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37n0660_009 涅槃經疏私記 第9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37 冊 » No.0660 » 第 9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九

釋高貴德王品

[0097c07] 廣前三行主對相應者。此釋與前但增減有異。語勢相似。今謂不然。何者五行約修。十功約證。何得相應。故云全不相應略破也。

[0097c10] 光宅云同是因善者。為是何教因善。為復二乘因菩薩因。今以大涅槃修證得之果。何故名因也。

[0097c12] 感後習果者。究竟涅槃即是報果。現世酬因名為習果報。論隔世義不相關故也。

[0097c14] 第六功德以金心為體者。謂取金剛三昧為體。若爾若論分體何不取初功德為體。若取金心何不至第十功德而云第六耶。五行是涅槃因。猶有少理。仍不明結分果故也。

[0097c18] 乃菩薩之位不關佛乘者。別教菩薩證道猶同佛乘。佛乘即是報果故也。

[0097c20] 勸則通者。前諸文中處處有勸。何獨十德始云勸耶。

[0097c22] 研其遺文者。謂古人所釋多分疎失。故云不與經會也。

[0097c24] 前三行乃至其文則少等者。且約三之與十。多少而論。互有修證。約其功德。同是初地故也。

[0098a02] 後十功德非不明修者。此之功德從初地去地地明修。今且從證說。故云功德也。

[0098a04] 一佛明十功德者。此之功德皆約佛說。唯有少多問答。約菩薩明耳。

[0098a06] 高貴是法身者。出九界之上。故云高。為七方便人之所敬。故言貴也。

[0098a08] 解脫攝法故如王者。分身百界散影垂形。為主為導。示善示惡。轉變自在義之如王也。

[0098a10] 經云修行如是大涅槃經者。則指上文五行也。

[0098a11] 得十事者。得只是證耳。

[0098a12] 直唱十數不別列名者。此約證說初地功德。皆具諸地。故不可定列十名。隨有功德而立名字。名之為十也。

[0098a15] 鈍根少智者。鈍根約菩薩。小智約二乘。通別菩薩未入圓常皆約鈍說。利根猶有接義。亦節節得入故也深無底故驚者。於一一法皆徹實相之極。名之為深。橫周法界。名為廣也。

[0098a19] 分別智所知非難者。此約菩薩不思議出假之智。二乘以之為難。菩薩以知。故云非難也。

[0098a21] 泥涅智所不洎者。二乘之智望菩薩為不及。即不思議分別智也。今雙非之。故云非易等也。

[0098a23] 無色故非相者。非俗諦也。

[0098a24] 無心故非非相者。非真也。

[0098b01] 無去來今故非世法者。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但以世俗文字說去來今耳。

[0098b03] 無邊無中者。今既雙非顯於中道云何無。謂即邊而中中邊雙寂。故云無也。

[0098b05] 絕四離百者。約圓不思議為離也。

[0098b06] 初功德不聞而聞等者。謂地前為不聞最淺。初地去為聞。故云至深。今謂不爾。不聞約證。而聞二地去乃至十地。具諸功德也。

[0098b09] 第七第八為二周者。謂始發心為淺故也。

[0098b10] 謂從善友生者。復為淺也。即是第九等為一周也。

[0098b11] 今之功德名義永異者。略斥古人立周說故。失言。周者一體之上從始至終以為一周。如法華中為三根人三度而說。豈同十德。名義各別。故云異也。

[0098b14] 經云所不聞者而能得聞者。即是初地上二地功德為得聞也。

[0098b16] 初一聞慧者。他人意意見有聞字便作聞思釋之。今約證說。更作三慧釋之。如下廣破也。

[0098b18] 中間二是聞思功用者。謂見有能斷慧心之言。故云用也。

[0098b20] 初一是本者。意謂一切功德皆從聞得。故云本也。

[0098b21] 尚不得以別真道釋者。意斥他人且作與奪。奪而言之。別教初地猶名功用。不與圓同與而言之。證道同耳。故云不得真道釋也。

[0098b24] 文明證得而作修解等者。今引十文。廣破他釋。作聞思修等。淺深不同故也。

[0098c02] 而作共解者。聞思等三共三乘故。

[0098c03] 從他聞解者。謂從地前方便位聞故也。

[0098c04] 作思議解者。謂從地前偏真而說也。

[0098c05] 作顯露解者。地前聞思說皆顯露故也。

[0098c06] 作尋常解者。聞思等語小乘常談也。

[0098c07] 作差別解者。不聞聞等差別不故也。

[0098c08] 作邊窮解者。前方便教。皆約二邊而有窮盡故也。

[0098c09] 若依文者者。文謂現文五事之說。自免諸過也。

[0098c10] 私諮下是先師重述經恐學者。逐語生迷故以出其文旨。猶參因相正在證位。以因聞故文猶監因。若知果上修因於理無失故也。

[0098c13] 初既多立果名者。第一功德五名同是證得。故云果也。

[0098c15] 章安置多少之言者。如前料簡五行證少十德證多五行約修故云果少。十功約證故果多。二文中皆有修證。故以多少言之。故云意亦如是也。

[0098c18] 細尋九句之文者。下九功德皆約修證也。

[0098c19] 若尋文取義等者。文若是證義。須依文義。若是圓文隨義釋。故云判文也。

[0098c20] 細像者。不實之貌也。

[0098c21] 妙悟發解者。即是證初地。後功德自然而發。不由他悟名之為妙。法界依正塵剎互冥。菩薩於茲得自在用也。

[0098c23] 若從他聞下。略斥他人所解也。

[0098c24] 三諦三法等者。諦謂諦境。法是境上。所觀之法也。

[0099a01] 亦不證俗者。此不思議俗二乘不知故也。

[0099a02] 不知真之秘藏者。此真全是畢竟空體。故名為密也。

[0099a03] 正歎於此者。歎此界聞聞等。具於三體五法也。

[0099a04] 經云三寶性相者。三寶之性即是一體三寶之相。即是別體。故云性相也。

[0099a06] 如來涅槃者。如來約來即不來而來。涅槃約去即不去而去。來無其始。去無其終。故云常住無變也。

[0099a08] 經云非有非無等者。此約真俗釋雙非顯於中道也。

[0099a09] 非有為無為下約二諦釋。

[0099a09] 非有漏無漏下約四諦釋。

[0099a10] 非色不色下約五陰釋。不色是心即是四陰也。

[0099a11] 非名不名下約假實釋也。

[0099a11] 非相非不相下約四相釋。不為四相所遷。故言非也。

[0099a12] 有非不有下約三有釋。亦是二十五有不同也。

[0099a13] 非物非不物下約空有釋。非物即空物謂諸塵是有也。

[0099a14] 非因非果下約世出世釋。因即世間果即出世間也。

[0099a15] 非待非不待下終相待釋。以俗待真雙非即是絕待也。

[0099a16] 非明非闇下約愚智釋。

[0099a17] 非出非不出下約三界釋。

[0099a17] 常非不常下約凡聖釋。凡夫謂無常聖人是常也。

[0099a19] 非斷非不斷下約凡小釋。

[0099a19] 非始非終下約生死釋。

[0099a20] 非過去下約三世釋。乃至十二日緣等。皆約中道。深觀三道。即是三德故也。

[0099a22] 餘亦如是者。不聞聞一句既二十句釋。無非中道下之四法。乃至九種功德。皆是中道故也。

[0099a24] 經云如是等經者。一切外道經書來至。今經皆是秘密之義也。

[0099b02] 經云除毗佛略者。真諦小乘除方廣大乘故也。

[0099b03] 非是思慧之益者。略斥他人三慧消文。故云非也。

[0099b04] 先提緣由者。聽受為緣。真為由故也。

[0099b05] 經具知一切乃至甚深義味者。謂開權顯實世間文字無不甚深也。

[0099b07] 假智照事者。化他之行如炬照物自了了他。功歸於。亦復如是也。

[0099b09] 令人易解者。大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令易解。故分對三人耳。

[0099b11] 是廣明利益者。以明四法望前為廣。今此四法有其二種四法。先約四法。後將四法轉釋。還成於四故也。

[0099b13] 經二乘人遠見佛道。謂開權顯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也。

[0099b15] 疑是外論者。論謂往復折微令疑得斷。斷即是離故云離也。

[0099b17] 明生闇滅者。前約明生。後約闇滅。亦是智斷。前後互論故也。

[0099b19] 將三單對一雙者。謂常無常為一雙。三單即是樂淨我等。具足應云無樂不淨無我等三即成八倒。故云文略也。

[0099b22] 涅槃四倒總別之殊者。前明定涅槃不此是總名。後云是常住不別名四倒故也。

[0099b24] 今但互現者。如經但云。眾生有佛性不云三乘。三乘佛與眾生同。故云互耳。

[0099c02] 經云若命非命等者。約十六知見命。即是見我人眾生壽者等也。

[0099c04] 十二因緣輪轉無際者。謂過去無明。復由未來現在。故云無際也。

[0099c06] 無明一念者。故起信論云。一念無明迷真之始。故云其始也。

[0099c08] 即便得離者。謂離界內外之疑也。

[0099c09] 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者。從此下不簡闡提。但令迴心皆得菩提。有佛性故也。

[0099c11] 寄無而言有者。一切諸法猶如幻化。但有其名而無有實。由如病者見於空華。但除其病不用除華。故云無也。

[0099c14] 寄有而言無者。雖諸法皆從緣生而無實體。善惡之業亦不敗亡。故云有也。

[0099c16] 寄非有非無而言有無等者。重釋上二約有約無皆具三諦。不思議之有無也。

[0099c18] 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復不可思議玄而復玄等者。一不思議約上來不聞聞等。言語道斷名為一玄。二不可思議約其五法心行處滅。三復不可思議約於現方而四論秘密。故云復玄。重重三諦重重涅槃重重依正皆不可說故著。復言若非一圓家用義消文。十德之證還同他見耳。

[0099c24] 初領旨抑非者。謂領不聞聞等義名之為旨。其義未了故以立非難。亦是為末代示同不解也。

[0100a02] 初文奪分便成兩者。如經法若有者即是其聞法。若無者即是不聞。世尊何故說聞不聞也。

[0100a04] 遮生滅不得作一者。恐轉無是有轉有是無只是一體。故以遮之也。

[0100a06] 結定不應一者。如經聞所不聞正是二云何是一也。

[0100a07] 至是住相者。轉釋聞即是住。去既未到者。轉釋不聞是生故。故不更生等者。唯至不至轉釋聞所不聞也。

[0100a10] 譬中無不一譬者。謂至不至等。今但合為一。三譬不同合中。聞不聞不聞不聞等。故云開合互現也。

[0100a12] 一縱徵者。如經云。何復言等。意難縱云。眾生未見菩薩云見。云何未了既是未了。即同不見不見即是不聞。云何說言聞所不聞也。

[0100a15] 經云如來往昔從誰得聞者。既有於聞。聞必有師。故云誰也。

[0100a17] 經云於阿含等者。反徵無師。既云無師。云何復言聞不聞也。

[0100a19] 細不可見者。如極微色神鬼等色。故不可見也。

[0100a20] 質柱一邊見者。如人柱東西則不見故也。

[0100a21] 聲亦類爾者。大聲遠則不聞。小乘及近亦不得聞也。

[0100a22] 經云聞聲滅者。夫言聞者皆約句義可詮表故。一字不成聞。若喚後字前字滅故。故云何得聞也。

[0100a24] 是為歎答者。先歎後答。如經善知一切諸法如幻等。不聞聞等豈有定耶。

[0100b02] 非青見青等乃至瑞答者。皆是不定之相。不來而來顯於中道。不聞聞涅槃之相。故云瑞也。

[0100b04] 凡此三答三根釋然者。初明歎答從此更有二答。故云三也。

[0100b06] 答別答者。即是見光琉璃之問等兼答前聞。故云別也。

[0100b08] 是光體者。即是中道之光為體也。

[0100b09] 是光用者。謂非青見青等答前德王之問。聞所不聞等得益之用也。

[0100b11] 一顯諸法無言者。此光是理體之本。故四菩薩展轉無言。如淨名杜口等。皆顯不思議也。

[0100b13] 二寄言明本者。前第一義諦故以無言。此世俗文字故言也。

[0100b15] 經云光明者即是念佛者。此是一體三寶。故云常住也。

[0100b17] 經云亦有因緣者即不思議感應之因緣。涅槃之體寶不可說。為眾生故。亦可得說也。

[0100b19] 是破是立者。謂遍破遍立也。

[0100b20] 彼菩薩是佛者。此師意如文殊等皆是古佛。示為菩薩輔佛行化。故云有光也。或云初住菩薩分證法身。亦有常光之本也。

[0100b23] 不佛道同者。即四悉意彼此土別即世界也。但生此正善為人滅此土惡對治。令見性得道第一義也。

[0100c01] 此佛舉彼菩薩者。如經是大眾中有此光明等。問此光明。即是舉彼也。

[0100c03] 迦葉亦爾者。謂亦逗常機為其生善入第一義。不說對治扶律之當耳。

[0100c05] 上文對佛者。謂純陀對佛與文殊論也。

[0100c06] 而法不傍者。純陀約無為法正論常住也。

[0100c07] 有去來故來者。約俗諦來也。

[0100c08] 無去來故來者。約真諦來也。

[0100c09] 經云諸行若常者。謂理無去來。若無常者。念念生滅亦無去來也。

[0100c11] 後八番者。一約眾生即有去來。二約憍慢。三約取著。四約如來涅槃。五約見性。六約二乘涅槃。七約聲聞四德。八約如來四德也。

[0100c14] 兼答高貴不聞而聞者。謂本即不聞迹而聞。即迹而本即不聞。不聞即本而迹。即是同同不來而來。利後如是。即迹而本來即不來。即本而迹。不來而來。迷悟准此故也。

[0100c18] 經云既蒙聽許兼被誡勅者。此是經家敘意誡文。猶在下答文之中也。

[0100c20] 一德王問廣者。如上有奪縱等三雙也。

[0100c21] 二德王問證者。不聞聞等不聞是證也。

[0100c22] 琉光問修者。既云問所不聞聞即是修也。琉光在本。本謂本土。問彼佛不聞聞等義也。

[0100c24] 眾既問廣等者。有其二義故略。一者此中大眾德王問竟流光故略。二者隨流光來大眾彼聞竟。故但略聞也。

[0101a03] 天行任運增明者。初證住後。念念入法流。故增明也。

[0101a04] 似如六度者。佛法幽微何能測度。今但比似約六度釋之也。

[0101a06] 此約精進許者。如經。汝今欲盡如是大乘等。即是精進也。

[0101a08] 經云大涅槃海者。涅槃之體深而後廣喻之如海。大乘即是能乘之人。從因至果。名大涅槃也。

[0101a10] 經云正復值我能善解說者。自此之前非不善解。此約流光機未會故時未至。故今機會。說時至。是名善解也。

[0101a13] 經云汝今所有疑網者。自此經前權實皆疑法華。雖破猶有未了。我今為拔文執之毒出權疑也。

[0101a15] 經云汝於佛性猶未明了者。初地分破於究竟性猶未了也。

[0101a17] 經云汝今欲度生死大河者。即是度於二死之河。我能作於究竟船師也。

[0101a19] 經云汝於我所生父母想者。為是正因之子。天性相關由如父母。亦是中間處處結緣為緣因。故我於汝生赤子心也。

[0101a22] 經云值我多有能相慧施者。此之法實由如金藏。還是子有我以施汝。故云能相。多有者如法華云。我以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等賜諸子。諸子不一車亦無量。故云多有也。又由大涅槃海故能斷疑網。由疑斷故見於佛性。由見性故能度二死之河得本父母。由得父母作大船師。由得父母能示正法得大實車。得大車故遊於四方。從因至果直至道場。若不得車即隨處而住也。

[0101b06] 即廣佛性者。謂三佛性也。

[0101b07] 悟解一句半句得見佛性者。即約緣了二因同資正因。故云見性也。三句云何不徵起不聞不聞等三句也。

[0101b09] 不聞聞是了因者。重釋約其四句。論於三因五種佛性等。不聞是智德。故云了因。

[0101b11] 聞不聞是緣因者。此約修德。由聞故為緣。同資正因。不聞不聞等也。

[0101b13] 聞聞是境界性者。謂是生死惡五陰也。

[0101b14] 又是因性者。境界性通於善惡因性也。

[0101b15] 聞不聞是因因性者。約聞為緣因。不聞為了因。故云因因性。亦應云果性果果性等。不聞是果性不聞。果不聞果性也。

[0101b18] 例來不來生不生至不至等者。取得不得皆約聞不聞。四句對於三因及五種佛性釋之故也。

[0101b20] 作船師此約忍度者。若不能安忍違順二邊。何能作於種智。船師化他度於二死之河也。

[0101b22] 此約禪度者。即是首楞嚴定。種種示現作主作道等。觀眾生如赤子也。

[0101b24] 慧施此約檀度許者。謂無作六度具足檀波羅蜜也。

[0101c01] 諦聽令不覆等者。約聞思修三慧為誡。聞若不諦由如覆器。法水不立故也。聞若不思猶如漏器。水則不住也。聞思不修猶如汙器。不堪受用。故以試之。廣如前引大論釋之故也。

[0101c05] 經云先自度身者。四弘釋若無四弘不能化他。若生憍慢漏落生死。故以誡也。

[0101c07] 若作別體即不能尊師者。今約一體以法為師。師即是佛法僧具也。

[0101c09] 凡行十法結是至心者。先覆中有三。次漏中後二汙中有五。故云十法也。

[0101c11] 南方舊解者。即是南朝齊梁之時。盛弘此經也。

[0101c12] 後兩四句是譬說者。即是至不至不生生等四句。今意總是法說。夫言譬者為法作譬。何得將法譬法。故不用之也。

[0101c15] 初四句是教相者。謂不聞不聞即是教也。

[0101c16] 次二是證相者。此語猶略。應云行證何者不至至即是約行。不生生即是約證。以對教行證三也。

[0101c18] 為逗三根者。此解與今家意同也。

[0101c19] 經於見聞者。但云真諦何教中真此約中道之理。故云不聞不聞也。

[0101c21] 攝應還真者。謂聞是應不問還真也。

[0101c22] 聞聞應迹者。聞見常應眾生也。

[0101c23] 若能修道則聞不聞者。謂生死紛糺為聞。能斷生死則是不聞也。

[0102a01] 常是聞聞者。謂俗諦生死是常故也。

[0102a02] 不生生是涅槃無始而始者。謂不生是無始生即是始。故云而始也。

[0102a04] 生不生是涅槃無終而終者。謂不生即無終生即有終。故云而終也。

[0102a06] 次約生死上云不生生是無始而始者。無明無始全是法性名為不生。還約法性而生無明。故云而始無終而終。准釋可解也。

[0102a09] 靡不該通者。始自阿鼻終乎等覺。皆有不聞聞等四句之分。取其正因皆有可生之義。非之佛性也。

[0102a11] 安得漏作若教行證等者。總斥前諸師約法譬等說也。

[0102a12] 非但方不會圓者。方猶法也。諸師各作一法。方則定方仍猶會得。今家三諦不思議圓理也。

[0102a14] 兼復屠割傷體者。如前分於教證法譬等說。皆傷涅槃常住中道正體也。

[0102a16] 又一師依於一諦以釋四句者。單約真釋也。

[0102a17] 彌益疎遠者。理逾遠義之如疎復不攝俗。名之為遠也。又如來常依二諦說法。故云疎遠也。

[0102a19] 況作二諦疣累轉多者。謂汝依教二諦。今以七重二諦依經解釋。故云轉多也。

[0102a21] 況作生生等三句者。如前將生生轉釋聞聞。但約生死涅槃無始無終。非今無生之理皆不可說。故云深也。

[0102a23] 況作互無者。如前涅槃中無生死。生死中無涅槃。將不聞聞判於始終無始終等也。

[0102b01] 小乘少分意耳者。但得藏教偏真涅槃。猶不得通中即空之義。故云少也。

[0102b03] 又此十事者。謂十功德也。

[0102b04] 而同問證者。德王從證發聞。故云不聞聞等。琉光從修入證。故云聞所不聞等證義是同故。故問證也。

[0102b06] 千途萬轍者。十事功德由如千途。咸會一證由如萬轍故也。

[0102b08] 蓬飛野外萍流海表者。謂前諸師各隨釋去。理踰遠俞之如蓬分飛不息云野外也。但作二邊之解。喻之萍遂生死流。故云海遠也。

[0102b11] 意在通修者。謂通於地前次第之行及知常住小果之人也。

[0102b13] 修道忽謝無所可有者。從於地前證於初地一念相應。名之為忽。證得法身。故云無所可有也。

[0102b15] 證起惑滅者。惑即是聞。滅即不聞。故云聞不聞也。

[0102b16] 名曰聞聞者。上聞字是常照。下聞字是隨扣機生則應。故云常也。

[0102b18] 初句明證智者。謂不生生即諸法。不生而般若生。故云智也。

[0102b20] 次句明證理者。理謂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也。

[0102b21] 第三明證斷者。謂生不生。不生即是斷也。

[0102b22] 第四明證應者。謂生生。生即是應故也。

[0102b23] 四句皆云證者。轉前不聞聞等四。故引佛解兼他釋以為明證也。

[0102c01] 若事若理智斷自他等者。事即是應化他為事。理是涅槃自行之果。智斷一雙是果家之用也。

[0102c03] 於初證中約初功德不生生等四句。自行化他因果具足。故云無缺也。

[0102c05] 盡涅槃海者。三德遍收也。

[0102c06] 釋二人疑者。德王流光六隻一隻之問。颯然自啟也。

[0102c07] 復次不聞聞是證聖行者。上釋聖行皆約初地。故云不聞聞也。

[0102c09] 聞不聞證梵行者。梵以慈悲約事。故云聞。同證初地。故云不聞也。證天行約理不聞。不聞易知也。

[0102c11] 證嬰兒病行者。謂從理起用。故云聞聞也。

[0102c12] 聞聞是證境界者。此之境界與前稍別。前約因論。此約證論。是所觀境故也。

[0102c14] 復次不聞聞是證圓淨者。約三涅槃證。初地能諍一切。故云圓也。

[0102c16] 聞不聞聞聞等者。皆約化他應用。故云方便也。

[0102c17] 若得此意者。若得今家不聞聞等四句。約證之意遍通自行化他之說。故云應廣也。云何名如是不異意釋同也。謂與不聞聞等四句。同證一理。故云彼此不可異也。

[0102c21] 通於本有今無雪山割肉等偈者。雪山與割肉二偈前後不同。如下文云如來證涅槃等。是割肉偈與皇此釋猶通今家存用也。

[0102c24] 不生生是本今有者。謂本無煩惱故云不生。今有涅槃故云生也。

[0103a02] 不生是本今無者。謂本無涅槃今無煩惱。故云不生也。

[0103a04] 生不生是諸行無常者。謂生即諸行不生即無常也。

[0103a05] 不生生是是生滅法者。謂煩惱滅智慧生也。

[0103a06] 生生即是生滅滅者。謂智斷二生皆不能生。故云生滅已已。此約說說故也。

[0103a08] 不生生是如來證涅槃者。不生是涅槃生即如來證得也。

[0103a10] 生死即是生生者。此約化他能人生死故云生生也。

[0103a11] 不生生是諸善奉行者。諸善是止善故云不生。奉行是行善故云也。

[0103a13] 若了不聞等者。約上根之人。入位者。即不重研。不生生等今為未了中下之流。故重研耳。

[0103a15] 託聖胎者。初從兜率下聖人示入。故云聖胎也。

[0103a16] 修習方便者。觀行五品名為方便。相似位中通。或不生名為安住。初託聖胎初住出胎。故云聞也。

[0103a18] 亦是涅槃無始而言於始者。初證得義之如始也。

[0103a19] 亦是生死無終而終者。生盡故。名之為終也。

[0103a20] 他有六住義者。即是十地經或云地持論。地前為四住。登地上在二住。故云六住四住。與今意同也。

[0103a22] 未之與不各隨義便者。內約煩惱。名之為本。外約種子等。名之為末。故云便也。

[0103a24] 於三四中者。謂三種四句不聞聞等。但難第二四句第四句生生句也。

[0103b02] 廣解諸句者。謂餘三句及二四句。皆以生生遍在諸句也。

[0103b04] 為常故生者。應一一句皆云生生也。

[0103b05] 生若是常者。謂是真常也。

[0103b06] 生若無常者。生相滅故。應是常者。此意云有漏是所生生是能能。生既無常所生是常也。

[0103b08] 望自俱他者。望能生自以漏無漏俱他也。則皆不可說也。此之六句皆約理。以證得故。故云不可說也。

[0103b10] 故言不生不生不可說者。一不生字非能生他。一不生字非於無漏。俱不可說也。

[0103b12] 本有之難者。生無生性故也。

[0103b13] 本無之難者。虗空不能生故也。

[0103b14]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約不思議感應之因緣也。

[0103b15] 事相乖者。生乖於不生。不生乖生。故不可說也。

[0103b16] 生若無常則生復生生者。無常是滅。滅復生。故云生生也。

[0103b18] 復為滅者。為滅相之所滅也。

[0103b19] 舉體皆滅者。能滅所滅皆不生故也。

[0103b20] 生不自生本取生死者。從煩惱故云生不自生。煩惱取於生生死滅故。故云不生也。

[0103b22] 此生即常者。涅槃真常不同有漏自性常也。

[0103b23] 經云以修道得故者。結二不生。一謂涅槃本自不生。二修道得故不生。亦智斷二不生也。

[0103c01] 未生是有者。生尚無有自性況未生耶。故不可說也。

[0103c02] 而復有於可得之事者。以假因緣還有於生可不無生之。故不可說。

[0103c04] 前十為生而作因緣者。此之十因是所化之境。生機之處。除後二支者未來未起故。何者過去無明潤行成業。此或業體通於四句。若是生滅之機宜作生生等。說無生無量無作等。例之可知也。

[0103c08] 止觀中釋四句稍廣者。彼約無生觀門。大師先釋佛經。後自解佛經義與經合。故云廣也。

[0103c10] 咸契涅槃無生之門者。今約四門皆是無生。故四句皆不可說也。

[0103c12] 不解空定者。空定約理故云不解也。

[0103c13] 具於一句作四句者。前約琉光。所問四句中問於生生一句。為難何生者。生名同故。如來釋六句非之。皆不可說。今約不生生一句具於四句。不可作生生而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後之三句。亦復如是也。

[0103c17] 何可偏作一二三說者。不可單約生不生生不生生不生等。說一句即四句。故云不可說也。

[0103c19]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多聞者。若具足論說十二部未為多聞。於十二部中說方等典乃至不聞聞等。諸句亦未是多聞。何者多聞即是常。嘿理含一切故。故不可說。於一念中具足三千。不可定作空假中說。亦名多聞也。

[0103c24] 一往而言非無此義者。與而言之證義是同故也。

[0104a01] 似如單複別通惑解者。今對他釋未為定准。故是似。謂通惑別惑通解別解。約四句配之。

[0104a03] 不生生是別或單者。約迷理無明為單也。

[0104a04] 生生是通惑複者。具於界內外見思無明通別二。或名之為複也。

[0104a06] 生不生是通解單者。即是界內二十五有不生。名之為解也。

[0104a08] 不生不生是別解複者。一約見思不生。二約無明不生。具二不生。故云複也。

[0104a10] 如此單複惑解皆不可說者。惑即三道解即三德。今觀三道即三德故不可說。又約思議。通惑即界內思議之惑。別惑即界外不思議惑。通解即界內思議之解。別解即界外不思議解。故生句即結思議不思議惑。不生句結思議不思議解。不可定作思議說不思議說。故皆不可說也。

[0104a16] 經云善男子有為之法生亦是常者。謂本於常何故無常。四相所遷故。何者以住住生。如經以住無常生亦無常也。

[0104a19] 經云住亦無常者。住合是常獨有生來異住。如經以生生故住亦無常。

[0104a21] 經云異亦無常者。由生住法異異即無常。

[0104a22] 經云壞無常者。謂本無壞名今有壞名。即是生生即無常亦名為滅。滅約滅盡。壞約散壞如物被壞。亦云恠。音用功之時名之為恠。用了之時。名之為壞也(丁淚反)

[0104b01] 其分部者。四相名常名之為分。生即常故。故云自性。如世人各自五十百年等分。名之為常。被往來遷。即是無常四相之中。皆約常無常也。

[0104b04] 本有今無復是無常者。本有於壞今生滅壞。故云無常也。

[0104b06] 本有生理者。謂理是可生之性猶未足。故云今方方猶當也。

[0104b08] 兼答第六者。即是本無如經未生之時。即是無生不同虗空。虗空本無生性不得有生。今難未有生故也。

[0104b10] 兼答兩意者。謂能生他生自二意也。

[0104b11] 各有其性者。如火有熱性眼有見性。皆須遇緣火。須人繩以之為緣。眼須色識分別以之為故。得可見可生。即是破性義。意先約六難之中破其自他。共無因性。四執竟。然舉譬立。其能生故也。

[0104b15] 是則無爽者。如前六先破皆不可說。後立因緣亦可得說。若於諸句隨生著。是則有過。今破於自他四性之過。故云無爽也。

[0104b18] 初經家敘相。如經踴在虗空者。表證法身不著由如虗空也。

[0104b20] 經云如來慇懃教誨者。如前說不聞聞及不生生等。六重解釋廣論破立。故云慇懃也。

[0104b22] 經云始得悟解聞所不聞者。即是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聞等故也。

[0104b24] 陳其得解之門者。謂不生生等皆是無生之理。故云得解門。謂能通從因至果。證初住位。分得名解也。

[0104c02] 只為不至至四句有未解者。謂中根之人猶未解也。

[0104c03] 經云我今解斷諸疑網者。由見佛性。名之解。故以疑網皆除。如法華。去菩薩聞具法疑網皆除也。

[0104c05] 次同彼利根者。合具論三根不同。今論利者。即是上根也。

[0104c07] 此兩相成者。此修淨土同無畏問故令修淨土。彼菩薩復同此土得聞。故能知彼土利也。

[0104c09] 土菩薩互有勝負者。思益經云。諸餘淨土菩薩百千萬劫持於淨戒。不如此土。從至食無嗔礙心即此土勝。又如香積世界諸菩薩等。在香樹下各各獲得德藏三昧。即淨土為勝。若入實淨土勝者。如香積各在香樹下聞香得道也。若入權穢土勝者。如香世界諸菩薩等。此舉雙流行故云勝也。

[0104c15] 兼遣後問者。若能行此止行二善。於彼圓即得利根開大涅槃。故云兼答第二問也。

[0104c17] 初十行是止善者。具對十惡。止惡即善。經中身三口四意三次第對之也。判後十一行明行善中。約約施忍戒精進等四度如經可見也。

[0104c20] 經見他得利者。即是止貪次止瞋。如經不惱眾生等。三可見等也。

[0104c22] 乃是總別不異者。總謂菩提心。上求佛道化眾生不出四弘。名之為總。別者如今品中諸行不同。於一一上皆具以四弘。故不異也。

[0105a01] 上中解為未悟者者。上根於不聞聞悟竟故無畏。更問淨土之行。中根以解今為下根。德王更請問至不至。令下根得悟。遍被三根。故有斯請也。

[0105a04] 有三種六種者。上約三雙六雙之問縱奪不同。故云三六種也。

[0105a06] 佛說六喻者。如下文善知一切諸法。如幻如乾闥婆城等。

[0105a07] 及光瑞答者。非青見青等也。

[0105a08] 前後間出者。上約列不至至句在不生生前。今在後釋。故云問耳。法無淺深也。

[0105a10] 答為緣單複者。此約下根凡夫至於生死。若能修道至於涅槃但單耳。前約上根名不生不生。二約智斷為不生不生。故云複也。

[0105a13] 不至至於生死互舉一邊者。前約智生此約不至生死。意云生死之處即有於智猶能觀故。不至生死約智之處亦有生死。是所斷故。故云互耳。

[0105a16] 至不至乃至亦是互舉者。前生不生約無生死。此論至生死。如經云現在中亦名為至。亦是有生死即不生死。故云互也。

[0105a19] 經云阿那含煩惱因緣故名至至者。謂煩惱未盡猶同凡夫未離二十五有。故云至至也。

[0105a21] 他人別分教行證淺深之異者。謂不聞聞是教。不生生是行。至不至等是證。故云之異也。

[0105a23] 只是緣宜宜作三說者。約上中下三根。宜聞不同。故作三說也。

[0105b01] 於第三問中復作四章者。從四聞可見故。無常下乃有名字。故無常為四章也。

[0105b03] 不者直作七問者。通前三問為七也。

[0105b04] 略問者。如經。云何復言常樂我淨。此問從前。答文所謂常樂等。生既云不聞。復云何聞也。

[0105b06] 即兼餘四者。謂四者謂四問皆作無常之難。今舉五因。復簡生因。同於了因。故外無常也。

[0105b08] 似四緣三因者。與成論六因四緣有同有異。名之為似。此之名數復不相當也。

[0105b10] 善惡自然相似者。謂與心相應似同類因也。

[0105b11] 但無次第緣者。及等無簡緣同也。

[0105b12] 先六度即是問因者。猶前佛答布施是涅槃因。外大涅槃因。故有此問也。

[0105b14] 經云不聞布施下乃至不見大涅槃者。此是圓修之人始從名字觀行相似來皆悉不著。以無相心修也。經又從知見法界解了實去。即初住菩薩之位也。

[0105b18] 經云唯聞十二部經名字不聞其義者。謂二乘之人初但聞涅槃之名。而不得三德佛性之義故也。

[0105b20] 不生不生故為深者。謂深之極故名之為邃。前方便教但論其深而不言邃。此經深而復邃物莫能隨也。

[0105b23] 亦是即有不有者。前方便教不有而有。此經即有而不有。即非有非不有三諦具足。即空不空例之故也。

○釋德王品之二

[0105c02] 佛性不持者。意難若有佛性不合作惡墮獄。今既退落則無佛性。佛性無力也。

[0105c04] 云何復無常樂我淨者。佛性具四德。一切眾生總有之也。

[0105c06] 云何復言常我樂淨者。謂闡提若斷佛性。云何起修之時復得常樂我淨。今意但斷出世之善。佛性不斷。是故當得也。

[0105c09] 佛無四德者。同凡夫故。闡提亦無成佛之義者。佛性既是不定闡提。當來亦不發心也。

[0105c11] 難一切人悉令皆轉者。謂未得令得得者令退。若論佛退示入三途似有斯義。必定不作五逆凡夫也。

[0105c13] 一歎現德者。為令現發心菩薩令其增長故也。

[0105c14] 經云一切世間若天若人乃至無有能諮問者。此之佛性是出世深甚之法。非世間人天能諮問也。

[0105c16] 本取斷名一闡提者。謂斷還生也。

[0105c17] 既非定有者。現善未生不能遮也。

[0105c18] 若非定有者。未有四德也。

[0105c19] 今性非得亦遣第四問者。前問不斷佛性不名闡提。今答性雖不斷亦名闡提。何者斷得善故也。

[0105c21] 即惡人不定也者。如經終不能得菩提故。今能得菩提。故名不定也。

[0105c23] 色與色相者。相謂青黃赤白等長短之相。色謂可見也。

[0106a01] 無定之中亦有定相者。一切諸法皆悉不定。如來不定即是於定。故云有也。

[0106a03] 方便道中者。約於示迹權說入於涅槃等。名為不定也。

[0106a05] 經儭身者。儭(且厷左又覲二反)儭至也。亦近也。

[0106a06] 此二不滅者。本地譬法身在外譬無常。無常即常。故二不滅也。

[0106a08] 還是定義者。謂法身自是法身。應自是應不相即故。故云定也。

[0106a10] 今明鬼即非鬼亦即非鬼非非鬼者。約三諦相即釋。即是所非鬼之一字三諦具足。何者鬼即俗諦。非鬼即真諦。亦即非鬼非非鬼即是中道。三諦是能非也。

[0106a13] 經云為瞿師長者示三尺身者。謂長者機熟如來欲度為現子身令知此身。非是有能得道果也。

[0106a15] 非漏非無漏是第十二章者。即依前列雙非文當十二文。今解即是第十六章門。故云最在後釋也。

[0106a17] 前兩是漏體者。見思二惑是煩惱體也。

[0106a18] 後五是漏緣者。以外緣助內煩惱即成於漏。如律中之由如癡人開諸漏門等。是也。

[0106a20] 應具十使者。苦下具一切等也。

[0106a21] 但疑見相關者。由疑心不了。復起見執。故云相聞耳。

[0106a22] 一於假我計有真我者。趣橫計我也。

[0106a23] 此苦最通。謂通凡聖故也。

[0106a24] 不得為一者。即是三苦八苦不同也。

[0106b01] 油譬戒者。戒以色心為體。如器中盛油也。

[0106b02] 拔刀在後譬於無常者。謂念念不住故也。

[0106b03] 從治道名離者。謂與註家釋名同也。

[0106b04] 即生生不墮者。釋妨也。

[0106b05] 止得少益者。且約緣因種子云七劫耳。前約了因。故云生生也。

[0106b07] 有人評之此大近[戶@句]者。謂同凡夫世間之樂果也。

[0106b08] 但此一句亦得兩望者。一體三寶具足也。何者至期何處即是求佛。佛之所師所謂法。能求之人即是於僧也。常得無量樂即是苦諦。達此苦故全是法身。故云樂也。

[0106b12] 永斷下即解脫德者。既能斷於二死離九界身。故云永也。

[0106b14] 至心聽般若德者。由有智故。即能至心。故云般若。即種智相應也。

[0106b16] 更須一一釋之者。次引諸文釋也。

[0106b17] 今明人法皆常者。謂是常人證得常法師弟皆常。亦是其義也。

[0106b19] 無我誰聽者。誰謂宰主若無真我宰主亦無。故云誰也。

[0106b21] 今不復釋注(云云)者。此略對之。如來證涅槃即不生不生。永斷於生死即生不生。若能至心聽即不生生。諸法不生而般若生。故常得無量樂。即是生生應用無盡故也。

[0106c01] 文小加須善分別者。將彼下半釋此上半。其中互無。故云交加也。

[0106c03] 有時說涅槃為第一義者。即大論中文意也。

[0106c04] 若能至心聽即是世界者。謂能所不同心即五陰差別。故云我無我等也。

[0106c06] 各各為人者。謂四悉中各得生善究竟之樂也。

[0106c07] 論中云一法分為兩種說之者。亦是對治為人之意證。此對治中亦有生善之意也。

[0106c09] 若非因緣即成性義者。謂涅槃之體離於四性非自他共等故也。

[0106c11] 若有假我者。以名假我從名得為假也。

[0106c12] 豈因因者。十二因緣煩惱為因。能觀此煩惱復是於因。故云因因也。

[0106c14] 聊爾思惟者。聊謂略也。意云略爾而述。文不厝言。十義說深。名之為大。是知其理無量。豈與他釋同乎耶。

[0106c16] 舊解云只是淺深(云云)者。謂前梵行文中女人施實供病。此比丘其境劣。故令受苦痛。此偈是如來因地為供養涅槃經。故境勝不令受苦。其福又深。故云淺深也。

[0106c20] 敬言言拆遇者。道書云。重門繫拆。以待暴客人也。謂打更唱號之流也。

[0106c22] 謂惡象惡馬諸惡獸者。如如金光明中十地菩薩父母生身。猶不免虎狼師子之難。故佛說十番陀羅尼護之。彼經一生有超登十地之義。故云生身也。

[0107a01] 覺即受也者。謂三受也。

○釋德王品之三

[0107a03] 行心邪念者。餘之四心非不造漏。以行心細故。名之為念。能造諸漏也。

[0107a05] 經云作種種惡者。謂起十惡業道也。

[0107a06] 經云趣向善道者。即是菩薩怖於生死。能修八正道也。

[0107a08] 初六譬道緣。謂為修道之強緣。觀於四大五陰等。以為空聚為被末代。從於凡夫修於事觀。皆以涅槃心修二鳥雙遊。能知常無常理。故云緣也。

[0107a11] 次一譬修道者。以無作四十七品依之而得。以為其因因能趣果。故云到岸也。

[0107a13] 無明能搆眾生者。謂無明為王。四大喻四蛇也。

[0107a14] 品有輕重者。或破初戒為重。餘三為輕。四重為重。下為輕等也。

[0107a16] 若得真解者。初住之位也。

[0107a17] 經瓨器瓨字(下江反)說文似甖長頸受十升也。

[0107a18] 安心空境者。用四念處觀也。

[0107a19] 今初伏惑故言逃走者。善根微弱煩惱惑強。喻之如逃也。

[0107a21] 厭生死為迴顧者。非謂境本生死為迴。以怖故迴。迴而復顧也。

[0107a23] 藏刀者。謂藏正慧之刀。說於邪我。故云覆於無我。無我即空慧也。

[0107b01] 五根即是識所栖託者。以清淨四大為識所託也。

[0107b02] 六賊譬於六塵者。六塵非賊。迪內六根。六塵得入。名之為賊也。

[0107b04] 經云復捨而去者。恐為六塵所染。即修八正。故云而去也。

[0107b06] 能劫善財者。世出世之善財也。

[0107b07] 經云路值一河者。以惑多故常在生死。今修八正被生死礙。故云值也。

[0107b09] 運手動足譬道用者。以戒定慧等正是修觀功能。名之為用也。

[0107b11] 經云無有般筏者。筏字([目*夫]目反)論語乘桴浮於海馬。融曰桴編竹木也。大者曰筏。小者曰桴。桴音(返于反)江南名潬(文佳反)。經文從木[木*我]作非體也。

[0107b14] 筏不可依者。正修道品未到彼岸。猶在中流。恐不得過也。

[0107b16] 兩手譬權實二智者。以俗諦為權智。真諦為實智。即是圓一體權實也。

[0107b18] 但前三心者。色等麤故未能生染行。心細故念念生著。名之為愛也。

[0107b20] 比至進不見都不見有者。謂觀慧故也。

[0107b21] 六根亦名六情等者。此且一往通論。若依法相。根約能生。情約染著。識約了別。故是不同也。

[0107b23] 經云涉路而去者。譬修八正從因至果到於彼岸也。

[0107b24] 生三種法者。謂四事五事六事等法也。

[0107c01] 名為四微者。約能生得名也。

[0107c02] 所生者麤故名四大者。此言應到能告麤也。

[0107c03] 四大各四亦不具四者。如風大無色及觸等二。又約強弱論四三二等也。

[0107c05] 五事者足一聲塵者。前四微成五事也。

[0107c06] 但此開二河者。即是煩惱生死二河相關也。

[0107c07] 六河不暇併述者。文中具列五河。生死涅槃煩惱等三。各有所出也。

[0107c09] 經云駛河者。駛字(山家反)三蒼古文使字蒼頡篇駛疾也。字從吏經文作史作駃(古穴反)駛騠駿馬也。列女傳曰。生三日超其母。是駃非字義也。

[0107c12] 譬常樂涅槃者。譬別圓四德也。

[0107c13] 心不成漏者。以心無漏也。

[0107c14] 故知是二十五有境為名者。即是如來權應入二十五有生死。示作有漏故也。

[0107c16] 乃明如來無復諸漏者。此通論前後諸文明無漏也。

[0107c17] 何曾云是有漏有漏者。責前數論二師各執有無也。

[0107c18] 既經長時者。文中述意時亦不長。只是一問答耳。因中隔越兩卷經文義為長也。

[0107c20] 多有所含者。不出權實因果事理之說故歎能持也。

[0107c21] 畢陵伽等注(云云)者。廣釋如法華中疏。各出經緣起故也。

[0107c23] 與其常淨者。約真諦之理為常淨也。

[0107c24] 大城等也者。等取大地。如經。住處處即是地也。

[0108a01] 經云以多因緣之所得故故名為大者。上文中舉于種大以對於小。故云多也。

[0108a03] 一云前開宗廣明常竟者。意指純陀品廣明常也。

[0108a04] 涅槃是常故者。此師意以明常竟不得更明無常也。

[0108a05] 無喧無諍靜者。謂無凡夫六道之喧。無二乘真諦之靜。名大寂靜也。

[0108a07] 經云名為迦迦羅者。迦字(脚法反)是烏聲。迦迦此云烏。究究羅者。究字(居求反)此是雞聲。鳩鳩吒此云雞。呾咀羅者。咀字(都達反)此是雉聲。或言鵒也。

天台涅槃疏私記卷第九(三末)

[0108a12] 於雙溪道場夏五月五日抄畢

[0108a12] 滿記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7 冊 No. 0660 涅槃經疏私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