軟暖。不勝觀矣。敢望其出情求法乎。嗟哉。上則托名宗教。次之奔走衣食而。率以為教之典要。宗門活句。是古人茶飯。豈今人所能咬嚼。自是一犬吠聲。百犬狺之。遂乃成風。卒難移易。惟愚菴貴講主。情出流輩。深痛斯弊。亦恨挽之而未能焉。予故重之。贈以洪老送胡生敘。且數語如此。

讀法華普門品

[0276a13] 予讀法華普門品。至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不覺置卷嗟歎久之。眾生之大患。患莫過於淫欲。苟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佛言不妄。今天下恭敬念觀世音菩薩者。在處有之。乃稱名而離欲者。何其寡哉。則佛言亦有妄乎。嗚呼。淫欲恭敬。初非兩物。果能至誠常念菩薩。即恭敬現而淫欲沒。稱名少懈。則淫欲現而恭敬沒。如此境界深淺。氣力生熟。予亦驗之屢矣。佛語不妄。人無恒志。自墮疑網耳。

周叔宗書聽法華歌

[0276a23] 夫法華七軸。六萬餘言。而其所詮者。雖三周九喻。直譚曲說。亦不過一實相耳。惟此實相。昭然不離日用之中。奈何樓子六十餘年。辛勤行脚。求之而不可得。長慶蒲團七破。求之而不得。由是觀之。行求亦不得。坐求亦不得。則此實相。又非四威儀中。可得而求矣。然則昭然本在日用之語。寧非夢言哉。乃永嘉覺老又曰。不離當處常湛然。覔即知君不可見。以永嘉之語。較彼二老所求之見。何天下老和尚。舌頭雌黃不定若是耶。及讀唐修雅法師法華經歌。則若庖丁解牛。公輸子之為匠。而縱橫逆順。精粗巨細。皆大白牛之全體也。是牛也。頭角崢嶸。出入於吾人六根門頭。咆哮蹴踏。喜怒無常。平田淺草。綠楊溪畔。黑白互奪。使吾即文字求之而不得。離文字求之而不得。離即離非。求之而不得。畢竟至於無可奈何此畜。曇生通禪人。每以奈何此畜不得為恨。一見此歌。便有跨牛之志。然不得能書者書而寶之。作一覔牛話頭。無擇山林城市。境緣逆順。持此參此。若不得牛。殫生弗紫栢道人。舍然大笑曰。汝非跳過魚盤。覔豆腐之瞎猫乎。當今能書者。舍吾叔宗而他求。豈不誤邪。雖然。若有人問大白牛兒。畢竟在甚麼處。張草米書揮筆處。細聽蹄響墨池邊。

書東坡詩後

[0276b21] 鳥囚不忘飛。馬繫常念馳。靜中不自勝。莫若任所之。貧賤苦形勞。富貴嗟神疲。作堂名靜照。此語子謂誰。江湖隱淪士。豈無適時資。此東坡靜照堂詩也。嗚呼。心外無法。觸目其誰。動之與靜。富貴貧賤。但有名言。初非他物。眉山可謂了得便用。何異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斷則根塵不到。主賓夢醒。穿則十虗通達。生殺機窮。謂物即心而心外無物。謂心即物而物外無心。解用則賓不抗主。自然接拍成令。不解用則主逐賓隊。觸處成乖。故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且道轉物一句。孰能吐得。榮辱交加分主客。根塵暫喚作常光。

蘇長公大悲閣記

[0276c08] 魚活而筌死。欲魚馴筌。苟無活者守之。魚豈終肯馴筌哉。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蓋意活而言死故也。故曰。承言者喪。滯句者迷。予讀東坡大悲閣記。乃知東坡得活而用死。則死者皆活矣。前大悲閣記。則公示手眼於文字之中。使人即文字而得照用也。後大悲閣記。則公示手眼於文字之外。使人忘文字而得照用也。若然則東坡之文字。非文字也。乃象也。如意得而象忘。則活者在我矣。如所謂大悲菩薩。具八萬四千清淨寶目。八萬四千母陀羅臂。豈菩薩獨有耶。實我未嘗不具也。但有照而無用。謂之似具。唯照用齊到者。謂之真具。故顏氏之子。有不善未嘗不知。此非照乎。知之而未嘗復行。此非用乎。然而必欲八萬四千寶目。八萬四千妙臂。以象照用。其故何哉。蓋眾生具八萬四千煩惱。堅等大地。非照何以破之。非用何以轉之。又曰。窮源達本謂之照。鑄染成淨謂之用。予聞東坡嘗稱文章之妙。宛曲精盡。勝妙獨出。無如棱嚴。茲以二記觀之。非但公得棱嚴死者之妙。苟不得棱嚴活者。烏能即文字而離文字。離文字而示手目者哉。

陸大宗伯雲居募文

[0277a04] 昔如來不舍穿針之福者。良以福非積善而不成。善成則性有繼矣。故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即此而觀。善固緣生。能乘緣生。而入無生。何殊因花而得春哉。若然則穿針之福。獨非花乎。今陸大宗伯。養高綠野有日矣。年登九十。猶不以老却穿針之緣。為諸緣山主敷凍雲之花。香浮遐邇。可謂給孤後身也。嗚呼善哉。

曹溪碎鉢

[0277a12] 夫一心不生。則聖凡無地。物我同光。是故聖人不同。而此心此道。未始不同也。唯執情忘本。乃見有不同耳。老子生於佛後。孔子生於老後。我讀道德。不見其有非佛之言。我讀春秋論語。亦不見有非佛之言。大都聖人應世。本無常心。但以百姓心為心。故凡可以引其為善者。靡所不至。譬如良醫。但欲愈病。參苓薑桂。隨宜用之。至於奇症怪疾。雖砒霜蛇蝎。亦所不忌。其去病一也。後世三家之徒。不達聖人本意。互相是非。攻擊排斥。血戰不。是何異操戈而自刃也。我聞莊衢魏公。本朝盛德君子。妬曹谿一鉢而不能容。手碎之。何示人不廣若是。雖然。大鑒本以虗空為鉢。天地萬物為鉢中之食。能稻糧饑饉。藥草疾疫。公亦鉢中食耳。安有食食食哉。夫何故。無能所故。無能所則無待。無待則獨立。獨立則無生心措手之地。嗚呼。起公九原讀是。寧不汗顏哉。雖然。且道如何是和事老人手段。逆順境緣風過樹。殘生不直半文錢。

程康伯書圓覺經

[0277b05] 婆伽老漢。直指眾生日用熱惱。為神通大光明藏。十二大士。曲說如來神通大光明藏為熱惱。自是父子情乖。聖凡路斷。康伯程氏。旁觀忍酸不禁。於是發心手書是經。積畫成字。積字成章。積章成帙。於一剎那中圓覺成就。違而復順。斷而復通。父子歡呼。接拍承令。聖凡雲集。水到渠成。紫栢道人適買舟於岷江之干。康伯氏於神通大光明藏中。拈出供養道人。是時不以面受。乃用背享。直得文殊杜口。普賢失跌。況其餘乎。雖然。蟣蝨以頭顱為崑崙。屈步以蹄涔為滄海。小大無常。孰得孰失。

書周叔宗臨帖卷

[0277b16] 禪家有離經一字。即是魔說。依經解義。三世佛冤。書家有學書而死於法者。謂之奴書。觀叔宗周氏。臨諸家帖。於縱橫變態之中。法時露焉。譬夫濃雲雷動之初。龍雖不見。頭角暫露。而天機深者。神而明之。則龍之頭角。不在叔宗筆陣。而在我欲得不得之閒耳。

石屋禪師山居詩

[0277b22] 詩曰。莫謂山居便自由。年來無日不懷憂。竹邊婆子常偷笋。麥裏兒童故放牛。栗蟥地蠶傷菜甲。野猪山鼠食禾頭。施為便有不如意。只得消歸自休。

[0277c02] 夫身心者。死生好惡之鵠也。鵠不忘。則矢不。矢不。則害我者寧有窮哉。然害我者。大抵不出有心無心之域。故至人去此不去彼。此去則彼無主矣。主無而敵恣。何殊矢射虗空耶。故此老以消歸自為歸宿。旨哉言乎。

東坡阿彌陀佛頌

[0277c08] 予讀東坡阿彌陀佛頌。異其頌旨曉然。如日出大地。光無不燭。奇哉長公。昔人謂五祖戒公之前身。不亦宜乎。夫圓覺倒想。初非有常。倒想在諸佛。即名圓覺。圓覺在眾生。即名倒想。如眾生能善用其心。孰非無量壽覺。娑婆孰非蓮花淨土。必曰外眾生而得佛。外娑婆而生淨土。此為鈍根聊設化城爾。今天下請其入化城。則欣然皆喜。延之寶所。莫不攢眉而去。何耶。

書某禪人募刻大藏卷後

[0277c16] 夫大藏佛語也。而大藏之所詮者。佛心也。佛語如薪。佛心如火。薪多則火熾。薪盡則火不可傳。火不可傳。則變生為熟。破暗張明之用。幾乎息矣。故傳火必待於薪。而火始有用。傳心必合於佛語。而心始無疑。我心既無疑。佛心我心也。佛心我心。則凡有知覺者。孰非佛耶。雖然。眾生本佛。奈何日用而不知。謂之根本無明。辟如生盲之人。出胎墮地。雖長百歲。終不知天地日月。是何物也。眾生本佛。日用不知謂之生盲。謂之無明。不亦可乎。夫生盲之人。一旦得良毉抉其障翳。則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了然無惑矣。眾生之無明。若不得佛語。為之金錍。抉其無明障翳。雖佛性本有。惡能識哉。如火未始不在也。不得薪以傳之。則火不可得而用也。故曰地二生火。天三成之。三若不成。則火雖在。亦不可得而照物也。如眾生正因佛性雖在。不得緣因佛性熏之。則了因不開。了因不開。則正因終不得而復矣。由是而言。緣因。佛語也。了因。佛語之所詮者也。正因。則眾生本有之自心也。自心固有。不得佛語傳之。了因了之。自心雖固有。終不能用也。正如火在。而不得薪以傳之。火亦終不可得而用也。是故有志於用自心者。必先明佛語。夫自心明。則無往而非明矣。故曰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而永不能昏之人。始可以開物成務矣。予是知大藏一刻。豈惟凡夫可以登正覺。寔治道中。開物成務一大機也。刻大藏之緣始。今某將丐緣於四方。馮太史前。予繼太史而復之者。蓋念聚薪不易。如薪聚而火不傳者。未之有也。佛語宏傳。而眾生不明自心者。亦未之有也。某行矣無滯。

法華抒海

[0278a20] 余讀戒公法華抒海。至全人即法處。猛覺心廓目遺。妙不越粗誠非思量分別所能解也。夫蓮花象也。妙法意也。學人能玩象得意。象未始非意。粗未始非妙。且道全人即法時。阿誰玩象。咄。

書鶴勒那問二十二祖公案後

[0278b01] 歲在萬曆癸巳春。予客燕山碧雲寺。燈下讀佛祖通感。至此不覺掩卷而歎。且覆而思之。勒往世為比丘。赴飯龍宮。徧觀五百眾中。無一人堪任妙供。故不欲諸子同赴。而諸子不解師意。妄生人我。師則勉強狥情携之赴會。既而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於羽族。仍感惠而從化。嗚呼。當為最靈之物。不以智照而以情。較乃為羽族而從化。蓋迷極而反覺也。雖然至此而覺。莫若先此而覺。豈不勝哉。時奇子問曰。如何不知眾夙因。二十二祖奚獨知之。曰。見道則無優劣。損習則有淺深。以深則洞照無涯。淺乃光燭有限之故。又問勒說法。九易寒暑。眾卒未解脫。摩拏說偈將畢。眾即悟無生。飛鳴而去何哉。曰。起信論云。如來色心業勝。故聞法者易悟。由是而觀。則摩拏道力。過勒多矣。辟如撞鐘。槌大則聲洪。槌細則響邇。奇子聞之。躍然合掌作禮。

蘇長公集

[0278b17] 大眉山。凡作文作贊作偈。發揮不傳之妙。縱橫誕幻。使入莫得窺其藩籬者。蓋其所得眾生語言陀羅尼三昧。於大雄氏未覩明星之前久矣。故能從是處說出非來。從非處說出是來。從是非處。說出不是不非來。從不是不非處。說出是是非非來。長亦可。短亦可。高亦可。下亦可。淺亦可。深亦可。近亦可。遠亦可。凡其可者。皆千古不拔之定見也。定見如盤。其語言如珠。珠走盤中。盤盛其珠。而橫斜曲直。衝突自在。竟不可方所測。如有生心測之者。辟如以網張風。以籃盛水也。知其難測。而甘心終不敢測者。益非矣。東坡氏。豈三頭六臂異乎人者耶。亦橫眉竪鼻。無所異乎人耶。但事理之障。障他不得。所以無不可耳。又事理之障。不能障他。妙在何處。妙在不傳也。只此不傳者。孔氏得之而為萬世師。老氏得之而為羣有師。釋氏得之而為無師之師。今有人於此。能知無師之師住處。則不可傳之妙。許渠獨得焉。

唐修雅法師聽法華經歌

[0278c10] 夫心法本妙。無閒聖凡。乃今在聖人。則能六根互用。凡夫則甘坐豐蔀之愚。以為眼惟能見。而不能聞。耳惟能聞。而不能見。殊不知凡夫以徧計不了。謂籐是蛇。故六根似不能互用耳。如徧計情消。則依他本妙。根塵無得。能所不斷。匪涉情解。日用現證。故曰佛法在日用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却又不是也。吾大雄氏。於法華會上三周九喻。橫說竪說。形容妙法。可謂曲盡慈膓矣。然終不若是歌。拈提本妙。使大心凡夫。一讀其歌。當處現前。而法華富有六萬餘言。演說妙法。不為不廣。然皆死句也。惟雅得活句之妙。能點死為活。譬如一切瓦鑠銅鐵。丹頭一點。皆成黃金白璧。又如月在秋水。春著花枝。其清明穠鮮。豈待指點然後知其妙哉。

書棱嚴截流後

[0278c24] 佛頂即自心。自心即佛頂。心頂互奪。常光現前。此五乳峰下鼻祖截流之機。如講主以截流之筆。發揮棱嚴大意。開爽絕塵。一歷眼根。耳根洞徹。夫頂既不可以眼見。心又豈可以智識知哉。雖然。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頂也。特頂不見頂。現行忽起。用處生疑。逐日頂墮耳。

五慈觀閣記

[0279a07] 棗栢有言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由是觀之。則一念未生之時。謂之宗。一念既生之後。謂之用。故宗之與用。如一指之屈伸耳。指未屈伸時。指在而不可以見聞得。指正屈伸時。指隱而不可以動靜識。謂其動乎。屈不是伸。謂其靜乎。伸不是屈。屈之伸之。各各獨立。故正伸時。屈不可得。正屈時。伸亦不可得。正屈伸時。指體不可得。未屈伸時。屈伸亦不可得。惟知宗者。可以用用。宗辟指體。用辟屈伸。又知宗者。則情出古今。用用者。則自他不隔。然後將此愛人謂之仁。將此處事得宜謂之義。將此施之於上下。品節有條謂之禮。將此變通一切而不滯。謂之智。將此確然固守。臨死生交易之際。無毫髮苟且。謂之信。此五者。古人用不盡。今人故得用之。知此則五慈之旨。思過半矣。雖然愛見之慈。忍力之慈。與夫等慈大慈。皆可以義理得也。唯真慈一著子。苟非明悟自心。不纏知見。辟如葉公畫龍。真龍現前。未必不投筆怖走也。

書肇論後

[0279b01] 夫心本無住。有著者情。情本無根。離心無地。故會心者情了。全性者心空。心空則大用自在。如春在萬物。風在千林。其吼喚鮮明變化之態。烏可以情智彷彿者哉。肇祖五論之製。宗本不遷等作。何異春生萬物。風嘯千林矣乎。既能生而能鼓之。則生鼓之前。必有春不可得而生。風不可得鼓者存焉。雖然。微宗本。則四論無心。微四論。則宗本無身。夫身也者。心之郛郭也。心也者。性之郛郭也。

毗舍浮佛頌

[0279b10] 此頌四句二十八字。包括大藏。透徹禪源。靡不罄矣。眾生浮淺。憂慮弗深。立志苟且。見卵而求時夜。見苗而求腹果。是以讀者雖多。獲效則寡耳。予持此。凡十五易寒暑。而猶精持不休。每觸逆順憎愛交加之地。必以此頌為前茅。覆軍殺將。亦不知其幾。今人持未滿千萬過。遂尤其不效。復求效者持之。辟如掘井。去土三尺而無水。尋易地而掘之。復無水。復易之。水終不得。而精神竭。渴終不解。苟有志持此頌者。能知掘井之喻。而持之無懈。若無靈效。老僧舌根。定當腐壞。

八大人覺經

[0279b21] 八大人覺經。辭旨清遠。如月在秋水。雖至愚之人。無煩指點。皎然意了耳。然是經去古既遠。流行亦寡。初因明東禪人。手寫一軸。東雖即世。其上足世南持而示余。余疾讀之。不覺心開意朗。既而命諸黑白廣傳之。夫八覺之妙。豈外眾生日用不知之知。別有所覺耶。如來大人。憫諸不覺。即將眾生日用不知之知。開為八覺。有緣者。脫得一覺乃可以破長夜之昏矣。辟分一燈之。徧照世中。則其靈寧有窮哉。

[0279c05] 又。

[0279c06] 夫人之在心。猶魚之在水也。魚之在水。果知水乎。人之在心。果知心乎。魚能知水則龍。人能知心則聖。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嗚呼。人為萬物之靈。生既不知所以生。死豈能知所以死乎。一不知則永不知。永不知則無所知矣。人而無知。可不痛哉。於是大覺聖人見而悲之曰。奇哉眾生。俱有如來。吾先覺。彼猶不覺。不覺則昏迷長夜。終古不思矣。是豈忍乎。遂將眾生日用不知之知。開為八覺。雖則淺深階次。所用弗同。要而言之。從凡入聖。自覺覺他。靡不滿也。此經總三百七十一字。言簡旨豐。遮照精深。有而能無。無而能有。能得一覺。則大夢頓醒。況得八覺者乎。嘻。覺則眾生可以作佛。凡魚可以為龍也。元至政閒。雪庵溥大師。號稱能書。書此經若干卷。流行海宇。自元迄今本朝。將三百年。於萬曆辛卯四月望日。林蕖公。偶得一卷。於本寺明秀禪房。憲副包公乃鐫於石。以壽其傳云。

書寶積經偈後

[0279c23] 寶積經偈曰。四大假為女。其中無所有。凡夫迷惑心。執取以為實。女人如幻化。愚者不能了。妄見女相故。生於染著心。譬如幻化女。而實非女人。無智者迷惑。便生於欲想。如是了知。一切女無相。此相皆寂然。是名女三昧。

[0280a04] 此偈載寶積經。句十六。字八十。辭旨朗然。譬如月在天碧。清光照人。涼入心肺。積生熱惱。當處冰銷。此就天機深者。染目得益而言也。如根器稍鈍。能讀而誦。能誦而思。能思而用之。則毛嬙西施。抱身執手。唼舌吮唇。何殊木偶。雖然。女人之為害大矣。漢李陵與虜戰。陵曰。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搜於匿車下皆劒斬焉。明日復戰。斬首三千餘級。彼但畜之。毀王師必勝之氣。今吾曹壞服毀容。求無上道。於欲而不能斷。淫機綿然。一旦觸境。不幸與之從事。不唯出苦無期。如針鼻缺。如石折難合。靜而思之。首可碎也。肝可裂也。心可刳也。遇如斯人。此觀破壞。生不若死。死而不生則。死而有生。生必入地獄矣。

蘇東坡十八大阿羅漢頌

[0280a18] 予讀眉山蘇軾供十八大阿羅漢頌。愛其思致幽深。辭氣誕幻。發揮不傳之妙。如月在秋水。無煩指點。朗然現前。使人見之。不覺心游象先。遺物獨立也。若非得無所得心者。烏能致是哉。然以是知黃面老人。并諸尊者。離是無所得心。亦無別奇勝。或問曰。無所得心可得聞乎。對曰。若不可得聞。而問聞者。又誰耶。雖然。心不知心。眼不見眼。知此則得無所得。如啞人食蜜。甜與不甜。豈可以口舌窮之哉。

書黃龍寺藏經閣毗盧佛記後

[0280b03] 毗盧遮那。此言光明徧一切處。阿鼻。此言無閒地獄。謂諸苦具黑業徧一切處。此義黑白粲然。舉著便疑若謂光明果遍一切處。則黑業不可遍一切處。若謂黑業遍一切處則光明不可遍一切處。若謂兩種俱徧。不相妨礙者。此又不然。何以故。千年暗室。忽然一燈。暗即隨滅。光徧滿故。唯石頭老人謂光明中有黑業。不與黑業相對。黑業中有光明。不與光明相對。噫。宗風久衰。此意寂寞。往往舉似龐眉老衲。取胡盧而笑。況黃口禪雛。吾觀華嚴文殊師利。教善財童子一百一十城。參五十三知識。雖多境緣順逆。三昧無常。或以殺業。或以淫業。如是種種作諸佛事。要之皆助發毗盧光耳。故頓悟石頭參同之意。則阿鼻即入毗盧之門。不然毗盧即入阿鼻之牖。蓋一切眾生。無有定性。以無上知見之香熏之。則諸佛光生。以四弘六度之香熏之。則菩薩光生。以十二因緣還滅之香熏之。則緣覺光生。以四諦之香熏之。則聲聞光生。以增上十善之香熏之。則諸天光生。以猜忌徼福之香熏之。則修羅光生。以五戒之香熏之。則人光生。以愚癡之香熏之。則旁生光生。以慳吝之香熏之。則餓鬼光生。以十惡五逆之香熏之。則地獄光生。或謂六凡非光者。彼未了黑業無性故也。了此則飛潛橫走。孰非毗盧之光哉。今匡廬黃龍寺。有僧謂宰官菩薩。曾乾亨言曰。黃龍藏經閣成。未有司閣者。僕欲造毗盧佛一尊。以為匡廬風月主人。可乎。曾公曰。善哉希有。子既欲以毗盧圓滿之香。熏一切眾生。亨雖不敏。敢不以文字三昧助發此光。達觀道人偶讀斯文。亦橫口一上。見作隨喜云耳。

陳仲醇大藏閣緣起後

[0280c07] 夫以藥治病。病得愈者。常醫也。常醫死。而抄其方者。偶中。病愈又醫之常之。常者也。惟良醫則不然。直以病治病。此下功也。如無擇病與不病。聞其風而喪我者。此上功也。嗟乎。眾生四百四病。皆客病也。非主病也。主病特飢渴兩者耳。然兩者。又本於有身。身本於有我。我故曰。聞其風而喪我者。上功也。若夫五伯之爭長。七雄之兢雄。使其果能我喪我。則雄雄長長。得非翦龜之毛哉。我如來大人。凡有所說。皆喪我之前茅也。若然者。垂裳而天下治。苟非我喪。我不能焉。或謂藥可以治病者。我知其非良醫也。

讀石壁經

[0280c18] 萬曆歲在癸巳春。余挂錫燕山碧雲柳樹菴。應華亭徐太僕琰之請也。燈下讀唐蘇州史白居易。重玄寺石壁經。逆思隋靜琬尊者。刊石為經。積盈大藏。竊校優劣。不勝悲惋。夫重玄經惟八種。而白公極廣長舌相讚之。猶恨不能盡。而我琬公刊大藏於石。設公一登白帶。則其讚歎。當復何如。適開侍者。賷大藏自三吳來。令其讀之。亦不勝悲惋。因囑其刊於涿鹿崖壁之上。使觀者知琬公之功。殆非清冕諸師可並萬一矣。

東坡油水頌

[0281a04] 薪多火多。境大智大。離薪離境。火智無地。是故達人就陰息影。日中逃影。離境覔智。從上以來。無有是處。油辟本性。水辟妄情。火辟境智。究此三者。初非有一。況有三乎。性變為情。情變為境。了境須智。即情逆用。以功較之。賞罰立焉。毫釐之閒。名實難負。智者思之。敢不力行。能力行者。千古旦暮。眉山長公。乃是其子。

書般若無知論後

[0281a11] 此論文致婉密。理路冲遠。得之於心。可以達六經。徹大藏。旁通百氏。如登妙高。羣峰該覽。故用之出世。度越諸乘。穩證自心。用之經世。即事即理。橫拈竪弄。靡不合聖帝明王之轍。是真寔學。讀而成誦。誦而味之。味之精了。自疑永斷。取決自心。不由他印也。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五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3 冊 No. 1452 紫柏尊者全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