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公告:漢文大藏經網站已停止更新,請前往下列大藏經網站查閱經文

一般電腦和需要較多功能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cbetaonline

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建議瀏覽 deerpark

 

X36n0659_015 涅槃經會疏 第15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36 冊 » No.0659 » 第 15 卷 ▲上一卷 ▼下一卷 前往第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五

[0556b03] 大般涅槃經梵行品之二(卷第十五)

[0556b04] 北凉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0556b05]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 謝靈運 重治

[0556b07] 梵行品之二

[0556b08] 起卷是第二明四心果又為二初明三心極愛地果次明捨心空平等地果舊二解一云三心未成但共一果一心成獨得一果二云三心同是有行故共一果一心空行獨得一果義皆不然三心未成何以得果又四心同緣眾生同緣於法同是有行同緣無緣同是無行有無既同三一應等今亦一往別圓兩判別者即理而事慈悲喜三與愛相扶故制一果捨心扶空故獨一果若圓判者上明一慈即悲喜捨圓慈即徧一切諸法無法不收果豈隔別特是文略亦是互現(云云)一子地文為二初明地果後論義初先唱章門次解釋。

[0556b19]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慈悲喜得住極愛一子之地。

[0556b21] 初文舊云是性地二云八地上三云是初地今明不然先明聖行即是自行云初地此明梵行即是化他先之自行入初地化他何容但是性地何容超至八地上斯皆若過若不及正是初地證化他果。

[0556c02] 云何此地去是解釋先標兩章。

[0556c03] 善男子云何此地名曰極愛復名一子。

[0556c04] 謂極愛一子然極愛故一子一子故極愛不應有異而今分別極愛就心一子就境子非我內故言外境。

[0556c07] 次釋中凡舉五譬初譬釋極愛四譬釋一子結判分明初如文。

[0556c09] 善男子譬如父母見子安隱心大歡喜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視諸眾生同於一子見修善者生大歡喜是故此地名曰極愛。

[0556c12] 譬如父母下第二譬菩薩見諸凡夫起惡因是生悲。

[0556c14] 善男子譬如父母見子遇患心生苦惱憫之愁毒初無捨離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煩惱病之所纏切心生愁惱憂念如子身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為一子。

[0556c18] 如人小時下第三別譬發心學人起於取著。

[0556c19] 善男子如人小時拾取土塊穢物瓦石枯骨木枝置於口中父母見恐為其患左手捉頭右手挑出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見諸眾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業不善菩薩見則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轉生死受諸苦惱是故此地復名一子。

[0556c24] 土塊等譬五陰下文合云身口意業左譬實智右譬權智又左譬定觀右譬智拔捉頭救其身非挑出救其口過。

[0557a03] 譬如父母下第四別譬眾生感於苦果故言同生地獄。

[0557a05] 善男子譬如父母所愛之子捨而終亡父母愁惱願與并命菩薩亦爾見一闡提墮於地獄亦願與俱生地獄中何以故是一闡提若受苦時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當為說種種法令彼得生一念善根是故此地復名一子。

[0557a10] 譬如父母下第五通譬救因果。

[0557a11]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其子睡寤行住坐臥心常念之若有罪咎善言誘喻不加其惡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若墮地獄畜生餓鬼或人天中造作善惡心常念之初不放捨若行諸惡終不生瞋以惡加之是故此地復名一子。

[0557a16] 迦葉白佛去第二論義兩番問答初番論義次番領解初中先問次答初問為二一直申不解。

[0557a18]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其言秘密我今智淺云何能解。

[0557a20] 次若諸菩薩下正是論義或云五難或云三難一難殺婆羅門二難罵提婆達多三舉須菩提為況初殺婆羅門又三一何故殺二應護念三何不墮獄。

[0557a24] 若諸菩薩住一子地能如是者云何如來昔為國王行菩薩道時斷絕爾所婆羅門命。

[0557b02] 若得此地則應護念。

[0557b03] 若不得者復何因緣不墮地獄。

[0557b04] 若使等視者是第二罵調達。

[0557b05] 若使等視一切眾生同於子想如羅睺羅何故復向提婆達多說如是言癡人無差食人涕唾令彼聞生於瞋恨起不善心出佛身血提婆達多造是惡如來復記當墮地獄一劫受罪世尊如是之言云何於義不相違背。

[0557b10] 三舉須菩提小乘況大。

[0557b11] 世尊須菩提者住虗空地凡欲入城求乞飲食要先觀人若有於生嫌嫉心則止不行乃至極饑猶不行乞何以故是須菩提常作是念我憶往昔於福田所生一惡念由是因緣墮大地獄受種種苦我今寧饑終日不食終不令彼於我起嫌墮於地獄受諸苦惱復作是念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若有眾生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行臥亦爾是須菩提護眾生故尚起是心何況菩薩菩薩若得一子地者何緣如來出是麤言使諸眾生起重惡心。

[0557b21] 小乘尚乃護生若此況佛果滿猶有殺罵若慈何故令人增長煩惱。

[0557b23] 汝今不應下第二佛答答前三問但不次第初答況難次答殺難三答罵難問何故不次第只是逐近何必須次是例甚多然況難最劇何者說師無慈不及弟子是故前遣仍呵責之言其不應先總呵。

[0557c04] 佛告迦葉汝今不應作如是難言佛如來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0557c06] 次舉七事別別呵之。

[0557c07] 善男子假使蟁觜能盡海底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0557c09] 初言蟁[口*雋]者鳥口尖者曰[口*雋]蟁口似此以類名之。

[0557c10] 善男子假令大地悉為非色水為堅相火為冷相風為住相三寶佛性及以虗空作無常相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0557c13] 善男子假使毀犯四重禁罪及一闡提謗正法者現身得成十力無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0557c16] 善男子假使聲聞辟支佛等常住不變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0557c18] 善男子假使十住諸菩薩等犯四重禁作一闡提誹謗正法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0558a02] 善男子假使一切無量眾生斷滅佛性如來究竟入般涅槃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0558a04] 中五可見(云云)

[0558a05] 善男子假令擲罥能繫縛風齒能破鐵爪壞須彌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寧與毒蛇同共一處內其兩手餓師子口佉陀羅炭用洗浴身不應發言知來世尊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善男子如來真實能為眾生斷除煩惱終不為作煩惱因緣。

[0558a10] 最後文中更有多事於中云寧與毒蛇等總寄迦葉誡制愚

[0558a12] 善男子如汝所言下第二答殺難還酬三意今初答何故殺而實非殺廣舉六度文為三先牒問次正答三結實不殺。

[0558a15] 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往昔殺婆羅門者。

[0558a16]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乃至螘子尚不故殺況婆羅門菩薩常作種種方便慧施眾生無量壽命善男子夫施食者則為施命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常施眾生無量壽命善男子修不殺戒得壽命長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時則為施與一切眾生無量壽命。

[0558a21] 善男子慎口無過得壽命長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常勸眾生莫生怨想推直於人引曲向所爭訟得壽命長是故菩薩行羼提波羅蜜時眾生無量壽命善男子精勤修善得壽命長菩薩摩訶薩行毗棃耶波羅蜜時常勸眾生勤修善法眾生得無量壽是故菩薩行毗棃耶波羅蜜時眾生無量壽命善男子修攝心者得壽命長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勸諸眾生修平等心眾生行得壽命長是故菩薩行禪波羅蜜時施眾生無量壽命善男子於諸善法不放逸者得壽命長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勸諸眾生於諸善法不生放逸眾生行以是因緣得壽命長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施眾生無量壽命。

[0558b10] 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終無奪命。

[0558b11] 汝向所問下二酬其護念問亦三先牒問。

[0558b12] 善男子汝向所問殺婆羅門時得是地不。

[0558b13] 次我時得下是正釋。

[0558b14] 善男子我時得以愛念故斷其命根非惡心也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愛之甚重犯官憲制是時父母以怖畏故若擯若殺雖復擯殺無有惡心菩薩摩訶薩為護正法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謗大乘者即以鞭撻苦加治之或奪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菩薩意常作是思惟以何因緣能令眾生發起信心隨其方便要當為之諸婆羅門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即有三念一者自念我從何處而來生此即自知從人道中來二者自念我今所生為是何處即便自知是阿鼻獄三者自念乘何業緣而來生此即便自知乘謗方等大乘經典不信因緣為國主所殺而來生此念是事即於大乘方等經典生信敬心尋時命終生甘露鼓如來世界於彼壽命具足十劫。

[0558c03] 上迦葉問未得不動地時得破戒不佛答言得此中答云殺時得一子之地二文云何一解云上問家問未得地佛答云得地及破戒二解云上言未得未得於真此中言得即得於真舊解云是見機殺故云無罪河西云一大悲心恐其墮獄二為護法其既謗法是故殺之令免謗罪三為滅邪見四生其信心作此觀之亦似實殺興皇云是示現殺如前童子盜聽如後罵於調達今問若是化殺豈有地獄三念甘露十劫之事若皆是化如來所作為利益誰若俱非化童子死後生何處故知二解不可偏用若得意者理在其間。

[0558c14] 三以是義下結。

[0558c15] 善男子以是義故我於往昔乃與是人十劫壽命云何名殺。

[0558c17] 善男子若人掘地下三酬其不墮問又三一更反問二迦葉答如文。

[0559a01] 善男子若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尸罵詈鞭撻以是業緣墮地獄不。

[0559a03]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應墮地獄何以故如佛昔為聲聞說法汝諸比丘於諸草木莫生惡心何以故一切眾生因惡心故墮於地獄。

[0559a06] 佛讚下第三正答又三一歎述二簡內外諸殺三會通所問此初歎述。

[0559a08]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應善受持。

[0559a09] 善男子若因惡心墮地獄者菩薩爾時實無惡心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乃至蟲螘悉生憐憫利益心故所以者何善知因緣諸方便故以方便力欲令眾生種諸善根善男子以是義故我於爾時以善方便雖奪其命而非惡心。

[0559a14] 明惡心殺草尚得罪者若無惡心殺人無罪。

[0559a15] 婆羅門法下次簡內外初簡外殺如文。

[0559a16] 善男子婆羅門法若殺螘子滿足十車無有罪報蟁蝨貓子師子虎狼熊羆諸惡蟲獸及餘能為眾生害者殺滿十車鬼神羅剎拘槃茶迦羅富單那顛狂乾枯諸鬼神等能為眾生作嬈害者斬奪其命悉無罪報若殺惡人則有罪報殺不悔則墮餓鬼若能懺悔三日斷食其罪消滅無有遺餘若害和尚及其父母女人及牛無數千秊在地獄中。

[0559a23] 佛及菩薩下簡內。

[0559a24] 善男子佛及菩薩知殺有三謂下中上下者螘子乃至一切畜生唯除菩薩示現生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願因緣示受畜生是名下殺以下殺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具受下苦何以故是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殺者具受罪報是名下殺中殺者從凡夫人至阿那含是名為中以是業因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具受中苦是名中殺上殺者父母乃至阿羅漢辟支佛畢定菩薩是名為上以是業因墮於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上苦是名上殺。

[0559b09] 善男子若有能殺下第三會通。

[0559b10] 善男子若有能殺一闡提者則不墮此三種殺中善男子彼諸婆羅門等一切皆是一闡提也譬如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尸罵詈鞭撻無有罪報殺一闡提亦復如是無有罪報何以故諸婆羅門乃至無有信等五法是故雖殺不墮地獄。

[0559b15] 言殺無罪者下文云施一闡提得千倍報施一餓狥得百倍報而此中云殺闡提言無罪者互明與奪若據闡提現在無善害之無罪過去五戒感報人身勝於畜生故報千倍。

[0559b19] 汝上所言下第三答其罵難亦為三牒問正釋結會初如文。

[0559b21] 善男子汝上所言如來何故罵提婆達多癡人食唾。

[0559b22] 次釋中引昔七事為證又為二初總略述意。

[0559b23] 汝亦不應作如是難何以故諸佛世尊凡所發言不可思議善男子或有實語為世所愛非時非法不為利益如是之言我終不說善男子或復有言麤獷虗妄非時非法聞者不愛不能利益我亦不說善男子若有語言雖復麤獷真實不虗是時是法能為一切眾生利益聞雖不悅我要說之何以故諸佛世尊應正徧知知方便故。

[0559c06] 次如我一時下別舉七事。

[0559c07] 善男子如我一時遊彼曠野聚落叢樹在其林下有一鬼神即名曠野純食肉血多殺眾生復於其聚日食一人善男子我於爾時為彼鬼神廣說法要然彼暴惡愚癡無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為大力鬼動其宮殿令不安所彼鬼于時將其眷屬出其宮殿欲來距逆鬼見我時即失心念惶怖躃地迷悶斷絕猶如死人我以慈憫手摩其身即還起坐作如是言快哉今日還得身命是大神王具大威德有慈憫心赦我愆咎即於我所生善信心我即還復如來之身復更為說種種要法令彼鬼神受不殺戒即於是日曠野村中有一長者次應當死村人送付彼鬼神鬼神即以施我我既受便為長者更立名字名手長者爾時彼鬼即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屬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受戒當何資立我即答言從今當敕聲聞弟子隨有修行佛法之處悉當令其施汝飲食。

[0560a04] 善男子以是因緣為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從今常當施彼曠野鬼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當知是輩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黨眷屬善男子如來為欲調伏眾生故示如是種種方便非故令彼生怖畏也善男子我亦以木打護法鬼又於一時在一山上推羊頭鬼今墮山下復於樹頭撲護獼猴鬼今護財象見五師子使金剛神怖薩遮尼犍亦以針刺箭毛鬼身雖作如是亦不令彼諸鬼神等有殘滅者直欲令彼安住正法故示如是種種方便。

[0560a13] 我於爾時下三結會所問。

[0560a14] 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罵辱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亦不愚癡食人涕唾亦復不生惡趣之中阿鼻地獄受罪一劫亦不壞僧出佛身血亦不違犯四重之罪誹謗正法大乘經典非一闡提亦非聲聞辟支佛也善男子提婆達者實非聲聞緣覺境界唯是諸佛之所知見善男子是故汝今不應難言如來何緣訶責罵辱提婆達也汝於諸佛所有境界不應如是生於疑網。

[0560a22] 迦葉白佛下第二領解又二先領次述成。

[0560a23]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譬如甘蔗數數煎煑得種種味我亦如是從佛數聞多得法味所謂出家味離欲味寂滅味道味世尊譬如真金數數燒打融消鍊治轉更明淨調和柔耎光色微妙其價難量然後乃為人天寶重世尊如來亦爾鄭重咨問則得聞見甚深之義令深行者受持奉修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後為諸人天所宗恭敬供養。

[0560b06] 四味者即四諦味出是出苦味離是離集味滅道如文。

[0560b08]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咨啟如來如是深義善男子以是義故我隨汝意說大乘方等甚深秘法所謂極愛如一子地。

[0560b12] 迦葉白佛下第二明捨心果文為二初明空平等二辨知見所以然者即寂而照即空而有即實而權上三心果即事而理而後結云諸佛境界即事而理與今互顯初又三一明平等果二辦空義三明利益初文先問後答。

[0560b17]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修慈悲喜得一子地者修捨心時復得何地。

[0560b19] 答中二初略明空門果後廣明空門果。

[0560b20]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善知時知我欲說汝則咨問菩薩摩訶薩修捨心時則得住於空平等地如須菩提。

[0560b23] 歎須菩提者於聲聞中解空第一舉小況大以明地體舊有二解一云七地引經云七地能入寂滅二云八地空有竝觀故是平等今云初地與一子地理同能異故立別名何得淺深例聖行中戒定之果同在初地。

[0560c04] 善男子下第二廣明空門果又三法譬合。

[0560c05]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空平等地則不見有父母兄弟姉妹兒息親族知識怨親中人乃至不見陰界諸入眾生壽命。

[0560c08] 初法說具明人法二空不見父母等即是生空不見陰界即是法空而復言眾生壽命者更牒前生空。

[0560c11] 次譬如虗空下舉事空為譬。

[0560c12] 善男子譬如虗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無有眾生壽命。

[0560c14] 一切諸法下合。

[0560c15]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父母乃至壽命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虗空何以故善能修習諸空法故。

[0560c18] 迦葉白佛下第二廣辨空門義又二先問後答。

[0561a01]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

[0561a02] 答又三一列十一空章二一一解釋三結。

[0561a03] 善男子空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

[0561a05] 初文者若大品明十八空或論七空今處中說故但十一然大品廣空而略性此經廣性而略空總其二經互顯其美。

[0561a08] 菩薩云何下解釋十一空舊有二說冶城云前六空是互無空性空下五空是住理空住理是真諦空互無是世諦空莊嚴用之開善皆是理空而廣斥冶城仍分為四初六是假名空次二是實法空次一是平等空次二是佛果空以修行有漸故觀師云此十一空皆是破病引釋論云如藥有十一破十一病空十一有名十一空亦得皆明理亦得言前八是破病後三是顯真今明羅列十一界分不同即世界緣宜十一說之生善是為人治十一病是對治聞一一空即能見理是第一義通方融治豈應定執私謂經論不同不逾四悉該括漸頓融通顯密豈逾於斯此十一空即為十一段。

[0561a20] 菩薩摩訶薩云何觀於內空是菩薩摩詞薩觀內法空是內法空謂無父母怨親中人眾生壽命常樂我常如來法僧所有財物是內法中雖有佛性而是佛性非內非外所以者何佛性常住無變易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觀於內空。

[0561b01] 外空者亦復如是無有內法。

[0561b02] 初文明內空云無外法外空無內法冶城呼為互無空開善明外空時例解內法亦空內空時亦例解外法亦空知有為是空時例知無為亦空知無為時有為亦空有人評此二解謂冶城於文為得於理為失開善於理為得於文不便有師言待內明外既無內即無外此還扶開善解文解內空無有常樂三寶等後文又云如來法僧不在二空解言前云無者無理外橫計後言不無者即理內正法。

[0561b11] 內外空者亦復如是善男子唯有如來法僧佛性不在二空何以故如是四法常樂我淨是故四法不名為空是名內外俱空。

[0561b14] 若釋內外空作互無釋極不相應若作相待意則易見既待內外得離內外以為二空既無內外即無內外合為一空。

[0561b17] 善男子有為空者有為之法悉皆是空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常樂我淨空眾生壽命如來法僧第一義空是中佛性非有為法是故佛性非有為法空是名有為空。

[0561b21] 有為空者如內外空。

[0561b22]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觀無為空是無為法悉皆是空所謂無常苦不淨無我陰界入眾生壽命相有為有漏內法外法無為法中佛等四法非有為非無為性是善故非無為性常住故非有為是名菩薩觀無為空。

[0561c03] 無為空者而言佛等四法非有為非無為即中道正法。

[0561c05] 云何菩薩摩訶薩觀無始空是菩薩摩訶薩見生死無始皆悉空寂所謂空者常樂我淨皆悉空寂無有變易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觀無始空。

[0561c09] 無始空者一云破外道冥初故言無始二云遠計其根無初來處非今始空始破無明明無有始。

[0561c11] 云何菩薩觀於性空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謂陰界入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觀如是等一切諸法不見本性是名菩薩摩訶薩觀於性空。

[0561c14] 性空一云破性說性空二云本性皆空如貧窮人一切皆空。

[0561c16] 云何菩薩摩訶薩觀無所有空如人無子言舍宅空畢竟觀空無有親愛愚癡之人言諸方安貧窮之人言一切空如是所計或空或非空菩薩觀時如貧窮人一切皆空是名菩薩摩訶薩觀無所有空。

[0562a02] 云何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空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時是眼生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去無所至本無今有有還無推其實性無眼無主如眼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等名為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義空是名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空。

[0562a08] 舊云從眼生滅去就法空明第一義從何等去就人空明第一義開善云何得用於淺近生法兩空釋大涅槃又諸經無不前明生空何故此中前明法空觀師云眼生時無所從來即不生義滅時無所去即不滅義還是中論兩不之義若眼是有不應本無今有有還無推其實性無眼無主推一切法亦應如是問第一義空何得有業有報答此寄有以明無寄無以明有不有不無即第一義。

[0562a16] 空空者為三謂歎釋結歎者。

[0562a17] 云何菩薩摩訶薩觀於空空是空空中乃是聲聞辟支佛等所迷沒處。

[0562a19] 此是凡小所迷沒處。

[0562a20] 是有是無正釋也。

[0562a21] 善男子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名空空善男子十住菩薩尚於是中通達少分猶如微塵況復餘人。

[0562a24] 一云是有是無是二章門後言是是還牒上兩是又言非是者兩是皆空二云上明有無兩境皆空下明權實二智皆空是是即權智非是即實智今更作三句責為空境名空空為空來空智名空空為空來空能空之法名空空耶若直空境空智此猶是偏未得名圓若將空來空空乃是圓正中道之空大品云一切諸法悉皆是空是空亦空有兩師不同一云一切法空者空猶未妙今更將空來空此空二云不爾前一切法是妙空今空亦空只能空之法亦空河西同後解故云或謂萬法雖空而智體不空遣破惑情故曰空空是有亦空是無亦空下句即云前計既空智不獨有真悟之心理無竝照雖無竝照遣義可知有漏空無漏空人多重無漏空將有漏空輕無漏空二空體一豈應輕重萬法既寂智體又空蓋謂妙空非二乘所及。

[0562b15] 善男子如是空空亦不同於聲聞所得空空三昧是名菩薩觀於空空。

[0562b17]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觀於大空善男子言大空者謂般若波羅蜜是名大空。

[0562b19] 有人言大空即般若空者色大故般若大釋論解大空有事理事者東方空乃至十方空理者即涅槃第一義空大品指涅槃涅槃般若更互相顯今約三諦釋十一空內空者真諦空外空者俗諦空內外空者即二俱空有為空者生死俗空無為空者涅槃真空無始空者三諦相即不見元祖名無始空性空者三諦體性本來自空故名性空第一義空者真即是中中即是真名第一義空空空者一空一切空大空者三諦俱空後歎文亦約三諦為歎三諦相即諸凡小聖所迷沒處是有是無者雙照二諦故言兩是一一諦悉備真中故言空空是是非是者單照一諦即具空假空故是是假故非是即備中道故言空空若雙若隻若三若一皆不可思議具足無缺故非凡小所議。

[0562c09] 善男子菩薩下第三結歎。

[0562c10]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空門則得住於虗空等地。

[0562c12] 我今於下第三明利益又二一明悟空。

[0562c13] 善男子我今於是大眾之中說如是等諸空義時有十恒河沙菩薩摩訶薩即得住於虗空等地。

[0562c15] 二住是地下說功能。

[0562c16]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地於一切法中無有滯閡繫縛拘執心無迷悶以是義故名虗空等地善男子譬如虗空於可愛色不生貪著不愛色中不生瞋恚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於好惡色心無貪恚善男子譬如虗空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物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以是義故復得名為虗空等地。

[0562c23] 即是前離後得之意。

[0562c24] 善男子菩薩住是地中去第二廣辨知見知見廣遠良由空寂亦是即寂而照文為四一明知見二無所得三會通四結歎即寂而照故明知見即照而寂故無所得其性不二是故會通此法奇特是故稱歎初文為三一知十三法二得八種知見三得四無礙智。

[0563a06]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於一切法亦見亦知若行若緣若性若相若因若緣若眾生心若根若禪定若乘若善知識若持禁戒若所施如是等法一切知見。

[0563a10] 初文云行即是心緣即是境性即是內相即是外親者為因疎者為緣。

[0563a12] 復次知而不見下第二明八知見一知非處二知是處三知共行四知因果五知轉障六知佛性七知二諦八知二智。

[0563a15]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知而不見云何為知知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常翹一脚五熱炙身常臥土棘刺編椽樹葉惡草牛糞之上衣麤麻衣塜間所棄糞埽氀偈欽婆羅衣麞鹿皮革芻草衣裳茄菜啖果藕根油滓牛糞根果若行乞食限從一家主若言無即便捨去設復還喚終不回顧不食鹽肉五種牛味常所飲服糠汁沸湯受持牛戒雞狗雉戒以塗身長髮為相以羊祠天先呪後殺四月事火七日服風百千億華供養諸天諸所欲願因此成就如是等法能為無上解脫因者無有是處是名為知云何不見菩薩摩訶薩不見一人行如是法得正解脫是名不見。

[0563b03] 知外道邪法是知非處。

[0563b04]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見亦知何等為見見諸眾生行是邪法必墮地獄是名為見云何為知知諸眾生從地獄出生於人中若能修行檀波羅蜜乃至具足諸波羅蜜是人必得入正解脫是名為知。

[0563b08] 知善惡報知是處。

[0563b09]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亦見亦知云何為見見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是名為見云何為知知諸如來定不畢竟入於涅槃知如來身金剛無壞非是煩惱所成就身又非臭穢腐敗之身亦復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名為知。

[0563b14] 知常無常四德等是知共行。

[0563b15]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亦知亦見云何為知知是眾生心信成就知是眾生求於大乘是人順流是人逆流是人正住知是眾生到彼岸順流者謂凡夫人逆流者從須陀洹乃至緣覺正住者諸菩薩等到彼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徧知是名為知云何為見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涅槃典修梵行心以淨天眼見諸眾生造身口意三業不善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見諸眾生修善業者命終當生天上人中見諸眾生從闇入闇有諸眾生從闇入明有諸眾生從明入闇有諸眾生從明入明是名為見。

[0563c01] 求大乘是知因到彼岸是知果。

[0563c02]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亦知亦見菩薩摩訶薩知諸眾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今世惡業成就或因貪欲瞋恚愚癡是業必應地獄受報是人直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現世輕受不墮地獄云何是業能得現報懺悔發露所有諸惡既悔之後更不敢作慚愧成就故供養三寶故常自訶責故是人以是善業因緣不墮地獄現世受報所謂頭痛目痛腹痛背痛橫羅死殃訶責罵辱鞭杖閉繫饑餓困苦受如是等現世輕報是名為知云何為見菩薩摩訶薩見如是人不能修習身戒心慧造少惡業此業因緣應現受報是人少惡不能懺悔不自訶責不生慚愧無有怖懼是業增長地獄受報是名為見。

[0563c14] 身戒心慧是知轉障。

[0563c15] 佛性為三一據凡夫二據十住三就諸佛。

[0563c16] 復有知而不見云何知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是名知而不見。

[0563c18] 復有知而少見十住菩薩摩訶薩等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猶如闇夜所見不了。

[0564a02] 復有亦見亦知所謂諸佛如來亦見亦知。

[0564a03] 復有亦見亦知不見不知亦見亦知者所謂世間文字言語男女車乘缾盆舍宅城邑衣裳飲食山河園林眾生壽命是名亦見亦知云何不見不知聖人所有微密之語無有男女乃至園林是名不見不知。

[0564a07] 不知不見是知真亦知亦見是知俗。

[0564a08] 復有知而不見知所慧施知所供處知於受者知因果報是名為知云何不見不見所施供處受者及以果報是名不見菩薩摩訶薩知有八種即是如來五眼所知。

[0564a12] 慧施等是知權不見所施等是知實。

[0564a13] 迦葉白佛下第三明四無礙智又二前問次答。

[0564a14]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何等利。

[0564a16] 答為三一章門二釋三料簡初如文。

[0564a17]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閡法無閡義無閡詞無閡樂說無閡。

[0564a19] 次釋為五一就世諦釋二就出世釋三就無著釋四就譬釋五就往因釋初世諦釋者。

[0564a21] 法無閡者知一切法及法名字義無閡者知一切法所有諸義能隨諸法所立名字而為作義詞無閡者隨字論正音論闡陀論世辯論樂說無閡者所謂菩薩摩訶薩凡所演說無有障閡不可動轉無所畏懼難可摧伏善男子是名菩薩能如是見知即得如是四無閡智。

[0564b03] 法者知法及法名字義者知法下義及名下義辭者音聲清雅分別了亮樂說者能宛轉變換無窮無盡隨字論者定其文字善識字體正音論者正其音辭分明切齒闡陀者法句論亦言合聲如合聲唄河西云即是此間詠歌聲也又言唯是外法未必全爾乃是偈聲通於內外。

[0564b09] 復次下次就出世釋者。

[0564b10] 復次善男子法無閡者菩薩摩訶薩徧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義無閡者乘雖有三知其歸一終不謂有差別之相詞無閡者菩薩摩訶薩於一法中作種種名經無量劫說不可盡聲聞緣覺能作是說無有是處樂說無閡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為諸眾生演說諸法若名若義種種異說不可窮盡。

[0564b16] 知三乘義悉皆歸一。

[0564b17] 三就無著釋為二初釋次論義。

[0564b18] 復次善男子法無閡者菩薩摩訶薩雖知諸法而不取著義無閡者菩薩摩訶薩雖知諸義而不取著詞無閡者菩薩摩訶薩雖知名字而亦不著樂說無閡者菩薩摩訶薩雖知樂說如是最上而亦不著何以故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薩。

[0564b23] 他云是遣執釋今依難意為無著釋。

[0564b24] 迦葉下論義先問次答。

[0564c01]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不取著則不知法若知法者則是取著若知不著則無所知云何如來說言知法而不取著。

[0564c04] 初迦葉難意云知即是著。

[0564c05] 佛言善男子夫取著者不名無閡無所取著乃名無閡善男子是故一切諸菩薩等有取著者則無無閡若無無閡不名菩薩當知是人名為凡夫何故取著名為凡夫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為色繫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是故取著名為凡夫以是義故一切凡夫無四無閡。

[0564c12]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無量阿僧祇劫知見法相以知見故則知其義以見法相及知義故而於色中不生繫著乃至識中亦復如是以不著故菩薩於色不生貪心乃至識中亦不生貪以無貪故則不為色之所繫縛乃至不為識之所縛以不縛故則能得脫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以是義故一切菩薩得四無閡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為弟子十二部中說繫著者名為魔縛若不著者則脫魔縛譬如世間有罪之人為王所縛無罪之人王不能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繫著者為魔所縛無繫著者魔不能縛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而無所著。

[0565a05] 佛答以無著故知。

[0565a06] 復次善男子法無閡者菩薩摩訶薩善知字持而不忘失所謂持者如地如山如眼如雲如人如母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義無閡者菩薩雖知諸法名字而不知義得義無閡則知其義云何知義謂地持者如地普持一切眾生及非眾生以是義故名地為持善男子謂山持者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以何義故名山為持山能持地令無傾動是故名持何名眼持眼能持光故名為持何名雲持雲名龍氣龍氣持水故名為持何名人持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為持何名母持母能持子故名為持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名字句義亦復如是詞無閡者菩薩摩訶薩以種種詞演說一義亦無有義猶如男女舍宅車乘眾生等名何故無義善男子夫義者乃是菩薩諸佛境界詞者凡夫境界以知義故得詞無閡樂說無閡者菩薩摩訶薩知詞知義故於無量阿僧祇劫說詞說義而不可盡是名樂說無閡。

[0565a22] 四就譬釋中初舉六譬釋法無礙解還指六譬釋義無礙解言地持者持眾生非眾生勝鬘云大地持四重擔謂山海草木眾生彼廣此略山取壓地地取安山互相持故眼能持光有二解優樓迦計眼光與意合時能見借此為譬二云非借外義眼有清淨四大之色因外光能見。

[0565b04] 善男子菩薩下五就往因釋。

[0565b05] 善男子菩薩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行世諦以修行故知法無閡復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第一義諦故得義無閡亦於無量阿僧祇劫習毗伽羅論故得詞無閡亦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習說世辨論故得樂說無閡。

[0565b10] 善男子聲聞緣覺下第三料簡又二初料簡後論義初為三一明二乘無無礙二別釋三總結初如文。

[0565b13] 善男子聲聞緣覺若有得是四無閡者無有是處善男子九部經中我說聲聞緣覺之人有四無閡聲聞緣覺真實無有。

[0565b16] 次別釋中先釋緣覺。

[0565b17]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度眾生故修如是四無閡智緣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獨處若化眾生但現神通終日默然無所宣說云何當有四無閡智何故默然而無所說緣覺不能說法度人令得煗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不能令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善男子緣覺出世世間無有九部經典是故緣覺無詞無閡樂說無閡善男子緣覺之人雖知諸法無法無閡何以故法無閡者名為知字緣覺之人雖知文字無字無閡何以故不知常住二字故是故緣覺不得法無閡雖知於義無義無閡真知義者知諸眾生悉有佛性佛性義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緣覺之人不得義無閡是故緣覺一切無有四無閡智。

[0565c07] 次釋聲聞。

[0565c08] 云何聲聞無四無閡聲聞之人無有三種善巧方便何等為三一者必須耎語然後受法二者必須麤語然後受化三者不耎不麤然後受化聲聞之人無此三故無四無閡。

[0565c12] 復次聲聞緣覺不能畢竟知詞知義無自在智知於境界無有十力四無所畏不能畢竟度彼十二因緣大海不能善知眾生諸根利鈍差別未能永斷二諦疑心不知眾生種種諸心所緣境界不能善說第一義空是故二乘無四無閡。

[0565c17] 迦葉下二論義先問次答。

[0565c18]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聲聞緣覺之人一切無有四無閡者云何世尊說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楗連神通第一摩訶拘絺羅四無閡第一若其無者如來何故作如是說。

[0566a04] 答為三一正答二開昔權三顯今實如文。

[0566a05] 爾時世尊讚迦葉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恒河有無量水辛頭大河水亦無量博又大河水亦無量私陀大河水亦無量阿耨達池水亦無量大海之中水亦無量如是諸水雖同無量然其多少其實不等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四無閡智亦復如是善男子若說等者無有是處。

[0566a11] 善男子我為凡夫說摩訶拘絺羅四無閡智為最第一汝所問者其義如是。

[0566a13] 善男子聲聞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若具足四無有是處。

[0566a15] 迦葉白下第二明無所得知見又三一明無所得二引偈證三無得而得初又三一問二答三領解問又三初領指前文。

[0566a18]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上說梵行品中菩薩知見得四無閡者。

[0566a20] 前文遠故言梵行。

[0566a21] 次菩薩知見下正難。

[0566a22] 菩薩知見則無所得亦無有心言無所得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得若使菩薩心有得者則非菩薩名為凡夫。

[0566b01] 三云何如來下結難。

[0566b02] 云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

[0566b03] 佛答又二初歎其問。

[0566b04]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將欲說而汝復問。

[0566b05] 次正答又二先正答次結正簡邪。

[0566b06]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閡。

[0566b07] 善男子以何義故無所得者名為無閡若有得者則名為閡有障閡者名四顛倒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四倒故故得無閡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則名為慧菩薩摩訶薩得是慧故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無明菩薩永斷無明闇故故無所得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566b16]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大乘菩薩摩訶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聲聞辟支佛道菩薩永斷二乘之道故得佛道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方等經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十一部經菩薩不修純說方等大乘經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有者名為虗空世間無物名為虗空菩薩得是虗空三昧無所見故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常樂我淨菩薩摩訶薩見佛性故得常樂我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菩薩摩訶薩斷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五見菩薩永斷是五見故得第一義空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悉無所見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聲聞緣覺菩提菩薩永斷二乘菩提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566c13] 初正答中凡十復次得無得相對得者非謂得中之得乃是無得之得此無非是析滅之無是體達無十對者所謂得無得倒無倒智慧無明涅槃諸有大乘小乘方等三藏真空生死常無常真空五見菩提二乘。

[0566c18] 次善男子汝之所問下結如文。

[0567a01] 善男子汝之所問亦無所得我之所說亦無所得若說有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0567a03] 大品明諸有二者是有所得諸無二者名無所得(云云)

[0567a05] 迦葉白佛下三領解又二有領解有得益。

[0567a06] 迦葉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是菩薩無所得時。

[0567a07] 無量眾生斷有相心以是事故我敢諮啟無所得義令如是等無量眾生離魔眷屬為佛弟子。

[0567a09] 次引偈證者如來上云於此正在雙樹云何更指雙樹解言直是語法未必別處指此雙樹二云見聞不同寧有定所假使異處指此何妨此偈是第二出釋得無得文為二一舉偈請問二釋偈為答。

[0567a13]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上為純陀說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0567a15] 世尊是義云何。

[0567a16] 答為三一別釋二總釋三結釋別又三一略標二重問三正釋。

[0567a18] 佛言善男子我為化度諸眾生故而作是說亦為聲聞辟支佛故而作是說亦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說不但正為純陀一人說是偈也時文殊師利將欲問我我知其心而為說之我既說文殊師利即得解了。

[0567a23]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文殊等詎有幾人能了是義唯願如來更為大眾廣分別說。

[0567b01] 釋中二先誡許次正答。

[0567b02] 善男子諦聽諦聽今當為汝重敷演之。

[0567b03] 答中凡有八番前六番正釋後兩明不果得說。

[0567b04] 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量煩惱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槃言本無者本無般若波羅蜜以無般若波羅蜜故現在具有諸煩惱結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煩惱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父母和合之身是故現在無有金剛微妙法身言本無者我身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本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現在具有四百四病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病苦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以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故現在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本無者本不見佛性以不見故無常樂我淨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無常樂我淨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現在不能破壞四魔言本無者本無六波羅蜜以無六波羅蜜故修行凡夫苦行之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苦行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雜食之身以有食身故現在無有無邊之身言本無者本無三十七助道之法以無三十七助道法故現在具有雜食之身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食身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以是事故現在無有畢竟空定言本無者我本無有中道實義以無中道真實義故於一切法則有著心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說一切法是有相者無有是處。

[0567c09]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諸鈍根聲聞弟子以有鈍根聲聞弟子故不得演說一乘之實言本無者本無利根人中象王迦葉菩薩等以無利根迦葉等故隨宜方便開示三乘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畢竟演說三乘法者無有是處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說言却後三月於娑羅雙樹當般涅槃是故現在不得演說大方等典大般涅槃言本無者本昔無有文殊師利大菩薩等以無有故現在說言如來無常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是無常者無有是處。

[0568a02] 一一竝前釋上半後釋下半又須望下總釋之意舊釋此偈本有煩惱即是昔本今無涅槃即是昔今不得云是今日之今何者今有涅槃故若天魔梵說言如來有煩惱者無有是處此乃今日佛果不為三世所攝如此釋文一往得去不遣他難只為昔日有無無常後乃是常還是本無今有焉能遣疑興皇云本無今有皆是隨緣本有煩惱非有說有今無涅槃非無說無若天魔梵能解此者說言如來有煩惱者無有是處遣難釋文二途俱了今謂乃是總答中意若別釋文猶自未去此之偈意為化眾生眾生唯作善惡之見謂昔有惡今則有善二乘作真俗不一之見菩薩作三諦各別之見文殊作三諦相即之解亦是四門四悉等解豈可只作如上諸人一種解耶私謂如來自作八重解釋佛意乃將此八為式當知其義徧一切法若如諸師各一種見佛何不唯一種釋耶欲許諸師一一皆是若欲非之假使諸釋寧得佛意略如章安四悉故悉是離悉故俱非故知四出則四是各計亦四非四非故一切俱非四是故八番皆是故更總釋以總冠別方稱佛旨四悉四門具如前釋如來普為下第二總釋。

[0568a23]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實有無常說言有常實有有常說言無常我樂淨等亦復如是三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略相說廣廣相說略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為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何以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善男子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虗妄何以故虗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虗妄語耶善男子如來雖無虗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虗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0568b10] 總成前意故知言有不有言無不無皆為利益悉皆無定隨國土人其相不同是故輕重犯不犯異。

[0568b12] 善男子一切世諦下第三總結釋。

[0568b13] 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諦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諦有時演說第一義諦眾生謂佛說於世諦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0568b19] 皆以生死為世涅槃為第一義有時說世謂第一義或說諸法空寂即是生死謂說第一義或說妙有常住即是第一義人謂是生死如來說空欲明不空說有欲明不有眾緣皆作有無之見。

[0568b23] 善男子是故汝上不應難言下第三明無得而得又三先標次問三答初標如文。

[0568c01] 善男子是故汝先不應難言菩薩摩訶薩無所得也菩薩常得第一義諦云何難言無所得耶。

[0568c03] 次問中二先問次難初問者若有得應是無常自有法譬合。

[0568c05] 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無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則不可得。

[0568c08] 猶如虗空誰有得者世尊如世間物本無今有名為無常。

[0568c10] 道亦如是道若可得則名無常法若常者無得無生猶如佛性無得無生。

[0568c12] 夫道者非色下次難若常則應無得。

[0568c13]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滅非赤非白非青非黃非有非無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0568c16] 三佛答為二先答初問次答後難初文先泛明。

[0568c17]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涅槃亦爾外道道者名為無常內道道者名之為常聲聞緣覺所有菩提名為無常菩薩諸佛所有菩提名之為常外解脫者名為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為常。

[0568c22] 道有二種常道雖得而非無常。

[0568c23] 道與菩提悉皆名常下第二正答。

[0568c24] 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薩得道菩提涅槃道之性相實不生滅以是義故不可捉持。

[0569a05] 今云道定圓常本來有之為惑所覆斷惑復本義言其得得而是常。

[0569a07] 次善男子道者雖無色像下答後難為三法譬合初法說。

[0569a09] 善男子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0569a10] 次如眾生心下譬說。

[0569a11] 善男子如眾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麤非細非縛非解非是見法而亦是有以是義故我為須達說言長者心為城主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以不善護是身口故令諸眾生到三惡趣護身口者則令眾生得人天涅槃得名真實不得者名不真實。

[0569a17] 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若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以其有故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0569a20] 然實是常能修者得不修不得。

[0569a21] 善男子見有二種下第三會通又為二一會通二論義初會通者會前所說知見等法皆有似真似是相貌了了即真真又為二一菩薩了了二如來了了此下盡卷是會通兩章如文。

[0569b01] 善男子見有二種一相貌見二了了見云何相貌見如遠見烟名為見火實不見火雖不見火亦非虗妄見空中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虗妄如見華葉便言見根雖不見根亦非虗妄如人遙見籬閒牛角便言見牛雖不見牛亦非虗妄如見女人懷妊便言見欲雖不見欲亦非虗妄又如見樹生葉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虗妄又如見雲便言見雨雖不見雨亦不虗妄如見身業及以口業便言見心雖不見心亦非虗妄是名相貌見云何了了見如眼見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淨不壞自觀掌中阿摩勒果菩薩了了見道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雖如是見初無見相善男子以是因緣我於往昔告舍利弗舍利弗一切世間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所不知不見不覺唯有如來悉知見覺及諸菩薩亦復如是舍利弗若諸世間所知見覺我與菩薩亦知見覺世間眾生之所不知不見不覺亦不自知不知見覺世間眾生所知見覺便自說言我知見覺舍利弗如來一切悉知見覺亦不自言我知見覺一切菩薩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使如來作知見覺相當知是則非佛世尊名為凡夫菩薩亦爾。

[0569b21]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0569b22]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五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6 冊 No. 0659 涅槃經會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tripitaka | about seo